护理研究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8:14

护理研究知识点篇1

[关键词]专业型;护理研究生;护理核心能力;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R47-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1-51-04

护理研究生教育在护理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到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前景,为国家和地区培养高素质的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及护理管理人才的任务迫在眉睫。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起步晚且大部分为科研型人才,其临床操作技能及临床经验相对欠缺。随着护理研究生队伍的不断壮大,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也逐步实现由科研型人才转向培养能够把护理理论和实践操作完美结合,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全面技能的临床护理专家,这使得临床核心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单导师制”容易导致研究生知识面局限,能力锻炼不足。为培养以临床核心能力为中心的综合型护理人才,由1名导师主导,2~3名来自实习科室、具有丰富带教经验的临床导师及1名临床医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负责护理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的培养方案在不断地实践探索过程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贵州省中西医结合三级甲等医院,编制床位1200余张,护理单位30余个,每年接受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层次的实习生、进修护士200多人。本次研究随机抽取2011、2012级护理临床型研究生15名为对照组,2013、2014级护理临床型研究生16名为实验组。两组于2015年1~12月进入临床实习,对照组分别为内科、外科、iCU、急诊科室、手术室、妇产科(6个科室,每科室实习2个月)进行轮转,实验组实习科室由导师及研究生根据个人发展方向协商制定(6个科室,每科室实习2个月)。两组实习研究生年龄、性别、学历、生源等基本资料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研究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由研究生院负责学生理论及护理专业操作技能的学习,考试合格后进人临床实习。采取传统护理临床实习带教方式,根据护理研究生培养计划及科室计划安排教学内容。

1.2.2实验组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在校接受常规研究生课程教育,进入临床后在科室中继续学习理论、操作课程。由导师及研究生商定实习内容、时间安排及实习科室。由临床护理经验丰富、临床教学效果好、临床护理科研意识强、临床护理管理能力强护师以上人员担任护理研究生临床导师;由临床导师和高年资医生共同组成教学小组,研究生导师总负责研究生的培养。每周实习研究生要参加一次临床技能培训,针对不同护理操作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老师完成授课后给学生练习时间并考核。

1.2.2.1准备阶段实验组研究生导师带领“教学团队”召开小组会议,全方位分析该研究生的情况。在“以临床能力为中心”的目标宗旨下,由导师团队和研究生针对专科性掌握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培养方法、评价方法共同制定详细具体的培养计划,并制定详细教学计划进度表。对临床导师进行统一培训,让他们进一步认识研究生带教方法改革,了解该研究生的重点培养方向,要求临床导师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研究生批判性思维、教学及独立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为学生建立临床带教教案,记录研究生日常表现及考核成绩,定期与研究生导师沟通。

1.2.2.2实施阶段在研究生入科实习时,向研究生详细介绍在该科室的教学目标,使每位实习护理研究生清楚自己该科学习的阶段性目标、最终目标及所需掌握的重要操作技能。临床导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引导研究生发现问题,自主思考并逐步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协助研究生完成实践目标,教授研究生专科临床实用操作技巧及中医特色护理操作。培养研究生善于发现临床操作中可以创新、改造之处的能力。

第一周:初步认识阶段由“导师团队”高年资护士负责带教,带领参观、了解本科室基础设施,熟悉相关规章制度。认识本科室医护人员,对在该科室就诊的患者及其所患疾病有初步认识,熟悉患者入院、住院、出院的相关流程。加强无菌操作观念及三查七对意识,清楚区分无菌区、清洁区和污染区。

第二、三周:医师带教阶段由“导师团队”中的临床医师向实习研究生讲解本科室常见疾病的表现症状、治疗方法、常规用药知识以及出现突发状况的应急办法,树立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意识。跟随带教医师查房,掌握与患者交流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在交流的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病例相结合,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全方位了解疾病诊断、治疗、预后情况,能正确理解实验室检要指标的意义。

第四、五周:护理操作阶段研究生本科(或专科)实习阶段大多是在西医院,具有一定西医护理操作基础,因此带教护士应重点教授学生本科室中医特色操作,如中药熏洗、艾灸、穴位贴敷等,熟悉药物配伍禁忌,学习如何正确处理医嘱及书写护理文书,并逐步实现学生独立处理医嘱,使护理研究生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能够独当一面。

第六周:护士长带教阶段实习研究生辅助护士长进行日常行政工作,了解医院护士管理制度、物资管理、成本控制等相关制度和方法,让他们熟悉护理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及标准,学习统筹排班及与护士交流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使研究生参与进本科(或专科)生带教过程,为研究生安排4~8课时理论课授课时间,锻炼研究生教学能力。在第六周末对研究生进行测试和评价。

1.2.3评价方法各科室实习结束当天对研究生进行综合考核,90分以上为优,80~89分评定为良,60~79分则为中,60分以下为差;出科前2~3d向研究生发放对临床导师满意度调查表。出科前,对护理研究生进行该专科常用护理操作技能考核,对两组得分进行比较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出科综合考核成绩分析

将两组实习研究生出科成绩进行整理分析,按优、良、中、差四等级分类汇总(见表1),采用统计学分析,故可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效果不同,即实验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组(p=0.032

2.2技能操作能力比较

如表2所示,由两组实习研究生技能操作考核结果可知,实验组教学方案在技能操作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

2.3实习生满意度比较

调查两组实习生对其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调查结果采用进行统计学分析(见表3),可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其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不同,即实验组研究生对其带教方案满意度高(p=0.023

3讨论

3.1护理研究生专科理论知识的培养

护理研究生经历本科或专科阶段的学习,具有较为扎实的护理学理论知识基础,但往往欠缺应用性知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研究生临床实习应当是把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内容紧密结合的过程。在临床导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按照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准确、及时、有效护理措施的能力,熟练掌握本专科护理操作技术及中医护理操作,具有整体护理和辩证施护的中医护理观念。

3.2护理研究生临床护理操作技能的培养

在护理基础技能方面采取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课下自行学习相关护理操作之后进行操作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有临床导师进行点评并指出不足后学生进行练习;对于专科领域护理操作技能及中医特色护理操作,我们则采用精讲点拨教学,学生在学习操作前了解相关知识,在观摩临床导师为患者进行过该项护理操作后,学生医院护理操作实验室进行回示,临床导师评估合格后该实习研究生可对患者进行此项护理操作。通过临床实习强化、规范研究生操作技能,真正做到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3.3护理研究生管理能力的培养

护理管理需要拥有思想、有能力、有素质的人才,护理研究生将是护理行业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培养高素质护理管理人才的任务。安排护理研究生在护理部进行实习,参与全院的护理管理,参加业务行政大查房,熟悉了解宏观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病历质控、绩效考核、目标责任等内容;同时还应安排在每个科室实习时跟随护士长参加科室具体工作的管理,了解人员排班、物资管理等,让他们知晓医院护理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及标准,培养研究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善于发现医院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3.4规范各种护理文书书写及记录

正确掌握各种护理文书书写、护理病历书写是临床实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护理文书及护理病历书写可以使护理研究生掌握主要护理文件书写格式和规范,培养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其护理文书书写质量。

3.5护理研究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为培养护理研究生教学能力,研究生每轮转到一个科室,要按计划举行面向本科生、大专生的理论知识讲座(4~8课时);承担科室部分基础及专科护理技能的教授任务和科室的小讲座、教学查房并参加护理部组织的全院实习本科生的大讲座等。研究生授课期间临床导师旁听,课下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使研究生在本科生、大专生带教及科室讲座过程中的到锻炼,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在各专科实习最后1周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结合本专科中医特色护理进行授课展示,授课后由临床导师及护士长从授课内容、课件、授课仪态等方面进行点评。

3.6护理科研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护理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培养过程中,其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懈怠。要求学生每月至少听取一次学术报告,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科研意识。鼓励研究生跟随导师外出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听取国内外先进的护理科研理念、研究方法以及护理教学、管理模式,在与外界交流中不断提高自身科研内涵。

3.7综合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加强护理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素质及影响力。护理综合能力包括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树立高度责任感,注重护理礼仪,熟悉承上启下沟通原则、技巧、方法及应对能力;掌握计算机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等,可通过要求护理研究生用双语进行床旁交接班,锻炼学生运用专业外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护理研究知识点篇2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研究数量;研究内容;现状评述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5-0138—04

一、企业知识产权研究量化分析

(一)文献选取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国家标准全文数据库、中国行业标准全文数据库、国外标准数据库、国家科技成果数据库、德国Springer期刊数据库、英国taylor&Francis期刊数据库10家数据库为文献源,以首篇文献出现时间1980年到2010年为起止时间,并设立“题名检索”为检索项。

鉴于研究成果的学术性,本文主要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下文主要以核心期刊为例)、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文献为依据。

(二)样本分析

在题名检索中,笔者分别以“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为检索词进行题名精确检索,三类检索词首篇文献出现时间统计显示(见表1),我国对知识产权的研究始于1980年,12年后,我国学者开始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研究,20年后,学界开始关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研究。

下面以知识产权、企业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首篇文章出现的年代为时间段,对表2~表5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到十四大召开前的1991年(见表2)。其间发表篇名为“知识产权”的论文总数为205篇,没有以篇名为“企业知识产权”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为检索词的论文,各年份发文增长率亦正亦负,增幅缓慢,表明国内学者对知识产权的研究刚刚起步,对企业知识产权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研究还没有开始。

第二阶段:从十四大召开的1992年到2000年(见表3)。相比上一时段,此间数量明显增多,共发表篇名为“知识产权”的论文4730篇,为第一阶段的23倍,各年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论文的层次出现质的飞跃——2000年开始出现关于知识产权的博士(7篇)、硕士(39篇)论文。

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开始关注企业知识产权的研究,此间共63篇,仅占研究知识产权论文总数的1.33%,说明此间学者研究视角开始转向对企业知识产权的研究,但研究成果与知识产权研究相比较,可谓凤毛麟角,而且这个时期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还没有受到关注。

第三阶段:从加入世贸组织的2001年到2010年(见表4)。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持续上升,尤其在2005年以后,数量快速增长,达到几近或者超过1992--2000年发表的论文总量。此间有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研究。一方面,说明国内学者越加关注知识产权的研究,另一方面,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在这一阶段,研究企业知识产权的优秀硕士论文始于2003年(见表5)、博士论文始于2008年;研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优秀硕士论文始于2007年,截至2010年底还没有博士论文出现。

二、企业知识产权研究的主要观点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主要文献源,以“企业知识产权”为检索词进行题名精确检索,共检索到文献964篇(期刊918篇,优秀硕士论文43篇,博士论文3篇),而分别以题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_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企业知识产权档案”、“企业知识产权建设”、“企业知识产权经营”、“企业知识产权融资”、“企业知识产权质押”等为检索词进行题名、精确、在结果中检索,检索结果显示,排名前三位的是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为题名的检索,且分别为227,172和166篇。由此可知,自20世纪90年代国内学者开始研究企业知识产权以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战略问题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学者们对企业知识产权的研究既有宏观上的,也涉及微观领域。

(一)关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

大多数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保护策略、对策和战略,也有学者以区域、行业和企业内外为视角来研究知识产权保护。

