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儿童思维能力训练方法十篇儿童思维能力训练方法十篇

儿童思维能力训练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0:51

儿童思维能力训练方法篇1

如何进行儿童思维训练?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儿童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儿童的智慧极为重要。不过,如果仅靠自然形成,没有足够的刺激,儿童的智力发育就会相对缓慢很多。所以,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儿童思维训练的好处,希望能帮到你。

儿童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儿童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儿童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儿童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儿童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儿童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如何进行儿童思维训练儿童的思维训练可以通过游戏、专门的课程来进行,但是也可以通过日常学习和生活来进行思维训练。家长应当关注儿童的每一个细节来引导儿童进行思维训练。

1、全方位观察。

对于任何问题,都要认真考虑它的利和弊。更深一层的思考能使儿童认识到显而易见的答案未必就是最佳答案。

2、找出规律。

教育的基础就是将一点一滴的知识聚沙成塔。把知识分类之后,我们就可以避免反复不断地学习同一内容。

3、养成质疑好习惯。

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推翻定见成规的历史。儿童在许多方面尚未定型,总喜欢质疑以往的做法,为人家长应当鼓励他们养成终身质疑、不满现状的良好习惯。

4、说话准确。

准确的用词不仅能避免误解,而且有助于思维敏捷。

5、倾听他人的意见。

儿童们往往只管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这不利于他们扩展视野。家长们应当培养儿童学会考虑他人的观点,请儿童旁边的人或其他小朋友对同一件事发表意见,是训练儿童倾听的好方法。

6、写日记。

鼓励儿童坚持写日记,因为写作也是一种思维。

7、提前思考。

鼓励儿童对短期、中期、长期的后果进行提前思考,虽然这并不容易。不过,今天对明天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些准备,还是可能的。

8、学习。

知识不能代替思维,思维也不能代替知识,学习能使人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

9、坚持不懈。

儿童并不能一夜之间就养成逻辑思维的好习惯,应鼓励他们坚持不懈。

儿童思维能力训练方法篇2

1立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造活动是在灵活的思维方式下产生的,过于单一的训练必定导致思维的僵化和墨守成规。心理学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知识的操作和自动化将损伤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常表现为受长期知识经验的影响,人对某类问题的认识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不能灵活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珠心算”的训练过程也是如此,训练时间长、形式单一,不能灵活训练,把学生禁锢在枯燥乏味的套子里,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珠心算教学要克服思维定势,解除发展发散思维的一切自我束缚的框框,敢于想象,勇于创新,灵活训练。在教学中,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灵活地安排内容。形式不拘一格,并且让学生自己寻找各种新的训练形式,寻找更有效的训练方法,引诱他们独立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方法和问题,教师力争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有创见,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对于他们提出的独创性见解,有其合理性的,就加以鼓励,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训练形式中感到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应经常组织一些竞赛,如对外人示范,给师生、家长汇报表演,请家长集体观摩,实际操作服务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同时使其乐于创新。

其次,拨珠活动使儿童手指肌肉的运动增加,手指是“智慧的前哨”,适度的增加其运动量,也可以促进大脑的思维活动,真可谓手巧促心灵,心灵手更巧。并且“珠心算”教学通过听数、看数、记数的训练,数译珠、珠译数的训练,在此特殊的环境中,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注重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即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引导儿童乐意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而在传统的珠心算学习中,多数时间要求儿童必须外静内动的独立心算,在多数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拨珠以形成珠像,客观上减少了儿童合作和交流的机会。许多时间学生都是独立的进行计算,这种学习方式缺少与同伴交流的客观条件。如果长时间这样学习,对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是不利的。现在,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因特网、校园局域网、多元化的现代远程教育网以及视频点播技术等的普遍应用,增加了相互交流的机会,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正取代一些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珠心算教学的整合将是珠心算教学发展的趋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这一丰富的资源库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多项交流,将有利于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境。如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自由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给学生一个自由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从而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的表达观点,并且采取一定操作主动验证想法的正确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始终兴致盎然的投入到训练中去,克服了天天打算盘、想算盘这种枯燥乏味的事情,不断地激发兴趣,诱发了积极训练的动机,形成了相互作用的情境,有了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这样,让每一个学生感到“珠心算”的乐趣,积极投入。当师生间建立起亲近融洽的良好关系,课堂上注重合作、交流时,良好的课堂气氛自然“水到渠成”。

3在体验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对他们的学习作用是巨大的。在珠心算教学中,观察力、注意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无论是看心算、听心算、拨珠时,都要求准、快,迫使儿童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由于儿童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把思维活动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儿童注意的对象变为儿童直接行动的对象,使儿童处于积极活动状态。有力地增强了儿童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实验中观察、统计发现:一般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平均每次为3分钟,而实验班则是7分钟,有的儿童达15分钟以上。珠心算对儿童注意力培养这方面有显著作用。如:听心算10个数加减,首先要学生注意力集中,否则不能输入信息,老师念得越快,学生的注意力就越要集中,学生也必须算得更快,思维力的准确和速度也逐步提高;老师念的位数逐步增加,学生的感知力的范围就越大,速度也逐步加快;计算的数越多,计算数位越宽,对学生记忆力要求也越高。这些训练中,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是显而易见的。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它指的是思维的速度,是判断一个人智力的主要标志之一。珠心算教学通过对儿童的培养,使他们计算速度不断提高,从而使儿童思维敏捷性品质很明显的改善。实践证明:一年级学生稍加训练可达到每秒计算3-6个数字,这是数值计算的训练,但智力活动具有辐射、迁移性,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对其它活动有同样的效应.。在珠心算的教学过程中,儿童的手、眼、耳、口不仅配合协调,且左右两个半脑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交替运用,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智力的开发。儿童双手拨珠,在拨、看、听训练中,要求动作规范、准确、迅速、力度适中,不仅锻炼了手,也达到了心灵手巧,耳聪目明,提高了触觉、视觉、听觉的灵敏度。而且学习珠心算还利于丰富儿童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珠心算学习通过大量想珠、心算,使儿童想象力明显提高,实践证明:在语言学习中,珠心算班学生回答问题更有新意,课堂气氛更活跃。

