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的研究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5:55

绿色建筑的研究背景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的概念与内涵

绿色建筑的概念有不同表述,但其基本内涵是表示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即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必须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要求人们在利用自然条件和技术手段创造良好、健康居住环境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过度使用和破坏,维持生态环境和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动态平衡[1]。在建筑规划设计方面,绿色建筑体现在室内布局设计方面应十分合理,充分利用阳光和自然通风,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和亲近自然、和谐、舒适的良好生活感受。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绿色建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低碳经济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轻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以及追求绿色GDp的增长。其核心问题是绿色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重新规划,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3我国建筑能效现状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初级阶段,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15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条件的改善有着迫切的要求,从而推动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全国城乡到处大量新建房屋,近几年全国每年竣工的房屋面积约20×108m2,新建建筑规模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之和。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已达420×108m2并继续快速增加,且由于建筑用地规划和建筑设计不合理,浪费严重,单位建筑能耗比西欧发达国家高出2~3倍,北方采暖燃煤排放物对空气污染高出国际标准2~5倍[4]。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和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楼、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是周而复始的。有资料反映,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1/3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4绿色建筑的推广和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的推广应本着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教育和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即政府通过大力宣传和倡导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引起全社会对发展绿色建筑的广泛关注,出台有效的政策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通过学校的教育使学生从小了解绿色建筑的有关知识,从小使学生培养节能、环保、健康的生活观念。加大对绿色建筑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推进绿色建筑科学研究和相关工程技术的发展。尽可能地降低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把绿色建筑设计和建造成为大众化的经济、节能、环保、舒适、健康,并被全社会大众所接受的高品质产品,而不仅是一种时尚的仅为少数人追求的奢侈品。绿色建筑在设计理念方面推广的内容如下。

5绿色建筑的发展之路

5.1研究和推广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技术

在中国老百姓收入不高的情况下,我们引进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规定绿色建筑所采用的技术、产品和设施,成本要低。如冬暖夏凉的延安窑洞,为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建筑代表,它的造价并不高,可以将它进行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建筑;新疆某地有一种建筑,墙壁材料由当地的石膏和秸秆混合建成,保温性很好、建造成本也很低廉,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这些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进行推广,其造价较低,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再如一些投资回报率很高的节能技术和设备,如节能灯、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空调、节水马桶等,用户一旦采用了这些技术和设备后,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费、水费和其他能源费的开支,一般5~8年之内就可以把增加成本收回来。这样的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老百信才容易接受,才容在中国大范围推广应用。

5.2突破对绿色建筑认识的误区

如果将绿色节能建筑定位为高端化和贵族化就难以推广、普及,也不符合我国国情。事实证明,绿色建筑发展必须符合中国国情、能被普通老百姓接受、适用技术式的绿色建筑才是中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的道路。以前的智能建筑就走了弯路,仅将智能建筑停留在安保和音响控制等方面,将线路设计得十分复杂,工程造价非常高,但建成后耗电量却居高不下,运行成本很高[5]。所以这不是我们提倡的绿色智能建筑。绿色智能建筑应该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节省能源,为工作、生活提供舒适和便利。比如用手机来控制家里的智能开关,冬天出门时把家里的暖气或空调关掉,回家之前半小时,用手机遥控启动家中的供热或空调开关,当到家里时,房间里就正好达到使人舒适的温度。据统计,如能做到主人不在家的时候家中不供暖,就可节省1/3的供暖能源。夏季在南方,室内40%热量是来自太阳辐射[5]。可以设计一个很小的智能感应装置,当太阳辐射较强时,控制百叶窗或遮阳帘自动调节室内的辐射量,减少太阳辐射造成室内的热效应,从而达到节约空调能耗的目的。象这样的智能建筑才可称为绿色智能建筑,才是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绿色智能建筑。

5.3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

目前,由于绿色建筑标识的内涵不明确,国家也没有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部分房地产开发商为提高房价或推销其产品,常常就滥用“绿色建筑”的概念做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建议应规范和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这一标识,通过对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室内环境及对生态环境影响等这些具体指标给出量化的标准值,让绿色建筑从一个模糊的概念变成定可测量的量化的标准,并出台相关政策,对达到标准的授予“绿色节能建筑”的标识。这样“伪绿色建筑”就会原形毕露,没有市场。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教材编写组.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仇保兴.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中国经济周刊,2005,(9):11.

3彭飞,安妍.倡导绿色建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09,(23):268.

作者简介:

杨冬平、女、1966年10月、河南林州人、助理工程师

工作于:林州市永盛建筑有限公司

绿色建筑的研究背景篇2

关键词:绿色经济;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每年新增建筑数量逐渐增多。建筑行业为能耗水平较高的行业,尤其在我国当前资源消耗总量较大的背景下,建筑行业相关人员应认识到转变工作理念和方式的必要性。传统的建筑模式下,建筑工程成本较高,同时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以及环境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已无法满足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多重需求,基于此,建筑企业负债人应意识到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和实施使中国建筑行业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一发展现实,确保加深研究,加强实践,以有效提高建筑整体经济效益。

一、绿色经济背景下的建筑经济发展现状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现阶段,虽然我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绿色建筑的顺利实施,但是不够完善和规范。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对于绿色建筑缺乏充分地了解,更无法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文件来保障绿色建筑的实施,就算制定出了相应的规范建筑企业也不能完全依据要求践行,在这种情况下,绿色建筑无法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二)鼓励性政策较为缺乏当前我国绿色建筑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其重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鼓励性政策。激励政策和法律可以通过结合来保障绿色建筑的发展。由于缺乏相应的鼓励性政策,一些企业无法融入其中,也很难在企业发展中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为了助力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不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还要设立专门的鼓励性政策,以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缺少专业的绿色技术支持科技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想要实现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于科技的支持。不管是落实绿色建筑经济理念,还是实现设计想法,都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及技术创新工作,为这些想法和理念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和传统的建筑经济发展相比较,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其技术含量相对更高,其相关的规范和制度相应也更为完善。但是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具有投入大、期限长、技术门槛高的特点,这是凭借个体企业的力量无法做到的,因此需要政府部门提高重视力度,从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从而激发社会团队主动参与开展技术研发,以推动绿色建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缺乏针对性的评价机制我国对绿色建筑经济研究的侧重点在如何发展上,却忽视了评价机制的重要性,这导致了人们对绿色建筑经济形式的评估效果存在认知障碍。当前,我国主要是依据多年前制定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经济进行评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该标准的很多内容都比较落后,已经不能体现当前绿色经济发展的情况,因此,需要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做好更新完善,以符合现阶段绿色经济发展的水平,从而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二、绿色经济背景下实现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完善法律法规,完善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条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条主要是由建筑产业中各种类型的以及具有供给关系的企业所组成,这些企业和生物一样有着共生的关系。例如,如果想要建造一座建筑物就必须安装墙体材料,那么就必须有企业负责生产建筑墙体材料;在墙体材料生产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绿色经济循环工业理念是:收集报废的建筑物垃圾,然后进行简单处理,或者直接把矿渣作为生产墙体材料的原材料。这个过程就是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条。另外,在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中,水泥的生产厂家是其一个中心,因为水泥厂家直接把水泥销售给建设单位,建设单位不仅利用水泥进行建筑施工,还能对水泥包装袋以及在墙体材料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进行回收处理,水泥厂可以把城市中的灰尘、污泥等作为制造水泥的原材料,这样就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上述两个例子表明,为了实现绿色经济理念下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设相应的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

(二)注重政策激励,增加建筑产业经济发展动能1.绿色建筑启动阶段的经济激励政策在绿色建筑产业刚开始启动时,各个方面的机制都处于萌芽阶段,其政策制定所面对的主要方向是产业以及提高开发商以及生产商的积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绿色建筑的推广质效:第一,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经济环境,建立健全行业相关规范制度;第二,制定优惠政策,激发相关机构主动参与绿色建筑发展的积极性,对于开展有关研发活动的团队或者个人进行一定的奖励,同时,落实相关实体的责任和义务,对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行有效监督;第三,相关政府部门可以给绿色建筑相关企业开辟资金获取的绿色通道,为开发商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另外,政府可以采取集中采购绿色建筑或者产品的方式以提高购买力,制定较为详细的产品目录为后续政府部门采购提供购买细则。在建造经济适用房时,可以邀请主动开发绿色建筑的企业参与到竞标中,优先选择这些企业开发经济适用房。2.绿色建筑开发阶段的经济激励政策(1)对开发商的经济激励政策。在绿色建筑开发阶段,经济因素是决定开发商是否继续开发绿色建筑的关键因素,而政府的经济激励政策的力度大小则是影响开发商决策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该阶段政府在制定经济激励政策时可以侧重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绿色建筑开发商的成本压力。另外,必须对绿色建筑专项基金的资金去向以及覆盖面的汇报系统进行完善,进一步筛查基金会的拨款明细,以确保每项绿色建筑基金都落实到开发企业。(2)对于消费者的经济激励政策。购房者的需求情况直接影响到绿色建筑的消费情况,因此要对于需求端不同群体需要进行差异化的经济激励政策分析,对于高收入的群体来说,价格并不是决定购房的主要因素,因此经济激励政策较为侧重的应该是中低收入群体。从这一方面来说,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来助力绿色建筑的发展:第一,实行财政补贴激励政策,和当前国家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所采取的相关财政补贴优惠类似,这样能够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从而提高绿色建筑市场的购买力;第二,实施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减免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相关的购置税、维修基金税等费用;第三,实施贷款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的利率,或者采取放宽按揭年限等多种能够调节消费者购房行为的措施,反之,如果消费者购置非绿色建筑,政府部门可以适当增加能源税以及环境保护税,这样能够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以转变消费者的购买行为。3.绿色建筑成熟阶段的经济激励政策绿色建筑迈入成熟期之后,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渐完善,国际市场便成为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个阶段,国务院可以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来提高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引进和吸收一些国外先进的绿色建筑政策理念,以使我国绿色建筑更能迎合国际需求。对于在我国开发非绿色建筑的国外开发商征加一定的税款,对于向国际市场进军的国内绿色建筑开发商可以设立一定的进出口补贴策略,适当地放宽进出口手续办理规定,尽量精简流程。

