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识十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识十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3:07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识篇1

关键词认同危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1-0205-06

自从1984年成为独立的学科建制后,思想政治教育在政策支持、同仁努力以及社会形势需求等多重动力的推动下逐步走上了科学化的发展道路。然而,不少社会成员甚至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研究以及实际工作的专业人员时常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疑惑或质疑,引发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及其活动的认同危机。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一门学问?能不能称得上是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用?这些基本问题成为缠绕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根源性问题,深刻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进度与实践效果。

一、认同危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问题意识

自1984年成为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后30多年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与此同时,也不断地遭遇人们对这门学科及其实践的认同危机。这一认同危机表现为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以及实践活动缺少知识、价值以及情感上的认可、支持与接受。譬如,有人或是不认同学科的独立性、科学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各门知识的“大杂烩”,算不上独立的学科;或是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差,甚至不是理论;或是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作用效果,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主义”、“假大空”、“没有用”等。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所出现的“认同危机”以隐秘、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具体表现为:

第一,工具理性僭越价值理性,引发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空场”。思想政治教育所出现的认同危机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学科评价机制标准的“移位”是分不开的。在告别了“知识即美德”那种神圣的价值判断标准之后,现代社会所崇尚的工具理性、经济利益成为学科评价体系的基本尺度。一门学科的认同度与这门学科是否面向市场、获取经济价值紧密相关。在“工具理性蔓延”的现代社会,经济利益成为社会生活统一化的度量衡,货币也变成一种人人都必须学会和使用的“统一语言”。以人的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获得社会甚至高校的认同。在现代社会里,工具理性的高扬将原本富含价值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挤兑”,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精神蕴含被现代性的价值标尺所“漂逝”。如韦伯所说,工具理性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专家没有灵魂,者没有心肝。”思想政治教育内蕴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人文精神、文化趣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应有的学术使命、学术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当具备的引领精神功能及崇高、神圣的气质在工具理性僭越价值理性的过程中被荡涤的“烟消云散”。由于缺少十足的学科与实践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不支持、学生不配合、社会不理解的合力作用下变得弱化、低效。思想政治教育俨然成为纯粹而又机械的知识教条,似乎成了“不思想”、“无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理论研究脱离社会现实,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生态断裂”。从应然的生态来说,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应当源于实践需求,现实的社会生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旨在解决的理论课题:反过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又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更科学、有效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者有义务审慎地厘清这一学科的基本问题,这无论是对于学科的理论研究、工作实践,还是提升人们对于这一学科的认同感和喜爱度都不无裨益。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来说,人们的接受程度和热情很大程度源自于理论研究者对这一学科基本问题的精湛阐释。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的最后说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弄清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尤其如此。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两张皮”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亟需具备相应的知识、理论加以指导;另一方面,经院化的理论研究难以生产出有效的、实用的理论产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要么世俗化,要么精深化,“社会上不受欢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套没有用;学术也不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时政语言,缺乏知识,更不要说学术含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所生产出的“科研成果”距离社会现实相距甚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形下所开展的工作常常混乱、无序、低效。

第三,外部投入与内在认同形成反差,思想政治教育陷入“自信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人的精神领域的思想工作,其基本精神为正义。“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正义的工作,它高举正义的旗帜,从正义出发,为着正义的目标而努力。思想政治工作活动的过程,就是为正义而奋斗的过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材,规范建制,增加师资投入,在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上大力地投入和保障。近年来,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独立化建制,在部属“211”层次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力度。2005年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科建制中升格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六个二级专业。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也步入快车道,拥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硕士点达到200多个,博士点60多个,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与巨大的外部投入形成反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未形成充足的学科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还缺乏学科和学术的自信,尽管有学科平台,但多数成员主要还在从事非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或重点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外的学科那里,以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学科,缺乏学术,而其他学科才是学科,才是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遭人非议,认为“不管用”,“知行分离”,“说一套、做一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好做,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明显”业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致的共识。

思想政治教育所遭遇的“认同危机”以深刻的、隐秘的形式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当中,弥散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系统结构。缺乏足够的认同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萎靡”状态的根由。笔者认为,尽管我们可以从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工作方法对此作出解释并提出化解之道,但更为主要的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者和从事业者缺乏审慎的态度和系统、认真的了解,并未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准确认知,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应有的自觉。

二、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基本蕴含

自觉,本属于哲学概念,它指的是主体内在的自我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理论或实践形态所体现出的学科特质、学术品位与实践特色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的“自知之明”,反映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以及实践工作的人“认识自己”的能力。它是从认识论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的描述,是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各项活动的人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作出的认识。“自觉”具有“反思”的特质,是人的理性认知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事物以自身作为认知对象进行自我刻画的表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应当具备的认知思维和认知能力,他能够自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特色,理论研究应当具备的旨趣、品位和社会实践活动所应具备的特点、品质等。

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知之明”。笔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知、主体性以及文化性三个维度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结构:

1价值认知自觉。价值认知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能够自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以及实践的重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人们简单地认定的“官方说教”,也不是他人肆意贴上“无用”标签的活动。它以人的精神领域尤其是人的思想作为对象,旨在揭示人们的思想如何转化为行为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这是其本质,但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文化性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人才的渠道,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规化、系统化以及科学化的人才培育通道。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是一项具有探索性和神圣性的事业,其价值在于科学地解释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的转化规律,意识形态嵌入社会的内在机制,人们道德行为发生的心理缘起等,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理论阐释以及有益的理论指导。价值认知自觉不仅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清醒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内在的认同与热爱。

2主体性自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自觉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觉认知,它解决的是“谁之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中国特色的学科,它发端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立足于中国具体的国情与实际,继承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以自己独特的立场和方式言说着“中国故事”。主体性自觉在全球化时代越发具有现实意义,全球化时代的学术研究是多元思潮竞相争斗话语权、通过思想的力量获得主体性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自觉是获致中国研究的自主性、指认中国独立性的重要标志。“谁之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问是全球化时代追问主体自主性的表现。当下的中国,在大国崛起步伐加剧的浪潮中以崭新的姿态、强劲的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势如破竹”式的社会发展进程向世界证明中国作为大国的能力与地位。与之相应,中国的崛起激发着中国学术寻求自主性的理论表达。在西方知识系统和概念体系笼罩中国的当下,中国迫切地需要贡献出自身的理论创建和知识表达,体现出应有的大国风范和主体自觉。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学科,“从中国国情、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问题的特殊性出发,运用中国特有的视角和方法,秉承中国特有的思维传统,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结论和实践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自觉增进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认知与它作为中国学科的自主性,使人们更加认清自身的使命,以中国的话语、中国风格诉说着“中国故事”,表达出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中国气派”。

