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十篇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十篇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0:09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篇1

【关键词】网络游戏;传统文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一、网络游戏与传统文化

(一)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基于tCp/ip协议,依靠互联网、可以多人同时参加的游戏。它的物质载体就是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文化背景则是由游戏制作者选定,受体群是游戏玩家,数字化是其手段,在虚拟的时空传递特定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1961年诞生的首个视频游戏《宇宙战争》到1997年发行的首个大型多人在线网络角色扮演游戏《网络创世纪》,再到后期逐渐变成的庞大文化产业,网络游戏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娱乐方式和社会生活文化。

网络游戏具有四个优点:互动反馈性强和冲破时空局限;逼真、新颖;满足心理需要;平等、轻松。恰是由于网络游戏的这些优点,使得网络游戏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所要依靠的平台和工具。

(二)传统文化

文化,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概念之分。《辞海》对文化界定是这样的:“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和它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广义的文化是立足于人之所以为人而定义的,是人本质的外在体现。狭义的文化则一般专注于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结果。

传统文化具有五个特点:兼容并蓄,充满活力;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主张“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重德行修养,以其为安身立命之本;重群体价值,轻个体价值,抑制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重整体、重和谐、重实用、重直觉的思维方式。

二、传统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运用

网络游戏蕴含传统文化的文化元素,它使信息的表现和传递更加生动有趣。网络游戏本质是内容产品,内容是整个游戏的灵魂。因此,好的网络游戏要有一个好的文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五千年辉煌和灿烂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文化宝库,给网络游戏制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我国在网络游戏题材制作方面主要运用了武侠类、玄幻类、仙游类和历史战争类四类题材

国产网游中许多游戏都是以中国传统武侠文化为蓝本来制作的,武侠一一武,即高超的武功;侠,即侠义精神,“义”体现的是侠客的道德涵义,“武”则是这种道德涵义能够实现的外在途径,中国武侠文化的主要内容就是由二者共同构成的,都是不可或缺的。仙游文化来源于古代的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主干是道学、神学、医学和教学,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就是道教。道教是远离世俗的“仙界”和“仙境”,寻求一种理想的精神世界。

(二)服饰道具的应用

网络游戏是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电子系统构架,游戏中的服饰和道具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现实的束缚,往往比现实中表现得更为夸张,更加注重细节的设计,所以游戏中的人物通常比现实中的要更加美丽和富有个性。从服饰上看,中国传统服饰分为首服、身服和脚服上中下三个部分,首服包括冠、晃、巾,身服包括上衣和下裳,脚服包括鞋和袜。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强烈的伦理色彩和场合效应,这种伦理色彩和场合效应也被应用于网络游戏中。从道具上看,主要是指网络游戏中的武器道具,网络游戏中常见的武器是剑、刀、枪、弓、叉、斧、盾、戟、矛、鞭等兵器,游戏中的武器道具不仅制作精良,而且功用要强于现实生活中的十倍甚至更多。武器道具在玩家手中一方面用于防身和战斗,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三)价值理念的反映

网络游戏中所传达的价值思想是一款游戏最核心的部分,是寓教于乐的关键所在,也是吸引玩家的本质所在。这方面由于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层面,游戏开发者较难把握。目前网络游戏中所倡导的价值体系主要表现在儒、道、佛三个方面:儒家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而乐”忧国情怀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在游戏中被大力倡导;道家的超凡脱俗、清静无为给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道家的神仙、法术均被广泛用于网络游戏之中,道家“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深深吸引着广大玩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佛家对世间的杀戮的规劝。尽管网络游戏开发者对游戏的价值理念有所丰富,但大都停留于表面,真正涉及精神层面的很少。因此,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运用到网络游戏中去,还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网络游戏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意义是积极正面的,“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客体相互间作用,客体的属性和存在基于主体需要的适应与满足而表现出的效用、意义和效益。”近年来,网络游戏玩家越来越年轻化,青少年就是其中的主力军,网络游戏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意志品德

意志是人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行为,以克服困难的形式来实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人的大部分行为都受意志支配,表现为意志行为。人在发起行为时一般会先期确定行为的目的,并按照该目的来确定行为的方式与方法。意志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推动人去产生与维持达到特定目的而需要的措施,其二是阻止并克制和既定目的不一致的愿望与行为。通常情况下,意志这两个功能是互相统一、相辅相成,而不是互相抵触、彼此拮抗的。传统文化运用于网络游戏之中使网络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带有更加强烈的中国民族特色。

(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国网络游戏玩家群体整体年龄趋于年轻化,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目前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网络游戏弘扬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加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有效防止外来文化的入侵。在游戏中,玩家感受到的不仅是生动逼真的画面场景、熟悉亲切的民风民俗,更有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伦理道德观的渗透和“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的感染,亦或对道家文化“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超然人生观的感悟。“将我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不断与我国传统的哲学、文学、神话等元素相结合,一方面对于传播与弘扬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可以使青少年游戏玩家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精髓,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三)明晰的价值判断

网络游戏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现实世界中建立一个虚拟世界,网络游戏本身就如同一个社会,有着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游戏背景。但有些网络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良因素,使不少青少年迷恋其中难以自拔;由尤其其虚拟性,在现实中许多青少年无法找到足够精神依靠就往往将交际、精神依托转移至虚拟的游戏世界,这样网络游戏就成了青少年发泄自己的情绪、缓解压力、娱乐和自我塑造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对于网络游戏中传播的不良内容,超出法律能触及到的范围,可运用网络游戏传统文化因素并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使青少年能够形成清晰的价值判断。

(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的载体就是传统文化。如果一个民族抛弃其传统文化因素,必然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背景之下失去自我和方向,也必然会使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困难。我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以爱好和平努力奋斗为准则,以儒道传统哲学思想为修身治世的理论依据。实现我国网络游戏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以传统文化的营养为依托,我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浩如烟海。不断为民族文化注入营养是我国政府与人民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在网络游戏传统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文化环境。

四、结语

对于网络游戏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的研究还处在比较浅显的阶段,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并充分指导我们的实践,我相信越来越多的网络游戏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必然带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这种良好的文化环境因素,更能培养我们的意志品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明晰的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1]秦洋洋.论网络游戏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李侑峰.网络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3.

[3]李静.文化批判视野下的中国网络游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4]吴冠华.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游戏中的运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5]南洪钧,吴俊杰,钱俊平.培养良好意志品质,规范网络游戏行为[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报,2013(01).

[6]金晓贞.诌议网络游戏和传统文化的关系[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4).

