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6:09

数字经济前景篇1

1.陆海天空立体覆盖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将更加完善。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三代移动通信(3G)、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覆盖城乡,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研发和标准取得突破性进展。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20太比特/秒(tbps),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与周边国家实现网络互联、信息互通,建成中国――东盟信息港,初步建成网上丝绸之路,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和互联网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得到及时应用,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建成国际领先的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宽带网络无缝覆盖。到本世纪中叶,信息化全面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网络强国地位日益巩固,在引领全球信息化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

2.经济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成为重点。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群体性突破是构建现代技术产业体系、引领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源泉,先进的信息生产力将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数字经济阶段演进。按照相关战略要求,到2020年,核心关键技术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网络化协同创新体系全面形成;信息消费总额达到6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38万亿元。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数字红利得到充分释放,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信息化明显提升,以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顺利完成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前景篇2

在知识经济时代里,文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以科技为支撑,以网络等先进的传播方式为主导,向社会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娱乐等需求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趋势。作为以先进科技为核心的数字媒体,它包括图像、声音、文字等各种形式,还包括传播形式和内容的数字化。数字媒体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影视制作、广告制作、服装设计、游戏研发等等,同时涵盖了艺术、文化、科技、销售等诸多领域。目前,数字媒体已经成为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数字媒体是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

1.数字电影

数字电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以数字化的特效对电影进行处理,以创造出惊艳的视觉效果,让人们在观影过程中,有身临其境感。对于目前的商业电影而言,数字特效的应用影响着电影的票房。通常情况下,没有使用数字特效的电影,电影的制作成本会加大,而且票房也会降低。例如,我们熟悉的《少年派之奇幻漂流》、《星球大战》、《魔戒》、《套坦尼克号》、《捉妖记》等等商业电影,通过运用数字特效,为观众的视觉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也创造出了极高的票房纪录,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2.动漫产业

动漫产业是基于数字媒体技术产生的一种文化产业,动漫产业除了自身会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外,主要还是依靠动漫带来的衍生产品来实现经济效益的。在动漫发展过程中,不仅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创造经济效益,与动漫相关的产品,例如衣服、玩具、食品等也能够创造极高的经济价值。

3.电子游戏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游戏产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游戏产业是一种潜力巨大的行业,网络游戏每年都为我国的国民收入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近些年来,不仅是网络游戏发展迅速,手机游戏、家用机游戏等也为社会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游戏产业,韩国甚至将发展游戏产业当作自己国家经济发展的国策。在游戏产业和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二者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一部优秀的游戏作品,完全可以将其翻拍成电视剧或电影。比如,我们熟悉的《仙剑奇侠传》。而同样的,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也能带动电子游戏的制作,例如,2015年红遍了大江南北的《花千骨》,由于影视剧本身就取得了较大成功,其改编的电子游戏便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进而再一次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利润。

4.商业广告

电视广告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相关产品的信息进行宣传,具备创意的广告,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达到宣传的效果。广告要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需要不断挖掘数字技术,提高广告的创意性。

5.移动产业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手机用户的数量十分庞大。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手机的用户量,已经达到了13亿,这说明了手机在中国市场上前景的可观程度。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4G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利用手机玩游戏、看电视、进行银行支付等等,这也说明了移动领域在我国市场上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数字媒体是创意产业的重要传播途径

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宽带技术、互联网的兴起,对文化的传播方式,也造成了巨大冲击。然而,信息技术能为创意产业的传播和推广提供重要技术支持,无论是文字、音乐、图片等,都能通过网络和相应的终端机来传播和显示。同时,网络媒体也能使语音广播、电影、图书等文化信息进行融合传播。网络媒体的大容量、互动性、及时性等优点,为人们了解社会信息,提供了重要的传播途径。

数字媒体能够提高创意产业的竞争力

产业要想具备竞争优势,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即差异化和低成本。对于文化创意产品来说,产品的差异性,是其重要特征。信息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应用,为产品的差异性提供了有力支撑。一些涉及图像、影像等多媒体文件创意产品,都需要利用网络、计算机等载体进行特色化、个性化制作以及传播。这些个性化创意产品,能够服务于差异性群体,取得经济利润。而低成本,指的是数字媒体的数字化以及双方传播,能够降低创意产业的成本。创意产业的产异化和低成本,有利于提高创意产业的竞争力,进而能够提高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数字经济前景篇3

