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篇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篇

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2:02

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篇1

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收入分配;经济增长;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F12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003-03

投资和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两个关键因素,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拉动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增加投资是各国政府常用的刺激经济回升的重要手段。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长期看,市场需求规模是决定着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主要因素。投资需求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经济增长进入正常运行后必须有消费需求相应的增长加以配合。因此,我们应该在增加投资的同时,相应地重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多方面启动国内市场,这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意义。

一、消费、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步入了出口导向与投资驱动快速发展的发展模式,但是投资和贸易顺差增长过快、内需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消费、投资、出口难以共同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出现了内部失衡,表现为投资与消费严重失衡,即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例)偏高,而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例)则相对偏低。

基于1991―2012年间数据,采用国民核算支出法来测算辽宁省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2004年以前,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大(见下页图1),1991年和1992年两因素的贡献率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最终消费贡献率为62%左右。在1993年,资本贡献率一度超过消费贡献率,上升幅度与下降幅度都较大。1993―1995年,消费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在1995年,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达到历史最大值80%,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出现了负值-14.1。1996年消费贡献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下降到15.4%。1996―2002年,消费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小,保持在50%~70%之间。1994―2002年,消费贡献率一直大于资本贡献率,也就是说,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份额的最大需求。1996年以后资本贡献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在2002年后出现下滑,2003年以后资本贡献率超过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变化幅度较为平稳,资本贡献率保持在55%~80%之间,而消费贡献率保持在30%~45%之间,这说明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已由消费需求变为投资需求,显示出辽宁消费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贡献率处于偏低的地位。因此,提高消费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贡献率迫在眉睫。

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的原因

(一)居民收入低,城乡收入差距大

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总量上看,到2012年,辽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223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384元,虽然高于全国水平,但在全国排第九位。辽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于位于南方沿海地区,甚至低于同在环渤海地区且自然地理条件比较相近的山东。

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城乡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由2006年的6279元增加到2012年的13838元,收入差距增长了两倍多,过大的收入差距,造成贫富分化严重,也导致了全省消费格局重心在城市。辽西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城乡居民收入较低,相应地消费处在较低层次上,而沿海城市旅游、贸易的繁荣发展,收入相对较高,消费水平处于较高层次。

(二)消费环境不理想抑制了消费增长

目前市场整体消费环境不善,消费服务水平较低,从饮食、加工业到医疗、保险业,从通信、汽车市场到金融、证券、房地产乃至教育领域,无不积攒着消费者的心头之痛,侵权易、维权难,严重挫伤了居民的消费积极性,消费诚信度存在一些诚信缺失。价格也是影响消费支出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消费品价格越高,居民的消费支出就会越少,制约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原因是不断攀升的高物价和相对而言的低收入水平。2011年辽宁省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7%,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增到1.1%。有限的收入面对高额的商品,消费者往往是捉襟见肘、望而生畏的。

(三)产业结构失衡对消费的影响较大

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改革开放初期,其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对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忽视,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费结构的不平衡。2012年年末,第二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53.2%,这其中工业占比为87.7%,建筑业占比为12.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仅为8.7%,经济结构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结构的优化。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仍然落后于城镇,在农村,治病难、养老难的问题仍然没得到解决。2007年,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全面实行,但新农合在农民医疗支出的报销额度上十分有限,很多的药品不在报销范围之内,治疗小病或靠长期吃药才能维持的慢性病所需的费用都是自费。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农村一部分的老人参加了养老保险,还有没有纳入社会保障制度的人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三、进一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1.运用税收政策切实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若要切实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现实状况,首先,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一般增长机制;宏观上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微观上要确保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等,真正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形成合理有序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做到中等收入者占比达到多数,绝对贫困的现象基本消除。其次,做好收入再分配,这是政府重要职能之一,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政府要建立公平取向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机制,引导社会公众形成以公平的理念,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2.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促进农民增收。积极运用财政政策,缓解三农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促使辽宁农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转换农业的发展模式,注重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的开发,使发展模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注重对农村林牧渔业的投入,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扶持乡镇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向外向型的模式发展,积极鼓励农民从事种植业以外的其他产业活动。

3.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并扩大其占比。中等收入者是扩大内需的主力军,只有促进消费市场多样化、多层化,并加以科学而规范的引导,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消费能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均衡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抓紧实施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消除超过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垄断行业过高的收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切实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切实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配套衔接,控制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扩大的趋势,实现城乡经济、文化的协同发展。

(二)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刺激有效需求

监管部门要改善监管方法,加强监管力度。要敢于曝光消费市场的不合法的违规操作,为消费者的利益保驾护航,真正做到对监管部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要发挥媒体的作用,引导消费者形成一个理性适度的健康绿色的消费理念。只有逐步完善居民消费环境,才能刺激居民的有效需求。

(三)加快发展服务类消费,拓宽居民消费领域

要扩大内需,就要加快发展服务类消费,扶持享乐型消费。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层次在提升,文化内涵已逐渐融入到城乡居民的生活当中。要加快能对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的文化教育、文化交流、文化旅游等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挖掘和释放节日消费市场的潜在需求,引导和鼓励服务企业开展各类商品的营销活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节假日消费需求。要扩大旅游消费,加强辽宁省各特色景点的宣传、温泉旅游的开发力度,发挥拥有旅游资源地的优势,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养生旅游、观光休闲旅游等等,带动辽宁的经济发展。

(四)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消费水平

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切实解决关闭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问题。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社会保险的覆盖和基金征缴工作,重点是关注农民工以及非公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的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吴乐珍.我国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4).

[2]沈坤荣,刘东皇.是何因素制约着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学家,2012,(1).

[3]刘东皇,孟范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

[4]魏志凯.促进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多因素分析[J].商情,2011,(6).

[5]孙迎联.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科学,2011,(3).

[6]程霞珍,潘理权.扩大居民消费的难点、重点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1).

[7]柳国海.当前我国收入差距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2,(20).

[8]王青.关于扩大沈阳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C]//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

分册,2013.

[9]徐伟.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政策建议[J].经济,2013,(1).

