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管理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5:47

慢性病的管理方案篇1

[关键词]协调护理方案;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出院患者;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11(b)-0168-03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ectofcollaborativecareschemeappliedtothedischargedpatientswithchronicbronchitisanddiabetes.methods60patientswithchronicbronchitisanddiabetesadmittedinourdepartmentofourhospitalbetweenJanuary2013andDecember2014werechosenandrandomlydividedintotheresearchgroupandthecontrolgroup,with30casesineach.thecontrolgroupwasgiventheconventionalnursing.andtheobservationgroupwasgiventhespecificnursingintervention:(1)thetrainingofcollaborativenursingknowledge;(2)theissuanceofself-carebehaviorquestionnaireandformulationofpersonalplanningscheme;(3)thefollow-up.thepatient'self-careabilityofthepatientswasobservedandrecorded.andHpLp-iiscoresofthegroupswerecompared.Resultsafterthenursingintervention,theself-careabilityscoreincreasedsignificantlyinbothgroups(p

[Keywords]Collaborativecarescheme;Chronicbronchitis;Diabetes;Dischargedpatients;applicationeffect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多种因素(包括感染、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且病死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1]。慢性支气管炎合并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增高,易造成感染[2]。协同护理模式(collaborativecaremodel,CCm)[3]是注重发挥患者和家属参与健康护理的能力,强调护士-家属-患者三者为一体的护理模式。该研究探讨CCm对慢性支气管炎合并糖尿病患者自护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该院科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36~79岁,平均(56.4±2.6)岁;研究组患者平均年龄34~78岁,平均(54.4±2.7)岁。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慢性支气管炎合并糖尿病经该院确诊;(2)患者无其他心、肺、肝等疾病。排除标准:(1)严重慢性疾病;(2)患者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病史。抚触护理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焦虑抑郁和疼痛的影响抚触护理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焦虑抑郁和疼痛的影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模式由护理人员进行常规护理,包括查阅病历、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随访等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CCm。研究组具体的协同护理措施如下(1)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协同护理的知识培训:首先与患者的家属进行协商,通过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一些慢性支气管炎合并糖尿病的护理的方法知识;(2)发放自我护理行为问卷,检测患者的病情状况,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结合问卷调查结果,由护理人员、家属和患者一起制定属于每个人的计划方案,进行细致的护理帮助。(3)随访。护患之间通过对话咨询辅导进行双向交流,解答患者在进行自己护理过程中的问题。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评估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结合病情进展动态评估患者出现的新问题。同时,要时常和病患家属沟通,在患者护理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采用自护能力测定量表(eSCa)[4]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进行评价。43个条目,总分172分。(2)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状况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ii)[5],分值52~208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l6.0统计学软件对该次研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护理前后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各维度的得分对比

两组患者干预后研究组较对照组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护理干预前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干预后研究组较对照组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和糖尿病都是对人们生存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常见的慢性疾病,病情的进行发展较缓慢,并发症较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6]。而要对病情进行全面有效地控制,防止或减少慢性支气管炎的突然发作并且对血糖进行有效控制,仅用药物治疗是不能达到最终目的的[7],患者对自身进行有效的自我护理和对疾病发展进行很好的控制的基础是患者及家属对基本的疾病防治知识的掌握,合适的护理和对患者及家属护理知识的讲解对缓解病情有着重要作用[8],可激发患者积极参与健康维护,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进行长期有效的规律治疗,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9]。故选择合理的护理方案对慢性支气管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出院后的病情有着重要影响[10]。协同护理干预模式在现有的常规护理基础上,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患者的自护能力和健康生活质量,并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强化集体协同护理的作用,提高护理质量[11]。

该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护理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较干预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与常规的护理方案相对比,协同护理方案的优点如下(1)可以根据每个慢性支气管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治疗方案的制定:患者的病情进展、身体状况、是否有其他并发症的出现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每个患者的康复护理没有统一的模式[14];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更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3)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协同护理过程中,护理工作者帮助制定更合理的康复方案,获得患者及家属更多的信任。(4)有利于患者及家属对慢性支气管炎合并糖尿病的治疗有整体的把握,患者及家属可利用住院期间掌握的知识及时发现和排除危险因素,防患于未然[15]。

综上所述,协同护理方案在提高慢性支气管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较常规护理方案的效果更佳,并且对提高患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评分更显著,可以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赵雪萍,薛小玲,卢珏,等.协同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影响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64-1666.

[2]陈超.103例肺部感染合并糖尿病的预后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探讨[J].医学综述,2014,20(17):3237-3238.

[3]黄勇丽.老年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病原学调查及综合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9):822-824.

[4]李海艳.协同护理模式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自护能力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4,16(5):87-89.

[5]ReddymC,Shabotmm,Bradnere,etal.evaluatingcollaborativefeaturesofcriticalcaresystems:amethodologicalstudy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surgicalintensivecareunits.[J].Journalofbiomedicalinformatics,2008,41(3):479-487.

[6]赵雪萍,薛小玲,苏翠红,等.协同护理干预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生活质量及照顾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3):206-208

[7]高金玲,刘文英.老年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78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3):5287-5288.

[8]余爱华,夏寒英,唐亚兰,等.协同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7):1578-1579,1619.

[9]宋,曹春梅,张燕.协同护理模式对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4(7):1-3.

[10]朱文娟,吴爱玲,杨群英.同伴支持小组协同护理模式对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和适应水平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5,30(2):5-8.

[11]蒋爱军.协同护理在肠造口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4(1):50-51.

[12]张燕.协同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7):824-827.

