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十篇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十篇

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2:22

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篇1

关键词:外交政策;国际形势;经济发展

1当前我国的国际形势以及外交政策

在当前国际形势的影响下,世界进入了大动荡时期,国际格局进行了相应调整。当前的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有着很大的风险。当前的国际形势包括如下五点:第一:如何保持整体的和平以及稳定的态势,缓和内部动荡。第二:全球化的经济形势下,开展区域合作,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第三:传统与非传统的威胁日趋加深,各种不稳定因素纷纷加强,构成多元化、多样化的世界格局。第四:文明、宗教以及相应的发展模式与竞争在同一个格局中,使得不断发展。第五:我国的发展与和平是国际形势中的重要组成,这使得我国当前的国际地位缓步提升。

随着我国安邻、睦邻以及富邻政策的推行,外部安全政策的稳固,使得当前我国的国际形势趋于平缓。其中的形势包括周围的热点降低,危机潜藏。各大国仍旧在不断争夺战略的优势,使得安全压力不断增加,而我国的仍旧存在。当前我国的安全对话相当活跃,各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出现,使得国家安全工作相当重要。独立自主作为我国新型的外交政策,期间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我国的以及独立,促进和平发展,构建国际的新形势以及新秩序。

2国际形势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2.1对当前国际形势的认知

我国在国际中一直坚持的是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当前的国际形势深刻复杂,但是尚未改变多极化的国际形势。各国在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经济水平、政治制度中很难只有一种价值模式就能够统一,这需要由国家来指导。在当前的背景中,国家需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需要发展国家的多边外交政策,继续改善发达国家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妥善解决现有的矛盾。当前,我国需要集中精力,将民族的复兴与世界和平结合,高举和平的旗帜。

我国经济当前仍处于常规型的增长模式中,也开始由传统的模式往新的模式发展,但是期间存在一定坎坷。从当前的国内形势进行分析,国际经济出现了很多新变化,因为物价方面,虽然居民的消费价格有一定的回落,但是总价格水平仍旧繁重。薄弱的农业基础能够提高农民水平,提升劳动力,加强环保工作。欧美国家处于财政金融危机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扩张政策,增大货币的存量,增强过快的流动性,防止物价反弹。当然,发展道路中,存在着曲折坎坷,但是前途光明,这需要我们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及时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相关矛盾以及问题,努力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2推行经济外交政策

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当前需要借助切实可行的外交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世界的和平做出卓越的贡献。经济外交这个词语我们常常能够在媒体中看到,这主要指的是国家之间的经济组织代表的政府官员以及经济利益进行的相关活动交往,其中包含两种不同的含义,首先就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目标而从事的经济活动,这需要以外交作为手段,为国家谋求经济福利,其次是国家为实现外交目标而进行的相应经济活动,这需要以经济为手段,为国家谋求对外关系中的利益。当前的表现形式需要围绕国际经济问题展开相应的访谈,期间涵盖了多边外交。此间,国家关系的亲疏好坏由国家利益决定,当根本利益一致的时候,国家关系会和睦友好,当国家利益有一定的冲突时,国家之间能够出现一定的摩擦。从西方的相关理论中,我们能够发现国家需要与他国建立各种关系,促进国家利益,谋求财富以及权力。在国家利益构成中,需要相互分享利益,稳定国家之间的关系。

在当前的国际交往中,和平的外交手段已然成为各国之间的主流趋势,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加强国家之间的通力合作,帮助树立大国形象,转变经济外交当时,转变发展战略,将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围绕中心话题进行探讨。

2.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影响

从经济层面上来看,当前,我国的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自主创新作为国家的竞争核心,当前竞争力的上升能够增强其整体实力,改变世界格局。当前各国创新能力之间的差距很大,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自身的自主创新力,使得我国在和发达国家的互动中多掌握优势,推动世界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加快建设创新性的国家,转变我国的外交政策。我国的国际贸易结构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源泉,而产业、技术、投资等综合因素都在不断扩张,我国对于发达国家的贸易依赖总体会下降,从新兴的经济体中的依赖会有所上升。此外,我国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结构逐渐变得更加合理。因为我国的GD判断总量在不断增长,而国际收支处于一种贸易顺差,外汇储备能够增强,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率以及总额指标都在持续上涨。

从政治以及社会发展领域来看,因为经济方式有了相应的调整,涉外部委的职能在进一步扩大,这和国家对外发展的深度以及广度不谋而合。当前需要提高外资,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增强中央政策的统筹能力,完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总而言之,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转变是综合性。战略性以及系统性的,很有可能它能够引发一定的深层次的变化,使得我国对于外部的相应行为、态度有着明显的不同。而国际制度中的关系变化又能够改变全球地区,尤其是周边的环境,并且也会部分的改变外交的相应内容、战略以及方法、政策、布局。当前,我国的外交需要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履行自身使命。

3经济外交对我国的影响

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篇2

一、当今国内外的大气候最终决定发展的方向与定位

有句老话叫做“因势利导、因势而动、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就是强调形式对事物发展的作用。那么如何决定在当前形势下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方向呢?在以前的金融危机下全球经济选择经济分工合作,中国以“国际代工”为手段,这个过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而且获得了发展。当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再度来袭,全球的经济为之而萎靡,每个国家都在寻找缓解的良药,就连欧盟,美国这样发达的经济体都没法不考虑传统的经济理论是不是过时了,并且试图探索新的经济模式,中国也同样面临着重大的变革。老思维,旧思想是无法与这个时代共舞的。正所谓“对症下药”我们急需的是与时俱进的经济理论与经济模式。那么应该总结为一句话:“国际形势与国内环境决定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

二、国际形势

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下使得虚拟经济下滑,实体经济下滑,这一切迫使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迎来经济冬天,这也让欧美发达的经济体空前的认识到完整经济体系(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同步发展的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如今世界主要国家现已基本渡过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复苏势头还将持续,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以七国集团为代表的发达国家2010年GDp增长率大都恢复至或接近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2006、2007两年的水平。金砖四国中只有俄罗斯,七国集团中只有意大利、英国、法国复苏较慢,美国带头选择了经济转型,放弃了之前的“少而精”的产业模式(即由美国专做设计和知识产权,由发展中国家做实体生产加工),为了摆脱对国外的依赖特别是中国,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美国造”的经济恢复计划,于是发展适合本国经济链的“全而专”的经济计划,已发展独立的经济体系。同样的,欧洲各国也纷纷效仿提出了“自给经济”,国家大力保护本国的制造业。而这正是欧美国家用了近30年扶持起来的“中国制造”,这种廉价的“中国制造”在今天却成了欧美经济体转型的最大障碍。从08年至今天,美国和欧洲通过采取干预汇率、抬高国际物质价格、反倾销制裁、运作热钱、限制技术出口、军事威胁、领土争议政治化、人权环保政治化等手段直接或间接抵制和打击中国出口。这样左右两个好处。第一:给欧美的本土企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环境,为民族企业减少了竞争。

