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5:26

职业教育的意义篇1

随着我国教育的大力改革,和大学教学的扩招,近年来,又兴起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提高我国公民素质的重要的教育形式,也是对大学教育的补充,职业教育是以技能学习和工作经验的学习为主要教育目标的,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不但扩充了人才市场上技能性人才稀缺的空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下面让我们分析分析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融入社会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谋生手段和出路。职业教育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沟通的桥梁,特别是企校合作模式的开启,增强了企业和学校的沟通,能及时的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等的安排,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就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灵活而开放重视多元合作、教学内容更新的速度快,专业设置、课程取舍都建立在大量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使教学规划既符合当前市场需要池要符合教育规律还要具有前瞻性。教学方法不是大众式的教育,而是开设不同的技能培训学习班,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人的基础和喜爱的培养,注重因材施教,和综合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和与时俱进的目的。

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的改革中的意义是重大的,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在教育层次和市场跟进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并且已经慢慢的渐成规模。

职业教育的意义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地位;意义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至今已发展了30多年。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显现,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培养大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的合理分布,配合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缓解就业压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搞好高等职业教育,深刻领悟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者至关重要。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

1.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在学历上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相同地位。《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在该法中非常明确地把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确定了下来。《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大学教育(5级)分为学术性为主的教育(5a)和技术性为主的教育(5B),同属于高等教育,具有同等地位。标准分类的颁布,使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权威性的确认。

2.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也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高等职业院校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其规模已占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

3.高等职业教育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二、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

1.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实现享受高等教育的公平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到了无数次验证,广大人民群众也深深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享受高等教育成为了人民的现实愿望。以培养精英为目的的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显然不适合以大多数普通群众为培养对象,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是面向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阶层,面向大众的教育形式,它更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性,为人民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果。

2.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和扩大就业。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量的25%,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劳动力规模将继续增大。“十五”期间,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每年80万人以上,我国农村还有1.5亿以上需要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如果不解决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于促进和扩大就业,进而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3.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大部分来自农村、乡镇和偏远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给了这部分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掌握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4.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有利于新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但随着传统经济模式的不断突破,规模化和各类现代社会分工的结构性格局问题在我国逐步显露出来,特别是在2008年爆发世界性金融危机后,我国原有的优势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压力。行业的变动、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动态变化超乎人们的想象,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使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知识密集型快速转化,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岗位的科技含量以及层次需求越来越高。

人才从生产和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来分,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具体可分为四种人才类型: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而中级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以往一般是由普通职高和中等职校培养,从而造成缺乏高级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经济的发展却越来越需要大批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且能够在一线从事直接生产活动的人才。因此,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有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

2004,25(19):13-15.

[2]强伟瑾.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及建议[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

职业教育的意义篇3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数学的本质主要涉及数学的对象、方法、意义和发展的一般概念。而数学教育作为一种基础科学的教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除了生活中看得出的简单的数学计算,以及高中生考大学应付考试外,似乎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由于受到各种应试教育的影响,使人们很难理解数学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各种人才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教育功能。人们常常会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数学其实没有什么用”、“用不上”而忽视数学的学习,这在一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为:一是为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素质打基础,二是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形成职业能力打基础,三是为学生继续学习、深造、接受终生学习打基础。但是,作为一名职业中学的数学教师,本人深刻感受到职业学校数学教育的现状是学生起点低、差异大、厌学现象严重,大多数学生望“数”生畏。且由于职业学校重在学专业技能课,教给学生一技之长,职业数学教育就显得可有可无。但确实如此吗?

不,并非如此。数学教育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数学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还能学到数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一些数学知识学生可能会很快忘记,但数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却得到了逐渐培养,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学生不会忘记的。这也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才谈得上学生素质的培养。才能为学生的后继发展创造条件。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数学基础在初中阶段基本上是比较差的。其中有许多学生在小学的学习状况就存在问题,初中的学习已没有了信心和兴趣。这些学生连初中数学最基本的概念、基本的运算都搞不清。这样基础的学生要想让他们来学高中的数学知识,显然难度很大。这也是我们数学教师每天都面临的一个课题。数学教育的意义除了以上提到的人外,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第一,数学教育的内容为其他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一种必要的工具;第二,数学教育的过程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是数学教育的主体内容。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小到生活中数学计算,大到物理学、化学、生物技术科学、经济学、电子、机械等自然科学,无不涉及数学,用数学的方法开展研究并得到发展。近些年又出现了数学模型――它不同于玩具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飞机模型”,它是一种无形的模型,就是把社会生活包括商业经济、工业生产、农业试验、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中出现的一些难题,编写成一道数学问题,进而用数学的方法得以解决。它使数学更贴近了生活,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数学“枯燥”的内涵。它的枯燥在于人们还未认识到数学的真正的意义,在于人们还未发现数学中的乐趣。这就需要数学教育工作者去引导和帮助人们去理解数学的内涵,去发现数学中的奥妙。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的一份《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关于数学教育的未来致国民的一份报告》提出了面向社会21世纪的七个转变:第一、学校数学教育从双重使命(多数人学很少的数学,少数人学进一步数学),转到单重使命,即使所有学生都要学习共同的核心数学。第二、数学教学从传授知识的“权威者模式”,转向有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第三、公众对数学的态度,从漠视和敌意转为认识到数学在今日社会中的重要性。第四、数学教学从全力灌输常规技能转到发展广泛的数学能力。第五、数学教学从为升学后需要学习进一步课程作准备到强调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的需要服务。第六、数学教学从强调纸笔运算到强调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第七、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从“一些任意规则构成的实体”转到“充满生机的行动科学图景”。数学的社会意义从中可见一斑。

