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8:52

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篇1

教育保护原则包括教育和保护两方面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该法第二章专章规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就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目的、不同教育主体在对未成年进行预防犯罪教育的责任作了具体规定;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第四章“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第六章“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等部分在强调对未成年不良行为以及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和矫治的同时,突出了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教育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为了保护,保护必须进行教育,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保护原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一项符合未成年人成长特点的科学原则,它的确立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二)及时防治原则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及时防治原则,是指根据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的特点,坚持治本和疏导,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任何一种犯罪行为的发生,都会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甚至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犯罪行为所具有的严重危害性表明了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及时做好防治工作,就能够有效地制止哪些处在犯罪边缘的人,使其不去犯罪,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及时防治原则可分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整顿包围未成年人的不良社会环境,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二是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矫治。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及时防治原则。该法第29条规定,任何人不得教唆、胁迫、引诱末成年人实施本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或者为未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提供条件;第26条规定,禁止在中学学校附近开办营业性歌舞厅、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第27条规定,公安机关应当加强中小学校周围环境的治安管理,及时制止、处理中小学校周围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第30条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渲染暴力、色清、、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第对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含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以及渲染暴力、色情、、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电子出版物;第32条规定,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不得有渲染暴力、色情、、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第33条规定,营业性歌舞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标志。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等。该法第52条、第53条、第54条、第55条分别规定了违反第30条、第引条、第32条、第33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所有这些规定旨在整顿包围未成年人的不良社会环境,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矫治,早已成为未成年人立法的一种发展趋势。许多国家在青少年法规中,都对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进行种种限制,并采取相应的保护处分。如埃及青少年法规定:年龄不满18周岁的青少年,品行不好,不听父亲、抚养人、监护人的管教,与不正经的人或有嫌疑的人鬼混在一起,参与伤风败俗、淫荡、、贩毒活动等等,皆被认定是不轨行为和对社会构成危害,应给予训诫、交保人管教、强行职业训练、施加必要的限制、实行司法考验、放置社会管教所、送往专业医院等等。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一章中,也规定了严加管教、训诫、送工读学校、收容教养、治安处罚等多种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方式。

及时防治原则的积极意义在于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着眼放在消除犯罪的原因和条件方面,放在预防和矫治本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方面,从而使刑罚的目的由事后的消极惩罚转向事前的积极预防。这种抓早、抓小、抓苗头、抓原因的立法思想,有利于把未成年人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篇2

严格来说,未成年人犯罪在我国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一个在社会学、犯罪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非刑事法学的概念。未成年人犯罪特指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犯罪,在我国犯罪学研究领域一般也称为少年犯罪。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社会问题,联合国从**年开始每隔5年召开一次的预防犯罪大会,几乎每次都会涉及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为此,联合国还先后制定了《预防少年犯罪准则》(利雅得准则)、《少年刑事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规则)、《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等一系列司法规则。

我国也不例外,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也是十分严峻,总体上呈上升发展趋势。为此,我国专门制定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的法律。

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据政法部门不完全统计,**、**年我市的未成年人犯罪同比分别上升了×××、×××,形势相当严峻。为此,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全面分析,如实地将近十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特点、原因及发展趋势反映出来,目的在于透析新时期未成年人犯罪发生的规律,以期为大家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综合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参考依据。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法律

我国现阶段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法律从根本上来说有两部:一部是**年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另外一部是**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另外一些可以说都是由此“两法”衍生出来的实施细则。这两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法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一个侧重于保护,一个侧重于预防教育,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要通过各种举措来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其健康成长。

(一)教育保护原则。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以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通过教育和保护,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教育保护原则包括教育和保护两方面的内容,“两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章专门规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就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目的、不同教育主体的责任作了具体规定;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第四章“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第六章“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等部分,在强调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以及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和矫治的同时,突出了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二)及时防治原则。指根据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的特点,坚持治本和疏导,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也就是说,要突出时间性,把握好火候,掌握好过程,遵循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规律,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及时做好防治工作,就能够有效地制止那些处在犯罪边缘的人,使其不去犯罪,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及时防治原则。该法第×××条规定,任何人不得教唆、胁迫、引诱未成年人实施本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或者为未成年人实施不良行为提供条件;第×××条规定,禁止在中学学校附近开办营业性歌舞厅、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第×××条规定,公安机关应当加强中小学校周围环境的治安管理,及时制止、处理中小学校周围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第×××条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渲染暴力、色情、、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第×××条规定,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不得有渲染暴力、色情、、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第本稿件版权属5178789秘书网×××条规定,营业性歌舞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止进入标志。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外,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等。该法第×××条、第×××条、第×××条、第×××条分别规定了违反第×××条、第×××条、第×××条、第×××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所有这些规定旨在整顿未成年人周围的不良社会环境,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

及时防治原则的积极意义在于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着眼点放在消除犯罪的原因和条件方面,放在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方面,从而使刑罚的目的由事后的消极惩罚转向事前的积极预防。这种抓早、抓小、抓苗头、抓原因的立法思想,有利于把未成年人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三)综合治理原则。指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社会团体、学校、家庭、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等各方面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综合治理原则。首先,该法在第一章《总则》第×××条提纲挈领地规定了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其次,该法在第二章规定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第

三、第

四、第六章规定了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及重新犯罪的教育性预防、保护性预防和惩戒性预防;在第五章规定了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最后,该法在第七章法律责任部分规定了违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依法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所有这些规定,都体现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综合治理原则。

(四)科学性原则。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它主要体现在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上,要求家长、学校了解、掌握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规律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既不能采取“不打不成才”的粗暴式教育方法,也不能溺爱成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座谈、培训等活动,针对未成年人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介绍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导教师、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有效地防止、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表现在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处理上,要求必须与成年人区别开来,在侦查、、审判以及施行强制措施、教育改造等各个环节,都要充分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条规定,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犯罪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第×××条规定,对被拘留、逮捕和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应当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三)个体素质低下,法制观念淡薄。有关资料显示,在押少年犯中×××以上属于未上完初中就辍学流失社会,原在校时的“双差”生他们实际文化程度比他们辍学时的学历一般都要低2-3年。由于文化程度低,自身免疫力差,容易感染社会上各种“病菌”,形成恶习;同时,由于文化程度低,其认识能力、理解能力、辨别能力差,直接影响到其健康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他们以“享受主义”作为生活的宗旨,把吃喝玩乐、玩弄异性、寻求刺激当成人生的最终目的,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作用下,便会实施行凶伤害、杀人、抢劫、等暴力犯罪。

(四)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活动空间,父母是他们的启蒙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调查结果表明,由于父母离异、早亡、丧偶、判刑等原因,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教育方法不当,自身形象不佳,容易使少年子女受不到良好教育,身心遭受创伤,形成骄横、乖戾、冷酷等不良人格。由于性格孤僻,脾气暴躁、情绪自卑、行为自私,这部分未成年人极易到社会上寻找同情和温暖,其内在人格缺陷一旦遇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或刺激,易产生偏激行为而导致犯罪。

(五)学校教育失误。当然,这么说并不是抹杀我们教育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只是就事论事,谈谈现行教育制度的不足之处。中小学是少年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塑造美好心灵,培养正确人生观和道德情操的主要基地。但是有好多学校在落实教育方针上有偏差,重智轻德,教书、育人脱节,致使一部分中小学生失学、辍学而流向社会,成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把教育重点放在少数“尖子”身上,忽视冷落了落差生,这样就容易使落差生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自卑自弃、破罐子破摔;特别是把“双差生”放在一起,更易于他们互相“感染”,结成不良群体。有的学校对“双差生”的不良表现,轻者弃之不理,重者嘲讽、变相体罚、劝其退学,严重者开除,致使不少中小学生流向社会。

