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管理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0:43

交通管理问题篇1

关键词:交通工程;安全管理;监督

公路建设作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的首要建设工程之一,对其的发展关乎着我国社会大众自身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人们对其的大量关注也就显得十分必要。就我国公路工程的实际发展情况来说,质量作为最重要的发展因素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工程活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工程建设部门与监督部门需要加强对工程质量的重视与监管。比如,当出现为追求片面经济效益而带来管理活动与建设活动的忽视,造成公路工程质量受到影响的时候,就需要根据管理活动存在的纰漏进行改进与发展,使得公路工程的建设质量得到充分的保障,以此来实现人们出行活动与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交通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交通工程管理,是公路建设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公路建设过程中有关施工和养护方面的组织与管理,是公路建设的基础管理环节。交通工程管理中,交通工程质量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现实特点的施工质量管理方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就显得更为重要,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我国公路的修建只是解决交通问题的第一步,公路建成后为了保持良好的使用性能,保证国家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必须对其采取非常完善的养护措施。

2交通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公共交通急需优化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中,普遍都认为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就是公共交通,不仅如此,其还有效的节约我国交通运输成本,发展我国交通方式。但是在我国现阶段中,存在着人口密集,城市用地较少的情况,十分适宜公共交通的发展。因此,国家在很早之前就制定了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政策。由于我国对该政策一直没有进行有效的落实,票价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运营效率到经营管理,服务水平到经济效益全面落后的局面。

2.2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在进行公路桥梁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的工作人员多数是文化层次比较低的农民工,甚至有很多没有经过正式的培训直接上岗进行施工作业。这些因素就导致了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专业与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欠缺,当需要使用专业性知识与技术进行处理施工中的问题时,处理的结果很不专业或者是不符合标准等,严重的影响了工程的质量与安全。

2.3质量监管不力

交通工程的工程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是施工质量控制方面。但是在现阶段中,部分施工企业和监理人员因为现场施工关键工序无人旁站,未严格执行“三检”制度,不能对施工中所存在的一些质量隐患及时的发现、消除。除此之外,有些企业在不保证质量的情况下,为了赶进度,一味的追求利益,没有对实施组和方案的技术要求进行严格的执行,对施工工序进行简化或节能材料等措施,从而给工程留下很大程度上的质量隐患。

3交通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建立落实定期巡查制度

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建立定期巡查制度,每月组织力量开展一次巡查,重点是排查列入生命防护工程治理的路段特别是农村、山区、景区的急弯、陡坡、临水、临崖路段,以及正在施工的路段。对巡查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面通报主管部门、报告党委政府。要落实“两公布一提示”的要求,公布隐患路段、事故多发路段、施工路段的具置和治理到位或施工结束的时间,公布交通组织方案和分流路线,提示过往车辆注意通行安全,并提前树牌警示。要加强对可能导致拥堵的施工路段和绕行路线的指挥疏导和管控,严查强行超车、争道抢行等容易引发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的违法行为。

3.2加强施工现场交通组织

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二条、《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五条、《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和《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规定,严格规范设置警示标志、限速标志、锥形筒和发光灯具,弯道、长下坡路段还要根据实际延长提示标志和导流区域。重大节假日或交通高峰,施工现场必须有安全员指挥过往车辆减速慢行。要督促检查施工单位加强施工路段和未交付通车路段的管理,断路施工或未交付通车的要采取严格的封路措施,严禁社会车辆驶入。

3.3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人力资源的配置是推动企业建设活动能否顺利进行重要保障因素,就施工活动来说,公路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因此,如何提高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了企业建设活动能否实现有效开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只有充分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参与积极性与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工程建设活动得以更好的发展。所以,企业在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的时候,需要根据过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同时,选择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来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参与积极性,进而提高公路工程的开展质量,实现管理效果的充分提高。

3.4规范交通工程监督制度

要改变落后的交通工程管理思路,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更新落后的工作方式和流程,使各个工作部分更好地协调和衔接。发挥先进的管理经验作用,实现与信息技术的良好促进,积极有效地监督交通工程市场,促进管理的实效性。健全对交通工程的监理制度。严格遵照国家相关规则制度进行施工管理,对工程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都严格进行监督。业主对工程实施间接管理,双方签订合同,全权委托给监理机构对工程建设环节全方位监控。监理能够对工程独立决策,权责明确、统一,能利用自身的专业水平,独立且公正地管理和指导。业主和监理应该良好沟通,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在相互制约中促进和提高,保证交通工程建设具有较高水平。必须制定完善的规则和制度,落实与约束交通工程管理各项工作,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建立健全有关代建制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活动,促进交通工程管理制度的早日形成。

3.5提高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水平

应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软件建设,提高数据管理的效果,保证提供大量、准确、及时的数据信息,为公路的养护和运营质量提供有效依据,促进了公路交通发展。利用高科技手段,逐渐用自动化检测代替人工检测,促进了公路质量更好、更快、更准的检查和评估。此外,积极吸收国外高等级公路养护使用的先进技术,使公路使用寿命和质量更好,促进了我国公路交通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6竣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公路在竣工阶段的验收有多个环节,具体包括了公路混凝土预应力验收、混凝土配合比验收、混凝土骨料验收、钢筋型号及性能验收、桩基承载力验收、灌注桩及沉入桩验收、地基承载能力的验收以及公路给排水系统等。在质量标注拿到设计标准情况下,可以对各个检测环节进行抽样检测,对工程质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竣工验收中的主要依据是施工记录、检测报告等等,验收和检测阶段完成之后才能对检测结果进行公布。

参考文献

[1]牛鹏志,刘伟强.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的几个关键问题和对策1[J].广东科技,2011(10):133-134.

[2]孙伟.我国交通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10):379+381.

[3]刘建炎.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4(06):113-115.

[4]张东仁.浅谈城市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科技信息,2014(15):383+326.

