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急救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9:19

婴幼儿急救措施篇1

【关键词】高热惊厥;婴幼儿;急诊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47-02

高热惊厥主要发病人群为婴幼儿,其一般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抽搐及意识障碍,主要是大脑皮质运动神经细胞因高热而异常放电,该放电具备一定的突然性,致使幼儿局部骨骼肌肉组织或全身肌肉组织神经受到刺激,进而出现突发性不自主收缩而引发的一种疾病[1]。高热惊厥对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影响较大,若是不及时采取急救措施进行处理,严重时会导致患儿因大脑缺氧而窒息死亡,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必须采取急救和完善的处理措施,以保障婴幼儿的生命安全。选取215例在我院急诊科接受的高热惊厥婴幼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总结其急救方法和护理措施,现整理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15例于2011年10月――2013年7月在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高热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上述选取对象中,男患儿120例,女患儿95例,35例为年龄1d-1岁,62例年龄在1岁-2岁之间,64例年龄在2岁-3岁之间,54例年龄3岁-6岁之间。选取的215例高热惊厥患儿中,急诊入院体温检查结果在38.5℃以下、38.5℃-40.0℃以及40.0℃以上的患儿人数依次为13例、160例和42例;其中32例曾有高热惊厥病史,10例有癫痫病史,另外173例均为首次发作高热惊厥。215例选取对象在入院接受相应检查后,经诊断130例患儿病毒性感染,63例为细菌性感染,另外22例为混合型感染;其中输液时间在30min以内发作高热惊厥症状患儿101例,在输液后30min-1h之间发生高热惊厥症状有96例,在输液1h后发生高热惊厥患儿18例。

1.2结果本组高热惊厥患儿在经过抢救处理,实施完善的护理措施后,所有患儿高热惊厥症状均得到明显的缓解或消失,215例患儿均痊愈;其中13例在经过紧急处理和护理后,症状仍旧存在,转入儿科住院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

2急救及护理

2.1呼吸道的护理高热惊厥患儿症状发作时,很容易因为呼吸急促引发大脑缺氧,因此在接受急救治疗前,护理人员首先应该对患儿呼吸道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保证患儿呼吸道处于畅通状态。应立即松开患儿的裤袋和衣领,让患儿保持为平卧位,使其头偏向一侧,及时将口、鼻以及咽喉部位的分泌物清除,防止发生误吸而导致呼吸道阻塞或引发吸入性肺炎,致使窒息症状发生。在给予患儿吸痰护理时,护理人员应该保持动作轻柔,以避免对患儿的口、鼻腔等黏膜组织造成额外损伤,进而加重患儿的痛苦;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开通气道后,对于高热惊厥症状严重的患儿,应及时给予面罩吸氧,吸氧速度在6-8L/min,在患儿症状有所好转或缓解,面部由苍白转为红润后,将呼吸速率适当调低,保持在2-3L/min之间[2]。为了防止舌板咬伤,可在上下门齿间放置用纱布包裹的压舌板。

2.2控制惊厥及降温护理①惊厥的控制是整个抢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迅速、准确、有效地使用镇静止惊剂是消除或者缓解抽搐症状的有效保障,也是整个急救的关键。在实施惊厥控制及护理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时搭建静脉通道,使用生理盐水将地西班注射液进行稀释后,采取静脉推注进行治疗,稀释后的药液虽然浑浊,但不会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药液注射量每次控制在0.1-0.3mg/kg之间,注射速度保持在1-2mg/min,每次注射总量不能超过10mg。患儿在接受药物治疗后,一般会在1-2min内起效,必要时可在20min后再次注射[3]。给予药物治疗后,护理人员应该及时观察和记录患儿的呼吸频率的变化,查看抽搐症状是否得到缓解,若是症状消失,停止药物治疗。②降温护理主要采取药液降温和物理降温,为了降低高热对患儿神经的刺激,可使用浓度在30%-50%的酒精对患儿擦浴,擦浴部位要注意避开足底部位、腹部以及后颈部,以免引发心跳骤停等不良症状,护理人员也可以使用冰袋敷于患儿头部以及腹股沟等大血管处,在施行物理降温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儿的体征变化,室内温度降低时,要注意保暖。药物降温可采取输液葡萄糖注射液的方式实行降温处理。

2.3心理护理患儿高热惊厥发作后,家长都会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焦虑和担忧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儿家属沟通,向家属宣教该病的相关知识及急救措施,告知患儿急救情况,在患儿症状得到控制后,神志恢复正常后,可消除家属的焦虑、紧张心理,让其配合抢救。

3体会

婴幼儿高热惊厥发作后,常表现出症状重、病情发展急且对患儿身体影响大,因此,在急诊科开展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应该预先准备好护理干预方案,管理人员也应该对护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做好婴幼儿高热惊厥的急救和护理工作。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因高热而引发惊厥后,护理人员要沉着冷静,准确、有序、熟练的对患儿进行处理,示意患儿家属冷静,稳定好患儿家属紧张、焦虑的情绪,让其积极配合整个急救和护理工作。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儿的以往病史进行详细了解,记录发作持续时间,并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保证患儿呼吸道畅通,防止发生缺氧性脑损伤,改善患儿预后。

参考文献

[1]李玉凤.婴幼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2):97-98.

[2]黄凤岚.30例高热抽搐婴幼儿的急救护理体会[J].右江医学,2012(6):913-914.

