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十篇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十篇

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2:41

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能力篇1

思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名词,我们常常思考,如何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内根据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往往都仅仅通过“经验”来解决。而自从2012年9月份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进行教学以来,我们不断地探索如何利用这一系列的工具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在常态化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其思维水平,将教师原先设计好的一系列知识传授、思维能力提升等活动真正放归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质量以及改变其学习方式。本文将对如何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个性化教学方式,兼顾各层次学生

在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使得我们一直倡导的个性化教学在常规教学中成为可能。学生根据自身遇到的问题,选择适当的思维工具,进行资料的查找和分析,而无需归一化地选择同个主题、同种工具进行讨论与思考。比如,在语文复习课中,如果学生对读后感和书信的区别与联系觉得比较困惑或者感兴趣的话,则可以选用韦恩图进行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和分析;而如果学生更需要知道应该如何写读后感,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则可以选用鱼骨图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关的策略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想知道、想了解的东西采用合适的工具进行分析比较,教师不再需要去告诉他们,应该如何进行思考,如何进行比较,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的区别自行进行学习。而此时,教师则是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思维工具在教学中的使用,使得教学更加地个性化,自主性更强。

颠倒教学过程,促进知识内化

在运用思维工具进行课堂教学之后,教师教学过程也随着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更新。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远比我们预期得更多、更详尽。因此,教学内容的传递更多的是集中在课前的预习环节,包括资料收集、思维图的充实等,课上主要进行知识的梳理、补充与内化。改变了以往在课堂上单线程地向学生灌输一系列已准备好的知识点,课后学生自行进行知识梳理与内化的传统教学流程。目前,教学过程的设计更注重高质量学习活动及问题的设计,将学生课前的知识学习进一步地提升,引导他们更深入地进行探讨,促进知识的内化。

增加课堂互动,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通过学生课前思维工具及资料的收集情况,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而学生也通过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应用,将自身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对思维工具的利用与观察,师生之间的了解更为深入。基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则更为有的放矢,明确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传授。

交流提问,发现问题与不足

学生完善自身的思维图后,便可与组内、组间的同学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讨论,交流不仅仅是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成果进行总结,更要求学生能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间,学生会逐步发现自身仍可以继续完善的地方,或者由同学的提问对问题有了新的理解。此种“交叉组分享&提问”的形式,在体验中让学生明白问题的答案并不仅仅一个,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协作学习能力。

总结评价,凝练所学所思

在最后环节,学生使用各种各样的思维工具对自身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东西用图形的形式再次总结凝练出来,同时对自我以及组内组间进行评价。例如,学生使用pmi表格对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东西(p)、需要改进的地方(m)和感兴趣的地方(i)进行评价,也可以使用金字塔图对学习过程中的一系列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能力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实质内涵

高中语文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培养其核心素养是需要我们考虑的。同时,对于核心素养的建设而言,要对学科基础和相应的学科类别进行区别培养。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发展素养部分被称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后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十分重要,它对提高高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语言的运用和构建。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进行语言的运用和构建。通过转变学生在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自我表达能力和语言构建能力在随后的应用过程中得到改善,使学生语言自我表达能力和语言构建能力在随后的应用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二)提升和发展自我思维。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极为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相应的思维表达,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将自己所要说的内容表达出来,也是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在表达时需要相应的表达方法。这时我们需要相应的思考来进行一定的分析,以便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言的构建能力和表达方法得到全面的提升,使思维更加清晰。(三)实现美的创造和建设。对于汉语教学活动而言,它不仅是一种自我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思维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应的学习和某些分析手段,在整体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学习,使自身的美学素养得到提升。对于语言的核心素养,在建构的过程中,对美的欣赏和对美的分析以及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美的创造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的核心素养组成中进行美的创造和鉴赏,也是一个重要的核心素养。

二、各种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在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在整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得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得到体现,对于学生素养的培养极为重要。而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和相应的发展进行一定的优势创建。(一)语言表达的培养路径。语言的表达在整体的培养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使学生在整体的知识和语言素养上有一定的积累,而对于其中的语言表达就能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二个方面就是练,所谓练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将这些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语言表达的练习,主要包括书面和口头的练习。书面的练习主要靠写作进行体现,而对于口头的练习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地互动,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思维的发展提升路径。思维的发展和相应的培养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思维决定着相应的表达方式以及思考的特点。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而言,主要依靠他们对事情的表达和自己在整体的学习过程中想要表达的方式。因此对于思维的培养而言,在培养过程中主要依靠实际运用,也就是在课堂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这些事情形成自己的处理方法,从而达到提升思维的目的。同时,除了思维的方法,在思维品质的培养中教师应当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使学生建立起一种健康的品质。也就是在对事情的看法中进行合理的引导,从而建立他们的思维品质。(三)对美的鉴赏的路径。美的鉴赏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式,因此在进行培养的时候,应当给学生一定的审美实践,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到更多的美。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进行一种创造,使得自我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统一提升。而在对美进行审视和创造的时候,要使学生养成一个特点,就是从一个客观理性的角度对美学进行相应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美的接触,通过自己的表达方法,创造出相应的美。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于美的鉴赏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

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能力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24-01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能力,在英语阅读方面,创新性思维更能促进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创新性的学习。本文将针对高中英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展开讨论。

一、任课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社会在不断发展中,教育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尤其是新课改的推进,更促进了教育的一系列转变。但是现在仍然有很多的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落后,他们的教学方法依旧呆板,导致学生学习英语阅读的热情不高,使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转变。

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指导着任课教师的实际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所以,要想在英语阅读教学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就要从任课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教学理念开始改变。

从任课教师自身来说,必须要摒弃旧的教学理念,以新课改的目标为方向,改变自身的传统思想,树立一种真正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教学理念,更新英语方面的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英语教学中,课堂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英语课本内容为基础,一字不落的按照课本内容安排的模式进行逐句翻译和学习,没有新的模式和方法可以让学生思考,也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或者自我消化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全盘吸收任课教师的思考成果。在这种授课模式下,学生无法积极的思考,配合任课教师课程进度的讲解,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任课教师应当在英语课堂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可以对任课教师的讲解提出疑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英语课堂上,任课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一种和谐、稳定的课堂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提出疑问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针对课堂学习内容展开想象和讨论,只有在这种自由的模式之下,学生才能够积极的进行想象和创造,从而激发自身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任课教师要增加教学实践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与应用,真理说“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够充分了解到所学知识的真谛。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到英语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技能,使自己更加了解所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此达到英语课堂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即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如果任课教师可以长期坚持在英语课堂中进行实践教学,长此以往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为学生提供创新、创造机会,更有利于学生提升创新思维品质及创新思维能力。

任课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努力保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充分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也可以促进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任课教师要强调学生学以致用是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实践中生搬硬套;任课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将重点、难点和知识点分开,把课堂讲解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掘和培养上。任课教师需要依据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疑问的方式和特点,在课堂中建构知识框架,通过课堂提问、探究和点拨环节,引导学生发散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全面性思考,通过各个环节的设置,不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任课教师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以致用,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学习,随着知识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量也就会随之增加,创新思维就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个任课教师都深知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够对英语学习产生充足的兴趣,学生就可以有充足的动力对英语问题进行探究,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任课教师想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全面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内容来源丰富,任课教师可以不局限于教学生课本内容,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话题,进行选材,在课堂中进行教学时采用多种方式,比如说多媒体展示,学生扮演模式等方法,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产生充分的兴趣,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积极思考英语学习中的问题,才能够保证学生不断的对英语学习进行深度的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为学生提供质疑的环节

