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自理能力的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5:04

生活自理能力的教案篇1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在把握案例教学的概念、内涵、实质及实施原则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提高案例教学质量,进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推行案例教学时,必须遵循和把握准确性原则、生动性原则、政治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和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原则。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为目的,它既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又是当前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方向和路径。在案例教学法的实行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量吸收了国内外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理清案例教学的概念、内涵、实质的基础上,有效地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实施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内涵及实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方法,是本体论与方法论的统一。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从理论的高度把握纷纭复杂生活现象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用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探究,发散思维,运用逻辑思维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开放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案例教学法注重启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案例的分析、应用当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总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1]。因此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启发式、体验式学习,引导受教育者分析和解决案例情境所包含的矛盾。由于案例教学采用的是“双向互动”教学方式,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理论教学把学生当作客体的一味灌输的方法。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取决于教育对象能否在教育者指导下介入案例研讨。“实施案例教学,既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激发和强化头脑思维的过程,同时又是学习新知识和不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2]案例教学法克服了传统教学法的一些缺陷,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充实教学内容,活泼课堂气氛,改变传统行为主义的单边教学路径,尤其师生全面参与、平等对话的课堂讨论,对提升教学质量无疑能起到重大作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体现了现代教育发展的理念,它注重引导学生认识与思考现实问题,能够为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够促进教师自身更新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

(一)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可以将政治理论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把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具体生动的事例即案例交给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活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与探索并举,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他们端正思想认识,调整心理状态,积累人生经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单向灌输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相比,采用案例教学法更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宗旨。

(二)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价值观上,案例教学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表现的是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案例教学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独立地对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再通过充分的课堂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案例,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对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判断与分析,教师就要活化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充分让学生思考、探讨,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

(三)促进教师更新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

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民主、平等和科学性,注重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开展案例教学,还要求教师重视各种教学资源的整合,以丰富教学内容。可见,开展案例教学,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新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实施原则

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开放的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准确性原则

教学案例来自现实社会,服务于课堂教学。准确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应具备的首要属性。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教学要求等科学地选择案例,合理地对案例素材进行必要的取舍。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通过认真的对比分析,选择出最恰当、最具典型性的案例。第二,案例中的各种信息必须真实、准确,教师决不能为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而凭空想象和杜撰案例。第三,教师在课堂上对案例的点评不能以个人的直观感受或思想情感代替客观实际,只有让学生对案例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实感,才能激发他们分析、思考和评价案例的热情。

(二)生动性原则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案例的生动性。枯燥乏味的案例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容易降低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甚至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具有特定的背景、鲜活的人物、具体的情境、动人的情节,这样才能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深奥的原理通俗化,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发生在对青年人有吸引力的人物身上的事件,往往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及情感反应,增强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三)政治性原则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时,教师的基本立场必须正确,在政治倾向上不能保持中立,必须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色,与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注意在教学中弘扬主旋律,决不能选用渲染低级趣味和具有负面影响的案例,否则就会在价值导向上出现偏差,有违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根本宗旨,影响学生的信仰、信念、信心、信任。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着眼于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努力通过正面教育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四)针对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必须紧扣教学目的和主旨,紧密联系教学内容。选择的案例必须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一定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关心的社会问题来展开,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干扰主要教学内容的展开,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应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才具有震撼作用,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启发,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时效性原则

根据大学生青春活泼、关注现实、追逐流行和时尚等特点,教师要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紧扣时代脉搏,这样才能紧跟形势,推陈出新,选择出在时间和空间上距离学生较近、具有较强时代特征的案例,从而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兴趣,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学案例不能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教师尽量不要选用时过境迁、与社会现实有较大差距的案例资料,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高度关注与大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尽量使选择的案例反映新思想、新观点。选择的案例要有一定的新闻性与时效性,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讲透难点、重点、疑点,帮助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形成正确看法,澄清他们的模糊认识。

(六)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原则

从信息流向来看,传统教学实现的是信息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是案例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主角。案例教学可以使课堂由“灌输”变为“探究”。因此,实施案例教学,教师必须率先转变观念和角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案例中蕴含的理论知识、立场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要注重课堂互动,注重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自我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思考;要强化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责任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作为案例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注重发挥其教学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有两个关键,一是教学案例的搜集、选择和加工处理,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在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观念上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积极营造民主气氛,循循善诱,真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好地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现代教育发展的理念,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与思考问题,能够为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学实践表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范连生单位: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生活自理能力的教案篇2

【关键词】生活案例;地理课堂;一般作用;局限性;反思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让地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反过来,也能从生活的一些案例中发现,感悟地理知识的实用性,进一步引起学习地理的热情兴趣,让他们能在地理课堂学习中发现、探究、解决地理问题,体验地理带来的乐趣,培养地理观念,发现地理之美。当然在现有的高考模式下,高考始终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本文通过分析生活案例在地理课堂中的作用,在适应新课程标准和高考目标的前提下,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生活案例来解决学生对地理知识理解记忆问题。

1生活案例对地理教学的一般作用

1.1生活案例有利于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

中学地理长期以来不受重视,一直是人们心中所谓的“副科”,不受学生和家长甚至一些其他科目教师的重视,因而地理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会受到更多的限制和阻力,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普遍存在不够重视,地理作业所花的时间严重不足等。通过引入生活案例,可以清楚明了地告诉学生及家长,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我们学习地理不仅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常识,让我们生活的更精彩,同时也是文科高考的重要一环甚至是最薄弱的一环。比如在学习地转偏向力对气旋形成影响知识时,可以与生活中的水槽放水后形成的漩涡联系起来,进而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原理。

