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5:38

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篇1

国家特别重视教育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各高职院校领导者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但在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模式下,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却面临着许多困难。为了顺利解决这些难题,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开拓创新引进信息化管理模式,建立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这种新颖、创新模式的建立旨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管理学生遇到瓶颈时,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与信息化管理相结合,促进高职院校现代化与信息化两种管理模式共同发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探索出运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校企合作概述

1.基本内涵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自身的发展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企业为增强社会竞争力专门培养一批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因共同的目标而达成共识,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学校与企业技术之间的相互补充,以及校企之间资源的共享,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早已出现在国外学校的教学模式中,其中二战后的德国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促进德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在这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与此同时学生便具有了两种身份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学校和企业分工合作,分别致力于文化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而我国的校企合作起源于清朝时的实业教育。进入21世纪,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部门倡导,以服务和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计划。随之,国务院大力倡导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四个服务”要求,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提升就业率,为“三农”服务,为祖国西部的建设服务。国务院“四个服务”的要求,成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015年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倡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应于企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善传统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培养学生方式。

2.机遇与挑战

高等职业院校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进程。学生的管理工作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紧密相连,两者共同作用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的顺利与否,关键在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否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入,将改变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组织关系、管理模式、规范形式等。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是校企合作模式引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步骤。其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升级,也是学生管理工作得以创新的载体。当今高等职业院校在招生、校园文化、硬件设备等方面,早已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加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引进,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被代替,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促使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者迅速做出决断,采取合适的策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为学校的发展打开一片新的天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符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同时校企合作是一项需要智力投入的系统工程。从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进程来看,整体良好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有些地方存在不足,例如:学校和企业都已认识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各自发展的重要作用,但由于企业自身制度尚未跟上校企合作的要求,导致人才培养受到一定的限制;据调查发现,参与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院校尚未形成完善的信息评价考核机制,参与企业的信息评价机制也处于缺失状态。所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应完善自身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促进校企合作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

二、高职校企合作的信息化管理

1.目标

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引发了众多行业的改革热潮。教育界也不例外,大胆创新利用信息化技术完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这一项工程,促进校企合作高效、快速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目标定为:将政府、行业、学校与企业四领域联系在一起,构建起“四位一体”的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便于学校对各项资源的整合,利于政府、企业和学校开展管理工作,同时促进四者之间的深入合作,成为创新型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

2.原则

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原则如下:首先,继承性原则即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以学校自身取得的成果和发展现状为基础,充分吸纳政府、行业、企业的有效资源,综合利用并进行整合创新。例如:某校一直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积极创新,创办职业教育集团。经短短几年的发展,成员遍及高职院校、中职院校、企业、科研机构等等。职业教育集团的领导者,实现了人才、信息、资本与科技的高效利用,同时为高职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典范。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获得的成果以及积累的经验,都是高职校企信息化管理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缺失了现有的成果与经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如同“空中楼阁”,所以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必须继承现有的经验和资源;其次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管理模式赋有生命力的体现,创新不仅针对资源的内容还需对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对资源内容的创新体现在与时俱进掌握最新资源,即掌握政府与行业的最新讯息与动态,以及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研究成果,同时需要将这些最新资源进行整合,促进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发展进程。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体现在应充分利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优势,四者之间精诚合作、资源共享并合理分工,实现共赢。另外开放性原则,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采取开放性的原则面向社会,促使高职院校和企业找到更多更适合的合作对象。信息化管理平台只有保持开放,才能不断地吸纳和获取更多的信息、知识等资源,方能保障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健康、高效、快速的发展。

3.重要作用

目前,政府利用宏观调控关注着高职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同时政府增加对高职院校教育费用的支出,密切关注高职院校人才的发展与培养。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方便教育部门查看各院校的人才培养情况和质量的同时,也方便政府通过此平台了解企业是否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中,以及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效果。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平台记录的信息,成为教育部门考核该校的重要依据,也成为政府制定政策与规划的参考目标之一,政府通过此举动让企业认识到政府对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重视度,以便充分调动当地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积极性;其次,因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在“四位一体”条件下共同构建的,不但有利于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与实施,而且帮助各行业通过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展示本行业的最新动态、人员需求以及技术应用等信息,为企业与学校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同时行业也可以从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查找信息,不断丰富本行业的研究资料。最后,作为高职校企合作的主要参与者——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企业提供了关于高职院校的各项信息,方便企业对高职院校进行了解,选取最适宜的高职院校作为合作的伙伴,同时方便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另外,企业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平台向社会、教师、学生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

三、高职校企合作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1.学校主导模式与校企联盟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主要模式是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企业依据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否满足该企业的需求,而选择是否建立起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是人才的供给者,企业是人才的急需者,正是高职院校培养出高素质与技能的人才,才使得企业与学校构建起校企合作模式,有的企业为了招录适合其企业需求的员工,主动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或资金赞助。同时,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依据各行业和企业的需求进行,便于学生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增加就业率。这种学校主导模式是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的初级运行模式,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因企业与学校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导致高职校企合作处于初级阶段。校企联盟模式在高职院校的积极组织下,设立关于校企合作的机构,并努力寻求企业与之合作,共同培养人才。高职院校通过聘请企业里的优秀人才,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传授知识与经验,甚至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水平高的企业员工作为兼职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技能。其次,高职院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共同创建实习基地,完善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企业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再者,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办学,企业与高职院校一起商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旨在培养企业所需,能力为主的人才,同时依据企业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

2.高职集团模式与国家职教试验区模式

企业是否参与校企合作主要看能否获得利益。建设高职科技园区、高职师范园区,以“园区”的形式创建高职教育集团,实现“园区”产学合作共享,利用高职教育集团的力量吸引政府、行业、企业等加入其中或对其进行商业化运作,充分发挥“园区”产学功能的结合。例如:某高职院校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和许多与之相关的企业创建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同时各高职集团的成员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在互利共赢中,推动高职院校与各企业的发展,促进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改革。高职集团模式,将行业、企业、学校三者密切整合在一起,隶属于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的高层次运行模式,促使企业集团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国家和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是高职校企合作的保障,国家在法律上的支持是高职校企合作的“催化剂”。高职校企合作面临挑战之际,国家与政府的参与,为校企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某市的政府与教育部门共同创建了“国家职业试验区”,通过试验区促进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发挥政府与行业的优势,完善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3.校企利益共同体模式

