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1:08

儿童康复培训篇1

关键词: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效果研究

作为一名康复训练教师,要学习善于观察。通过对学生的观察能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我的训练对象。教师的观察对象不仅是已经确诊的脑瘫患儿而且还要观察其他儿童,因为有些脑瘫患儿肢体障碍的程度很轻,在测试中很难观察到,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活动中较易观察到。所以康复老师必须要全面的观察。观察还需更仔细、更细致、更入微。有时学生的一个细小的动作障碍确是脑瘫的诊断重点。除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外还需多比较。要边比较边观察。要与个体的健侧比,要与个体的患侧比。要多种途径进行比较,边比较边思考边摸索。本文所研究的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社区我们筹划了近2年时间,开展了大规模的社区学龄前脑瘫儿童筛查与社区康复工作,包括了脑瘫儿童康复培训的各个方面任务。

一、脑瘫儿童的社区康复训练基本情况

本文所列举的开展脑瘫儿童社区康复训练大致有4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层工作点,对社区中学龄前儿童进行脑瘫筛查,将确诊的脑瘫患儿作为社区康复对象。

以康复教育中技术资源中心,城区妇幼保健院(所)为网络依托,社区训练卫生服务中心为网络支撑点,家庭为网络终端,建立省、市、区、社区、家庭脑瘫儿童康复网络。信息反馈通过工作联系单及走访社区和家庭两条途径。分期分批举办培训班,培训各级儿童保健医师,培训内容为学龄前脑瘫儿童筛查方法、脑瘫诊断、功能评估、康复措施、社区和家庭康复要点等。

二、脑瘫儿童社区康复培训体系的职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医师利用儿童保健系统营养体系,3岁以内在社区健康体检中进行筛查3-6岁在幼儿园和社区中进行筛查,发现疑似脑瘫病例,以联系单的形式转入儿童康复教育中进一步检查和诊断。病例确诊以后根据自愿原则设立社区康复指导组和对照组。

对社区康复指导组和对照组患儿进行儿童发育表测试和统计后对照的粗大运动功能进行系统有效评估。其社区儿童保健医师每月1次对康复指导组患儿上门进行康复指导,为期6个月。资源中心人员对康复组每位脑瘫患儿行1次随访指导。

三、脑瘫儿童社区康复培训结果对比分析

城区筛查结果,疑似脑瘫152例,确定为脑瘫患儿的119例。根据自愿原则参加本次社区康复指导组32例,对照组22例。54例中接受过专科康复教育中或康复机构3个疗程(30次)以上康复治疗的患儿42例,其中康复指导组32例中25例、对照组22例中17例,分别占到比例为78.13%和77.28%。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我也有点滴的体会与大家一同分享。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康复训练的进程比较长,由于有些学生错过最佳训练期,年龄较大了,训练效果不一定很明显。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千万不要灰心,哪怕有点滴的进步是成功的,哪怕没有恶化,没有进步同样也是成功的。不要轻易放弃。其次,积极提高训练效率。患儿年龄越小,训练效果越好。如训练时间有限,就应多投入时间在年幼的孩子上训练。最后,加强家校的联系。为了能更好的提高训练效果,应多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与支持理解。鼓励家长与教师共同训练,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各种培训康复训练后具体数据如表所示:

四、脑瘫儿童社区康复培训效果

社区康复是一种有效的、经济的康复培训途径,迄今为止国外已有很多成功经验和案例值得我们去参考,我国社区康复起步于较晚,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但是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系统、可推进的模式。学龄前脑瘫儿童的社区康复可以说还是一个空自。本研究旨在探讨建立学龄前脑瘫儿童社区康复模式的可行性和可重复性。

社区康复依托妇幼保健网络开展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作者认为专科康复教育中与社区妇幼保健联手、儿童保健医师上门指导与家庭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应该是学龄前脑瘫儿童社区康复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

五、结束语

康复专业人员应经常性的主动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与社区儿童保健医师和患儿家长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不断维护和完善转介、咨询、指导、服务网络。使这项工作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从晓峰.李沂靖.脑瘫儿童社区康复的现状及启小[[J].理论学F11.2002,112:51-52

[2]李晓捷,智障脑瘫儿童康复服务的机构特点及现状,临床康复.2004.24:5096-5097

[3]叶仓甫、乃炯.知觉动作发展训练

儿童康复培训篇2

学校以“满足特殊需要,提升生活品质”为教育宗旨,以“回归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家庭、学校及社会生活”为课程目标,积极构建“素质养成、康复矫治”的适应性特教模式,培养学生自尊自强,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品质,努力为各类残疾学生将来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二、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

(一)建章立制,提高认识,优化思想舆论氛围。

1、2014年,我校接任了“残疾人事业专项公益金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这是一项抢救性的良心工作。为了使项目顺利有效地开展,学校首先抓好个训教师师德、责任感方面的教育。我们经常利用调研、观课等机会,向个训教师传达康复理念,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增强教师为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努力奉献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2、重视做好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方面相关制度的完善。将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体系,并制成了制度汇编集本,让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处于全体教职工的监督之下,真正实现阳光操作,并在实践中做到有章必依,严格要求。

3、努力做好长的培训工作。我们将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家长的培训纳入“家长学校”的总体安排,积极开展家长的培训提高工作。学校还组织了多次由校长主持的家长座谈会,宣传相关政策,沟通思想,帮助家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完善设施,筑牢人力物力保障

1、加强我校组织领导。我校目前共有校长1人,副校长1人,有专职个训教师2人(特教专业)。在业务上,接受上级康复机构和学校业务部门的指导,由校长亲自抓,课程处也有专人负责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安排与督查。康复工作与学校工作同步计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考核。

2、完善专业基础设施。近年来,我校按照上级康复机构要求,先后建设了语训教室、个训室、音乐室、体能康复训练室等一批功能训练教室,并按照配置标准,为学校配备了较为完善的学教玩具、专业图书器材,满足了开展康复工作的需要。

3、加大对智力残疾儿童家庭的支持力度。不少智力残疾儿童家庭都存在着生活压力大、家庭负担重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他们送孩子参加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对于家庭困难的家庭,学校给予智力残疾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三)精心组织,规范管理,提高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质量

1、规范管理好康复档案。学校根据每个智力残疾儿童的年龄、残疾程度、类型、目前存在主要障碍、康复情况、是否有其它残疾、语言水平、家庭状况等情况建立残疾儿童一人一档、一人一策,针对性、目标性明确,确保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有序运行。每学期,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情况,进行一次观察描述综合评估,评估的情况作为调整策略,改善教学的依据。

2、科学设置康复课程。我校开设了各类适合智力残疾儿童发展的康复课程,如集体课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等课程、小组课语训、游戏、音乐、感统、美工等,每门课都有明确的分类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在康复中,我们坚持集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在集体教学的同时,也注意了针对智力残疾儿童的个别差异,因人施教,力争每天有30分钟以上的个训时间,保证了每一个智力残疾儿童都能在通常训练的基础上得到个性化的训练。