3文化传承自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自觉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实践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文化活动并在文化的历史传承性上所发挥作用的自觉认知。思想政治教育是处于一定文化情境中的人们展开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文化情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社会背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都是文化的存在物,借助一定的文化载体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一定阶级所需要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意识形态作为教育对象,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特征的基本面相。“价值与规范的传授与认同则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这便是文化沟通与运作的过程”。作为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文明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承的作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一系列有益的理念、内容和方法都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的要素。传统文化的一些优秀的道德品质(如孝道、仁爱),教育观念(如因材施教),教育方式(如道德教化)完全可以进行创造性转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就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过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有效的传播方式和传承载体,将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成果得以极力地发扬和推广。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自觉就是要自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征,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所担负的文化传统传承的使命与重任。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尊重、吸取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对其加以转化、利用,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承自觉的实践要求。

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的“自我认知”。这一过程体现出强烈的自我觉醒意识与自我批判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自我认知的理性认识阶段,已不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活动进行简单的、直观化的描述,而是上升为内在的自觉。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所产生的主观认知,成为团结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程度与行动活力的内在“精神纽带”。可以说,如果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思想政治教育将很难进行准确的认知定位。无法准确地认识到其各项活动的价值与使命,也就不能真正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活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培育之途

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自知之明”。其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也必然从这一群体入手,提升他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的自觉性。具体而言:

第一,树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业”的职业伦理观。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灵魂方面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职业伦理显得尤为重要。应当具备怎样的伦理品质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神圣性、正义性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应当秉持韦伯式的“天职”观念,保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忠诚与热爱,真正地认识并努力地践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业”的职业伦理观。“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认识到这项活动所承载的价值理想,投入热情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教育教学以及实际工作当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应当能够将本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方法说清楚、讲明白,澄清他人对这门学科的误解,解决人们对于这门学科认知上的混乱局面。实际上,外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这门学科的不解或误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者应投身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科学回答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疑问、质疑,提高这一学科的科学化水平,提升人们对这门学科的认同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伦理观念深刻地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学术研究与实践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业”而不是“靠思想政治教育生存”应当成为每个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应当秉持的伦理操守。

第二,寻求有效的问题意识,以书写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故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自觉的形成离不开对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观照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与解读。通过对中国社会的观察,提炼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线索,上升至学理的范畴,再加以充分地研究,寻找到中国社会的“问题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应当培养解读与回应中国社会的能力,书写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叙事”。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察、解释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意识,进而提升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提高其解释、解读中国社会的能力,从精神交往、价值传导、文化交流等视域对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作出全景式与多断面的剖析。尤其是要对当下中国的转型社会作出描述,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社会转型所特有的“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东方与西方的碰撞”的复杂性以及“社会优化与社会弊病并生、社会进步与社会代价共存、社会协调与社会失衡同在、充满希望与包含痛苦相伴”的基本特征。用自身独特话语或理论对中国社会进行观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意识,叙述、解读以及分析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在解释、解读中国社会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从自身的立场对其作出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故事”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自觉的表现,它建立在鲜明的问题意识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作出详尽的解释与回应。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研究取向,以“彻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说服人”。目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难形成认同,其根由之一在于理论研究流于空泛,难以有力地切中现实问题。之所以如此,与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外部化倾向是分不开的。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外部化研究,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选题、主要观点及成果处在外圈层。尽管这些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联系,利用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名义,也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但并没有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只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外部或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系统交叉地带。在外部化研究趋向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未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触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问题,难以形成社会认同。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部化,主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进行研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规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机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科学化的体现,也是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向。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真正地触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直面思想政治教育所遭遇的现实问题,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彻底化,达到“说服人”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识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与专业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高职生的必修课,是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强调,“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为了贯彻《意见》的精神,我院针对如何与专业相结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了探究。

一、确立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如何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高职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如何引导高职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高职生,使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建构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每一个高职学生都非常关心自己的前途,尤其希望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所以,联系学生的专业实际,着眼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从业素质训练结合,从而确立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指向,最终要解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而实践参与和探究,是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的基本条件或重要途径。

1.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通过高职生的专业教育、专业实践以及专业实习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使高职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认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2.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是通过高职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进而发现专业实际以及职业生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运用世界观、方法论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能力。

3.素质目标

素质目标是引导学生探究专业学习中的思想政治问题,并运用所学理论说明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有助于学生澄清认识,提高觉悟、增长才干,心悦诚服地接受主流思想和科学原理。

三、设计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

1.紧扣课本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本内容有其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设计和组织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就应该紧扣课本主要内容,突出重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学中,要突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意识的教学。而在《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实践教学中,则要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

高职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智育搞不好就出次品,德育搞不好就出废品。对于培养高职生来说,固然要培养他们的知识、素养和能力,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使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本领。

3.联系学生的专业学习

高职学校各门课程都有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把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进专业知识教育之中,使传授的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专业相结合开展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工作,内容设计上应与学生不同阶段的专业教学、学习环境和实践场所相吻合,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落到实处,并引导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场景中锻炼,使高职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

四、掌握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

根据《意见》精神:“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1.与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与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课堂上进行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不同专业理论领域内问题的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通过结合高职生专业领域里的现实问题开展讨论,直接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问题的指向性比较清晰,直接用理论指导问题分析,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列宁从认识论的角度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十分密切,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只有亲身参加实践活动,才能通过那些事物的现象,抓住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高职生在专业实践中不断验证和修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逐渐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3.与专业实习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实习始终,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仅记好专业实习日记,还要记好思想日记。不同职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遵章守纪的观念,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同时通过专业实习,加深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对职业素质的理解,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

五、建立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1.师资保障

要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首先要有一支既熟悉专业又懂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工作与专业实践、实习同步进行,也才能全盘考虑学生的专业性、理论与实践的对应性、实践的目的性,进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带着结论回。

2.组织保障

要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涉及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诸多方面,必须建立健全组织保障。学校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纳入高职生的专业教学计划中,有明确的时间和任务要求,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以确保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3.经费保障

要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为保障。对于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学校要必须有专项经费以确保人人参加。同时要把学生的社会实践与教师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组织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参加和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学校要把教师参加和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计入工作量,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以调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成才是高职生最强烈的利益追求和奋斗目标,也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愿望。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除了具有必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职生的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帮助高职生解决专业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从而为高职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

[2]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李卫红副部长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

[3]黄焕初,符惠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参考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于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J].航海教育研究,2007,(4).

