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工业建筑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4:15

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篇1

在设计中的体现我院与顶益食品有限公司的合作模式是:顶益食品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提供工艺方案和设备布置方案,我院配合土建工程设计,即总图、建筑、结构、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各专业的施工图的设计。设计开始初期我院就把体现绿色设计的理念作为设计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各个专业的设计中绿色建筑的理念都有所体现。

1总图专业

1.1厂址选择

项目位于省级工业园区哈尔滨哈南工业新城-台湾食品产业园是绿色食品产业园。当地无放射性污染、有害气体、粉尘扩散等污染源,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等自然条件良好。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勘察场地为可建设一般场地。场地类别为Ⅲ类。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特征周期0.45S。厂址选择合适。

1.2节地

本项目容积率1.0%,建筑密度49.13%,绿化绿20%。符合国家《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规定的控制指标。全厂统一使用一个消防水池,各车间的污水排到污水处理间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集中排放到市政污水管网。厂区设有工务楼(变压器室)和中央厨房,实现了全厂公共设施共享。生产和生活的水电汽、排水管线都由市政管网提供,厂区北侧是一条市政道路,用于物流运输。公共设施共享和市政公用资源的使用,有效的节约了土地资源。制面车间生产面饼采用的方便面生产线,从面粉称重、和面到最后包装、装箱以及调理车间生产的调料粉包和脱水菜包从计量、混合到包装检验都是在联合厂房的一条生产线完成。原料用罐储存,成品使用立体库贮存。这种规划设计,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1.3物流和运输

项目建设地点哈尔滨哈南工业新城位于大庆、吉林、长春等城市构成的两小时经济圈的地理中心和产业物流中心的中轴线上。地处哈尔滨主城区南部,南起运粮河规划路:北至四环路;东起新华工业园东侧规划路;西至哈双南线。原料和产品都可以通过汽车运输。厂区共有3个大门,其中1#和2#大门位于厂区北侧,连接江南中环路,主要用于生产的物料运输,与各个车间的最远距离不大于200米,运输距离小,物流方便。厂区内制面车间与成品立体库用皮带输送完成成品运输,原料罐与生产车间之间有一部分原料运输采用管道运输。这种运输方式减少了运输距离,降低了能源消耗。厂区3#大门主要用于员工出入,公交站距离厂区大门450米,员工上下班可以优先选用公共交通。入口处设有自行车棚可停放150台自行车。职工能实现绿色出行。

1.4场地资源保护

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是含有有机物的污水,车间和厂区都设有一套封闭污水收集系统和排放管线,所有污水通过排放管线集中排到污水处理间,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集中排放到市政污水管网,不会对土壤环境、地下水和空气造成污染。原料包装等废弃物集中堆放在垃圾房,打包后交给专业单位处理。规划过程中有意保留了场地北侧的300多棵树木,所有道路都是硬化道路,道路两侧都是绿化带或植草砖,预留的建设用地全部绿化,厂区内没有的土地。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保护了环境。总图专业在绿色建筑概念的贯彻上不仅要满足各部门规范文件的要求,还高于了这些要求。平面立体综合考虑,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展示了企业的实力和我院的总体设计水平。

2建筑专业

2.1平面方案

各个生产车间的平面方案均采用了联合厂房。联合厂房将生产过程的各个工序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保证生产过程的连续化、短捷化,最大限度地缩短工艺物流路线,缩短了工程管线和运输距离,从而有利于减少工程投资,降低企业运转费用和能源消耗。联合厂房还更容易满足在今后工艺升级换代等改造过程中各个部分间的联通或分割的需要。联合厂房外墙的面积的减少,有利于节约热能,节约墙体材料、墙面材料,减少门窗数量。

2.2保温隔热设计

本设计的维护结构采用的400mm厚高保温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陶粒砌块具有导热系数低(0.22w/m.K)保温效果好、轻质荷载小、原材料绿色环保、废料可以循环利用、耐久性好、容易切割施工方便等特点,是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屋面采用120mm厚苯板做保温层,门窗的气密闭性达到5级。门窗的保温密闭性达到9级。

2.3建筑做法

所有结构梁柱均外包最薄120mm厚的陶粒,没有冷桥部位;屋面设有天窗,部分工段自然排风既能满足消防通风要求;建筑造型简洁大方,外墙面无装饰性构件;地面、楼面结构层随打随压光,自流平面层;水沟采用不锈钢内衬;墙柱平齐,车间内无凸出的部位等。

3结构专业

3.1结构方案

各个主车间主要采用钢结构,主结构为钢框架、门式钢架、楼面为钢承板、屋面(无设备处)为轻钢彩板。钢结构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整体刚性好、变形能力强的特点。与混凝土结构比在同样受力条件下钢结构的构件截面小,自重轻,便于运输和安装,适于跨度大,高度高,承载重的结构。本工程工艺要求楼层梁跨度在12m~15m,屋面跨度24m~30m,楼面荷载20kn/m2~50kn/m2。所以选择钢结构不仅是合适的还可以把钢结构的结构特点完全发挥出来。

3.2钢材的选用

本设计主结构都采用的高强钢材包括H型钢以及各种规格的板材。高强度钢材的使用,能减少钢材的使用量,既具有很好的经计效益也有很好的社会效益。每平方米的用钢量为30kg/m2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3.3钢材的再利用

钢结构建筑拆迁后90%以上可以再利用,可以有效解决建筑垃圾问题。是绿色环保可会收的建筑材料,完全符合绿色建筑对建筑材料等要求。

二设计中在绿色建筑理念

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篇2

【关键词】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建筑;规划设计;节能

1、绿色工厂内涵

目前,“绿色工厂”还没有严格的定义,但它至少应包括:绿色的产品、绿色工艺以及绿色的建筑三个方面的内涵。由于工业行业千差万别,产品和工艺种类繁多,还没有对绿色产品和绿色工艺的严格定义和评价,而绿色建筑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标准的评价体系。

绿色产品主要包括以下三条内涵:①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少用资源和能源,并且不污染环境。②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耗低,不会对使用者造成危害,也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物。③产品使用后可以和易于拆卸、回收、翻新或能够安全废置并长期无虑。

绿色工艺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2、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

与国外类似,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也是从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开始的,2006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具体指导绿色建筑在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领域的评价和推广。

工业建筑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在建筑行业中具有较大比重。鉴于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0年8月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编制的《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初步建立了绿色工业建筑的“四节二保一加强”的评价体系。2013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颁布了国家标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该评价标准引入了权重计分法,通过不同条文分值提现了绿色工业建筑的引导性。

3、绿色工厂的规划设计

绿色工厂的规划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只是绿色技术的叠加。它应该是以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为基础,贯彻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执行“四节二保一加强”的技术措施,因地制宜的确定绿色目标和绿色策略。这个过程是比较复杂而专业的,国内绿色项目一般委托专业的咨询机构进行全程辅导。以下介绍绿色工厂规划设计较为实用的一些技术措施:

3.1绿色工艺技术

绿色工艺不仅能够降低工业能耗,减少污染,也会对工业建筑的“四节二保一加强”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加分。例如:自动化的立体高架库、环保节能型的物流运输设备(如生产流水线、起重设备、垂直运输设备)和运输车辆(如电平车、根据需求使用氢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作为动力的车辆)、蓄热式加热技术、工业炉余热回收利用系统等技术的采用均对绿色工业建筑有直接加分;而少无切削加工工艺、激光切割技术、精益生产方式等绿色制造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可以节约资源、节约用地、减少废气排放,从而对绿色工业建筑有间接加分。

3.2种植屋面

也成为屋顶花园,通过屋顶绿化,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吸附灰尘,消除噪音,隔热保温,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同时屋顶绿化对人的心理可起到调节作用,对环境起到保护和美化作用,而且在夏天能使建筑屋顶室内的温度降低,节省空调费用。对于工厂而言,种植屋面带来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高了绿化率,这对于日趋紧张的工业用地来说,无疑是较为实用的技术。

在设计上,种植屋面带来的问题主要是屋面防水问题和载荷增加。防水层中必须设置一道具有耐根穿刺性能的防水材料,从而确保屋顶结构的安全。屋面增加了绿色植物以及覆土等构造,必然带来静载荷的增加,同时作为美化环境的屋顶花园,人员可以在此休息、活动,活载荷也应相应增加。对于工厂来说,办公楼、宿舍等公用建筑较为适宜建造屋顶花园,既可以增大厂区绿化面积,又可作为员工休息、活动的场所,合理选择绿色植物种类,可以将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而面积较大的钢结构厂房设置种植屋面,则会对厂房造价影响较大,因此应因地制宜,合理设置,避免不计成本的“绿色”投资。

3.3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

工业建筑由于体量巨大,通风及照明能耗往往占比较大,因此合理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会给工业建筑节能带来较大成效。工业建筑合理利用自然通风是有效的节能途径。应根据工艺生产、操作人员需要,合理采用自然通风,避免盲目采用机械通风。为达到通风要求,设计时可选择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结合的混合通风方式,根据季节和室外气象条件采取自然通风运行模式,可以采用无动力屋顶风机、屋顶通风器等通风设施。《评价》5.2.3条对有利于消除余热余湿或污染物自然通风,可以加1.1分。