3、加强智力残疾儿童康复的教学研究。我们要求老师本着“问题就是课题”的思想,把学习、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及时交流工作中的问题,共商解决的办法。

4、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家长是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我们要求家长要做好智力残疾儿童康复的第一老师,在配合学校康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家庭康复。同时,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及时就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问题,与家长交流沟通。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亲子运动会”,“教学半日开放”等活动,增进了智力残疾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感情,提高了家长的康复参与意识,也促进了智力残疾儿童的健康发展。

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1、我校教师缺少经验的积累,康复总体成果还有待提高。

2、部分残疾儿童家长认识水平较差,对康复工作认识不够,心理准备不够,缺乏信心,对康复效果缓慢的持放弃态度。家长对康复的认识不足,思想上还存在不重视、不理解,行动上存在不配合的情况,影响了聋儿康复的全面、有效实施。

3、学校目前没有相应的评估工具、设备,教师只是运用观察、描述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评估,为康复工作带来不便的同时,也影响了康复效果。

4、学生社区及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较少。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智力残疾儿童康复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智力残疾儿童家长的学习培训和提高。加强宣传,增强家长康复的意识。通过媒体加强宣传,增强家长康复的意识。帮助家长克服自卑心理,勇敢地面对现实,尽快走出痛苦,主动送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从而对孩子能够尽早进行干预。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强化家长康复意识,普及家庭康复技术,让家长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分享彼此康复心得,取长补短,共同探讨科学、有效、实用的康复方法。同时,要让家长在孩子康复的过程中了解残疾儿童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在相互交流中不攀比,不和其他孩子横向比较,要有不怕困难和挫折的思想准备,既不要急于求成,也不丧失信心。

儿童康复培训篇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每一个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对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但在现实生活中,普通幼教机构常常以各种理由拒收特殊孩子,有的即使收了,也只是表面上的随班就读,不能做到真正的融合教育。从2002年开始,我园就学前融合教育进行了实践探索。

1.建立学前融合教育联合办学体系。联合办学,是指普通托幼机构与特殊学校或康复机构携手,以联合方式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融合教育,这样可以保证师资水平。2003年我园与苏州市盲聋学校合作,启动了融合教育项目,由盲聋学校负责聋儿招生和学籍管理,并安排两位教师带着聋儿进入花朵幼儿园,按照聋儿年龄段分别插入小、中、大班。聋校教师在做好幼儿园教学工作的同时,担任听障儿童康复训练工作。自实施融合教育以来,已有23名听障儿童参加了苏州市聋儿康复评估,康复率为100%,其中一级康复率为67%(聋儿语言康复分五级,一级为最高级别,达到三级者可进入普通小学就读)。在和一些专业聋儿康复训练机构的数据对比分析中,我们发现:在听力语言康复效果相同的情况下,接受融合教育的听障儿童所花费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时间仅是专业机构的20%,这是因为听障儿童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普通儿童一起生活、游戏,大大提高了康复的效率。

2.创设适宜的学前融合教育环境。融合意味着在普通托幼机构教学环境中安置学前特殊儿童,我们精心创设学前融合教育环境来满足学前特殊儿童年龄发展的特点和需要。例如,我园设立了聋儿资源教室,用于开展集体语训和个训课程。资源教室里配置听觉语音康复评估与训练专用设备、各种教材教具、特殊教育参考资料和工具书等。资源教室的布置以最大限度满足随读幼儿各种特殊教育需要和训练为原则。除了创设这些硬件环境,我们还为聋儿营造认同、宽容和友爱的人际环境。我们通过“爱心小天使”结伴行动,让健全孩子们在一日活动过程中随时给予聋儿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减少了聋儿无法沟通的困难,让他们感到安全。教师们则通过微笑、拥抱等方式,让聋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从而建立起深厚的师生依恋。良好的师生、生生人际环境,促进聋儿在学前融合教育的环境下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3.构建学前融合教育的课程模式。学前融合教育不是简单地为残疾儿童提供相同质量和课程内容的教育,它需要根据每一个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特点,来创设合适的活动,即适宜的课程。例如:在进行听障儿童融合教育研究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最大融合、无限接近”的康复宗旨,我们将普通幼儿园课程与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标准教程从内容与形式上进行整合,构建了融合教育的双模块课程体系,即普通幼儿园教育模块及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课程模块。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根据听障儿童的年龄、听力受损情况和语言发展情况等个别差异,调整双模块课程使用比例,形成了三变式教育方案(如下图)。这样的融合教育课程既满足了听障儿童语言康复需要,又满足了听障儿童全面发展需要,为听障儿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保证。

4.创新融合教育人员专业培训形式。学前融合教育是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结合。因此,教师的培训一方面是加强对普通学前教育工作者学前融合基本知识的培训,如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基本的教学策略,简单的行为矫治方法,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等。另一方面是加强特教教师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培训。我们定期邀请专家来园,但更多是依托幼儿园普教和特教教师的互相学习。在培训的方式上,我们将教学、培训和研究结合起来,做到既有现场教学观摩,又有对影像资料的深入分析研讨;既有专家的理论讲座,又有优秀教师的示范教学;既有全园的研讨,又有小组个别的交流;既有面对面的交流,又有QQ、微信等网上交流。通过这些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和培训形式来满足融合教育教师的需求,最终达到幼教教师特教化、特教教师幼教化。

儿童康复培训篇4

一、全面组织实施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

㈠严格按照省下发《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作配套实施办法》,认真组织实施好每个康复项目。

㈡指导和督促我市智力残疾儿童,聋儿康复定点机构,做好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工作。

㈢实行精细化管理。依托“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管理系统”这个软件,对“工程”实施实时、高效精细化、销账式管理。

㈣抓质量控制。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抢救性”,可抢救性的内在要求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残疾的可逆性,二是康复的最佳时期,三是康复效果好。这就要求在康复对象上,要选择低龄的,最具康复潜力的,家庭配合的;在医疗康复机构上要选择优质价廉的、积极高负责的;在康复质量上,康复有效率和家长满意率都要达到优良以上;在康复过程中,要定期组织康复效果评估;在康复完成后,要追踪问效、定期回访,真正把事办好,办成政府满意、社会满意,残疾人及亲友满意的“民心工程”。

二、加快残疾康复服务体系建设

㈠加强康复人才培养力度。结合我市实际,投入专项工作经费,加大康复人才培养力度。一是选拔基层有实际经验康复技术人员参加省级举办的各类专业知识培训班。二是积极组织举办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别的专业技术培训班,着重培养0—6岁实用性康复技术人才。三是各县(市)区要按照省残联下达的社区康复协调员培训任务,制定培训计划,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

㈡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的建设。对已被省残联确定的智力残疾儿童、聋儿康复机构,要在人才培养、康复设备、训练场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三、迎接全国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检查验收

