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0:17

生物教学的方法篇1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导入方法导言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151-01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巧妙设疑,有意地制造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寻找答案。如在讲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课时,笔者给学生描述了一段“鼠妇哪里去了?”的经历。“由于教学的需要,我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方便袋中,搁在实验室里,但方便袋口忘记扎了。第二天清早,实验员发现方便袋中的鼠妇全不见了,实验室的门窗密封很好,这些鼠妇会藏在哪儿呢?(此处停顿一会儿,达到加深悬念的目的。)实验员在寻找的过程中,抖了抖潮湿的拖把,结果从拖把上掉下来许多鼠妇。这些鼠妇为什么不待在方便袋里而要躲在潮湿的拖把上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稍后,我说道:“请同学们进入鼠妇的生活天地去寻找答案吧!”这种悬念式的导入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攫住了,使他们处于“心求通而未通”的心境中,从而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生活常识导入

许多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如果能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导入新课,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刚刚出生的婴儿就会啼哭,如果婴儿没哭出来,那医生可要着急了,就会拍婴儿屁股,让他哭出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就表示开始吸气并排出体内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就是呼吸。我们从生下来的第一天起,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地进行呼吸。那么人的呼吸是由什么系统来完成的?(学生回答)对,人的呼吸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那么,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构成?我们又是如何呼吸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三趣味导入

通过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小故事、小游戏导入新课,努力使学生在欢乐、愉快、乐学的气氛中学习,这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学习《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课时,我先让学生做游戏,两个学生一组伸出右手,两人掌心相对,拍手2分钟计时,打中次数多的为胜方,这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在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后,继而引出所做活动是在什么系统参与调节下完成的?

四以直观教具导入新课

在讲授新课时,如果能灵活地采用直观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原生动物时,首先把盛有草履虫培养液的试管展示在同学们面前,然后问:“同学们请看,这只试管里有什么?”学生们会说“有水”或“没有什么东西”。然后再神秘地告诉学生“这里面有动物”,这样,学生们就会产生惊异、好奇的心理,进而会产生弄明白这里面的动物是什么样子的求知欲。

生物课不论是在普通中学,还是在职业中学,往往都是不受学生们重视的一门学科,这固然有许多原因,但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则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在教学中通过编设良好的导言,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生物课成了同学们喜欢的课,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五利用师生换位创设情境

从课堂的人际关系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权威的中心,而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一个个“容器”,教师居高临下,师生在空间位置上下不等,不利于平等民主的师生人际关系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可来个“师生换位”,如在教材中一些易于理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当一回老师,走上讲台试着讲一讲,这样,学生会产生一种新鲜刺激的感觉,整个课堂气氛会活跃起来,教师只需在旁边纠正一些可能出现的错误。

生物教学的方法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教学

新人教版教材初中《生物学》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等。教材的安排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积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验操作技能。而科学方法教育此时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显微镜的使用教学,教师通过例子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在观察比较显微镜不同放大倍数下植物细胞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引出细胞结构和显微镜成像原理,使教学更为生动有趣。结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悟、总结和应用科学方法。这就是科学方法教育在教学中的良好运用。

一、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概述

1.科学方法教育的概念

科学方法教育,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手段,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传授和渗透某门学科的科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熏陶,逐步掌握最为基本和最为主要的某门学科的方法,以达到促进知识的有效学习、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而提高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

2.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学的含义

生物是研究生命起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就是在日常的生物教学活动中,以一定的生物学理论知识作为载体,以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作为依据,应用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系统性地学习生物学知识,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个体性发展。如:调查法旨在倡导学生就某个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培训其实践能力。调查的内容可以是“校园内的植物种类”,也可以是本班同学某种生物性状如单双眼皮情况调查,学生有了参与调查的体验,进而对调查法加以运用,延伸扩展到对其他选题的调查。

3.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学的选择原则

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科学方法,其选择原则是:(1)从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出发,生物学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理论知识都是由无数的实验得出的,这就决定了每一个生物知识点都具有相对应的科学方法。学生学习不仅要了解生物学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科学方法。因而科学方法的选择必须建立在生物的具体知识的基础上。(2)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生物学知识对应的科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不是每一种科学方法都适合生物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初中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开始形成认知观和世界观,对于科学方法的概念还是不够清晰,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际的知识水平等方面进行科学方法的选择。