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能力篇4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质量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学生产生了偏科的现象,特别是初中,高中生,偏科现象尤其严重,甚至可能与自己喜欢的大学失之交臂。说到偏科,有很多人都会想到数学,数学成为很多学生的噩梦。其实数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开拓思维的过程,而新课程则重在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从课程中发现问题,然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对新课程下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十分关键。

一、新课程下数学教学概况

1.1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现状

自从实行新课改以来,数学教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逐渐从题海战术上转移到拓展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上来。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很容易摆脱解题上的枷锁,甚至能够有所突破,让自己的学习方法得到全面的完善。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在数学教学方面依旧比较保守,其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旧在老师如何去教,学生被动去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上。所以,虽然新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创新的去学习,但是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时获取高分,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最终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事倍功半。

1.2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在新课标改革的基础上,数学教学也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先就是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冲突。这也是目前各学校出现的共性问题,很多数学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采用定向思维去学习数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兴趣往往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那么就失去了最好的老师。其二:在进行新课程的教学时,教师未能将新课程的精髓讲解出来。例如:在讲解立体几何的过程中,新课标要求学生以几何法去求解,以三维坐标建立法为辅助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准确的将立体几何题目解出来,让学生一律采用空间坐标法,利用向量的坐标进行求解。虽然这样的确是万无一失,但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在考试解题的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是很多学生学习成绩难以提升起来的主要原因。

二、新课程下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2.1转变教学观念

有科学数据表明,教学的观念直接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法,虽然沿用了很长时间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学生跟老师之间没有交流,一味的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死板的给学生灌输知识,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和体会,致使很多学生数学不好,中学生正处在叛逆期,个性鲜明,对于自己没有兴趣或者无聊的东西肯定不会接受,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数学教学质量。在很多学生看来,数学是一门很难学的学科,这是因为教学的方法不完善,没有给学生培养兴趣,没有跟学生共同成长,当然,一方面还跟学生自己的努力有关系,但是学生自己的努力肯定是建立在自己喜欢的基础之上,很少有学生有兴趣去钻研自己不喜欢的学科,即使是成绩很差。所以教学质量的好坏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率。作为老师不要光通过只是方面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面对苦难不要自暴自弃,认真对待自己的教学方式,选择一套既适合学生,也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思考能力,增加学生的求知欲。

2.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品质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但是习惯可以培养和发觉一个人的品质,教育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好的习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就会受益,如果不好的习惯就会影响自己的前途。中学生正处在培养习惯的时期,所以培养学习习惯,也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对于中学生,如果不积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容易养成不做作业,不勤于思考,不主动学习的坏习惯,不认真就不会收获,学习也就不会有针对性,每天作业、练习题也就不会按时做,这样下去成绩不好,甚至影响未来。所以一个好的习惯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会受到习惯的影响。

2.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有积极性的去学习是很重要的前提,有了积极性学习的氛围就是很好,而且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不是死气沉沉的知识灌输。而是给学生一点点提示激发学生自己探索的能力,让数学题变得更有趣。在如今的社会上只有不断的创新和自主探索才会适应社会。这么做,也是为了以后的生活做铺垫,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给他们一些指导性的帮助,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解决数学题目。而不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都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全盘接受。教会学生怎么样去学习,探索,比把自己的毕生所学都传授给学生还有效。学习的创新能力,不仅体现在成绩上,还体现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2.4调整好的课堂纪律

学习氛围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好的课堂纪律能使学生平心静气的学习,不好的课堂纪律会使很多学生产生浮躁的心理,交头接耳的说话,不利于学习,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很不好的事情,所以应该制定一系列的规则,有错必罚,不让学生觉得犯了错就是说说而已,让学生记住教训,并且自己带动学习氛围。

2.5重视双基教学打牢学生基础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学好数学的前提,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掌握数学的基本实践,以及数学活动经验。例如,解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时候,很多老师都把自己的正确答案写上,应该先让学生交流并且默写公式以及正确的步骤,这样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将公式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遇到这一类题目的时候就变成自己的操作。其次还要利用教学设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拓宽眼界,学到更多的东西,便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结语:

新课程下,提升数学的教学质量十分重要,其是学生开拓思维,提高数学成绩的关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为学生打好牢靠的基础,以新课程为指引,将学生逻辑思维的潜力全面的挖掘出来。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才能越学越轻松,越学越灵活。最后,教师还要不断的转换教学的观念,以新课程为基础,让学生的思维模式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开拓。

参考文献:

[1]何俊萍.数学教学中的“立志”[J].数理化学习2014年05期225-231

[2]徐丽霞.在有效数学活动中体现数学教学本质[J].文理导航(下旬)2014年05期.35-68

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能力篇5

关键词:高职;“双师型”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整合;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7-0003-05

高职“双师型”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整合是对职业教师的特定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标志和趋势。高职教育是高等性与职业性、理论性和实践性、职业性和人文性的整合,必然要求教师是“双师型”教师。普通高等教育纯知识、纯理论就行了,因为它培养的是学术科研型人才。但即便这样,本科教育改革现在也提“双能型”教师,足见教师能力的整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

当下人们普遍认为,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实践能力一元,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邢晖教授主持的全国百名高职校长的调研显示,有67%的校长认为,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的实践能力不高。[1]就事物的主导倾向和主抓问题的主要矛盾方面而言,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也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似乎高职教师的理论或知识水平已不成问题,只要加强一下实践能力就行了。这当然是一个误区。真实的情况是教师两条腿都短,两只手都软,压根不存在长腿和硬手。就是说,教师的理论也很薄弱,只不过实践更弱而已。还有一个“双师型”教师的界定问题,这种界定往往倾向于“双证书”、“双素质”、“双职称”等标志物的认同和身份的界定。真正的“双师型”必须着眼于有知识、有思想、有个性、有技能。应当注意和规避的还有一点,即不要以评估为由头设定“双师型”高比例,误导“双师型”数据的上报,鼓励弄虚作假。如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要求合格院校“双师”比例要达到50%以上,优秀高职院校“双师”比例要达到70%以上。而安徽省迄今为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平均比例只有36%左右,倘若学校想评上优秀,就只好编造虚假数据来达标。我们认为比例低不要紧,但一定要真。假的高比例并不比真的低比例好,而且也没有用。还会产生负效应,把社会风气搞坏了。当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到底怎样呢?

现状一:理论不着天,实践不落地,双向贫弱理论不着天,并非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知识基础薄弱,而且高职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也不允许讲过多的知识。如此来说,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占有基本够用,关键是理论上不去。这里的理论不是指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而是专业知识之外、能对教育教学形成援手的理论知识,如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方法理论等。我们需要哲学的眼光,拓展教育视野;我们需要教育学的理性,把握教育规律;我们需要心理学的深刻,明了“所以然”的奥蕴;我们需要方法论的指导,实现教育自觉。好比蜜蜂采花,只有广采博纳,才能酿成甜蜜。理论不着天的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虽然不欠缺知识,但却缺乏更新的知识。不少教师不喜欢坐书桌,学习意识和自觉性不强,普遍存在知识的老化、陈化的问题。

实践不落地是因为:一是有身份上的障碍。虽说教师的地位、层次不高,或者说只是虚高,是口惠而实不至。但毕竟有一个身份标签、知识分子的符号,真到了让我们放下“身段”,到企业实践,和工人打成一片,还是有一点心理障碍。二是有畏难情绪左右。动脑与动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能力,我们大部分教师是学科化教育背景的“出身”,长于知识教授,担心动手能力学不来、学不会,而怀持畏难和拒斥心理。三是心理上觉得不需要。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主要指基础课)不需要强化实践能力,教教理论挺好,希望维持延续;认为强化实践能力,只是别人的事,与己无关。这些错误的认知,都对高职教师实践的虚脱、孱弱,或建设成效不显,有着直接影响。

