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静态因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6:44

能源管理静态因素篇1

关键词:iCU;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危险因素;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124-02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主要是因为血液在静脉中出现了异常凝结,血流受限,造成了内源性静脉栓子堵塞肺动脉或者其他的分支组织,并带来肺循环功能障碍的综合症状,Vte有可分为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这两种主要的病理生理过程。Vte作为iCU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在临床中受到高度的重视[1]。

至今有着重要影响的DVt研究为1856年Virchow提出的出现DVt的三大重要因素,包括血流滞缓、高凝状态及静脉内膜损伤。研究认为,绝大部分的iCU患者都具有Vte的危险因子,因此,有必要对iCU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而且所有iCU患者都需要更为早期和更积极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当前,国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针对iCU患者的Vte风险评估系统指标,多数是根据抗血栓或者溶栓治疗而的出诊断结论,其中,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会议给出了针对iCU患者的Vte分级系统[2]。而对于iCU的危险因素分析和给予综合的护理干预,对其发生Vet的风险有较好的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自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在我科收治的患者有280例,其中男178例,女102例,年龄20~101岁,平均年龄为54.2岁,经过积极的预防、治疗、护理,经血管彩超或血管照影诊断出现Vte4例,包括3例DVt,pe1例(男性)。DVt中有男性2例,女性1例。DVt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患者下肢酸疼、肿胀、无法良好活动、浅静脉异常肿胀、肤色差、体温较高、Homan征显示为阳性。pe临床症状多样化表现为:呼吸困难突然、咳嗽严重出血、胸闷疼痛、晕厥。大部分患者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典型病症,而是在临床中与基础疾病相互影响,诊断中需要重视和鉴别。

2iCU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

临床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危重病患者表现出来的Vte多重危险因素叠加在一起的,而危险因素需要区分iCU入住前后,即入住iCU前的危险因素和入住iCU后的危险因素。

2.1入住iCU前的危险因素:入住iCU前的危险因素主要是患者实施过手术、受到其他心肺功能衰竭、外部伤病、恶性肿瘤、脓毒血症、无法良好活动、卒中、年龄偏高、之前的住院期长、有Vte或者妊娠史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因为患者在入住iCU前受到影响。

2.2入住iCU后的危险因素:入住iCU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可分为三方面,一是血流淤滞,主要包括活动受限、机械通气不恰当、年龄偏高、原发和基础疾病等具体因素;二是静脉壁损伤,主要包括侵入性操作、使用药物、骨骼折断等具体因素;三是血液高凝状态。

2.2.1活动受限:iCU病人多合并身体众多器官的功能受限,长时期的卧床状态,以至于肌力低下。少数的患者因为使用了如镇静剂、肌松剂、约束带等引起患者的活动受限,对血管壁支撑力减弱,血管受压,导致血液回流不畅。研究显示,对iCU患者给予麻醉,包括全身或者脊髓的麻醉,如果给予的麻醉时间大于30min,都有可能引发Vte,尤其是患者进行腹部或胸部大手术的风险更大,有50%的DVt发生在术后第l天,30%发生在术后第2天[3]。

2.2.2机械通气不当:因为在对iCU的患者给予的机械通气不当,在此过程中,特别是正压通气的时候,给患者的胸腔造成不正常的负压,整个胸腔的内压出现异常升高,血流循环因为静脉回流的因素引起循环处于变缓中,下肢易形成血流淤滞。

2.2.3年龄偏高:对于年龄较高的iCU患者,由于身体的自身因素,需要较长的手术时间,并持续延长,造成肢体无法活动的时间更长,Vte高发生率。Ramaswami等的研究认为,DVt可分为低、中、高危三个层次的群体,而年龄在60以上的为高危群体。因为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处于个相对较差的状态,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些因素都可引起血压循环缓慢,同时原发疾病共同作用影响,容易形成血栓[4]。

2.2.4原发和基础疾病:在iCU患者中,年龄偏高的患者的血管弹性、血液黏稠度本来就是形成血栓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原发疾病下,因为患者也有糖尿病、心脑血管、肿瘤及其他病症等基础疾病叠加在一起,集中起来引发Vte风险的可能极大。

2.2.5侵入性操作:侵入性操作主要是通过医疗手段来将患者身体与外界进行相通的操作,操作必然会破坏原有身体的组织及系统,该操作手段也是重症监护室在抢救中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重症监护室行抢救,气管插管、呼吸机插管、留置导尿管、动静脉置管等手段都是侵入性操作,而且这种操作还具有多样化和高频使用的现状。因此,血管内膜会因为iCU患者多次受到侵入性操作而遭到破坏,导致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活性凝血活酶的激活,在纤维蛋白的影响下出现Vte风险。

2.2.6使用药物的影响:在对患者给予刺激性的药物时,患者的血管内皮会因为机械性的破坏引起凝血系统的启动,血小板不断聚集和吸附,而纤维蛋白会沉淀积累形成血栓;于此同时,在不同的刺激性药物共同作用下,可能诱发静脉炎,静脉炎症也促使血液达到一个高凝状态,容易附在血管壁上产生血栓。应该避免如抗生素、高渗液体、脂肪乳等刺激性药物。

2.2.6骨骼折断:患者在骨折后,因为血管破伤后,骨骼中的多种微粒进入血液中,而患者出现骨折问题,本身就具有破坏静脉壁内皮细胞的危险影响,因此,在iCU中的患者,出现骨折会使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不断的集聚累积后引发Vte的风险。

2.2.8血液高凝状态:在iCU患者中,血小板功能会因为患者的机体影响导致异常,纤维蛋白也不断沉淀积累,血液处于一个高凝状态;若患者进行了骨折手术,在手术后的一段时期,使用的药物会造成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的异常变化,也处于一个高凝状态;因此,患者因为手术或其他伤病,血管内皮细胞会因为遭到破坏而变化,功能障碍后的结果的血液高凝,再加上患者有脓毒血症或者恶性肿瘤的多种情况,血液的高凝状态的问题更加严峻,上述容易引起Vte风险。

3护理干预

针对iCU的患者进行综合的预防干预措施,对于降低Vte发生率有一定效果,可较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3.1基础护理:对iCU患者要做好基本生活护理,保持大便的通畅,防止排便用力高腹压影响下肢血液回流。其次是通过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来争取患者的理解支持,配合治疗。最后,需要做好患者的Vte风险评估,设置专业护理人员,并通过对护理人员的Vte认知能力给予培训,加强技能的熟练程度,提高甄别Vte危险因素的能力,和避免操作失误,提高护理的质量。

3.2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在对iCU患者进行药物使用中,需要对其禁忌进行诊断和确诊,控制用量和采用合适的方法来高效用药。在对患者进行静脉给药时,要根据标准和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准确调整控制输液速度,观察患者用药的体征,包括出血、引流液、性质、胃液、大便等情况。避免刺激性的要去使用,并加强观察患者是否有出凝血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及时的处理,正确的配置药物使用。

3.3有效的活动计划:首先,针对昏迷或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对iCU患者进行叩背,并给予抬高下肢的运动,抬高的高度应于心脏平面的20cm~30cm位置,通过间断的重复来实现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的效果,减轻血流淤滞的风险,做到Vte的早期的预防。

其次,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早期的肢体按摩,或者协助使用间歇充气装置来进一步提高活动效果,在患者有较好恢复时,可以参照踝关节轻微运动或者下肢背伸运动来进一步增加运动量。需要控制好时间,30min/次,3~4次/日,随着患者的病情好转适当增加运动量,其中对患者的膝关节及髋关节给予适当充分的活动,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有积极作用。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iCU患者的体征,包括肤色、温度、肿胀情况等,严格记录。

3.4避免静脉刺穿操作风险,保护静脉:如果需要给予静脉置管处理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挑选细管径,同时穿刺的部位应该选择锁骨下静脉为宜,避免同一的静脉中出现多次反复的穿刺,必要时轮流使用上下肢静脉,尽量缩短静脉置管时间,避免下肢深静脉置管。定期做脉冲式正压冲管,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风险。若静脉置管在锁骨下静脉给予的置管时间长,患者出现Vte风险的程度显著增加。因此,需要配合护理要求,做好护理工作计划安排,避免穿刺次数和静脉受损,避免行股静脉抽血,防止血栓。