第二是使中国经济和民生下滑,强迫中国开放国内市场,如此一来欧美便可以依靠他们在技术和资本的优势参与和控制中国市场赚取更多的利益。然而更可怕的是:一旦欧美形成了制造业的优势,他们会进一步生成对全球制造业和技术核心领域的绝对控制,那中国市场就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中国会因为技术和人才等等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因为未来中国的出口贸易会变得越来越艰难,如果未来中国民族经济质量不好,中国的市场经济将会受到巨大的掠夺,总之未来中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三、国内形势

(一)经济增长有利因素。2012年,“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这样将会在政策方面积极带动投资和经济的增长,我们看从“六五”到“十一五”,这五年间国家规划平均投资增速为17.3%、24.1%、28.5%、18.8%、19.8%,这是首周期影响所致,五年规划第二年往往是建设项目的高峰投资时期,在国家政策等一系列规划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让然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在区域协调发展和主题能区战略的作用下,我国中部西部逐渐的接受来自东部的产业转移,未来中西部地区将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区。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如“兴边富民行动规划,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力度进一步扩大”区域发展政策不断完善,中部与西部,产业转移不断提高,这将对经济起增长起到长足推动作用。

(二)经济增长不利因素

1.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的调整将使得社会需求扩张速度放慢。2012年不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房地产调控政策仍将延续,2012年的房地产相关产业的投资将会明显减缓,进而带动投资增速减缓。

2.人口众多,我国的能源问题一直是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问题之一,节能减排在未来对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形势日趋严峻。2011年9月7日,国务院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了在未来5年内节能减排的目标,并对各地区,各部门行业节能减排下达了任务,这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两高一资”产业的增长形成一定制约。

3.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经济增长的成本。资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是我国经济运行将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投资和生产经营的成本提高。在物价上涨初期,由于需求动力仍然稳定,以名义价值量计算的增加额可能还会上升,然而随着物价上涨时间进一步持续,将对需求形成抑制,进而使经济增长的实际量和名义量同时下降。

四、未来中国发展方向

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篇3

当前,国内的经济增长处于短期回调状态,支撑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各类要素组合仍比较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工业化、城市化都在快速增长;投资需求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比较旺盛。与此同时,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将上升,地价将上升,资源环境使用成本也将上升,而且人口老龄化将更加明显,这些因素将导致我们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两个转变,即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从规模扩张式发展转为质量效益型发展。我国经济总的形势是好的,且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农业投资机会多,供给仍然不足,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笔者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经济形势。首先是经济增长形势,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长周期”。从短期来看,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外,企业自主投资较强,制造业增长较快也将推动经济增长。从中长期来看,企业设备升级等投资需求势头不减,国内较高的储蓄率对拉动内需仍有很大空间,我国经济将长期处在一个增长通道中。但是,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2013年世界经济极具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金融动荡已致外需明显下降,国内高通胀下的投资拉动模式难以为继,加之土地可开发数量减少,土地财政拉动经济的空间缩小,也使内需增长有限,经济增速呈现逐渐回落趋势。其次,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虽然国家已经启动刺激内需计划,但截至目前为止效果并不明显。过度依赖投资,不仅影响消费,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闲置,加大金融风险的隐患;依赖出口,国际贸易长期失衡,不仅具有较大的风险,也导致贸易磨擦加剧。再次,曾经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传统要素,其供求关系已发生较大变化,价格持续上升,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减弱,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使得过去那种依赖出口快速增长的外需拉动模式不可持续,凭借要素投入的快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凭借低水平竞争和产能过度扩张的粗放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另外,通胀方面,首先,通货膨胀压力减缓。经济回落降低通胀压力、输入性通胀逆转以及国内食品价格进入回落周期促使我国通胀回落。ppi也快速回落。但是,在全球货币宽松的情况下,通胀预期短期难以轻易改变;当前经济内在扩张压力依然存在;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舆论炒作等都可能成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因素。

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环境,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但是,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以下重点对几个方面进行预测。首先,“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不断加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工业化率将由现在的50%上升到65%左右,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45.7%上升到60%左右。工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其次,预计投资增速将继续下滑。与2013年一样,随后的拖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因素为房地产投资及其相关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在地产相关产业链,政策相对紧缩的大环境,以及财政收入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将继续下滑。预计今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放缓,在房地产、基建、制造业的投资组合中,制造业相对增速最高。再次,预计今后宏观调控政策从整体政策框架和总基调上,不会有太大改变,可能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处理物价稳定和消费需求的关系努力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方向,促进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可能会更加关注正确处理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关系,有效防止经济风险。此外,继续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使其有所成效。

三、结语

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篇4

然而,颇有趣味的是,在最近的一段时间,无论是说起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还是论及明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人们总是要提到减税。在具有一些经济学常识的人们那里,还总是免不了使用结构性减税一词。

这样一个至少使用了十几年之久的老概念,结构性减税在今天之所以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和期待,显然同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及其政策选择有关。

人们已经看到,最近几个月来欧美经济形势的持续震荡,对处于缓慢复苏中的全球经济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在短期内尚难有根本性改变。由此而形成的辐射影响,必将拖累中国经济,甚至使得未来一年的经济运行充满变数。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在明年,中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已成定局。

不过,所谓“继续实施”,并不意味着将今年以来的政策内容“全盘复制”到明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历来有“名”“实”之别,在相同的政策提法下,往往蕴含着不同的实际内容。其间,有着很大的回旋空间。单就积极财政政策的布局而言,鉴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2012年的操作肯定不同于2011年。其中,最可能出现也是最大的一个改变是,在2012年,“减税”而非“增支”将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所在。