婴幼儿急救措施篇2

2012年全县妇幼卫生工作继续贯彻落实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充分履行保健公共卫生职能,加强基层督导,狠抓降消项目工作存在的不足,拓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巩固爱婴医院成果,加强托幼机构管理,启动妇女健康行动,积极开展二级优秀保健院创建,全面完成妇幼卫生目标任务。

二、主要生命指标

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5/十万以内

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3‰以内

全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5‰以内

全县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1‰以内

三、主要服务指标

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农村达85%以上,城镇达95%以上

2、儿童系统管理率达60%

3、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5%以上;高危孕产妇筛查率达100%;高危孕产妇管理率100%

4、剖宫产率县级医疗保健机构控制在40%以内,乡镇控制在25%以内

5、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hiv检测率达95%,其中hiv早孕检测率达80%

6、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全县铺开,筛查率达90%

7、妇女病普查率60%,普治率90%

8、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率达到100%

四、主要工作措施

加强领导,加强基层督导,强化乡村保健网络职责。

一是妇幼保健工作是大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益性,将妇幼卫生工作纳入重要度例会上通报批评。

婴幼儿急救措施篇3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婴幼儿;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2(b)-0100-02

中国每年死于不良用药者的1/3都是儿童,可见婴幼儿药物不良反应(aDR)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如何根据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处置措施,使婴幼儿用药安全得到保障,最大化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是当前临床医师药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探讨婴幼儿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病例特点及临床对策,现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该院的46例婴幼儿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婴幼儿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包括男患儿24例,女患儿22例,年龄1~4岁,平均2.5岁。有呼吸系统疾病22例,肠道疾病13例,泌尿系统疾病7例,其它4例。药物不良反应中皮疹22例,恶心呕吐11例,血尿9例,呼吸困难3例,过敏性休克1例。

1.2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实践中笔者发现婴幼儿药物不良反应原因有如下。

1.2.1患儿身体差异由于年龄的不同,疾病类型的不同,加上先天体质的差异,对各种注射剂的反应不一。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许多脏器(如心、肝、肾)及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对药物极为敏感。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相同药物有不同反应,这是正常的“生物学差异”现象

1.2.2气候因素寒冷、炎热季节因温度的异常对药物代谢产生作用,婴幼儿在不良气候条件下也易发生诸多反应。

1.2.3主观因素由于儿科工作繁忙,医护人员在用药前应未能详细询问患儿的过敏史,将其过敏史详细记录在病历上,用药过程中疏忽大意,未能及时密切观察。此外,绝大多数药物均可被动扩散进入乳汁,产后哺乳孕妇如患其它疾病用药过程中将含有药物的乳汁不慎喂入婴幼儿。

1.2.4给药途径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的出现密切相关,静脉给药是儿童常用的给药途径,占70%,而严重药物不良反应(aDR)中,经静脉给药占大多数

1.3.5药物原因注射的药物本身存在质量不纯的问题,有的是服用了与注射药物相拮抗的药,发生相互作用。

1.3方法

结合上述婴幼儿药物不良反应的调查资料原因,笔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具体如下:

1.3.1机制干预建立医院内部各药房及各科室间协调机制,实行首诊负责制,加强医生、药师与患儿家长的沟通,诊疗前进行药品常识及使用宣教说明,详细询问病史和药物过敏史,根据诊断和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药品,并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常态化实行处方审核,发现配合不妥立即纠正。

1.3.2药物干预建立有效的不良反应风险防范措施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用药观察,对正在静脉注射的患者加强巡视,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最初迹象,并立即停用有关的药物,以避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当小儿服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某两种药物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必要时可用某些对抗性药品来消除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狄戈辛中毒可用钾盐对抗等。治疗感染性疾病时,慎重选用与青霉素G有不同侧链的头孢菌素,当皮试阴性,也应密切观察患儿表现,做好急救准备

1.3.3其它干预注意给药途径,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能口服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不静脉滴注。开展患儿安全用药教育,减少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告知婴幼儿监护人如何观察药物不良反应(aDR)及正确贮存使用药物

2结果

采用不良反应情况调查表,并结合门诊、住院部简单调查卷进行分析,将该组婴幼儿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见表1、表2。

由表1得出婴幼儿药物不良反应可造成全身多系统损害,尤以皮肤、胃肠损害突出,而表2表明出婴幼儿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中抗感染药占据大多数,值得临床警惕。

3讨论

有数据表明有2%的患儿因药物不良反应(aDR)住院,门诊患儿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为1.48%[1]。因此,开展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积极加强用药观测,针对性的进行干预用药显得尤为重要。

婴幼儿对药物的反应差异很大,由于其药物代谢、解毒功能都不如成人,况且肝、肾等都在生长发育中,用药过程中产生的“灰婴综合征”、婴儿听力受损、小儿中毒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给患儿带来严重损害[2],有研究表明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输液的滥用导致的药源性疾病正不断影响着儿童的健康。实践中我们发现,婴幼儿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出现皮疹、药物热、过敏及胃肠道反应,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可能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甚者则表现为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等。婴幼儿之所有会生产药物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生理特点是主要原因,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药代动力学也有差别。该研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aDR)涉及的药物中抗感染药占据大多数,而且药物不良反应(aDR)多在静脉给药时出现,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应用给药途径很关键。此外,有些家长治病心切,盲目加大剂量也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在医疗市场中儿童专用剂型不到10%,由于剂量准确性欠佳,药物稳定性和药代动力学因此改变,这也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可能性[3]。

在进行相关原因分析后,为更好的保障婴幼儿用药安全,我们进行了针对性的用药干预,采取预防与干预措施以使不良反应的损害降至最低。在源头上加强药物的质量监控,同时对护理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掌握一定的药物知识,把握注射原则,掌握药物性能,加强输液巡视。对处方的审核是关键一步[4],临床用药中应严格审核处方,包括审核用量是否合适,药物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等,并适时指导患儿及其家长如何正确使用药物。有资料表明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儿童的肾脏损伤[5],胃复安能引起儿童脑损伤,感冒通能引起儿童血尿,萘甲唑啉能引起儿童中毒,舒喘灵可引起头痛、头晕等[6],这些都促使医护人员自身也应加强业务能力,掌握最新信息,以便更合理的用药。

综上,婴幼儿药物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儿安全,建立风险防范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可以最有效的预防和制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为合理用药提供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孙凯.儿童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18(5):177.

[2]吴明钗,林洁,胡瑞颖.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36例分析[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2,25(6):189-190.

[3]陈绍萍,赵永莉,彭斌.婴幼儿药物性呼吸抑制19例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2013,27(1):237-238.

[4]许巍,王丽杰.儿童容易忽略的药物中毒[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0,29(17):300.

[5]朱静.我院60例婴幼儿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报告[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25(19):233-235.