(三)加深技术研究,推动建筑产业绿色创新技术应用节约能源和资源是绿色经济发展必须实现的目标,因此,相关建筑企业以及科研机构需要加大对技术研发和创新的重视力度,做好绿色建筑技术成果的积极转化以及市场推广工作。如果刚进入市场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符合评价标准,要及时把其纳入相应的标准规范范围内,要不断优化完善节能环保的发展规模以及标准体系建设情况。比如,钢筋、混凝土、水泥等常用的绿色建筑施工材料,在研发时,要重视其强度和质量等时效性,以确保能够提升建筑物的耐久性。另外,还要做好绿色材料的研发工作,尽快研发出可回收、易降解、利用率高的材料,以提高建筑施工的节能环保性。

(四)改进评价标准,指明建筑产业持续长效发展道路不断对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进行调整和改进,2014年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经被2019年所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取代。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起步比较晚,但是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评价绿色建筑经济的国家标准要及时做好更新。2019年所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重新调整了评价绿色建筑的时间节点、技术指标体系,新增设了绿色建筑的等级,并就绿色建筑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将取得更大的进步,因此相关部门要时刻关注相关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市场的普及情况,及时做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工作,持续推动我国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绿色建筑的研究背景篇3

关键词:过境公路;改造;街景;风貌规划

1.背景概述

随着近年来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依托过境公路发展起来的众多城镇,由于规模扩大,发展加速等需要,不可避免的面临公路外迁的问题。原过境公路改造为城镇街道之后,如何对街景风貌进行规划控制,对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方面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由于过境公路是以服务快速交通为主要服务内容,公路沿线景观风貌较为单调乏味。因此,改造为城镇街道后的道路,面临着不仅仅是功能上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对于街景风貌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构建科学全面的规划系统需要得到更多的研究和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更深入的探讨路改街背景下的街景风貌规划思路,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规划思路,希望为之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和经验借鉴。

2.案例背景

2.1规划背景

2.1.1西店镇及甬临线概况。西店镇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本次规划区域甬临线的前身为$214省道的西店段。西店镇境内的甬临线呈南北走向,贯穿整个城镇,全长13km。借助甬临线省道的交通优势,西店镇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发达,经济水平较高的城镇。由于温甬台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会分担很大一部分的现有交通量,在此背景下,甬临线由过境公路向西店镇主要街道转型。公路改为街道,对甬临线的街景风貌提出了新的要求。

2.1.2上位规划与周边规划。上位规划:根据《西店镇域总体规划2010~2030》规划西店镇区空间结构为:“两轴两心、东居西工、一带双网”。“两轴两心”,规划中将甬临线作为城市主要发展轴,“东居西工”,甬临线沿线东部多规划为居住区用地,西部多规划为工业用地,“一带双网”,甬临线靠近海滨滩涂,贯穿多条水系,并且道路全线两侧均有景观绿化带。周边规划:与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衔接,另外街景规划与东西向贯穿西店镇的五市溪景观规划体系衔接。

2.2现状调查与分析

2.2.1甬临线人文环境现状分析。①建筑现状:建筑层数均为六层以下,高度较低;建筑颜色较为丰富,其中灰色,白色稍多;建筑材质多样,其中以马赛克和陶瓷贴面较多;建筑总体较新,在南段有部分较旧建筑;建筑屋顶平屋顶和坡屋顶各占一半。②用地性质:道路两侧以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为主,商业用房多于居民楼结合,北段局部有公共绿地。③产业分布:以工业为主,农业比重较小,中部商业较多。④文化分布:甬临线周边有众多历史遗存,其中镇东桥及宗祠等古建筑,仍然维持其使用功能,得到持续的修缮和维护。亦有部分良好的文化元素较有价值,如海洋文化,牌坊文化等均可以进行深挖体现。

2.2.2甬临线自然环境现状分析。沿线多分布绿地,近处为道路绿化,远处为农田或林地,少数地段为山麓。道路两侧大部分有人工沟渠分布,共有六处溪流与道路交叉,其中包括五市溪,紫溪等较大溪流,另外分布两处较大水塘。

3.甬临线街景风貌规划思路

由过境公路改造为城市主要街道后,街道整体景观风貌水平亟需提高。在经过多次现场深入调查以及较大范围的居民问卷调查发现,城镇建筑形象对于整体风貌影响度非常之大,因此,在规划中决定将沿线建筑风貌规划作为特别部分构思,其它方面在整体规划中逐一展开。

3.1甬临线景观风貌规划总体构思

甬临线作为西店镇发展的主要轴线,沿线分布了全镇70%的自然村,60%的农田和海产养殖业,80%的工厂制造业。在2010~2030年城镇总体规划中,甬临线的这一主导地位将会得到加强巩固。作为改造后的城市街道,以城市发展主脉来表现甬临线在西店镇中的重要地位再合适不过。在这一基础上,根据规划的不同方面,将发展主脉的概念细化为4个方面:历史文脉,生态绿脉,交通动脉,休闲新脉。

3.1.1历史文脉。西店镇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沿甬临线分布最多的是反映当地家族文化的宗祠和寺庙。由此梳理出甬临线的主要文化脉络为宗祠文化,具有当地特色的海洋文化以及代表村落的牌坊文化作为文化脉络的分支。

宗祠文化的保护:将现存在寺庙宗祠按照需要维护程度,分为修缮类,维护类,拓展类。修缮类针对建筑较为陈旧破落的寺庙宗祠,维护类是针对现状较好,建筑较新的文化景点,拓展类是对文保重点单位,进行配套设施的增设,指示牌说明,服务范围的扩大等强化文化景点辐射范围和辐射强度的工作。

牌坊文化的保护分为2类:修缮维护类,现存牌坊均属此类,以清洁维护为主;拓展新建类,对于沿线分布的各个村庄,增设牌坊或融入牌坊元素的指示牌加以注明村庄名称,增强村庄的可识别性,美化环境。

海洋文化的保护:在甬临线近海地段设置指示牌,对于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点进行说明引导,今后可发展滩涂观赏,海产养殖农家乐等旅游产业。

3.1.2生态绿脉。甬临线沿线具有较好的绿化基础,当地居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比较重视,鉴于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在规划中引入绿道概念贯穿整段甬临线。根据现场感受较为突出的景观要素,除了传统的沿线绿化,对远山,景观视线和水体也将给与同等程度的重视。

远山:在欣赏远山景色视线较佳的地段,布置平台供休息赏景,并设置指示牌说明山体分布。

水体:对人工水系的处理,如道路较细边沟,应加盖石板,较宽沟渠,增种水生植物,在与溪流交汇处,选取合适的观景地块,设置景观亭增加亲水性。自然水系主要指较大水塘,布置木平台,配套休闲设施,增加标识牌指引。

沿线绿化:由于全线较长,沿线现状条件较为复杂,根据道路两侧用地性质将甬临线分为三段,北段为城郊区,中段是城市区,南段为乡村区。

北段绿化基础较好,但是存在树种单一,植物层次单调的问题,因此,增加植物群落层次,丰富植物品种是北段绿化的主要手段。在北段入口处开始形成大气简洁的植物景观,利用原有植物基础,增加中层常绿乔木。中段地区以商业为主,并分布居住区,本段植物景观以精致美观为主,结合树池种植时花灌木,以观赏为主。南段主要分布工厂和乡村,植物种植设计以实用性为主,在工厂种植具有良好抗性的树种,村庄人口置石注明村庄名称,选择局部地段砌路边花坛,植物选择以自然生长不需后期过多养护的粗放型树种为主。

3.1.3交通动脉。甬临线承载着较大的交通量,尤其是南段,大型货车流量较大。目前交通情况并未做到人车分流,存在安全隐患。

人行道:全线向两侧拓宽2.4m作为人行道,不能满足拓宽要求的地段,可适当减少人行道宽度,保证全线95%的分布人行道。

非机动车道:由于城区段非机动车道较窄,仅有3.7m,不能满足停车之需,因此,在城区人流车流较多的地段,非机动车道向外拓宽1.8m,保证满足停车和非机动车行驶的需求。与游步道系统衔接:选取2处节点,设置二级游步道连接主道,布置配套标牌系统,指引说明甬临线沿线景点。

3.1.4休闲新脉。在观赏视线较好的地段,设置休憩设施,引导使用者到达。布置花架,坐凳,亭廊,景观平台等设施。在居住较为密集的地段,增设运动小广场,安置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等,丰富当地居民的休闲生活。