4讨论

对于iCU患者的诊断来说,预测Vte的可能性还是处于一个比较小的水平,据研究显示高凝状态、D-Ⅱ聚体等都无法有效地预测iCU患者是否会出现Vte的风险。目前,国际上较为认可是是对不同的病症患者给予Vte危险分层,但当前并没有统一的分层标准。美国胸科医师协会针对iCU患者出现Vte的中危、高危风险的患者,进行分层,认为中危的包括内科患者和普外科术后患者,而骨科为高危手术。DVt作为iCU患者中的高危病症得到中华医学会重症分会的认可。正是因iCU患者不能单一的诊断标准来分析,需要通过众多的Vte危险因素相结合来完成诊断和鉴别,因此需要对iCU患者进行早期的预防和护理干预。

在药物预防Vte方面,研究显示Fondaparinux药物在膝关节置换术或者有Vte的腹部手术中应用较为安全,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iCU的临例。经研究确认,在内、外科Vte中、高危风险的群体中,应用肝素和低分子肝素,预防的效果较好,且在针对高危Vte人群中使用低分子肝素优于普通肝素。而对iCU患者的研究也比较少,结论多来源于国外[5]。而如阿司匹林、维生素K拮抗剂的作用效果存在一定的风险,不良反应也存在,因此不建议用在iCU的患者药物治疗和护理中。

总之,Vte是引发iCU患者病症严重化,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Vte作为严重并发症,临床中受到高度重视。需要通过较为全面的早期预防和综合的护理干预来更好地降低iCU患者发生Vte的风险。

参考文献

[1]Geertsw,SelbyR.preventionofVenousthromboembolismintheiCU[J].Chest,2003,124(6suppl):357-363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259-264

[3]黄静,林婉娜,罗玉珍.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08,3(2):125

能源管理静态因素篇2

【关键词】急性肺栓塞;术后死亡;分析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于2009年11月17日收治了一名56岁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入院后常规做了各项辅助检查,于11月19日8时在全麻下仰卧位行广泛性子宫全切及双附件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历时2.5h。术后第一天尿液1500ml,尿色清,阴道引流液1000ml,色逐渐淡黄,考虑输尿管阴道瘘。行静脉造影及Ct,结果提示右输尿管瘘。又于11月21日10时40分在联合麻醉下急诊行右输尿管膀胱植入术,术中见右输尿管膀胱入口处受损,手术历时40min。术后无不良反应,生命体征平稳,切口敷料整洁,尿管通畅,色淡黄,术区引流管通畅,遵医嘱继续抗炎对症治疗。于11月26日患者一般状态良好,医生嘱患者可下床活动,但因术区仍有疼痛,患者下床活动较少。于11月30日10时许患者下床去卫生间大便后突然晕倒,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有意识,自述胸闷,血压测不到,脉搏快,故急诊送至iCU抢救。当即测D-2聚体为7489μg/L,11时30分测D-2聚体为58600μg/L,故诊断为肺栓塞,应进一步做血管造影确诊,但患者条件不允许,治疗上应溶栓,但该患者10d前行两次大手术,如溶栓易导致大出血,有生命危险,如不行溶栓治疗,血栓可继续生成,再次发生栓塞,有可能出现心跳停止,预后不好,故向家属交代病情,经过一系列抢救,未见好转,患者仍处于深昏迷状态,无自主呼吸,双侧瞳孔直径为8mm,无对光反射。家属要求放弃治疗,患者心跳停止,医生宣布死亡。

由于手术对血管的创伤、术后卧床、肢体活动减少致静脉回流淤滞以及肿瘤致高凝状态等因素,使术后患者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从而造成术后肺栓塞高发。在发生pe的病例中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心房颤动、高血脂、高血压,术前无很好的调治,术后长时间卧床,双下肢活动少,不能活动,降低静脉血流的驱动力,血流速度减慢,静脉栓塞的发生率与卧床有直接关系,下肢血管血栓形成,静脉血栓脱落的原因可能与静脉内压急剧升高或静脉血流突然增多,如:用力大便,长期卧床患者突然离床活动等有关,活动期的血栓性静脉炎,血栓比较松软,易于脱落,脱落的血栓迅速通过大静脉,经右心到达肺动脉发生pe。大约3/4的术后pe发生于出院前。该患者既往有高血压、脑血栓病史,此次入院行两次大手术,卧床10余天,活动少,有易发因素。

分析本病例,术后肺栓塞临床特点有:①既往有高血压、脑血栓病史。②此次入院行两次大手术。③卧床时间长,活动少。④pe发生于术后第11天,病情好转下床去卫生间大便。⑤主要症状为突发胸痛、呼吸困难、晕厥、血压下降、以至昏迷、瞳孔散大。

对于此种有极大易发因素的患者应予高度重视,术中、术后止血药的使用,会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易致血栓形成。术后应慎重选择止血药,且用量不易过大过多,时间不易过长,减少止血药物对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早期预防是治疗pe最有效的手段,目前的预防方法通常包括药物、机械预防和术后镇痛三种方法。对于无禁忌证的患者可用华法林、小剂量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药物预防。护理方面,术后当日既开始每日多次按摩四肢,每次20min,重点活动双下肢。还可用机械预防,利用加压弹力袜、下肢气泵等,均有一定预防效果。还可使用术后患者自控阵痛(pCa)的方法,pCa能减轻术后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降低高凝状态,解除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导致的血运障碍,患者能早期下床活动,鼓励患者手术以后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离床下地前不要马上下地活动,应在床上坐半小时,在无头晕不适症状以后再慢慢地坐床边活动双下肢体半小时,然后在床边活动10min,第一天时间不宜过长,以后再逐渐增加活动量[1,2]。

利用以上的几种预防和护理的方法来有效地预防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生,才能减少术后发生急性肺栓塞导致突然死亡的危险因素,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能源管理静态因素篇3

关键词:组织文化;组织绩效;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12―0054―03

文化对组织绩效的决定性意义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当代管理学和当代管理因此进入了文化管理时代,人们的管理视野不再限于硬性管理要素,以文化为核心的软性管理要素日益受到研究者和管理者的重视。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组织文化和组织绩效两者关系的研究还停留于对表象的粗浅考察,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均囿于该命题的两端,一端是对组织文化的笼统考察,另一端为不同组织文化背景下的组织绩效。而在这两端之间,存在着一个无人问津的认识黑洞,这个黑洞就是“文化的作用机制”。

一、对组织文化的再定义

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的一种共享的价值观体系,这一界定是迄今为止关于组织文化最流行的定义。这一解释的代表人物锡恩将组织文化界定为组织在适应外部环境变动和内部结构整合协调过程中所发现、发展和构建起来的一套基本假设,由于这套基本假设能有效运作,因此得以在组织内部不断传承,作为组织成员遭遇问题时进行认知思考的基本方式(锡恩,1985)。我国学者张德在归纳各家学说基础上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所特有并为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

这一流行定义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混淆了组织主文化和组织文化之间的差异,将组织文化等同于组织的主文化,忽视了组织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混合体。

近年来,人们对组织文化的认识正在突破这一流行的看法。有西方学者主张将组织文化理解为一种工作场所的环境,并且认为这一环境是组织成员互动的产物,是所有组织成员人生经验和教育经历的集成。这种解释更接近于现实世界的组织文化。

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组织文化定义应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涵:

第一,组织文化是组织内部各种不同属性的文化的集合体。第二,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作用对象,而且还是文化的活载体。一个组织的所有成员都是携带着自身的文化进入组织的,这就注定了任何一个组织都是多元文化混杂的场所。组织文化既包括成员随身携带而来的文化,也包括成员在组织中创造的新文化。第三,组织文化由一种主文化和多种亚文化构成。主文化是被大多数组织成员所认同和接受并且主导其言行的文化,亚文化则是与主文化异质的、被部分或少数成员所认同并主导其言行的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既有协调又有矛盾,既有互补也有冲突。第四,组织文化处于永恒的流变之中,无论是主文化、亚文化还是组织文化的结构,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二、组织文化作用机制的静态分析

所谓静态分析,就是将组织文化假设为时空坐标轴某一点上静止不变的状态,考察其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机制。主要视角包括四个方面,即:流程、作用点、作用机制的逻辑结构和作用力方程式。静态分析的另一个前提条件是,假设组织的所有其他资源不变。简单地说,在外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组织绩效取决于组织目标和组织效能两个基本变量。如果加上外部环境因素,则组织绩效可以理解为组织目标大小、组织效能高低和外部环境影响力系数三个变量的积。

