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十篇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0:48

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发展水平;教育类型;动力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是人类发展本身的需要。道德与伦理教育旨在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审美教育旨在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直接需求,而职业教育旨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3者是当今文化教育建设的支柱,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对各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而且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的趋势。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势在必行。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

随着18世纪末工业革命的出现,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19世纪6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洋务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在近代历史上开创的先河。“制洋器,采西学”,即向西方学习军事、民用工业技术、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成为了政府的行为。清同治5年,创建了我国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福州船政学堂,专门培养造船技术人才和海军人才,是我国近代史上存世最久的一所职业学校。继福州船政学堂之后,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是近代我国最早的军事工程学校。之后的福州电气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医学堂(又名北洋医学院)、山海关铁路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所有这些职业学校虽然为当时的清政府培养了大批职业人才,但终因国力懦弱,并没有使我国进入工业化国家。辛亥革命以后,欧、美兴起的职业教育思潮对我国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蔡元培、陈独秀、黄炎培等知名人士都积极提倡职业教育。当时我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想通过“教育救国”,振兴中国,但终因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态,而有心无力,职业教育并没有发展起来。

工业化的发展催生职业技术教育。18世纪至20世纪相继发生的3次产业革命,使职业技术教育有了空前规模的大发展。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使社会分工愈来愈细,大量的新职业要求劳动者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行业的分工,职业岗位群的多样化,都使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功能越来越明显,职业教育也在助推着工业化。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工业结构和技术升级,使大量的行业需要有高智能的专门的操作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05年全国高职院校已经达到了1047所,在校生人数已达到1600万人。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层次,出现了3个特点:以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作为依托的工业化亟需职业技术教育的配合,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已经影响着工业化的进程;职业技术教育的完善与优化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了优质的人才基础和发展推力,工业技术应用复合型的人才,已经成了行业的中坚力量,人才的优势已经决定企业和行业的优势地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制造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动力。制造业在我国GDp的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40%以上,我国75%的外汇收入来自制造业。因之,装备制造业人才已成为我国最紧缺的人才之一,所以,工业职业技术院校也成为高职院校最具活力的院校。“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的价值链条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主线,“高、新、特”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主导观念。

二、在工业化进程中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对策

(一)加大知识含量、技术含量和如何做人的含量,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

根据理论界的研究,教育现代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教育民主化,即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平等;教育终身化,即学会生存;教育多样化,即为一切愿意学习的人提供学习机会;教育个性化,即培养创造性人才;教育国际化,即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最好劝那些发展中国家把注意力放在学校教育的非物质的方面。尤其应该避免那种在这方面跟别的国家竞争,以显示国家威望的想法。受这样的诱惑,不仅将加重教育方面不正当的负担,而且将使普通教育朝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在为学生们创造最舒服的物质条件时必须考虑国情,大力投资教育“硬件”的同时,要借助新型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教育方法、和谐的教育气氛来着力于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正在发生着的变化,也是人们对教育现代化的理解由重视物质转向重视民族精神的某种进步。当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应当特别关注教育的内在成长与发展,即加强内涵建设,练好内功。要加大知识含量,加大技术含量以及加大如何做人含量的投入,使职业技术教育以知识、技术、素质的统一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大力发展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强化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更高层次、更高规格的劳动力的需求也就越大。因此,大力发展有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一所现代化的职业技术院校必须具备4个要素要求:一是具有超前全新的办学理念。学院的教职员工的办学理念要求必须一致。必须坚持质量品牌,着眼于发展的多元性和定位的特色性。二是具有健全灵活的管理机制。主要包括:组织框架,即教学实施机构、教学服务机构、教学发展机构;基本制度,建立健全和完善学校基本制度;制度要有利于学院的特色发展;运行模式与手段,用有效的机构设置和学院制度采保证学院管理的自动化和高效化;管理效能,要强化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功能,提高管理效能是现代化职业技术学院的重要标志。三是具有丰富有效的人力资源。要建立和有效使用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要确立标准,鼓励教师参与管理,倡导人性化管理方式,要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造就学习型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校本化是学院办学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是特色办学的载体。

(三)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

高职院校虽然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业,但是必须把社会科学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让学生懂得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懂得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要着力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把中华民族倡导的“仁德”、“忠恕”、“立志”、“力行”、“克己”、“内省”和“改过”的人格理念,融注到人才成长的全过程。职业道德教育首先是塑造完美的人格教育。人在社会“立”不住,再高的智商,再精湛的技术都没有用。

(四)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融入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使人才培养符合科学发展观

面对21世纪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高职院校必须把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懂得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今后一项长期的建设与发展思想,必须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头脑。

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懂得: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实施生产,实现资源利用“减量化”、产品的“再使用”、废弃物的“资源化”,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是每一个高素质的劳动者必须关注的问题,节约资源,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是每个高素质劳动者的责任。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职业教育是现阶段我国重点发展的教育类型。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大意义。多年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不尽人意,面临观念歧视、投入不足、师资难流动、助学无政策等问题,被人称之为“二流教育”。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20多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50万人,普职比为6:4,有相当一些地方普职比还达不到7:3,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造成了普通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发展极不协调。

职业教育既是与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又是与就业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同时它也是大众化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强有力的助推作用。尤其是在我国人口多、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发展职业教育更是迫在眉睫。一是工业的全球化发展,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而这仅靠高校教育显然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二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下岗工人的转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新生劳动力的就业,都迫切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来促进就业。三是整合教育资源、巩固基础教育、保障公民享有平等教育权益的有效途径。

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做好多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握市场导向。这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必须在实践中检验。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相结合,针对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养,逐步建立和完善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体系。二是实行多元化办学。我国的职业教育属典型的行政办学模式,由于这种体制上的关系,其最大缺陷便是容易与市场需求脱节。因而,在职业教育日趋大众化的今天,必须创新教育体制,积极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多元化办学模式,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拓宽融资渠道,吸纳民间资本,形成全民办学的发展合力。三是要完善教育网络。要以各地现有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以城乡中小学为依托,以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为阵地,建立健全遍及城乡、覆盖面广、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网络,做到方便、快捷、高效、多能。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施,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作用必将越来越重要。必须高度重视,凝心聚力,将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头戏来抓,真正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实现我国发展的新跨越。

参考文献:

1、刘海燕.试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校办学质量[J].成才之路,2008(13).

2、赵宝芳,孙百鸣.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比较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3、孙百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1).

4、赵宝芳,孙百鸣.中外高职教育师资素质的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06(12).

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篇2

一、职业教育的地位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说:“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为促进就业作出了贡献,为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抓好职业教育工作,既是教育改革的战略性问题,又是重大的经济和民生问题,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和转调方式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支点,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国务院多次提出要把职业教育当做今后教育的工作重点来抓。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在“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决定》提出,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温家宝前总理讲,“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专门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李克强总理接见会议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刘延东副总理、马凯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一系列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发展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必须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二、职业教育的教学优势

1.适应性

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表现在:一是职业教育制度的适应。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它包括办学方向、办学层次、教学内容、职业培训机构及对职业教育管理等都要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二是职业教育对象的适应。受教育者不应只是具有过于狭隘的职业性质或局限于一种技能的掌握,因为瞬息万变是我们时代的特征,所以,未来职教的主要目的必须使青年有很强的适应性。三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适应。为适应市场需要,职业教育要由传统意义上的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封闭办学模式转向包括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及学校等多元化的混合模式。

2.中介性

职业教育中介性就是指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教育和职业之间的特殊位置。就是说,职业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是“普通性”或者是“特殊对象性”的,而是直接对应于社会需要和个人生存的,是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素质的提高,是使人的个性更适应社会直接需要的发展、提高和更新的中介加工,是其间最基本的桥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担负着将“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的中介职责,但社会人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职业化。

3.个体性

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只能是现实中的“个体存在”,从事职业教育的主体、接受职业教育的主体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能力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形式、水平等。也只有立足于现实生活的人,才能客观地分析职业教育的外在现象和内在规律。无论是理想的职业教育还是现实的职业教育,如果离开它的基本的逻辑起点,即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不科学的。

4.历史性

职业教育是历史性与超越性的矛盾统一体。历史性是职业教育的内在环节,职业教育总要受到一定历史前提的牵引与制约,职业教育不可能在“真空”中存在和发展。职业教育从来就是受到限制的职业教育,承认职业教育的历史性,就意味着职业教育的“有限性”与“非至上性”。但这决非说职业教育因此失去了超越性,恰恰相反,正是职业教育历史性及其导致的有限性和非至上性,为人们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真正的自由和可能。可以说,职业教育的历史性为它的无限开放性提供了真实的可能,职业教育就是不断在有限性中超越有限性并不断敞开自我超越的空间的过程中发展的。

这种有限性与无限性、非至上性与至上性、历史性与超越性的否定性统一,正好构成了职业教育的辩证法。它表明,首先,职业教育的历史性意味着职业教育不是绝对自由意志的产物,不能脱离于现实社会。如果否认职业教育的历史性,就等于把职业教育提升到“上帝”、“救世主”的地位,结果只能是职业教育的遮蔽和抽象。其次,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历史性,社会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程度。再次,职业教育的历史性、有限性并不意味人的宿命与无为,相反,承认职业教育的这一现实规定性正是人不断超越、创造新职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超越性”同样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定之一,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就是“要决定我们将会成为什么,就是着眼于明天”。最后,正是职业教育的这种历史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否定性统一,才构成了职业教育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现实性指向现在,理想性则指向将来。现实性与理想性互为依存、互为目的、互为环节、互为递进。现实以理想为动力和发展目标,若无理想,职业教育将是一潭死水;而理想须以现实为基础和前提,理想的职业教育需要通过人立足现实的创造性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现实性”品格。