3.2甬临线沿线建筑风貌规划

3.2.1近期建筑整治。通过对甬临线两侧建筑的现状分析,对建筑维护进行分类,并统计出具体数据明确工作量,按照建筑的新旧程度分为保留建筑,立面整治建筑,店面整治建筑,补空建筑,规划建筑。其中保留建筑约占70%,立面整治建筑约占15%,需对立面进行粉刷,店面整治建筑约占5%,对其进行综合整治,补空建筑约占3%,对其立面进行规划后再建,规划建筑,约占7%,需按设计进行建设,风格上符合城市整体风貌。

3.2.2近期沿街户外广告整治。现状户外广告缺乏统一规划,整体凌乱,部分路段广告牌低档劣质。针对需要改造的户外广告牌,提出了具体的整治措施,如相邻经营单位牌匾底线必须整齐划一。横匾设置应采取全封装工艺,不支架等。对于新建建筑广告牌,主要措施有闲置门头牌匾高度宽度厚度,采用全封闭工艺,不得支架等。

3.2.3远期总体建筑风貌规划。由西店镇及甬临线的区域特征和周边环境,推导出建筑风貌的元素有海元素,生态元素,工业元素等,从而确定沿线建筑的基本风格为简约清新的滨海建筑。新建建筑主要分为人居类和商业类。人居类建筑形式统一规划,可根据不同村庄进行分类。商业建筑形式全线应统一,可根据店面规模进行局部形式调整。

3.3总结

规划总体思路是在解决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建立历史文脉,挖掘区域历史文化遗迹,利用历史元素提升区域认知度,营造宜人的人文环境。生态绿脉的启动,伴随着绿道的贯穿全线,水体的充分利用,沿路景观观赏点的开发,以及对观景视线的利用等,并结合总体规划中远期的工厂西迁,近期的对于工厂周边绿地进行绿化品质的提升工程,必然对整体风貌的改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交通动脉的疏通,针对现状交通方面出现的问题,增加人行道满足步行安全,拓宽城区段非机动车道满足停车之需,增强了甬临线的交通功能。休闲新脉的提出,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休闲氛围,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对于建筑的整治和新建,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步骤,具有较强的可实践性。

通过对不同规划要素的分项细化,为甬临线完成公路向街道的转变提供指导性规划,这一规划不仅仅是单纯的提出街道景观规划,而是建立在能切实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针对道路角色的转变而量身定做的规划方案。

绿色建筑的研究背景篇4

[关键词]低碳概念;建筑设计;设计方法

随着人们对利益过度的追求,对自然资源的最大化消耗,从而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人们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后,就开始注重健康、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建筑行业只有紧跟绿色低碳的步伐,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绿色低碳的建筑不仅关系到建筑行业本身,更重要的是它与人们的生活健康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把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的理念融入到建筑行业,才能够给人们营造健康的生活空间,同样促进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1国内建筑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仍处在城市建设的发展阶段,在城镇化背景下,建筑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在我国总能源消耗中建筑原材料的能耗占有很高的比重,而传统建筑行业的模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导致资源损耗大,增加了建筑成本。低碳建筑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必将引领建筑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成为建筑行业新的发展趋势,实现资源率用率最大化,真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低碳在建筑行业发展中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在世界排名居高不下。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建筑房屋的碳排放量是0.8t/㎡,其包括在建设前期、取暖制冷、电灯等方面的耗能。如果不采取相应的管制措施,必将严重阻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更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经业内专业分析数据显示,建筑行业有害气体的排放量超过一半以上,导致某一城市环境污染会更加严重,导致温室效应逐渐明显,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无节制排放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此,在建筑设计前期阶段融入低碳理念,才能满足目前人类的需求。

3低碳建筑的研发设计

绿色低碳理念的研发设计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根据前期规划设计,把再生无污染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组合,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的研发设计及搭配组合使用。二是在研发设计过程中,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目标定位为研发设计的重要节点,在满足建筑设计需求前提下,也应满足节能的需求。三是为居民营造一个健康环保、放心的生活环境,在设计研发阶段要充分考虑建筑结构内部的温度、湿度等因素。四是在建设中应采用先进的设备仪器与施工技术,在技术与仪器方面控制建筑的资源使用情况。

4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的方法

4.1注重环境问题

在建筑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建筑与四周环境的关系,采用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改善建筑及四周的环境,相反,也可以通过四周的环境来促进绿色低碳建筑的设计建造。此外,也应适当地扩大建筑四周绿化带的面积,提高绿化率。同时,也可以重新对建筑四周的交通进行规划设计,科学布局,达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局面,从而有利于绿色低碳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4.2关注材料的研发使用

第一,科学合理地选择绿色环保材料。在建筑材料使用的全寿命周期内,会造成大量的能耗,对居住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装修材料重会散发出甲醛气体,不仅影响居住的环境,同时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在建筑材料选择上,一定要选择绿色环保材料。第二,要充分地提高建筑材料利用率。在建筑设计阶段,要节约使用建筑材料,同时也应考虑成本以及废料的节能减排,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所以应达到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同步协调,从而能够起到节约原材料、减少能耗的作用。

4.3考虑建筑空间使用

率在建筑绿色低碳设计时,应充分地考虑建筑室内空间的使用率,在满足人民合理住宅需求的前提下,可以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所以,提高建筑室内空间的使用率,也是建筑低碳设计的重要方面。

4.4考虑建筑的形式

第一,提高建筑的采光率。充分考虑建筑的采光设计,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采光。不仅可以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还能使使用者亲近感受到太阳的光照。据研究报告显示,自然光不仅有利于工作学习,还可以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第二,改变建筑的构造设计。在保障安全使用的条件下,可以通过改变建筑的构造设计,使建筑达到节能环保的作用,例如,在建筑构造设计时,充分考虑自然风的获取,使建筑能够达到自然通风,更新建筑室内空气,不仅改善建筑室内的环境,还可以起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作用。

5结论

综上所述,在建筑设计时,应把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融入进来,绿色低碳理念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因此,绿色低碳建筑设计不仅要融入节约的理念,降低成本,同时,也要满足居住者的要求,保障居民处于健康的环境中。为了确保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在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先进设备以及绿色环保材料的使用。但在实际中,建筑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建筑设计只有采取节能减排和可循环利用的资源来设计,才能真正为人民营造一个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文健.低碳背景下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1):66-66.

[2]张海江.民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节能因素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01):4050.

[3]李求真.建筑垂直绿化的设计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7):2095-2104.

绿色建筑的研究背景篇5

关键词:住宅设计;绿色生态;小区规划

随着住宅的市场化进程加快,我国住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怎样提升住房的品质,成为了焦点性问题,同样也是开发商同购房者的一致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供需双方都将注意力放到绿色生态住宅上,绿色生态住宅的理念也由此应运而生。

绿色生态住宅同园林住宅、山水住宅等具有不同概念,是人、自然健康和谐发展的体现。绿色生态住宅也被称为生态住宅、绿色住宅等,是以生态学作为基础、人与自然为核心、实施可持续发展、在住宅的建设及使用过程有效地运用技术成果和自然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打造自然、健康、舒适的生态住宅。其基本思想就是指在设计中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场所和建筑设计中树立完整的生态观。

一、项目背景

某住宅小区位于科技产业园区内,距城市中心区约20公里。地块东临高速公路a出口,西抱甲湖,座拥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

甲湖为国家二级水源保护区,科技产业园区是一个以生态为核心的区域,其城市形态将是围绕生态核心逐步向外生长,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相互渗透,形成由内到外,自然环境效果逐步削弱,城市环境逐步加强的一个内疏外密的城市形态。

园区以甲湖为核心按三个圈层进行空间布局:①生态核心区:包括生态核心绿地及水源保护区;②内圈层:包括中心区、科教研发区、居住区、休闲娱乐区;③外圈层: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区,属生态影响区。

整个科技产业园园区绿地系统设计原则突出了人与自然共处的绿地环境,设计出以生态核心绿地为主体的绿地系统和体现不同特征的景观体系,形成自然生态景观与城市整体景观相互烘托的城市景观格局。

二、项目条件及定位:

本项目位于科技产业园区内圈层内,紧靠生态核心区。项目总用地面积416618平方米,建筑容积率为0.74。

规划条件:1、建筑红线需沿滨湖路、内湖及城市绿线退让规定的距离。2、实施对甲湖水源保护措施。3维持内湖区的景观连续性。4、应尽可能维持原有地形地貌。

规划定位:由于该项目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我们将本项目规划定位为:建设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原生态滨湖社区,并努力实现园区规划中提倡的自然生态景观与城市整体景观相互烘托的目标。

三、目标的实现和方案的推进:

在确定了住宅小区的定位后,怎样实现我们的目标就是我们要做的,我们从以下几点逐步推进我们的方案。

(1)对产业园的整体环境进行分析

甲湖产业园内已形成相当规模的科技产业建筑群和学院建筑群,但还相对缺乏商业配套和居住配套的建设,又由于科技产业园的“科技共山水一色”的生态规划导则,怎样实现居住配套建筑的开发的同时又保证不对原有生态环境的形成破坏就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2)对规划条件的分析

项目用地规定建筑容积率为0.74,根据对规划条件的分析,项目实际主要可建用地面积为170400平方米,仅占总用地面积40.9%,在建筑总面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建筑净容积率大幅提升至1.7,这将极大程度的影响开发模式及产品布局的变化。