形成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第一,从迄今为止的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的运行轨迹看,2008年末和2009年初无疑是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将其作为参照系并仔细审视处于震荡中的欧美经济态势,可以确认,尽管外部的不确定性会给中国经济造成拖累,但从总体上看,这种不利影响不会高于2008年末和2009年初。故而,我们尚不需要推出类如2008年末和2009年那样的超剂量、大规模的扩张性措施。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预调和微调,其扩张性操作可以相对从容。作为实行预微调的一种可选择的手段,减税的优越性不言而喻。

第二,在经历了主要依靠增加政府支出和扩大公共投资的反危机操作之后,其“粗放型”扩张对于经济结构的负作用已经逐渐凸显。较之于危机前,调结构的任务显得更为紧迫。故而,即便经济下滑趋势已经有所显露,即便当前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之一在于增加财政刺激力度,其扩张性操作也必须着眼于“精细化”,在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寻求平衡。在此条件下,减税无疑是一种适当的选择。

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篇5

刺激政策退出,时机尚不成熟

中国经济刺激政策现在可以退出了吗?绝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否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语气坚定的表示,中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的完全恢复还有待一段时间的观察,现在谈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为时尚早。确实而言,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宏观经济政策是“逆风向而动”的举措,如果经济中出现了不是特别令人满意的倾向,那么宏观经济政策就需要进行回调。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时机关键在于我们对形势的判断,如果对形势的判断已经趋稳,甚至出现一些过热的情况,那么向回调整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目前中国经济只是稳定了,刚刚止住下滑的势头,回升的道路还充满波折和不确定的因素,因此,中国经济刺激政策尚不能退出。这一点中国与G20会议各国达成的继续保持刺激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一致的。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3季度,我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15578.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0.9%。其中出口8466.5亿美元,下降21.3%;进口7111.7亿美元,下降20.4%。累计贸易顺差1354.8亿美元,减少26%。虽然前3季度进出口降幅在不断收窄,但在出口商品中,呈现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普遍较小,而机电产品降幅仍较大。由于机电产品的需求为经济体复苏的重要参考指数,业内人士指出,“国外对日用品需求的反弹仍不能说明国外的真正需求,这不具有可持续性,我们应密切关注机电类产品的出口情况,才能判断未来一段时间的外贸形势。”外贸出口形势也表明,我国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时机并不成熟。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尽管用电量在8个月下跌后开始转正,采购经理人指数也是连续数月反弹,但是中国经济仍面临挑战。由于我国产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产能过剩矛盾仍然较严重。这个时候谈论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是非常不适合的。

多数专家学者反对政策退出

10月14日,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表示,中国经济现在还不能松油门,就像汽车爬到半山坡,一松油门就会滑下来。今年GDp增长8%,有困难但没问题,对于中国来说,保增长不成问题,难题是调结构。他用三句话概括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行趋势已经得到遏制,经济正在企稳回升、企稳向好,但也不能盲目乐观,回暖基础还不稳固、经济格局还不平衡、复苏过程还不稳定。

新华基金研究总监周永胜表示,政府近期“调结构”的举措有利于经济长期“保增长”,并将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当前宏观面分析,经济复苏正在进行中,预计2009年下半年及2010年GDp增长仍主要由国内消费与投资所带动,出口也将逐步复苏,总体上GDp同比仍将保持较快增速,通胀将维持较低水平。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大教授厉以宁10月14日在广州把脉当前经济形势时表示,当前国民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内需与民间投资的情况并未因巨额投资出现大幅拉动,人们对于通胀的担忧为时尚早。“中国经济一直是‘怕冷不怕热’、‘刹车容易启动难’,因此,中国经济政策制定始终是在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历以宁表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可维持半年左右。”

世界银行副行长、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对媒体表示,中国经济克服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并实现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升级、扩大内需这三大有利空间。中国经济基本面较好,财政状况比较健康,外汇储备充裕,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余地比较大;中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还有很大的空间;中国的内需也有拓展的空间,只要政府政策到位,内需还可进一步增长。林毅夫强调,目前国际金融体系已部分释放出积极的信号,但实体经济前景仍不明朗,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因此,眼下谈论“退出战略”为时尚早,当务之急是各国继续采取措施,强化金融体系,携手采取措施刺激需求增长。

刺激政策退出不利于经济复苏

当经济复苏正处在关键时期,如果轻言刺激政策退出,那么对经济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8月初至9月初沪深股市的走势就能充分说明问题。今年初以来,在“宽松”货币政策带来充裕的流动性支持下,宏观经济不断走好,a股反弹是一路走高,沪指直达3478点。而后,仅仅是一个“动态微调”,就令股指在短短的10来个交易日里狂跌了20%。动态微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刺激政策退出,就让市场作出如此猛烈的反应,足见人们对刺激政策调整或变向的担忧和臆测,已成为不堪承受之重。不要以为股市的下跌对经济复苏没有影响,其实,如今庞大的中国证券市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助推器,是直接影响人们投资的一大风向标,也是解决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途径。

二季度我们的经济增速已经接近8%,三季度的经济数据甚至超过8%,继续保持着回暖上升的态势,但是“投资强、消费平、出口弱”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这意味着,当前经济的企稳回升主要还是靠强劲的政府投资所引领,而真正支持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尚无起色,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可以预见,全球主要经济体一日不走出衰退,中国的出口下滑局面就一日难以改变,国内需求仍将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央行也不会贸然转变政策方向。因为一旦政策发生动摇,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态势可能会发生逆转。

10月14日,央行网站消息称,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8.67万亿元,同比多增5.19万亿元。9月份当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5167亿元,环比增长25.9%。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刺激政策丝毫没有退出迹象。9月10日,总理在大连达沃斯论坛上指出“现正处于经济回暖复苏的关键时刻,不能也不会在不适当条件下改变政策方向。”

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篇6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一个经济蔓延的过程,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首先,世界各国的经济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最终融为一个整体,形成了一个相对较为统一的市场;其次,在世界全球范围之内建立规范的经济体制,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健全了全球化的经济运行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国际市场逐渐的成为了全球经济市场,各种资源和技术、资金等在全球的范围之内实现了流通和配置。

   (二)贸易自由化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以来,因为科技的快速进步及其国际分工的明确,贸易的全球化无论是在任何方面,都要比以前要更加广,更加大。从参与的主体来看,大部分国家都将经济的触角伸向了世界各地。贸易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各个国家经济及其贸易紧紧的捆绑在了一起。世界经济的这种互动逐步的加强,使得资源在全球的范围之内优化配置,有效降低成本。自从上个世纪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使贸易自由化有了更加实质的进展。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集团化是由国家组织,为了更好的加强经济合作,通过协定或者条约的形式,将区域内的国家,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贸易政策等等,来消除区域之内各个成员国之间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逐步的形成区域内协调发展、互利互惠,最终形成政治经济较为集中的国家集体。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全球各种经济一体化的组织不断的出现,区域化经济逐渐的呈现了多元化和自由化的现象。目前,经济一体化正在向泛洲化方向发展。