1.2生活案例有利于课堂学生活动的开展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厌学好玩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的学生大多具有好动,好奇心强,好自我表现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加大学生活动的开展力度。而生活案例是一个很好的载体,通过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现象或者事例,融入精心设计好的学生活动,吸引学生对地理原理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课堂上尽可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设计一些和生活有关的动手、动脑的游戏和小组竞赛活动,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提高地理能力,学到地理知识。例如在讲到“锋与天气”这一节时,可设计“实习天气预报员”课堂活动,让各小组分别根据事先准备好的不同天气形势图,从图中的各种锋面符号中得出所在地未来的天气情况,模拟电视中天气预报的情形,分别进行未来天气的播报;然后各小组分别对不同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不足和改进措施;通过课堂和课后的反馈,发现在紧张的比赛游戏和相互评价中,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这节课的重点知识,懂得了识别最基本的天气系统符号和不同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教学目标得已实现。

1.3生活案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增进学生的乡土情感

生活案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很多都是和学生家乡有关的乡土案例,学生比较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且会产生明显的感受,这是学生自己用学到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地理问题,既是学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亦是对自己终身发展有帮助的地理知识。在掌握基本地理原理的同时,学生也容易对生活的一些现象有所思考,会让学生对生活充满兴趣和激情,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同时,一些与家乡有关的乡土案例,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增进对自己家乡的相关情况的了解,并学会用学到的地理原理来解释家乡出现的一些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各种和地理有关的现象,增进学生的乡土情感。最终有利于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地理。

1.4生活案例有利于学生在体验和总结中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生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从地理的角度去发现问题的地理意识。生活案例正符合这种教学需求,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案例中,结合自己的体验与经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地理,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更能培养学生从身边世界观察、思考与发现的能力,进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学目标。

同时,新课程还倡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提倡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的理念。传统地理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包办总结归纳的内容,这与新课标所要求的上“活”地理课的要求相差甚远。这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唱主角,一些地理知识通过有意识地反馈过程化,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完成,通过生活案例为载体,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地理知识点的能力,使学生在总结中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总结中反思,感悟,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生活案例对地理教学的不足和反思

2.1生活案例在教学运用中的主要不足

2.1.1生活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是对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因为各个生活案例比较零散,各个案例间基本或很少存在必然关联,使学生在利用生活案例学习地理原理和知识过程中,忽略了对地理知识体系的认识和构建,只得到相对独立零散的地理知识点。

2.1.2生活案例虽然为学生所熟悉,但是因为学生学习负担重,学习压力大,特别高中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地理学科更应该发挥自己的学科特点,让学生不要在封闭狭小的教室中纸上谈兵,真正的生活案例应该去学校外面的世界去采集,去用真实的现场体验来验证说明地理原理,这样更具说服力,但是碍于学习压力和安全考虑,现在的高中地理学习基本上只是也只能是纸上图上“谈兵”了。

2.2生活案例在教学运用中的反思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利用生活案例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出的指向性要求,必将对未来的基础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地理成为一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学科。

但是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生活化但是不能庸俗化,无序化,要联系个体的生活案例,又不能忽略学科知识的重要性,既要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能忽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参考文献:

[1]陈澄等.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7):57-63

[2]孙旭等.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乡土案例的替换运用[J].地理教学,2011.5:20-22

[3]李家清.百年来我国学校地理课程思想演进审视[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3:12-14

生活自理能力的教案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政治教学法治理念

引言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根据所教授的课程内容引用适当的案例,让学生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展开详细的分析和解答,最后在教师的辅助下得出准确的结论。这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促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并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分析

所谓案例教学法指在教学活动中将案例引用其中,教师要结合向学生授课的内容和课程的要求自行想象一个形象具体的案例,鼓励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思考探究问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在案例教学中,特别重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能依赖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不但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1]。

二、职业院校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分析

(一)采用大量案例知识内容

在组织课程内容时把案例列为重要授课内容,减少对理论内容的讲解会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案例内容质量较高

案例在课程结构中,充分反映教学实践内容,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缩影。教师在编辑教学案例时,要特别注意对语言的提炼,既要真实地还原事件本身,又要排除与教学要求无关的内容。

(三)案例的综合性较强

一般教师编入课程中的案例内容,都是综合了社会各学科的内容,这样可以避免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

三、职业院校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分析

(一)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根据某项研究显示,利用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的内容,从视觉直接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的内容,如果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利用,65%的内容可以被记住。传统授课方式一般采用以教授为主的课程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尽管能够将所学知识记住,但是记住的只是书本上一些死的理论性知识,并不能真正理解内容的真实含义并将它灵活运用到生活中。案例教学法是结合对具体材料的分析,把书本上那些死的理论知识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利用理论知识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如教学《刑法》中犯罪特征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解析展示犯罪的每一个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比较每个犯罪的特征,并积极地进行思考,从而把知识记得更牢固、理解得更清晰明确。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课教学一般理论性知识比较多,所以授课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会比较枯燥乏味,如果在授课时结合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教学状态。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究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对案例的谈论与分析,更大限度地将自己的想法和学习能力展示出来。

(三)促使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

在教学课堂中通过案例教学法向学生提出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案例内容,并根据自己的感受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种方式不需要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实践,但能在最短时间内接触到真实的案例,让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距离缩短。如讲公民的平等权利这一章内容时,可以编写这样的案例:马强,23岁,身高却只有1米,但是其智力水平是正常的,经过医院的诊断,发现其骨头的实际年龄只有5岁,猜测是由于生长素不足引起的。从小学入学开始,马强的学习成绩一直十分好,在高考时以520分的高分达到全国某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但是迟迟没有收到这所大学的通知书,经过马强所在地某知名媒体曝光此事件之后,引起某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最后由这所城市的某重点学校将其录取。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马强能够被这所大学录取,是由于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运用案例讲这一知识点,对于学生更有说服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精神指不拘泥于生活现状,努力改进现在,力图创新的积极心理状态。在运用案例的教学中,实际上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之分,让学生身临其中分析案例,解决案例问题,这样做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帮助。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直接参与案例分析,并对案例进行谈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创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条件。如讲解《劳动法》这一章节时,有这样一个例子:王先生将辞职信提交给单位之后就离开了单位,但是离开单位不久,他就接到来自单位的除名通知信,王先生对这个通知很不服气,心想他是通过辞职离开单位的,为什么单位还要将他除名?由此出现一个问题,结合对平常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王先生被单位除名的原因。学生开始谈论这个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做,教学时效性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四、在职业院校政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策略