年是创建国家社区示范区验收年,县作为创建全国社区示范县,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验收标准,做好迎检工作。

四、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康复工作任务

各县(市)区残联要加大工作力度,重点攻克任务完成有困难的康复项目,确保全面完成省和市级下达的各项康复工作任务。

㈠做好终期检查、自查工作。按照国家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和国家公益金项目,对贫困精神病患者救助、聋人康复训练、残疾人辅助器具发放、假肢安装等项目的要求,完善受益对象的数据库和档案资料清理归档,在各地做好自查工作的基础上,由市康复办择期进行抽查。

㈡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实施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做好贫困白内障患者筛查工作。

㈢在各康复项目实施过程中,注意收集典型事迹和康复成果资料,为将要进行的“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表彰做准备。

儿童康复培训篇5

【关键词】孤残儿童;心理康复;观察;护理措施

孤残儿童是社会上的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是被遗弃的孩子。孤残儿童在智力、运动能力等方面都有残疾,甚至有些孤残儿童还有先天的或者后天的疑难杂症。他们需要关爱,需要帮助。孤残儿童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来观察他们的生理特点病理特征,对他们实施康复计划和康复训练,使其恢复基本的生活能力。对不同的儿童,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残疾程度要给予不同的照料和护理。下面是我院对孤残儿童的心理康复的观察与护理的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孤残儿童100例,其中男75例,女25例,1-3岁51例,3-6岁的23例,6岁以上的有26例;残疾情况,脑瘫45例,弱智28例,癫痫12例,唇腭裂10例,正常5例。

1.2方法这100例儿童,根据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病情制定不同的康复计划和相应的治疗方案。有我院的孤残儿童康复师对每个孩子进行康复计划。比如小于3个月的儿童以抚摸为主,大于3月的儿童根据运动发育的规律训练[1],主要有正确的卧姿、抬头、翻身、爬行、站立、行走等大运动训练,同时伴有精细的动作,比如自理生活,语言社交,智力游戏等。

2护理措施

2.1生活环境对于孤残儿童的训练室,要布置绿色的地毯,明亮的窗户,墙壁上可以贴有各种各样的动漫,可以播放优美的音乐。给孤残儿童购置了站立架、助行器、褥垫等训练器械,每天对孤残儿童的训练,从最初的仰卧起坐到孤残儿童反复的用助行架行走。。康教老师给患儿做肢体训练的示范动作,同时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老师和蔼亲切的话语[2],使孩子们感觉到老师胜似妈妈,喜欢她,接纳她,使心理上消除了恐惧与压力。生活环境还要整洁,每天都要进行相应的换气,通风,进行相应的消毒。

2.2心理护理在训练过程中,患儿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3],康教老师柔中带刚,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护理。

2.2.1随时沟通在福利院里随时在生活区里和孤残儿童交谈,向患儿说明人际交往的目的,了解各个患儿的一般情况和病情,掌握他的心理状况,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要想法设法使患儿表达出总结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主动与人沟通的积极性。

2.2.2语言暗示法老师在与患儿交流的过程中,用语言暗示取得病人的信任,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并且有意识地让患儿感受到自我意识调节躯体生理功能,使全身放松,降低心理应激反应水平,增强病人的信心和自我放松感,从而解除焦虑。

2.2.3精神支持法因为这些被遗弃的孤残儿童他们都表现性格内向,不善言语,在护理过程中,康师通过语言,给患儿心理上的支持,让患儿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应持的正确态度,清除不良情绪和行为,调动自己的内在力量,配合康师完成康复训练。同时要和患儿肢体接触,使其倍感亲切和温暖。如一名11岁的脑瘫患儿从2岁开始,我们就强化他坐起来,每次坐15~20min,从坐姿、坐稳然后做仰卧起坐。在第一次做仰卧起坐时,表现非常胆怯,情绪非常压抑,康教老师就给他做示范,孩子稳定下来后,老师对孩子说:“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要认真地训练,才能自己站立行走。”进行训练时经常与患儿进行心理沟通,对患儿适加关爱,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经过长时间的肢体训练,都有明显的好转。

2.2.4改善精神生活平时多讲开心的事给病人听,使患儿多能处于高兴的心境状态,因为笑能把人的乐观情绪鼓舞起来,以利身体的康复。开展有益的娱乐活动,收听一些欢快的音乐,看电视,分散患儿来自自身残孤的自卑感,使患者注意点转移,减轻精神压力。尽可能满足患儿合理需求,使患儿心情舒畅。对患儿过激的异常行为,如劝说不能改变,可作适当让步,使患儿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重视患儿的心理活动,学好心理学知识,掌握好心理治疗及护理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总结经验,应用于实际护理工作。心理护理应该做到耐心,细心。对于这一群特殊的孩子来说。我们要给予最大限度的关爱和保护。在他们的情感发育中给予合理的指导,使其能够健康的成长。对于有残疾的儿童来说,要给予合理的治疗措施。配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再结合相应的日常护理。使孤残儿童活的开心,舒心,顺心。

3结论与讨论

残疾类型与康复训练中,总效率是97.5%。其中显效87例,有效13例。

孤儿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特殊群体,是极易受到伤害、比较脆弱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最需要呵护、最需要关爱。他们没有什么政治声音,他们的生存发展需要人们广泛的关注。孤残儿童本身都存在着内向、固执,而且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对他们老师要有爱心、耐心、宽容之心,要允许他们随心所欲,不能多施加压力,少批评,多鼓励。

目前,在全国各地市社会福利院都有这样的孤残儿童,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政府每年拿出许多资金对孤残儿进行投资,使他们不再感到孤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为了达到使孤残儿童身体康复的目的,必须综合和协调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和其它的一切因素,训练其干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勇敢坚强的性格,使之早日康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来回报社会。注意培养患儿勇敢吃苦的精神,要求他们在训练后自己整理物品,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并表扬他们的优点。这对培养患儿勇敢坚强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使患儿在良好的环境下快乐茁壮的成长,有重要意义。

“桑兰孤残儿童康复基金会”由民政部下属的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和桑兰及其团队共同发起,主办方为中国社会福利协会,桑兰作为该基金会爱心形象大使,负责帮助基金会向社会和爱心企业筹集善款。其团队将和中国社会福利协会一起管理、使用该基金,并接受媒体和社会监督。

孤残儿童的收养[4],国家也给了相应的部署。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要继续完善制度,规范程序,提高效率,积极拓展涉外收养渠道,建立健全社会散居孤儿涉外送养程序,帮助更多孤残儿童通过收养实现妥善安置。要高度关注儿童收养后的生活成长情况,大力开展“寻根回访”,不断加强收养跟踪反馈[5],密切他们与祖国的联系和感情。

国家政策的出台对孤残儿童展现的是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我们为之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王子才,唐彩虹,钱冬梅,等.上海市内家庭寄养孤残儿童的智力现状评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1,19(5):300-301.

[2]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6-269.

