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集团财务预警研究十篇企业集团财务预警研究十篇

企业集团财务预警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2:54

企业集团财务预警研究篇1

关键词: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沃尔比重评分法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060-02

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许多企业发展成为资本结构复杂、资产规模俱增、管理层次庞大、风险水平高的企业集团。市场的瞬变性与不可准确预见性和决策者的素质水平,决定了风险的客观存在。当各种不测风险发生后,最易遭受侵害的显然是企业集团资金运动的中枢――财务管理,由财务状况的恶化而引发财务危机。因此,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及早诊断出危机信号,并采取相应措施,将危机消灭于萌芽阶段,成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长期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长期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1.获利能力:获利能力从长期而言是企业在未来经营中产生现金的能力。若企业获利能力稳定,将有足够的盈余来面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也越低,度过危机的可能性也越大。体现企业获利能力的代表性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指标用来分析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当企业缺乏偿债能力时,企业信用受损,授信能力降低,容易引发财务危机并导致破产,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代表性指标有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资产负债率。

3.经营能力:经营能力指标是衡量企业运用其资源效率的指标。财务预警时主要采用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

4.发展潜力:企业理财的目标是财富最大化。企业的发展潜力亦不容忽视销售增长率。销售额的持续增长预示着企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也就在加强,故选择销售增长率和净资产成长率两项指标作为反映企业发展潜力的财务预警指标。

(二)长期财务预警指标的说明

1.获利能力

总资产报酬率=税后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该指标是从资产获利能力来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的,衡量企业运用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能力,该比率越大越好。

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

该指标是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获利能力方面来分析企业获利能力,反映每耗费一元钱所取得的报酬水平。成本费用利润率越高,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

2.偿债能力

长期债务与营运资金比=长期债务/营运资金

此指标反映营运资金对长期债务的保障程度。一般情况下长期负债不应超过营运资金。此比率应小于1,使长期债权人感到贷款安全有保障。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资产

资产负债率反映总资产中有多少是借款筹来的,体现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获利越多,同时财务风险也越大。而举债比率过小,则不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按通行标准,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过高或过低都对企业发展不利。

该指标是长期财务预警的核心指标,企业的不同关系人对资产负债率的态度有所差异。从债权人的立场看希望此比率低,减少偿还贷款的风险;从股东的立场看,股东所关心的是全部资本利润率是否超过借入款项的利率,即借入资本的代价。从经营者的立场看,如果举债很大,超过债权人的心理承受程度,则认为不保险的,企业就借不到钱。如果企业不举债或负债比例很低,说明利用债权人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很差。是高还是低,要权衡利害得失。

3.经营能力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该指标衡量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通过单位金额的资产能够产生多少业绩,测度总资产的运用是否有效。该比率越高,表示资产运用效率越好。若此比率太低,则表示企业未将总资产充分利用。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数)=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周转率(天数)=平均应收账款×360/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该指标反映了取得应收账款的权利到收回款项、转换为现金所需的时间,反映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及管理效率的高低。

4.发展潜力

销售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前期销售收入)/前期销售收入

该指标衡量了企业本期销售收入较上一期的增长情况。一般情况下,如果销售增长率超过10%,说明企业产品处于成长期,如果销售增长率在5%~10%之间,说明企业产品已进入稳定期,不久将进入衰退期;如果销售增长率低于5%,说明企业产品已进入衰退期。

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

该指标表示企业当年资本在企业自身努力下的实际增减变动情况,反映了投资者投入企业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本保全状况越好,企业发展后劲越强。

二、长期财务预警方法

(一)定性预警分析方法

1.专家调查法。专家调查法就是企业组织各领域专家运用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根据企业的内外环境,通过直观的归纳,对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变化、发展的规律,从而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判断。

2.“四阶段症状”分析法。企业财务运营病症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财务危机潜伏期、财务危机发作期、财务预警恶化期、财务危机实现期,如企业有相应情况发生,一定要尽快弄清病因,采取有效措施,摆脱财务困境,恢复财务正常运作。这一方法直观明了,简单易行,尤其适合企业进行自我诊断。但阶段划分比较困难,要求诊断者具有丰富的经验。

(二)定量预警分析方法

1.单变量模型。单变量模式分析模型是以单个财务比率的分析考察为基础的,财务比率按其预测能力有先后顺序之分。具体操作时,将各项评价指标划分为安全区、预警区、危机区三个区域,确定安全区、预警区、危机区的临界值。实际值与临界值相比确定预警指标所处区域,从而判断企业面临风险的程度。

2.多变量预测模型。多变量预警模型是一种综合评价企业风险的方法,当预测企业是否面临财务失败时,只需将多个财务比率同时输入模型中,模型会通过计算得到一个结果,然后根据结果就可以判别企业是否会面临财务失败或破产。

(三)定性与定量结合预警分析方法――沃尔比重评分法

沃尔比重评分法是指将选定的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并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然后通过与标准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得出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评价,继而确定其信用等级。该种评分方法主要用于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中,将其作为一种财务预警方法,与其作为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方法的主要区别是:预警时得分越大表示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而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方法中的评分越高表示财务状况越好。

沃尔比重评分法的基本步骤包括:

1.选择评价指标并分配指标权重

长期预警可选择如前所述的指标体系,并参照有关资料,结合企业的特点及所处行业情况,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对企业影响较大的指标可赋予其较大的权重,所采用的长期预警的指标权重之和应为100%。此步骤应采用定性分析方法。

2.将指标划分安全区、预警区、危机区三个区域,确定各项评价指标安全区、预警区、危机区的临界值

安全区表示企业经营处于正常状态,指标值正常,资源配置及利用合理,有发展后劲,生产经营处于稳定、受控状态。预警区表示企业经营处于警戒状态,指标处于临界状态,它可能在短期内转为危机,也可能转为安全,提醒经营者是否考虑对该指标及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危机区表示企业经营处于极不正常状态,经济效益差,指标值极差,提醒经营者应检查具体指标值,找准问题,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使经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不同企业,安全区、预警区、危机区的临界值可能不尽相同,但确定的思路是一致的。对于各项指标,一般应先确定一个标准值,即正常值,这个值可以是公认的值,也可以是同行业中的平均值,也可能是一个极值,如资产报酬率的最小值是贷款利率。不同指标确定标准值方法不同。其次是确定区域的临界值(界限值)及预警控制范围。

3.对各项评价指标计分并计算综合分数。先对各财务指标进行评分,而后根据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加权总得分,公式如下所示:

在计算总评分时,各个指标得分计算比较关键,将实际值与临界值相比确定其得分。如某企业将销售增长率的比重确定为15%,安全区确定为≥0.1,预警区确定为0.05~0.1,危机区确定为≤0.05,若该企业销售增长率是0.04,该指标处于危机区,得分为100;若为0.15,则处于安全区,得分为0;若为0.08,则根据临界值0.05、0.1以及分别对应的0分、100分采用插值法计算得分:

销售增长率的X=100/(0.1-0.05)×(0.08-0.05)=60分

销售增长率为0.08时,纳入总评分的分值为60×15%=9分

4.实际值与临界值相比确定预警指标所处区域,从而判断企业面临风险程度

实际操作时,不仅可根据总得分所归属的财务风险区间进行风险预警,还可根据各指标所属的财务风险区间进行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1,(6).

企业集团财务预警研究篇2

一、财务风险预警的方法

财务预警模型因选用变量多少不同分为单变量预警模型和多变量预警模型。现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单变量和多变量两种财务风险预警方法,企业集团可以根据集团的特征和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来进行方法的选择。

(一)单变量模型

单变量预警方法通过寻找最佳预警指标,使用单一变量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警,最早通过单变量模型研究公司失败问题的是美国比佛(Beaver,1968)。他通过对美国1954年至1964年间79家失败企业和79家成功企业的比较研究,发现现金流量与债务总额的比率对财务危机预测的效果最好,其次是资产负债率。单变量分析法计算简单,但却因不同财务比率的预测方向与能力经常有相当大的差距,有时会产生对同一公司使用不同比率预测出不同结果的现象,而且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风险。

(二)多变量模型。

多变量预警方法通过多个变量的组合来综合确定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其从企业集团的宏观角度出发运用多个财务指标衡量企业风险,为管理决策提供帮助,进而规避风险或延缓危机的发生。相对于单变量模型而言,多变量模型预警财务指标能多方位反映企业经营状态,揭示企业产、供、销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适合企业集团的财务预警系统的要求。其中值得惜鉴的多变量模式是美国爱德华阿尔曼(altman,1968)的z计量模型,该模型实际上是通过5个变量,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获利能力指标和营运能力指标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并预测企业失败或破产的可能性。