交通管理问题篇2

关键词智能交通管理政府体制

中图分类号:U445.7;U444文献标识码:a

0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机动车的数量也随之成倍增加。人们在享受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如:尾气污染、交通事故、交通拥堵、噪声污染等等。同时,这些问题也给政府部门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政府部门就开始利用其来进行交通管理,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也就应运而生了。然而,智能交通管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通过从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从体制、资金、科技、法规等方面相应地提出了一些改善方法与意见。

1智能交通系统的特点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集成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所建立的一种实时、准确、高效、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其就是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大量基础信息进行集成、识别、计算及预测,更好地对城市交通系统进行管理,提高效率,确保安全,从而达到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便利的目的。目前主要有基于GiS、SDSS、VCip及RFiD等技术的智能交通管理技术。

2现行智能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的一些特大城市已初步建立并使用了itS,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这些城市的交通管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管理体制不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信息服务有待改善等方面。

2.1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

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是指没有从统一的角度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去有效地开发、管理智能交通系统。就目前来说,政府多个部门都有其各自的业务系统,但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划,且系统数据也局限于部门之内,使得各部门的资源很难共享,形成“信息孤岛”。而itS却是需要将所有有关的信息集成的交通系统,而现有不健全的体制将会严重影响itS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2交通基础设施及其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当前,很多城市都已建设并使用了智能公交、城市地铁等一批信息化交通系统,并在易发生交通事故的重点路段布置了一些精密的高端仪器,如视频检测系统、长悬臂分道多相位信号灯杆等。但是,中国各地区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尚有一些城市的路网规划不完备、停车设施缺乏等造成的交通问题仍比较突出。而且,城市的桥梁隧道、城市道路设施及其附属设施等设施方面也还缺乏相关的信息化系统,使得管理部门难以全面掌握交通基础设施的基本状态,从而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监管。

2.3交通信息服务有待改善

尽管现在有些城市已经成功建立了一批交通信息化服务系统,如通过手机短信/彩信、车载终端、电子站牌等方式实时路况、公交到站等信息。但是,就目前来说,交通信息服务仍缺乏较统一的规范;使用telematics车载终端的用户较少,其未能及时得知实时路况,进而无法选择最佳出行路线;而且缺乏地铁、公交、公共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互动信息;的信息也是基于当前现状的,缺乏预测的交通信息等。

3措施与建议

3.1设立专门机构,跨区域跨部门协同管理,资源共享

政府部门可以设置一个专门的智能交通管理机构,跨区域跨部门搜集、挖掘、拓展和整合有关的交通信息,并建立有效的统一标准的数据规范,打破“信息孤岛”,争取实现更深层次的和更广泛的资源共享。从而为政府部门提供有效的信息以及决策支持,同时推动政府各管理部门间协同管理,提升城市整体交通管理水平,进而达到方便城市居民出行的目的。

3.2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从itS的服务对象――城市居民角度分析,政府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投资主体。在现阶段,中国的itS尚属于以投资建设为主。由于itS以高端科技技术和大量的交通基础设施及其信息系统为基础,而且还需要专业的高端技术人才,因此此类投资一般数额巨大。此外,即便是城市itS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之后,也需要经常对其进行日常维护处理,由于它的高端性、集成性等性质,而且还有大量交通基础设施需要维护,就注定了日常养护费用成本比较高。由于私人企业限于财力的原因,几乎不可能独立完成城市的itS建设项目。因此就要求政府出巨资投入城市的itS建设项目,也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有利于政府管理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3.3发展新科技,以科技带动管理,来加强交通信息服务

要想更好地管理智能交通就必须不断地(下转第169页)(上接第165页)发展新科技,开发新技术,通过新的更高端的科学技术来减少交警部门的工作量,减轻其工作强度,并力求争取用最小的资源来实现城市交通的良好运行,实现凭借科技力量带动高效有序的管理。例如,可以建立基于大数据平台、物联网等技术的系统来提高智能交通管理,并以此来加强交通信息服务。就目前而言,政府部门可以与高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或者鼓励、支持并引导掌握着一些先进的高科技技术或者具有很高的自助创造能力的运输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核心技术,促进智能交通管理的科技化、规范化,并使其得到良性发展。

3.4严格执行交通法规,违法必究

欧美日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智能交通的管理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因此,政府部门首先要根据自身情况,并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然后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法律法规,以加强智能交通管理,以期达到服务城市居民交通出行,彻底解决交通问题的目的。交警部门对于严重危害交通安全秩序的违法行为,如酒驾、驾驶不合格车辆等,一定要追究到底,并严格按照交通法律法规执法,绝不姑息。而且,交通执法部门应该加强巡逻,才能更好地管理好城市交通运行。

4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智能交通管理的重要性更是与日俱增。因为,智能交通管理不仅影响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更影响着居民的日常出行。因此,智能交通管理问题既是影响城市交通的重要问题,也是居民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针对智能交通管理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与建议。

参考文献

[1]李维平.智能交通技术应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2]姜莹.科技奥运交通篇(一)[J].科学中国人,2008(4):30-33.

[3]王雅宁.基于公共服务的云南智能交通体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3.

[4]韩欢.基于大数据的智能交通运输平台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

交通管理问题篇3

关键词:交通工程;工程管理;问题分析;交通管理

引言

城市化发展促进了城市人口和车辆的增长,容易给城市交通带来堵塞,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必须寻找有效对策解决交通问题,加强交通工程管理就是重要途径。我国的交通工程管理还存在着在不足,对交通质量与城市的稳定和安全产生不良影响。

一、交通工程管理模式的作用

交通工程管理模式是采用决策职能与管理职能分离的管理模式,它是建立在组织变论和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基础上的,采用这种职能划分的方式,能够使工程管理人员的职能结构更加合理,而且各项职能在运行中都很清晰,不会令人觉得繁琐。在实施交通工程管理当中,要在职能管理方面分工明确,应该尽量实施专家参与管理的方案,以防出现问题无从下手,要求施工管理人员具有及时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交通工程管理工作效率。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会提高工程的管理效率,并且使工程造价在合理使用的范围内,而不再由工程管理单位直接承担,充分的利用了社会监理的管理作用。实现交通工程建设中所涉及的工程进度以及质量等的良好控制。

二、交通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公共交通急需优化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认为公共交通是效率最高的交通方式,亦是最节约成本和发展国家的交通方式。而我国城市用地较少,人口密度较高,非常适宜公共交通运输,所以国家早就制定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由于我国一直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方针没有落实到位,票价问题直接导致了公共交通从运营效率到经营管理、服务水平到经济效益,出现了全面的衰退问题。

(二)、交通发展战略有待规范

考虑土地和资金是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的基本条件,城市交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决策性很强的工作。从城市中的停车场来看,特别是中心区对于停车设施严重短缺,车辆大多数都都停放在道路和人行道上,这样就加剧了拥挤堵塞和事故发生。而国际上正在研究并开始使用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在我国基本上还是空白。

(三)、安全意识不足

安全意识是安全控制的根本性问题,是需要贯彻整个施工工程中的思想观念,并且只有树立安全意识,从思想上认识安全问题,才能在施工中加强安全控制。而在实践中,不但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并且领导管理层的安全意识也相对薄弱,对安全管理的认识程度不够,往往不够重视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从而造成交通施工的安全问题,影响了整个交通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也是造成交工工程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培养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对安全的认识和重视,对整个交通工程施工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四)、管理模式陈旧

