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供水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3:26

城镇供水管理篇1

关键词:城镇供水;自动化管理;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供水建设的硬件设施也不断得到完善,管理水平逐步提升。然而由于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城镇附近的部分水库受到污水处理厂和矿厂的有害废水排放而受到严重污染,部分水库的污水治理很难达到正常用水水质的要求,使得部分水体已无法正常使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和调整,城镇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日益增多,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导致用水供不应求的问题和人们对水质的标准要求提高的出现。为更完善城镇供水体系的建设和运行,缓解供需矛盾,需加强对城镇供水的自动化管理研究,提高城镇供水效率,控制和保护城镇周边水资源,实行城镇供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城镇供水管理现状

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用水需求不断提高,对水质的要求标准也进一步提升。水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完善城市供水管理是目前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如何提高城市供水的效率是目前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提高城市供水管理的效率可更合理地利用我们宝贵的水资源,使城镇供水与城镇建设更为协调。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多,而我们的水资源总量没有发生变化,人均用水量将会相对减少,客观上迫使供水系统规模扩建,以提高供水总量来满足人们的用水需要。可见传统的供水模式和供水系统不能满足和服务于现代城镇发展的需求,效率低下的供水系统与技术手段无法控制城镇整体的用水限度,需要运用先进的控制原理和控制技术对整个城镇供水系统进行监控和预测,并结合各地的气候条件预测城镇的用水量度,精确用水分配管理,安全可靠地配送到每家每户,满足人们对水量、水质和水压的基本要求。

2分析城镇供水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镇的数量和规模相对扩大,城镇人口数量与日俱增。社会生产生活离不开水资源,然而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城镇供水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城镇经济发展建设。

(一)对自动化的认识和投入不足,导致自动化在县级供水公司普及率偏低

首先,我国城市化建设起步晚,部分落后地区的城镇基础设施相对匮乏。由于小城镇经济建设资金有限,吸引外资能力弱,在供水设备等硬件设施方面投入不足,科研成果的运用率偏低,导致供水自动化在中小城镇的运用率低下,十分不利于城镇建设的长远发展。其次,由于多数城镇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相对较少,外来高素质管理人才相对匮乏,使得多数中小城镇对自动化供水管理的认识程度偏低,尤其是在县级供水公司,管理人员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不能及时吸收具有时效性的先进管理理念;同时由于资金的匮乏,不能更好地引用高科技设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城镇供水管理自动化目标的实现。再其次,传统的供水管理一般将工矿企业和居民生活用水统一管理、统一供给,但由于目前工矿业发展速度迅速,工矿企业需水量与需水程度与居民用水存在较大区别,把工矿企业用水与居民用水归为统一管理,将会存在工艺复杂、处理成本高和智能程度低等问题。而自动化供水管理首先具有适应性强、智能化高、经济效益佳的优点,在推动中小城镇供水建设方面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其次,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形崎岖,取水方式选择、净水基本流程工艺难度大,使用智能自动化供水管理系统可加强对水流量、水压等的控制,自动实行实时取水和分质净水。

(二)专业技能更新不及时,导致县级供水自动化设备的维护只能委托专人维护,费用偏高

中小城镇高素质技能人才相对匮乏,相关供水系统的技能操作与更新培训机会有限,多数技术人员由于缺乏技能培训,规划编制中的关键技术没有得到实际性地传播,阻碍城镇供水自动化系统的普及使用。供水系统自动化管理技能生疏容易导致障碍无法及时解决,耽误城镇建设用水和居民用水,影响生活生产。同时还需委托专业人员进行维修,不但致使供水管理费用提高,还会导致供水管理工作效率降低,实际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3城镇供水管理效率提高的有效方案

根据目前城镇供水管理现状存在的自动化管理设备与理念不足的问题,以及自动化设备操作与维修技术不熟练的问题,分析城镇供水管理问题存在的根源,探讨解决方案。

(一)加强城镇供水管理自动化系统的升级和运用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水质与水量远远达不到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根据国家相应的水源管理与水源污染治理法律法规,合理规划城镇水资源的控制与分配。运用现代化科技含量高的供水管理硬件系统,并完善人员管理工作职责分配,细化管理项目,保证城镇水资源管理水质、水量和水压安全问题的前提下,不断优化供水管理效率,减轻城镇供水与城镇经济发展不协调的负担。同时因地制宜地运用自动化供水管理系统预测城镇供水的潜力,适当开发城镇地下水资源,采用先进的高新工艺技术设计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系统,加强科学管理,避免水源污染和水质型缺水现象的发生。并利用自动化供水管理检测系统,控制污水散播,加快供水工程中的水泵应用变频调速技术的完善设计,节约供水系统的运行耗能。

(二)普及城镇供水自动化设备的使用

城镇供水面积广、数量多、距离远和分散性强,传统方式的供水管理方式无法满足大面积的高效供水管理工作基本需要。自动化设备运用管网参数和高科技遥控技术,可远距离检测各输水管道的水量,遥测各输水管道的输水量变化和输水速度的变化。对整个供水系统远程监控和高效通信网络的组建能保证供水安全,并稳定城镇水压。然而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侧重点不相统一,部分城市资金有限,没有条件武装供水自动化系统,使得城镇供水不稳定,进而加剧城镇经济发展的压力和负担。普及城镇供水自动化设备的使用需要有效政策带动和刺激,吸引社会各大企业进行投资建设,同时政策可适当地扶持城镇供水管理行业,培训相关技术人才,进一步推广供水自动化系统的运用。

4小结

城镇供水管理对于整个城镇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探讨了目前城镇供水管理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分析保护节约水资源的方法,采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提高城镇供水管理效率,保证城镇供水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吴丽峰,顾振华.供水管网调度自动化的创新与应用[J].城镇供水,2014(6):53-57.

[2]徐治中.供水设备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2014,33(11):24-25.

城镇供水管理篇2

关键词:城镇;给水;水源;给水系统模式;给水工程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镇的给水工程作为其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对城镇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镇给水系统模式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在一定时期内满足用水量的需要,也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确定供水模式有两个主要条件:①对城镇的未来需水量有较为准确的预测;②对给水工程建设的宏观条件要有较准确的分析,从总体效益、科学分析、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和平衡。

在充分认识城镇及其给水系统特点的基础上,对城镇给水系统模式进行了分析,将城镇给水系统从宏观上分为区域给水系统和独立给水系统,并对两类系统逐一进行研究。

二、城镇给水系统主要问题

1、水源短缺

中国水资源具有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特征。西部、北方缺水城镇,主要属于资源短缺类型,供需矛盾十分紧张。南方地区缺水城镇除位于沿海中小河流的城镇以外,基本上属于污染短缺型或工程短缺型。城镇往往资源型、水质型、工程型缺水并存,水源短缺问题普遍存在。如新疆、甘肃、河北等大部分地区的城镇都存在资源型缺水情况,而江苏、安徽等地城镇则存在水质型缺水情况。