上述不同类型模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1)针对点不同,单变量模式强调流动资产项目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影响;而多变量模式更注重企业盈利能力对企业财务危机的影响。(2)预测方法不同,单变量模式是以单个财务比率的分析考察为基础的;而多变量模式是以多种财务比率的分析考察为基础的,并对各种财务比率进行加权。(3)预测内容不同,单变量模式分析模型所预测的财务危机包括拖欠偿还账款,透支银行账户,无力支付优先股股利等微观层面;而多变量模式仅预测企业的破产危机。

二、财务预警系统设计

多变模式可以从总体宏观角度发现风险,而单变模式能多方面多方位反映企业经营状态,揭示企业产、供、销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从微观上反映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企业集团规模大,情况复杂,在设计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时,应首先结合现实情况,考虑采用多变模式与单变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监控,使财务预警系统更具综合性。

(一)指标设计

根据指标的灵敏性、先兆性、关联性要求、通过借鉴实证研究分析筛选出符合实际的财务预警指标,是建立高效的财务预警方法体系的重要环节。财务指标的选取是与集团财务风险成因密切相关。从现实情况看,企业集团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1)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本息。财务风险的最根本表现都是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可能性,因此,在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应选取较多的偿债能力指标。可以选择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借款依存度等常见指标;同时考虑到企业集团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规模较大,可以增加长期资产适合率指标。(2)企业获利能力持续降低,导致财务风险发生。这由获利能力指标进行预警,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是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综合指标,考虑到集团的行业特点,还应该包括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3)企业现金流入不敷出,持续借债导致资金恶性循环,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变异性,对判别企业是否发生财务危机具有显著性,而在现金流量指标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显得更为重要,现金营运指数、销售营业现金流入比率。(4)企业市场环境恶化,业务萎缩,导致企业财务出现风险,这由企业成长能力指标来预警,可以选择主营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指标来关注企业的成长能力。(5)企业资产管理效率低下,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这可由企业运营能力指标进行预警。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和净收益营运指数(经营净利润/净利润)指标;考虑到集团应收账款问题比较突出,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也应纳入。(6)由于我国企业集团内母子公司之间,兄弟单位之间相互担保以及对集团外担保总额较大,以对外担保为主的或有负债很可能变为现实负债,所以应该将担保比重这一表外指标作为预警指标(傅俊元等,2004)。

(二)财务风险预警的过程和机制

有效实施财务风险预警管理还需有一个周密有序的行动步骤,并需要相应的财务预警实现机制来保证财务预警过程的实现。

1.财务预警的总体设计和组织机制。企业应从总体上统筹规划,设计符合企业特色的财务预警,为使财务预警得到正常运行,企业应建立健全预警组织机构。预警机构独立开展工作,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经营管理,只对企业最高管理者(管理层)负责,预警组织机构的日常工作可由现有的某些职能部门(如财务部,企管办,企划部)来承担,预警组织制度的实施使预警分析工作经常化,持续化,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集团财务风险预警的组织管理包含两个层次:一是集团母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其覆盖面是整个集团;二是各子公司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主要针对子公司的风险预警,无论在哪个层次,都应该建立专门的财务预警组织机构,并遵循专门性,专业性,独立性的原则,确保财务预警分析的工作能够有专人落实,且不受其他组织机构的干扰和影响。

2.风险信号的捕获和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机制。针对每一类风险分析其早期的信号,风险预警系统中应预设一个财务风险信息子系统,在这一阶段,应关注各种早期风险信号,如企业现金流入量减少而现金流出量增加,财务结构不合理,过度负债,投资比例失当,企业信用下降,无力偿债,市场竞争力减弱,产品积压等等。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机制,良好的财务预警分析系统,要能够有效预知企业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预先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这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每一个相关的财务危机征兆,主要资料包括内部数据和相关外部市场,行业等数据,这个系统应是开放性的,不仅有财会人员提供的财会信息,更有其他渠道的信息,这里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指一般意义的企业会计核算报告系统,还包括对会计资料的认真阅读,分析和评价,以及寻找企业潜在的财务危机,并及时进行消除财务危机的工作。

3.财务风险分析机制。如出现某些风险的信号,对其进行甄别归类,并根据建立起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评价指标计算公式,利用财务风险信息子系统提供的资料,计算出具体的指标值。高效的风险分析机制是关键,通过分析可以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经重点研究,分析出风险的成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当风险的成因分析清楚后,也就不难制定相应的措施了,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并不带任何偏见,从事该项工作的部门或个人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预警分析系统一般有两个要素:即先行指标和扳机点,先行指标是用于早期评测运营不佳状况的变动指标;扳机点是指控制先行指标的临界点,也就是预先所准备的因应计划必须开始起动之点,一旦评测指标超过预定的界限点,则因应计划便随之而动。

4.风险应对决策机制。在财务风险分析清楚后,就应立即制定相应的预防,转化措施,尽可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企业损失预警制度若要能够有效运作,就必须要有正确,及时且合乎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管理资讯系统,提供及时而完整的经营结构数据,供经营者及各部门负责人以实际经营状况数据体系,来与财务指标数据相比较,当有超出或低于指标数据的情形发生时,就表示企业财务状况将有不健全的症状产生,经营者应早日依数据所代表的经营内涵作进一步深入研究,找出蛛丝马迹,对症下药,以防财务恶化。

5.财务危机的责任机制,即将企业可能发生财务危机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及个人,并实施合理的奖惩制度,提高每个部门及个人防范财务危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财务预警系统正常而有效地运转提供制度性保障。

三、结论

单变量模型与多变量模型的结合可以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进行监控,使财务预警系统更具综合性。具有代表性的财务指标的选择和切实可行的财务预警机制的设置和过程的控制是财务预警成功的关键所在。但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如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运用计算机辅助风险管理,实行动态监控以取得及时有用信息,设计合理的风险信息传递路径和建立与之配套的内控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总之,要使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不仅要求预警系统具备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作为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价的依据而且还需要有严密的风险预警管理程序以便对风险进行有效地分析和处理,同时还必须有与之配套的组织管理机构,唯有如此,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才能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确保企业集团全面提高防范、控制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altman,e.i.FinancialRatios,DiscriminateanalysisandpredictionofCorporateBankruptcy[J].JournalofFinance,22,September,1968.

[2]edwardi.altman.CreditRating:methodologies,RationaleandDefaultRisk[m],RiskBooks,London,2002.

企业集团财务预警研究篇3

(一)缺少有效的资金管理和控制

在资金的控制与流动上,财务管理面临着相应的脱机现状,企业集团较难对一系列下属企业的资金改变进行把握,一味地报表利润指标考核以及资产监管方式业已难以跟管理的要求相符合。我国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大多是事后控制,缺少事先的预算以及实时性的监控,事后审计也仅仅是形式化,这使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存在相应的风险。

(二)缺少激励与约束机制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无效性体现在激励与约束机制缺少。在激励方式上,大部分企业集团的激励手段比较单一,长期性的激励方式缺少。在约束机制上,基于个人独断的制约,企业集团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这不利于债权人与所有者利益的体现。归根结底,在于企业不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因为受到政府部门的支配,董事提名往往因为安排一些分流机关干部,以及缺少统一的董事机制,存在非常多的总经理兼董事长的情况。

(三)不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

企业集团生产经营的中心环节是资金管理,其可以对企业集团的经营效益以及管理能力进行体现。资金管理的强化,可以使企业集团的资金应用率提升。并且可以使企业集团的效益增加。为此,创建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至关重要。然而,因为企业集团不对称的财务信息,财务信息失真的情况非常多,这不利于实施财务决策。并且,企业集团的资金应用规划缺少,这也使集团资金的效益降低。

(四)不健全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影响下,企业集团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并且渗透在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存在分配利润、营运资金、投资,筹资等的风险。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关键方式是财务危机预警机制。为此,企业集团创建健全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非常关键。然而,我国研究财务危机预警机制依旧刚刚开始,健全的跟我国企业集团实际现状相适应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还没有形成。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应用自身经验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的基础上,还对外国的先进研究理论进行借鉴,通过对异样财务标准的选择充当预测变量,进而创建模型来预测企业集团的财务危机。因为企业财务数据、选择变量、确立变量间关系并非可靠和真实,这降低了财务预警的可信度,缺少高效性,实际指导价值不大。

二、解决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面临问题的对策

(一)合理业绩评价机制的创建

传统意义上借助财务标准评价经营业绩,这较难对企业和事业部的可持续发展、经营现状等进行综合性地评价,在不断发展壮大的企业集团影响下,要求创建新型的业绩考核机制。首先,应当尽可能地创建一种合理有效的业绩考核机制,进而系统地评价企业集团的成长性能力、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进而对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一些奖励和惩罚。再者,对经营管理人员的激励手段进行科学地选用,体现效率为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有效地统一长短期激励、风险收入和固定收入,对企业集团的实际发展现状进行认真地分析,选用最为理想的激励手段。