婴幼儿急救措施篇4

一、项目实施的目的和意义

㈠目的

进一步加强孕产期保健管理,改善基层卫生设施,培训产科技术人员,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能力;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平产免费政策,促进住院分娩,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提高贫困地区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㈡意义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以下简称“降消”项目)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德政工程,是省政府承诺2008年为民办十件实事的内容之一,降低贫困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的关爱,把温暖送给最贫困、最艰难、最需要关心帮助的人,真正体现社会公平公正,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谐发展。

二、项目目标

㈠长期目标

到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在2000年基础上下降1/3。建立全县妇幼卫生监测体系,完善产科建设,县级急救中心、乡镇卫生院产科装备优良,资料齐全,管理规范,各项指标达到或好于项目规定的标准,全县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㈡2008年度目标

1、孕产妇死亡率控制为零;

2、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为零;

3、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以内;

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2‰以内;

5、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8%,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

6、新法接生率达到98%以上;

7、产前检查覆盖率达到100%;

8、县、乡医疗保健机构产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基)考核合格率达到80%以上。

三、项目内容

实施社会动员,加强产科建设及人员培训,开展健康教育,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平产免费政策,规范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和“急救中心”建设,加强项目工作督导。

四、项目执行时间

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

五、项目措施

㈠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1、县政府成立县“降消”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卫生局、妇联、财政局、民宗局、民政局、人口计生局、广播电视局等部门负责人和乡镇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妇幼保健院。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协调、组织和管理职能作用,负责项目实施全过程领导。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2~3人具体从事妇幼保健和“降消”项目工作,为项目工作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确保母婴安全。农村党支部、村委会成立“孕产妇住院分娩转运小组”,负责本村项目工作。

2、县卫生局成立项目技术指导组、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评审专家组、项目督查组,负责“降消”项目的技术指导和评审工作。

3、县人民医院为全县孕产妇急救中心,县妇幼保健院为全县孕产妇系统管理业务指导中心。

㈡明确部门工作职责

1、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县卫生局:认真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依法实行项目管理,制定并组织实施“降消”项目计划;进一步明确各医疗保健机构职责;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制定人员培训计划、产科技术准入制度,对全县医疗机构产科建设及抢救能力进行评定;指定县级孕产妇抢救中心和孕产妇系统保健中心,建立产科急救绿色通道;开展孕产妇死亡的县级评审;定期组织检查“降消”项目工作落实情况。

县妇联:组织和动员各级妇女组织加强对“降消”项目工作的领导,并给予政策支持;与村委会和妇联干部签订孕产妇住院分娩动员工作责任制。其主要内容是掌握孕情,开展孕期宣传教育,动员孕妇落实住院分娩,确保孕产妇对“降消”项目政策和孕产妇保健知识知晓率达100%。

县财政局:负责“降消”项目资金的筹集、划拨和监管。

县广电局:负责落实“降消”项目宣传专题节目,报道工作进展情况。

县民政局:负责实施对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的救助。

县人口计生局:加强优生优育知识的宣传,强化村计生信息员的妇幼保健工作职责。掌握孕产妇信息,协助做好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和住院分娩宣传动员工作。

县民宗局:负责从民族地区医疗减免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

2、县降消项目办(县妇幼保健院)职责。

全面及时掌握各乡镇项目活动进展情况,收集、统计、分析和上报项目工作数据;组织专家组对孕产妇死亡和新生儿破伤风病例个案调查和评审;负责乡级人员培训,协助指导乡镇卫生院开展村级培训;负责乡、村妇幼保健管理与服务技术指导,协助项目技术指导组开展基层项目督导工作。

3、县急救中心(县人民医院)职责。

健全孕产妇急救组织,做好孕产妇急救中心的工作;协助“降消”项目办做好乡级人员培训工作;协助项目技术指导组开展基层项目督导工作;指导乡镇卫生院产科建设和助产技术服务,指导全县孕产妇和婴儿死亡原因分析、评审,提高干预措施,协助妇幼保健院指导基层妇幼保健技术服务。

4、乡镇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健全乡、村妇幼保健网络,成立由村支书、村主任、保健信息员、乡村医生组成的村级孕产妇住院分娩转运小组;负责村干部、村级保健人员、乡村医生培训;健全月会工作制度,安排布置工作;加强辖区内产科建设与质量管理,提高助产技术服务能力,促进住院分娩。

5、村级孕产妇住院分娩转运小组职责。

做好“降消”项目相关政策及知识的宣传;做好孕产妇的高危识别筛查工作;做好本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和高危孕产妇的转运工作。

㈢深入开展健康教育

重点推行“以妇女为核心,以医疗保健机构、家庭为最佳场所”的面对面宣传教育,大力举办“孕妇学校”、“家庭学校”,传播健康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宣传单、专栏、会议、标语等多种形式开展项目宣传。县项目办公室全年在电视台宣传报道不少于5次,印制《孕产期保健手册》、降消项目相关政策、孕产期保健、生殖保健等宣传资料下发到每名孕产妇手中。各乡镇在乡镇主干道、醒目位置刷写固定标语不得少于3条。有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每月开办1次“孕妇学校”和“准爸爸妈妈学校”。孕产妇宣传教育达到“五个一”:即给每户孕产妇家庭发放一份宣传单,每个村或居委会每年开展一次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每个村卫生室每年出一期宣传专栏,每个村有一条宣传降消项目的固定标语,每个孕妇接受一次保健宣教。全县妇幼卫生信息工作实行“三统一”。即统一表册:县、乡、村三级使用全省统一的妇幼卫生管理手册、孕产妇和儿童管理手册、住院分娩登记册和报表;统一要求:按报表填报要求及《湖北省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报告制度》的要求开展调查评审,汇总上报各种资料;统一时间:每季度第一个月5号之前上交上一季度报表到县项目办。

㈣切实加强产科建设

提高产科服务能力,重点解决产科基础条件落后,管理粗放,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分工明确、管理规范。

2、严格准入制度。按照《母婴保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执行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准入制度,坚决打击非法行医。情节严重、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按照《湖北省乡镇卫生院产科质量评审标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产科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妇产科服务环境,增加设备,提高技术含量,规范产科服务。

㈤认真抓好人员培训

1、抓好管理培训。具体培训对象为项目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县直医疗保健机构负责人、各乡镇分管领导及村干部、项目办全体工作人员、专家组所有成员。培训内容为项目的实施目的、意义和职责。

2、抓好业务培训。一是充分利用省卫生厅派驻我县项目专家的技术资源,重点加强全县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妇产科骨干的业务培训。二是根据不同的的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派技术人员到省、市、县进修培训。具体培训内容为项目开展的目的、意义、要求、产科危急重症的处理及转诊,有关服务技术规范、产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及急救设备规范、设备的管理和使用等。