[5]戴金祥,王金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构想[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识篇3

一、要认识专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l、从市场经济对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的影响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发展市场经济冲击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旧观念、旧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青年学生并非生活在世外桃园,也受着来自社会的多方面、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况且中专学生来源不一,有的从中学直接进入中等专业学校,有的经过一段社会工作后步入中专校门。特别是近年来从社会招入的自费生(成人中专班、委托代培班、自费不包分配班)增多,他们大都经过社会工作。由于接触社会多,思想更为复杂。形成了中专学生即思想活跃、好探索,又带有一定的偏激和幼稚的两重性的思想特征,故更易受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专学生在名利观念、贫富观念、消费观念、理想观念等转变过程中也就容易诱发他们迫求金钱,追求享受等腐朽观念和行为,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扭曲,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进行引导。

2、从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的联系,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市场经济求利性强,受它的影响,学生容易在学习目的上,走入学专业就是为了求利、为金钱的误区。如果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进行理想、道德、人生观教育,加以引导,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更能够激发他们学好专业的内在动力,调动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提高专业学习质量。

3、从市场经济条件下中专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效能观念的影响下,有的教师往往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思想政治工作。以至学校这个“小社会”倒卖小食品、日用品、照像等经商活动时有发生,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我们认为,中等专业学校固然要搞好专业教育,但思想教育也是一个重要内容.不能忽视,特别在当前情况下.更应重视强化。

二、要针对实际,在专业教育中搞好思想教育

1、要创造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不要认为搞市场经济就靠钱管人,思想政治教育没用,专业学校主要是教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而思想政治教育不太重要。尤其是广大教师不能只教书,不育人,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ftl学生的思想教育看成是学校领导、党委、团委、举生科等职能部门的政工干部、政治教师的事、而应看成是每个教师、教辅人员的责任,人人都有贵,人人都要做好。要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和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和教学活动中,实行一体化管理并抓实、抓细,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全方位开展的工作格局,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困.

2、要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确导向.学生的思想受着多方面的影响,因而,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要切合学生实际,结合学生特点,把握正确的方向,‘(li对学生倡导爱校、爱专业的教育中,应同时迸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抬方向,在倡导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的竞争精神时,应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善良与丑恶、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树立良好的学风。在弧调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时,应同时进行奉献梢神教育,抵制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在倡导良好的人际沟通,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时,应同时进行坚持原则、遵纪守法的教育,及时批评和纠正同学间交往中出现的错误思想和错误倾向。在组织学生开展文体活动中,应坚持正确的导向,注意将“教”贯穿于“乐”之中,防止只注重娱乐性而忽视教育性的不良倾向.总之,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群体意识、道德准则、行为标准、审美尺度等方面的引导,把握好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要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在对学生进行本专业学习目的性教育时,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懂得学好专业,掌握专业技能,不仅是将来自身工作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发展市场经济服务,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从而使他们热爱本专业‘学一行爱一行,能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能服从国家需要。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时,要对学生进行学好本专业的意义教育,本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纪律教育,使他们懂得本专业的用途和社会价值,引导他们学好本专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将来工作时能够遵守本专业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更好地发挥专业知识的作用。要在专业知识教育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教育的始终,经常渗透,随时教育。

4、要注意思想教育方法。要针对中专学生的特.汽,运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l)沟通交流。思想政治教育要双向交流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中专学生受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受各种观念的影响,思想观念不断发生若变化。要正确施教,必须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使思想教育工作做到点子上.所以教师要主动与学生经常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自己,作到相互了解,相互交心.思想沟通。

(2)实事求是。思想教育不能平空说教,要讲求实效。中专学生处在思想维方式形成时期,思想上好探索.遇事有一定的主见,对旧的脱离实际,空洞说教的思想教育方法有一种逆反心理。我们对其进行教育要掌握思想特点,用身边人,身边事,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对其教育。同时对社会弊端也不要回避.既要正视现实,不能投其所好,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正确看待。又要使他们感到实在,可信易于接受。例如:进行专业教育时,给学生讲我校培养的牧业拔尖人才赵兴仪,张显富等,他们都是普通的农民儿子,没有权势,靠自己学到的真才实学走上了“小康”,同时给社会创造了很大的价值,并推动了双城牧业的发展。这样使学生感到实在,可信易于接受.

(3)以情感人.青年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情感丰富,处人爱讲情分情义,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用真情实感去软化、溶化,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能打动他们,使之受到触动,彼此建立情感及信任.进而在情感的推动下使他们发生变化,也易于向他们传授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识篇4

关键词:各类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整合

一、整合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必要性和意义

1.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必须学习、考试过关,否则就不能毕业。这种学习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如果过度强调,容易激起对教育信息的抵制、厌倦和反感。在2009年某大学的一项《当前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关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就业更看重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的培养,对道德素质的提及率仅占到17.5%。在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追踪反馈表》中,能够看到大约有八成以上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技能比较满意,但只有不到三成的企业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打了“优秀”。大学生对道德素质的淡漠,企业对大学生的不信任,反映了高职高专毕业生思想素质的软肋,折射出了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的严重性,应当引起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单打独干、缺乏沟通和软弱无力的问题,尚没有形成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但是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孤军奋战的情形,两课教师殚精竭虑,学工教师倾尽全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却仍然软弱无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拓宽思想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另外,还可以营造浓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各具特色的精品校园活动,利用现代化的交流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外发展作用。

高校教育任务并不能完全由“两课”来完成,也不是一个学期一个阶段就能完成的,它渗透在高校教育的整个阶段,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需要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符合国家政策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要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意见》还指出,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应有育人职责。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目前,高校各门课程还未能发挥其育人功能,因此,把各科教学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重要阵地,充分研究和发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进行有效整合,使其持续发挥作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

4.现代教育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的自身建设标准,大学课程建设的共同趋势是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人本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学生是德育主体,不是灌输客体。德育是社会发展对个体提出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需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把学生作为道德的主体来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认知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情感、兴趣和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个性的差异,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其特点是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认知、情感、动机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能够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符合人性发展的要求。

现代德育逻辑支点的核心是不断提升人的自身建设水准。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就是不断提升人的自身建设标准,而要达到这个标准,就必须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现代德育的价值理想和思维原点。21世纪的中国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已成为当前大学课程建设的共同趋势。同志指出:“高校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大学生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这是科学发展观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教育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更有利于实现德育目标。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造就德育主体,造就具有自主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学生是德育主体,不是灌输客体。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发掘创造潜能。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重视学生自身的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亲和力和独立人格,正视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帮助辨别是非,学会判断和选择。以人为本的德育就是引导帮助学生把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辨别力、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学会自己面对人生,创造生活。