(一)从生活中精选案例

教学中引用的案例基本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而且这些例子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假如编写的案例都是学生不了解的,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是一般人都不能接受的,这样的案例不但没有说服力,还会引起学生的怀疑。所以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时选用的案例一定要符合一般规律,真实可信,如果脱离生活,靠着自己的想象力胡编乱造,甚至没有逻辑性,不但说明不了书本上的理论性知识,反而使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大大降低。另外,引用的例子必须符合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才有教育意义。

(二)适当运用案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政治课教师都会通过寻找资料和设计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运用案例更能将重点体现出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讲解任何公民如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都会平等受到追究和制裁时,有这样一个例子:某省交通厅的厅长因为犯了贪污被依法判处了死刑。这就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真实含义,这个例子很好地体现出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法律原则,并很好地将教学重点体现出来。

结语

在进行政治课教学时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但能增强政治课的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而且能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2]。总之,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生活自理能力的教案篇4

技能层面的目标。通过课程的教学,让学生通过领悟、体验和训练等形式掌握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基本心理健康技能;掌握探索自我、调适心理及发展心理等方面的技能。自我认知层面的目标。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实践、学会和养成生活、学习、交往、情绪情感、就业创业等方面基本的心理健康能力与素质;形成心理健康发展的正确理念,认识自身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并且能够对自己的生理条件、心理状况、行为习惯与能力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评价,全面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当产生心理困扰或出现心理问题时可以进行自我调适或主动寻求帮助,树立适合自己又适应社会的积极心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及文献资料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以案例教学为主,灵活辅以其他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选择案例的原则

案例教学中选择案例是非常关键的。选择案例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以下五条。

1.针对性原则。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紧密联系,针对学生的心理实际、认知水平和思辨能力等选择案例,这样的教学案例学生才易于接受,引起关注。

2.实效性原则。教师所选的教学案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并且要选择那些与大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相贴近的案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教学案例是不会有教学效果的。

3.时代性原则。当代大学生生长在瞬时万变的信息时代,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潮层出不穷,案例在不同时代背景中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不能与时俱进的案例无法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在选用案例时考虑到时代性就会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从而也就更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4.趣味性原则。教学中的案例生动形象有趣,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并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就能够提高案例的可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5.丰富性原则。高校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他们的心理需求既有共性,又由于家庭环境、教养方式、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并且不同年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在日常生活、学习行为、人际交往、恋爱与性、情绪情感、自我意识、求职就业和生涯规划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选择案例时应照顾到学生不同阶段、不同背景的心理差异,在选好共性的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多选择不同类型、不同风格和不同呈现方式的案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单元案例教学的要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由于所使用教材不同教学的主要模块也不大一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主要内容作了相应的规范,主要的模块包括“: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和“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包含有不同的单元,第一部分的“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大学心理咨询、大学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三个单元;第二部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包括“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二个单元;第三部分“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包括“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大学生学习心理、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七个单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有这三大部分十二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服务于教学总目标的单元教学目标。每个单元都可以通过运用案例进行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案例教学运用要领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案例,从多视角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去不断体验案例中的情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同时可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理解,并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予以内化。同时,在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要留给他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如果出现学生之间的观点和意见存在着较大分歧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案例情景进行分析与思考、交流与探究,这有利于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养成良好思维的习惯。

2.课堂教学中所选取的教学案例涵盖的知识面宽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学科背景和专业背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案例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和社会心理等学科。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拓展与案例教学相关的本体性知识、情景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等,在实施案例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即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教师的成长。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也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注重师生的平等互动、对话与交流,也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与交流,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同时,案例教学法还能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理解、交流与合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案例教学的效果分析

生活自理能力的教案篇5

关键词:生活案例,中学地理教学,

一、案例法的涵义

案例法是指教师在地理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的一种方法,生活案例则是生活中与地理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例。生活案例从形式上看,主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不做分析和解释。从内容上看,即要反应某些地理原理规律,又要为全方面多层次的分析提供可能。从来源上看,生活案例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学生能够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事情。如此一来,就很明确的知道了选择生活案例法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识,引起学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对地理的兴趣。而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思考和研究能力这种方法旨在训练学习者如何迅速、有效地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习者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案例的选择

包含某个地理知识的生活案例有千千万万,然而可以被利用的案例确只有一部分,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选择恰当的生活案例呢?

(一)选择易引起学生兴趣的生活案例

任何教w方法、手段都是为了使学生达成本课程的目标。中学学生的身心随高速发展但确还未成熟,他们容易被自己认为有兴趣的事情吸引,从某个角度来说,兴趣是他们对某些科目学习的最大的动力。那么地理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迎合学生的兴趣,步步引导他们。生活案例的选择自然要紧贴学生兴趣。

(二)选择新闻媒体中的案例

现如今的信息传播速度很快,学生们对国家发生的大事的关注度更高,他们会自发的对某些新闻事件加以评论有自己的观点,地理教师也可以利用新闻媒体中的案例与学生共同探讨对策,达到师生共同发展。新闻媒体中的案例通常可以应用与人文地理,自然灾害,人地关系的教学。例如前几天发生的深圳建筑泥土堆积形成松散低山引起的滑坡这一事件,就可以应用与自然灾害的防治教学。人类总是在最残酷,最深刻的灾难中学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相信如此惨痛的教训,鲜血淋漓的案例定会让学生铭记在心。

三、案例法的应用过程

(一)案例的呈现

地理案例具有典型、直观、形象等特点。地理学科的案例呈现是形式多样的,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图形或者其他形式。案例在课堂中呈现的时间顺序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可以先“案”后“理”,也可以先“理”后“案”,还可以“案”理”同步。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呈现形式、手段和时间。