㈥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平产免费政策

按照《湖北省29个贫困县(市)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平产(顺产)免费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平产(顺产)实行限价免费。

1、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顺产实行限价收费。县级限价500元内,乡级限价400元内。

2、平产(顺产)免费服务项目:血、尿常规、黑白B超、单胎顺产接生(含产程观察、阴道和检查、胎心监测和脐带处理、会阴裂伤修补及侧切),3天以内的普通病床、孕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基本用药(催产、镇静、抗炎)。医疗保健机构必须将以上免费服务项目上墙公示,超出平产(顺产)免费范围的服务项目费用由孕产妇个人自负。

3、补偿标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每例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300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每例定补200元;有产科合并症或并发症且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孕产妇,除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300元外,剩余部分按合作医疗住院补偿比例报销。城镇低保孕产妇住院分娩,每例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150元。

4、对孕产妇要因病施治,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剖宫产率,乡镇卫生院剖宫产率控制在25%以内,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剖宫产率控制在40%以内。剖宫产率超标1例县级医疗机构扣减补助经费800元、乡级医疗机构扣减补助经费600元。

㈦抓好孕产妇急救中心建设,畅通绿色通道

1、健全县、乡、村分级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机构,明确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村级保健员主要做好孕产妇和婴幼儿的初级保健管理和宣传、动员、护送孕产妇住院分娩工作;乡镇卫生院负责孕产妇系统管理,加强卫生院的产科建设,主要处理正常分娩,同时做好危重孕产妇的转诊;县妇幼保健院负责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重点是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县孕产妇急救中心负责接收危急重孕产妇的转诊急救,从而形成网络通畅、功能完善的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

2、进一步落实住院分娩动员责任制。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严格执行《孕产妇危险因素筛查与管理》的规定,筛查评分在30分以下的孕产妇,必须动员到乡镇卫生院检查并住院分娩;筛查评分≥30分的孕产妇,必须动员到县级医疗保健机构住院分娩。动员孕产妇住院分娩实行层级管理。村妇联干部、计生专干、乡村医生为该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动员宣传的直接责任人,切实做到“三清楚二明白一确保”(所辖范围孕妇底数清,孕妇孕情清,孕妇家庭情况清;孕妇明白孕期保健知识,明白住院分娩目的、意义及好处;确保孕妇住院分娩)。对未能落实孕妇住院分娩的,因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力,造成孕产妇死亡的,从严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3、加强县级急救中心建设,畅通绿色通道。按照《县级孕产妇急救中心评估标准》,明确责任,加大投入,严格管理,切实加强县级急救中心建设。成立孕产妇急救专家组,组建急救队伍,确定固定交通工具和急救电话,规范抢救程序,加强应急演练,畅通绿色通道,确保妇女儿童生命安全。

㈧加强项目督导检查

1、严格管理,加强督导。

县督导组每季度督导一次,覆盖所有的乡镇。督导内容如下:⑴项目实施方案的执行;⑵培训和健康教育落实情况和效果;⑶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平产(顺产)免费政策落实情况;⑷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含高危转诊)和抢救中心运转情况;⑸人员培训情况;⑹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婴幼儿急救措施篇5

作者简介:陆继红,女,大专,主管护师。

【摘要】探讨正确、有效的婴幼儿烫伤的急救及护理方法,减轻患儿的疼痛,降低烫伤对婴幼儿肌体器官的损害,加快创面恢复。

【关键词】婴幼儿;烫伤;急救措施;护理方法

小儿烫伤在急诊中占较大的比例。烫伤的发生,轻者烫伤部位留下了疤痕,重者危及生命。小儿肌体器官的发育尚不完全,即便受到轻微损害,也会引起痛苦。如果烫伤占全身体表面积5%以上,就可以使身体发生重大损害。烫伤后局部血管扩张,血浆从受伤处血管中渗透出来,使血液损失血浆而浓缩,血液循环受到影响,组织缺氧,后果严重。

1临床资料

自2008年2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急诊就诊烫伤患儿62例,大多数为四肢躯干部位烫伤,其中38例住院治疗,预后良好。

2急救措施

2.1烫伤后应立即把烫伤部位浸入洁净的冷水中。烫伤后愈早用冷水浸泡,效果愈佳;水温越低效果越好,但不能低于-6℃。用冷水浸泡时间一般应持续半个小时以上。这样经及时散热可减轻疼痛或烫伤程度。

2.2创面处理:做创面处理时患儿多不合作,且患儿皮肤娇嫩,故正确处理创面,杜绝感染较为重要。创面先行包扎治疗,保持敷料清洁,以预防和减少感染。初始创面渗出较多,每天换药1次,渗出减少后采用隔日换药或外涂烫伤膏暴露治疗,同时避免创面长期受压,促进末稍血液循环。头、面、颈部的轻度烫伤,经过清洁创面涂药后,不必包扎,以使创面,与空气接触可使创面保持干燥,并能加快创面复原。深Ⅱ度烫伤>30%或伴复合性损伤的患儿置于iCU病室监护,烫伤面积>15%的患儿置于特需病室,

3婴幼儿烫伤的护理

3.1注意保暖:婴幼儿的皮下脂肪少,加上烫后热量丧失、畏寒,必须做好保暖工作,患儿受凉、感冒后可并发气管炎、肺炎等。

3.2营养支持:婴幼儿营养状况欠佳,且消化功能差,烫伤后易并发腹泻、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从而导致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烫伤后一般以母乳为主,不能母乳喂养的婴幼儿,严格控制奶粉喂养量,按需喂养。人工喂养应注意定时、定量。用具严格消毒。

3.3预防感染: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抗感染能力差,常规应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预防和控制感染,然后根据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护士进行各项操作前均应洗手,床单、被褥、棉垫经常高压消毒,每天紫外线消毒2次,1h/次,并定时打开门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