(3)规划设计原则的制定

根据本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以及甲湖区总体规划的要求,为实现我们提出的原生态社区的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规划设计原则:

1、以整个产业园规划思想为基本设计导则;

2、以实现人居环境的永续发展为原则,强调“显山露水”的规划概念;

3、保持现有自然风景,使建筑溶于自然,强调利用规划手段“藏筑于景”;

4、分析考虑与周边已有建筑的空间关系,充分推敲自身空间形象,以实现与周边建筑互相协调的目标。

(4)开发模式的研究

在强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以保护生态资源为导向的开发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种不同的开发模式:

一、高密度,小体量的开发模式

其特点在于建筑能与周围环境的尺度相适应,与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相适应,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有着良好的对话关系,做到适应自然融入自然。同时,从城市景观的角度能很好地保留原有的城市天际线。

但这种开发模式在建筑容量较大时,会产生密度过大的问题,建筑群会以较密的方式覆盖在原有地形上,高密度的布局隔断了建筑和自然环境的空间渗透关系,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同时,较大的土方工程对原有的地形和植被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二、低密度,大体量的开发模式

其特点在于保护,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的生态植被、地形地貌特征,从而实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这种开发模式在建筑容量较高时,能很好的解决建筑、环境和场地之间的关系,但过大的体量往往与周边环境尺度不相适应;同时对城市天际线的控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在前期方案比较研究过程中,我们针对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案。

方案一:可以明显地反映出高密度,小体量的特征,建筑尺度能很好地与周边绿化的尺度相适应,沿湖一线的天际线被控制在树木的高度以下,与湖区整体的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但容积率的压力使得原有的环境特色与场地特征,特别是三个自然山体难以完整地加以保留,也无法保证预留雨水调蓄池和人工湿地面积。另外,仍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较大体量的高层,对城市天际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方案二:采用了低密度,大体量的方式,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原有的地貌特征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实现了最佳的观湖视线效果。但整齐划一的高大体量破坏了原有沿湖城市景观效果,对沿湖路步行者也产生强烈的压抑作用,同时与沿湖区的建筑群体特征不相适应。

经过仔细地对比研究,我们尝试提出新的兼顾平衡解决方案,该方案特点为:沿湖一线的规划核心区域,严格控制建筑高度,采用高密度小体量方案的布局方式,强调从沿湖的各个视线方向都能够很好地控制建筑体量,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和湖区的整体环境相协调。而临路一侧采用低密度,大体量的布局方式,以很好地控制用地内的建筑和环境关系,解决建筑体量与观湖视线的问题。我们希望将两种方案的特点融合在一起,吸收各自的优点,力争将不利因素将至最低。

(5)完善措施

1、控制城市天际线从城市界面向自然界面的过渡关系,要求逐级降低;

2、控制面宽,高层主要采用小面宽的一梯两户点式住宅;

3、拉大建筑间距,避免过于均质的平面布局;

4、沿湖一线建筑按要求退让,保持松山湖景观连续性;

5、视线策略,实现建筑天际线与自然山体的协调统一;

6、建筑色彩控制,避免与环境色调形成高度反差关系。

下面我们将通过对视线、建筑色彩进行分析,集中体现系列完善措施的优势。

视线分析:

从湖区主要建筑方向,我们仔细地进行了视线分析,距离本项目最近的是星级酒店,直线距离约为1000米,中间间隔有一块保留的原生态绿地。因此从星级酒店以人视点角度来看,层层叠叠的绿化将沿湖区的建筑掩映其中。同时沿着湖区的景观环路沿线,由于两侧宽阔的绿带与林荫大道将小区遮蔽在树林从中,生态自然景观效果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本项目高层整体的城市天际线与星级酒店,理工大学等湖区主要建筑物的处理手法一致,均采用模仿山体轮廓线的方式,高层住宅退让湖滨,结合地形依山而建,轮廓线高低起伏,与连绵起伏的山体轮廓线相得益彰,强调“显山”的规划理念,成为与自然环境和谐呼应的城市背景。

建筑色彩分析:

在建筑色彩上,我们以湖区的环境背景作为分析对象,初步提取水、天空、石头、泥土、绿地等大自然色彩,对色彩随早中晚及四季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蓝绿色,黄褐色,深褐色等几种能较好融于自然的颜色。从部位、远近、层次等分析这几种颜色在建筑上的应用,在色彩上,通过对低层“隐”、高层“破”的手法消弱建筑的体量感。总体色彩以柔和的色调为主,避免出现与自然环境色调形成高反差的关系。建筑材料主要采用了自然石材,与甲湖的山,水,树等自然景象形成一种和谐之美,展示出建筑与自然良好结合的风貌。

绿色建筑的研究背景篇6

摘要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环境的快速恶化和能源的进一步枯竭,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势在必行!建筑业作为资源与能源消耗的重要产业,建筑中的节能减排,备受社会关注,而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其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城镇化建设道路上的必然选择。但由于绿色建筑的特殊性,其建造比普通建筑具有更大的风险,而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项目的风险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绿色建筑的大课题之下,着重针对国外施工企业在中国的跨国项目中的风险评估进行探讨研究。在阐述绿色建筑与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以及对比了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发展态势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综述、专家商磋和数学建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评估对企业影响较大的重要风险因素。希望能激发更多对相关课题和领域的探索,又能够为跨国项目中的企业提供一些风险评估的相关参考。

关键词国外施工企业绿色建筑风险评估层次分析法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全球城市化发展的高速进程下,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开始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状况,并进行深刻反思: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为特征的粗放式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忽视自然资源的限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高速的经济发展,遭到众多的质疑?在此背景下,“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等论点被相继提出。

中国能源整体消费状况显示,建筑业、工业、交通三大高能耗领域占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其中建筑业几乎占到50%,远高于运输业和工业领域。据住建部预测,受我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影响,2005到2020年的15年间,中国的城市建筑新增面积将达到150-200亿m2。[1]基于建筑业高能耗、高排放的特点,以及当前建筑业的发展前景,建造、推广绿色建筑成为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的必然要求。它能够缓解建筑业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矛盾,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纷纷登陆中国,带来成功的建造经验,促进绿色建筑领域的管理机制和体系完善,进一步增强和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依据我国的国情,必须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正确评估,当然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会遇到种种未能及时预见的阻碍,影响绿色建筑项目的顺利建造。本文意在对比国内外的绿色建筑发展情况,对国外企业在中国的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提出一些看法建议,督促施工企业能够对中国的绿色建筑有更加准确的风险评估,并尽快转换角色,投入到中国城市建设的浪潮之中。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1.绿色建筑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绿色建筑领域的探索和研究起步较早,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1969年美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提出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应协调发展并探索了建造生态建筑的有效途径与设计方案,它标志着生态建筑理论的确立。

上世纪90年代之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开始走入正轨。1993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8次大会发表《芝加哥宣言》,号召全世界建筑师把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列入建筑师职业及其责任的核心内容;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北京》,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工程师在新世纪中的工作准则。[2]目前,国外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成本节约、技术科研、市场推广等诸多方面。

我国对绿色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晚,绿色建筑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引入我国。1996年,我国在“九五”发展计划中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作为重点研究;建设部于2001年正式启动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2002年底,国家科技部立项,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研究,推出《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oBaS(GreenolympicBuildingassessmentSystem)》;2004年设立的“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标志着我国真正地进入绿色建筑的推广阶段。

2006年3月,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同年10月,建设部和科技部共同颁布《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此后,相继出台一系列规范,逐步完善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目前,国内对绿色建筑的研究还停留在绿色建筑的内涵、相关政策和评价标准等问题上,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方向,国内的绿色建筑研究还有相当多的领域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完善。

2.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美国学者布莱克及蒙顿率先建立一个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的包括互相不信任的行为、员工间的冲突行为等各种可能引起风险的行为进行研究。“风险管理”一词是在美国学者格拉尔的调查报告《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阶段》(1952年)中被首次提出。1955至1964年间,现代学术性和职业化的风险管理正式诞生,风险管理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984年,tyebjee&Brun率先在定性阐述评价准则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法得出美国第一个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模型。此后,许多学者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为建设项目成功识别、规避许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不安风险因素。

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研究起步依然较国际晚,对于风险问题的研究是始于风险决策。80年代初,周士富教授首次在论文中提出使用“风险”一词。1987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的《风险分析与决策》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风险管理研究的开始,其理论体系的确立,为后续学者、专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风险管理日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研究。

二、绿色建筑风险管理概念

(一)绿色建筑

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

《大且绿――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性建筑》一书,将绿色建筑定义为:通过节约资源和关注使用者的健康,把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的建筑,其特点是有舒适和优美的环境。[3]我国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则明确定义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4]

“绿色”概念即3R概念:①减少环境污染(Reducingenvironmentpollution);②减少资源消耗(Reducingresourceuse);③减少能源消耗(Reducingenergysourceuse)。绿色建筑区别于普通建筑的内涵,即保证建筑物的性能、质量、寿命、成本,兼顾建筑物本身的坚固、实用、美观要求的同时,又要求建筑物本身及其建造过程具有高资源利用率、低能耗、污染少等特点。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建筑领域内的延伸,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绿色建筑的基础思想是以人为本,极力提倡人、自然、建筑三者的和谐发展,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