【关键词】会计认知思量

一、会计是什么

会计源于经济活动的开展与发展需要,是对活动本身的反映,而这种反映的形式是通过有形的证据——原始凭证来证明的、并用数字来具体体现。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问题,人们通过对复杂的经济事务和现象进行分类、划定区域、定义概念形成会计的起点,然后提出假设前提,在此基础上,对每一经济活动类别进行细分,从而形成会计科目,以利于登记账簿。为了使阅读者能在没有会计专职人员的解读帮助之下,很轻松地了解有关信息,从而制定了会计准则和规定了会计处理方法。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要求证会计的本质属性,关键之处在于几个方面,一个是与人类的经济活动始终如影随形、不离不弃,另一个方面就是“反映”,再一个就是随着人们自身需要的变化,使会计在其本质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诸如提供决策需要的信息,为管理服务等。应该来说,前两个是会计产生的根源,本质应该从这里挖掘。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开展的需要,产生了会计。会计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人类的印记。而人类的活动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简单的,往往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有组织、有目地的群体性活动,总是受一定人类历史背景的影响,如社会制度、民族文化、等。因此,作为人类文明标志程度的会计,也就注定是为某个时代阶层的人服务,就其本身而言,虽无阶级性,但对于不同的服务的主体——特别是私有制下,当然有其侧重点,意即为不同的阶级服务。因此,当我们辨别不同会计主体的时候,实际上也就认可其阶级性。在这个基础前提之上,我们承认会计为不同阶级的利益服务。本着这一属性,会计进行的各种工作,包括会计人员的劳动,才显得有意义。明确了本质,才使会计工作变得明显而具有实际意义,才能满足其需要,才有目标和产生具体的工作方法。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地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影响和制约了会计目标,各个国家和民族各有其特点,尽显目标责任的不同,在我们确定目标的时候,不可生搬硬套。尽管现代全球经济融为一体,但各地区仍然有许多不同之处,所以才有优势互补。管理上要求各显特点,会计权益上应符合个民族的发展的历史背景需要,大的方面当然是“资本所有”与“社会公有”的不同,人们的思想境界也不可能是同一个层次的,不同的经济单位组织,不同的产权组合,要求会计人员所处的立场应当是恰当的、合适的,充分的反映经济体各种产权的构成与利益的再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适的会计理论,才能找到会计发展的自然规律,以实现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最小最大化”的价值观。当然我们在为其主体服务的时候,不能忘记社会背景的影响,必须考虑社会环境,把单个经济体会计放在特定的环境下考虑,以不损害其他人利益为前提,特别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这也是现代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二、会计方法与当代数学

会计方法是在形成会计实务理论的时候,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它源于数学方法在会计中的运用,而区别于单纯的数学方法。在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人们发现自然与数字之间的神秘关系,由此产生了计量。到现在为止,科学工作者仍然不能证明数字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意识。但是不管怎么认为,会计的特征主要是经济上的数字反映和处理。我们仍然认为会计的处理方法是有效的、科学的,符合自然经济规律而存在。当我们赋予会计数字的特定价值意义的时候,应当就其规律来进一步研究规律,寻求更加切合实际的数学运用方法,以实现我们的目的和满足我们的需要。现在会计的数学方法运用很多,以至于非专业的会计人员较难理解和把握,比如资产减值准备金的计提,资产损失的计量等,人们迷乱于纷繁复杂的数字游戏之中,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经济体发展的需要。经济体的发展需要源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层面的需要,如经济体的内部控制、前景的预测与展望等;另一个方面则是经济体现实资产的计量数字的反映与通过数字传递信息的需要。由此我们看到,当代会计偏重于第二个方面,数学知识的运用成为某些高级会计人员玩弄的把戏,不求数字信息的实用性,而是生搬硬套的运用,管理者如果不具备某些数学专长,则很难理解数字的真实意义与有效价值,从而使我们的管理者根据自己管理的需要,要求会计人员去做某些方面的数字调整,而会计人员受会计法及其规范的约束又进行抵制,产生了管理者与会计人员之间的难以协调的隔阂。究其原因在于会计人员自以为是,利用所谓的科学掩盖了自己工作的真实价值。现实当中,我们不应该忽视第一个方面的需要,会计人员首先应在加强内部控制上下些功夫,把数学方法运用在管理控制上,如如何控制保管人员上报的消耗,根据实际经营需要,扣除料耗等后的实际消耗;再如如何能使会计的数学方法更好的真实的计算出加工成本,从而为经济体的管理成本与效益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数字经济前景篇4

[关键词]数字经济;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消费模式的服务化、销售市场的分散化与智慧物流的普及化带来了复杂结构的物流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物流各项指标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呈现翻倍增长态势,同时,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充分应用,物流路线、选址及仓储等,都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即时服务的终极目标。数字经济作为经济的一个新业态,已经成为新旧动能转换中非常重要的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改变着工作和职业的性质,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同比增长11.5%,数字技术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会减少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到2030年,可能有多达2.2亿中国工人需要换工作,占中国总劳动力的30%,而物流一直被视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这样的冲击,势必需要快速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空间布局、教学组织模式、教学方法与技术等已经无法适应工业4.0背景下物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创新体系缺乏系统性

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总体思想要求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新文科建设要求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界甚至跨域整合突破界限壁垒,运用“新”(新经济、新技术)、“融”(嵌入式、交融感)、“通”(跨学科、跨领域)、“特”(有特色、很特别)的新文科思维,创新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产学合作协同优化、创新设计新时代文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科教融合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推动跨学科深入交叉互渗、跨领域深度融合贯通。这与物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谋而合,因此融合新文科建设思路是深化物流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物流观看了创新教育需要将改革策略及具体举措集成在一个系统的、立体的、全面的适应性体系建设上,只是通过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无法形成一体化的课程计划;单纯运用一些类似翻转课堂、课堂app等授课技巧也只是旧有教学模式的完善。