现状二:停留在经验层面,多为经验型教师

经验是什么?经验有用吗?经验的局限何在?经验是经体验内化而生成的一种解释模式。它是人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而产生的过往经历的总结。华东师范大学教科所陈建华教授认为:“教育经验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从事教育活动的有效知识、技能以及情感和情绪的体验。”[2]经验当然有用。经验是教师个体的一种生命性、历史性和境遇性的存在。经验是人面对世界而生成的实践智慧和宝贵财富,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具有本源性意义。英国的洛克强调:“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导源于经验,而且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杜威也说过:“一盎司经验所以胜过一吨理论,是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活力和可以被证实的。”[3]可以说,丰富的经验是一线教师专业生命的基石。

但是,经验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经验是感性的,处在“知其然”的层面,却不能“知其所以然”,更缺乏对“所以然”进行再审思、再凝练的哲学概括。它只具有实践意义,而缺乏逻辑意义、理论品格。第二,经验具有守成性。正如柯勒律治指出,“经验好比航船上的尾灯,只能照亮已经驶过的水域”。它是“向后看”的东西。而教师们往往乐于在稳定而习惯的经验中浸淫,造成了适应力、创新力的荏弱,一旦教育实践超出经验范围,造成旧的经验失效,就会感到张皇失措,无所适从。第三,经验是底层的。它是做法层面、实践层面、基础层面的东西。如果不加以提升,就无法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而且经验的简单叠加,并不能提升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反而有可能造成教师迷恋经验,被经验所羁缚而固化、僵化、匠化。第四,经验又是个性化的。它是个体体验的积淀和固化,并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问题恰恰在于,当下我们的教师却大多是经验型、感觉型的教师。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地总结经验、认真地反思经验、努力超越经验,将宝贵的经验上升到方法层面、理论高度才行。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追求

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提升

摆脱“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必须进行“双师”能力的实质性整合,追求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双向提升。

(一)高职教师理论提升的方法和路径

1.理论的支持。

感性的和底层的经验,如果没有理论铺垫和支持,就难以实现超越。理论是什么?《辞海》解释为:“指概念与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它是一个符号结构和体系,是对于表达各种事实的各种概念之间关系的理性研究。经验本身并不能自我超越,即便不断地叠加、丰富,仍然缺乏质变的逻辑。因为它还是处在同一层面的平行的集成。而经验的超越必须要有进层和梯次的提升,必须要有逻辑的台阶,这就是理论。

(1)理论是经验提升的归宿。经验是感性认识,它向上和发展的逻辑进路是理性认识,所以由感性而理性、由经验而理论,是经验提升的必然路径和归宿。如果我们不能将经验上升到理性层面,就只能停留在感性经验层面瞎“折腾”或浅“折腾”。

(2)理论是我们透视和认知经验的利器。经验是形而下的实践,理论是形而上的思考。它是高于经验一个层面的东西。有了理论,我们才能“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才能认知和研判经验,甄别和比较经验,审视和把握经验,对经验的观照才具有穿透力和清晰度,才能实现对经验的深刻认知和本质把握,并为经验的概括、提炼做好理论铺垫。

(3)理论是概括、提炼、升华经验的思想指引。对经验的概括、提炼、加工,必须要有理论依凭、思想指引。理论好比行车时的GpS定位系统,熟悉的路线可以凭借经验驶达,但陌生的去处就需要系统的指引和提示,理论就是超越经验的GpS定位系统。没有理论,我们就只能停留在经验层面,逡巡于感性世界,不能对教学中的经验事实或教育现象进行提炼、概括,也无法将教学中的具体做法上升为方法,更别说达及方法论的高度。没有理论,我们甚至不知道去如何加工经验、“怎样去想”,只能沉溺于经验的陷阱,自迷其中。

2.实践的反思。

反思是理论提升的手段和策略。经验的超越和教师的成长需要实践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是“心灵转向自身”的一种回归性思维,是运用知识理论对教育的一种重新塑造。目的是在已然的行为实践与发展、进步、改进、超越的愿望之间保持有益的张力。反思的作用:第一,教育反思体现了人类教育行为的自觉性;第二,反思为重构、改进和转变提供了契机;第三,反思是依据新知识或新信息的输入,对教学活动进行修正和重塑的过程;第四,反思可以增进我们的教育智慧,提高师能水平,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4]朱永新教授也说过,一位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亦指对教书的反思和投入的程度。

如何反思?教育反思要有明确反思的对象,找到反思的抓手,锁定反思的切入点才行。否则,就会陷入不知反思什么、如何去反思的焦虑和茫然中,当然也就根本谈不上有效反思。比如一节课下来,我们该反思什么,必须有具体的指标或问题:第一,精彩有哪些?重在反思自己上课的精彩过人之处,学生叫绝之点,自鸣得意之法,即兴发挥灵感,成功处置创意等,这些“亮点”和长处,一定要记下来,使之成为自己的教学财富和宝贵资源。第二,特色是什么?需要进而反思自己教法的特点,在教学成效的权衡和与别人教法的比较中,发现自己教学的优劣得失,在优胜汰劣、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中努力打造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第三,缺失在何处?这是反思的最核心与关键所在。因为优点不反思跑不了,而缺点不反思就改不掉。反思缺失不仅要反思缺失什么,明确不足所在;为何缺失,进行正确归因;还要反思怎样改进,找到解决对策。这样的反思才是深刻的反思、有效的反思,才能成为改进的依据,进步的阶梯,成功的先导。

3.方法的凝练。

方法凝练是理论提升的一种标志或归宿。斯宾诺沙指出:“方法不是别的,只是反思的知识或观念的观念。”[5]可见方法是观念、理论层面的东西。当下我们教师的教学多是有做法、没方法,有经验、没理论。只知道具体的教,但不知道为何要这样教,用什么方法教,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教。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与教师不善将教学做法或经验凝练成方法有关。如果我们把教学过程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可以发现,我们的问题是出在解决问题之后思维和实践的进程就中断了,由此形成了思维阻断效应、经验维持定势和方法遮蔽功能,使我们无法完成方法的凝练和理论的提升。一是思维的阻断效应。每每当我们思维的逻辑进程达到解决问题环节时,就以为大功告成,戛然而止。思维的链条就此中断,没能关注解决问题之后“剩余价值”(其实是更重要、更高层面的价值)的持续挖掘,许多可贵的东西也因之被埋没、遮蔽、流失、浪费了。二是经验的维持定势。诚然,通过问题的解决,人们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做法和经验,但由于思维的断裂,忽略了深究解决问题经验背后的东西,只能停留和维持在现有的经验水平上,形成经验定势,无法超越经验,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三是方法的遮蔽功能。经验再向上走,就能概括成方法。但由于经验被定格,向上的空间被封死,经验就无法向方法转化和提升,形成了方法的遮蔽。

所以,必须在解决问题之后,延伸其思维链,充分思考和深度挖掘“解决问题”之后,还有待继续开采的价值含量和智慧财富。这就需要补充三个环节,即反思问题、凝练方法、检验方法,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环或学习圈。详见图1。

这其中最核心的一环,就是凝练方法。因为方法的凝练标志着思维的逻辑延伸,经验的理论提升,个别性、特殊性的具体做法向着普遍性的规则迁移、升华,实现对经验的超越。因为止于经验反思,只能是肤浅、无效的反思。只有超越经验,上升为理论、凝练为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智慧。