(二)注重实施系统、综合的预算管理

企业集团统一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有效地体现预算的约束功能。结合企业集团的发展现状,创建层次性的系统的预算管理机制,以及对企业集团的预算报表进行科学地编制,且结合年度结果实时性地调整预算。执行责任分工,考核分层次,以保障真实的预算考核,分离执行预算的部门和考核部门,确保客观性与独立性的考核。设置合理性的考核指标,不但全面、系统,而且凸显重点,结合异样的重要性与标准性质,进行年度、季度,以及月度的考核。有效地统一企业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以使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目标相统一,最终增强集团管理财务的能力。企业集团需要设置预算管理机构,对预算报表进行科学地编制,且结合年度绩效考核结果来调整预算。预算管理的系统和综合实施有利于企业集团科学化管理能力以及经济效益的提升。企业集团当中的母公司和子公司都能够根据集团颁布的预算贯彻实施,由企业集团结合实际现状以及自身的发展要求对整体的财务预算进行科学地制定,以及合理地预测企业的发展,各个子公司英的结合整体预算规划实施分解,以使集团系统与综合的预算机制形成。

(三)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健全

注重监督企业集团内部以及一系列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完善高效性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激励机制上,企业集团需要对集团的实际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地分析,选用最为理想的激励手段,进而对委托——的情况进行解决。在约束机制上,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对股权结构进行改进和完善,分散股权,清楚经理层、监事会、董事会、股东大会间的权利责任关系,完善法人治理机构,这有利于个人独断行为的防止。创建完善的资产清转、管理、入账机制,贯彻实施到个人,避免流失企业集团的资产。

(四)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健全

企业集团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健全,需要对财务危机预警的模型进行优化,集团不仅仅需要从选择财务标准建立模型来预测,还需要结合宏微观环境和自身的发展战略,将非财务标准引入,有效地统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如此的模型才是最具备信任性的。企业集团财务预警机制的健全,要求集团利益的有关人员有着防范风险的观念,进而最大可能地避免出现企业集团危机。并且,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人员应当对员工提的一些合理化意见进行采纳,且激励员工积极主动地参加企业集团的一系列管理事项。如此不但可以使员工的热情激发,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以及使员工应对风险的能力增强。企业集团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健全需要对企业集团的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进行完善。因为企业集团的特点是经营多样性、多功能、多层次,这会导致企业集团内部母公司和子公司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出现,失真的信息会导致经营风险。在健全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可以启发子公司在注重最大化集团利益的基础上注重最大化的自身利益,进而确保企业集团的稳定以及健康发展。

三、结语

企业集团财务预警研究篇4

关键词:营运资金管理评价风险预警研究综述

一、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研究的意义

国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于1993年引入营运资金这一概念后,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才逐渐展开。营运资金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司价值创造和财务管理目标紧密相关。因营运资金管理不善而导致的破产倒闭案例已屡见不鲜,2003年美国有着100多年历史的Kmart申请了破产保护,2004年在我国运营8年之久的普尔斯马特轰然倒下。近年来,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水平正逐步成为国内外企业关注的重心之一。

通过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和风险预警研究,企业可以找出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关键因素,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同时,可以判别企业营运资金风险状况,进而对企业各环节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营运资金风险发出预警信号。

然而,对目前关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和风险预警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发现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有涉及营运资金安全性的指标,但是较少的研究能够把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与风险预警结合起来。显然,这不利于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的深入研究,也不利于企业营运资金风险的规避。科学的营运资金管理应当能够在降低资金风险的同时增加企业收益,最终使企业价值得到提升。

因此,本文拟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和营运资金风险预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以期在梳理和把握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我国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二、关于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的主要研究成果

对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基本上都是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展开。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也由传统的单一财务指标逐步发展为较完整的综合性评价体系,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营运资金管理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单个组成项目上,并且侧重于流动资产项目的研究,相应的评价指标通常采用应收、应付账款、存货周转率等单项指标进行评价,然而这类指标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首先,这类指标忽略了流动资金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利用这类指标很难发现各流动资产项目的相互变动对营运资本的影响程度,继而无法对营运资金进行综合的评价。

鉴于实践中出现的这类问题,有学者提出了采用现金周期(CashConversionCycle)指标,用以反映企业营运资金状况的全貌。RichardV.D.等(1980)提出了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状况全貌的现金周转期指标,指出:现金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这个公式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对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之中。但该指标忽视了处于不同时间点、不同生产阶段的流动资产项目所占用营运资金在数量上的差异,没有考虑企业不同形态营运资金的占用情况,因而不利于企业全面、正确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由此,Jamesa.Gentry等(1990)在现金周转期的基础上,引入了权重思想,通过对各阶段现金流量时间和数量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加权现金周期的概念。加权现金周期与现金周期相比,考虑了不同形态营运资金占用情况,加权现金周期融合了整个循环使用资金的时间和数量值,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营运资金绩效。但是上述营运资金绩效的研究都不是针对某个企业、某个行业的具体研究。JosephCavinato(1990)则以制造业为例,细化了产品-现金周转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缩短产品-现金周转期的方法。他提出了产品-现金周期指标来衡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同时,martinGasmen等(2003)提出了衡量零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剩余日(excessdays)”指标。该指标可有效衡量零售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通过与具体行业的结合,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综上,上述评价指标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虽然对营运资金风险的指标有所涉及,但是没有系统的展开研究,也就不能实现营运资金管理的最终目的。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1.高效集成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在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郁国建(2000)指出,传统的评价缺乏战略性和集成性,通过建立一种高效集成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以加强对营运资金的更有效管理,他创建了一个单一的集成指标购销周转率来考核营运资金的总体流转情况。然而,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上述各营运资金项目等信息需要进一步细化。由此,邵芬芬(2011)建议将存货周转天数进行细化,重新定义了“材料周转天数”“在产品周转天数”以及“产成品周转天数”。建议将传统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子改为收回应收账款余额,并进一步细化为收回账龄为1年、2年等的应收账款金额。显然,细化后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可以提供更多的管理信息。可见,对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改进思路主要有:横向组合各单一评价指标,从而形成综合性的评价指标;纵向细化传统评价指标,从而划分不同项目进行考核,且改进了指标结构,使其更加科学。但上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的研究仍囿于传统视角,往往只侧重于一个方面,难以正确、全面地反映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齐彩红等(2011)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和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的评价体系,并将这四个方面作为第一层次指标的分类标准,进而选择包括“应收账款平均账龄”“现金流动负债比”等在内的14个关键指标作为第二层次指标。该体系给出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直观评价,但在指标选取、分数判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李争光等(2011)基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的安全性、流动性及收益性,选择涉及营运资金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等的9项具体指标,建立营运资金绩效指标评价模型,同时选取三家家电企业2009年度财务数据,通过计算相应指标来评价三个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评价,为企业营运资金绩效管理提供参考。该指标体系便于企业间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比较,易于找出管理重点,但在指标权重、指标得分确定方面较为主观。

徐玮(2013)则从供应链资金管理特点出发,采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指标,将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作为目标层指标,将营运资金使用效率、营运资金安全性和营运资金绩效作为准则层指标,并基于煤炭行业对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水平进行了评价验证。该指标体系可以使企业根据所得到的分数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提高资源配置与经营效率,降低营运资金的风险,改善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水平。可见,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重指标选取、权重及分值确定的合理性。

3.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针对已有的营运资金管理研究对于营运资金的分类的缺陷,王竹泉等(2007)提出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重新分类,并相应的提出了新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即基于企业渠道管理理念的评价体系。与传统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相比,上述评价体系不仅涵盖的营运资金要素更为全面,而且体现了渠道管理的思想。但是上述指标体系仅考虑了营运资金的周转期,而营运资金的盈利性状况未纳入评价范畴,使得评价结果相对片面。同时,在指出现有的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体系未能评价营运资金的盈利性的同时,王竹泉(2012)设计了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流动性指标和盈利性指标,增加了由各渠道营运资金利润率指标组成的盈利性评价部分,对营运资金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进行评价。可见,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已经从营运资金的创新分类到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基于渠道的评价体系是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成果之一,并且从最初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体系发展到了涉及收益性和流动性评价的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此外,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出,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只是对营运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展开分析评价,并不能起到营运资金管理风险预警的目的。

三、关于营运资金管理风险预警的主要研究成果

营运资金风险作为财务风险的核心之一,虽然现阶段专门针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进行的研究并不多,有关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财务风险预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已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可从财务风险预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得到启发,参照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建立的思路,初步建立起能够对营运资金风险进行预警的量化模型。