利用外窗和导光设施进行自然采光可节省照明电力,利用自然采光需要解决日光直射和日射得热造成的不利影响。光导管。设计时可以采用高透光率的采光天窗,从而增加厂房自然采光率。办公楼、地下车库等建筑可以引入采光天井、光导管照明系统等自然采光设施,减少电力照明能耗。《评价》5.2.6条对自然采光能有效减少照明能耗的,可以加0.8分。

3.4智能照明系统

生产场所的人工照明按车间、工段或工序分组;灯列控制应与侧窗平行。当室外光线强时,室内的人工照明应按人工照明的照度标准自动关闭部分灯具。这种根据室内照度和使用要求,自动调节人工光源的开关(或分区开关),可较好地节能。有条件时,可考虑采用智能照明系统,如路灯采用光敏探测及时钟控制技术,即根据自然光强及时间自动开关照明灯具。

3.5红外线辐射采暖

高大(层高大于10m,体积大于10000m3)工业厂房,采用红外线辐射采暖方式,可取得比传统供暖方式更好的节能效果,且易实现随机调节控制,节能、舒适、安全、方便。该条分值0.8分。

3.6余热回收利用

工业生产过程中往往存在大量中、低温的余(废)热,这部分热量由于品位较低,一般很难在工艺流程中直接被利用。鼓励将这些余(废)热用于工业建筑的空调、采暖及生活热水等。当余(废)热量较大时,可考虑在厂区建立集中的热能回收供热站,以对周边建筑集中供热。该条分值1.1分。设计中,可以采用对空压机余热、工业炉余热等进行回收,用于制备热水、采暖等。

3.7通风空调的热回收系统

工业建筑的空调、通风(含除尘)系统的排风和冷却水中,蕴藏着很大的能量。有条件时,可依托热回收技术,通过设置全热或显热交换器回收能量,用于新风的预热(冷)或(经必要的净化处理)用于空调的回风等。不过,热回收是否有经济价值、回收系统是否存在经技术经济和风险分析后确定是否采用及方案。该条分值1.1分。

3.8太阳能制备热水

由于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的热利用较为成熟、方便,且工业建筑的生活热水总量往往不是很多,故在设计工况下利用可再生能源为生活热水加热,提供热水量不低于生活热水总量的10%,或者所提供的热量不低于生活热水总热量的10%是可实现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篇3

关键词:建筑企业施工技术绿色施工设计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一、国内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的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期,绿色建筑、绿色施工概念开始传入我国。由于我国对绿色建筑的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同时也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如区域差异巨大、制度体系不完善、人们的绿色环保观念欠缺等,使得我们在研究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将会遇到比发达国家更多的困难。我国绿色建筑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中国21世纪议程》之后,此后,有关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的理论研究开始走向繁荣。2001年11月26日建设部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2001年12月1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10个国家强制性标准;2002年3月1日建设部办公厅做出《关于加强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2003年11月北京奥组委环境活动部负责起草的《奥运工程绿色施工指南》出台,此举旨在贯彻“绿色奥运’’理念,推动绿色施工水平的提高,使奥运工程达到较高的环保标准。2004年起,北京市在建筑工地开始全面推行绿色施工。

二、绿色施工的定义

绿色施工是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施工与绿色建筑一样,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的,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施工中的体现,因此应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根据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定义:绿色施工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三、建筑施工的绿色设计

1、绿色施工管理

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五个方面。一个工程要实施绿色施工,没有组织措施,岗位责任制、施工规划、评价体系等系列制度是无法实现的。真正的绿色施工还在于要确保在整个施工过程有效的实施方案,确保体系有效的运行,并对整个施工过程实行动态管理和对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实施监督管理。同时,还应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绿色施工作相应的宣传,定期对职工进行绿色施工知识培训,通过宣传培训,增强职工绿色施工意识,营造绿色施工的氛围。为了使绿色施工能够做到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在绿色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对绿色施工的效果进行自评估和专家评估。值得注意的是,《导则》将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的内容也纳入到绿色施工管理的范畴。

2、扬尘、噪声和光污染

扬尘、噪声和光污染是当前施工影响环保的三大焦点。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源之一是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粒径

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由于体制问题,政策法规欠缺,管理不到位等众多原因,施工中材料使用的随意性、无意性大量存在,且房屋建筑工程中2/3建筑物成本属于材料费,所以节材是绿色施工的重中之重。

3.1建筑垃圾

绿色施工节材的重点是我国目前新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垃圾需要减量,而且要加强回收利用,建筑垃圾的环境危害性和资源浪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侵占土地;②污染水体;③污染大气;④污染土壤;⑤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⑥造成安全隐患。建筑垃圾涉及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大问题,是绿色施工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绿色施工导则》明确提出:制定建筑垃圾减量化计划,如住宅建筑,每1万m2的建筑垃圾不宜超过400t;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30%,建筑物拆除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40%。对于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力争再利用率>50%。

3.2模板工程

在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模板的工程量约占30%-40%,占工期50%左右。过去模板体系约占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1/3,现在开展租赁业务情况有所变化。模板技术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造价和效益,因此它是绿色施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节材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建筑模板发展至今,种类日渐多样化,品种规格迅速增加,木胶合板模板占有率超过55%,小钢模板、竹胶合板模板、全钢大模板、其他模板各自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近年来,在工程施工中,以竹(木)胶合板为模板材料,用低质易耗廉价打入建筑模板市场。

针对模板体系的要求按照导则可以: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脚手架等周转次数。优先选用制作、安装拆除一体化的专业队伍进行模板工程施工。模板应以节约自然资源为原则,推广使用定型钢模钢框竹模竹胶板。施工前应对模板工程的方案进行优化。多层、高层建筑使用可重复利用的模板体系,模板支撑宜采用工具式支撑。优化高层建筑的外脚手架方案,采用整体提升、分段悬挑等方案。推广采用外墙保温板替代混凝土施工模板的技术总原则是:节约资源,提高周转次数,提高生产率,保护环境。

3.3预拌混凝上、商品砂浆和散装水泥

发达国家预拌混凝上的应用景已达总景的60%~80%,美国为84%,瑞典为83%,我国仅为20%左右。预拌混凝上比例的低下,意味着大量自然资源的浪费实践表明,相比于预拌混凝上生产方式,现场拌制混凝上要多消耗水泥10%一15%,多消耗砂石5%~7%,同时,由于现场拌制混凝土受技术人员的水平、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很大,除不能确保质景外,还污染环境。因此,按照《绿色施工导则》明确要求:推广使用预拌混凝上和商品砂浆准确计算采购数量,供应频率施工速度等,在施工过程中动态控制。

3.4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是绿色施工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建筑施工用水量大,尤其是混凝土用水占了施工用水的绝大部分,目前,我国的混凝土产量逾20亿m3,每m3混凝土搅拌用水量以185kg计,需用水3.7亿t。混凝土养护用水视地区及季节而定,专家测算为搅伴用水的2~5倍。初步估算混凝上的搅拌与养护用水为10亿t。而且基本上用的都是自来水(工业用水的价格还高于生活用水的价格)。目前整个国家的水资源缺口为60亿t,建筑施工用水占如此大的比重,足见节水是绿色施工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因此,要优先采用中水搅拌、中水养护,有条件的地区和工程应收集雨水养护。今后应结合我国污水处理的规划(管网建设及水景供应)针对大中城市预拌混凝土站与预拌砂浆站网布局,在对再生水水质分析的基础上,要求企业集团开展“再生水作为混凝土用水”试点应用,继而推广到更大范围,使绿色施工节水落到实处。关于施工阶段收集雨水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施工现场除了工程施工必须消耗的用水量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生活用水,其中工地施工人员的生活用水是最主要的部分,加强施工现场生活用水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这部分节水管理基本上与工矿企业生活用水情况相同,相异的是施工现场的生活区是临时设施,管理中关键是要克服临时思想,做到生活区用水的集中有序管理,雨水污水废水的分流排放,以及现场内雨水、可利用废水的循环利用。

结语

本文从绿色施工的理念、阐述了建筑施工采取绿色施工的具体措施。因此,应该大力推崇绿色施工,让绿色施工理念贯穿于每一个施工场地。政府也应作出措施,帮助大力宣传绿色施工理念,引导建筑行业不断向绿色施工迈进,给予技术和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总之,建筑施工中的绿色施工成为当今建筑施工的发展趋势,并为人们所接受,将会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从而达到经济和坏境效益相统一。

参考文献:

[1]孙建钢.浅析建筑施工工程项目成本的管理措施[J].科技资讯,2011,(01):143-144.

[2]黄映鹏.民用多层住宅建筑施工管理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0,(36):113.

[3]邓志刚.浅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3,(08):61.