[3]刘洪,陈武雄,南登昆.介绍国际上一种新的康复工作评价方法――康复工作运行监测与结果分析(omaR)[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5,15(2):49-53,67.

儿童康复培训篇6

三类残疾一般是指脑瘫、弱智和耳聋,这三类残疾中的儿童又是残疾群体中最需要关心和保护的人,也是最需要接受康复服务和康复最容易见效的人。目前在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进程中,笔者认为应该把“三类残疾”儿童的抢救性康复放到重中之重,予以特别的关注。做到早干预,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构筑起一道严密而有效的保障机制,尽最大努力使残疾儿童早日回归社会主流。

建立残疾儿童筛查监测制度

调查资料显示,残疾儿童先天(幼儿期)发生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后天,0~4周岁为脑瘫、弱智、耳聋“三类残疾”的高发期。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家长把残疾儿童藏着掖着,所谓“家丑不可外扬”,不愿向众人透露,不让自己的残疾孩子抛头露面。残联工作人员和康复员上门调查时,有的家长不愿吐露真情,不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就是不愿同残联打交道。患者亲属的不作为,导致一些地方对残疾儿童状况底子不明,情况不清,对开展“三类残疾”儿童的抢救性康复工作留有一定的“死角”。浙江省上虞市在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中,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完整的残疾儿童筛查监测和报告制度。一是规定和建立乡镇(街道)残联和所在地康复指导站(卫生院)向市残康办实行月报告制度,每月对辖区的“三类残疾”儿童进行调查摸排,将残疾儿童的人数及残疾类别、家庭基本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二是及时仔细做好残疾儿童家长的思想疏导工作,消除他们的顾虑,要求家长积极配合,提供残疾儿童的真实情况。三是建档立卡。上虞市对226名0~14周岁的“三类残疾”儿童全部建立档案,一人一册,并实行电脑信息化管理。构建残疾儿童筛查报告制度,有利于全面掌握和了解残疾儿童的基本情况,为残疾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服务打下基础。

建立抢救性康复保障制度

目前的核心问题是要构建“三类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保障机制。上虞市在这方面已做了一些探索和努力。

(一)实施康复保障。市残联会同市卫生局把全市200多名残疾儿童划分为重度、一般、轻度三种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服务。一是对重度残疾儿童千方百计动员其家庭,送省、绍兴、宁波等地康复医院和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和专业训练。2006~2008年,全市有43名、48名、52名重残儿童分别在省慈爱医院、省康复指导中心、省聋儿语训中心,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的残疾人康复中心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对一般或轻度的残疾儿童,由当地康复指导医生和社区康复员挂钩联系,指导与协助家长对残疾儿童开展运动功能、姿势矫正、语言交流、认知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并实现家庭训练和到附近康复活动室训练的双重结合。对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法由市残联集中进行培训,由当地乡镇康复指导站集中探讨,由康复专家对残疾儿童实行例子解剖三个结合。在家庭康复训练中,狠抓三个环节:根据残疾儿童的症状,抓训练的针对性,动员鼓励家长(亲属)要耐心细心加恒心,确立训练的长期性;加强对指导医生、康复员的业务培训与工作考核,每月上门2~3次服务指导,抓训练的有效性。

(二)实施救助保障。残疾儿童家庭为了孩子的康复一般都要投入大量的医疗费用,即使在机构康复训练上一年也要花费l万多元钱。为此,残疾儿童的家庭经济负担沉重,大多经济较为困难,有的导致债台高筑,不堪经济重负而被迫中断对孩子的康复治疗。可见,对“三类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费用成为关键,要将家庭负担逐渐向政府、社会转移。上虞市规定,对在机构康复进行治疗或训练的残疾儿童每年补助5000~7000元,对在家庭开展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由市残联提供简要器具,并每年补助500~800元,每月发给康复员工作补贴300元。上虞市在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活动中,还致力于构建社会化的康复救助保障机制,21个乡镇(街道)将残疾儿童康复补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动员企业家冠名康复活动室并捐助一定的资金。上虞市曹娥街道规定,对在机构实施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在市补助的基础上,每年另补助2000元;又如百官街道、道墟、沥海、谢塘、小越、东关、丰惠等乡镇对贫困家庭残疾儿童的康复经费也做出了相应的补助规定。

建立残疾儿童救助保障机制,是实施“三类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的根本保证,要不断加大对贫困残疾儿童实施康复的救助力度,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予的社会化康复保障机制,以人道主义的热情,落实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的一切措施。

(三)实施评估保障。上虞市专门成立“三类残疾”儿童康复效果评估专家组,由市残康办、康复部、市级专家医生等人员组成,每半年对重度残疾儿童进行一次康复评估,提出具体的治疗措施和康复方案。全市各乡镇(街道)康复指导站都有康复评估小组,由指导站站长(院长)任组长,每三个月对辖区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情况做检查和评估,提出下阶段训练的改进措施,调整康复方案。评估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情况一要仔细全面,二要突出个性化和时效性,三要有客观科学的数据。

及时认真评估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情况,有利于判断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效果,有利于调整康复训练方案,有利于提高患者家长的积极态度和康复意识,促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儿童康复培训篇7

2003年,我县被列入国家残疾少儿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100个实验县之一,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因此适龄残疾少儿就读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到县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另一种是随班就读。

1、在县特殊教育学校就读。①由于县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限制,目前只能容纳7个教学班,即80-90人的规模,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就读需求。②就读费用高。目前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虽然学生全部享受免学费、课本费、住宿费、寄宿生补助生活费,但由于学生大都来自各乡镇,又寄宿住校,产生了较大的就读费用。每名寄宿生一年的就读费用高达3000余元,其中伙食费约2500元,周末接送车费平均约800元(路途远的高达1000余元),尽管全部享受了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小学生每年950元,初中生每年1200元),但与实际支出费用相比,缺口还很大。特别是这类学生的家庭普遍贫困,有少数家庭一家几个这样的孩子,根本无力解决他们的就学费用。

2、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在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乡镇学校缺乏专业教师和专业教学设备。加之目前的教育制度,大多仍然以追求排名和升学率为目标,部分教师将这些残疾孩子放一边,置之不理,导致这些残疾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

3、高中教育。目前,我县乃至全市还未有一所聋人高中,学生毕业后,要继续求学只有到外地上高中。面对高昂的就读费用,大多数学生因家境困难无力承担,导致放弃求学转入就业。

在0至14岁的2800多个残疾儿童中,有60%(即1700人左右)的残疾人需要护理及康复训练,经过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后,80%的残疾人具有劳动能力。残疾儿童的心理康复也极其重要。但是,目前我县正规的康复类教育机构稀缺,专业训练人才缺乏。县特殊教育学校,虽承担着全县随班就读工作的巡回指导工作,但是其自身办学条件也非常有限,缺乏康复训练专业技术人才。

导致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职业技术培训难,职业技术培训专业人才缺乏。类似于康复训练,职业技术培训也需要专业人才。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就业指导和培训,但是目前我县同样缺乏此类人才。学生得不到相应的职业培训,就没有就业能力。