(六)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区文化环境影响。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腐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的传入,加上商品经济本身固有副作用的刺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在我国社会上迅速滋生蔓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出现了教育引导不力的问题,导致部分未成年人思想混乱。正如dxp所说:“我们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对年轻娃娃、青年学生教育不够。”另外,在当今变革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管理控制机制的滞后和弱化,为不良少年从事暴力犯罪活动增加了有隙可乘的机会。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校生暴力犯罪逐渐减少,因为近年来学校教育管理工作逐步得以强化,对在校生管控有力。而社会面的管理控制机制相对薄弱,对社会闲散少年约束控制力度十分有限,因而表现在少年中的社会闲散人员暴力犯罪的比重明显上升。在人口稠密、外来人口集聚的城郊结合部或新兴城镇的少年暴力犯罪最为突出。

五、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者可以说是社会大环境的“牺牲品”,是社会的消极方面在孩子们身上的体现。说是“牺牲品”,就是指未成年人犯罪的根在社会,毁在孩子。这也是让家长、让社会、各级党政痛心、焦虑的关键所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主客观因素往往交错在一起,互相影响,要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关键在于综合治理。

(一)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大家可能近期都看了中央一台播出的纪念dxp的纪录片。据小平同志的长子邓朴方回忆,小平夫妇一生在孩子面前从未说过一个脏字,说过一句脏话。小平同志生气时说过的最不好听的一句话也只是“丢死人了”。所以,我们说小平同志之所以伟大,不仅仅表现在他兴国安邦的雄功伟略上,也体现在他为人父的生活琐事。无数事实表明,青少年违法犯罪,绝大多数都同他们的家庭教育不良有密切关系。家长要端正言行,克服不良习惯,给孩子树立榜样。父母应当努力做好“三大主体角色”,即成为合格父母、合格教师和合格主人。父母不仅能够教导子女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并且能够以身作则,成为子女的第一道德榜样。父母同时也应当是合格主人,对整个国家及家庭所有成员的生活与未来持有强烈的责任感,从而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对待子女,要注意教育方法,克服放任不管、简单粗暴方式和无原则的溺爱;要及时教育和矫正子女的不良行为,特别是注意环境对孩子的不良影响,要深刻领会“孟母三迁”的含义,发现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一刻也不容缓地解决问题;要从小教育子女热爱劳动,勤俭朴素,不图虚荣,不贪便宜,养成善于自我控制的优良品德;提醒子女有选择地读看影视节目和书刊;要注意帮助子女在交友过程中排除不良小群体的影响,等等。对家庭教育确有困难的,我们的学校工作者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家长加强联系,携手教育,发现苗头,及时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特别重要的是要鼓励孩子正常的成长,不“拔苗助长”,摆脱要求孩子考大学的单一目标要求,鼓励孩子的多样化发展。

(二)在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中,改进和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促进广大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使学校尽快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加强素质教育的体制建设,逐步淡化应试教育,改革升学考试制度,特别是中小学要分片就地上学,不分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平衡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建立教师人才市场,选优汰劣,以促进提高教师水平和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改革教学方法,在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切实加强大、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课,抓好落实考核,并从小学生抓起;针对部分中小学生中存在的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的现象,建议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突出物质消费观教育。

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篇3

一、关于××区人民法院开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工作的情况

××区人民法院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审判工作起步较早,一直是全省法院系统的先进单位,也是全省法院系统单独设立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庭、开展跨辖区集中管辖的试点法院之一。××区法院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庭前身是刑事审判庭内设的少年犯罪合议庭,为了进一步适应工作需要,更好的发挥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教育、感化、挽救的司法职能作用,20xx年,经同级人事编制部门批准,单独设立了机构,专门负责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的审判工作。××区法院根据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的特点,选配了政治素质优秀、审判业务精通、工作耐心细致的5名法官到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庭工作,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队伍保障。而且,这5名审判人员都具有师范院校学习经历或教师工作经历,胜任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教育工作;同时,该院还从××区妇联等单位聘请了6名人民陪审员,参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工作,有效保障了未成年犯罪人的合法权益。

该院的主要做法可以归纳为庭前调查、庭审帮教、庭后回访“三结合”。开庭前走访被告人的学校、家长、亲友或住所地派出所民警、居委会主任,了解情况,做到了“三查明”,既查明未成年被告人性格特征、平时表现、社会交往、成长经历;查明未成年被告人家庭及周围生活环境;查明未成年被告人对公诉机关指控其犯罪的认识和态度。并把这些内容均固定到《未成年被告人社会调查表》中,作为第一手资料,从中把握少年犯思想脉络,摸清其犯罪的症结,确保在庭审中有的放矢地对少年犯进行教育和挽救。庭审过程中,为更好地发挥帮教作用,该院在全省法院系统首创了“圆桌审判”模式,即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审判人员、公诉人、被告人、法定人、辩护人等就座于椭圆形审判桌周围而形成的一种专用于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审理的座谈式庭审模式,用以消除未成年被告人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更好地发挥教育、感化、挽救的庭审功能。案件审理工作结束后,该院积极延伸职能,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庭后回访工作,对判处缓刑的未成年犯罪人指定专人跟踪帮教,防范重新犯罪;对适用监禁刑的犯罪人,积极与羁押监所衔接,协助监所部门开展教育改造工作;同时,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并帮助大量适用非监禁刑的犯罪人解决了就业、就学问题。

20xx年以来,该庭共审结未成年犯罪案件134件,判处少年犯171人,跟踪考察少年犯210人次,召开大型帮教座谈会50余次,联系安置就业19人,安置继续就学100余人,2名缓刑少年犯考上了大学,4人升入中专的骄人成绩,20xx年,××区人民法院少审工作凭介其精锐的审判力量、先进的司法理念和突出的审判实力取得了全省首批地区未成年犯罪案件的指定管辖权。(说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集中管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打破案件地域管辖范围,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集中到一个或几个人民法院审理,以统一刑罚适用标准、整合优势审判资源,更充分地发挥审判工作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被告人的职能作用。)

二、关于××区开展多部门联合预防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情况

近年来,该区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整合资源,合理转型社会办学机构,本着“政府引导、社会主办、社区配合”的原则,采取了司法机构、执法部门、街道社区、家庭联合创建社区青少年矫正“成长驿站”的特殊模式,挽救失足青少年,使他们重新步入了社会,鼓起了生活的勇气,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社区“成长驿站”突出了特色化教育,有的驿站以留守儿童为主,有的以问题学生为主,还有的以违法犯罪少年为主。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个新的、有效的载体,主要是通过五项教育与实践活动,承载起了社会德育教育的功能,发挥了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积极作用。一是开展心理教育,帮助孩子克服逆反心理。二是开展体验教育,让孩子感受不同生活。他们领着孩子们徒步行走去丰满水电站、到贫困学生家中比童年、让孩子到饭店打一天工、组织孩子到监狱参观,请在北京就读的大学生讲北京风情和大学生活,激发孩子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还带领孩子们到农村体验生活。驿站通过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场景和孩子们在体验中的真心感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生、了解自我,充分认识课堂与实践和联系与差别,磨练了意志,增强了他们抗挫折的能力。三是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孩子法律意识和防范能力。在街道和社区的协助下,“成长驿站”请社区民警和消防大队教官走进孩子中间,为他们讲解青少年有哪些合法权益,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通过生动的案例教育孩子们怎样识别假币,如何用智慧与坏人坏事斗争,讲防火常识,以及遇到火灾等危险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通过实地演练,提高了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黄旗街家园社区“成长驿站”是个特殊的驿站,在这个驿站接受教育的都是未满18岁的违法犯罪青少年。社区建立了成长驿站后,把这些青少年组织在一起,由区法院定期为他们进行政治、法律教育,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和道德常识,在思想上对其进行改造。社区则组织他们参加社区的公益活动,如社会劳动、治安巡逻、访贫问苦等等,让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改造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特殊“成长驿站”成立以来,已经接收41名犯罪青少年学员,目前大部分学员已经刑满,重新回到学校或社区,未出现重新犯罪案例,还有两名学员考入××市的中专学校。四是开展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各“成长驿站”把情感教育作为教育的工作重点,力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关心别人、关爱社会,学会理解和合作。南京街五中社区开展“爱心慰问”活动,组织学生用积攒的零花钱买来生活用品,定期到本社区的孤寡老人、军烈属和低保户家中慰问,为他们收拾房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五是开展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他们在驿站开设“亲子讲坛”,聘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为学生家长讲课,“知心姐姐”卢勤、××大学青少年教育专家董进宇博士、北华大学社会问题教授沈健、“全国十大杰出母亲”李一凡都曾经来到××区为孩子家长讲授“如何让孩子快乐成长”、“怎样做一名合格家长”、“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等专题。让更多的家长重新审视自己的家教方式,越来越多的家长能够和孩子一起学习,进行良好的沟通。