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篇2

论文关键词:消费需求,发展方式,转变

 

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只有不断扩大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和巩固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应有的作用,才能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就已经充分论证了的。

1.消费需求是生产发展的“第一个限制因素”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一是通过消费过程把生产出来的产品消灭,使生产过程得以最终实现,“因为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二是消费为生产创造出动力,因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从马克思的论述可以看出,生产不能脱离消费而存在,没有足够的消费需求,生产难以持续下去,消费需求是生产发展的“第一个限制”因素。

恩格斯在谈到消费和投资的关系时也曾指出,积累是最进步的社会职能。在现代社会,积累和投资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处于“贫穷的恶性循环”中的国家,投资会成为冲出这种恶性循环的手段。问题在于,投资需求属于生产消费,是为最终生活消费服务的。积累和消费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没有最终的生活消费,再多的生产投资都是无效的。在人类社会的低水平或供给不足发展阶段转变,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而在人类社会的较高水平或需求不足发展阶段,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越来越明显论文怎么写。

2.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消费需求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三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消费需求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这已为各国经济发展实践所证明。1979-2005年,全球的年均消费贡献率为77.4%,与之相比,我国的年均消费贡献率只有57.4%,消费的贡献明显小于其他国家。尽管我国消费贡献率明显偏低,但仍然超过投资贡献率和出口贡献率之和,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这表明,一般情况下,世界各国都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来支撑经济增长,而投资需求的作用则是第二位的。

3.扩大消费需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把消费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第一位的要素,就是要纠正我们过去主要注重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忽视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的片面做法。从这一意义上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来拉动,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观念的问题。归根到底,只有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才能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是引致需求,投资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决定的,是由消费需求派生出来的。离开消费需求的有效支撑,投资不可能无限制地循环下去。只有把投资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才能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投资拉动的路径依赖严重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投资率不仅明显偏高,而且,在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增长对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

1.投资率明显偏高

1978-2005年,全球的年均投资率为22.1%,且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的24.2%下降为2005年的21%。而同期,我国的年均投资率为38.9%,且呈不断上升之势,从1978年的38.2%上升到2005年为42.7%,相当于世界平均投资率的两倍。2009年,我国的投资率更是高达47.7%。

2.消费率严重偏低

1978-2005年,全球的年均消费率为77.6%,且呈上升之势,从1978年的75.6%上升为2005年的78.8%。与此相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消费率总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的,从1978年62.1%下降到2009年的48%转变,下降近14个百分点,与世界平均消费率相比相去甚远。

3.经济增长陷于投资拉动的怪圈

由于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偏弱,加之宏观政策的诱导,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资和出口越来越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手段。2001-2009年,我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3.2%。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国家实施经济刺激计划后,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投资拉动。2009年,我国投资贡献率达到了惊人的95.2%。投资成了事实上的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4.投资拉动型增长制约了发展方式转变

投资的过快增长以及日益深化的投资依赖,一方面造成严重的生产能力低水平过剩,产业结构进一步扭曲,另一方面还导致投资效率持续下降,投资效果系数大打折扣,投资规模和强度不断膨胀,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陷于投资拉动的恶性循环,粗放型的增长模式难以转变。

三、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

要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为城乡居民创造宽松的消费环境,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

1.确立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观念

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关系,根本转变以生产为目的、消费为生产服务的观念,真正确立以消费为目的、生产为消费服务理念,彻底克服重积累、轻消费,片面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倾向。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根本目标和动力,构建投资和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体系,真正体现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的发展的目的性论文怎么写。

2.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把好银行贷款关,严格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把好土地和项目审批关,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和投资规模,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着力点,在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同时,抓紧制定和完善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树立科学消费观,促进可持续消费,积极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规模的扩大,努力实现投资与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协调拉动。

3.实施以富民为目标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这是改变我国消费率过低、促进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客观需要。从居民收入的增长率看,除个别年份外,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都普遍滞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从与国际水平的比较看,我国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明显偏低。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切实改变工资收入偏低的状况,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4.努力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我们应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十七大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积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是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劳动报酬成为大多数劳动者最可靠的生活保障来源;二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三是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调节过高收入转变,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四是扩大转移支付,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

5.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利用社会保障机制调节消费需求。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二是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特别是提高城乡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三是在继续巩固“两个确保”、规范和完善城市“低保”的基础上,稳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参保率;四是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为农村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非均衡发展的态势。

6.创造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政策体制环境

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前提。为此,必须深化消费领域的改革,优化消费环境。一是加快清理和修订不利于消费扩大和结构升级的法律法规,完善消费信贷政策,进一步扩大信贷消费的规模和领域;二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对城乡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资,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三是加大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力度,努力为城乡居民创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四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稳定物价,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总之,只有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片面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扩大消费需求应该成为而且必须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

参考文献:

1.陈文通.科学发展观新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王云川.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马晓河.当前中国经济是投资偏热、消费偏冷[J].经济前沿.2004,(1).

4.马凯.科学的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求是.2004,(7).

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篇3

关键词: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增长方式

一、投资、消费和出口与我国经济增长

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是指通过扩大投资,为经济体创造投资产品需求,增加本年度GDp中的固定资本形成额,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投资不仅是本年度的最终需求,也是未来生产的资本要素投入,现在的投资将形成未来的生产能力。以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存在着当前投资与未来消费需求相匹配的问题。如果当前的投资不能提高将来的社会消费水平,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将不可持续。

消费、投资、净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表现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和拉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上。贡献率指三大需求增量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拉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中,三大需求各自贡献多少,在数值上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三大需求贡献率的乘积。下图由《中国统计年鉴2008》统计的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的数据所绘制。

图2-1投资、消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图2-2消费、投资、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

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的大部分年份里,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在经济的启动或回升阶段,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如1993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70.5%,1998年投资的贡献率为63.1%。这主要是因为政府以投资来启动经济政策的结果。当消费需求旺盛时,一般都能保证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当消费需求持续疲软,经济增长的速度就会放缓。可以说,消费需求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经济增长主要的拉动力量。而2000年以后,消费需求无论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上,都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超过消费。

为了具体分析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建立回归方程:

lnGDp=lnc+lni+lnnX

根据1978-2007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数据,用eViewS5.0回归结果如下表。

表2-1方程回归结果

注:*和**分别代表5%和1%水平下显著。

由上面对数模型回归结果可看出,1978-2007年间,消费、投资的变化与经济增长均呈正向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862,相关密切。消费平均每增长1%,GDp增加0.498348%投资平均每增加1%,GDp增加0.483426%,出口平均每增长1%,GDp增加0.010188%,投资和消费对GDp拉动作用较强。而在1979-1997年和1998-2007年两个区间,消费增长对GDp拉动作用都在0.65以上,明显大于投资和净出口。这进一步说明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主导作用。

消费对GDp弹性大于投资和净出口,说明通过启动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要超过刺激投资和出口。但由于投资需求的可控性较强,只要政府作出扩大投资规模的决策,很快就会见到成效。我国以往启动内需主要是通过扩大投资来实现,对于启动消费采取措施不多,这是我国经济萧条时启动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

二、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局限

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无论是固定资产增长速度还是投资率都明显偏高,属于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吸纳了投资增长所带来的产能,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对外出口增长较快,为投资型经济增长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的话,我国当前既面临国内市场的相对过剩,又面临国际市场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已经不大,我国经济增长必须走到依靠消费拉动的轨道上来。