3.4有效补液:烫伤早期需禁食水,因此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保证输液通畅尤为重要,应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进行穿刺并留置静脉插管,必要时可行静脉切开术,同时可在穿刺处抽血检查。根据患儿情况补给胶体、晶体和水分,确保补液量准确,做好出入量记录,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3.5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初期由于皮肤破溃疼痛,后期表皮脱落、结痂引起瘙痒,患儿时常哭闹,躁动翻身,均会加重皮肤损伤。尽量减少穿刺,以保持皮肤完整。输液或取血时,止血带不可系得太紧,垫纱布以免损伤皮肤。固定输液针时,应在贴胶布位置覆盖无菌大网眼纱布作为屏障,再贴胶布,如是四肢可用绷带固定,防止皮肤剥脱。臀部皮肤护理,应使用吸水性较强的一次性尿布随时更换,患儿大小便后,及时用温水清洗臀部,涂鞣酸软膏,防止发生臀红和压疮。

3.6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在烫伤恢复期十分重要,及时、正确的功能锻炼能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强直,医护人员应指导家长协助患儿进行功能锻炼,从被动活动逐渐过度到有意识的主动活动,每天督促执行。

3.7心理护理:烫伤患儿恢复期治疗减少,创面逐渐愈合,但出现的疤痕、畸形或功能障碍等会给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出现情绪不稳、烦躁等情况。针对这一心理变化,护理人员应耐心开导,给予必要的解释,讲解烫伤的恢复过程及愈合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鼓励和安慰。

参考文献

婴幼儿急救措施篇6

“母婴安全”项目是国家落实妇幼卫生工作任务的具体行动。项目实施的目的是在短时间内集中投入,重点加强农村的妇幼卫生工作,保障母婴安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它主要针对一定时期影响和制约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干预,支持并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工作,解决“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我县实施“母婴安全”项目工作一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经全县各级妇幼卫生工作者的努力,使项目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业务工作中,我们体会到积极开展好健康教育工作和严格规范产科管理,是保证“母婴安全”项目取得实际效果的关键。

1认真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我县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因此,强化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对妇女儿童保健的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是开展好、落实好“母婴安全”项目工作的基础。

(1)做好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由省、市下派的专家和县内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业务人员组成专家组,对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的工作人员和县、乡级妇联主任、村妇女主任进行妇幼保健知识的业务培训和缝康教育的工作指导,使她们能够熟练掌握各项业务知识和健康教育技巧,以保证缝康教育取得最佳的效果。

(2)全面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宣传册、宣传画、宣传单、板报、电视、影碟、孕妇学校、婚育学校等形式,积级开展国标人群的健康教育活动,使她们掌握婚育知识、孕期保健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和简单的自查自测知识,教育孕妇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婴儿的安全,培养健康的下一代,必须提高自我保健意识,自觉按常规进行孕期检查,建册管理。通过孕期检查,对筛查出的高危孕妇进行专案管理,并做好高危孕妇的宣教,使其自觉的服从管理。

2加强产科建设,提高医疗保健单位的业务能力

按标准加强产科建设并实施规范的管理,是保证分娩安全和新生儿安全的关踺。

(1)房屋及设备要求;有独立设置的产科门诊,设咨询室、检查室、高危诊室、宣教室,使产科门诊功能完善。分娩区设缓冲问、更衣室、待产室、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和污物处理间,面不少于60平方米。各室间按消毒要求布局合理。配齐34种必备设备和26种抢救药品,为安全分娩创造良好条件。

(2)人员要求:县级从事产科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专业人员不得少于8人,其中4入以上为中级以上职称,妇产科主任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乡镇级从事产科工作的卫生院,专业人员不少于2人,其中1人为中级以上职称。从事产科工作的医师必须获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每年应有20%的专业人员接受进修和专业技能的培训。

(3)技术要求:县级开展产科工作的医疗保健单位,必须具有诊断和处理高危孕妇的能力,对产科出血、产道损伤、难产、产科感染等诊断处理及时,具有抢救危重孕产妇的能力和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抢救能力。并承担对乡镇级医院的会诊、转诊、抢救及业务指导。

(4)机构设置要求:从事产科工作的医疗保健单位,必须经上级主管部门按标准进行严格的验收和准入,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不具备条件的不得开展产科工作。

(5)建立孕产妇转诊绿色通道:按区域设置2处县级孕产妇急救中心,做到通讯、交通畅通,人员设备齐全,接诊抢救及时。

3项目工作的管理

对项目工作的管理方面,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部门配合,建全机制,加强监督检查,狠抓工作落实等行政管理措施,确保项目工作落到实处。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和规范产科建设两项关键性的业务工作,把住了孕期检查、筛查高危孕妇关和住院分娩,保证母婴安全关。

婴幼儿急救措施篇7

【摘要】目的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护理质量,确保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成功率和诊断符合率,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300例患儿,利用静脉手推法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并采取多种方法保证增强扫描的成功率,所有Ct增强图片质量由2位高年资医师进行评价。结果全部病例中298例Ct增强检查均获成功,其图片质量均符合诊断标准,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但引起轻度腹泻6例,大便带血丝2例。2例检查失败,产生运动伪影。结论利用多种方法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护理质量,可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成功率和诊断符合率,同时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Ct增强护理婴幼儿

婴幼儿Ct增强检查是临床上一个难题,由于患儿年龄小、体重轻、血管细而脆、不能配合等等诸多因素,往往给Ct增强带来不便,因此,在Ct增强检查的全过程中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配合适合的扫描方法,可大大提高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的成功率和诊断符合率。与此同时,采用多种措施,可明显减少副反应的发生。为了提高对婴幼儿Ct增强扫描检查护理的认识,现将我院2003年1~12月进行Ct增强检查的300例婴幼儿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00例患儿中,男165例,女135例;年龄1个月~3岁;其中颅脑病变131例,胸部病变32例,腹部病变73例,盆腔病变36例,骨关节病变28例。

1.2设备采用美国Ge公司Hisppeed螺旋Ct机扫描。

1.3检查前的准备镇静制动,对于不合作患儿均采用10%水合氯醛灌肠,并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好急救用品如氧气、血压计、吸痰器、急救药品等。

1.4增强方法[1]全部病例扫描前行静脉碘过敏试验,结果阴性者方可进行。一律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剂量按1~2mg/kg体重计算,采取静脉推注法手推注射。扫描前20min推注地塞米松,按0.5mg/kg体重计算。

1.5检查中监护Ct增强检查中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呼吸等情况,保持静脉输入通畅。记录Ct增强检查前、后的心率、脉搏等生命体征情况,以便对比。

1.6扫描方法全部病例采用螺旋方式扫描,层厚为5mm或7mm,螺距为1.0。手推完成后立即扫描。

1.7图片评价由2位高年资医师进行评价,分别以脑动脉环、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四肢大血管等作为参考,若明显强化,则表明Ct增强检查成功,否则失败或不佳。