二、我国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

1.对科学方法的具体内容不够清晰

目前我国生物教师对于观察法、科学实验法、对比法等一般普通的科学方法较为了解,但是对于模拟比较法、假说法及想象与创新思维等方法则较为陌生,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就是科学方法。由于教师对科学方法的内容认识不到位,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建立科学完整的科学方法体系。

2.科学方法还处于自发阶段

大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是凭其感觉和以往的经验应用科学方法。没有从教育心理学等方面思考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大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对于科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还处在自发操作阶段,没有很好地将科学方法和理论相结合。

3.科学方法的应用缺乏计划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虽然说初中生物教师对于科学方法教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所注意,但是没有相对应的理论作为基础,并且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使得科学方法教育失去了完整的体系,缺乏完整性的安排,在使用科学方法教育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是很理想。

三、科学方法及初中科学方法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1.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方法

结合教育心理学、生物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常用的初中生科学方法包括:(1)观察法。就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和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考察研究,从而获得被观察事物现象的一种科学方法。如:观察花的结构。(2)科学实验法。为了达到一定的研究目的,应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等,人为地进行操作和改变客观物质和过程,以求进一步认识自然生物规律。如,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3)资料分析法。给学生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4)比较法。将研究对象的现象个别部分、个别方面和特征进行比较,确定比较对象异同点的方式。这四种是较为常用的科学方法,还有数学方法、假说方法、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方法。

2.科学方法教育对于学生的作用

新时期,教育有着不断的改革和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极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生物相关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的教学内容,生物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生物生存需要的因素做出总结,再进行假设、设计实验及开展实验,让学生进行自我组织讨论。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验其实很普通,并非只有科学专家才可使用,还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对于学生而言,在观察生物表象、认识生物形成和构建、了解生物规律及分析解决实际的生物科学问题的过程当中,所有的认知结构及相关生物知识和方法都和科学方法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3.科学方法教育对于教师的作用

科学方法教育对于初中生物教师而言,主要是在教学设计中,需要积极地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针对每一个教学知识点和单元内容作出详细的科学方法目标,并且可以在恰当的时候把科学方法教育融入初中生物的教学活动中。如,植物的绿叶在光照作用下制造有机物的教学,生物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找出可进行试验的素材,比如天竺葵,其他植物也可进行实验。但是菠菜叶是不可以进行的,因为其不可积累淀粉,所以不能进行相关实验,所以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教师需要做足功课。

四、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模式意义

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需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在教学中设计问答、思考、讨论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将科学方法教育融入实际的生物教学中,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及应对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为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合作型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方法支持。如,种子萌发条件的教学,教师可根据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设计出以实验和讨论为形式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对种子萌发的条件及内部变化进行归纳阐述。根据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教师需要把科学方法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开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随着科学方法教育的开展,把科学方法教育和初中生物教学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将科学方法教育融入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模式,把具体的科学方法与生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初中生物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模式的良好运转,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生物教学的方法篇3

这个概念源于西方,英文词是“KeyCompetencies”。“Key”在英语中有“关键的”、“必不可少的”等含义。“Competencies”也可以直译为“能力”,但从它所包含的内容看,译成“素养”更为恰当。简言之,“核心素养”就是“关键素养”。

其中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高中的生物学教学中,要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课题——减数分裂,来谈谈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由具体现象,推导抽象原理

课的导入,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而艺术的开课,可以激活学生的“动情点”,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从而把学习当作一种内在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

在减数分裂这节中,笔者是这样开课的:

首先通过“问题探讨”中的果蝇体细胞及配子细胞的图,引导学生比较体细胞与配子染色体组成的差异,从而找出规律。

学生活动得知: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是配子细胞中的两倍,而且配子中成对的相同性状的染色体没有了。

教师设问:“图中的配子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吗?”“有丝分裂的特征是什么?”引导学生复习细胞有丝分裂并猜想配子是经过何种分裂形成的。