职业教育的意义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15日

一、校企合作的内容

1、校企合作的含义。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简称。校企合作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在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的合作,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与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学校解决实验、实训资源、场所不足、学生就业困难、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需要;是企业获得优秀技术人才,零距离顶岗就业员工,解决科研问题的需要。

2、校企合作的分类。广义来讲,从校企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深度进行层次划分,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浅层次合作。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二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具体来讲就办学形式说,有企业办职校、职校办企业、“定单教育”、职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职业教育集团化等等。就师资队伍建设而言,有聘请“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职校教师到企业“社会实践”、蹲点调查。就教学而言,最常见的是“请进来,走出去”等等。

二、校企合作的意义

1、校企合作有利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提高学生技能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所接受的影响、教育和启发是学院式教育无法比拟的。通过参加企业的实习,学生了解和熟悉了企业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对产品生产过程及管理有了亲身体验和明确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加强有关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工作作风。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在企业精神与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生产实践和管理实践中,学生会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产教结合还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的愿望和热情,激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而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另外,企业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职业品格、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更加直接的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风气、企业氛围对学生思想品德具有积极的熏陶和潜移默化作用。企业聘用员工的要求和标准、企业优秀员工的表现,都反馈出大量企业文化的信息,企业注重对员工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方面的考核情况,都对学生产生深刻、积极的影响,引领学生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养成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的课程改革,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高职教育的师资主要来自普通高校,而在现有培养模式下,普通高校毕业生因为没有或者很少经过专业实践的锻炼,实践能力和经验严重不足,在教学实践中,通常都采用知识授受的方式组织教学,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了走出校门,又进校门的现状。因此,其整体素质也就无法很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与特殊要求。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聘请行业内部资深从业者走进课堂与学生近距离交流,拉近课堂与生产一线的距离,同时校内教师可以走进企业,走进生产、服务一线再次学习、积累,通过自己学习和切身体验将知识再次带进课堂,不只是一味地依赖课本和教参。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知识的有效性,防止课堂授课与现实工作脱节现象的产生。教师应多多参与企业实践、实行顶岗培训。一方面,通过走进企业,让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操练,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业务水平。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和实训教学中,尽量结合实际。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可以要求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或实际动手能力不强的教师,多参与实践教学,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走进企业,顶岗操练,不断提高自己,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3、校企合作有利于实现校企双赢的目的。校企合作并不是片面的强强联合,而是突出优势、补充劣势、共同发展的思路。学校教学不能闭门造车,要关注市场需求,关注企业动态。而企业需要人才不能“守株待兔”,要未雨绸缪地进行“梯队”的规划和建设,适当地进行人才贮备。校企合作能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企业岗位要求员工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一定的技能操作水平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这是对人才的要求,更是对人才培养方式的要求,校企合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这一要求,成为校企合作的客观基础。企业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功能,借助学校的师资、场地等软硬件资源,学校和企业一起形成了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生产链,从而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职业教育的意义篇5

关键词:职业院校;音乐教育;重要意义

一、音乐教育能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对客体美与丑的区别和判断。审美能力的提高只能在审美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完成。雕塑家罗丹说:“我们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这两句话阐明了审美素养的两个层次,首先能够发现美,然后去感受美。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对应到艺术教育中,则是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知和内涵的感悟。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具有极大的、高尚的、进步的审美价值、情感容量和思想内涵。艺术教育通过艺术作品中的美感要素,感染和激励受教育者,从而激起审美主体对美的追求和渴望,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去辨别是与非、美与丑、雅与俗等。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像普通文化课的讲述那样,获得“美”的知识和技能,更不是把‘美’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艺术活动的参与,使个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得到提高,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审美活动,获得更丰富的审美经验。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正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虽然认知水平不高,存在着表面性和片面性,并时常受到环境的影响,但是他们有活力、有朝气、有热情,有富于探索的精神。大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触发了他们的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又激活了联觉和想象。他们的情感体验会愈来愈丰富,无论是对艺术作品还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慢慢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能力。