珠心算学习中,儿童手、眼、耳、口和左右脑同时运用,促使了儿童思维锻炼,加强了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促使儿童整体智力水平得到提高。

儿童思维能力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表象智障数学教育价值

一、什么是表象

20世纪80年代以前,心理学家把表象定义为:物体在没有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所出现的该事物的形象;或者指当前不存在物体或事件的一种心理表征。科斯莱恩(Kosslyn1978)等人进行的心理扫描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表象的存在,而认知神经科学的诞生,特别是对表象神经机制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表象的存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认知神经科学的诞生,对表象的研究又前进了一步,现在表象定义为:表象是形成“头脑中的图像”这一相对特殊的活动,也指积极回忆或操纵空间表征这种更一般的非言语思维过程的结果。从表象定义的前后发展变化看,前者着重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表象;而后者则是着重从动态角度来研究表象,更注重表象的活动性、可操作性和非言语的思维过程,把表象提高到思维的高度。

二、有关表象的研究以及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Bower&Clark在1969年和1972年的实验都证明:当我们解决问题时,往往要运用心象把信息从长时记忆中提出来进行表象加工,在加工的过程中,把信息表象化或视觉表象化加工,并且把加工结果通过语言不断检测,这样保持效果就会更好。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时,通过表象更容易提取,从中可以看出,对表象进行加工有利于提高记忆。20世纪90年代末,马尔克斯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视觉表象促进了许多知觉控制和认知任务的完成,表象的清晰度越高,表象起到的促进作用越大。

有学者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技能迁移理论,认识到表象训练在技能学习中有着广阔的前景,并对表象训练迁移的广泛性进行了一系列论证。袁晓松(1995)通过研究证明表象具有广泛的迁移性,它不仅能在学生的操作技能学习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也能在心智技能的学习中大显身手。

国内的关于表象训练技术在教育方面的研究,有吕静的关于表象在儿童数概念发展中的作用,表明表象训练能有效促进儿童数概念的发展;褚建方(1999)对外语教学中应用表象训练技术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表象训练的被试外语成绩提高显著;田良辰等人利用表象思维训练,对提高小学低年龄段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了实验研究,表明儿童的语文能力有明显提高;宋丽波利用表象技术进行创造性思维方面的研究也表明了表象训练在创造力培养方面的作用。

国内关于将表象技术运用于智障儿童数学教学的研究极少,相关的有宋丽波、张厚璨在《弱智学生视觉表象清晰度发展趋势研究》。其研究表明:从年级和年龄水平看,轻度被试清晰度的发展呈缓慢、波动的趋势,14岁和9年级达到最高峰,因此,要在14岁关键年龄之前,训练并提高清晰度,发展认知和形象思维能力;2001年卿素兰,罗杰在《用心象加工训练弱智儿童记忆与思维品质的实验研究》中得出:心象加工训练,能有效提高被试的记忆和思维能力,而记忆水平较思维水平提高更快;2003年,宋丽波、张厚璨、蔡文进行了《应用表象技术提高智障儿童表象清晰度和表象记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表象训练技术对提高智障儿童表象清晰度和记忆力是有效的,清晰度越高,对记忆的帮助越大,并提出在教学中应加强和应用表象训练,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开发其潜能。

表象训练在运动领域成功应用,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都表明了表象以及表象训练在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性。而将表象训练应用到智障教育、应用到数学教育,提高智障儿童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三、为什么要在培智数学教学中重视表象训练

(一)智障儿童的注意力缺陷造成数学学习困难

表象训练可以调节和稳定学生情绪,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减少攻击(Garrison,StuartRoger1981),而表象的形象性更能吸引智障儿童的注意。

(二)智障儿童的记忆力缺陷造成数学学习困难

个体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记忆的参与,儿童的数学能力与记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Baddeley和Hitch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记忆的认知结构模型,将工作记忆系统分为3个子系统,即中央执行系统和(centralexecutive)和两个缓冲区――语音回路(phonologicalloop)和视觉空间板(visualspatialsketchpad)。Clark等人认为言语和视觉空间工作记忆缺陷对个体的数学成就都有直接的影响,而正是因为智障儿童记忆系统的缺陷,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如常人觉得非常容易的20以内加减,对于智障儿童来说,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需要很长时间的反复记忆和练习。我们看到在数学的学习中,智障儿童遗忘得非常快,而解决这一困难的有效途径就是表象训练。1969年,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佩维奥(paivio)提出了人类记忆的双码假设。这一假设认为,人类长时记忆中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平行的认知编码系统,一是言语系统,一是表象系统,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佩维奥在试验中发现,如果给被试以很快的速度呈现一系列的图画或字词,那么被试回忆出来的图画的数目远多于字词的数目。这个试验说明,表象的信息加工具有一定的优势,也就是说,大脑对于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和记忆速度优于语义记忆,并且表象与语言相结合,能相互促进,因此,通过表象能有效地补偿智障儿童的记忆缺陷。