校企利益共同体模式有效的减少了高职院校与企业运作机制和文化之间的差距,促进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型。高职院校在企业创办分校或企业在学校创办分厂,形成将学校创办到企业里或将企业创办到学校中的模式,便是校企利益共同体模式之一,其集教学、生产、研究为一体,促进人才的培养和校企的发展。校企利益共同体模式还有另外一种,即校企实体合作。高职院校和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进行合作,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肩负起教学活动以及对人才的培养计划。这种共同体模式是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的高级运行模式,企业与高职院校“同脉相连”,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某高职院校开拓创新,努力寻求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一体化模式,引领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以及管理工作中来,促使企业全面的了解高职院校,同时在学校开展企业文化理念与职业素质的普及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校企利益共同体模式将工作与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

四、结语

当今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完善自身管理模式,构建“四位一体”的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对信息化管理的一次创新,同时也是对政府、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信息的综合利用与整合,促使四者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促进资源与信息在四主体之间的共享,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最大价值,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企业健康的发展,促使各行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关凤岩.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研究[J].经济师,2012(3):52-53.

[2]欧阳媛.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37-38.

[3]吴建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J].高教探索,2015(5):35-36.

[4]王鑫家.大数据思维在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中的支撑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7):67-68.

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篇2

高职院校近年来一直在不断的寻求校企合作,但始终未能达到产学结合。一般的校企合作只是让学生进行短期的实习或实训,企业的管理模式和项目特色化并没有与信息管理专业产生实质性的结合,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也尚未建立。

2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相关措施

2.1明确培养目标

首先,信息管理专业建设要与国家的相关要求相适应,为企业信息化、商务和物流信息化等方面培养一线的技术复合型人才[3]。高职院校应对此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也可以通过对专业人才资源的分析报告以及有合作的企业来获取人才需求等途径,了解社会和市场对信息管理专业的需求度和岗位职责等。以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来明确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对高职的信息管理专业来说所培养的应该是管理的技术人才,也就是说面对“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岗位,技能承担综合性任务,也能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去进行有效的管理。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的信息管理教师大多来自计算机专业,对管理知识甚是缺乏,而管理方面的教师又只注重理论教学,从总体上看,无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骨干课的教师都无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示范目的,必须要配备兼具管理理论基础又有较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学科整合的角度来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学校可以面向社会广纳人才,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信息管理人才,应适当降低门槛。也可以到合作企业邀请企业当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高信息管理专业的技术师资比例。此外,还可以选派基础较好的教师进行定期的进修和培训,积极参加社会上举办的专业学术交流,也可聘请相关专业学者到校进行讲学。

2.3校企紧密合作

信息管理专业有着技术发展变化快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因此,学校要积极的寻求面向服务和流程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由专业教师带头,引领优秀学生组成项目团队与企业进行合作,承包完成企业信息化咨询和网站建设等工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深入的锻炼,将实践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的改革,也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切实的体验实践工作,检验自身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和方便,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吸引企业多元化资源投入创造了一定的前提条件,促进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登上新的高度。

3结语

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图书馆服务创新

1.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理论依据

校企合作又称产学结合,是为适应企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而提出的。教高(2006)16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高职院校实现校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高职院校校企结合的方式很多,有企业办职校,职校办企业,职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职业教育集团化等多种方式。学校聘请企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职业院校的智力资源流向企业,实现技术与管理组合。企业生产、技术、

管理人员与学校师生通过相互沟通与交流,实现对各自掌握信息的综合利用,从而提高企业

管理水平和学校教学的有效性。高职院校图书馆成为为企业、学校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参谋与

帮手。

2.加强与企业沟通与合作,开拓“馆企合作”服务新模式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更加离不开信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已意识到信息对于其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开始以各种方式寻求信息服务。近年来,我国高职图书馆在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之余,也开始把为企业提供信

息服务作为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重要内容进行探讨和实践。但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正处在探索阶段,图书馆对企业提供服务主动性不强,图书馆为企业开放只留于形式。高职教育的应用性与开放性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子。校企合作在密切高职院校与企业关系的同时,拉近了图书馆与地方企业之间的距离,为图书馆服务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正因为如此,校企合作架起了图书馆为企业信息资源服务的桥梁,使图书馆有了为企业服务的用武之地。如何在新的模式下为更好地为师生教学、科研、实验、实训,为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服务,图书馆必须根据校企合作具体情况,对企业信息资源需求作出调查研究,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沟通与合作,开拓新思路,探索新路子,实现“校企合作”下的“馆企合作”。

3.创新高职院校图书馆实现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服务措施

3.1调整馆藏资源结构,增强为服务企业针对性

近年来,在各高职院校以评促建发展进程中,加大了对图书馆的资金投入,馆藏资源不断增加,环境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但由于过去图书馆建设与企业实践基本脱节,这些资源并不为企业了解与掌握,同时也很难为学生提供检索与分析来自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信息。所以,校企合作中,图书馆要加强对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开发与应用等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了解企业发展的新动向,把与学生实习实训结合起来,建立既具企业文化特色又兼具各校校园文化特色的藏书体系,根据企业专业特色,选择性地购置某个专业需求的信息资源,增强服务企业的针对性,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在企业支持下对原有特色资源进行改造,并持续完善与扩充,使之与企业需求相吻合,又与学校教学改革同步。既为企业培养需要的技术人才提供了服务,又促进了企业技术更新与科技发展,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双赢。

3.2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与企业共建校企文化

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和输送技能型

人才,而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主要是为地方经济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要转变原有的

封闭式办馆理念,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彻底改变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的“只为本

校师生服务”的狭隘观念,要走出校园,为地方经济服务。树立“立足本校,服务社会”的现代服务意识,改变传统的被动服务方式,变被动为主动服务,积极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信息资源的保障。图书馆与地方企业通过开展读书交流、征文、演讲、书画比赛等活动,使企业职工也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不断发挥图书馆功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弘扬企业自强不息精神,加大对学生“热爱专业、奉献社会”的教育力度,让他们了解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形成校企共建的校企文化,以促进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3.3建立“双师型”教师参与“馆企合作”,实行个性化服务

企业信息需求有着不同于学校师生的特殊性,企业作为生产经营单位,所需的主要是有关政策法规、市场动态、投资项目、产品研发、专利标准、竞争情报等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资源,而过去图书馆主要是围绕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实习实训等要求进行馆藏资源配置,所以图书馆必须挖掘自身潜力,要注重收集与企业经营运作有关的实时动态信息,以便搭建符合企业特殊要求的网络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诸如网上资源导航、网上咨询、网上文献传递、网上信息推送等快捷方便的网上信息服务。要懂得企业运作规律和行业特点和专业特色,为企业提供特色服务。图书馆可选拔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和“双师型”教师组建服务企业团队,进行信息技术开发与利用,进行个性化的信息资源服务。把学院具有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纳入图书馆提供服务的专业团队,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3.4加强图书馆队伍建设,提高为企业服务质量和档次

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篇4

abstract:Fromtheviewofimprovingthequalityoftalentcultivationofhighervocationalschools,thispaperputsforwardthespecificmethodsandtheproblemneedsolvingofimplementingtheinformatizationofoff-campuspracticebase.