2、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目前,各地具备建设条件的城镇普遍采用一镇一厂或一镇多厂给水模式,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布局无序、重复建设、难以发挥规模效益,不利于区域或流域水资源的统筹开发和合理利用。例如安徽省无为县内目前有23个乡镇,而目前乡镇水厂多达60余座。一镇一厂或一镇多厂的供水格局,导致水厂多、规模小、成本高、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水源保护困难、设施简陋、水质水压不合理、管网漏失率高,无法形成技术合理、设备先进的现代化给水系统。

3、给水管网建设滞后

给水管网的建设重视不够,不少旧城给水管网的输配水能力小于净水厂的生产能力,给水管网的建设严重滞后于水厂建设,部分城镇还大量使用水泥管等老旧管材。此外,多数城镇供水管网为树枝状,供水可靠性不高,且敷设简陋、不符合规范。管网漏失、管径设计偏小、管道结垢摩阻增大等造成供水压力不足。

三、城镇独立给水系统

独立给水系统即各个城镇独立建设给水设施。此种系统规模较小,适用于相对独立分散、地形较复杂及水源缺乏地区,尤其是山区、边远山区的城镇。值得注意的是,在普遍实行区域供水的地区,处于不同供水区域之间空白地带或地理位置偏僻的城镇,也可以采取独立给水。例如我国北方大部分缺水地区小城镇均采用独立给水系统,普遍采用地下水作为水源。

1、系统分类

城镇独立给水系统可分为集中式给水系统和分散式给水系统。集中给水系统是指全镇集中建厂,建设统一而完整的取水工程、净水工程及输配水工程。集中式给水系统一般又可分为重力自流供水系统和压力抽升供水系统。

目前尚无条件建设集中式给水系统的城镇,可以以家庭或小区为单位进行分散式给水。例如,某些山区城镇有丰富的山泉资源,泉水水质好、消毒后即可直接饮用,可根据居住点分布情况和山泉流量,设置多个引水点,利用重力分别引水至各片区;有水质良好的地下水源、电源没有保证、居住分散的城镇,可考虑建造深井手动泵系统,干旱缺水的城镇或者以季节性的溪河、山泉为水源的城镇,可建设雨水集蓄给水系统。

2、系统选择

独立供水的城镇,应采取集中式给水系统,特殊情况考虑分散式给水作为过渡,但须集中统筹管理;一般情况下应采用水质和出水压力相同的统一给水系统,以简化管理;应尽量以地势高的水库或山泉水为水源采取重力流自压供水,减少输配水成本、简化净水处理。

四、区域给水系统

区域供水是几个相邻地区共享一个或多个水源、水厂集中化、管网连成一片的经济适用的供水系统,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按照水系、地理环境特征划分供水区域,可打破行政界限。例如南京市目前已实现区域供水,小城镇供水都由城市水厂统一供应。

区域供水是当今解决供水问题的新趋势,在国外经济发达国家较多。区域供水有利于提高效益、节省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有利于提高水质,保证供水安全稳定性。区域供水使给水工程由分散向集中,小型向大、中型,低建设标准向高档次转变,能建立起区域性(城镇群)的有效供给体系。

1、系统分类

①按管理形式,可分为管理上的区域给水和物理上的区域给水。

区域性给水集中管理,即管理上的区域给水,其所辖区域的给水及其配套服务企业实行统一管理,但管网系统不一定连成一体,即水源和管网都可能是分散的。

区域性集中给水,即物理上的区域给水。区域性集中给水是水源相对集中、管网上相连的给水系统,供水面积小至数十,大至数千。较多地实行长距离输配水,水费的收取办法又因输配水距离及高差而有所差异。

②按区域给水管道所输送的水的种类,可分为原水区域化和清水区域化。

所谓原水区域化,是指区域内无可靠的水源,需要从区域边缘或远距离取水,输水管沿途向各城镇供应原水。

所谓清水区域化,是指当城镇群相对集中,区域内有合格的水源,为了提高供水效益和可靠性,将整个城镇群给水系统连成一个整体,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集中建立一个或多个区域水厂,然后把净化后的水通过区域化的管网输送到各用水户。

③按所连接的城镇类型,可分为城市延伸区域给水和镇镇组合区域给水。

城市延伸区域给水,是指充分发挥已建成的大城市大水厂的作用,或对其进行扩建改造,以一个中心城市为中心,同时向周边的城市、城镇及广大农村集居区供水。可以呈放射状延伸,也可以“长藤结瓜”串联式地延伸。如南京市正在实施的由市区向高淳、溧水供水的“长江引水”工程就属于城市延伸区域供水模式。

镇镇组合区域给水,则是指若干个邻近的城镇组合在一起,资源共享,联合修建区域性的给水设施,化小为大。区域水厂往往修建在几个城镇的中心位置,向各城镇呈放射状地辐射供水。如淮安市正在实施的白马湖水厂属组合区域供水模式,水厂向周边近10个乡镇供水。

2、系统选择

区域给水要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化水平较高、城镇群相对集中,还需要具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和较为平坦的地形。布局紧凑、地形较好、城镇密集的地区,应尽可能选择一个或几个水源,实施区域集中供水。

城镇供水管理篇3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情况;问题;建议

荆州水务集团在1998年开始尝试向周边集镇供水,城区至纪南镇供水干管于当年开始供水,当时的供水范围仅仅局限于镇区。2008年底水务集团会同规划设计院对荆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做了研究规划,项目从2009年正式启动,现将荆州市实施城乡供水化的构想及实施情况分述如下,与同行探讨。

1、城乡供水一体化整体规划

1.1规划区域城乡供水一体化已列入了荆州市给水专业远期规划。荆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主要解决以下区域:荆州区下属的李埠、太湖、八岭、马山、川店、纪南、郢城;沙市区下属岑河、观音垱、锣场、关沮、联合、窑湾、省江北农场,项目涉及14乡镇198村,受益人口480008人。

1.2供水状况荆州市中心城区的供水企业为荆州水务集团,下辖五座净水厂,日供水能力71.5万立方米。规划最高日用水量82.0万吨/日,含周边集镇区域用水10万吨/日,供水量有保障。

乡镇自来水厂现有6座净水厂,水厂水源取自地下水,供水工艺简单,供水规模不大,供水范围为镇区内,且由于环境的污染,水源水质变差,供水工艺简单,设备陈旧老化,管理水平低下,供水水质及供水的保障性不能有效保证。

村级供水设施为上世纪80年代建设,以自然村组为单位建设。深井水加水塔供应,经过二十多年的运行,由于供水水质超标,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不明,没有资金投入维修养护等原因,现已全部倒闭报废。

农村分散式供水设施主要是农户简压井,普遍铁锰含量、耗氧量、细菌学指标超标,水质不安全的。

2、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思路

结合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特点,为促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顺利实施,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城乡供水一体化实行一级管理和二级管理想结合的管理模式。水务集团对乡镇供水服务站实行一级管理,乡镇供水服务站对下属单位及居民实行二级管理。一级(城区—集镇)供水主管及相关配套设施由水务集团负责;二级供水管网(集镇—村组)及相关附属构筑物由各镇区与水利局共同建设,近两年来已基本完成或已列入建设计划。