(二)案例的分析

案例教学的关键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进行案例的分析。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将案例分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变为主动地对案例进行观察、分析、概括和运用,从而增强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地理课堂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三)案例的反思总结

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法多采用“注入式”,使学生对地理没有兴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教师更能感觉到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生活案例能为我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思考、分析、讨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看法在课堂上共同交锋,互相获得反馈和启发。因此在教学后,有必要回过头来重看该案例,教学目标是不是清晰、内容是不是可靠、过程是不是合理等,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及时的反思,才使后继的案例教学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才会促进后继案例教学的改进与完善,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四、案例研究法教学的优点

(一)便于学生深度理解概念和原理

初中地理案例具有相关的背景资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通过呈现视觉材料,经过分析讨论,将书本中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二)培养综合分析和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际,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也需要对案例进行引伸和扩展,创造性地评价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地理案例教学的侧重点在于讨论和交流,要想完成学习任务,需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力争说服对方。在此过程中,许多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如从图书馆、网络上学会了自主收集、加工、处理资料和信息,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训练思维能力

教学中选择的一些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有些是热门话题,如温室效应、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低碳生活、雾霾等,其中既有地理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有相对次要的部分。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原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案例研究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要有启发性和思维梯度

教学案例本身既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又不是简单的事例,而是包含一定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去体验。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寻求真谛,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从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解决的方法,由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越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教学效果就越好。

(二)案例的选择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

地理这门科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指导着生活,学习地理最终也是对生活有所帮助。在案例的选择上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地理的魅力所在。

(三)预设课堂讨论不同的结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可能有不同的见解,或者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对材料有新的感悟,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还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教师对课堂讨论可能会产生的不同结果,都应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预设不同的结果,以做到在课堂上有的放矢。

(四)要注意课堂效率的提高

在案例的展示过程及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效果及效率。在课堂上教师应设置难易适合的问题,将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按照问题由易到难的排序,组织学生围绕问题有序地进行讨论,尤其要注意讨论的效率,尽可能按问题的重要性来分配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讨论的时候切忌问题很大,铺地很开,讨论的问题没有层次性、渐进性,放羊式随意性地讨论。

参考文献:

[1]苏日念,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于探索[J]才智.2013.(16)

[2]杨志军,盛华,对高中地理案例法的选取与应用的认识[J].地理教学.2013.(3)

[3]王文富,梅晓丹,案例教学在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2014.(1)

生活自理能力的教案篇6

关键词:经济法案例教学优势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148-03

学生缺少热情、课堂学习情绪低落、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低、缺乏灵活性和探索性思维是当前经济法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经济法课程是诸多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致力于为社会培养懂经济法律的企业管理人才,如果学校教育不到位,就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新型的法律人才。因此,必须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提升经济法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就是比较好的一种选择。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或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1案例教学法自身优势分析

1.1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

经济法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就是为了给将来的实践运用打下基础,为将来经济司法案件的处理提供法律依据,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与此有着类似的效果。案例教学法最为典型代表就是以某一实际案例来讲解理论知识。其运用于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则一般会通过举某一实际经济案件的审理来解析理论知识及其运用。通过模拟法庭与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法庭上,运用书本中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犹如身处于实际的法庭审理当中。此方法的运用对于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极具现实意义。

1.2激发学习积极性,强化交互教学

案例教学重在参与,师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可以有效的提升的师生交互程度。案例教学常取材于典型的实际事件、时事热点、新闻看点等内容,这些资料都是当前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话题,将其用于教学当中,让学生们接触到社会现实,完全可以达到提升学生积极性的效果。利用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教学,学生的参与程度自然就会上升。与此同时,经典案例的选取以及模拟法庭教学方式的运用还可以有效的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对于经济法教学来讲,不再仅是枯燥的法律理论的学习,而是能够被用于处理一般人不能够处理的问题,这就是其最大的吸引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学生很难真切感受到经济法的价值和意义。而在处理经济案件中所彰显出来的权威性及其匡扶正义与公平的使命感、光荣感就是对学生学习的最大鼓励,也是最大动力。

1.3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层次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有效教学方式,此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课堂教学之前,老师进行案例准备、课件制作、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活动,对于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自我提升的过程,在备课的过程当中,老师所使用的各项工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具)、资料整理方式,无一不是对于传统备课方式的改革和优化。

2当前经济法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缺失

2.1案件选择问题

当前在经济法教学中所实施的案例教学在案例的选择上存在很多的问题。老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候,首先要做到的是必须与当堂课程所讲述的理论知识相对应。很多时候,老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没有讲究其知识适应性,使用的时候,强行的将课堂理论知识加入进去,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容易误导学生。另外,很多学校都没有配备完善的资料库,老师在选取案例的时候,如同大海捞针,海量的经济案件,让老师们在选择的时候,有些不知错所,有时觉得这个案件不错,一会儿又觉得另一个案件也还可以用。

2.2课堂可控性较低

教学改革、新教学方式的实施不仅需要老师的推动,更需要学生的配合。而学生长期受限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习惯了在传统说教式的学习方式,在老师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快速的进入到教学情景当中,很多老师面对这样的局面,不知所措。有时候,学生也受于思想的限制,认为模拟法庭根本不能与真实的庭审现场相比较,按照老师的角色走下去,就好像是在演小品一样,这对于自己的学习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2.3课堂活跃程度低

在当前的经济法案例教学过程中,很多的学生将学习视为汲取理论知识,为了以后更够获取一个好的文凭,而并未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创新。他们与老师一样,形成了一种古板的学习思维,不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创新。这并不完全归结于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或是创新的思维,而是缺少一个去激起他们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事物。在实施案例教学初期,教师也是初步接触到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对学习气氛的烘托,也不能够很好的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景当中,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尴尬气氛。