[13]alainmouttham,CraigKuziemsky,DishantLangayanetal.interoperablesupportforcollaborative,mobile,andaccessiblehealthcare[J].informationsystemsfrontiers,2012,14(1):73-85.

[14]马秀杰.协同护理对结核性脑膜炎出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82-83

慢性病的管理方案篇2

关键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55-02

近年来,虽然基层社区及乡镇卫生服务慢性病的干预水平和管理有明显提升,慢性病发病率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影响居民健康的慢性病问题,需依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分析影响慢性病管理成效的诸多因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达到提高居民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目标[1]。本次研究针对辖区社区、乡镇人群常见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的慢性病人群疾病全程进行动态监测,并实施相应管理措施,现对其操作过程回顾性分析回下。

1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

1.1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日益严重的管理问题分析

1.1.1慢性病管理缺乏社会调查和社区资料,仅为门诊接触的相对固定患者,管理范围相对狭窄。

1.1.2只注意慢性病患病人群,对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和教育却忽略,慢性病发病率不能从根本上控制。

1.1.3缺乏对慢性病患者的持续随访。

1.1.4慢性病管理专业队伍缺乏,缺乏全科医生参与。

1.1.5社医人群健康意识、文化素质健康知识知晓率低。

1.2对所有纳入慢性病管理的患者建立档案:详细登记患者的具体病况、可能性危险因素,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并定期管理、随访、做好记录,及时归整。另外,每月在社区开展2至3次健康教育讲座,指导社区人员进行疾病防治,调整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定期体检,对于新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时纳入慢性病管理。

2针对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2.1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干预措施

2.1.1掌握社区卫生资源状况,以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自然区域和人群为范围开展。

2.1.2建立慢性病技术指导小组和防治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强化慢性病防治的执行力度。

2.1.3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各家庭成员疾病史。

2.1.4制定慢性病三级预防工作计划。

2.1.5形成社区慢性病监测网络,在防治小组的领导下对慢性病管理措施进行评价。

2.1.6社区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分级管理,并且以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主要措施。社区在对糖尿病患的管理中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一旦发现糖调节功能受损人员,应立即进行对应性管理治疗,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健康指导并灌输相关防治知识,使其调节功能尽快恢复,避免进一步发展成为糖尿病。对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则针对其不良的生活、膳食习惯进行指导,有效进行一级预防,一旦发病就应及早进行诊断、治疗并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病情稳定,防止患者病情继续恶化。

2.2组织管理流程分析:依据社区情况对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制定,组织成立慢性病管理机构,相关工作由公共卫生科慢性病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对社区医生进行指导。在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全科医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对社区医生实施分片包干和责任到人。

2.3操作技术流程分析: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量社区责任医生每日做好登记工作,如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诊断、健康教育、慢性病随访、家庭病床、出诊等,以备查询时应用。①准确评估病情。②及时登记随访。③真实可靠的记录。

2.4督导监管流程分析:对社区责任医护人员的工作记录本、居民信息计算机管理登记本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小组需定期检查,随机抽取护士、责任医生和管理信息,入户对其准确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进行核查。并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与工作的质量和量挂钩,针对问题进行培训和整改,落实奖惩制度。

2.5信息收集流程分析:在对局民健康档案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对档案信息管理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起到重要作用。工作人员需对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才能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工作。了解社区居民本底资料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中家庭责任医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区护理人员应对家庭责任医生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需对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进行娴熟掌握,对重点人群积极干预[2]。

3结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提高,慢性病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高血压的低控制率、患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已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是形成“看病贵”、“看病难”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3]。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有效、综合、便捷、连续的特点,在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检出、预防和管理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实施中尚存在一定困难.若利用卫生系统改革的机遇,将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相结合,把慢性病防治在社会系统工程中纳入,与新型医学模式相结合,采取群体健康干预策略,可从根本上解决日益膨胀的医疗费用问题,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慢性病管理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不仅需要有专人负责患者的健康管理,还需要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收集、记录、汇总,为病患的管理和治疗及健康教育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参考,在医院中开展难度较大。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是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健康需求为中心,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及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服务单位,在慢性病管理的开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医疗费用迅速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作用,将慢性病入纳入系统管理,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叶金朝,马志华.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的实践探讨[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5(5):74-75

慢性病的管理方案篇3

[关键词]老年慢病档案;老年糖尿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9(b)-0160-02

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高、增长速度快、危害严重的慢性疾病[1]。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9200万,成为全球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2]。糖尿病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另一种危害人们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3]。目前慢病的控制在社区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探讨一种有效的模式防治慢性病的发展也成了一个新的课题。为了调查老年个体化慢病档案的建立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笔者对本社区内7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建立老年个体化慢性病档案,并给予执行,取得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本辖区内的15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男45例,女30例;年龄53~68岁,平均(57.4±4.8)岁;病程平均(48.9±15.3)个月;其中,本科以上学历6例,大专11例,中专及以下学历58例。对照组男40例,女35例;年龄54~69岁,平均(56.2±4.4)岁;病程平均(50.0±17.6)个月;其中,本科以上学历8例,大专12例,中专及以下学历55例。两组患者在男女比例、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经已由上级医院确诊为糖尿病,随后归入本社区管辖。

1.2方法

观察组对糖尿病患者建立老年个体化慢性病档案,并给予执行;对照组执行一般的社区干预,1年后比较两组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1.3老年个体化慢性病档案的内容

1.3.1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年龄、联系电话、老年情况、宗教情况、慢病情况、病程等。