2.绿色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的概念贯穿全寿命周期,具有周期长、成本高、阶段工作复杂等特点。区别于一般建筑主要在施工以及使用阶段需考虑其社会影响,绿色建筑从项目的决策、规划设计,到施工、运营,再到项目的回收利用,这整个寿命周期都与人类、自然和社会有密切关系,不可避免地在建造中应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绿色建筑的建造对绿色技术有较大依赖,必须有先进的绿色技术提供支撑,其最终的效益良莠不齐,也由权威的评价体系进行鉴定检验,区别于普通的建筑项目建造。可引入绿色专项咨询机构,由绿色专项咨询工程师负责绿色目标方面的监理实施。

绿色建筑收益主要来源于建筑后期使用中的成本节约,以及不可估量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伯克利实验室的研究表明绿色设计可带来的财政收益――节省能源、促进就业以及国内生产力增益――在建筑物的有效生命期内(50年)大概每年每平方英尺可节省50至70美元,这将是兴建绿色建筑所需额外费用的10倍。[5]随着科技的进步,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正与普通建筑逐步拉近,绿色建筑的未来价值潜力无限。

(二)风险

风险是指发生某种损失的不确定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可能存在的经济损失种类不确定;二是这种损失是否存在是不确定的。

风险具有客观性、突发性、多变性和无形性等,总是客观存在于工程项目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其不确定性给风险的防范增加多重难度。风险一旦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又是事先难以准确估量的,不可轻易忽视。加之,绿色建筑在理论及其应用实践上,未形成成熟的建造体系。全生命周期来看,从前期的规划决策到最终的资源回收,环节越多,不可控因素也就越复杂,其风险相对普通建筑要大得多、难的多,风险识别评估环节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风险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和破坏,努力防范、减少、转移和分散风险,最终实现消除或减少风险的存在,顺利实现工程项目的目标。美国系统工程研究所把风险管理的过程主要分为: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计划、风险跟踪、风险控制、风险管理沟通。本文着重风险的分析评估方法。项目风险评价的方法一般分为定性、定量分析,较为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决策树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等等。

三、绿色建筑行业概况

(一)国外绿色建筑行业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发生以后,各国纷纷开始重视推动降低能源消耗的决策。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过程中,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制定节能的法律法规、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推行经济激励政策。列举美、英、日三国关于发展绿色建筑的普遍做法。

1.美国。

美国大部分州目前执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LeeD,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建立并推广至今。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以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LeeD是目前被认为是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LeeD强调建筑在整体、综合性能方面达到建筑的绿色化要求,很少设置硬性指标,各指标间可通过调整形成相互补充,它考虑各地的实际差异。[6]其评估体系大框架由五大方面构成:可持续建筑场址、水资源利用、建筑节能与大气、资源与材料、室内空气质量;将通过评估的建筑分为铂金级、金级、银级和认证级四个认证等级。由于采用的是第三方认证机制,增加了这一体系的信誉度和权威性。

美国除出台相关强制性的法律以外,也强调自愿性的项目。比如,美国在1998年启动的“能源之星”项目,激励节约能源方面做出的贡献。它作为一种节能的认证标识,包括建筑物的节能和运行管理两个方面。“能源之星”解决了消费者与开发商间的信息不对等,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认识绿色建筑。

2.英国。

英国作为较早发展绿色建筑的国家之一,其推广手段是以强制性为主。《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BReeam,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作为全球首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由英国建筑研究中心(BRe)于1990年提出。BReeam采取“因地制宜、平衡效益”的核心理念,它是全球唯一兼具“国际化”和“本地化”特色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6]BReeam涉及9个方面的内容:管理、健康和舒适、能源、交通、水、材料、土地利用含生态、垃圾、污染,由至少要有两位注册评估师对绿色建筑项目出具评估报告,并根据总体综合打分和评级(通过、良好、优秀、优异或杰出)。

3.日本。

2002年,日本国内由政府、企业和学者联合成立的“建筑物综合环境评价研究委员会”,创建亚洲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估体系(CaSBee,ComprehensiveassessmentSystemforBuildingenviromentalefficiency)》。改评价体系以各种用途、规模的建筑物作为评价对象,试图评价建筑物在限定的环境性能下,通过措施降低环境负荷的效果。分为“建筑环境性能、质量”与“建筑环境负荷的减少”两个主要部分,采用5分评价制,满足最低要求评为1分,达到一般水平评为3分。

与“能源之星”相类似的,日本政府施行了环保积分政策。两者都是自愿性政策,不同之处在于:“能源之星”是针对节能产品与建筑的标识,而住宅环保积分是在民众修建改造环保住宅时获得,积分可用于兑换购买券,是一项激励民众消费的政策。

(二)国内绿色建筑行业发展

国内目前并没有形成像LeeD这样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绿色建筑评估主要依据的是建设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该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包括以下六大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其中具体指标由控制项、一般项和优选项三部分构成,将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是我国学者首次提出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这套体系对绿色建筑进行全程监督管理,涉及项目招标、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管理等环节,并分别从环境、能源、水资源、材料、室内环境等方面进行详细评估。但这一体系仅针对奥运建筑进行评估,还不能推广至所有类型绿色建筑。

实际的运行中对法律标准解读因人而异,名为达标的绿色建筑实则不能完全达到绿色节能减排效益的建筑难免存在。绿色建筑不能够准确评估,缺少政策保障,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项目建设的风险。除此之外,有关政府和部门还未出台一些对开发商和消费者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

(三)国内外行情对比

国内绿色建筑发展仍处在一个摸索前进的阶段,目前实行的法律法规从数量、涵盖范围看急缺广度,且完整性、系统性看更缺深度。这一国情给中国绿色建筑建造项目的实施带来不可忽视的风险,对于刚刚进军中国市场的外国企业来说,还不能够掌握中国的市场,一时难以实现由原本外国建造背景下的认知向中国市场大环境下的绿色建筑行情认识的大转弯。

由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尚未被提出,目前国内绿色建筑认证仍较多的采用美国的LeeD认证体系。虽然国内绿色建筑起步较晚,但年均的认证建筑增长数量还是不容小觑的。据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4月,中国大陆通过美国认证注册的项目总数已达到个1638个,累计9622万平方米,去年增长数在除美国的海外国家之中位列第二。[7]

中国大陆与其他国家地区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绿色建筑市场蕴含的巨大潜力,而这一庞大的市场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促使世界各国的优秀绿色建筑建造企业来中国进行投资建设。再看时间上的纵向发展,近十多年中,中国大陆地区绿色建筑注册认证数呈现指数级增长的态势。绿色建筑在中国的行情不仅仅是前景展现,关键论证了其续航力十足。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在接下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吸引到这一领域中来。

四、绿色建筑项目风险清单

绿色建筑除了一般项目所具有的普通风险因素以外,还有着特殊的绿色风险因素。本文主要是针对国外施工企业承包商的角度,探讨绿色建筑项目相关的风险因素评估方法。

(一)项目建设阶段风险因素

提出影响承包商在绿色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风险。根据本文关于绿色建筑以及风险管理相关概念的阐述,以及对于国内外绿色建筑行业概况对比,针对国外施工企业的特殊条件,对一些可能被忽略的重要因素进行强调。

本文将着重分析承包商的风险与外部风险,按风险内容分成:政治法律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万欣、秦旋在其《基于实证研究的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8]一文中通过专家访谈,识别出影响我国绿色建筑项目的62项风险因素构建风险清单。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手段得出风险重要性排名前15的关键因素。文中与承包商有关重要风险如:承包商管理能力差、缺乏有绿色施工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法律、法规不完善等等,不仅适用于普通绿色建筑项目中的承包商,也同样适用于外国的施工企业。这些因素与两者分别的关联性差异也不尽相同,将被纳入清单之中。

诸如“缺乏与设计单位沟通、配合”风险,虽对普通企业的影响不大,但国外施工企业的施工模式、管理模式不同于国内的企业,不能和各相关方顺利沟通、配合,将可能对绿色建筑的项目建设带来极大的负面风险。综合考虑将其纳入到风险清单。

绿色建筑具有周期长、成本高、阶段工作复杂等特点,对企业自身的资金储备与周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资金风险”列风险清单之中。同时增加“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工程师”相关的风险等未涉及的风险因素。

自然风险的适用范围较广,包括绿色建筑项目与其他的普通建筑项目。因此,这类风险在本文中将不予讨论,突出针对外企与绿色建筑项目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为主。

(二)项目风险清单的制定

提出风险清单,将以此进行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估。本文综合三种类型共13个风险因素建立评价模型。三大类型为:管理技术风险因素、政策法律风险因素和经济市场风险因素。

管理技术风险包含有7个风险因素:绿色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能力有限、成本估计偏差、工期风险、安全风险、缺少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工程师等经验人员、对业主的绿色要求理解偏差、与设计单位/分包商/监理单位协调不到位。

政策法律风险包含3个风险因素: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变化、缺乏绿色建筑保障制度。

经济市场风险包含3个风险因素:外汇风险、企业资金风险、建材、设备价格风险。

五、绿色建筑开发项目的风险评价模型

(一)层次分析法概述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最早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提出的。先后被应用于多方面研究领域,成为现今重要的决策分析方法之一。层次分析法将与决策有较大关联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具体层次,属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一种决策方法,广泛运用于多目标、多准则、多要素、多层次的非结构化的复杂决策的问题。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层次分析法把研究问题所含的要素进行分组,每一组为一个层次,按照:最高层(目标层)、若干中间层(准则层)、最低层(措施层)的次序排列起来。