2.1项目建设内容(1)一级供水管线(城区—集镇)。结合个村镇的分布情况,采用城市管网延伸分8个片区进行供水。由水务集团与集镇负责建设;(2)城郊配套建设改造管道。为满足乡镇的正常供水要求,保证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后整个管网的正常运行,对城郊东方大道等8条供水干管进行改造,由水务集团建设;(3)二级管网(集镇—农户)。二级管网(集镇—农户)由各镇区与水利局共同建设,近两年来已基本完成或已列入建设计划。

3、项目实施情况

3.1已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

由于资金上的原因,荆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因为一级管网建设成本过高,现已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区域大都是多年前通过地方与水务集团共同建设完成一级管网,最初也仅只为集镇供水,近两年由集镇与水利局利用农村水改资金建设完成二级管网后,实现该区域的供水一体化。

至2011年底,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范围内,纪南镇、关沮、锣场、观音垱、岑河等5个乡镇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郢城镇、立新、联合、窑湾等4个乡镇部分实现一体化供水。

3.2荆州市实施供水一体化的基本模式

(1)项目资金来源。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涉及的资金较大,主要涉及的是两块内容:一级管网(市区——集镇)及加压泵站,二级管网(集镇——村组——农户)。一级管网建设一般由集镇与水务集团协商,议定双方出资比例,共同出资建设。水务集团通常出资占到80%—100%,水务集团出资部分多为商业贷款和国家相关管网建设补助资金。

二级管网建设资金由水利部门牵头,利用水利口的国家安全饮水资金,向镇区及农户筹集部分资金,共同建设。

(2)管理模式。水务集团对于已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区域实行一级管理和二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一级管理,实行一级供水的由水务集团所属市自来水公司负责,如郢城镇、关沮、立新、联合、窑湾供水管理由水务集团就近的营业所管理,其人员、经费、资产全部纳入市自来水公司统一管理。

二级管理,不属一级管理的乡镇设立隶属于镇乡管理的自收自支、独立核算的独立法人供水企业或机构,水务集团以批发价的形式向镇供水企业售水,镇供水企业再向区域内单位、居民零售自来水。实行二级管理的供水区域,由镇供水企业负责各自区域内管网的维护、改造、连网,做好与供水主管网的衔接。市水务集团为主投入建设的二级管网也委托各镇(街道)供水企业或机构实施运营、维护和管理。采用这种模式的主要有纪南镇、锣场、观音垱、岑河等4个集镇。

供水的具体经营管理可引入市场机制、成立供水经营机构进行组织实施。

(3)水价体制。荆州市的供水价格目前为城乡统一价格,执行的是政府定价,居民水价为1.956元/吨(包含各类代收费用)。自来水批发价格目前政府尚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根据相关文件,城市排水管道未延伸到的地域可不收取排污费,通过向政府请示,批发价中暂未收取0.8元的排污费。

4、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4.1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是一项系统性的公用工程,牵涉到规划、建设、水利、市物价、各镇区、开发区、公路及水务集团等很多部门。荆州市的城乡供水一体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水利、水务集团、乡镇等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领导;工作中各部门往往沟通缺乏,单从自身利益出发,造成衔接不上的问题;资金不能统筹安排,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4.2资金上存在较大缺口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涉及资金量大,二级管网(集镇——农户)建设有水利口的农村安全饮水资金扶持,乡镇、农户可自筹一部分,资金可基本解决。一级管网(市区——集镇)由于管线长、资金量大,水务集团仅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单纯市场化运作有很大困难,主要由于一次性投入大,初期水量收益也有限,造成项目缺期内没有效益。财政资金对城乡供水一体化也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扶持政策,水务集团由于的资金原因不会主动推动。

4.3镇区水厂权属问题是阻碍项目实施的一个大问题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区域内尚有不少集镇有一些小型供水企业,如太湖农场、李埠镇、八岭镇等,这些小水厂所有制层次不一,资产结构复杂。虽然这些厂的供水模式管理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水质经常不能达标,部分小水厂甚至也经营困难。但这些厂由于资主产结构复杂,它们往往并不支持实施城乡供水一体,成为很大的障碍。

5、顺利推进项目实施的建议

城镇供水管理篇4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型城市化战略为龙头,按照集约节约、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生态特色的要求,以建设“山海秀丽、富裕和谐”的生态为目标,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规划、建设、管理齐抓并进,政府、企业、社会各方联动,引导、扶持、保障多措并举,着力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美、人居条件良好、基础设施完备、管理机制健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城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城乡规划制度全面落实;基本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和处理达标率达到省级标准;基本实现供水、供气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城乡一体化,推行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建立市县镇三级园林城镇体系,园林城镇创建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绿色建筑发展体系,实现从节能建筑到绿色建筑的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规划引领。确立全域规划理念,优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城镇空间。2012年底前,全面完成中心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实现城镇建设用地范围控规全覆盖。积极开展基础设施等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着力加强规划之间的统筹衔接。严格执行“先规划后建设”要求,严格落实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和城市绿线、蓝线、紫线、黄线管治措施,严格履行规划修改法定程序。建立健全规划督察员监管制度,到2015年,市区实施规划督察员监管制度,稳步推进县(市)规划督察员监管示范试点工作。

(二)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到2012年,80%的建制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市区和县(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7%和83%。到2015年,基本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新增城镇污水收集管网1000公里以上,市区和县(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85%;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力争达到45%以上。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污水泵站提升改造工作。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系统工程建设,提高中水回用率,到2015年,全市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率达到10%。

2.完善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完成市级垃圾焚烧处理中心、玉环垃圾焚烧发电厂、天台第二垃圾填埋场、仙居卫生填埋场、三门垃圾处理场建设和椒江垃圾填埋场扩容改造。到2012年,市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以上,县(市)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以上。到2015年,实现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全覆盖,市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以上,县(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到2015年,市区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示范县(市)和示范项目创建工作。

3.完善城镇污泥处置设施。积极推进各县(市、区)区域内污泥处置设施共建共享,鼓励规范的污泥处置单位跨县(市、区)服务。到2012年,基本完成椒江区、路桥区污泥处置设施建设改造。到2015年,建成临海市、温岭市污泥处置设施,市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5%以上,县(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

4.完善城镇供水设施。加强老旧和劣质供水管材管网更新改造,加快既有供水水厂工艺提升改造,完善配水系统,减少供水漏损和管网二次污染。到2015年,全市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不超过12%。加快推进城市供水设施向周边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延伸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区域供水管网体系,促进城乡和区域供水设施共建共享。

(三)加强城镇综合管理。

1.强化设施运行管理。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监管,提高出水水质达标率。到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提高到一级B排放标准。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特别是填埋场和焚烧厂运行的监管,确保设施正常运转。到2015年,全市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管理均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规定的ii级以上标准,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管理均达到《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加强供水设施运行监管,严格质量和卫生管理,确保供水安全。到2015年,全市城市供水水质106项指标均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