1.3.2血糖的监测要求老年糖尿病患者每3天快速法监测空腹血糖1次,1个月静脉抽血验空腹血糖1次,将所有监测数据录入档案,做成一个连续的动态观察曲线。

1.3.3随访记录每月1次随访,对老人进行个体化的指导,将随访的结果记录进档案。

1.3.4体检记录定期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将所有体检结果记录进档案。

1.3.5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与干预工作包括开展电化教育,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举办宣传栏、糖尿病宣传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等。

1.3.6糖尿病高危人群登记和管理对于糖尿病严重患者,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进行高危人群登记,作为一个特别关注的档案。

1.3.7糖尿病社区/医院双向转诊制度对于糖尿病患者必须建立双向转诊制度,这样对于患者、社区和医院均有利,严重时转诊至医院,稳定时转入社区,可以节省医疗资源,同时减轻患者的负担。

1.3.8逐步推行“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以患者自我管理为中心。制定“糖尿病自我管理手册”让患者进行自我学习,然后定期开展研讨会,解答患者的疑问,教会患者怎么样进行自我管理。

1.4一般的社区干预内容

包括开展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心理疏导,科学生活方式指导,规范化用药,实验室指标全方位的监测。

1.5数据统计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Hba1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只能检测出某一具体时间内的血糖水平,不稳定,易受到应激、进食、身体状况等相关因素的影响。Hba1c指与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率,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4]。它是临床评定糖尿病病情及治疗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以更好、更稳定地反映过去6~8周内的治疗情况,是糖尿病患者一个常用的必不可少的指标,可作为长期控制糖尿病的良好监测指标[5]。

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决定了社区慢病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6]。以往的社区干预手段主要以单一的宣传为主,整个模式比较被动,不够灵活,同时没有从患者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未能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所以临床效果不够明显。自社区慢性病管理实行以来,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在社区慢性病管理档案的基本上,加入个体化元素,使得整个社区慢性病管理档案更加人性化,可以进行个体化指导,从患者自身实际出发,对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监控。个体化模式强调医患双方的共同参与和患者对自身健康的责任及潜能,特别适合于糖尿病这类需要终身管理且涉及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问题的慢性疾病。本研究结果显示,实行个体化老年慢性病档案以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Hba1c水平比一般的社区干预效果更加明显。

社区慢性病管理通过一些途径加以预防和控制,为慢性病的防治提供了可能性[7]。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会为慢性病的防治带来重要影响。个体化强化了老年糖尿病患者预防疾病的意识,获得了有关糖尿病防治的知识,健康教育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环节之一,贯穿疾病的整个过程[8],提高了社区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健康水平,使生活质量得以提高,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使生存寿命延长。个体化老年慢性病档案综合了目前的慢性病管理措施,在实行慢性病管理的同时加入个体化模式,使患者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对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监控,效果更明显。所以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建立老年个体化慢性病档案,并给予执行,可以很好地控制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曹卫华,隋萍,侯纯荣,等.综合心理干预对提高Ⅱ型糖尿病病人遵医行为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7,20(3C):788.

[2]YangwY,LuJm,wengJp,etal.prevalenceofdiabetesamongmenandwomeninChina[J].nengklJmed,2010,362(12):1090-1101.

[3]类能俊,杜书玉,辛颖,等.糖尿病家族史对糖尿病发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8(2):4-6,13.

[4]张阳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相关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0):1256-1257.

[5]汪贵姣,杨柳,王达莉.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1):7627.

[6]曾念彬.深圳市福田区社区慢病管理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7):754-755.

[7]李晓红.当前社区慢病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措施[J].中外医疗,2009,28(6):120.

慢性病的管理方案篇4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管理;健康档案;家床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71-01

【abstract】withtheagingofsociety,theincidenceofchronicdiseasesalsotendedtoincrease,howeffectivemanagementofthispartofthepopulation,reducetheburdenonthesocietyandthefamily,thecontentsofthiselaborate.

【Keywords】Communitychronicdiseasemanagementandhealthfileshomebed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身健康愈发关注。高血压、糖尿病、肿瘤・・・・・・似乎无处不在。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精神异常和精神病为代表的一组疾病。慢性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用于医疗的费用极其昂贵,造成家庭和社会巨大的经济负担。这部分人占了很大的比例,于是产生了目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社区慢病管理[1]。该对哪部分人重点管理?如何进行合理的管理?如何提高这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友谊家园卫生服务站2011年末为例,负责管理三个自然村和7个居委,随机抽取两个居委,经调查统计发现,目前铁峰路2000弄常住人口1441人,铁峰路2001弄1705人,共计3146人,登记在册的糖尿病病人73人,高血压病人328人,肿瘤病人6人,脑卒中后遗症留有肢体残障的患者15人,精神分裂症患者3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人(以上统计有合并两种及以上疾病者未重复计算)。具体的管理[2]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上门服务,访视患者,并根据其家居条件,饮食特点制定个体化方案,进行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指导;二.电话随访,通过询问患者近期的生活作息,服药情况及健康状况给予相应的意见;三.健康体检:每年通过居委会的配合通知,对这类特殊人群开展免费定期体检,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胸围,腹围,臀围等;四.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工作:开设的门诊服务对象多为慢性病患者,为其提供健康咨询和日常的诊疗工作;五.健康宣教:成立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每年更换不同人群,定期开展各类慢病的宣讲活动,邀请患者及家人参加,对其进行健康指导;六.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辖区内的居民和常住人口已基本完成健康档案的建立,尤其是这部分慢性病患者,还有专门的慢病档案,每次访视结果都详细的记录在案。