最关键的步骤是构造判断矩阵,即针对上一层次中的某元素而言,评定该层次中各有关元素相对重要性程度的判断,矩阵形式为:

根据“1~9比率标度方法”(如表5-1),对各个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赋值,完善判断矩阵。一般而言,表中赋值是根据数据资料、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认识,三者加以平衡后给出的。

表5-1判断矩阵标度及其含义

标度含义

1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3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稍微重要

5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明显重要

7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强烈重要

9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因素极端重要

2、4、6、8上述两相邻判断的中值,如2属于同样重要和稍微重要之间

倒数因素i与j比较判为bij,则因素j比i比较判为bji=1/bij

层次单排序可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问题,即对判断矩阵ak,计算满足

(5.1)

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

(5.2)

层次单排序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本层次与上层次中的某元素有联系的各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重值。这一求解过程可借助YaaHp软件进行辅助计算以减少计算量。

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检查各因素的权重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1)由上述求得的特征根求Ci:

(5.3)

在上述(5.3)式中,当Ci=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反之,Ci愈大,就表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越差。

(2)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对于1~9阶判断矩阵,Ri值见表5-2。

表5-2矩阵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

阶数123456789101112131415

Ri000.580.91.121.241.321.411.451.491.521.541.561.581.59

(3)当阶数大于2时,求随机一致性比率CR,当

(5.4)

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调整判断矩阵。

最后进行多层次的排序,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计算出针对上一层次而言的本层次所有元素的重要性权重值。

传统的层次分析法中,还有层次总排序,是针对具体的方案层而言的,即判断各方案在这些措施层面下的效益总和,从而进一步进行方案的优选决策。本次的模型构建,没有涉及具体的方案选择,故不需要用到层次总排序,具体的排序方法不再赘述。

(二)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评价模型

1.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并构造判断矩阵。

以评估国外施工企业在中国绿色建筑项目风险为决策目标,前文列出的风险因素清单建立准则层与措施层。层次结构模型如图5.1。

图5.1层次结构模型示意图

分别对三个准则层要素建立判断矩阵。

2.专家确定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

考虑到问卷调查法的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普遍性,对于调查对象的身份及其权威性难以把控。为避免各种偏差数据影响到最终调查结果的准确性,故在此处改用专家的方式,缩小调查对象人群分布,提高权威性。

通过对数位专家的,综合多方意见,获得影响绿色建筑各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标度,如表5-3、表5-4、表5-5和表5-6。

表5-3措施层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表1

管理技术类技术管理成本工期安全经验人员业主要求单位协调

技术管理1498357

成本1/41651/323

工期1/91/611/21/81/61/4

安全1/81/5211/71/51/3

经验人员1/3387145

业主要求1/51/2651/413

单位协调1/71/3431/51/31

表5-4措施层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表2

政策法律类法律法规政策变化保障制度

法律法规137

政策变化1/315

保障制度1/71/51

表5-5措施层风险因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表3

经济市场类外汇资金建材设备

外汇11/54

资金518

建材设备1/41/81

表5-6准则层要素相对重要程度标度表

管理与技术风险政策与法律风险经济与市场风险

管理与技术风险176

政策与法律风险1/711/2

经济与市场风险1/621

3.层次单排序。

(1)计算表5-3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5.5)

特征根(5.6)

(5.7)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管理技术类风险下各因素的权重为:

风险因素技术管理成本工期安全经验人员业主要求单位协调

权重0.4010.1350.0220.0310.2500.1030.058

(2)计算表5-4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5.8)

特征根(5.9)

(5.10)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管理技术类风险下各因素的权重为:

风险因素法律法规政策变化保障制度

权重0.6490.2790.072

(3)计算表5-5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5.11)

特征根(5.12)

(5.13)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经济市场类风险下各因素的权重为:

风险因素外汇资金建材设备

权重0.1990.7330.068

(4)计算表5-6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特征向量(5.14)

特征根(5.15)

(5.16)

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即准则层各因素的权重为:

风险要素管理与技术风险政策与法律风险经济与市场风险

权重0.7580.0910.151

4.多层次排序。

综合准则层与措施层的权重,进行多层次间的排序,计算最终权重,获得总风险排名如表5-7。

表5-7风险因素总排名

名次风险因素分类权重名次风险因素分类权重

1技术管理管理技术0.3042经验人员管理技术0.190

3资金经济市场0.1114成本管理技术0.103

5业主要求管理技术0.0786法律法规政策法律0.059

7单位协调管理技术0.0448外汇经济市场0.030

9政策变化政策法律0.02510安全管理技术0.023

11工期管理技术0.01712建材设备经济市场0.010

13保障制度政策法律0.007

由表5-7可知,企业自身“绿色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能力有限”、“缺少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工程师等经验人员”、及“资金风险”三个风险因素分别位列风险因素排名的前三位。政策法律方面,“法律法规不完善”这一风险排在第六位。由此可见,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技术与经验人员对绿色建筑项目的影响较大,如建材、设备价格和保障制度这类外部因素则相对影响较小。因而,国外企业在中国绿色建筑项目中应更多地重视绿色施工技术方面的风险,及时制定规避风险的相关措施。

六、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一般项目的风险管理应对措施主要有:风险规避、风险防范、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四种方法,而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绿色建筑项目的风险管理。

(一)管理技术风险的对策建议

企业在管理与技术上的风险是众多风险之中相对重要的风险类型。对这一类型的风险防范要求企业应重视与绿色建筑相关经验人员的聘用和专业培养,提升企业整体业务水平。或是可以采用风险转移的方式,在具体的绿色建筑项目中,与有资质的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公司协作,指导项目中与绿色施工技术相关的建造工艺。企业还应注意对工程质量的标准、工程款结算的方式和时间、工程量清单等的核实进度,对施工成本应进行详细认真的核算,避免陷于被动。

(二)政策法律风险的对策建议

外国企业刚接触中国绿色建筑项目时,就应对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政策、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总体上把握。在合同签订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核实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绿色建筑项目建设周期较长,企业应关注政府政策决策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三)经济市场风险的对策建议

由于工程项目风险中存在着不少不可控风险,可通过合理利用一些金融工具,即通过增加承担项目风险的相关利益人,实现降低工程项目中单位个体风险的目的来分解风险、降低风险;在资金储备等方面,应充分考虑各种市场价格等因素的波动,提前预留出必要备用的资金,从容应对突如其来的风险与损失。

七、结论

1.通过对绿色建筑发展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说明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针对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与行情的对比,总结出我国绿色建筑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研究。

2.结合绿色建筑特色,通过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将影响国外施工企业在中国绿色建筑项目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层次的权重赋值,计算其最终权重,得出影响外国企业在中国绿色建筑项目中的三项关键影响因素:“绿色施工技术和现场管理能力有限”、“缺少绿色建筑专项咨询工程师等经验人员”和“企业资金风险”。

3.在风险因素评估的基础上,对风险的防范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希望企业在绿色建筑项目中重视风险的规避,保障绿色建筑项目的顺利建造。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2009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国外绿色建筑发展概况[n].中国建设报,2006.3.29(1).

[3]戴维・纪森著.大且绿(走向21世纪的可持续性建筑).林耕,刘宪,姚小琴译.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

[4]建设部.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美国重推绿色建筑.中国房地产报,2006.11.30.

[6]谢福泉,黄丽华.国外绿色建筑发展经验及启示[J].绿色科技,2013.1:261-263.

[7]JacobKriss.U.S.GreenBuildingCouncilReleasesRankingoftop10CountriesforLeeDoutsidetheU.S.[eB/oL].USGBC:1may2014.

绿色建筑的研究背景篇7

关键词:建筑设计;和谐统一;节能材料;高新技术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每年的新房建设中有80%为高耗能建筑,因此,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巨大负担。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和生态被破坏等问题的威胁。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对城市建设而言,实施绿色建筑设计,显得突出重要。笔者依据学习掌握的建筑设计理论知识和长期从事建筑设计研究的实践经验,撰写本文,以供参考。

一、绿色建筑涵义的界定

“绿色建筑”定义为:“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绿色建筑是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环境的影响最小。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二、绿色建筑设计

1整体环境的设计

所谓整体环境设计,不是针对某一个建筑,而是建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从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出发,从场地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动植物生长状况等方面分析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综合分析、整体设计。整体环境设计的方法有:

(1)引入绿色建筑理论。城市开发建设应与当地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等背景相结合,在加快建设的同时,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一方面,改变不合理的布局模式、区域划分、空间结构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让城市的历史文脉、自然地理特征得以沿袭。

(2)加强环境绿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绿化不单是可以创造空间,还可以美化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用绿化覆盖地面,由于大量水分蒸发,往往可以造成比较凉爽、舒适的环境;高大的乔木在地面上形成了较大树荫,减少路面吸热,同时可以净化空气,提高空间的氧含量。因此,在人居环境住宅区的设计中,一定要注意绿化环境设计,创造出良好的微气候,应该将绿化量化标准引入设计规范。当前,环境绿化主要包括小区周围环境绿化和建筑立体绿化。