由于体制原因,管理者实施项目中不能承担任何投资风险,导致管理者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次,管理机构重复设置,管理水平相对低下。管理班子往往是临时搭建,导致项社会资源的重复配置,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引发了许多管理问题。还有,政府监控不力,项目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性。交通建设项目的投资管理、组织实施管理和建设监管同位一体,不能保证规则制定的公正性、执行的透明性,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另外,由于政府投资无偿使用,项目实施能体现政府和职能部门政绩,容易诱发申请工程项目资源的争夺。

三、交通工程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监督和控制施工质量

在对交通过程的施工质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交通单位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对施工过程、施工质量、施工成本以及施工效率等与施工有关的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工作。同时,管理机构还应该根据交通工程的实际实施情况,根据安全设施的具体施工情况以及国家的规定标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不利于安全设施施工的诸多影响因素做好防治措施,明确施工过程中各个岗位的责任以及义务,保证施工质量能够取得圆满的成效。

(二)、规范交通工程监督制度

1、健全对交通工程的监理制度。严格遵照国家相关规则制度进行施工管理,对工程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都严格进行监督。业主对工程实施间接管理,双方签订合同,全权委托给监理机构对工程建设环节全方位监控。监理能够对工程独立决策,权责明确统一,能利用自身的专业水平,独立且公正地管理和指导。业主和监理应该良好沟通,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在相互制约中促进和提高,保证交通工程建设具有较高水平。

2、必须制定完善的规则和制度,落实与约束交通工程管理各项工作,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建立健全有关代建制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活动,促进交通工程管理制度的早日形成。

(三)、交通工程管理中养护管理的改革手段

1、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要通过功能型软件,使数据管理通讯便捷,能够准确和及时的为交通工程提供大量的信息,还要应用高科技手段,对工程进行检测和评估,还要学习国外先进的养护技术,以达到延长交通工程使用寿命的目的,进一步实现交通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2、由于在交通工程中应用了新的技术,使得建筑产品的革新加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机械化施工才能确保任务顺利完成。要全面的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益,从而适应高等级的交通工程。

3、管理人员应该要求养护人员要有竞争意识,尽量培养一批训练有素、安全措施完备的养护人员,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四)、提高安全意识

一方面,施工单位的领导要提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提高安全意识,并将安全意识的态度从上至下传递,使得安全的意识贯穿于整个施工工程中,从而到达从每个人做起进行安全控制;另一面,施工单位应当加强安全意识的宣传,并定期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行培训,加强工作人员对安全的认识,从而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五)、做好城市交通规划工作

合理的交通规划,不仅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可以促进当地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因此,在交通规划过程中,需要根据城市的规划、发展现状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以减少城市建设资金的支出。另外,还要从城市远期的发展进行交通规划,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必定有更多的管理公司参与我国蓬勃发展的建设事业,国家鼓励各种形式的外商投资进入交通建设领域。交通部将加大工程管理力度,抑制腐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现在交通工程管理越来越市场化和专业化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中,才能逐步形成适应于我国的交通工程管理体系,形成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促进我国公路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交通管理问题篇4

【关键词】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城市

轨道交通具有速度快、安全可靠等诸多可靠优点,对于现代城市规划布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目前,城市轨道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和接受,我国也不断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解决和缓解城市交通运输压力。

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属于集多专业、多工种为一体的复杂系统,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是指用于城市客运、由在固定轨道上运行的车辆所组成的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包括了地铁、轻轨、磁悬浮等一系列先进的运输设备系统。近年来,我国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不断增多,申报和在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持续增加。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已经基本建设完成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南京、武汉、成都等城市也建成基本的轨道交通网络,济南、青岛等城市也相继开展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工作,使我国轨道交通总体水平达到了全新高度。不可否认,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不但能够显著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同时也能够充分带动城市GDp增长,增加大量就业岗位。但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程,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也极具价值。运营管理中的任何疏漏和缺陷,都容易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甚至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模式和标准混乱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主要存在管理模式和标准混乱的现象。国内不同城市在资金筹集、规划等方面存在差距,在轨道交通管理模式上存在着许多区别。部分城市沿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另一些城市则采用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差异导致运营管理的实际质量和效果参差不齐。其次,我国城市规模差距悬殊,城市轨道交通规模和建设标准也难以统一,这就导致轨道交通的管理标准也难以保持一致。尽管后期申请和在建的城市都充分借鉴和吸取了北京、上海等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经验和特点,但是受环境、资金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难以实现运营标准的统一,造成了运营管理自成一派的尴尬局面。

2.2管理评估不到位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需要有科学、完善的管理评估制度。但是,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并没有形成严谨、完善的管理评估体系,无法对运营管理予以客观、全面的评价,运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也难以被及时发现。部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流于形式,根本无法做到对指标的量化,根本无法提升轨道交通的运营质量,同时也为轨道交通的运行埋下了重大隐患。

2.3运营管理制度滞后

国内多数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的滞后问题。健全的管理制度能够确保运营管理人员按照制度要求开展规范化的管理工作,保证交通体系的顺利运行,同时最大化地避免运营风险的产生。然而,在运营管理制度缺乏的情况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就得不到调动,运营管理人员的工作非常不到位,往往是问题发生之后再进行补救,根本无法做到对风险的发现和控制,难以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需求。

2.4管理人员水平低下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多专业、多工种的系统,从建设到运营管理都需要大量高学历人才,以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行需求。但是,客观而言,在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情况下,运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明显不足,管理人员也非常欠缺学习主动性。在一些城市轨道交通人员技术和知识滞后的问题非常严重,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顺利运行,维护人员根本难以满足维护要求,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并带来了许多的安全隐患。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优化策略

3.1优化管理模式,统一管理标准

为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有序、平稳发展,必须加强对运营管理模式的优化,充分提升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在城市交通轨道的融资方面,应积极借鉴国外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以多元化投资的方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提升项目的运营管理效率,加强对运营风险的关注和重视。在运营管理标准上,应尽快形成一套统一的运营管理标准,全面提升运营管理质量。尽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环境和各方面因素,但轨道交通运营各项标准应尽可能统一。包括人员管理、维护管理和技术水平标准等,都必须予以标准上的统一,并尽可能避免资源上的浪费,切实保证运营管理整体效果。