目前,我县还没有一所专业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导致这些残疾儿童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机和入学前教育。

1、积极改善残疾儿童生活状况。一是我县残疾孤儿,除每月享受普通孤儿的生活保障570元外,每月还额外增加100元。二是我县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残疾儿童全部享受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同时比普通学校学生高200元/年。三是县妇联开展了一系列关爱残疾儿童活动,如:2008年,组织100名爱心妈妈为全县150名孤残儿童每人编织一件新毛衣。争取贝因美公司的赞助,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残障儿童送去了价值近3000元的贝因美奶粉、营养米粉、葡萄糖。2010年,争取“多美滋奶粉”公司赠送价值3.5万元的多美滋奶粉和现金1500元走访慰问贡江镇孤残婴幼儿家庭。2011年争取“蜜儿餐”公益慈善项目,赠送14箱价值近2万元的儿童营养餐,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及县城部分贫困儿童食用,提高困境儿童脑部发育,提高身体免疫力。

2、开展亲情关爱活动。我县将每年6月定为“亲情关爱残疾儿童实践月”,县妇联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妇女,奉献爱心,充当残疾儿童的“爱心妈妈”,每人结对帮扶1名残疾儿童,每月走访1次以上,切实解决残疾儿童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给予残疾儿童亲情关爱。2011年,县妇联组织党员妈妈为全县贫困残疾儿童赠送了一张亲情电话卡、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和一个新书包,组织他们参观长征一渡,过集体生日;组织他们开展情感交流活动,与党员妈妈谈心,鼓励他们学会坚强地面对生活。

1、县教育局牵头筹建了扶贫助学理事会,先后募集资金600余万元,我县有20余名贫困残疾儿童受益。县残联每年为县特殊教育学校捐资3万元,帮助贫困残障儿童解决学习、生活难题。此外,县特殊教育学校有45名儿童每年享受残疾人事业中央专项公益金助学专款2.8万元。

2、我县将特殊教育学校新建项目已于2010年列入__县重点建设工程。新建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占地24.9亩,建筑面积6425平方米,规划可容纳200名残疾学生就读和60名学前残疾儿童康复教育。

3、2008年起,省教育厅争取到省

财政对特殊教育学校的资金投入达3000万元/年,为特殊教育学校提供专业设备购置资金和补充新校建设资金。目前我县特殊教育学校共争取到专业设备购置资金150万元;2010年,我县新建特殊教育学校项目被省教育厅列入“江西省特殊教育学校示范学校”,给予150万元的建设资金。3、国家非常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2008年11月,我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被列入国家“__”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项目方案》的改扩建项目,项目资金700万元(含设备配套资金80万元)给予全额拨款。

1、我县对肢体残疾儿童免费矫正手术对象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4名儿童已到省儿童康复医院进行了免费治疗。

2、2011年,我县民办了__县雨露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专门收训有孤独症、脑瘫等残疾儿童。目前有9名残疾儿童在接受康复训练。

3、2009年,我县争取到了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健康快车”项目,一辆价值19万元的医疗车落户我县妇保院,作为全县边远山区妇女儿童和贫困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的医疗、急救专用车,在源头上降低残疾儿童发病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县特殊学校教育方面。需加快推进县特殊教育学校新建工程建设和加大特殊教育学校资金投入。2008年11月,县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已列入国家“__”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项目方案》的改扩建项目。项目资金700万(含设备配套费80万),已于2010年10月下达我县。但由于物价上涨幅度太大,预算与实际建设的存在时间差,与实际建校的支出还差距较大,缺口资金约600万元。根本无法满足建校所需。如能在专项资金中追加建校资金,提高设计要求,相信建成的学校会更完善,更贴近国家的建设标准。只有县特殊教育学校新校建成了国家标准化的特殊教育学校,才能让残疾儿童受到专业的康复教育和就业指导,才能将我县残疾儿童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更好的建设幸福__,造福子孙后代。

2、随班就读工作方面。一是要给各乡镇中心小学配备专业设备,二是要配上专业的教师,三是可以在中心小学试点开设特教班,让专业教师享受特教津贴。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在普通班教师将残疾儿童放一边置之不理的情况,同时也能调动起专任教师的工作激情,让残疾儿童得到更好地教育。

3、高中教育方面。高中教育是目前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建议至少每个市应建有一所聋人高中,以解决聋人求学的大难题。

按照国家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配备有关规定,特殊教育学校需要配备专业的康复人才,这些人才是“医教结合”的主干力量。目前,全国各地的特殊教育学校都在尝试“医教结合”实验,特殊教育实施医教结合旨在采用教育、医学等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根据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对残疾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和保健,开发其潜能,使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实施医教结合体现了特殊教育的本质,是特殊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特殊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命题。医教结合要求教育、卫生、民政、残联等行政部门和社会团体跨部门合作,还需要教育科研、教研、装备、远程教育、特教资源中心等各单位共同参与的方式,建立各部门分工合作的长效工作机制,以不断完善医教有机整合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最终形成“医教结合、按需施教、开发潜能、人人有所发展”的特殊教育。因而需为县特殊教育学校提供医疗康复专业人才。

儿童康复培训篇8

关键词:全身运动评估;小婴儿;脑保健;应用

0~3月小婴儿的脑发育非常迅速,因此这一阶段的神经发育保健也是儿童保健工作的关键。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全身运动(generalmovements,Gms)质量评估,作为一种针对新生儿和小婴儿的新型神经运动评估工具,能敏感地提示特定的神经损伤,对脑瘫等神经学发育障碍作出可靠的早期预测[1]。为探索Gms技术在社区小婴儿脑保健早期筛查中的应用模式,闵行区梅陇社区对辖区0~3月小婴儿进行了应用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闵行区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简称梅陇社区)辖区内在2013年1月~12月进行Gms评估的小婴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按要求规范转诊到闵行区妇幼保健院(简称闵妇幼)的高危儿(包括低体重儿、早产儿及围生期窒息、孕母感染及妊高症、高胆红素血症等)的筛查,及我社区所有户籍儿童及非户籍中高危儿(包括巨大儿、高龄及双胎足月体重≥2500g)及因家长原因未转介至闵妇幼的早产低体重儿的普及筛查。梅陇镇政府慈善救助部为梅陇镇户籍儿童提供Gms评估的资助。

1.2方法

1.2.1Gms评估时间按照全身运动发育轨迹,每名儿童需要接受初筛和复筛两次评估。如果评估结果不正常,需增加评估次数,密切随访观察。高危儿童给予扭动和不安运动两个阶段评估,非高危儿童进行不安阶段的单次评估。按照预产期计算周龄,一般末次评估周龄不超过17w。第1次评估(初筛)时间为足月后0~4w(1月龄以内),第2次评估(复筛)时间足月后10~14w(3月龄左右)。