蔡佳茹(2012)在借鉴较为成熟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营运资金的行业特点,从对影响营运资金短缺风险因素的分析入手,以零售业上市公司为例,探索了营运资金短缺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思路与方法,并尝试性的建立起以多元综合预测模型为核心的营运资金短缺风险预警模型。

刘震宇(2013)运用灰色预测系统为理论基础,从经营现金流量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5个方面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指标变量进行设计,创新结合灰色点预测和区间预测,构建出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结合案例企业的特点,得出如下结论:物流企业集团可以根据过去5年的营运资金指标值,预测出未来5年的营运资金风险的大小。该结论能及时、准确发现物流企业集团营运资金管理中的异常信号,降低企业营运资金风险。但是由于灰色组合预测模型无法进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研究,因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企业根据自身风险预测进行管理。

姚文伟(2014)同样运用灰色预测系统理论,选取能代表集团化企业营运能力的5个指标作为预测变量,并选择经营现金流入流出比率作为确定阀值的变量,构建出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旨在通过对营运资金的风险预警,提高集团化企业对营运资金风险的抵抗能力。但是本文只是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初步研究,没有尝试纵向设计更多的营运资金或者是财务指标进行研究。

郑晨(2012)针对以往的研究都只是对营运资金的每个项目进行单独分析,却并未联系营运指标的项目进行分析,建立起一个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与营运资金为主要参数的综合模型,同时针对以往的研究从未涉及过风险管理,在模型中体现出风险因素,选取了自2007年至2011年沪深两市的所有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样本,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营运资金与风险管理效果成正比例的关系。但是本文仅对在国内沪深两市上市的生物医药制造类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而未将所有的制造类上市企业纳入到本文的研究范围内。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指标的选取上,量化指标选取的科学性有待加强,同时可以将营运资金预警案例引入到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的分析当中,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而构建出适合各行业的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模型。

四、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研究展望

(一)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实证研究的范围和视野

现有研究表明,关于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已较为成熟,但是实证研究较少。因此,从实证的角度展开分析,对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具体运用,可以弥补规范研究归纳和演绎的不足,充分的实证检验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也便于企业管理者更好的加以运用。

(二)创新营运资金管理评价及风险预警的研究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目前的研究局限,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与风险预警之间几乎是孤立研究,将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与风险预警相结合,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判断标准,对于加强集团化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降低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利用评价体系所得出的指标数据进行营运资金风险预警方面研究,如营运资金管理评价指标数据处于多少区间表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状况良好;指标数据处于多少区间说明企业已面临着较高的营运资金危险,应谨慎对待营运资金风险管理问题。J

参考文献:

1.JosephCavinato.acceleratingYourproduct-to-cashCycle[J].Chilton’sDistribution,1990,(3):74-75.

2.JuanColina.workingCapitaloptimization[J].pluppaper,2002,(7):64.

3.martinGosman,trishKelly.workingCapitalefficienciesResultingfromLargeRetailers’power[J].CommercialLendingReview,2003,(3):25-31.

4.李文.企业营运资金评价指标分析[J].财会月刊,2012,(7):14-15.

5.李争光,李萍,施鲁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会计,2014,(12):39-40.

6.徐玮.供应链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煤炭行业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5):76-81.

7.王竹泉,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0.

8.张婉君.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财会月刊,2010,(2):74-75.

9.王竹泉,张先敏.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财会月刊,2012,(9):11-12.

10.HyunHanShin,LucSoenen.efficiencyofworkingCapitalmanagementandCorporateprofitability[J].Financialpracticeandeducation,1998,(10):37-45.

11.柯宝红.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本与企业绩效研究[J].财会通讯,2009,(8).

12.张梅玉.零售业营运资本管理与企业绩效管理研究[J].南开大学商学院,2010,(11).

13.张宁.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与公司绩效分析[D].山东大学,2010.

14.逄咏梅,宋艳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公司经营绩效分析[J].财会通讯,2009,(5):6-7.

15.JohnC.Groth.theoperatingCycle:risk,returnandopportunity[J].managementDecision,1992,(2):3-11.

16.w.Steyn,w.D.Hamman,e.V.d.m.Smit.theDangerofHighGrowthCombinedwithaLargenon-cashworkingCapitalBase-aDescriptiveanalysis[J].JournalofBusinessmanage,2002,(1):41-47.

17.徐晓玲.企业营运资金风险管理策略探讨[J].现代商业,2011,(9):270-271.

18.王灿.国内企业集团营运资金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0):56-57.

19.蔡佳茹.营运资金短缺风险的预警模型研究――以零售行业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2012.

企业集团财务预警研究篇5

关键词:财务危机预警eVa会计利润主成分因子分析

一、引言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尤其是自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依然步履蹒跚,欧债危机影响不断扩大,南海争端等政治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面对着诸多问题。企业的发展也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几乎所有的领域都生存在一个动荡的环境中,随时面临着各种风险和危机。企业财务危机是企业发展困难的一个显著特征。财务危机是有可预见性的。加强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刻不容缓。准确的预测财务危机可以提醒公司的决策层准确的发现问题并且加以解决。财务危机预警的准确性十分必要。传统的指标的选取是以净利润指标作为业绩衡量指标的,但净利润指标存在着缺陷:净利润只考虑了债权资本成本,并未考虑企业的股权资本成本,净利润由股权资本成本和利润构成,并不能完全体现企业的经营业绩;净利润对企业经营业绩存在失真,容易使经营者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进行操纵,从而使企业交出一份“亮丽”的业绩。本文将依据传统的财务指标以及eVa财务指标分别建立财务危机判别模型,就企业的财务危机预测的准确率进行比较,实证验证eVa能够对企业的财务危机有较为准确的预判率。

二、财务危机理论与eVa理论研究

(一)财务危机理论财务危机预警是以企业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为依据,以计量模型为分析工具,结合定性分析理念,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辨识,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潜在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从而将企业将要面临的风险事先通知决策者,分析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从而提早作出防范准备的财务系统。Fitzpatrick(1932)运用单变量模型进行预警模型分析。20世纪60年代,Bevaer运用单一的比率对企业的财务危机进行判断。altma(1968)运用多元判别分析法来判别企业的财务危机风险。martin(1977)引入了Logistic回归分析法建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从25个指标中选择了净利润率、资产净利率等指标,发现该种模型相对于以前的几种模型能较准确的测算出企业的财务危机。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许多创新的方法。最具代表性多的是人工神经网络法(ann)。Sharda和odom(1990)首次将这种方法应用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选择了65家有财务危机的企业和65家相类似行业及规模的正常企业,结果显示该方法有很强的预测能力。ann是平行分散处理模型,理念是基于人类大脑神经运作的模拟。但也存在着不足,即计算十分复杂。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方法也在不断着创新,人工智能、灰色系统模型等新方法都被逐渐运用到财务危机预警中。我国对财务危机的研究比较晚。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陆续出现了有财务危机预警型的研究性的文献。杨济华、周守华(1996)提出了F分数模型。吴世农、卢贤义(2001)以我国14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首先进行剖面分析和单变量判定分析,最后选择6个指标,采用Fisher线性判定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三种方法,分别建立三种预测财务困境的模型。结果发现三种模型都能在企业财务困境时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但是其中Logistic预测模型的误判率最低;张爱民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建立了预测企业财务失败的模型——主成份预测模型。杨保安(2001)等人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中信实业银行的30个企业客户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判别分析,构建了包含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的三层前向式神经网络模型,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地财务状况判定方法。

(二)eVa理论企业的目标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传统是以会计利润为衡量指标,会计利润只考虑了债务资本成本,而没有考虑股权资本成本,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失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美国思腾思特(StemStewart)管理咨询公司首先提出的eVa是一种新型的公司业绩衡量标准。eVa即经济增加值(economicValueadded),是指企业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全部资本成本后的净值。eVa运用的基本思路是基于投资者可以自由地将他们投资于企业的资本变现,并将其投资于其他企业。企业的投资者投资的资本至少能获得机会成本的投资回报。只有当企业获得的收益大于或者等于所投入的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投资者带来价值。从eVa问世以来,国外有大量学者对eVa进行研究。eVa自本世纪才引入国内,初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eVa的定义、作用等理论方面。目前,eVa已经开始被应用到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中。在eVa逐渐应用到财务危机预警前,财务危机预警的预测指标主要运用会计利润。然而,传统会计指标只考虑债务资本的成本,不考虑股权资本的成本,即机会成本,并不能有效说明股东价值是否保值增值;其次,会计利润容易造成管理者产生误判,容易使管理者将权益资本当作“免费的午餐”,片面追求利润的增长,盲目扩张,追求短期效应,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使企业出现虚假繁荣,从而走向破产。相比之下,eVa指标有明显的优势:首先,eVa体现了真实性。eVa是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包括股权和债务的所有资金成本后的经济利润,它准确的指出了企业的利润,没有虚夸企业的资产价值,更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其次,eVa体现了预见性。eVa方法明确地指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使投资者能够判断投资回报的数量和回报的持续性,可以使管理者能够提前了解企业的财务危机,从而做出有效的决策;再次,eVa体现了敏感性。由于它不仅考虑了公司使用的全部资本,充分利用了公司提供的全部公开信息,而且考虑了风险,含有企业外部的市场信息,使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有效,能够比较敏感的做出企业的财务危急的预测。eVa是体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有效指标。关于eVa的计算具体如下: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资本成本率。