2.强化洁化序化管理。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背街小巷等重点部位和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乱堆乱摆等重点行为的整治,规范城镇日常秩序。加强对清扫保洁、户外广告、建筑立面和城市家具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城镇整洁美观度。加强环卫作业管理,加快更新环卫作业装备,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到2015年,全市城镇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45%以上。

3.强化环境管理。加强城市水环境整治,努力营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水景风貌。实施河道综合养护管理,健全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河道管护机制,到2015年,河道保洁覆盖率达到90%以上。深化“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烟花爆竹禁放区”和“禁燃区”划定工作,重点防治建筑扬尘、交通和娱乐业噪声、餐饮业油烟和小型燃煤锅炉污染。到2015年,全市新增“烟尘控制区”面积250平方公里以上,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分贝的县(市、区)比例达到75%以上,城区餐饮业和单位食堂100%配备油烟净化装置并建立运行维护制度,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70%以上。加强辐射污染和放射源监管,确保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的安全收贮,到2015年,废旧放射源安全收贮率达到100%。

(四)提高城镇人居品质。

1.推进城镇园林绿化。编制完善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到2015年,各县(市、区)全面完成绿地系统规划的修编工作。探索开展城镇绿道网规划编制工作,合理布局城镇绿色空间。加强既有绿地管理养护,严格落实绿线管制和古树名木保护措施。积极推广立体绿化,继续推进“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到2015年,各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绿地率达到31%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60%。深化园林城镇(市)创建工作,鼓励国家园林城市争创更高水平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到2015年,玉环县要完成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天台县、仙居县、三门县完成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杜桥镇、泽国镇、楚门镇、白塔镇完成园林镇创建。

2.推进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加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加快推进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鉴洋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建设。开展城市湿地环境净化和生态恢复功能性研究,提高城市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3.推进风景名胜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认真实施《省风景名胜区条例》,依法加强对各类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到2015年,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基本实现详细规划全覆盖,风景名胜区设施配套水平、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文物古迹的保护,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推进人居环境示范创建。积极推进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创建工作,鼓励开展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创建,引领各地着力提高城镇人居综合品质。到2015年,全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市县和项目争取达到3个以上。

(五)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1.深化建筑节地。科学划定城镇空间增长边界,引导紧凑型城镇布局。科学规划和安排城镇功能,促进城镇居住、就业和公共服务等就近配套。提高城镇用地特别是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积极推进城镇空间复合利用,加快推进城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2.深化建筑节能。加强民用建筑设计节能评估和审查,开展民用建筑竣工能效测评,落实民用建筑节能要求。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普查,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强民用建筑用能管理,扩大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高能效建筑用能设备。到2015年,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实行节能设计标准,既有高耗能建筑节能改造率达到30%以上,建成太阳能光热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以上。

3.深化建筑节水。加强建筑节水设施建设和运行监管,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积极推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政策。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积极探索雨水和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广泛开展部级、省级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创建活动,到2015年,玉环县要力争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温岭市要力争创建省级节水型城市,同时要积极创建一批节水型工业园区、企业、学校和社区。

4.深化建筑节材。积极推广墙体自保温等围护结构体系,加快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努力降低建筑材料消耗。建立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施工过程中建筑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大力推行绿色施工,积极创建绿色工地,控制施工现场污染,减少物料损耗。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绿色城镇行动是建设生态文明、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全市上下要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牵头协调,市级各有关单位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指导推动全市绿色城镇行动。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制订实施计划,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绿色城镇行动的实施情况纳入各级生态建设考核体系。

(二)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着力优化支出结构,整合各类专项资金,逐步加大对绿色城镇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绿色城镇建设,重点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处理、污泥处置、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方面工程的建设和运营。

(三)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的科研资源,加大绿色城镇建设相关科研攻关力度,重点抓好垃圾资源化利用、沼气净化治理、环境污染防治、新能源利用等方面技术的研究,着力形成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着力提高绿色城镇建设的科技含量。

城镇供水管理篇5

一、加强学习,不断增强城镇管理的科学性和依法行政性

一年来,我办公室始终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作为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和办公室人员依法行政的重要工作来抓,虽然一人一办公室,但要切实管理好2.78平方公里的建城区也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为了提高城镇发展建设管理水平,依法管好城镇各项建设,结合业务科学性,政策性强的特点,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掌握国家、省、市县关于小城镇发展的若干规定、行业标准,通过学习,使城镇建设管理更具有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严格办理“两证一书”审批程序,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严格办理“两证一书”审批,是保障城镇总体规划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也是城建办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改善居住条件的单位或个人越来越多,为杜绝占用规划红线搞建设事件的发生,我办公室始终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进行严格审批,现场打桩防线,做到程序合法,对办理的规划许可证进行施工过程监督,发现少批多建、乱占规划红线的违反户及时进行整顿,一年来未发生一项占用规划红线进行扩建工程的发生。

三、加强城镇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完善和环境卫生工作,切实提高城镇服务功能

城镇道路、供排水、照明等设施的完好程度是衡量一个城镇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我镇建镇时间早、房屋老化、道路狭窄、排水不畅的特点,办公室将基础设施的管理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城镇道路的管理主要按照**镇集镇管理办法,加强占道经营、占道施工的生产经营户进行限制占用范围,特别是施工现场各种建筑材料损毁、腐蚀道路相当严重,必须对比上一年办公室要求各施工单位采取石料投施路面必须垫层木板,混泥土搅拌后必须及时用清水冲洗依附在路面上的水泥残渣,减少腐蚀;排水设施管理上,因排水沟线一年疏通排水沟83米,更新城镇照明输电线路217米(4盏)。保证全年排水、照明的正常工作,加强城镇环境卫生管理,改善城镇居民生活环境,扩大城镇整洁程度。:

四、加强古镇的保护和宣传工作

按照古镇保护规划的性质宣传,**古镇是集“滇南盐都、茶马古镇、革命老区、丽人故里”之美誉的古镇,围绕这一规划,我办公室加强了对列入核心保护区的古建筑、古盐洞、和县城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宣传、保护工作,借助社区召开居民组长、居民代表会议之机,向广大居民进行广泛宣传古镇的保护范围、意义,让广大居民了解保护的具体措施,从而自觉参与到古镇的保护中来,也为开发古镇献计献策。

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环境卫生没有得到彻底改变,特别是原盐矿矿部前,环卫人员刚清扫完又有人乱仍乱投,**河内禁止投垃圾的现象也屡禁不止。

城镇供水管理篇6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设计与规划;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

市政给排水工程属于城镇的基础性设施,主要起着为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生产提供水资源、及时排除地面集水及城镇污水的作用,科学合理的给水排水设计可以提高城镇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淡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并承担着城镇防洪排涝的重要任务,是影响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城镇给排水系统的设计与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规划不合理