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农民;农村职业教育;新型农民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0-0005-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可见,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在为城市培养劳动力,培养离开农村和农业的劳动力,而不是真正为农村培养劳动力,导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严重落后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因此,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应该解决农村职业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出发进行思考有助于我们抓住问题的实质。目前,国内关于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探讨有很多,其代表性的观点包括“社会性说”、“职业性说”、“大众性说”等,而刘晓在《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一文中提出的“职业教育具有生利性、人人性、中介性三大本质属性”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确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坚持以农民为本的思想,真正解决农村职业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并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走出困境的一种思路。

一、以农民为本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

首先,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村社会呈现凋敝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成为未来农村社会发展的方向。但成年农民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和缺乏先进的技术支持与指导等原因,无法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最终导致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作物产量不高,成年农民为了生存被迫离开土地,选择外出务工。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农村社会出现了留守儿童增多、村落荒芜、老人无人照顾等社会问题。

其次,城市负担不断加重。随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的不断涌入,为了维持正常的公共秩序,城市现有的交通、居住、医疗卫生、公共设施等不得不超负荷运转,结果造成了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以及医疗卫生条件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再次,外出务工人员面临着进退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很多青壮年劳动力离开自己的土地来到城市谋求生存发展之路。他们从事艰苦的劳动,却由于缺乏专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劳动和服务的质量得不到足够的认可,导致报酬偏低,物质生活难以得到保障,他们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却因为社会地位低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而且,外出务工人员长期饱受与亲人分离之苦,精神需求更是无法得到满足。可以说,农村人在城市的状况令人堪忧。另一方面,农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不景气,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的吸引力不断降低。即使城市的工作和生活有诸多不如意,外出务工人员也不愿再次回到生养自己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土地不断被征用,外出务工人员无法再回到自己曾经耕作的土地上。不知不觉中,这些城市的建设者逐渐沦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牺牲品。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大力发展以农民为本的农村职业教育,坚持以职业教育的生利性、人人性、中介性三大本质属性为依据,从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服务对象、专业设置等几个方面出发,秉承为农民着想,服务于农民的思想,从经济上、生活上、心理上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进而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而这也正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主旨所在。

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要彰显生利性

职业教育的生利性主要强调农村职业教育应该给每一位农村人带来实际的利益以及利益上的保障,所以,确保农村人口利益的最大化应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办学目标是职业教育价值追求的直接反映,是职业教育体现特色、形成优势的基础和前提。

具体而言,生利性在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渴望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提供农业生产知识、先进的生产和加工技术以及管理知识在内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其科学生产,从而实现新型农民的培养。新型农民的培养是时代赋予农村职业教育的新使命,而这也正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契机,即要造就千千万万的新型农民,增强农业、农村的吸引力,使得一部分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扎根农村不动摇,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二是为希望到城市生活的青壮年劳动力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帮助其获得一技之长,掌握谋生的本领,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他们的劳动质量和职业素质,帮助其尽快融入城市。三是提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维权意识。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维权意识较差,如何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是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无论是新型农民的培养,还是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增强维权意识对于其发展而言,都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是时展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提出的要求。

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应该将培养现代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新型农民、为城市输送高素质、高质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以及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作为自身的办学目标,从而彰显职业教育的生利性。

三、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要强化人人性

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应符合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而与办学目标紧密相连的便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农村社会与城市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农民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而提升农民素质和能力的关键在于改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从职业教育的人人性这一本质属性出发,科学判定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人人性在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对象的确定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成年农民列为自己的服务对象,目前,成年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但是,我国成年农民受教育水平不高,不仅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不适应,而且不利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将大批农村现有成年农民培养成既拥有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又具有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的新型农民,对于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二是将青年劳动力列为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他们是传统农村职业教育的主体,注重对他们的培养,也是适应新时期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要求,青年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他们不仅是未来成年劳动力的接班人,是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同时,在未来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也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将身体残疾者以及生活困难者列为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职业教育是一种容纳性强的教育,要使社会中的各种人和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能在职业教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帮助他们获得谋生的本领,实现自己的价值,进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安定和谐。

农村职业教育主要为农村的发展服务,因此应该面向生活在农村的所有人,而且应该关照其一生,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人人性。

四、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体现中介性

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中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根据地方特色以及地理环境设置与农业相关的专业。这也正是农村职业教育与城市职业教育的最大区别:农村以第一产业的发展为主,而城市则以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主,这一差别必然体现在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上。因此,在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当密切结合市场需求,针对本地区农业生产的特色设置相关专业,这主要是为了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根据本地区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流向开设相关专业。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应当增加与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常识、城市生活常识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相关的课程。第三,农村职业学校应该前瞻性地设置未来需要的专业,形成若干个优势品牌和名牌专业,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转”,不断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的增长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社会需求与青壮年劳动力联系起来,满足双方各自的需要,从而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真正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

与专业设置密切相关的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重视提高农村职业学校现有教师质量,加强多元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必然成为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根据地理环境、地方实际以及劳动者的实际需要开设相关专业,重视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助于彰显职业教育的中介性作用。

五、促进以农民为本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以农民为本的农村职业教育既是一种发展思路,更是一种实践需要。而我国现阶段的农村职业教育,从教育目标、教育服务对象和教育内容上都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即职业教育的生利性、人人性、中介性这三大本质属性,从而导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促进以农民为本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实现是时展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

首先,应该树立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人口服务的思想,落实农村职业教育生利性的属性。一是要满足不同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向其提供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帮助其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要切实提升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比重,将提高农村人口的道德素质和维权意识作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三是农村职业学校的领导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学校定位、发展方向和办学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真正做到以农民为本,一切为了农村的未来,发挥农村职业院校促进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应该具有国际化视野,将向国外输出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作为自己最终的办学目标。

其次,应该树立职业教育为当地服务的宗旨,落实农村职业教育人人性的属性。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实质上就是农民知识化的过程和农村社会城镇化的过程。向成年农民和青年劳动力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不仅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更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因此,应该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群体,将一切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的成年农民、青年劳动力都发展成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满足其受教育的需求。这样,不仅有助于落实农村职业教育的人人性,有助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更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农村社会的安定、和谐,从而加快实现城镇化的步伐。

再次,应该结合当地经济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开设相关专业,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落实农村职业教育生利性的属性。职业学校的领导者不可盲目跟风、盲目攀高,应该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察地方特色,结合地方实际,高瞻远瞩地开设相关专业。一方面,要将新型农民所需要的农业生产知识作为自己开设相关专业的依据,重视涉农专业的开设以及从事现代农业职业所应具备的生物理化、农业生产和管理基础知识、生产和加工技术、市场与营销技能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沟通、协调和管理等新型农民所需要的能力的培养,使得新型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最终实现将大批新型农民培养成职业农民的理想。职业农民的培养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更是有中国特色农民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另一方面,要将外出务工人员所需要的生产技术知识作为开设相关专业的依据。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肩负着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使命,也肩负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使命。

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实现其中介作用的另一个因素是谁来为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这也是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一般而言,职业学校承担着为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提供教育和培训的重任,因此,职业学校应将提高师资质量作为自身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真正解决谁来为农村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比如,要允许并鼓励农业能手、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建设多元化教师队伍,鼓励接受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青壮年劳动力走进田间,走进工厂,真正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中介作用。

从体现农村职业教育特色的生利性、人人性、中介性三大本质属性出发,坚定不移地发展以农民为本的农村职业教育,不仅是解决当前城市、农村各种社会问题的需要,更是缩小城乡差距、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对于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状态、发挥青壮年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以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上也将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炎培.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J].教育与职业,1930(4):3-8.

[2]李超任.对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50-52.

[3]杨金土.谈职业技术教育的大众性[J].中国考试,2004(11):8-11.

[4]刘晓.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教育与职业,2010(20):12-14.

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差异;融合;态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需要发挥这两种教育形态的各自优点,推进二者的融合。就职业教育而言,主要是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职后教育的对象是成人,其在某种程度上是属于成人教育。同样的,成人教育是针对成人的教育活动,有较多的职业技能或职业能力方面的内容。可见,二者尽管是不同的教育形态,但二者的融合前提是具备的,融合趋势是可以预期的。因此,需要在正确认知二者差异的前提下,以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为切入点推进二者的融合发展。

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的差异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两种具体形态,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考察二者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成人教育在内涵、空间、时段等方面比职业教育更广阔。尽管二者在内涵上有部分交叉,但实际上两种教育形态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

1.教育对象范围的差异

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所有的成年人,而职业教育的对象有很大部分是未成年人,如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当然也有部分是成人,如成人待业人员或从业人员。因此,从对象宽泛度上看,成人教育的教育对象比职业教育宽。

2.教育开放度的差异

就此而言,成人教育是向全社会开放,社会中所有的成人是成人教育的潜在对象,所有的有教育需求的成人均可以参加到成人教育中,其群众基础是广泛的。就成人教育的体系结构而言,其办学设施既可以是学校等公共设施,也可以通过企业、机关单位或社会团体的合作,还可以与社区教育、人力资源等专门教育相结合[1]。从整体上看,成人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是广泛的,既依赖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面向社会所有的成人。职业教育也是向全社会开放的,同样可以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密切的合作办学体系,推进产学研基地建设。但职业教育带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教育对象的职业定向与社会劳动需求之间密切相关。从开放度上看,成人教育的开放度要宽于职业教育。

3.教育目标侧重点的差异

成人教育的目标是多元的,既注重学习者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注重学习者职业技能的提升,以更好地促进成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如成人教育中的社会教育、文化教育、学历补偿教育等类型均是为了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适应社会。而职业教育的目标相对来说较为单一,主要是侧重于学习者职业技能的提升,帮助学习者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职业化特征是其教育目标的突出特征。从这个意义上看,成人教育的目标要比职业教育的目标更加宽泛。