3.2深化运营管理评价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评价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做支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评价应该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充分考察经济效益、安全管理、日常维护和运行服务等各个方面,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综合运营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行安全。为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评价也可以借鉴和吸取平衡积分卡模式,提升运营管理评价的综合水平,满足轨道交通平稳运行的相关需求。

3.3加强运营管理制度建设

运营管理制度的建设,旨在规范运营人员的工作行为,确保各项运营管理工作的顺利落实,提升轨道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水平,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和约束。首先,应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章的修订和优化,确定运营管理岗位职责,明确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能,保证运营工作人员“有法可依”。其次,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运营管理制度,规范运营人员的工作行为,规避不良操作行为,对于存在工作不当的运营人员应予以一定的惩罚和处分。其次,除了加强运营人员管理制度建设,还应该加强对乘客的管理,加强对轨道交通乘客的宣传和指导,并形成书面的管理制度,以尽可能地减少乘客的不良行为,为城市轨道运营提供切实保障。

3.4加强运营管理团队培训

为提升运营管理团队的综合能力水平,首先应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和制度,定期对运营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工作,帮助运营管理人员掌握和了解先进的运营管理方法和技巧,并积极运用到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活动中。其次,纠正运营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通过必要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政策,提升运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各项运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此外,针对维修等技术人员,必须规范日常维护和检查行为,做好全面的维护和检查记录,并提升维修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充分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

4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规范和标准,是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对此,运营管理企业和单位应积极优化管理模式、统一管理标准、加强运营管理团队的建设和培训等,深入落实运营管理工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和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与支持。

作者:董兵单位:乌鲁木齐城市轨道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交通管理问题篇5

【关键词】交运运输资产管理剖析

abstract:transportationindustryisthebasisofthedevelopmentofnationaleconomy.Howtomanagethetransportationindustryeffectivelyhasbecomethetopissuewhichtheenterprisemanagersisfacing.onthebasisoftheanalysisonthetransportationenterpriseassetmanagement,thispaperanlysesthedeepinfluencereasontosolvetheproblembetter.

交通运输企业拥有大量的运输设施、运输工具或装卸机械等固定资产。与其他工商企业相比,交通运输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极大。近年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国有资产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交通企业资产流失问题也较为突出,对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探讨分析其成因及提出解决对策已显得尤为必要。

1.国有交通运输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资产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交通运输企业特别是特大型国有企业,资产庞大,国有资本金数额巨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目前交通运输企业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已经成为影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

1.1企业过度负债问题。财政给国有运输企业拨付资本金太少,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过分重视经济发展的速度问题,而财政资金又远远跟不上实际需要,能用于安排经济建设的资金,绝大部分被用于基本建设,很少给老国有企业拨付资本金。

1.2承包、租赁制度不够完善。承租者在承包期内存在经营上的短期行为,造成资产经营性流失。

1.3借办“三产”名义,非国有经营单位无偿占用国有资产,带来资产无偿性流失。许多国有交通企业为解决企业职工子女和富余人员安置问题,以及为解决职工的福利问题,办了一些集体性质的“三产”,无偿占用国有资产搞创收。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1.4由于产权关系模糊,生产经营粗放,管理工作滑坡,促成资产管理性流失。在交通系统内部,少数企业出现内部超分配的现象,职工收人不但侵蚀利润,而且还侵蚀了国有资产的积累。有的单位工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后劲匮乏,加上经营管理者个人素质不高,决策失误,处置国有资产不当,应该说,问题是严重的。

2.交通运输企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动因分析

2.1国有资产管理方式不完善。

2.1.1各部门资产管理工作脱节。一是财务部门对资产的管理主要限于价值管理和资金筹集,对资产的配置、调控、更新、大修以及报废处置等,仍由计划和专业管理部门控制。各部门都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管理资产,相互之间资产管理信息沟通不及时,造成了企业内部资产管理脱节的现象。二是实物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一般仅为资产占用单位,即便是同一系统各单位之间也难以做到设备共享,而各专业管理部门往往仅从各自所管业务范围内考虑资产的配置、使用、更新及大修,尽可能地占用企业有限的经济资源,很少能够按系统、分地区配置资产,使得资产的使用效率较低。

2.1.2运输成本管理方式有待改进。由于交通运输企业目前是收支两条线管理,每年的运输成本是由交通部成本预算确定的。一方面,若成本预算太紧,路局一旦突破预算,就破罐破摔,故意增加预算支出,最后由交通部买单;另一方面,若成本预算太松,路局就会随意开支,挤占成本,由运输成本来补贴基建预算缺口。这些问题最终造成资产价值不实、效益不实、运输成本不实。

2.2国有资产的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

2.2.1自营资产的监管方式滞后、手段落后对国有资产监管主要是通过国有资产监管报告来反映,以事后监督为主,对资产运营的日常管理和监控尚未真正落到实处,国有资产监管缺乏规范性、时效性,监管力度较弱。且由于监管手段落后等因素,造成上下级之间监管信息严重不对称,容易流于形式。

2.2.2企业领导人员考核约束机制不完善。现行单位领导人员采取与行政干部一样的由行政任命,并且考核中少有与资产安全、质量及运用效率挂钩的指标,缺乏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所属单位管好和用好资产的措施和手段,也是导致国有资产无人负责的重要根源。

因此,交通运输企业要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建议国家完善交通运输企业投资管理体制、真正实现政企分开的同时,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意识,加快企业市场化的步伐;二是从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督机制、强化国有资产的考核三个方面,来加强自营资产的监管考核,提高资产运营效率;三是从理顺主辅关系、履行投资监管职能和理顺产权关系、营销联运、提高竞争力两个方面,来提高非自营资产的投资效益;四是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以优化国有资产管理手段,实现国有资产实时的过程控制;五是通过市场优化配置资源、加强改革后的资产管理、调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组织做好改革后资产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谌立新,李荣融.今年将从六方面加强国有资产监管[J].功能材料信息,2007(1):12-13.

[2]黄勇.关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J].中国发展观察,2007(12):72-73.