二、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于音乐的欣赏,不一定要有着非常扎实和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这并不影响到在音乐欣赏时,音乐对于人的思想所产生的作用。在音乐作用于人的诸多思想中,其中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想象力。这一点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对某种技术的学习,很多学生毕业后,都要走上第一线的生产岗位,如果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发明和创造来说,无疑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事实上,很多科学家也和音乐有着不解之缘。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的日子里,每当遇到了困惑,就会拿起小提琴,申请的演奏一曲。我们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虽然不懂音乐知识,但是却常常在工作之余拉上一段二胡。还有很多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都曾在音乐的欣赏和学习中产生过想象和灵感,进而大大推进了自己的发明和创造。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提倡创新的时代,培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造就一代具有开拓新精神的跨世纪的人才的迫切要求。音乐教育无疑给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和创新的机会。

三、音乐教育能够调节学生的情感

职业院校的学生,相比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生生活相对紧张一些,因为学生生活的紧张,在个人情感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都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和偏差,表现为情绪的大起大落,有时很兴奋,有时又很沮丧,有的甚至换上了抑郁症和狂躁症,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中经常发生的例子。而音乐作为一门最具情感表现力的艺术,在陶冶人的情操,调节人的情感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和贡献。世界上优秀的音乐作品,无一不具有丰富的情感魅力,通过对它们的学生,自己不知不觉的就会被音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真善美的情感氛围所感染,进而养成自己健康、向上的情绪和情感。例如对于贝多芬音乐的欣赏,我们可以从他的《月光曲》中,感受到音乐在生活中所制造出的浪漫,也为贝多芬的善良所感染。从他的《命运交响曲》中,我们又得知,他双眼失明,双耳失聪,但是仍然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那句“扼住命运的咽喉”,让我们钦佩于他伟大的人格魅力。音乐就是如此,他没有刻板的说教,没有刻意的培养,而是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一个个动人的音乐故事、一段段动人的音乐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这种对于人的情感的调节,是最高明的心理学家也难以望其项背的。特别是通过对一些艺术活动的参加,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给大家制造了一个认加深接触和交往的平台,在活动中,大家朝着一个方向,充分发挥出个人的聪明才智,感受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一起分享着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困惑,这都是对于人的情感的一大丰富。特别是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处于养成使其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这种情感的调节是尤为必要的,而音乐,正是这种情感调节的最佳方式。

四、音乐教育能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

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精通于某种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型人才,这也是职业类院校培养目标的一个很大的特色。但是这种专业性的培养,绝不意味着学生综合素养的缺失。有一个客观事实是我们不容回避的,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课功底都比较薄弱,综合知识能力和综合素养都处于一个相对欠缺的状态,所以更要对职业类院校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音乐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往往和历史、政治、文学、美术等都是交织在一起的。例如我们对于印象派音乐的欣赏,完全可以从印象派的绘画谈起,学生们既欣赏了印象派的音乐,还了解到了印象派的绘画。又如参加合唱比赛,演唱《黄河大合唱》,不但能够通过合唱振奋精神,还能够回顾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军民一起抗击外国侵略的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还有民歌《茉莉花》,早在14世纪,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就运用到了我们中国民歌的旋律,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全国上下多个《茉莉花》的版本,河北地区的茉莉花,旋律曲折明显,给人以大方、舒展的感觉。而江苏版本的《茉莉花》,则婉转悠扬,给人以沁入心脾的感觉。原因就在于两者在地域环境上的差异,河北地处北方,冬冷夏热,人们性格豪爽;江苏地处南方,四季温差不大,这里的人们安逸、淡然,造成了音乐作品风格的不同,既学得了民歌,又学到了地理,可谓是一举多得。所以说,对音乐的学习,能够极大地扩张学生现有的知识层面,提高他们的综合修养,这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是有着积极地益处的。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对于艺术教育的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各级层次的学校,都认识到了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也确实看到了,学生们在接受了音乐教育之后,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大力开展艺术教育的决心和信心。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在审美能力、综合知识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符合一代新人的要求。希望本文的粗浅研究能够给相关人士以借鉴,起到抛砖引玉之用,为职业类学类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赵阳.开设艺术选修课参与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

(5)

[2]王萍.大学生人文素质建设[J].广西大学学报,2004,(增刊)

职业教育的意义篇6

【关键词】人才优先;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职业技能鉴定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人才优先的战略布局,鲜明地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它关系全局、关乎未来,必将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做好技能人才教育工作。