作者简介:

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篇4

关键词:工业建筑;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工业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工业建筑是建筑创作的一个重要类型,是企业生产运作的基本设施。绿色建筑设计可以优化企业生产环境,提高工业生产效率。绿色设计理念的核心是环保和节能,这是建筑理念时展的需要,也是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l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主要内容

(1)环保:全方位考虑建筑设计要素,寻求建设设计和投入最佳平衡点,降低污染,保护环境,这是绿色设计理念的核心。工业建筑设计人员要树立生态环保、节能减耗的理念,做好前期勘测、调研工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减少建筑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从材料、结构、外观因素入手,降低建筑生命周期内的资源消耗对环境带来的冲击,实现建筑、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2)节能:在建筑能耗逐年上升,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的社会环境下,减少建筑能耗势在必行。建筑节能不是一个单独的环节,它是一个系统的技术集成。提高地域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节能材料利用和推广工作,综合考虑能暖、水电因素,合理规划建筑结构、能源系统,采用多方位技术手段,是提高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

(3)无害:绿色建筑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与协调。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建筑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材料,保证室内空气流畅、清新,温度、湿度适当,为居住着提供健康的居住环境。因此,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严禁使用有害的装修和粉刷材料,那些有害的木材、石灰、油漆材料都要经过专门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后再投入使用。绿色建筑还要积极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来设计取暖、供热装置,减少因资源利用和废弃物排放给周边环境带来的危害。

2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1)设计工艺及环境优化要求。建筑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有机整体,工业建筑设计要求除了要满足特定的生产工艺对建筑环境的要求,还要追求最佳环境效益,提高建筑环境舒适度和人员使用满意度数。因此,工业建筑绿色设计理念要保证建筑的工艺、结构、性能都满足国家规定要求。建筑设计人员要尊重自然资源和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积极利用已有条件保护自然和人文景观,因地制宣,加强现有材料的运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用独特的美学眼光和发展理念来进行建筑设计。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各部门的次序、相互联系和生产特点,将气体排放量大、噪音大的部门安排到合理的位置。

(2)高效发展要求。绿色建筑要重视能源的节省,也要满足工业生产对建筑的需求。绿色建筑设计应进了能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智能化设计水平,广泛利用电子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来进行远景规划和近期规划,为企业发展、建筑扩建和改建留下空间。为了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绿色设计要合理选用建筑工艺材料,选择施工方便、耐火耐蚀、抗震能力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进行特种作业生产建筑设计时,应采取相应的防火、防潮、防腐措施。

(3)生产化境安全可靠需求。工业建筑是工业企业进行生产运营的重要场所。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一定要满足工业生产对建筑的基本要求,建筑要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如纺织车间采光条件不好,会降低生产效率。自然通风可以保证室内的温度、湿度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位置,能提高建筑的健康活力和舒适度,有益人们身心健康。

(4)各类用房布置合理。工业建筑的主要用途是工业生产,但是工业建筑内部也有生活用房、行政管理用房和生产管理用房之分。如厕所、淋浴室、餐厅、操场、存衣间都属于生活用房的范畴。绿色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种类的用房需求,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各类用房布局。

3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1)构建开放的空间形象和建筑布局:线性空间布局方案是形成动态、开放园区的常用手法,如带状绿化带、道路景观设计、生产区发展轴形排列等,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为动力供应、废水处理提供了集中处理保障。绿色建筑空间和使用功能要适应企业工业发展的要求,建筑空间要有极强的包容性,功能使用上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为建筑灵活、适用扩展提供保障。

(2)绿色建筑理论的引入和运用:工业建筑设计应与当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相结合,在设计和建设环节,有目的、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建筑设计人员加快工艺改造和新型材料利用力度,运用先进的节能、排污材料,优化建筑结构。在绿色理念的引导喜爱,设计单位要积极探索工艺改造新道路,精简原始工艺,采用节能降耗的建筑工艺,利用绿色材料,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

(3)工业建筑单位的设计:合理的工业建筑的体型系数。合理的工业建筑的体型系数即工业建筑表面积与工业建筑体积比,尽量缩小这一比值,可以减少建筑热耗,减少体型凸凹变化,为绿色设计的理念得到展现和实施提供可靠保障。

(4)工业建筑外墙设计。工业建筑外墙不但要满足自然采光、通风要求,还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工业建筑首先要采用良好的外墙材料,如使用隔热性能好的隔热砖和保温性能好的稻草板,起到良好的保温、隔热、隔温效果。选用导热系数较小的镀膜窗户,可加强门窗的气密性,减少热交换。

(5)智能、排污设计:工业建筑设计既要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做到建材无污染、无辐射,还要重视新型材料和自动化技术的运用,真正实现经济方便的目的。如电子通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工业建筑根据湿度、温度和风力情况自行进行空调调节和开关。而针对工业企业生产繁忙、排污压力大等特点设计的自动化除污系统,可以提高有害气体的输送能力和污水排放处理能力,既有效避免了污水汇聚产生的污染,还提高了生产企业的智能化生产能力和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沿着高标准、低能耗、低污染的道路持续发展。

4绿色设计方案的管理

工业建筑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的完成需离不开各单位的有效合作。①设计单位接收建筑方案之后,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方案实施优化管理,确保建筑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工程设计人员要树立绿色设计的理念,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工程设计;②设计单位要按照工业建筑设计要求对生产区域的自然环境进行实地勘察,通过勘测收集数据,完善辅助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建立自动化数据管理模式,为工程实施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保障。监理单位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全面审核,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提醒设计单位进行修改。各单位只有明确自己在这一复杂系统中的职责和作用,努力完善决策思维、设计规划、建设实施各个环节,才能实现绿色设计的目标。’

5结束语

工业生产是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绿色设计理念弥补了工业建筑在节能环保方面的缺陷,使工业建筑变得更加美观、实用。绿色设计理念的推广和应用为现代建筑设计指明了发展的新方向,建筑设计师要正视绿色设计理念对工业建筑发展的影响,通过实际行动推动这一理念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博伟.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2,03.

[2]谷岩,闽晓玲.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工业建筑,2007,08.

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人员;认知程度;济南市

收稿日期:20130531

作者简介:孔秋硕(1991—),男,山东济宁人,山东建筑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大学生。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14804

1引言

为了解掌握山东省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绿色建筑理念的认知程度,最近,主要通过前期调查和后期统计分析两个阶段,采用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重点调查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样本采集方法,对该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分析。首先走访调查了济南市发改委及包括科研、房地产开发、设计、施工和后期物业管理在内的建筑全寿命周期单位,具体为: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城建设计院、山东祥泰实业、济南二建集团公司。之后,深入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济南同圆设计集团(原济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山东省城建设计院、山东省能源建筑设计院、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济南设计院、山东建筑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济南市区综合甲级设计院开展调查,发出调查问卷315份,回收310份,其中有效问卷286份,回收率98.41%,有效率92.25%。调查的建筑设计院覆盖面近70%,其承担的工业民用建筑设计业务量达85%。

2调查分析

2.1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知程度,具体包括:对绿色建筑概念把握、不同层次有关绿色建筑文件的了解程度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认识程度,以及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实践经历及其影响,进而评估该地区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绿色建筑素养的基本情况。

2.2调查样本

在确定重点调查单位后,为使所抽取的样本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总体按受教育程度、主要设计专业、从业时间及是否取得部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等4个标志分别区分为不同层次,而后在各层次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得到各个子样本,由其组成总样本。调查样本总量为286人,4个子样本分别为如下所述。

(1)受教育程度分布。本科学历180人,占6293%;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学历103人,占3601%;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学历3人,占106%。

(2)主要设计专业分布。建筑设计师98人,占3427%;结构设计师61人,占2133%;电气设计师40人,占1399%;水暖设计师53人,占1853%;园林设计师13人,占455%;城市规划设计师21人,占734%。

(3)从业时间分布。从业时间0~5年109人,占3811%;6~10年94人,占3286%;11~15年56人,占1958%;16~20年15人,占524%;20年以上12人,占420%。

(4)是否取得部级注册工程师资格分布。已取得资格63人,占2203%;未取得资格223人,占7797%。

2.3分析方法

采用VisualBasic语言自编统计程序,运用Spss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3调查结果及分析

3.1对绿色建筑理念的基本认知及自我评价

3.1.1对绿色建筑概念的了解

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按不同学历,不同从业时间,是否取得注册工程师资格3个标准分别分层分析。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接受调查的286名设计师中,159名表示不了解绿色建筑的准确概念,127名表示了解其准确概念,分别占5559%、4441%。由此可推知,在调查覆盖区域的设计师队伍中,有半数左右甚至超过半数的人员对绿色建筑存在模糊认识,无法明确其准确概念或区别其与其他环境友好型建筑概念的不同。

(2)基于不同学历的分析。在学历为本科、硕士、博士的设计人员中,了解绿色建筑准确概念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77人,占本科学历人数的4278%;48人,占硕士学历人数的4660%;2人,占博士学历人数的6667%,由此可见,对绿色建筑概念的了解程度呈现随学历升高而加深的趋势,且在博士设计人员中超过了半数。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学习过程中的广泛涉猎以及参与相关学术活动的经历是造成这种内部差别的主要原因。