交通管理问题篇6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交通运输安全,安全管理

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系统,有自己的信号指挥系统,比其它的公共交通工具更加安全。但是由于轨道交通运量大,设施设备的科技含量较高,一旦发生事故就会形成比较严重的后果。所以,安全管理对于轨道交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003年2月18日韩国大邱市发生了严重的地铁纵火案,造成133人死亡、300多人失踪,财产损失高达460亿韩元。大邱市的地铁火灾给各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提出了警示,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我国目前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提高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水平。

1.1 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

在硬件方面要突出预防为主的概念。例如,车箱使用阻燃材料,电缆电线也是阻燃的。如果燃烧起来,也只能是冒烟,不能着火。站区间工程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属一级耐火建筑。

在管理方面,2002年11月1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此法适用于所有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理所当然也适用于交通部门,包括轨道交通运输部门。www.133229.com《安全生产法》的实施为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法律基础。

随着上海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为适应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1999年12月成立了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处。该部门是上海市交通管理局领导下负责本市轨道交通运营行业管理、行政执法管理、前期专业规划管理等具体行政管理和执法机构。

轨道交通管理处通过制定规章,通过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环境管理的综合作用来实现轨道安全管理。其主要职责有:

指导并监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安全制度的建立、实施;

通过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对安全管理的制度和法规做出修改;

合理配置安全设施资源,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进行;

协调各职能部门,妥善解决安全管理的问题。

1.2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韩国大邱市地铁事故原因主要是人为造成的火灾。但是火灾发生后,当时有很多安全管理措施不得力,包括指挥调度不当、司机失职、乘客缺乏逃生知识等,造成了灾害后果的扩大。

从硬件设备上来看,我国轨道交通都把安全问题放在了第一位,在设计时都考虑到了防和救的结合。但是从管理角度看,如何加强安全管理和教育却还存在一些问题。

从1999年和2000年两年中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发生的各类事故的分类统计看,轨道交通中一般性事故与险性事故的比例为5∶4。从事故原因来看,一般性事故多是由于乘客没有遵守安全乘车规则造成的;而险性事故多是由于工作人员职责疏忽引发的。此外还存在借车运营产生事故隐患的问题。

从以上轨道交通事故的原因分析中可以发现,存在于安全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1)随着体制的改革,城市轨道交通部门安全监管的范围、人员、规章制度也都在变,这样就容易形成管理上的漏洞,出现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安全考核和相关措施不到位的情况。

(2)轨道交通安全监管缺乏必要的手段,使安全监管工作难以实施。

(3)虽然硬件设施较为完善,但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管理人员防灾意识有待提高。

(4)对乘客的安全宣传力度不够大,乘客缺乏发生事故后如何保护自己的有关知识。

2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若干因素分析

从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来看,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因素主要是人、车辆、线路以及法律等因素。

(1)人的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要以人为本,轨道安全管理也要以人为本。应充分考虑乘客的因素,保障广大乘客的安全。由于乘客的素质对轨道交通安全有很大的影响,很多事故都是由于乘客没有遵守乘车规则造成的,所以应加强对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的教育,减少由于乘客拥挤造成对轨道交通安全的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疏忽引发事故的比例也较大,而且后果严重。几乎每一起重大事故都与工作人员的失职有关系。据韩国专家和媒体分析,导致大邱地铁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导致了火灾发生后司机失职行为。因此对工作人员进行法制教育、技术教育、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

(2)车辆因素

在大邱地铁中虽然车站上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设备、自动淋水灭火装置,但是车厢内为了防止触电均没有安装这种装置;此外,车厢虽然使用的是耐燃材料,但在燃烧后会散发大量的有毒气体。因此车辆所使用的阻燃材料是否合格、安全装置是否充足有效,对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车辆是否符合运行要求、车辆技术状况好与坏,会直接影响轨道交通的运行安全。

(3)线路因素

轨道交通是一个封闭式的交通系统,线路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事故的产生与线路情况有一定的关系。如地面轨道交通平面交叉口的密度较大、区间隧道内的照明条件差、缺少信号标志等都会影响交通安全。

(4)法律因素

在韩国,现行的《消防法》只注重固定建筑和设备,而忽略了交通工具的安全法律政策。同样,在我国现有的轨道交通政策法规中,对安全管理虽有原则的、定性的要求,但缺少具体的管理条文及定量的衡量标准,也缺少有关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政策。

3 加强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措施和手段

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化城市的快速交通工具,安全状况是其管理水平和各种质量的综合反映。“安全第一”是乘客的根本需求和首要标准。轨道交通的安全包括消防安全、行车安全、综合治理安全等诸多方面。除了一些突发性事故外,大多数安全事故都是有前兆的。为了更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必须从以下各方面着手来做好安全预防工作。

(1)加大对工作人员和乘客的安全教育

作为轨道交通的运营者和使用者,轨道交通的员工和乘客都会对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产生影响。首先,作为轨道交通的管理者,应建立和完善设备运行状况计量检测体系,确保设备运作的安全度;制定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增强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给职工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并结合人体疲劳周期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应经常对司乘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和教育,使工作人员掌握危险时保护乘客减少伤害的技能,在发生事故时能及时地组织乘客疏散。其次,作为乘客,应该增加有关安全、文明使用轨道交通的知识。例如,在车厢内发生意外的事故时,处于第一现场的乘客应该及时阻止事故的恶化;在事故发生后应听从地铁广播和工作人员指挥,紧张有序地离开事故现场;平时应多注意站厅站台上的各种安全标识。

参 考 文 献

1 戴行信.交通安全概论.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

2 季令,张国宝.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3 周立新.有轨交通线路工程.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4 胡志晖,叶霞飞,蔡蔚.城市轨道交通屏蔽门系统的适用性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2,(3):62~65

交通管理问题篇7

关键词:交通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

1交通运输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企业财务管理理念从根本是为了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优化市场环境,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共赢状态。但是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依靠政府补贴运营,财务管理的观念较为薄弱,部分交通运输企业的管理者只重视运输业务的增长,将资本管理和财务管理的观念混淆,认为财务管理仅仅是资金的管理,忽略财务管理所涵盖的其他方面的内容。同时由于企业发展速度较快,财务管理制度改革较为滞后,不能有效的将财务管理的新理念运用到企业发展中。

1.2财务管理制度不够规范

大多数交通运输企业在实际工作中还未摆脱传统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的束缚,无法将新型的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管理制度规划到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制度不够规范,人员配置分工不到位,领导部门并未重视财务管理以及财务管理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有的会认为交通运输企业没有财务管理的必要,财务管理制度框架也就难以构建,有些企业即使设立了财务管理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比较随意,权责不够明确,财务管理流程不够清晰,甚至会出现私改账目等违反财务管理规则的行为。

1.3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不够

多数交通运输企业已经建立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存在财务控制流于形式、执行困难、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一方面,由于交通运输企业分支机构散落在全国各地,各分支机构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受辖区负责人的个人决策影响较大,容易导致财务管理人员工作作风懒散,工作效率不高,内部控制意识薄弱,习惯按照传统的工作模式展开工作,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并未执行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而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职能,业务不专,对违规操作的行为态度模糊、处罚不力,滋长了企业内部财务工作随意的不良风气,致使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并未发挥起真正的作用,形同摆设。