研究保护策略、对策和战略方面。例如,李正华从对外策略和内部策略展开研究,认为从企业对外关系的发展方面分析,对待知识产权问题应当制定出相应的策略,具体包括合同界定、依法确权、及时备案、停止使用、制止侵权等策略;从企业内部关系的理顺方面分析,具体包括获取信息、有效创新、严格保密、知识管理策略等。孙斌、吴松强运用博弈论的有关思想、方法,建立了知识产权所有企业与侵权企业之间的三阶段完全且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以及侵权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在对模型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推导出知识产权利益各方的博弈关系,提出了政府及知识产权所有企业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知识产权保护费用,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惩罚力度以及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等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王立诚等人在分析知识产权存在的问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管理机构薄弱、人才缺乏、技术秘密保护不力、知识产权流失较重、知识产权情报工作开展不力等)基础上,提出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必须采取相应对策。

以区域行业和不同类型的企业为视角来研究知识产权保护。例如,王惠珍的《宁波进出口企业知识产权海关保护问题探讨》,王秀丽、郭燕的《服装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调查分析及解决对策》,杨宝明的《国内软件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调查分析》,林勇的《论农作物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张东风的《河北民营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段瑞春。的《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应对》,杨拉克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丁永豪的《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等等。

(二)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

学者们对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知识产权最优制度的设计、专利情报检索、专利技术图等方面的微观理论研究;有关知识产权制度的交易成本、社会福利、经济学分析的研究;在国家层面上,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和技术创新的关系、各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差异,跨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的研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尤其是跨国企业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研究。

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内容,冯晓青教授。总结和概括了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包含的内容,他认为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是围绕有关专利技术开发、专利申请、对员工的发明奖励、知识产权的归属、知识产权的运用、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等内容,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内容已与日常的知识产权工作紧密相连。戴励盛认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具体内容已与企业日常的知识产权工作紧密相连,有知识产权的地方就有知识产权管理,管理的涉及面也非常广,所以很难将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具体化,但如果从具体管理措施角度理解就直观得多,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知识产权管理可分为专利管理、商标管理、商业秘密管理等,每一类又有具体的管理措施。

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关系,戴励盛认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正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更进一步,是知识产权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更高形式的体现。正如何敏所说,“在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中知识产权战略无疑具有全局性的意义,能使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更具主动性、技巧性”。冯晓青特别强调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关系——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是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既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一般地说,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落实后者的保障。企业战略管理对企业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已成为企业管理学领域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涉及管理制度、管理体制的研究。高永琳认为,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大致分为集中管理体制(如iBm公司)、分散管理体制(如东芝公司)、按行列管理的体制(如佳能公司)。这3种管理体制中,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都是处于总公司管理层的核心位置,与技术部门、经营部门密切联系,将授权后的知识产权工作全部汇集在此统一管理,成为总公司的智囊部门。金芳运用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种理论与方法,从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概念出发,对美、日企业及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进行国际比较,提出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着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和知识产权管理组织制度建设两个重大课题,依照我国实际提出了推动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进程,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建设的构想,构建了知识产权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方案。罗琼/a9)则结合法律与管理两个学科的不同特点,从专利、商标、著作权管理战略的重要性人手,来研究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外部、内部组织结构,以及知识产权管理涉及的各种制度的具体内容。金哲主要针对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运作管理的问题研究了企业知识产权创新管理体系。

另外,还有学者以行业为视角进行研究。如牛淑鸿、石巍针对造船企业的特点,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外部机制为视角,对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的优化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使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建设性对策。

(三)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

随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知识产权成为国际竞争战略的核心内容。越是发达的国家越重视知识产权战略。自1979年美国前总统卡特第一次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后,知识产权战略就成为美国最重要的长期发展战略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通过大规模引进和消化欧美先进技术,实施“技术立国”战略,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后来,日本启动了知识产权政策,促使其从“技术立国”到“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转移。

国内部分学者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现有6篇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方面的综述,分别为李培林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综述》,黄微、王琳娜、孙骞的《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述评》,李铁宁、罗建华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文献综述》,孙伟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评述》,邹杰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综述》和李倩、刘桦林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综述》,可见,学者们意识到从整体上梳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李培林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概念研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相关研究和知识产权战略体系划分研究等不同层面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列举了国内学者如万迪、冯晓青、吴汉东、陈美章、范再峰等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概念的不同表述,认为虽然学者们有不同表述,但其内涵基本一致。他对学者们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学者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既有宏观研究,又有微观研究。一部分是国外经验的介绍和国内经验的总结,主要涉及经济、贸易战略管理的基本问题,内容包括专利、商标、商业秘密战略等,范围涉及高科技、民营等各类企业。他从战略制定主体的不同和系统、商业运作模式三个层面归纳分析学者们对不同战略类型的表述,最后提出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几点不足,即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研究领域和内容;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对如何将个人所有的知识转化为组织的知识而形成知识产权,研究得较少;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成果不多。

黄微、王琳娜、孙骞在对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学者们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宏观、微观及相关研究几个层面进行梳理分析。赞同李培林的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没有确定的研究领域和内容的观点,另外指出目前研究还存在着在法律层面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较少,多数是从企业管理层面进行研究以及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的实际应用成果研究较少等方面的问题。

李铁宁、罗建华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类型和实施战略、专利情报战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中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企业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价方法、国外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等层面对学者们的观点进行梳理分析,指出目前国内外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竞争的角度将知识产权战略分类研究、专利情报战略、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模式、知识产权战略价值化和投资战略,采用定量评价方法评估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能力的贡献大小。而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企业资源和能力形成的核心竞争力的机理缺乏深入研究。

孙伟从战略管理的视角,系统回顾和评述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中的以知识产权客体为体系,以知识产权运作过程为体系,以知识产权核心要素为体系三大类观点。

邹杰通过对国际、国内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分析人手,阐述知识产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如何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李倩、刘桦林分析了国外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经验介绍、国内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现状,提出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对策,如增强知识产权战略意识,制定规范的知识产权制度,实行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积极促进政府把知识产权从企业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等。

三、企业知识产权研究现状评述

综观理论界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的绝大多数研究成果,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属于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包括迄今为止已经出台的《专利法》、《商标法》等),另一类则属于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方面的(包括目标、程序、措施等)。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的领域和内容多集中在企业管理层面,在法律层面的研究较少,尤其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方面的应用研究更少。

虽然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进行研究,但没有将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和运营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还没有提出一个企业知识产权建设的完整框架,使企业知识产权建设理论之间缺乏内在的统一和联系。而诸多国外企业都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运营、保护和管理,企业内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政府高度重视,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扶持政策。认真考察创新型国家的企业政策法规(如美国在1980年制定的《史蒂文森——怀特勒创新法》、1982年的《小企业创新发展法》;德国政府在1978年出台的《中小企业科技政策的总体构想》;日本于1963年制定的《中小企业基本法》,以及韩国的《小企业科技创新特别法》),可以看出,在上述政策法规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关于“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的条款,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另外,从国内制度政策层面上看,现有的涉企法律及政策较少涉及知识产权建设,企业知识产权建设滞后的问题已经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受制于知识产权”已带有普遍性,迫切需要有关企业知识产权建设方面的理论指导以及政策扶持,从目前研究来看,尚没有专门针对企业知识产权政策方面的研究,现行的企业政策(法律)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偏重于要素供给、市场净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能力(知识产权建设能力及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政策非常薄弱,即存在着政策结构功能的失衡性问题。

第二,存在政策过程(体制)的多元性(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的部门有多个——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工商局,国家版权局等)问题。

护理研究知识点篇3

〔关键词〕专利制度;关键词分析;内容分析;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制度改革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4.003

〔中图分类号〕G25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4-0013-07

Keywordanalysis-basedResearchprogressinChinaspatentSystem

――FromtheperspectiveofSystemDesignFacingnationalinterestandpublicinterestCaoYutingZhangZhongrong

(Fujianinstitute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formation,Fuzhou350003,China)

〔abstract〕thepaperanalyzedthedocumentsofChinaspatentsystemresearchfromaspectofpatentdesign,soastoprovidereferenceforfurtherresearchandachievementapplication,andserviceforscientificdecision-makingofpatentsystem.thepaperusedthemethodsofkeywordanalysisandcontentanalysistosummarizethesystemdesignpointsandadjustmentstrategiesfacingnationalinterestandpublicinterestinvolvedintheresearchofpatentsystem,basedontheacademicarticlesofpatentsystemresearchincludedinCnKi.Facingnationalinterest,thedesignpointswereconsideringdistinguishingbetweeninnovationathomeandabroad,andansweringinternationaltradeconflictsanddisputes.Facingpublicinterest,thedesignpointswereprotectinggeneticresourcesrightsandinterests,guaranteeingaccesstopatentmedicineforpublichealth,andpromotinggreentechnologydevelopmentandspread.thepapersuggestedthefurtherresearchcouldbestudiesfromthreeaspects:thetheoriesandmodelsofoptimumsystemdesignallowingfortherelatedvariablesofnationalinterestandpublicinterest;highly-efficientpatentsystemwiththeabilitytobothattackanddefenseintherealizationofmaintainingnationalinterestandsafeguardingpublicinterestunderinternationalrules;synergisticinnovationanddevelopmentbetweenpatentsystemandotherpolicies.

〔Keywords〕patentsystem;keywordanalysis;contentanalysis;nationalinterest;publicinterest;systemreform

@制度可以泛指国家为保障发明创造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而形成的与专利直接、密切关联的法律、行政和经济方面的在规制和规范意义上的一种制度,是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专利制度产生了大量的专利文献,已成为人们进行科研生产最丰富的情报源之一。而专利制度研究自身是专利管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义专利情报研究值得探讨的领域。

198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自己的专利制度。《图书情报知识》1985年第2期即刊发了《专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一文,充分显示国内图情界对专利制度关注时间之早。伴随国际化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变革,国内涉及知识产权(专利)制度的研究文献从本世纪起大量涌现。这些文献为洞察国内外专利制度发展现状和趋势,丰富国内专利制度的理论基础,开展专利制度功能分析与最优专利制度设计,运用专利制度指导知识产权战略实践等奠定了基础。从图情视角观察,笔者发现当中有一类文献是从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角度,采用词频统计分析、知识图谱分析、引文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共词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知识产权(专利)研究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旨在揭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概貌、热点、趋势和前沿领域分布[1-3],从中指出专利制度是知识产权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领域,进而为相关研究提供方向性参考。然而,笔者研究亦发现,鲜有学者从关键词分析和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的视角去深入探索我国专利制度的研究主题,特别是涉及制度设计的相关内容。

目前,图情界正围绕专利情报开展一系列研究,专利制度也是其中之一。鉴于为专利制度研究、设计、实施提供情报服务的需要,本文以专利制度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以关键词分析为出发点,以专利制度设计分析为研究主线,旨在以面向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制度设计视角来分析我国专利制度研究内容。之所以选择该视角,是因为时至今日,专利制度已逐渐突破地域性,激励技术创新的同时,在发展中开始注重维护国家利益、平衡私权与公共利益,而制度设计本身正是利益博弈的结果。