   二、我国经济与贸易发展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在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面临着非常复杂的环境,提高我国的经济与贸易水平道路并不是非常的平坦。但无论怎样,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我们只有充分的适应新形势对各个国家经济运行的要求,这样才能够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在市场竞争当中占据有利地位。所以,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一定要在保留原有的基础之上,加强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力度,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与合作。为了能够更好的参与竞争,需要进一步的推进外贸体制改革,优化市场竞争环境。需要准确的处理好各个国家之间经济与贸易的合作关系,实现经贸关系更加深层次的发展,逐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进步。

   (二)积极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和多边贸易关系

   我国一定要认真落实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协议,有效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贸易便利化。一个开放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需要维护中国在内的世界贸易组织各个成员国的长远利益。我们需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充分的发挥我国在联合国贸易会议等机构当中的作用。

   (三)逐步优化经济与贸易结构

   金融危机在给我国带来极大损失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优化国家经济机构,加快外贸增长方式,有效提高优势产品的出口质量。我们应该做到: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家通过相应的扶持政策对我国的贸易进行引导和支持,加大国际服务的发展力度。此外,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等,实现引进、消化、创新的有机结合,增强我国经济的优势。

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篇7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次贷危机;外部空间;内部空间

1引言

所谓“经济型酒店”是指经济、简约、酒店规模小;设施相对简单,但装饰布置考究;注重功能性,力求在提供的核心服务“b&b”(住宿和早餐)上精益求精的酒店。经济型酒店又称为有限服务酒店,其最大的特点是房价便宜,因此减免了大型辅助设施,投入的运营成本大幅降低。经济型酒店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如今在欧美国家已是相当成熟的酒店形式。经济型酒店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业态,正进入蓬勃发展期,特别是在奥运前后,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并购、“洗牌”、联盟、变革等现象。

但在后奥运时期,在国内连续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后,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异常复杂的局面。美国次贷危机在反复中终于演变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各国经济增速普遍下滑,主要经济体在衰退的边缘苦苦挣扎。在新经济形势的影响下,商务活动和旅游这两个酒店市场未来增长的主要因素开始进入了紧缩期。

虽然新的经济形势使得国内经济型酒店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新经济形势也使得国内的经济型酒店遇到了变革创新的发展契机。如今,大部分企业、公司、单位、个人都感受到次贷危机所带来的经济冲击,于是开始实施紧缩开支。商务活动以及文化旅游的群体开始明显排斥以前讲究的、相对比较奢侈星级高档酒店作为住宿场所,而偏好选择经济型酒店,特别是一些比较有特色的经济型酒店。

面对这一新形势的挑战和机遇,国内的经济型酒店如何在建筑设计上去变革创新,使其在讲究经济实惠的前提下,既提升酒店的整体品质,又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是建筑设计师需要重视和考虑的问题。

2国外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概况

2.1国外经济型酒店发展的阶段性十分明显

20世纪30年代末期到50年代末期是经济型酒店的萌芽与发展初期。20世纪30年代,随着美国大众消费的兴起,以及公路网络的发展,汽车旅馆开始出现,为平民的出游提供廉价的住宿服务。

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期,经济型酒店进入蓬勃发展时期。酒店数量迅速增长,而且产品形态呈现丰富的层次性,开始朝着多元化经营方向发展。连锁经营开始取代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单体酒店开拓出快速发展的扩张途径,一些发展得比较成熟的经济型酒店开始并购整合单体酒店。同时,经济型酒店开始了国际化的发展,从美国传播到加拿大、中美洲、南美洲以及欧洲。这种扩张同时刺激了各地本土经济型酒店的兴起,尤其是欧洲的经济型酒店开始快速发展。到80年代末期经济型酒店已经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酒店业态。

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末,经济型酒店行业开始进行品牌调整。经过长期的快速发展,经济型酒店进入了市场的成熟期,高速增长和大规模扩张的动力逐渐减弱。市场竞争淘汰了一些管理力量薄弱,资金运营不通畅的品牌,一些大而强的品牌则得益于资本实力和管理实力变得越发强大。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转向服务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品牌建设、质量管理、市场细分、产品多元化等企业内部管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进入21世纪,经济型酒店步入了又一轮快速发展时期。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型酒店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拓和本土品牌的发展。在中国、东南亚等地区,经济型酒店的扩张非常迅速。世界著名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宜必思、速8、假日快捷等都纷纷瞄准了亚洲市场。

2.2国外经济型酒店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美国:分布广泛

美国酒店业协会统计显示,美国经济型酒店约有6万家,约占旅馆总数的75%,客房平均出租率70%,经济型酒店的营业收入约占美国旅店营业总收入的65%。美国经济型酒店大都建在高速公路的出口处、机场和车站附近、城市边缘地区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往往几家甚至十几家旅馆汇集一起组成经济旅馆群。收费比高档星级酒店低得多,但基本服务周到齐全。每间客房约30平方米,一般分吸烟房和无烟房。而且,绝大多数经济型旅馆都提供免费停车、免费早餐、免费上网等项服务。

匈牙利:精打细算

在匈牙利的经济型连锁旅馆中,法国雅高集团旗下的“宜必思”(ibis)经营模式较为典型。“宜必思”精打细算,如床头灯、电视机“小巧”,不占太大空间,家具多采用“板式”结构。在用工方面,“宜必思”也极“节省”,一家酒店全部员工只有16人。

新加坡:四字秘技

新加坡颇有名的经济型酒店“飞龙酒店”,经营秘技可以用4个英文字母a、B、C、D概括:a(affordablerate),指价格合理,普通人住得起;B(baby-sit),并不是字面“照顾婴儿”的意思,而是指酒店把所有的顾客都当成婴儿般细心照顾;C(cleanroom),指提供干净、舒适的客房等设施;D(dealing),指酒店员工使用恰当的方式和顾客交流,尽量满足顾客的需要。