首先,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受到技术提升的潜力、资本边际效益递减和产业结构演进的制约。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企业提高技术水平热情不高,粗放式投资边际效率递减,我国固定资产资产回报率开始下降,为了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产出用于投资。对我国来说,投资率已经如此之高,很难通过进一步压缩消费来增加投资,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本需求的渴求与资本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难以通过极度膨胀的内部积累来化解,因而不得不增加对外资的追逐。这也是多年来我国加大外资引进的重要原因。一旦资本供给出现问题,就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增长。

其次,资源短缺和基础设施瓶颈难以支撑高投资的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助长了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过量消耗资源与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低,资源利用率低,浪费较为严重,能源和资源供给潜力不足以持续支持经济高速增长所需要消耗资源的规模。在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每当固定资产投资带来产能膨胀,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就会显现出来,经济增长的同时常常带来新一轮通货膨胀。

最后,投资增长过快造成生产能力低水平过剩。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存在着大量的盲目投资和无效投资,导致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特别是一些高耗能行业的过度投资,拉动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高速增长,而服务业的发展则严重滞后,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适用于经济发展的早期和工业化初期阶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短缺经济、供不应求的时代已经结束,制造业正面临深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的转型阶段,低水平的投资扩张所带来通常是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无助于我国工业化的高级化进程。

三、建立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

当前,我国消费需求增长缓慢从需求方面对建立消费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机制形成了制约;产业结构低度化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从供给方面对建立消费需求形成了制约;市场机制不完善限制了供需双方自动调节的能力,强化了供需双方各自的发展路径,进一步增加了建立消费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难度。建立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动力机制,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同时入手。

首先,要从消费需求角度对建立消费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动力机制提出对策,主要途径是把消费需求调控纳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因素,提高最终消费率,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其次,要从供给角度对建立消费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动力机制提出对策,主要途径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解除消费需求供给方面的约束,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的能力和质量。最后,要从体制角度对建立消费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动力机制提出对策,主要途径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供需双方自发调整,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可以说,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来拉动,不仅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观念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的成果,才能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高投资、宏观成本与经济增长的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5,(9).

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篇4

关键词:经济增长 投资需求 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作用。消费需求作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动力,既是gdp的组成部分,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投资需求作为一把“双刃剑”,短期可以增加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长期可以形成一定的生产力,增加社会产品的生产能力,提高商品供给,推动经济增长。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出口的增长会导致国内有效需求的增加,有利于一国进行必要的外汇积累,资本和技术的进口,从而提高生产能力。另外,出口的增加也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一、“三驾马车”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拉动分析

按支出法统计的gdp是从需求角度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总量指标,它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构成,其公式为: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固定资本投资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三大需求要素各增加量之和即为当年gdp总的增加量,其中每一要素的增加量占gdp总增加量的比重就是当年该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度,而用这一贡献度乘以gdp的年增长率就是该要素对当年cdp增长的贡献率。用公式表示即为:

某需求要素贡献度=某需求要素增量/gdp增量×100%:

某需求要素贡献率:某需求要素贡献度/gdp增长率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一)最终消费需求对青海省经济增长贡献较平稳

1994—2008年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份额分别为55.53%,72.24%,—27.77%,最终消费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位居第2。从时间区间上看。最终消费需求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比较平稳,1997年仅为-0.63个百分点,对经济的增长贡献为6.96%,成为这15年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最低点;2005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又达到高峰值,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1.85%,对经济产生11.21个百分点的拉动力,极大地带动了青海省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下降趋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2.56%,拉动经济增长4.13个百分点。从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总体波动趋势上看,除了1997年之外,最终消费对青海省经济增长贡献相对比较平稳,2000—2007年年均贡献率为75.55%,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和推作用。

(二)资本的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影响较大

从上表可以看出,资本的形成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1994—2008年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份额上看,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高达72.24%,平均拉动力为7.8个百分点,位居第1。从总体趋势上看,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波动性也较大,呈“双u+双n”形式。1997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2.84%,对经济的拉动为8.36个百分点,之后在2001年又达到高峰时期,对经济增长完全起拉动作用;2001年经济增长率为13.82%,资本形成的贡献率高达140.64%,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为16.45个百分点;2002年资本形成仍对经济增长起绝对拉动作用,对经济增长拉动13.5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111.89%。15年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峰值之差达80.72%,落差较大。2008年虽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但青海省的资本形成对经济的拉动仍呈上升趋势,拉动力为10.47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长了1.9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2.46%。

(三)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波动较大,且对经济增长呈负效应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又深居内陆地区,其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较低。“八五”之前其贸易主要以农畜产品为主,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虽一改过去单一产品对外贸易出口的格局形式,但由于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对外贸易产品需求更加趋向专业化、技术化、科技化。从而极大制约了青海省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处于劣势地位。1998年之前,青海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正值,且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均在1个百分点之上。自1998年开始,青海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负值,而且下降比速较快,2001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到116.10%,达到对经济影响的最低点对经济的拉动为-13.58个百分点。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于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不能达到相关国际产品标准,致使对外贸易发展遇到了阻挫,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基于索罗模型的实证分析

为进一步揭示“三驾马车”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本文运用索罗模型对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分析。

根据三大需求要素与yfgdpi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总消费tc,总投资i,进口(m)和出口(x)为解释变量,以gdp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如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lny=c+alntc+blni+γ/lnx+δlnm

本文根据青海省1983—2009年相关数据,运用e-views5.0软件进行ols分析可以得出:

由于r2=0.99,几乎接近1,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高。根据f分布表可知,时,f=5029.4>fod1(4,22)=4.31,回归方程十分显著。由于to=3.36,t1=7.26,h=13.31,t3=3.03,t4=-0.19,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查t分布表中自由度为22(n-k-1=27-4-1=22)的相应临界值,t.(22)=2.074,可知t值除了进口外都大于该临界值,所以拒绝原假设,即除了进口外的四个解释变量都在95%的水平下影响显著,都通过了变量显著性检验。d.w=1.04.查d.w.检验上下界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k=5(包括常数项),n=27时有du=1.76,dt=1.08,很明o

由于r2=0.99,几乎接近1,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高。f=3257.9>f0.01(4.21)=4.37to=2.63,t1=3.77,t2=4.08,

t3=2.81均大于ta(21)=2.080,模型通过了f检验和t检验。又由于1.76

通过上述模型我们可以得出:消费每增加1%经济将增加0.36%,投资每增加1%经济将增加0.63%,出口每增加1%经济将增加0.02%,进口每增加1%将使经济减少0.01%。从弹性系数角度分析可知,投资是青海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消费次之,而出口对促进青海省经济增长的作用偏小,进口对经济增长起反向的拉动作用,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青海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和投资推动。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模型和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青海省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增长对投资增长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在日益提高,消费在未来数年内将超过投资贡献成为促进青海省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就目前来看,青海省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不大,相关性不强,不是青海省gdp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但从长期来看,青海省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度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深入,进出口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可能与投资和消费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分伯仲。