2017年4月第37卷第4期现?代?情?报Journalofmoderninformationapr.,2017Vol.37no.42017年4月第37卷第4期基于关键词分析的我国专利制度研究进展apr.,2017〖〗Vol.37no.41研究思路、方法和分析流程

1.1研究思路和方法

专利制度经历了一个从激励创新、公平正义到社会修复的历程[4]。学者们做了长期跟踪研究。笔者通过使用文献分析工具对国内专利制度研究领域的大量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开展专利制度研究的主体是高校的政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等。而进一步通过人工筛选,对小范围文献进行阅读理解发现,从制度设计视角来看,这类机构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面向:“面向技术创新”探讨的是专利制度如何实现专利权保护维度和信息公开的最优安排,对国内技术创新和社会福利两个变量进行权衡;“面向国家利益”和“面向公共利益”则更多的是探讨利制度如何进行功能扩展和策略性转型,对国家间技术创新和社会福利,以及专利的私权和公益等更多因素变量进行协调[4-6]。同时发现,现有研究存在较为明显的非均衡性,即后两个“面向”的研究较前者相对不够深入,但它们又是专利制度发展的趋势和核心需求之一。

基于上述认知,本文认为专利制度研究的核心是制度设计,而在设计上面向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考量,是对开放、绿色发展的回应。由此设计了如下研究思路:首先,因为期刊论文是对研究成果较为理性的阐述与总结,根据研究需求,本文选取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博硕士论文作为补充。其次,因为关键词是作者或机器标引出来的用来描述文献内容的重点词汇,本文利用关键词构建“文献-关键词”形式的资料集。对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分类型、分时段进行分析。最后,在面向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制度设计视角下,对相关文献分主题进行内容分析,总结有关于专利制度设计的结论。

基于上述思路,本文主要采用:①分类和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依据高频关键词的语义和文献的内容特征,对高频关键词和文献进行了分类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归纳专利制度设计的要领和调适策略。②关键词分析和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关键词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可以从一定角度揭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方向[7]。内容分析主要是分析信息内容侧重点与联系,以定性为主,侧重内部特征。本文以关键词分析为出发点,采用解读式内容分析法,通过精读、理解并阐释文本内容来传达笔者所理解的作者意图。

1.2分析流程

如图1所示,本文整个分析流程划分为3个核心阶段:

1)文献检索阶段。就国内专利制度研究中文文献而言,从CnKi收全情况来看,以此为基础进行统计分析是可行的。笔者经过多次试检,最终确定检索策略为:以((((题名=知识产权?或者?题名=专利)或者(关键词=知识产权?或者?关键词=专利))并且(主题=制度?或者?主题=政策))不包含(主题=商标?或者?主题=著作)),检索收录的2000年以来的核心期刊和博硕士学位论文。之所以选择2000年为检索起点主要是考虑2000年第二次大修改专利法以来,国内专利制度的建设开始进入战略主动期。

2)关键词分析阶段。首先是抽取高频关键词。本文采用分词工具(nLpiR)穆畚闹魈庵谐槿「咂倒丶词,合并CKni在线论文数据库(KnS5.0)提供的高频关键词,以避开标引者效应。其次,开展关键词分析,确定密切相关关键词,最后进行分类。分类依据和做法是:通过词频分析和语义分析[7]将高频关键词经由剔除无关词、无指向性词和合并同义词等筛选整理获得的有效关键词切分为三大类(构成一级分类),并将有效关键词各自归位到所属的一级分类中(构成二级分类),划分规则是一级分类为本文研究提炼出来的具有概括性的词汇,二级分类为文献中的有效关键词[7]。

3)文本分析阶段。对分类后的文献开展文本解读和更深入的全文内容分析。

2制度设计视角下我国专利制度研究的关键词

2.1高频有效关键词分类分析

本文检索时间为2016年5月30日,经筛查检获核心期刊论文3033篇,博硕士学位论文3286篇。表1是对核心期刊论文和博硕士论文提取的频次排序前50的高频有效关键词的筛选和分类。

从关键词的分类上看,在制度设计层面分析专利制度研究内容,可以概述为:

1)面向技术创新。这里的技术创新主要是服务国内发展。学者们在为专利制度设计有效驱动我国技术创新、增加社会福利而不断探索:从结合国情和国家战略,适应产业技术创新的趋势,解决专利质量低转化低维权成本高等存在问题,多方面研究完善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管理上的制度内容。

2)面向国家利益。同发达国家一样,我国要做好专利制度的国际安排,在履行国际专利保护的同时,注重国家利益。学者们结合了相关协定和公约,以及专利制度的本土化问题和全球化趋势,探讨相关专利制度设计和调适策略。

3)面向公共利益。因应传统知识、生物遗传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公共健康、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等的专利制度安排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可见,3个“面向”在制度设计上的考量是不同的,本文在后续内容中将主要关注后两个“面向”。

2.2高频有效关键词时段分析

从关键词在时段分布上看,专利制度研究的热点与我国知识产权(专利)发展相随相合,并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制度设计上的考量。

面向国家利益:2000-2008年是我国完成加入wto和入世过渡期,世贸体系中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规定了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的国际标准,使我国企业面临更开放、更具竞争性的国际环境,侵权风险陡升。例如,制药企业就因2000年我国被动开始药品知识产权保护而面临极为严峻的形势;以美国“337”调查为主的技术贸易摩擦在涉及领域和数量上迅速增多。为应对入世对我国经济安全带来的威胁,学者认为我国专利制度在设计上应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同时限制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的过度扩张。2009年以来,经济全球化加深,跨国企业等利益集团对贸易摩擦的重要影响引起关注,学者提出除考虑对其垄断行为进行限制外,也注意到对国内外技术差距这个客观事实应如何制定知识产权(专利)策略。以tRipS为主体的世贸体系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体系,是南北博弈、知识产权引进、知识产权数据引用的聚焦点,是我国专利制度设计绕不开的国际知识产权的两大维护运作体系。

面向公共利益:2000-2008年间,公共健康危机、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的侵害是tRipS实施后造成的新的国际社会问题,引起热烈的知识产权变革讨论,但仅有公共健康议题在各国共同商讨下取得一定实质性进展:对tRipS修订允许公共健康专利药品强制许可和平行进口。2009年以来,除继续深化前期两项议题的研究和协商以外,在全球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日益突出下,知识产权制度面临绿色化和生态化问题。上述议题都成为学者研讨专利制度设计的重点。

3制度设计视角下我国专利制度研究的考量点

基于1.1节的阐述,本部分重点关注我国学者关于面向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考量的专利制度设计的思想,归纳制度设计要领,以及相应的调试策略。

3.1面向国家利益

知识产权(专利)的概念本身包含“国家利益”的属性,为更好地在国际竞争中维护本国利益,设计和运用好专利制度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和战略平衡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重要考量点。据此,学者研究提出了两大制度设计要领“区分国内外创新”和“应对国际贸易冲突和纠纷”。

3.1.1设计要领:区分国内外创新

处于经济赶超期的发展中国家,在鼓励自主创新的同时,更需要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改良来逐步提高自身技术能力[8]。这种诉求反映在专利制度设计上,就是权衡考虑国内外创新对本国利益的影响。

研究发现,学者常通过以下5个要点的分析,来考虑制度的设计:专利保护水平(最优水平假设估计和现有状态测定评价);专利相关条约协议;各创新源泉的贡献度;国内外技术差距;外国居民持有专利监测(对本国发明的阻碍程度、本国市场的垄断程度等)。学者基于这些要点分析的研究观点可以归纳为2种调适策略:

1)求解最优专利保护水平区间。李平等人[9]认为我国自主研发与专利申请、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三大国际技术引进路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最优保护水平区间就是各创新源泉的最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区间的交集。笔者认为,这是根据各创新源泉的贡献度进行权衡和取舍,筛选出国内外创新共用的一个最优的专利制度。当专利保护水平位于该交集区间内时,自主创新和外部技术引进都发挥显著的作用。

2)实施“合乎规则”的差别化保护。差别化保护是根据国内外创新的优劣关系,选择专利制度标准。贺京同等人[8]指出,可利用差别化专利宽度的政策工具,当区域内外技术差距大时,施行较窄的专利宽度,以直接投资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并辅以研发补贴使得本地企业进行独立研发;反之,则以技术许可方式引入先进技术,并引导本地企业接受许可和进行二次创新。在我国,这种保护在有关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的统一规则下,成为专利制度开放性问题[10]被欧美所诟病。因此,学者也在研究如何让这种差异合乎国际规则。代表类型1是对国外创新给予亚国民待遇、对国内创新适用本国专利制度:唐春[6]提出最惠国待遇原则下的一体化审查授权制度。代表型2是安全例外原则:纪新等人[11]提出当有实际证据证明确实存在对本国经济安全的重大威胁时,利用安全例外原则放弃国际义务的承担。笔者认为类型1是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更具可行性,可作为常规措施,类型2适合作为防守型策略方案。

3.1.2设计要领:应对国际贸易冲突和纠纷

我国正值贸易摩擦的高发期,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的专利壁垒[12],而专利壁垒是引发贸易冲突和纠纷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对国际贸易冲突和纠纷是专利制度不得不考量的功能。

研究发现,该要领上学者的分析要点包括:贸易国有关贸易的知识产权(专利)立法(如美国337和301、欧日知识产权边境保护制度等是否构成贸易壁垒);国际知识产权(专利)相关条约协议(利益代表,合理性和公平性程度);跨国企业专利情况;专利-标准关系(重点关注标准必要专利和极大可能成为标准的专利,国际标准化组织的FRanD原则);专利相关贸易纠纷案例(如专利诉讼);专利联盟;国外应对贸易摩擦和纠纷的制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于专利制度的博弈。学者基于这些要点分析的研究观点可以归纳为3种调适策略:

1)推动形成国际专利壁垒规制。现有国际知识产权规则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保护自身利益而主导建立,我国学者在研究中提出3点主张。一是开展知识产权多边合作,联合利益诉求一致的力量与发达国家相博弈,构建有利于全球经济利益平衡的国际知识产权新秩序。例如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发展同盟[13],建立东北亚知识产权合作机制[14]等;加强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成员国的双边、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15],突破美国的战略挤压;通过战略对话要求美国修改337条款的不合理因素[16]等。二是加紧填补规制专利壁垒的国际规则空白,界定专利壁垒的判别标准,推动签署相应国际条约予以约束[17]。温芽清等人[12]提出从背离知识产权制度主旨、违反知识产权法定义务、造成国际贸易损害三方面标准判定知识产权壁垒。三是通过wto的争端解决机制(DSB)解决贸易摩擦,支持wipo在DSB中先发挥专业性、咨询性作用,推动知识产权国际组织的执法救济职能[14],并以积极应诉和据理力争的态度最大限度地维护我国利益。