①小区周围环境的绿化。尽量减少硬质铺地,扩大草坪面积,并尽可能多种植高大乔木。因为乔木的绿化效果要比同面积的草坪高几倍。目前,多数住宅小区常采用水泥砖铺地,这对小区环境很不利,应尽量采用具有渗透性的生态铺地,如格状铺地砖,方格中可以种草等。

②立体绿化。引入“土地空间化”的概念,包括墙面绿化、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墙面绿化主要是在强烈阳光直射面爬满绿色藤状植物,避免阳光直射墙面,降低外墙表面温度,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性。

(3)从整体出发,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多种手法,使住区内外环境协调。例如:滨临城市河道的住区宜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设置亲水景点;临近公园或其他类型景点资源的住区,应考虑设计景点视线通廊,促成内外景点的交融;毗邻历史古迹保护区的住区应尊重历史,让珍贵的历史文脉溶于当今的景点设计元素中,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为保护区的开发建设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2建筑单体的设计方法

(1)建筑的体型系数即建筑物表面积与建筑的体积比,它与建筑的热工性能密不可分。曲面建筑的热耗小于直面建筑,在相同体积时分散的布局模式要比集中布局的建筑热耗大,具体设计时减少建筑外墙面积、控制层高,减少体形凹凸变化,尽量采用规则平面形式。

(2)外墙设计要满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要求,减少对电器设备的依赖,设计时采用明厅、明卧、明卫、明厨的设计,外墙设计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①采用良好的外墙材料,利用更好的隔热砖代替粘土砖,节省土地资源,以秸杆稻草为原料的绿色建材D稻草板,它与传统的粘土砖相比,不仅具有色彩丰富、重量轻、体积小、保温、隔热、隔音等多项优良性能,而且在环保上解决了秸杆焚烧的问题;其次它自然降解,不会给环境带来任何污染。②采用选择性镀膜窗户,其导热系数较小,能够改善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③加强门窗的气密性,减少热交换。④使用各种轻便可调节的遮阳设备抵卸夏季太阳的直接辐射,同时冬季能够调节便于采光。

(3)采用弹性设计方案,提高房屋的适用性、可变性,具体表现在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灵活性要求上。①楼梯的可生长性,包括基础的预留量、楼段板承重的预先考虑,周边环境的生长预留地等。②预留管道空间,包括水电、通讯的发展空间。③家具系统的可变化性。

(4)建筑节能设计。要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燃气等,积极开发可再生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无污染能源。建筑材料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可再生的材料,严格做到建材无污染、无辐射。

(5)建筑智能设计。目前,大量电子通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得以运用,出现了智能化建筑,可以根据温度、湿度、风力的情况自动调节“智能壳体”的开闭和空调量,保证了智能化大楼中智能化生产和脑力劳动的高生产率,智能化的发展可以促进绿色建筑在“高标准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状态下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是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不断濒临失衡的危险现状所寻求的理智战略,它告诫人们必须重建人与自然有机和谐的统一体,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高水平的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共生共息、生态与经济共繁荣的持续发展的文明关系。

参考文献:

[1]建设部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信息所。多伦多的“绿色住宅”[a]。建设科技动态,2006,(9818)

绿色建筑的研究背景篇8

关键词:autoCaD;photoshop;场地平面图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3-0215-02

autoCaD即autoComputerassist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一种高效的绘图软件,主要讲述二维工程图样的计算机绘制方法和三维实体造型技术,内容包括绘图环境的设置、二维绘图命令、二维图形编辑命令、显示控制类命令、图案填充、文本与尺寸标注、三维实体造型和编辑命令、图形输出等。目前,autoCaD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建筑、电子、航天、造船、石油化工、土木工程、冶金、地质、气象、纺织、轻工、商业等领域。photoshop软件(以下简称“pS”)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美国的adobe公司研发,是一款具有图像编辑和处理功能的软件,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在windows平台与macintosh平台上运行的最优秀的图像处理软件之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应用较多的软件之一。

近年来,众多教研学者对CaD绘图技巧以及pS工具使用技巧方面做了众多研究。例如,田宝勇、周毅(2009)从如何使用相对坐标法、文字样式设置技巧、块功能的使用、点划线的显示等方面阐述了CaD绘图技巧。包红梅(2013)总结了如何使用模版文件、改变系统环境设置、表格操作、图形对象选择等操作技巧。牛艺烨(2012)从选区工具、色彩工具、绘图工具和图层工具等四方面分析了photoshop工具的使用技巧。彭慧俐(2014)从图像素材获取、批处理图像、调整图层、外挂滤镜等方面阐述了图像处理辅助工具与技巧。

笔者发现众多研究均是从普遍性的绘图技巧出发,具有针对性的研究个案较少,软件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课程,要针对性地对所有的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进行情景的分层教学,制定出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并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处于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学生在其自身的不同起点上逐步进步、逐步发展。因此文章以场地平面图的处理为切入点,阐述autoCaD平面底图的photoshop处理技巧,详细解析如何从一张矢量化的cad平面设计图到一张可以便捷打开的彩色JpG平面图。

1场地平面图基本组成要素

场地设计总平面图是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图纸等应用领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不仅限于专业人员内部交流,而是将提供给不同知识背景的观众进行阅读审视。传统时期的场地平面图采用传统的工具(图板、丁字尺、针管笔、马克笔等)制作而成,效率低而且不易修改。当前,设计行业伴随着aUtoCaD功能的升级也产生了技术革命,利用aUtoCaD绘图软件可以制作精准而又精美的图纸。

一般来说,场地平面图包括建筑,铺地,道路,绿化植物等主要组成要素,另外根据设计要求,可能还包括其他配套部件。建筑根据不同功能与类型有住宅、商业建筑、文化建筑等,铺地一般指供行人逗留、休憩、娱乐的硬质铺地,包括建筑室外场地、休闲广场等,道路有车行道、人行道、游步道等,绿化植物及景观配景包括各种植物类型、草地、水体、景观石、花架等。

2Cad平面图制作及ps交互过程解析

CaD和photoshop软件的交互使用有两种:一是将CaD的图纸导成图形材料(即后缀名为“.eps”、“.jpg”、“.bmp”、“.pdf”等文件)以用于photoshop的打造。另一种是把photoshop中处理的图形材料(即后缀名为“.jpg”、“.bmp”的材料)以光栅参照图形式插入到CaD中,作为图形绘制的参考。本文详细阐述的是将已制作完善的CaD图纸用于photoshop美化打造。大致步骤如下:

1)在利用CaD软件进行精确的尺寸定位的基础上,分图层制作规划总平面图,然后通过格式转化,在photoshop中进行后期处理,如图1所示,为制作完善的CaD总平面图。

格式转化程序:“ctrl+p”进入打印模式,按照上述交互方式,完成D形转换。

2)将CaD图层内容分层导入photoshop,在底图上建立所需要的图层,如建筑层、道路层、绿化层、水体层、山体层、绿化配景层等等。photoshop下图层移动操作:平面图由多个图层组成,将其贴合至一张图形文件内,需要移动各图层。同时可以按住键盘的Ctrl键与shift键,使用鼠标拖动一张图片到另一张图片中,可以将一张图纸的两个图层贴合到原同一位置,以此方法拖动其他图层,便可合并形成最初的原图。

3)在photoshop的环境下处理总平面图,利用调色板、渐变、喷枪等工具能完美的处理建筑、绿地、水面、道路、山体等各自的颜色及它们色相的相互关系,做出建筑物投影效果。

4)插入各种平面树、花草,或做出草皮效果,做出树木或灌木丛投影效果。

5)调入各种材质处理广场、铺地等区域。

6)针对各个图层,通过pHotoSHop各个功能进行编辑、处理修改等,最终得到符合设计要求的美观的pHotoSHop格式的规划总平面图,并保存为.pSD与.JpG格式的图片。

3场地平面图pS处理技巧

在photoshop软件包括两大工具区域,选区工具的式样具有多样性,软件提供的常见工具有椭圆形选框工具、矩形选框工具、多边形选框工具、套索工具、魔棒工具、磁性套索工具等等。photoshop软件中的绘图工具也具有多样性,包括画笔、铅笔工具、油漆桶工具、渐变工具、仿制图章工具等等,平面图pS处理过程中将应用到以上各种工具。总之,photoshop的优点主要有以下范畴:1)色彩和颜色的安置。2)通道和图层的使用。3)文字的特效处理。

3.1建筑阴影处理

处理建筑阴影首先要对已经闭合的建筑外框进行颜色填充。对图像或图像区域进行填充色彩或描边,需要对当前的颜色进行设置。前景色用于显示当前绘图工具的颜色,背景色用于显示图像的背景颜色。单击工具箱下方的“前景色”色块,将打开“拾色器(前景色)”话框,在该对话框中单击色域区或者输入颜色数值或直接点选颜色,即可设置前景颜色。背景色同理。颜色填充快捷命令为alt+shift+delete键。

说到颜色填充,必须说到可能要使用的吸管工具,可以吸取图像或面板中的颜色,具体使用方法:选取吸管工具后(快捷命令为i),将鼠标移动到图像窗口中,单击所需要的颜色,即可吸取出新的前景色,按住alt键在图像窗口中单击,即可选取新的背景色。