为进一步促进青海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投资对产出的影响大于消费,且贡献率较大。这是由于青海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青海省应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充分调动民间投资,满足地区经济建设需要。同时,由于青海省的投资主要投向了高能耗的粗放型部门,所以收效甚微,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严重,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破坏,今后应致力于改善投资结构和投资力度,以提高投资的利用效率。

(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主动力。虽然投资需求对青海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但由于投资需求是消费需求派生出来的,其本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量。因此,无论从量还是从增长率角度来看,最终消费对产出的影响都是最大的。近年来,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和自身人口的不断增长,青海省消费潜力巨大,而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必须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不断使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相匹配,减小贫富差距,特别要致力于提高农牧民收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促使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篇5

关键词GDp增长消费拉动序列相关

消费、投资和出口与GDp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宏观经济领域讨论的热点,学者们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宏观经济模型GDp=C+i+G+(X-m),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被广泛认同,它们通过乘数作用,推动GDp的成倍增长。

本文就是试图利用经济模型,找出消费对于GDp增长率的贡献,从而通过增加消费,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增长。

消费在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三分之二左右,消费可以通过自身的增加直接拉动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拉动投资间接拉动经济的增长。我们知道对数模型反映的是因变量变化1个百分比,自变量变化的百分比。本文就是用对数模型来考察当消费变化一个单位时,对GDp增长率的影响,对未来的经济增长提出对策。本文山东省统计年鉴运用1984―200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一、消费对GDp增长的模型推导

我们知道消费和GDp是相互促进的,消费可以促进GDp的增长,GDp的增加也会增加消费,在本模型中对于消费和GDp增长的关系,首先我们判断消费和GDp的因果关系,对此我们首先要进行因果关系检验。我们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进行检验,得检验结果:

我们可以得到消费是格兰杰意义上的GDp的原因,而GDp却不是格兰杰意义上的原因。

由于人均消费倾向比较低,山东省的经济发展主要以投资拉动我们通过模型的估计,求出消费增长的比例与GDp增长的比例之间的关系。由于消费对经济影响的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效应,因此前期消费对本期也有影响,所以在估计模型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当期消费,还要考虑前期消费对经济的影响。由于经济变量本身是非稳定的时间序列,用传统的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并不能全面的反映经济变量间的关系,而且直接运用变量的水平值来研究经济现象间的均衡关系容易导致谬误结论。因此,需要进一步建立动态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此我们进行对数参数估计使用的模型为:

参数估计后可以发现前期的消费与GDp的增长为负相关,不符合经济意义,同时Dw统计量为1.0695,存在正自相关。对相关性进行检验,可得结果:

经检验存在一阶自相关和一阶偏自相关,因此对方程加入aRma进行修正。得到新的参数估计方程:

参数估计的个参数都有经济意义,赤池准则通过,Dw统计量为1.79,序列相关消除,进行检验,得检验结果:

通过检验可知自相关和偏自相关消除,不存在序列相关的问题。再检验异方差,进行white检验,得结果:

通过检验可知不存在异方差的问题。

可以得到最终的参数估计模型:

LoG(Y)=0.7457102455*LoG(X)+0.35141219*LoG(X(-1))+[aR(1)=0.731276904,ma(1)=0.6919759081,BaCKCaSt=3]

二、模型意义说明

通过以上的参数估计我们的到了最终的估计模型:

从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期消费对GDp增长具有最大的影响,当期消费增长一个百分点,GDp的增长就会增加0.7457个百分点,从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扩大内需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我们面对全球性的危机,经济增长的压力增加时,如何保持经济增长率使我们面对的突出问题。从消费对GDp增长的带动作用可以看出,对于保持经济增长率,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对于下一个阶段的重要性。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于下一个阶段保持经济增长率,增加消费是一个重要途径。从模型中我们也可以得出,前一期的消费对本期的经济增长也有重要影响,它增加一个百分点,同样会使GDp增加率增加0.35个百分点。所以,消费无论是对于当前的经济增长,还是以后经济的持续增长,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模型的滞后项表明,前一期的经济的经济增长也会对本期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前一期的的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本期的GDp会增加0.73个百分点,这正表明了经济增长的惯性。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在一段时期就会持续性的发展下去,可能是前期的投资在本期发挥了作用。我们要想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必须保持经济的增长率,因此必须要通过各种途径,实现经济缩小与先进省,乃至发达国家的差距。

山东省国内生产总值整体上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从1996年的5883.8亿元到2007年的25965.91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特别是从年以来,山东经济发展发生积极变化,进入了快速扩张阶段,上升势头强劲,生产总值增长持续走高。从三大需求来看,我省的经济增长属于比较典型的投资拉动型。以“十五”时期的数据为例,我省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地区间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3%、47.6%和7.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9、6.2和0.9个百分点,其中,2003、2004、2005三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8.1%、54.6%和49.7%,投资己成为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动力。因此,更显出我们下一个阶段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显示了经济的发展的持续性。

三、消费需求较快增长慢的原因既促进消费的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消费对GDp增长的影响分析,促进消费对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一些因素制约着消费:

1.居民总体的收入水平低,而且就结构而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消费低的一个原因在于生活在农村的人口收入过低。

2.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磨擦性失业”、企业体制改革中效率追求引起的减员增效、农村科技进步所释放出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的就业压力等使城乡居民就业稳定性减弱,再就业的困难加大等因素,都削弱了居民的消费信心。

3.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薄弱,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即使有些钱也不敢消费。

我们可要采取一些措施促进消费增长,从来带动经济发展。

1.合理调整居民收人分配政策。一是研究使用税收调整手段,通过结构性减税等手段,减轻中低收人者税收负担。二是落实国家财政直补政策,减少农民税费负担,减轻农民负担。三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转移,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门路。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广先进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工作经验,探索和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主、社会公积为辅、城乡居民缴纳为补充的保障体系,适当提高城市低保,完善对城市低收人群体的保障。

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大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支出更多地向农村和落后地区倾斜,改善农村地区水、电、路、通讯等设施建设,尤其是加大对农村电网改造力度、整顿农村电价、降低用电成本。同时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地区的商品销售和服务网络,让广大农民方便购买,放心消费。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09BtJ011)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魏凤.山东省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2]吴先聪,王成璋.经济增长与消费需求的计量经济分析.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篇6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社会再生产角度看,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和净出口需求是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随着近几年我国进出口额的激增,贸易摩擦不断发生,同时,我国经济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愈来愈大。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最终还是要依靠消费需求的增长。