4.教育功能内外关系的差异

教育功能主要有外在和内在功能区分,从外在功能看,其具有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从内在功能看,其主要是促进学习者的个体发展。成人教育的外在功能和内在功能的关系是密切的,其通过提升成人学习者的综合素质,提升成人学习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发挥成人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外在功能。成人教育的外在功能是通过其内在功能而实现的,带有一定的间接性[2]。而职业教育的外在功能和内在功能的实现关系相较于成人教育更为密切,毕竟职业教育直接提升的是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提升学习者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的技能,从而在根本上能够推进其就业,这是其内在功能的实现;就业能力的提升直接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其外在功能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看,职业教育内在功能和外在功能的关系相较于成人教育则更为直接。

5.教育过程时间跨度的差异

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其他类型的教育形态均有教育过程时间长的特点。就职业教育看,从学习者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基于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要求,此时就需要开始接受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其职业能力和技能。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带有工学结合的特点,具备“做中学、干中学”的趋势,工作与学习是相互渗透的。一旦职业结束或某段职业生涯结束,其职业教育就可能停止。而成人教育的教育过程相对而言则更长,时间跨度则更大。特别是成人教育涉及非职业教育这一部分,人们随时随地均可能需要保持知识、信息的更新或补充,即便是退休之后,成人教育的学习也不会停止。可见,成人教育的教学过程时间跨度要长于职业教育。

6.教学内容属性的差异

一般来看,普通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多带有设定性、普及性、综合性等方面的特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特性更加注重针对性、职业性和实用性。但具体的内容特性还是不同的,成人教育除了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职业性特点之外,还可以有基础性、复杂性等特点,就基础性而言,成人教育的体系除了技能、经验传授之外,还会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就复杂性而言,成人教育的内容是多元的,其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符合不同阶段成人的特征和个性化要求。但从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特性来看,职业性、实用性是其突出特点,学习者参加职业教育学习的目的是明确的,其职业教育教学的内容也应该是明确的、实用的,即能够迅速提升学习者的职业技能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二者的教学内容属性是不同的。

7.教学形式形态范围的差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任何教育形态的教学形式会日渐多元化,这点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中均有明确的体现。就职业教育看,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还注重实践性教学,如实习实训、专业实验、劳动教学、生产教学等。成人教育由于对象范围的宽泛性,其除了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更加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如自学、网络教学、电大教学、函授教学等,这些不同的形态教学形式是为了满足其不同学习者的需求。由此可见,成人教育的教学形式形态范围要比职业教育更多元。

8.教与学的关系不同

成人教育引起教育对象的成人性,尽管在教学原则方面还是因材施教,但是更加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是传统的教师主导关系,而是二者之间相互帮助的关系,并且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但职业教育中的教与学的关系还是以传统的师生关系为主,教师的教决定学生的学,带有自上而下的特点。从整体上看,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有一些差异,但职后教育与成人教育还有重合之处,二者的关系是密切的。在形式上,二者是不同的教育类型和范畴,成人教育贯穿于成人的生命过程,职业教育侧重于职业技能和能力的传授。故此导致二者在功能、体系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但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二者之间的共性是促进二者融合的基础。

二、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内在联系性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作为两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大背景下,二者在倡导学习者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二者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但在融合发展中是可以相互依存的,能够共同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做出贡献。

1.二者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成人教育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成人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包括文化、技能、职业、学历补充等方面。职业教育因其职业性特征,其主要侧重于对教育对象推行职业技能教育,目的是提升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同时辅之以文化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带有强烈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尽管如此,二者在终身教育体系下,依然能够具备统一性。第一,二者的教育属性是一致的,均承担着提升劳动者素质、提升社会大众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任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与社会稳定和谐也有密切的关系。第二,二者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二者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但均注重于为就业者和劳动力提供知识更新、素质提升和能力深化的教学目标[3]。第三,二者在培养方法上也具有相似性,且具有强烈实用性的就业导向。成人教育尽管范围广泛,教育形式多元,但现在在职业能力和技能提升等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教育过程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也是明显的;职业教育更是如此,本身就是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提升劳动者就业渠道和岗位转换的实际技能。可见,正是因为二者具备上述三个方面的一致性,为其融合发展提供了共性基础。

2.成人教育对职业教育发展有经验促进作用

成人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历史比职业教育更早,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丰富的运作经验,形成开放程度高、形式多样、层次清晰的成人教育格局,能够为不同层次、年龄、职业、学历的成人提供不同的教育服务,满足学习者的要求。成人教育在长期发展中的经验是值得职业教育借鉴的,毕竟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较短,是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起来的,在体系方面不如成人教育成熟。成人教育的成功经验能够为职业教育所借鉴的,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成人教育的各类资源可以为职业教育所利用。过去几十年来,成人教育一直在不断开拓相关市场,更新办学模式,形成市场广阔的模式体系和固定资源,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可以借助成人教育的资源体系,寻求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第二,成人教育发展可以为职业教育提供桥梁作用,保持二者的良性互动。职业教育的对象既是对职业技能有需求的成人,也包括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成年人,不管是哪种人,其在就业或岗位上都有参加继续学习的需求,成人教育可以充分回应这些需求。如此就可以在二者之间建立搭建桥梁,保持人才培养上的衔接。当然,职业教育也可以借鉴成人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优势,增强职业教育过程中学习者人文素养的熏陶,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提升人文素质。

3.职业教育对成人教育发展有路径启迪作用

从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态上看,其注重于职业技能的培育,侧重于教学过程的实用性,在培养目标等方面针对性更强,对教学内容及相关环节的设计更加务实;在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更能立足于企业行业的要求,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可见,职业教育这些方面的优点对成人教育发展是有启示作用的,成人教育在发展中是可以借鉴的。具体而言:第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可以为成人教育发展所借鉴。成人教育对于成人的培养目标尽管也较为明确,如侧重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更新和完善,但其针对学习者的培养目标的专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方面不及职业教育。因此,成人教育可以借鉴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性,增加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性[4]。第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用性也可以为成人教育所借鉴。客观来看,成人教育的课程体系特点不够鲜明,实用性的技能和知识不够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度不强,因此,可以学习职业教育的优点,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强化文化课程与专业实践、技能训练课程的结合,明确其课程体系的特征。第三,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可以为成人教育所借鉴。职业教育在评价体系方面是较为完善的,包括严格的笔试、口试、实习实训考核等,这些全方位的考核方式可以为成人教育发展所借鉴,完善成人教育的评价体系和机制。

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融合发展的趋势

1.二者呈现和谐共生的发展态势

如前所述,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之间存在差异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共性和内在联系,二者之间是有区别但又能够融通的,二者独特的教育功能以及交叉重合的关系决定二者在发展中必然会是共同发展、相互共生的。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如果在发展中定位不清楚,一方处于另一方的附属地位,必然会使得二者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如果在实践中用一方取代另一方,在实践中可能会对双方均造成较大伤害。可见,这两种教育形态可以在地位上独立,但必须保持融合、共生以及相互促进,才能保持二者的共同发展,其中任何一方取代另一方均是不可取的,也是违背二者发展规律的。

2.二者呈现交叉发展态势

无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二者是有区别的,但内在统一性也很突出,二者各自的优点能够互为对方所用。但从差异性范畴看,二者是不同的,但在教育时间段上又具有一定的重合性。可见,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天然的。从二者的差异和共性看,二者的发展态势将会长期处于一种交叉重合状态,特别是针对成人开展的职业后教育与成人教育有很大的重合关系。这两种教育类型的交叉重合关系,并不是要排斥其独立性,其依然可以保持各自优势的独立发展,但在交叉重合的部分会形成新的学科形态———成人职业教育学,这既是交叉的结果,也是融合的直接形态,能够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5]。

3.共同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发挥作用

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二者的各自优势是较为鲜明的,各自的优势能够为对方所汲取和借鉴,通过取长补短,实现互利共生的融合发展。随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推进,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成为大众的共识,并内化为人们的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发展中要抓住机遇,搭建融合的桥梁和中介,在发展中推进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进而实现各自发展空间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谢明荣,孙进.论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差异与联系[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9-11.

[2]郭蔷,周后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及发展趋势[J].教育与职业,2017(3):55-58.

[3]李金.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成人教育,2015(12):26-29.

[4]史新广.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及远程教育的关系[J].继续教育研究,2016(9):4-6.

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观职业价值观就业

[作者简介]孙爱武(1972-),男,安徽怀宁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江苏南京210046)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29-02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开创了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河。他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理念。“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其“职业教育目的观”的思想精髓,揭示和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内在特征和本质属性。本文探讨了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目的观”的基本内涵,阐述了高职院校传承与实践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目的观”的具体路径。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观的内涵

1918年,黄炎培先生率先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三个准备”,即“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于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①。1934年,黄炎培先生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中又将职业教育的目的归纳为四个方面,增加了“谋个性之发展”,并将其放在职业教育目的的首位,“职业教育的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②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初期,黄炎培先生就对“职业教育的目的”作了精辟的概括,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并把它作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具体来说,“使无业者有业”是指职业教育要帮助人们为就业做好准备,培养社会需要的对口适销人才,解决社会就业与失业的问题。“使有业者乐业”是指通过接受职业教育,使就业者具有胜任岗位所需的较好的职业素养和较高的职业技能,从而爱岗敬业,进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笔者认为,黄炎培先生的“职业目的观”是全面的、务实的、发展的、辩证的,它既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考虑到了人自身发展的要求;既倡导人的全面发展,又鼓励人的个性发展;既以人的生活为根本,注重实用性,又将成才与做人相结合,注重育人性,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将“为己治生”与“为群服务”相统一。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是“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③,简言之,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己治生,为群服务”。在黄炎培先生看来,“求生”是人类的自然属性,若要求得生存,就要产生求知的欲望,为生存和发展积累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求群”是人类的社会属性,即在社会群体中获得生存和发展,不仅要为个人谋福利,还要从为社会的发展服务、为社会整体进步与繁荣的角度来考虑职业。因此,黄炎培先生反复告诫青年学生:“人生必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无论受教育至何等高度,总以其所学能应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他的思想使青年们认识到要以劳动和服务社会为荣,从而推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改观和社会的进步。由此可见,从个人的角度而言,职业教育为个人“求生存”“求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职业教育也担负着“利国富民”的重要作用。