关键词:校外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问题

Keywords:off-campuspracticebase;informatizationmanagement;problem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5-0263-02

0引言

校外实训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更是高职生越来越受到企事业用人单位青睐的法宝。因此,高职院校十分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仅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校外实训环节,而且还拨付实训基地建设专项基金,并定时派专人走访基地建设情况。

1校园信息化管理及校外实训基地管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网络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各个高校纷纷进行校园网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校信息化管理已成为教学及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化管理系统有:办公自动化系统、学生顶岗实习系统、教务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数字图书馆等,这些信息化建设成果在提升管理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主要借助电子表格以及纸质材料。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生实训数据的采集,都是校外实训课程后录入电子表格,待一学年结束后再录入学年数据平台采集系统。相对于信息化管理,这种传统管理方法有数据相对滞后的缺点。对实训基地相关材料的管理,包括合作协议、基地管理办法、学生实训作业等,基本都是以纸质材料为媒介,费时、费力,极大地占用资源,且容易丢失。鉴于以上弊端,校外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变得愈发重要。

2校外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2.1推动校企合作创新模式建立

为提升企业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热情,学校可以在校外实训基地管理系统中设置一块展示企业文化、品牌的项目,提升企业影响力。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平台中的学生基本情况及实训表现,提前招揽所需人才,从而有效节约其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2.2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工作,实现高效便捷管理

由于高校人员配备紧张,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人员常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人员变化频繁,从而导致管理标准不同,资料收集、保存面临差异化管理。如果管理人员使用统一的管理平台,即使管理人员变更,也能按照既定的流程实施管理,从而避免因场地、人员、机器的变动导致资料丢失,保证数据一致性、完整性。

2.3实现数据实时更新,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校企合作不断深入

由于校外实训基地管理系统能够及时更新相关数据,使管理者至决策者都能实时了解实训基地使用、建设的最新情况,可以通过权限掌握所需数据,以便做出基于真实数据的正确决策,有利于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另外,学校可以根据决策需求,随时将需要采集的数据加入到系统中,不断提高数据采集效率。

2.4弥补现行数据平台采集模式下静态、单向、过时数据的不足

每一学年采集有关校外实训基地数据都是过去一学年的,该系统是对现行管理水平的提高。如需使用近几年的相关数据,便不再需要打开数个电子表格,可以在系统中直接查看,也可以从系统中直接导出所需数据。该系统添加了校方、企业方教师对该实训项目的评价、学生的实训心得及讨论,对数据的采集不再是单向的,而是校、企、生三方的,将更加全面、立体地反映校外实训基地使用情况。

3具体实施方法

3.1技术实施

3.1.1数据采集及角色分析

该系统包含校方管理人员、教师、企业、学生四种角色。各角色在系统中的业务需求分别是:

校方管理人员:日常系统运行维护;

教师:实训任务、评价学生实训表现、参与交流互动;

企业:参与交流互动(评价学生工作态度、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岗位基础知识、岗位实务能力)、展示企业文化、品牌推广;

学生:查看实训任务、提交实训成果、撰写实训心得、参与交流互动。

3.1.2系统功能模块

①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基地简介、规模、地址、建立时间、用途(课程实训、暑期顶岗实训、毕业顶岗实训)、接纳人数、学生基本情况;展示企业文化、企业人才需求、品牌推广。

②实训过程管理系统:教师实训课程要求;用文字、图片或者视频形式记录实训过程及实训成果;教师及企业给出实训评价。

③互动交流系统:企业、教师、学生三方均可以参与实训过程中的各环节的讨论,教师可以在此区进行答疑,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实训中遇到的困难,提升校外实训的质量。

④综合查询系统:不仅满足学生对实训相关内容、实训基地信息的查询;而且提供学生信息、实训内容给学校各部、处、系进行查询,以便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

⑤统计分析系统:能够提供学生校外实训的基本信息,同时对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出实训基地利用率、学生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偏好、不同地区和行业对学生需求的偏好,校内指导教师参与情况。综合利用这些数据不仅可以大幅提高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率,及时淘汰不合格的实训基地,实现动态管理;而且可以给决策部门提供准确数据,指导校外实训基地健康发展。

3.2资金保障

落实实践育人经费,是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前提。高校作为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主体,要统筹安排好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经费,新增生均拨款和教学经费要加大对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育人工作的投入。要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多渠道增加实践育人经费投入[1]。在积极吸纳社会、企业的资金、项目捐赠的同时,学校应拨出专款用于该系统建设,保证建设顺利进行;还应有专项资金用于保证实训基地建设、学生校外实训以及平台的日常维护。

3.3制度支撑

①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法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介绍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2]。在国家政策大背景下,校方应积极吸引行业协会加入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行列,拓宽合作平台。同时给予企业足够自由度及空间,发挥企业能动性,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

②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1]。校方应制定《学生校外实训管理办法》,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学习的内容应为课程学习的有机组合的一部分,必须完成系统中的作业之后才能获得学分,保证学生参与校外实训的积极性。例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顶岗实习系统,就是一个运行的比较成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学生需在顶岗实习系统登记校外实习的基本信息,每周上传实习内容,校内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登陆系统可以查看学生作业并给出评价。完成以上内容,学生才可以获得顶岗实习这门课程的学分。校外实训基地可以借鉴相关经验。

4预期效果及评价

充分利用便捷的网络信息处理技术,提高校外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水平,整合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面向学校、企业、学生,是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工作的迫切需求。通过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管理系统,为学校、企业、学生、家长提供一个开放互动的信息管理平台。可以达到图2的预期效果。

在校外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系统管理下,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各院系对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都是独立进行,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数据无法共享。而信息化系统可以打通各个二级学院间的数据共享,可以互相借鉴管理经验,使得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更加科学化、标准化。

5有待解决的问题

①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虽然已建成多个信息化管理系统,但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关联和共享,不利于提高数据利用率。同时也缺乏校外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经验,只能参考现有的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经验,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②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在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下,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得到的利益有限,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管理积极性不高,从而会导致该系统的企业模块利用率不高。校外实训基地管理过多地依赖学校投入人力、物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政府层面的激励机制并不完善,仍需要一系列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参与基地建设,以保证校外实训基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易菲,龙朝阳.论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情报,2006(2).