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动因对策

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1998年我国就认识到了扩大消费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但却收效甚微,城市居民消费能力高但是消费欲望低,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低但是消费欲望高,这种不平衡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因此,要想降低经济发展的风险,实现经济平稳有序运行,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由投资型转向内需拉动型,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扩大国内市场,进一步减少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一、我国实行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有利条件

(一)政策引导有利于消费的增长

最近几年,我国消费增长缓慢、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降低等问题,已引起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们的普遍关注,2004年以来,国家把扩大消费需求提到相当的高度,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支持下,消费需求有望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周期。

(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助推居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大幅增长

“十二五”r期,第三产业已有了飞跃性发展,第三产业占GDp达到40%左右,预计“十三五”期间,我国第三产业将会取得更为快速的发展,以此将极大促进劳动服务型消费的增长,使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在消费中的比例大幅提高,从来带动我国未来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

(三)城市化将拉动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市化率保持在1.44个百点左右,粗略计算,我国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约拉动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那么,“十二五”期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拉动最终需求每年增长约2.3个百分点,因而,未来城市化率的提高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消费的增长,进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二、我国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

(一)收入分配不均,有效需求不足

根据2015年的数据统计表明,我国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为31195元,比农民11422元的人均纯收入多了近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这一比例非常悬殊。这种现状使消费陷入了高收入阶层的实际消费需求相对缩小进而造成有效需求难以形成的不良影响。即使是消费层次较高的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不同的群体之间,其消费能力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对扩大消费需求而言迫在眉睫。

(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立法滞后,制度本身在设置就上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目前并没有建立起覆盖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而且不能很好的统筹社会各个阶层,另一方面保障水平低又导致家庭承担的风险过重。这些方面都使得消费需求难以真正实现,极大的阻碍了消费需求的正常增长。

(三)消费观念阻碍了消费的增长

儒家文化对节俭的倡导以及安居乐业的生活,造就了人们根深蒂固的节俭传统和积累财富的观念。这种勤俭节约、未雨绸缪的传统消费观念虽然可以缓解潜在风险和变故所带来的压力,但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消费信贷的发展。

与节俭的消费观不同,高消费观念是一种不顾个人信用承受能力的过分的、不科学的和超前的消费观念,会危害正常的健康的消费需求。在收入增加时,由于缺乏正确的消费引导,许多人不计成本的进行盲目的高消费。

三、启动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对策

(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

要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要改变初次分配中重资本而轻劳动的现象,降低资本所得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同时加强政府对再次分配的参与和强制力量,把目光集中在低收入群体身上,提高再分配中居民收入所占的比重,降低国家和企业的过多收入,通过调节税收等方式,把财富重新分配给低收入群体,增加其消费能力,提升其消费信心。

(二)不断完善社保制度,提高消费者预期

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消费倾向或是储蓄倾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弥补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差距的过大,保护全社会成员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从而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一是扩大社保覆盖面积,增加受保护人群基数。目前扩大社保覆盖面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中低收入者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不断扩大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的覆盖面。

二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创新救助体制机制,倡导社会互助,从而构建起全面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国家财政要对社会救助组织给予专款专项支持,并加强监管,充分落实好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和优抚安置等专项资金的运转情况,确保困难群众、特殊群体和优抚对象的生活权益。

(三)调整消费结构,逐渐转变居民的传统消费观念

当代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与现代经济环境相适应的新型的消费观,它倡导人们不仅要勤劳的工作,也要进行科学的消费,这需要消费结构的引导。

一是开辟住房消费新热点。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为消费者打造轻松舒适的购房环境。

二是提高教育消费的比重。政府要加强宣传,引导居民加大对自身教育的投入力度,鼓励、动员和支持各种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办学,大力扶持民办大学、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三是积极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政府方面应该规范旅游市场,控制门票价格,完善旅游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为旅游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忠,任文举.消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25-26.

[2]卢嘉瑞,王智刚.扩大内需应坚持投资与消费“双拉动”.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3(2):33-35.

[3]范剑平.论投资主导型向居民消费、社会投资双拉动型转换――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分析.经济学动态,2013(2):67-69.

[4]李富强,董直庆.论中国当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特点.冶金经济与管理,2011(4):88-89.

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篇7

关键词:体育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用;认识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我国体育消费逐渐增加,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又一大支柱。想要保证我国的经济市场持续稳定的增长,就要不断的扩大经济内需,这样才能拉动经济增长,而且通过体育,来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也表明我国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得到了提高。尤其是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越来越重视体育消费为我国的扩大内需的作用,因此也在不断的发展体育消费。目前我国的体育消费的表现阶段也在不断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助力和支持。

一、开拓体育消费可以带动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刺激经济增长

(一)体育广告业

我国体育消费所带来的经济收入逐年在增高,尤其是和体育有关的广告业,是体育消费经济增长最快,也是份额最大的一个行业。由于体育和生活紧密相关,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一级的体育明星,都为体育代言。尤其是某些商家利用运动员的形象,在运动赛事中,积极推广自身的产品。而每年因为体育代言,也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所以,体育广告业是体育消费的重头戏,也是重要的经济收入的部分。我国经济市场发展中,要注意对体育广告业的开发和利用,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

(二)体育业

我国体育事业最早从1987年开始,然后经历29年,而后随着体育事业的逐步完善和发展,各种类型的体育也在逐渐的发行,至今我国的体育行业已经比较成熟了。全球大约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体育,并且让体育成为了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通过体育,可以向民间筹集资金,把民间闲散的资金有效的利用起来,来发展体育事业。同时还可以为彩民提供一定的高额奖励。所以,体育事业也是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体育消费中的重要的一种方式。

(三)体育旅游业

我国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开放,以及体育消费带来的巨大经济收入,让我国的对体育消费有关的行业十分的重视。尤其是体育旅游业的的兴盛,不仅吸引了国内大批的体育爱好者来旅游,参加活动,扩大了内需,同时也吸引了国外的游客,让体育旅游业快速的发展起来,拉动了经济增长。而且由于体育旅游的内容丰富多彩,在旅游的同时,还能得到锻炼,体育旅游项目繁多,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所以,体育旅游业也是体育消费的重要环节之一。