一般建筑填充为白色,具有特色功能的建筑如商业办公等可以填充为较为醒目的红色。为了显示平面图的立体图面效果,需要对建筑适当加以阴影。处理方法:在建筑外框层内选取建筑内需要填充的区域,在新建图层内填充黑色,并将图层至于建筑色图层的下一个图层,同时按住alt+shift与向上、向左移动键,便可在建筑框外显示出呈45°角的建筑阴影。一般还需要对阴影调整透明度,直接在图层编辑栏选定“不透明度”,根据需要输入数值即可。

3.2铺地与广场处理

铺地处理主要是根据相应素材,定义图案后进行填充。定义图案步骤如下:

1)新建一个文件作为填充图案或在任何打开的图像上使用矩形选框工具选择要用做图案的区域。(注意:在用矩形选框工具选择图像时必须将属性栏中的“羽化”值设置为“0”,要不然的话,“定义图案”命令将不能够执行此命令。)

2)选择菜单中的“编辑”-“定义图案”命令。

3)在弹出的“图案名称”对话框中输入图案的名称。

4)单击“好”,定义图案完成,即在“图案”面板的最后可显示定义的新图案。

5)定义图案填充:魔棒选定区域后,“shift+F5”键出现对话框,选择以上定义好的图案,“确定”即可。

对于大面积的广场图案,则可直接应用原有素材,结合“ctrl+t”键对素材进行拉伸、变形等处理。

3.3道路处理

道路处理上,同样采用以上绿地等配景的处理方法,从CaD当中导出闭合的道路空间,采用魔棒,选中围合好的道路路面空间范围,新建一个图层,在前景色背景彩选择框中,选择好道路需要填充的颜色,按Ctrl+Delete填充,道路路面即处理完成。在实际的处理过程中,为了增加路面的效果,常可以在“滤镜――杂色――添加杂色”添加适当的杂色,效果更接近现实。

3.4绿化植物配置与处理

绿化配景处理上,我们可以从昵图网等图片素材较多的网上下载相应的平面树,然后将其放置到我们的场地平面图中,同时我们也可以在CaD中,根据需要按照所需,绘制树的平面图,然后通过前面讲到的方法,将树的平面图导入photoshop中,然后根据自己所需要的绘制相应的平面配景树,在平面配景树上,有时候我们需要增加一定的艺术效果,这些都可以通过菜单中滤镜中的各项命令来实现。

3.5其他场地要素处理

渐变填充表现光影:首先,选取需要填充的颜色,包括前景色与背景色。其次,用钢笔工具描出光束路径。最后,在菜单栏“图层”路径――“新建填充图层”――“渐变”,创建渐变路径图层便成功了。如可对水体等加以渐变处理。

最后,可根据平面图需要增加文字等其他内容,形成一张完整的平面图,如图2。

4结束语

本文解析的建筑阴影处理、铺地与广场处理、道路处理、绿化植物配置与处理等技巧均是场地平面图处理的必要内容。autoCaD与photoshop联合应用还存在多个方面,平面图的处理也存在多种方法,需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创新应用各种技巧,以最便捷的方式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宝勇,周毅.autoCaD绘图技巧之教学浅析[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6).

[2]包红梅.浅谈CaD的应用及操作技巧[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3(6).

绿色建筑的研究背景篇9

【关键词】绿色建筑;智能居住小区;绿色智能居住小区

1绿色智能居住小区发展背景

1.1发展趋向

我国在今后的20~30年内正处于加速"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化率可由30%增至60%,每年增长率可达1%,即使按人均15平方米计,也需每年新建居房两亿平方米左右。由此预计,21世纪上半叶,我国居民的住房需求将是居高不下的。认真研究我国住房建设,使其不仅满足方便、舒适,同时也满足生态、环境、节能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将是十分重要的。

1.2“智能化”的背景

一方面,因为我国居住小区将还保存小区群居的特点,但同时,小区居住环境与条件又有“个性化”、“休闲化”、“办公室化”的要求,且要求较高的通信与物业服务、较高的娱乐和消费需要以及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倾向;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

1.3“绿色文化”的要求

全球环境问题的突出和继之而来的绿色文化的兴起,则是绿色建筑概念提出的背景。随着人类对上个世纪工业革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反思,“绿色思潮”正在兴起。绿色建筑体系正是国际建筑界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也是建筑师们对国际上“绿色文化”潮流的积极回应。

2绿色智能居住小区的理念

首先要阐明的是:“住宅小区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以智能化技术达到绿色建筑的理念,同时智能化技术本身也应是符合绿色理念要求,是绿色与智能化相结合的住宅小区”。

2.1智能化小区

合格的居住小区条件一般是:

1)小区住宅建筑物的质量,即其建筑规划功能和机构情况;

2)小区内部交通和小区与城市和外界交通网连接的便捷性;

3)小区内部和周边环境情况,包括内外绿化布局和人文环境的情况。

对于智能居住小区,则首先应该是一个具备上述居住条件的合格的居住小区。然后,并能在智能化功能方面满足以下的技术条件:

1)小区住户具备家庭布线;

2)小区有网管中心,通过此中心,物业部门可以对小区内的居民各户进行网上服务,建立小区局域网构架;

3)小区居民可方便地实现与外界的通讯;

4)对小区设施能进行有效的控制。

智能居住小区的基本任务就是用建筑规划设计的原则,以最小的投入得到小区住宅最大的安全、舒适、方便三者的统一,并将居住小区的内环境和外环境通过智能化设计充分集成、利用和协调起来。

2.2绿色建筑

它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群的基本需要应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目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应施加限制。

绿色建筑必须建立在充分认识、尊重和利用生态价值的基础上,应当成为绿色建筑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艺术原则。同时,绿色建筑应走节俭、节能、高效、低耗、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发展道路。

因此,评价绿色建筑应按以下几个标准进行:

1)绿色建筑应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生态系统,在生理方面应有广泛的开敞性;

2)采用无害无污、可以自然降解的环保型建筑材料:此外,在建筑物超过使用年限以后,其建筑材料应该比较容易自然降解及转换;

3)绿色建筑应做无废无污或无废少污的生态工程设计;

4)合理的立体绿化,有益于保护、稳定周边地域的生态效益;

5)充分利用清洁能源,降低建筑物的运转耗和物耗,提高自养水平。

根据以上的标准,对绿色建筑的设计进行概括和总结,提出五项原则:

(1)节约能源,减少建筑耗能;

(2)设计结合气候,通过建筑形式和构件来改变室内外环境;

(3)能源、材料的循环;

(4)尊重用户,体现使用者的愿望;

(5)尊重基地环境,体现地方文化。

2.3智能化小区与绿色建筑的关系

“智能”与“绿化”是用科技手段实现的,它通过包括计算机、通信、自控、建筑、物理、生物、生化、生态等技术来实现上述“绿色文化”的目的。“绿色文化”和“智能化”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两者的统一形成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

由此可见,虽然目前的智能居住小区对“绿色建筑”已有所要求,但“绿色”与“智能”还只是各自独立的系统,而在这里,应强调的是:

1)无论是“绿色化”,还是“智能化”都应是面向功能的设计,即要做到功能的实现不应是设备的堆积;

2)应该做到“绿色”的智能化和“智能”的绿色化;

3)“绿色”和“智能”的理念应贯穿于设计、施工、使用全过程。

3绿色智能居住小区的系统

3.1当前的智能居住小区系统

纵观当前大多数已建成的智能化住宅小区,可以看到,现有的智能小区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及iC卡技术基础上,采用系统集成方法,逐步建立一个沟通小区内部住户与住户。住户与小区综合服务中心,住户与外部社会的多媒体综合信息交互系统。

3.2绿色智能住宅小区的系统

绿色智能居住小区的系统与一般的智能居住小区系统的不同点是:

1)强调了节省能耗问题;

2)强调了生态与环保问题;

3)强调建设和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智能居住小区的系统可全面地保留。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概念:所有的案例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在理念中都过分强调了“智能化”,而对“绿色化”几乎很少涉及,即便提出,也只是浅层次的“绿色化”,如绿化面积,公共灯具的管理等。而许多富有“绿色”理念的技术被所有人所忽视,其中不乏那些简单、低成本却卓有成效的设备,以及可以很好的和"智能化"理念相结合,相辅相成的技术。这些在具体工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

1)智能化方向由设备集成商导向其直接后果是智能理解为设备的堆积;

2)规划设计者缺乏“绿色”理念、用户缺乏“绿色”要求。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设计师是设计的主体,如果小区的设计者还没有深层次的“绿色”的理念,仅仅把“绿色”理解为“绿化面积”和“小区景观”,那么“绿色”也只能停留在表面化的程度。

4结论

绿色建筑的研究背景篇10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分析性别维度下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资溪“面包军团”成功创业的条件因素分析对比分析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因素分析创业教育实践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两型社会背景下的绿色酒店发展现状分析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的农科院校学生创业支持分析绿色经济背景下的民生林业发展对策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羊绒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新背景下中职创业教育的创新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妇女创业的优劣分析基于层次分析法分析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因素我国创业教育实践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异质资本的创业家成功因素的多维分析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因素分析绿色建筑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与对策发展绿色经济背景下企业绿色社会责任研究大学生创新驱动型创业成功因素分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15-12-22.

[2]王煜.“摩拜”实验,商业创新出行方案[J].新民周刊,2016(36):66-69.

[3]欣嫣.触手可骑的城市新宠儿[J].商业文化月刊,2016(25):30-35.

[4]杨卓琦,蔡瑜盛.将自行车骑回一线城市[J].t望东方周刊,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