三、基于传统财务指标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分析

(一)样本及指标选取本文将被St的公司定为财务危机公司,非St的公司定为财务正常的公司。考虑到我国将财务特别处理中大部分企业是由于连续两年出现亏损状况;并且企业的财务危机的出现是一个不断恶化的过程。假定企业在2012年被特别处理,则本文的样本的选取是2009年企业财务指标作为样本。对2012年被St上市公司和非St公司运用系统抽样法进行随机抽样,得到15家2012年被确定为St的公司,和十五家非St企业。企业确定了所选公司作为样本后,根据历史总结经验选择企业的财务指标作为预警指标。财务指标的选择主要体现了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本文根据国内外财务预警发展的过程中财务指标选取,选择了15个财务指标作为财务预警指标,如表(1)。

(二)因子分析(1)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Bartlett球型检验的结果,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Sig.=0.000

四、基于eVa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构建与应用

(一)eVa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构建用eVa来建立财务危机预警,与传统的以会计利润为指标的财务危机预警进行比较,通过实证验证eVa能够对企业的财务危机有更高的预测率。eVa能够判别出一个企业在过去的一个期间所创造的价值,是总结企业真正利润的一个指标。eVa准确的说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不仅使企业提早作出财务危机的对策,而且是公司对外进行财务披露的根据,为投资者提供准确的财务指标,从而为投资者进行投资提供依据。为了验证eVa指标对是否比原有的会计利润为基础的有较高的财务危机判别率,本文将对同一组样本,建立相应的两个模型,并最终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对原始数据的15个财务指标进行eVa的改进后,进行因子分析,得到新的6个因子,相应的记为。接着以这6个因子为自变量,建立新的Logistic判别分析模型F1,F2,F3,F4,F5,F6。计算结果如表(6)。

通过对总体模型的判别见表(8),其总体的判别准确率达到93.3%,将St公司判别为正常公司的比率是93.3%,将正常公司判别为St公司的比率是93.3%,因为通过对以上两种财务指标的选取比较得知,以eVa为基础的财务指标在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中判别比率较高。

(二)eVa财务预警模型应用基于以上模型,将根据海尔集团2009年的财务指标,实证分析该集团在2012年的财务状况。根据上述论文的研究,选择海尔集团2009年的财务指标,分别带入基于会计利润和基于eVa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得到海尔集团6个因子得分情况如表(9)。表(9)中的得分1带入模型m1,得到海尔公司的p值为0.3114*10-4

五、结语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企业财务预警以及eVa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财务危机预警及eVa的相关理论,并通过实证分析对比了基于eVa指标的财务模型和基于传统会计利润指标的财务模型。随机抽取了我国沪、深两市30家上市公司2009年的财务数据,选择15个财务指标作为变量指标,通过筛选取得主因子,消除多重共线性,得到6个综合指标,然后以这6个综合指标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最后得到基于eVa指标的财务预警模型m2和基于传统会计利润指标的财务预警模型m1。验证了模型m2相对于模型m1能够更有效的对财务危机进行预警,最终将模型应用于海尔公司的财务状况分析,证实理论与实际相符。

参考文献:

[1]周首华、陆正飞、汤谷良:《现代财务理论前言专题》,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周首华、杨济华:《论财务危机的预警分析—F分数模式》,《会计研究》1996年第8期。

[3]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铡模型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4]张爱民、祝春山、许丹健:《上市公司财务失败的主成份预测模型及其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3期。

[5]杨保安、季海等:《Bp神经网络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之应用》,《预测》2001年第期。

[6]Fitzpairickp.J.aComparisonofRatiosofSuccessfulindustrialenterpriseswiththoseofFailedFirms.Certicifiedpublicaccount,193.

[7]Beaver,w.H.FinancialRatioaspredictorsofFailure,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966.

[8]altman,edward,i.FinancialRatiosasanalysisandthepredictionofCorporateBankruptcy,JournalofFinance,1968.

企业集团财务预警研究篇6

关键词:财务风险;防范对策;风险成因

一、H路桥建设集团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一)企业简介

H路桥建设集团是国家建设部首批确认并颁发证书的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集团公司下辖30多个专业分公司及控股、参股公司。集团现有员有4000多名。获建设部首批授予“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获交通部第一批颁发的“公路施工企业一级资信”证书,具备商务部授予的对外援助成套项目施工任务a级证书、外经贸企业信用等级三a证书、公司银行信用等级为“三a”。

(二)财务风险分析

1.应收账款余额大。业主借种种理由不履行合同,拖欠大量工程款,致使建筑企业资金被占用,而难以进行资金周转,只好通过负债来消耗这过大的应收账款。其次,应收账款回收难度加大,发生坏帐损失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直接影响着H路桥集团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资金筹集难。H路桥集团融资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往往借款额度大,导致财务费用高,若不能及时还款,还存在违约风险。此外,大多建筑企业还存在结构问题,经常短借长用。H路桥集团近六年来就只有短期负债,长期负债占比为0。

3.投资风险。进行投资需要建立决策机制,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与路桥集团主业是否一致匹配、报酬及市场前景是否乐观、管理团队能否跟上等等。

4.采购风险。H路桥集团企业规模大,在采购时易陷入俩难境地,零星采购价格贵,而批量招标会导致存货积压。故H路桥集团采购要控制住成本价格,在批量招标时更要防范内部人力因素,做到批量公开公正。

5.担保风险。企业信用不能过度放大,易导致连带责任。比如近期煤炭企业的淮南矿业就过度放大了企业信用,它“力挺”因子公司债务黑洞而处于停牌状态的皖江物流,承诺向皖江物流债券持有人履行全额无条件不可撤销连带责任,信用被过度放大。

6.用工风险。H路桥集团作为施工企业,劳务工人数量众多,且人员流动频繁,管理起来较为麻烦,易出现纰漏。其次,H路桥集团在用工时多加大劳动力度,工作时间往往超过了8个小时,违反劳动合同,致使施工单位易出现法律纠纷。

二、财务风险成因

(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引发的财务风险

近两年国家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了企业的融资平台,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市场资金过多也伴随着产生了很多对企业发展不利的因素。例如劳动力价格和建筑材料价格都迅速上涨,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较大,另一方面建设施工对建筑材料的需要量大,而且质量有一定的要求,使得合格材料付出成本变大,成本的大幅上涨让企业的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风险增大。依法治国方针确定,市场法律环境逐步完善,迫使H路桥集团经营向合规合格化发展,企业要为此做出更多努力,也使成本上升、风险加大。

(二)市场竞争加剧引发的财务风险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都是逐利性,盈利是推动企业存活发展的原动力,在行业的高收益驱使下,路桥从业企业数量飙升,行业竞争急速加剧。竞争对手增多。H路桥集团降低自己的工程报价中标后,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而压低成本,那么建设材料的选择上就会做一定的让步,一旦材料采购出现质量、数量问题,甚至出现“豆腐渣”工程,H路桥集团不但要承受巨大的赔偿损失,还要面临严重的法律制裁。为了增强竞争力,H路桥集团不得不在研究开发、设计规划、建设技术上增加投入,增加风险。

(三)H路桥集团风险管理缺陷引发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与经营过程相伴相生,H路桥集团管理过程中对风险的认识、预测、管理直接决定了风险的大小,而我国的经济市场开放时间短、发展不完善,风险管理不到位,是困扰H路桥集团长足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很早前就引进了全面风险管理思想,但是大多管理制度都还停留在书面上,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执行,管理缺乏有效性。

三、路桥建设集团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H路桥集团组建预算组织机构。做好财务预算方面的工作,并配备相应财务人员对企业的各经营目标机指标进行决策,以行使预算管理工作的领导职能,对预算编制程序及要求需明确,为预算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并强化财务监督及内控机制。

其次,科学认识建筑H路桥集团的全面预算。正确认识预算管理不仅属于财务部门,还是整个建筑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只靠财务部门无法完成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明确各部门在全面预算工作中的职责,并强化预算管理宣传,让企业员工重视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二)构建适当的资本负债结构

财务风险是由于负债比率较高,H路桥集团的资本结构不仅要配比均衡,降低资本成本,还要控制负债规模,确保谨慎的债务比率,债务期限,避免破产,以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司为自身筹集资金搭建健康的融资框架,吸收投资。

(三)设置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设立财务风险识别机制

首先应该设置风险规避机制,这是做好集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道工序,也是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系统,构建预防和化解财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第二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责任的定义,实施负责评分系统,然后设置财务风险分析报告机制,完善月度资产质量和短期负债比率分析,以及年度财报的审计报告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庆华.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40-43.