而在具体实际的工作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员配备不合理。仍旧以我友谊家园卫生服务站为例,分管辖区内据2011年人口统计为52321人,目前服务站全科医生2名,中医医生1名(每周来我服务站工作2天),护师3名,公共卫生医师4名(均为半天工作制),如此庞大的地域和人口,除去慢性病管理,还需负责门诊医疗,社区康复,传染病、产后访视等,目前的工作量已是超饱和,而杨行镇属于人口导入区,还有源源不断的人口涌入,给实际的工作带来难度。其次就是在慢性病管理的访视过程中,尤其是面对肿瘤病人,经常有抵触情绪,不愿意配合或直接拒绝工作人员,这也给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在开展慢性病管理的过程中,也在逐步的摸索和实践,把几项工作进行整合,或许会事半功倍。例如,慢病管理结合家床,随着家床服务的开展,患者均为慢性病患者,在上门诊视的同时进行指导,也就是进行了慢病管理。再如,目前的健康档案系统尚不够完善,虽是电子档案,但并不能在平日门诊的界面随时调阅,如能进一步完善,给门诊的医生能即时看到患者的信息、既往服药、病史等,应能更快捷有效的给慢病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慢性病的管理方案篇5

关键词 小康社会 慢性病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 健康教育 全科服务团队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0)03-0114-03

上海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基数的不断扩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逐渐成为社区中主要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在给人民健康造成极大损害的同时,还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上海市浦东新区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05-2007年期间,围绕小康社会社区卫生服务目标设计的科研目标,对本辖区内具有小康特点的社区,进行了主要慢性病的管理和干预,从而探索、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慢性病干预新办法,以适应小康社会慢性病管理的发展要求。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择上海市浦东新区上钢社区内4个社会基本结构相似,具有小康社会特点的居委会所辖的人群共10648人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设置对象,并随机分成结构相似的干预组和对照组。调查人员均经过统一培训,并进行了逐级质量控制。还进行了前后对照和组间对照。

1.3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对象人群的基本情况、健康教育认知水平、健康教育参与情况、生活能力评定(CoopwonCa表测评)、季度急性患病次数和患病天数的情况。并且还包括高血压病血压随访情况、血压控制情况、糖尿病疾病管理和血糖水平控制情况。

1.4干预措施

1)以全科服务团队和预防保健部条线人员,组成综合干预小组,实行条块结合的慢性病干预措施;2)建立高血压俱乐部,开展定期健康教育,设立若干高血压病患者小组和志愿者队伍,引导自我管理的开展,学习高血压、糖尿病防治指南,交流经验,相互提醒和督促;3)全科服务团队共同参与慢性病系统管理,开展临床预防;4)非药物干预:控制饮食的摄入总量,劝告戒烟限酒,引导限食盐摄入量,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鼓励适量运动,定期测量血压、血糖,一年至少一次接受全血生化指标检查;5)药物治疗:按照高血压、糖尿病社区防治指南的要求,规范治疗,实现用药个体化、健康照顾全面化;6)加强随访监督:鼓励患者加强血压、血糖的自我测量,采录数据,输入档案;7)开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社区全科医生工作站的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慢性病管理信息化、档案化和程序化。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课题研究共调查了10648人。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有4884人,男女之比例为1.01:1;对照组有5764人,男女之比例为1:1。调查对象中,60岁以上者,干预组有1194人,对照组有1258人,分别占调查人数的24.4%和21.8%。

本课题中的慢性病诊断均以二级医院以上的诊断为准。对愿意参加慢性病管理的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共7826人,其中干预组3589人,对照组4237人。干预组中,高血压患者1076人,占29.98%,糖尿病患者432人,占12.04%;对照组中,高血压患者847人,占19.99%,糖尿病患者516人,占12.18%。由于自愿原因,糖尿病最终研究对象在干预组中有120人,在对照组中有132人。

2.2慢性病的患病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接受调查的7826人中,高血压患者有1923人,占24.57%,糖尿病患者有955人,占12.20%。其中,只患有高血压病而未患糖尿病的有1213人,占15.5%,只患有糖尿病而未患高血压的有313人。占4.0%。另外,同时患高血压病和糖尿病者有127人,占1.62%。

2.3健康教育情况

健康教育参与情况:健康教育参与率,干预组在项目实施后达到95%,与实施前(40.0%)比较,有极显著差异;与对照组(38.0%)比较,也有极显著差异。

2.4主要慢性病管理率、控制率项目实施前后比较

1)研究对象的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和血压、血糖控制率均比干预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干预组的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和血压、血糖控制率均比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 讨论

慢性病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6年5月的《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我国有近3亿人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患者有1.6亿人,慢性病患者达2.8亿人,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2005年全国慢性病死亡人数为750万人。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作为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的两种疾病,在居民疾病死因排序中亦居前列,然而它们是可以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加以控制的。

1)建设高效的全科服务团队:社区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已有多年,以前在疾病控制中心要求下的工作模式,与时代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矛盾。以前的慢性病管理工作大多是由预防保健科承担的,由于知识结构的局限,患者不能及时得到咨询后的反馈信息,同时对于疾病知识的解答也不甚满意,这样就造成了慢性病管理成为了“抄表员”式管理的格局,不利于患者的依从性,患者往往不愿意接受由防保人员组织的健康教育讲课。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自己的健康提出了新的需求。文化传媒的日益发达,也使居民有更多的渠道了解健康知识,更不满足于既往说教式的健康教育方式,从而造成了社区健康教育参与率偏低和不稳定的现象。