(三)智障儿童的认知存在障碍

作为心象的数学表象是数学思维的最直接、最基础的手段。除此之外,数学思维中再没有比它更丰富可感知的东西。它是促进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表象可以操作,可以在思维中运作,可以对以往的记忆进行整合和提取,所以,表象的操作技能是形成和促进思维发展的基本技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皮亚杰从认知理论的角度阐述了表象和思维之间的关系。皮亚杰提出,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中的构建,而在这一构建过程中,表象是这种构建的桥梁或相互作用的内化和外化过程的中介,思维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在表象的中介条件下,不断经历着同化、顺应和平衡―打破旧的平衡―同化、顺应和平衡……而向前发展的过程。

(四)现有的培智数学教育方式不符合智障学生的实际

培智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是高投入低产出的微效教学,甚至是有投入无产出的无效教学,这是个无可辩驳的现实。学生理解难、学得慢、忘得快,无法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智障儿童眼、手以及各部分肌肉动作不协调,在常人看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点物数数对于他们却是困难重重;有的学生记忆力极差,反复记忆却反复遗忘;有的学生对数量的大小和变化毫无概念;有些经测试为“轻度”的智障孩子,学习了九年的数学,在计算20以内加减的时候,还无法脱离手指的帮助;许多智障学生思维死板,比如当最近学习加法,那么所有碰到的实际问题,他都会用加法来解决……总之,学生们处于学得辛苦、忘得容易、反复学反复忘、学了用不了、学了也白学的尴尬境地。针对这些现象的产生,笔者反思认为,造成数学教育效果差的原因是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思维的品质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障碍,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表象贫乏、记忆品质差、语言理解能力弱、思维长期停留在具体形象水平。而我们的数学教育往往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没有考虑到智障儿童实际的思维水平和思维特质,采用了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虽然当今培智教育注重与社区生活相联系,倡导生活化教学,但在注重生活化教学的同时,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忽视智障儿童智力的开发、障碍的补偿,形成了“伪生活化数学”的倾向。那么如何在生活化教学的同时,注重智力的开发和障碍的补偿呢?我认为,通过表象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从而促进智障儿童对数学的理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

数学表象是思维的最基本环节,是数学思维的开始。可以说,数学思维中最简单、最基础的活动,就是在主观意识的支配下,以数学表象这一心象手段为基础的活动。针对智障儿童的思维特征,表象训练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宋丽波.表象的心理学研究与想象力训练[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宋丽波,张厚璨.弱智学生视觉表象清晰度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3(3).

[3]卿素兰,罗杰.用心象加工训练智障儿童记忆与思维品质的实验研究[J].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1).

[4]宋丽波,张厚璨,蔡文.应用表象训练技术提高弱智儿童表象清晰度和表象记忆实验研究[J].国特殊教育,2003(1).

[5]BaddeleyaD.workingmemory.science,1992,255(5044):556-178.

儿童思维能力训练方法篇4

少年儿童冰球运动员心理特点训练模式

一、概述

冰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不仅消耗体能,同时也消耗心理能量。如果不能很好地培养运动员的心理能量和个性心理特征,即使运动员在身体、技术和战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也难以在比赛中取胜;特别是在一些势均力敌的比赛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性因素。心理素质的训练与培养绝非一日之功,必须从少年运动就开始重视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少年儿童冰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

1、认知特点

(1)感知觉的特点。运动员形成一切心理过程都要建立在感知觉能力基础上,少年儿童的训练水平和难度不高,感知觉发展落后于成年人。例如少儿运动员在训练射门动作时,常出现对球门位置判断失误的现象,因为空间知觉差。

(2)运动表象的特点。表象是对曾经感知的事物进行形象反映,是大脑将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感性形象的过程。少年儿童冰球运动员的表现能力不强,突出表现为对动觉表现的接受能力差,因此教练员要注重反复进行标准的示范动作。

(3)思维特征。思维过程是对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况的反映过程,冰球是集体运动,战术思维能力不仅是运动员水平的标志,也影响了冰球团队的战术水平。少年儿童的思维敏锐性强,但是缺乏与专项的有机结合,缺乏思维的预见性和创造性。

2、心理状态特性

少儿运动员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认知能力、自我调整能力还不高。冰球运动的对抗性、复杂性等特点,要求从少儿时期就要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训练,适应艰苦和激烈的冰球运动。

3、个性特点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儿少冰球运动员个性的发展直接影响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以及他们将来的竞争能力。

三、少年儿童冰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模式

1、心理训练的内容

(1)提高感知觉能力

要通过基础和反复的技术动作练习,培养少儿冰球运动员的感知觉能力。少儿冰球运动员训练时从单一的技术动作开始,逐渐进行复杂技术动作,然后再开展技术和战术的培养计划,最后达到与全队训练和比赛适应的结果。运动员在一系列的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了感知觉心理。