(四)体育健身娱乐业

我国体育健身娱乐行业受到体育行业影响,也逐渐的火热起来。和体育建设有关的服务和娱乐项目,都十分的受人关注。目前我国各地的健身会所中,提供的健身器材,医院中的康复治疗的器材等。还有平时可以学习比较简单易懂的运动,艺术体操,乒乓球,台球等运动,都是目前比较大众的,受欢迎的体育健身项目。而且通过体育娱乐健身项目,可以提高百姓的身体素质,释放工作和学习的压力。所以在保证健康的同时,还可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二、体育消费增长趋势表明它将会对刺激经济增长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快,同时根据近些年的数据显示可以知道,和体育有关的行业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我国的体育消费发展也经历三个阶段,才不断的完善体育消费对我国经济内需的扩大以及拉动经济的增长。从体育消费最初级的阶段开始,是只能满足基本需求的低级阶段,这是百姓经济水平刚刚满足对体育的消费,第二结算就是提高消费质量的中级阶段,在这一时期能够享受到更好的体育消费服务,第三就是消费多样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越来越多的消费的方式可以让百姓选择,所产生的体育消费也是很大的。所以,体育消费在劳动经济,扩大内需十分的重要,具有积极作用。

三、体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小

体育今消费是随着体育行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但是受到影响较小。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为国家的经济收入提供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体育消费,之所以很少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体育消费的需求在不断的上涨,另一方面是因为百姓对体育消费的热情,还有就是和体育相关的行业的投资回报率较高。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促进国家的经济收入,扩大内需,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家的经济增长的更快。

四、对我国目前的体育消费水平在刺激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应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体育消费对我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中,而不是短期快速的经济发展。所以,要对体育消费有一个客观的认识,首先要认识到,体育消费水平与个人可支配收入及对未来收入预期有较大关系,如果个人的收入较多,在体育上的消费就会更多。其次要认识到,我国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目前还是地区性市场,虽然目前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健身场所,但是真正达到娱乐和健身目的的,还是很少的。最后就是我国体育消费结构比较单一,还有待改善和增加新的内容。

五、结束语

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改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百姓的经济收入。而百姓的经济收入增加之后,会在衣食住行以外的领域消费,体育消费就是其中的主要一项。体育消费的内容很多,而且能够成功的扩大我国的内需,有效的拉动经济增长。从我国的体育消费的发展阶段可以看出,体育消费拉动内需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活动,是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目前我国体育消费的项目也是多种多样的,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扩大内部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篇8

关键词:

扩大内需;消费需求;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02001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我国的经济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而此次受到世界经济下滑的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也遭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外部需求减少。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2009年我国GDp同比增幅8.7%,其中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2.5%,拉动GDp增幅中4.6个百分点;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2.3%,拉动GDp增幅中8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4.8%,也即是表明外需负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转型压力。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增长,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内需,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是关键。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市场容量和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实现“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型,通过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1促进就业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对策

城乡广大的中低收入者在总消费群体中占较大比重,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很高,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可以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实现扩大内需的目的。增加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提高居民的消费支出能力,根源在于保障就业,依靠就业的增长带动消费的增加。根据国泰君安研究所研究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GDp1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大约对应着80万―100万人就业。也就是说,就业率的高低程度影响着经济增长的发展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社会蓝皮书》表明,2008年我国城镇的实际失业率已达到9.4%,而2009年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大概接近10%。其中,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凸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所占比重也逐年增长。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压力,想要拉动经济增长根本也就在于解决就业问题。

扩大内需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也是不同的。在2008年政府出台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中,可以看到在资金投向中基础设施建设所占比重很大,这些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项目需要的劳动力较少,能够创造的就业岗位有限,给就业带来的直接拉动作用也有限。此外,大规模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容易导致重复性建设,造成资源的低效率配置。然而,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力量。所以,应当把投资的重点向企业投资倾斜,尤其是要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力度,这也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已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也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艾瑞咨询集团的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达到4200万家,并预测未来3年中小企业数量将保持7%―8%的增长率连续扩张。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地位和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但是,面临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少中小企业破产倒闭,给我国的就业带来了较大程度的影响。事实也表明,那些高技术含量的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禁受住了金融危机的考验。因此,增加就业的关键就在于推动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经济发展战略的长远角度考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辅以政策的支持,解决其融资难的经营困难,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必然会对增加居民就业、带动科技创新以及增加税收产生巨大作用。

2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居民按收入水平可以分为高、中、低收入者三部分群体。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占我国总人口20%的低收入人群的总收入,占全民总收入的份额为5.73%,而占我国总人口20%的高收入人群的总收入,占全民总收入的47.81%。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在1980年为0.30,在1990年上升为0.36,2000年达到0.4089,2005年为0458。根据中外研究学者依据统计数据的计算,200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69,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这也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居民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

根据边际消费倾向理论,高收入者拥有较多的财富,他们的消费需求接近饱和,边际消费倾向低,对消费的贡献也较少。而中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比重很大,他们也有强烈的消费欲望和需求,而较低的收入水平使他们没有消费能力,最终就带来了总需求的萎缩。因此,国家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总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3启动消费需求,建立可持续的符合国情的消费模式

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从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特点来看,理论上扩大投资需求对拉动经济增长的短期作用十分明显,但投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只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因此,扩大内需关键在于启动消费需求。

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约2/3,而消费总量却还没有达到全国的1/3。可见,广大农民是最大的潜在消费群体。据国家统计局测算,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给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因此,扩大内需,要注重开拓农村市场,以其消费的扩大来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在拉动农村居民消费方面,国家出台了家电下乡政策,此政策旨在扩大农村消费,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同时也实现了转移出口能力扩大内需的目的。在此,笔者认为,家电类商品属于高耗能产品,不符合我们所倡导的低碳经济的要求。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低碳生活逐渐成为了我们健康的生活追求模式。通过扩大此类高耗能产品的消费来实现拉动农民消费是以破坏我们的低碳环境为代价的,不符合节能环保的理念,也无法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此外,家电下乡并不一定能够有效地启动农村消费。在我国农村,没有消费能力的农民群众仍然无法享受到这项政策的优惠。还有部分农民暂时并没有家电的消费需求,却只是为了享受这项优惠而消费了并不一定是自己最需要的商品。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不仅没有使资源能到合理配置,也降低了家电给农民带来的效用。由此也可以得出,家电下乡不如采用更直接的方式,如派发消费券等,给予农民真正实际的补贴,从而有效带动农民消费。

从长远来看,开拓农村市场,关键还在于提高农民收入,仅仅依靠政府优惠政策无法彻底改善农民状况,应当切实提升农民创造价值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其实际购买能力,建立起可持续的符合我国农村现状的消费模式。推行“科技下乡”政策,积极提供技术、信息、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服务。通过新产品与新技术的推广带动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4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一直很高,严重制约着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大。即使收入有所增加,面对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仍然不会增加即期消费。因此,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这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举措。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制度等关系到居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这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是扩大居民即期消费的根本保障,可以改变居民偏紧的心理预期,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随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也逐步改善,消费信心增强,消费需求不断释放。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居民对社会公共产品的消费降低了其对未来生活的风险预期。居民在适应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形成预期消费,消费需求增长,最终拉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田秋生,牛江涛.当前扩大内需应该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金融论坛,2009,(5).