3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实施

在经济法的案例教学当中,首先应当处理好案例教学、讲授教学、学生自主探究之间的关系。其次,则需要科学的选择适用案例,精心设计教案,实施与庭审现场高度相似的模拟法庭,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还可以借助于学校或自己的关系,让学生进入到庭审现场,置身于案例当中,现场了解经济案件的审理过程和审理方式;观察律师、法官、陪审员等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责任,发挥在案件审理中的作用。笔者拟定了以下几点在经济法当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措施。

3.1处理好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之间的关系

讲授教学自中国开设学堂以来,一直都在使用的教学方式。随着现代各类教学方式与模式的兴起,很多的教育学者认为应该淘汰掉讲授教学,甚至完全的抹杀了讲授教学的作用和价值。笔者认为讲授教学是教授基础理论知识很好的教学方式。一个安静、缓和的讲授课堂,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严肃的教授学生各种知识;在安静的环境下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记忆。这是经济法学习的第一步,先记忆,而后才能理解、分析和运用。讲授教学这一度被视为给学生施加压力的教学方式,使用得当将会转化为一种动力,甚至是文化。其次,需要在讲授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案例教学,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板结的课堂模式,灵活传授经济法知识,巩固理论知识,并加深理解与分析,这是继讲授教学知识记忆之后的第二步,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经济法知识的运用。

3.2从实际生活入手

经济法是一部实用性和普遍性非常强的法律,对于教学来讲,这就是其开展案例教学的优势所在。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老师完全可以信手拈来一个生活实例,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分析。法律,尤其是经济法,本就来源于生活当中。法律是国家对大众化道德和伦理知识的总结,赋予了大众道德与伦理更加正义、客观和公平的特点。这是从大众认知观念当中提取的最具权威性和最具客观性的思想,并将其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规定,用于限制和规范每一名生活于国土之上的人民的行为。从实际生活入手,取材身边的例子,哪怕是卖水果的小摊贩的经济行为、早餐店老板的某些违反经济法的行为,都能够轻易的激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取材于实际生活,让法律为生活服务,展现其保障性和权威性,凸显其魅力,不仅可以将需要讲授的法律知识讲解的透透彻彻、有条不紊,同时也满足了国家对法律人才培养的需求――那就是一个具有正义感和匡扶责任的法律人才。

3.3案例的适用性和拓展性

关于经济法讲学案例,要想找到一个与讲学知识完全符合的案例并不容易,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对案例加工改造。根据当堂课程的内容,首先选择适应性比较强的实际案例,树立课程知识,查看是否能够完全依靠这一案例进行讲解,如果不行,就需要老师对案例进行加工改造,案例的改造首先应当符合生活逻辑,合理设置案件情节,并在每一个情节当中,融入一点或两点经济法知识。与此同时,老师还需要增加案例的空间和弹性,不能够将案例设计的太死,使其具有一定的拓展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在进行案例选择与设计时,必须使其具有适用性和拓展性。

3.4合理处理案例教学与学生自主探索之间的关系

学生自主探索存在于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于法律,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决定了其对于经济法知识的应用能力,从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甚至可以预测学生将来是否能够成为优秀的法律工作者。如何处理法律和情感,这是很多法律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最难处理的问题,经济法学习期间,一个有效的自主探索过程,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问题。合理处理案例教学与学生自主探索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留足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其次,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入到自主探索的情景当中。

例:教师举例某一经济纠纷案件的实际庭审现场。案件情节设置:王某雨和王某心是同父同母的姐妹,父母亲老家拆迁将要获得大笔了补偿款,两姐妹就拆迁款分割的问题有了矛盾,在分拆迁款的过程中,妹妹王某雨与父母将房产证更改到自己名下,拆迁以后,妹妹也因此获得大笔的拆迁款,而姐姐只获得了少部分的拆迁款,妹妹认为自己未出嫁,应该获得大部分的拆迁款,而姐姐已经出嫁,不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了,不应该得到拆迁款。最终,姐姐因记恨父母将其抛之不顾。后来父母病重,全权由妹妹悉心照料,父母去世之后,姐妹俩又因父母遗产分配问题闹起了矛盾。模拟庭审现场:原告姐姐认为父母遗产全部或大部分属于自己,以补偿之前的拆迁款;被告妹妹认为姐姐没有尽到赡养父母的责任,不应当获得遗产。

根据上述案件,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经济法知识对案件进行分析审理,该案件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涉及到相关的法律知识。第一步:老师模拟庭审现场,分配角色,第二步:老师担当总导演的角色,对各个角色的发言进行指导分析,第三部:等到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以后,老师不再发言,并记录学生发言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第四i:结合发言记录,对这次案件审理进行讲解。

3.5模拟庭审现场

模拟法庭是经济法案例教学法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老师一定要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近乎于法庭案件审理的真实状态,调换不同的角色;让学生从原告、被告、原告律师、被告律师、陪审员以及法官等各种角色运用法律,探析不同角色下,法律的运用方式,拓展其思维方向。从教育教学的需求上看,老师可以将庭审现场模拟成刑事、民事或者行政模拟法庭,让学生经历不同的司法审理模式。现实的庭审现场、庭审模式以及审理等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老师对审理系统进行分解,一一让学生经历才能够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未来运用前景

由于经济法教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而案例教学法又能够完全对口经济法教学的需求,因此,未来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当中的应用前景会更加广泛。

笔者认为未来的案例教学法将拓展至实际庭审过程中,学校或将与就近的法院建立合作关系,将在校部分学生输送至法院进行深造学习,让学生真实进入庭审场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从案例教学法本身来讲,未来教师应从四个能力(交际能力、运用能力、转换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出发,对案例教学法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使其能够更加贴合经济法教学的需求。学校也将会为之配备更加完善的教学设置,如庭审模拟室、案例题材库等等。案例教学法还将根据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需求,增加模拟现场,亦或是进行某一案件的辩论,强化沟通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论能力。

从教学用具上来讲,未来用于案例教学的教学用具将会更加丰富,在科技水平上也更升一个档次。

5结语

案例教学法适用于经济法教学。未来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经济法也将进行内容更新,而社会经济纠纷、经济案件也会更加复杂化。未来应当对案例教学法进行深化改革,使之在任何时期都能够适应教学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纪恩,沈意浩.案例教学法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50):291-293.