[7]高英彤,宫倩,刘亚娜.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影响及应对机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2(6).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少年;价值观;培育路径

教育部于2014年4月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确定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要求分学段有序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中小学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成为国家层面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1传统文化教育对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意义

传统文化隐含着积极的价值观。价值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追求,又渗入多种多样的价值理想,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价值观是由一系列价值原则组成的,相互关联的价值原则构成了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主要包括“爱人”的人道原则、“修己以安人”“尚同”的群体原则、“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谋道不谋食”的理性追求、“内圣”“外王”“善”等品质要求[2]。青少年自觉接触与内化传统文化,就会潜移默化接受价值观的熏陶引导,为正确价值体系的形成奠定坚实根基。价值观发展需要传统文化引领。文化对青少年具有建构作用,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文化教育,就会相应地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然后在生活、学习中就会用什么样的理念、原则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3]。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从青少年的人生理想的高度出发,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逐步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认识水平,鼓励青少年以传统文化中的正面人物为榜样,学习别人的长处,在生活中自律自强。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理想信仰、是非观念,能够成为大学生的价值标杆,使其朝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如传统文化中彰显的“爱人”原则,可以塑造青少年人道主义精神;“修己以安人”的精神可以在实现个人内在价值的基础上促进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尚同”思想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意识、集体意识等。

2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小学校已经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并且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教育方式有待改进、教育内容需要整合,实施途径与社会影响方面仍有诸多问题有待克服。

2.1教育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不足

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内容不成体系,与青少年生活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重点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还要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1]。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书法等学科都可通过相应内容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涉及汉语言文学、爱国主义和革命战争传统、文学艺术、历史人物和事件、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节庆等方面。从表面上看,内容的设置似乎很全面,但呈现在每册教材中的内容却显得支离破碎,学生在学完一个阶段之后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仅限于选文本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零碎,难以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以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课本选文涉及《世说新语》《论语》《礼记》《西游记》《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及古代诗歌等内容。研读这些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对于青少年学生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杂乱无章的内容不利于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难以形成价值观培养的合力。

2.2教育途径单一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出现,中小学纷纷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在相当大程度上为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了基础。相对而言,语文学科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目前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依然停留在经典诵读的阶段,没有深入到文化内涵深刻把握的层面。教师对经典古诗文的教学内容的通常做法是,在讲完知识点后便要求学生读读背背。这种教学方式用来应付考试是无可厚非的,但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却比较小。这样的教育只是让学生学到了一些知识,短期内背得了一些课文,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影响逐渐淡化。社会上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重于内容。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类电视节目,比如中华好诗词、成语大赛、汉语听写大会等,确实营造了推动传统文化传播的氛围,但参与人数有限、实际效果有限,同经典诵读一样还不足以使青少年自觉深入传统文化精髓。因为绝大部分青少年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接受教育,观看此类节目的机会不多,另外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也不够,很难让他们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持久兴趣。

2.3影响有限

传统文化由于自身特点在对青少年的影响方面容易受到其他类型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中,作品不仅年代距今较远,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当时社会的经济水平都与现代社会有较大的隔阂,导致传统文化容易受到其他类型文化负面冲击,影响有限。如今网络文化、电视文化等发展迅速,网络小说、网络游戏更能吸引青少年的眼球,课余时间青少年更倾向于选择这类娱乐方式。这些“快餐文化”视觉效果强烈,轻松愉快,能满足青少年的猎奇心理,但是其内容较少涉及传统文化,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往往容易沉湎于此。另外,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较低。网络、电视媒体、书刊报纸等被现实利益所迫,对传统文化的部分涉及较少,全社会关心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有待形成。总体来说,社会导向不利于引导青少年主动关注传统文化,不利于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文化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功能将会削弱不少,因此需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解决的办法。

3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价值观的路径

文化作为促进国家发展的软实力,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实有继承和发扬的必要性。为解决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当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3.1优化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其一,应该发挥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修改课程计划、增加传统文化课时比例,在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处理等方面拓展传统文化知识素材。如语文教学需要改变教材的老套路,结合课文教,以教材为中心拓展课程资源,挖掘析出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因素[4]。其二,要综合考虑学科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整合。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教育内容谱系,通过主题教学等方式,把一定范围内的传统文化知识整理出来并系统化,联系生活实际安排,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鼓励青少年学生参与整理过程,主动学习传播传统文化。其三,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程体系。这种体系需要具有四个特征,即内容要有丰富性、体现基础性、编排要有序列性、在内容与现有课程体系结合上增强灵活性[5]。同时,鼓励青少年课外阅读《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作品,丰富传统文化知识,拓宽个人视野。

3.2拓宽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为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应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传播弘扬传统文化。如,可利用青少年爱读故事书、爱玩网络游戏、爱看电视的特点,编写一系列解释详尽、通俗易懂的故事书、生动有趣的漫画书、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动漫、网络游戏等供青少年选择,寓教于乐,达到用传统文化塑造价值观的目的。北京妙音动漫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制作的120集动画片《中华弟子规》,主要通过优秀动画视频和电化教育课程的反复播放实现宣传教育的目的,取得了良好效果。各门学科教学要各有侧重。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把目前推荐背诵、阅读的选文作为必读篇目,大力落实新课标中对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4]。其他学科要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课外还可以多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讲座、学科人文作品展等活动,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教育越认真,则越容易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越会按照传统文化倡导的原则来接人待物。此外,还应鼓励教师、家长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尽可能地多与青少年一起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并就其内容进行讨论,让青少年深入其中,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逐渐提高道德水准,学会做人的道理。

3.3增强传统文化教育影响

学校应营造“德高为范”的良好氛围。教师必须明确身上肩负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义务,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化底蕴,悉心帮助青少年调适心理。其次要组织在职教师进行培训,集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同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应体现传统文化因素,引导青少年从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弃恶扬善,求真务实。社会传统文化教育应无处不在。要让青少年在零碎的时间无意识地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比如在广告牌上放上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的故事,让青少年在放松的环境下被短小的故事吸引,不自觉地以故事中人物为榜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还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播放弘扬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宣传片、公益广告等,帮助青少年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宝石,青少年是祖国八九点钟的太阳,让青少年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应引导青少年在学习的黄金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与经典同行,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学习过程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修身养性,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作者:王婉珍李学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03).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康晓光,王瑾.学校中华经典文化教育对小学生价值观及行为影响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6):30-35.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篇3

【关键词】当代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价值;问题;对策

一、革命传统教育概述及其时代价值

革命传统教育是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没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使受教育者得以继承和发扬的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教育。其主要内涵为:养成密切联系群众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培养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谦虚谨慎等良好品质;养成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不怕困难的品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英勇牺牲的献身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知行统一的原则,与“四有新人”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1]而革命传统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和引导青少年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对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充分了解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史、奋斗史,不断增强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培养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作为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中坚力量,青少年身上担任着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我们必须充分利用革命传统的现有资源,将中国共产党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根植于青少年的思想和行动中。

二、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我们或多或少会看到青少年人群中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这无疑使其成长和教育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这一较为特殊的阶段里,我们需有足够的敏锐性和针对性确保这一阶段人群得到的足够重视、理解和引导。