如果我们将构成一组织的各种有形或无形元素统称为资源,则组织的运行可理解为一定外部环境下围绕一定目标展开的资源配置和资源运动过程。组织效能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目标的激励,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资源配置和资源运动的状态。

从资源角度考察组织的运行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组织确定目标之后,它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这个目标的要求实施组织内外资源的配置,比如一个工作任务需要多少资金,多少设备,多少人员等等。这些资源一旦配置完毕,便会形成一个基于目标的独立资源系统,该系统的整体运行效能以及系统内所有资源的独立运动效能直接导致组织绩效。

上述分析为我们勾勒出一条简化了的组织运行链(假定外部环境不变并省略了外环境变量):

如果将组织文化这一无形力量导人这一链条,我们便可清晰地看到组织文化作用于组织运行和组织绩效的过程、路径和基本逻辑结构。下图是一个简化了的组织文化运行模型,由于一个组织的运行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目标、资源配置、资源系统运行线索,因此,现实世界中组织文化作用机制的逻辑结构是立体交叉、错综复杂、无法图解的。更为复杂的是,组织文化本身就是组织的一种资源,在影响组织资源配置和资源运行的过程中,它自身也是资源配置的对象并且参与到资源系统的运动之中。

上图显示,组织文化作用机制的流程包含以下三个主要环节:

第一个环节:组织文化作用于组织目标和资源配置。组织文化所包含的思维方式、理念、性格等文化元素决定着组织的目标设定。组织主文化在主导目标设定的过程中,同时受到各种亚文化的影响,亚文化也参与了目标设定的过程,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博弈决定最终的目标,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目标的偏离度。组织文化在决定组织目标之后,又与组织目标一起决定组织的资源配置模式。这里的资源配置一方面受到目标的指导和规定,另一方面,资源配置模式中包含的各种战略、策略和方式,又是组织文化体系中各种不同的思维、理念和个性博弈的结果。

第二个环节:组织文化在经由组织目标、资源配置间接作用于资源系统运行的同时,又同时直接作用于资源系统运行和组织外环境。组织文化对资源系统运行的直接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它创造了资源系统运行的内部精神环境,这一环境直接影响到资源系统运行的效能;组织文化内部各种思维、理念和性格元素直接影响到资源系统以及其中所有资源的运行状态和效能。组织文化对组织外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种基于文化驱动的外部关系协调水平和公共关系状况,外环境状况会给组织资源系统的运行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第三个环节:组织文化经由资源系统的运行最终作用于组织绩效。在这里,组织资源系统的运行是所有力量的交汇点,组织目标、资源配置模式、外环境以及组织文化共同作用于这个点上,决定其运行效能,而运行效能和组织目标相结合,导向组织的最终绩效。值得注意的是,组织目标在组织文化体系中各种异质力量的交互作用下必然发生或多或少的扭曲,而这种扭曲了的目标与运行效能和外环境相结合,决定组织目标的偏离程度和实现程度。

如上图所示,组织文化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机制

包含了四类作用点,即:组织目标、资源配置(模式)、资源系统运行、组织外环境。每个类型的作用点又包含了许多细分的作用点。这些作用点的复杂互动,构成了组织文化影响组织绩效的逻辑电路。

将组织文化的所有作用路径看作影响作用效能的变量,然后将这些变量的关系用方程式表达出来,可以清晰地反映组织文化作用于组织绩效的逻辑原理。由于这些变量多得难以计数,我们只能择其主要变量来进行方程式设计,这些主要变量包括组织目标、组织资源配置模式、组织资源系统运行、组织外环境四个方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简化了的方程式中,每个系数表示的都是组织文化的整体作用力,这个整体作用力不是主文化单一作用的结果,而是在组织文化体系内部各种异质文化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文化对同一作用点的作用力的向度不同,有的正有的负,有的强有的弱。也就是说,每个系数都是所有文化成分的正负作用力之和。

三、组织文化作用机制的动态分析

所谓动态分析,就是将组织文化作用机制置于动态的系统中进行考察。动态分析可分为绝对动态和相对动态,绝对动态是一种量子状态;相对动态是在静态框架上加上一个或者有限的几个动态变量,这样分析者仍然能够较为确定地把握研究对象的运行轨迹。

组织文化作用机制的动态分析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在静态框架上加入组织文化体系本身的变化因素,包括主文化的变化、各种亚文化的变化以及各种文化力量对比的变化等等;在静态框架上加入组织文化以外其他变量的变化因素,包括组织内部其他各类资源的变化,如技术、人员、设备、市场等;也包括组织外部微观、中观和宏观环境中各种变量的变化,如该组织上下游单位变化,区域经济和社会演变,市场和行业演变,地方乃至国家政策变化,宏观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演变,甚至包括自然环境的变化等等。

通常理论研究者和管理者可根据实际需要,在静态分析框架基础上增加一个或若干个相关变量,进行有限条件下的相对动态分析,而对那些关联度很小或者影响很小的变量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添加的变量超过一定限度,研究者和管理者便难以用规范的分析工具考察组织文化的作用机制。在这种条件下,直觉判断和洞察力比工具分析更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唯一有效的方法。所谓直觉判断和洞察力,就是在混沌状态和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关键的能力。郭士纳接手濒临倒闭的iBm时,整个iBm遭到文化的严重腐蚀,虽然是企业的决策者,但却代表了一种亚文化,他必须用自己的亚文化取代根深蒂固的主文化。而此时的iBm,矛盾盘根错节,任何一个变革举动都受到诸多变量的约束,如果没有高超的管理能力,变革不仅难以奏效,还极易陷入不可自拔的泥沼。处于这种境地的郭士纳只能依靠自己的洞察力和直觉判断来把握矛盾的根本,从主要矛盾出发探寻适用的解决方案。

结论

能源管理静态因素篇4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引流术胸膜反应原因分析防治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099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64-02

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弹性好、组织相容性佳、可长期留置等优点,故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疾病[1],胸膜疾病中胸腔积液是我院呼吸内科常见疾病之一,自2009年我院多选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引流术诊断与治疗胸腔积液,但在手术麻醉或穿刺过程中会出现胸膜反应,多表现为头晕、冷汗、面色苍白、甚至出现抽搐、休克等,严重者可影响操作的顺利进行。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共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引流术755例,出现胸膜反应者18例,发生率为2.38%,其中严重胸膜反应2例,发生率为0.26%,现通过回顾分析,将发生胸膜反应的原因及本人总结的预防对策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755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年龄13岁至98岁,所有患者均为第一次行引流术,发生胸膜反应者18例,其中严重胸膜反应2例(均为男性),1例为20岁、1例30岁。胸膜反应可发生在麻醉过程中、引流术开始时、过程中或结束后。

1.2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根据体格检查、胸部影像学及B超定位等情况,确定好穿刺部位及穿刺,常规皮肤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充分麻醉,穿刺时垂直缓慢进针,边进针便回抽,当有落空感并有液体抽出时停止进针,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置入导丝,退出穿刺针,用扩皮器扩皮后退出扩皮器,沿导丝放入中心静脉导管约10-12cm,退出导丝,消毒穿刺部位,待干燥后,覆盖3m无菌敷贴,固定引流管。

2胸膜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胸膜反应主要因为穿刺过程中对胸膜的刺激引起副交感神经反射过度所致[2]。在引流术穿刺过程中发生胸膜反应的其中诱发因素可概括为: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病理因素和医源性因素[3,4]。

2.1心理因素。由于患者对手术过程不了解,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在手术前就存在紧张、恐惧心理,本组胸膜反应中心理因素者4例(占22.22%),多为年轻女性,有的在引流术前已出现胸闷不适,所以应及时了解患者心理情况,通过图片形式向患者详细描述穿刺过程,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并在引流穿刺过程中与患者交谈,做好心理疏导,稳定患者情绪,营造舒适环境,转移患者注意力,在引流穿刺过程中应注意患者面色、精神状态、血氧脉搏检测。

2.2生理因素。本组18例胸膜反应中,由于引流术所致的副交感神经反射过度者7例(占38.89%),尤其是患者既往有晕血、晕针者,发生胸膜反应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其中2例严重胸膜反应者均有晕针史,所以我认为在引流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在不影响穿刺效果时患者取半卧位,建立静脉通道、准备吸氧装置及抢救药物,避免手术过程中造成意外损伤、同时术前给阿托品0.5mg肌肉注射,预防胸膜反应,可起到良好效果[5]。