在搭建社区全科服务团队平台之后,能够解决社区慢性病防治临床技术上的“瓶颈”。预防技术人员和团队结合后,能够形成点面结合的防控局面,他们能够做到技术互补,这样就增强了患者的依从性和信任度,为慢性病长期稳定的有效管理创造了条件。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建立规范的慢性病管理体系,通过深入、持续开展健康教育,将慢性病的管理纳入疾病的三级预防中,使社区慢性病的管理得到完善。通过有目的、有条理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才能保障重点人群的健康服务,同时不漏

掉一般人群的预防、筛查、诊治和康复。

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是各项工作的源头和纽带。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中经常采用的最适宜的技术手段之一。健康教育的低成本投入、高效益产出的道理,已经众所周知。在社区慢性病管理过程中,如何贯彻实施健康教育工作,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在社区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向他们解释慢性病知识,通过在社区建立健康俱乐部,设立专职的健康教育人员,建立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使患者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提高自身的慢性病康复知识水平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在小康条件下的社区长期实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必将更有效地提升慢性病的防治水平。

3)在社区建设简单有效的信息化平台:我国目前有慢性病预防医学诊疗规范,涉及到周期性的健康检查、危险因素评价、生活方式指导等内容,还推出一些预防医学诊疗服务适宜技术,如健康危险度评估技术,这需要我们更新健康档案的观念,要打破以往“求大求全”的条条框框,不能只追求档案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应当尽快建立起一套适合小康社区特点和疾病特征的,构架在全科医学pomR(problem-orientedmedicalrecord,以问题为导向的医疗记录1的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健康档案体系,应当以社区门诊患者为主建立健康核心档案,采取滚雪球的办法,不断充实、完善核心档案和家庭档案,而不应仅采用像查户口式的上门摸排方法。通过建立较完善的电子信息化平台,以慢性病管理为抓手,采录有效、实用的数据,进而达到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真正使健康档案处于动态管理状态。

各种卫生技术和方法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应用,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控制慢性病在社区的流行。我国人口众多,控制慢性病流行的意义,在人群中要远远大于那些用高精尖技术提高个体健康水平的意义。加强社区慢性病的规范管理。是一条适宜社区的成本低廉的有益途径。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断深入的今天,应大力发展全科服务团队,不断探索团队的工作机制和内涵,更新慢性病管理的工作平台,创新工作手段,将工作重心逐渐从单个病人的治疗逐步转向人群预防,从单病种的疾病管理转向健康方面的综合管理上来,以不断适应小康条件下日益增长的居民健康需求。

慢性病的管理方案篇6

一、工作目标

1、建立慢病基础信息系统,利用现有网络对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的新发的首诊病例进行网路直报工作,制定慢病网络直报工作制度,由领导分管此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人。疾控中心每季度对慢病报告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写出简报。

2、利用居民健康档案和组织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3、加强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4、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探索建立__区疾控中心管理、评价,综合性医院协助诊断、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随访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模式和机制。

5、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6、建立规范化的高血压、糖尿病计算机档案档案管理系统。

二、建档工作目标

1、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社区服务人口基线调查率大于40%;

2、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应有随访记录、治疗记录及健康教育记录。

三、高血压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高血压患者100名;

2、对至少20名以上的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其血压控制率≥60%;

3、发现并至少登记高危人群20名;

4、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1次血压得比例达50%;

5、对高危人群的干预有记录及效果评价;

6、35岁以上居民3年至少测1次血压得比例达60%;

7、居民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达60%。

四、糖尿病工作目标

1、发现并至少登记糖尿病患者30名;

2、至少对其中15名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血糖控制率到60%;

3、发现并登记高危人群10名,每年至少测1次血糖的比例达40%;

4、高危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达60%;

5、对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有记录和效果评价。

五、实施计划

建立慢病网络直报系统和工作制度;对社区一般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开展预防控制工作,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综合防治机制。

(一)、利用现有的网络直报系统,对今年新发的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建立慢性病报告工作制度,责任落实到人。

(二)、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

1、高血压、糖尿病的检出

利用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健康体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社区免费测血压、血糖、主动检测、首次测血压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2、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登记

将检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以及成都市慢病报告网络所报告的属于本社区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并将所有信息录入相关的数据库,进行微机化管理。

3、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收集详细的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根据《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的要求进行临床评估,实行分级管理和随访,并填写《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卡》。对高血压患者采用药物治疗方案和非药物治疗方案。当患者出现《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规定的情形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性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随访。帮助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的技术支持。

4、糖尿病患者的随访管理和转诊

对检出的糖尿病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综合治疗方案,判断患者需要的管理类别进行随访和管理,并填写《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卡》。对糖尿病患者实行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当患者出现符合转诊情况的病情时,及时转诊到上级综合医院,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继续治疗和随访。帮助糖尿病患者制定自我管理计划,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支持。

(三)、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指导和干预

1、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和检出。

按照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界定标准,通过日常诊疗、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主动筛查等方式发现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

2、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指导和干预

对高危人群采取群体和个体健康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对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了解,给与健康方式的指导,定期测量血压,血糖。

(四)、社区一般人群的健康促进

根据社区人群的健康需求,在社区广泛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社区人群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

1、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橱窗,每2月更换1次内容,制作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单,通过居委会、医疗站点等发放给社区人群。

2、在社区每月举办一次高血压、糖尿病知识讲座和健康生活方式讲座、义诊等活动。

3、利用社区居民活动室等居民较集中的地方作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阵地,摆放各种宣传资料。

4、在社区开展免费测血压、血糖活动。

六、培训

按照《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生进行培训,以提高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管理质量。