(二)高职教师实践提升的方法和路径

对于教师来说,实践能力是多元的。不能一提实践能力提升,就只想到企业实践,这样的理解是狭隘、偏颇的。因为实践能力包括教学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科研写作能力等。我们不妨从这几方面探求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方法和路径。

1.在课改中学会课改。

课程改革是教师最重要、最根本的一项能力实践,具有终极价值和根本旨趣。课程改革是相对于传统课程教学而言,传统课程教学是“致知”性的,与职业教育“致能”性的培养目标是相背离的;因而在教学方法上,也必然是两种套路的,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沿用“致知”性的教法来培养“致能”性的人才,这是完全错位和悖谬的,不改不行。所以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是内涵发展的根本诉求,是职业教师不可回避的、绕不过去的职业命题和应有担当,是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根本要求。如何改?第一,提高课改认识。因为:(1)课程改革是教师的一种责任和义务,不应把它看成额外负担。它是教师的使命所在、职责所系。(2)课程改革是教师生涯发展和职业成长的根本要求。(3)即便没有了改革的激励举措,我们也没有理由拒斥改革,置身其外。第二,迟改不如早改。既然不改不行,不得不改,所以迟改不如早改。早改早得益,可以享受优惠、激励政策的阳光普照。更重要的是占得发展先机。第三,在改中学会改。改当然比不改多付出,有难度,所以有的人有惰性或畏难情绪,不愿投身改革。但不改就永远不会,永远不进步,没有人生而知之,先改先会的人也是经历由不会到会,由艰难困顿到驾轻就熟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所以我们没有选择,只有投身改革,在改中学会改,才是唯一的选择和出路。

2.在企业实践中提高技能。

企业实践是提高教师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是“双师型”教师整合提升的重要一环,也是教育部顶层政策设计鼓励和提倡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如何在企业实践中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方法如下:(1)在教学过程中要做有心人,对自己的技能缺陷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这样到企业实践,缺什么补什么,针对性强,效果明显。(2)要放下“身段”,切切实实融入企业、融入车间、融入岗位,要踏踏实实利用好暑期实践的机会等,实实在在地学点真东西,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不是走过场、搞形式。(3)要主动出击,寻找机会锻炼自己。如参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研发,或者与企业联手进行横向课题的研究。总之,要寻找一切机会,利用自身的优势服务企业,做点实事。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提高自己。(4)不要抱着与己无关的态度,置身事外。如基础课的教师,觉得文化基础课在企业派不上用场。诚然有些专业在实践方面缺乏抓手和机会,但仍然需要琢磨自己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方法和路径。如多组织一些辩论赛、营销策划、展会布展等有助于提高学生需要的专业能力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实际能力也会得到锻炼提高。

3.科研写作。

写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教师能力整合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写作本身是一种能力。写作不是靠理解、记忆、背诵打造出来的,而是靠多写、多练磨砺出来的。它是一种高品质的技能,智慧技能、创造技能。因而,会写绝对应该成为“双师型”教师的一种标志。写作是人的综合能力的整合与体现。会写的作用是多元的。

(1)写作有利于教师内化吸收,充实生命内涵。写作是一种“内化——意化——外化”双重转化的人类实践活动。消费的是思想,支出的是材料。要想写得好,必先内化吸收,否则头脑空空,双手攥空拳,写什么呢?所以写作具有一种倒逼机制,它逼迫你必须先看书学习吸收,然后才能外化倾吐。正如黄宗羲所说:“文章之道,非可一蹴而就者,苟好之,则必求天下之书而读之。”而广求天下之书而读之,必能充实教师的思想和头脑,动笔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否则,就只能捉襟见肘,左右为难。

(2)写作有利于教师思维整合,思想的整理。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是具有整合功能的,它是在思维中将人的认知前见、经验整合到对当下事物的理解中,形成不同的视阈融合或支撑。在这个过程中,思想的整理,条理的建构,逻辑的营造,视角的确立,均需要经过思维的加工而完成。写作是思想整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性的零星感悟被整合、串缀,点滴的教学灵感被捕捉和固化,经验性的教学图式被理性地剪裁、升华,感性的教育认知经由写作的创新链接,提升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智慧。[6]

(3)写作有利于教师能力锻炼,提高综合素养。其一,写作能够帮助教师梳理思绪,使个体的经验逻辑化、理性化。恰如培根所说,“写作使人精确”。其二,写作能帮助教师深化认识,写作会迫使教师对问题做彻底的思考,从而深化和丰富认识。其三,写作会提升教师的生活品质,更具有成就感。写作是教师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它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使教师不断超越和发展自我。

(4)写作有利于教师优化表达,提高教学质量。写是提高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过程。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自不必说,口头表达则是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是教师吃饭的本领。所以笔者经常讲作家是“笔耕”族、教师是“舌耕”族。写与说有联系吗?当然有。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教授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到位,笔者非常赞同。会说的人不一定会写,但会写的人一定说得不差。这个“说得不差”就是写的功劳,而且指的是“拙于说”的人。更不必说能写会说的人了。他又说:“当你在写作中练就了用完整和精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感怀时,自然而然,口头语言的品质也就提高了。”[7]所以每位教师都应该把写当作锻炼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提高言说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邢晖,李玉珠.高职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全国百余名高职校长透视职教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2-09-01(3).

[2]陈建华.教师要超越经验层次上的教育常识[J].教育研究,2012(10).

[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转引自欧阳明.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张健.职业教育的追问和视界[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长沙:岳麓书社,2005.

measurestoimprovetheintegrationofHigherVocational"DoubleCompetency"teachers'theoreticalandpracticalabilities

ZHanGJian

(instituteof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Chu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Chuzhou239000,anhuiprovince)

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能力篇6

2016年5月起,教育部组织专家修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次修订的课标增加了不少内容,特别是关于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内容,成为目前语文教育教学中最为关注的热点。“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每一位高中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必须研究的问题。个人以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在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中,现以苏教版必修四上选自雨果《巴黎圣母院》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教学为例,谈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尝试。

一、在互动对话中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也是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只有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才能形成语文运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提高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促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因此,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衡量一个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换言之,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要学生自主积累、整合,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不断提升。要注意的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的。

比如: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在课堂开始阶段,为了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掌握程度,设计了一个环节:你读了几遍课文?你通过预习知道了哪些内容?

为什么这样设计?因为通过读懂文本主要内容来了解文本表达特点是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表现,学生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语言来交流,表达自己对预习文本的掌握情况,这就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的过程。因此,在课堂开始阶段,设计“你通过预习知道了哪些内容”的环节,不仅仅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测,也是对学情的把握,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

又比如:在完成《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课堂教学目标时,设计了两个思考题:这是一滴怎样的眼泪?为什么是一滴这样的眼泪?