水资源的规划包括水资源的开辟、水资源开发、水量的预测和水资源的最终优化配置。我国水资源丰富,但可利用总量并不多,加上地理环境复杂,很多地区技术和设备落后,观念陈旧等原因,因此并不能很好地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平衡相结合,造成在城镇规划中水资源的规划不够科学、协调和合理,对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造成较大的困难。

2、水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保护不够充分

国内部分城镇居民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好多城镇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破坏和水资源浪费现象,致使水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损害,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城镇的建设。相关规划设计部门也未能很好地对水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过度的水资源开发破坏了水循环,给水资源的规划利用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3、城镇给排水工程规划不符合防洪要求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城镇的给排水系统工程的规划科学性不足,城镇中的给排水工程的用地也不足,管道设计及设置不能与城镇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设计高程欠合理,排涝站数量不足效率低,排水方式单一,因此跟不上城镇建设及发展的步伐,不能很好的满足防洪减灾的要求。

4、城镇排水系统能力不足

城镇排水工作主要是日常生活,生产等污水排水,以及包括防洪排涝的雨水排水。

城镇化对城镇雨水排水带来的极大影响,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盲目与水争地,使河道变窄,湖泊变小,导致蓄洪、滞洪面积缩小,泄洪能力和湖泊调节洪水能力降低,而这些与水争地的建设项目往往是涝灾易发区;同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使地面硬化率提高,增加了径流系数,从而加大洪水量,导致积水现象严重。一系列原因使原来满足规划设计要求的地区,出现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

在城镇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城镇的实际污水处理能力,也应结合相关新技术,开展节能环保,二次利用的原则,将生活污水处理向着科学高效的方向不断的发展。在当前的城镇中,许多的污水提升泵站由于位置设置不合理,进而导致了污水管理的面积过大,因此在实际的排水工程设计规划当中,应结合多方面的因素,科学的制定排水网管,并设计合理排水管高程,进而起到减少投资、加强污水排放效率的作用。

二、提高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与规划合理性的措施

1、加强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为致力于加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可采用以下措施:首先,在城镇当中应合理的将产业结构以及其它用地结构进行调整,对于耗水量大的工业应结合城镇实际缺水量进行控制其发展,提高工业水的重复利用率,提倡将节水工程和企业其他工程同时设计,相互协作,同时施工,进而加强工业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与城镇供水之间存在争抢水资源的上游农业区,应尽量种植节水农作物,发展节水产业,进而为下游的正常用水提供保障。

2、积极开发水资源

若仅从自然中的河流等提取水源,不仅其使用率不高,大多过境水存在浪费问题,因此为改变城镇当中用水的被动情况,应充分的开发及利用更多的水资源。其中主要的原则即是合理使用自然径流,大修水利,建筑堤坝,调节流量,蓄丰补枯。城镇应积极主动的去对水资源进行开发,这是今后水资源开发的大势所向,也应与相关水利部门的工程计划相统一。

3、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及保护

城镇用水应大力提倡居民的节水意识,并严格管控水污染问题,水污染不仅导致了水体环境遭到破坏,也很大程度上的将符合相关标准的可饮用水源减少,进一步的使水资源存在短缺。基于此,首先应结合实际的水文条件及环境的最大容量,进行科学的规划,将城镇水源按照保护等级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及标准区,并结合相关用水保护区污染治理制度,制定合理的对现有污染源进行治理及清理排污口的技术措施;在城镇的规划建设中,应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对城镇供水带来了更坏的影响[1]。

4、增加再生水供水在给水系统中的比例

制定必要的政策鼓励使用再生水,例如要求管段沿线的新建生活小区和工厂企业及宾馆等第三产业均需规划并建设再生水管道;并对管道沿线用水要求较低的行业,如绿化、洗车、道路浇洒,应执行强制性使用再生水的规定;合理制定水价,提高使用再生水的经济效益,使用经济杠杆作用来推广再生水利用;拓宽再生水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除市财政积极给予支持外,将鼓励各种社会资金介入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

5、适当提高城镇雨水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标准

城镇雨水排水系统关乎一个城镇的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一个城镇的生命线,所以政府在设计规划城镇排涝防涝时应格外慎重,在城镇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提高防涝排涝设计的标准以适应城镇快速发展的需要。在设计城镇防洪排涝时,应综合考虑城镇各方面的因素。例如:城镇的平均降雨量、最大降雨量、城镇地形地貌、水域的高水位等。

为减少暴雨内涝对城镇的影响,除做好城镇雨水系统的规划建设,城镇本身规划建设也要考虑减少暴雨内涝的危害,如重要建设项目避开低洼地区,保证一定的基地高程,尽量避免建设下穿地道等等。城镇竖向高程布置合理,可以减少暴雨内涝对城镇的影响。

6、加强雨洪模型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雨水设计时可采用数学模型法以提高预测雨水量的准确性,其中利用雨洪数学模型,还可以对现状雨水系统进行评估,可以进行不同重现期情景的模拟,对雨水系统规划设计进行校核,对超标降雨进行风险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与建议,从而提高雨水系统规划的科学性。有条件的城镇在编制雨水系统规划时,可以对雨洪模型进行探讨研究应用。

7、优化城镇排污系统设计

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和工厂企业污水的处理是每个城镇时刻都要面临的问题,政府在城镇排污设计中不但要考虑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还应引进先进科技和技术,建设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市政排污设施。例如:生活污水反应器,它有利于城镇污水的排放向高效移动床、流化床进展。城镇污水的排放离不开城镇道路建设,在设计城镇污水排放时应综合结合道路设计、地坪标高等,市政给排水与城镇其它功能相协调。在排污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施工条件,确定合理的排污管最低设计高程,结合当地条件合理选用排水管材,同时应注意污水泵站位置的选择,这有利于控制整个管网高程,可以节约投资,也能有效的提高城镇污水的排放效率。

8、协调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与其他专业规划设计的关系

城镇道路高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市政给水与排水系统的设计,尽量避免路网的低洼区域出现在排水管网的起端的情况。景观绿化设计时可以考虑和雨水综合利用规划相协调,一方面可以减少雨水径流、减小初期雨水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收到一定的景观效益等等。市政给排水规划与其他专业的规划是否协调一致对城镇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合理组织城镇给水系统设计

1、合理布置给水管网

输、配水管均为地下隐蔽工程,施工难度和影响面大,因此,宜按规划期限要求一次建成。为结合近期建设,节省近期投资,有些输、配水管可考虑双管或多管,以便分期实施。给水工程中输水管道所占投资比重较大,因此城市输水管道应缩短长度,并沿现有或规划道路铺设,同时也便于维修管理。城市配水干管沿规划或现有道路布置既方便用户接管,又可以方便维修管理。但宜避开城市交通主干道,以免维修时影响交通。