3国内经济型酒店的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

由于经济型酒店这种新兴业态对市场的广泛适应性,中国本土的经济型酒店品牌也同时开始发展起来。自1996年上海锦江集团开始酝酿旗下的经济型酒店开始,中国的经济型酒店品牌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据初步估计,迄今,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品牌近100个,全国目前拥有近1000家经济型酒店,客房数量超过10万间,成为一种全新的综合业态,可快速复制的商业模式(图1)。尽管如此,经济型酒店在我国发展空间依然很巨大。根据欧美成熟酒店市场结构,经济型酒店为70%,截至到2006年底,我国经济型酒店市场份额仅为7.5%,且从替代低档酒店静态角度分析,至少有10倍以上的发展空间。

3.1国内经济型酒店的设计现状

在我国,经济型酒店的设计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一方面,我国国情致使现代全服务酒店与国内需求的契合度还不够,经济型酒店的恰当身份使其得到蓬勃发展,品牌化、连锁化的经济型酒店在不断的涌现。这些经济型酒店的经营者在设计上也十分注重,他们需要建筑在设计投入使用时不光讲求“经济”,而且力求标准化、品质化。另外,在现代全服务酒店的影响下,国内的经济型酒店在设计上也在不断地模糊与星级酒店距离。

另一方面,国内传统住宿业在经济型酒店的优势面前曝露了极大的弊端,使得传统住宿业在受到不断的冲击下纷纷盲目寻求转型。然而,在转型设计时,业主往往只看重短期内的经济利益,大部分设计都照搬照抄,或者仅限于门头更换,内部设计也草草了事,使得酒店的设计缺乏变化。经济型酒店应有的系统化、标准化都得不到有力的实施,更谈不上个性化、特色化的设计了。

3.2国内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趋势

第一,经济型酒店正成品牌化、连锁化的发展趋势。对于经济型酒店来说,规模是管理的基础,品牌高于有形资产。只有在若干个知名品牌的旗下聚集了一定规模的企业群,才可以说经济型酒店已经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业态。

第二,经济型酒店的标准化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连锁企业来说,全面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是企业的品牌和声誉的保证。同时,标准化程度越高的酒店所体现的时代感越强。

第三,经济型酒店越来越具有个性化。“一个主题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喜欢的人却会特别喜欢,这符合个性时代的要求。”这应该成为今后经济型酒店发展的一个趋势。

4新形势下国内经济型酒店的设计思路

在分析国外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概况和国内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趋势后,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经济型酒店在我国还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要发展完善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在这个新的经济形势下,我们尝试着摸索国内经济型酒店的一些设计思路。

4.1以标志性方法处理经济型酒店的外部空间,创造经济型酒店的个性化和易识别性

外部空间是大部分建筑向人传达的“第一印象”,在建筑要素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酒店作为一类特殊的建筑,更需要在设计时很好在表达其外部空间。

酒店类建筑历来都十分注重外部空间的利用。在古代,我国的酒馆都以立于建筑旁边的木杆酒旗作为标志性构件来表示建筑的身份特征,而且也以迎风飘扬的酒旗来吸引顾客(图2)。在现代,全服务酒店以其高大的建筑体量以及豪华气派的入口来处理外部空间,使得顾客在比较远的距离就能得到信息,从而达到吸引客源的目的。一般经济型酒店都是体量比较小,外部空间相对也比较狭小,如何处理才能达到表征身份和吸引客源双重目的呢?在国内现有的连锁经济型酒店中,已经有比较优秀的例子作为设计思路的导向。例如,“7天”连锁酒店就把“7”字十分巧妙地体现在建筑立面处理上,并统一立面色调,在表征身份和吸引客源双重目的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图3)。

4.2抓住潮流元素塑造个性的内部空间,在讲求“经济”的同时使经济型酒店更具时代感

由于受经济疲软的影响,商务及旅游的客源开始从全服务酒店转向经济型酒店。这时,经济型酒店就可以对内部空间做适当调整。

相对于商务客源,其对高科技的通讯设施的需求增加,酒店就可以参照一些全服务酒店,在酒店客房内增设网络服务,还将一些高科技潮流元素加进来,如可以将酒店内部空间的主格调设计为高科技体验空间或者外太空空间之类,这样不仅仅改变以往简约、明快的“经济”格调,还可以使酒店别具一格,形成自己的特色。对以文化旅游和软探险活动为主要客源的经济型酒店,内部空间的变化则有更多的选择。国内也有一些成功的例子,这些酒店将其内部空间以水果为主题,将住宿的房间设计成“苹果”之屋、“草莓”之屋等等,这样在以水果为统一主题下,每个房间的感觉又不相同,既形成了自身特色,又起到吸引客源的目的(图4)。还有一些酒店针对特定客源将酒店内部空间设计成特殊的形式,如田园风光、水下世界之类,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都可以是经济型酒店内部空间设计变革的参考。

4.3把握当地文脉,将地方文化融入设计,创造出带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型酒店

国内经济型酒店的蓬勃发展之势使得经济型酒店不再局限在主流大城市,地方城市的经济型酒店也如雨后春笋。从客源角度分析,对于旅游者来说位于文化或遗产地的位置比品牌更重要。进入地方的经济型酒店应该把握当地文脉,将地方文化融入设计之中去,形成有文化特色的酒店。我国的地方文化丰富多样,在不同地方的酒店可以根据当地文化来变革酒店的主格调。这样酒店不仅融入当地建筑文化中,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型酒店,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5结语

随着住宿市场的不断发展,随着市场的细分化,随着差异化、个性化潮流的涌动,在中国住宿市场多元结构的环境中,面临新经济形势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经济型酒店的设计应该抓住各个要素,在讲究经济的同时,又让酒店更具有时代感、个性化和特色化,开创出中国经济经济型酒店的新时期。

参考文献

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篇8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金融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风险不但与日俱增,而且形式多样,无疑为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不可否认近几年的经济金融改革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为保证我国经济金融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采取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分析

1.成效和机遇

无论是金融危机期间,还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领导人都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作了正确判断,不仅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倡导民间投资,刺激国内各种消费,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从而使金融市场回归平稳、内需有所扩大、进出口贸易日渐平衡,即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了我国经济增长,因此我国经济金融总体发展形势良好,而且国内生产要素相对充足,市场前景广阔,需要我们把握机遇,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2.问题和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广,时间长,危害大,加之我国经济结构尚不合理,金融市场有待完善,所以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通胀压力大最为突出,当下国际经济金融局势动荡不安,而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强劲,且面临着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这无疑加大了我国有效控制通胀、保持经济稳健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同时由于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与独立性,加大了投放货币的压力,而且金融市场资金配置不合理,流动性差,如居民存款缺乏积极性、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突出、城乡银行资金失衡等,导致经济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也意味着金融机构在调整信贷、经营转型、防范风险等方面任务艰巨。