(3)基于不同从业时间的分析。在以上5个从业时间依次增加的分组中,了解绿色建筑准确概念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36人,占从业时间0~5年人数的3303%;41人、占从业时间6~10年人数的4362%;31人,占从业时间11~15年人数的5536%;9人,占从业时间16~20年人数的6000%;10人,占从业时间20年以上人数的8333%。同样呈现出明显的梯度上升趋势,可见,对绿色建筑的了解不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工作经历和项目设计阅历同样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途径。

(4)基于是否取得部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的分析。取得部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的设计人员了解绿色建筑准确概念的为40人,占本层次人数的6349%,未取得资格了解绿色建筑准确概念的为87人,占本层次人数的3901%,前者比例明显超过后者。取得部级注册资格的工程师是设计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无论是注册师资格考试的要求还是较广的设计阅历和较高的业务素养都为其绿色建筑素质奠定了基础。

3.1.2对绿色建筑理念具备程度的自我评价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调查显示,214人认为自己尚不具备绿色建筑理念,占7483%;65人认为自己具备绿色建筑理念,占2273%,而认为自己已充分具备此理念的仅7人,占244%。如此悬殊的比例表明,设计师队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薄弱。

(2)基于不同学历的分析。在不同学历维度上将充分具备与具备整合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学历为本科、硕士、博士的设计人员自我评价为充分具备或具备的人数与比例依次为44人,占本科学历人数的2444%;25人,占硕士学历人数的2427%;3人,占博士学历人数的10000%,可见在这一方面本科学历与硕士学历的设计人员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度,而博士学历人员存在极大的比例跳跃,考虑到博士学历的设计人员样本较少且自我评价带有主观性,故暂忽略此分组,认为绿色建筑理念的具备程度在不同学历的维度上不存在明显的区分度。将此部分的结论与部分的结论对比可见,学历的提高增加了绿色建筑的有关知识,但在培养全面的绿色建筑素养方面并无显著推进作用。

(3)基于不同从业时间的分析。在从业时间以5年一个跨度递增的五个分组中,表示具备及充分具备的人数与比例依次为15人,占从业时间0~5年人数的1376%;15人,占从业时间6~10年人数的1596%;25人,占从业时间11~15年人数的4464%;9人,占从业时间16~20年人数的6000%;8人,占从业时间20年以上人数的6667%,呈现明显且平稳的上升趋势。由此推知,相比于学习经历,工作经验和阅历对设计人员具备绿色设计理念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4)基于不同设计专业的分析。调查了解到,现今济南区域实现较多的绿色建筑往往是低水平的绿色建筑,而且在不同设计专业上发展不均衡,较普遍的绿色节能设计主要集中于水暖、电气方面。接受调查的建筑、结构、电气、水暖、园林、城市规划设计师中自我评价具备或充分具备绿色建筑理念的比例分别为28%、28%、33%、19%、8%、19%,这样的比例分布与对比,与绿色建筑在各专业上的发展程度并不完全相符,但值得注意的是,回答充分具备的设计师在各组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2%、2%、5%、4%、0%、0%,其中电气和水暖设计专业的比例最高。

(5)基于是否取得部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的分析。调查表明,取得部级注册资格的工程师中表示具备或充分具备绿色建筑理念的为28人,占本层次人数的4444%,非注册工程师中为44人、占本层次人数的1973%。说明注册工程师绿色建筑理念的具备程度远高于其他设计群体,但单就注册工程师看,不到半数的比例并不理想,在发挥领军作用方面尚有所欠缺。

3.1.3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在绿色建筑基本概念了解程度和绿色建筑理念具备程度自我评价两方面的现状并不理想。现今该地区建筑设计队伍中,从业时间较短、学历为本科和硕士、未取得部级注册资格的设计师是其主要构成部分,但他们的回答往往是较消极的方面,只有从业时间长、学历为博士或取得部级注册资格的设计师所反映的情况较为乐观,但在单独分析下并未达到理想水平。

3.2对绿色建筑有关政策规范条文的了解程度

深化绿色建筑理念,提高绿色设计技能,了解当今不同层级的有关政策、法规以及设计规范是首要工作。我们在从济南市发改委得到的项目节能审批报告上摘取了不同层级的几个主要条文,以总体分析为主,对于一些重要的政策法规辅以是否取得注册工程师资格维度的分析,对于一些常用设计规范、设计标准辅以不同设计专业维度的分析。

3.2.1对国家层面有关条文了解程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在接受调查的设计人员中,表示了解该法律内容的为36人、占1259%,表示不了解的为250人,占8741%。可见,该部宏观说明建筑绿色节能有关内容的法律并不为设计人员所熟知。因为在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中会涉及到有关专业法律,所以我们进行了下一部分的分析。调查显示,已取得和尚未取得部级注册资格的设计师,表示了解该部法律内容的分别为16人,占已取得资格人数的2540%和20人,占未取得资格人数的897%。虽然注册工程师与未注册的相比了解程度更深,但注册工程师中了解人数的比例偏低,远达不到绿色建筑时代对建筑设计主要力量提出的素质要求。

(2)《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相比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这一文件与建筑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对建筑绿色节能技术的说明更为具体,但在接受调查的设计人员中,仅有35人、占1224%表示了解其内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较薄弱的绿色建筑理念认知程度。那么,设计从业人员对于更为细致、与日常设计工作息息相关的绿色设计规范是否了解?我们选取《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进行了调查。

(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调查显示,表示对该《规范》了解的为110人,占3846%,说明此区域内的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于细节性的绿色设计规范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作为国家层级绿色建筑设计的指导性、强制性规范,这一未过半数的比例仍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准。不同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如何,我们进行了以下进一步统计分析。调查表明,反映了解此《规范》的分别为:建筑48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898%;结构16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2623%;电气18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500%;水暖24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528%,园林0人,城市规划4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1905%,其中建筑、电气和水暖三个设计专业的比例已接近50%,这一比例符合绿色节能设计技术在不同设计专业上普及程度的差别,但园林和城市规划设计专业中较低比例与国家倡导大力推行更高水平的绿色建筑并不协调。

3.2.2对山东省层面有关条文了解程度

(1)《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调查显示,44人表示了解该《条例》,占1538%。由此可见,此区域内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并没有表现出随地域细化而了解程度加深的趋势。为了反映在细节性的设计规范标准方面的情况,我们选择《山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了以下调查分析。

(2)《山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统计结果为,对该《标准》表示熟悉的为170人、占5944%。与上一部分国家层级的实物性文件《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相比,比例明显增加。但这一文件仅涉及居住建筑,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获知,济南市的绿色建筑推行主要集中于民用居住建筑方面,可以推知,表示了解的比例在其他类型建筑设计规范上将会降低。调查显示,在不同设计专业中熟悉该《标准》内容的依次为建筑69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7041%;结构29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754%;电气23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5750%;水暖41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7736%;园林3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2308%;城市规划5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2381%,比例大小分布同于国家层面的《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但各项比例明显增大,若为其他类型建筑的设计规范,各比例将出现一定幅度减小。

3.2.3小结

通过以上两个层面的独立及比照分析,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于国家及山东省关于绿色建筑的宏观法律法规、政策规范的了解程度处于较低水平,而对于有关实务性规范标准,了解的程度相对较高,对山东省有关条文的了解程度高于国家有关条文,建筑、水暖、电气3个设计专业的设计人员了解程度高于其他设计专业。由此反映出,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只有特定专业对特定区域特定设计方向的条文的了解程度基本令人满意。

3.3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

我们选择国家、山东省和国际3个层次的现行标准分别开展调查,并在总体、已取得部级注册资格工程师子样本两个维度上进行分析。

3.3.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该《标准》于2006年开始推行,是以国标形式出台的唯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调查显示,熟悉该《标准》的为134人、占46.85%,比例不足50%的现状成为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

(2)已取得部级注册资格工程师子样本的分析。仅有31名、占注册工程师人数49.21%的设计人员表示熟悉,这一比例基本和总体比例相同,没有体现出推行绿色建筑带头人应具备的素养。

3.3.2《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调查显示,表示熟悉这一《标准》的为83人、占2902%,并未同22部分不同层次的条文一样表现出随地区细化而了解程度加深的现象,也反映出绿色建筑在该地区未能得到广泛推行的现状。

(2)已取得部级注册资格工程师子样本的分析。调查表明,熟悉该内容的为25人、占注册工程师人数的3968%,但仍小于该子样本对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表示熟悉的比例。

2013年7月绿色科技第7期3.3.3国际先进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在调查中,我们列出现今国际上使用较广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要有美国LeeD、英国BReeam、加拿大GBtool和澳大利亚naBeRS。结果显示,对LeeD了解的为86人、占3007%,对BReeam了解的为30人、占1049%,对GBtool了解的为18人、占629%,对naBeRS了解的为13人、占455%,表明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国际先进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一定程度认知。

3.3.4小结

以上统计分析表明,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较低,反映出对绿色建筑理念认识不足。但对国际先进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了解程度与对山东省相关标准的了解程度基本持平,反映出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识既有一定基础又需要继续加深。