这个教学设计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要求更高,因为这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厘清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解决了文本的难点。学生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对文本有比较到位的认识,并“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也就是先要语言建构,然后才是语言表达,也就是运用。因为在听说读写中,“说”属于运用语言范畴。阅读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文本表达的内容,更要有具体语言知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这样的语文课才没有偏离语言学科的本质,这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味,为了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具体的语言建构规则,而且要为学生的语言运用提供合适的语言训练点。“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在恰当的时候向学生提供恰当的语言材料,并且教他如何学习,也就是说帮他养成恰当的学习方法和检验自己假设是否正确的能力。”[1]的确,在文本阅读的时候,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建立在一定语言材料的积累之上,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后具有了良好语感,并能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联系,通过梳理和整合,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那“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素养就基本完善了。

二、在有效提问中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如果说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属于基础部分,那么,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辅相成,因为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素养要以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为基础,是在语言建构与运用过程中实现的。所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特征之一。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个素养呢?钱梦龙老师认为,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而爱因斯坦则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可见,启发和引导思维的最好办法是精心设计好问题。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大多以提出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终结点。所以,我们老师要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比如: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作为小说,认识艾丝美拉达和伽西莫多这两个人物形象是教学的重点,如何把握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提问:请大家结合文本,想一想:这是一滴怎样的眼泪?为什么是一滴这样的眼泪?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认识。我们不妨看看有关的教学片断:

生1:这是“感激”的眼泪。伽西莫多哀求了广场上的很多人,但人们不仅不给他水喝,反而还“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甚至被人投石子”,只有艾丝美拉达给他水,面对如此美貌善良的姑娘,伽西莫多流下的是“感激”之泪。

生2:这是“愧疚”的眼泪。艾丝美拉达没有因为伽西莫多曾经劫持自己受到伤害而跟着广场上的百姓一起嘲笑他,反而还给他水喝,这一定令伽西莫多感到愧疚。

生3:这是“吃惊”的眼泪。艾丝美拉达不仅不计前嫌,还居然给伽西莫多水喝,“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第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这无疑让伽西莫多感到非常“吃惊”。

生4:这是“懊悔”的眼泪。伽西莫多不辨好坏,听信克洛德・孚罗洛的话,劫持爱斯梅拉达。看着送水给他喝的艾丝美拉_,伽西莫多想起劫持她的往事,他感到很“懊悔”。

生5:这是“自责”之泪。伽西莫多原以为爱斯梅拉达走上刑台是要来报复他的,但是他错了,他为自己误解爱斯梅拉达而流下了“自责”之泪。

生:6:这是“积郁已久”的眼泪。因为在文章最后有“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可见,这眼泪是“积郁已久”的了。

……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或许恰切的问题,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自己的理解,抓住“一滴眼泪”来解读文本,这个解读不仅需要学生熟悉文本相关信息,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出结论。在这里,“这是一滴怎样的眼泪”是学生思维的诱发点,也正是这个诱发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无意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发展和提升”。

有人说:“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看来,阅读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这个素养的有效途径。当然,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路径还有很多,我们可以精心设疑,促进思维发展;我们也可以扎实训练,提升思维能力;我们还可以鼓励质疑,拓展思维空间。总之,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根据高中语文课标“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善于在有效提问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问题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三、在形象分析中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来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所以,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那么,高中学生在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个素养上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明确要求:“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能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如何达到课标要求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个素养要求?

比如: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我们从“这是一滴怎样的眼泪?为什么是一滴这样的眼泪”入手,进而分析艾丝美拉达和伽西莫多这两个人物形象。比如对艾丝美拉达形象的把握,学生从广场上和伽西莫多无冤无仇却“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甚至向伽西莫多投石子的看客和曾受到伽西莫多劫持的艾丝美拉达给他水的对比中,可以认识到艾丝美拉达是一个心地单纯、不计前仇、以德报怨的善良的姑娘;学生从“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第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的行为,可以认识到艾丝美拉达是一位外貌美丽而心地善良的姑娘等等。同样的,对伽西莫多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从伽西莫多喝艾丝美拉达喂给他的水之前,“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这一滴眼泪,学生可以认识到这是对艾丝美拉达的感激,充满了自责、悔恨,他从艾丝美拉达身上看到了希望,他既然知道劫持艾丝美拉达行为的错误,当然会明白克洛德・孚罗洛行为的不当,这意味着他开始觉醒;从伽西莫多喝过了水,“想吻一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这一行为举动,学生可以认识到这是伽西莫多表示感激的方式,他不仅仅有生理层次的需求,同时还有精神层面的需要,同时也反应出伽西莫多对美的追求。

我们说阅读是鉴赏的第一步,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文学鉴赏。在进行文本阅读的时候,在完成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我们把握了艾丝美拉达和伽西莫多这两个审美形象,在形象分析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

四、在拓展延伸中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人们常说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获得文化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高中课标对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要求是:“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那么,如何达到高中语文课标提出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要求?课标上明确提出要“借助语言文字”,从而传承文化,理解文化。

比如: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最后环节时,可以提问:“文章说‘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为什么强调生平第一次?怎么可能是生平第一次?”在《巴黎圣母院》全篇中,伽西莫似乎是个不会流泪之人,本文选自第六卷,在之前的所有描写中,伽西莫多似乎从来没有流过泪。在第九卷第三章:“她非常感动地听着他的话,一滴眼泪在那敲钟人的眼睛里滚动,却没有落下来,他好像在努力把它往肚里吞。”第九卷第四章:“然而可怜的聋子却听见了,他胸膛里迸出深深的叹息,转身退了回来。他心中胀满了他吞下的眼泪。”“聋子看着她,他是明白这种哑剧的。可怜的敲钟人眼睛里充满了泪水,但他一滴也不让它流下来。”“他不禁悲哀地摇摇头。‘我会把他给你带来的。’他用微弱的声音说。随后他就掉过头忍住眼泪,连忙大踏步下楼去了。”在第九卷中伽西莫多有眼泪,但始终没有流下来。或许他一生只流过两次泪,我们可以从其后的第十一卷第二章看到:“他像受了雷击的人一样不动也不响,一长串泪珠从他那一共还只流过一滴眼泪的独眼里悄悄地往下流淌。”这里的描写显然照应了第六卷,我们看到,伽西莫多轻易不流泪,几次都是眼泪在他的眼眶里而始终没有流下来。如此一个类似“硬汉”的伽西莫多,为什么在艾丝美拉达给他水的时候会流下生平第一次泪了呢?大家觉得他会流泪吗?

补充了关于伽西莫多的眼泪后抛出问题,学生思维很活跃,但有些同学有点瞎猜,此时宜提醒学生要从文本中寻求答案。学生渐渐明白:伽西莫多被拉到格雷沃广场的绞台上受刑,广场上群众百般嬉戏,这个形体丑陋的人,但伽西莫多不流泪;当年收养他的义父,在他最需要的关键时候,慌忙逃避伽西莫多的眼光,但伽西莫多不流泪;刑台上受到无情地鞭打,他口渴难熬,两次用嘶哑的声音喊着:“给水喝!”却没人理睬,没人同情,只有无数的骂声和侮辱声,但伽西莫多不流泪;但当他喘息着喊完第三次时,一个女孩从人群中走出,温柔的艾丝美拉达将水送进了他的口中。“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因此,他希望“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但没想到自己错了,于是,他“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皱了的难看的脸颊缓缓下坠”。为什么干枯的独眼里流下了泪水,那是被善良和宽恕感动了,那是被艾丝美拉达善良的人性感动了。眼前这么一个漂亮、纯洁、妩媚、纤弱的少女能够这样垂怜一个丑陋无比、凶恶的人,台下的群众都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艾丝美拉达善良的人性不仅感动了伽西莫多,还竟然感动了曾经“疯狂”的群众。这是人性的美好,更是人性的伟大,也是当时法国社会倡导的文化主流,所以,伽西莫多的眼泪是善良人性光辉下的觉醒之泪,是人性的觉醒,真正的是“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2]。或许文化的东西不用标榜,但通过语言文字,我们能够自然感受到,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这或许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总之,语文核心素养是后天形成的,是习得、悟得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互动对话、有效提问、形象分析、拓展延伸等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虽然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多次培养、反复训练,但只要我们语文老师做一有心人,我们就一定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培养目标,让我们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起来。