因此为改善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保证其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强化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二、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展问题的策略探讨

1.强化金融经济宏观调控

政府应基于资产价格、社会融资、金融市场等与金融稳定的关系合理调整货币目标,继续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根据经济金融形势,支持信贷薄弱环节,确定信贷投放重点,针对企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措施加大信贷支持,针对国家重点项目、符合相关政策的企业,如文化旅游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特别是小型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但是针对“两高一剩”类型的产业应严格控制其贷款,并鼓励和发展信贷中的直接消费业务、创新小额信贷模式等,以此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同时还应以市场供求为导向,坚持可控、主动、渐进等原则,完善浮动汇率体制,通过适当放宽外汇流动限制,加强管理资本进出平衡和对外债务债权,并主动寻求和拓展使用外汇储备的方式和渠道,以此动态、有效管理人民币汇率。此外还应进一步协调货币政策与产业、财政等政策的关系,注重其松紧搭配,长短结合,以此为金融宏观调控发挥效用提供保障。

2.科学调整经济结构

世界经济结构失衡是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所以调整经济结构是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一方面要调整产业结构,首先是妥善处理“三农”问题,通过继续推行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创新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打造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同时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利用减税、贷款贴息等政策引导民间投资,创新“三农”服务手段和产品,扩大农业直接融资规模;其次是依靠科技力量走新型化工业道路,除了国家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外,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其发展和创新提供优质服务,以此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步走向低耗、高效、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最后是应大力发展面向生产和民生的服务业,以及咨询、审计等现代服务组织,以此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应扩大内需,国家可以推行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如降低税率、放宽税基等,合理分配社会成员收入,并结合民众的多样化需求采取家电、农具购置补贴、扩建经济适用房等措施鼓励其消费,同时加大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以此使在无后顾之忧的基础上增加消费,进而扩大内需,提高市场资金的合理流动性,拉动经济增长。

3.加快金融机构体制转变

一方面国家应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要求和金融机构实际需要,加快金融机构体制改革,科学布局,合理分层,形成以国际性、政策性、股份制等大型银行为主体且小中大银行并存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组织体系,特别是应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着力促进地方性中小银行发展,并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金融服务体系。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强化内部改革,具体要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方法,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完善贷款定价机制,构建公开、透明、合理的收费制度,建立风险责任与薪酬挂钩的激励制度,以及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并基于市场需求和行业要求改进理财咨询、现金管理、风险评估等业务,严格控制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同时强化实体经济服务意识,合理发展中间业务,创新金融产品,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增加价值服务收入,特别是要加强与企业客户的沟通与合作,以期在促进其发展的过程中寻求长远的发展空间。此外还应积极拓展国际业务,使之朝着投资金融服务方向发展,形成利于国内企业走出去和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的对外服务体系,以此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更好的适应经济金融发展形势。

4.加大金融监管力度

新形势下,金融风险不但日益增多,而且隐蔽性较强,潜在危害大,因此必须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构建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金融机构应深刻、全面审视融资平台、集团客户、房地产、国际业务等领域的风险点,构建跨国境、跨市场、跨行业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发展战略、内控制度、业务模式等建设,提高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监测能力,如利率、汇率等风险,特别是加强控制信贷数量和规模,严防其脱离实体经济,以此规范金融行为,防止泡沫经济,维护金融稳定。

结束语

总之,当下我国经济金融总体发展形势良好,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必须强化经济金融宏观调控,科学调整经济结构,加快金融结构体制转变,加强金融监管力度,以此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俊峰.当前金融经济形势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15).

[2]李德.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和发展策略[J].金融与经济,2012(25).

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篇9

一、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趋势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中国一直重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总的来看,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半期出现快速增长势头,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达到很大规模,此后直到现在一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趋势,并成为世界经济中吸引万国直接投资的一个巨大磁力场。2004年流入国内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超过600亿美元,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未来很可能将继续保持在高位水平上,但进一步提高增长速度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同时,如果外资流入继续保持在近几年已经达到的高水平上,国内市场(包括无形的股权资本市场和有形的证券市场)都需要有相当的相应发展。否则,外资流入总量还有下降的可能(因为开办新厂的外资将不可避免地会部分转移到世界其他地区)。

近年来,进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结构上表现出一定的多样化趋势。

一是来源国(母国)的多样化。到2004年底,世界上总计有180多个国家或地区在中国进行直接投资,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经济体在中国都有直接投资。亚洲经济体是主要来源国,它们占了在华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又以东亚经济体为主(占亚洲份额的70%以上)。此外,全部对华外商投资中的15%左右来自欧美工业化经济体。

二是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多。到2004年底,在中国运营的外商投资企业约为24万家,在华总投资额累计超过13,000亿美元。制造业内外商投资企业有17万家。在《财富》杂志报告的世界500强公司中,约有400多家在华设有分支企业机构。

三是投资领域日益多样化。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领域过去主要集中于轻制造业和酒店业,现在已向其他各个领域扩散,其中既包括一些以前对外国企业限制较严的行业,如房地产、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农林牧渔业等;也包括一些新兴产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

四是投资方式多样化。目前在华外商投资企业主要包括五种形式: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和合作开发。这些类型主要依据现行政策划分标准,实际上的组织形式或经营方式比这要复杂多样得多。

五是在地理分布上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多样化趋势。在华外商直接投资中的85%左右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合计不到15%。在一些产业领域中,部分外商企业增加了在中西部的直接投资,开始积极利用中西部地区的特殊经济优势。

二、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两大动向

1.独资型外商投资增多。过去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分类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三种。这三种类型的相对关系有一定的阶段性。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外商投资企业以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为主。无论从项目数、合同外资金额还是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来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规模都超过合资经营企业和独资企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外商投资企业的主要形式。到1997年,外商独资企业开始在项目数和合同利用金额上超过了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到2000年,独资企业在实际利用外资额指标上也超过了合资企业或合作企业,成为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主要形式。