1、心理不够成熟,思想道德基础薄弱

青少年阶段的心理发展正介于不成熟与成熟之间,他们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都处于形成的重要时期,难以明确辨别善恶是非,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若不能及时用革命的优良传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会导致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和腐败现象,给青少年的心理带来不良的社会效应以及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一些三观不太成熟、思想道德基础薄弱者还有可能产生所谓的“信仰危机”和“信任危机”。[2]

2、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自古以来一个民族若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团结成为一个整体,中国的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能够凝结、能聚成一个整体,使革命的力量不断加强并且不被任何外在因素所分散,最终实现空前胜利。而现如今大多青少年生活条件优越、物质充实,来自家庭的过度呵护和亲友的顺从使得相当一部分人表现出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倾向,很少会愿意顾及他人的感受,在学校或者社会中都表现出团队合作能力差,集体主义意识淡薄,完全丢弃掉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传统。我们应该对青少年进行一定得理论灌输,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来教育、影响青少年,将集体主义观念内化成他们的自身素质。

3、享乐主义盛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勤劳勇敢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优良品德,延续至今并在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等,无一不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对于大多数青少年来说,他们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从小就是在无限的疼爱甚至是溺爱中成长起来,他们没有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意识,也体会不到老一辈革命家所经历的苦难,更体会不到“居安思危”、“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这些警世名言背后的深刻含义,贪图享乐、好吃懒做的现象比比皆是。[3]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强自立的,因此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塑造他们勤俭节约的品德就显得尤为重要。

4、革命传统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的被忽视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教育体制普遍只关注了应试教育,关注于知识的传授和成绩的提升,在某一层面上可以说是大大忽视了道德的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有效落实,思想道德教育也仅仅只是浮于形式。[4]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物质的东西,各种腐朽思想腐蚀青少年思想,革命传统教育也被逐渐淡化、逐渐边缘化。此外,从事革命传统教育理论研究的和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相比少了许多,理论研究人员的人数不占优势,同时理论研究成果也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可行性低,缺少新意,导致革命传统教育逐渐被忽视。

三、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对策

青少年群体思维敏捷,求知欲强,富有创新活力,是一批具有无限活力以及创造力的群体,我们需要整合社会各界资源,多方面、多渠道地对青少年进行切实有效革命传统教育。

1、强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作为人一生中接受教育最系统、最集中的时期,也作为一个人三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得每一个人在这一阶段的成长学习都与学校的教育和老师知识的传授息息相关起来。学校有必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将思想政治的教学与革命传统教育紧紧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与教材相结合、纳入课堂,创新学校课堂教学形式;开展的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对青少年进行情感熏陶,引感共鸣,使得青少年学生在灵魂深处接受、认同革命的历史和优良传统。

2、发挥家庭教育的潜在支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家长在平日的教育中需注重教育子女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教育孩子树立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绝不能对子女采取放任自由的教育态度,过分宠爱甚至是无条件地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避免养成孩子拜金主义、追求虚荣、铺张浪费的生活习惯等。同时父母也应以身作则,用自身的切实行动了来教育影响孩子,为孩子营造出成长的良好氛围,从而更好地达到革命传统教育的目的。

3、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青少年年轻、阅历浅,他们很容易被社会大环境所影响。而当前的社会氛围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精神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各种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充斥着电视、网络、报刊,腐蚀着人们的思想。若不能及时利用革命的优良传统来教育引导青少年的思想,必然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核心价值观的羸弱。各级新闻媒体、报纸期刊应拿出重要版面、重要时段着重宣传各地革命传统文化,普及革命传统知识。同时发挥网络优势,进一步加强网络环境的监管,构建新型教育平台,将先进传播手段与革命传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正面引导,弘扬革命传统文化,净化社会教育环境。

4、结合社会实践,增强教育实效性

对于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绝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课堂教育,这样难以充分调动起青少年对于革命传统的积极性,我们需要切实做到行之、认之,通过社会实践来让青少年们更加的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在亲身的体验中增强他们对历史的认同感,从而达到革命传统教育的目的。若是能够将现有的红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用革命战争时期所遗留下来的遗址、遗物或是文献等等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或是探访依然健在的老红军、老八路等,请他们以作报告等形式进行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继承和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通过自我参与、自我教育来体会蕴涵在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中所反映的文明成果、民族精神、爱国精神,从而增进思想感情,升华思想道德境界。

5、改进革命传统教育方式、方法

没有一种药方能够医治百病,也没有一种教育方法能够适用于所有学生。对于当代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处于新的历史之中,受新的历史环境所影响,接受着不同的事物,成长观念不同,想法和观念也自然也有所区别。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同时还要将革命传统教育同新的历史时期结合起来,将传统的教育方法同其他的思想教育形式相结合起来,同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国策结合起来,不断创新传统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与时俱进,让时代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新的时代精神,从而发挥出更好的作用,为革命传统教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革命传统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创新的革命传统教育来激励广大青少年不断奋进,更加从容的面对当今社会的各种思想文化,更好地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践行老一辈革命家优良传统的过程中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

【注释】

[1]刘凌凌.范桂兰.论网络时代的革命传统教育[J].老区建设,2008(16).

[2]宋德禄.必须重视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0(01).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篇4

【关键词】儒家;道家;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029-1.5

中国自古就是文化大国,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就一直深深影响着我国国民,孔孟之道已经深入人心。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是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传统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一词在传统文化中并没有显现,但是我们可以从很多流传下来的论著和典故中看到古代传统教育中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传统文化里较为后人熟知的当属“儒”、“道”,儒道文化贯穿中华数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的政治和教育都深受其影响,因此,从“儒”、“道”两家入手也是我们寻找传统文化中有关“心理健康”著述言论的最佳途径。

儒家的核心是“仁义礼孝”,“礼”说的通俗一点,也就是秩序,尤其是上下尊卑的秩序,这对于青少年而说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守则;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能达到“大丈夫”的标准,而人欲成为大丈夫,“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成为了“大丈夫”才是真正的实现自身的完善。提及“儒”家,不少人还会想到“中庸”之道,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指乎”,《礼记·中庸》说圣人“从容中道”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儒家提出的“中庸”某种程度上是为人处事时应做到“无过无不及”,也即是在处理问题和认识事物的时候把握一定的“度”,切忌“过犹不及”。

与儒家相对应的比较严重的就是道家的学说,如果说儒家是入世的话,道家讲究的就是出世,“无为”是道家最倡导的思想,对“无为”二字的考究历来众所纷纭。总起来看,有消极无为;随波逐流;不干预,冷眼旁观;顺其自然;宽刑简政,休养生息等几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传统教育里没有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专题”呈现出来,不可否认的是诸子百家的思想中不约而同的对这方面有所映射,而且我们可以从之后各朝代的思想和文化教育政策中看到沿承的痕迹,对于当代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提炼出从民族文化传统观念里沿袭下来的,并且已经被后世成功利用过的教育理论思想,再结合时代的发展做以完善补充,从而形成有一定的实用意义的理论,是极其有意义的。