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篇5

关键词:中医药背景特色;信息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联合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是实现高校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针对医疗卫生领域,目前国家正在积极进行医疗卫生改革和医药信息化建设,《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引进和培养中医药行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一批既懂中医药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为我们指出了中医药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和要求。

一、研究背景

由于国内医学类院校开设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的时间普遍较晚,大都在最近5年以内,再加上中医药专业领域的特殊性(如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求较高、与现代信息技术和知识交集太少等),对于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信息化人才的关键一环(即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与社会接轨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也没有较好的模式可供参考。目前,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信息技术类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运行方式、执行情况等以及深层次的课程体系改革、共建合作实验基地、校企双方人力资源互补、人才定制培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以期对中医药院校的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中医药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产生了较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医药信息化特色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意义

校企合作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信息技术类专业校企合作,能够使校企双方通过多种形式平台的搭建,广泛进行产、学、研合作和交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改革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实际项目研发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学生由“校园人”向“企业实用型人才”的转变。

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将对具有中医药信息化和医疗卫生信息化特色的中医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形成具有中医药信息化特色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同时,对其他行业领域高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校企合作行为、运作模式的运行及实施进行对比和研究,在更宽广的领域进行校企合作新模式的论证,分析现状,找出共同性和差异性,拓展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领域,以期对我国医药类高校的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研究内容

1.在现有政策下,校企双方逐步在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定制培养、共建合作实验基地、人力资源互补、联合申报项目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校企合作程度的最大化。

2.在前期与相关医疗信息化软件企业合作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经验,加大力度,积极引进其他医药信息和医疗卫生信息领域的企业,形成广泛的校企合作网络,初步把握校企合作的运作方式。

3.结合上述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进行广泛调研,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当前校企合作的现状,找出校企合作的不足之处,重点从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层次水平性、目标一致性、工学矛盾突出性、认识差距性等4个方面进行思考并探索解决方案。

4.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的研究,重点涉及学生安全管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利益保护,科技成果转让及权益保护机制,企业参与课程制定和质量监控的深入程度等问题。

5.形成具有中医药信息化和医疗卫生信息化特色的中医院校信息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校企合作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

四、校企合作的初步成果

目前,河南中医学院已成为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医、管、工、文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中医药大学。学校成立信息技术学院后明确提出,要将专业设置与专业特色结合,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办出面向医药信息和卫生信息领域的特色专业。

1.校内面向校企合作及中医药信息化特色的课程设置及改革

学校积极探索特色化专业建设新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凸显医药信息化特色,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中合理融入《中医理论基础》《西医理论基础》等医学特色课程;同时,开设有《医院管理学》等多门学科交叉课程,旨在培养既具有专业特长,又具有一定中医药知识和基础的医药信息化人才,使毕业生一进入社会就能适应医药信息化工作的环境。目前,两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正在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之中。

2.校外与企业间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及成果

目前,学校已经与省内外众多大型医院以及天健科技集团等知名医药信息化供应商和服务商达成了多种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协议、校企合作协议,全面深入地进行校企合作各项工作。双方已经具备进一步深入合作的基础,拥有了进行有医疗卫生领域行业特色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讨和研究的平台基础、社会资源。

特别是2008年学校与省内最大的医疗信息软件开发商和服务商――河南省新星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一揽子合作协议,4年来合作效果良好。目前已经开展的合作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合作建立了河南省高校唯一的医疗信息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提供场地和硬件设施,公司负责提供整套的医院信息系统软件,共同组建完成医疗信息化实习基地。这样,不仅方便了学生的实习实训,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接触真实的医疗信息软件和应用环境,也为其他各领域的深入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双方合作开设了三届“校企接轨班”。“校企接轨班”由公司具有实战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师资队伍,制定了详细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现场工程技术实践3个部分。截至目前,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两个本科专业共计35人在该公司从事医疗信息化工作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目前,学校与相关医疗信息软件企业在探索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中医药信息化人才模式上准备进一步开展的工作有:在已建立的医药信息化实验基地的基础上,双方合作共建医药信息化实验室,并努力将该实验室建设成为河南中医学院乃至河南省具有鲜明特色的医药信息化实验室;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由单纯的毕业班课程合作拓展到各个年级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上的合作。结合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需要和医药信息化、医疗卫生信息化对人才需求状况,在课程规划、实习实践等方面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使学校的课程规划既具有专业特色,又融入学校的主流专业背景,同时与社会、企业所需实战技能相接轨;双方深入合作开办定制培养实验班,有效提高毕业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贾宗福,齐新军,王知非,任向民.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0).

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物流管理;工作过程;实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对接区域物流产业发展,传统的独立进行作业实训的实训体系已经不能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深度校企合作的前提下,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共建、校企共用、校企共管的实训体系。李建丽[1]提出建立开放式实训体系,以物流信息化构建、供应链管理为主线构建高起点的实训项目,邓传红[2]指出高职物流管理实训体系应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形成“学、岗、就”三态递进的实训体系。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有实训体系的不足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现有实训体系多数是针对物流技能大赛的要求建立,存在以下不足:

(1)现有实训体系只能满足单项技能的实训,无法进行一体化综合物流项目的实训。

(2)现有实训体系只能进行模拟实训,不能承接企业真实物流项目。

(3)现有实训体系不能服务区域物流产业发展,很难为企业提供物流技术支持。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体系——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基于现有实训体系的不足,根据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培养定位,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体系。现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构建新的实训体系,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服务聊城物流产业的发展,培养能够进行物流作业运作与经营的物流作业运营师。学院与聊城市物流园区及聊城市物流企业共同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实训、经营”实训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体系包括现代化仓储配送中心、物流沙盘模拟实训中心、物流信息化管理中心、“园区校区”第四方物流咨询公司。