[2]廖晓虹.高职院校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课堂实践性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以案例教学法为基础[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6):516-518.

[3]王丽萍.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4):166-167.

[4]胡青华.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济法》课程中的优化路径探析[J].海峡科学,2012(8):164-165.

[5]万群英.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21):238-239.

生活自理能力的教案篇7

(大庆师范学院法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摘 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法学教育工作者面对的重要课题。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必将对法学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产生深刻影响。文章结合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要求,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课程中的运用。

关键词:卓越法律人才;经济法;案例教学;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32-02

教育部和中共中央政法委《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0)指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为此,教育部明确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就是要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该意见还提出要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以期提高学生的法律诠释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论证能力以及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作为法学本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经济法教学当然也应该发挥好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以促进卓越法律人才培养。

一、案例教学法的界定及其在经济法教学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目前,学界对于案例教学法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例如,有学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和组织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法的一般原理、原则的教学方法。[1]也有学者认为,这种方法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归纳出法律原则的发展以及现状,同时在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2]虽然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是都认识到了案例在法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案例教学法的精髓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积极的求知者和自我的能力培养者,教师的角色从法律规则的传播者转变为苏格拉底式的探求真知的引导者。[3]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一般可以分成基础理论、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三个部分。与民商法等传统学科相比,经济法较为年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共识性的内容还相对较少,即便是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部分不同教材之间的体系差异也很大,这客观上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也受到了负面影响。案例教学进入经济法课程,则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改变这一情况,由于经济法案例具有鲜活性、具体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因而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和广泛参与,可以使学生得到很好地锻炼,例如模拟法庭辩论经济法热点问题,准备经济法案例的词、答辩状等,能够使学生具备从事法律职业的必需素质。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推理经济案件的能力。传统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活动常常单纯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偏重于对经济法基础理论和经济法规范的解析,却忽视了对社会生活本身的关注和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而在导入案例教学的情况下,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广泛参与,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的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判断经济法案件的能力。

3.有利于促进经济法教学与经济法律实务的对接

毫无疑问,法科毕业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但是除此之外,他们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战能力,即分析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反观传统的经济法课堂教学,几乎是教师的“一言堂”,同时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纯粹的理论灌输。因此,解决经济法教学与经济法律实践脱节的问题,必须从教学活动本身着手,具体而言,就是要丰富经济法教学手段,例如大力推广案例教学。经济法案例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案例教学主角的学生,通过分析、探讨经济法案例,实际上也在提高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类似案件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筛选

选择适当的案例,是发挥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积极作用的先决条件。经验表明,好的教学案例应该具备如下特征:1.相关性。相关性是指,所选教学案例应该与所授课程紧密相关,同时还要与现行的法律制度密切联系,确保教学工作最终能够服务于法律实践。2.典型性。案例的典型性,不在于案件本身受到社会关注的程度,而是要求案件具有较强的争议性。事实上,只有那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才能起到由特殊到一般的作用,才能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剖析,达到解决普遍问题的目的。[4]3.难度适中。选择的案例不能过于简单或者复杂,应该立足于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进度,难度上应该以成绩中等的学生为基准。

(二)学生准备工作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和处理经济法律实务的能力,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学生而言,应该抓住锻炼机会,把经济法案例讨论课当作提升自身能力的良好平台,查阅相关资料,熟悉现有经济法律规定。从笔者在经济法学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经验来看,课前准备工作充分的同学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观点的表述、法律法规和材料的使用,明显好于准备不充分的同学。实际上,只有学生提前做好案例课的准备工作,经济法案例教学才能发挥实效。

(三)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经济法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组织好讨论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1.自由讨论与分组讨论相结合。一方面,自由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热情,使他们有机会就同一个经济法案例交换看法,另一方面,分组讨论可以使经济法案例分析更具针对性,进一步增进讨论效果。2.营造宽松气氛。从笔者的经济法案例教学实践看,学生在案例讨论一开始大多比较拘谨,因此任课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发言。3.适度引导和控制讨论过程。经济法任课教师应该适度管理讨论活动,使讨论围绕案例和相关法律法规展开,真正做到讨论活动有的放矢,加深学生对经济法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四)教师总结点评

尽管在经济法案例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然而案例教学始终是具体课程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案例讨论结束之后,教师需要开展总结点评工作。在此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讨论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完整准确地概括知识要点与层次,对于表现较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应当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述自己对经济法案例的理解,引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案件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分析。从经济法案例教学整个过程来看,好的总结点评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因而组织经济法案例教学的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该项工作。

三、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从笔者在经济法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经验来看,搞好案例教学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时间保障层面

从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法教学中的实施情况看,普遍存在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这严重抑制了案例教学法功能的发挥。在成文法国家,法科学生必须理解、学习法律的概念、原理和基本制度构架,因此教师需要相应的课堂讲授时间实施教学活动,但是客观上也挤压了案例教学的时间。事实上,经济法案例教学并非简单的举例说明,相反更应强调理论运用的过程性和主体参与的亲历性。这就要求必须保证一定的案例教学时间。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要想取得较好的案例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应该组织三至四次案例教学,且每次不应少于两个课时,否则很难对经济法案例展开深入讨论和分析。

(二)教师层面

首先,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经济法任课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自觉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准,另一方面,法学院系应该尽可能地鼓励任课教师获得经济法律实务经验,并为之创造条件。其次,教师应该确实将经济法案例的筛选作为重要工作来做,以构建案例教学活动的坚实基础。再次,教师应该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经济法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优秀的导演,而不是活跃的演员,工作重心应该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讨论的方向、明确讨论重点和难点,将案例讨论和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最后,教师在经济法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营造宽松的讨论气氛。

(三)教学手段层面

随着高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进,很多教室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现代化设备,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易于接受。因此,经济法案例教学活动应该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辅助作用。与此同时,经济法案例教学还可以和模拟法庭相结合。模拟法庭教学通常是以司法实践中的法庭审判为原型,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的教学活动。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别扮演诉讼参与人、检察官、法官等角色,这有利于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增进对实际案件处理过程的感性认识和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知识。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无疑对法学院系现有法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在精心选取案例和多样化运用案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局限,学生则成为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中锻炼自己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学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的主体。[5]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从本质上讲,案例教学法也符合我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案例精析[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393.