二、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近年来,教育界“尊儒”之风上扬,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已经不仅仅是对中国教育影响深远,在日韩、新加坡乃至欧美我们都可以感觉到孔子学院的盛行和对儒家思想的热捧,儒学是我们传统文化几千年的积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文化对我当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有意义之处。

“仁爱”,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这也是孔子认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境界,而“仁”在不同的情形下又会引申出不同的内涵:“仁、义、礼、孝”,以“礼”为例,孔子讲“仁”和道德领域的“礼”延伸为一体,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宽容、礼让的教育,为人处事中注意朋友之礼、师长之礼,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少年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坏境,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习生活的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不懂得的礼让、凡是斤斤计较必定难成大器。

“中庸”之道,对于中庸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究其核心,儒家所谓的中庸也即是为人处事切忌“过”当然也不能“不及”,既凡是要注意把握一个“度”。在当代自然就是要正确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要过度自信抑或是自卑,善于找到调节内心平衡的方式,轻松面对生活。我们在很多的心理健康测试中都看回到诸如“最近是否会莫名的生气?”、“是否会出现情绪激动?”等等的问题,不难理解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下,青少年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也越来越来,偶尔也会出现焦躁、易怒,如果一个人能真正体悟儒家的“中庸之道”,自然会对很多事看淡些,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以知道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不要过分的患得患失,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缺点去比较别人的有点,认识到自己是独特而又个性的,教师要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用语,多采取激励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优势。

顺其自然,“道”家提倡清静无为,认为对待世间万物都要尊重其天性,顺其自然不可拔苗助长,这对于心理健康更是意义深远,青少年学生大都处于叛逆期,过分的阻碍他们的成长必然会适得其反,因此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要注重学生自己的思想。我们不难看到一些“虎爸”式的“棍棒”教育模式,自然是需要商榷的。当然在青少年性格形成初期,过分的放任也是不可取的,这就要求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因材施教”。要做到家长和孩子、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把握好教育的“度”,既不能过于死板,也不能过于散漫,要让孩子学会遵守秩序的同时,也要敢于质疑和创造。

传统文化值得借鉴之余,不可否认的是也会有一些缺失,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从众思想严重,很难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且不少青少年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不足,过分依赖家长和老师。过分尊重传统讲究“礼让”和“中庸”会让青少年较为安于现状,过于讲求谦让而缺少竞争和向上意识,必然会消弱青少年的“创新”意识,我们的青少年一代似乎过于“听话”,不遵从所谓的秩序并不一定就是失败,有时会带来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也就是创造力。创造力也就是我们往往为我们所意想不到的。在这一方面有杰出才能的人们,往往都能创造出改变世界的东西来。这让他们难以发挥自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当然需要家长和教师的配合,任何事物都要看到他的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更没有绝对的错,在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要端正“教育者”的价值观,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总体来说,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各家的思想有各有千秋。我国渊源广大的文化传统导致了思想的众多和不同,因此青少年的的成长更需要我们加以引导和疏通。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的希望,更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一个健康的国家必要有健康的国民,国民的强健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全,更是心灵的健全。因此引导青少年走出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加强传统文化的健康影响,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润物细无声—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当代青年研究,1998(5).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篇5

>>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党史教育初探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法制教育的意义及途径新形势下的青少年素质教育何去何从浅谈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的传统美德教育浅议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时效性试论新形势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新形势下青少年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思考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探讨浅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新形势下创新校企合作形式的意义及途径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网络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廉洁文化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廉政文化教育路径研究新形势下怎样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践“四个层次”做好新形势下青少年教育探析新形势下青少年犯罪特点、成因及对策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特征及工作的开展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新形势下青少年开展孝道文化教育的意义及途径新形势下青少年开展孝道文化教育的意义及途径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杜淑贤")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新形势下,我们应汲取“孝”传统的合理成分,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感知孝道文化、汲取传统美德之精华,开展感恩孝亲系列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竞赛评比活动四个方面,开展青少年孝道文化教育,弘扬孝道文化教育的积极意义。【关键词】孝道文化青少年意义途径【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145-02

近年来,全国好多地方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公益活动,通过寻找、发掘、宣传新时期孝心少年的典型代表,展现他们孝敬长辈、自强不息、阳光向上、自立自强的感人事迹和美好情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积极营造了青少年尊老、爱老、敬老的浓厚氛围,为新形势下开展青少年孝道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中华孝道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中国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卜辞,它是一个会意字。其上部是一个省略了笔画的“老”字,下部为“子”字,像是子承老人之手,扶持老人行走之貌。《说文解字》对其注解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因此,单从字形看,“孝”字就形象地表示上辈的父母,应该抚养下辈的子女;下辈的子女,则要孝敬上辈的父母,即为父者要慈,为子要孝,父慈子孝之意。

“孝”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发展的。《孝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夫孝,德之本也。”意思是说孝是道德的根本所在。《论语・学而》这样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就连教育的“教”字,也是“左孝右文”: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反文”,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么?从孝开始,以孝为根本。通过孝,培育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育孩子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同时,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树立了对传统的尊重。

二新形势下开展青少年孝道文化教育的意义

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在历史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皇家的敕命、官方的条律、书院的诠释和坊间的劝谕一起,将孝道成功地塑造成了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信条,形成了中国老百姓几千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乃至行为习惯。

但当下,随着社会的转型,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尤其是孝道遭受激烈的冲突与损毁,特别是“独生子女”一代的出现和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一些家庭的代际关系失衡和重心下移,家庭的培养教育功能弱化;信息化及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父母的地位和权威受到挑战;纷繁复杂信息的左右,代沟的形成与加深,使少数青少年对父母缺乏孝敬感,对他人缺乏道德感;多样经济成分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使得部分青少年的家庭观念淡化,功利思想严重,从而使传统孝道文化中尊长敬老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我们应汲取“孝”传统的合理成分,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弘扬孝道文化教育的积极意义。具体而言,其意义有:

1.牢记“孝”的本意:养亲尊亲,体味亲情

养亲是孝行的基本要求,养亲主要指物质上的供养。就孝而言,不仅要养父母之体,还要养父母之志,即尊亲。孝的最高层次是尊亲,尊亲表现在态度和蔼上,表现在日常相处的“和颜悦色”上,表现在意见相左时的“柔声以谏”上,表现在分担家务的“劳而不怨”上。对父母之尊源于对父母之爱,孝子之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悦色,有悦色者必有婉容。这正是动物之养与人类之养的区别。话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无论孩子是否长大,父母双亲总会将爱无私地给予儿女。