1.2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社会发展趋势没有保持一致

需求的刺激、市场结构优化和技术变革等改变促进了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增长,“互联网+”促进了传统物流产业的变革升级,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的结合,正在让物流行业发生一场效率革命,这些都带来了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紧缺,从而制约了物流产业链的迭代更新。而物流管理教学的目标更多是旧有知识的输出,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更加关注课程的设置与质量,培养物流管理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竞争力、领导力、新技术开发能力及社会责任等素养。

1.3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对课程研究较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较少

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分析结果可知,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物流课程”的中心性最高,围绕该关键词,出现了“物流课程”,“国际物流”,“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等高频词,也有结合行业发展背景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例如徐龙闪,肖红波(2021),吕雪(2020),潘鹏(2021)等学者主要研究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但教改领域中针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研究较少。

1.4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应用不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深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层出不穷,日益创新,发展迅速。其中典型的成果是北美地区高校教学技能培训机构CaffarellaRS(2002)提出的BopppS教学模型,因强调激发授课对象的主动性,被全球超过100所大学和产业培训机构所推崇。因为物流同时根植于工程和管理实践的,既体现了工程与管理门类学术研究主题的综合,也体现了物流实践中工程技术与管理方法的交叉融合,因此麻省理工大学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物流管理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也为我国的物流管理新文科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CDio的核心思想在于鼓励学生以主动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之间相互交融和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CDio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逐渐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界重要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改革行动之一,迄今为止,CDio在中国的发展已逾十年,但CDio模式多数仍局限于机械、电气、化工、土木、农业类专业,因此结合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现状,我们认为“BopppS-CDio”教育模式更能够有助于复合型、多元化创新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1.5提高管理管理课程群教学效果的需要

物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物流行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和教学效果并不匹配。目前整个教学环节与实践中存在着重传授理论知识、缺乏系统化的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实践相互脱节、学生兴趣不浓的现象,教学模式难以匹配学生数学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

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创新人才的新需求

2.1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就业的影响

数字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Dontapscoti在20世纪末提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20年)》中对数字经济的概念进行定义:“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造成了物流管理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一方面,数字经济催生了很多新模式和新业态,例如尤其在消费市场创造了大量物流新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的特点,物流业中重复性、机械性劳动更容易被机器和软件替代,此类岗位大幅减少,一线工人的工作日也将因自动化而重新配置。

2.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我国非常重视物流产业人才培育,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就达396所,而物流智能化,物流平台,物流资本化,物流新零售等创新经济所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模过小。从物流行业细分领域人才需求表(见表1)不难看出,数字经济时代对创新型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逻辑思维能力强、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二是熟悉物流服务行业的业务模式及流程。三是能通过数字的牵引,具备整合管理、业务和技术的能力。

3.数字经济时代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3.1基于数字经济背景建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分层教学模式

3.1.1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通过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调研走访,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对物流管理就业状况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同时整理物流领域需要的数字技能,建立通用的数字技能分类,例如物流数字化开发类,物流数字化运营类等,根据技能分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指导,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在教学目标上,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促进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结合,按照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确定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体系,对学生进行基础层、应用层、创新层分层次分阶段教学的培养。通过层次化培养目标解决学生基础差异,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课程理论内容相互衔接与融合,形成较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与思路。教学计划上,拟定培养高水平管理人才的教学计划,使课程的教学计划能够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企业实际需求实现良好的对接。

3.1.2提升教师数字经济和专业知识水平当今的物流业很难避免数字化竞争,现代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区块链,流程自动化Rpa等数字技术的加速创新迫切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经济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通过让教师参加数字经济及相关技术的培训、学习、讲座和研讨等方式,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让教师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数字经济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双导师制度,引进企业教师,充分发挥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企业教师不限于物流行业,互联网、新零售、电子支付等高科技行业,这些导师一方面能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够生动还原企业营运环境。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职业指导三重师资队伍结构,进行通识教育,物流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教学,着力培养既具备物流知识技能又具备计算机、大数据知识技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3.1.3丰富物流数字经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坚持理论与需求、经济、技术、产业链等环境变化以及物流与金融,it,工程学,建筑等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增加物流数字化运营管理的知识体系与发展动态知识学习内容,保持知识结构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在设置经济、管理、工程等一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不断更新迭代的细分领域,例如物流与金融学科的融合产生出的仓管质押、代收支付、货车信贷等细分领域;物流与it的融合产生出的车货匹配、智慧物联网等领域;物流与工程学的融合产生出的aGV、无人机、自动化仓储分拣等领域,合理设置区块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慧物流营销与管理、互联网金融与管理等课程方向,将物流与供应链的知识进行深度融合,突出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特色。