[2]赵艳芳.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失败风险预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7-44

企业集团财务预警研究篇7

关键词:财务风险成因控制防范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以及相关研究成果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的收益发生偏离,进而造成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李燕在2008年第5期的会计之友上发表《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她认为由于财务环境复杂多变,企业本身的资本结构不合理,管理者盲目扩大规模导致决策失误使得企业产生了财务风险。企业应该从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建立高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分析指标,并且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这三个方面来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

青岛科技大学的于新花在《会计之友》2009年第二期中发表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她分析了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和控制原则,进而提出了防范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并结合房地产业谈了该行业应采取的措施。她认为风险的产生是由于资本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债务水平高,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弱,及财务决策失误和财务环境复杂多变并提出了通过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进行多元经营,制定合理的风险决策,建立财务预警机制等方式防范财务风险。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岳上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张广柱在2009年会计之友第一期下发表了《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构建研究》。他们以中国沪深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资料为基础,利用距离判别分析法建立了一个既可以预测财务危机,又可以分析其成因的预警模型组,包括:预测企业整体危机,经营效率,财务结构是否合理的模型;预测企业是否具有成长能力以及偿债能力是否存在问题的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危机并查出其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将财务危机控制在萌芽状态。他们指出在运用模型时同时运用经营效率、偿债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四个预警模型。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徐继红在会计之友2008年第四期中发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他指出,我国企业已经进入了高财务风险时期,应充分认识到各种风险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更新对财务管理思想的认识。他分析了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他指出应该从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增强防范意识;根据相应政策,缓解企业压力;建立健全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约束机制;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这几个方面来应对企业的财务风险。

李媛在2006年第六期的工业审计与会计中发表了《加强财务管理降低财务风险》,她指出资产状况不佳、融资困难、投资能力差,财务管理能力薄弱都是目前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非常重要。她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内控制度的落实,加强资金管理,加强成本管理,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等几方面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于富生、张敏、姜付秀、任梦杰在2008年的会计研究上发表了《公司治理影响公司财务风险吗?》。绩效和公司价值往往为学术界和实务界所重视,而风险这一反映企业行为的经济后果以及企业质量的重要指标往往被忽视。他们认为,公司治理应该具有风险效应,即它可能影响到公司的风险。他们以2002-2005年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把董事会特征、高管激励及股权结构这三个方面作为公司治理涉及的变量,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对公司治理与企业财务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影响。他们的研究为人们深入认识公司治理的作用以及通过合理构建公司治理结构来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对财务风险研究成果的基本评价

纵观大多数学者对财务风险的研究,他们定义了财务风险的概念,有的提出了新的财务管理的概念,都分析了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提出了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措施。其中特别提到了建立财务预警机制来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如李燕就提出了建立财务预警机制来控制财务风险。从影响财务风险的因素来看,于富生、张敏、姜付秀、任梦杰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提出了公司治理影响财务风险的观点,并用模型得出了相关结论。这些研究结果大多数从理论上分析了财务风险的成因,研究了降低财务风险的对策,对实际经济生活中的企业应对风险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但从实证角度研究和从集团公司研究的角度比较少,如何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在企业实施起来比较有难度。

三、继续研究的价值和方向

基于大多数学者都重视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注重如何防范和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生活中,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越来越复杂和多变,如何认识清楚这些因素,如何控制好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财务风险的研究还是要在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活动和复杂的经济环境和挑战的前提下,分析财务风险的成因,建立适合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着重研究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问题,结合集团公司财务控制问题和内部资本市场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燕,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会计之友,2008,5.

[2]于新花,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会计之友,2009,2.

[3]岳上植、张广柱,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构建研究,会计之友,2009,1.

[4]李媛,加强财务管理降低财务风险,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6.

企业集团财务预警研究篇8

关键字:矿业资金安全;预警体系;财务风险

1引言

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矿业作为传统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其重要性不可言喻,正是它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巨大贡献.近年来,矿业集团由于资金安全的内部控制问题导致财务困境的案例层出不穷,例如皖北地区的青东、袁二项目都是年产值几亿的项目,后来因为财务危机,无法坚持下去,直接被淮北矿务局撤销了.关凤峻(2010)预测在2030-2050年之间,我国矿业经济将出现激烈的波动———生产能力总体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矿业资金安全问题,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为避免或者减少这种波动的出现,因此现在就要关注矿业资金的安全并着手进行相关防范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皖北地区作为是我国煤矿集中地之一,矿业资金安全预警研究将对皖北地区矿业的良性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传统资金安全预警体系的缺陷

早期资金安全预警理论主要是为了帮助企业及早有效规避财务危机,我们称为“传统资金安全预警理论.”目前,我国学者对于传统资金预警理论进行了如下的研究,曹德芳、夏好琴(2005)为了提高模型的预测准确率,首次以股权结构财务指标作为预警指标建立Logit模型;周敏、潘福乙(2006)研究中考虑了带来企业利润的所有资金成本,因此在预警指标中加入了经济增加值指标即eVa指标;朱雅琴(2006)的研究表明,资金安全预警指标既要进行定量分析包括独立指标变量和综合指标变量等特殊指标还要进行定性分析包括流动资金周转率、应付账款、现金流量、产品开发与市场脱节率等一些财务指标.传统的资金安全预警理论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对于矿业资金安全的预警上还存在一些不适合的地方,特别体现在预警对象、预警内容以及预警结果上.具体分析如下:

2.1预警对象边界过于狭窄

传统的财务预警理论较多的研究我国制造企业中存在的财务危机,也就是预警对象多集中体现在制造企业上,忽略了矿业资金这一特殊的形式.传统的财务预警理论具体表现为企业经营失败、破产等,还有一些学者把St作为衡量企业是否遇到财务危机的标准.然而要是以传统的制造业为主的预警体系去预警矿业企业的资金安全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我国矿业经济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我国矿业经济存在形式基本上是“二元结构”.所谓“二元”,其中一元是国有大中型矿产,另一元是乡镇矿产.这就需要将两种形式矿产结合起来进行宏观调控.第二,我国矿业经济基本上还没有资本经营,矿产企业内源融资能力较弱.因此找出适合矿业企业的资金安全预警系统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2.2预警指标过于依赖财务指标

传统的资金预警模型本质上还是财务指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本金利润率等)预警并没有纳入非财务指标、流程预警等方法.仅仅利用一些财务指标来对资金安全进行预警虽然有一定的预测功能,但还是存在一些片面性、主观性.比如财务指标主要反映报表表面的数据,并不能提供创造未来价值的动因.

2.3预警内容只针对渐进型财务危机

按照发生时间不一样财务危机有渐进型财务危机和爆发型财务危机两种类型.渐进型财务危机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企业的财务状况发生困难,程度逐渐加深,导致最后出现危机甚至破产.爆发型财务危机是指在很短的时间内,企业资金由于操作风险或内控失效导致突发性的资金事故.传统财务预警理论由于忽略了操作风险,也就是由于内控失效、操作不当造成的资金安全风险,因此面对爆发性财务危机,传统的财务预警理论则显得无能为力.根据现阶段调查研究,皖北矿业集团在设计资金安全方面只是简单的以“当月结算收入”、“应付账款”、“月工资标准”、“资金存款月末数”这4个指标作为评定星级的标准,这显然也是不够的.

3矿业资金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

矿业资金安全预警体系就是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控制的流程管理和传统资金安全预警理论相结合共同预警资金风险,来判断风险大小、变化情况.其中,操作风险一般是在企业内部形成的,是由于不当或者失败的内部程序导致的.通过爆发型资金安全事故使得企业直接陷入财务危机,但操作风险是可以被企业控制的内部风险,也就是说企业是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机制提前预警规避其发生.但提前预警的控制程度取决于操作风险的方法与成本.财务风险仅通过预警指标在企业出现财务危机前才进行预警.因此只有在经营政策或决策程序出现问题时才提前预警并将其及时反馈和改善.如图1所示,矿业资金的安全管理主要由外部的融资能力跟内部资本市场影响,体现在资本配置跟产融结合上.它所引发的两种类型的财务危机分别为为爆发型财务危机和渐近型财务危机.其中,爆发型财务危机由主要由操作风险造成,需要通过流程预警机制来较好的规范.渐近型财务危机主要由财务风险造成,需要通过模型预警来规范.最后,流程预警与模型预警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矿业资金安全预警体系.