2、优化供水统一调度系统

为了保证城市供水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保证水质指标合格率、管网压力合格率,管网修漏及时率、能耗指标符合考核标准,有必要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控制、通信、显示技术,建立城市供水的SCaDa系统(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并且从以监测为核心、目的,配以简单的水量预测,进行人工调度的方式中转变过来,建立以管网模式为基础的优化调度信息系统。

3、控制管网漏损

在管网设计中充分考虑管网所处周围的物理应力及电化学、生物环境等对管网的破坏和侵蚀作用,在管材选用上做出合理选择;推广检漏新技术(如安装在管道上的漏水声音探测记录装置等),加大检漏力度,提高暗漏检测能力和准确率;引进新设备,尽可能采用原管位更新技术,加快管道修复率。

4、推广综合管沟技术

所谓综合管沟,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给水、电力、通讯、燃气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设计和管理。

5、发展环保、节能的净水工艺

由于水源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对水质日益的关注和要求的不断提高,更是科学技术例如水质检测技术及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传统净水工艺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了,于是现在在水处理的工艺中出现了许多新概念、新工艺。例如处理工艺自动化,紫外线消毒工艺以及膜处理工艺等。

四、合理组织城镇排水系统设计与规划

1、加大科学的研究力度

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城镇的排水工程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支持,重视排水工程的建设研究,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工艺及相关经验,以确保城镇排水工程得到更高的起点及规范标准,及时的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为城镇排水工程带来有力的技术支持。

2、景观与工程相结合

在一些水系较少的城镇,地势较低并且平坦的区域,可以把雨水主干管人工景观河道或者人工湖结合考虑。人工河道既可以有效地缩小排水管渠的排水距离,减少干管管径,同时合理设置的人工湖可以缓解瞬时强降水对雨水管道的排水压力,两者相互补充,既解决了排水问题,又有利于城镇生态环境的改善,符合现代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重力自流与机械强排相结合

城镇排水方式有多样,在排水较好的区域,排水方式一般都是重力流自排。但在城镇的某些区域,排水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可以自排和强排相结合。如城镇地面高程比周边河流一定频率洪水位低并且高水位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地区,我们只能采取机械强排的方式。但在城镇的有些区域地面高程与周边河流洪水位的高差相差不大或高水位持续时间比较短,应该深入分析研究当地与排水有关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进行必要的方案比较,确定排水方式是采取强排或是自排。或者通过必要措施来实现自排。有些城镇区域排水,在非汛期时,雨水可以通过重力排入下游水体,到汛期,河水水位上涨引起顶托,城镇排水不畅,使市区出现大量积水,甚至出现河水倒灌城区,出现城区内涝,因此需要自排和强排相结合。

4、加大雨水资源的利用

在城镇排水设计中,一味的加大雨水工程,但却不能完全解决城镇排水不畅的问题,尤其是老城区,管线种类多,道路窄及其他种种原因,老城区的管道大面积改造和加大管径施工困难很大。这时,我们不妨换个思维,可以通过加大雨水的利用,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水资源的压力,也能有效减轻城镇排水压力。

5、排水管材的选择

国内常规设计中,一般都采用钢筋混凝土管道,由于钢筋混凝土管的自身质量大,管壁厚,沟槽开挖宽度也较大,增大了施工工程量,但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工技术的发展,新型管材的生产技术越来越成熟,强度能满足设计要求,价格也趋于合理。如塑料管,其内壁光滑,粗糙系数小,过水能力比同等管径的混凝土管大,在同等条件下可以减小埋深或减小一级管径,施工也相对便利。因此在城镇排水设计中,应大力推广新型管材。

6、扩宽投资渠道

通过市场经济的规律,为城镇的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将传统的封闭性运作改为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运作。在得到政府的投资力度保证及资金充足的条件下,建立科学合理的投资政策环境,从社会上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严格打击行业垄断,并根据谁投资、谁担险、谁受益的原则,确保投资的利益驱动效益及风险对工程的约束体系,进而使相关的融资体系得到长期有效的发展,最终为城镇的给排水事业贡献力量。

7、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将排水工程的建设以及管理的相关要求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当中,采取国际通用的制度规范,并通过行政立法,对相关的制度规范进行完善,构建科学的给排水工程的建设及责任制度体制,进而使管理权限得以明确,使市政给排水工程明确设计规划、建设施工、维护保养、监督检测的各部门相互协调,明确分工的职责与监理的体系[2]。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市政给排水设计与规划当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给排水工作存在困难。因此,在进行市政给排水的规划时,应妥善处理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可能导致的水资源问题,以生态、节能、环保为城镇发展的目标。并结合上文所述的相关观点及论述,加强对当前给排水工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管理,最终使我国城镇给排水工程得到健全的发展。

参考文献

城镇供水管理篇7

一、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兵团团场把发展城镇作为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来抓,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推动了周边连队向城镇转化,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但是,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不利因素。

1、城镇体系不够完善。城镇体系分工不十分明确,空间配制缺乏协调,规模过小。

2、城镇化水平低。城镇仍处于城市化发展初期。

3、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团内共享的基础设施缺乏,城镇之间的发展和建设缺乏统一协调。

4、保障体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城镇化建设相关制度有待进一步配套完善。

5、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经济总体效益不高。

二、加快团场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一)进一步健全城镇功能

1、构筑城镇道路网络。加快城镇骨架公路建设和出入城通道建设,改善区位条件,增强团场城镇的积聚能力。

2、增强城镇供水保障能力。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建成水质优良、水量充足、普及率高的城镇现代综合供水体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入自然水体;加快实施城镇中心供水管网改造与扩建,全面提高团镇区的供水质量和能力。

3、健全城镇能源供应体系。以“安全、高效、稳定”为目标,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供电资源,完善输、变电设施,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以满足城镇发展需要。建设以团部为中心辐射各连队的天然气输送网,稳步发展城镇天然气,提高气化普及率,基本满足城镇居民生活的需要。

4、完善城镇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强城镇光纤输网、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数据通讯网的建设;发展信息公用平台和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社会治安、防灾减灾等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小城镇本地通信网。

5、加强城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重视城镇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丰富职工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

6、推进城镇卫生、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巩固发展初级卫生保健成果,建立健全方便、优质、高效、价廉的镇区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人人享受卫生保健;建立健全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覆盖城乡、快速畅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应急能力。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建设体育场馆,加快完善群众性体育活动设施。

7、加强城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城镇规划和设计要充分考虑防灾减灾,提高城镇应急能力和救灾能力。健全消防、防汛、防旱以及综合防灾的设施及管理体系,加强人民防空体系建设,提高城镇的整体防护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促进城镇产业发展

1、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农业产业化是加速农业现代化、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前提条件。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积极培育和发展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要大力发展产、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组织化程度。

2、重点发展新型工业。坚持走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的新型发展道路。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形成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促进工业结构升级。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项目为依托,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关联度高的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达到共享基础设施和提高规模效益的目的,壮大园区优势。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幅度增加经济总量与经济效益,壮大城镇产业支撑。

3、提升城镇商贸业发展水平。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进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化流通方式转变,传统流通格局向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转变,提升商贸业整体水平。