(2)强化情绪控制。少儿情绪的稳定性差,但是会因年龄的成熟逐渐进步,教练要打造和谐的师徒关系,训练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粗暴、单一方法,重视训练和讲解的艺术,要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教练的情绪会直接影响运动员,因此教练情绪要保持平稳、态度自信、和蔼。教练对少儿冰球运动员进行情绪训练时,应该根据不同运动员的个性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方案。教练要提高自身的训练水平,改进训练方法和内容,让少儿运动员因为兴趣而训练,使他们能保持愉快的情绪、获得付出后的成就感。

(3)增强自信心。一切运动项目都需要运动员具备自信心,冰球运动项目对抗性强,比赛场上形势复杂多变,自信心是比赛成功必须具备的心态。少儿运动员在进行技术训练时,教练要注重多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觉得自己非常适合冰球运动,只要认真训练一定会成功;当球员表现失误或者训练效果不好时,也要用温和的态度指出缺点,保护少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要注重激励和启发。比赛失败后教练要及时进行思想动员和教训总结,让运动员关注战略和技术上的问题,调整低沉情绪,增强运动员的斗志和信心,让运动员在挫折中不断成长。

(4)提高注意力。冰球运动比赛一般比较激烈,竞技双方有直接身体接触、碰撞,赛场变化多样、惊险刺激,稍不留神,可能出现技术上的失误和配合上的疏漏。因此少儿冰球运动员必须在场上提高注意力,教练员要注重这方面的有效训练。

(5)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冰球运动要耗费很大的体力,训练难度很大,运动员经常要忍受巨大的生理痛苦和高度紧张的精神压力。因此,少儿冰球教练员必须对运动员进行对抗困难和挫折的训练,让运动员明确冰上运动的意义和困难,使他们逐渐形成挑战自我、战胜逆境、吃苦耐劳的良好意志品质。同时,冰球运动是个团体性项目,要让小运动员少儿时期就养成集体主义精神,能很好的协作和沟通,适应群体生活,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

2、心理训练的方法

(1)放松训练。运动员可以利用自我暗示实现心理的放松,暗示主要是用语言对心理产生调节,使疲劳的肌体得到缓解和休息,从而使情绪迅速恢复正常状态。放松训练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因为这种方法主要依赖人对自己或者他人积极的语言产生作用,运动员可以闭目仰卧或者静坐,集中精力对积极的语言和情绪进行反应,产生放松心态,或者想象自己放松的情景,首先对过度紧张情绪的缓解。

(2)运动表象训练。使受训者通过训练唤起运动的表现,在大脑中进行虚拟训练,因此又称为念动训练。运动员在接受运动表象训练时,将教练的讲解和示范在大脑中进行运动表象思维,提升运动技术。大概包括以下环节:回忆-重复训练-改进-提升-创新。少儿冰球运动员在进行运动表象训练时,可以先放松身心,然后在大脑中反复想象教练的动作表象和自己做动作时的身体感觉,然后再进行自我调整和修正。

儿童思维能力训练方法篇5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小学体育教学;教学元素

如何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小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挑战,同时也是教学改革中一次良好的教学尝试。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开展学习生活的前提条件。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进一步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以此来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基础性教育改革内容的不断颁布和落实,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尤其是小学体育学科中的创造性思维。它不仅有利于全面开发儿童的智力,还极大地推进了儿童的健康身心发展。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的实际学习能力,全面激发儿童的体育学习兴趣,同时它也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小学就教育阶段中的学生年龄比较小,活泼好动、心智不成熟等特点,可能看似平常普通的一个动作实质都是一种无形的创新,并且班级中儿童的思维都是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通过教师的科学教学,进一步形成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当前阶段中,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

1.体育教师并不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中的小学生,每个人都具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而且都可以在进行参与体育课的过程中得到放松和快乐。但是由于我国现有的小学体育教学观念的严重滞后性,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熏陶,体育教师并没有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的培养,只是按部就班式地采用过去的教学理论进行体育教学,严重缺乏体育教学的创新性,促使学生对体育课程失去学习的兴趣。追根溯源,都是因为部分小学教育院校并不重视体育课程的科学开发。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只是沿用过去传统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并没有全面激发学生体育课的兴趣。

2.体育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我国大力推崇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大部分家庭选择只要一个孩子,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前,在家庭中都是被爸爸妈妈一直娇生惯养到大的,基本没有参与过正式的体育锻炼活动,更谈不上体育训练。为此,儿童在进行小学学习之后,大多数的儿童忍受不了体育教学中的训练强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良好学习品格,我国的体育教学就必须不断加强对学生实际耐力的训练。还有体育教师在进行增加学生耐力训练活动的过程中,班级中的学生表示十分不理解,更无法支撑下来。学生往往选择不停抱怨,甚至去和体育教师进行协商。而一部分体育教师就会因此而产生怜悯的情感,从而放弃学生的耐力训练,或者进一步地降低训练的强度,教师这样的做法不仅无法实现原定的教学目标,还会使体育教学思维训练模式变得杂乱复杂。小学体育教师必须时刻铭记体育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切实地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力。

3.体育课程时间设置的不合理

依据大量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现有的小学教育院校不仅无法保证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时间,还会经常性地出现此课程被其他课程占用的问题。这样一来,就无法全面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缺少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全面锻炼。为此,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教育部门需要充分考虑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同时立即采取一些解决方法,进一步保证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1.体育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注重知识性的引导和启发