二、整合各类课程思想教育资源的可能性

1.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隐蔽性特征适合进行无意识教育。

各类课程中都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一切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格。所以,在高校课程设计中,课程设置的目的从来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力图使他们更聪明、更高尚,人格更健全和完善。所有课程中都自然而然地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当代美国教育家托马斯・里可纳表达得更为直接。他认为:“各科教学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的确。现代高校教育的专业特征十分突出,课程设置中科学的工具占有主导地位,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比,其他课程构成要庞大得多。因而,利用好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不仅如此,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有着典型的“思想政治”标签。而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具有隐蔽性,是在专业系统的“标签”下进行的,没有喋喋不休的说教,没有教条。学生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兴趣,获得成就感,自然而然地接受其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隐蔽性特征适合进行无意识教育。它能够避免尖锐的思想政治教育冲突,有效克服学生的对抗心理,在无声无息中浸润学生的心灵,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具有专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无可比拟的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表明,显性的“灌输式”的政治教育形式,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色彩,如果使用方法不当,学生很容易产生“被教育”的压迫感,从而拒绝教育者的观点。相比之下,各类课程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比较自然,它利用的就是无意识接受心理学的原理。这种无意识并非没有意识,它是一种隐蔽的意向,一种潜在的心理指向。如果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发展出发,比如好奇、兴趣、安全感、归属感、尊重、认可等,学生就会主动寻求有利于满足这些需要的事物和活动。这种主动的注意、关心与过程就是一种自觉意识的活动。在这样的对专业课程有意识的求知活动中,学生逐渐接触认同了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对“专业课的政治教育”心理不设防的情形下,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在无意识中进入思想体系,从而接受教育。无意识接受是最有效的接受,无意识的德育变成了最有效的德育。

2.高校课程设置专业化突出的特点,使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潜力巨大。

高校有庞大的专业课教师队伍,由于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在时空上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他们对学生特有的影响。他们成为了高校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专业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自觉地用自己的思想、道德、品性人格潜移默化地,深刻地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不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每一位专业教师在对学生思想灵魂的塑造中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德才兼备的专业课教师才是合格的专业课教师。只有既教书又育人,教师才能真正尽到自己的职责。

3.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

教育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旨在塑造人的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做人的工作,主要是与人的心灵和思想打交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誉非常重要。信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取信于人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失去信誉,只能导致逆反心理,引起厌烦情绪,导致不良反应。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切忌心、言、行不一,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的关键一环。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具有高超教育艺术的教师,能够以真挚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以高尚的品质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以优雅的行为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以渊博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等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教师的高尚人格被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能力,是教师释放有效能量、使之接受学习的前提,而高尚的人格魅力会启迪、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有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专业课教师不仅是人类知识的继承者、传播者,而且应当成为人类优秀精神品质的传人。只要专业教师有高度的责任感,就能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合格的教师,不辱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三、整合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原则与措施

1.采取相关措施,在全体教师中树立大德育观念。

高校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单打独干、缺乏沟通协调和软弱无力的现状,必须整合各类资源,在校内形成上下左右积极配合的强大教育合力,要坚持全员参与、全程育人与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相结合,努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全员工作观。首先,要树立全员德育的意识,尤其是各科目教师的德育意识,高校应采取各种途径和方式,将全体教师都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战场上来,特别是在教学工作中去,形成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大德育结构。要充分发掘其他课程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形成全员育人的局面,还要求所有课程教师把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启发学生的智慧三者高度统一起来,以真挚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以高尚的品质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以优雅的行为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以渊博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其次,要树立全程育人的意识,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齐抓共管”。各类课程教师应该自觉主动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处理教材,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在课程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思想教育。通过课堂、作业、辅导、考试、实践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育人。身教重于言传。除了做好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教师还应该在思想品德行为上为学生作出表率,树立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2.强化教师主导地位与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两条腿走路。

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相悖。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德育主体,并不是放任、放手,而是更强调教师对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创新教育方式、途径和手段,将与学生学习和生活联系密切的或学生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引进课堂,换说教、灌输、注解为诱导、对话、解惑,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引导中春风化雨,担负起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这个引导教育过程中,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进行自我评价与选择,进而达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这样进行教学设计,既能避免刻意说教的嫌疑,又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大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不是为了教师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而存在,是为学生谋利益的。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才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承认、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被学生接受、认同、悦纳、内化和践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价值的,缺少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也无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尊重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是进行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突出的主观性和自主性。大学生的内在思想与心理需要是接受外部思想教育的前提,只有出于自身需要的教育,学生才会有接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内在需要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内驱力。因此,在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时,还必须充分遵循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规律、专业特点,考虑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相互结合中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在21世纪新时期,在这个时期经济成分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同样多样化。思想解放、价值多元、个性张扬,关系失调、行为失控,心态失衡现象突出,良莠不分、美丑不辨、善恶不明、荣辱不清的问题客观存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离不开这个时代特点,这个时代的大学生一般不大相信现成的结论和师长喋喋不休的说教。然而人生的课题接踵而来,如何应对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如何成为合格的专门的人才?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怎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处在成人感与孩子气同时存在的时期,这是一个崇尚理解又怕被了解的阶段。他们血气方刚,容易冲动,却喜欢显示深沉成熟。根据大学生的这些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学生思想的深层次问题,如专业、学业、毕业和就业问题,心理问题,贫困生问题。个体心理问题等,在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注意渗透理想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国情和世情,培养对祖国和人民的感情,树立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专业教学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统一。

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这要求教师既要对思想教育的目标了然于胸,又能细致把握学生的思想和专业现状,并结合专业特点,制订可行方案。

(1)抓住素质教育重点,将其贯穿于专业课教学环节中,调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常抓不懈,落实到教学环节的具体细节之中。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在作业、考试中,对敢于求新、思路闪光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吸收学生参加专业课的课改和科研活动,在专业课的相关活动中发觉思想教育资源,培养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等,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每门课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师备课时要有意识地把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出来,讲课时渗透进去。专业课教师要学会挖掘,把思想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到各个章节教学计划中,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体现思想教育内容。

(3)课程教学还应结合专业的特点。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学科,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反映。人文学科,可以传递开放、自由、理性、宽容、尊重,可以帮助学生打开眼界和心胸:自然科学则具有客观性、可证实性、逻辑性、创造性等特点,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学风。

(4)课程的实践环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理解、应用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践过程中,提倡创造性学习,引导细致观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鼓励质疑,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灵感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我们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结合专业课程教学,渗透政治教育,要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注意从细微处着手,小中见大,做思想教育工作的有心人。

5.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增强德育效果。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社会阶级或集团的政治目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因而政治色彩比较浓。在今天这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环境里,一些人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抵触心理,因此,我们一定要适当弱化其政治色彩。弱化政治色彩不是弱化政治意图,而是要讲究艺术性,把单纯的政治理论、道德规范的灌输变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熏陶、感染,更强调以委婉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

教学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是思想教育更需要艺术处理。我们应反思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如关爱强迫,期望过高,压力转嫁,具体表现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缺乏实效,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手段生硬等,此外还有用专业学习代替思想政治教育,用解决实际问题代替解决数学问题,用文体娱乐代替理论教育,用约束管理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物质奖励代替精神鼓励等。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倡隐性的、无形的、柔性的、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工作;提倡多一点民主意识,多一点亲近服务;提倡把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把大学生的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站在历史高度,运用战略眼光,宏观构想,放下架子,淡化身份,以亲近、亲切、亲和的姿态,与大学生拉近距离。