构思猜想的思维过程是:假若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是体细胞中的一半,那么生物每繁殖一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会增加一倍。由此推出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生殖细胞在形成的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即减数分裂。此环节学生由具体现象,进行大胆猜想,分析讨论,进而推导抽象的原理,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减数分裂的兴趣。

二、引旧推新,建构模型

精子形成过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本节的教学难点。为此,可将第二小节的“模型建构”的部分活动前移,利用“模型建构”的活动来突破本节的重难点。首先将学生分组,每组利用红、黄橡皮泥及白纸进行模型构建活动。教师先辅导学生构建一个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引导学生边讨论边利用模型完成自己猜想的配子形成过程。期待学生经过思考和实践理解只有在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如题图所示的配子。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果蝇的配子染色体组成特点,然后请学生利用模型说明如何能形成如图所示的配子细胞。请学生尝试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分裂过程与特点。此过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模型建构,使抽象的结构具体化,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的感性认识;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充分发挥资源,帮助学生形成对感性知识的理性概括

对照构建的模型,教师充分发挥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观察书中哺乳动物精子形成过程图解或者教师利用多媒体逐步展示精子形成过程中各时期的动态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染色体变化,并与自己构建的模型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教师依据图解讲述精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如:精原细胞中染色体的复制,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四分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及其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行为的变化。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与非姐妹染色单体等相关概念。

最后在教师引导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利用模型,边模拟边用生物学术语讲述哺乳动物的精子形成过程。此过程要求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眼、口、手一起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议”,既能促进大脑的积极思维,又能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面对全体学生,有效突破重难点。

四、指导学生阅读,获取信息

分析完精子的形成过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减数分裂的概念,从中找出减数分裂發生范围、发生时期、特点、结果四个要点,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减数分裂的内涵。

同时要求学生观察“哺乳动物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图解,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引导学生比较精子形成过程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差异。此环节能较好的提升学生的观察、获取信息以及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生物教学的方法篇4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很紧密的学科,也是医学的主要的基础科目之一,它是衔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医学生的主干学科之一。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对应的防治措施。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内容覆盖面广、发展迅速、与其它各个学科都有广泛的交叉,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性、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其它学科的迅速发展,以及一些新的检测技术的应用医学微生物学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所需要教授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内容多、重点不突出、学生不容易理解和记忆等问题。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够系统而全面地理解并且掌握教学内容,并在头脑中勾勒出一个扎实而牢固的知识框架,为其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正是现在医学微生物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医学生的培养要求在不断提高,现有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为培养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医学生就寻找更加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就需要探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为目标现将目前使用比较多的几种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1)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Cai)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已进入到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们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地接受信息并进行信息的交流。教育就是信息技术的受益领域之一。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不断融合,传统的板书已逐渐被多媒体教学所取代。多媒体教学方法是目前微生物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能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是医学微生物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微生物因其形态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这样形态记忆就给学生带来了困难,而传统教学的课本介绍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往往只能有一个抽象的印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更直观、更广泛、更生动地接受微生物学知识。例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除了提供正常的文字内容,还可以形象而生动地展示该微生物的形态以及与该微生物有重要相关性的临床疾病和新闻视频等。可以提高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重要性的认识和兴趣,从而加深对医学微生物的记忆。多媒体教学方法还会增强学生对微生物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对微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CBS(CaseBasedStudy)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就是给出一个案例,要求学生围绕这个案例回答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由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案,教师只是起辅助指导的作用。他们要将案例所提供的信息综合起来,找出关键问题所在以及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复习、回顾课本和理论课讲授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医学微生物学是与临床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如果可以和临床疾病联系在一起无疑会提高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CBS教学方法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就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加强课堂与临床实际的沟通,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又充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锻炼学生的临床应对能力及决策能力方面作用很大。并且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让他们体会到这些理论知识是与临床实际密切联系的,并不是空洞而单纯的记忆。并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还有延续作用。CBS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使他们将知识由点及面,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且同学讨论之后再来听取教师的讲解,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更加全面和深刻。所以CBS教学法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作用是勿容置疑的。