(1)现代化仓储配送中心与物流园区合作建设,包括大型仓储设备、装卸搬运设备、条码设备、射频识别设备,该仓储配送中心建成可与物流园区入驻企业合作完成真实的物流仓储配送工作项目,项目由企业员工与学校师生共同完成,能够利用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校师生的业务能力。

(2)物流沙盘模拟实训中心由电子沙盘(软件)与物理沙盘(各种教具)组成,能够让企业员工与学校师生完成物流企业运营模拟,为物流作业项目的运作提供理论指导。

(3)物流信息化管理中心由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物流作业管理信息系统组成,能够为聊城市物流园区及物流企业提供物流信息化建设与改造提供技术支持。该信息化管理中心与物流信息化管理公司合作为企业提供信息化改造方案,并进行物流信息化推广。

(4)“园区校区”第四方物流咨询公司是一家真实的第四方物流公司,主要为聊城市物流园区入驻企业遇到的技术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启动物流项目。第四方物流咨询公司由学校师生共同经营,利用现代化仓储配送中心、物流沙盘模拟实训中心、物流信息化管理中心等资源与聊城物流企业进行合作完成综合性物流项目,该公司的经营运作在师生课外时间完成,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够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现代化仓储配送中心与物流沙盘模拟实训中心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物流技能大赛,物流技能大赛由企业冠名、学校组织,项目主要包括仓储配送作业项目方案设计与执行、物流沙盘运营模拟。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包括企业员工、校内学生,为企业员工与校内学生提供一个技术交流与竞技的平台。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体系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指导,是一个集学生实训、项目运作、企业员工培训、师生业务能力提升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体系,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服务区域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3基于工作过程实训体系的优势

基于工作过程实训体系较传统的实训中心主要优势包括:

(1)基于工作过程实训体系是一个多功能能够完成企业真实物流项目的综合性实训中心。

(2)该实训体系除了能够培养师生物流职业业务能力,还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员工能力再提升提供平台。

(3)该实训体系具有物流技术推广的作用,能够为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带动物流产业的发展。

(4)该实训体系能够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打破学校、企业融合难,学校实践项目难开发、企业技术难提升的局面。

4总结

文章以对接区域经济,培养学生物流技能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实训、经营”的实训体系,该实训体系能够满足学校教学、实训、经营的需要,而且能够为企业员工能力再提升、技术改造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篇7

随着互联网科技以及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融入国际经济体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资源来促进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下,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大型企业。如何改变管理信息化落后的局面成为中小企业面临的重大的难题。笔者通过论述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的管理变革策略。

1企业管理信息化概述

1.1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定义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营销管理、售后服务等各个经济活动环节中,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组建企业信息系统,将企业的所有资源(包括信息、现金、物流系统等)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网络系统,从而使企业资源得到优化组合,实现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利润。

1.2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信息化管理可以实现企业成本优势。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使企业内部实现采购、生产、营销、售后等环节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减少资源浪费,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形成成本优势。同时,信息化管理还可以促进供应商、企业、销售商三者强强联合。供应商、企业、销售商三者建立网络信息系统,可以使企业更快地了解市场信息,并作出快速反应,降低库存,改进服务质量,从而实现和竞争对手相比的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竞争。

2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2.1缺乏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在国家大力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大背景之下,依然存在很多中小企业对先进的管理信息化系统存在认知偏差。这些中小企业不会主动学习和接受管理信息系统,而是迫于信息化的趋势被动接受。此外,有些中小企业虽然清楚认知管理信息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他们仅仅看重的是技术的引进,而缺乏信息化实施的规划,没有将信息化建设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企业引进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搞“面子工程”,盲目跟风。这些综合因素造成了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推广。

2.2缺乏引进信息管理系统的资金和应用技术人才目前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价格高昂,很多资金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只能望其项背。此外,这些软件对于运行的环境要求又很苛刻,即使中小企业能够买得起软件,也缺乏支持软件运行的高质量管理水平。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水平有限,引进软件之后很大程度要依赖于软件商的技术指导和售后服务。管理信息化系统要求员工既要熟悉公司业务又要有技术知识。这种管理兼it的复合型人才是中小企业极其缺乏的。

2.3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背离,实施过程复杂繁琐现今市面上的管理信息系统往往是基于全国市场行业的总环境以及大型企业的需求研发出来的。而中小企业分部在各行各业,涉及的业务十分广泛,他们运作形式又多种多样,已开发成功的管理信息系统根本无法与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相吻合。中小企业希望能以低成本引进管理信息软件,并期望引入软件后能够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马上看到实施的成效。此外,运行这些管理信息系统还需要购买相应的硬件设施,联系网络运营商建立服务器等,这些流程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鉴于以上两种因素,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积极性。

2.4忽视企业自身特点,过分追求系统功能多元化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运用在财务管理和人事管理、办公自动化、分销领域。很多中小企业没有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为追求向管理信息化快速过渡,不惜花费重金引进功能齐全管理系统,但是系统的很多功能对于企业都派不上用场,造成了系统功能的闲置浪费,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3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进程推动的变革策略

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较,存在资金短缺和技术人才匮乏的劣势。但是鉴于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中小企业决不能因为碰到了困难就停滞不前。根据对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要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变革,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3.1改变企业落后的观念企业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不定期召开管理层、部门员工的关于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宣讲,促使全体员工对信息化有正确认识,引起员工们对信息化的重视,意识到信息化是未来办公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推动可以给企业带来效益,也更加简化办公程序,从而激发员工主动学习信息化技术的信心和激情。管理信息化是企业融入市场的必然趋势,是企业增强自身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率先实施信息化管理的企业将会赢得市场先机,占据有利地位。

3.2加快企业内部信息部门的组建信息化是未来市场经济的趋势,中小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实施管理信息化,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成立信息部门。企业应当善于发掘员工的潜能,定期组织培训,逐渐培养一批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企业的“黄埔军校”,组建自己的管理信息化技术队伍。

3.3建立与供应商、销售商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信息化的成本,共享信息化资源资金、技术力量薄弱是中小企业的共性,为了降低信息化的成本,中小企业应该采取联合供应商或者销售商建立供应链信息化系统的策略。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解决了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困难,为企业节省了成本;其次,供应商、企业、销售商三者的强强联合,形成了一条供应链,通过整个供销系统供应商可以对产品的销售清空进行快速反应,及时调整原材料供应,而企业也可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减少库存压力和仓储费用。供应商和生产企业及时调整供应产品使销售企业也免除了产品积压的局面。这种供应链的形成促进了资金的灵活应用,实现了“三赢”的目的。