2.将“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1922年,黄炎培先生提出职业教育首要是解决个人生计问题,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健全公民。之后,黄炎培先生又把“谋个性之发展”列为职业教育目的之首位,突出了职业教育应尊重个性、彰显个性。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社会生产事业,藉或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④。对职业教育从解决生计问题,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再到注重人的个性发展的认识过程,反映了黄炎培先生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步步深入,其深刻的认识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完全符合。在马克思的学说中,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个体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二是指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黄炎培先生在其职业教育目的观的论述中,在关注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同时非常注重“个性发展”,充分体现了他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将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崇高境界。

3.将“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黄炎培先生将“谋生”与“做人”放在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认为职业教育既要注重职业所需的技能的训练,也要注重培养公民道德、服务道德和民族精神,“实用”与“育人”相结合。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最容易出现两个误区,要么只重视精神教育,让学生错误地认为自尊就是不用自己动手;要么单纯地把职业教育认为是一种“器械”教育,忽视对学生精神情操和个人修养的培养。黄炎培先生坚持把“职业平等”“为群服务”“敬业乐群”等理念作为基本信条,并倡导用新的道德观、价值观与职业观为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扫除思想、心理和文化上的障碍。在黄炎培先生看来,“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职业道德教育,就不能称之为职业教育。

综上所述,黄炎培先生的“从无业到有业”“从有业到乐业”是一种科学的、人性化的、全面的职业教育目的观,集中反映了他的世界观、价值观、社会政治观点和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有业”是基础和前提,人们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获得谋生的本领,才能立足于社会,从而为社会发展作贡献,这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乐业”是境界和追求,需要每个从业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职业为荣,视“职业”为“事业”,视“职业”为“信仰”,体现了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由此可见,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目的观,既注重了最基本的低层次的“有业”,又注重了更高层次的“乐业”,达到了“谋生”与“乐业”的和谐统一。

二、实践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观的路径思考

1.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基础。继承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的目的观,就要全面开展职业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弘扬“人生必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敬业乐群”等职业教育思想。通过开设职业观教育必修课程,在校园文化中融入职业观教育、在社会实践中深化职业观教育、在日常管理中开展职业观教育等有效方法,激发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上高职、爱高职、钻高职、精高职”的成才观,增强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意识,鼓励学生到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去,爱岗敬业,立足岗位,勤勤恳恳为社会作贡献。

2.以培养“德技双馨”的人才为核心。高职院校应该坚持“道德与技能并重”的育人思路,既要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又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高职教育的突出特征,就是能够培养出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强化“手脑一体”理念的落实,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基础“融通合一”、实训教学与工学结合“对接合一”、实习教学与顶岗实践“全面合一”的校内综合实训室、校内产学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等,培养业务精、技能强的学生。此外,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更要按照职业与岗位的要求开展职业教育活动,通过素质拓展教育、文化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等,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纪律、职业素质等方面的熏陶与培养,吸收企业文化、区域文化、品牌文化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精神。

3.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根本。传承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目的观,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高职院校应从理念上、制度上、文化中、实践中渗透“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将学生的成才与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并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成长。高职院校应当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采用多种教育形式与方法,积极尝试创新创造教育模式、参与互动教育模式、典型引路教育模式等,按照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个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培养出具有个性鲜明、不拘一格的人才。高职院校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即身心健康、高尚纯洁、友爱互助、果敢向上。只有培养出德性与才智统一的人才,其创造力才会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才会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好地造福社会。

4.以帮助和促进学生实现充分就业为落脚点。就业是职业教育的落脚点,也是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目的观”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己任,保障学生的就业落实,不断提高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具体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就业指导。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构建就业指导体系,开设相关就业指导课程,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简历制作大赛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知识、择业技巧和方法,使其在就业时更具有目的性,提高就业的成功率。二是加强就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就业信息网、手机网站、微博等信息化手段,打造集学习、管理、服务、交流、监控、反馈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全程信息化管理模式。通过以上信息平台,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择业档案,不断提高就业工作效率,提升就业工作质量。三是积极开拓多样化的就业市场。高职院校应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政校企行联动,建设多样化、全程化和个性化的就业市场,同时开拓网上就业市场,搭建好学生与企业沟通交流的平台。四是推进实习与就业一体化。高职院校应当建立毕业生顶岗实习、毕业项目(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机制,使老师更加熟悉企业,学生更加认同岗位,企业更加了解学校,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竞争力。五是做到就业服务人性化。高职院校应紧扣服务“双主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积极健全制度,简化流程,搭建平台,尽可能为其提供便利。六是建立毕业生就业反馈系统。高职院校应建立毕业生就业反馈制度,积极依托就业顾问、就业信息员等队伍,通过座谈会和就业指导顾问委员会等,开展“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毕业生适应度调查”“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调查”等,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就业要求、企业的用人需求,加强信息收集,提高就业工作的针对性。

总之,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目的观,体现了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笔宝贵财富,对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我们办好人民满意的、社会认可的职业教育也具有很大的现实启示。

[注释]

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篇6

在国际上“成人职业教育”一词的概念是指以成人为特定对象的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它既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继续教育的一部分,旨在提高或更新受教育者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并使培训学员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一、国外成人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产学结合,促进成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产学结合是把成人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把成人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发展的轨道。如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成人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劳动力素质低下,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到了80年代新加坡全国经济委员会相继发表了《中期经济报告书》和《经济报告书》,提出了实施第三次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在90年代开始执行《经济策略计划书》,确立经济发展目标,注重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把成人职业教育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轨道,重视成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把发展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与国家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及时对在职培训提出新要求,有重点、有计划地提高在职职工的素质,为经济的高速发展服务。又如加拿大实行教育与生产交替进行的“合作教育”,学员在工作学期时要到对口企业、公司中顶岗劳动,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劳动岗位与技术操作项目随之变化,最后进行全部技术项目的实习。企业、公司通过学生的顶岗劳动考核其素质,择优录用。现在日本、德国、法国和瑞典等国家的成人职业学校也都实行“产学结合”的培养方式。

(二)加强立法,保障成人职业教育持续发展

从整个成人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加强立法活动对成人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大都通过立法,加强政府对成人职业教育的指导和监督,保证成人职业教育的经费及在职人员培训期间的待遇。如美国,自从1862年的《摩雷尔赠地法》以来,直接针对成人职业教育以及相关的法律形成了一整套法律体系,从教育培训对象、课程设置、经费管理与运作等方面予以规定。按1990年职业教育法规定,联邦政府每年向各州提供16亿美元的职业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另外美国还将财政预算的3%用于就业服务。1998年,克林顿政府又通过了《人力投资法案》,强化了联邦的职业培训、再就业培训服务的角色,并规划了人力发展策略,有效地加强了成人教育和人力发展方案。另外,联邦政府干预职业培训的途径还有建立和完善了职业教育的资格证书制度和资格鉴定制度,1994年依据《目标2000———美国教育法案》,由劳工部和教育部共同制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联邦政府还成立了全国职业技能标准委员会,旨在将行业的技术标准变成国家经济和教育政策的组成部分,以通过行业来影响和规范职业教育和培训。

(三)适应市场需求,确保成人职业教育针对性

为了突出成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各国都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成人职业教育职业型、应用型、实践型和技能型的特色,面向市场办学,在市场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培育企业急需的职业型员工。这主要体现在成人职业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方面。如日本,企业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都是依据企业岗位需要设置专业及课程;美国各州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专业。例如,芝加哥是个以炼钢、炼铁为主的工业城市,该地区职业技术学院便开设炼钢、炼铁专业,大量培养这方面的职业技术人才。为使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一致,企业高度重视职工培训。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企业高度重视职工培训,并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投资。这样企业就能够培养和挖掘企业职工的潜在能力,其内容涉及面也比较广泛,从识字扫盲、各类补习课程、学位课程以及高层次的博士培养,还有博士后水平的课题研究。

(四)积极筹措,确保成人职业教育经费充足

政府加大对成人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合理提高成人职业教育收费标准,成人职业院校积极争取社会、企业单位等的办学投资,社会机构及个人的赞助,创办校办产业,以校办产业的创收来补充办学经费的不足。如德国,成人职业教育办学经费不仅靠国家拨款,而且经济部门、生产部门都积极参与,使成人职业教育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和经费来源,从而保证了成人职业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德国成人职业教育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国家及企业;二是接受教育者个人所交学费和自愿捐款。例如,1997年用于继续教育的总支出为260亿马克,其中联邦、各州和各地区支出32亿马克,联邦劳工局支出88亿马克,私立企业支出104亿马克,私人支出35亿马克,工会支出1亿马克。教育经费的多渠道筹集,是促使德国成人职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严格把关,实行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国外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一般是与其建立的成人技术考核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各国实际出发,把成人职业教育培训与考核发证,和工资待遇与社会地位联系起来,建立一种健全的制度,这种制度,既是必需的,又应是多样的。目前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以下几种:(1)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如日本、韩国等,由国家考试发证。(2)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如德国、瑞士等,由行业协会、工商联合考核发证。(3)民间职业资格证书,如英国、爱尔兰等国由教育工会、皇家艺术委员会考核发证。(4)学校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如法国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学员毕业授予的证书即是职业资格证书。(5)企业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如美国麦道飞机制造公司,英国苏埃民船检验等公司是对职工培训考核后,颁发岗位合格证书。

二、发展我国成人职业教育的新认识

(一)着眼于经济发展,开展“产学结合”的成人职业教育

国外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大都实行产学结合,把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而在我国成人职业教育发展脱离实际的情况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成为我国目前成人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外发展成人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我国成人职业教育改革:(1)进一步加强“产学结合”的成人职业教育的模式,“学”的目的在于“产”,“产学结合”是保持成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的重要保证。(2)成人职业教育院校要加强教育内容改革,使教育内容不断满足实际生产需要,使教育内容与社会需要相联系,围绕社会实际需要设置课程内容。(3)成人职业教育进一步注重“用”这一环节的改革,加强成人职业教育实习环节的教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真正结合。#p#分页标题#e#