1.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趋势

十再一次强调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那么怎样的人才才算是技能型人才呢?工作在生产或服务的第一线,具有技能操作方面的一技之长,能够完成较高难度的专业技能操作任务,生产的产品质量上乘,这样的人才是技能性人才。而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人员中,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能够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能、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以及相应职级的人员。2010年5月25日至26日,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才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指出技能人才队伍建发展目标: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纲要的颁布对全面提高人才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高职院校建设,对高职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技能性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必然趋势,只有培养了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性人才,才能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才能达到学校办学目的。而只有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人才能成为技能性人才。因此,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成为高职教育的必然趋势。

2.职业技能鉴定是职业能力培养的保障

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做好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学生职业修养和学生职业技能的综合培养。目前我国职业共分为8大类,1838个细类(职业)。每一种职业标准都不一样,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对应的职业标准上。学校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各专业所对应的企业方向,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培养相应的技能性人才。职业技能鉴定是以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手段,以规定的职业标准为参照系统,通过相关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考核作为综合手段,为劳动者持证上岗和用人单位就业准入提供资质认证活动。职业技能鉴定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必需的能力为核心,引导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与职业活动和就业需要相联系,提高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

3.职业技能鉴定促进高职教育稳定有效的发展

职业技能鉴定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评价认证活动。它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职业技能鉴定已成为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和提高学生就业率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是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有效桥梁。它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以企业工种需求为导向。目前,仅仅只有学术毕业证已经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职业资格证书和特定工种相结合,它反映了学生从事某一工种的实际能力,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企业也需要大量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实用型人才。

作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在校期间就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才能顺利找到工作,因此他们必须能够拿到除毕业证以外的其它能够代表职业能力的证书,这就是目前人才培养新需求:必须以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双并重,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竞争力,扭转高职院校发展的尴尬,提高学生就业率,促进高职教育稳定有效的发展。

4.职业技能鉴定对我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

基于职业技能鉴定的深远意义,我校也积极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导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培养体系进行调整,完善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加深对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行“双证”教育模式。

每年学校引入企业人才,聘请楚天技能名师,每年对鉴定考评员进行培训。加强与企业合作,将考取行业培训证书与技能鉴定结合起来。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丰富“多证书”内涵,把行业证书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结合起来。 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考证的积极性, 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纳入课程体系改革中,促进课程建设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效衔接。根据生源特点、专业特色,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课教学应注重与行业要求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将课堂教学与实训融为一体,实现真实情境下的教、学、做,采用项目教学和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结合项目进行,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核心能力。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设置综合实训环节,通过综合实训,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把课程实训、生产实训、技能鉴定、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使其尽快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我校在践行了一系列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之后,近两年来整个学校生源稳步上升,学生就业率不断提高,并获得了用人单位一致好评。职业技能鉴定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是高等职业院校规范教育培训,它促进就业,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行业适应力的重要举措,促进了高职教育稳定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教程.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8.

[2]宋秋楼.职业技能鉴定与职业院校学生就业.中国就业,2010.12.

[3]谌建华.浅谈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意义及措施.商场现代化,2010.28.

职业教育的意义篇7

【关键词】电信企业职业道德教育建设

电信企业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是其文化和精神发展的首要内容,尤其是对于具有特殊性质的服务行业,职业道德的加强是必须实施的,而且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服务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无形中促进职业道德成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依据,所以职业道德的建设对电信企业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电信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现状

随着电信企业的发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电信企业在职业道德建设上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其职业道德的建设水平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尤其是近几年的建设过程中,着实出现了制约性问题。

首先电信企业在进行职业道德建设时,存在急于求成的态度,不注重细节的建设,例如电信企业中在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时,只是抽取空闲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并没有运用到员工的实际工作中,造成实际与理论存在严重性的脱轨,而且对职业道德教育建设知识的讲解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在职业道德建设缺乏约束性的同时,导致理论知识体系的不连续性。

其次是职业道德教育建设力度的欠缺,电信企业中的工作体系和类型是有差别的,部分员工服务于台前,还存在部分员工服务于幕后,但是无论工作性质如何,职业道德的建设是面向全体电信员工的,电信企业中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建设时,更偏重于台前服务人员,存在对职业道德建设的偏差性理解,导致电信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参差不齐。

最后是电信企业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考核与评价体系,电信企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建设中,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提升电信企业整体职业道德教育的有利保证,但是现代电信企业中极其缺乏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导致工作人员在职业道德教育建设方面没有约束感,促使职业道德建设的效果不明显。

二、电信企业中如何提高职业道德建设

电信企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设不仅是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更是树立电信企业形象的体现,促进电信企业协调统一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基于电信企业中职业道德教育建设的实际,提出职业道德建设的认识。

(一)加强电信企业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

伴随目前市场体制的变革和经济市场的发展,部分企业扭曲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所以加强电信企业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最重要的是建设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联的规章制度,利用规章制度约束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提高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自觉意识,促进电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平衡发展职业道德与企业经济,例如电信企业实施的职业道德课程教育,即是加强电信企业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最佳表现。