七、评估

1、过程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建档动态管理情况,高血压、糖尿病随访管理开展情况,双向转诊执行情况,35岁患者首诊测血压开展情况,就诊者的满意度等。

2、效果评估

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血压、糖尿病相关危险行为的改变率,高血压、糖尿病的血压、血糖控制情况和药物规范治疗情况。

八、督导和考核

(一)、由区卫生局组织督导和考核,考核意见及时反馈到被检单位,以便及时改进工作。

(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制定内部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等规章制度,加强自我检查。

(三)、考核指标

1、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建档率和建档合格率;

2、社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随访人数和规范管理率;

3、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及培训合格率;

4、社区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5、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改变率;

6、高血压、糖尿病控制率;

慢性病的管理方案篇7

关键词:基层疾控;慢病;发现;管理

 1慢病管理人员的培训

 在基层疾控中,由于地区的特殊性,我区慢病管理人员大多为兼职,首先要加强慢病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积极地参加省、州级的慢病培训,同时,本中心定期组织慢病相关人员学习有关慢病的防治知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慢病综合防治专业水平,其次,提高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这是基层慢病管理、随访及病人发现工作开展的坚实基础。

 主动发现慢病患者,逐步完善健康档案首先医院门诊是慢病发现的主要方式,因而我中心加强了对本区医疗门诊的督导工作,要求患者在就诊时,对年龄在35周岁以上的人群首诊必须免费测血压,对疑似糖尿病症状的患者查血糖,并查看门诊登记簿是否已登记;其次我中心通过对公职人员及个体户的体检发现慢病患者,三是通过与慢病患者的交谈,了解其所认识的人群中有无慢病患者,并进行核实;四是通过宣传,慢病患者的主动申报要求管理。通过以上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我区慢病患者的发现率,使慢病患者得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随后,我中心人员对慢病患者的资料进行个人健康档案和家庭健康档案的录入工作,逐步完善了健康档案。

 2慢病管理的心理疏导

 慢病患者以中、老年病人居多,部分患者因服药时间的长久性和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不足而产生了消极抵触情绪。因此,做好慢病人员的心理疏导也很至关重要,只有患者接纳管理人员的心理疏导,从实质上才能减轻病人心理压力,使他们对我们产生信任,才能使慢病病人主动接受管理人员的帮助,使其对自身的疾病才能有进一步的认知,才能积极、主动、规律的配合治疗和强化自我保健意识。

 健康促进工作的有效性。在健康促进的宣传工作中,我们应以最简洁、通俗易懂的文字向他们宣传相关疾病的最基础的卫生保健常识,使卫生知识反复地在人群中传播,使他们能够及时接受并掌握保健常识,让他们知道慢病是可以预防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使一些危害健康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得以纠正,从而提高慢病患者的治疗信心。在我区,由于多民族居住,我们利用VCD、宣传资料及宣传画报宣传时,均采用多种民族语言文字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使卫生保健知识逐步在全区普及。

慢性病的管理方案篇8

[关键词]慢性病;老年人;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慢性病健康管理为健康人、高危人群、患者提供综合、主动、系统的健康管理措施,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职能之一[1]。实践表明,社区综合干预的方法是有效防控慢病的最佳手段。在我国,以社区为基础,开展慢病综合防治已大范围实行[1-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均为慢病患者进行有关防治慢性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发放健康教育相关资料,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讲座、社区义诊等;专业人员定期为居民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相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慢病患者提供个性化专业人员上门服务及社区日托服务,引入老年慢病患者专业化服务[2-4]。因此,为探索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在成都市郫都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中,利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平台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对比慢性病健康管理实施前、后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服务情况,及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服务上的差异,以更完善的模式及规范的流程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慢病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设计干预性调查

2014-06与2016-06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慢性病健康管理内容上的实施情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郫都区10个社区的常住老年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公园、老年活动室等场所实施调查。横断面调查研究调查2016-06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同服务主体在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内容上实施情况。抽样方法同前。

1.2对象

干预性调查研究对象:在成都市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服务的老年人。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慢性病管理服务区域的老年人与同时段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服务的老年人。纳入标准:①年龄≥65周岁,有一定的读写能力,意识清醒;②同意参加本调查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度较高;③经三级医疗单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④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时间≥6个月(前瞻性随访调查)。

1.3方法

1.3.1慢病管理内容

以多种卫生服务主体为核心、利用多种卫生服务资源,在特定的管理协调体系中,对正常人群、高危人群、慢病人群实施卫生服务,并且适时调整服务策略,针对性开展慢病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健康教育与促进、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年检与监测。

1.3.2干预性调查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慢性病健康管理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于2014-06和2016-06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成都市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500位老年人进行数据收集,主要包括基线调查与干预结果评价两个部分。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健康教育与促进、健康咨询、年检与监测、健康教育、高危因素干预、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满意度等相关信息。

1.3.3横断面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慢性病健康管理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于2016-06/2016-09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服务区域的500位老年人进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同前。