(二)着眼于法制保障,加强成人职业教育法制建设

国外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大都有比较健全的法律作为支撑,使成人职业教育的经费、运行机制等方面都有法律保障。目前我国成人职业教育立法,至今还没有形成一部完整的法律,成人职业教育立法大大滞后于蓬勃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客观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依法发展成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地方、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和少数执法部门中,轻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倾向仍然比较突出。(2)成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缺乏法律保证,财政上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虽然逐年增长,但真正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并不多,一些企业没有依法承担对本单位职工和准备录用人员进行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费用;另外,其他法定经费如农村科学技术开发经费、技术推广经费等应当用于农村职业培训的部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落实。我们要学习国外有关成人职业教育立法的先进经验,以及相关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立法的经验,立足我国实际,在认真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的同时,不断加强我国成人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为改善成人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理顺发展机制、保证成人职业教育经费的充足并得到合理使用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着眼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成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针对性

社会发展需要是开展成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成人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之所在。国外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着眼于社会发展需要,仅仅围绕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展成人职业教育,注重成人职业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可以说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是成人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需要的必要前提,是加强成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方向。针对目前我国成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的不足,突出成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针对性是我们努力的重点。(1)我们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市场的变化、企业的需求设置相关专业,使成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能够反映社会发展要求,满足社会发展需要。(2)在重视岗前培训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在岗培训、转岗培训,这是企业提升员工职业技能,培养企业所需优秀职员的必要途径,也是成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3)成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要注重职业性,这是由成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质所决定的。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包括成人职业教育的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在内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职业性”展开。

(四)着眼于经费保证,多渠道筹措发展成人职业教育的资金

充足的资金是发展成人职业教育的财政保障。经费不足是整个教育系统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经费不足也是成人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主要障碍。借鉴国外发展成人职业教育的宝贵经验,积极筹措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资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的财政拨款必须有所保证,国家的财政拨款是成人职业教育发展资金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加大了投资的力度,今年国家出台了对每位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补贴1500元的政策。(2)广泛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争取更多的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办学资助和个人赞助,多渠道筹措成人职业教育资金。(3)成人职业教育的办学单位要挖掘自身潜力,利用自身职业教育的优势,积极创办校办企业,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获得自身发展资金,从而保证成人职业教育发展资金,不断改善成人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

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篇7

论文摘要:我国《职业教育法》实施已有十四年之久,自其颁布实施之日起,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职业教育法》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出现了许多的弊端。本文考察了国外职业教育立法的概况,分析了其在职业教育立法上的特点,试图从中吸取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措施,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制化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并于1996年9月1日起施行。《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把我国的职业教育纳入了法制化建设的道路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许多新事物和新情况,而有关的职业教育立法在这方面却有所缺位,因此建立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了解国外职业教育相关立法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制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职业教育立法概况

美国

据不完全统计,美国迄今为止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已经超过154个。回顾美国职业教育发展史,联邦立法一直是影响美国职业教育发展走向和成效的重要因素。自1862年美国颁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莫雷尔法案》,该法确定了联邦政府通过资金资助职业教育的历史,对以后美国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1917年颁布《史密斯—休斯法》,规定由联邦政府向各州提供拨款支持职业教育,并确立了美国的双元教育体系,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开始分流,标志着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开始形成。1963年颁布《职业教育法案》,进一步扩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支持。1984年的《卡尔?伯金斯职业教育法案》,促使各州的职业教育项目面向所有的人,从而开启了全民职业教育之路。1994年颁布的《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促使各州和社区建立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体制,实现“三个整合”,从而为年轻人寻找第一份工作和继续接受教育做好准备。2006年过会又通过《卡尔?伯金斯生涯和技术教育改进法案》,用“生涯和技术教育”取代“职业和技术教育”,使职业教育着眼于个体生涯的终身发展,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德国

德国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182年颁布的《科隆车工章程》就确立师徒制职业培训雏形。1869年颁布的《企业章程》明确规定职业培训的权利与义务。1889年颁布的《工业法典》规定企业学徒培训必须与职业教育联系起来。1969年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大法,它规定了职前和职后培训的目的,职业训练内容、方法、期限以及培训企业与受培训者的关系和双方的权利义务、培训机构和人员的资格、实施培训的监督和考试等。之后又出台了与其相配套的《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等。2005年德国政府又通过了《职业教育改革法》,开始了德国新一轮的职业教育改革,针对1996年的《联邦职业教育法》采取了一下改革措施:跨地区的校企合作改革、企业现代化的改革、双元制培训的国际化和一体化改革等。

韩国

韩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我国一样,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职业教育立法才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63年颁布的《产业教育振兴法》,强调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加强职业教育,并规定政府、地方自治团体和学校为振兴职业教育进行支援等等;1965年韩国又制定《职业训练法》,大力发展职业培训;1969年制定《科学教育振兴法》,规定各级政府要对职业教育进行投资;1973年又颁布《国家技术资格法》,规定各种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要具备国家统一的技术技能标准,通过国家考核,对合格者给予相应的经济和社会待遇;1974年,为了解决企业熟练工人不足的问题,韩国制定了《职业训练特别措施法》;1976年又公布并实施《职业训练基本法》,规定凡雇佣了300名以上职工的企业主,有义务对企业内10%的职工进行企业内训练;1981年,韩国通过《职业培训法》,规定凡拥有200名以上职工的企业必须设职业训练班,企业若不履行这一义务,将被课以沉重的负担,并提高纳税额;2001年3月韩国颁布了《终身学习法》,把职业教育与培训结合起来,构建更完善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体系。

二国外职业教育立法的特点

(一)重视立法,通过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各国职业教育立法也逐步完善,建立了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就拿德国来说,从法律结构看,横向结构内容丰富,覆盖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如有关企业的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法》;保护青少年的职业教育法《青少年劳动保护法》及有关实训教师的任职资格的法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其他有关职业培训、考试与监督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纵向结构层次分明,等级有序,实施的配套体系完备,如有关职业教育的基本法律《联邦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此外还有各部门、行业、地方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条例或实施办法等低位阶的法律法规。

(二)注重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法律作为社会运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稳定和平衡工具,必须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性,避免灵活性。但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必须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反应并调整现实社会是法律的应有之义,所以法律还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发挥其时效性。以上各国都十分注重法律调整的现实需要极其针对性,注重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职业教育法。如美国,1963年制定了《职业教育法》,在1968年和1976年又分别制定了《1968年职业教育法修正案》和《1976年职业教育法修正案》。美国每一部职业教育法的颁布都是在一定的现实要求下,以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为目的,所以每次立法都极具针对性,对完善立法和维护法律的实效性、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不仅注重立法的针对性,也非常注意立法的可操作性。如德国2005年的《联邦职业教育法》既有原则性的规定,如职业教育的目标和概念等,当然更多的是具体性规定和措施,如有关职业教育的学习地点,职业教育考试的内容以及有关职业教育关系档案的建立管理登记等等,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建立完备的执法监督制度,使依法治教落到实处

徒法不足以自行,有了完善的法律法规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使制定完好的法律落到实处,这就需要完备的执法监督体制。国外职业教育的执法监督体制主要体现在对违法者课以对其不利的职业教育法律后果,同时还有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监督机制,使职业教育真正构成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制体系,有效地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通过立法明确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

政府的资金投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驱动器和推动力,各国通过立法明确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如美国自1917年的《史密斯—休斯法案》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为中等教育程度的职业教育提供牢固的财政补助打下了基础;1936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乔治—迪恩法案》,在这法案中增加了联邦资助的金额,并扩大了资助范围。德国联邦《基本法》也明确规定国民生产总值的1.1%、工资总收入的2.5%用于职业教育,在战后经济困难时期也是如此,并要有议会审定监督。在韩国的职业教育立法中,如《产业教育振兴法》中专设一章,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进行了具体规定。

三我国职业教育法制化建设的构想

建立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在法律的纵向结构上构建等级有序、层次分明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首先,修改现行《职业教育法》,作为职业教育基本法的《职业教育法》应体现其根本指导作用,对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长期问题应有所反应。因此应在《职业教育法》建立普教与职教的有效沟通衔接机制,充实高等职业教育的立法,还应使民办职教与公办职教的平等发展落到实处。

其次,由国务院就职教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职业教育行政法规,取代现行的由国家教委、国家经贸委和劳动部制定的《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

最后,由各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使《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教育行政法规的规定能得到细化和具体化,增强其可操作性,以便其真正落到实处。

在法律的横向结构上构建内涵丰富、覆盖职业教育方方面面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在《职业教育法》的指导下由各部门、各行业制定涉及职业教育的各种单项法或实施条例,如有关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条例、职业技能认定标准、职业鉴定部门规章等。这样就能构建起一个宏观和微观紧密结合,既重职业教育法的稳定性,又增强其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和谐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促使职业教育向法制化发展。

建立职业教育法律的法律责任制度

要实现依法治教必须建立相应的违法处罚机制。而现行《职业教育法》仅以第39条“在职业教育活动中违反教育法规定的,应当依照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给与处罚。”这一准用性规则来规定还很不够,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我国可以参考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在我国的《职业教育法》的具体条文中直接加上法律后果,在立法技术上多用完整的法律规则逻辑结构。此外在列专章“法律责任”以强化对违法行为的制约机制,建立健全相应法律责任。