(3)pBL(problemBasedLearning)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是由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首先创立的一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提倡把教学内容设置在复杂、有意义的问题中,让学生通过解决真实的问题,来学习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过程。pBL教学方法和CBS教学方法比较相似。它们都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在积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它使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更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学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并且提高了独立工作的能力,让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效结合起来。pBL教学是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前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理论内容。例如在学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时先设置问题,为何艾滋病会导致免疫力低下?为何一旦感染艾滋病后死亡率非常高?为何艾滋病现在是不治之症?然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看书再查阅相关文献,再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上课时同学代表发言,并提出讨论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并对问题作出圆满回答,这样不仅完善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还使他们掌握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这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会调动更多的精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提高学生的自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启发学生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pBL教学提倡的是以临床问题为引导来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它对教师素质、教学硬件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以上3种教学方法是目前使用较多的新式教学方法,总而言之不管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根据教学对象和课时分配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挑选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且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不能轻易丢弃,因为学生只有在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应用其它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伏广龙,马卫兴,陈文宾.多媒体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0(10).

生物教学的方法篇5

关键词:中学生物学;问题;教学方法;创新

1.初中生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会使课堂气氛非常冷清,教师口都讲干了,学生却什么都没弄懂,会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教师也不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肯定不利于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1.2学生不重视生物学这门课程

最近几年来,中考招生考试科目都没有生物学,这门课程对升学没什么影响,所以,很多学生就忽略了这门课程,认为反正又不要考试,应付一下得了,还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主科目上,有了这种思想,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了。

2.提高中学生物学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有效方法

2.1优化课堂教学

2.1.1学得主动与主动地学

在课堂教学上可以采取这样的模式,即由学生自己学习,再由教师讲解,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重点,一切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为重点到新型教学模式以“学“为重点的转变,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如在研究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根据渗透作用的原理,进行一下探究:a,探究分子对半透膜的穿透能力(例如碘分子、淀粉分子等);b,根据渗透作用原理,区别浓度不相同的两种溶液;c,探究渗透作用与半透膜面积之间的关系。根据细胞的失水与吸水原理可以进行如下探究:a,植物组织细胞液的浓度测定;b,分析某盐碱地该种植的植物类型。根据植物对水分的利用与散失可以探究:a怎样设计实验证明植物体内的水分除了进行蒸腾作用外,还有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b,探究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哪个部位。根据某些原理,引发各种各样的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可观的。

2.1.2教得生动与生动地教

教师“教”的方式,对教学水平和质量有很大影响。不同的学生在各方面往往存在着较大差异,如有的学生观察力比较强,有的动手能力比较强,有的分析能力比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使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学习,这样的教学可以达到显著地效果,比如,在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光合作用需要哪些原料,进一步分析怎样才能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探究光合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具体的光合作用实验;也可以采用教材上现成的光合作用装置图,根据图来分析光合作用的原理。显然,前者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对于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学习,而后者对思维的要求就没那么高了,就适合于那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对于这两种学习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来判断。再比如,在探究伴性遗传时,教师可以采取如下两种方式:a,让学生根据遗传相关原理去分析具体的实例,探究其本质;b,给出性染色体的基因,让学生分析基因可能的传递方式,以及传递给后代后伴随的特点和规律。很显然,第一种方式采用分析,归纳,总结的思路,而第二种方法是演绎推理,这两种方法对于生物学的研究都很重要,有利于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共同进步。

2.2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但是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要有一定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的气氛。比如说在研究无氧呼吸时,举一些无氧呼吸的实例,如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苹果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此时教师可以问:人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还是酒精呢?这让学生们不知所措,还可以换一种比较贴近生活的方式问,人在长跑比赛中,会不会醉?学生们都知道长跑肯定不会醉,而长跑过程人在进行着无氧呼吸,由此可以判断人的无氧呼吸肯定不会产生酒精。这样的提问方式,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容易使学生牢固掌握,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想方设法改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3培养创新个性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教师一定不要忘了创新个性的培养,把学生的主观意识逐渐转变为内在的情感意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观点,大胆猜疑,使学生慢慢地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创新个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兴趣与创新是紧密联系的,兴趣促进创新,创新过程中又会产生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些具体的活动,如制作小发明、科技创新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就逐渐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时间长了,这种习惯就会转化为创新个性。