2)建立技术标准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反垄断规制。从文献研究可以看到,私权性质上的基础专利壁垒向公权性质上的技术标准等国家层面贸易壁垒转化,将构筑难以逾越的贸易壁垒。为此,学者提出:一要重视专利标准化问题[18],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建设,建立标准必要专利数据库,分析预警遭遇技术标准贸易壁垒的风险。二要剖析和应对重点行业利益集团的专利标准化、专利丛林布局等活动。三要加强知识产权领域的反垄断立法[19],应对跨国公司等利益集团在我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2015年《关于禁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的出台,将缓解专利壁垒带来的竞争压力。另外,学者指出有必要效仿美日等国,设计构建我国知识产权不公平贸易调查机制[20]。

3)建立行业专利联盟。国内学界与业界观点较为一致,提出应由国家支持和牵头,在重点行业成立专利联盟,降低成本和风险而专注于创新研发,在遭遇贸易纠纷时,能共同研究并积极应诉。同时发展专利制度、专利保险制度。

3.2面向公共利益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专利制度为激励技术创新而赋予的私权不断扩张,在全球环境资源急剧恶化、人权受到损害的背景下,为更好地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专利制度有必要进行革新,以协调私权与公益的关系,重点解决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公共健康专利药品、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等知识产权问题。

3.2.1设计要领:保护遗传资源的权益

我国遗传资源丰富,但也流失严重,增加专利制度在遗产资源保护的功能,符合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公共利益需求。2008年我国《专利法》的修改加入了此项规定,这也是我国对遗传资源保护最集中的体现。但我国专利制度对遗传资源权利的保护仍具有局限性,与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公约要求还有差距[21]。

研究发现,该要领上学者的分析要点包括:遗传资源权益保护的正当性;“生物海盗”与“生物剽窃”态势;生物技术实力;关于遗传资源的国际公约;国内遗传资源保护制度;保护遗传资源的典型或标杆国家制度;专利制度是否最优政策选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于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制度的博弈。学者基于@些要点分析的研究观点可以归纳为2种调适策略:

1)扩大遗传资源的保护范围。我国专利制度中没有详细定义遗传资源,仅解释遗传资源的含义是指利用遗传资源的遗传功能完成的发明创造,保护范围十分有限。因此,从学者研究看,明确定义是首要调适方向。一方面从与《名古屋议定书》等国际公约要求接轨的角度,将衍生物纳入遗传资源利用之中[21]。另一方面,重视保护与生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相关的传统知识,应包括传统利用农业生物及遗传资源的知识、传统利用药用生物资源的知识,生物资源利用的传统技术创新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与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相关的传统文化与习惯法,传统地理标志产品等5类[22]。但也有学者将相关传统知识解读为遗传资源信息权,将其与环境权一同作为在先权利对专利权的授予进行限制[23]。

2)完善遗传资源信息披露制度。《专利法》关于遗传资源来源披露内容过于狭窄,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实行规范、适度从严的披露标准比较有利,应要求提供“事先知情同意”和“惠益分享共同商定的条件”的相关证据[21];而且应强调信息披露义务、甚至是强制信息披露。在国际上,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协力推动修改tRipS协定的相关条款,促使发达国家执行信息披露。作为配套的技术监管措施,我国应启动清查、收集和保存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工作,建立遗传资源信息数据库,并进行相应专利分析预警监督,进行生物多样性审查,在国知局设立检查点。此外,学者们对于建立与信息披露制度相配合的“遗传资源惠益分享机制”和“遗传资源专门立法”已形成共识。

3.2.2设计要领:保障公共健康专利药品的可及性

专利制度在给予药品专利保护、激励新药研发的同时,也应该保障公共健康专利药品的经济可及性。而tRipS协议,因为忽视药品特殊性且较高的强制许可限制条件,加剧了公共健康保障与药物专利保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因此,探寻我国在tRipS协议框架下解决公共健康专利药品可及性的路径,成为国内研究的主要方向。

研究发现,该要领上学者的分析要点包括:专利制度的私权与健康权的法理关系;药品行业的最优专利制度组合;关于公共健康专利药品的国际公约;公共健康药品专利情况;我国涉及重大公共健康问题的药品消费市场情况;专利制度是否最优政策选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于公共健康药品的专利制度的博弈。学者基于这些要点分析的研究观点可以归纳为3种调适策略:

1)灵活降低强制许可适用标准。专利强制许可制度是维护公共利益限制专利独占权的主要方式,在解决公共健康问题上,更是关键途径。我国却设立了比tRipS协议更高的专利药品强制许可条件,且为“零实施”。为此,灵活利用tRipS弹性条款、降低强制许可适用标准,提高实施效率已成国内学者共识。具体策略包括[24-26]:采用灵活的强制许可理由,并将启动强制许可作为压低药品价格谈判的筹码;明确并扩大“公共健康”“药品”范畴;放宽未充分实施标准,比如缩短认定为未充分实施的时间阈值;免除对申请人“具备实施的条件”等资格相关条件的限定,扩大申请人范围,同时增加被申请人协助实施义务;简化程序、对相关费用做出界定。

2)适当提高药品可专利性。对于药品行业,较优的专利长度和宽度组合为延长保护期限,限窄授予范围[27]。我国药品专利已经与tRipS协议接轨采用了比较充分的20年保护期标准,而授予专利标准相比很多国家来说较为宽松,如《专利实施细则2014修正版》明确对已知产品(化合物)的新用途授予专利。为减少药品市场垄断,应对仅细微改变药品(化合物)的组合结构或仅轻微改变剂量但疗效相当的“类新药”,不授予专利,尤其是对新用途更应拒绝授予。冯晨晨和孙静的研究都很好地支持了这种观点[25,28]。

3)发挥专利特殊保护机制作用。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已于2008年专利法修改中加入“提前实施例外(Bolar)”,明确药品上市许可过程中出现侵权问题的处置方式。根据学者研究,还需其他特殊保护途径,提高药品可及性,包括:基于专利权利穷竭理论的药物平行进口路径[29];运用排除条款;鼓励政府资助的公益性发明,免费公开使用等。

然而,随着美国推出tpp协议,国际上知识产权制度异化倾向明显,tpp限制了tRipS的弹性条款,在可专利性标准、专利保护期、宽限期及药品试验数据资料专有权和专利链接制度等方面加强了保护。这加大了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公共健康权而限制药品知识产权保护的调适难度。

3.2.3设计要领:促进绿色技术开发与传播

国内学界认为现有专利制度有必要对气候变化做出回应,发挥修复环境的功能,设计实施有利于绿色技术发展的规则。

研究发现,该要领上学者的分析要点包括:专利制度促进绿色技术开发与传播的正当性;绿色技术的最优专利制度组合;国内外关于绿色技术的专利制度;绿色技术专利情况;快审的绿色技术专利质量评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于绿色技术专利制度的博弈。w者基于这些要点分析的研究观点可以归纳为3种调适策略:

1)优化绿色快速审查机制。学者提出建立快速审查制度,不仅是出于尽快授权的缘由,也是含有变相延长保护期的解释。2012年,我国已明确优先审查涉及低碳技术、节约资源等有助于绿色发展的重要专利申请,且自优先审查请求获得同意之日起一年内结案。为避免审查质量不高,许多学者提出应加入质量控制环节。例如,取消审查前置程序;建立快速实现社会公众对绿色技术专利的异议和无效审查请求的机制[30];建立绿色技术规范和目录清单,作为审查指引;建立绿色技术专利分类体系和专利数据库[31],方便实审和保障信息公开;提交与在先技术对比的绿色自评报告,加快审查员的“绿色”评判;等。此外,学者还提出效仿专利审查高速公路(ppH)和其他国家开通的绿色专利快速审查通道,建立全球绿色ppH[32];生态化重构专利制度[4,33],将“绿色性”也列入专利审查的实质性条件。

2)将“环境保护”纳入专利强制许可。建立类似于公共健康药品专利的强制许可制度,包括明确气候变化技术类型,明确政府使用条款、设置合理许可费的定价机制等。例如,焦晓菲[34]提出根据发展中国家急需的、能明显达到减排效果的绿色技术的功能、成熟度、利用率等指标建立绿色技术评价体系,明确强制许可范围,并可动态调整。而柳福东、朱雪忠等人[35]的研究反映出,相比公共健康药品专利,绿色技术专利的强制许可更艰难。因此,还需替代性策略,以鼓励绿色专利集中与共享。例如,利用特殊待遇来激励自主创新;建立绿色技术发展基金;引导企业构建绿色技术共享专利池;等。

4结语

现阶段,我国专利制度的科学决策已提上日程,借助专利制度领域专家学者研究的智力支持是专利制度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且具有紧迫性。本文以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和博硕士论文库为数据源,在制度设计视角下,分析国内学者专利制度研究,以呼应本研究支持课题中专利情报支持专利制度科学决策的需求。

结果显示,制度设计视角下国内专利制度研究的文献特点是研究内容日趋丰富,除涉及“面向技术创新”这一专利制度研究的中心主题外,“面向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研究主题凸显,核心设计要领包括区分国内外创新、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以及保护遗产资源权益、保障公共健康专利药品可及性和促进绿色技术开发与传播等。

通过文献分析,笔者认为专利制度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深化研究:纳入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相关变量的最优制度设计的理论和模型;在国际规则下实现维护国家利益和保障公共利益的“攻防兼备”的高效专利制度体系;专利制度与其他政策法规的协同创新和发展。

因此,本文认为我国专利制度尚需进一步关注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作为课题阶段性成果,笔者下一步还将就3个“面向”做联合分析,并积极探索信息(情报)机构如何建立嵌入式专利制度决策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1]孙宁,陈雅.我国知识产权研究热点与发展方向[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1):69-75.

[2]蔡伟,王建冬,郑玉凤,等.我国知识产权研究领域的共词网络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0):116-121.

[3]纪蔚蔚.1998-2007年知识产权研究成果计量分析:从CSSCi被引文献的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6):80-83.

[4]金明浩,闫双双,郑友德.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专利制度功能转变与策略[J].情报杂志,2012,31(4):85-89.

[5]吴志鹏,方伟珠.试论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宏观安排的三个维度[J].科技管理研究,2003,23(2):22-25.

[6]唐春.基于区分国内外创新的专利制度设计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2):70-78.

[7]李姗姗,张国强,徐桂芬.基于关键词分析的eRp系统研究热点评述[J].情报科学,2012,(8):1272-1276.

[8]贺京同,冯尧,徐璐.创新模式、技术引进策略与差别化专利宽度[J].南开经济研究,2011,(6):94-108.

[9]李平,宫旭红,齐丹丹.中国最优知识产权保护区间研究:基于自主研发及国际技术引进的视角[J].南开经济研究,2013,(3):123-138.

[10]徐棣枫,陈瑶.中国专利促进政策的反思与调整:目标、机制、阶段性和开放性问题[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6):94-100.

[11]纪新,徐红菊.国际技术贸易各方利益之法律分析:以专利技术为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3,(5):89-93.

[12]温芽清,南振兴.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壁垒的识别[J].国际经贸探索,2010,(4):65-71.

[13]李晓玲,陈雨松.国际知识产权贸易谈判的新方略[J].环球法律评论,2011,33(1):150-160.

[14]赵梅生.试析知识产权制度与国际关系的相互影响及对策[J].电子知识产权,2014,(7):77-80.