3.1流程预警

流程预警就是利用内部控制的流程管理.依据全过程的预警思路,采用广泛运用于质量管理体系的pDCa循环理论,实现高效的矿业资金安全预警.pDCa循环理论在融入了企业内部控制及其有效性评价后对于资金安全预警提供了有效的新途径.其工作原理依次为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从日常管理实践着手,形成一个循环,持续不间断的改善,最终建立一种内部控制有效的资金安全预警管理系统.见图2:具体来说就是将pDCa循环理论分为四个阶段.则第一阶段plan(计划阶段)需要分析矿业资金安全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找出存在资金安全问题的原因;将原因归类,找出各类原因中的主要因素;针对主要因素制订解决措施、提出改进方案.第二阶段Do(执行阶段)执行所制订的计划和措施,在执行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不合理的地方,继续修改再执行.第三阶段Check(检查阶段)根据计划的要求,检查执行阶段的完成情况.第四阶段action(行动阶段)需要总结本轮循环的经验,把效果好的提炼为标准;把没有解决或者新出现的资金安全问题转入下一轮循环.通过每一轮的循环,以期能够动态、系统的预警矿业资金安全问题.

3.2模型预警

模型预警就是在现有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式下以财务数据为主要指标形成的各种计量模型.比如Lpm模型、logistic模型、aieS模型等的建模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定量的揭示出财务危机程度的功能.Lpm模型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来预警资金安全性.其中指标y为企业资金风险概率,y值越大说明资金风险越大,y越小说明资金风险越小.logistic模型采用logistic分布根据样本数据估算企业资金风险的概率.目前学者常采用logistic模型来预警企业资金安全问题.aieS模型并不注重建模技术.而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替代了传统的统计模型,通过恰当的统计技术对参数进行建模.综上,通过定性跟定量两种模式帮助矿业集团识别资金安全问题.可以考虑从四个方面进行指标设计:财务指标、经营安全指标、人力资源指标、其他指标.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必须根据自身资金安全管理的需要,从中挑选出一些关键指标并且设定一些指标值,作为预警的标准值.一旦实际值超过标准值,则预警.

4结语

传统的财务预警理论依靠以财务指标为主的预警体系来预警制造业的财务危机,并不适用矿业资金安全问题.本文在反思传统财务预警理论不足的基础上,结合矿业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和内部资本市场等内容,尝试构建全程跟踪反馈的矿业资金安全预警体系,以期有效的防范皖北矿业资金安全风险.由于矿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本文研究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何将pDCa循环理论更好的实践与皖北矿业资金预警体系还需深入研究.

作者:高文单位:宿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星泽.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存在问题与框架重构[J].会计研究,2011(2).

〔2〕徐光华,沈戈.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危机预警耦合研究[J].会计研究,2012(5).

〔3〕杨洁基于pDCa循环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J].会计研究,2011(4).

企业集团财务预警研究篇9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预警模型;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7-0148-02

1问题的提出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的是世界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后,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企业的组织形式是多元化、多角化、集团化、跨行业的经营趋势。企业被财务风险葬送的教训层出不穷:日本住友商社、韩国大宇集团、美国安然公司、中国的巨人集团、蓝田股份以及“新疆啤酒花事件”等,都与财务风险有关。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因而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建立一个有效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及防范系统,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2典型财务预警模型介绍

企业的财务报表等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综合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根据企业会计信息的结构、比率和比较分析可以研究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资金运营状况,可以分析企业的安全状况,进而对企业的综合财务状况作出判断(吴水澎,1996)。基于对相关财务比率进行的单项和综合研究而建立的各种财务预警模型,就是对企业危机预警进行的量化研究(薛祖云,2004)。

(1)单变量判定模型(UnavailableDiscriminatemodel)。

最早运用统计方法和财务比率进行企业危机预警研究的是美国财务专家威廉・比弗(williamBeaver,1966)。他的《财务比率与失败预测》一文是以企业危机预警为主题,以单一的财务比率指标为基本变量,运用配对样本法,随机挑选了1954年到1964年间79家危机中的企业,并针对这79家企业逐一挑选与其产业相同且资产规模相近的79家正常企业,再将样本企业分为训练样本与测试样本两组。先以训练样本企业破产前5年的30项财务比率进行二分类检验(DichotomousClassificationtest)。用以找出最具区别能力的财务比率及其分界点,并利用测试样本预测及验证其财务比率及分界点的危机预警能力。

威廉・比弗的结论是,最能对企业危机做出预警的指标是“现金流量/总负债”比率,其次为“总负债/总资产”比率和“净利润/总资产”比率。在企业破产前5年可达70%以上的预测准确率,在企业破产前1年可达87%的预测准确率。

(2)多元判定模型(multivariateDiscriminatemodel)。

该模型又称奥尔特曼模型或Z分数模型(Z-scoremodel)是由美国财务专家爱得华?奥尔特曼(edward.i.altman)提出的。他认为,偿债能力的丧失是引起企业破产的主要原因,企业在财务状况良好――财务危机――破产――清算这一过程中,是有信号可预测的。经过大量实证考察和研究之后,于1968年才提出了多元Z值判定模型,即: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3)F分数模型(F-Scoremodel)。

由于Z分数模型在建立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现金流量变动等方面的情况,因此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我国学者周首华、杨济华对Z分数模型加以改造,于1996年提出了财务危机预测的新模型――F分数模型。在F分数模型中加入现金流量这一有效的预测变量,弥补了Z分数模型的不足。同时,该模式还考虑到现代企业财务状况的发展及标准的更新,比如,由于现金管理技术的提高,致使企业所应维持的必要流动比率有所降低,该模式的样本选用更为扩大,它使用了CompustatpCplus会计数据库中1990年以来416家公司的数据进行检查,而Z分数模型的样本仅为66家。

F分数模型如下:

F=-0.1774+1.1091X1+0.1074X2+1.9271X3+0.0302X4+0.4961X5

(4)神经网络预警模型。

1987年,Lapeds和Fayber首次应用神经网络进行预测,开创了神经网络预警的先河。该模型适合于对复杂性、时变性和模糊性的系统进行预测。神经网络方法预警模型主要建立在“黑箱法”的基础上。它把复杂系统当作一个黑箱,然后通过刺激(输入)、反应(输出)来研究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人脑的思维机制可分为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形象思维(不确定性推理),神经网络模型根据生物神经元的外部行为特征,推测具有类似于阀值逻辑的结构,提出人工神经元的阀值逻辑模型。

Bp(Backpropagation)模型是神经网络方法中一种比较常用的模型,这种模型把系统看作一个黑箱,考虑其输入和输出之间的非线性映射,输入过程可用输入节点来表示,输出过程可用输出节点来表示。假定系统内部结构为未知,同时用隐节点来表示内部机制,从而形成一种用人脑神经元突触行为模拟节点机制的类似神经的人工神经网络。这样,可通过不断地输入和输出,以及对有限多个样本的学习来达到对所研究系统内部的模拟。

3企业财务预警模型评述

随着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归纳分类、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模型以及实验等技术逐渐被引入到企业财务预警研究之中。然而,无论采用什么统计方法或研究方法,企业财务预警研究中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缺乏系统的经济理论指导。

在目前的文献中,能够系统地解释企业失败和破产的经济和管理理论还很少。尽管有些学者从委托、交易费用和产权关系等企业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方面作了大量的阐述,并借助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进化理论等对企业失败现象进行解释。但是,它们还不够完善,不足以系统地解释企业失败的原因,还远远不能准确确定财务预警模型中应包括的预测变量。因此,在选择预测变量时,还是凭着经验进行搜索,在众多的变量、样本、方法以及模型中找出最佳的组合,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

(2)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①选择的预测变量往往是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征兆,而非陷入财务困难的原因。一般而言,失败企业数量较少,因此所选择的失败企业样本大都不属于同一行业,从该样本得到的最好的预测变量反映了所有失败企业的共同特征:低效益和高负债。因此,大多数预警模型所提供的信息只是一种表象而已。

②选取的财务变量具有片面性、滞后性(事后性)和多重共线性。所选取的财务变量的片面性体现在一个具体的财务变量只是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务变量的滞后性体现在财务报表的公布日,滞后于会计期间。比如我国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一般是在会计年度结束后的4个月内公布。如何克服财务变量的片面性、滞后性(事后性)和多重共线性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③样本选取的困难。尽管上市公司的数据相对容易获得,但是要获得那些财务困难公司在其陷入财务困境之前的数据却不太容易,完整性也不够。另外,很多研究采用了“配对抽样”。按照行业、资产规模等标准为财务困境公司构造一组控制样本,这会产生两类公司的比例与它们在总体中的比例严重不一致,夸大预测模型的准确率。