1.3.4指标定义

1.3.4.1管理人数

最近1次随访所有慢性病患者进行建档管理的人数。1.3.4.2管理率管理率=慢性病管理人数/辖区内估算的慢病患病总人数×100%。

1.3.4.3控制人数

最近1次随访慢病指标达标的人数。

1.3.4.4控制率

最近1次随访慢病指标达标的人数/已管理的慢病人数×100%

1.3.4.5满意人数

问卷调查中对所有慢性病管理满意的人数。

1.4质量控制

调查前,根据调查内容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使其理解各项调查内容以及注意事项;调查期间,调查员相互核查问卷填写内容,检查是否有逻辑错误或者遗漏,及时改正错误;数据录入阶段,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数据录入的时候设置自动跳格、错误报值等功能,减少录入过程时的错误。在数据录入前,对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强调数据录入时注意事项。数据录入过程中执行双输入录入法,并进行双录入实时校验,及时发现错误并更改。在数据录入完成之后要进一步进行逻辑查错和抽查,以保证数据质量;数据分析阶段,运用SpSS21软件对数据进行逻辑查错和清理,保证数据质量。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描述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差异性,检验水准为p<0.05。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干预性调查500人,回收问卷495份,有效率为99%;对基线495人进行干预,回收问卷482份,回收率为97.4%;平均年龄为72±3.2岁。横断面研究调查500人,回收问卷492份,有效率为98.4%;平均年龄为69.6±4.3岁。在不同服务主体中,慢病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和患病情况等因素上均衡,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2.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慢病管理情况

针对性开展慢病健康管理服务后老年人的满意度明显增高。其中健康咨询提高31.7%,健康教育与促进提高31.2%,年检与监测提高32.3%,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提高2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不同服务主体之间慢病管理情况对比在慢病管理中,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健康咨询高出11.7%,健康教育与促进高出16.2%,年检与监测提高21.2%,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提高29.7%,满意度提高2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是一种综合社会、社区和家庭各方资源的新型养老模式[5]。以家庭为基础、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干预,并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不仅带动影响家属对老年人的照顾能力,而且提高老年人的慢病自我管理能力[6]。

3.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效果显著

3.1.1实施慢性病管理后,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慢病管理内容实施效果显著

成都市郫县社区几家养老中心在开展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后,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在5个维度上水平(健康知识咨询、年检与监测、健康教育与促进、高危因素干预、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均显著的提高(p<0.05);且慢性患者对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满意度由71.5%提高到85.6%,慢性病管理人数、管理率及控制率也明显上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某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管理。因此与管理前比较,加强了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健康教育、家庭访视等,故社区老年人对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的满意度提高14.1%。慢性病健康管理的实施加强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医疗机构合作,促进了养老和医疗康复的更好融合[7]。因此,必须大力推广以慢病管理服务为核心的社区居家养老理念,并不断的规范服务流程,使得老年人慢病管理取得一定成效[8]。

3.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慢性病健康管理中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随着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的不断增高,自我照顾能力下降[9],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破传统的仅由老人自理或者子女、亲戚照顾的固有模式,建立以家庭为依托,以社区化服务为辅助的居家养老新模式。使得老年慢病患者在自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舒适安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管理对象年龄层次不等,依存性较差,难以全面考虑老年人的特殊化需求,优化性欠佳,老年人满意度较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慢性病患者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则更高,慢性病管理率、控制人数、控制率等都较高,可见老年人更希望能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或社区里获得定期、就近、方便、专业的健康护理照顾的服务,以减少其家庭依赖程度,减轻家庭负担,促进自身健康养老[10]。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在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开展具有着必然性[11]。

4参考文献

[1]杨敏,钱英.基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养老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J].健康研究,2012,32(2):139-142.

[2]孙海燕,王峰,杜冰,等.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项目实施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8):4-7.

[3]张波.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研究综述与展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4):10-14.

[4]路颜羽,路雪芹,白琴,等.城市社区老年人护理意愿及临终关怀需求调查分析[J].社区护理,2009,24(20):82-84.

[5]林军,赵加奎,等.城市居民慢性病预防素养及影响因素分析[J].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2013,8(3):177-179.

[6]纪珊珊.金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查报告[J].改革与开放,2010,5(10):75-76.

[7]周育瑾,吴江,张升超,等.深圳市桃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5):1738.

[8]孙海燕,孙国珍,周滋霞.盐城市不同养老模式下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61-63.

[9]何婷婷,洪倩.合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病防治能力建设的现况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3):311-316.

[10]黄方超,王玉环,张宏英.社区一居家式老年人长期护理的服务内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1):2056-2057.

慢性病的管理方案篇9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病”综合防治方案的实施,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治网络。通过开展“三病”的筛选,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居民“三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二)具体目标

1.以乡镇为单位,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率分别≥8%、1.5%,社区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压率≥95%;患者规范管理率均≥60%;服药率≥60%;高血压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均≥30%;常住人群健康教育覆盖率≥95%、健康知识知晓率≥70%。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现率≥2‰,规范管理率≥60%,逐步降低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率。

2.建立完善的县、乡、村三级综合防治组织机构,对每位“三病”患者实行精细化管理,提供个性化干预治疗方案,实现档案动态信息化。

3.对常住人口“三病”患者实行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免费配送治疗。

4.建立完善“三病”综合防治长效运转机制。

二、实施步骤

(一)调研访谈,摸清基数(3月1日至3月31日)

1.组织调研组走镇下村,深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通过召开座谈会、民主恳谈、群众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城乡居民对健康的需求,明确项目的工作目标和重点。

2.以乡镇为单位,全面掌握已知的“三病”患者数量及分布。

3.召开“三病”防治专家技术论证会,确定治疗方案及年经费数额。

(二)完善组织,制定方案(4月1日至4月27日)

1.县政府成立“三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防治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政府和有关单位设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2.卫生部门建立专家指导组(邀请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专家参与)、质量控制组、宣传报道组、检查督导组等小组。

3.组建14支诊疗团队。每支诊疗团队由市级心脑血管临床专家、内分泌临床专家各1名,县级相应临床医生各1-2名组成,疾控人员、责任医生、联络员全程参与。同时,组建1-2支精神病临床专家组,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治。