[15]徐添添.基于贸易摩擦的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11):188-192.

[16]张换兆,许建生,彭春燕.美国对华337调查研究与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论坛,2014,(9):139-142.

[17]徐元.当前我国出口遭遇专利壁垒的挑战与对策[J].国际贸易,2014,(5):30-35.

[18]种栗.专利标准化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对策[J].标准科学,2012,(10):82-85.

[19]王振宇.我国知识产权及其制度面临的风险及防治[J].求实,2011,(2):46-49.

[20]朱旭云.我国知识产权不公平贸易调查制度之构建[J].知识产权,2015,(3):70-74.

[21]韦贵红.遗传资源专利保护机制探析:兼评《名古屋议定书》的履行[J].法律适用,2015,(2):40-44.

[22]薛达元,郭泺.论传统知识的概念与保护[J].生物多样性,2009,17(2):135-142.

[23]田红星.遗传资源领域的权利重构:环境权、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信息权的博弈[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3,(2):41-47.

[24]崔灵平.药品专利保护与社会公共利益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25]冯晨晨.trips下中国适用强制许可制度分析[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3):63-65.

[26]⒘⒋海朱雪忠.与药品专利强制许可相关的“公共健康”含义[J].中国卫生经济,2015,34(2):73-78.

[27]姚颉靖,彭辉.基于药品专利制度优化设计的多重维度实证分析[J].现代情报,2010,30(10):133-139.

[28]孙静,赵红艳,马丽平,等.我国专利保护制度下涉及重大公共健康问题高价药品的经济可及性[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4,(5):509-516.

[29]胡蕊.国际药品专利保护制度与公共健康利益的协调[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30]徐升权.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问题研究[J].知识产权,2010,20(5):19-25.

[31]杨宇静.论绿色专利加速审查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4,(5):124-129.

[32]胡允银.全球绿色专利高速公路的构建研究[J].情报杂志,2014,(7):202-206.

[33]张孜仪.论专利强制许可制度的生态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72-78.

护理研究知识点篇4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

21世纪,知识产权无疑是中国企业不可回避的、最重要的主题词,知识产权竞争将成为企业竞争的最高形式。深入探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及其相关因素,探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各要素的作用机制等,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现有研究中,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大类观点。

一、以知识产权客体为体系的战略研究

第一类观点按照知识产权客体,即专利、商标、版权(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等,把知识产权战略划分为:专利战略、商标战略、版权战略和商业秘密战略等。在这些战略下,进一步细分了一些子战略,也可称之为策略,如:专利战略包括进攻战略、防御战略、技术标准化战略、技术引进与输出战略等;商标战略包括联合商标策略、商标竞争战略等;商业秘密战略包括合法获取策略、保护策略等;而版权战略常见的有保护策略、传播策略、利用策略和许可策略等。这种划分方式是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领域的主流方式。

二、以知识产权运作过程为体系的战略研究

第二类观点按照知识产权的运作过程划分战略,建构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系统的一个动态模型,即:人力资源战略信息战略申请战略制度战略管理战略经营战略保护战略诉讼战略涉外战略。它既是知识产权的一个管理系统,又是一个价值链系统,产生了系统整体功能的放大效应。

三、以知识产权核心要素为体系的战略研究

第三类观点是按照知识产权的核心要素划分战略,即知识产权战略由若干维度构成。

东京大学的儿玉文雄提出了知识产权战略评价指标,定性指标包括:经营战略、技术战略、知识产权信息战略、国际战略和法律业务战略5个战略方向,定量指标包括100项。该模型统一评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为评价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美国学者V.K.narayanan建立了知识产权战略选择一般机制,包括:(1)产品市场措施。企业可在产品市场上采取措施,防止竞争者通过仿制对自己竞争地位的侵蚀,具体包括:标准、仿制的障碍、合作协议等。(2)持续创新。为了阻止仿制和退化,企业应致力于持续创新,具体包括:不断改进、产品升级、产品平台、重大创新等阶段。(3)法律策略。企业通过专利、版权、商业秘密或商标寻找法律保护。他提到的产品市场措施,实际上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选择的市场战略;持续创新,实质上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而法律策略,则可理解为企业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战略。

我国学者杨武基于对技术创新过程分析,提出了三维动态方式描述创新过程的方法――tmR三维理论。他认为技术创新成功三个基本决定要素为:(1)把技术应用到适当的产品中――技术要素(t要素);(2)把适当的产品推广到市场上――市场要素(m要素);(3)在创新中获得创新产权――产权要素(R要素)。可作为知识产权战略维度划分的借鉴。

四、理论探讨

以上三类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方法,各有侧重和特点。

1.按照知识产权客体划分知识产权战略,从不同客体角度出发,相对孤立的策划某一类知识产权战略,甚至是具体的战术策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各分类战略的简单加总,而不同类型产权战略间的联系、影响、乃至组合没有反映,也难以通过一定的测度较全面的反映一个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状态。

2.按照知识产权运作过程划分知识产权战略,对知识产权战略进行系统流程规划,比起第一种观点,建立了知识产权客体间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识产权战略的系统性。但这种划分方式存在一定重合,如:申请、保护、诉讼战略具有比较高的相似和相关度,信息和申请、管理具有比较高相关度,而涉外战略则包含于信息、申请、管理、经营、保护、诉讼等各战略之中。

以上两种知识产权战略划分方式,从一定程度和角度上反映了其战略构成,但不够系统,更难以深入探讨和比较研究。(见图)

3.按照知识产权的核心要素划分知识产权战略,相对前面两种观点,更贴近企业管理实践,反映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思想和意图,可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这种观点的三个框架中,都涉及技术创新、市场经营和法律保护,体现了知识产权的三个根本要素,即:技术开发、市场开发和产权开发(保护)。

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系统研究,可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建立一套更有效的知识产权战略分析理论框架,用于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系统的研究回顾,探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理论。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时间并不长,研究多为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研究尚未深入。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为我国企业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战略,加强保护、合理利用、抵御风险提供指导和帮助,最终促使我国企业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战略模式,建立知识产权优势,在日渐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徐明华包海波:知识产权强国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战略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2]michael.eporter.Competitiveadvantage[m].newYork:theFreepress,1985

[3]DanmcCurdy,marshallphelps.whyexeclusionisnotprofitable[J].managingintellectualproperty,2002,26(11):56~59

[4](日)斋藤优:发明专利经济学[m].专利文献出版社,1990

[5](日)高桥明夫魏启学译:日立的专利管理[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0

[6]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7]何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事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8]张平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9]郭晓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系统模型[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3):62~65

[10](日)儿玉文雄:发明专利经济学[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0

护理研究知识点篇5

[关键词]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

21世纪,知识产权无疑是中国企业不可回避的、最重要的主题词,知识产权竞争将成为企业竞争的最高形式。深入探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及其相关因素,探究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各要素的作用机制等,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现有研究中,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三大类观点。

一、以知识产权客体为体系的战略研究

第一类观点按照知识产权客体,即专利、商标、版权(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等,把知识产权战略划分为:专利战略、商标战略、版权战略和商业秘密战略等。在这些战略下,进一步细分了一些子战略,也可称之为策略,如:专利战略包括进攻战略、防御战略、技术标准化战略、技术引进与输出战略等;商标战略包括联合商标策略、商标竞争战略等;商业秘密战略包括合法获取策略、保护策略等;而版权战略常见的有保护策略、传播策略、利用策略和许可策略等。这种划分方式是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领域的主流方式。

二、以知识产权运作过程为体系的战略研究

第二类观点按照知识产权的运作过程划分战略,建构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系统的一个动态模型,即:人力资源战略信息战略申请战略制度战略管理战略经营战略保护战略诉讼战略涉外战略。它既是知识产权的一个管理系统,又是一个价值链系统,产生了系统整体功能的放大效应。

三、以知识产权核心要素为体系的战略研究

第三类观点是按照知识产权的核心要素划分战略,即知识产权战略由若干维度构成。

东京大学的儿玉文雄提出了知识产权战略评价指标,定性指标包括:经营战略、技术战略、知识产权信息战略、国际战略和法律业务战略5个战略方向,定量指标包括100项。该模型统一评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为评价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美国学者V.K.narayanan建立了知识产权战略选择一般机制,包括:(1)产品市场措施。企业可在产品市场上采取措施,防止竞争者通过仿制对自己竞争地位的侵蚀,具体包括:标准、仿制的障碍、合作协议等。(2)持续创新。为了阻止仿制和退化,企业应致力于持续创新,具体包括:不断改进、产品升级、产品平台、重大创新等阶段。(3)法律策略。企业通过专利、版权、商业秘密或商标寻找法律保护。他提到的产品市场措施,实际上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选择的市场战略;持续创新,实质上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而法律策略,则可理解为企业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战略。

我国学者杨武基于对技术创新过程分析,提出了三维动态方式描述创新过程的方法——tmR三维理论。他认为技术创新成功三个基本决定要素为:(1)把技术应用到适当的产品中——技术要素(t要素);(2)把适当的产品推广到市场上——市场要素(m要素);(3)在创新中获得创新产权——产权要素(R要素)。可作为知识产权战略维度划分的借鉴。

四、理论探讨

以上三类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方法,各有侧重和特点。

1.按照知识产权客体划分知识产权战略,从不同客体角度出发,相对孤立的策划某一类知识产权战略,甚至是具体的战术策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各分类战略的简单加总,而不同类型产权战略间的联系、影响、乃至组合没有反映,也难以通过一定的测度较全面的反映一个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状态。

2.按照知识产权运作过程划分知识产权战略,对知识产权战略进行系统流程规划,比起第一种观点,建立了知识产权客体间的联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知识产权战略的系统性。但这种划分方式存在一定重合,如:申请、保护、诉讼战略具有比较高的相似和相关度,信息和申请、管理具有比较高相关度,而涉外战略则包含于信息、申请、管理、经营、保护、诉讼等各战略之中。

以上两种知识产权战略划分方式,从一定程度和角度上反映了其战略构成,但不够系统,更难以深入探讨和比较研究。(见图)

3.按照知识产权的核心要素划分知识产权战略,相对前面两种观点,更贴近企业管理实践,反映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思想和意图,可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这种观点的三个框架中,都涉及技术创新、市场经营和法律保护,体现了知识产权的三个根本要素,即:技术开发、市场开发和产权开发(保护)。

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系统研究,可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建立一套更有效的知识产权战略分析理论框架,用于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系统的研究回顾,探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理论。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时间并不长,研究多为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研究尚未深入。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为我国企业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战略,加强保护、合理利用、抵御风险提供指导和帮助,最终促使我国企业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战略模式,建立知识产权优势,在日渐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徐明华包海波:知识产权强国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战略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2]petitiveadvantage[m].newYork:theFreepress,1985

[3]DanmcCurdy,marshallphelps.whyexeclusionisnotprofitable[J].managingintellectualproperty,2002,26(11):56~59

[4](日)斋藤优:发明专利经济学[m].专利文献出版社,1990

[5](日)高桥明夫魏启学译:日立的专利管理[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0

[6]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7]何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事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8]张平马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9]郭晓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系统模型[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3):62~65