④非财务指标因素的忽略。利用财务危机量化指标对企业预测,很可能忽略非财务指标的因素。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失败与利率、失业率等的变化与财务危机有关,多种变量模型中如果能加入对宏观经济因素的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就会加强;再者,许多学者以行业成功企业作为比较基准,这是不够科学的。因为企业间不同环境造成比较上的牵强性,很难找到处于相同境地、相同条件下的企业。

4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对策分析

(1)方法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大胆吸收国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要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创新。各国的经济文化环境不同,经营理念存在差异,会计核算口径不一,统计分析局限在应用经典分析方法,而其它建立预警模型的方法应用又少。结合我国现代企业的特点借鉴创新,改进传统的统计方法,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编报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科学的方法也要借助真实的原始信息,采用真实的原始信息进行预测更需要科学的方法。

(2)针对预警模型变量选择的狭窄性,应重新考虑设计预警变量,不能仅仅局限于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几个指标的运用分析,合理引入现金流量方面的指标,加强对现金流入、流出的监测分析。对于财务指标信息类预警模型的应用,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选择哪些财务指标;二是预测计量方法的选择。

(3)预测模型使用的技术问题。一是实效性问题,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模型的拟合效果可能会有变化,要研究其变化,适当进行微调;二是行业因素对模型拟合效果的影响问题,尽管我国目前实行了创新与趋同的会计准则,但不同行业的财务指标特征具有较大差异,在设计分析时将其纳入同一总体,无疑会影响模型的解释能力及预测效果。对此,在模型的构造方面要分行业建立预测模型。

(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科学工具。由于财务风险系统较为严格、繁杂、工作量大、内在联系性强,仅靠人力不能达到监控的及时性、准确性和针对性要求,因此必须实施微机化管理,并与会计核算软件衔接,进行动态监控,减少数据采集、输入过程中的错误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5)规范风险时间跨度,确保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规范时间跨度与预测准确程度成反比,应根据需要和可能,适度规定财务危机预测时间跨度,这一点对会计信息及时性和真实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财务危机预测是对原始信息整理、分析基础上的再加工活动,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影响下,对原始信息真实性、可比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通货膨胀比较高时,要对历史信息进行调整,剔除物价上涨因素。

(6)结合经营风险进行预测。如果企业经营出现大的规模扩张,管理水平低下,滞销产品多对能源和原材料存在高度依赖性等情况时,可能预示企业要出现财务危机。分析企业经营状况,探寻财务危机的根源,提出解决的办法。

参考文献

[1]薛祖云,刘金星.2004.现代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会通讯.

企业集团财务预警研究篇10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核心竞争力财务风险控制

一、财务核心竞争力基本理论

财务核心竞争力是源于公司核心竞争力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国外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公司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观点,但对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却极少。国内学者从2000年以后,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进行阐述,通过对财务核心能力和财务核心竞争力文献研究得出,财务核心竞争力包含于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实施财务战略的必然选择。研究过程中发现,构建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没有提及风险管控机制,这对于构建财务核心竞争力来说,就缺少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

2005年以后,学者对财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逐渐增多,结合王艳辉(2005)、杨敏(2008)、孟从敏(2009)、李洪涛(2012)的观点,认为财务核心竞争力是指在对企业内外理财环境分析基础上,以实现财务战略为目标、获得竞争优势为动因,立足于企业基本财务能力建设,以财务人才培养、财务流程创新、财务风险控制为内核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价值性、异质性、排他性的财务竞争体系。

对于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包含的要素,笔者认为除了包括财务资源、财务能力、财务战略以外,还应包括财务创新和财务风险管控两个方面。构建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财务资源整合和财务执行能力构成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实现财务核心竞争力的两翼,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服务的。

二、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是对以往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建立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创新,对于企业有效整合财务资源、提高财务执行能力、增强财务创新能力、很好地解决企业内部的财务问题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以往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基本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作为切入点,按照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及分配四个理财活动展开,强调内部审计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这种传统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只考虑到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构建,而随着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企业越来越重视外部不确定性风险对企业财务造成的影响,特别是竞争对手给企业带来的现实和潜在的威胁,因此,有必要站在更宏观的财务管理层面,基于价值创造、不可模仿性、排他性、异质性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来重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这是经济发展和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二)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原则

1.基于目标管理原则。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追求,它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指导一切财务工作的行动指南。在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目标管理原则,不能偏离财务战略目标。为实现企业财务战略目标必须建立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的财务管理模式,合理分配责、权、利,在此基础上将财务战略目标和与之相对应的财务风险控制进行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个负责人,这样就可在保证每个层级实现财务战略目标的同时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强化财务资源整合能力原则。张倩(2008)将财务资源分为财务软资源和财务硬资源,包括:财务文化、财务规章、财务信息化水平及财务人力资本、电子装备、办公设施等,他认为财务资源是企业可以拥有、控制或可以利用的所有资源。蔡旺清(2012)认为企业资源不仅包括内部资源还包括外部资源,并强调对企业内外财务资源各种要素进行整合,使之协调配置。如上页图所示,财务资源整合能力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一,并受到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的影响。笔者认为企业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特别是对外部资源的预测、加工及整理过程更要重视对风险的控制。企业只有增强财务风险控制能力,才能有效地培育企业财务运作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从而提高财务资源整合能力。

3.完善财务执行能力原则。杨敏(2008)认为财务执行能力包括领导的以身作则、责权利的分配及规章制度的遵守。笔者将财务协调治理能力、财务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财务风险控制及预警能力及对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能力也纳入到财务执行能力范畴之中。如上页图所示,财务执行能力是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另一基础,财务风险管控能力通过财务核心竞争力间接影响财务执行能力。良好的财务执行能力体现财务决策正确性的同时,还必须为财务决策提供决策支持数据,这种包含着风险控制与危机预警功能的财务执行能力是财务人员从长期实践工作经验中总结、凝练出来的,具有不可模仿性、价值创造性、风险管控性特点,要求执行财务工作的人员具有较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经营的能力。

4.提高财务创新能力原则。财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影响、提升企业价值、增强财务人员凝聚力和归属感的源动力。企业应从文化构建入手,打造财务文化价值观,通过创新文化意识促进财务流程再造,保证财务核算及时、准确前提下,尽量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通过核心竞争力相互作用,因此财务创新能力不仅是整个财务流程每个环节的创新,还应包括财务风险控制方式、方法的创新,这要求企业必须不断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并实时增加新的财务风险控制手段。

(三)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要素提升财务风险控制的能力

1.财务资源整合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将财务制度体系建设、财务岗位的监督和制约、财产管理控制三个方面归入财务资源整合能力。(1)财务制度体系建设包括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成本控制管理办法等。完备的财务制度体系,才能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更好地发挥财务的核算、监督职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企业进行财务资源整合,岗位设立意味着责权利的具体分配,必须保证岗位之间能相互牵制、制约、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行,防止财务舞弊发生。(3)企业内部资源包括固定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现金等,应实行专项资产专人管理,并实行多岗位、多部门监督政策,保证资源整合的完整与安全,防止企业资源流失风险。

2.财务执行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财务执行环节包括全面预算控制、财务分析控制和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三方面。(1)全面预算控制,通过编制全面预算加强对财务活动的事前和事中控制,并根据实际完成与预算之间的偏差,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以此保证财务战略目标的实现。(2)通过编制和分析财务报表,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揭示和披露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同时为预测未来年度的财务活动提供基础性财务数据。(3)财务预警系统构建,是基于财务核心竞争力进行财务风险控制的最直接体现,将企业采购、生产、经营、销售等管理纳入财务预警机制中,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财务创新环节的财务风险控制。财务创新作为一种文化体现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创新意味着成本与效率、风险与效益,财务创新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某些相关者的利益损失,因此,要权衡风险与效益,以保证实现财务战略目标。例如创新绩效考评机制,就会控制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经营者及员工行为受到约束,但却保证生产效率提高和企业战略目标实现。

4.财务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以财务资源整合能力和财务执行能力为基础、以财务风险管控能力为保证、以财务创新能力为动力构建的财务核心竞争力最终是为了实现财务战略目标,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财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实现财务战略目标就是一个风险识别、计量、防范、控制、预警的过程,企业应采用先进的财务战略计划、制定及实施方法,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财务战略实施风险。

参考文献:

1.王艳辉,郭晓明.企业财务竞争力与财务核心竞争能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8):131-133。

2.蔡旺清,蔡旺.广州市中小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J].经济与法,2012,(03):73-74

3.李洪涛.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核心竞争力浅析[J].财政监督,2012,(08):29-30.

4.邱德君,邱兆学.基于行为属性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22):70-7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