三年来,××区共有5批40名失足青少年走出驿站,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们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参加了工作,在驿站参加教育的学员没有一名不“毕业”的。走出了一条社会力量、司法机构、执法部门、家庭共同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预防青少年重新犯罪的新途径。

三、关于妇联系统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矫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和矫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社会各方面力量协调一致,互相支持,密切配合,才能保证这一工程的顺利进行。所以各级妇联组织应当进一步发挥特色优势,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从源头上抓起,加大预防和矫治工作力度。

一是积极组织协调,形成各职能部门的良性互动,建立预防矫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长效机制。妇联有着占人口半数的工作对象,有着与各级政权组织相顺应的工作网络,有着工作延伸到家庭的特点,妇联工作不仅仅与广大妇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妇联组织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违法犯罪工作中,应该发挥桥梁纽带的独特作用和优势,与各部门协调合作,共同建立起预防和矫治未成年违法犯罪的长效工作机制。在工作中,要注重加强与其他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工作上的衔接配合,遇到共同性、关联性及本部门无法妥善解决的问题,积极通过联席会议等方式研究解决,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篇4

一、少年司法制度内涵及依据

所谓少年司法制度,就是对规定少年不良行为和保护处分以及对少年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检控、审理、处罚、矫治、的原则,以及程序、等的总称。具体到我国包括到社会、家庭、学校依据法律规定,实行综合治理,配合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有关少年犯罪案件,教育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制度。

二、根本方略和方针基本原则

(一)综合治理是根活少年犯罪的根本方略。

综合治理是实现社会治安和风气根本好转的战略方针,是解决我国犯罪问题,特别是少年犯罪问题的基本对策。

(二)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预防法》第44条和《保护法》第38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挽救、惩罚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教育——感化、挽救是一个紧密相连、互为依存的有机整体。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是一个紧密相关、互为依存的有机整体。

三、少年司法体系

《保护法》第41条第一款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并可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

四、审判方式及诉讼权利的保障

(一)“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注重疏导方式启发式的特殊审判方法

1、制作“社会综合调查报告”。

2、营造良好的法庭氛围。

3、少年审判与成年人审判最大的区别在于程序上增加了法庭教育阶段。

(二)保障未成年人在刑事诉讼中有别于成年人的特殊权利

1、审判未成年少年犯罪案件时应当通知被告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到场。

2、少年案件不公开审理。对此,《刑诉法》第152条有明确规定。

3、有获得辨护的权利。少年犯罪案件的辨护包括以下内容:①少年被告人有自行辨护的权利。②少年法庭必须保障少年被告人获得辨护。③少年犯罪案件一般应由律师担任辨护人④名誉权受保护。

五、适用刑罚处罚措施

(一)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其内容即包括在量刑幅度内的从轻处罚,又包括在量刑幅度以下的减轻处罚。

1、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一般就减轻处罚并且不适用无期徒刑。

2、对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一般应从轻处罚。

(二)不适用死刑

死刑只适用于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刑法》规定对少年犯罪者不适用死刑是由我国刑罚的目的和少年犯罪者自力的特点决定的。

(三)扩大适用缓刑

缓刑是我国《刑法》对罪行较轻,符合法定条件的犯罪人,不由于予关押,放在社会上进行监督改造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

(四)尽可能适用管制刑

管制是我国刑罚体系中最轻的主刑。

(五)少适用财产刑和资格刑

财产刑包括罚金和没收财产,是一种从上剥夺犯罪分子犯罪能力的刑罚方法。

(六)减刑、假释适度放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3条规定;“对犯罪时未成年的犯罪减刑、假释,在掌握标准上可以比照成人犯罪依法适度放宽。

六、矫治设施及手段

(一)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需要关押的送少年犯管教所教育改造。

(二)已满16周岁的有严重违法行为的送劳动教养。

(三)已满14周岁还不满16周岁依法不予以刑事处罚的送收容教养。

(四)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边缘少年送工读学校。

(五)社会帮教

社会帮教是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践中创造的一种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对违法和轻微犯罪以及缓刑、假释少年进行帮助教育,便之改正不良习性,健康成长的社会性管理措施。

我国刑法所说的未成年人,是指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未成年人犯罪或者称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席卷全球且有共同性的问题,它被不少犯罪学家和刑法学家称之为难以医治的“社会痼疾”是继环境污染和吸毒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中国家,大都面临未成年人犯罪增长。犯罪率日益攀升的问题。联合国自1995年迄今为止已召开了七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犯罪待遇大会,未成年人犯罪每次都是重要议题之一,并且对完善少年刑事司法制度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实际上,与未成年人犯罪作斗争,已成为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刑事立法,司法实践和刑法理论都极为重要的课题,作者围绕少年刑事审判这个中心,就未成年人审判,少年犯罪预防,矫治等内容,简要谈谈具有中国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

一、少年司法制度内涵及法律依据。

所谓少年司法制度,就是对规定少年不良行为和保护处分及对少年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检控、审理、处罚、矫治、教育的原则,以及程序,大法等的总称。具体到我国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依据法律规定,实行综合治理,配合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有关少年犯罪案件,教育与保护未成健康成长的制度。

少年司法制度作为一个国家治理与预防少年违法犯罪的一种专门的司法制度,它包括少年司法实践,法律体系,专门的司法机构及专业的司法人员等内容。客观的说我国少年司法制度仍存在许多缺陷及不完善的方面,尚未形式完备少年法律体系,也就是说没有自成体系的不同于成年人的案件处理的程序法,实体法和外置法,特别是对未成的犯罪,定罪刑罚适用的是同一部《刑法》,侦查,起诉及审理程序也规定在同一部《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法中》)中,这里不得不说是我国少年刑事法律规定的缺陷,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和1995年分别制定下发的《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物若干规定》和《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规定》及《解释》)是对我国刑事诉讼刑法在审法少年刑事案件程序和实体处罚上的补充弥补了有关规定上的不足。特别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简称保护法与犯罪法先后制定与实施,初步形成了以保护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具有划的意义。尤其是1999年11月1日施行的预防法这不仅是我国少年立法上的重大突破,填补了法律制度的建设空白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少年司法制度走向全面发展时期。

这两部法律,堪称姐妹篇,制定保护法的目的是从保护角度出发“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的品行,智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把它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制定预防法的目的,是人预防犯罪角度出发,”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品质,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前一部法律明文规定了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后一部法律明文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的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自我防范,以及时未成年人的重新犯罪的预防等内容,两部法律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狠抓少年犯罪这个犯罪源头,针对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实行教育,预防,针对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实行教育,预防,挽救,矫治。

二、根本方略,方法和基本原则。

(一)综合治理是根治少年犯罪的根本方略

综合治理是实现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战略与外,是解决我是犯罪问题,特别是少年犯罪问题的基本对策。它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过去同刑事犯罪斗争的丰富经验,在新的条件下的一个伟大创造。综合治理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互相配合,采取各种手段,从各个方面来教育,保护少年人健康成长,保障少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依法严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教育挽救失足少年,达到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篇5

一、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确保师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1、继续开展以创建“安全学校”活动。各校要根验收的标准,明确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层层落实责任,动员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到“安全”的活动中。