3.2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多渠道学习和教学

一是加强数据资源建设,搭建“数字技术+物流”教育平台,平台教程和案例数字资源库由教师和企业共同参与、设计和完成;运用“BopppS有效教学模组”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架构”,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通过在线课程,智慧课堂、学习通等方式丰富教学过程,并合理利用这些平台对学生学情等数据进行分析,营造参与式教学氛围,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实践上,持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达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契合,增加物流仿真实验等实践项目、企业实地研究和实习机会,激发学生对实用技能的兴趣,培养学生考虑数字经济背景下解决复杂物流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二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和完善教学实践。通过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学科交融讨论平台和课外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强化实验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教师充分应用实训场地、设备、软件指导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动手完成各项模拟业务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活动。每年由学生组建团队,参加全国各项物流大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合作意识。用“课程+兴趣+社会”的教学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鼓励学生观察家乡或者身边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物流成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等物流管理等文科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增加校企实习实践考核力度。企业实习不局限于熟悉物流日常操作,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沟通渠道,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同学物流实习,鼓励企业问题进课堂,课堂理论企业应用,利用app,QQ,微信,腾讯课堂等数字手段,进行现场讨论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

3.3多维度考核评价机制,解决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实行过程性考核与多形式考核的有效契合,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实践性。构建多维度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参与度和过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试卷考核,线上答题,线下调研,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评分采用试卷评分,课堂和线上讨论评分,同学互评等方式。优化评价方式。加大线上考核比例。线上考核内容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权重设计,比如线上考勤,学情考核,课堂app讨论等,提高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现象,自发拟定讨论话题。线下学习布置进阶式任务,提高可操作性,增强学生物流方案设计能力。优化实践环节评分体系。除了考核学生现场实习表现,同时要求学生针对企业问题提出独立的方案,在最后的评选环节,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同学组成的评分组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综合得分。该分数是小组间横向评比、集体评议的结果,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

4.结语

数字经济前景篇5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普惠金融;现状;发展趋势

2021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网站《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党在打赢脱贫脱困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那么,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普惠金融的内涵

普惠金融具有大幅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扩大金融服务领域、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等四大优势,被广泛研究认为是降低农民收入不平等、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包容性和改善社会公众福祉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字农业普惠服务金融就是要将我国农村的实际经济情况与数字普惠金融紧密结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体系。(一)加强宣传。农村资金主要来源一般是自筹资金和国家财政拨款,农民对于农业普惠金融的了解微乎其微,国家有政策,但农民却享受不到政策。为此,国家要加强农业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传播,开展农村干部培训班,切实地让农民了解政策。充分利用普惠金融政策,让农村经济实现健康高效发展。(二)激发潜力。农村经济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借助金融普惠政策的帮扶,农村的金融基础框架和网络支付将得到根本改善,农村经济将释放潜力,带动整体经济质量向高质量发展,这将推动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三)稳定社会。利用好农业金融普惠政策,满足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促进农业稳定发展,能够切实做到稳定社会。农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能不能吃饱饭、吃好饭,利用农业金融普惠政策让农业发展壮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让全国人民吃饱饭、吃好饭,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社会稳定发展。

二、农业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三农”优惠政策的深入推进和普惠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五大行(除交通银行外)在城镇中各村均设有一个营业网点,并且我国银行业对农业的贷款额逐年增加。随着农行营业网点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当前我国农村银行业对发展农业普惠消费金融的政策支持,可以反映出农业普惠金融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整体水平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认清问题,及时改进,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我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在农村推进农业普惠金融政策存在诸多问题。农民由于祖祖辈辈扩展经营范围都靠自筹资金,农民对农业普惠金融政策首先存在心理抵触问题。对此,政府可以组织农村干部培训班,让农村干部先了解政策,再讲授给农民,这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对农业普惠金融政策的心理抵触问题。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农村干部要有耐心,认真的解读农业普惠金融政策,回答农民的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素质培训班。(二)银行与农村进行业务对接时容易出现问题。银行的金融业务流程通常比较安全规范化,签署金融文件次数较多,受制于农村文化教育水平以及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些固有特征,银行与广大农民群众进行金融业务流程对接时,就容易出现无法进行签字、没有银行公章等一系列突出问题。针对这个突出问题,银行业需要充分发挥主动服务优势,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减少服务环节,优化业务流程,切实为广大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提供更多适应广大农民生活需求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三)农业金融普惠政策的发展还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均的问题。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银行营业网点普遍偏多,农民与金融服务接触较多,而且比较便利。西部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金融机构起步晚,发展规模小,银行营业网点少,而且交通不便,农民接触金融服务很少,而且极其不便。针对这个问题,国家要有针对性的扩展西部地区的金融服务机构的规模,加大对西部地区金融服务机构的资金支持,针对西部地区的地域特色,开通一套有特色的西部地区农业金融普惠政策的金融服务。(四)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不健全,农业金融风险系数过大,银行负担的成本居高不下。农业普惠金融政策主要针对农民,但是核对农民信息和经营范围信息困难重重,采集信息不充分、不完善,对农民的信用状况不了解,农民经营时常遭遇自然灾害等,导致金融风险系数过大,农民经营抗压能力较弱,因此近年来农业金融存在一些不良贷款记录,以至于农业金融普惠政策开展较慢。因此,要不断完善我国农村信用服务体系,建立风险防御机制。为企业农村干部落户,建立企业农民个人信用综合情况管理档案,完善个人信用综合情况管理信息,村干部按照有关要求携手当地政府,确保农民使用个人信息真实的实际条件情况下,建立一个农村信用管理数据库,完善农村信用信息管理体系。