加强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立法保障

充足的经费来源是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要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资金,实现职业教育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其中政府的财政支持是重要内容,毕竟职业教育仍是国家的公益事业。可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经费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形式上重视职业教育实际上并不投资的现象仍然存在。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是缺少必要的法律保障机制。因此应通过立法明确和细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职责,使政府财政支持具体化,确保国家财政支持是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另外,针对社会力量尤其经济界对职业教育投入偏低的问题,应通过立法调动企业和行业投资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有关于税收减免政策等经济刺激措施,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引导校企合作办学、企业捐资助学、提供实习场所和实习机会等。

参考文献:

[1]赵延安,刘冬梅.职业教育法教程[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柳艳鸿.美国职业教育的法制化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

[3]樊宝生.浅析德国职业教育法制化及其对我国职教发展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

[4]黄日强,黄勇明.战后韩国职业教育立法的特点及启示[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学习型社会作为明确的概念被提出,并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发达国家在构建学习型社会方面作了许多研究和实践。短短的几十年中,学习型社会研究在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两次高潮。第一次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早期,主要代表人物是赫钦斯等人;90年代再次掀起了学习型社会的高潮,代表人物是兰森等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将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加以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本国国情的目标和措施。www.133229.Com同时,为确保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措施能有效地实施,还建立了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和进行了这些方面的研究。这些经验和研究对我们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通过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不断探索与经济社会建设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本课题的基本目标。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依据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自然地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体系,科学地揭示职业教育的体系,定将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地发展。现代社会中,职业教育是以一个完整的体系为社会服务的。这个体系由各个具有不同功能而又分工合作的部分组成。随着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作出相应变革,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其自身功能。因此,重新审视和研究现有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已是我们研究的当务之急。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属于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教育哲学的原理,审视学习型社会的思想实质,确定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的历史定位,明确职业教育体系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本研究主要采取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把学习型社会思想置于我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思考职业教育及其体系的构建;运用相关理论并结合实践,探讨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在与传统的学习和教育的比较中,确定新学习论的内涵和新教育的使命;分析和借鉴其它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模式,以确定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模式和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所应肩负的历史重任。

三、主要研究成果

(一)学习型社会与职业教育

学习型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与知识经济相伴而生的。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引起生活方式的革命,学习型社会就是这一革命的成果。在如此一种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里,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最直接的就是职业教育的高度发展。社会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个人通过职业教育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职业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较之在传统社会有了空前的提高,其特质也相应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学习型社会是指在一个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社会中,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能开放、公平、市场化地保障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学习的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有效地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理想社会。因此,学习型社会的前提是终身教育观念的普及,是全体社会成员都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地把学习作为人生的第一乐趣,大力弘扬学习的民主化、大众化、生活化的理念,它具有对象的开放性、时间的开放性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型社会的主体是学习者,一切为了学习者,一切以学习者为中心。终身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的宏观基础,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实践是学习型社会的微观基础。

在学习型社会中,职业院校及各类培训机构是一个最重要的教育组织,通过职业教育可以教会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理论和方法,提高职业技能、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优良的道德素养。可见,该组织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于它具有生产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内在素质和能力,可以率先把自己改造成为学习型组织,成为社区其他组织改造的榜样和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中坚。

由职业教育特有的社会功观之,职业教育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具有普通大学教育所没有的特质。职业教育能紧贴市场需求不断设立新专业,“双师”型教师既熟悉理论又掌握实践技能,学生经常到企业实习,企业老总和工程技术人员给学生讲实践课,学校经常举办各种专题培训班,使职业教育的开放度与实战性不断提高。学习型社会最显著的特征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求社区相应地构筑起终身教育培训的服务网络,各种教育资源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帮助学习者随时、随地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这就要求通过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建设学习型组织中的作用,满足社会成员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其提供最广泛的学习机会和条件。

(二)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弊端

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由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层次结构的确定必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整个教育结构的构建相一致。经过十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形成,但是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和观念的原因,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模糊的功能定位,偏离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传统职业教育体系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定位模糊、方向不明。各类型、各层次职业学校都存在定位不清的问题。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应该突出其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应旗帜鲜明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目前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功能不强,职业教育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反应迟钝。表现出滞后性,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严重。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需求,已从数量紧缺逐渐转向结构性紧缺。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模总量已经不小,但是在专业特色、人才规格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缺陷。

2.多头管理、比例不当,缺乏开放性和灵活性

职业教育的有关要素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未能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结构体系。从纵向结构说,比例失调的突出表现是培养技术工人的学校过少,从有关数据对比中看出,技工培养人数还不及技术和管理干部培养人数的二分之一。从管理体制说,存在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多种管理形式。职业教育体系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其结构较为死板,体系相对封闭,体系与环境的信息交换不畅,自我调节功能差,尚未形成在政府宏观指导下面向社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

3.轻视职业培训和非学历教育

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和职业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各尽其职。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链中还存在一定的脱节,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以及劳动就业未能实现贯通。

4.发展滞后的农村职业教育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薄弱,不仅反映为各类职业院校中农林类专业学生人数少、比例低,而且也表现为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减少。

目前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学校职业教育的数量和质量与城镇比差距还很大,农村的职业培训在少数地区才刚刚起步,在很多地区还是空白。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马良生研究员在研究服务“三农”问题时指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农民工素质亟待提高。”[1]

5.职教与普教、成教之间,职教内部各层次之间衔接、沟通不畅

因为历史的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多具有终结性教育性质。尽管近年来这种局面有所改观,但是初、中、职业教育之间还没有完全贯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沟通很有限,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基本上还处于相互隔离状态。虽然建立各种形式、层次的教育之间“立交桥”的呼声很高,但由于缺乏制度和政策保证,构建畅通的“立交桥”之路还很长。

(三)关于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思考

“体系”是指若干相互关联的客观事物或作为客观事物反映的观念,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教育体系是指互相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整体或教育大系统中的各种教育要素的有序组合。职业教育体系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结构体系,它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的层次体系、类别体系、专业体系、布局体系、办学体系等。

1.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

(1)终身教育理论

按照终身教育的原则,人们的职业发展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它包括对职业的认识、准备、确立、再准备、转业等不断追求完美的诸阶段。因此,职业教育应该贯穿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始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充分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传统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区别之一。

(2)职业教育体系与自身发展规律协调理论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体系的建立必须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职业教育受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师资队伍、办学条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职业教育与教育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存在有机的联系。因此,职业教育体系必须符合教育内部规律。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其结构体系处理好灵活性、开放性与相对稳定的统一,多样化与规范化统一。

(3)教育体系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理论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是工业化大生产催生了职业教育,它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前提,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职业教育体系与国民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其服务方向要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专业结构要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层次结构要与技术结构相适应;规模结构在与劳动力结构相适应;布局结构要与区域经济布局相适应。

2.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的特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是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教育机会相对公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正规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沟通,学历本位与职业能力本位并重,学校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的开放型体系。该体系应具有以下特质:

(1)灵活性与开放性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实行灵活的学制,采用多样化的办学模式。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功能和结构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必然会引起包括职业教育体系在内的新的调整。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与系统整体功能相适应的,灵活、动态的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科学技术进步联系最密切的教育形式,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职业教育系统必须保持与环境的信息交的畅通,开放渠道越畅通,职业教育结构中的要素就越活跃,在动态变化中与社会、经济系统的交流就越广泛,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就越强。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纵向贯通、横向立交,能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式结构,体现人才培养的通用性和国际性。

(2)区域性与层次性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和社会形态各异,教育普及程度差异较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与地方的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发展水平相适应,呈现区域性特点。职业教育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职业教育可以分为宏观层次结构、中观层次结构、微观层次结构,职业教育体系有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有国家、地方、行业、社会力量和个人多个层次。

(3)连续性与稳定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周期越来越短,技能的更新和岗位的转换越来越频繁,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是职前培训与职后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贯通的连续性体系。

职业教育体系是灵活的,但就职业教育结构本身而言,其基本要素如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的基本层次、骨干师资队伍、教学体系等不会经常发生变化,其内在发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论教育制度如何变化,不论职业教育以何种速度发展,都离不开这些基本要素。正因为这些构成要素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特定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形成了职业教育特有的办学功能,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四)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之构想

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

1.创新职业教育体制与协调管理、合理定位

职业教育的新定位应当放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宏观背景中考虑,其核心是就业教育、谋生教育和生涯教育。在我国实现全民教育目标之后,将重点转向“保障全民基本技能”上来,逐渐实现由“学历社会”向“学习型社会”的根本转变。

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为主,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办学的职业教育创新体制,构建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职业教育新体系。职业教育结构体系的建立,政府部门的作用只能是宏观引导,由市场调节其体系结构变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职业教育结构调整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建立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结构运行和调节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与市场相适应的比例结构和合理的学制。

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政府对其实施统一的宏观管理,管理职能应归口于教育行政部门,这样有利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层次、类型和人才培养结构上必须与人力资源需求的结构相适应;要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职业教育办学机构要加强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面向市场的需求开设和调整专业,加快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的改革;要按行业和区域技术进步的要求,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和层次结构,切实加强行业、地区急需紧缺职业人才的培养,找到自身在市场中的合适位置。

2.建构四通八达的职业教育“立交桥”

彻底打破普教与职教两个体系的封闭状态,运用倾斜性政策支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互通,职业教育的作用和特色,决定了它不可能只是单一的低层次教育,而应是多层次、复合型教育,在职业教育系统内,不应该只有高中阶段和专科两个层次,还应该有高职本科,应用性硕士、博士等各种层次,除学历教育外,还应该有非学历的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这些办学层次和办学形式之间不是孤立、割裂的,而应该是互相连接,上下贯通的统一整体。

3.强化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对农民工培训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培训的目标和任务,推进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措施等要作出全面、科学的规划,要进一步制定落实该规划的具体措施。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重视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拓展职业教育服务功能,面向‘两后’(初、高中毕业后)毕业生、退役士兵、返乡农民、在岗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

4.重视职业培训和非正规职业教育

加强职业教育结构体系与就业结构之间的有机联系,切实加强职业培训,实行学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边工作边学习职业技能的人会越来越多。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起由政府、行会和企业扶持的专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以及民间投资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专业化培训机构,共同组成多元化培训机构体系,使其发挥各