2、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知识教育。要坚持安全教育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学校安全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安全知识资源,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场所和设备,增强安全意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自我防范安全常识,提高自防自救自护能力。

3、加强安全管理。继续加强学校的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校舍安全、游泳安全、外出活动安全等一系列涉及学校安全工作,做到期初有布置、有计划,期中有检查、有督促,期末有评比、有总结,努力减少和遏制各项安全事故的发生。

4、通过学校宣传栏、广播、家长学校等阵地和学生大会、安全例会、家长会、家访、致家长信等途径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到师生、学生家长和广大人民群众,使学校的安全教育形成校内外强大合力,上下齐抓共管,共筑安全防堤,为学校创造一个安全系数高健康和谐的环境。

二、全面推进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工作。

1、各校要加强学校法制教育,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普法工作,使广大教师在学法、守法、用法等方面都能为人师表。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网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全面推进我校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2、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活动。坚持以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为载体,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制素质,推进依法治教进程。首先,各校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建制,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施教;其次要以“四民主两公开”为载体,扎实推进学校民主法制建设,深入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三、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确保学校安全稳定。

维护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秩序,创造良好的学习教育环境,是关系到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问题,也是搞好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内容。各校要定期与不定期对学校及周边治安进行专项整治活动,对学校内部的治安及安全隐患进行全面的排查,重点排查学校内部安全和治安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是否规范,措施是否得力,教育是否落实,设施是否过关,特别是要对学校内部的重要要害部位(食堂、宿舍、电教室、办公室、财务室等)进行全面的检查。联合相关部门,本着“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改什么问题”的原则,继续加大校园及周边治安整治力度,促使教书育人的环境不断优化,治安秩序保持平稳。

四、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当前,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许多困难,各校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两部法律。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贯彻“两法”的良好氛围。加大宣传力度,依法尊重和保障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尊重未成年学生的人格尊严,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并努力做好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二是要继续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文化环境,要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学生严禁进入营业性歌舞厅、网吧等场所的教育,正确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活观;要积极配合当地公安、文化、工商等有关部门加强对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特别是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各种隐患的打击力度。三是突出重点,切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于行为习惯较差的后进生,各校要继续坚持帮教制度,要定人、定时、定责任,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的大好环境,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毫不松懈地做好控制流失工作,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附:月活动工作安排。

*年安全法制月活动工作安排

月份工作内容

二月份1、各校组织修订和完善学校各种安全防范制度,制定学校普法、综治、“安全”等工作计划,健全学校安全保卫组织机构,明确各种安全岗位人员职责;

2、组织开展师生安全教育;

三月份1、各校组织开展安全教育日活动(3月28日);

2、开展安全及法制教育;

四月份1、各校组织学期中安全大检查,并整改安全隐患;

2、组织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

五月份1、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一次以道路交通、游泳、食品卫生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

2、开展普法教育宣传月活动;

六月份1、开展“世界禁毒日”活动教育(6月2日);

2、组织师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开展“消防日”宣传教育活动并开展一次消防专项整治活动(6月11日);

3、布置学校期末安全大检查;

七月份1、组织暑假学校安全工作检查;

2、开展校舍安全检查月活动,及时整改校舍安全隐患;

3、开展安全及法制教育活动;

八月份1、做好学校暑假安全防范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2、各校修订各项安全责任书,完善各项安全防范制度与措施;

3、组织开展“反”宣传教育活动;

九月份1、学期初安全检查;

2、各校组织各教师、班级、学生及其家长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

十月份1、各校组织师生开展冬季森林防火、消防知识及安全防范知识教育;

2、在师生中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3、组织学生参加市安全法制知识竞赛或征文比赛;

十一月份1、学校组织“创安”自查自评及总结工作;

2、做好迎接各级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评;

3、组织学习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4、组织开展“11.9”消总结;防宣传教育活动;

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篇6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益严重,令人担忧。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也使千千万万的家庭陷入痛苦之中。本文通过对未成年犯犯罪特征的调查和了解,明确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指导思想,在其基础上制定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主要内容,并针对未成年犯罪的问题做出预防对策。

关键词:未成年犯;教育;改造;预防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收入分配不均、就业率下降等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毒瘤。青少年意味着未来,意味着希望,因此我们对青少年犯罪进行调查,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各方面特征,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教育改造对策,以求帮助未成年犯矫正恶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一、未成年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违法性

未成年人的年龄界限我国法律有明文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是指未满18岁的公民。”其违法行为的产生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就主观因素而言,主要是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个体需要与满足需要手段上的认识错误等;就客观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

(二)未成年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的一项对全国10个省、市近3000名未成年犯和1000余名普通初中生的调研报告显示,未成年犯多数有学业失败的经历,57.1%的人学习成绩中下或根本跟不上,50.3%表示很少或从未受過老师表扬,这些数字都远远高于普通未成年人。因此,闲散未成年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排在前三位的是初中肄业、小学肄业、小学毕业,文盲、小学和初中水平的佔了97%。犯罪前多数已处于家庭、学校、社會监管无力的状态,他们中的72.5%有离家出走经历,24.4%的人不与亲生父母生活在一起,另外,有56.7%在学校期间经常逃课旷课。[1]

(三)犯罪涉及领域广泛,类型多样,危害性增大。

当今的青少年犯罪类型日益多元化,传统犯罪继续存在,新型犯罪层出不穷。据有关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涉及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当中的大部分违法犯罪行为。在青少年中,以颠覆国家政权为目的,破坏国家统一、想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的有之;因泄私愤,报复,放火、投放危险物质的有之;为获取不义之财进行绑架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有之;为攫取钱财,盗窃、诈骗。抢夺、抢劫的有之;为寻求刺激,寻滋生事,扰乱公共秩序者也有之;还有进行、、吸毒贩毒、传播计算机病毒。传播物品。可谓“五毒俱全”,种类繁多,不一而足。[2]

(四)盲目而导致犯罪

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带有其明显的年龄特征,即与他们的认知水平不成熟相联系,常常是动机模糊,未能完全意识到。从表现方式上看,他们的犯罪动机易变化、不稳定,易受外界诱惑影响而变化,表现为较少的预谋性,随机性强。而且一般都带有强烈的情绪、情感性。也就是说,未成年犯罪动机直接受情绪、情感的驱使,无论是起因,还是实施过程中动机的变化。无一不与情绪相连。

盲目性是青少年犯罪的突出特征之一,他们在犯罪时从动机的产生到行为的实施,时间极短,有时并无确定目标,无明确的行动方向,往往为一点小事,一言不合就大动干戈,直接酿成伤害、杀人,有的经同伴稍加挑动、怂恿,就干出抢劫、流氓或等犯罪行为。

(五)在行动结构方面显示出手段的暴力性,成人化、智能化的倾向明显

青少年犯罪呈现出手段的残暴性和后果的凶残性之特征。青少年正处于精力旺盛的阶段,加上分辨是非的能力差,不考虑起犯罪行为的后果,感情易于激动,因为总是不顾一切地去行动。因此,他们的作案手段往往极其残忍,肆虐横行,无所畏惧,破坏性极大。

那些以前主要是成年人实施的犯罪,如绑架人质、拐卖人口、走私、逼迫妇女等犯罪,现在青少年都有涉及。那些传统的青少年犯罪,在形式上也日趋成人化。他们已不再满足于一般的扒窃偷摸、寻衅滋事,为是进行蒙面抢劫、持刀等成人化犯罪。就盗窃罪来讲。当前的青少年犯罪就呈现出成人化的特点。

(六)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暴力化恶性化程度加剧

根据有关方面统计和抽样调查发现:未成年人犯罪暴力性日趋明显,严重暴力犯罪比例明显上升。近年来,犯抢劫、、奸淫、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五类严重暴力犯罪的未成年罪犯约占全部罪犯的50%左右。未成年人实施的重大恶性案件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省份都出现了未成年人残酷杀害祖父母、父母及其他亲属的案例。比如,河北省唐山市年仅15岁的莫某因父亲长期虐待母亲和自己,为了让柔弱无助的母亲和自己能够得到解脱,莫某伙同两名男性未成年伙伴,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3]