[10](日)儿玉文雄:发明专利经济学[m].北京:专利文献出版社,1990

护理研究知识点篇6

关键词:循证护理;现状;对策;

循证护理(eBn)是20世纪90年代受循证医学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护理观念。同循证医学一样,其思想核心就是运用现有最新、最可靠的科学证据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其目的是给患者提供一个最可靠、可行的护理,最大限度地照顾病人,并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由于长期以来,经验和直觉式护理在护理人员头脑中根深蒂固,被护理人员运用自如,在这种情况下,临床护理工作更加迫切需要证据。因此,eBn将成为临床护理发展的必然[1]。

1循证护理的概念

根据循证医学创始人之一DavidSackett教授在2000年新版“怎样实践和讲授循证医学”一文中对循证医学的定义,循证护理的含义可理解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愿望和实际情况,三者结合,制定出完整的护理方案”[2]。可见,循证护理是一种提高护理实践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方法,现代护理实践需要可靠的科学依据,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切实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我国循证护理的实施现状

2.1我国卫生保健需求与卫生资源配置之间的矛盾

eBn的目的是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护理模式上强调以病人为中心;在治疗方法选择上强调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临床依据;在效果评价上强调病人的最终结局;在临床决策上考虑病人的选择;对整个疗效强调成本-效益的合理性。实施循证护理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即最佳的护理科研证据,高素质的护理人员,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现代的护理措施[3]。

中国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尚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建成,医疗费用连续多年以21%的涨幅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医疗制度转轨和卫生保健的巨大需求与卫生资源有限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3]。怎样合理利用我国有限的卫生资源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尽可能达到成本-效益的合理性,是当前卫生行业和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挑战,相关资料显示,推行eBn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卫生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2.2与我国护理模式之间的矛盾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护理人员在整体护理观念的指导下,进行以病人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在多数护理人员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多年来一成不变、运用自如。在新的医学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学研究的对象已从单纯的生物人转向生物的、心理的和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或人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护理、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学护理学中传统的护理观念受到了循证护理理念的巨大冲击,其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与整体护理不同的是循证护理强调从系统评价中获得证据,从而得出合理结论,它补充和完善了整体护理的不足。

2.3我国护理队伍的知识结构参差不起,观念转变难

发展循证护理,首先要有可供系统查询的证据来源,并且有收集、选择、整理证据的能力,其次是有能力对证据进行分析、评估并做出结论,最后将科学、可信的最新护理原则和护理手段应用于临床。而目前我国护理队伍整体水平低,大多数为中等教育学历,知识面窄;普遍缺乏eBn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外语水平较低,查阅外文文献能力有限;在职护士缺乏支持、工作量大,没有时间看文献、应用科研成果或者亲手做实验;缺乏从事护理科研的技能与经验。中山大学护理学院万丽红等人调查显示36.67%的广东省在职护士对循证护理内涵一无所知,62.38%的护士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但对其概念、目的、中心思想等的理解尚不透彻,仅0.95%的护士对循证护理了解较深入,但对其深刻内容和如何应用仍有困难,其中学历、职称、职务较高的在职护士对循证护理的知晓度较高,说明学历、职称、职务较高的在职护士基础较好,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多,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在循证护理的实施中可发挥骨干作用[4]。但是西北等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临床护理人员大多数毕业于当地中等卫生学校,由于生源素质低,教学资源有限,文献检索和文献评价技能的掌握和使用较差;另外,护理人员受地域和传统护理观念的影响,很少对护理措施的有效性、科学性提出质疑,观念转变较难,严重影响循证护理的实施,阻碍着护理质量的提高和护理事业的发展。

2.4循证护理学的教育现状

护理教育理念未转变。我国护理教育几乎未引入eBn理论,也未重视对学生循证技能的培养,护理教育体系不能为毕业生提供基于研究的护理实践能力,eBn价值的整体判断能力以及实践eBn所需的技能比较欠缺。虽然中国循证中心已对华西医院的所有在职护士进行了循证实践的基础培训,并多次举办了面向全国医务人员的循证学习班,但覆盖面不广,尤其是西北边远地区的护理人员由于学历偏低、再教育机会少,对eBn的理解和实践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就意味着,循证护理理念还未真正渗透到护理教育中,许多从事护理教育的教师观念还未从传统的护理教育理念上转变过来。因此,eBn应从学校教育入手。

具有循证护理知识和技能的护理教育人员相对缺乏。要想把循证护理理念渗透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利用所学知识和最新信息大胆探索,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有一支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循证护理教师队伍。

教科书中的护理原则不能适应临床工作需要。临床工作中存在过分迷信权威教科书的现象。不可否认,权威教科书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但是,过分迷信教科书就失之偏颇。因为,权威教科书也存在弱点:①出版时间较早,内容滞后;②多沿用以往的经典著作,各种“原则”多来自权威护理专家的临床护理经验及科学推论。“原则”的有效性缺乏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作为验证,不完善之处难以避免。可见,在护理教育中,内容的循证,使得以教科书为蓝本的传统的教学面临极大的挑战,教师不应该仅仅依照教科书来照本宣科,应该更新观念,大量翻阅文献、论著,把新知识、新技术贯穿到护理教学中。

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不合理现象。eBn的核心是系统评价,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因此,护理本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除加强循证护理课程外,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理解、应用、实施eBn的能力,从而提高其护理科研能力,着眼于未来护理人才的储备。当前的护理教育未能很好地将文献检索、计算机、外语等相关知识纳入教学计划,有的学校甚至缺如,使得所学的内容与临床不能衔接。

2.5护理学研究方法陈旧

我国临床护理科研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尚属薄弱环节。eBn有说服力的证据来源于随机对照试验(RCt)得出的真实可信的数据和经过系统评价、全面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由于护理回顾性研究多于前瞻性研究,观察、调查研究多于实验研究,研究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护理学理论的突破[5]。

2.6护理资料检索和科学性评价条件不足

循证评估过程中,检索相关文献,确定最有价值的“证据”是关键环节。因种种原因,目前可供检索的护理文献的数量受到一定限制,常因文献质量问题难以满足评价要求。搜集满足评价标准的护理文献远不如搜集医学文献容易。国外虽然建立了一些循证护理文献数据库,但有些研究资料不一定适用于我国护理工作实践,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国内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进行评价。而我国护理研究的滞后影响了护理文献的质量。在护理研究方面,尽管近年来护理领域的著作与科研论文数量显著增加,但总体质量还不高。表现为科研设计不够严密,经验总结性报道文章居多,设计严密的实验性研究论文较少,护理研究内容较零散、规模小、研究广度和深度不够,有特色的专科护理文章较少;护理科研成果与临床应用脱节,缺乏对科研成果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等。因此使护理证据的收集难度加大,影响了对护理证据资料的科学性评价[5]。

2.7循证评估信息利用差,决策价值难以实现

循证护理的目的是通过研究评估得出的结论,提出合理化建议供护理决策部门采纳,用于指导护理实践。由于认识上和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护理决策机构、科研机构和护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5]。目前,把护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许多重要环节还未理顺,循证护理评估信息得不到及时利用,无法达到指导临床实践的目的。医院常为确保安全而限制某些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11],不少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实际价值难以实现。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不仅影响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也会使循证护理的持续发展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为继。

3促进循证护理发展的对策

3.1建立循证护理研究机构

建立循证护理技术研究机构是促进循证护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循证护理专门研究机构,如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加拿大、瑞典等。我国卫生部虽于1997年在原华西医科大学建立了首家循证医学研究中心,但主要承担临床医学方面的循证研究。而且,护士工作的繁重性和护士整体素质不高决定了不可能所有护士都从事循证护理研究,因此有必要在我国组建循证护理研究中心,由硕士以上学历的护士组成,为临床实践循证护理提供服务,从而更高效率地推行循证护理[4]。

3.2加强学术交流,培养循证护理人才

由于目前既具有护理专业知识,又具有循证护理知识与技能的研究人员还比较缺乏,因此需要加强循证护理专门人才的培养[5]。然而,目前我国护理人员的整体学历太低,各地医疗单位应选拔一部分有培养前途的护理人员,以循证护理机构为依托进行专门培训后从事循证护理研究与教育工作。

3.3更新观念,充实护理教育内容

更新观念是推行循证护理的关键:就科学而言,目前许多护理手段停留在约定俗成的习惯和经验阶段,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存在错误的观点与方法[6]。喻娇花、任小英等人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某院300名护理人员就关于循证护理的认识程度作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5.7%的临床护理人员熟悉循证护理,84.3%的临床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了解不深,遵循证据的科学观念尚未被广大护理人员所接受[7]。因此,不管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还是从事护理教育工作均有必要更新观念。要对在职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循证护理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如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文献检索、外语等,以提高其循证护理评估技能,熟悉更多的循证护理知识和循证护理的实践方法,同时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真正成为一名循证护理工作实施者。同时高、中等护理院校、医学院护理专业要开设循证护理课程,充实教育内容,并逐步创造条件在部分院校设循证护理专业,培养循证护理专门研究人才,为将来从事循证护理实践打好基础。

3.4终身学习,促进专业发展

护理专业的发展既包含着有助于将一个人培养成为一名专业人员的所有经历、活动和过程[8],又依赖于专业人员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技术创新去不断补充和完善护理学知识。由此可见,护理专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而教育是一个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常,护士的成长要经过5个发展阶段,即新手、有一定资历的初级护士、称职的护士、精通型护士和专家型护士。这就意味着护士要终身学习,去适应变化并吸纳变化,学习新技术、调整思维观念与实践[8]。终身学习,减少护理活动中简单的机械劳动,将部分时间集中到学习和推广循证护理上,是护士改变自身社会地位,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当受到良好教育的护士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全部潜能时,社会、家庭、社区和个人都将获取更大的利益[9],也因此而促进护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5加强循证评估信息在决策中的利用

循证护理的目的是通过研究评估得出的结论,提出合理化建议供护理决策部门或护理实践参考利用。护理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和护理部门要加强协作,护理决策部门要重视循证护理研究机构的作用,重视利用循证护理研究信息。在护理技术的选择和使用中,要有意识考虑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医院内部护理管理要把循证护理贯穿于护理质量管理中,重点对资源与技术利用的有效性、公平性、经济性进行评价,把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和质量作为护理管理的中心任务;要倡导与鼓励临床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利用循证护理的研究成果,提高运用“实证”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总结经验,达到提高认识、丰富知识、促进学术水平和护理质量提高的目的[5]。

3.6丰富循证护理的信息资源

目前,中文的循证护理学资料较缺乏,有说服力的护理研究信息资源有限,研究成果的传播与推广不充分。我国虽然在原华西医科大学等高校附属医院成立了系统评价小组进行资料的翻译整理,但临床应用仍显十分缺乏[10]。全国的护理人员只能从中国循证医学网站上查询相关知识。因此,循证研究机构应尽快建立循证技术文献信息库,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充足可靠、最新、最佳的信息资源。