总之,在当前素质教育下,为了提高中学生物学教学水平和质量,就要改革教学模式,敢于创新。

参考文献:

[1]皮连生.2009.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5~96

[2]郑春和.2002.我的生物学教学生涯.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56

生物教学的方法篇6

一、观察

在学习物理之前,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有了观察的经验和训练,物理课应该使他们掌握得更好一些,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兴趣。很多孩子是怀着深切的期望开始学物理的,他们从日常观察中积累了许多问题,期待在物理课中找到答案。能及时给学生满意的解答,会有利于保持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兴趣。学生的观察兴趣,最初是出于好奇,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遇到新鲜东西、新奇现象舍不得走,要看个究竟,但这种出于好奇的观察兴趣是不稳定的,只满足于表面了解。物理课应该把出于好奇的观察提高到有目的的观察。所谓有目的的观察,不只是有明确具体的观察对象和要求,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懂得观察是人类研究客观世界规律的一种基本方法,再在观察中注意分析、比较,寻找各有关因素之间的联系。总之,应该培养学生成为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有心人,防止形成漫不经心、视而不见的粗率作风。

二、实验

“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研究自然规律。“实验”在物理学的发展和物理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无需赘述。在科学研究中,实验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虽然从总体来看,实验是理论的基础),在中学的学生实验中也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把实验跟理论紧密结合起来。这不只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结果跟所学理论的关系,懂得实验设计所论据的物理原理,而且实验过程中的每一项操作都应该联系已有知识考虑应该怎样做,而不是不动脑子机械地照书上写的去做,或者盲目地去试。

三、抽象和理想化

中学物理要学习力、质量、功、能……等概念。一切科学概念都是抽象的成果。所以物理课有条件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物理概念的过程中,领会什么叫抽象和怎样抽象。反过来,懂得了抽象是怎么回事,也有利于概念的形成。理想化的方法,是科学抽象的一种形式。在中学物理中可以使学生认识的理想化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物体本身理想化或者把物体所处的条件理想化;另一种是理想实验。由于这些理想化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经常用到,所以有必要使学生认识它们的本质、必要性和局限性。

四、类比、假说、模型

生物教学的方法篇7

一、方法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从牛顿对苹果落地现象的疑问到万有引力定律的确立,从爱因斯坦的理想实验到相对论的创立等,无数史实表明:物理方法来源于人们探索现象和规律的实践,并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而发展;方法的完善和发展又推动物理理论知识的发展,甚至产生新的物理科学领域。

二、方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1.有知识,没有方法,就谈不上认知,也就无法科学地建立认知结构。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改进和完善,使学生不但从整体上掌握学科知识,在相互联系中把握学科的概念和规律,而且把学到的知识内化,学以致用,就必须进行方法教学。在教学中,不仅强调知识本身,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得出这些概念和规律的方法,从而达到形成并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的目的,使他们觉得物中有理、理由法推。

2.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所学的知识应该是系统的有机的整体,而科学的物理方法在知识的衔接、融合、迁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学生只是学到零散的物理知识,而没有掌握系统的物理方法,那么偶遇一个新问题,就会惊慌失措,难于解决。如果学生掌握了诸如观察与实验、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类比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近似法、抽象与理想化法等科学的物理方法并能灵活用之,那他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从容理性地或收集信息,或设计并进行实验,或逻辑推理,等等,快速加以解决。

三、方法教育的有效途径

1.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是人类认识物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更是进行物理探索的基本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做课堂演示实验,而且要指导学生做随堂实验、分组实验、小实验。学生只有不断地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断地动脑、动手,自主探究,才能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才能很好地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也才能灵活地用这些方法解决学习、生活、生产中的新问题。