3.4建立与高校的合作关系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和推广要求中小企业具有集管理和信息技术特长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然后现在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是单一专业化培养。现今很多从事信息化管理工作的人员只是懂得计算机技术,对于管理方面的知识却一窍不通,或者很多熟悉管理流程的人员对于计算机技术知识又是“文盲”。企业可以采取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委托高校定向培养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可以将自身系统的研发或维护作为课题交由高校进行。与高校合作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缺乏问题。

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篇8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

根据我校多年来对学生顶岗实习期的管理经验,我们把校企文化教育对接的指导与管理工作按照实习的进程分为实习前准备阶段、实习阶段和实结阶段三个阶段来探讨。

一、准备阶段

(一)开展企业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将企业走访和社会实践融入到教学环节中。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突出社会实践的特征,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或生产活动等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社会经验,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对社会负责的作风和精神;另一方面,要凸显企业要求,如将参加活动的学生分成若干具有竞争性的小组,增强学生的企业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

(二)建设企业化的班集体。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实行“班长负责制”管理,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班长对组长负责,组长对组员负责的管理模式开展学生的自我管理,小组间定期开展总结和批评。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制定班级制度、公约,严格考勤和奖惩制度,可以建立班级公共基金,以一定经济手段进行惩罚和奖励;结合企业和专业的特点规划班级活动,培养团队间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以项目的形式、招标的方式组织班级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对项目的理解。

(三)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道德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教育实践中可以结合企业的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例如,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入对职业道德的灌输,在课程设置中加入项目式的训练等。

二、实习阶段

(一)实时跟进实习进度。要实时跟进实习生的学习情况,实现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跟踪与指导,以及即时了解学生实习动态。学校应该通过实习生定期返校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实习经验,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及时了解和处理学生的实习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实习指导教师可以使用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电话等现代化通讯手段与实习学生进行在线或非实时交流,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专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定期回访企业。定期回访学生实习企业是实现学校与用人企业良性互动的重要手段。通过回访,可以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以及顶岗实习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和建议,同时可以及时向企业表达校方的感谢,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感情交流。通过定期回访学生实习企业还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用人的需求变化,以及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搭建校企互动平台,从企业和学生的不同角度调查了解学生实习状态与存在的问题。

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回访企业,最终结合学生、学校以及企业多方面反馈的信息,修订和明确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借此为更好地实现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人才的顺利对接铺平道路。

(三)构建实习信息服务的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校企公用的信息服务的平台,充分实现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宏观管理和远程指导,加强校企间信息的反馈与共享。通过数据库技术、网络应用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依靠先进、可靠、开放的网络平台及软硬件资源,搭建安全的网络资源建设体系,进行资源素材的收集与加工、信息存储、信息检索,实现文件上传与下载、信息录入与修改、远程审查、统计分析、在线交流等功能,从而加强校方和企业方共同对学生的帮助和指导,传递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加强校企间的信息沟通,同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及时评测与总结的良好学习方法。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让实行“2+1”教育模式的院校共享资源,实时交流,相互借鉴管理经验,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四)建立企业教师轮岗制。企业可选聘教师定期到企业轮岗,让教师切身感受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在企业文化宣传中的主导作用。轮岗教师由于对学生有一定了解,同时具有一定的教育方法,比企业方更容易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理,在学生的顶岗实习期间,可以将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自然过度给学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企业的文化,以实现校企文化教育的对接。

三、总结阶段

在顶岗实习的指导与管理工作中,教师应遵循客观的原则,可以根据定期回访企业反馈的信息,校园建立的实习信息服务平台数据等情况,真实、合理地给出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评定。同时,请企业方导师给出学生的技能评定和效果评定成绩,从外置课程、实结、毕业论文等多方面评定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最终考评成绩。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多环节的成绩评价手段,在实践中使校园文化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有机贯通,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实习的效果和进度,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结语

校企合作办学是今后高职院校基本的和主要的存在方式,探索新的校企文化教育的对接模式有助于加强新形势下校企间文化的融合,对学生从校园到企业的过度以及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有着积极的意义,只有学生能够从校园顺利过度到企业,实现校企文化的互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办学。

参考文献

[1]蔡建平,张立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探索与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04).

[2]张悦.浅淡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相融合的途径[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05).

[3]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4]吴猛.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09).

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篇9

关键词:校企合作;创新机制;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13-02

一、高职院校发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及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及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大力推行职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和解决我国当前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校企在专业职业人才需求中存在的供需结构矛盾、人才数量及质量要求问题。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先后多次了多个促进职业人才培养、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文件,使得职业教育发展校企合作势在必行。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晚,政校企三方面都缺乏实际的管理经验及完善的体制保障机制,使得轰轰烈烈开展的校企合作在现实操作中碰到重重障碍。学校与企业双方运行机制存在较大的差异,没有合适的解决模式及制度保障,许多院校校企合作变成了形式主义、校企双方难以找到利益的平衡点等。

二、问题的解决模式

本文通过实证探索研究及经验总结,率先提出“一政策一平台两制度”的创新发展模式及体制建设。

首先在“一政策一平台”的信息沟通保障机制上,完善校企双方的教学、工作运行管理的两制度建设。“一政策”指在国家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下,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产业环境及条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的政策文件。相比以往地方政府制定的校企合作政策文件多是停留在指导性上,而实际可操作性较差。因此在政策的制定上就不能再像以往由政府单方面来制定,而是应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院校及行业企业共同商讨制定。政府通过组织协调职业院校与企业资源,并通过政校企三方共建的“一平台”,即信息平台,将校企资源及共同制定的可操作性政策文件条款融入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中,从而保证政策顺利实施及跟踪控制。

三、一平台信息沟通协调机制的建设

信息沟通机制的不够通畅、不及时、不够具体是目前在政校企之间信息沟通的主要问题及障碍。因此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及管理将成为最重要的一种信息沟通机制及管理机制。当企业有人才需求计划时,当学校相关专业有校外实习实践计划时,双方都可及时向信息平台输入,各方便可提前进行布局安排及信息匹配工作,随时掌握信息平台中的相关动态信息,加强联系沟通和提前安排,同时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后续的跟踪管理。教师及学生也可以及时了解到相关信息,从而明确企业需求,做好下企业的准备。