3.4绿色建筑设计实践

3.4.1绿色建筑设计经历

(1)调查对象的总体分析。调查显示,参与过绿色建筑设计的为120人、占4196%,未参与过相关设计的为166人、占5804%。其中参与过有关设计的设计师中,参与过20项以上的为4人、占140%,16~20项的为4人、占140%,11~15项的为8人、占280%,6~10项的为18人、占629%,1~5项的为86人、占3007%。总体分析,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的绿色建筑设计经历相对不足。

(2)基于不同设计专业的分析。在建筑、结构、电气、水暖、园林和城市规划等设计专业中,有过绿色建筑设计经历的依次为46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694%,21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3443%,19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4750%,28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5283%,1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769%,5人、占该设计专业人数的2381%,显示绿色建筑设计经历较丰富的专业分别为水暖、电气和建筑,但其比例也仅为半数左右,以微小的比例超过总体水平。

(3)基于不同从业时间的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在从业时间5年一个跨度的分组中,参与过绿色建筑项目设计的设计师人数及比例依次为26人、占从业时间0~5年人数的2385%,45人、占从业时间6~10年人数的4787%,30人、占从业时间11~15年人数的5357%,11人、占从业时间16~20年人数的7333%,8人、占从业时间20年以上人数的6667%。以上数据表明,随着从业年限增加,参与过绿色建筑设计的比率总体上在增加。

(4)基于是否取得部级注册工程师资格的分析。调查显示,部级注册与非注册工程师拥有绿色建筑设计经历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34人、占注册工程师人数的5397%,86人、占未注册工程师人数的3857%,表明注册工程师的此类经历更为丰富。可以推知,该地区近半数的注册工程师未参与过绿色建筑的设计工作。

3.4.2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缺乏参与绿色建筑设计工作的经历,注册工程师中尚有半数未曾参与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相关设计经历在不同设计专业及不同从业年限的子样本中分布不均,主要的设计经历拥有者存在于建筑、水暖、电气三个设计专业和从业时间在10年以上的分组中。

3.5分析总结

综合分析全部调查结果可看到,目前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理念的认知和实践程度处于较低水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没有准确把握绿色建筑的概念等有关基本问题;对国家、山东省有关绿色建筑的文件不熟悉;对国家、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认识不足;总体欠缺绿色建筑项目的设计实践经历。同时,这种情况在该地区建筑设计队伍内部存在一定的区分度,学历为本科和硕士、从业时间较短、未取得注册资格的设计人员低于总体平均水平;学历为博士、从业时间在10年以上、已取得注册资格的从业人员则高于平均水平。应注意的是,前者是构成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后者绿色建筑理念认知程度并未达到理想水平,这使得其在推进绿色建筑建设中无法发挥有力的引领指导作用。但是,该地区建筑设计人员对于此方面的自我认识较为客观,拥有一定的提升基础和发展空间。这些现状反映出,加深济南市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绿色建筑理念认知程度已成为今后的紧迫任务。

4建议与对策

(1)大学和科研院所应重视绿色建筑理论知识的普及工作。在建筑相关专业本科、硕士和博士各个学历教育层次上普及绿色建筑相关知识,开展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绿色建筑理论和实践教学。

(2)大力推进大学本科绿色建筑教育进程。将有关教学工作融入建筑相关专业教育之中,一方面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绿色建筑素养,使得绿色建筑知识在与教学人员所教授课程的融汇中走入课堂;另一方面,适当缩短教学计划调整的时间跨度,紧跟建筑业的发展步伐,主动将先进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技术引入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同时,利用多种方式宣传绿色建筑理念,开办有关公共选修课等,积极营造良好的绿色建筑学习氛围。

(3)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绿色建筑短期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体系和落实措施,并努力推进和监督其落实工作。做好绿色建筑有关项目的节能审批工作,积极引导基本具备条件的在建或拟建项目申报绿色建筑评价评级,为地区绿色建筑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切实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工作,及时普及和解读各级有关政策、法律法规、设计标准规范,为设计人员提供诸如报刊杂志、网络、观摩交流等学习平台。

(4)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设计单位与大学、科研院所应紧密配合,开展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绿色建筑有关培训工作。

(5)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应加强在岗学习和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主动了解绿色建筑文件规定和国际国内先进建筑设计理念及技术,积极参加绿色建筑培训,并努力做到学用结合,多参于绿色建筑项目设计工作,在允许范围内主动发挥绿色设计理念,通过实践逐步提升绿色建筑素养。

参考文献:

[1]佚名.中国建筑师对绿色建筑评价的理解及选择——对一级注册建筑师的问卷调查[J].记录与思索,2005(6).

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发展历程;趋势展望

引言

工程建设标准是针对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运营维护及管理等活动和结果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定的共同的、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对促进技术进步,保证工程的安全、质量、环境和公众利益,实现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最佳效率等,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意义。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经过60余年发展,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已达7000余项,基本形成了覆盖经济社会各领域、工程建设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在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提质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其他工程建设活动相同,绿色建筑在全寿命期内各环节均离不开工程建设标准的引导和约束。21世纪以来,在积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绿色建筑经历了理念启蒙、示范先行、快速发展、全国普及的十余年发展历程。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2006年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颁布实施,绿色建筑项目实践在我国逐渐展开,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制度随之建立,十余年间我国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取得绿色建筑标识,已逐渐成为建筑主流方向。根据住建部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到2016年9月,我国基于GB/t50378以及其衍生的地方标准开展的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已达4515项,总建筑面积超过52290万m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于保障绿色建筑的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发展历程

回顾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日本的CaSBee、加拿大的GBC、德国的DGnB、澳大利亚的naBeRS、挪威的ecoprofile、法国的eSCaLe等,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多数为民间机构推动下的市场化运作。与国外市场化运作情况不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必然的战略选择,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标准规范、系列规划、激励政策、管理规章等作为推进抓手,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尤其离不开标准规范的引导和支撑。我国在绿色建筑标准化方面的探索早在21世纪初就已开展,2001年《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3~2004年,《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出版;2005年,原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建科[2005]199号)。2006年3月7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共同编写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颁布实施,该标准是在总结我国绿色建筑前期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标准首次提出了中国“绿色建筑”定义,确定了四节一环保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适应绿色建筑实践的新变化,响应发展的新需求,2014年6月该标准完成了修订工作,将适用范围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并细化和补充了对于不同类型建筑的具体要求。该标准是我国各类绿色建筑标准的母标准,不仅直接用于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更为重要的是为其他专项的绿色建筑标准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有助于各特定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之间的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利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健全。自颁布实施以来,标准及其相关细则文件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各地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研究和编制的重要基础,为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及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有效指导了绿色建筑的评价及实践工作。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绿色建筑行动方案》([2013]1号),其中重点提及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对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催生促进作用。此后绿色工业建筑、绿色办公建筑、绿色医院建筑、绿色饭店建筑、绿色生态城区、绿色校园、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标准不断立项、编制、颁布,我国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呈现出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改造、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层面的发展态势。

1.1从民用建筑到工业建筑

在总结《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用于民用建筑的实践经验基础上,2013年颁布实施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50878-2013,实现了绿色建筑从民用建筑领域到工业建筑领域的拓展。该标准是国际上首部专门针对工业建筑的绿色评价标准,突出工业建筑特色和绿色发展需求,核心内容是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和运行管理。该标准在编制中体现了量化指标与技术要求并重的指导思想,采用权重计分法进行绿色工业建筑评级,重点规定了各行业工业建筑的能耗、水资源利用指标的范围、计算和统计方法。

1.2从新建建筑到既有建筑改造

伴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扩散,部分既有建筑提出了按照绿色建筑理念进行改造的需求,催生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0878-2015的颁布实施。该标准在评价指标设置上有别于新建建筑的绿色评价,按照专业设置章节和大类评价指标,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规划与建筑、结构与材料、暖通空调、给水排水、电气与照明、施工管理、运营管理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设置了加分项,在标准框架结构上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其他专业标准统筹协调。

1.3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

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理念贯穿建筑全寿命期,从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开始,经历施工建造阶段,到建筑物竣工之后的运营管理,其中涉及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明确绿色建筑的实施途径和具体要求。同时绿色建筑涉及多个专业学科领域,综合性较强,需要全行业的协同努力方能从真正意义上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而全寿命期各环节主要负责方和相关参与方都迫切需要了解各自实施绿色建筑的对应要求。因此除了各类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外,近几年相继编制了工程建设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及行业标准《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JGJ/t391-2016。

1.4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层面伴

随着近几年绿色建筑规模效应和绿色生态城区的快速发展,区域层面践行绿色建筑理念的需求不断被提出,因此在总结绿色建筑单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等标准相继开展了编制工作。除了图2所示已颁布实施的各类国家和行业标准之外,行业主管部门还了《绿色超高层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2]76号)、《绿色保障性住房技术导则》(建办[2013]195号)、《绿色农房建设导则(试行)》(建村[2013]190号)、《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建科[2015]179号)、《绿色数据中心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建科[2015]211号),以及与现行标准配套使用的细则(例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等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用于支撑特定类型建筑开展绿色建筑实践。历经1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现有的以及即将完成的绿色建筑标准共约20部,在标准数量上已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目前尚有《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规程》、《民用建筑绿色性能计算规程》、《绿色航站楼标准》、《绿色仓库》等国家或行业标准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编制。国家层面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基本构建完成,体系以评价标准作为发展绿色建筑的具体目标和技术引导,以相关工程建设标准作为绿色建筑实践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可较好地实现对绿色建筑主要功能类型和主要工程阶段的全覆盖。