自优势,实现功能互补。建立在岗和转岗人员多形式教育服务的社区就业能力培训体系。

5.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

国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有了许多成功经验,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可以使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少走弯路。目前比较成功的做法有德国的“双元制”、美国“aoi”、澳大利亚的“tafe”、印度的“nut”、英国的“btec”等.加强对上述体系的研究,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意义。当然,我们不能忽略国际间职业教育的环境差异,对国外职业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引进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职业教育的固有状况,职业教育的许多问题仍需在原有的职业教育框架体系内来解决。

四、结语

创建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应对世界激烈竞争和挑战的新任务,也是为适应世界教育发展新潮流、新思路而亟待探索的现实课题。学习型社会在我国产生的社会基础、条件与背景,学习型社会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职业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和任务,职业教育如何应对学习型社会的挑战以及如何构架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等问题,均需我们加以研究。在学习型社会中,职业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职业教育较之传统社会在教育对象、教育时间和场所、形式方面均有巨大变化。因此,为了应对这种时代潮流,我国职业教育作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大平台,在推广终身学习理念和实践终身学习理想等方面均要做出研究和尝试。

参考文献:

[1]马良生.远程教育的实践与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其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为社会服务。职业教育直接关系到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保障公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最为密切,是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渠道之一。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特色;既区别于传统的专科教育,又不同于美国社区学院、德国双元制、日本短期大学等国外的职业教育。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绩喜人,然而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值得进一步关注与探讨。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于90年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刚性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更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

1.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数、毕业学生数、在校学生数等已经占到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7年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116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以上,而且高职院校的区域分布比较协调,除地区以外的各地市已基本上有一所高职院校。在办学体制方面,打破了单一的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2.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发展思路趋向合理

1999年,为了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积极探索以多种途径发展高职教育,国家决定改革现行管理办法,以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职教育。2000年1月,为大力推进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学校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管理,教育部提出了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经过积极探索,目前形成了“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经过近几年探索,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日益清晰。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推进高职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高职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高职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推动高职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

向市场办学。

3.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确认

我国高职教育由高等教育的补充地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主渠道的组成部分。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问题。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第一次确立了高职教育的法律地位。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这就真正确立了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阶段,必须要有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作为支撑。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另外,伴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高等职业教育将逐步由终结性教育发展为开放性的终身教育。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对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大幅发展,不断扩张,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但是同时又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笔者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投入仍显不足

不可否认,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确实在逐年增长,而且平均增幅比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还要大,占GDp比例从1996年的2.5%一度提升到2002年的3.32%,达到了自1989年对此项指标进行监测以来的最高水平。但预计2005年的4%,目标却未能实现。2004年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GDp的2.79%,处于低收入国家水平,远低于同期世界4.4%的平均水平,这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不相吻合。2005年的财经性教育经费低于2002年所占GDp的3.32%。许多职业院校,特别是最近几年才成立的高职院校,由于近年发展快,人员增多,投入加大,而国家财政所拨的教育经费还停留在前几年的水平,只能依靠收取较高的学费来维持正常运转,资金来源较为单一,资金缺口较大。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是注重实践教学,要求实习和实验经费的大量投入,培养成本相对较高,而财政性经费投入的不足对于教育质量有较大影响。而且,我国区域之间财政性教育经费也出现了差别,总体来说都显不足。

2.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亟需加强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方面表现还比较滞后。一是高职院校办学定位还不够准确。表现为对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功能的认识不够充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建设相对落后,办学方式比较单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效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二是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一些传统专业的布点度相对较为集中,课程教学体系相对比较落后,课程内容与专业发展方向、市场需求的结合度较低,前瞻性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明显不足;三是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人数相对教多,而具有企业背景和相关经历的“双师型”教师人数较少,比例较低。

3.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随着人们对于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得到了空前扩大。但是,规模的扩张并不意味着能够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并不能尽如人意。一方面企业需要懂得高新技术、操作能力强、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并有发展后劲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以学科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仍然很大程度上沿用以前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的人才没有准确的职业岗位定位,缺乏就业创业能力。由于没有有效构建起“产学研”互动平台,高职院校所探索的以任职岗位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已不再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一类教育,在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新型工业化道路、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当中,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实现这些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顺应形势发展,切实满足人们对高职教育的现实需要和期待;必须正确把握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深刻揭示其发展的动力、目标、路径等根本性问题;必须准确回答“谁来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发展为谁”等问题。

1.以政府为发展的主导,切实增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将继续稳步发展;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将进一步转型,需要增加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来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增强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为此,必须加快改变高职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和供给资源处于滞后的状况,高度重视资源的优先供给。为此,不仅需要相关的高等职业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办学优势、社会资源多渠道地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更需要政府发挥其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要逐步缩小财政性投入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差异,由2005年的1∶8缩小到2015年的1∶3,使全国财政性经费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逐步达到普通本科教育的三分之一。另外,在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的过程中,要动员各级政府部门将更多的财政性投入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更多地增加地方政府的投入,加强高职院校的基础能力建设,同时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的助学和奖学制度。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进一步扩大高职招生规模;更对于让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接受高质、高效的就业准备教育,使社会相对弱势人群共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2.以人为发展的主体,切实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人,依赖于人。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主要的建设都应该围绕“人”来开展。

一是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在新的起点上努力开创学校党建工作新局面。要高度重视学校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党总支的政治核心、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是要着重推进以敬业精神、诚信意识、踏实作风、协作能力、坚毅品格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以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为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人才强校”战略,以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和成长规律,通过学历提升、下厂锻炼、业务培训、交叉任职等不同的培养方法和路径,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使团队具有一定实践教学能力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并造就一批在本行业、本地区有影响的技术和工艺大师,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坚持培养与引进两手抓,特别要加强能够把握专业技术改革方向、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专业带头人和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以优化现有教学团队的结构。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一批把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备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三是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与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进一步优化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要密切关注宏观政策导向,建立经常化的人才市场调研与信息反馈机制,跟踪产业结构调整与行业发展趋势,加强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运用灵活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和内涵,加强特色优势专业群的建设与改革,坚持“服务地方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形成具有前瞻性、规划科学、服务面广、适应性强、地方特色显著的专业布局。

3.以校企合作为发展的主流,切实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社会办学要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必须构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要努力形成“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动共赢”的长效机制,积极寻求行业、产业、企业持续有效的技术、设备和资金支持,促进办学模式创新,增强办学活力。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解决好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产学研合作问题。

一是要研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做好服务地方经济的前瞻性准备工作。重点是研究高等职业院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规划,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链的延伸,当地个体行业企业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潜在的人才需求,了解重点产业需求、岗位就业需求、社会培训需求的动态变化。

二是通过具体职业院校与企业部门联合办学的模式,实施订单式教学,部分专业要做到招生与招工同步进行,要让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不断优化教学模块设计;要大胆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下教学管理的新机制,改革和完善以目标考核为主体,基于就业质量与社会评价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创造性地采取多种形式施行半工半读,从而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推进学生就业。

三是要通过加强对外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地实现服务地方。开展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面向企业员工与社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高技能人才支撑;要在地方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下,与区域经济支柱产业、新兴行业、骨干企业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合作建设一批开放性、多功能的区域性技术服务平台,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服务中心,在科技开发、成果转化、中小企业技术升级改造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树超.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

育,2008,(13).

[2]郭俊朝.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

教研究,2008,(2).

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治理框架;时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G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5)07-0040-05

职业教育肩负着技术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培训的使命,在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过程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1]。职业教育不仅是社会经济腾飞的重要力量之一,而且是“五个统筹”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则是“五个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历经了10余年的发展变迁,我国职业教育统筹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问题依旧突出。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依然是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其中,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统筹了什么?还需继续治理哪些事项?这是第一个需要回答的追问。新常态时期,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有哪些特征和要求?这是未来十年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绕不开的话题。因此,本文总结并反思过去十年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治理框架,理性分析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时代特征,并就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研究路径作了宏观阐述。

一、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治理体系

统筹即“统一筹划”,包括一个过程的五个步骤:预测――计划――实施――指挥――掌控[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将统筹城乡发展摆在首位[3]。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变革,从形态上讲,应该包括“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区域职业教育统筹发展”“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等[4]。其中,“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是职业教育统筹的主要内容,“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则是核心内容。

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治理体系比较复杂。首先,职业教育统筹的治理主体至少包含了国家、政府、职业院校和社会公众[5]。其次,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客体不仅仅是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还包括聚纳和培育教育资源。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中的各种治理问题和相关事宜具体包括:统筹城乡职业院校的布局、办学、资金、师资等宏观事项,也包括人才培养观、培养方式和培养体系、评价体系等微观事宜[6]。第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不仅仅是职教系统内部的统筹发展,还包括职教系统外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统筹发展,因此,要从“大职教观”与社会系统的高度统筹规划。第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手段不再是简单的控制型管理模式,而是民主型的治理模式,其目的不仅仅只是城乡教育协调均衡,还包括城乡教育的效率提升[7],“职业教育均衡”“职业教育公平”与“职业教育和谐”是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重要目标。整个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治理框架如图1所示。

图1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治理体系

如图1所示,治理主题构成了过去十年甚至于未来十年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治理事项,这是内容层面的规制;而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思想、治理模式和治理目标则是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治理框架的结构要素,从治理程序和方法上作了规制。理想的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应该具有配套性、系统性和多样性的属性。因为职业教育统筹并不是职业教育本体的单纯改革,而必须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总系统、服务于城市与农村的单元融合,不能将城乡职业教育总体规模性增长简单等同于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8]。同时,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是多重要素的统整,要在制度、政策、结构等要素通盘考虑的情况下,协调好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各子系统。当然,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也没有一种具体、唯一、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而是权变的、发展的、综合的多元思想和多元实践相统一的结果。