二、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指导思想

青少年犯罪是由于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他既反应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呈现的社会结构内在的结构性矛盾与冲突以及其整合机制的破裂和松弛,同事也折射出青少年个体在适应当前急剧变化、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过程中思想上的困惑和迷茫,心理上的脆弱与孤独,因而要有效地防治青少年犯罪,就应当立足我国的实际,整合社会资源,构筑起青少年犯罪的防治体系以及运行机制,同时结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其个多用途、多方面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培养与扶植,促进其树立起正确人生观和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言概之,这就是应当对青少年犯罪实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

1.社会:治理青少年犯罪的基础

在社会调控方面,我国应该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其社会结构再生、完善与彼此功能上的互补。具体言之,当务之急是需要在社会控制模式的构建中,不仅要促成自上而下的权利救助机制,强化其辐射力,而且应形成自下而上的权利救助机制,增强其在社会动态发展中的灵活性、能动性。在社会控制的策略上,政府就应对社会控制薄弱的地方增强管理职能同时应不断地培育、扶植新的“中间组织”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2.司法:治理青少年犯罪的保障

在治理青少年犯罪中,司法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既涉及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青少年犯罪的问题,还涉及如何公正惩处和保障青少年犯罪人的合法权益以促使其改邪归正、防治重新犯罪的问题。因此,科学地构建刑事司法运行机制是治理青少年犯罪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在目前我国治理青少年犯罪中应当建立科学的青少年犯罪的司法防治保护机制度和完善青少年犯罪的刑事法律。

3.学校:治理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基地。然而一直以来,对于小学、中学、高中的工作成绩与社会声望基本上以升学率的高低来作为学校好坏的评价标准,学校的工作基本也就随着这一指挥棒运转,这不仅本身给青少年违法犯罪潜藏了消极的因素,而且也制约了学校对于防治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发挥学校再防治青少年犯罪的功能,重要的一点是政府应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防治工作纳入到学校的中心工作中来,并将起作为评价学校工作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在社会中,政府应大力宣扬学校开展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工作的深远意义,以获得社会对这项工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学校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发挥防治作用。

三、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主要内容

我国《监狱法》规定,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应当包括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三大内容,实行因人施教、分类教育、以理服人的原则,采取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狱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这是教育改造所有罪犯的法定的、也是最基本的内容和方式,自然是教育改造未成年犯所必须依循的。

(一)未成年犯的思想教育

《监狱法》规定:监狱应当对罪犯进行法制、道德、形势、政策、前途等内容的思想教育,这是普遍适用于全体罪犯的思想教育内容,监狱对未成年犯的思想教育应当在这一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倾向于未成年人的特点。

1.对未成年人犯进行法制、道德教育

对未成年人大多数是法盲,对未成年犯的法制教育是为了矫正其错误的法制观念和心理,管教干部要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管教干部对未成年犯多讲关于其他未成年犯走上犯罪道路后,进行认真改造,在监内好好学习,争取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等案例;管教干部要善于与未成年犯建立感情联系和心灵沟通,以消除未成年犯的抵触对立情绪,促使他们的意识、情感、行为的良性转化。

未成年犯的道德水准低下,大多数未成年犯都是从缺乏道德观念、不讲社会公德开始逐渐滑向犯罪的深渊的,管教干部要对他们进行有关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教育他们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集体主义精神,树立正义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划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并且要指导、督促他们以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来规范和约束自已的行为,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习惯。

2.对未成年犯的政策教育

党和国家的政策既是立法依据,又是执法保障,是法律的延伸和补充,因此政策教育应当作为法制教育的补充,使受教育者对法律、法规的要求有更为确切、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促进行为守法。对未成年犯的政策教育应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使他们体会到我国法律对未成年犯的“特殊保护”,主要包括人道主义;教育改造为主,轻微劳动为辅;监狱教育与社会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等内容。

3.未成年犯的前途教育和社会教育

前途教育的意义在于唤起罪犯对未来的希望,增加改造信心,提高改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不能将他们与社会生活隔离开,大多数未成年犯入所后担心被父母、亲友和社会所抛弃,渴望得到家庭的帮助和社会的关怀,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和家属亲人并没有遗弃他们,而是时刻关怀他们,期望他们改好,因而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决心改恶从善,重新做人;要让他们正确了解国家四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及今后发展的目标,让他们看到自已的改造前途,树立改造的信心和决心,学有所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材。

(二)未成年犯的文化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第75条针对服刑的未成年犯规定:“监狱应当配合国家、社会和学校等教育机构,为未成年犯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文化知识水平是构成个人精神文明的重要素质。对未成年犯进行文化知识教育,提高其文化水平,改变其智力结构,不仅是教育改造他们的需要,更是一次“立足眼前、着眼未来”的基础教育,对于提高未成年犯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4]

(三)未成年犯的技术教育

《监狱法》第64条规定:“监狱应当根据监狱生产和罪犯释放后就业的需要,对罪犯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第75条规定:“未成年犯的劳动,应当符合未成年人的特点,以学习生产技能为主。”大多数未成年犯长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既无劳动习惯,又无劳动技能,这也是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他们进行劳动实践和劳动教育,促使他们逐渐感受各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和不劳而获的可耻,让他们了解劳动创造人类、创造世界、创造财富的真理,从而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技术教育对于促进未成年犯改造尤为重要。[5]

四、未成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应该从全方位的角度考虑,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以下几点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一)未成年犯罪的家庭预防

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的熏染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都极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发现未成年人犯罪蛛丝马迹的当首属其家庭成员。特别是初犯阶段,父母如能及时制止、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家庭安定则社会安定,家庭和睦则社会和睦。抓好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就是抓住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源头。我认为有关部门可与少年家庭签订防治犯罪的责任状,明确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通过落实承包责任制,巩固家庭这个堡垒,对于整天忙于生意、事业、忽视子女教育的家长,要促使其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落实。那些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纵容或棍棒教育的家长,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进行必要的培训,促使其摒弃不良的教育习惯,使每个家庭都能真正起到教育预防的职责。

(二)学校预防

在学校预防中,学校首先是传道,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以及如何做人,其次才是传授文化知识。学校应改变现有不当的德育模式,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的德育及其违法的原因。德育本身没有过错,错的是教育的不当内容和方式,片面的追求、且德育仍然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最初的和最有力的屏障。,因此,要发挥德育教育自身的有效作用的同时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几率。关闭而不是开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的大门,必须纠正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回归教育本来面目,认真研究、探索在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有效方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在学校开设法制课,设置专业法制教员,加大法制教育工作力度,让学生每周至有一节法制课。同时要建立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的考核制度,使老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把学生学法、懂法、守法落实到实处。全面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学校、老师要认真履行好应尽的各项职责。

(三)社会预防

随着科技现代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了多姿多彩。但是与此同时,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随之产生。各种涉及暴力,黄色的媒体随从可见。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难免产生悸动。由于辨别是非能力薄弱,对于这些东西青少年自制力明显不足以抵抗。物质享受的强烈诱惑,物质生活的高度追求,使意志薄弱者跌入迷途,走向犯罪。

鉴于上述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原因,我们应当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是对社会上,重点是学校周边进行整治与净化。坚决打击危害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不法行为,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加强法制教育,大力宣传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三、打击诱惑青少年的不法活动,开展一些积极向上,文明健康活动等等,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换救的方针,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使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个人预防

未成年人自制能力低下,认知能力低。应当学习相应的法律,获取相应的知识来装备自己。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如果发现有违法犯罪越轨迹象时,应当及时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自身找出不足,以最快的方式杜绝有违法犯罪的事情发生。‘

综上所述,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改造必须始终坚持其中的重点和侧重点相结合原则,遵循教育改造全体罪犯的一般规律和法律规定,在打击中预防,在预防中打击。并针对未成年犯个体的特殊性,在社会各方面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下开展扎实的、持续的教育改造工作。

注释:

[1]周华婷.未成年犯调查:多有学业失败经历[J].北方网,2006-09-13.