2结果

2.1Ct增强检查成功率与图片质量本组中,检查成功298例,图像质量优良;差者2例,有运动伪影。

2.2造影剂副反应发生率本组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但有轻度腹泻6例,大便带血丝2例,2天后症状均消失。

2.3生命体征观察全部病例扫描前后,测血压、脉搏、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均稳定,皮肤弹性好。

3体会

通过本组病例Ct增强检查结果的观察分析,笔者认为,只要在Ct增强扫描前做好镇静制动、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把握好扫描的时机,可以明显提高Ct增强检查的成功率,获得优质图片,同时可减少不良反应,现总结如下。

3.1检查前建立静脉通道并做好静脉碘过敏试验[2]检查前建立静脉通道是增强检查成功的重要保证。一般采用5%葡萄糖维持通道,一方面便于维持血容量、防止病情变化而随时用药,另一方面便于在出现不良反应时立即用药。关于是否作过敏试验,国外如欧洲、日本等相继停止进行过敏试验,但国内几乎所有医院都还在进行。一般方法为取30%泛影葡胺1ml静脉推注,20min后观察有无全身发热、瘙痒、皮疹,有无呕吐等过敏反应症状,无反应者方可进行。实践证明在临床上仍有实用价值。

3.2镇静制动对不合作患儿采取镇静制动是检查成功的关键。一般采用10%水合氯醛灌肠,按0.3~0.5/kg体重计算,灌肠后保留10~15min,同时要按紧部,防止排出体外而失效。另外,本组病例中有轻度腹泻6例,大便带血丝2例,但2天后症状均消失,我们分析系水合氯醛的药物副反应,但发生率较低,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3.3检查前30min预防性给予地塞米松为了预防碘过敏反应的发生,首先了解该患儿有否高危因素,可在检查前30min左右,口服扑尔敏,或按0.3~0.5mg/kg体重注射地塞米松,以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效果较好,本组中无1例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3.4采用快速均匀注射和螺旋扫描对于婴幼儿,我们不主张使用高压注射器,一律采用手推法推注。注射速度控制在0.7~1.5ml/s之间,注射完毕立即进行螺旋扫描,层厚5mm或7mm,螺距1.0。多排螺旋Ct效果尤佳,可获取良好的图像。扫描应稳、准、快,避免重复扫描。

3.5绝对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3]对于婴幼儿应绝对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避免副反应发生,同时应减少造影剂量,主张以1~2ml/kg体重剂量为宜,最大用量应低于60ml。

3.6急救措施在Ct检查时要备齐急救药品及器械,注射造影剂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一旦发生副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及时处理。

3.7扫描后观察Ct增强检查完成后30min内不要立刻离开,应继续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心率、血压,30min后一切正常方可离开。

参考文献

1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3-34.

婴幼儿急救措施篇8

前不久.甘肃等地陆续报告多起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经查,导致婴幼儿患病的主要原因是所服用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含有三聚氰胺,这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对严肃处理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件作出了专门部署。

启动应急机制,彰显以人为本

患儿的生命安危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机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由卫生部牵头,国家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农业部、公安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以及河北省人民政府参加.共同做好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的处置工作。

——全力开展医疗救治.对患病婴幼儿实行免费救治,所需费用由财政承担。

——全面开展奶粉市场治理整顿,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对市场上所有婴幼儿奶粉进行全面检验检查,对不合格奶粉立即实施下架。

——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严肃处理违法犯罪分子和相关责任人。

——有关地方和部门要认真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和质量监管机制,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

全国各地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急部署婴幼儿奶粉专项检查,将三鹿牌受污染奶粉全部下架,逐一登记封存: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救治患病儿童。

目前,全国各地医疗机构正在垫付资金,争分夺秒救治病人。考虑到城乡接合部,县、乡、村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食用问题奶粉的婴幼儿比较多.卫生部要求广大医务工作者深入到边远地区,入乡进村,最大限度地发现病人,并将患儿集中到县级以上的医疗机构进行集中救治.

工商总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立即开展奶粉市场清查工作,一经发现2008年8月6日前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责令经营者停止销售、立即全部下架。并依法处理。

农业部迅速要求各地农牧部门成立生鲜牛奶质量专项检查工作小组.按时完考,试大网站收集成专项检查任务,杜绝不合格生鲜牛奶流入市场。

公安机关对已抓获的犯罪嫌疑人开展了讯问、调查和取证工作.力争做到快侦快破,在证据确凿的基础上,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9月17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全面检查奶制品,整顿奶制品行业。会议认为,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件的发生.反映出奶制品市场混乱,监管机制存在漏洞,监管工作不力.必须认真吸取教训,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事故处理,完善检验监督体制.加强监管工作。截至发稿,冀纯堂已辞去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市长职务.并被河北省委免去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市委常委职务,三鹿集团原董事长田文华已经被刑事拘留.

奶粉事故凸显监管漏洞

经初步查明,导致多名儿童患泌尿系统结石病的主要原因是患儿服用的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在原料奶里加入三聚氰胺的目的.是为了虚增牛奶中蛋白质的检测量。在所有被检出三聚氰胺的奶粉中.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含量很高,最高的达2563毫克/公斤。

调查显示,三鹿集团从今年3月份开始就陆续接到了一些患泌尿系统结石病的投诉。在确认奶粉的质量出现问题以后.三鹿集团也采取了召回部分市场产品、封存还没有出库的产品等措施。但是。三鹿集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样的奶粉竟然堂而皇之走出厂门。初步调查所获得的证据表明,有毒奶粉目前主要发生在奶源生产、收购、销售环节。从此可以看出,恰恰是在“农田”到“餐桌”的产业链上,监管环节出现了问题。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发生。不仅危害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影响到社会稳定。这其中,既有不法企业的利欲熏心.也有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基于狭隘的利益考虑,对食品违法行为“睁一只跟.闭一只眼”,这又怎么可能做到监管执法有力?