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从来不是为了教师而存在的。它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而存在的,是为学生谋利益的。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那就是徒有虚名。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千方百计地的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标准应该要看学生需要不需要,欢迎不欢迎,赞成不赞成,参与不参与,满意不满意,关键看能否张扬大学生的个性,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总之,专业课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整合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专业课教学中实现专业课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从而专业课充满生机和灵性,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大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得到思想和人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2]夏木兰,彭献成.深入发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当代经济,2007。(04).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识篇5

【关键词】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后进人中专学习的,正处于身体与心理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由于是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比如思维活跃、思想稳定性差、自我独立感强,性格叛逆严重、富有朝气活力、基础文明修养薄弱、学习基础差、学习动力不足等。中专学生表出出来的这些思想特征,是开展中专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的前提。只有坚持从学生发展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出发,适应中专学生的思想特征,才能使我们的中专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

一、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中等专业教育经历了较为激烈的改革,无论是中等专业学校办学环境还是学生的组成,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当前,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生适应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继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出现错误。相比于高等教育的突飞猛进,近年来我国中等专业学校的发展一直处于彷徨之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由于处于职业教育的相对较低层次,从教师到学生,都出现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教师认为学校学生本就是同龄人中学习水平较差的人,不管学校与教师怎样努力培养,都难以培养成人才。有些学生认为中等专业学校是没有前途的学校,进人这种学校就会被贴上低人一等的标签,继而产生在中等专业学校里书读得再好也没有用的思想。从教师到学生的这种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中等专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2、价值观念出现偏差。近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也处于急剧变革中,文化与思想的多元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加上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的发展,使中等专业学校学生能够有机会接受来自各个途径的信息,但与此同时,学生接受价值观念与思想感染也表现出多元的倾向。由于思想的不成熟和对中等专业教育学习认识的不到位,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较大偏差,表现为是非观念淡薄、三观缺失、没有责任感与正义感,并且表现出对前途的迷茫,甚至一些中专学生自卑心理严重;直接影响其在学习与生活上的正常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则是对思想政治思想教育理解较差,逆反心理重,上进心差等。

3、教育手段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对学生成才成人的基础。不仅可以引导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使他们对社会与环境有所认识,从而在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时,能够迅速地融入社会,完成从学业到就业的转变。但从当前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看,教育手段滞后,教育内容过于老套,与学生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如集中上大课、听报告等形式,对于接触网络与多媒体频繁的90后学生来说,不仅没有吸引力,而且厌烦心理严重。不少学生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与社会存在很大反差,让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的学生反而不知道怎么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情况。

二、加强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1、努力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德育课是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充分重视德育课的教学。一方面,教育不仅要针对学生开展,同样也应该让教师对此有所学习,从而改变教师对中等专业学校,对中等专业学生的认识思想偏差,提高对学校与学生的信心,增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心。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修养。要着力通过教师言谈举止去感化学生,而不是单纯地靠书本知识。要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并以此为基础,理解接受学生,进而用正面的观念引导学生上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在社会各种思潮影响下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偏差,使许多学生出现自卑、自暴自弃、是非观念淡薄等倾向,都表现出如今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心理教育缺失的严重性。要根据这个时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突出心理教育。虽然这一时期学生渴望成才,但自卑心理以及经受不起挫折的心理特点却使他们容易放弃。要通过加强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分析社会现象,培养其应有的人际协调能力,继而解决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健全心理,继而适应与融人社会。

3、创新思想教育方式。当今时代,信息技术与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中等专业学校学生面临着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一样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相比较而言,他们对新事物更容易接受,而对固有的传统的教育方式,则表现出逆反心理。因此,针对学生对网络等新事物表现出来的兴趣,应努力创新思想教育方式,一方面,可以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搬到网络上,让学生更易接受。另一方面,可以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用网络时代的特点进行重新包装,继而展现给学生。与此同时,应该紧紧抓住中等专业学校教育中第二课堂学习机会多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课外实践活动,既有政治性与知识性,又充满娱乐性,从而在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总之,作为中国职业教育基础的中专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迷茫、心理能力差、社会适应性不强等特点,是社会转型时期中专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与工作目标,要切实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坚持与时俱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将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识篇6

[论文摘要]文章对体育院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立足于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与需要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使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趋人性化、个性化和社会化,不断增强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应对策略。

[论文关键词]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对策

体育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体育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提高体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培养合格体育人才的重任。相对于普通综合性院校,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纵然与社会环境变化、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有关,但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理念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不能与时俱进,教育指导思想也缺乏现实针对性。本文试就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困境提出一些对策性思考。

一、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分析

1.机械地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脱离了体育大学生的个性需要。纵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基本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学内容是关于世界、国家、社会等问题的解说,而教师往往只是按照教材或者是从自己的角度而不是从体育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遇到的思想问题、现实需要的角度去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其解说难免会因问题宏大而抽象,难以被大学生接受。看不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人需要满足、个人自我发展完善的关系,不仅会使大学生失去了自觉自愿接受外在思想观念影响并内化这种影响的内在动力,而且会使他们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种外在于个人需要的来自国家、社会的强制要求,使他们疏远甚至拒绝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院校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有着独特个性的一类,具有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表现在个人需要的问题上比普通大学生更感性、更具体、更现实,偏向于生理心理需要甚至物质利益的满足。这既与他们自身的主观因素有关,也与社会环境、专业特点有关。竞技体育的爆发效应影响到体育大学生的思想走势,使他们潜意识里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增添功利色彩。同时,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在场馆里自主训练专业技能,学生个体本位思想相对浓厚。僵化地理解和利用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一味地强调社会集体利益至上,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和服务于集体利益,忽视体育大学生的个性需要,使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处于高耸的神坛之上,让学生感到遥不可及的距离感,容易激发大学生的戒备心理和逆反心理,容易遭到大学生的漠视,甚至反感、抵触,教学效果甚微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2.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宣传,限制了体育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是一种理性存在物,但人的理性的获得不是自然生成的,而主要是通过教育进行的,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理性是社会规范在教育对象个体身上内化的结果。这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需要教师把社会的思想伦理规范传递给他们,作为他们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资源。因此,理论说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形成的必要方式之一。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发展完善的过程,并不是单向宣传式的灌输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虽然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但由于思想认识是贯注大学生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一定的思想伦理规范能否被接受,能否转化为个体内在法则,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关键。