1.2.2Gms记录评估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标准化的Gms评估[2]。闵妇幼及梅陇社区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科指导下建立了统一的拍摄环境和Gms临床诊室。统一拍片室、拍摄床、拍摄灯光和拍摄服,数码摄像机固定墙面。在宝宝清醒、不哭闹、有动作的状态下拍摄约5~10min的仰卧位全身运动录像。摄录时避免婴儿受到过多环境刺激和家人逗引,记录员应仔细观察婴儿的行为状态,如出现烦躁、哭闹、持续打嗝需停止拍摄。闵妇幼和我社区获得Gmtrust培训课程合格证书有评估资质的儿保医师参与评估。每次Gms先由2名评估员进行初评,可疑异常者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另一名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人员复评,然后出具报告。评估时关闭听觉信号,评估者采用Gestalt知觉对每次Gms表现进行评估,区分出正常和异常亚类。

1.2.3Gms评估的结果判断标准①正常:评估结果为"扭动运动正常"(n)和"不安运动存在"(F+);②可疑:评估结果为"单调性"(pR)或"偶发性不安运动"(F±);③异常:评估结果为"痉挛-同步性"(CS)或"混乱性"(Ch)或"不安运动缺乏"(F-)或"异常性"不安运动(aF)。

1.2.4转介康复通过闵行区妇幼保健院的组织管理,将梅陇社区内初筛结果为可疑和异常的婴儿均转诊到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康复科复核,儿科医院康复科通过诊治后进行家庭训练或安排机构康复。

2结果

2.1纳入对象比例梅陇社区内2013年1?郯12月共评估小婴儿936例,其中本镇户籍儿童523例,非本镇户籍儿童83例,非户籍儿童330例。闵妇幼评估高危儿187例,在梅陇社区普及筛查评估749例,其中各种高危因素所占比例见表1.梅陇社区其余372例为本镇户籍无高危因素评估占49.67%。

2.2评估结果辖区内Gms共评估1025人次,筛查出可疑异常147例,占14.34%。其中闵妇幼筛查高危儿Gms评估246人次,可疑异常率占13.41%,社区普及筛查779人次,可疑异常率占10.50%。

2.3转介康复筛查出的可疑异常儿童均告知转介儿科医院康复科随访.其中75例儿童在儿科医院康复中心接受早期家庭训练指导,13例在儿科医院接受康复训练指导,其余59例社区随访。

2.4构建出工作网络由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闵行区妇幼保健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构建出新型的脑保健三级管理网络工作模式。梅陇社区创建了专业的Gms工作室,共培训出Gms专业人员4名。

3讨论

3.1GmS评估技术在社区脑发育保健的应用价值复旦大学儿科医院自2003年起率先在国内开展Gms工作并证实Gms技术的有效性.儿科医院康复科研究[3]单次不安运动质量评估对痉挛性脑瘫有很好的预测价值,其敏感度达到100%,特异度达到93.8%。在社区儿保工作繁重的情况下,单次不安运动的评估简单易行。本文纳入对象为社区所有高危儿童以及户籍非高危儿童的普及筛查,而在其他社区只开展高危儿童的评估,这样让更多的隐藏着高危因素的儿童可以接受到早期脑发育保健的筛查。

3.2Gms评估技术在社区脑发育保健应用的可行性Gms评估技术是非干扰性的、非常柔和的方法。本社区开展了Gms评估技术,使社区儿童早期脑发育保健增加了新的工作内容和方法。既往对小婴儿的保健只做简单的体检,无专业小婴儿的评估技术.通过GmS评估技术的应用,逐渐创建了Gms专业的工作房间,培训出专业的工作人员4名,使Gms脑保健的筛查工作顺利开展。从本文资料看无论转介到保健院的较重高危因素的高危儿,还是社区普及筛查,均筛查出可疑异常儿童,可疑异常率达14.34%。及时转介可以及早排查疑似儿童,确定需要康复儿童,纳入定期随访康复。

3.3创建了先进的工作网络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优质康复技术,联合闵行区妇幼保健院、闵行区残联、梅陇镇残联等通过援助高危儿及户籍儿童早期Gms筛查康复,帮助梅陇镇辖区内的儿童获得了脑发育保健和及时的早期康复服务。从围产期新生儿访视开始,我社区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社区举办儿童脑保健的讲座,向各方专业人士和大众普及宣传儿童脑发育保健和康复知识。梅陇镇慈善救助部让更多儿童获得脑保健的经济支撑。

3.4GmS质量评估在社区普及筛查的应用前景目前Gms评估技术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神经发育高危新生儿的临床随访之中。在梅陇社区创建了专门Gms评估室,建立标准化的Gms评估环境,和规范的资料管理及随访流程,提高脑保健的服务水平,成为社区应用新技术的示范点。Gms质量评估技术在社区儿童脑发育保健领域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杨红,邵肖梅.全身运动质量评估[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2(2):138-143.

儿童康复培训篇9

贫困家庭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支出自查报告

7月23日,省财政厅、省残联考评组对内江市20**年贫困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进行绩效评价。通过到内江脑瘫儿童康复中心现场查看、对在机构康复的儿童进行入户调查、查看资料、听取汇报,考评组对内江项目实施绩效较为满意。

内江市高度重视贫困家庭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把康复救助纳入了全市的民生工程和市委、市政府残疾人保障专项工作双重考核,作为内江的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安心工程、社会和谐工程,强力推进项目实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规范工作流程,强化资金管理,提高定点机构康复能力和质量,严格绩效评估。市、县(区)残联牵头,认真实施“救助工程,负责建立市、县康复服务网络并开展服务,并负责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财政、卫生、民政、人社、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各负其责。

20**年,内江全市共完成脑瘫儿童康复救助任务***名,超额完成全年***名的目标任务,部分儿童通过手术或者训练站立起来,迎来了自己站立的人生。“救助工程”全面完成了项目任务目标和质量控制目标,保证了各项经费的及时到位,项目取得了预期的社会效果,得到了患儿家庭、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通过省评价工作组对内江20**年贫困脑瘫康复救助项目绩效评价,内江市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区域覆盖率达**%,人口覆盖率达**%。评价小组发放《贫困家庭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满意度调查表》32份,收回32份,受益群体满意度达**%。

贫困家庭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支出自查报告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的基本情况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20**年3月承担四川省贫困家庭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后,按省、市残联的要求严格进行资金的申报和管理,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脑瘫患儿身上。对于此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我院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制度,以确保其符合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二)项目绩效目标

四川省贫困家庭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是以救助0-12岁有康复价值的贫困脑瘫儿童为主的一个民生项目,我院在承担此项目后,对市残联的计划和目标予以积极支持。足额,足量的完成了市残联分配的项目任务,保证患儿的康复质量及其家长的治疗满意度。

(三)项目自评步骤及方法

按照省市残联的要求,我院对此项目具体实施内容包括对救助患儿的康复评估,制定康复计划,按照康复计划实施康复训练,做好康复记录、总结。训练患儿的同时也对家长进行培训,以便家长在家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