孔子有句名言“父母唯其忧”,就是说:为子女者要想想自己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的心情。在中国,父母对子女承担着无限的责任,从生育到婚姻甚至隔代抚养,中国的父母都是倾其所有、尽其所能,对这如山的父爱,如河的母爱,要用心体会,养亲尊亲,及时行孝是最好的情感回报。正所谓“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2.把握“孝”的引申意:立身有为,回报感恩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所谓孝就应该立身,即珍爱自己的身体,远离祸害,不放纵自己,把持本心。孔子有句名言“父母唯其忧”,这句话还教育我们:为人子女者尽量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比如要注意安全、遵纪守法等,做到了这些也是孝。所谓孝还应该成就功业,自立自强,自食其力,奉养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就要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父母给予了生命,便要好好珍惜生命,让生命健康成长,孝敬父母,体恤父母之艰难,主动承担家庭责任。还要倡导青少年放眼世界,心怀众生,练就本领,建功立业,奉献社会,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独立则中国独立……少年雄于地球则中国雄于地球。”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自怨自艾,不自暴自弃,应昂然前行。自强不息、发奋有为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时代要求的回应,是对家庭责任的担当,更是对民族命运的振兴。要感恩大自然的护佑,感恩国家和社会的培养,感恩师长的教诲,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心更要感恩于行,勇敢的承担自己的责任。

3.理解“孝”的拓展意:推孝及仁,“大孝”博爱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认为孝是仁的根本。孝即尊亲,仁即爱人。尊亲和爱人是可以沟通的,从中国宗法社会家国同构的体制来看,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居家尊亲,于国则应忠君;在家友悌,出外则应爱众。所以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之说。通过孝道教育,最终让学生形成爱人的品质,引导学生由回报父母到感激所有给予自己帮助的人,懂得感恩,因为感恩的心态比感恩的行动更重要。发扬传统孝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精神,由家庭亲情开始,扩展升华为爱家、爱国、爱天下,这才是孝道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新形势下开展青少年孝道文化教育的途径

开展孝道文化教育,家庭是肥沃土壤,学校是主要阵地,社会是重要保障,要有效整合三方教育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孝道教育实践活动。

1.感知孝道文化,汲取传统美德之精华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是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石。要教育青少年感知孝道文化,首先,要查资料,走进孝道文化。可以由学校牵头,成立“孝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让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徜徉书海、漫游e网,广泛收集有关孝道文化的知识:收集文字资料、图片和影像资料、收集有关“孝”的故事。其次,聆听故事,体味孝之魅力。学校分班举行“慈孝”故事会,选择优胜者举办“慈孝”故事擂台赛,以竞赛的形式促使学生去了解、搜集、感知中国源远流长的孝道文化传统。通过故事会,许多耐人寻味的“慈孝”故事被整理出来,而且学生可以进行理想化的演绎和再创造,以此来调动学生探寻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再次,访孝事观遗迹,置身生活接受教育。学校要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观遗迹、访孝事、读祭文、写感想等措施来感受人们对孝德的推崇。

2.开展感恩孝亲系列活动

着眼于“小”字,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开展各种活动,诸如给父母端一杯茶;给父母洗一次脚;帮父母洗一次碗(或做其他家务);为父母唱一首歌曲;给父母(或帮助过自己的人)写一封信;给长辈买(或制作)一份礼物;给老师一份满分作业(或试卷)等。

3.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敬老爱老志愿者服务小组,到孤寡老人家庭或福利院、敬老院照顾老人,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搀扶老人散步,或设计制作敬老宣传单和黑板报,深入社区进行敬老爱老宣传等。

4.开展竞赛评比活动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篇6

社区寒假工作计划范文一:

根据街道关工委20xx年寒假工作的计划安排和要求,结合新华社区实际,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积极配合街道和学校做好假期未成年人的思想、法制、安全、教育工作。为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愉快的假期活动,特制定社区寒假:

一、为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发扬中华民族爱清洁讲卫生的优良传统。组织孩子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认真细致地搞好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环境。组织开展社区环境保护活动,以清理身边白色垃圾为主题,大力做好爱国卫生运动,使孩子们在度过新年的同时增强对卫生工作的重视和热爱。

二、配合街道关工委、学校,开展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为提高青少年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知识,社区为孩子们准备了“以案说法”专题讲座,请社区民警于海同志进行法律教育课,让孩子们过一个安全有意义的寒假。

三、结合建国60周年、少先队建队60周年、“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重大节和纪念日,对孩子们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民族精神教育。组织孩子们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开展学习民族英雄事迹,发扬爱家、爱党、爱国的民族精神。

四、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用圣贤智慧熏陶孩子们。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价值极高的精神文化宝藏,是驱动中华民族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作为中华民族子孙,要了解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针对孩子们制定适合他们阅读的传统文化书籍,以丰富传统教育知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

五、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活动。根据“就近就便”的原则,组织孩子们到辖区内“夕阳红”养老院慰问演出,使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让孩子们在关爱老人的过程中增强尊重老人、孝敬老人的意识,提高全社会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意识。

六、大力开展赞改革开放x周年伟大成就和科技成果的活动。以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开展“赞改革、颂成就、爱祖国、思党恩”的主题活动。组织孩子们以xx大知识手抄报制作的形式学习xx大精神;组织参观辖区内企业,提高孩子们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切身认识。

社区寒假工作计划范文二:

根据街道关工委XX年寒假工作的计划安排和要求,为使广大社区青少年过一个健康、快乐、有意义的寒假,武定新村社区结合实际,以科学发展的精神为指导,积极配合街道和学校做好假期未成年人的思想、法制、安全、教育工作。社区精心组织寒假青少年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愉快的假期活动,特制定社区寒假工作计划:

一、继续开展“童心盼青奥”活动

为引导社区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到申办青奥的活动中,为充分展示当代青少年的风采,社区假日小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继续开展“申奥小小行动天使”活动,包括引导社区青少年积极参与“我为青奥在行动”活动;做一张申办青奥的祝福卡片;走进社区、街头做一次申办青奥的小小宣传员;将青奥相关知识告诉一个手拉手小朋友的“青奥知识一传一”活动以及参加“迎青奥我运动我快乐”趣味体育活动。

二、开展“低碳生活从新年开始”活动

低碳生活就是提倡借助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把生活耗用能量降到最低,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地球环境。在青少年中开展“低碳生活从新年开始”活动,倡导低碳生活,并号召青少年带动家人积极实践低碳生活,社区特围绕主题开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花灯制作系列活动,倡导社区青少年从身边小事做起,随手关灯、关水,多步行,多植树,多坐公交,积极实践低碳生活。