[2]雍自元.青少年犯罪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m],2006.第35-50页.

[3]莫洪宪.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m],2005.第39-44页.

[4]刘学武、李淑娟: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未管所特色行刑理念文化.北京市监狱管理局网[J],2008-8-27.

[4]李纲:关于加强罪犯职教的思考.中国司法[J],2000年第02期.

参考文献:

[1]莫洪宪.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m],2005.

[2]官颖.城市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群众出版社[m],2004.

[3]雍自元.青少年犯罪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m],2006.

[4]张利兆.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m],2006.

[5]刘世恩.中国罪犯改造理论与实践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m],2002.

[6]王秉中.罪犯教育学.群众出版[m],2003.

[7]周华婷.未成年犯调查:多有学业失败经历[J].北方网,2006-09-13.

[8]刘学武、李淑娟: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未管所特色行刑理念文化.北京市监狱管理局网[J],2008-8-27.

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篇7

关键词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05.044

Countermeasure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o

Regulateminors'BadBehavior

LUoXiaoling

(peng'anteacherstrainingSchool,nanchong,Sichuan637800)

abstractminorswillgothroughthreeimportantstagesfromchildhood,adolescence,youth.inthecomplexsocialenvironment,minorsvulnerableunhealthytrendsinsociety,resultinginsomebadbehavior.thisarticlesummarizesseveralformsminormisbehavior,andintermsofpersonalfactors,schooleducation,socialenvironment,familyfactors,analyzethecausesofthebadbehaviorofminorsdiscussedfromfamily,society,andotheraspectsoflifehowtostrengthe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minors,specificationsofminors'badbehavior.

Keywordsminors;badbehavior;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根据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在这一时期,未成年人会经历从童年到青少年,再到青年的三个重要阶段,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促进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1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几种表现

1.1贪图享乐

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部分家长并没有掌握对孩子的正确教育方式,缺乏对孩子思想、行为的教育。他们只是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给孩子大量零花钱、给孩子买品牌服装和高档电子产品。长久以后,这会造成未成年人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成天不思进取,只图享受的恶习。

1.2结伙为伴

大多数家庭的家长都忙于工作,甚至有的家长长年外出打工,长期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管教。因此,家长长期缺少对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的管理,缺少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在这种成长环境下,孩子就容易迷失自己的发展方向,沉迷于电视、网吧,渐渐失去学习兴趣,进一步发展成过早辍学,并染上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恶习,给社会造成的影响极坏,给家庭、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1.3特殊的家庭背景

有些未成年人具有一些特殊的家庭背景,大致有以下几类:(1)家庭生活在社会底层,父母离异又重组、家庭感情不和的双亲家庭;(2)家庭物质优厚,但只注重物质需求而忽视精神需求,对孩子过分溺爱;(3)父母离异后的单亲家庭;(4)一些家庭父母事业无成、创业无路。成天沉浸娱乐场所、打麻将、,把视为工作;(5)有的家长虽然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但是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态度生硬,经常对孩子求全责备,缺乏对孩子的正确疏导,容易使孩子产生叛逆心理。总之,他们的共同特点:缺少亲情温暖,缺乏家庭监管,造成孩子出入不良场所,交上不良青年,沾染上不良习性,从而走上误区。

2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产生既有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外在的客观因素。

2.1主观因素

未成年期是未成年人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正处于过渡阶段,也是他们人生中的危机时期。未成年人在这一时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牢固树立。对是非黑白混淆,美善丑恶不清,缺乏正确认识。不及时的引导,就会步入误区,陷入泥潭。

具体表现:一是哥们义气。未成年人大都不懂真正的友谊,只知道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遇事后不搞清楚原由,一味偏袒朋友,合伙干了坏事,并互相包庇,有的把其他朋友犯的错误全部揽在自己身上。二是享乐主义。现在的未成年人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比较宠爱,物质上尽量满足,从而造成他们的消费没有计划,浪费惊人,相互之间盲目攀比,产生了炫耀性消费。

2.2客观因素

(1)学校教育方式失当。学校教育方式失当的主要表现是教育机制不合理,考评方式落后。目前我国主要还是以中考和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直接决定着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绝大多数学校仍然将保障升学率作为学校主要考核目标,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那些成绩平平的学生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重视,逐渐产生了自卑心理,进而发展成为厌学、自暴自弃、辍学。当学生发展到这样的阶段,学校往往采取劝其退学、转学、不予考试报名、开除等方法把学生赶出校园,将问题学生推向给社会,当身心发展不成熟的学生被社会的不良风气所吸引时,他们很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社会环境复杂。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社会对他们的影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良文化的诱惑。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良文化产品,如非法音像制品、书箱和报刊杂志,会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在长期作用下,就会使未成年人的认识产生偏差,对真、假、善、恶、美、丑的界限逐渐模糊,导致未成年人心理产生畸形,使理想信念严重扭曲,人生价值趋向误导。二是网吧、KtV、酒吧等消费场所的涌现,为未成年人合伙成不良群体提供了场所,这些场所分散了孩子的学习注意力。

(3)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特征、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家庭结构不完整,亲情缺失。单亲家庭中的未成年人经常会因为缺乏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情绪低落,对生活缺乏热情,一部分人甚至会产生严重心理障碍:自卑、冷漠、厌世、报复社会等。有关调查显示,1/4的离异家庭中,未成年人在父母离婚的头半年内表现出强烈的恐惧、失落、愤怒和羞愧等;约1/3的未成年人会因父母的离异而变得冷漠,甚至对他人怀有敌意或攻击行为。二是家庭教育方式失当,产生隔阂。家庭教育是对未成年人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家庭教育方式的失误会造成未成年人产生一系列不良行为。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粗暴型、溺爱型和放任型。这会造成未成年人蛮不讲理、畏惧心理或逆反行为、性格孤僻等不良后果。

3规范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对策

规范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工程,本文认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家庭教育是根本

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有些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不懂教育规律,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常常会为自己辛辛苦苦的教育孩子收不到效果而苦恼。所以,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要懂得孩子的榜样不仅仅是老师,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懂得孩子成长的关键是家庭教育。因此,给孩子做好榜样,家长致关重要。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自我形象是实现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3.2从源头上遏制是关键

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从源头抓起,娃娃抓起。因为,中小学生正是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正处于非常特殊的时期。这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个艰巨任务,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之重。因此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都不能忽视。

(1)导向教育是基础。在依法治国理念的指导下,全社会都要大力宣传《宪法》、《刑法》、《妇女儿童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中小学生守则》等与孩子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把基础抓牢,夯实。

(2)思想素质教育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学校教育历来对孩子的成长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学校虽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办法和措施,但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要开展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教育。成立护校队,开展“青春自护行动”班级要组建学科学,爱科学的学习小组、学雷锋学习小组等。

①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班主任要逐步探索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②要大力加强和改善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选派优秀的教师任班主任,进一步加强培养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帮助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教育水平,切实改变只教书不育人的状态。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③要大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纪教育,时刻注意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对学生中已经出现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不良苗头要采取措施及时制止,防患于未然,把不良现象消灭在萌芽之中。

(3)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手段。坚持以德育为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促进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活跃学校气氛,来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十八岁成人节”系列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班主任每周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外活动,利用录相、电影、电视等形式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使广大未成年人逐步养成知法、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习惯,逐步培养未成年人会学习、爱生活、懂礼貌、讲文明、追科学、弃旧习、以及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积极向上的良好习惯。充分利用法制教育采取专家授课、录像观摩、模拟情景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学习,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12・9”记念日等活动来把学生的心思吸引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来,逐步培养学生守纪律、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习惯。