4、大力发展城镇现代物流业。加大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起现代物流的硬件设施,加快构建信息通达、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对企业有吸引力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综合运用先进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机械设备,在农副产品等方面,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优势企业。

5、促进科技进步。以增强城镇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加大科技投入,解决行业和产业关键技术,引进和推广新科技、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行业和产业科技含量,促进科技进步,为城镇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6、发展教育事业。科学处理好教育和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断强化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努力创办高等院校,为城镇建设提供实用型、高技能型人才;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优化教育资源。

(三)加强城镇管理

1、加强城镇规划实施和管理。抓好城镇总体规划工作,强化规划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调控和指导,健全城镇规划实施机制。

2、加强城镇建设管理。因地制宜,调整和完善城镇建设标准。严格建设程序,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后施工,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运用法律手段强化对规划、设计、施工的监管。

城镇供水管理篇8

关键词:城镇供水安全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由于饮用水水质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与健康,所以它不仅是城镇供水,也是城镇公共安全体系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安全问题,既关系到广大城镇居民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又涉及到城镇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直接关系到投资环境质量和国际声誉。

一、城镇供水水质安全性存在的问题

1、水源污染

水源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的面源污染和工业的点源污染,两者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从源头保障供水水质安全时,两者必须同时考虑。

(1)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农药化肥的使用和农村畜禽养殖。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化肥和农药的生产使用量分别居世界第1,2位,畜禽养殖业也始终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畜、禽存栏量每10年增加1~2倍。农业产生的大量n,p和CoD(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长期在水体中积累,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而导致水源水质的恶化。继而影响城镇供水水质安全。

对于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应考虑其对供水水质安全的累积效应。另外,面源污染中的一些难以生物降解的污染物,如有机磷、有机氯,被水生生物和水体中的沉积物吸附并富集,如果释放出来产生交互作用和形态变化,可能导致水源水质短时间内的急剧恶化,从而产生重大的供水水质安全事故。

(2)工业点源污染

工业点源污染对供水水质安全虽然也具有累积效应。但从国内外一些供水水质安全事故经验教训来看,其重点应该放在工业突发性事故所导致的水质变化,如有毒化学品泄漏所引起的化学污染问题等。

2、城镇制水工艺的不足

传统的水处理技术已经难以适应于微污染水源的处理工艺。目前,我国所采用的饮用水净化方法基本为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为主的传统水处理工艺,其仅适用于处理未受到污染的天然水源水,难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氨态氮、挥发酚等溶解性污染物,不适用于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地下和地面水源水的处理。强化混凝、预氧化和生物活性碳等深度处理技术虽然可以一定程度提高供水水质安全,但由于成本较高等实际问题难以得到推广。

3、城镇供水水质的二次污染

经过严格的净化处理及消毒的自来水,还需经过输送蓄贮才能到达用户,在管网输送和水池(箱)蓄贮过程中,由于环境条件和水的流动特性等原因,藻类和微生物可能大量繁殖和滋生,外界污染物也容易被带入,从而造成供水水质的二次污染。我国大部分城镇供水管网覆盖面大,水的停留时间长,并采用二次加压方式供水,二次污染的机会也就大,所以水质二次污染比较严重。

城镇供水系统造成的二次污染使原本合格的水成为不合格的水,或优质水的品质在相当程度上有所降低。在城镇供水系统二次污染造成的水质下降中,城镇供水管网约占30%,在建有水池(箱)二次加压供水系统的居住区范围内约占70%。因此,水在输送蓄贮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已经直接影响了城镇供水水质安全。

二、城镇供水水质安全保障技术对策与措施

1、加强水污染控制

加强水污染控制,保护水源安全是城镇供水水质安全保障的基本对策和治本措施。水环境污染是威胁水源水质安全和城镇供水水质安全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理水环境污染,采取以清洁生产为代表污染预防性的源头控制为主、以总量控制与达标排放相结合污染物削减方式的末端治理为辅的防污减灾战略;把保护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饮用水源,保障饮用水的安全作为水污染防治的突出重点。

2、采用先进适用的水处理技术

采用先进适用给水处理新理论、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替代传统工艺和技术,对现有给水处理工艺和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强化适应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工艺能力,提高处理水质是城镇供水水质安全保障的有效对策和措施。根据笔者及有关专家对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研究的结果,提出以下安全优质水保障技术措施。

(1)过氧化法。即采用不产生有害副产物或产生安全量副产物的化学药剂,对原水进行预氧化处理,以去除或降低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例如高锰酸钾、臭氧和过氧化氢等强氧化剂。

(2)强化混凝法。即采用向水中投加过量的混凝剂和助凝剂,并控制最佳的混凝条件,提高常规处理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最大限度地去除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该法对于污染很轻的水源,使处理后水达标是经济有效的。

(3)生物接触氧化法。即采用附着在填料表面的微生物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和降解,用曝气的方式供氧。填料可以采用活性炭、陶粒等高比表面积的粒状多孔介质。该方法能够有效去除有机物和氨氮等可生物降解物质。

(4)活性炭吸附法。即利用粒状活性炭吸附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可在传统水处理系统之后作为深度处理工艺单元;可与臭氧氧化结合成为臭氧活性炭工艺;也可与生物法结合成为生物活性炭工艺或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

(5)膜法。即采用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等膜滤方法去除水中污染物。一般接在其他处理系统之后作为深度处理工艺单元,以生产优质水。

(6)紫外线消毒。即利用紫外线光源产生的200~275nm波长的紫外线杀灭水中微生物的消毒方法。该方法不产生任何对人体有害的消毒副产物,是一种高效、经济、安全的饮用水消毒工艺,可作为氯化消毒的替代消毒方法。

3、强化输送蓄贮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控制

采用有效措施防治成品水在输送蓄贮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是保障城镇供水水质安全的关键环节。城镇供水水质安全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水源到用水点,不论是水源保护和净水工艺,还是管网输送和蓄贮加压,任何环节出现问题或者不当,都会影响用水点处的水质安全,因此进行全程质量控制是非常必要的。防治二次污染的主要措施如下:

(1)采用防污染的输水和配水管材。采用各种卫生级的塑料管、不锈钢管或有卫生级环氧树脂涂层的金属管。淘汰混凝土管和冷镀锌钢管等易溶解出污染物和易产生锈垢的管材。

(2)采用防治污染的二次供水设施。改进蓄贮水池(箱)的工艺结构,保证水的流动性,防止微生物滋生;要采用防止污染的卫生材质建造水池(箱),防止锈垢等污染物产生;二次加压系统宜采用微机变频调速水泵装置,省去了高位水池(箱),减少了一次污染的机会。