[2]潘彦.浅议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0,(27).

[3]孟亚梅,者贵昌.扩大内需与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0,(28).

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篇9

关键词:保增长;内部需求;投资;消费;经济结构

面对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外部环境,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就只能更多的刺激内需。而内部需求分为投资和消费,如果说扩大投资对经济增长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扩大消费则是长远之计。

1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保增长最能鼓舞大众信心

经济发展离不开信心的支撑。人民信心充足时,消费者敢于消费,投资者敢于投资,整个经济就有了活力。当前的经济危机对各国人民的信心都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同样是往市场上投入一笔资金,这笔资金被消费者、投资者或者银行贮藏起来,还是被运用并在整个市场中流通,所起到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而这些货币被贮藏还是马上进入流通,关键在于人民的信心。我个人认为欧美国家上万亿美元的大手笔救市方案之所以被没有起到预想中的作用,人民信心的降低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温总理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是很准确、很关键的。

很多的学者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出发,向大家阐述了一个问题:我国经济有各种各样的优势,大家一定要有信心啊!我觉得更直观的给百姓带来信心的,还是经济增长率。太多的经济指标,专家懂得但是老百姓不懂,老百姓能懂的经济指标不多,经济增长率多数人还是能简单地理解一些的。www.133229.Com如果今年我国连续几个季度的gdp增长率都是5%、6%,那学者们说再多的有利因素,百姓也不会认为经济已经好转,信心也不会增加。从保持信心方面来讲,不论何种方法先让经济增长率涨上来是十分必要的。

2保增长,短期还要靠投资

2.1消费短期内难以启动

在外部需求急剧减少的形势下,为了保增长就必须要扩大内需,而内需又分为投资和消费。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来看,扩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靠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应该是更合理的发展方向,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目前就是这样的。但是,转变发展方式远不是一年内能够完成的,为了恢复人民的信心,就要我们用最短的时间尽可能的来保增长,从短期看,我国也靠消费来保增长却是不太现实。目前制约消费的主要原因无非就是人民没有钱花和即使有了钱也不敢乱花的问题,无论是增加人民的收入,还是完善住房、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短期内都不易实现。因此,在保增长的巨额投入中,必将有大部分作为投资。

2.2从投资的特点看,易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首先,投资具有见效快、持久性强等特点。虽然当前民间资本“惜投”心理较重,投资乘数比以往都小,但巨额投资对经济和就业的直接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涉及基础性产品需求,其关联产业多且传导时间长,因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持久一些。

其次,从操作层面看,投资项目储备已久,便于政府有关部门直接实施。同时,由于我国近几年经济过热、通胀压力较大等原因,各地一直想上而未上的项目都被搁置或延缓建设,可以借此机会落实这些项目。

再次,从保增长的方案内容看,其结构较为科学合理,预计效果会比较好。中央4万亿投资既有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也兼顾了保障性住房、自主创新、生态环境、医疗卫生、灾后重建和农村民生等方面的需求,总体上结构比较合理,符合我国国情,也反映了当前社会各界的诉求,特别是自主创新、民生保障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对增强技术拉动增长作用、居民消费信心和能力,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

3保增长,长期应该靠消费,扩大消费必须要经济结构调整

3.1没有金融危机,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势在必行

30年来,我们实施了出口导向战略和重商主义政策,一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内外经济失衡,经济结构扭曲,分配不公等等。目前的经济困难,有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也有经济体制中的弊端的积累和反映。依靠投资和出口推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加速了这种增长方式的失败和破产。

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发展,成就伟大而非凡。但这种完全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对资源和环境的耗竭让全世界不堪重负,中国gdp只占全世界的6%,但万元gdp能耗却远高于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

目前不仅要解决好近期内保增长的问题,更要制定和实施一个大调整的长期战略,以改变结构失衡和实现体制转型,并把二者恰当地结合起来。比较而言,结构调整和体制转型比短期救急保增长更重要、更根本、更困难。因为,救急是必要的,而关键则在于治疗和康复。如果说在解决短期问题上,可以利用政府主导的体制优势,迅速而果断地采取一些重大措施,那么,在解决长期战略问题上,行为短期化显然是不足的。

3.2优化投资、消费结构,协调好两者比例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重投资,轻消费”,两者失衡的矛盾十分突出。假如消费长期乏力,很可能会导致投资“踩空”,形成产能过剩;而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及消费品质的提升,则可以反过来拉动投资,并对投资的方向构成“倒逼”,驱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通过消费扩张带动经济增长,进而促进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早在去年中共十七大和“十一五”规划中就有明确表述,这符合市场规律和全球潮流。

消费特别是结构合理的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之一。我国虽处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但迫切需要进入到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模式。从消费率看,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即最终消费率从1979年的64.4%下降到2008年的48.6%,而1980年-2006年世界平均消费率一直维持在70%-80%。从消费主体结构看,政府消费比重从1994年的25.3%上升到2005年的27.2%,同期居民消费比重则从74.7%下降为72.8%。从消费的城乡市场结构看,城乡消费差距在不断拉大。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全国消费总额的比重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7年的25.6%。从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看,住房、医疗、教育和保险等支出约占家庭全部消费支出的47%,食品、服装和通讯等生活消费占33%,储蓄约为20%。可见,过高的房价和社会保障不健全压缩了家庭消费支出,削弱了居民消费能力,这不仅不利于我国经济转型,也与我国发展经济的初衷相违背。

所以必须要优化投资、消费结构,协调好两者比例关系,把刺激消费需求放到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来。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最好把政府消费和大众消费区分开来。弗里德曼说过:自己为自己花钱物美价廉,别人为别人花钱物次价高。这说的是一个效率问题,政府消费和投资相当于为民众花钱,普遍而言,这种行政配置资源的效率要低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福重.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被严重夸大了[n].上海证券报,2008-11-6.