四、两制度建设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管理体制建设

1.校企教学运行机制建设。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时间模式基本分为“2.5+0.5”及“2+1”两种,因此,在职业院校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与安排上需作出改革,解决措施如下。(1)各专业应当制定两套人才培养方案,一套为常规校内执行模式,另一套为适合校企合作的灵活模式。如在“2.5+0.5”的模式中,“0.5”为实习期通常为第6个学期,在校企合作模式下,“0.5”可根据企业需求及实习条件的成熟时灵活提前调整到第3或4或5学期进行,其他教学学期顺延推后一学期进行。(2)建立“集团化”操作机制。利用所建的校企合作信息化共享平台,建立多专业对多企业的专业集团化对企业集团化信息对接匹配网状模型(图1)操作模式,集团化对接操作模式即指一个专业的多名学生可分布到多家企业中顶岗实习,而一家企业可以从一间或多间学校获得多个专业岗位学生的需求,在这种模式下基本能蚪饩鲂F笏方在供需结构及数量上的矛盾问题,另外允许经审核的少量学生自荐性选择实习单位作为补充性方案,而在网状模型中政府可利用校企合作信息化共享平台进行沟通、协调、支持与监督。(3)校企双方应提前做好需求规划,将需求信息提前到信息平台,使双方在用人安排及教学安排管理上进行布局与调整,解决了供需时间点上的一致性问题。

2.师资合作培养的体制建设。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培养师资方面存在认识不足,体制建设不够完善,师资下企业锻炼数量少、时间短、任务不明确。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深度不够,多以短期两到三个月下企业挂职锻炼、跟岗学习、考察和交流为主,以致教师获得独立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及实际操作经验不足、不全面。

因此在双师素质培养机制方面,校企双方应协商建立师资培养规划、建立阶段性校企轮岗制度及考核奖惩机制,每个阶段周期重点选派少量优秀的专业师资下企业连续工作六个月或以上,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师资的工薪待遇由校企双方共同支付,以减少校企双方成本压力。

3.激励机制建设。教师下企业不仅要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部分教师还要离开家庭、在企业还需承担较大的压力与责任,职业院校的一些人事财务等部门对校企合作认识不足,在政策与制度的制定时不敢突破原有的思维与原则,顾虑成本压力,在薪资待遇及其他激励措施方面不愿给予足够的倾斜,导致教师下企业动力不足,甚至不愿下企业。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在综合考虑学校长远发展目标及综合效益的基础上,加大激励机制倾斜力度,提高下企业师资的薪资待遇、在评先评优及职称评聘方面给予优先,将这部分培养成本列入预算,形成制度确立下来。

(二)企业管理制度建设

1.学生培养制度建设。实证研究中发现学生到了企业之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只是简单地分配一些员工来负责学生,虽边做边教,但这些师傅自身也没学习过知识、经验传授的方法,对于怎么教自己也不清楚,反正跟着做,指哪打哪,导致岗位知识学习缺乏完整性。

因此,钠笠党ぴ斗⒄辜叭瞬排嘌角度考虑,应建立健全企业导师制度,教授员工如何向学生传递知识、经验和技巧的方法,建立责任制,同时给予企业导师适当的补贴奖励制度。使企业师生关系健康发展。

2.学生管理制度建设。①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基本管理制度。学生从学校到企业,育人环境和育人的主体都发生了变化。学校以育人为主要目的,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不同的目标会使双方在许多方面的认识出现偏差,甚至产生矛盾,如有些学生不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和压力时,企业没有正确引导与管理,导致学生干脆旷工,自己放假等产生许多情绪、心理及对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不认同感。因此参照员工的基本管理制度执行时适当考虑学生本身的特殊性,制定相对人性化的一些操作管理条款以避免个别管理人员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让学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及生活条件。②建立安全事故管理机制。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企业生产经营安全管理学习,避免各种意外及突发事故,给学生投放短期意外保险。其次不同于工人或一般的职员,学生社会经验欠缺,应该加强集体化、小组化管理机制的建设。③建立奖惩制度。许多企业在学生工作管理中只按照管理制度中的惩罚制度执行以保障工作及管理的顺利开展,由于顶岗实习时间并不长,因此许多企业没有在意给学生设置一些奖励机制,导致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及对企业的认同感不高。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所提出的创新合作发展模式与体制建设,能很好地解决校企双方的利益平衡点,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出口问题,也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在长远的战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作为其他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借鉴模式。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2]从企业的视角浅谈对顶岗实习学生管理[J].人力资源,2013,(11).

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篇10

摘要:顶岗实习是当前高职教育产学结合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它顺应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也是学生迅速适应企业环境的有效手段。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跟踪和指导非常重要,那么在当前环境下对顶岗实习进行管理,什么才是更加有效的方式呢?本文先阐述了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继而从信息技术和人文关怀两方面寻求创新性的管理方法以提高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效率,以便学生、学校、企业有“三赢”的结果。

关键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创新

作者简介:张丹萍,女,浙江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1-0045-03

现代高职教育要求,人才培养必须产学结合。因此,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会选择合适的企业,让高年级的学生,实地定岗实习。一来让学生学以致用,熟悉业务,训练操作技能,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二来让学生直接接收工作历练,切实感受工作的协作和竞争,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从近几年来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反馈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实习企业的境况各异且地点分散,缺乏对学生群体的了解,把学生视为流水的兵,学生也不能很好的融入企业团队中,过程管理无序。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的配合。这个阶段学校本身就不是一个旁观者,必须从信息技术和人文关怀等各方面想方设法采取手段,加强管理。人文关怀可以体现学校亲情化的家庭管理,信息技术则需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两者相得益彰,引导考核顶岗实习过程。

一、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顶岗实习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日渐凸显,学生花在顶岗实习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几乎涉及到所有的专业,所需要的企业岗位类型也数量多。不可避免的,有些实习企业和实习地点远离学校,地点分散。如果缺乏沟通和有效管理,学生、学校和企业这个阶段会出现信息真空和管理遗漏。[1]企业把顶岗实习看成社会任务,对学生缺乏工作信任,而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缺乏吃苦精神,过于看重工资待遇,没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双方各自的期望值高,往往会出现一些矛盾,解决矛盾需要顶岗实习各个参与方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共同管理教育。学校方面,常规的管理方法有:组织学生填写顶岗实习表格、撰写实习日志等。但需要避免部分学生在临近实习结束时应付学校老师的检查和考核,作假补填记录,抄写日志和手册。这种单一管理方法如果处理不当,学生和指导老师之间会产生因应付导致的情感疏远和管理松懈。[2]有些学生不善于记录总结或者因为工作时间紧张无法完成上述内容,学生的不满实习管理和对学校的抱怨会蔓延起来,顶岗实习这个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会因为质量不高而成为鸡肋。因此,学校必须在管理上变换思维、开拓创新,寻找新的管理模式。