2、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能源条件各异,而绿色建筑强调因地制宜,各地区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不尽相同,因此各个地级市根据自身特色编制相关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上海作为全国先期开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研究和实践的地区,结合自身气候、资源和地方建设特点,在标准编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下文以上海市为代表,重点介绍我国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建设现状。

2.1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规范总体情况

据统计目前上海市现行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规范共43项,覆盖了评价、设计、模拟、检测、验收、相关设备产品等绿色建筑诸多工作重点,详见表1。参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框架体系,上海市组织编制了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G/tJ08-2090-2012,目前该标准已被列入2017年上海市标准编制计划,正在开展修订工作,预计2018年完成。同时为了保障绿色建筑工程质量,上海市在全国率先颁布了地方《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DG/tJ08-2199-2016,并在基础上开展了《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规范》的编制工作,有望进一步统一绿色建筑工程验收要求,目前该标准已进入送审阶段,预计2017年内完成。由此上海市绿色建筑标准基本覆盖了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营各个阶段,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初步搭建完成(见图4所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在老龄化程度加剧、2.5产业急速发展等发展背景下,结合多年绿色建筑实践和项目实际需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针对养老建筑和通用厂房(库)等特殊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填补了国家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在某些特殊类型项目领域的空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绿色养老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通用厂房(库)评价技术细则》等技术文件,为特殊类型项目的绿色建筑评价提供了技术依据,对于规范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重大的意义。

2.2上海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专业工程分体系表

为了更好地梳理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完善地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2013年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修订工作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独立作为《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修订)的新增领域和15个工程建设领域之一,按照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等层级,围绕评价、设计、施工,验收及测评、运营、改造、部品及系统的体系框架,将原先分散在其他专业标准体系中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标准进行了梳理及排序,体系框架图如图5所示。该项工作由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同济大学,、上海现代集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建工集团等单位共同完成。编制组调研了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相关的国标、行标、标准化协会标准以及上海地方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领域内各方面意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同时在调研、汇总、梳理已编标准、在编标准的基础上,通过现状分析和合理预测,提出未来几年上海市待编标准,在《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DG/tJ09-01-2014)中提出了具体项目表,并对体系表中现行、在编、待编的标准数量进行了持续更新统计。图5上海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标准体系框架图与上海的情况类似,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超过20个省市、自治区根据绿色建筑因地制宜的总体理念,积极制定了基于当地气候资源条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相适应的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各地方标准在评价体系、星级划分、项数及内容调整上均各有特色。而且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修订颁布后,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福建、重庆、吉林、湖南、天津、北京、上海等13个省市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编工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已经从国家延伸到地方,并在地方进行了不断更新完善的发展现状。3、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趋势展望目前绿色建筑在我国蓬勃发展,渐入佳境,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衍生。一方面随着建筑能源、资源消耗的持续增长,绿色建筑能耗、水耗及性能后评估越来越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国家在科技研发方面持续给予支持,科研成果有望通过标准进行固化和传播;另一方面在室内外环境污染现状下,为响应公众对建筑品质提升的需求,《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等绿色建筑衍生标准已颁布实施。作为绿色建筑持续发展的引导和支撑,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将会不断根据这些发展态势进行积极响应。同时也应认识到,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中多数标准是推荐性标准,需要在《关于深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意见》(建标[2016]166号)的指导下,逐步进行改革完善。同时与技术更新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仍可能存在着部分标准老化陈旧、水平不高、供给不足、缺失滞后等问题,需要持续对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进行动态修正完善。2017年3月,住建部了“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要求逐步将民用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纳入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完善和提高绿色建筑标准,制定绿色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继续推动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公益性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等重点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目前实施的强制性审图机制和自愿性市场化标识制度相结合的绿色建筑管理机制,可为绿色建筑标准的执行提供管理保障。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和占领产业制高点的战略需求和社会共识。希望借由本篇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回顾与展望,能让读者一览国家和地方标准体系全貌,更好地发挥标准在在绿色建筑全寿命期各环节中的约束和引导作用,为推动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汇总》工程建设标准化杂志微信公众号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

[3]《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表》DG/tJ09-01-2014

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篇7

在现阶段,建筑设计中融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的舒适度,还能够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的作用。建筑中采用无毒无公害的原材料,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在建筑设计中,各个细节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改进,使得建筑废物的排放量减少,从而极大的节约了能源,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明确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将节能减排的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从而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绿色建筑设计;建筑设计;节能减排;要点分析

1前言

建筑行业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为了确保我国社会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筑行业在发展中势必要将节能减排降耗作为一个核心目标,而绿色建筑的出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当前建筑行业发展要求,其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可以降低建筑产品生产中会自然环境、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绿色建筑并不是指在建筑屋顶进行绿化或者花园建设,而是充分利用各种自然环境资源来进行建筑设计,确保建筑产品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为了确保绿色民用建筑的设计效果可以满足我国社会发展要求,本文对绿色民用建筑设计中的一些要点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2绿色建筑设计的主要任务

建筑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最主要场所,因此,绿色建筑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人们的健康。绿色民用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遵循保证居民身体健康这一基本原则,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中,主要就是保障室内空气的新鲜度,平衡室内的热环境,形成良好的隔音效果,降低电磁场的辐射等,对建筑的使用者形成有效的保护,这就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设计理论。在绿色建筑设计中,采用的建筑材料为无毒材料,对人体不会造成危害。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建筑所采用的各种建材以及各种辅助原料,都不具有污染性或者是污染性较小,避免对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设计人员在选择材料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木制品用量,同时也要减少涂料等不利于人身体健康的建筑材料,并要对通风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尽量采用自然风来对建筑室内空气进行置换。建筑设计中要对通风口的位置进行合理的设计,以保障建筑室内空气的流通性,提高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舒适度。绿色建筑设计要求注重用水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最好能够引入直饮水。科学的进行采光设计,根据建筑的具体要求,尽量扩大采光区域,使得在建筑中的人们能够充分感受到自然光线,提高建筑室内的亮度,满足人们的视觉要求,同时利用自然光线,可以有效减少人工灯的使用,降低电能消耗,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设计人员要对室内的热环境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对温度、湿度、辐射温度等多方面的控制来提高人体的舒适度,设计人员也要合理的利用太阳光来进行室内采光设计,确保其在满足人体健康需求的基础上,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审美光学对室内采光的设计要求,同时也对降低民用建筑的能源消耗量有着重要意义。

3降低绿色民用建筑的整体能耗

绿色民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不仅要注重能源的节约,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建筑材料自身的能源消耗,所以设计人员在保证建筑整体使用功能、安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将一些能源消耗较低的建筑材料运用到建筑结构中,同时也要尽量选用一些可以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这对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建筑在交付使用后的能源消耗量也十分巨大,所以设计人员在绿色民用建筑设计阶段便要充分考虑这一问题,通过一些节能设计或节能措施来降低整体能耗,利用充分利用太阳光调节室内温度、利用通风口设计来使用自然风等,该类设计方法都可以有效提高现代建筑的整体节能效果。最后,设计人员应该注重建筑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通过加强现代建筑的整体保温隔热性能来降低能源消耗,这对实现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4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太阳能是当前我国社会一种新型能源,其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效果,所以绿色民用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加强太阳能的使用范围,通过设计太阳能光电屋顶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这样便可以有效降低绿色民用建筑对电能的消耗。再者,风能作为一项清洁能源对降低建筑能源消耗量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设计人员在绿色民用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在建筑上安装一些风力发电设备,将风能转化为绿色建筑运行中需要的各类能源。绿色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加大对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并且要对能源消耗量和废弃产物的产出进行优化及控制,例如,一些建筑拆除中的木地板、砖石等废弃材料通过加工改造,依旧可以满足建筑工程的施工要求,所以设计人员在绿色民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这一方面。

5降低环境负荷

绿色民用建筑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建筑产品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但是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不仅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同时也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设计人员在绿色民用建筑材料选择过程中,要以对环境造成负荷量最小的建筑材料作为主要选择方向,例如,将生态水泥等高性能建筑材料运用到绿色民用建筑设计中,便可以有效降低建筑施工及使用对环境产生的破坏。再者,绿色民用建筑设计中要求设计人员要注重施工方案设计,通过对建筑造型设计、材料选择以及施工工艺等方面的控制,减少建筑施工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及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帮助建筑工程领域有效解决环境负荷问题,这对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6满足经济适应性原则