3病理因素

因年老体弱、饥饿空腹状态下、发热、或有心脏病等并发症的病理情况下发生胸膜反应者为3例,(占16.67%),也较高,所以对于年老体弱患者应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增强体质,指导患者进食后进行穿刺,对有发热或并发症患者应退热处理,积极治疗并发症,减少胸膜反应的发生。

4医源性因素

引流术前定位不准确、医师操作不熟练、脏层胸膜麻醉不彻底、患者对医生信任度低等医源性因素也可引起胸膜反应,医源性因素4例,(占22.22%),均发生在年轻医师穿刺时。所以在穿刺前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在穿刺前可陪同患者行胸水B超定位,保证穿刺时定位点准确及与定位时相同。在麻醉过程中穿透胸膜有落空感时充分麻醉胸膜减少胸膜反应发生,让年轻医师多学习观摩,熟练掌握引流技术。

5讨论

综合分析以上情况,为了减少胸膜反应的发生,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仔细追问病史,做好心理疏导,对年老体弱者注意营养支持,避免在空腹饥饿状态下进行手术,提高穿刺熟练度,减少胸膜反应发生率以保证穿刺过程顺利进行,一旦发生胸膜反应,应立即停止手术,帮助患者平卧,吸氧,注意血压、血氧脉搏检测,患者多能缓解,可继续进行操作,如出现严重胸膜反应,患者出现神志变化,晕厥时,立即皮下给予0.1%肾上腺素0.5ml[6],应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给予激素等药物,监测生命体征,病情可缓解。

参考文献

[1]高显华,李娟,,等.国内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系统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5):749-751

[2]王晓敏.不同麻醉方法对胸穿抽气并发症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9):50

[3]王国培主编.实用胸膜疾病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0-74

[4]易琦峰.胸腔穿刺中胸膜反应的预防与护理[J].当代护士,2005,5:65-66

能源管理静态因素篇5

患者达到Ⅲ~Ⅳ级时,最大剂量为10mg。当患者达到最佳镇静效果时,给予行气管插管或采用洗胃管洗胃。如患者血压下降过低,给予应用多巴胺。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方面观察,观察是否出现并发症及镇静过度现象。分别于治疗15min、30min观察患者血压变化情况。分析咪达唑仑在临床急诊抢救中的应用。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

本组患者全部经急救治疗,气管插管及急诊置管洗胃,均为成功,成功率为100%;患者急救后,31例患者表示对操作过程完全遗忘,其余患者表示大部分或部分遗忘,所有患者均表示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感觉;在对患者进行心率、血氧饱和度检测发现,患者以上两项指标无明显变化;本组无并发症发生,无镇静过度表现。

在对患者血压监测发现,患者治疗过程中,血压均有所下降,收缩压(SBp)较舒张压(DBp)下降明显,以15min时下降最为明显,与用药前血压值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附表。

清醒镇静是目前急诊抢救过程中,重要的治疗方法,旨在保持患者言语交流与合作能力,保持保护性反射,维护呼吸通畅,对医师治疗指令作为正确的反应,以配合治疗,达到有效抢救的作用。

本组研究选择急诊需行气管插管患者的临床抢救资料,回顾并分析其抢救过程中应用咪达唑仑后,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分析其在临床急诊抢救过程中的应用。行气管插管的清醒患者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焦虑、紧张等情续反应,极易引起患者剧烈的生理反应,导致其呼吸、心率加快等,加重缺氧症状,尤其危重症患者。笔者临床曾采用1%左右地卡因喷雾进行咽喉表面麻醉,但患者依从性差,临床效果不佳。

咪达唑仑是苯二氮?类镇静剂,具有起效快、维持时间短、消除快、安全性高等特点,目前被应用于危重症患者急诊抢救中[3]。这是由于危重症病人因病情常处于应激状态,对物的耐受性低,一般采用小剂量的方式,本组研究中,采用初时剂量0.5mg,并逐步增加剂量,直到达到理想状态的方法对患者进行镇静,顺利实施气管插管。一般用药15min左右,镇静作用开始减弱,患者开始出现躁动等情况,因此采用静脉注射可使患者保持持续安静状态。患者在用药后,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变化,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本组研究中发现,患者应用咪达唑仑后,血压有下降的表现,尤其是用药15min后血压至最低点,与用药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后,可能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急诊患者由于处于应激状态,内源性儿茶酚胺水平较正常状态下要高,外周血管呈收缩状态,应用咪达唑仑后产生镇静作用,使内源性儿茶酚胺分泌水平下降,引起血压下降。另外,患者如因组织缺氧、酸中毒等因素造成容量血管再分布,或有感染、创伤、脱水、休克等因素导致血容量不足时,经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均有可能造成患者低血压,此时应注意扩容,防止血压过低[2]。

能源管理静态因素篇6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工程素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4)04?0051?02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学类专业的一门具有鲜明工程背景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然而传统的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一般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现代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也不高,厌学现象比较普遍[2]。有学者对企业对当代大学生素质的要求作了调查,认为当前大学生的素质与企业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大学生需要从能力、经验、道德品行等各个方面全面地提升[3]。因此,针对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及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矛盾,笔者所在专业课程组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进行了探索。本文以npn管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教学为例,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实例

根据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及其在工程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案1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案1】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构建

在讲述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时,很多教材都是直接给出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电路模型然后进行分析。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现有的三极管知识出发,给学生一个三极管,思考如何才能利用这个三极管及其他元器件构成一个共发射极放大电路。这样由理论知识引导到模型的建立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1)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原理图。要使三极管具有放大作用,必须使三极管的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在实现上就应该给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加一个正向电源和一个限流电阻,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加一个反向电源和一个限流电阻,三极管的发射极作为公共端接地,如图1所示。一般情况下,一个电路里面采用一个12V电源VCC供电,既方便又经济。而设计放大电路的目的一般是放大交流小信号,在输入端要送一个交流小信号。为了防止电源VCC对输入信号的影响,在输入端通常加一个电容,输出端也加一个电容从而得到放大了的交流信号,如图2所示。

(2)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参数设置。电源VCC的作用一是为电路供电,二是为电路提供合适的静态工作点。三极管放大电路是小信号的放大,常用器件最大通过的电流也只有几百毫安,所以输入信号不能太大。基极电阻取值Rb一般为几十到几百千欧,集电极电阻Rc一般为几千到几十千欧。C1和C2作为隔直通交的电容,取值一般为几微法到几十微法。

[收稿日期]2014-06-16;[修回日期]2014-06-26

[基金项目]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13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招标项目“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湘外经院教字[2013]77号-14);湖南省普通高校2013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通信类应用型人才行业素质培养模型的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3]223号-496);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2012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湘教通[2012]401号-489)

[作者简介]周飞红(1979-),女,湖南汨罗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电路与电子技术;梁欣(1978-),女,湖南长沙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通信网络;王菁(1980-),女,湖南湘潭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安全.

图1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原理图

图2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原理图

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例

在讲授静态工作点时,很多教材只讲述静态工作点的求解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设置,分析和调整,以设计合适的静态工作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案2即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案例。

【教案2】共发射极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设置

在讲授完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构成以后,就要对该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进行合理的设置。设置的目的要从三极管的三个工作区域饱和区、放大区、截止区进行分析。利用multisim软件仿真演示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寻求解决措施。

(1)饱和失真

分析:出现饱和失真是由于三极管工作的静态工作点过高,导致放大的信号进入了饱和区。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基极偏置电阻R1过小,基极电流偏大;或者集电极电阻R2过大,负载线斜率偏小,这些都导致静态工作点过高,从而引起饱和失真。

措施:增大R1或减小R2,使静态工作点处于负载线的中点。

(2)截止失真

分析:R1过大而使基极电流偏小,导致静态工作点过低,从而引起截止失真。同时,电源电压VCC偏小,也有可能使静态工作点过低。

措施:减小基极偏置电阻R1,或增大VCC。

三、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实例

在讲授基极分压式的射极偏置电路时,教材一般是先给出电路,然后再来分析该电路对稳定静态工作点的作用。在讲授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设置问题,逐步引导,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出符合工程应用电路。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成就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教案3即为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案例。

【教案3】基极分压式的射极偏置电路的设计

分析:三极管是一个非线性器件,温度的变化对三极管的性能会产生影响。教学过程中先从温度对放大电路的性能影响进行分析,得到一个结论:温度变化会使放大电路的iC变化,从而使静态工作点移动,容易引起失真。因此,研究的目标就是在温度变化时,如何才能使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保持不变。

措施:基极电流会随着基射级电压VBe的变化而变化,若是可以使VBe不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话,基极电流就不会变化,静态工作点就可以保持稳定。若想保持VBe不变,就要使VB不变。基极电流通常为毫安级的,在忽略基极电流的情况下,采用两个分压电阻,下偏电阻上的电压即为VB,在应用中通常接入一个可调电阻可以实现对静态工作点的调节。另外,由于电流反馈可以实现稳定电流的作用,在发射极接一个电阻做为直流反馈电阻,直流电流负反馈可以稳定输出电流,达到稳定静态工作点的目的。

存在的问题:反馈电阻的接入虽然稳定了静态工作点,但是会使放大电路的增益下降。

解决的措施:接入一个旁路电容,既可以稳定静态工作点,又不影响放大电路的增益。

四、结论

本文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工程素质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在实践过程中,应充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贯穿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华成英,王红,叶朝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1(4):41-43.