二、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时代特征

我国未来社会发展将涉及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劳动力大流动五大进程[9],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将面临分化与整合、均衡与特色、竞争与合作、本土与国际和外延与内涵五个问题。就发展趋势来说,职业教育将呈多极化发展趋势和多元化、结构化、多元功能方向转化[10]。新的历史时期,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必须面向人人、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世界。

(一)职业教育统筹发展面向人人:职业教育平民化、大众化

职业教育始终面对着“人的世界”和“职业(劳动)的世界”,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满足人对职业的需求和社会对人的需要,达到人与职业的和谐,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11]。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坚持大众化与平民化,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过程与成果,都必须面向人人,以“人人发展、发展人人”为根本出发点,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职业教育的公平和基础教育的公平一样,关系到大多数人的福祉。因此,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在其走向平民化与大众化的过程中,更深刻的是职业教育公平治理的问题。近年来,世界职业教育越来越走向平民化,先后出现了“差生”补偿教育、第二语言教育(eSL)、特殊职业教育、再就业培训、下岗工人职业培训、妇女职业教育与培训等[12]。这些是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必须进行的有益尝试。

(二)职业教育统筹发展面向社会:职业教育联动化、特色化

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更要面向社会。职业教育统筹发展面向社会只能通过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区域文化乃至区域社会的联动发展来实现,在职业教育与社会系统的联动中,形成特色,从而更进一步符合社会需要。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特色主要是指行业的特色与区域协同特色,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统筹发展能够在行业里立稳脚,在区域中扎下跟。但是,在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联动中,三个关键问题越来越凸显:一是职业教育发展如何跟进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问题,这是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第一个关键要素。二是职业教育超前发展与区域资源配置的矛盾问题,教育理应超前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当前中国区域社会却面临着教育资源的稀缺与教育资源配置的难题[13]。三是职业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公平与效益问题,特别是职业教育普及之后,如何提高?新目标的台阶在哪里,如何达成?数量与规模上涨的同时,公平与效益如何抉择?

(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面向企业:职教学生学徒化、技能通用化

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面向实践的教育,更是走进实践、走进企业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也必须面向企业。职业教育统筹发展面向企业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职业教育自身的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面向当地企业;二是区域内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教育规模面向企业,所培养人才能够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各种企业的需要。职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与企业的联系是职业教育面向企业的第一步。在这方面,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工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英国的“工读交替制”都是职业教育面向企业的成功经验。近年来,我国的“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产学研一条龙”也是有益的尝试。然而,现代工作性质的变革、工作变化的速度日益加快、生产的自动化对工人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更宽。正是鉴于这些考虑,世界各国纷纷改革其职业教育内容,由原来的岗位技能培训转向通用能力(GenericSkills)培养[14]。

(四)职业教育统筹发展面向市场:职业教育走向服务、走向高端

职业教育统筹发展需要面向的市场有两个:一是农村经济与农村市场,二是城市经济与城市市场。职业教育具有职教性、地域性等特征,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是其重要价值取向。职业教育统筹发展面向市场的服务主要有三:一是职业教育为区域市场经济发展输送人才,这是教育意义上的服务;二是职业院校发挥社会服务的职能,为区域市场培训技术人才,这是社会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三是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在市场的各行各业服务,这是后续意义上的服务,尤其是随着当前我国城市与农村市场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职业院校面向服务市场的人才输送与培养更为常见与重要。市场的国际化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市场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职业教育面向市场的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培训越来越走向高端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民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资本转化都必须面向高要求的新市场。而城市市场各行各业技术设备的更新以及顾客的高要求,对职业教育面向市场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

(五)职业教育统筹发展面向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国际化、合作化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纷纷制定新一轮国家技能战略,力图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国民技能水平,拉动经济复苏、助推产业升级、支撑企业竞争。全球化时代的职业教育发展越来越走向联合、走向合作、走向创新[15]。随着世界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分割走向融合,职业教育也走向了联合与合作。在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与国际企业的雇主及行业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加强雇主、行业及劳动力市场参与对职业技术教育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建立联合财团,通过拨款确保中等与中等后教育机构间的合作;引进国外技术师资,参与国内学校教学;与外企签订订单,直接输送人才到外企工作;并通过国家政策和实践的改革创新,达成国际职业教育合作契机,支持职业技术教育项目在各地的有效实施。

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研究路径

职业教育全局性的统筹发展则在十六大之后推向了高潮,党的十七大、十后,面向人人、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世界的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成了推进“新四化”进程中重要的社会变革性工程与实践,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因此,在理论研究中开展实践探索、在实践探索中检验理论成果,是当前推进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重要范式。

(一)在多重理论中寻找支点

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包含区域经济、文化等多重要素,是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的综合性社会变革,因此,必须系统地、生态地审视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要素与关系。从教育学意义上来说,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主张,也是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样态,更是教育与社会发展融合的应然追求。从经济学视角来看,二元经济理论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情,人力资本理论则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统筹发展的着力点,共赢博弈理论则提供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然价值取向,规模经济理论则是当前中国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形式。在大数据时代,加强农村薄弱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生成城与乡、校与校之间在信息技术上的合作共享平台和机制,搭建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技术平台、管理平台和服务平台,缩小信息技术上的“鸿沟”,用科技进步推动职业教育实现统筹发展。同时,还必须借助生态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理论,审视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二)从历史与现实中总结经验

首先,我国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必须借鉴国际经验,从国外职业教育统筹发展背景解析入手,深度探析国外职业教育统筹的发展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并切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批判性地借鉴国外经验或移植国外模式。其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必须全面掌握国内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从中分析问题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一方面,选择我国职业教育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或地区,对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比较,譬如东中西三地的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水平测度与比较,又如京津沪渝四大直辖市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比较;另一方面,要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如对国内职业教育发展领先的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成渝地区的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模式与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并推广。最后,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也值得反思。把国内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现状水平正反两方面相结合、相比较,对于全方位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大有裨益。

(三)从逻辑起点寻找发展战略

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包含四种基本逻辑:一是国家的逻辑,即以公平为起点的和谐共生;二是地方政府的逻辑,即以效率为目标的科学发展;三是职业院校的逻辑,即以利益为核心的差序进步;四是公众与社会的逻辑,即问题得以解决的“善治”理想。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治理体系公共理性缺失和多重制度阻隔的信息不对称,在各自不同治理逻辑的驱动下走向行动中的自由博弈。因此,要厘清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治理逻辑之间的相互行为关系,构建一种“基于参与、因为理解、出于认同、所以自愿遵从”的综合性民主治理模式。因为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多重治理逻辑,所以,在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具体实施上要按照“城乡联动”“院校联动”“院地联动”“校地联动”的思路,实施“以区带区”“以人带区”“以院带校”“以校带校”“以校带人”和“以人带人”六种模式变革。在深入的、立体化的联动中,推进职业教育统筹发展。

(四)构建多重机制与技术平台

首先,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主要有自组织动力、他组织动力和共组织动力三种动力,其动力的强弱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要从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根本需求、物质依托、前进方向和发展创新四个维度去构建并拓展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其次,在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内部体系运行中,以“和谐共生”为目标,理顺办学机制、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和招生就业机制等多重内部运行机制的关系。最后,职业教育统筹的联动机制构架包括职业教育与区域社会、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的联动发展。在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进程中,区域社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文化审视的高度,以“文化共生”为目标,构建职业教育与区域文化联动发展的相关机制。在多重机制构建的基础上,职业教育统筹发展还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平台,基于技术平台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技术,推动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稳步进行。

(五)立体化推进职业教育统筹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搭建国家、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和社会公众多元主体参与的立体化路径,以突破当前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路径“平面化”的困境,以“多维对接”勾勒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经络”;以“点-线-面”塑造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血肉”;以“利益”“规则”“效率”的“三维一体”支撑起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骨架”;通过立体式联动道路的构建,赋予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生命活力。在立体化推进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过程中,保障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顺利实施。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包含众多子系统,统筹发展就是通过对该系统中各个子系统进行时间、空间和功能结构的重组,通过思想观念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和资源保障体系等体系机制的相互调适和协同创新来产生聚众规模效益,从而更好地保障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战略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5-10.

[2]林克松,全.“中国语境”职业教育公平治理的话语体系――批判与诠释的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1-76.

[3]郭建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7(1):24-44.

[4]邬志辉.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转型[J].社会科学战线,2012(5):194-199.

[5]全,.论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多重治理逻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43-52.

[6]李涛.统筹城乡教育的实践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8(20):1-5.

[7][8]李涛,邬志辉,邓泽军.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统筹什么?改革什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视阈下的“城乡治理论”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22-130.

[9]李松林.基础教育区域性发展战略与实践――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新特征研究专题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2013(3):156-175.

[10]卞韵.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05-106.

[11]熊惠平.关注“穷人经济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新话语[J].教育科学,2006(2):77-79.

[12]刘晓.顺应变革:“后危机”时代的全球职业教育发展新动向[J].职教通讯,2010(5):26-30.

[13],周甜,林克松,全.重组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产权安排[J].教育学术月刊,2013(10):53-58.

[14]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关于背景、内涵和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36-39.

[15]李玉静,陈衍.赢对金融危机:全球变局中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9(33):24-37.

abstractSincethe“fivebalances”wasproposed,theresearchandpracticeofoverall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hasbeenmorethan10years.newnormalperiod,vocationaleducationandruraldevelopmentisstillanimportantpartofthenationalruraldevelopmentstrategy.Summarizeandreflectonthegovernancesystemofvocationaleducationandagecharacteristicsofruraldevelopment,fromtheheightofacademicrational,explorationandresearchpathsofvocationaleducationandruraldevelopment:findingfulcruminmultipletheories,thelessonsofhistoryandreality,fromthelogicalstartingpointtolookfordevelopmentstrategiesbuildmultiplemechanismsandtechnologyplatform,three-dimensionaltechnologytopromotevocationaleducationandrural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