2.通过史实强化方法教育。

教学中通过向学生提供古今中外的物理小故事,物理小资料介绍一些物理史实。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某个物理事件的过程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便于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物理方法,还可让学生明白:在现代物理研究中,在建立新的物理理论中,当常规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无法奏效时,抽象思维、科学想象、理论实践、试探猜测和大脑假设,以及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与特殊方法的作用就越发重要。如讲电与磁时,不仅要向学生讲述清奥斯特是偶然发现电流具有磁效应这一物理现象的传奇故事,而且要介绍法拉第针对“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能否产生电’呢?”这一问题,经过整整十年的不懈探究,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从而成功发明了发电机的故事。这样不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深刻地领悟到“逆向思维”方法对物理学研究是多么重要。事实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现代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正道的“反物质”理论等都应用了此方法。

3.在传授知识和实际训练中渗透方法教育。

物理概念的构建、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都蕴含着相应物理方法。如:力的图示、匀速直线运动模型、牛顿第一定律、功的原理等运用“模型构造”法;合力与分力、串并联电路的电阻运用等效替代法;电压与水压、电流与水流运用类比法;还有控制变量法、微小放大法,估算法、反证法、图解法、逆推法等。为了使学生学会物理方法,在授课中不要直接给出概念、规律、答案,而要创设物理情境,设计实验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和领会其中的物理方法。

如:人们对信鸽有高超的认路本领的原因有多种猜想,科学家是用这样的实验找到答案的:把几百只信鸽分为两组,一组翅膀下系小磁铁,另一组翅膀下系小铜块,让它们远飞,结果系铜块的大部分能回来而系磁铁的一组也没有飞回来,答案可想而知。这一案例说明我们研究物理问题时要利用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面对新的物理情景,将其转化为物理问题,建立起物理模型,并把已知条件进行提取加工,综合迁移至问题部分,从而解决问题。

4.在复习知识时要注意总结物理方法。

在复习旧知识时,除了注重知识点的总结之外,还要注重物理方法的总结。对应用较多的物理方法,要及时总结,也可以讲方法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从更高的层次认识这一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如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知识中应用较多,也是近几年中考的重点,在初三物理复习时可进行专题复习。

生物教学的方法篇8

一、进行生物学价值观的树立

由于在中考中的比例不大,很多学校都是将生物作为副科来对待的,这对生物教学更好地进行是非常不利的,导致生物教学活力非常的差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教学的对象是生机活力都比较充沛的中学生,并且生物这个课程研究的也是生命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所以必须认识到生物教学的重要性,并根据需要进行生物学价值取向的确定,在确定的时候必须保证其正确性

二、老师必须重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对教学质量影响非常大,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老师想要切实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便必须做好这一个环节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生物掌握情况,这样教学设计的针对性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来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还应该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样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生物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生物思维,课堂也会更加的活跃老师还可以将多媒体资源利用起来,在上课之前,进行多媒体资料的收集,这能够让学生看得更加直观,学生的兴趣也会有一定的提高

以往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老师往往重视课堂教学,辅助手段往往是挂图,这种教学模式直接导致了学生没有认识到生物的重要性,这样生物教学的目的便很难实现,所以,老师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老师可以将农村的生物资源利用进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印证课堂教学

此外,老师还必须重视导入的运用,一节课成功与否和导入是有着直接关系的,若是老师导入运用得好,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的生物学习任务也能够更好地完成

三、对学生进行引导,重视学生主动性的激发

教学包含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想要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也必须做好这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更加重视给学生的学提供服务,这样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有一定的提高,在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时候才会更加的积极主动

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首先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便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生物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的时候必须保证其针对性,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老师可以将小组合作学习的[HJ175mm]方式运用进去,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问题阐述,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鉴别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在问题解决之后,老师还应该设置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内容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更好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重视教学实践

想要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掌握生物教学内容,老师还必须重视教学实践,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创新能力,想要激发学生本身的创新意识,进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给生物实验足够的重视,做好实验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来,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老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可以安排一些探索性比较强的实验,这样能够提高学生探索能力,培养其探索精神在进行探索实验的时候,老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选择实验材料,制定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探索实验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此外,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老师还可以将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采集动植物标本等手段使用进去,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索,还能够提高学生本身的创新能力