长期以来,体育院校不恰当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宣传,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总体上看,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甚理想,虽然思想活跃,但缺乏深度;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政治参与意识强,但缺乏理论素养。一方面,由于政治觉悟不高,缺乏政治敏锐性,高压式的思想教育在政治观念淡漠的体育大学生面前会遭受冷遇,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空洞的说教或口号式的宣传,难以被大学生认同和接受;另一方面,会给大学生造成错觉,似乎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党和国家的需要,我们只要被动接受就行,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目中无人”。过度功利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体育大学生的主体性缺失了。这种工具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难免使大学生同样对其采取工具主义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仅在于获得完成学业所必需的几个学分或成为走向社会的一种政治资本。这样就会严重影响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3.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离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从体育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环境来看,其思想伦理观念的形成既有学校教育的塑造性影响,也有社会的诱导性和自身习染性的影响。因此,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学校各专业、各部门和社会教育合力的发挥。但长期以来,体育院校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忽视了体育院校学科的单一性和差异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相互游离,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试图用一元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标准并以课堂抽象概念演绎与推理的形式去教育大学生,离散了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首先,体育院校大学生专业情节浓厚,重视体育专业技能的训练,轻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育大学生一般都具有体育专项特长,这是他们的强项和优势,但是他们的弱点和劣势也非常明显,也就是文化基础薄弱,人文素质不高,大多数体育大学生对文化课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心理上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抵触情绪。随着社会对体育人才要求和评价标准的专业化,当代体育大学生更专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掌握,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主观上削弱了他们对思想政治素质重要性的认识。众多的体育训练比赛又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这在客观上剥夺了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有效学习机会,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其次,体育专业课程多数是技术课,其学习的环境和形式完全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的是在广阔的场馆采取师傅带徒弟式的示范性技法学习,难以渗透思想教育内容,使学校教学离开思想政治理论课便不再谈思想政治教育。体育专业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位现象,直接造成结合专业教学特点的强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不足。对于体育大学生来说,在运动场上跑惯了、跳久了,回到相对严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很难唤起他们用“理论武装头脑”的志趣与需要。

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认知教育由专任教师担任,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活动往往由学工部、团委来进行。由于归属不明,两方面的教育者难以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教育合作。这就会造成,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认知教育因缺乏相应的实践渠道和手段的支持,而成为一种单纯的说教;另一方面,由学工处、团委来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由于缺少有针对性的理论引导而变成一种形式化的活动,不能起到有效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作用。缺乏两方面合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极易导致大学生的智能分离、言行脱节。

最后,体育专业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比赛等社会活动,接触社会比较多,直面形形色色的思想观念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和定型,思维方式因缺乏理性深度而呈直观化、表面化和感性化,正确的立场观点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动摇,当他们所见所闻的社会现象与学校教育不一致时,学校的应然教育招致社会实然教育的强力消解,大学生在相互矛盾的校内外教育中会产生迷茫与困惑,甚至怀疑学校教育的科学性,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陷入低迷。

二、增强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1.立足于体育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使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趋人性化。要想取得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就必须要彻底改变单纯讲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把理论说教与大学生切身的利益、成才的愿望、存在的思想困惑有机联系起来,创造条件,运用各种途径设法满足大学生的正当合理需求,实现人性化教育。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理念,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大学生为本,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尊重和实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最终促进其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体育院校大学生非常重视自己的切身利益,首先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适应社会现实的变化,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他们的自然性需求,而不是采取虚无主义和禁锢主义的态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带来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人们价值观念的变迁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必须实现转型的根据。当今中国处于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表现的过渡时期,折射到价值观上表现为由原先强调集体利益至上、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和服务于集体利益向充分尊重个人合法利益、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辩证统一的新型义利观转型。个体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个人利益不仅获得了政治合法性地位,也获得了道德价值的认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相应地由强调个人利益的克制转向关注个人利益的保障,尊重关注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利益需求成为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使教学内容既有主导价值趋向的先进性内容,也包含适应社会现实的广泛性要求的内容。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重视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有的放矢、不失时机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尽可能满足其在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需求和生理心理需要,从而增强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立足于体育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使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趋个性化。面对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创造性的呼唤,体育大学生特有的张扬个性得到进一步的认可和发展。体育院校必须把弘扬主体性、培养个性化纳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抛弃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宣传,单向强制灌输,把学生当做工具来打造、当容器来灌输,实施“非人”教育的思想,建立教师主导性与大学生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教育观念。在这一教育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双向主动,教师负责价值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基于自身的思想基础和内在的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动地选择接受教育的影响进行自我建构。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平等关系。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确立,能动性得到发挥,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展现。在这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思想观念的主动构建者,而不只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和理论灌输的对象。过去那种居高临下、我讲你听的传统做法得以抛弃,教师更多地采用民主讨论的方式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沟通,耐心听取他们不同的意见,支持鼓励有见地、有思想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他们的潜能。

在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大学生的主体性,更可看做是个性化教育的一部分,它承认和珍视大学生思想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注意挖掘、培育和张扬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弱化、修正、遏制不利于其人生未来发展的不良习性,做到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关键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体育大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体差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做到“对症下药”。因此,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大学生自身,正确分析并合理引导体育大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考虑他们的实际思想水平和可接受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是让体育大学生削足适履地对教学内容全盘吸收,而是让他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八仙过海,使其个性特长各显神通。只有适应体育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与他们的要求对接,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体育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识篇7

【关键词】新时代;转型发展高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一、前言

转型发展高校是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适应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地方本科高校转向应用型发展高校,其人才培养模式应体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2019年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创新创新的若干意见》,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提出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为了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即“课程思政”。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探析其教师队伍建设,成为转型发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新时代转型发展高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要求