(3)正面引导,真心交友。思想政治老师、班主任要认真做好“双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的进步,生活的进步,与他们交朋友,谈心,谈理想,前途等学习生活。对学习成绩差的要进行个别辅导,给他们讲好的学习方法。对那些思想不稳定,成绩又差、不思进取、在校表现又不好的学生要正面引导,给予足够关怀,防患于未然,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遏制和减少未成年人走入误区的有效途径之一。

(5)学校家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班主任老师与思想政治课老师要时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首先,要深入到学生家庭进行家访,把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及时反映给家长,家庭要与学校紧密配合,共同研究对策。第二,决不能把未成年人简单地推向社会,防止他们过早地流入社会,染上不良习气。预防在校学生无故旷课、逃学等现象发生。如果学生一旦逃学旷课,就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负担,他们就极有可能走入误区。

3.3加强社会文明教育是核心

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全社会大力开展树新风除邪的专项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打黄扫黄”斗争。

第一,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管理。除学校,家庭教育外,教育局还要在社会各界、公安、共青团、妇联、农村、街道、社区广泛开展“法制讲座”。同时卫生部门还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如果孩子出现了不良心理障碍就及时进行疏导。

第二,要加强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未成年人活动阵地的建设力度,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吸引孩子,满足未成年人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应积极营造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关心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职责,而且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公安、共青团、妇联、乡镇文化站、农村、社区、街道办事处等有关部门应联合行动,对学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进行排查、清理。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危害学校正常秩序,侵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类文化娱乐场所,要重拳出击,严厉打击。保障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强化对文化市场、娱乐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努力消除精神“污染源”。

第四,各级教育、文化、科研、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部门,群众团体和学校,要从培养接班人的深度、高度出发,努力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健康的社会环境,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文化教育宣传到位,落到实处。使广大未成年人长期受到正能量的熏陶感染,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遏止未成年人走入误区,而且还能帮助那些已经入误的未成年人尽回归到社会中来。

参考文献

[1]李春.浅议社区矫正中的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集体经济,2010(3).

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桥西区教育局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品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并重,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全员法律素质,大力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促进我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建设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总体目标

按照依法治校,建设和谐校园的要求,加强广大教职工特别是教师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依法执教的自觉性,将法治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教师学习和掌握《宪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基本的法律原则、必要的法律规范和教育专业法律知识。着力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不断适应社会对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律素质的提高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广泛、持久地在全校师生员工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全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校。 

三、学校“七五”普法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七五”普法的主要任务

1、 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按照县司法局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的要求,以学习和宣传《宪法》为核心,宣传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2、 深入学习宣传教育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素质。 

在全校师生员工中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和掌握《宪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等基本的法律原则、必要的法律规范和教育专业法律知识,切实提高全校师生员工依法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3、深入推进法治与校园文化融合。

强化法治理念引领,把法治精神融入学校精神、办学宗旨、校风、校训等,逐渐形成师生价值自觉,最终内化为师生精神意蕴和法治思维;强化法治宣传阵地建设,注重将法治元素融入校园环境文化,充分利用校墙、走廊、电子屏等载体,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宣传氛围。

4、 积极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培养法律观念和提升法律素质,不断提高学校的法治教育水平。 围绕德育与法治教育并重的要求,在发挥好德育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引领功能的同时,注重法治对学生行为的规范作用,建立依法治校与德育并重的长效机制。

结合“三八”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保障日、国防教育法颁布日、“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儿童节”、“626”国际禁毒日、“121”世界预防艾滋病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集中一定时间,采取各种形式,开展相关的法制学习活动。

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篇9

据报道:“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龄越来越低。仅以江苏为例,10至13岁年龄段的低龄犯罪占到70%。”由于他们都不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往往对法律肆无忌惮。《扬子晚报》一则消息说:一少年惯偷受审语时出惊人:“到16岁就不再作案了”。为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有人建议采取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做法,还有人认为关键在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不

需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对策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情况概要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80%以上。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寻觅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多岔路口,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利益多元化、人的社会角色多样化等问题,使人们(尤其是成人)深刻感觉到了:社会不稳定了、社会规则和人的行为规范不断地受到挑战和冲击;因此也导致了人们行为的“失范”,即违规、越轨。从法治建设的角度讲,违规、越轨除了违反道德就是违法。违法的种类对普通公民而言,主要有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三种;与这三种违法相对应的法律责任就是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对成年人而言正确认识和承担法律责任尚有相当的难度,何况青少年,他们连什么是“行为规范”都未必清楚;对于用“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的方式,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看法,本文的基本观点是:

不能以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解决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因为这实质涉及的是关于法治建设中对人的态度问题。青少年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必须积极地分析问题,帮助青少年走出误区,而不是将其推向我们的对立面。本人认为,刑事责任中的青少年具有违法犯罪行为人和受害人的双重身份和法律地位;因此,本文从这两方面分析“刑事责任中的青少年”的相关问题。

二、青少年的表现和特点

随着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增加见识的同时,因其生理、心理的不成熟,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1、青少年犯罪动机具有贪利性特点,这实质是人类弱点的一种表现。就市场经济的共性而言,其消极因素对不知劳动创造财富、劳动的艰辛的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看到了成人对利益的追求的无节制,一些人为了获得利润,甚至不惜违法犯罪。青少年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影响,绝大多数为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犯罪。这“贪利性”的犯罪动机,可以说是教育不到位的直接结果。

2、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表现方式具有犯罪行严重,大要案多的特点。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又受到一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的不良影响,并且年少气盛,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中,不仅不计后果,且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具体表现为:(1)行凶杀人、严重伤害。有的青少年谋财害命、焚尸灭迹;有的报复杀人,如北京一菜市中两户来京商户发生争执,大人被警察带走后,自认为无过错方的十三岁女孩将对方的两岁幼儿杀死;有的因早恋矛盾杀(害)死对方;有的因邻里矛盾打架斗殴,严重伤害他人;甚至家庭矛盾上升为暴力犯罪,如轰动一时的一高中生杀母案、一大学一年级学生杀父及杀祖母案;(2)暴力抢劫。近年来,青少年抢劫犯罪已由原来的随意性向特定性方向发展,犯罪手段由原来的仅仅凭借拳脚施暴、口头危胁转向使用武器,如手持匕首、棍棒、屠刀、抢支等作案,如中学生枪小学生的案件时有报道;(3)暴力。这部分犯罪分子手段恶劣。如近年经常见瞩报端的中学生结伙拦截妇女的案件等。

3、青少年犯罪的组织形式具有团伙性特点。渴望友情、乐于合群,是青少年的一种心理需求是独立意识的外在表现。青少年往往在到了心理断乳期,就容易在父母面前封闭自我,而更爱与年龄相仿、趣味想投的伙伴在一起,形成一群体。青少年违法犯罪也便多以团伙形式出现,这些犯罪团伙大小不一,少则三五人,多则上百人。由于青少年经验少,能力差,他们结伙作案,可以相互鼓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恐惧感和孤独感。特别是一些未成年犯罪人员往往是在校的双差生、辍学生、流失生。这些人往往是学校的落后群体或者是由于邻里关系,或者是结识于游戏机、录放厅等低游戏场所共同的失落感、消极心理和志趣,使他们聚合在一起。因此,团伙犯罪则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态,其社会危害性极大。据有关部门调查,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约有60-70%属于团伙犯罪。如西安警方破获的一个以绑架、抢劫、伤害为手段连续作案的青少年黑社会团伙“山合社”;湖北恩施市公安局红土乡派出所捣毁的乡某民族中学具有黑恶性质的学生组织“太阳帮”,这个帮已成立一年多,其成员均是该校初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有77人;据黑龙江省公安厅研究室对哈尔滨少管所700名在押犯调查,团伙犯罪占88.23%。其中杀人团伙占17.1%,抢劫团伙占43.75%,盗窃团伙占27.38%,团伙占7.25%。在青少年团伙犯罪中,有些属于一般性结伙犯罪,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犯罪团伙向犯罪集团发展,并且有的青少年犯罪团伙已经成为完整上意义的犯罪集团。从近几年青少年团伙犯罪发展趋势看,团伙作案惯做大案要案,一旦团伙中加入了“两劳人员”或“惯犯”、累犯等成员时,团伙便很快从一般性结伙犯罪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犯罪团伙,甚至成为一种带有黑社会色彩的有组织犯罪集团。当前许多青少年犯罪团伙不仅有名称、有头目,而且有纪律,实施犯罪时有计划、有分工,大部分青少年犯罪团伙属于同性组成的团伙,但也有不少是男女青少年组成的混合型团伙。有的犯罪团伙实施特定的单一类型的犯罪,但也有不少犯罪团伙实施多种类型的犯罪。犯罪团伙的精神纽带主要是“哥们义气”和性格志趣的一致性及犯罪意识、犯罪利益的相联性。他们凭借人多势众,称霸一方,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一般地说,大案要案均为青少年犯罪团伙所为。