三、开展“青少年平安自护”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自护意识,提高自护能力,寒假期间,社区继续以“平安自护”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使青少年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自护技能,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有关交通、水、电、燃放、饮食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避免事故的发生,保证青少年都能够平平安安过好春节。社区特邀请社区民警开展安全教育知识讲座。

四、发扬中华民族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弘扬民族精神、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契机。社区要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活动。组织少年儿童开展了解一个趣闻民俗、学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背一首古文活动,让少年儿童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广大少年儿童培育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自觉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篇7

1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之际,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对中学德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其一,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法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平等观念和竞争意识。其二,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因为市场经济要求每一个竞争者只有顽强拼博,不断进取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其三,它有利于学生形成强大的的学习动力。因为市场竞争,说到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知识和人才,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我们在肯定市场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它所起的消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其一是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当代青少年学生个体竞争意识日趋增强,群体团结协作精神逐步削弱,发展个性的要求日益强烈,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逐步淡化;对个人利益,个体价值比较关注,对国家、集体利益有所忽视;个体的自信心不断提高,对集体的力量和作用认识不足等。二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长。社会上出现的追求享乐,迷恋金钱,崇拜金钱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严重危害了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灵。有的学生一味讲究吃好穿好,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有的学生花钱如流水,肆意挥霍,钱花光了就去偷,骗、诈等。三是“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当前,社会的分配不公和知识贬值,脑体倒挂现象,使不少学生认为不读书,无知识也可以赚钱发财,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有些学生只求混个毕业证,早早冲出这所“牢笼”,去投身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赚钱发财。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2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中形成了许多优良道德传统,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大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优良道德传统教育,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意义也是深远重大的。

首先,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集体主义思想的需要。中华民族历来把“廓然大公”、“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不闪烁着集体主义精神的光辉。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一代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的滋长,学校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的传统美德,发扬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培养青少年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情感,这是学校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义利观,抵制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侵蚀的需要。“义”,即道义;“利”即物质利益,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认为,如何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乃是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头等大事。在两者的关系上,强调“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反对“见利忘义”,就人生价值而言,“有义”比“有利”更为可贵。在社会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有的人却陷入“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泥坑,为了获得金钱,不择一切手段,置良心、道德于不顾,甚至以身试法。青少年学生也耳濡目染,深受其害。因此,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确定正确的义利观,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胸怀大志,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高尚情操的需要。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对立志、求学、自强等方面都有明确具体的规范。荀子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朱熹的“命当志存”,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字经》上讲的“头悬梁、锥刺骨”、“如囊萤、如映雪”的勤学苦读,都强调了人要胸怀大志,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和道德情操。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知识无用”、“读书无用”的错误观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良好的学风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用具有民族特色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指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3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应以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状况和具体校情为依据,结合本单位德育教育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篇8

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关键期,是价值观形成和道德养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时期,利用传统蒙学蕴含的丰富教育内容和深刻的教育思想,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蒙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道德教育价值也是多方面的:蒙以养正德教为先的思想十分注重家庭的道德启蒙教育;诚信友善谨严向善的思想有助于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教育;勤奋严谨生活有序的思想有助于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思想有助于培养其博爱情怀。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把传统蒙学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作用;重视家庭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教育环境,从而形成有效的德育合力,切实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关键词]

传统蒙学;青少年;道德教育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立足本国文化,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做到教育为本,坚持德育的首要位置,更好地做到立德树人。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关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传统蒙学,蕴藏丰富的德育思想,具有深刻内涵,我们应该学习其优秀的教育思想,运用于当今青少年道德教育,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做好青少年的道德启蒙,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道德品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传统蒙学蕴含的德育思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明天的希望。随着文化思潮的大量涌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让他们在文化的激流中,认清自我,传承和创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我修养和文化判断能力,让祖国在发展中站稳脚跟。我国传统蒙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深刻的德育思想,德育职能至上,以孝悌为核心,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告诫人们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而当前社会存在的道德滑坡、道德冷漠等一些反道德现象,某种程度上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和迷惑,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是十分迫切的问题。首先,注重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孝悌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强调要孝敬父母、友爱兄长,才能成为一个人的根本。[1]良好的道德修养需要基于孝悌,教育青少年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反躬自省、崇尚贤德等,在不断地学习中去慢慢养成,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其次,注重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传统蒙学注重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教育他们在生活上要勤奋严谨、勤俭节约、生活有序,注重生活的礼仪规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注重青少年学习习惯的养成,从小教育他们要珍惜时间、立志积习、勤学敏思,要发奋读书,端正学习态度、终身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国家做贡献。最后,培养青少年博大的仁爱之心。仁爱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传统蒙学对儒家“仁者爱人”的继承与发展,强调具有慈爱之心,注重家庭和睦,热爱祖国、关爱社会与他人,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二、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价值

传统蒙学注重高尚品德的养成,而在当今品德的力量同样必不可少,我们应该注重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在纷繁复杂和文化多样的社会,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关心国家,关爱社会,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提升民族特色,让社会繁荣发展、和谐稳定。

(一)蒙以养正、德教为先,注重儿童的家庭道德启蒙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父母是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形成和道德养成的引路人。而青少年思维发展还不成熟,缺乏道德判断和评判是非的能力,父母作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不仅需要做好榜样,更要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在当前注重智育发展的大环境下,家长需要具有敏锐的判断能力,意识到道德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更要关注孩子的道德观念、是非标准、为人处世的准则和价值取向[2]。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人生三观。所以,家庭的道德启蒙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孩子的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需要家长的及早培养、用心教育和指导。青少年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生活态度的方式,以及价值追求取向,很容易受到父母的熏陶和影响。这不仅需要家长做好榜样,更需要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在注重智育的大环境下,家长需要看到道德教育对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做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家国情怀和为未来社会发展而不断奋斗的精神,才能体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二)诚信友善、谨严向善,加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教育

良好的道德修养是青少年未来进步的根基,也是现代德育的价值追求。而中国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博大精深,意义深厚,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其深刻的教育思想,对孩子进行道德启蒙教育,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孝敬父母,把孝作为一个人的根本。只有孩子具备孝敬之心,心中有爱,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与人为善,学会包容和体谅。孩子才能够心有大爱,具有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断奋斗。所以,家庭的道德启蒙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在文化交流频繁、社会思想活跃的当下,加强孩子的道德教育,使其具有道德判断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孩子未来发展进步的根基。

(三)勤奋严谨、生活有序,注重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仅体现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也展示了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传统蒙学当中,不仅给我们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也强调了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刻苦学习、勤奋严谨的良好习惯对现在的青少年来说也同样重要,它是个人成功的关键,也是做人的基础。道德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人幸福地生活,而良好的生活习惯还需要广大青少年生活有序、讲究卫生、珍惜时间。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道德修养的重要载体,能够促进青少年在物质丰富、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不盲目追求生活的奢华,勤俭节约,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尔在青春年少的最美时光,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实现人生的价值。