[2]李晓安.法律课程体系设计及教学[C].全国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2005.

[3]SeeK.K.DuVivier,Goodbye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environmentalLawReporternews&anal-ysis10475,10476(June,2013).

[4]隋晶秋,黄芳.法学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

生活自理能力的教案篇8

关键词:案例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法

案例是基于特定目的,对某项具体的、实际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事件所做出的客观而准确的记叙。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材基本理论知识与教学大纲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针对案例所涉及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方法[1]。案例教学法摒弃传统教学法的机械记忆和被动学习,带给学生广大的自主学习的实用空间。但从目前的实践情况看,常规案例教学通常是让学生根据已经编好的现成案例(包括国外翻译的及国内编写的)进行分析和讨论。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缺乏亲身实践,不能得到整体能力素质(调研、协作、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更不能使学生领悟到自己所学知识能够指导实践的切身感与成就感。

一、目前常规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资源匮乏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与灵魂,同时也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2]。在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需要有足够丰富的教学案例供教师选择。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案例数量严重不足,案例教学资源严重匮乏。以我所任教的行政管理学课程为例,首先,缺乏适合本土化特色的案例。目前,国内可以找到的行政管理学案例并不是很多,有很多教师选用已经翻译过来的国外且主要是美国公共管理学的案例教材。这些教材一个最大问题是由于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不同,可能会让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达不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其次,缺乏具有时代特色的案例。教学案例的收集和编写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但纵观目前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多在时间上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案例也往往缺乏鲜活性和现实性,与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存在一定的差距,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案例教学情感不足

案例教学的情感元素非常重要,包括案例选用的兴趣与动机、案例情境重现、案例情感兴奋点和缓冲点,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精神,营造和谐而又紧张的讨论氛围等等。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简单地认为只要采用案例教学,就一定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深得学生的喜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然而,实际教学过程并非如此,如果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没有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与情感需求,没有引发学生的共鸣,没有真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采用案例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冷漠,出现无法展开讨论与分析的尴尬局面,更不要说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这就偏离了案例教学的初衷。

(三)案例教学方法简单

案例教学需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与技巧,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抽象的理论章节,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把战略性的束之高阁的理论框架,变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实践。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同时对教师的课堂管理和组织能力以及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大多数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所采用的方法比较简单,一般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阅读案例、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总结汇报”等环节,把以学生为中心变为对学生的放羊式管理,任由学生随意发挥,无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推进,无法及时调整,控制节奏,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与探索

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进行创新探索,就是由传统从课本与教材中选用案例的学习模式到采用学生亲自实践调研收集案例的方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指导学生到复杂、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去调查学习,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采集案例,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让学生把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实际相结合,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社会实践案例教学的源泉――社会实践调研

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是以社会为基点,以学校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学生应时应地实践调研,搜集第一手资料,了解最新的社会发展动态,弥补原来案例教学所缺乏的“本土性”和“时代性”问题。首先,制定社会实践活动方案。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选择某一主题,将学生分成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确定调研场所,列好调研提纲等等。其次,培训学生调研知识。即让学生了解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指导他们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学习搜集信息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再次,组织社会实践调研。在做了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调研小组深入调研场所开始社会实践活动。在调研实践中可以采用笔录、照相、录音、录像等各种方法和手段收集信息与资料,以形成对社会现实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二)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关键――课堂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课堂案例分析是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首先,安排课堂教学精讲,使学生掌握与调研主题相关的基本概论和理论原理,这是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前提,也是传统案例教学所缺乏的环节。其次,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社会实践活动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把实践活动中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完整、条理地总结和展示出来。小组长以文字或多媒体课件形式代表本组陈述调查方案,阐释本小组成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其他小组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此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教师对实践案例报告和发言的优缺点进行评析,综合课堂上的不同意见,教给学生正确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三)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延伸――课后案例编写

国内外高校都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库的建设。随着社会的前进,案例资料应该不断发展更新,让那些内容典型鲜明、研究价值大的案例真正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因此,在进行实践调查、小组交流、全班讲演以及教师点评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挑选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个案,进行去粗取精,进一步润色加工,编写成规范的教学案例。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学会对案例资料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培养和形成系统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可以收到师生互动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教师深入实际,挖掘调研案例内在影响的本质问题,做好现实案例的引申分析,不断充实案例教学的资料库,以进一步指导以后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大学生的教育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由于学生要进行实践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和演讲讨论以及案例编写等一系列实践锻炼,可以让学生从常规案例教学单项能力的训练,扩展到调研、协作、分析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够领悟到所学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维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系统思考的思维模式

大学的教学方法应与高中阶段的教学有明显区别,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能力,以及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模式训练。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种认知的构建。他认为“认知发现学习的方法,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3]。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建立这种学习的认知结构。在社会实践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调查研究,然后从案例出发,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思考探索多角度的答案,而不是教科书上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这种发散性思维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让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中,自己系统地形成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系统思考的思维模式。

(二)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展示师生互动的应用平台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是教师唱“独角戏”般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单向传授。教师的威严建立在考试上,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高分。“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敌对关系。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则充分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合作的平等师生关系。在社会实践案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不再是教学活动的被动接受者,更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旁观者,而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我。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调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等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沟通频繁,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有效的教学互动,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融。

(三)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搭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中介

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仅强调知识的吸收,而忽视知识的应用,导致许多“高分低能”现象的产生,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人与环境双向互动的历程,知识、技能与情意的构建发生于学生与情境间的互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活学活用,以适应社会、解决问题。”[4]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法搭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中介,使学生亲自与真实复杂的客观世界相接触,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行动方案、检验理论或原则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同时,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中国台湾)张民杰.案例教学发[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9.