能源管理静态因素篇7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管理系统;系统分析;决策模式;管理模式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在10多年前被提出后,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人们对此仍然采用传统大众旅游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由此,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使生态旅游陷入困境。香格里拉腹地迪庆州中甸县作为在我省较早开展区域生态旅游的地区,也同样显示了这个问题。全县客增长速度所料不及,而管理问题也日益增多。例如虎跳先开发后规划的现实,碧塔海景区双线进入的矛盾和碧塔海水面行船的争论,以及门票收入分配的问题等。这些现象所蕴涵的,其实是生态旅游的组织体制、开发及环保等综合管理问题。而传统大众旅游管理对此束手无策。由于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在性质上的差别,以及传统大众旅游管理已不适应生态旅游的现实,更鉴于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具有脆弱性和管理失误造成损坏的不可修复性,有必要构建生旅游管理体系,以适应生态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生态旅游作为一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加以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生态游的性质和般管理理论出发,以中甸县的生态旅游为范例,用系统的方法在理论上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并部模拟应用,以期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抛砖引玉,引起有关专家深入研究这一问题。生态旅游管理的概念当个区域把旅业确立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时,旅游业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取决于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作为另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而生态旅游管理则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保证。所谓生态旅游管理,就是对生态旅游活动的管理。即对生态旅游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生态旅游活动是指生态旅游系统各因素及因素之间相互关系运动的表现。生态旅游活动可概括为以下七个主要内容:

1.旅游活动:游客以观赏自然景观为目的的旅游过程。

2.保护活动: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以防止其变异的活动。

3.开发活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活动。

4.服务活动: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为游客提供相应服务的活动,包括提供住宿,餐饮,旅行,导游,翻译,游览娱乐,购物等服务的活动。