(二)综合性发展职业道德建设

电信企业中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综合提高员工素质和端正态度的思想建设,例如电信企业在进行职业道德建设时,首先针对电信企业中资历比较深的管理层,发挥管理人员的示范作用,之后将职业道德思想建设实施到各个部门,同时以竞争的形式鼓励各个部门积极学习职业道德教育,电信企业中职业道德的环境氛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企业内集体氛围的形成促进企业职业道德的综合性建设与发展。

(三)电信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深化

电信企业中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将职业道德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同时提高电信企业的公司形象,例如电信企业中专门设立的“服务窗口”,以此作为电信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示范团队并作为电信企业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标准,同时针对企业中职业道德非常优秀的部门给与实际性的奖励,以促进电信企业整体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和提升。

三、提高职业道德建设在电信企业中的意义

电信企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人们更加注重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在严格的职业道德管理下,促进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的提升,所以积极地建设电信企业中的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保障电信企业在社会上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电信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四、结束语

目前电信企业处于行业转型的趋势下,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电信企业在职业道德教育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促进职业道德教育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电信企业职业道德国际化方向的发展,同时提高电信企业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范丽.关于电信企业营销模式及创新策略的初步探讨[J].科学之友,2010(16).

职业教育的意义篇8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行为导向教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特征和其包含的具体教学方法,并对这种教学方法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意义提出了见解。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知识技术更新快,此外,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需要具有复合型智能结构的应用型、工艺型的人才,以便在就业时有更大的适应性和发展性,这就决定了当代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为导向,建立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四个支柱基础上,培养每个学习者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并将知识、技能、共同生活和生存知识的学习,同未来生活准备和适应未来需求结合起来。随着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这种变化,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随之发生变革,因为传统的以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承担起实现新的教学目标的任务。在这种背景下,行为导向教学应运而生,行为导向教学注重行为能力培养的核心理念,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行为导向教学”是德国职业教育界归纳出来的先进教学经验,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行为的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法。行为导向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能力与全面素质,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逐渐成为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主流,并日益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界人士接受和推崇。

一、行为导向教学中常用的具体教学方法

1.模拟教学法在一种人造的情景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技术类职业通常在模拟工厂中进行,经济类职业通常在模拟办公室或模拟公司中进行。模拟训练通常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提供许多重复的机会和随时进行过程评价的可能性,且成本较低。

2.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达到为今后职业做准备的目的。在分析过程中,学习者提出问题,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项目教学法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随着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4.角色扮演法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从而充分展现出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为”和“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

二、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采用行为导向教学的意义

1.生源质量决定了中职教育应采取行为导向教学。当前中职学生大都文化基础薄弱,自控能力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但普遍喜欢动手实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要讲授一个新知识内容,往往采用“概念一定义分析、举例说明(或演示实验)、归纳总结”的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全面传授信息,学生围绕教师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教学流程可概括为“提供信息制订计划、作出决定动手执行检查情况评判结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着导师、管理者和咨询者的作用,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有更大的贵任,由被动状态转为主动,能独立计划和独立完成课程,并能独立检验、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这种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在做中学,减少了抽象难懂的纯理论分析,适合当代中等职业学生的实际,学生觉得有趣并乐于接受,教学效果自然会更好。

2.行为导向教学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其学习兴趣。当前中职生的学习动机都不强,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教得吃力、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如何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其学习兴趣是中职教师一直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首要问题。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学习某门课程从被动变为主动,就需要提高学生对自身满足的成就感和达到此成就感的动机。美国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兼心理学教授洛克认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人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与修正,从而实现目标。在行为导向教学中,教师通常是把目标精心设计成一个个任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继而产生想要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欲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完成了任务,取得了成果,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自信,从而唤醒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种成功后的喜悦将激励他们去探究下一项任务。所以说,行为导向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行为导向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行为导向教学法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符合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有关学习理论家的研究证明,通常一个人的学习途径包括听觉、视觉、视和听与及自己动手实践等,学习效率分别为:听觉20%、视觉30%视和听50%、自己动手90%。研究表明,手脑并用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而行为导向教学正是强调手脑并用,它可以更多地给学生做的机会,能更好地让学生消化理解。

4.行为导向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行为导向教学能更多地给学生自己学与做、手与脑并用的空间与机会,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便于学生更好地思考、消化理解。这种教学法注重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任务,通常一个任务总是综合的,涉及多种多样的知识。通过一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最终获得一个相对完整的综合知识与能力,体验到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等;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相互协作、相互评价,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如何跟人打交道、如何合作、如何解决矛盾,如何接受和处理新信息以及快速和灵活地适应新环境等。因此,采用行为导向教学,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全面素质也得到了培养。