三、农业普惠金融发展趋势

我国高度重视农业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未来农业普惠金融的快速健康发展必将有效地弥补目前的巨大技术缺陷,助力解决传统“三农”问题,推动我国传统乡村金融经济快速振兴,实现传统农村金融的普惠性和金融资源共享性,更好地为我国传统农村金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普惠金融的推广及应用也有助于建立农村经济数据库,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整合,推动农业向数据化升级。农业普惠金融数据化的发展也提高互联网在农村的使用率,互联网与普惠金融的融合,促进“互联网+”的发展,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体系是促进“互联网+”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要素,做好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民互联网素养,同时互联网在农村的进一步普及也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上升,但工作岗位有限,受制于有限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率持续下滑。与此同时,农村需要发展却吸引不到人才。随着农业普惠金融与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回乡创业,为家乡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农业普惠金融的发展也可以为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金融方面的支持,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农业普惠金融和“互联网+”产业优势紧密结合,将有效推动我国农村传统数字普惠农业金融的有效实现。基于现代数字通信技术和传统数字实体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农村数字普惠农业金融,颠覆了农村传统普惠金融的“二八定律”,具有强大网络性和外部性,可以从信息可得性、成本等多个方面有效弥补农村传统普惠金融服务的巨大缺陷,助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催生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市场的强大长尾驱动效应。(一)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一定程度上改善收入状况不平衡的问题。农村企业数字普惠网络金融的广泛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网络金融技术,能够有效突破传统金融服务的应用空间地域限制,提高资金的使用率,节省时间成本,帮助农村经济的发展获得平等的机会。同时,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融合大数据应用有利于实现对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的信用评估,降低农村银行的信用金融风险,有助于有效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结构的良性调整,实现金融资金市场供求的有效自动匹配。因此,农村农业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对我国农村、农业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具体使用范围,对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和农民就业都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二)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有效推动我国农村金融产业链深度整合。从而,推动传统产业向农村数字化转型升级,有效提高乡村农业整体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乡村农业整体生产经营规模,实现乡村振兴。(三)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网络服务发展面临的三大困境。虽然目前农村地区数字普惠农业金融的健康发展已经呈现繁荣的良好景象,但是许多农村各类网络金融服务产品的实际使用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许多农村金融服务产品都是“生搬硬套”中小城市的某种文化产品,金融服务产品的结构设计者并不能真正深入了解全体农民的金融需求,适用性不高,不仅浪费大量资源,而且严重阻碍许多农村地区数字普惠农业金融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农民的网络金融专业素养不高,对农村互联网的金融参与度相对较低,通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直接获取农业贷款、支付等各类金融服务的安全意识显然不足,数字普惠农业金融的健康发展还是急需在许多农村地区加大推广宣传。真正的农村数字化金融转型,实质上就是企业管理、流程、组织的全面层次变革,这并非仅是单一政府部门权力能够直接驱动实现的,尤其是在农村贫困地区的高科技人才少、占比低、政府需带头引导,给智慧农业的建设、发展一些时间,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除此之外,农村的数字金融服务需求还是呈现发展周期短、金额小的基本特点,一直以来农村金融扶持政策都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当前农村数字经济的这些基本特点,增加了农村数字经济金融政策落实的工作难度。同时,由于农民的金融素养不高、网络安全意识缺乏,金融诈骗层出不穷,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削弱农民对于普惠金融的信任,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四)农村数字普惠信贷金融体系发展仍然面临一个生态链的缺失。从目前农村数字生态金融体系结构来看,与其他城市地区相比,农村贫困地区数字普惠信贷金融起步晚,体系不完善,地方人民政府对农村金融数字普惠信贷政策的认识理解不是很到位,重视普及程度不够;农村相关的普惠政策监管体系不完善,对农村数字普惠贷的金融监管实施难度大;农村较具针对性的数字金融普惠产品有限,智能化普惠金融以及互联网服务终端的综合布设与金融基础配套设施的综合建设工作需要不断加强。综上所述,农村银行数字普惠农业金融的快速发展将实现普惠农业金融与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有机融合,这将有效提升广大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感,促进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目前,我国在农村建设方面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就,乡村贫困地区全面小康振兴的农民幸福生活即将正式到来,为了真正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需要全社会人民共同努力和真诚付出,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扎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姜晓东.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经济学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12).

[2]陈孝中.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普惠金融发展思考[J].新农业,2022(01).

[3]农民日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J].新农业,2021(23).