4、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看,具有反复性特点。青少年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极易受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易于接受教育改造。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反复性。例如,有的青少年犯过去只是“一面手”,从劳改、劳教农场出来后,则变成了“多面手”。根据研究资料,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多年间,我国青少年重新犯罪率很低,一般不到5%;到了八十年代,重新犯罪率上升到100%左右。近些年来,青少年重新犯罪率不断增加,有些地方达到15%以上,甚至在20%左右。个别地区超过了30%以上。据调查,青少年重新犯罪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所犯新罪往往比以前犯罪的要严重得多,当前我国许多大案要案和恶性案件,多系重新犯罪分子所为。特别是一些青少年累犯、教唆犯及犯罪团伙头子,他们虽然经过多次处理和教育挽救,但是,由于他们多次作案强化了犯罪动机,已由初犯的恐惧,转为熟练,当他们的犯罪行为受到制裁或不切实际的需求受阻后,非但不思悔改,不予收敛,反而疯狂地报复社会,成为对社会治安极具危险的分子。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应采取的原则及对策

(一)青少年承担刑事责任的有关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刑法的上述规定告诉我们,犯罪时年满十六周岁的青少年,进入“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段;犯罪时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青少年,只有触犯了刑法规定的8种法定罪名的,才承担刑事责任,被称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段;犯罪时不满十四周岁的少年,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精神,为“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段。

刑法的上述规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从追究刑事责任角度看,这个规定足以使未成年人在触犯法律后受到惩戒、教育了。因此家庭和学校必须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要等出了问题再指责“法律的不完备”、“孩子不听话”。

(二)预防青少年青少年犯罪的原则及对策预防和减少青少年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全社会应共同关注,具体应采取以下原则及对策:

1、应遵循的原则

(1)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为了保护,保护必须进行教育,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与保护相结合,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一项符合未成年人成长特点的科学原则,它的确立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2)及时防治原则

及时防治原则可分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整顿包围未成年人的不良社会环境,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二是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矫治。及时防治原则的积极意义在于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着眼点放在消除犯罪的原因和条件方面,放在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方面,从而使刑罚的目的由事后的消极惩罚转向事前的积极预防。这种抓早、抓小、抓苗头、抓原因的立法思想,有利于把未成年人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3)依法综合治理原则

犯罪,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犯罪的发生和变化,犯罪的原因和危害后果,均具有社会性、综合性,是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不良影响、恶劣环境等在未成年人身上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犯罪实际上是社会消极面的“综合症”。从未成年人犯罪的产生原因看,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就客观方面原因而言,有的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如父母离异,教育、监护不力,父母、监护人有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有的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如不良书刊或含有渲染暴力、色情、、恐怖活动内容的影视作品和出版物的不良影响;有的是学校方面的原因,如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疏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尤其是对“双差生”进行冷落或歧视等。由此可见,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是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必须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通过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4)科学性原则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上,要求家长、学校了解掌握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规律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既不能采取“不打不成材”的粗暴式教育方法,也不能溺爱成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24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座谈、培训等活动,针对未成年人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介绍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导教师、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有效地防止、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这表现在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处理上,要求必须与成年人区别开来,在侦查、、审判以及施行强制措施、教育改造等各个环节上都要充分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4条规定,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犯罪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第46条规定,对被拘留、逮捕和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应当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

2、预防青少年犯罪应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及学校周边环境,清除不良影响,使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尤其家长要首先守法。

(2)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宣传教育,使青少年遵纪守法

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可利用各种传媒的方式,使宣传教育不再枯燥,更符合青少年的接受方式,包括使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青少年遵纪守法。

(3)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

学校教育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教师首先树立与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政治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法律素质,在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中以身作则,与学生平等相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应采取有别于成年人的方法,建立相应的制度教育和挽救犯罪的青少年

司法机关要广泛宣传: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的精神,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犯罪的青少年在侦查、、审判、改造等环节采取有别于成年人的方法,着眼于教育和挽救,以达到既治病又救人的目的。

执法机关要建立追踪回访考察制度,建立帮教体系,对判处刑罚的青少年采取确定专人帮教,定期考察,会同工、青、妇等单位与所在学校或村(居)委会、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帮教,同时对后进青年、轻微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做好教育挽救工作。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在法律责任上还无能力承担起刑事责任的压力;我们在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同时,必须从爱护“花朵”的角度出发,而不能像掐掉一朵被病、虫侵害了的花朵一样,抛弃有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仅仅是追究犯罪的平等,受害人的保护也是平等的;刑事责任中的青少年具有违法犯罪行为人和受害人的双重身份和法律地位,因此必然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孙寿忠:《关于农村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与建议》,《济南共青团》2004年第8期。

2、林明生--浅谈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团情快报》2004年第13期

3、(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调研报告论文集》2002-2004年)《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和预防措施》

4、袁敏殊《市场经济条件下预防和惩治青少年犯罪的思考》

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篇10

中小学教师政治学习计划一一、指导思想

通过学习使教师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明确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强师德、立师表、树师风、升师能,更好地教书育人,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教育。

二、具体学习内容

1、校长作新学期工作

计划报告,提出本学期各项工作思路与要求,解读教师职业道德,进行教师师德教育;

2、组织召开班主任、年级组长、科组长和行政成员工作会议,明确工作目标,提出学习任务;

3、传达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4、分组学习《新义务教育法》交流讨论学习心得;

5、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四五"普法干部教师手册》的有关法律法规,学习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全面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6、分组学习“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先进事迹材料。

7、大会集中,各年级推荐一名教师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举行《如何关心学生》为主题的师德演讲比赛。

注:政治学习时间每隔二周一次,如有变化,另行告知。各年级组组长务必根据学习计划,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与交流,并做好有关学习记录

中小学教师政治学习计划二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创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宗旨,打造“幸福教育、平安教育”,以新课程的改革探索;各种法律法规及时事政治为主要内容。在深入上下功夫,在开拓上下功夫,在力求务实上下功夫,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学校提出的奋斗目标和要求上来,为我校教育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

二、学习内容和要求:

1、认真学习党的精神。特别是结合学校实际,树立质量兴校、人才强国意识,立足本片,面向全镇,辐射全区,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初中毕业生。

2、根据学生身心特点,把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到实处,在学习中提升教师的道德标准,深入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引导教师模范履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不断提高教师的全面道德修养。

3、继续学习报刊上有关的评论员文章及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事迹,以加深教师对人生观的进一步理解。

4、学习报刊上有关国内外形势教育的文章。通过学习,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和关注当前国内外形势及我国各项改革的进展情况。明确任务、增强信心、鼓舞斗志、同心同德、努力奋斗、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5、继续认真学习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着重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统一思想,使全体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不断提高对自己肩负特殊使命的认识。

三、学习方法:

1、认真组织好教师隔周一次的政治学习,做到内容时间有保证。学习时及时做好笔记。

2、形式上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

3、联系实际,适时组织讨论,写好心得体会。

四、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