1.4财务风险控制不足

风险控制是各个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交通运输企业由于自身固定资产比重较大,承担着大量的财务风险,且由于不确定因素较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但是目前多数交通运输企业并未正视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工作,不能对企业发展所面临危险进行提前的评估预测,也不能及时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隐患。首先交通运输是一个高危险行业,受天气、外部宏观经济环境、人为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次交通运输行业,固定资产占比较重,流动资产占比较小,多数企业负债较高,自由资金量比较小,资金结构相对不合理,一旦投资回收期超出企业偿付能力和应急抗风险能力,企业必然会不堪重负。因此,如果企业财务管理不能真正实施,不能及时全面地掌握市场信息,提出科学全面的紧急情况处理预案,很大程度上加重了企业承担的财务风险。

1.5财务成本管理不到位

交通运输企业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交通运输企业的经营成本较高。一方面交通运输行业固定资产购置,也就是承载运输的交通工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有些交通工具只能承载特定物品,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金损失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交通运输行业的运输成本较高,油费、道路费用、税金以及其他运输成本随着国家环境治理力度加大等因素明显增加。由于成本控制直接影响着交通运输企业的收益和经营状况,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目前多数交通企业的成本控制并未实施到位,甚至有一些企业内部财务成本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财务工作人员习惯按照过去的流程模式进行成本核算,并没有深入到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财务成本管理可信度较低,甚至可能会影响经营者做出不理智的经营决策。

1.6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忽视和交通运输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的管理构架遗留问题,企业内部财务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工作人员知识储备不够,专业技能不够,财务人员自身缺少学习的动力,企业内部也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和制度考核,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难以推动,财务管理制度实施比较困难。同时由于激励机制的缺乏和企业内部管理构架问题,能力较强、水准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能力容易被束缚,难以施展才能,日积月累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消退,只能被动地开展财务工作,无法充实全面地为决策者提供财务数据,也无法及时处理企业经营存在的隐患,财务管理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2交通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优化对策

2.1增强财务管理意识,优化企业成本核算

财务部门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资产状况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监督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交通运输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树立财务管理理念及目标,不断丰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将财务管理新理念的核心思想和主要要求与本企业的经营状况结合起来,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充分重视,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其中,成本核算环节要格外关注,对每一笔资金的流动都要实现全程监管,确保企业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定期展开企业资产盘查工作,真实反映企业的成本和收益情况,保证企业经营成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2.2建立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管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需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利用企业内部制度构架提高企业内部财务工作效率,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做到职责分明,岗位设定合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加强财务部门人员的垂直管理,保证财务工作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受任何主观因素的控制和影响,同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和作用,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真正做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转

2.3加强财务管理风险预警能力

交通运输企业面临着复杂的市场环境,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不确定因素,因此管理者和经营者必须要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风险预警能力,对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要进行全面系统的追踪调查,要求财务工作人员收集到的财务信息必须及时准确反映企业经营动态,提高企业全员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理念,细化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争取做到企业全员参与,跟紧市场步伐,提前预警,有效控制,在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提高交通运输企业对风险的预测与控制,保障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严,因此交通运输企业必须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解决企业财务管理目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体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用财务管理新理念来指导交通运输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而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

交通管理问题篇8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管理要点措施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气候恶化、污染、能源紧缺等问题,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交通是城市发展建设的生命线,也是造成城市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城市交通规划必须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着力于解决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使得城市在健康的状态下规划发展。[1]

一、当前城市交通的现状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城市的交通建设项目逐渐增多,特别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促进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来,由于建设项目与投资项目的集中化,城市开发建设用地也快速的增加起来。因此,产生了城市交通拥挤和粉尘污染等问题[2]

2.土地用地不合理和过度用地,城市土地资源的形态决定着城市交通的分布,城市的土地资源运用情况必须符合城市交通发展需要。土地利用的不合理性和土地过度利用,都不利于城市交通的发展

3.汽车数量增长速度呈直线上升,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汽车的价格也在呈逐渐下调,私家车的数量上升飞快。私家车虽然便利,但是给能源紧张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汽车数量的增长使交通堵塞严重,汽车的尾气排放具有大量影响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的有害物质。

二、当前城市交通规划管理的要点

1保证城市交通畅通,保证畅通的交通是城市交通规划的第一个要点。因为交通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城市道路能够负载不断增加的车辆、满足各种类型车辆的运输要求、为行人和各类小交通工具(自行车、摩托车)提供安全的交通环境。目前大多数城市都存在严重的交通拥堵,尤其是大城市和省会级城市,其交通拥堵状况十分严重,不仅是城市内部交通常年不畅,与城市相接的高速公路也存在不少的堵车情况。笔者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到,广州、北京、上海每逢五一、十一、春节等全民性的假期,城市周边高速公路、车站、机场附近的堵车情况更为严重。根据调查访谈的结果,90.5%的城市出租车司机和77.6%的私家车车主都认为“不堵车”是城市交通规划中最应该注意的方面。因此,应城市本身的发展状况和城市居民的要求,保证交通的畅通是城市交通规划中的第一个要点。

2.实现不同交通工具的便利换乘,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人们的出行方式提供各种可能,城市道路的运载任务从上世纪中期承担行人、马车和少量的汽车到目前供应行人、自行车、摩托车、轿车、客车、中型和大型货车的运输要求,除此之外,各种由科技支撑的交通方式也参与到城市运载力建设中来。我国省会级以上的城市多在城市修建了地铁或者轻轨,以满足人们的出行要求。但是交通问题仍然存在,人们对出行方便性仍不满意。究其原因,在于城市交通工具使用的连续性上出现问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某大城市工作的王小姐每天通勤需要乘坐两个线路的公交车和一个线路的地铁,单次通勤乘坐公交车的时间是20min,乘坐地铁的时间是8min,也就是说,王小姐通勤用在交通工具上的时间是28min,而实际上,王小姐每天上班要花60min的时间。除去堵车,其中有15min的时间都花在了“换乘”上。城市居民多数要通过换乘到达出行目的,而许多时间都用在从一个站点走到另一个站点上,这是大多数人不采用绿色出行方式的主要原因。堵车的情况是一样的,地铁和轻轨比打车和开车更快,人们因为“麻烦”而拒绝使用公众交通工具,也为城市环境保护造成压力。因此,城市交通规划的第二个要点是实现不同交通工具的便利换乘,节省人们的出行时间