参考文献:

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能力篇7

[关键词]创新意识;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教学;提升策略

创新意识的提升从学生个人层面看其意义在于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培养灵活多向的思维、求真尚美的数学精神以及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从社会层面看其意义在于数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现代中小学教学中,数学创新意识是对被应试“绑架”了的思维的解放。它不仅是对数学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更是人们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实践中都会用到的思维武器。

一、中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基本内涵及其提升基础

1.创新意识的基本内涵创造力、创新意识是不同范畴的概念,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要求和规划自己的发展的精神态势[1],是一种内在的思维,属于心理品质的范畴;而创造力则是指人们在问题情境中,不墨守成规,灵活运用知识经验,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某种具有价值的新产品的能力,属于能力的范畴。由于中小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有局限性,要求其在数学科学领域探索或得出新的成果、解决新问题是不切实际的。中小学生的数学创造力,主要指能用新的思维解决当前问题或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渗透于各个学科,在数学领域中其特指能够灵活运用数学方法和规律,但又不局限于规则进行探究思考,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致力于创造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思维方式。另外,创新意识和数学核心素养也是一种交叉的关系。数学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建立在其他基本素养之上综合性更强的素养。它不仅仅在数学核心素养中占有一席之地,文化的传承与选择、科技的改革发展、人类进步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它。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其各部分都得到合理发展才能起到理想的实际效用,不然就会造成木桶效应。简言之,数学创新意识广泛存在,并在数学核心素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数学核心素养也有许多子结构,数学创新意识就是其中之一。2.创新意识的提升基础(1)以综合素养为知识技能基础。数学创新意识的提升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它需要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运算能力等思维能力做支撑;同时,它也需要一定的学科知识技能做基础。例如,在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入手,通过“裁剪”和“拼接”的转化思想来推出结论。推导求证这类知识点迁移的过程,于学生而言就是再发现的过程,是发展创造意识的契机,但是若没有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等核心素养与基本的算数几何知识做基础,教学都难以开展,更别说发展创新意识了。(2)以兴趣动机为情感基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理解)、好(喜爱)、乐(兴趣)是学习的三种境界,而创新意识往往只有在“乐”这个境界中才能充分发展。兴趣是与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无形的心理动力,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并促使学习者进行深度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意识的立锥之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有一种基本需要———想让自己是一名发明者、创新者、思考者。这种心理在小学生的心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学必须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否则,它就会因逐渐失去兴趣和激情而消失。”[2]传统教育中,兴趣和动机通常是可有可无的配角,如今已逐渐转型成为教育舞台上的主角之一,是创新意识培养中的情感基础。(3)以学校社会为环境基础。人在接触不同的事物时会觉得耳目一新,思维会更加活跃,没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和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是对创新意识的抑制。学校应当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多元性,适时更新教育环境(例如灵活多变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以及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着促发的作用,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

二、中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条件

1.创新意识的影响因素(1)依赖思维。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源丰富便捷,但是对资源的过度使用则会让思想产生惰性,形成思维依赖。首先是对教师、教材的依赖。笔者曾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课堂上教师让一位学生做他没学过的知识点的练习题被拒绝,理由是“没有学过,所以我不会”。学生没有主动思考探究的动机,遇到这种陌生情况,就给自己找了个似乎合理的台阶,“将来老师会教的,到那时我就会做了”,这其实是对教学的一种依赖。其次是对教辅和互联网的依赖。遇到问题就条件反射似的四处查资料,以期找到现成的答案,这种依赖思维会逐渐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弗莱登塔尔说过“数学是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需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3]依赖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道隐形的屏障,阻碍了学生进行创造探究的脚步,教育者应当把握好学生独立思考和寻求帮助的平衡关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摆脱依赖的习惯。(2)定势思维。定势思维是指以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4]数学问题是变化莫测的,当情境发生改变,定势思维就会带来消极影响,它阻碍主体跳出原有思维模式用创造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创新意识也随之被扼杀。(3)直觉顿悟思维。直觉思维指停止对一个问题的思考去做其他事,一段时间之后忽然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际上是产生了顿悟。它与创新意识和定势思维都有联系,如果说定势思维对于顿悟起抑制作用,那么创新意识就起着催化作用。离开原有情景,换个角度分析线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会强化学习者对于创新意识的把握和运用,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过程。2.创新意识的提升条件(1)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数学往往以公式和抽象的定理呈现给学习者,愈加功利化的数学给人以枯燥乏味之感,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学生在数学面前往往是被动的,思维中创新的火花无法得到释放,因此,数学情感的培养对于创新意识的提升至关重要。首先是要领悟数学价值。数学模型具有极大的数学价值,它是对实体事物的高度抽象概括,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对数学价值的领悟和认同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良好情感和兴趣。其次是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对成败进行合理归因,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反馈。再次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利用生活现象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让他们看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注重对公式原理的推导,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追本溯源,真正让学生经历“建模”过程,体验数学之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5]最后,在教学中不应当将数学局限于“数学”之内,而应利用学科之间横向联系,促进知识迁移,激起对其他学科兴趣的泛化。(2)强化教师的培养意识。教师首先应当创新观念、能力和人格。创新离不开模仿但也绝非全盘照搬,模仿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创新成果来激励学生,起到外部强化和榜样作用。其次要有正确的学生观,要相信不管是数学大师还是小学生,他们身上都有创造的潜力,并且有创造的欲望。学习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由微而至著的生长过程,任何思想都有可能迸发出独特的创造灵感,因此教育者应当做好旨在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的准备,并在教学中抓住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契机。(3)营造创造性的环境氛围。环境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是教育可利用的隐性资源。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摆脱教师与分数的权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塑造主动思考的创造意识。其次,数学教育应当利用好生活中的资源,开展趣味数学竞赛或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等实践活动。应用是学生进行创造最主要的动机,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在实际创新中提升创新意识尤为重要。最后,要把这种思想传达给每一位家长,让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家庭中也得到重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三、中小学数学创新意识提升的策略