二、项目资金申报及使用情况

项目资金申报及批复情况

项目资金的申报、批复及预算调整等程序严格执行省市残联的要求,与此项目的要求相符。

(二)资金计划、到位及使用情况

1.资金计划及到位

从我院承担此项目以来截止最近一次资金拨付,此项目资金到位率**%,到位及时。相关配套资金筹措得力,无资金未到位或资金到位不及时等情况。

2.资金使用

此项目资金开支范围包括设备购买、人员工薪、场地维护、项目宣传等,资金支付范围、支付标准、支付依据合规合法,支付进度及时,资金支付与预算相符。

(三)项目财务管理情况

1.组织领导及制度建设上,我单位针对项目资金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管理小组,由主要领导牵头,落实专人负责管理。医院根据国家及四川省关于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办法制定了本单位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项目资金管理流程》、《财政项目资金管理制度》。

2.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上,医院严格按照国家及四川省关于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要求,完善相关制度,指定专人进行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不挪用。财务上,项目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资金使用计划进行使用,使用时由责任科室填写项目资金使用申请审批表,报医院主要领导签字审批;

财务及时进行核算,严格按照财经制度进行账务处理;

财务每月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每月汇报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项目实施及管理情况

该项目由我院康复中心承担,科主任蒋世琪为项目主要负责人,指定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治疗师组成儿童康复训练团队,为此项目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项目负责人不定期的对患儿家长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希望他们向我们提出宝贵意见。

四、目标完成情况

(一)目标完成任务量

此项目持续顺利实施,完成项目计划目标,完成救助患儿例数符合市残联下达任务。

(二)目标完成质量

我院对接受康复训练的救助患儿,进行系统评估,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填写康复训练记录,康复训练后做好疗效评估,家长培训,随访登记等。

(三)目标完成进度

按照市残联要求,此项目实际完成进度与预定计划一致,未出现不按期完成计划情况。

五、项目效果情况

此项目至实施以来,我科所救助的脑瘫儿童的生存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不少脑瘫儿童回归了家庭、社会,进入常规学校接受知识教育,深受贫困脑瘫儿童家庭欢迎,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脑瘫儿童家庭的经济问题,培养了脑瘫儿童家长康复训练的信心。同时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减少了脑瘫儿童成人之后给社会带来的极大负担。

六、评价结论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脑瘫儿童的康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救助经费的相对不足致使患儿的训练半途而废,今年申请的费用结束了就终止训练,明年申请了再来训练,这样既耽误了时间又浪费了资源。还有就是消息的闭塞,大多脑瘫患儿都是来自偏远的地方,没有及时得到消息也是延误脑瘫患儿治疗的根源。所以要加大农村乡村干部的宣传,利用他们将脑瘫儿童的有关信息传遍每家每户。

儿童康复培训篇10

为了更好地服务全国上百万的特殊儿童,特殊教育高校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业务精湛、奉献意识强、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和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分析当前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几点对策和思考。

关键词:

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管理;特殊儿童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0-14岁残疾儿童总数为387万人,其中0-6岁残疾儿童141万,6-14岁的学龄残疾儿童246万。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这些特殊儿童,特殊教育高校培养的学生必须要具有博爱精神和现代特殊教育理念,熟悉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掌握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的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精通特殊儿童教育教学方法和康复训练技能[1-2]。如何才能使学生具备这些高素质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从早期的诊断到评估再到康复训练)如何使学生毕业后不用再经过二次专业技能训练,而是可以直接投身到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中,这就需要特殊教育高校能够高效率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培养的学生不仅掌握丰富的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具有超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儿童所表现的行为和症状进行诊断和评估,从而设计不同的方案对其进行更为有效和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而要高效率地开展实践教学,建设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的实验技术队伍是非常关键的。

一、当前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验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3-5]。随着特殊教育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真正具有特殊教育背景和康复训练技能的实验技术队伍数量严重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实验技术队伍不受重视,一些非特殊教育背景的人员被安排至实验技术队伍中,占用了实验人员的编制,而一些真正具有特殊教育背景且具有高职称和高学历的老师由于职称和待遇问题不愿从事实验教学与管理的工作。所以,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特殊教育实验技术人员偏少,真正能够从事实践教学的业务主干不足,既具有丰富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又具有精湛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实验技术人员更少,导致了实验技术队伍的职称、学历、知识结构和操作水平都不合理。

(二)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培训机会少。

1.缺乏长期的培训规划、完善的培训机制[6]和多样化的培训渠道。目前,特殊教育高校对实验技术队伍的培训机制还不够完善,没有像培训理论教学师资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也缺乏长期的培训规划[7]。同普通高校相比,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的培训渠道少,经费投入不足,加之学校缺乏具体的培训措施,导致实验技术队伍的培训几乎为零。由于实验技术人员长期得不到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导致部分有志深造的年轻骨干最终选择离开实验岗位。继续在实验岗的人员由于缺乏与时俱进的培训,一方面不了解最新的特殊教育理论、特殊儿童诊断评估方法、各种量表和康复训练设备的使用等;另一方面即使购置了这些比较先进的设备,也不会操作,造成设备闲置,浪费资源。不能适应特殊教育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更不能适应这几百万残疾儿童教育和康复的需要。

2.缺乏技术性的培训。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实验教学的不断重视,各高校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不断的增加购置一些大型仪器设备。譬如学校近年来新增购置的一些听力设备和康复仪器设备,这些大型仪器设备许多都是进口设备,年老的实验技术人员英语底子薄加之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年轻的由于缺乏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培训,所以实验技术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这些设备的关键技术参数和操作技能,对这些大型仪器的性能了解只能停留在粗浅的初级阶段,而设备更深层次的性能却得不到较好的利用和开发。这对实验室资源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更不能较好地服务于全国上百万的残疾儿童。实验技术人员只有通过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和不断学习,才能胜任这些大型仪器设备的操作和日常维护[8]。

(三)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管理体制不健全、用人机制不完善[3]。长期以来,由于高校对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加上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再者,没有针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认定办法和奖惩制度,导致实验工作人员没有压力和动力,逐渐的消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当前高校用人机制不完善,人事管理体制滞后。学校重在引进一些教授和博士,但是这些人员未必热爱实验室工作,也未必技能精湛,而热爱实验室工作和专业技能精湛的人才由于职称和学历等问题进不来,一些年龄大、学历低、技术水平低和工作消极的“老人”却出不去,使得实验技术队伍得不到新型血液的注入。同时,同工不同酬的问题突出,很多高校消极的“老人”往往收入较高,而年轻骨干实验技术人员往往收入较低,严重影响了年轻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与思考,更好地服务特殊儿童