应该说,随着一个个大案要案的曝光,国家对食品药品市场治理整顿力度也在逐渐加大,但情节恶劣、问题严重的案件还在相继出现。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一个“管”字,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至少应专业、独立、透明、公开,实行行政问责机制,一旦出现渎职事件,对监管者能够有效进行责任追究。

众所周知,食品专项整治中一直存在着“打不疼”、“打不死”的问题。有关人士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不够,执法不严、打击不力,甚至以罚代刑、一罚了之。违法成本太低导致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不断发生。因此,对违法违规者,一定要加大打击力度。从严惩处.从而使违法违规者追悔莫及,更重要的在于警示利欲熏心者,使其必须守法经营.不敢心存侥幸。

食品安全监管要多管齐下

婴幼儿急救措施篇9

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健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母婴健康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多年来,苏州市的母婴保健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在卫生行政部门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全市妇幼保健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05年荣获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城市优秀实践奖”,为苏州建设健康城市,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

1.工作基本思路

1.1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1)健全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全市建立了由市专业机构牵头,各市、区妇幼保健专业机构为纽带,医疗机构产儿科和保健科、厂矿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全市母婴保健服务的三级网络。

(2)提高新生儿救治水平。2000年全市建立了新生儿转运系统,解决了基层医院危重新生儿治疗护理的难点,弥补了部分基层医院产科危重新生儿抢救能力的不足。至2006年底,全市共转运危重新生儿2033例,新生儿死亡率由转运前1999年的6.24‰下降到2006年的3.0‰。

(3)加强母婴健康临床救治。政府投入6000万元,新建了市中心血站,实行24小时供血制,满足各医院抢救的需求。加强了急救体系的建设,在国内首创120/110并网院前急救模式,全市已设立16个院前急救站,有急救车辆29辆,急救半径缩短至8000m以内,5~10min可达急救现场。

(4)发挥市母子医疗保健中心的指导作用。市政府投入1亿元重新组建了市母子医疗保健中心,配备了一流的母婴保健设备,在空间布局和内部装修上,充分考虑妇女儿童的特点人性化的服务要求,营造了环境优美、充满现代化气息和亲情温馨的氛围。

1.2提供了完善的服务内容:(1)实施母亲安全工程。20世纪90年代中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主题,以政府为主导的母亲安全工程在苏州市全面启动,在全市宣传“母亲安全、儿童优先”的理念。

其工作重点:一是实行陪伴分娩,增加医疗关怀和保健措施,给予心理疏导,缩短了产程,减少了产妇出血,降低了剖宫产率和会阴侧切率。二是加强孕期管理。严格执行《苏州市围产保健常规》,运用生育健康电子监测系统,建立孕妇健康档案,实施孕产期全程监测,按需提供服务。做好产前筛查和诊断,及时处理异常妊娠,对高危孕妇实行专案管理,促进良好转归。(2)确立人性化服务理念。实施集待产、分娩、恢复和产后休养为一体的家庭化产科护理

(FCmC)模式,实行完全的单人产房分娩,建立家庭化产科护理系统。(3)实现保健工作与临床治疗的紧密结合。坚持医院临床与家庭护理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分娩后的母婴随访服务。积极拓展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开展了儿童心理卫生、语言障碍矫治、产前运动训练、产后康复训练、婴儿抚触和新生儿游泳等项目,进行高危儿早期干预,并根据儿童发展的新理念,建立了儿童发展部,实现了临床与保健紧密结合。

1.3制定了完善的工作规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的要求,学习和引进国内外母婴保健工作经验,结合我市实际,不断完善了母婴保健工作的服务环节、服务内容、监督评价等各项规范。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苏州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苏州市母亲安全工程行动计划”等。这些规范、制度的制定,有利地保证我市母婴保健活动顺利开展。

2.活动成果

2.1创建了爱婴医院:20世纪90年代初,根据全球的爱婴行动规划,我市积极开展了创建活动。到1996年,184家设产科的医院全部建成了爱婴医院。在全市爱婴医院创建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建成了爱婴市。

2.2建立了儿童发展园地:为适应苏州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保健需求,参照美国儿童博物馆的实践经验,创建了儿童发展园地。园地为0~3岁儿童提供触摸、观察的实物,让孩子们有自己动手和探索未知的场所,促进儿童早期的体能、智力、认知、语言、思维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育。

2.3母婴健康指标达到发展中国家领先水平:截至2006年底,全市孕产妇保健管理率达到98.63%,儿童保健管理率达到98.04%,全部托幼机构的卫生保健工作合格。女性人均期望寿命由1990年的76.45岁提高到2006年的81.31岁,孕产妇死亡率由1990年的37.17/10万下降到2006年的4.30/10万(户籍人口);婴儿死亡率由1990年的13.76‰下降到2006年的2.85‰(户籍人口)。

3.主要保证措施

3.1政府主导:

母婴健康工作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将母婴健康活动列入日常工作的内容,统一规划,统一部署,作为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为活动的开展和取得成果提供政策保证。

3.2财政保证: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母婴保健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1996年,在爱婴市和爱婴医院的创建工作中,全市共投入2600万元。为加强母婴保健专业机构的建设,苏州市及5个县级市共投入基本建设经费1.5亿元,改善了专业机构的服务硬件建设。

3.3部门参与:

在政府的协调下,宣传、教育、民政、人口和计划生育、妇联、工会、财政、卫生等部门共同参与母婴健康活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是取得成果的有力保证。

3.4评估制度:

(1)建立了完善的指标体系。重点指标为人口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一般指标为孕产妇保健管理率、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母乳喂养率、新生儿疾病筛查率、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合格率等。

(2)采用了科学的评估方法。采取政府评估与卫生专业评估相结合、定期考评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实施现状分析、发展趋势预测、制定干预措施。

(3)建立了跟踪督查制度。针对母婴保健评估中存在的重点问题,落实整改工作,并对整改结果实行跟踪督查,确保了全市工作的同步推进。

3.5基础培训:

根据母婴保健工作的重点,对不同层次的人员采取不同的培训方法,夯实理论基础,提高工作水平。在爱婴医院创建期间,全市各级产儿科医护人员接受培训率达98%,每人接受培训时间达18学时。

3.6社会宣传:

针对母婴保健工作的重点内容,开展系列宣传活动。15年中,全市共发放母婴保健宣传资料100万份,开展大型市级宣传咨询活动近百次,组织专家在电台进行专题讲座150次,与电视合进行了母婴保健知识和新生儿窒息复苏等知识竞赛等,扩大母婴健康活动的社会影响。