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篇10

关键词:拉动内需;消费社会;内需社会;社会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3

2008年以的金融危机不仅表明我国的增长模式已经开始缺失新的增长动力,更表明这种模式下发展出的经济体是脆弱的。中国虽然是一个大陆,但是中国经济体却不是一个大陆经济体。西方一旦发生危机,随即便会影响到中国。中国的经济体尽管从总量上说非常庞大,但是非常脆弱,缺乏消化西方危机的能力。而要持续发展,必须把眼光从国外市场转向国内市场。前一阶段所推出的各种拯救措施,还是在沿着原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老路往前推进。大量的投资拉动,结果是产能过剩,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也无法促进消费社会的建立。金融危机爆发以,我国出口额持续下降、贸易顺差减小,主要“买家”美国在经济危机的阴霾下,消费率大幅度降低,而储蓄率则将大幅攀升。一个时期以,美国居民储蓄率保持在3%左右,预计近期内将会提高到6%~8%的水平。因此,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不能再倚重于出口,未更多地依靠内需拉动。

一、消费成为现阶段拉动经济增长的可靠方式

消费作为最终需求,能够拉动中间需求即投资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姜作培,2008)。如果最终需求不足,一味扩大投资不仅起不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会造成产能过剩的反效果。因此,降低经济增长对于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程度,提高居民消费率,才是解决近一个时期以内中国经济增长难题的路径之一。这样一,不仅可以缓解当前人为造成的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可以减少外贸出口摩擦和由于外贸顺差不断增长而带的高额外汇储备和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有利于国民经济实现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的居民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和出口相比明显处于劣势,三者之间失衡的现象比较突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不足(姜作培,2009)。

二、中国社会消费动力不足的深层原因

关于拉动内需,很多人说,要让中国老百姓有钱,要让中国老百姓能够消费,这样才能形成“供给-消费”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摆脱对出口的依赖,真正让老百姓得到改革开放的实惠。但是,如何真正做到拉动内需?如何才能让老百姓消费?中国的问题是储蓄率太高,老百姓把钱攒着不敢花。2011年中国消费占GDp的比例是38%,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水平一般为70%,连人均GDp低于中国的印度都能够达到55%。因此有专家建议,可推出一些短期措施刺激消费,如发行消费券。然而,如果消费券能够购买生活必需品,那么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就会真地使用消费券购买生活必需品,而把本应该消费的钱攒起,这样还是不能产生增量效应,达不到刺激效果。而如果发耐用品消费券,如买车券,首先受惠人群将非常有限,其次又与我国的城市交通与环境现实相冲突。中国的消费水平低下,靠消费券拉动,只能在表层起到有限的短期效应,而若真正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就要找到导致消费水平低下的深层次原因。追根寻源,是因为消费需求的扩张受到多重约束。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较低。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的社会蓝皮书显示,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以前,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一直在50%以上,这个比重在2004年下降到49.6%,2005年降至41.4%,2006年更降至40.6%。居民收入低、收入增长速度缓慢,成为有效购买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二)城乡居民未支出预期持续增加。在城乡居民对收入预期抱悲观态度的同时,还需承担巨大的改革成本。高消费支出预期与低收入预期相叠加,形成抑制消费的强烈动机。如住房制度改革后,由福利分房改为货币购房,市场化后的房价不断攀升,并且有市场恶意制造刚性需求的趋势,同时政府的保障措施有限,使得居民为购得一处安身立命之地,不得不压缩现期消费,成为房奴;医疗制度改革后,政府应当提供的医疗产品严重不足,医疗保障水平未见大幅提高,价格却突飞猛进,加大了居民不确定的消费预期;而教育制度改革后,大学持续扩招,在越越多的学生迈入大学校门的同时,学费开支高涨,对普通家庭特别是农民家庭构成了巨大的开支压力,大部分家庭为了积累子女未的高额学费,而减少现期消费;养老制度改革目前尚处在推进过程当中,面对中国日益严重的“倒金字塔”状的家庭结构,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居民的养老风险增加,城乡居民均处于尽量减少当期消费的状态,以为养老做充分打算。

(三)城乡二元结构的约束。作为拥有占总人口70%的人口数量的农村,应当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然而多年以,城市与农村间人口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投资政策等多种政策差别巨大,导致农民收入低,农村的消费环境和消费能力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越大,城乡之间的消费断层非常明显,这样的“二元结构”对农村消费需求形成了深层抑制。

(四)收入差别持续扩大。我国目前出现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的问题。高收入人群的平均消费倾向低,广大低收入人群平均消费倾向虽然较高,但是由于收入低,只能维持基本消费需要。如果收入分配不均的情况持续恶化,收入不断地集中于少数人群当中,全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必然降低。

三、未的路径选择

有专家指出,美国式的消费社会模式,对于当下说,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然而美国式的消费主义,无视社会整体的基本需求、资源供给和环境状况,在市场经济下无所不用其极的刺激不同个体的消费欲望,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社会生产要素分配进一步扭曲。反过,在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之后,在社会生产要素分配进一步扭曲之后,市场经济又不得不更加依赖消费主义,不断地刺激、人为制造消费需求,以维持市场经济畸形的生存。对于我国而言,建立美国式的消费社会,庞大的资源和环境将无法持续支撑,社会生产要素配置将无法合理,大多数人的财富将被掠夺,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将成为一句空话。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广大城乡居民目前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和福利保障,即“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尽可能的满足广大居民这些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尽力获取最大的资源,提供最大的供给,并尽可能保证公平地在13亿人民中予以分配。因此,建立完善的、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广城乡居民未的支出压力与支出预期,才能使扩大即期消费成为现实。

(一)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减小收入分配差距。首先,尽快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中国目前的分配方式,一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才考虑公平问题,正是这种效率高于公平的分配方式使得资本性收入不断增加,而普通居民的工资收入长期止步不前,遏制了居民的消费能力。收入分配制度上的改革对于拉动消费具有决定性影响。其次,“十二五”期间力争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第三,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确实提高农民工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第四,加快城镇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迟福林,2011),这一政策目前政府正在努力落实当中,未应进一步加大保障房的建设力度,使居者有其屋。

(二)降低城乡居民的改革成本。一是要通过政策上的优惠吸纳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以及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二是要努力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是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保障办法,鼓励各地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推动有条件的农村在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姜作培,2009);四是要继续深化医疗制度的改革,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逐步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性质,更要注重增加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贴,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五是要改革中、高等教育制度,勇于承认历史失误,建立合理的中、高等教育体系,商讨制定面向普通家庭的教育收费制度。

(三)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公平分配。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和保障方面的消费需求,属于基本消费需求,不能纳入完全的市场经济机制下,更不能为制造GDp而恶意地制造刚性需求;而对于人民群众的高端消费需求,应较大比例地向精神领域的健康方向引导,向含有高科技成分的方向引导。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建立健康、经济、合理的消费模式,在富民的基础上强国。

四、结论

总之,消费是社会再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国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突出问题。因此,现阶段必须加紧研究如何通过扩大消费,通过建立低耗高效的科学消费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变。近年,我国消费率持续走低,在一段时期以高度依赖于现行的以投资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方式。“十二五”期间,能不能初步实现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消费拉动的方向转型,关键在于能否真正为广大城乡居民“卸包袱”,使其敢于消费、乐于消费,这既影响短期内宏观经济的态势,又决定着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因此,以盲目做大GDp为主要特征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应当适时改变,同时摒弃美国式的消费社会模式,而应尽快归还历史欠账,建立完善、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姜作培.扩大消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性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2]郑新立.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宏观经济管理,2008,(7).

[3]姜作培.扩大消费需求的方法论思考[J].理论建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