从一些中外合资或合作企业的实际经历来看,一些外商企业感觉到非独资企业形式难以充分反映它们的愿望和利益要求,或者说贯彻它们在华经营事业的意图。同一个企业中的中外双方在管理理念和经营目标上可能存在冲突或不一致。因此,一些外资企业在一段时间后提出组建独资企业的要求。这种情形在中国国内以及在其他许多国家中都是常见的。还有一些国外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往往高度看重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力以及对所有权优势(包括技术、管理能力和商誉)的保护。他们在通常情况下不情愿采取与当地企业合资的方式,而宁可采取设立独资子公司或者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

2.跨国并购大量增加。外商企业在国内市场上进行跨国并购可能最早出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近年来,尤其是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国的最近两三年中,外商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跨国并购行为逐步增多,单笔并购规模显著增大,并购对象也延伸到若干大型企业,所涉及行业不再限于过去的轻制造业。一些设备制造企业、工业材料制造企业(包括钢铁和建筑材料等)和金融机构等,都成为外商投资者控股或参股的对象。外商投资者也不再限于同行业的竞争者。一些综合性金融机构和专业化投资基金等都加入到跨国并购国内企业的过程中。

在国内市场上新近出现的这种跨国并购行为,在一些人士看来似乎很“意外”。如果仔细地从国内经济发展及中外经济关系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其实不应该感到什么意外或不可理解。外商企业增加对国内企业并购出现在中国经济连续多年持续高速增长以及中国已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并将很快结束“五年过渡期”的大背景下。外资并购现象大量增多的背后有若干重要的经济因素。

在一些相对成熟的产业内(例如重制造业和银行业等),外资进入可分为“市场进入”和“并购进入”两种方式。前者是外资企业在已有国内企业之外自行建立一套生产或经营体系,与国内现有企业展开“头撞头”的竞争。在这种竞争过程中,外资必然要进行大量固定资本投入。如果外资企业竞争成功,那意味着竞争对手的早期固定投资浪费了,外资企业无法分享这些早期固定投资的任何好处;如果外资企业竞争不成功,外资企业自己的固定投资也必然浪费了,外商投资者将遭受巨大资本损失。两种情形对战略性投资者来说显然都是不合算的结果。最好的情况,就是通过并购“节省”一笔巨额固定资本投入,利用国内企业现有固定资源进行整合,尽可能达到经济上理想的产出效益。也就是说,在面临高额固定成本的条件下,“并购进入”是经济上优于“市场进入”的一种方式。

总的来看,未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及与外部世界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密切,外资企业在国内企业股权市场上的并购肯定会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一些国内企业和国内金融投资机构在海外市场上的并购行为也同样会大量增加。跨国并购的增加是各国经济和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趋势。各国企业在一个更高更广阔的舞台上展开竞争。整个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仍将是竞争性的。认为“外资控制国内经济”或“中资控制世界经济”这两种看法都缺少依据。

三、政策调整

随着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外资进入国内市场步伐加快,有关外商投资和外资企业活动的一系列政策待遇问题近来被大量提出。在一些问题上,有的意见看上去分歧很大。被提出来的问题包括税收待遇、土地使用转让待遇、行业开放标准、外资并购管理、环境保护与技术标准、劳工条件和工会组织建设等等。这些具体问题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互不相同,很难有某个统一的尺度去界定,实际上需要根据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和改进政策措施。

第一,中外外资政策的“战略互动性”。一方面中国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整自然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也更加依赖于一个自由贸易和便利资本流动的稳定国际经济环境。后一个方面意味着,中国产品和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张和继续发展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政策及其调整也提出了新需要和新要求。外国政策针对中国产品或中国企业形成的任何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限制进入的政策都不符合中国经济利益。而如何推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经济政策调整继续朝着自由贸易和便利资本流动的方向发展,在日益增大的程度上要依赖于中国国内经济政策如何调整。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市场上歧视进口产品或外资企业,那么,我们也难以指望别人在他们的市场上不歧视中国产品或中国企业。

第二,协调平衡地考虑处理“非国民待遇”与“超国民待遇”问题。对外资企业或外商投资的“非国民待遇”表现为各种限制进入措施,而对它们的“超国民待遇”则表现为各种优惠性政策措施。目前,两类政策在经济生活中都存在。更重要的是,追根溯源地看,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最早形成于外资企业在许多方面受到各种有形和无形“非国民待遇”的时代背景下。如果在引进外资的早期,没有显著程度的“超国民待遇”措施,那么,引进外资的政策目标当时便很难实现。同样的道理,在国内经济环境已经逐步改善的背景下,外资企业或外商投资活动受到的各种有形或无形“非国民待遇”已经渐渐减少时,继续给予它们“超国民待遇”就不再那么必要了。这应当被认为是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或科学分析方法的思路。

第三,反垄断原则应当成为对待外资行业进入的首要原则,尤其是在涉及外资并购行为时。前面已经指出,外资在国内市场并购行为的增多实际上反映了国内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并从总体上有助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效率提高。但是,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一样都天然有着通过并购走向行业垄断的倾向,而且在一些具体行业中这种倾向有可能演变为现实或接近现实的局面。因此,赋有维护市场经济公平有序竞争使命的政府应当坚持反垄断原则,在审视内外企业并购行为时,以垄断倾向和现实可能性作为评判标准。这种实践已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流行,中国经济政策发展的方向也应当如此。因为这才是最符合国民经济利益和政策公正性的实践,也符合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国民待遇”精神。

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110—03

党的十七大以来,尤其是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笔者所在的四川文理学院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形势政策宣传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四川文理学院对大学生的形势宣传教育取得了明显的实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高校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本质和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教育部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强调:“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因此,搞好对大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正确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维护稳定大局,而且还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具有大局意识和战略眼光的高素质人才。《通知》还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明确了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二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的教育;三是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四是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五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大局。

二、精心编写形势政策教育参考资料,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

《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理论课的一个不同点在于,其他各门课程教育部或省教育厅都统一编写了教材,而每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部只了国际国内形势的讲授要点,无统编教材,这在实际讲授过程中造成了困难。我校根据中央和省委“定期编写形势政策宣讲提纲,建立形势政策资源库”的要求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任务,从2005年上半年开始,每学期组织校内专家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的讲授要点和学校实际,编写《形势与政策》教学参考资料,着手建立四川文理学院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