数字经济前景篇6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地区图书馆

1前言

在“互联网+”建设的背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的推动下,如何建设地区公共图书馆成了当前图书馆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向。因此,本文将分析地区图书馆的功能定义、建设现状、建设思路和具体建设措施,以推动并促进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图书馆建设质量和管理效益,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奠定好扎实的基础。

2地区公共图书馆

2.1地区公共图书馆功能定义

地区公共图书馆一般馆藏或展示本地的人文风貌和文化地域特点的资料,馆藏服务于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类型资源,馆藏本地区用户感兴趣或所需要的各类型资源。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或促进于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促进本地区教育建设和教育公平,加强文化传承和文化教育宣传等。地区图书馆的主体用户应该是本地区所有人员以及关心本地区和图书馆发展的有需求的各类用户。

2.2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现状

(1)地区图书馆建设目前,很多是以公共服务和市场经济双重标准引导并建设。双重标准建设导致图书馆建设不伦不类,两边都没有建设好,且远离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定义。(2)地区公共图书馆资源馆藏有限,建设力度较小,投入较少,难以满足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服务,没有体现出是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和社会价值。(3)地区公共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力度相对落后,网络化图书馆建设滞后。相对于今天的“互联网+”背景下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要求,已有点节拍不合。(4)地区公共图书馆馆藏地方特色资源或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的资源不够,表现在建设力度不够,建设投入较小,没有形成和政府公共部门的联手打造特色文化的效应,更没有形成和地区众多事业单位和高校联手开展特色图书馆的建设。

2.3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思路

(1)加大自身建设力度,加强文档资源和电子资源的建设,能让地区公共图书馆体现出价值和功能。(2)实现图书管理部门和政府其他文体单位,并联手地方高校和该行业国内外专家进行馆藏特色资源的建设,实现地方公共图书馆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并体现文化的传承和建设。(3)加强图书馆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重视数字化电子资源的建设,适应当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建设的趋势和用户的需求。

3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出路

3.1加强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

地区公共图书馆相对国家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网络化建设和数字资源建设方面还有有待加强。地区公共图书馆作为非盈利的公共服务机构,在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展示当地文化和社会面貌为出发点,强化地方特色资源的建设为目标,采用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互联网+”背景下移动终端的普及使用,人们越来越通过智能终端,时时跨区域获取数字资源或服务,希望得到的是高质量的主动推送式的服务结果,直接在智能终端中查看并进行处理。因此,将传统的资源转化为电子资源,方便了读者的节约与处理,让资源更加普遍深入到用户的手中,更大地发挥图书资源的价值。

3.2突出地方图书馆特色与主题

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应该与当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和地理资源等主题相密切。因为这些体现了当地建设和发展与之相关联的重大问题,所有建设的思路也是围绕这方面开展。作为地方公共图书馆,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该在这方面提供智力支持或资源支持。如何建设地方公共图书馆的特色与主题资源建设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开展工作:(1)开展特色资源购买建设工作;(2)开展地方特色或主题资料建设工作,可以结合高校图书馆和政府不同角色参与的图书馆藏特色与主题资源的建设工作;(3)地方政府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和探讨交流。充分发挥地方公共图书馆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中的功能和价值。

3.3与高校图书资源共建共享

地方各级高校在图书馆藏资源,书本资源和电子资源的建设的力度和方向上,都投入了较大的财力和精力。不论是在馆藏资源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具有较大的馆藏优势。将各级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尤其是电子资源,应该在一定的合理使用权限的基础上,和地方公共图书馆实现资源共同建设,资源共同管理,资源共同享用。将高校专业知识图书可用于除高校师生外的社会用户访问,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增加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建设的额能力,同时提高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使用效益。同时高校师生也可以对地方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参阅使用,对高校的图书资源也是一种促进。在资源共建共享层面上看,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图书馆可以本着共同建设、相互促进的思想,发挥自身图书资源建设的优势和特长,相互补充。通过共建共享方式,发挥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地方的功能,同时促进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地方建设的思想。

3.4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移动图书馆不是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化图书馆的替代,而是有机结合和补充。它打破了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固定界限,拓展了图书服务的延伸,当然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升。数字化网络化的移动图书馆,在“互联网+”背景下以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必然发展。移动图书馆不仅仅拓展了图书资源的空时服务范围并提高了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时时的服务,让图书资源真的能深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切实实现了图书电子资源的价值,对人的学习、发展和促进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4结语

数字经济前景篇7

城乡“数字鸿沟”不容忽视

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向东在接受《中国信息界》采访时表示,进入数字时代,我国在数字城乡融合发展上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首先就是城乡数字鸿沟。城乡数字鸿沟,表现为城乡之间在信息基础设施与公共支撑平台、信息技术渗透率、数字化应用条件与水平、应用主体的素质与技能等多方面的差距。城乡数字鸿沟始终存在于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之中,特别是在一轮接一轮的信息技术快速迭代的时候,城乡之间技术更新的不同步,更容易出现已经有所缩小的城乡数字鸿沟再次拉大的情况。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7月23日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其中,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100%。2017年到2021年,我国网民规模从7.72亿增长至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提升至73%,特别是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57.6%,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缩小11.9个百分点。网络扶贫和数字乡村建设接续推进,城乡居民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城市与乡村之间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仍然明显。比如5G,根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已建成142.5万个5G基站,总量占全球60%以上,5G用户数达到3.55亿户,千兆用户规模达3456万户。但目前5G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刚刚开始接入县域,而乡村才实现4G普及;再比如互联网普及情况,虽然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异在逐年缩小,但目前农村地区不足60%的普及率与城镇地区超过79%的普及率相比,显然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而且,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不是建好数字基础设施、实现互联网普及就可以了,还要应用起来,在这方面城乡差距更为明显。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助理研究员赵文景对《中国信息界》表示,目前最大的问题和挑战还在于数字技术手段在农村地区的“使用”上,即存在城乡数字使用鸿沟,也就是在信息技术利用能力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如农村地区的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相对不足,农业数字化转型水平低于工商业,农村基层管理人员对数字设施的使用能力相对落后,农村的精准化、数字化治理同样不及城市地区。显而易见,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关键在乡村。为此,国家将发展数字乡村作为国家战略,加强规划。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设立了“十四五”期末及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到2035年,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农民数字化素养显著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22年1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对当前的数字乡村发展作出部署,提出到2023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和网络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