3.7护理管理模式要适应循证护理实践要求

护理研究知识点篇7

[关键词]学科;护理学;概念分析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268-01

1“学科”的定义学科是科学研究发展到成熟或相对成熟阶段的产物

对于什么是学科,国内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一般认为,科学研究发展到成熟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标志是:独立的研究内容、成熟的研究方法、规范的学科体制。美国历史学家沃勒斯坦认为,学科同时涵盖学术范畴、组织结构、文化三种涵义。国内学者宣勇从形态上将学科区分为知识形态的学科和组织形态的学科,认为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呈现形态。廖益则认为,学科是根据学术分类和知识体系发展的需要,由专门从业人员分门别类进行知识生产、知识运用和知识教与学等活动的基本单元。周朝成提出,学科的涵义有三种:一是作为一种专门化的知识体系;二是规范知识体系与训练学习者的规训制度;三是以学科为基本要素,由相同学科背景的人而组成的学术组织。这三种涵义表现的是对学科在知识、制度与组织层面上的理解,在不同的层面上学科体现出了不同的构成要素。刘仲林认为,作为学科主体域内的学科,应具有六条标准:a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b有从事研究、传播和教育活动的特殊群体及有代表性的论著问世;c有相对独立的概念体系、原理或定律,有已经或正在形成的学科体系结构;d发展中学科具有独创性、超前性;e发达学科具有系统性和严密性;f学科地位不可替代,不是单纯由高层学科或相邻学科推演而来,能经受实践或实验的检验和否证。陈燮君在其《学科学导论》中指出,学科创生指标体系包括:特有的学科定义和研究对象,时代的必然产物,学科创始人和代表作,精心营建的理论体系,本学科的科研方法。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将“护理学科”界定为:是指按照护理知识的不同分类而划分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以及围绕该知识体系而建立的相应的知识载体。即护理科学领域或护理科学的分支以及围绕这些内容而建立起来的相关研究及其组织建制,主要包括护理学科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范式等要素。

2护理学科的内涵分析

2.1护理学科是一种“资源共同体”该资源共同体由学者、学术信息和学术物质基础组成。学者指在学科带头人领导下的专家群和学术梯队;学术信息主要是指知识及其载体(课程、教材、专著、论文、科研成果等)和信息交换水平(学术交流的频率和层次);学术物质基础则是指从事教学和科研的资金、设备、设施等。具体到护理学科,是由护理研究者、护理研究成果和护理知识传播媒介及教研资金、设备等组成的资源共同体。

2.2护理学科是一种劳动分工的方式一个学科的成立标志着社会分工中一个新的部门的建立,标志着一个新的工作团体和工作岗位的独立分化,也标志着一组人群新的诙角色的确立和巩固。这是从学科发展历程中归纳出来的论断。护理学科最早从临床医学实践中分离出来,逐步形成一定的实践标准,并成立护理协会等行会组织,逐渐确立了护士的专业地位。当护理知识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时,标志护理学科正式建立,形成了与临床医学不同的专业实践。因此,护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是一种劳动分工的方式,共同为整个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3护理学科是一种社会管理的单元当前的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已与经济、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密切相关,学科也成为社会和国家对科学研究进行资助、管理的重要框架和标准,具体表现在国家颁布的学科目录、各种科研基金的申报目录上。护理学科获批成为一级学科后,最典型的表现是研究生招生中可以单独授予护理学学位,也将使各级科研项目申报归入对应的独立专业评审组织,成为社会管理过程的一部分。

2.4护理学科是一种信念系统这里指护理学科范式内容。库恩认为,学科的范式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何处用”四维逻辑关系,分别指具体某个学科的概念或者基本定义、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及应用体系。护理价值观、护理学科文化、护理职业形象、护理伦理、护理技术等都属于护理学科范式的内容,具体表现在护理人员的行为举止、精神状态及其在学科教学、研究等工作中表现出的独特行为、思维方式等,体现出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独特信念和风貌。

2.5护理学科具有内在逻辑发展规律学科发展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科周期理论认为:学科组织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蜕变期四个阶段,并在每一个阶段有重点发展任务。依据该理论提出的学科特征,我国护理学科目前处于成长期,其理论体系、学科方向和研究资源等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拓展。随着环境-社会-心理-生物-工程医学模式的形成,一些决定健康和疾病的各种重大因素,从内因到外因,包括遗传、环境和技能因素,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哲学、人文和技术因素等,正逐步被纳入研究范围,相应地,护理学科将逐渐分化出新的分支学科,在具体的分支领域纵深发展,逐步向成熟期过渡。

2.6护理学科是专门化的组织学科是研究领域制度化和建制化的结果,它使学科成为“一种联结化学家与化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专门化的组织方式。”其外在体现是学会、机构或社会组织。因此,护理学科的组织形态表现为护理学科的院系结构、课程体系以及护理学会等。

参考文献

[1]刘小强.学科建设:元视角的考察―――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反思[D].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美].知识的不确定性[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71.

护理研究知识点篇8

[论文摘要)(现代知识产权信息管理》是一部具有时代感和开拓创新内容的学术论著,分析了知识产权管理的时代背景、内涵及价值等,以并创性的研究视角有机融合了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学、工程技术、管理学等学科.拓展了知识产权制度研究和管理杆学研究的新领域。此外,还系统地构建了现代知识产权餐理的内客体系。所以说,该书不仅在理论上意味深长,而且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在信息化浪潮来势汹汹、知识经济已出露端倪的当代,信息尤其是创新性智力成果,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我国,都已日益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其他资源的比较地位则呈下降趋势。相应地,围绕着信息尤其是创新性智力成果的利益冲突就愈发激烈和复杂,以创新性智力成果为客体的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它不仅成为社会法律生活中的重点,也日益成为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的重点和焦点。知识产权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社会甚至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不仅仅只是一种法律制度,同时,也是一种经济制度、一种技术制度,还是一种管理制度。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则是知识产权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化社会发展进程的加速,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影响与推动,知识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社会信息化、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我国加人wto、国际化贸易活动等,都对知识产权管理提出了现实的迫切需求。

知识产权从产生到消亡历经创造、管理、保护、运用、权利消失几个环节,每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其中知识产权管理最为重要。在整个知识产权工作中知识产权管理起着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国家、地区层面,还是企事业单位层面均是如此。只有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用才能得以实现。可见,知识产权管理在知识产权整个运行过程中占有不可小觑的地位。由马海群教授等编著的《现代知识产权管理》(科学出版社,2009年7月)是一部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的学术专著,应时代要求而产生,内容新颖,较其他同类专著更具创新性。书中,作者在继承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系统地论述了知识产权管理理论,并结合国家知识产权政策的需求和知识经济社会要求,以敏锐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具体论述了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体系,在读者面前呈现出知识产权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崭新的成果—现代知识产权管理。书中研究内容的创新性和开拓性、论述的系统完整性、业务指导上的实用性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开创性的研究视角,有机融合了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学、工程技术、管理学等学科

传统知识产权研究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法学的视角,强调制度的安全与秩序;另一个是经济学视角,强调制度的效力与效果。也有不少研究者还从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管理学及技术发展的角度,对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由于知识产权管理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物,其业务领域也必将随着知识与技术创新的进程而不断拓展。且在知识经济时代,围绕知识与创新过程,将不同视角对知识产权制度的研究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要求日益迫切,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之一是知识产权管理的集成性增强。马海群教授开创性地颠覆了知识产权的传统研究视角,将法学、经济学、政策学、工程技术、管理学等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重新审视知识产权管理,萌发了知识产权管理新的研究领域,即知识产权政策管理、知识产权文化管理、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等,并开创性地界定了这些领域所涉及的概念,利用相关理论阐述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令人心悦诚服。

该书不仅将其他学科理论进行了有机融合,且拓宽了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的领域,马海群教授在这方面所做的研究和大胆尝试具有开拓性,弥补了知识产权管理研究领域的多项空白。同时,该书在研究内容方面又极富创新性,具体体现在:(1)该书新颖性地借鉴了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和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实践经验,用于解决我国知识产权管理面临的问题。如在知识产权政策管理、文化管理等章节都有借鉴国外的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并对改进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现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具体地说,作者借鉴国外先进的商标信息管理系统,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标信息管理系统等;(2)紧跟时展的步伐,积极吸纳国家政策文件的思想,使研究内容富有时代气息,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如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提出的第7条措施指出“要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该书正契合国家政策的需求,在知识产权文化管理一章中专门探讨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政策与措施,这对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壮大和培养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3)突破已有研究成果和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开拓性地开展相关研究。如知识产权战略是知识产权政策的一部分,属于知识产权政策体系中统摄性政策,很多研究者都将其纳人到知识产权政策管理领域内,而该书作者为突显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另辟蹊径地将知识产权战略进行单独论述。又比如,在论述知识产权技术管理这一章节时,作者并没有被局限在技术措施的框架内,一味地单纯强调如何改进和加强技术措施来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相反的是,作者联系行政、法律等手段一起加强技术措施的知识产权保护,这种跨领域的研究势必会对知识产权技术管理起到更佳的效果;(4)有机融合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和理论。如在无缝嫁接了政策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知识产权政策的内涵、本质特征和功能。又比如,融合了信息管理这门学科的相关知识,提出了并不被人们所熟悉的知识产权信息这一集合概念,并对现有资料进行充分挖掘,形成了知识产权信息管理这一领域,这是该书作者的独创,作者以集成思想提出并论证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信息概念,重点研究知识产权信息特征与功能。由于知识产权信息管理这部分内容是作者最重要的创新点,将在本文的第二部分专门分析。

在书中,作者做了大量的交叉研究,其意义在于:首先,知识产权管理是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有效运用。知识产权法制管理,为知识经济所需的知识进人市场提供了法律保障,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知识产权法学建设也是一种补充和丰富;知识产权政策,是发挥知识产权作用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知识产权文化管理,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文化;知识产权技术保护成为法律保护、制度保护、经济驱动之外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知识产权技术管理,有利于推动技术保护进人法律保护框架;作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将促进知识与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促进高新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促进知识产权的国际交流。其次,从分支学科建设的角度,丰富和完善了管理科学学科研究内容和学科体系结构,从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知识产权文化管理、知识产权政策管理等分支研究领域角度,对管理科学研究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说,现代知识产权管理是管理科学研究分化发展的一种重要体现及新兴研究领域,这种研究及其所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启发人们思考管理科学其他新的研究领域,为人们研究管理科学其他分支学科提供有益的、可资借鉴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