2004年—2005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五讲: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经验及重大意义;二是正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思路;三是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四是国际形势与展望:2005年的世界;五是我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对策。前两讲主要给学生讲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005年—2006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学习新《规定》,践行新《规定》。主要给学生讲解教育部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二是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永恒主题。主要讲授当时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背景、内容及大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讲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四是努力解决“三农”问题。主要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状况以及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措施。五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主要讲授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和中央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和措施。六是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七是2005年—2006年国际形势综述。

2005年—2006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主要讲授“十一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等。二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讲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及特点。三是当前我国的教育形势。主要分析“十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2006年的重点工作。四是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主要讲授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驳斥西方国家“中国”。五是当前的国际形势。六是为了这片热土的呼唤——与时俱进的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讲授我校近30年的创业历程和学校在“扩校升本”过程中的政策措施。

2006年—2007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先进性常在,生命力永存。主要讲授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的讲话精神。二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讲授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三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讲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介绍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依据、意义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四是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主要讲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当前中国科技发展形势及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五是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六是国际形势回顾与展望。

2006年—2007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把四川文理学院尽快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思考。主要给学生介绍我校升本后如何把学校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政策与思路。二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主要讲授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三是当前的国际形势问题。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五是关于反腐倡廉的形势与任务。六是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现状与展望。

2008年—2009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四川省、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分析;二是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三是弘扬奥运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四是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五是正确判断当前的物价上涨和宏观经济形势;六是坚持科学发展,推动文明创建;七是国际形势及我国。

2008年—2009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与政策及川东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困境与出路;二是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三是我国三次思想解放的历史回顾;四是国际金融危机与当前经济形势展望;五是反腐倡廉的形势与任务;六是当前的国际形势。

2009年—2010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二是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三是坚持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四是深刻认识“门徒会”的反动本质和严重危害;五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六是我院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综述;七是国际形势与我国。

2009年—2010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我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二是办好世博会,展示新形象;三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纲领性文献;四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五是国际形势问题;六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2010年—2011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伟大的历程,光辉的成就;二是当前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四是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五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及特征;六是当前国际形势问题。

2011年—2012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三大事件”彪炳史册,“三大成就”继往开来;二是做到“五个必须坚持”和“四个坚定不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三是解读达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四是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五是科学重建,伟大壮举;六是当前国际形势综述。

2011年—2012年下学期,我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九讲:一是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二是大学生涉入非法传销的危害、原因及防范对策:三是吹响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四是新时期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五是探寻伟大的李林森精神;六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七是国际形势回顾与展望;八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九是其他地区问题。

从综上内容可以看出,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包含了三大部分;一是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涉及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政治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势与政策、就业形势与政策、社会形势与政策以及地区问题。二是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涉及中国与各大国、各地区联盟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世界热点问题概述以及我国对外交往政策。三是爱校教育。主要涉及学校艰辛创业历程、扩校升本和创建合格本科院校的政策措施以及加强学生管理的一些政策措施。从目前我校建立的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中,可以清晰看出最近几年国际、国内和我校发展的脉络,为我们讲好《形势与政策》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整合学校形势政策教育资源。为讲好《形势与政策》提供时间、地点、师资保证

在以往组织形势政策教育过程中,我们深感形势政策教学组织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学习时间长。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大学三年或四年,学生每学期都要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这是其他任何课程所没有的;二是涉及学生广。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要上《形势与政策》课,全校性与全员性是形势政策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可以说,在同一时间,只有《形势与政策》课才具有如此的广泛性,涉及全校各年级的每一个同学。上述这两个特点,给《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实施造成了一定困难,使《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难度大。一是师资队伍无法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的要求。现在的高校几乎都是万人以上大学,如果采取听报告的方式。邀请校内外专家作几场报告,固然可以解决师资问题,但每场报告学生都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偶尔一、两次还可以,但时间长了这种报告方式效果不理想。如果采取分班教学,则需要上百个形势与政策教师,师资无法保证;二是上课地点和时间不好安排。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时间长和涉及学生广,无论采取固定时间、地点和临时时间、地点,都有一定的困难。

针对《形势与政策》的上述特点与困难,我校整合学校教育资源,采取领导形势报告与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的办法。领导形势报告就是请市委领导和学校领导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每期给新、老校区学生在学术报告厅作一场形势报告,由党委宣传部贴海报,分配各系名额由各系组织学生参加;考虑到《形势与政策》在教师、时间、地点安排上的难度,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中加一节作为《形势与政策》上课时间,这就解决了教师、时间、地点问题,当然,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都是专职教师。对于没有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四,由于毕业班课程本身就少,就安排兼职教师兼任。

四、认真备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形势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1.坚持“大范围”与“小范围”相结合的集体备课制度。所谓“大范围”,就是每学期开学前,由党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学校全体《形势与政策》课专、兼职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对本学期形势政策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并提出具体要求;所谓“小范围”,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和各系为单位,针对教学中的某一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通过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使教师在上课前对每一专题都有深入的了解,这样讲起课来就得心应手。

2.教学要与大学生实际利益与发展紧密联系,促进其对课程兴趣的增长。《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一般都是影响和关系世界及国家发展的所谓“大事”,似乎与个人利益没多大关系。但是,每个人都具“趋利避害”的心理倾向,因此对大学生而言,与自身利益和发展有某种关联的事情常常会非常关心也很感兴趣,而对与自身利益及发展无关的事情不会十分关心。因此,如果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对这些“大事”的讲解脱离大学生实际,而不与其利益及发展直接或间接联系起来,则他们会认为这些“大事”距离自己太遥远,对于课程的兴趣就会减弱。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要求在教学中真正讲清楚国际国内大事对国家、对社会意义何在,对个人而言又意味着什么,从而使学生真正认清形势、把握政策。

3.在教学中重视对分析问题方法的传授,重视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了之后感到有用。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把《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当成一般“新闻”,将课堂教学变成“传播新闻”,无疑会使大学生丧失对课程的兴趣。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除了尽可能地对国际国内重大问题深入浅出地作出分析外,还应重视对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对某一热点问题的讲授,可以先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问题的一些常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重点分析这一热点产生的背景、来龙去脉,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为什么坚持这一态度等。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其感到这一课程对他有用。

4.在教学中重视对现代技术的运用。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传媒技术等现代技术的优势,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国际、国内大事;我们每年都要购买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形势》影视资料,定期在学校录像厅给学生放映,增进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了解。

五、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密的组织纪律,而且对学历和职称都有明确要求。我们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必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80%以上的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和硕士以上学历。

总之,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既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会议精神,把我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这一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深入,努力推动我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