(一)转变观念,准确定位,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指导行为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不论是学校还是实验技术人员本身,都需要转变观念。首先,特殊教育高校要从根本上改变重理论、轻实践和把实验技术人员视作“教辅”的传统观念。而应确立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地位的观念,明确实验技术队伍是教师队伍中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把实验技术“人员”看作“人才”,把“辅助”定位为“支撑”[9]。在发达国家的高校中,实验技术人员的资质要求非常高,待遇也高,有的甚至超过教授[10]。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有志青年长期从事实验技术工作。其次,实验技术人员也要改变自身的观念。实验技术人员要以主人翁精神投身于实验教学工作。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加深对自身专业的理解,同时也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未来的特殊教育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的基础专业能力以外,还应掌握关于残疾儿童身体、心理、医学、康复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对多重残疾儿童身心缺陷进行诊断、评估、教育和康复等更为综合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特殊教育能力。所以,特殊教育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加强特殊教育科学、儿童康复科学的学习,还要加强心里科学、医学、信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并提高对相关学科的融合能力。特殊教育高校要从培养能够为残疾人服务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出发,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在制定“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时,科学规划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和培训等方式组建一支职称、学历和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且与学校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实验技术队伍。保持实验室高中初级和博硕本人员的合理比例,形成稳定而高效的实验技术队伍。为学校高效率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实验技术队伍整体素质。

1.做好培训规划,完善培训机制[7]。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实验技术人员要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适应学校的大步伐发展,就必须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开阔眼界,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业务水平。为此,特殊教育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应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和长远的培训规划,全面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首先,根据特殊教育实验内容体系[11]做好培训规划,从特殊教育认知实践模块、特殊儿童诊断模块、特殊儿童评估模块、辅助技术应用模块和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模块制定合理的培训规划。其次,根据特殊教育实验课程体系[11]做好培训规划,关于视障、听障、言语障碍、智力残疾和肢体残疾相关的仪器设备的认知培训;关于视功能检查、听觉功能检查、丹佛儿童智力筛查、50项智能筛查、儿童智力筛查量表、aSQ儿童发育筛查、孤独症儿童筛查等特殊儿童的诊断技能培训;关于听力言语评估、智力评估和临床记忆评估等特殊儿童评估技能培训;关于盲文打字机、盲文点显器、定向行走、低视力康复训练、耳印模制取、听力检测和助听器验配分析等辅助技术操作技能培训;关于言语治疗、游戏治疗、音乐治疗、手法治疗、多感官训练、感统训练、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等康复训练技能培训。通过基本技能和应用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模块达到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做到针对不同儿童所表现的行为、症状设计不同的方案对特殊儿童进行较为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通过培训使实验技术人员不断的更新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化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现代化的管理办法,但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时间安排上应该给予个人更多的选择,从而营造出自主学习的轻松氛围,激发实验技术人员内在的学习潜力和动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形成培训制度[12-13],培训要规范化、系统化,循序渐进,从制度上规定实验技术人员每年必须参加在职学习的时间,并将学习情况记录存档,作为岗位考核、职称晋升和年终奖励等参考依据。

2.加大培训力度[14],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渠道。根据实验技术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年龄层次情况,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模式,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不断适应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3]。通过“一保四做”,使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的培训能够真正的落地。“一保”即保障培训经费的充足投入,“四做”是做实校内的集中培训,做全服务于特殊儿童所需的各种实验操作技能,做强国内培训,做广国外培训。此外,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渠道进行培训,对于初级实验技术人员,重点是提高学历、学位教育。业务的学习提高可开展校内的岗前培训、专题培训和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对于中级实验技术人员,第一,可以选派他们到一线的特殊学校和特殊儿童康复单位参加业务实践,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对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的实践能力,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提高实验教学的能力。第二,积极组织实验技术队伍参加各类实践教学课程的培训和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培训,不断地强化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对于高级实验技术人员,高校创造条件派他们到国内外重点高校、医疗康复机构进修学习,不断补充和更新现有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实验技术操作水平。

(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采用灵活的用人机制。科学合理建立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体制和实行灵活务实的用人机制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第一是科学合理的设岗定编。在岗位设置时,应该针对本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任务的真实情况,与社会服务为目标,紧跟时代要求,对各级实验技术岗的基本要求、聘任条件、聘任程序、岗位职责和考核内容等进一步明确,从而制定出适合本校的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3,15-16]。譬如:可以破格提拔工作能力和业绩突出的实验技术人员,更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才干;可以根据各实验技术人员所承担的实验教学、科研任务和实验室管理比重,对其进行定编,合理计算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第二是建立岗位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等,明确各级各类实验技术人员的职、权、责。第三是健全实验技术队伍的职称评定、实验教学成果认定和劳资薪酬等方面的相关制度。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验室发展的需要设立若干个实验技术特殊岗位[8],从省级实践教育中心“特殊教育教师实践教育中心”和“特殊儿童康复实践教育中心”合作基地和政府管理部门等以更加优厚的待遇引进一些有技术专长的人才。对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特事特办,可以不受、学历学位、主持项目和职称等所限制。可以采用“双导师制”,比如,从江苏省儿童康复中心、南京市鼓楼区特殊教育学校、南京市聋人学校、南京市盲人学校、苏州工业园区博爱学校暨博爱康复诊所等聘请高水平的实验技术者与本校的实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形成人才培养的“双导师制”。也可以采用“课程教授”,根据本校每学期的实验教学任务,从合作的特殊学校、医院和残联等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员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采用灵活的用人机制,同时有计划的选留硕士以上等高学历和高水平人才补充实验技术队伍,鼓励年轻教师进实验室工作,规定新进青年教师,必须到实验室工作一年,积极参加实验室建设。吸纳校内外、国内外高水平的实验人员加入学校的实验技术队伍中,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特教教师肩负着促进残疾儿童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使命。“加强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特殊儿童”是适应当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特殊教育高校需要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业务精湛、奉献意识强、与学校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和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这不仅对于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实验室的科学运行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特殊儿童受教育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学校,还是二级学院,都要关心和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通过采取转变观念、完善机制、健全制度、优化考核、加强培训等多方面措施,建设一支具有博爱胸怀、技术过硬、甘于奉献的特殊教育实验技术队伍,发挥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为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和全国几百万特殊儿童的服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何燕春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勇.关于建构高等特殊教育学的初步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2005(3),81-84.

[2]余慧云,韦小满.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6(4),66-70.

[3]向东,王青.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204-207.

[4]姜丽伟.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93-195.

[5]郑雪红,郑爱榕.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促进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334-336.

[6]王铁邦,华兴夏,姚菊香.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实验平台功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207-209.

[7]温光浩.当前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5):8-11.

[8]高言,赵会武.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创新思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1):164-166.

[9]冯冬茹,何炎明.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9):232-234.

[10]王芳,李斌,宋瑛琳.国外高校实验教学经验及启示[J].实验室科学,2012(5):1-3.

[11]何燕春.高师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5(12):66-70.

[12]陈文倩,宋军,战永佳.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190-192.

[13]孟昭霞.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机制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186-188,197

[14]肖耀峰,何源.浅谈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417-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