由于小学教育阶段中的小学生年龄小,自身的思维构建能力比较薄弱,生性活泼爱动,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小学教育阶段中的体育课程又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的体力,所以,应做到充分满足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与班级中的学生进行知识的共享。教师需要让班级中的儿童一直保持放松的状态,使其更加高效化地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合理地利用影像、画面、音乐、Flas等教学元素来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2.体育教师需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模式

当前阶段中,班级中小学生数量比较多,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比较明显。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个体间不同性质的创造能力。由于学生个体所处的家庭成长环境,学校客观因素的不同,使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发挥成效也有所不同。为此,在小学教育阶段中,体育教师需要充分结合班级中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性和兴趣爱好,进而制订合理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体育教师的细心指导下,可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进而在比较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实现体育学习的学习目标,同时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3.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小学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与学生在进行实际交流互动学习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小学生往往会对体育教师产生一种无形的恐惧感和畏惧感。这一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开展。为此,体育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地应用互动教学这一教学方法。例如,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引入课堂。让班级中的小学生尽情地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表情和叫声,如,青蛙、乌鸦等。特别是对动物跑、跳的动作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教师还要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表扬,让小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一次综合的分析和讲解。例如,在教学前翻滚这一课程时,“小松鼠为了把食物带回树洞,会将事物紧紧地咬在嘴里,学生知道小松鼠翻滚的动作是怎样的吗?然后体育教师对前翻滚动作进行亲自的演示讲解,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在确保比较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对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创新,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想象空间。

小学教育院校必须及时提高对体育学科教学的重视力度,科学地设置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则需要及时地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内容,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史忠云.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J].中国校外教育,2015(29):160.

儿童思维能力训练方法篇6

一、感观教育可以促进各种感知觉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完善

幼儿期的孩子,各种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已基本成熟,通过对感觉刺激可以促进不同的感知觉快速发展和持续改进,其中主要是听觉、视觉和触觉的发展。如刺激听觉器官,可以训练孩子注意不同音量的音调,区别在不同的语言之间的差异;通过刺激幼儿的皮肤,可以使孩子准确地感觉光滑,粗糙,软,硬,热,冷等,并可以提高适应外界温度的能力。

感官知觉的发展又为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准备了条件。以思维为例,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主要借助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思维。例如,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通过对故事中的人物和言行的具体形象来理解故事,而在这些具体的形象中通常是通过对各种感官刺激来的。他们看到了美丽的鸟儿,高大的树木,听到鸟儿甜美的声音,就可以理解“鸟儿在枝头唱歌”的含义。一个新事物,如果只听别人说的话,则脑中的印象较淡薄,如果可能的话,就是要听、看、摸的玩,就会记得完整、牢固,这是通过对孩子的感官刺激来实现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对幼儿的感官进行刺激,使幼儿的多种感觉器官如眼、耳、手积极地活动起来,可以使幼儿获得多种感觉,从而提高观察的效果,以促进幼儿的观察、记忆和思维等能力的发展,这是儿童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基础。

二、感官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个体心理的发展

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感知在幼儿的认知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孩子们基本上依靠自己的直接感知来认识事物。幼儿记忆直接依赖于感觉的具体材料,幼儿的思维常为感知觉所左右,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动,也常受直接感知觉的影响而变化,因而感官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感觉教育可以完善幼儿的人格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比较、观察和判断的能力,使孩子的敏感性更快速、准确、简洁。蒙台梭利看来,学前阶段的幼儿各种感觉特别敏感,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如果不进行充分的感觉活动,长大以后不仅难以弥补,而且还会使其整个精神发展受到损伤,因此,在幼儿期进行各种感官教育显得至为重要。同时,她也认为,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感官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再次,她还认为,人的智力水平和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通过感觉教育,可以在早期发现某些影响智力发展的感官的缺陷,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和改进,使其得到矫治和完善。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感官训练,使幼儿成为更加敏锐的观察者,促进和发展他们一般感觉的能力。

感官教具颜色单一,大小合适,教具精致、美观,教室就像是一个家庭的气氛:白纱窗、木地板、木椅子、沙发等,无论从教具操作和环境陈设都给孩子一个美的感觉和氛围。

四、感官教育是智能发展的基础

感官对智力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利用感觉收集事实,并辨别、确定他们,而感觉训练也是初步的、基本的智力活动。通过感觉训练,使幼儿对事物的印象清晰、纯正,这本身就是一种智能和文化的学习,是智力发展的第一步。

五、感官教育的施

首先,蒙台梭利根据儿童对不同的感官刺激存在不同敏感期的原理,将感官训练细分为触觉、视觉、听觉等的训练,每种训练单独进行,并创制了一套教具,共26种,供除嗅觉外的感官练习之用。例如,供视觉练习用的一种教具是:三组圆柱,第一组高相等而直径不同,第二组直径相同而高不等,第三组高与直径均不同,要求儿童分别将其嵌入钻在木盘上的相应孔中。

其次,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要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成人尽量不予干涉,让儿童各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进度选择(按等级顺序排列的)教材和教学辅助,以及自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内在动力,同时,对幼儿的教学和敏感时期的相匹配,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蒙台梭利创制的教具能控制错误,她主要是通过这套教具让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例如,上面讲到的视觉教具,如果儿童把一个圆柱体放进一个比它小的孔,则放不进;若放进一个比它大的孔,则到最后,终将至少有一个圆柱体放不进孔中,整个过程只要有一个错误,就需重新调整。所以说:“这套教具控制了每一个错误,要求儿童能进行自我纠正”。