五、组建生物活动小组,重视学生特长发挥

想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老师便必须重视学生探究问题,只有经过问题探究和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思维才可能真正的得到发展社会实践对于问题提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生物教学的特点来进行生物活动小组的组建比如说指导学生组建养殖小组、组建栽培小组等在进行小组组建的时候,老师可以将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积极作用结合在一起,进行实验基地的开发,让学生根据需要进行实验的设计,并通过实验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方面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生物特长,帮助其更好地成长

六、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教学方法

生物教学的方法篇9

[关键词]遗传学;有效教学方法;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7009201

遗传学内容抽象、包含信息量大、知识理论更新速度快,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经常产生挫败感,丧失自信心,直接影响学习效率。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高中生物遗传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注重基本概念教学

遗传学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多,且抽象性强,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应注重基本概念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深入理解,让学生明白概念的本质内涵。

例如,在学习性染色体时,教师可提出问题:(1)人的性别分为几种?(2)为什么会有男女之分?

这两个问题存在于学生的周围,并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热情大增。经过学生间相互分析、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答案: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由此引出性染色体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又如,在学习“相对性状”的概念时,教师应以学生感兴趣的表现型来进行概念教学,如让学生在同学间找出单眼皮与双眼皮的个例并进行比较,在教师中找出直发与卷发的个例并进行比较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相对性状”的含义。然后,教师再通过举例将概念进行分类、归纳,并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及时进行纠错,促使学生对基本概念有更加透彻的理解。

二、注重生物课本实验教学

生物实验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最直观的手段。通过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分析和掌握生物学知识。高中生物遗传学中涉及很多的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课本实验,帮助学生把握实验的本质内涵,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遗传学知识,让学生在遇到课本实验以外的实验问题时,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有效解决问题。

例如,课本中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其实验要求是:将一对具有相对性状的纯种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分别进行正交、反交。杂交后的子一代再进行自交。实验结果表明: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教师解释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基因,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教师设计实验题目“有黑鼠、褐鼠两个种群,如何判定两个鼠群的显隐性”来对实验进行延伸。这道题是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重点考查学生对课本实验的理解程度及知识应用能力。

可见,学生在学习、练习、考试过程中遇到的实验题,大都是由课本实验延伸、演变而来的,这就要求生物教师要高度重视课本实验教学。

三、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遗传学教学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与遗传学知识相关的生活现象,有效组织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训练。

例如,在学习遗传病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联系当地医院,带领学生到医院亲自观察、了解遗传病,如苯丙酮尿症、白化病等。通过观察、研究及医生介绍,学生自己总结出这些遗传病的防治方法,如“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基因治疗、饮食调理”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充分了解了遗传病的危害,并提高了对遗传学知识的认识,实现学以致用。

四、注重解题规律的总结

高中生物遗传学中涉及的计算题很多,许多学生在遇到这些题目时,只是一味地做题,而不去思考,更不用说总结解题规律了,常常出现“学而不思则罔”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列举典型例题,重点对典型例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厘清思路和总结解题规律,使学生学会应用解题规律,做到触类旁通。

例如,在学习人类遗传病的遗传类型时,教师在分析典型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遗传规律:(1)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2)判断治病基因的位置:隐性遗传看病男,母女(病男的母亲和女儿)都病,为伴性;隐性遗传看病女,父子(病女的父亲和儿子)都病,为伴性。

生物教学的方法篇10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搞好微生物双语教学的具体方法,对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教学准备、教学方法等几个关键问题展开讨论,并就如何提高双语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交往更加频繁,教育国际化趋势也急剧升温。双语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了解国际上前沿的科学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外语综合运用水平。笔者结合自身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谈谈双语教学的方法上的一点体会。

1选好教材,中英结合

实施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第一,双语教学是个新事物,现成的教材凤毛麟角;第二,单纯引入外来教材,又不符合国情和本地区目标特色的缺陷;第三,编写教材难度很大,没有相当的基础和资源是无法实现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英国J.nicklin,K.Graeme-Cook&R.Killington教授编著的《microbiology》(第二版)影印本为主要的参考材料,使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深度和广度,又让学生汲取外文教材中的精华。该教材图表简明清晰、论述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较新的知识体系。同时辅助以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为参考资料,这本书较好地处理了知识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先进性间的关系,是国内的一本优秀教材。