5.行政活动:指为规范旅游活动使其有序的政府管理机构的活动。

6.营销活动:指为招揽游客或推销生态旅游产品而开展的活动。

7.管理活动:即对生态旅游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管理职能的执行过程。其实,一切涉及生态旅游的活动都属生态旅游活动的范畴。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相比较,具有三大特征,即: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谋富旅游地社区居民;从而所开展的各项活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形成整体。这些特征反映了生态旅游的本质。并使得生态旅游管理与传统的大众旅游管理也呈现出本质的差别。事实上,传统的大众旅游管理在本质上是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综合运用。这种管理模式把景区作为一个企业或是社会福利机构(例如城市公园),在开发管理上尽其所能寸土寸金。在组织管理上,一包了之,收取承包费。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城市景区或人工景区而言,或许行之有效。但对于生态旅游来说,却是灾难性的。而遗憾的是,碧塔海景区的游船项却是采用这种方式管理的。生态旅游管理既不是离散的单元管理,也不是行业管理,而是系统管理,是微观管理景区,景点及服务机构的管理)与客观管理(行业管理)的系统结合。因此生态旅游管理的模式必定是系统模式,即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作为管理系统,既要强调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各分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更要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管理范围上。生态旅游管理不以一个景区或一个服务机构,或者是这些管理点的简单集合作为管理范围。因为它将割裂生态旅游活动各内容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从而降低管理效率,甚至造成管理失效。生态旅游管理的范围是生态旅游区域。对于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区域来说更是如此。生态旅游区域一般有两种划分,一种是行政区域,如中甸县生态旅游区。另一种是自然生态地域,如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对生态旅管理来说,以第二种区域划分作为管理范围更合理。因为它体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而作为世界地理一大奇观的长虎跳峡介于两行政区之间,使管理造成困难。但很遗憾,现实是人们只认可行政区域。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构建态旅游地往往是一些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原始,很少被人类活动涉及的地域,和保存有较为独特的民族及宗教文化习俗的区域。者说,正是因为这种特点,才使这种区域成为生态旅游胜地。但另一方面,这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区域居民的生存方式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如传统农业,牧业和林木业。而传统产业对自然界的无度索取,不但毁坏自然生态系统,还将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无以为继,并危害流域下游。旅游业的兴起为这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产业支持。迪庆州中甸县正是具备上述特征的典型的生态旅游胜地。雪山,峡谷,五花草甸,高原湖泊及森林等较为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以及东巴文化发祥地,是中甸县以藏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的骄傲。但世代居住于此的中甸人民仍未摆脱贫困。特别是天然林禁伐之后他们翘首以盼旅游业能带来新的生机,并把它确立为区域的支柱产业。因此我们所构建的生态旅游管理系统必须以区域为出发点,并以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最终保证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以区域为出发点,不仅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整体性的要求。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的系统目标。出发点与目标之间相联系的是生态旅游活动。由此形成一条由发点到目标相连贯的主线。这条主线是生态旅游概念的象描述和总体概括,因此它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基础。在生态旅游管理中,被管理的因素众多,且关系复杂。因此管理必须有一定中心,以便抓住重点,突出重点,从而把握生态旅游管理的关键。生态旅游的性质决定了生态旅游管理必须以游客为中心,必须以保护为中心,必须以发展为中心。因为,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因素繁多,在这些因素中,游客是决定性的因素。没有游客就不能开展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其他活动都是围绕游客的旅游活动展开的。游客是生态旅游区的财富。游客是生态旅游的上帝。因此,生态旅游管理必须以游客为中心。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是游客旅游的目标和对象,也是旅游地社区居民生存的条件。事实上,它们是生态旅游的客观基础。保护这种客观基础,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必然求,也是旅游地社区居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要求。因此生态旅游管理也必须以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为中心,即以保护为中心。生态旅游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发展是区域开展生态旅游活动78的核心,因此生态旅游管理还必须以发展为中心。这就是生态旅游性质决定的生态旅游管理的三个中心,同时也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要求。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基础和逻辑要求是构建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逻辑前提。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将以主线为基础,围绕三个中心展开。构建的框架模式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研究生态旅游管理,必须明确系统状况,辨明系统及各子系统的性质,功能及地位,阐述其相互关系,从而构建系构,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系统按其性质分为功能系统和分析系统两类。功能系统是指具备实现系统目标功能的系统。分析系统是指描述,解释要素集合关系的系统。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功能系统,其系统目标是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质上是指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表现是指空间上的规模扩张、时间上的延续和指标上的递增。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它总是由低级向高级,由局部向整体,由要素向系统优化演进,这一发展演化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以其管理观念、管理结构、管理方法和管理运行形成系统功能,以保证系统目标的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由五个子系统构成:即管理目标子系统、管理对象子系统和组织管理子系统、开发管理子系统以及环保管理子系统。其中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子系统是分析系统。其他三个子系统是功能系统。管理目标子系统作为分析系统是各功能系统的系统目标集合的系统描述。管理对象子系统是被管理要素集合的系统描述。通过系统描述,解释系统要素,阐明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从而正确地把握有关生态旅游管理的基本概念。三个功能系统是以主线为基础,围绕三个管理中心展开的,按不同管理类别划分的管理职能的集合。所形成的系统功能以实现子系统目标的方式,来保证生态旅游管理大系统目标的实现。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结构形如一个三角金字塔,塔中心为主线串三个管理中心由下至上贯穿全塔,塔底为管理对象子系统,塔尖为管理目标子系统,塔的三面由三个功能系统环中心线封闭。以强调功能系统之间的广泛联系。中甸县的生态旅游,近几年发展很快,管理滞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试图套用现成的管理模式解决管理问题却不实际。事实上,中甸县现在的管理问题还不在于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落后,而首先是管理观念的问题。对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构架模式认的意义就在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对管理问题要树立系统的观念,并在决策和管理运作中贯彻这种观念,以提高管理效率或减少因管理失误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对于像中甸县这样生态旅游刚兴起的区域,这种认识就更有意义。管理对象系统的分析管理对象系统作为一个分析系统,主要是阐述作为管对象各要素的内容,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所形成的结构,以便解决生态旅游管理是管理什么的问题。管理对象系统从静态看,其要素包括三类,即人、文化(精神)、物。第一类是指生态旅游区域中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全体人员。包括游客、旅游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和社区居民。这些人的个体以某种方式集合表现出群体特征或依附于一定机构形成组织。第二类指生态旅游区域中具有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例如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及民俗和宗教精神及仪式等。第三类是指生态旅游区域中与生态旅游有关的客观存在。包括自然存在物和人工存在物。自然存在物主要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由它形成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自然景观)。人工存在物主要指建筑、设施、道路等。除此之外还包括第二类的物化体,如民族服饰、宗教信仰等。第二类及第三类的人工存在物形成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景观)。管理对象各要素综合表现为景区(点),并依其主体显示区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主体,松赞林寺景区以宗教文化资源为主体,藏民家访(一种旅游形式)以民族民俗资源为主体。从动态看,管理对象系统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的运动形成生态旅游活动。因此管理对象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即对象动态子系统和对象静态子系统。对象动态子系统是生态旅游活动的系统描述。对象静态子系统是要素及要素关系的系统描述。事实上对象静态子系统的运动形态就是对象动态子系统,而对象动态子系统的静止形态就是对象静态子系统。在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中,管理对象系统其实有两个表现。一是底部的管理对象系统,二是从底到顶的生态旅游活动。事实上,前者是对象静态子系统,后者是对象动态子系统。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这种结构表述,更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换句话说,管理对象系统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直接影响和79决定着管理目标。这也说明,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社会系统。生态旅游管理的社会系性质,反映了系统的复杂性管理难度。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确定管理目标时,必须考虑相关者的态度。功能系统的综合分析从理的系统理论来说,一般的管理功能系统,由管理的五个职能形成子系统。如果我们仅从不同管理类别(例如组织管理、开发管理、环保管理)进行相应的功能系统分析,无疑会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或形成一些有效的管理手段。而这正是传统大众旅游管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但对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来说,不仅要重视各功能系统的系统分析(由于篇幅所限,不展开其系统分析),更强调各功能系统的整合性分析。而各功能系统的整合性,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整体性的表现和要求。事实上,前述的生态旅游管理框架结构所强调的正是这一点。对开发管理和环保管理而言,首要的管理问题是决策问题(管理就是决策)。例如,开不开发,开发到什么程度,怎样开发以及从环保政策的角度看准不准开发,怎样保护等。似乎两者水火不容,但开发是生态旅游的生命,而环保是生态旅游可持续的根本。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不仅要在思想上强调保护性开发的观念,也要应用管理模式中确立环境与开发的综合决策模式。这种综合决策模式,既是一个原则也是一种方法。作为原则,它指环境状态对开发有否决权,任何景区(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换取旅游增长或社区发展,不能用当前的发展去损害未来的发展,更不能以局部的发展去损害全局的发展。作为方法,它是指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是开发程度的技术限度。开发就其程度来说,可划分为零开发(即原生状态)、保护性开发(对环境状态有控制的开发)、完全开发(事实上是人工系统)、掠夺式开发(完全不顾环境后果的开发)。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保护性开发。开发就其方式来说,分为两种,一是为游客观赏方便而进行的建造,例如解决可进入性问题或建造食宿设施。二是扩展景观或增加旅游项目。对于生态旅游,不同的开发方式应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标准。因为不同的开发方式对环境状态的影响不同,对旅游的作用也不同。开发就其目的来说也有两个,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社区发。如果仅就开发管理子系统来说,这种目的性也是合理的。但如果考虑环保管理的目标,这种目的的实现程度也必须不突破环境的技术标准为限。碧塔海水面的开发利用是说明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最好例子。碧塔海水面的开发是指在水面上行船其功用有两种,一是作为交通使南线西线沟通,形成旅游环线。二是开发游船项目,增加游览内容(实际此项目已在运行)。由此引发争论,形成三种观点。一种是禁止行船,认为行船影响水质,长此已往会使湖水变异。二是可开交通船,认为有必要沟通南线西线,由于船只少,对水质影响较小。三是开发游船项目,认为这是碧塔海的重要项目。第一种观点纯粹是从环境出发的。第三种观点纯粹从旅游出发。第二种介于两者之间。事实上,如果以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争论也就没有必要。在方法上,以水质的背景值为标准,查明水体自净能力,计算环境容量,进行行船的环境影响评价,确定环境承载量。以便决定是否开发或开发方式。如果一条船都会引起水质变异,则否决此项目。由此可见,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是正确处理环保管理与开发管理关系的科学手段。事实上,这种决策模式的实质是把开发决策建立在环境科学的基础上。但是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应用和实施取决于组织管理模式,或者说,组织管理模式是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落实的保证。因此,景区(点)的应用管理模式是由组织管理模式和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两者构成。组织管理模式景区(点)的组织机构是生态旅游组织系统中最重要的内容,其组织管理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系统中组织管理子系统的重要内容。景区(点)组织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体制。因为各种管理问题、管理矛盾都与管理体制有关。中甸县生态旅游管理的现实也说明这一点。但是认为在短期内从根本上完全理顺管理体制也不现实。本文从实际出发,回避尖锐的体制矛盾,提出两种景区(点)的组织管理模式构架,以适应不同特征的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并以环境和开发综合决策模式与管理原则来实现对景区(点)的管理,从而达成生态旅游管理系统的目标。管理委员会制适用管理委员会制的景区(点)有以下特征: 

第一,环境特征:景区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主体(或是自然保护区),并且生态环境较脆弱,可开发性低,一但造成损害则不可恢复(碧塔海就于这类景区)。

第二,权属特征:在产权关系上,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主要为国家所有。但管理权分散在政府的一些职能部门,例如80林业部门,环保部门,消防部门,旅游部门,及社区的行政机构,如乡(镇)政府。

第三,体制特征:各部门关系交叉,各自为政,在管理中追逐部门的经济利益,而不愿真正负起生态旅游管理责任。

第四,开发的目的特征:不以盈利为目的。以有限开发为手段,获取资金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以此相适应的管委会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组织特征:前述的政府职能部门派员参加管委会(包括旅游地社区的乡镇政府人员)。

第二,责任特征:参与管委会的人员既对管委会负责,也对所派出的职能部门负责。

第三,权限特征:只有管理权、监督权,没有开发权。但有开发建议权和按照环境与开发综合决策模式的要求提交建议开发报告,由上一级对开发进行决策。

第四,财务特征:税后收入除用于管委会运行费用和开发投资外,其余用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剩余部分上交财政,不足部分由财政拨付。由上述特征可知,管委会并不只是个称谓,而是以景区(点)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性质和特征为基础所形成的景区(点)的组织管理体制。公司制公司制模式就是把景区

(点)作为一个企业进行管理。适用公司制的景区有以下特征:

第一,环境及资源特征:景区(点)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为主,但生态环境有较强的承受力,具有良好的可开发性,即使造成一定损害也可恢复(虎跳峡就属于这类景区)。

能源管理静态因素篇8

关键词:动力学;交通风险;危险源;静摩擦力;质心运动

中图分类号:U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19-0021-02

人类发展的历史,实质上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断积累、不断进步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类一直在与危险进行抗争,从最初的生存竞争,到后来规避各种各样的伤害,可以说,风险无处不在。那么,如何提高生存能力、防范风险自然就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

不断地积累、总结形成的各种安全理论,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受个体差异、环境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业已形成的安全理论有时会让人觉得很遥远,因此,加强个体风险意识,提高风险识别、防范能力对于降低伤害同样重要,毕竟几乎每起伤害都与“人”这一特殊个体

有关。

运动是绝对的,相对运动也是最普遍的,而由于相对运动造成的伤害也是最多的,因此,文章重点从动力学角度来分析交通风险危害的原因,以期对人们识别及防范风险有所借鉴。

1 危险源分类

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危险因素是指能造成人的伤亡和物的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身体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安全科学理论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于是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

正常情况下,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约束或限制,不会发生意外释放,即不会发生事故。但是,一旦这些约束或限制措施受到破坏或失效(故障),则将发生事故。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和环境因素。