(四)仁爱共济、立己达人,加强青少年的社会关爱教育

传统蒙学是对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注重对人对事仁爱宽容,而仁爱之德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道德标准。要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现代公民,不仅要加强个人的品德修养,更要注重培养青少年对他人、社会、自然的仁爱之心,学会心存善念,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尊重自然。面对当前社会存在的过于自我、道德冷漠、道德失范、自然灾害频发等现象,借鉴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教育青少年学会体谅宽容,关爱社会,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宽容大度、乐于奉献、关爱社会、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

三、传统蒙学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结合

(一)注重学校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青少年道德养成的主要阵地。学校应该加强传统蒙学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链接,利用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做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学校的课程建设。通过专门的思想品德课,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传统蒙学的道德理念,了解传统蒙学所包含的慎独、修心、养性、内省等高尚的人格品质和诚实守信、慎言向善等与人交往的道德修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道德认识水平。另外,创新相关课程体系,加强传统蒙学与相关课程的结合,[3]通过学科教学对传统蒙学的嵌入,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加生动具体地感受到蒙学当中蕴含的立志积习、勤学敏思、学以致用等良好的学习理念,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认识,感受传统蒙学的博大精深和存在价值。只有让传统蒙学走进课堂,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其次,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创造有利的道德教育环境。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需要加强道德环境的建设,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公告牌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传统蒙学当中蕴含的关于家国情怀、道德修养、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生活礼规、社会公德等做人的规范,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让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渲染,感受传统蒙学蕴含的深刻的德育思想和古圣先贤的历史事迹和榜样作用。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教师作为教育者,和学生接触最多,在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通过青少年道德品质的不断提高,改善全民道德水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前途和未来[4]。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培养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注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道德养成,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做到知行统一。

(二)提升家庭道德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础,也是青少年道德教化的第一课堂。当前社会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家庭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从小培养,及早施教。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思潮的不断涌现,家庭教育存在着榜样作用缺乏、价值观教育缺失、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问题。学习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和丰富的德育内容,融入家庭教育,做好青少年的道德启蒙教育,是势在必行的。首先,家长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创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家长应充分利用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弘扬孝敬父母、兄友弟恭、与人为善的家教传统,促进家庭和睦,教育子女尊敬长辈,学会感恩。孝悌作为中华民族最崇尚的道德品质,也是评价一个人德行的重要标准。只有具备孝悌之心,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家长要基于孝悌,培养青少年的德行。其次,家长要做好榜样,对青少年进行示范引领。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需要家长树立榜样,更要对儿童进行教育引导。传统蒙学蕴含丰富的生活、学习、与人相处等规则,家长通过对传统蒙学的学习,教育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交往原则。如生活方面,教育儿童养成讲究卫生、早睡早起、生活有序的行为习惯;学习方面,家长要教育青少年珍惜时间、勤学敏思、终身学习;与人相处要诚实守信、谨严向善。最后,家长要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教育青少年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攀比、不盲目,具有崇高的家国情怀、高尚的道德风范,勤勉的乐学精神、勇敢的担当精神。[5]

(三)构建良好的社会道德教育环境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加上近年来,各种传播媒介发展迅猛,现代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角落。青少年思维活跃、感知力强、心理不够成熟,面对网络时代社会多元的文化碰撞、冲突与交融以及道德、信仰和诚信的缺失,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影响。[6]这就需要社会加强媒体和网络的监管,优化社会环境,传播正能量。首先,加强新闻媒体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宣传引导。新闻媒体要屏蔽不良信息和错误观念,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通过弘扬传统蒙学所包含的关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应遵循的价值原则,培养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社会关爱,教育他们爱祖国、爱家庭、爱社会,具有民族责任和社会公德意识。其次,加强对网络的监管。互联网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化形式为大众带来源源不断的资讯、娱乐和教育信息,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最能吸引青少年。这就需要社会加强对信息的管理和过滤,净化网络空间,给青少年提供健康绿色的上网环境。同时通过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体现到网络宣传中,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的良好素养,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和熏陶。最后,社会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虽然新闻媒体、互联网传播信息方便快捷,但也要注重对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书籍的传播和制作,发挥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古代蒙学的古圣先贤的历史典故和感人故事,蕴含爱国精神、求学精神、孝道精神等,可以出版系列书籍、话剧作品等文艺作品,丰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提升对传统蒙学的学习兴趣,了解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做德才兼备的人。

作者:陈晓霞冯文全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彦霞.试论中国古代蒙学的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15.

[2]陈文.传统家庭伦理思想与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兼论《弟子规》与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沈建华.传统文化视角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活化和链接[J].教育研究,2015(11).

[4]张凌洋,易连云.专业化视域下的教师专业道德建设[J].教育研究,2014(4).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篇9

关键词:青少年传统文化道德教育

传统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东西。然而,当代青少年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如何,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怎样,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与有效方式又是什么等,对这些紧迫的问题,人们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为此,本课题组对保定市部分高校、中学共254名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的调查中,有85%的学生表示喜欢或非常喜欢,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调查又发现,有65%的学生说不出或说不全四书五经包含哪些著作,32%的学生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这表明,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需求与他们的实际文化素养之间还存在很大距离。这同时表明我国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效果不是很理想。以此为依据,笔者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教育的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

一、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缺失的归因

(一)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迅猛发展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一方面,它为各种外来文化的进入敞开了大门,为我们新时期的文化选择提供了新的境界、新的标准和新的范式。另一方面,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极容易影响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从而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迷茫。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及多种意识形态蜂拥而至,对当代青少年已有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形成猛烈的震荡和冲击。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必须建立在对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很难想象,一个从小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无缘,吃着洋快餐、看着好莱坞大片和日本动漫长大的年轻人身上会有深厚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积淀。我们更难想象,一个对于自己的民族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的年轻人,会自然地产生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

(二)学校作用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淡化

高校大规模的扩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但却增大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不少大学生面临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目前,大学教育奉行的是满足社会需要和功利色彩较浓的实用主义。除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外,大学生花在外语、计算机上的时间远远大于对传统人文学科的学习。不少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致使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有所下降。我们必须正视和客观地面对这些问题,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入手寻求出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形成真正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特色教育理念。

(三)传统文化不敌大众传媒的强势舆论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猛烈碰撞的今天,传统文化的竞争力明显输于强势的现代舆论。传统文化中承载的民族思想、道德观念、审美观念和民风民俗等优秀文化因子逐渐从部分青少年的视线中淡出。大众传媒以其高时效性、针对性和感染力统摄着人们的思想领域,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音符取代传统文化,以绝对优势影响社会的整体精神走向。传统文化教育与宣传的淡化和缺失,削弱了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青少年精神世界的陶冶和净化功效,降低了其对中华民族共有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致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使传统意义上的信仰体系呈崩溃和瓦解状态。