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恰到好处的教学过程对儿童创新意识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课堂中的基本策略表现为通过独立思考(生长)讨论交流(发展)教师引导(提升)实践应用(巩固),以提升创新意识。这条主线看似易把握,若要真正使其发挥提升创新意识的作用,还需要更加具体的策略的配合。1.给学习留“余地”中小学生数学课业负担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重视,并强调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谓给学生学习留“余地”,一是“时间余地”。传统的教学不仅是满堂灌,拖堂占用自习课等现象还很普遍,学生连做作业的时间都不够,又谈何发展创新意识。这里所说的“时间余地”并非指拿出时间来给学生休闲娱乐,而是通过积极思维,帮助学生跳出数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超越一般的角度来思考数学。留出一定的时间来放手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探索,个性化地解决问题。二是“思维余地”。教学要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着眼于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发展潜力。在基本知识和练习之余,还应该让学生尝试解决层次更深、综合程度更高的问题。思维具有独特性,在最近发展区内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个性余地”。生活中的数学是见仁见智的,许多答案并不一定就是最佳方案,课本中的数学虽有着标准答案,却也有着无穷的解题思路。教学中武断地否定与标准答案不符的思考无疑是对创新意识的扼杀,教学要留给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在个性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意识。2.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人们对没有把握的事物总会产生一定的恐惧,学习也不例外。要克服这种心理上的恐惧,首先是要正视失败,犯错误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同样是有价值的学习经验,错误越多并不代表能力越差。正如爱迪生所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恰恰许多灵感和顿悟都是在尝试错误中产生的。其次是克服对评价的恐惧,这是他们害怕表达自己观点的原因之一。在集体学习中,当情境模糊,抑或对自己的客观判断把握性不是很大时,学生通常为了逃避消极评价而不自觉地选择从众。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问题,利用头脑风暴法减轻群体压力给学生造成的心理恐惧感(例如秤有哪些用途、测算圆形花坛的周围扇形座椅的面积、如何统计期末考试成绩等)。可以以班或者小组为单位进行,先向学生介绍这种方法的特点,再鼓励他们开阔思路,集思广益,说出自己所想到的一切线索和想法,不论正确与否。头脑风暴是一种有针对性地提升创新意识的方法,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灵感,它的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反馈的延迟性,即非即时评价性,对于提出的观点不能立即作出评价,要将讨论的目的定位在尽可能多的思考和观点,而不是观点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评价的延迟可以克服学生对评价的顾虑,“不计后果”地进行自由思考,有意识地生产出创造性思维产品。二是评价的积极性。众多的创新结果中,肯定有巧妙的也有笨拙的,不论水平高低都不宜做消极评价,应当看到每种思维积极的一面,热情地赞扬学生的创造性工作,激励学生今后充分利用创新意识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全员性。教育不止为了学生的发展,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轮流发言、无记名默写或者两两讨论法等都是很好的办法。要发展想象力,首要措施就是缓解压力,转变教育观念,从绝对的应试中走出来。现如今小学减去了升学压力,初中知识的难度也有所降低,但是高考大纲不动,应试就依旧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教师在升学率的压力之下,对课堂和学生的控制性增强,教学行为表现为对特定目的的追求,对于课本中的定理公式背诵多于理解、固定情境应用多于创造性应用。无形当中就将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这种控制性的管理氛围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将创造意识也扼杀在摇篮当中。其次是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利用实验观察、类比模拟、发散求异、多方联想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提升创新意识。4.进行非常规性思维训练非常规性思维是突破定势的重要途径(如逆向思维、证伪思维、发散思维及转化思维等,也包括对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归纳思维等常规性思维进行协调的新颖独特的组合),这类思维往往是引导人另辟蹊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钥匙。数学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数学史上思想成果的学习来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再发现”,创新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渗透于创造性思维活动中逐渐累积而成的。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角度,教会他们在各种思维中灵活转换,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锤炼有独特的作用。总之,数学核心素养中创新意识的提升是教学的基本任务,每个人都具有发展潜力,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情感的基础上教他们学会思考,积极实践,开阔思路。力求培养个性化思维,让创造成为一种习惯,让数学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得到提升,成为每个人都具有的基本素养。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创新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4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57.

[3]弗莱登塔尔.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m].陈昌平,唐瑞芬,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1):3.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59.

[5]顾亚龙.以文化人:小学数学文化的育人视界[J].星教师,2016(2):9-27.

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能力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首先,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突出教师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不可动摇,对于教师所讲的一切,学生都不敢质疑,导致有些学生有问题也不敢多问,在数学的学习中处于非常被动的位置。而通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打破这种现象,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深入,在数学学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是初中数学教学传统的思维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化教学发展的需求。因此新的教学方法的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运用情境教学、多项思维导入、生活情境、提问策略等相关知识的导入,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情境教学模式的创设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环境有所熟悉,所以对事物的学习能力引入更多的个性化思维,也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如“平行线”这一概念的引入,教师根据书本内容讲解,学生了解的是数学概念,对其属性和基本的应用了解不到,但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如果运用相关的情境引入,学生对平行线有立体的认识渠道就会提升自身的知识能力发展。

2.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探究

(1)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的解题方法让学生运用与以往不同的思维方式。正面的思维方式的运用策略是根据已知得到答案,但是逆向的思维方式是通过答案找到要推导的已知条件。两者的结合运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数字思维的敏感度,同时逆向思维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寻找问题的答案,拓宽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2)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

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例如,小明和妈妈晚上去散步,15分钟后达到小姨家,小姨家和他们家的距离是900米,妈妈中途回家,小明和小姨玩了30分钟以后也回家,在20分钟以后到家,要求在线面直角坐标中表示出离家时间和距离的相互关系。先对几何图形开展直观分析,因为几何图形的很多已知条件能够通过图像转化,所以通过图像的直观分析能够很清楚地了解到题目中要推断出来的位置条件,同时运用代数的抽象分析和逻辑性开展推导,可以避免几何的直观性所带来的约束,同时突出数形结合的优势。

3.提问教学策略的引入

初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学生能够得到的提问锻炼机会很少,教师适当的时候要给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提供主动提问的机会。学生缺乏机会锻炼自己的提问能力,所以对待事物的整体感知度不是很高,问题也想得不够深入,很浅显。深究其原因,主要是师生关系不平等和教学氛围不合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和学生接触,尽量和学生保持平等地位,这样学生才能够把自己的疑问勇于提给教师,教师初期开展提问教学的时候运用讨论式教法方法,可减少学生的恐惧感。学生应把提问当成日常学习环节中的一部分,不要当成生活的负担。

参考文献:

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能力篇9

关键词 初中生 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转型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保障。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就在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考能力’应当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比‘基本知识的掌握’更高位阶的能力,是可以用之于改造世界的有效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阶段,特别是在实践阶段,学生思维模式逐步定型的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思维能力培养是教学的应有之义。韩愈在《师说》中曾这样规范老师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是什么?很多人将“道”理解为“道德”,但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规律”、“方法”的意思。孔子也在总结自己的教学规律时说过这样的话:“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吾不教也”。举一反三就是要求学生从“一”中掌握其规律性,并能够以这一规律去分析“三”的存在,从中找出“三”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从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在教学中加强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是教学各阶段的应有之意,也是各阶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2)培养初中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们借助互联网获取的优质教学资源越来越多。各种教学优质教学资源的获得,这对学生学习来说既是一种帮助,但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干扰;而且这些资源的获取往往都是在老师没有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大量资源的累积就会给学生带来选择上的困惑,如何让自己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这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进而掌握分析、鉴别资料的能力,合理利用辅导资料,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初中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有助于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无论是知识自身的更新速度还是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技能和知识更新速度都在大大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意味着知识淘汰的速度也在加快。知识淘汰速度的加快与对新知识需求加剧的矛盾运动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学习观念,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的实现,不仅需要教育界转换观念,不断拓展成人非学历教育,更需要帮助人们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使劳动者能够在走上社会以后能够凭借自身的学习能力自主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4)培养初中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加剧,特别是全球化时代到来导致的全球竞争加剧,致使创新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各国也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角度来对待。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培养人才的创新思维,提升创新人才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可急于求成;同时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着自身的规律,只有在不断地发掘和发现规律并将发现的规律用于教学实践,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2教师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方法的发现和传授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1)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思维方法。出于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同,当前我国的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开始逐步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探究性学习。但由于当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每门课程所内含的科学思维方法发掘出来,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教会学生物质是运动的,运动遵循什么样的规律,更需要去发掘学者们是如何发现这一规律的,是如何将个别的物质运动的现象总结为一般的规律性的总结的。这种发掘和发现,也就是将规律、定理的发现过程加以还原,以引导学生掌握思维原理和方法。