危险源是一种客观存在,之所以确定为危险源,是因为它可能对其影响范围内的人造成伤害,那么,识别出危险源,了解其造成危害的原因和规律,对于防范风险、降低伤害至关重要。

在交通风险中,车辆是最大的危险源,它可能对驾乘人员本身、行人及其他车辆造成重大伤害。

2 常见交通风险的动力学原理

任何交通风险都有其力学本质,下面利用动力学原理对几种常见交通风险进行分析。

对于一辆行驶的汽车本身,可以将其作为一个质点系,由质心运动定理可知,其内力不影响质心的运动。汽车发动机中气体的压力是内力,虽然这个力是汽车行驶的原动力,但是它不能使汽车的质心运动,汽车质心的运动还需要依靠一个外力的作用。事实上,汽车发动机中的气体压力推动汽缸内的活塞,经过传动机构,将力矩传给主动轮。如果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摩擦系数足够大,那么地面对车轮作用的静摩擦力就是使汽车的质心改变运动状态的外力(Fa);如果地面光滑,静摩擦力克服不了汽车前进的阻力(FB),那么车轮将原处不动,汽车不能前进。当然,静摩擦力(Fa)的大小与汽车发动机自身的输出力矩有关。当静摩擦力(Fa)的方向发生变化时,汽车质心的运动方向也会随之变化,这也是汽车转向的力学原理。

了解了汽车运动的原理,那么就可以通过分析静摩擦力这一外力来控制交通安全风险。汽车行进路线上的一切可能影响静摩擦力变化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汽车安全行驶的外因:(1)雨天行驶,湿滑的路面会降低车轮与地面的静摩擦力(Fa),同时也会降低紧急制动时的静摩擦阻力(FB),延长制动时间;(2)当汽车因正常行进路线上的异常或因急打方向造成爆胎,该轮胎与地面接触面的静摩擦力因正压力和摩擦系数均瞬间降低,致使各驱动轮因静摩擦力(Fa)不平衡而产生平面转动力矩,当这个力矩足够大时,会导致汽车在路面上水平转动,横向移动时,车轮与地面静摩擦力(Fa)瞬间快速增大,由于静摩擦力(Fa)作用点不在汽车质心上,因而形成转动力矩,当这个力矩足够大时,汽车就容易发生侧翻,造成重大事故;(3)汽车高速行驶时,遇前方有紧急情况,驾驶人员一般都会采取紧急制动,此时车轮与地面的静摩擦合力(Fa-FB)方向与汽车运动方面相反,使汽车惯性前进状态发生改变,在汽车自重不变,摩擦系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车速过快,制动时间就会延长,很容易直接造成碰撞事故;(4)当车辆转弯时,会产生离心作用,离心力的大小与车辆行驶速度、总质量和转弯半径有关,车辆总质量越大、行驶速度越快、转弯半径越小,离心力越大。车辆转弯的同时,地面对车辆产生一个向心摩擦力。当向心力小于离心力时,车辆将产生侧滑,严重时会侧翻。

通过上述动力学分析,可以解释交通安全管理的几点经验:(1)雨雪天要降低车速;(2)注意观察行进路线的路况及行人,遇异常提前采取措施,避免猛打方向;(3)爆胎时,尽量保持方向平稳;(4)降低车速,保持车距(制动距离);(5)转弯时尽量降低减速,尽量加大转弯半径。

以上是用动力学原理对交通风险进行的分析,由于交通事故原因多种多样,因此,文章只是将汽车作为一个没有缺陷的质点系进行理想化分析,即排除其他一切异常因素,单从理论力学角度对主要交通风险成因进行动力学分析,以便使驾乘、行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对交通风险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提高风险意识,并正确驾驶,有效防范交通风险。当然,其他风险也同样可以采取类似方法进行原理性分析研究,篇幅有限,不再一一赘述。

参考文献

[1]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第4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能源管理静态因素篇9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血液透析感染护理

血液透析是用于急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替代疗法之一。每个新患者在首次血液透析前需建立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等),在保证充足血流量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每次透析,达到预期效果。在动静脉内瘘未成熟前,病情变化的紧急情况下,必须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术进行透析来延长患者的生命。但中心静脉导管是导致菌血症的重要原因。它导致了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率的增高和住院时间增加,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现对用中心静脉导管术进行血液透析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护理措施,以期能有效控制和降低中心静脉导管术的感染发生率,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

资料与方法

2006~2012年收治进行透析的患者40例,其中30例为首次透析,10例为内瘘失败。按常规消毒动静脉接头,祛除肝素帽,先抽出管中的肝素和部分残余血液或少许血凝块,注入首剂量肝素进行常规血液透析。血液透析结束时,动静脉导管内用10ml理盐水冲洗,分别注入1.3ml含50mg/ml肝素的生理盐水,并以肝素帽封口,每次血液透析前后消毒动静脉接头。

结果

在40例患者中发生感染4例,感染率10%。

临床表现:导管感染包括:导管出口处感染、隧道感染和导管内感染。出口处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僵硬、渗出,一般没有全身症状,血培养阴性。多数情况下根据出口部位的分泌物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口服即可控制感染,多不需要拔管。隧道感染表现为除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外,隧道压痛明显,有时有波动感,可伴有较明显的全身症状,常引起菌血症[2]。导管内感染可无临床症状就出现菌血症或败血症。败血症的典型表现: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寒战、发热,血白细胞明显升高、血培养阳性。有些患者血液透析间期体温正常,只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热,体温可高达40℃,也有些患者在透析间期持续发热,严重者可能导致败血症低血压、休克甚至死亡。致病菌革兰阳性细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主要来源于皮肤表面[3]。

讨论

发病机理:导管感染的发生是源于导管内或导管外细菌的侵入。在置管后24小时内导管外已有大量细菌积聚,几乎所有的留置导管均有微生物繁殖,引起感染的微生物常从皮肤插管部位进入血流或通过导管开口进入血液,微生物也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进入端口。导管相关菌血症可通过四种途径感染:①细菌在出口处积聚后沿皮肤、皮下隧道至导管顶端;②经污染的导管侵入管腔;③血源性种植;④经注射器污染管腔[4]。

危险因素:①留置时间:Hung等对168例临时性导管进行分析[5],表面导管感染与留置时间长短相关,感染率随留置时间延长呈线性上升。②导管留置部位:留置部位是影响导管相关感染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股静脉置管较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高,与出口皮肤出汗及解剖位置有关。③局部危险因素:如与皮肤完整性及个人卫生差、伤口出汗、鼻腔及皮肤葡萄球菌定植、导管使用出口护理和管理不当等均有关。④全身危险因素:如与免疫抑制状态、糖尿病、恶心肿瘤、低蛋白血症和高铁蛋白血症等均有关。

护理:①行HD前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全身情况、导管局部情况及治疗环境。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红肿、分泌物;缝线固定是否牢固;中心静脉导管有无脱出等情况。透析室是否清洁、干净、无家属出入,光线充足。②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置管后的护理:留置导管是一种有创的侵入性操作,因此在置管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后24小时内应换药1次;为防导管滑脱,置管后告知患者不可用手拉导管,若导管脱出,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为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侵入血管,造成出口感染或隧道感染。③加强对局部感染的护理:血液透析病人CRB感染中金葡菌最常见,由于鼻腔是葡萄球菌定植,所以告知患者戴口罩。季节交换注意保暖,避免感冒。由于皮肤也是葡萄球菌定植,因此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穿刺处清洁干燥,是预防局部感染的有效方法。同时医护人员手的依从性也是降低局部感染的有效方法。

导管感染为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血液透析的常见并发症,也是血液透析患者被迫拔出导管和发病的主要原因。规范的操作能良好的控制导管感染的发生。这点对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徐刚.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及其易感因素分析.临床内科杂志,2006,11.

2董叶丽,陈坤.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7,6(42):565-567.