职业教育的意义篇9

【关键词】艺术素养;职业教育;内涵;创造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提高,而更随之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对艺术的欣赏和追求变得更为突出,有一定文化内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自己的要求,而追求更高的艺术素养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价值理念。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除了职业教育方式的改革外,还应注意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拥有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内涵、社会综合能力等等,而良好的艺术素养亦是不可或缺,下面我们就将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现状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及方法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理论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力、创造力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是文化素养的一部分。艺术素养也可概括为三种能力:艺术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思维能力。

二、职业教育学生艺术素养之现状

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就目前情况来讲还未能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生审美意识不强,甚至对美与不美没有具体概念只凭个人喜好进行判断;

②艺术基础知识和常识知之甚少,不具备基本的艺术修养;

③艺术兴趣不高,只接触少量通俗的艺术门类,对其他艺术形式不闻不问;

④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差,思维方式比较具象守旧。

那么,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职业教育学生的生源多数来自中小城市或县乡一级的地区,这些地区都存在一个普遍特点,即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相对不高,对艺术的欣赏能力较落后,艺术作品(如戏剧、电影、音乐会、画展等等)普及性低。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在大学之前较少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艺术门类及作品,艺术兴趣低,艺术素养相对不高。

第二,个人艺术素养的高低与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据调查,大多数艺术家都出生于艺术世家,如欧洲著名的古典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等等,都出身于著名的音乐世家,并且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知识及乐器演奏的训练,在年幼时就已经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又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二王”、“三苏”都说明了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可见,父母艺术素养不高的情况下,也很难为孩子营造出后的家庭艺术氛围。

第三,小城镇艺术教育和艺术特长培训机构较薄弱,乡镇一级的地区除民间艺人外甚至没有艺术门类的职业从业者,这就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加艺术培训和接受正规艺术课程的教育,导致艺术理论基础差,艺术思维无法发展,创造力也得不到激发。

三、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学生自身素质来说,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艺术的欣赏力和感受力,从而更好的认识艺术、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以及整个世界,帮助学生在精神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其次,从学生的发展能力来看,艺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的提升,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生动的思维模式和良好的创造力将成为通往成功的垫脚石,尤其是从事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只掌握专业知识,个人素质修养及各个方面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如今,职业教育正方兴未艾,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也将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提高这一阶层的艺术素养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也有着推动型的意义,是我们职业教育从业人员不能轻视的问题。

四、如何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的提高对职业教育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又应该如何实施开展这项重要的工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艺术常识及艺术基本理论的了解

开设艺术门类的选修课和兴趣社团,以各种形式在学生中普及艺术理论教育,使艺术常识及各艺术门类不再“神秘”和“遥不可及”。

2、艺术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学校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接触艺术作品的机会,比如组织观看艺术影片、戏剧,参观画展、艺术展、艺术节,听音乐会演奏会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艺术氛围并加以分析和总结,学会如何欣赏艺术和感受艺术。

3、校园内开展学生艺术节、学生艺术作品展等活动。

学校可经常开展艺术节、艺术展等活动,加强同学的参与性,使同学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得以发展的空间,从欣赏者向创作者的方向转变,培养学生创作艺术的主动性和对艺术创作的热情。

4、艺术学科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艺术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

如设计类专业除对学生进行美术基础的训练、构成训练、艺术史、设计史、设计概论等课程外,还要经常性的组织学生结合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进行创新实践,帮助同学构件完整的艺术知识体系和应用技巧,从而更好的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5、注重实践,鼓励创新

校方可为学生提供条件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同时开设创新奖学金等方式,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奖励。

五、小结

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未来的发展之路是否能够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完全取决于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决心和努力,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专业角度出发,使学生拥有过硬技能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和艺术素养,就能打造出我们职业教育的品牌,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胡知凡等编著:《教师艺术素养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1.

[2]张海鹏:《大学生艺术素养》,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9.

[3]王一川:《谈谈国民艺术素养及其意义》,人民政协网.cn,2011-9.

[4]汪青松:《加强大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光明日报,2009-03-25.