2开创性地提出知识产权信息理论

马海群教授将信息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进行了有机结合后,提出了知识产权管理信息这一创新性概念,国内尚未有其他学者提出这一概念,属于作者独创性研究成果。狭义的知识产权信息是指表征知识产权权利属性的信息,这种属性既包括知识产权权利作为整体的属性,又包括知识产权内各种具体智力成果权的属性,同时,知识产权信息又是表征知识产权保护客体内含的信息,它包括专利信息、商标信息、版权信息、技术合同信息、涉及知识产权业务的竞争信息等等。广义的知识产权信息则是表现知识产权存在状态的信息,除表征知识产权权利属性外,一切围绕知识产权发生、发展、变化的信息,如知识产权政务活动、知识产权制度演化、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运行状态、知识产权法律活动、知识产权贸易活动、知识产权数据、知识产权声明、知识产权利益主体等,都可被看作是知识产权信息。并认为知识产权信息的本质是知识产权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的表征,知识产权信息是知识产权的重要属性之一,是显示知识产权存在的一种属性,知识产权信息又是人们认识和利用知识产权的中介。知识产权信息除具有信息的一般特征,如普遍性与寄载性等外,还具有自身独特属性:一是法律规定性,即知识产权信息是依据法律而存在的,法律规定着知识产权信息的种类、范围、数量、时效等。二是特殊时效性,即广义知识产权信息、知识产权保护客体内含信息具有一般信息的时效性,而知识产权权利信息却具有特殊时效性。知识产权所具有的时限性特征,决定了权利信息的这种特殊时效性,当知识产权失去法律效力后,知识产权权利信息随之消亡。

书中不仅阐述了知识产权管理信息的概念,并对知识产权信息的特征、内涵、功能进行了深人分析。知识产权信息已成为人们从事政务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法律规范及文学艺术创作等社会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信息,具有独特的显著特性,如①既是文献信息,又是非文献信。主要原因是知识产权信息以法律规定为载体,但又可借助文献载体之外的其他载体来表达、传播与利用,完全脱离原载体,故既是文献信息又不是文献信息。②既是静态信息,又是动态信息。知识产权信息在某些情况下以静态的形式存在于各种知识产权文献之中,但是在更多情况下,以动态的形式存在于知识产权相关活动之中。③多为公开化信息。智力成果公开是获得知识产权的法定条件之一,另外,国家设立知识产权的目的是促进智力成果公开,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④信息量大、内容广泛而独特。信息量大是因人类的智力成果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独特是因知识产权将受国家法律保护,未经许可而开发、采用、转让知识产权信息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结构完整而又清晰、系统地构建了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体系

现代知识产权管理内容体系划分的既有条理又清晰,各章节间表现出很强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从研究角度看,论证充分而又精辟入微,不仅有宏观论述,如介绍了知识产权管理的时代背景,分析了知识产权管理的内涵、构成及价值等;又有微观分析,如不同种类知识产权的法制管理、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不同类型主体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与管理和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知识产权信息分布与收集、组织与传播、检索等不同运作环节的管理等。在研究对象方面,知识产权管理主要研究的是知识产权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操作过程中的各方面关系及协调方法。从知识产权管理的主体看,该书主要集中在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国外主要国家、我国及其企事业单位等这几种主体的知识产权管理内容的阐述和分析;从知识产权管理的客体看,该书是针对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管理这几种客体来研究各知识产权管理的分支领域的。

现代知识产权管理涉及法律、政策、文化、行政、经济、技术、信息管理等诸多方面。这些知识涉及的学科众多,内容繁杂分散,研究内容的跨度和把握的难度都极大,为此作者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从一系列分散的、混沌的侧面出发,通过分析与论证知识产权管理学的基本定位、知识产权管理学的范围和研究对象,认为将知识产权管理定位为对知识产权各方面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操作,更具有说明力,因为不论是国家或政府还是企业乃至全社会,都面临着强化知识产权管理的历史课题和使命。沿着上述思路,最后系统地构建了一个相对较为完整而又清晰的现代知识产权管理理论体系,从9个方面构建并拓展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体系,包括:知识产权法制管理、知识产权政策管理、知识产权文化管理、知识产权行政管理、知识产权经济管理、知识产权技术管理、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九大模块。并由此构建该书体系,同时也作为该书作者对知识产权管理内涵及知识产权管理学科内容体系的一种新认识。作者所构建的这一理论体系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体现出管理科学体系的分化演变,这是符合现代学科发展既综合又分化的基本方向和发展趋势的。

4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理论与实践是一对孪生姊妹,理论的价值体现在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作者的研究建立在大量实践调查基础上,比如,选取世界组织的文献和国外主要国家的知识产权网站研究国外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与管理现状,对国外知识产权信息网站进行调研并配以截图研究知识产权专门搜索引擎模型的技术思路,比较分析国外主要国家的知识产权政策管理现状,用以研究改善我国知识产权政策管理措施等。作者通过对知识产权网站的实地考察与分析,来揭示现代知识产权管理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作者还结合了很多国内外的案例开展研究,不仅较具有说理性、让人容易信服,而且能够展示现实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和方案。比如,2005年我国暴发的dvd行业的退潮,unionbeheerb.v.公司等依据“337条款”起诉我国强化木地板生产和销售行业等,这就形象地展示了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启示我们应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资产管理,警醒我们知识产权资产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该及早策划出一些预案。

护理研究知识点篇9

1评判性思维的课程设置

鉴于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学科中的重要性,护理教育者必须评估护理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换句话说,在设置与评判性思维相关的护理课程时,护理教育者必须注重课程内容的质量、组织方式以及学生如何吸收及评价这些知识。评判性思维的培养不能单纯依靠抽象的理论知识或短时间的临床实践,学生应主动参与评判性思维的训练。例如,老师可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易行的护理操作,并让他们分析操作中包含的护理知识和关键的概念,逐渐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的能力和情感倾向。通过练习,护理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辨证分析的思考能力,并且使评判性思维变成一种日常的思维习惯。正因如此,美国护理联盟要求所有的护理课程都应包含和注重评判性思维的培养。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将评判性思维设置成一门独立的课程,融合了有效的评判性思维教学方法的护理课程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考能力。正如Conger等所说,学习知识不止是获取事实,更是一个通过主动审慎的思考和理解以获得认知能力和情感倾向的过程。

2评判性思维教学过程中的困境

评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教学工作,有很多的教学困境。第一是教育工作者本身评判性思维知识的缺乏。如果老师不能评判性的思考,他也无法培养和传授学生高水平的评判性思维;反之,如果老师不固守陈规,信任和重视学生的观点与想法,愿意接受学生的质疑和挑战,则他的学生更容易学习和领会评判性思维的技巧和倾向。Facione等认为,角色示范对于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尤其是评判性思维倾向十分有效。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以身作则。然而,评判性思维是一个抽象多维的概念,护理教师应认识到评判性思维的不同组成部分,包括思考的策略和技巧、相关知识和使用评判性思维的倾向。护理教育者应不断反思教学实践并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第二,传统的教育模式阻碍了学生评判性思维的发展。研究证明,死记硬背,课堂教学和老师的绝对权威不利于培养评判性思维的技巧和能力。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国内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不愿提出问题,质疑老师的观点。很多学生不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害怕犯错或是太专注于正确答案。因此,我国的护理教育者应适当改变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评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mangena等研究指出,参加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比上课或记笔记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评判性思维。他们提倡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因为学生的兴趣是学习评判性思维的基础。最近的研究表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问题导向学习法,概念图、询问法、反思写作、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

3.1问题导向学习法(pBL)问题导向学习法是目前在护理教育中最被广泛研究和运用的促进学生评判性思维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法,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国外许多护理和医学课程都已运用问题导向学习法,以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演绎推理、独立学习和人际交往的能力。tiwari等纵向研究表明,采纳pBL学习法的护理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倾向明显高于普通课堂教学的学生(p<0.01)。pBL组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学习经历是非常愉悦的,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潜能。而普通课堂教学的学生认为他们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极度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ozturk等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表明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的确对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卓有成效。

3.2反思性写作指的是学生将其参与过的活动,例如课堂阅读、临床实践、小组讨论等内容记录下来,并反思在这些活动中学习到的知识。反思性写作可以给予学生相对充分的时间以供他们不断地总结和回顾所学知识,纠正学习中的误区和偏差,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护理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写作内容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建议。国外学者认为,护理教育者应重视反思性写作对于评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意义,因而推荐护理院校应在护理课程中加入反思性写作的内容。naber等研究表明,观察组学生在完成6次反思性写作的作业之后,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倾向比对照组学生有了显著提高(p<0.05)。因此,研究者们建议,反思性写作可用于培养或评估学生评判性思维的方法,从而弥补传统考核方式不能衡量学生评判性思维的缺陷。Fonteyn等研究也显示,相比于写普通的护理计划,学生更愿意完成反思性写作的作业,因为他们认为这种作业能引导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评判性思维的能力。

3.3概念图是一种应用于护理或其他学科中的评估学生思维过程的学习方法。概念图是根据ausubel的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理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和不同之处,从而达到对这些知识的长期记忆。简单来说,概念图是一个促进学生将新接触的知识与以往所学组织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通过这种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实现从记忆知识到自我思考的转化。除此之外,概念图能够减少实践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差距。研究表明,使用概念图能够显著提高护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评判性思维的水平。

4小结

护理研究知识点篇10

关键词:思维导图;pBL教学法;高职内科护理教学

内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具有理论知识比较多、实践性比较强、内容比较丰富等特点[1]。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过于侧重于护理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实践知识的培养,教学方式单一,使得学生的内科护理知识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2]。另外,随着多媒体教学融入医学教育实践中,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比较少,严重影响内科护理教学质量,严重影响学生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的提升。为了提升内科护理的教学质量,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思维导图的脸型、绘制等形式融入到pBL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便调动学生学习内科护理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内科护理的装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护理专业的两个班作为实验研究对象,运用抽签的形式将其分成实验班和常规班,实验班45人,常规班44人。两个班在进行实验之前的平均成绩、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没有差异,是归属于一个教师进行授课。可见,两个班的差异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教学方法。常规班中,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作为主导,口头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训练。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案例分析法和讲授法,给学生安排相关的内科护理的问题并安排学生进行护理计划的书写。实验班中,教师运用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法作为教学方式,具体操作如下:

1.课前教学准备。在内科护理知识的讲授之前,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认真分析内科护理知识的基础概念、历史发展等相关知识,将相关知识构建成适合学生的思维导图。构构建相应的思维导图还应该学生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认知能力等方面,使得教学中的思维导图更加符合学生学习,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养成运用思维导图的习惯,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学习内科护理知识。

2.教学使用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法。在教学之前已经完成了相关的思维导图的构建,根据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认识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法的作用和意义。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内科护理的教学内容,向w生下方相应的预习思维导图,告知学生的基本病情和护理要点。其次,根据所选的疾病情况在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评价等方面向学生设计或提出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形式主要是以“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为主,鼓励学生可以查找资料,对相关问题进行思维层次性解读并绘制而出,有效地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学生的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识别、分析、治疗疾病的过程,教师应该应该注重在旁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护理工作的重点和要点。

(三)评价指标。分析和比较两个班的学生考试成绩和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评价。

(四)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二、结果

(一)两个班的学生考试成绩比较。实验班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常规班,两个班数据比较有差异,p

(二)两个班的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评价。实验班学生的各项评价明显高于常规班,两个班数据比较有差异,p

三、讨论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知识的思维工具,能够快速地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掌握内科护理知识的重难点,系统性认识和学习内科护理知识。思维导图也是一种有效的自学工具,学生通过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爱好,本研究表明,教师在实验班中运用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法作为教学方式之后,各项指标都优于常规组,可见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综上所述,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法应用在高职内科护理教学中,效果显著,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保障内科护理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标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