(2)要做好思维方法的传授和运用示范。在引导学生发掘出教材中所特有的思维方法原理以后,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思维方法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向学生示范思维方法的价值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和模拟一定的情景,和学生一起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做出预测和判断,然后通过实践和实验来检验预测和判断的准确性。这一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表现得尤为重要,在一般的物理实验中,实际上包含着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和原理去分析判断事物的发展态势,然后通过实验来加以证明。但由于对思维方式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我们往往在实验开始之前缺乏依据一定的方法进行预测,实验结束以后也缺乏对相关方法的总结和提升,存在着为实验而实验的现象。科学的做法应该是教师应该以实验为契机,做好方法论的展示、总结和提升,即运用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预测,并通过试验对结论进行验证,让学生看到在实践之外的理性推理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推理与实践来进行验证,掌握具体的思维方法。

(3)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思维能力水平。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提升思维能力,教师还需要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掌握分析方法。这种情景创设既可以是某一门课程的实验,也可以是通过组织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方法去破解模拟场景中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掌握相关的问题分析方法。

3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主体,初中生思维能力能否真正提升,关键还是在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发挥出来,能否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在实践中发挥学生在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主体作用。由于探索性学习模式并没有完全确立起来,因此在当前的学校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很难完全发挥出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水平,特别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让学生独当一面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教师应当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放手让学生对情况做出独立判断,然后以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2)引导学生实现思维模式从思考“是什么”到追问“为什么”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学生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即实现从“是什么”向“为什么”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注重具体知识的传授,特别注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是什么”,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既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对创新不够重视所致,也与中华文明追求一元认同,即强调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关。现代工业文明不仅需要掌握“是什么”的具体知识,也需要掌握“为什么”的思维方法。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需要让学生多思考“为什么”,特别是从多角度去思考“为什么”,既包括肯定角度的思考,也包括从排他性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这种对“为什么”的追问不仅可以让学生去发现已有知识中的规律性的东西,还可以让学生在追问“为什么”中去发现新的知识和领域,拓展自己的思维视野。

(3)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养成质疑习惯。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追问“为什么”的能力,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就是对已有的结论乃至公理从某一层面提出诘难,考察学术史,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重大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爱因斯坦正是对宏观领域的物质运动定律是否能够应用于解释微观领域物质运动进行质疑,从而提出了相对论;达尔文也正是对上帝创世说的质疑中发现了生物进化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大胆地质疑已有的公理和原理,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质疑的能力和勇气,哪怕这种质疑并不能证明已有的公理和原理是错误的。只要学生养成了质疑的能力和勇气,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就可以不断提升。

4协调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1)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前提下的主导作用。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没有教师的教就无所谓学生的学,同样没有学生的学也就没有教师的教。但我们必须注意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统一体中,教学重心逐步由教转向学,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因此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最核心的,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条件下的发挥。

(2)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的“有限自由”发挥。由于当前学生自身思维能力和水平都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要让学生完全脱离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在现阶段并不现实。一旦完全脱离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思维缺陷而使自己走入思维误区,不仅不能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还可能会因为思维的偏差而导致自身的思维缺失。

因此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兼顾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协调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形成合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如何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能力篇10

【关键词】数学教材阅读

许多高中学生甚至教师错误地认为,学数学就是做题,教材的阅读几乎没有用处。然而,数学学习不应只关注当前的考试分数,而应该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因此,数学学习应该为智力的发展,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服务。教会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由此可见,高中数学教材的阅读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高中数学教材的阅读?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高中数学教材的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使阅读事半功倍,在高中数学教材的阅读中,应注意养成哪些习惯呢?

第一,仔细阅读的习惯。数学教材的阅读与文学作品及报刊杂志的阅读有很大差别,走马观花似的浏览是没有用处的。它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地读,逐字逐句,不放过教材上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问题。只要这样才可能领会其思想内涵,进而起到阅读效果。

第二,积极思考的阅读习惯。“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材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思维性。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思考数学问题提出的原因,数学定理的推导思路,知识的前后联系,知识如何迁移运用,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过程,考虑其是否有其它的解法等。同时还应积极归纳小结,做到将书读“厚”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把它读“薄”。

第三,勤于动笔的习惯。在阅读数学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要手脑并用,在该圈点的地方圈点,对一些定理的关键部分,做上记号,并可写出自己的理解。同时,对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自己推导,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一定要自己动手做,光看教材的解答是没有用处的,能看懂教材的解答与自己写出解答过程是两回事。

二、掌握正确的阅读高中数学教材的方法

作为高中学生,在自主地进行高中数学教材的阅读过程中,具体可以按下述方法进行。

1、用好教材中的问题情境

教材中每章开始部分,都有章节的问题情境。该情境一般具有统领全章的作用,全章的中心内容基本是围绕该问题展开的,很好地体现了该章的编写意图。因此,我们应对一章开始的问题认真思考,并在后续学习和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时时回过头来对照该问题的解答,对理解整章的知识的目的和把握知识全局具有重要作用。如在《三角函数》一章中,该章开始的问题就从本质上反映了三角函数是可以用来刻画周期性变化的函数,用好章头问题情境,对问题的理解可以更加深入。

教材每一节的开始也会有反映该节内容的编写目的问题情境,我们可以从这个问题出发,自己主动地去思考,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并在思考地过程中,充分利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实在不能解决,再看教材提供的解决办法。如《直线的斜率》这一节,就提出:如何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我们看到该问题时,充分利用脑中的知识储备,联想坡度的概念,可以很快地自己解决该问题。这样,可以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

教材中公式、定理的推导是非常重要的。在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它们能够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对解决其它类似的数学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如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就蕴含了错位相减这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如果我们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没加以重视,对我们数学的学习很不利。

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应该首先自己去思考推导的过程,并尝试自己推导;然后再考虑该问题是否有其它的解决办法,如余弦定理的公式推导就有多种途径。若自己不能独立地解决,再去参看教材的方法,然后再想想,自己为什么想不到这样解决,关键问题在哪里,并进一步思考该定理、公式的得出过程中的哪些数学方法是可以借鉴的,并在以后学习中运用。通过这样的阅读教材,能够加深对知识的来龙去脉的理解,进而理解知识的本质。

3、加深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

数学学习,离不开概念、公式、定理的学习,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应加深对它们的理解。首先,重视数学三种语言即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转换,例如在阅读立体几何部分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时,我们在看到文字的时候,可以尝试自己在草稿纸上画出对应的图形,并用符号表示,也可以通过符号和图形,在翻译成文字语言。其次,注意思考知识的前后联系,例如在阅读《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时,有平面的两种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此时,可以再头脑中思考,与此相关的已有知识有哪些,可以想到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而且进一步思考,可以发现它们有共同点:都是以交点的数目作为分类标准的。通过这样的联想,可以将所阅读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再次,可以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阅读异面直线的概念时,可以思考生活中哪些直线式异面直线,进而加深对该概念的理解。

4、用好教材的例题

例题是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的载体。例题本身具有典型性,是对基本原理的直接运用,通过例题解答可以很好地运用数学知识,同时,透过例题的解答过程可以领悟解题的思维过程以及领悟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阅读例题时,应做到:(1)读完题目后,自己独立地解决,规范地写出解答过程,再与教材中的解答过程进行对照。这样,既能运用知识,熟悉基本的定理公式等,又能规范解题的格式。

(2)思考该例题的解答过程中,蕴含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以便在后续解题过程中可以利用。

(3)思考该题是否有其它的解法,通过一题多解,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

(4)如果自己在做的过程中,做错了,则应思考错误地原因,以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5)变换题目的条件和结论,看能否自己解决。

(6)思考该例题的题目结论,是否可以在其它地方用上。

(7)归纳小结该例题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及格式,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掌握知识,也是提升归纳小结能力的很好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