4.组织参与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掌握综合防治项目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工作职责。

(三)广泛动员,全员参与(4月28日至5月10日)

召开全县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和任务目标,建立上下一心、步调一致的运转机制。采取各种有效宣传形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

(四)落实措施,精细管理(5月11日至10月)

1.采购配置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及血糖测量仪、试剂等物资。

2.建立县“三病”信息管理平台,分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扩大发现“三病”患者人群,对已掌握的“三病”患者由诊疗团队进行复诊核查,开具个性化健康处方。

3.社区责任医生对现场复诊排查后的“三病”管理对象根据新的分级管理规定,规范开展定期随访工作,并及时将每次随访信息录入管理系统。

4.专家指导组开展巡回指导、随访质量控制、患者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指导等。

5.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双向转诊制度。

6.通过讲座、健康俱乐部、走村入户宣传等健康教育形式,积极开展非药物干预。

三、保障机制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三病”综合防治项目是惠及我县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是今后几年的卫生重点工作,各单位务必提高认识,按照县政府《关于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县公共卫生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本方案要求,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正常有序开展。

(二)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县委宣传部:组织开展公益性、群众性精神卫生和慢性病预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引导群众养成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县发改局: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规划纳入县“十二五”总体规划中,向上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督促落实,确保乡镇卫生服务站建设适应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需要。

县公安局:重点掌握辖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把加强精神病人的管理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中,落实日常监管和控制措施;依法做好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工作,参与并协同实施应急医疗处置措施;会同民政局等部门做好流散在社会上的精神病人的处置工作。

县民政局:建立健全慢性病、精神病患者救助制度,将慢性病、精神病困难户纳入低保。研究制定精神疾病患者、特困慢性病患者医疗救助政策;组织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使病人通过生产自救,改善生活质量。

县财政局:负责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财政投入机制,及时落实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卫生部门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考核工作,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县人劳社保局:研究制定加强慢性病、精神病防治技术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保持队伍稳定,扩大队伍规模;研究解决提高城镇参保人员的慢性病、重点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为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创造或提供就业条件和场所。

县卫生局:负责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提高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开展项目培训、指导;负责项目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完善信息公示及奖惩等制度。

县残联:维护精神残疾者的合法权益,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采取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综合防治措施,推行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参与社会生活的开放式管理,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服务,提高康复质量,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

县慈善总会:制定慈善救助方案,落实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重性精神残疾人的慈善救助。

各乡镇政府:负责辖区内“三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领导;重视、支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三病”患者的筛选和管理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网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健全并规范公共卫生专干和村(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制度;加强对村社区的督导,强化组织、宣传和指导,定期召开例会,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机制,确保实效

1.定期组织对各乡镇项目实施进度和工作质量进行督导控制,每月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保证工作质量。

慢性病的管理方案篇10

关键词慢病健康管理应用

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面管理过程[1,2]。根据国外报道,如果在健康管理方面投入1元,则可以减少3~6元的医疗费用,如果再加上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回报,则实际效益更大。现将健康管理在慢病管理中应用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健康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健康管理的名词在国内出现约10年,伴随健康体检机构的出现,健康管理的理念逐步传播开来。但是体检中心只是截取了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某个或者几个环节,并未真正实现健康管理服务的价值。现在,国内已有许多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治已病的同时,开展了以提高病人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为目标的健康管理服务。

慢病的健康管理

定义:慢病健康管理是指组织慢病专业医生及护理人员,为慢病病人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医药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该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出发,全方位、多角度为慢病病人提供健康服务,注重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传播医药卫生知识,为慢病病人提供科学合理的健康促进、用药指导以及人文关怀。

实践研究:①收集信息建档:收集信息应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出发,全面评估病人存在的问题。卫生部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对健康档案的主要内容作出了要求。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电子信息化管理慢病病人的健康档案,如上海市徐汇区采用的中智公司提供的全科医生工作平台V2.0,在建立、管理、分析健康档案的过程中具有较多优势和便利。相对于传统的纸质档案,它可以方便快捷地建立档案,并可以快速浏览和查找信息,便于慢病管理的开展和服务的完善。②进行健康评价:健康评价是根据所收集的个人健康信息预测个人在一定时间发生某种疾病或健康危险的可能性,也有人将其称为疾病预测,是健康管理的核心部分。③实施健康促进: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布伦特兰在2000年的第五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提出:“健康促进就是要使人们尽一切可能让他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优状态,宗旨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较之一般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内容更广泛、方式更多样。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管理是不断运行的循环过程,即对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发现健康问题)评价(认识健康问题)干预(解决健康问题)再监测再评价再干预。健康管理每循环一周,可以改善生活模式,解决一些健康问题,通过健康管理的不断循环运行,使管理对象逐渐走上健康之路,实现健康管理的最终目标。

效果评价

对慢病病人进行健康管理后需要评价其效果,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指标。客观评价指标一般是通过仪器或者数据统计而获得,具有可测量的特性,包括实验室指标如血脂的下降、反映病情变化的量性体征,如血压血糖值降至正常范围、身体指标的改变,如Bmi至合理范围,以及包括慢性病经费的有效控制和一些中长期的观察指标如慢病的有效控制率、发病率和病死率。第二个类型的指标是主观评价指标,主要通过自行设计问卷来评价近期的观察目标,如对危险因素的认识程度和疾病知识的知晓度等。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慢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虽然医疗技术水平日趋先进,但慢病导致的伤残率、病死率居高不下。通过对慢病患者进行系统的健康管理,可以有效改善慢病病人的身心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对医疗资源的利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