现代建筑设计中人们首先考虑其综合性能、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等,但是很多人往往会认为绿色建筑的成本与普通建筑相比相对较高,这也是导致绿色建筑设计理念难以高度普及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单位在建筑产品设计中必须要立足于长远,通过采用综合性设计方法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绿色民用建筑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帮助建筑企业有效降低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投入。绿色民用建筑可以有效节约能源和资源,而它的适用性设计可以帮助业主降低建筑后期的维护及改造费用,并且可以帮助业主和用户降低建筑产品运行中的环境保护成本,所以人们必须意识到绿色民用建筑的综合效益要远远高于普通建筑,只有社会各领域对绿色民用建筑持以正确的态度,才能将绿色民用建筑的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7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民用建筑在施工、使用阶段所产生的综合效益,远远高于普通的民用建筑,并且可以帮助建筑企业降低建筑产品生产中的能源及资源消耗总量,降低建筑产品建设及使用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对推动我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佳.制约绿色建筑发展的原因及策略分析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01)

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篇8

“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建筑业占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的1/3,浪费极其严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耗能比例还将上升。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我国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在建筑业必须大力推广“绿色建筑”。2013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制定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标志着绿色建筑已成为最高级别的战略共识。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适用和高效的居住、工作、生活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了未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将遵循绿色、循环、低碳的思路,以促进全社会在更高层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推广和应用标志着我国建筑业将面临一场新的革命,它不仅对建筑的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施工、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从事建筑工程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包括:发展工程总承包、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发展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材等几个方面。绿色建筑要求学生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既要懂结构工程和施工技术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要掌握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同时具备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建筑全过程进行整合的能力。加强建筑工程专业课程的探索、开发与研究,将绿色建筑理念及相关知识融入专业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专业层面上学习绿色建筑的相关知识,结合建筑业发展前沿和绿色建筑的生产实践,掌握先进的专业技能,将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学生的就业以及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绿色建筑理念与专业教学融合的探索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广东省第一批高职重点建设专业,为满足广东省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绿色节能技术创新及走向国际建筑市场的需要,以绿色建筑为特色,将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建筑工业化、绿色建材的理念及知识和绿色建筑节能构造及施工技术推广有机地融入到了人才培养计划及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不断推进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融入专业教学过程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的核心的理念是各阶段的技术信息共享,贯通建筑设计、工程施工以及运营维护等阶段,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技术,在可持续设计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并对提升绿色施工的设计和施工效率,改进绿色施工项目的管理模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Bim技术的应用可缩短约8成的造价估算所需时间,且使造价估算的精度控制大幅提高,消除约4成预算外的更改。通过Bim的三维模型技术,在施工前发现并解决冲突,可以有效降低合同价格,使项目工期缩短,尽快实现投资回报。学院在2011年即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学校提供场地、设备,企业方提供软件和技术,建成Bim校外实训基地,开发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课程。Bim教学资源库及实训基地的建设,完成了将Bim技术与《建筑制图》《房屋建筑构造》等课程的融合式教学,结合学生的专业能力、兴趣爱好安排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虚拟建造、工程造价确定等实践项目,并通过完成虚拟的Bim咨询项目,使学生体验到Bim咨询服务的全过程工作方法,为今后真实项目的参与和实施打下基础。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在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下参与真实的Bim咨询项目,至今共完成39项,包括“慈溪大剧院”“蚌埠博物馆”等,共同培养具备“工程能力+Bim能力”的人才。Bim教学基地建成至今也培养了一批具有Bim技术的骨干教师,多次为设计院、施工企业进行Bim技术培训同时完成Bim省培项目2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将建筑工业化融入专业教学过程

建筑工业化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建筑的工业化是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的十大重点任务之一。建筑工业化是主要指建筑设计的标准化、构配件生产的工厂化、建筑施工机械化和施工组织管理科学化四个方面。建筑工业化是按照大工业的生产方式,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对建筑业进行改造,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使建筑业从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现场人工湿作业及手工业生产方式,过渡到以工厂化生产制造为基础,运用预制混凝土结构(pC)构件在现场以高度机械化的方法施工的大工业生产轨道上,使建筑业从目前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而实现文明施工、保护环境的目的。建筑工业化区别于传统建筑业设计与建造环节分离的特点,体现出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是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具有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的优势,且工业化建筑施工现场没有传统建筑施工现场的粉尘、噪音、污水等污染。由于目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材滞后于新的国家设计和施工规范,为此,学校采取了多种方式将建筑工业化融入日常教学中。首先,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补充,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了建筑工程技术新进展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可以接触到行业发展的前沿知识,了解到行业发展的前景,从而对建筑工业化有初步的认识。其次,将建筑工业化的相关内容融入相应的课程体系中,如,在《建筑工程概论》课程中对工业化建筑的起源、具体特征、特点、建筑方式和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详细的讲解,观看我国建筑工业化住宅视频等,让学生了解新型的结构体系,包括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和钢结构体系的特点;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中增加了组合式预制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预埋件设计等内容;在《建筑工程施工》课程中增加了预制装配式住宅和装配整体式住宅的建造方式,内容有施工工序的特点、施工中的关键点、预制配件的吊装计算和施土组织设计等内容,还介绍了现场建造的工业化住宅,如,大模板住宅、滑升模板住宅和隧道模板住宅等;此外,在《房屋建筑构造》课程讲授中介绍模数等标准化设计的内容。第三,确定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关于建筑工业化理论及实训课程的开发,开设选修课,使学校建筑工程技术学院的学生行业视野更加开阔,能够了解国家对建筑业发展的推广方向,对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的认识更进一步,从而主动涉猎相关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工作和深造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最后,在条件允许时,学院还安排学生在工业化建筑工地进行参观,鼓励学生到相关建筑工地进行实习、实训。

3.将绿色建筑节能构造及绿色建材发展与应用融入教学过程

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篇9

1.1绿色建筑评价的主体

1.1.1申请单位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认证的申请单位主要为项目的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单位等。在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时,以业主或开发商作为申报单位;在申报设计标识时,以设计单位作为申报单位;申报运行标识时,以物业单位作为申报单位;此外施工单位还可以根据《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的相关规定申报绿色施工标识。

1.1.2评价单位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是由住建部委托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与绿色建筑专委会共同组织成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绿标办”)来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工作,并接受住建部的监督与管理。绿标办直接受理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并指导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活动;同时住建部还委托具备条件的地方建筑主管部门开展所辖地区一星级和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

1.2绿色建筑评价的依据

目前开展绿色建筑认证所依据的管理文件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和《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所依据的技术文件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

1.3绿色建筑评价流程

目前绿色建筑评价工作主要涉及申请单位和评价单位两方,开展规划设计阶段和运行使用阶段的绿色建筑认证的流程相同,均由申请单位提出申请并准备相关申报材料,由评价单位组织专业和专家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予以公示和颁发相应等级的证书和标识。

1.4现行评价流程存在的不足

现行评价流程存在两方面的不足1)对于申请单位而言,具有政府背景的评价单位的工作主要是进行认证评价,难以提供全程和及时的指导服务,特别是在对绿色建筑最终“绿色”影响程度最大的前期阶段,如图2所示,在此阶段,决策或设计的方案还未成熟,绿色建筑评价工作还未开始,难以给申请单位的方案以及时的指导和建议来避免影响最终绿色目标的实现或减少因专业知识和对政策了解的缺乏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可能。2)对于评价单位而言,由于政府背景决定了其首要职能应该是制定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战略,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以及进行行政监督,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等。目前的流程,将难以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绿色建筑评价机制,此外随着人们对绿色建筑认识的不断加深,参评项目越来越多,无疑给政府部门带来巨大的压力。

2绿色建筑评价流程改进的构想

2.1引入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

在对绿色建筑评价流程改进时,建议在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等申请单位和政府之间引入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主要出于以下考虑:1)普通的建筑设计评价是对所设计的建筑成果在满足并支持人和环境的表面或内在需求及价值方面的程度的评价。而绿色建筑评价注重的是建筑环境特性,因此绿色建筑评价需要具有包括建筑学、建筑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生态学等良好专业背景的专家来执行。成立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评价人员接受建筑主管部门的从业资格授予和管理,使得从事绿色建筑咨询评价工作的人员更加专业化,不仅有利于相关经验的积累,也有利于绿色建筑的推广,随着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评价的结果也会越来越准确。2)项目前期阶段对项目最终的“绿色”性影响最大,设计人员应较早地考虑评价标准中的评价条款,而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的提前介入和参与项目的决策、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充分发挥其辅助决策与辅助设计的功能,不断提供改进措施和意见,有将利于业主或开发商更好达到预期的绿色目标。3)更好地体现建设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将工作重心放在宏观管理的层面上,如制定科学的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目标及战略;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评价体系;颁布各项优惠措施,调动绿色建筑开发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为绿色建筑的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条件等工作上。