再次,根据生命力活动服从一定节律的原理设计的整套感官训练教具,试图按儿童的水平和兴趣,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形状、颜色、大小、声音……)提供有等级的顺序的系统刺激(由浅至深,由易到难,从少到多的……)以引起儿童的自由反应和自导学习。

六、对感官教育的评价

近年来有不少实验证明认识能力的培养应从感觉训练开始,感觉发展得越好,带来的外界信息越多,认知能力就越能得到发展,因此,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认为蒙台梭利强调儿童的感官训练是符合人们对发展规律的认识的。一些实验性的研究也证明,在蒙台梭利学校的儿童经过“斯坦福-比奈智商测验”,智力一般都有所提高,在知觉方面尤佳。从教育史角度看,蒙台梭利方法确有创见。例如,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以自然后果作为道德自我教育的方法,蒙台梭利将其从道德教育延伸到智育,主张让儿童在自作和摸索中,通过“教具的控制错误”,达到智慧的自我教育,这对以后的个体化教学是一个启发。当然,蒙台梭利的感官训练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主要是“感官的单独刺激,对特定材料的有关刺激果然敏锐了。其次,蒙台梭利进行感觉训练所用的教材、教具过于死板划一,都是按严格的分类、等级的排列、固定的方法进行的,每种教具只有一个目的,不能变化,不能用来玩游戏、发展语言或进行其他创造性的独立活动,这必然不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情感和语言等。此外,单纯掌握物体的外形特征以及大小、长短高低等的顺序,并不一定能促进概念的形成,因而未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思维。

感觉在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已成为蒙台梭利教育实验的主要目的。

参考文献:

儿童思维能力训练方法篇7

【关键词】智障儿童语言缺陷补偿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语言在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又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需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动机和情感,调节自己的行为,用语言作为认识世界和与人交往的工具。不幸的是,几乎所有的智力障碍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语言缺陷。如:构音困难,词语贫乏,语法错乱,词不达意,吐字不清,口吃等等,这无疑成为智力障碍儿童思维和智力发展的障碍。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补偿智障儿童的语言缺陷,培养他们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师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日常工作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这些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康复训练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中重度智力障碍、情绪行为障碍、脑瘫、自闭症等类别的学生进入了培智学校。中重度智障儿童在感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和运动等方面都明显落后,如果授课内容较为抽象难记、与生活脱节、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常常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问而不答,课堂教学中不能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中重度智障儿童的学习特点,选择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如在《水果》、《刷鞋》、《我的一家》等课文的学习中,由认物或人,到认读名称,到词句训练,再到实践操作,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有了相应的生活经验,积累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因此学生有话可说,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上争先恐后的举手回答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乐于学,记得牢,并且用得上,不但发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1、观察法

由于智障儿童思维能力较差,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较为感兴趣,教师经常将实物作为教学用具,教材中往往也配有很多色彩鲜艳的插图,这些都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观察法就成为了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教学《电器》这一课时,在家政室里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教学环节,观察了解学习每个电器的外形特点以及功能。再如《四季》一课中,通过观察对比四幅场景相同的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说出每个季节的不同变化。既理解了课文,发展了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也提高了生活实践能力。

2、提问法

当能听懂别人说话内容的意思时,才能理解别人说话意图,达到语言沟通的目的。引导智障儿童回答问题,是对他们进行听说训练最经常而又极其重要的方式。在《水果》一课的教学中,提出有关水果的名称、颜色、形状、味道等问题,要求学生从回答一个问题到一次回答多个问题,层层递进,并要求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把话说完整。这不仅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而且训练和提高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要特别注意的是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3、朗读法

出声的读,方能读准字音,大声朗读,方能有抑扬顿挫,读出语感,所以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智障儿童的语言理解与表达常常伴有很多缺陷,所以多读又是他们说好话的基础。特别是一些儿歌、散文、诗歌和抒情味较浓的课文,如《小小的船》、《要是你迷了路》等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运用个别读、集体读、接力读、分小组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多样的方法反复地朗读,熟读成诵,理解课文,锻炼口齿,矫正发音,潜移默化地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有效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实验演示法

智障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很差,通过实物、图画、实验、电影的演示,将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清晰地感知每一环节的变化,更好的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如《乌鸦喝水》一课,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小石子可以使瓶子里的水上升,准备了玻璃瓶、石子进行实验演示,当学生看到水面一点点升高时,竟激动的鼓起掌来,争先恐后的要求上台操作。我因势利导将学生配对分组,一人描述实验过程,一人进行实际操作,学生互相合作,在边看、边听、边想、边说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思维和语言在质疑、实验、解答的过程中得到给了发展。

5、创设情境法

教学内容具有直观、形象、声情并茂的特点,对智障儿童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我的一天》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记忆力较差,不能完整有序的回忆自己一天的生活,我将本班学生的一日生活按照时间顺序制作成课件,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上时,情不自禁的说“是我,是我,我在刷牙呢。”再提示学生观察场景中的钟表,自然而然的将“什么时间我在做什么”的场景描述出来。如在《要下雨了》一课中,让学生佩戴头饰,亲自投入到角色中,并互相评价大家扮演的怎么样。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景中感知和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和丰富了语文知识和技能,也使学生的语言缺陷得到了一定的补偿。