4.成果意义和体会

我们深感,母婴健康活动是提高母婴生命和生存质量、降低母婴死亡率和发病率、保障母婴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1为全市人群的健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妇女是人类的母亲,健康是人类的基石,母亲的健康是人群健康的基础,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关系到整个人群的素质,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发达。

4.2母婴健康工作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

苏州市母婴健康活动体系的建立,反映了苏州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程,逐步探索了母婴健康活动的方法,积累了母婴健康活动的经验,为研究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和实践例证。

4.3母婴保健有利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婴幼儿急救措施篇10

【关键词】高热惊厥;抽搐;治疗护理原则

高热惊厥又称之热性惊厥,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症,习惯生称为:“小儿抽风”,各年龄均可发生,尤以婴幼儿(6个月-3岁)较多见。病症也是儿童中枢性器质性病变及功能行异常而产生为重后果的症状。临床界定为体温值标准为:体温超过38、5度以上,发热时,出现中枢兴奋性增高,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全身抽搐,可诊断为小儿高热惊厥。要快速诊断,早期治疗,延误治疗时机,会可造成小儿惊厥时间过久,脑细胞缺氧性损害而危及生命,要给予积极组织抢救,同时给予护理干预尤为重要,现将我院儿科门诊及治疗室内出现的56例高热惊厥患儿急救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6例惊厥患儿中,男患32例,女患儿24例,年龄6-7个月,其中年龄6个月-12个月30例,13个月——2岁15例,3岁-5岁11例。出现高热惊厥患儿体温在38.5-40℃,42例患儿出现四肢抽搐及不同程度的意识朦胧,发作时间5s-10min;14例患儿出现突然发作的意识丧失、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性或阵挛性抽动,口唇紫绀、牙关紧闭,发作时间4-13min,其中3例患儿伴小便失禁。第一次发生惊厥患者46例,有既往惊厥病史患者10例。56例患儿经控制惊厥等治疗后均痊愈出。

1.2诊断标准①婴幼儿期体温骤然升高39-40℃以上并有惊厥发作,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②起病年龄6个月-3岁多见,5岁以上少见,有遗传史;③惊厥出现时间多在发热开始后12h内,在体温骤升时(38.5度)以上,突然出现短暂性的全身痉挛性发作,意识短暂丧失,多在10分钟内缓解。缓解后意识清楚。少数人可持续半小时或更长时间。同一次患病发热中抽一次,很少抽2次以上。

2急救护及救治原则

惊厥急救处理的目的,是预防惊厥时间长引起颅内高压,使脑细胞损伤,减少后遗症。救治原则:及早明确诊断,治疗原发疾病,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以防惊厥,减轻患儿病痛。

2.1保持呼吸畅通惊厥发作时立即松解衣领及腰带,清除口鼻部呼吸道分泌物,侧位和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备好急救用品,如开口器,吸痰机,气管插管用具等,痰多时给予吸痰,并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以防窒息,痰多时给予吸痰,注意吸痰时动作轻柔,以免损伤呼吸道。应立即调节氧流量给予患儿吸氧,降低惊厥缺氧对脑细胞的损伤,以防止脑损伤的发生。

2.2控制惊厥控制惊厥除针刺合谷、百会、内关、涌泉穴外,要快速建立静脉通道,首选地西泮原液剂量为0.3-0.5mg/(kg次)最大剂量不可超过10mg,无效时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以上药物可交替使用。对于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高热惊厥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3降低体温退热首选药物适当配合物理降温,使用药物降温,遵医嘱适当使用退热剂,但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尽量不用退热药,以物理降温为主。采取物理降温,脱去患儿外衣外裤,让患儿头和背部睡在4-8℃的水枕上,四肢用熱水袋保暖,以免引起寒战,体温将于38℃以下撤下水枕,或用温水或30-50%进行擦浴,擦浴中药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降温后30分钟测量体温。

2.4迅速止痉控制痉挛是救治患儿的关键,快速建立静脉,有效准确的使用镇静止惊剂,使患儿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停止或减轻抽搐。要求护士提高穿刺技能,做到时穿刺准确率100%,并选择粗直易固定的静脉,以利于急救治疗。

2.5脱水剂护理患儿持续、发作惊厥频率高,常并发脑水肿,护理人员应根据医嘱给降低颅内压药物,常用有速尿、高渗葡萄糖、20%甘露醇等,注意输速,建议30min内滴完。使用中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出,有渗漏者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必要时加用利尿剂。

2.6护理患儿高热期间,忌食高热量食物,应以素食流质为主。病情好转后,适当酌加富有营养的食品,如鸡蛋、牛奶、藕粉等。根据季节变化,夏季时给予西瓜汁、番茄汁口举汁,冬季可饮鲜橘水、苹果泥。痰多时可予白萝卜汁,或荸荠汁。并鼓励多饮水、应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饮食补充营养。

2.7加强患儿生命体征的监护密切观察体生命体征,做好监测:如,体温、脉搏、血压,呼吸、意识状态,特别是对于患儿抽搐的时间及相隔时间,并其特点及次数,做好病情记录,特别要注意观察惊厥后神志的恢复情况及呕吐情况,采取有效急救措施的准备。

3结果

经过及时有效地急救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以及生命体征,及时控制抽搐及降温、吸氧等护理,56例患儿进行病情观察,给予一系列护理措施后,呼吸道通畅,末出现脑损害及后遗症,治愈出院。

4讨论

患儿高热惊厥属于急发病症,若出现反复高热可转化为小儿癫痫后遗症,积极救治是控制疾病发展的重要环节。

小儿高热惊厥的主要急救措施:①快速控制惊厥;②控制高温;③及时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并针对高热惊厥的发病原因有效治疗,给予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药物,从而预防呼吸道感染,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救治小儿高热惊厥患儿起着关键作用。

小儿高热惊厥,属于儿科常见症状,发病率为3%-5%,复发率为40%-50%,发病急,常导致窒息而造成脑损害。因此护理人员及患儿家属有预见性护理意识,无论是候诊患儿和家庭患儿,每遇高热患儿,要测量体温,尽早降温,镇静治疗。如出现

惊厥按压人中、合谷穴进行缓解惊厥,避免高热惊厥发作,在其急救程序中,迅速控制惊厥和高热是关键,可提高疾病治愈率,减少后遗症。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褚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