遵照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上级文件精神,对当前新时代转型发展高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有了新要求,即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精湛、育德意识强烈、育德能力高超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1.过硬的政治素质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转型发展高校的专业教师,他们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久、接触的范围广,他们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生活态度、职业操守等方面都可能会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而一名高校教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生活态度、优良的职业操守等积极因素,前提是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2.精湛的业务水平“课程思政”要求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和课程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让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所有课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为了在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完备地专业知识。一名转型发展高校的专业教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做到很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他必须既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精湛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在课堂中自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解决教学中的学术问题和学生的思想问题。3.强烈的育德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专业教师仅仅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精湛的业务水平还不够,还需要有强烈的育德意识。一是要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二是要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三是要意识到“课程思政”教育对转型发展学校学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总之,转型发展高校“课程思政”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育德意识,这样才能挖掘、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要素,并将其融合到课堂教学。4.高超的育德能力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就是要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这对转型发展高校“课程思政”的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拥有过硬的政治素质、精湛的业务水平和强烈的育德意识外,还要拥有高超的育德能力。一是要根据学校实际校情、学生实际学情和课程特点,从专业课程的体系中深挖、凝练思政元素的能力;二是遵循教学规律,根据教学情境,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选择最好的时机将思政元素随机融入进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新时代转型发展高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转型发展高校培养的学生就是复合型技能人才,他们重视专业课程的建设、教学、实践,导致有些转型发展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开展得并不理想,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1.政治素质不硬转型发展高校非常重视专业课程的建设、教学、学生实习、实践,比较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校大环境的影响下,专业教师往往注重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提升,而忽略政治理论的学习以及自身思想素质的修炼。另外,随着社会变革转型期以及学校转型发展特殊期所带来的负面现象都将会影响到教师。少数高校教师出现政治信仰不科学、理想信念不坚定,育人意识不浓厚,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不强烈、服务意识不高等问题,还有个别教师甚至出现言行失范、学术不端、道德败坏等严重问题。2.业务水平不精转型发展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要求更加多样化,对专业教师要求是“双师型”,一是教师要有“双职称型”,即教师系列职称和其他领域里的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理论教学的素质和实践教学的素质。“双师型”的高要求,导致有些专业教师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激情去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受当前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有些教师注重金钱、注重物质利益,产生拜金主义;有些教师工作态度不端正、备课不积极、教学内容不深研、教学方法不创新。这些都使教师业务水平不精,严重影响“课程思政”推进。3.育德意识不强“课程思政”教育,育德意识是前提。转型发展高校教师育德意识不强。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学校领导层、教师、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理论知识不了解,对其德育功能不清楚。专业教师对于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在复合型技能人才中的作用也认识不到位。二是对“课程思政”教育认识不够。很多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实施都没有深入的、科学的认识,认为“课程思政”只是思政教师的教育模式,或者是单独开设一些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学校没有硬性要求,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怕麻烦,怕占用授课时间,几乎没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4.育德能力不强专业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主体,他们的育德能力强弱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好坏。但转型发展高校有些教师的育德能力不强。一是很多专业教师都是技能型教师,他们擅长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讲授,具体告诉学生做什么,怎么做,而不擅长做思想工作、做人的工作。二是很多专业教师没有对专业课的相关背景、历史渊源、人文精神等做深入的研究,不能从自己所讲授的课程中提炼出思政元素,或者提炼不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不精练,没有达到德育的最佳效果。三是有些专业教师缺乏把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相统一的能力。他们不能在课堂中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知识的讲解中,达到最优的“课程思政”的效果。

四、新时代转型发展高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教师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课程思政”主要依靠教师去实施,新时代转型发展高校要全面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必须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对教师队伍进行改革创新。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教师拥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师德师风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德育元素。首先,转型发展高校要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科学高效的师德师风教育机制。创新师德教育方式,激起教师涵养师德的自身动力;完善师德师风一整套培育制度,如常态化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和监督制度。其次,学校可以通过专家讲座、开座谈会、专题学习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的培训。专业教师应该以高校教师的政治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要时时关注国际、国家最新的社会动态和时事政治,要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最新成果,养成天天读报看报的好习惯,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质。2.创建教师发展平台,具备精湛的业务水平目前,转型发展高校的专业教师忽视自己业务水平的提升,阻碍“课程思政”建设。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成为转型发展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首先,学校开展多样化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方案和计划。如创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开展国际、国内各种形式的研修活动,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进行高级别的教学活动研究和指导,大力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课题研究,增加科研经费并保证经费到位,奖励教学改革与创新中涌现的优秀教师。院系之间、教研室之间建立教师互帮互助、“老带青”“老帮新”等“传帮带”模式,通过互相听课、交流经验、集体备课、教学比赛等方式进行。另外,学校还应该构建相应的考核监督机制、奖励机制、薪酬保障制度等,保障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其次,教师要意识到业务水平是衡量教师好坏的重要标准。教师平时应加强业务知识理论学习,时刻关注其他高校的最新教学创新活动和成果,虚心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教学培训活动,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活动。3.强化系统理论学习,具有强烈的育德意识转型发展高校的专业教师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育德意识不强。首先,学校各领导层要深入学的“立德树人”的理念,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并通过各种形式对教师、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在全校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其育德意识。其次,专业教师要深入地、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增强“课程思政”理念。可以利用自己业余时间学习国家相关文件,也可以通过培训、网络、教学视频等途径,了解到“课程思政”是“大思政”理念,是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每一门课程都应做到将知识传授与品德塑造相统一。此外,专业教师还要有实施“课程思政”的使命感。高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责任,都要积极参与、实施“课程思政”教育。4.加强理论培训学习,拥有高超的育德能力教师拥有高超的育德能力,是“课程思政”关键要素。首先,学校和院系应加强专业教师育德能力的培养,利用各种形式的培训、邀请校内外专家做“课程思政”专题讲座,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究与讨论,开设“课程思政工作室”等平台,创建“课程思政”网上专题栏目等形式,提升专业教师的育德能力。高校还可以将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师资力量整合,组建学科交叉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究与探讨。还可以聘请校外专家担任“课程思政”特聘教师,来校作报告传授先进经验。其次,专业教师要深入研究自己的课程性质、特点深挖、提炼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可以通过向思政教师、兄弟院校专业教师学习,挖掘德育元素。将德育元素运用到专业课程中,这是“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专业教师多学、学看、拓宽学科视野,创新科学方法,选择最佳时机,自然而然地将德育元素融入专业课堂。

五、结语

转型发展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必须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始,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应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创建教师发展平台,具备精湛的业务水平;强化系统理论学习,具有强烈的育德意识;加强理论培训学习,拥有高超的育德能力等四个方面,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以此促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创新创新的若干意见(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6.

[3]许涛.高校怎样全面推进课程思政[n].解放日报,2019-10-29.

[4]王红乾.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9,(12):73-76.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识篇8

本文作者:王艳双工作单位:漳州师范学院

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各地高等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进取,努力工作,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专业化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从总体上看,仍存在以下问题:教师的教育理念滞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上存在“片面强调政治”的倾向。即把思想政治教育纯粹作为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工具,从而忽视了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其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认识存在偏差。[2]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这种“单向灌输”的做法使教师成为支配和权威,学生只能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势必使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受到压制。教师的队伍结构不合理通过对XX市29所普通全日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年龄、学位、职称和专业背景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截止2009年1月,该市高校专任教师为3.55万人,其中“思政课”专任教师为683名,具体情况如下[3]:从以上各表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如下:第一,年龄结构不合理,从表1可以看出该市35岁以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占比例较小,比同一年龄段全市教师低17个百分点;而45至60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占比例较大,比全市教师高出15.5个百分点,可见该市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比例较小,存在着老龄化趋势,会造成后备力量不足。第二,职称结构不合理。从表2、表3中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拥有教授职称的比例非常小且年龄偏大;教授、助教比例小,副教授、讲师比例较大,呈“橄榄形”分布。第三,学科结构不健全。从表4中可以看出,一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本科期间所读专业并非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该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所占比例仅为•20•20.2%;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造成这些教师在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缺陷。教师队伍整体科研素质有待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任务包含教学与科研,教师通过对学科前沿进行探索和研究,可以开阔眼界,扩充知识面,从而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同时,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深化对教育知识的领悟,提高自身的言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升科研能力,提高专业化水平。然而,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部分时间忙于教学,在科研工作上投入的精力太少,教学研究和科研论文数量少,发表刊物层次不高。部分教师为了应付考核或者评职称而发表文章,一旦评上职称,便有可能放松科研工作。2008年全国高校人文科研成果在部级及省部级获奖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北京大学获奖成果42项,厦门大学37项,南开大学24项,首都师范大学4项,上海交通大学4项,北京外国语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中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各一项,还有好多高校没有获奖成果。以上统计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思政理论课教师整体科研水平还不高。[4]