6、游戏法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智障儿童的注意力短暂,容易疲劳等特点,将《拍手歌》、《小老师》、《猜谜取物》、《耳语传话》等不受场地限制,简单又好玩的小游戏,作为课中休息、调节课堂气氛的内容。在轻松愉悦的游戏环境中学生可以充分表露情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愿望去行动,兴趣爱好得到满足,身心得到放松,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三、个别训练经常化

每个智障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造成他们语言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部分的智障儿童是由于在言语器官的运动上存有缺陷,对声音的区分能力差,以及语言表达中枢受损等生理原因造成的构音困难,语汇少,语言发展迟缓。当然也存在性格内向、胆小害羞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感官刺激等心理和环境方面的原因,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化训练。对学生进行呼吸练习、发音练习,及时纠正错误的发音,加强平舌音z、c、s与翘舌音zh、ch、sh,舌尖音n与l等相近汉语拼音因素的练习。结合看实物、看图等方法进行识字、学词,将名、物、图一一对应,将简单的字词扩展到生活中常用的短句、长句,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说话素材,多表扬、鼓励学生,使学生从单纯的模仿说话逐步上升到主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总之,补偿智障儿童的语言缺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注重个别训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把语言训练融入到教学与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就能有效的纠正智障儿童错误的发音,丰富他们的词汇,促进其对词义的理解,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使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缺陷得到一定的补偿,同时也对其思维能力、认知能力、行为活动、心理等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儿童思维能力训练方法篇8

一、注意加强思想教育

当今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中的宠儿,一般均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而耐力训练的本身较为艰苦,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因此,对儿童少年的耐力训练要经常地反复地进行思想教育,启发自觉训练的积极性,培养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刻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注意选择良好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心理上对儿童少年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减少疲劳;同时,发展耐力素质,最主要是保证机体供氧充分;如在河边、树林、公园或在氧气充分的露天场地等进行训练练习,就能充分保证机体供氧,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成绩。在训练时,也要注意尽量不在坚硬的水泥等地面上反复进行跑跳等。如果长期在硬地面练习,就会使下肢骨的骨化点受到过大、频繁的刺激,易引起过早的骨化或骺软骨的损伤,从而影响骨的正常发育。所以,选择环境场地进行训练和练习是不可忽视的。

三、注意呼吸方法

在进行耐力训练时,由于儿童少年的大脑皮屋对呼吸的调节机能较差,不注意呼吸的节奏,呼吸与动作往往不协调,特别在速度加快时更为时显。所以,要教会他们采用科学的呼吸方法。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强调采用“二步一吸,二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和练习,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意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

有氧耐力是指心血管耐力而言的。由于儿童少年的心脏血管正处在发育之中,与成人相比,他们心脏的心肌纤维短而细,弹性纤维分布较少,心脏发育还不完善,心脏的容积、重量都比成年人小,从而心脏收缩力较弱,心脏的每搏出量和每分搏出量都比成年人小。根据儿童少年心血管系统这一特点;耐力训练应发展以有氧耐力为主的训练,用以改进氧气输送系统和肌肉代谢系统的功能,发展心血管系统功能,逐步提高运动成绩。训练中不宜过早过多地进行无氧耐力训练,以免使儿童少年心脏的心肌壁增厚,心肌增强,短时间内成绩会提高很快,但心腔较小,会缩短运动寿命,拔苗助长,训练应从长远观念考虑。

五、注意控制训练的时间、量和强度

儿童思维能力训练方法篇9

摘要: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和相互交际的工具,智障儿童常伴有语言障碍和语言缺陷,在语文课上对他们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1、看图、看动画听课文内容。2、看图、看动画讲课文内容。3、讲课文内容。语言缺陷矫正训练要和智力开发、思维训练相结合,要有耐心,使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

关键词:智障儿童语言训练思维发展

智障儿童常伴有语言障碍和语言缺陷,如口吃、语言不连贯、吐字不清、用词不当、词汇贫乏等等,语言障碍和缺陷,常常成为智障儿童思维和智力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合适的练习进行语言训练,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我所教学的班级是一个高年级的班级,下面就涉及练习,加强语言训练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体会。

1、看图、看动画听课文内容。

学生不了解课文的内容就不能表述出课文的内容,看图听课文内容,是一种很有效的训练方法,利用电脑课件以及一些Flas,让学生边看图边听课文内容,让智障儿童在视觉上被吸引住,引起对我所讲课文内容的兴趣,延长智障儿童注意的时间,理解课文内容,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从心理上引起他们的共鸣,使课文内容在他们的心里扎根,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例如:学生在学习古诗《春晓》的时候,我就下载了这首古诗的Flas,让学生观看了,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古诗的内容,而且巧合的是,在学习古诗《春晓》的同时,正赶上下了一场春雨,学校院子里的桃树开花,在一夜风雨后,桃花落了满地,正合诗句的意境,上课的时候,让学生看完Flas,就领他们到操场上,观看落花,用心去体会诗句的意思,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并且学会背诵古诗。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时候,因为有这首歌,我就在讲课以前,给学生反复播放这首歌,让他们先听、跟唱,熟悉了以后再学习课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看图、看动画讲课文内容。