职业教育的意义篇10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孙晓燕(1980-),女,江苏人,苏州大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物流,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2-0023-03

学徒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职业教育的模式。目前,这种起源于民间传授技艺的形式注入了新的内容,发展为现代学徒制。欧洲、拉美、亚太的很多国家都通过现代学徒制来解决教育与就业的矛盾,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言传身教的基础上,将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紧密连结起来,在不同的国家和行业有不同的实践模式。总的来说,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交替式学习和培训,整个学制大概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2/3的时间在企业培训。在企业培训期间享受学徒工资,而且随着技能的进步工资也会逐步提高;学校、学生、企业三者的关系和权益由法律合同保障。现代学徒制架起了学校与行业之间的桥梁,使职业教育更具社会性、专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

一、现代学徒制的优势

(一)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矛盾

由于连年的扩招以及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就业矛盾已经上升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这一矛盾一旦激化,将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职业教育脱不了计划经济色彩,就业市场却面临双向选择,必然会导致就业问题尖锐。而现代学徒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将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工作前景清晰化明朗化。实习与学习相交替的模式有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工作到底需要哪些知识和知识如何运用于实践。这样就克服了传统职业教育中最大的弊端,即以教材为主,以学校为范围,单靠教师的讲解,而学生没有主动积极思考去应用去创新。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术型创造型的人才,适应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将工作适应期提前和拉长,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科学地规划职业前景。

例如,20世纪90年代芬兰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甚至一度达到18%。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芬兰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这一举措及时地调整了教育模式,使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成功地解决了就业问题。

(二)节约教育资源,节约企业成本

我国教育事业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资金不足,特别是职业教育。在学徒制体系下,学生、学校、企业三者通过合同明确责权利的关系,将劳动雇佣关系和教育关系联系在一起。学生享有实习工资或者由企业分担部分或者所有的教育费用。这样就大大节约了有限的教育资源,也减轻了学生的家庭负担。

企业成本中用于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费用大大减少。而且,学校可以为企业量身定做,按订单培养人才,最大程度满足企业对人才质和量的需要。学徒制的培养方式大大缩短了人才适应岗位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

(三)促进教育与产业的结合

我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学与产业脱节。现代学徒制在实现产教结合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体制上、体系上将教育与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培训标准、教学方式到师资力量,行业企业都有话语权,能够将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及时有效地表达出来。而学校也能够按需培养人才,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更适应产业现状,培养方向也紧跟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趋势。

另一方面,现代学徒制也是将学校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的最好渠道之一。职业教育中的发明创造不同于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而是学生和教师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发挥创新精神,在生产的第一线对产品对企业所做出的改良改进。现实中,很多对人类生活有深远影响的发明和创造都是来自于生产实践。学生往往是思维最活跃的一个群体,没有经验的束缚,最敢于创新,最乐于创新。现代学徒制提供了学生一个创新的平台和试验的空间。现代学徒制对于从中国制造发展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我国发展现代学徒制的基础

(一)构建统一灵活的职教体系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头管理,缺乏统一标准是导致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来说,各类职业院校由教育部进行管理,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目录进行教学,学生完成所有课程并取得合格的成绩,即可获得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学历证书。同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和组织的相关培训也是职教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管理主体不同,这两部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割裂开来的,对教育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职业教育也是形形,名目繁多。各类院校设立的培训班琳琅满目。还有私人兴办的各类职业培训也是职业教育中活跃的力量。但是,所有这些教育和培训都缺乏权威的标准,课程没有规范,条块分割,主体众多。没有统一的框架,必然导致职教体系呆板混乱,缺乏整体规划和行业调研。往往是觉得社会上什么热门就开设什么课程,一窝蜂现象普遍。既不考虑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也不考虑行业对人才真正要求。所以,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职教框架,才能整合资源,提高灵活性和适应性。

首先要规范职业教育主体。经过国家质量体系的认证并且注册的机构才能开展职业教育。第二,由政府主导、行业主持,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开发培训项目课程,供全国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使用。第三,建立统一的国家资格证书框架,避免资格证书不兼容性造成的资源浪费,有利于人才的流动。

(二)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

明确合法地位是现代学徒制健康发展长期发展的前提。现代学徒制的基础就是法律法规。因为现代学徒制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培训模式,也是一种雇用形式。学生、学校、企业三者必须通过法律合同才能有效结合,通过法律合同明确各自的责任并保障各自的权利。所以,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是一项紧迫和长期的任务。卓有成效的现代学徒制必然有法律的支持和规范。例如,澳大利亚的《职业培训法》就几经修订,确定了学徒制的法律地位。芬兰政府在历年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立法中都涉及了学徒制培训,并且分别于1923年、1967年和1992年专门颁布了《学徒制培训法》。其中1992年的《学徒制培训法》规定了学徒制培训的实施过程(包括学徒合同、培训期限、资格证书等),为学徒制的实施提供了足够的法律保障。我国《职业教育法》虽然也对劳动者就业前必须接受的教育和培训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宣传的力度不足,认识的深度不够,执行的力度不够,而对于学徒制也缺乏具有操作性的明确定义和规范。

(三)鼓励企业、行业积极参与学徒制

目前,我国某些院校也在尝试现代学徒制,但是往往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最直接的困难就是缺乏企业的支持,很难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很多企业不了解现代学徒制的真正意义,认为接纳一批没有工作经验的学生,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企业没有帮助,甚至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