二、信息网络技术是未来顶岗实习管理的主要手段

现代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已经显示出其巨大的应用作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的角角落落,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顶岗实习的管理上,信息网络技术同样可以显示出无比的快捷和效率。促进顶岗实习管理信息化,实行动态化管理是高职教育顶岗实习管理的迫切要求。[3]互联网作为平台,信息技术作为手段,研发顶岗实习管理信息系统,设置学校、企业、学生等实习管理的参与各方的登陆口,各自随时形成信息流,进行不断的信息流转和互动。这样,既有顶岗实习的实时动态,过程又能掌控,各自的指令和要求顺利通达,顶岗实习管理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平台,搭建在线的管理平台

近年来,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一样,花了不少财力、物力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顶岗实习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成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校园信息化平台都留有空间以便进行升级更新或者增加项目,这样可以在校园信息网络中增加顶岗实习管理模块,顶岗实习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子系统,收集学生实习的信息及各类指令要求,实现对顶岗实习的有效管理。[4]校园信息平台存在的空间,可以让顶岗实习信息系统所包含的内容丰富逐步丰富起来:可以表现企业的分布,可以了解学生的岗位分布,知道企业与学生的相互评价,学校、学生和企业之间的相互要求,甚至可以增加考勤到岗的功能,了解到每个学生的作息规律,做到管理上的精细化。还可以设置交流平台,让学生们交流实习心得、互相帮助,也可以师生企业进行管理沟通。信息系统把常规的纸质的实习日志和记录转化为信息流的形式,这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形式,必定会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信息流转快捷,要求反馈迅速,必定得到企业和学校的支持;管理效果水到渠成。

(二)以微信、微博等为载体,搭建不间断的沟通平台

QQ、微博、微信早已是学生群体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作为信息管理系统的辅助部分,需要封闭交流的可以设置QQ群、微信群;需要公开的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不论是群还是公共号,都可以运用系统的后台管理结合数据库,形成畅通的顶岗实习管理。在这里,学校的老师可以随时根据学生们实习工作状况、遇到的困惑困难,进行集中指导,也可以私聊实施个别指导。这是一个虚拟的网络班级,学校企业可以借此上传下达,而学生们身在现场,利用直接视频或者手机摄像功能,形成实习工作的影像,既能自我评价,也方便老师给予的考核。这些顶岗实习信息管理系统的辅助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不存在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学生、学校和企业可以掌握主动,自由控制,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提高工作能力,学校教学随着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真正做到课堂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三、人文关怀是未来顶岗实习管理模式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学生走出学校,进入工作岗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个过渡期,而顶岗实习的设计恰恰顺应了这样的要求,在这个过渡期中,由于角色的变化,诸如专业技术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心理问题等,时常困扰着学生们。这些问题需要梳理和引导,如果能处理得当,将会增强学生这个阶段的自信心,对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顶岗实习管理中除了要应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外,还应该加强人文关怀,实施人性化管理,这样在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帮助学生平稳完成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管”“帮”结合,从而大大提升顶岗实习管理的质量。

(一)配备优秀的“导师”,指导学生全面提高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习中,学生是主导,教师是辅导。[5]在顶岗实习期间,教师的辅导作用必不可少。辅导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学校和企业配备指导教师素质和水平。这方面,学校和企业在配备指导教师的时候有着清晰的分工:高职院校选派专业导师和生活导师(思想导师),企业选派工作导师。学校的专业教师负责对学生们进行专业知识指导,学校的辅导员或班主任则作为学生们的生活导师,解决学生们实习期间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企业要从单位里挑选出业务骨干担当学生们的工作导师,以便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指导,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些导师工作辛苦,作用重大,学校和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于尽职尽责,高质量完成导师职责的老师们给予一定的奖励,也可以把指导顶岗实习学生作为一项指标,在年终工作考核、职称、岗位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

(二)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成人,学校不可大包大揽,要逐步让离开学校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们学会自我管理。这需要一个过程,首先培养学生干部,给予学生干部适当的权力,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管理,然后扩大范围,帮带其他学生,最终做到学生们完全自我管理。学校可以抓大放小,如加强应急事件、突发事件的管理,而次要的事情由学生自己解决。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上,学校出来培养自我管理的工作能力,也要支持适当的奖惩,激发学生们自我管理的动力。先行学会自我管理的学生干部,会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不仅能帮带其他学生们促成良好的自我管理氛围,也能成为各个职能导师们之间的纽带,成为学校、企业和其他学生之间的桥梁。那么,在传达各项工作要求和任务时候,由于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其他同学信任,又是优秀的一部分,企业和学校没有担忧,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三)强化就业指导师的作用,协助学生完成向“职业人”的转变

尽管顶岗实习发生在高职院校学校教育的一个时间阶段,但毕竟也属于学生工作就业前的一个练兵,学校需要配备就业指导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的职责就是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结合顶岗实习的学生各自的专业和特点,帮助他们顺利的找到理想的工作。通过顶岗实习这样的练兵,学生们的个性、特长、能力可以完全展现在就业指导教师面前。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在顶岗实习的不同表现,进行细致的分析,在求职技术上给予学生帮助和支持。学生在顶岗实习,现场实践中所展露的思想、性格、技能都是教室课堂做不到的。就业指导教师对这些信息的细致分析,可以在确定学生合理就业岗位上做出正确的判断,从思想上、信息上帮助学生,让学生先行了解到社会与学校的不同,要敢于面对走出校门后碰到的各类问题,最终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和人文关怀是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创新的具体应用。信息技术代表了现代化的工具,人文关怀体现了良好的教育传统,学生在人文关怀中成长和进步,核心竞争力获得提高,而学校也树立了品牌,为企业培养了更多的实用人才,企业也从中获利。信息技术和人文关怀两者并举,共同开创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新模式,大大提高了顶岗实习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凌玲,徐金寿.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研究的国内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142-143.

[2]韩丽君.高职FZ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改进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黄阿梅.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建设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36):191-192.

[4]牛翔.高等职业学院顶岗实习管理组织模式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