更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理念1.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功能,还具有导向功能和育人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2.全面、客观地认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受教育者主体与教育者主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选择尊重、保护和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育的积极性,避免对学生实行单向灌输,强制压服。[5]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队伍结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一个国家、一所学校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国家也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6]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7],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专业化提供了政策保障,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走上规范化轨道。学校也要采取措施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结构。具体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通过选送优秀毕业生和优秀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措施,为青年教师创设良好的激励氛围,制定出适合青年教师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个人目标,调动广大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从而补充后备力量,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第二,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建立合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称评定办法,改进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考核时,不仅要考虑师德表现、工作实绩等“显绩”,也要注重对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情操、人生价值的影响以及发展指导等“潜绩”;[8]第三,通过对非专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入职前培训及考核、在岗培训、“传帮带”等多种途径,补充所欠缺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进而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措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如各高校在争取部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方面及确定科研项目方面,也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进行积极的扶持;[9]加大思想政治理论科研的投入和科研奖励的幅度,以激发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也要提高科研意识。通过参与科学研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更新其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素质提高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识篇9

大学生创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服务于创业人才培养,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掌握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的教育。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由原来的被动式的“统一分配”转变为主动式的“双向择业”;另一方面,近几年,我国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公认的社会问题,2009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0万,但大学毕业生参与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一直保持在0.3%―0.4%,而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占到20%至30%[1]。在这种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大学生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就自然摆到了高校工作中的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大学生创业行为现状和大学生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准确把握具有工科院校特点大学生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课程、师资、扶持、评价六大体系,这将对高校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行为现状分析

1.大学生对创业认识现状

本文对合工大1080名在校生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创业”涵义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偏颇,缺乏深度,60.70%的学生认为只要有资金就能创业,67.50%的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上存在功利化倾向,认为创业就是能立即带来经济效益的事业。另外,对创业的难度也缺乏充分的认识,53.10%的学生认为只要有创意就能成功。

2.大学生的创业成果现状

自2002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大学生们纷纷响应,但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创业前计划不明、资源不足、仓促上阵,创业中急功近利,最终被市场无情淘汰的现象时常出现,导致创业成功率低,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1]。创业层次低是当前创业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大学生创业成活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在一些大学生创业者中,对创业的认识肤浅,创办企业过于集中于某个领域,技术不成熟等问题,也是导致大学生创业昙花一现的关键。

二、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从学者的研究和各国开展的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来看,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三层目标。第一层是通过学习了解创业;第二层是通过学习成为具有创业品质、精神和能力的人;第三层是通过学习成为经营企业的创业家[2],各国围绕着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三层目标纷纷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本文对合工大参加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100名学生调查,当问及学校教育对其创业活动影响情况,以及是否在学校接受过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时,76.30%的学生回答影响较小或者没有,81.20%的学生回答没有。这一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中缺乏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大学生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程度低。

三、高校共青团大学生创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容

本文结合合工大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就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实现途径进行探索。

1.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应放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与创业品质,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某种专业教育为基础,并以此为依托来开展的,目的是为学生将来创业做准备的教育。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明朗化和多元化,为高校创造性地和多途径地实施大学生创业思想政治教育铺垫基础。

2.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本质是培养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个性特质,是造就“最具革命性的创业一代”的创业素质教育。因此,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体现为创业意识的激发、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创业能力的增强和创业知识结构的建构。

3.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

要有效地实施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由完全的就业教育向就业教育为主创业思想政治教育为辅、继而向创业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就业教育为辅、直至特殊情况下完全的创业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的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设计和教材内容,其中课程计划是关键。

4.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

由于创业学是管理教育中学科跨越最多,最具有综合性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最强的学科,课程以行动为导向,经验引导的体验多于概念规则的讲授,因此,对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要求相对较高。不仅要求他们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尤其是创业经验)。根据目前国内外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实践,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应该多元化,既要高校一线的“双师型”教师、经济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技术教师和专兼职的就业指导教师,也包括教育界的管理精英、企业界的管理技术专家、投资专家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专家等。

5.扶持体系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创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来看,大学生创业思想政治教育应纳入到社会创业的系统中,要把创业家和各类社会创业资源引入高校,密切企业、社会和学校的联系,使创业型人才培养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首先,在校园里要营造一种浓厚的、宽松的学术氛围。其次,通过适合市场的方式,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多渠道筹办创业基金,积极关注和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为他们的创业提供支持和保证。

6.评估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识篇10

开展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作,需要高职院校全系统参与,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创业教育指导团队。一方面要有专门引导学生创业实践的专业指导教师,还有需要为学生开展思想政治辅导工作的辅导员,这样就可以形成专业理论学习、实践实习以及思想政治辅导的创业教育合力。专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创业理论指导,不断强化他们的创业意识,增强他们的创业的积极性和热情,尤其是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把专业学习和创业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所学的专业领域创造一番天地。通过专业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践,在具体实践当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创业提供较好的实践基础保障。思想政治教师则是消除他们对创业的恐惧,不断增强他们创业的积极性和热情,培养创业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和职业素养,尤其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断提升政治觉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培养他们创业发展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意志毅力。

二、借助心理辅导为大学生提升心理品质

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品质塑造,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需要培养创业应具备的各种心理品质,比如开拓意识、创新意识、意志毅力等,还需要不断培养他们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里素质。每一个高等院校的学生都有一种比较强的求稳心理,很多大学生都希望找到一份合适、稳定的工作,因此高等院校开展学生创业教育首先应该破除学生求稳心理,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创业。很多高质量的学生对创业有一定的希望,但是又抱有一定的恐惧心理,认为创业是一种高不可攀的事情,或者认为创意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因此,很多学生有创业的想法,但是缺乏创意的心理品质。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心理辅导,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咨询指导。尤其是针对大学生对创业的恐惧,或者对创业的过分乐观心理进行有效指导,不能对创业有恐惧心理更不能对创业过分乐观。否则,比较悲观的学生会在创业面前望而却步;而过分乐观的学生一旦遇到挫折,便会失去信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心理辅导,培养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增长他们的承受挫折能力。

三、合理设置创业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设置与之相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和专业发展方向,把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设置适合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又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创业教育课程,以构建创业实践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创业。通过思想政治学习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认清社会发展所应具备的各种品质,观察社会发展的方向,经济发展的趋势,产业的调整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创业教育设计,引导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创业所应具备的各种心理品质、综合素养。在学生具体创业实践中为学生提供较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技术支持,尤其是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认识上的各种问题,政治上的错误理解,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作用。

四、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开展各种创业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