2.2分阶段评价

绿色建筑强调在全寿命周期内实现高效率的利用资源、低限度的影响环境。因此,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也应按照项目开发全过程的特点,如图3所示,按照不同阶段不同要求分阶段进行。依照全过程监控、分阶段评价的指导思想,可将绿色建筑评价分为项目策划评价、规划设计阶段评价、施工阶段评价和运营阶段评价四个阶段性评价,这与建设项目开发的过程也是相一致的。评价时,按照我国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核心内容和标准进行评价,只有某阶段达到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开发工作。只有每个阶段都达到绿色要求,才能认为项目为绿色建筑。分阶段评价有以下优点:1)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对那些可能对项目全寿命周期目标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可以及时修正,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2)有利于各参与方明确各自的职责,使得责权利更清晰,对各参与方的评价有了科学的参考标准,尤其对一些界面工作的划分将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工作,避免因职责不清造成的扯皮现象。3)有利于加强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物业管理单位之间的合作,加强整个项目开发团队的理解和沟通,各方可以在充分理解项目的基础上开展各自的工作,对各阶段所参与的工作更清楚,避免了项目实施中的责任“盲区”。同时也有利于业主或开发商对项目的整体控制和掌握,确保项目绿色目标的实现。

2.3改进后的绿色建筑评价流程

基于上述思想,对绿色建筑评价流程进行改进,如图4所示。从流程图中可以发现,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起到中间桥梁的作用,由于其可以全过程地参与绿色建筑项目的开发,一方面可以为申请单位提供咨询和指导的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为政府部门分担了周期时间长和评价工作繁琐的评价工作。

3结论

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篇10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在最大程度上进行节能、节水、节源,保护环境等,为居住者营造健康、舒适的环境,将自然与生态理念贯彻到底,提高绿色建筑的存在价值。绿色建筑是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建筑行业应以绿色、生态为宗旨,优化绿色建筑的内部格局,提倡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最大程度上达到环保、节能的效果,要想实现对绿色建筑的管理,探究出一条新型的绿色管理之路,应对绿色建筑进行具体的了解。

2绿色建筑的概念释义

绿色建筑是一个全新的名词,“绿色”并不是指颜色,而是泛指环保、节能、生态、可持续,在室内布局、材料的选择、资源的利用等方面都遵循自然生态原则,在建筑建造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进而形成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建筑行业发展的最高境界,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成为国内外建筑行业最为关注的话题,既有利于提高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也有利于将绿色、生态的观点进行传播与发扬,是现阶段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目标。绿色建筑的出现,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感受和居住的满意度[1],大大提高了建筑行业的发展水平,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达到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目的,体现了绿色建筑的真谛,以营造更具人性化的居住环境。

3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与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还有所差距,绿色建筑的概念起源于生态建筑,是在生态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升级而形成的具体性的绿色建筑设计观念,且生态建筑概念是由早期的美国人保罗·索勒提出的,通过一系列的演变,最终形成了绿色建筑。为了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应了解当前绿色建筑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为绿色建筑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建设性的意见[2]。

3.1观念相对传统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相较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起步较晚,其中在观念上就有所体现[3]。对于绿色建筑而言,建筑企业在认识上存在偏差,绿色环保观念不够深入,致使绿色建筑的发展受到制约,大大影响了绿色建筑水平。部分建筑企业对绿色建筑认知不到位,一味的追求节能、节源、绿色生态,而往往忽视了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在材料使用上多于节俭与吝啬,导致建筑极易出现质量问题,绿色建筑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政府对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设计工作不够重视,只是一味的开展建筑项目,并未将绿色观念融入其中,对建筑企业的独处力度不够,影响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

3.2技术得到优化

绿色建筑对技术的要求很高,要在原有建筑设计技术的技术上融入节能技术,以绿色生态建设为基础,进行建筑的科学、合理设计,大大提高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水平。就目前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情况而言,虽然已经具备了高端的建筑技术,但是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双层玻璃幕墙、真空玻璃、光导采光系统等都在现代绿色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以求探究出更为完备的绿色建筑技术。另外,轻质建材aLC板性能与技术应用、etS污水处理系统等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绿色建筑的建造之中[4],相信通过不断的推广与使用,技术会得到优化与完善,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条件。

3.3激励政策不健全

现阶段,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进程中,激励政策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经济激励。我国在经济激励方面还处于严重缺失状态,对绿色建筑的推广工作产生制约。激励政策不健全,与绿色建筑相关的优惠政策短缺,会让建筑投资方心生顾虑,且绿色建筑的盈利性相较于一般建筑要低,投资方的兴趣不高,很难吸引投资商进行新绿色建筑的承建,影响绿色建筑的发展水平。另外,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科研、技术、建材等的投入,需要大量的经费予以支持,针对此类问题,我国给予了相应的重视,但是提供的资金有限,节能技术与工艺的探索、材料的研发等都需要大量的支出,仅靠政府的资助只能解燃眉之急,是激励政策不健全的重要体现。

3.4管理制度不完善

新型社会背景下,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永恒不变的目标,但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注重对社会形态、环境等的考虑,只有具备优质的环境,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如今的绿色建筑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政府对绿色建筑管理的力度不够,监管不到位,对绿色建筑设计、施工等环节的干预度不够,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管力度不够,对绿色建筑的工程管理流于形式,导致绿色建筑管理质量下降,工程质量、造价、技术等控制不到位,影响施工质量。

4构建绿色建筑管理模式的有效策略

4.1加大政府干预力度,优化绿色建筑的相关政策

为了加强对绿色建筑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应加大政府的干预力度,增强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在有关绿色建筑建造方面的政策应不断完善与丰富,及时顺应时代的要求和当前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政策,以彰显对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重视程度。绿色建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原有的生态建筑概念衍生而来的,后续传入中国,我国针对绿色建筑相继出台了多个法律条文和相关政策,来为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依据和标准。因此,政府部门人员应注重对绿色建筑行业的重视,充分衡量绿色建筑的设计价值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等的连续出台[5],为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提供了政策与法律依据,可见我国对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视程度。为此,应加大政府干预力度,对原有的政策、法律条文进行优化,构建绿色建筑的专项成套法律,为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和依据,提高绿色建筑水平。

4.2优化绿色建筑发展技术,对技术进行不断的革新

在绿色建筑建造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种技术,尤其是了绿色环保技术、节能技术与节水技术等,每种技术的使用都会对整个绿色建筑产生影响,加强对技术的不断优化与创新,是提高绿色建筑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由于绿色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存在滞后性,绿色建筑的技术相对落后,在各项技术实施的过程中遭遇阻碍,建筑节能技术设备、环境控制技术、绿化配套技术等都有待完善。我国应紧紧抓住技术这个关键点,引进国外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应用到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之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优化,实现技术的革新与升级。在绿色建筑管理过程中,应建立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对公共建筑的空调采暖情况进行严格的控制,适度的改造节能标准、技术标准等,并将整个项目建设整合起来,制定整套的绿色建筑技术战略。绿色建筑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应在设计阶段,将水、电、暖等进行优化设计。例如,可以借助太阳光来增强室内的明亮度,利用太阳光可再生的特点,来达到节能、绿色环保的效果,以提高绿色建筑的技术水平[6]。

4.3构建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以提高建筑管理的积极性

绿色建筑是是对全寿命周期的记载,建筑的建造只是生命周期的初级阶段,建筑的使用过程最为关键,在使用过程中居住者的满意度、绿化效果等都是衡量绿色建筑的关键。我国重视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将绿色建筑的构建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应构建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满足绿色建筑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为此,国家应加强对绿色建筑的重视,设立绿色建筑专项资金,对绿色建筑的建造给予扶持和支撑,并对表现优异的建筑企业予以奖励,组建绿色建筑技术研发队伍,并利用专项资金提供技术资金和材料资金,实现对绿色建筑的全面激励。我们以武汉为例,该地区普遍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对符合技术标准、技术合格的可进行减免费水资源的处理,可通过建筑企业进行申请即可实现;在绿色建筑中采用太阳能技术进行建造,补助不超过5元/wp[7];对采用地埋中央空调的建筑,给予不超过50元/m2的补贴。经济激励政策在武汉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大大调动了建筑行业的积极性,纷纷投入到绿色建筑的建设中来。

4.4健全绿色建筑管理制度,强化管理者的权责问题

绿色建筑管理制度是构建绿色建筑管理模式的关键和核心,应从不同层面来对管理制度进行优化与设计,强化对管理者的权责问题,将权责问题落实到个人,一旦发生问题,可立即找到相关责任人,是绿色建筑管理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应建立咨询机构,咨询机构可以与建筑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进行及时沟通,并为各个环节提供信息咨询和建议,进而构建完整的工程项目组织体系,一旦在组织体系某个系统脱节,应立即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可提高绿色建筑管理中各项问题的解决效率,实现了权责的明细化。政府部门应从管理制度着手,应制定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施工验收标准、运营管理标准等内容,以增强管理制度的约束力。以运营管理标准为例,其主要以运行和管理维护为主,如物业管理的相关标准,绿色建筑的供水以及节水设备、照明、采暖和空调等设备的日常管理标准也具有必要性,通过不断的规范与完善,提高管理水平是必然结果。与此同时,构建绿色建筑评估机制,加强对绿色建筑的审核。对绿色建筑建造的材料、设计、技术、施工现场等进行控制,严格杜绝不符合绿色建筑建造的一切进入施工现场,对材料的规格、技术的设计、材料的选择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邀请专业人士对相关材料、设备的节能、生态特点进行评估以及检测,然后对所评估的内容进行最终的审核和认证,摒弃不符合绿色、节约理念的要素,为提高绿色建筑管理水平创造条件。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