很多国外的职业教育已经建设了比较完善的机制,政府、企业、学校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保证该制度的实施。在这方面,政府应该牵头制定政策,统筹各行业的力量,争取企业的支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政府除了让企业明确现代学徒制对于企业行业的重要意义外,还可以给予积极参与的企业一些优惠的政策。像澳大利亚政府就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鼓励企业加入学徒培训,如对参加学徒培训的企业给予奖励;使学徒培训内容成为培训标准的一部分;学徒获得的证书为全国认可;政府给予培训企业以经费支持(学费补助)。目前,仅维多利亚州就有3万多企业参加学徒培训,估计全澳参加学徒培训的企业有12万家。澳大利亚政府还以“政府购买培训”的方式激励公立和私立机构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

(四)澳大利亚的创新

在探索的过程中,学徒制也出现了新的形式。例如,由培训机构来雇用学徒,然后再为他们寻找合适的雇主。澳大利亚就有一种所谓组合学徒培训公司(GrouptrainingCompanies)的学徒培训形式。这类机构根据市场需要培训一定数量的学徒,再以租赁的方式给企业“使用”。对于许多小型企业或者需求不稳定的行业来说,这种方式比较灵活,具有可操作性。现阶段,这种类型的学徒数量已经占到整个澳大利亚学徒制10%的份额。我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是就业容量极大的领域,而中小型的企业比例也很高,所以这种模式在我国也有发展的空间。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另一大特色就是遍布全国的“技能商店”(SkillsStore)。技能商店一般建立在公众聚集的地区。政府通过这种方式,与咨询人员合作,加强行业、社区和教育之间的交流,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公众能及时获得有关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正确信息。技能商店提供的信息包括: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个性化的教育与培训选择建议等等。我国也可以好好利用基层社区网络,积极发动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推动职业教育,推广现代学徒制。因为职业教育的对象非常广泛,散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即将加入劳动力大军的青年,已经加入劳动力大军的中年人,失业的、待业的、想再就业人口都对职业教育有迫切需要。所以,让职业教育走入大众的生活,让大众了解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加强学校和学生的互动,提高职业教育和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认可程度,确实有效地开展职业教育,提升劳动者素质。

三、现代学徒制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现代学徒制成败的关键。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能够有效地规范现代学徒制的各项活动,确保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我国的现代学徒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是快速有效地实行质量管理的方法。

(一)完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

首先应该由政府牵头,联合教育部门和相关的行业制定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所有参与职业教育的主体,无论国家或私人,中央或地方,都必须严格执行这一质量标准。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是保证现代学徒制培训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例如,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nationalBoardofeducation)于2003年起草的《学徒制培训的质量管理》(Qualitymanagementofapprenticeshiptraining)中就提出了学徒制质量管理的策略,为评估培训质量提供了初步的标准。澳大利亚国家行业技能委员会(nationallyindustrySkillsCouncils)统一制定并颁布对从业者的技能进行认证和评估的由国家机构签署的一系列标准和资格。这些标准和资质被称为培训包(trainingpackages),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是能力标准(CompetencyStandards),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规范,以及工作场所的应用能力;二是评估指南(assessmentguidelines);三是资格(Qualifications)。

(二)课程内容标准化,保证教学质量

课程开发的主体应该是多样化的,集思广益以适应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需要。在澳大利亚,“授权的课程”(accreditedcourses)由州行业培训局(StateindustrytrainingBoards)开发,企业可开发定制的培训课程(Customizedtraining),其他注册培训机构也可为本地的行业和社区开发授权课程(accreditedCourse)。但是要保证教学质量,课程内容必须实现标准化,避免职业教育出现良莠不齐,甚至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一般程序是,专业课程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由国家各相关产业培训理事会及其顾问咨询组织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商定,然后报州教育培训部审核批准。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再由企业、专业组织和院校联合调整、选定,必须保证课程的基本规格。我国大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在开发阶段,百家争鸣,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自的优势;而教学则执行标准化的课程,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控制。

(三)加强师资力量

鉴于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现代学徒制对教师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进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有学历有经验的教师必不可少。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教师至少具有学士以上的学位。吸引拥有行业经验的教师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要定期将教师送到企业学习。有助于教师掌握行业的最新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企业派遣优秀员工到学校做讲座或者担当部分课程也是有效途径之一。

(四)有效地合作

现代学徒制培训开展也是企业和学校合作的过程。合作者的意愿和能力,合作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职业教育的质量。因此,选择合适的合作者,确定一致的目标和原则,加强合作中的沟通与协调,这些都是决定现代学徒制质量的重要因素。

总之,具有创新意义的现代学徒制能够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增添活力,突破现阶段瓶颈问题,促进职业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促进我国行业企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汤百智,吴立勋.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的建立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4,(34).

[2]李时雨,刘渝.中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