乡村数字经济发展不足

国家对数字乡村发展作出了规划,制定了发展目标,那么,要如何推进?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发展数字乡村、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以农村电商为主的乡村数字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2.0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21亿元,同比增长2.8%。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今年5月底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报告》显示,在乡村经济数字化方面,数字技术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和农产品互联网平台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2020年超过10%的农产品零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差距,使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变成不是一件单纯在数字化上发力即可奏效的事情。数字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综合施策,特别需要针对数字乡村面临的挑战,对症下药,找到解决办法。售额来自网络销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帅对《中国信息界》表示,在部分地区数字经济对促进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淘宝村为例,从最初全国只有3个发展到2021年突破7000个。很多农村呈现出了产业集群,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产业发展。与城市相比,目前乡村在数字经济发展上仍明显落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的数据显示,2020年数字经济在农业的渗透率仅占农业增加值的8.9%、远低于工业21%和服务业的40.7%。中泰证券今年4月题为《农业数字化专题研究:助力农业的一场“阳谋”》的报告指出,虽然我国总的数字经济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但数字经济农业渗透率刚刚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距离高收入国家12.5%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数字经济在乡村的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而这种差异有可能加剧不同地区间的城乡数字鸿沟。据《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数字水平发展较高的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全国三分之二的县域仍处于数字乡村发展的中等及以下水平阶段,地区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亟待提高

数字经济前景篇8

[关键字]数字城市;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

1引言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蓬勃发展的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应用,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城市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区域信息化的中心,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我国通信业、计算机业、广播电视业的传输、存储、处理技术全面实现数字化、各行各业都争先开展语音、视频、数据综合业务,竞相进人结合服务领域,并且出现了产业重组与兼并现象,形成了“数字会聚”、“三网融合”的趋势。随着宽带ip技术的发展,宽带ip网已成为三网融合的结合点。产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无缝网络,将改变人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也将对未来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数字城市背景分析

2.1社会背景

数字城市的概念来源于数字地球。人类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空间科学技术以及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地观测系统(eoS)、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等重大计划的实施,人类对地球不同层面、不同现象的综合观测能力以及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应用能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由此,1998年1月,美国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率先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是一个全局性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l)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地处理地球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数字地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目标,目前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说,建立数字城市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可操作性更高。所谓“数字化城市”,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及其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和利用,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网络化管理、服务与决策功能的信息体系。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典型应用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共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所有的城市生活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

2.2技术背景

2.2.13S(RS、GiS、GpS)的技术背景

遥感技术(RS)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从空间或空中对城市进行观测的能力空前提高。自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世界各国成功发射了5000余个各类航天器。其中,对地观测卫星(含侦察卫星)占总数的40%左右,居各类航天器之首。利用CCD阵列传感器,已获得分辨率高达1m的影像。成像光谱仪可以达到5-40nm的光谱分辨率。微波遥感的发展可以获取全天候的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GiS)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初。近20年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令人瞩目。据国际高科技企业分析公司1994年的年报分析,全球GiS软件及相关服务的产值从1994年的12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38亿美元。

全球定位系统(GpS)采用测定三维坐标的方法,使定位从静态扩展到动态,从后处理扩展到实时定位与导航,其观测精度达到各种要求的精度,如从百米级发展到数米级,进一步发展到分米级、厘米级。

作为现代城市地理信息产业的基础,测绘己经从传统的地面大地测量转移到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大地测量,从航空摄影测量转向基于遥感的航空航天数字摄影测量,从单一的地图制图转向电子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而且技术结构也从单一技术向“3S”集成技术、基于网络环境的“3S”运行体系发展。

2.2.2空间数据建设

构建数字城市需要数据。1994年,美国提出了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计划即nSDi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它包含数字线划地形数据(DL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栅格数据(DRG)、数字正射影像数据(Dom)以及地名等数据库的建设。

2.2.3信息高速公路

数字城市的信息是可以并应当为公众所共享的。共享的基础设施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概念源于美国。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于1993年2月正式提出美国决定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以此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带动新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形成高新企业群,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促进经济腾飞。

2.2.4互联网

1996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新一代internet,即nGi实施计划。该计划由美国34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发起,其目标立足于当前internet的tCp/ip协议。