[2]唐世纲.论案例教学的实施与功用[J].教学与管理,2005(5).

[3]李勇.试析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4]向光富.情境学习理论与现代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

作者简介:

生活自理能力的教案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案例化教学应用

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形势下,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改革中的重大课题。中学思想品德课必须克服光谈理论而忽视实际的教学模式,倡导以“理论结合实际”并且以实际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案例教学模式。它包括学习教材理论,结合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真实案例,讨论交流,启发指导,体会总结四个环节,这样充分利用了课程和实际资源,积极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践证明,案例化教学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能力,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对实现素质教育能起到重要作用。

一、案例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化教学就是指教师从教材内容出发,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案例结合起来给学生讲解,通过讨论、沟通等教学方式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基于思想品德课教材的内容的社会生活性特征。教材中所讲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更易于搭建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学生与社会生活之间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这种教学模式具有直观性和流畅性的特点。这里不存在灌输与强化,不存在被动与主动的学教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建立在情感互动基础上的思想交流、情感交互和心灵的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化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二、案例化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采用案例化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应该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进行。在充分发挥教材指导作用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是:设计案例―讨论案例―总结案例―升华案例。

1.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案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此案例感兴趣,学生才有可能被吸引其中,才有可能主动思考、自觉反思,才会有所收获。有的教师经常抱怨学生在课堂上不够积极主动,其实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设计不当是一个主要的原因。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寻找和捕捉“案例”的支点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和处理教材内容,适度挖掘教材的深度,拓宽教材的广度,把教材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案例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法不可违”一节内容时,我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了“公捕大会、公开宣判大会”这两个实际案例,学生从这两个案例中切实体会到了违法以后给社会给家庭所带来的危害,且受到的制裁和惩罚,真正体会到违法犯罪的后果,这就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从而远离违法犯罪。为什么要设计这两个案例呢?首先,对于这两个案例,学生是比较了解的,因为学校亲自带领他们参观了这两个活动。其次,社会热点和焦点案例是教师设计教学案例的又一个标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教材内容在实际生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那么,把关于社会热点和焦点案例融入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去,设计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案例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涵。“案例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收到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及心理教育的多重效果。

2.教师组织案例讲解案例,学生自主讨论案例。

案例教学法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境,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所以,运用案例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首先,案例设计选材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对案例的选用,多考虑选用发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学生与社会、家庭之间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案例。其次,是案例讲解,同样是同一个案例,从不同人的口中讲出来,效果已完全不一样。所以,在讲解时根据学生需要和实际,多讲究解说艺术,如“幽默、讽刺、严肃、活泼”等,这样可吸引学生。最后,是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在学生讨论案例时,教师一定要加强引导和沟通,因为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的思想和意识还停留在不成熟阶段,要想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获得较好的效果是肯定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且根据教材要求和教学设计要求,正确引导学生讨论案例,使其达到理想效果。

3.引导学生归纳案例,总结案例。

在对教学案例讲解、讨论后,教师和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与水平。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式归纳案例、总结案例内涵。通过案例的现象认识和把握案例的本质,这是学生认识问题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把握案例的过程与本质并运用到自身建设过程中才是我们组织教学的根本目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案例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可以师生共同享受“水到渠成”的效果,还可以由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感受引申出案例结论和体会。但有一点必须肯定的是,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讨论案例所揭示的问题和内涵,并引导学生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

4.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升华案例。

生活自理能力的教案篇10

新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主要从环境的角度出发,讲述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社会环境。其中,人文地理内容侧重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商业与交通)等经济活动环节,以及人们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生产活动和居住、生活、休憩的场所(聚落)。这些知识实践性很强,案例也多,对学生理解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环境意识是很有用处的。

新版高中地理教材每一课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文字系统”(包括文字、图像、图表);二是“阅读材料”,即在正文里用“楷体字”增加一些材料,供学生阅读;三是“活动安排”,新版教材中,每一课均设计了“活动”内容。

新版高中地理的另一创新之处,是在每个单元的后面设计了由三个“知识板块”组成的“自学园地”——技能篇、阅读篇、练习篇。学生通过单元综合练习对单元知识进行了复习巩固,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知,新版高中地理教材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设计,把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课程作为必修课的变革,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培养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

一、何为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哈佛法学院及哈佛商业管理研究生院。它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巧妙地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二、如何实施案例教学?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应把握几个环节:

1.地理案例的选择,这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案例的选择要求首先是地理案例的针对性。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定的,能反映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其次是地理案例的真实性、客观性。案例必须来自地理事实,符合客观实际。再次是地理案例的适时性。案例须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从家乡地理事象中选取的案例最受学生的欢迎。

2.地理案例的运用,这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重要步骤。首先,提出地理案例,让学生从中发现有关的地理知识,形成地理问题;其次,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地理案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再次,对案例进行综合评价,以拓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

三、为什么要实施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概念教学。传统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关注的是向学生灌输了哪些知识,使教学与生活脱节、与学生实际脱节,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忽视了真理形成的过程教学,导致学生学不深、学不透、学不懂,甚至不会运用学到的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案例教学引入地理教学中,除了能给学生提供教材可能都未涉及的丰富而生动的地理知识外,更主要的是它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地理学习情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深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锻炼提高自己独立的地理学习能力,尤其是地理解释能力和地理预测评价能力。

3.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传统的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而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的是“答案不止一个”,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不是封闭的、静止的。

4.案例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案例教学的过程,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合作思维撞击,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5.案例教学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案例教学营造的是充满“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一种课堂教学心理氛围,允许学生回答错问题,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允许学生挑战权威,使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胜不骄,败不馁,具有一定的耐错心理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案例教学是课堂教学创新性教学实践的一种好方式,有助于促使教师的教育观点的转变,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健全人格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学生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