二、探索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与规律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也受到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必须看到,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一)发挥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首先,要提高父母的传统文化素质,增加家教中传统文化的分量。由于历史上多次对传统文化进行过批判和否定,现在的父母依然熟悉并热爱传统文化的寥若晨星,更谈不上对下一代的教育。即使有些家长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也只能面对古代文献“望文兴叹”。所以在家长尤其是年轻家长中普及传统文化,使之对传统文化产生内心的认可与接纳,传统文化的家教价值才有可能实现。其次,应强化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当前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及西方儿童中心教育思想的影响等,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逐步减少,亲子关系日渐疏远。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家庭则主要为孩子提供物质。这其实是教育中的一个误区。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表明,良好的早期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因此被称为教育的关键期或敏感期。因此,当前重树家教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强化传统文化在家教中的作用,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而且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

(二)确立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无疑是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但正如调查所反映的,当前的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状况不容乐观。而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有赖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状况的根本改变。

1.改革当前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调查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感到最不满意的地方之一就是教育途径单一、教育方式方法刻板。现实中,教师普遍采取教条式的灌输方法教授传统文化,照本宣科,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逆反心理。事实上,传统文化在其长期的薪火传递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当前应在继承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实现教育方法的突破,如在平时的生活中开展渗透式教育;寓教于乐,采用讲故事、歌谣、绘画、游戏、传统工艺等丰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等。

2.保障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

从调查来看,大多数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是接纳的,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不得不以升学为第一要务,根本无力顾及与升学没有直接关系的传统文化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些学校开展了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活动,甚至办起传统的私塾等,但结果也是倡导者芸芸,身体力行者寥寥,使这些活动大都流于形式。究其原因,还是我们没有从旧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中走出来。因此,国家应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将传统文化专业课程作为大、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列入教学大纲,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彻底避免传统文化教育沦为形式。

3.重视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与教材建设

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由于多年忽视的缘故,当前的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尤为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专业教师队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业余研究者所能胜任。国家应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挑选出那些品学兼优、资质良好、有志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个体,从小施以专门培养,使之成为传统文化某一领域的专才或通晓各个领域的通才。

(三)改善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大环境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良好的社会道德、文化环境既是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手段,又是其重要目的。就当前的情况而言,当务之急是营造重视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由于历史惯性的影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传统成了落后、陈旧的代名词,历史成了影响社会发展的拖累与包袱。在这种意识的主导下,我们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趋于整齐划一甚至平庸低俗,文化品位越来越低。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将其作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和生动教材。还要重视对传统节日和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创新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庆和礼俗,发挥它们在教育和移风易俗方面的功能,营造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篇10

论文摘要:青少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爱国是每一个国家公民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求,是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纽带。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发扬优良民族传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以爱国为最高的理想和追求,以背叛祖国为最大的耻辱,无数仁人志士刻苦学习,努力奋斗,最终是为了报效祖国,特别是在国家处于危难时刻,涌现出无数的英雄烈士前仆后继为国家的存亡抛头颅洒热血,贾谊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作为自己的言行标准,林则徐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精忠报国”的岳飞以《满江红》和抗金行动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志,还有文天祥、谭嗣同等,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无数的爱国志士,无不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悲壮的爱国诗篇。可以说华夏民族的历史是一部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历史,爱国主义经过代代相传已经融入到了华夏儿女的血液中,作为祖国的未来和脊梁的当代青少年学生,肩负着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要加强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使他们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牢固地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树立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国家的宏伟志向。

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使广大青少年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艰苦的八年抗战,终于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解放了全中国,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在此期间有无数的中国共产党员为国家的存亡、人民的幸福,前仆后继,英勇奋战,用生命证明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理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又带领全国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得到飞速的发展,如今,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幸福安康。历史已无可辩驳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离开了社会主义,中国就不能独立富强。社会主义的极大优越性,集中体现了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3、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历史的发展与演变告诉我们,爱国主义精神在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共同的目标下,国家是统一的,各民族是团结友好的,一旦出现不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和目标,就会出现四分五裂,战乱纷纷,民族矛盾重重,最后导致民不聊生,国力脆弱,从而引起外敌入侵,国家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这时同样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涌现无数爱国志士,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使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所以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只有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成为广大青年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无论何时何地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要求,那么国家就会统一和发展,民族就会团结,国家就会兴旺发达,人民就会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4、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代的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如何,对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生活在幸福的环境里,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长辈的关爱与呵护,而长辈又只有给予付出,几乎没有索取和回报,另外由于学习、就业、竞争等压力,学校过多的强调学习成绩,而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再加上国内外各种不良思想以各种形式出现,对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影响,青少年学生由于辨别能力不强,容易使人生目标产生偏离,所以要加强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从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受到熏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刻苦学习,努力拼搏的思想。

二、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1、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提出科学合理的的统筹规划

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意义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宣传中,要高度地重视,要认真贯彻执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首先要依据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和现状进行规划和部署,制定爱国主义教育具体落实方案,从目标建设、舆论宣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采取丰富多彩、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突出效果,讲求实效,真正起到培养他们爱国情怀的作用,同时从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使各项措施得以有效的开展和落实,从而达到培养青少年学生爱国热情的目的。

2、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文化教育进行

青少年学生主要接受的教育是课堂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最系统的课程,我们要紧紧抓住课堂教育的主要阵地,认真扎实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正面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让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中国的经验与教训,同时其他的文化课、专业课等也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他们进行历史、国情、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使青少年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的荣誉、独立统一和民族团结,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

3、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营造爱国主义教育良好的环境

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的作用。学校可以在教室、图书馆、礼堂等场所,悬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领袖、先烈和名人的画像、诗词、格言,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板报等主要宣传阵地,加大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宣传,同时占领网络新阵地,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网站的建设,丰富网站的形式与内容,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充分发挥网络这种青少年学生易于接受的优势;同时加强家庭的爱国主义教育,家长要有意识地对青少年学生从小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优秀文化传统、爱国的典型事例;另外,社会要加大对爱国主义的宣传,通过电视、电影、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等加强对爱国主义的宣传,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

4、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大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建设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各类博物馆、烈士纪念建筑物、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名胜古迹和一些重大建设工程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这是一笔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用典型的爱国主义示例和题材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使他们亲身感受历史英雄、革命先烈为国家为人民奉献青春的高尚情操,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并以他们为楷模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感,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为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幸福奋斗终身。

5、加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大力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活动

要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学生深入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等,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30多年来祖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新变化,要深入农村,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要进行升国旗仪式,让青少年学生在国歌中看到鲜红国旗冉冉升起,激发他们缅怀先烈的感情,使他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要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强健体魄、磨炼意志,使他们养成讲道德、守纪律的良好风尚。

参考文献:

[1]王春华周海.谈抗战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陈奇文.爱国主义精神永放光芒[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