看图、动画听课文内容已经引起智障儿童的兴趣,这样让他们产生了要讲课文内容的愿望,我就灵活地运用学生的兴趣和愿望,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讲课文内容,只要课文内容主线没有讲错,智障儿童可以凭借自身理解添油加醋,添枝加叶,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结合自己的体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展开想象,丰富表象思维,提高口语水平。

为了加强语言训练,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老师的问题,帮助学生把课文内容理解转化为具有个性的语言,以提高他们组织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根据课文中提到的一些物品和场景,到网站上去查了一些资料,制作了一个色彩绚丽,内容丰富的课件。学生的反应比较好,除了认真观看课件,动脑积极思考,主动发言,我们热情互动,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课文的内容,我让学生把课文当成故事一样讲述下来,在学生说话之前,教师要进行示范,在学生说话时要及时鼓励并纠正某些缺陷,内容和要求由易到难,有浅到深,讲故事的结果与我想象的大致相同,三个小组的同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个步骤的达成,使我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3、讲课文内容。

在讲述课文内容的时候,课文内容需要智障儿童自己进行组织、润色。因为智障儿童的记忆力很差,记不住细节部分,只能记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在讲述课文内容的时候,需要智障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再加工。开始的时候,这么做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常常会把语言组织得颠三倒四,但是时间长了,渐渐地会把语言组织得通顺、流利,更是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文的内容,让课文成为故事一样在学生的心中呈现一种形象的思维过程,再把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萃取精华,形成语言文字,然后让学生不看图、不看动画和课件,表述出来,这样做比较难,但是这是我们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必须要做的,这就是要上说话课。上好说话课,我们要让每一个智障儿童都有说话的机会。不管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让他们说话。有的学生可以声情并茂地讲述课文内容,还能够有所发挥;有的学生就只能按照课文内容大致地讲解下来;还有的学生需要教师不时地提示。即使是这样,每一个学生和他们自己相比,都有较大的进步,一组的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以后,在合情合理的情况下会续编故事或者添枝加叶了;二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思维能力就会有较大的进步,和他说话,他能听明白你的意思了;三组学生从简单的字词表述向简单的句子发展。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激发智障儿童积极要求说话,看学生对什么方面有兴趣,在练习那个方面的内容时,就要求他多说多练。从发展的角度评价智障儿童的说话,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不能要求一致,让他就跟他自己来比较,比以前说话强了,就要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还要多说话的愿望。及时纠正智障儿童语言中的缺陷,例如:口吃的儿童,应该告诉他们在说话前把要说的话想好,并且安静片刻,使情绪和肌肉放松等;大多数的智障儿童在说话的时候,语句不完整,往往没有主语跟随,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教师从自身做起,注意把话说完整,然后要求学生也要这样来做把话说完整,时间长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在训练的时候,教师要坚持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进步更快。

总之,教师必须重视对智障儿童的语言缺陷进行矫正,智障儿童的语言缺陷多数都和他们的智力发展落后相联系,因此语言缺陷矫正训练要和智力开发、思维训练相结合,同时,我们还应该知道,入学的智障儿童大都已经超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语言缺陷矫正的难度比较大,我们要有耐心,不要急躁,以免“欲速则不达”,使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

参考文献:

儿童思维能力训练方法篇10

根据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结合几年的体育教学经验,我认为,进行小学生耐力训练时,应注意如下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加强思想教育

当今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中的宠儿,一般均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而耐力训练的本身较为艰苦,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因此,对儿童少年的耐力训练要经常地反复地进行思想教育,启发自觉训练的积极性,培养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刻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注意选择良好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心理上对儿童少年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减少疲劳;同时,发展耐力素质,最主要是保证机体供氧充分;如在河边、树林、公园或在氧气充分的露天场地等进行训练练习,就能充分保证机体供氧,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成绩。在训练时,也要注意尽量不在坚硬的水泥等地面上反复进行跑跳等。如果长期在硬地面练习,就会使下肢骨的骨化点受到过大、频繁的刺激,易引起过早的骨化或骺软骨的损伤,从而影响骨的正常发育。所以,选择环境场地进行训练和练习是不可忽视的。

三、注意呼吸方法

在进行耐力训练时,由于儿童少年的大脑皮屋对呼吸的调节机能较差,不注意呼吸的节奏,呼吸与动作往往不协调,特别在速度加快时更为时显。所以,要教会他们采用科学的呼吸方法。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强调采用“二步一吸,二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和练习,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意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

有氧耐力是指心血管耐力而言的。由于儿童少年的心脏血管正处在发育之中,与成人相比,他们心脏的心肌纤维短而细,弹性纤维分布较少,心脏发育还不完善,心脏的容积、重量都比成年人小,从而心脏收缩力较弱,心脏的每搏出量和每分搏出量都比成年人小。根据儿童少年心血管系统这一特点;耐力训练应发展以有氧耐力为主的训练,用以改进氧气输送系统和肌肉代谢系统的功能,发展心血管系统功能,逐步提高运动成绩。训练中不宜过早过多地进行无氧耐力训练,以免使儿童少年心脏的心肌壁增厚,心肌增强,短时间内成绩会提高很快,但心腔较小,会缩短运动寿命,拔苗助长,训练应从长远观念考虑。

五、注意控制训练的时间、量和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