能源管理静态因素篇10

在企业经营环境相对静态的条件下,以理性主义流派观点为基础形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静态模式”[3]。理性主义流派的基本研究假设是:①企业外部环境是可以预测的;②企业战略决策主要是“一个人”的决策;③企业战略管理者基本可以预定企业所有的战略行为。在企业战略的理性主义学派看来,企业战略就是一种计划,是一种事前、主动和理性的决策[4];企业战略决策的核心内容就是制定目标,尤其是定量化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有效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方法就是目标和计划管理,衡量企业战略管理实施有效性的标准就是计划执行的严格性,然而,这一观点正面临着诸多挑战:(1)企业经营环境的动态化对企业战略的性质提出了挑战在企业经营环境和竞争对手行为越来越难以预测的情况下,一个事前、主动制定的战略往往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越来越频繁的调整。由于速度和创新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企业战略改变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并且逐步变成了企业战略实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企业经营环境的动态化对企业战略的内容提出了挑战在企业经营环境和竞争对手行为越来越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定量化目标和具体行动计划的副作用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过分强调定量化的目标有可能导致企业战略管理者不择手段去完成短期目标,影响企业长期目标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②过分执着于定量化目标和具体行动计划的执行,可能反而会制约了企业对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快速和创新性的回应,错失有效反击竞争对手或者自身发展的机会。(3)企业经营环境的动态化对企业战略的制定方法提出了挑战在经营环境动态化的影响下,企业战略决策的时间越来越短,应变速度和创新的重要性提升,理性决策的局限性突显,非理性因素(包括企业的决策方式、企业内部的政治、企业传统和文化、企业家价值观等因素)对战略决策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4)企业经营环境的动态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方式提出了挑战在经营环境动态化的影响下,企业战略管理已经不是严格完成目标和执行计划这么简单了,还需要快速调整和创新性地应对与利用战略执行过程中的环境变化。面对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环境变化,企业战略管理者如果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战略调整,企业将失去先动的优势;如果不相应改变原定的行动计划,企业将可能面临重大的战略失误;如果只是简单或者机械地适应变化,企业将陷入同质化竞争。

2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模式

企业经营环境动态化所挑战的不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而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静态模式。为了应对企业经营环境从相对静态向相对动态的转变,非理性主义流派对企业战略形成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补充和完善了理性主义流派的不足[4],推动企业战略管理从“静态模式”向“动态模式”的转变[3]。在经营环境动态化趋势影响下,企业战略管理者越来越难以事前预定所有的具体战略行动,“计划好的战略”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实现的战略”。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模式将事前和事中决策、主动和被动响应都包括在企业战略的范畴之中;不再将战略制定、实施、评价与控制作为具有时间先后顺序的3个阶段,而是作为具有逻辑先后顺序的3种活动,这就对整个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结构产生了影响。在环境和竞争对手反应越来越难以预测的情况下,提前10年或者5年制定定量化目标和具体行动计划越来越不现实,盲目执行这种定量化的目标和具体计划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基于此,企业战略管理动态模式在事前和主动制定的战略过程中,更应重视企业经营目的、定位、方式和愿景,而不是定量化的目标和具体行动计划,从而更强调企业战略是一种定位或者愿景。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模式中,非理性因素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越来越重要。首先,事中或者反应性战略的制定通常是在时间、信息有限情况下的决策,企业的价值观及其他非理性因素对于这种决策的影响很大;其次,战略实施的过程是基于企业价值观而不是理性的坚持和偏执,这将更有利于企业坚守战略,建立竞争优势和核心专长。有鉴于此,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模式中,企业战略就是一种行为模式。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模式中,企业战略的计划性和科学性在减少,而策略性或艺术性在增加。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那些具有针对性和博弈性的决策已经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计划,而是一种策略或者手腕。这种战略没有绝对的目标,只有相对的目标,即超越竞争对手;这种战略的好坏取决于能否准确地预测竞争对手的反应,并且迫使竞争对手按照自己的计划行动;这种战略是否实施以及如何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争对手的配合。若将动态模式下的企业战略管理比喻为一条大河,河水积少成多、源源不断、奔腾向前,既受制于河床,又形成了河床,恰似企业战略的力量。无论企业经营环境多么动态,建立、保持和发挥企业核心专长都需要企业的战略行为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为此,企业战略管理者应该事前、主动和理性地对所有企业战略行为做出一些相对宏观或者导向性的决策,并且决策一经确定就必须长期坚持,持之以恒。企业战略管理者事前的、主动的决策可以尽量排除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但是在事中、反应性的决策中则难以排除甚至需要重视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因为他们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缺乏理性决策所需要的时间和信息。

3动态模式下的企业战略体系

有效地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模式,必须将企业战略管理动态模式的性质和特点认识转化为对企业战略体系的要求。为此,需要回答以下问题:①哪些战略决策应该是事前的、主动的决策;哪些战略决策应该是事中的和反应性的决策,两种决策的关系是什么?②企业战略管理者究竟应该在哪一个阶段上,针对何种内容,以何种方法进行战略决策和战略管理呢?企业经营环境本来就是“动态”和“静态”的对立统一,因此在这种经营环境影响下的企业战略管理行为也应该是“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基于理性主义学派的贡献,企业战略管理学科得以产生和发展,这标志着企业开始通过“以静制动”的方式代替原来“以动制动”的方式,从而有效“管理”企业与其外部经营环境的关系,这是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上的一种进步。现在以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模式代替静态模式并不是对“以静制动”方式的否定,而是对“以动制动”的否定之否定。在经营环境动态化趋势的影响下,企业需要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与外部经营环境的关系,为此,必须有效地整合企业战略管理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观点,整合企业战略管理的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力求使企业战略管理者做到不该“动”的时候,更加坚决实施“以静制动”;应该“动”的时候,更加坚决地实施“以动制动”;介于“动”、“静”之间的时候,坚持“谋定而动”。为了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中有效地贯彻“动静结合”的原则,应该将企业战略的内容或者决策划分为有机联系的3个部分,即战略承诺、战略选择和战略行动,指导企业战略管理者在不同阶段上针对不同的部分运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不同的决策,从而使企业战略行为能够在应对经营环境动态化方面实现“动”与“静”、连续性和创新性的对立统一。(1)战略承诺是企业的长期战略无论企业经营环境如何动态化,只有取舍清晰、资源集中、持之以恒的企业才有可能建立核心专长,并藉此持续和稳定地获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收益。由此,在企业战略内容体系中,企业战略管理者必须依据自己的价值选择和理性分析对企业的经营目的、经营范围、经营方式、资源投入、利益分配重点做出事前、主动和长期(一般的时间跨度都在20年以上)的承诺;必须以战略意图和宗旨陈述的方式,将该承诺在企业内外进行广泛的传播,寻求企业内外利益相关团体的了解、认同、支持和监督,对企业所有的战略决策和行动形成有效的指导和约束;必须通过有效的公司治理和价值坚持应对经营环境动态化的影响,包括各种威胁和诱惑的影响,有效实现以静制动。(2)战略选择是企业的中期战略无论企业经营环境如何动态化,企业在坚持和兑现战略承诺的各个阶段(企业一般会按照5年或者3年划分阶段)上,必须针对经营环境的变化做出尽可能科学的决策。由于企业中期战略的时间跨度介于长、短之间(一般是3年或者5年),经营环境变化的可预测程度比较高,企业战略管理者可以通过事前和主动的方式,基于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理性分析,对企业实现战略承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做出科学选择,包括:①企业应该实施增长战略、稳定战略还是防御性战略,或者3种战略综合使用;②如果企业决定实施增长战略,那么是实施行业或者市场集中战略,还是在行业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中做出选择;③如果企业选择通过做强一个行业而实现增长的战略,那么还要在高差异、低成本以及高差异与低成本整合战略中间做出选择;④如果企业选择实施高差异或者低成本战略,那么还需要进一步决定目标市场、产品和服务、价值创造方式、关键竞争优势以及匹配的管理模式,以贯彻所选择的定位战略。(3)战略行动是企业的行动方案这主要涉及中期战略实施所包括的一些跨年度、跨部门重大行动的目标、方式、策略、主体和主要推进手段等。在经营环境动态化影响下,只有有效地策划和推进一系列重大行动,企业的中期战略才能够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由此,企业战略制定者同样需要事前、主动和理性地制定战略行动的方案,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重大行动的针对性、对抗性和博弈性越来越高,能否在竞争互动中表现出应有的速度、创新,甚至是意外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战略行动的成败。由此,企业战略管理决策者事前和主动制定的战略行动方案一般都是原则性的,更多具体和细致的内容应该由战略行动的负责人在战略行动的过程中依据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竞争对手的反应相机做出。为了在战略行动推进过程中表现出应有的速度、创新和意外性,战略行动的负责人甚至可以在不违反企业中长期战略的前提下动态调整原来的行动方案。

4动态模式下的企业战略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