3发展数字城市势在必行

数字经济前景篇9

贸发会议10月2日在日内瓦了《2017年信息经济报告》。报告的副标题是:数字化、贸易和发展。贸发会议秘书长基图伊(mukhisaKituyi)出席了会并指出,在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动的数字化被推上了一个快速道,这得益于许多因素,包括扩大了高速宽带的接入,信息和通信技术设备和软件的成本大幅降低,例如,1GB硬盘存储容量的平均成本1980年为40万美元,而2016年降至0.02美元。

基图伊:“数字经济以超出我们预测的速度呈指数比例地在扩张。仅在2012到2015年之间,数字经济的规模从1万6000亿美元增长到2万5000亿美元,而且数字经济产生的一些颇具规模的现象也应引起全球讨论。例如,信息和通信技术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了6.5%,在2010年到2015年之间,信息和通信技术服务的出口量迅猛增长了40%,三维打印机的出货量预计将从2016年的45万台增长到2020年的670万台,在三年的时间内会增长15倍。同时,到2019年,全球互联网的流量预计将是2005年的66倍。”

报告显示,数字经济在被称为“南方国家”的发展中国家迅速扩张。信息和通信技术、电子商务和其他数字应用正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小企业和企业家进入全球市场,并开辟了新的创收方式。这些技术正在被利用来进行促销,尤其增强了妇女的权能,使她们更容易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和贸易商。

基图伊:“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在互联网的包容性方面也占据了最大的份额。在2012到2015年之间第一次上网的7亿5000万人当中,有近90%都来自中国和印度。其中,印度有1亿770万,中国占1亿2000多万。”

报告指出,世界还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依然没有上网,而且网络的接入和使用的增长速度正在放缓。在最不发达国家,2016年只有六分之一的人使用互联网,这些国家将难以实现到2030年普及互联网接入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此外,城乡差距显著,3G网络覆盖89%的城市地区,但农村地区只有29%的覆盖率;互联网的性别差距在发展中国家最为明显。非洲和拉丁美洲仅占全球4%的3D打印机;在非洲,只有不到40%的国家制定了数据隐私法,而在大洋洲,只有库克群岛有这样的立法。

与此同时,贸发会议秘书长基图伊表示,数字化转型的力量让人感到兴奋,但人们必须认识到:互联网并不是灵丹妙药。

基图伊:“数字经济的利益大部分都流向了快速行动者。最大的受益者是那些已经拥有了相关知识和机会的人。现在全球最大的四个公司全都是数字经济的领头羊,苹果、谷歌、微软和亚马逊。因此我们必须要控制不断扩大的差距、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不同人群之间的差距。”

贸发会议技术和后勤司司长什米卡·斯里曼(ShimikaSirimanne)指出,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数字经济的发展最为广泛,但这一发展就明显地伴随着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

斯里曼:“数字经济的发展非常快,而且在以我们前所未见的方式在发展,涉及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比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先进机器人等。这些变化会影响所有的部门,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它将会影响到劳动力市场,影响到所有的工作者。这种发展趋势的前景是非常不确定的,没有人确切地知道结果会怎样。我们能够为政府提供的最好建议就是,尽量地去学习,试图去了解自己在这个趋势当中的位置,了解现在正在发生的变化。”

随着数字化的进一步发展,数据流在公司的运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商业界和互联网政策制定者将需要开展更加密切的对话。政策挑战取决于各国是否愿意从数字经济中受益,而最不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是最欠准备的。

斯里曼:“今年早些时候,经合组织国家发起了一个议定书,叫做《走向数字化》(GoingDigital),涉及14个政府间委员会,涉分管教育、贸易财务等等各个方面。经合组织国家认定必须要评估数字经济对国家增长和人民福祉的影响,而这种评估不能仅仅由从事数字化工作的人去完成,它是跨部门的议题。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去协调这样的努力是一个非常艰巨的挑战。报告最重要的信息或许是我们想要引起发展中国家关注数字化前景,在各方面他们现在都处于劣势,例如在数字化和电子商务方面的差距,缺乏可靠的数据,缺乏相关的开展国际政策对话的论坛。”

数字经济前景篇10

aCCa开展的2010年第四季度“全球经济形势”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经济复苏机会日益渺茫的受访会计师人数较三季度时的14%上升至28%。

不仅如此,会计师们对于经济复苏的信心也降至18个月以来的新低:认为经济形势正在改善、或者即将改善的受访者仅有32%。而在前一个季度的调查中,47%的受访者对于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接近半数。

共有60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的专业会计师参与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商业信心自2009年第三季度以来首次呈现负增长。仍旧保持原有信心的受访者为37%,低于已对企业失去信心的受访者38%的比例,但高于2010年三季度28%的数字。

aCCa高级政策顾问manosSchizas表示:“财会专业人士这段时间一直关注的问题就是,一度呈现复苏迹象的经济发展步伐,究竟只是暂时停下来喘息一下,还是会就此步入下行通道。而本次调查的结果说明,业内人士认为步入下行的可能性比较高。”

中小企业具备更强的经济反弹能力,紧随其后的是非金融类私营部门,而一些就职于大型金融服务公司的会计师却表示,他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信心。

这种表态或许源于部分欧洲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其最终结果正如人们此前所担心的那样,公共部门会计师的信心甚至比经济处于深度衰退期时还要低,而且该部门的信心水平下降速度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