3符合城市环境建设要求,城市交通规划的结果不仅直接作用于城市交通的运载力和人们出行的便利性,对城市环境的建设也有影响。一座城市的规模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城市功能区的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交通规划在城市环境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流通”和“支持”――一方面,交通规划要符合城市环境建设的要求,使城市各个区域形成互相联系的网络,实现城市居民区、购物区、工厂区、学校区的有效沟通;另一方面,城市交通规划还应该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可能性,为未来的城市检车提供施工便利性、运载力方面的支持。

交通规划除了要考虑到城市功能的发展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扩大的交通运载力必然带来车辆的增加,废气污染也会更加严重,如何平衡建设道路和建设城市绿化带的用地、出台控制城市汽车尾气污染的交通管制方案,满足行人和车辆之间对交通环境的不同要求,是交通规划的重点内容。因此,从城市发展的全局考虑,城市交通规划的第三个要点是要符合城市环境建设的要求。[3]

三、实现合理的城市交通规划的手段

1进行城市交通流量的细致统计,要保证城市交通规划在疏通交通堵塞方面的作用,在进行规划时应该对交通流量进行细致的统计,包括统计城市不同路段的拥堵情况,找到交通拥堵的特殊时间,观察导致拥堵的主要原因,同时根据所得的数据进行城市交通运载力上的预测,在规划中为未来的车辆增加预留行驶空间。

2合理规划各种交通站点的位置,要实现城市公众交通的连续性,就应该对各种交通站点的位置进行合理的规划。通过考察居民出行的具体需要,分析目前公众交通站点设置的特点以及周围建筑、道路的可修改性,对交通站点进行合适的拆迁或者合并。同时,合理的增加公众交通的车辆,也是实现交通规划目的方法。[4]

3重视城市道路的使用规划,城市交通问题以及修建道路和绿化带用地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因为城市道路使用规划不善造成的。因此,在进行交通规划过程中,应该为能够维护城市环境的公众交通工具开辟专用的路线,以鼓励人们使用绿色出行的方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另外,结合城市交通状况,有重点的进行绿地建设和道路建设,是解决交通和环保之间矛盾的根本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流畅、舒适的交通环境不仅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也是城市发展状况的衡量指标。合理进行城市交通规划的要点在于交通的流畅性和环保性两方面,统计城市交通量、合理规划交通站点的位置、重视道路建设与绿化带建设的位置是实现合理的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褚伟,高永.城市交通枢纽的规划要点[J].城市交通,2005(02)

[2]陆建,王炜.从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看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J].中华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3(09)

交通管理问题篇9

关键词:水上交通管理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1.我国水上交通现状和形势

近年来,随着水路运输的快速发展和海洋开发利用力度加大,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的风险和威胁也随之增加。我国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极为复杂,水上活动以客货运输为主。目前,全国有运输船舶和渔船约100万艘,船型多样,技术条件差,船龄普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春运等季节通强度大,通航环境复杂,船员整体素质不高。据估计,在未来的15年内,船舶大型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大、交通流量和交通密度将进一步增加,特别是原油进口量和液体化工品运量将有较大幅度增长,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容易引发群死群伤的灾难性后果和重大溢油污染的风险。因此,我国将长期面临水上交通安全的巨大压力。

2.安全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依据的主要法律有1984年国家颁布的《海上交通安全法》和国务院1986年颁布的《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其涉及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约300件。目前全国水上干线和重要港口、水道的公用航标约2000座,内河航标5000多座,建成沿海无线电、差分全球定位系统(RBn/DGpS)20个台站,为进出我国口岸的中外籍船舶提供了可靠的助航保障。但航标配置需进一步规范,视觉航标需要调整与完善,航标器材质量需要优化,航标器材设备的维修能力需要加强,航标应急反应能力有待提高。

2.1内河航道11.9万km通航里程中,1000t级以上和500t级以上航道分别占通航总里程的6.9696和11.5296,水深不足lm的航道高达5096,水运主航道中5396的航道未达到规划通航标准。

2.2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已在沿海和长江下游港口建成交管系统14个,交管中心16个,雷达站43个,覆盖37%沿海主要港口和水域及3096的长江干线水域。但是交管系统的深度功能开发不足,干线水域的覆盖面仍显不足。

2.3水运通信已形成覆盖所有航行水域的全球性通信网络,开放了电报、电话数据移动通信业务,可以利用海

2.4事卫星、中波、短波、甚高频等多种通信方式实行船岸通信,建成了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及18个海岸电台数字选择性呼叫(DSC)值班台。

2.5水上安全监督巡航船艇1300多艘。专业救助打捞船舶170多艘,其中远洋救助拖轮53艘,最大功率达15300kw,2500kw全回转救助拖轮3艘,最大起吊能力2500t起重船6艘,其他辅助船舶100多艘。但是专业救助船舶远不能满足应急搜救的实际需要,特别是还没有专用救助飞机,也没有安全管理巡航飞机。

3.水上交通管理的策略研究

3.1提升执法人员素质

执法人员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面对执法人员文化水平、业务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我们可以相应的提出以:“两个转变”和“四个提升”的方法来加强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其中“两个转变”是指将工作重心从以收费为中心向以行业管理为中心的转变,行业管理从粗放式管理向程序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四个提升”指的是队伍素质、行政执法水平、内部管理、海事形象的提升;虽然这些的科学管理方法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执法人员的素质。但是,有些方面的工作仍需要加强,比如:

①应当加强执法人员对专业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应当提供条件鼓励执法人员加强对政策、法律、法规等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工作,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应当为执法人员提供更多探讨和交流的机会,尤其是外向型的交流,以促进执法过程的规范,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保证执法行为的公正;

②建立健全素质教育考核奖惩制度,完善奖惩激励措施。对能够严格执法、执法水平较高、案件处理能力强的执法人员要给予奖励;对执法水平低、办案能力不强、甚至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不适应执法工作的应坚决调离执法岗位;将执法培训考试情况、具体执法办案情况,列为年终考核的主要内容,以达到通过奖惩促使执法人员更好地学法用法、更认真的执法的目的;

③重视道德情操的培养,加强海事文化建设。培养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通过教育和实践活动促进执法人员的主动服务,主动关心管理相对人。把执法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结合起来,把管理和服务统一起来,为海事执法工作打下更坚实的基层,同时,增加执法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执法,管理,服务三者的结合。

3.2改进方法

推行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管理是依托统一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静态)和事件(动态)的巡查,建立监督和处置相分离的能够主动发现、及时处置部件和事件的一种管理方式。海事网格化管理在日常工作中明显地表现出三个方面的优越性:

①提升海事水上交通风险的管控能力:对通航水域全方位的监控和信息化平台的支持,使海事机构有条件建设起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高速反应的水上应急反应环境,能够及时发现水域船舶和人员的违规行为并及时处理,提高应急搜救管理、指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效率。信息平台提供的资料可以帮助工作人员分析、确定网格危险源和潜在风险,从而使工作人员能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排查和解决问题,增强对事故、险情的预防和预警能力,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发现(监督)与处置相分离的处理方式,及任务的分派不囿于发现或者接到求助电话的执法人员(部门)而是由指挥中心根据情况统筹安排,信息传递高效、便捷,资源共享,省去了不必要的交流,压缩了执法工作行动的准备时间,提高了工作效能,尤其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②降低行政成本,集约利用执法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执法人员可以根据部件和危险源,结合监控情况,均衡并动态调整执法资源,合理安排巡航范围和频度;对重点和重点时段适当加强执法力量。全监控、实时化的电子信息可以做到可视化的“电子巡航”,可以发现诸如砂船碍航、运煤船超载等任何船舶的违规行为,帮助执法人员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了巡航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③明确安全监管的责任主体:即工作人员定岗、定职、定责;监管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单位和人员,分工明确、职责清楚,执法过程全监控。网格化管理,从技术上,较为彻底得解决管理了责任主体缺位和管理真空问题。

④推行船舶定线制:船舶定线制是指定船舶在某些水域航行时所遵循或采用的航线、航路或通航分道的一种制度,包括分道通航制、双向航路等,是对航路合理规划、有效利用的重要方法,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规制复杂水域通航秩序的有效手段,代表着船舶航行秩序管理的发展方向。

结语:尽管我国近年来的水上交通事故状况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但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我们仍需继续探索水上交通安全的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更加科学的水上安全管理措施,切实保证水上交通的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富强.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开发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交通管理问题篇10

关键词:交通工程项目;物流活动;物流规划

中图分类号:F512.3文献标识码:a

一、交通工程项目物流活动分析

与其它类型的物流活动相比,交通工程项目的物流具有以下特点:

物流涉及面广,需要有各方共同遵循的规划。现代交通工程项目的参建单位数量众多,主要有业主(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物资供应商、咨询单位、金融机构、政府部门、最终运营管理单位等,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上述各方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价值流往来交错,综合的物流规划能将工程建设物流纳入有序、高效的轨道。

工程建设阶段紧密重叠,物流计划经常受外部因素影响。现代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工期相对紧迫,工程设计、采购和施工的紧密搭接使得工程建设因为缺少完整的信息和经常发生变更,增加了计划和成本控制的风险,最终影响到工程建设目标。

整个工程建设的工作面大,物流组织和管理工作复杂。交通工程项目占用空间大、跨地域广、参与方多,在工程建设计划阶段必须对整个工程进行切块划分,各切块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得建设过程中的物流组织和管理相应复杂化。

工程建设物流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的各阶段。交通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主要由设计过程、采购过程、施工过程组成。在设计阶段,业主方物流管理部门应参与设备选型,帮助设计方明确对工程关键材料、设备的详细定义,同时估计工程物资需要量和资金使用状况。在采购阶段,业主方应根据设计文件统计物资清单,根据工程总进度计划确定采购供应计划、制定询价计划、询价、选择供应商、谈判、签订合同。

工程建设所需的物资数量大,运输成本高,库存占用资金多。

二、加强交通工程项目物流管理的措施

目前,项目物流管理已成为项目管理的一个分支,一些交通工程项目建设企业引入了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方法以优化其物资管理系统。但在具体的工程项目物流管理中还存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全面综合的项目物流规划,从而产生了物流过程本身存在的“二律背反”现象;物流系统对物资控制力度较弱;项目物资库存、现场管理混乱,资金占用量大;物流设备、人才不足;自备仓储和运输设施利用率低等。针对上述问题,各参建单位应科学合理地进行物流规划与管理,以提高物流效率,优化实现项目目标。

1.完善物流管理体制,进行科学的工程建设物流规划。工程建设物流规划是工程项目物流管理的首要任务和重要依据。它是在收集所需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工程总进度规划和工程结构分解,建立SCoR模型并设定缓冲空间,从而形成工程建设物流管理的规划文件的过程。工程建设物流规划形成的规划文件是指导工程建设物流管理的文件。

2.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优化供应配置。交通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企业可根据施工现场的物资材料流动快的特点,建立全球供应商资格认定系统,全方位的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合理选择供应商,并与其中部分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优化供应配置,降低交易成本和资金占用。首先,企业在组织材料招标采购时,应结合工程施工预算所提供的材料质量、规格和工艺要求,要求供应商按照约定的时间、数量、质量和型号规格,组织生产或供应,基本实现施工现场“零库存”,并提高材料一次利用率,减少材料的二次加工量,以降低储备资金占用。其次,对库存物资进行aBC分类管理,并加强与供应商共同管理库存,在满足现场工程施工的需要的前提下努力降低物资购置成本、储存成本及应急成本。第三,通过与供应商密切合作,建立直供通道,克服物资采购链中的迂回、重复和浪费现象,降低管理成本与经营风险。

3.提高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从目前我国交通工程项目物流管理的现状分析,物流管理的信息化首先应解决的是基础信息化,即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实现信息共享,使信息更广泛地成为控制、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其次是流程信息化,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融入新的管理制度之中。第三是在较大的或者施工段比较分散建设项目中,利用网络技术将散布在不同区域的施工网点联结起来,对各个施工点的物流情况进行统一管理,形成物流服务平台。

4.加强现场管理,降低人工费支出。为促进施工现场的物资材料的高效有序流动,减少资金占用,施工场地的规划布局要合理,现场管理要有序,尽量减少材料和设备在施工现场的多次搬运和转移。

5.加快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对物流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企业一方面应加快物流人才的引进力度,从社会引进一批企业急需,知识全面、业务能力强的成熟人才,从大专院校引进一批理论水平高,年轻有为的毕业生,以改变物流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另一方面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更新观念,提高业务能力。

三、结束语

交通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不仅仅是传统观念认为的一系列有次序的转化活动,也是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过程和为相关各方产生价值的过程。科学合理地进行物流规划与管理对优化实现建设工程项目目标有极大的作用,它不仅能保证工程项目按总进度规划顺利进行,同时也有助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效率,确保质量。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席相霖.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实用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10-116.

[2]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6-62.

[3]方仲民.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