2搜集资料,写好教案

在设计好中文教案的基础上,准备一份高质量的双语教案,是搞好双语教学的重要一环。在双语教学的初始阶段,双语教案需要十分全面、系统和详尽。课堂上所有教学内容,包括每一个问题,每一个段落,每一个细节都要在教案中。特别是问题之间、段落之间的过渡性语言,要用醒目的英语写在教案中。写好一份高质量的双语教案,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阅读内容较新的外语参考专业书。通过阅读,教师既可了解在该领域内的最新学术动态,又能掌握正确、正规的语言描述,这对提高双语教学水平至关重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作为生物学专业教学的基础课阶段,英语教学内容应该重点突出本专业常用专业词汇的介绍和用英语描述本课程专业内容的基本表达方法。

3强调课前准备。

对于学生,我们要求对下次课内容进行预习,让学生针生词去练习读音、熟悉词义。学生反映事先预习后再听课,容易和老师讲课,显著提高了双语教学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接触相关专业文献资料,扩大阅读面,熟悉专业词汇和专业文献的语言特点。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模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从而使英语学习从纯粹语言学习向实用性过渡。对于教师,授课前应认真准备教学,考虑到课堂的每个细节,做好预案,做到有备无患。通过反复试讲、课堂试讲、面壁试讲和个人脑海中电影式试讲,才能讲课时如行云流水、熟练自如,才能在“熟”的基础上提到“精”的程度。

4采用适合的授课模式

目前双语教学大体可分为3种模式(李成,2007)。沉浸式双语教学(immersionprogram),此种模式要求用外语进行教学,母语不用于教学之中,乃至校内也不使用母语,以便让学生沉浸于弱势语言之中;过渡性双语教学(transitionalbilingualeducation),此种模式要求在学生刚进校时,部分科目或全部科目使母语教学,但一段时间之后,则使用外语进行教学;保留性双语教学(maintenancebilingualeducation),此种模式要求学生刚进校时用本族语教学,以后逐步部分科目使用外语,部分科目仍用本族语教学。目前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属于第二种授课方式,这主要是基于对我国高校学生外语水平的考虑。我们所教授的学生是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他们尚未经过大学英语考级的强化训练,其英文阅读理解及交流能力尚待提高。若采用全英文的教学模式,恐怕有些学生难以接受;若以母语为主,仅专业词汇用英文讲授,则会大大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难以达到双语教学的预定目标。所以,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英中结合的原则。

5注重沟通,活跃气氛

现代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教师多用启发式教学,学生互动意识强,思维活跃,课堂交流讨论积极。这不仅仅需要用适当的提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还需要老师能够时刻观察学生的反映,把双语贯穿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去。课堂上或课后,能用英语交流的就用英语。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用英文发言、提问,让学生用英语讨论问题,布置英文作业题,作业要求学生用英语回答。可以就主要问题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课堂分析。例如,每人用英语给大家讲解5—10分钟,然后由同学提问,老师总结。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填鸭式”教学的弊端,使学生对英语语言现象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训练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还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专题讨论、小组学习、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的学生参与活动,举办各种趣味英语竞赛并采取多种奖励手段,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英语热情,创建一个全方位的双语校园环境,强化其应用英语进行专业思维的能力。这样,教师教得相对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相长。

6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全部课程采用多媒体授课,多媒体内容绝大部分是英文,在多媒体制作时,尽可能多地采用表格、图片、动画等手段,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化、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授课内容。例如细菌鞭毛结构部分,多媒体展示出其结构部分的立体影像,并以彩色文本框和动画形式讲解各部分功能,生动地展示了细菌鞭毛结构和运动机理,将抽象和枯燥的理论形象化,使其富有趣味性。同时多媒体课件上载到校园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查看学习。

我们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所反馈的信息的反思,不断总结、回顾在双语教学中成功和不足,认为要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除了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素养外,还必须与时代的发展衔接,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研究、分析、总结、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