(3)采用紫外线二次消毒措施,确保用水点处微生物指标合格。

(4)必要时在用水点处采用二次净水措施。

4、建立城镇供水水质安全监测体系并提高水质检测水平

建立健全和完善城镇供水水质安全监测体系,在对城镇供水企业监督管理的同时,以便给有关部门及时准确地提供各个供水环节的水质信息,为城镇供水水质安全做出准确的预警,为纠正影响水质安全性的疏漏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依据;为修订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提供依据。水质检测部门和供水企业应在媒体上定期公布饮用水水质检测结果,以便让消费者知情。提高水质检测管理部门和供水企业的检测水平,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提高水质分析精度,以确保城镇供水水质安全。

结束语

随着水资源短缺的日益严重和水环境污染的加剧,我国城镇供水水质安全必将面临严峻挑战,社会各界要关注城镇供水水质安全,充分激发和调动广大群众参与保护与监督城镇供水安全的积极性,确保广大城镇居民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胡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城镇供水设施改造技术指南(试行)》――指导城镇供水系统水质达标改造[J].建设科技.2009(21)

[2]张德军.河源净水厂水处理工艺方案设计简介[J].甘肃科技纵横.2007(01)

城镇供水管理篇9

论文摘要:面对德州市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调查分析,结合小城镇发展扫建设实际,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改进意见。

1、前言

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事关小城镇消防安全和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实施大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总体水平比较低,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欠帐问题十分突出。我们通过对德州市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状况的调查分析,提出几点对策意见,供大家参考。

2、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消防规划不落实,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无章可循,存在盲目性和不科学性

消防规划是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目前大多数小城镇缺少消防规划,有的虽在小城镇总体建设规划中提及有消防内容,但缺乏深度,内容不完整,可操作性不强。目前,德州市126个小城镇中,只有6个城镇编制有专门的消防规划,在总体规划中形成了消防规划专篇的不足30%0消防规划不完善,导致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无序、混乱和欠帐。

2.2城镇消火栓建设缺口大、到位差

许多小城镇消火栓建设还没有起步,现有消火栓安装普遍存在安装数量不足,管网管径小,压力低等问题,加之,日常管理维护保养差,完好率低。目前,德州市126个乡镇中,安装有消火栓的仅88个,占总数的69.8%,其中38个乡镇尚未安装消火栓,每个乡镇平均消火栓数只有2.2具,欠帐率80%。全市供水主管不到100mm的乡镇53个,相当一部份供水主管不到50mm,一半以上供水压力不足0.25mpa,其中还有近35%的不足0.1mpa。目前,大多乡镇白来水厂(站)通过改制已私有化,加之,政府专项维护经费不到位,城镇消火栓、消防供水管网日常维护保养不落实,许多消火栓年久失修,无法正常开启。

2.3灭火救灾的基本装备缺乏,城镇自我救灾能力十分薄弱

小城镇大都离公安消防队比较远,火灾时关键要立足自我救护。各地小城镇普遍存在重组织队伍建设,轻装备配备问题。目前,德州市90%以上的小城镇依托乡镇干部、基干民兵和志原者等组建有兼职的抢险救灾应急小分队,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大都空有一个组织,而没有配备消防手抬泵、水带、水枪、消火栓钥匙等基本的灭火救灾和其它抢险救灾装备。火灾时,主要靠的还是锅、碗、瓢、盆、桶等端水、递水灭火这种最原始和简陋的手段,一方面使小城镇现有消火栓等消防设施无法取用灭火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也使应急分队的组建缺乏真正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2.4自然、天然水源取水设施不完善,可借消防水源利用率低

各地小城镇大都有极为丰富的自然或天然水源,这是小城镇灭火救灾的重要储备力量。黄河流经本市62公里,年可引水25亿立方,目前,德州市126个乡镇中,89个在镇区500m范围内有江河、水塘、湖泊、水库等自然、天然水源达186处,但真正能直接作为消防给水之用的不足30%,普遍没有因地制宜建立供消防车取水用的码头、取水井或取水口,消防车无法直接取水灭火,白白浪费了本就紧张的小城镇消防水源,火灾时,往往只有望火兴叹,望水兴叹。

3、加强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意见

3.1搞好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做到有章可循

搞好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必须编制切实可行的小城镇消防规划。各地政府应当按照《消防法》、《山东省城市消防规划编制办法》等法规要求,将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并组织有关主管部门具体实施和落实。小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必须与城镇总体规划相配套,与城镇发展相适应,具有可操作性,特别要结合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小城镇总体建设水平还不发达的现状,注重实用,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重点从城镇功能分区和安全布局、市政消火栓、消防通道、消防基本装备等几个方面人手,不宜面面俱到,宜粗不宜细。

3.2加强小城镇消火栓建设和消防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和保养工作

消火栓是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基础内容,是小城镇灭火救灾的基本武器。在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把消火栓建设作为重点,切实按照国家规范要求进行规划和建设。对于新开发建设的区域,要按照城镇消防规划要求,坚持路修到哪里,消火栓就安装到哪里的原则,努力保证消火栓开始就建设到位。对于原有镇区消火栓欠帐问题,要认真制订计划,及时补充安装,尽快还清旧帐。另外,城镇消防基础设施维护保养工作环节多,任务重,要求高,必须从组织机构,责任制度,维护经费等方面予以保障。要落实小城镇消防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和保养工作的归口部门和责任单位,解决谁主管问题。要制定完备的消防设施检查、维护、修理、验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落实严格的奖惩措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3加强灭火救灾基本装备配备,提高小城镇自我救灾能力

小城镇火灾自我救护能力的提高,除了加强组织机构和救灾队伍建设以外,更为重要和关键的还在于救灾装备建设,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强化抢险救灾应急小分队等多种形式救灾队伍建设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基木灭火救灾装备的配备。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手抬泵(轻便型)、消防水带、水枪等最基本的灭火救灾装备,对干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配备一定数量的轻便消防车,组建专兼职多功能消防队伍,并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救灾个人防护装备等。要加强灭火救灾基本装备管理,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应用性训练、演练,提高实战水平,保障火灾情况下能随时集结,快速出动,有效灭火。

3.4因地制宜,抓好自然、天然水源取水设施建设,提高后备消防水源灭火救灾利用率

从各地小城镇现有河流、湖泊、水塘、水库等自然、天然水源情况来看,其水质、水量大都可作为消防给水使用。要加强消防取水设施建设,保证火灾时消防车或消防泵能够及时、方便取水灭火。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自然、天然水源的情况,有计划地修建一定数量的消防车用取水码头,开辟供消防车或消防泵用的取水井、取水口。可根据城镇发展建设的需要,有计划地在镇区主要建筑区域修建一定数量的景观水池,既美化城镇景观,又可作消防水源之用,一举两得。

城镇供水管理篇10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市主体土建论文地区经济

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乡发展的支撑体系,要突出以基础设施为先导的方针,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的重视和研究,共建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使其真正发挥对城乡空间优化的促进与引导作用,为一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支撑和保障。

一、兖州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区域协调

城乡化的发展使得较多发达地区在空间上已经呈现出连绵化趋势。但是,各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仍坚持各行政界限内自成体系,各自发展,缺乏协调统一,并表现出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兖州市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均GDp已达到中等发达水平。经济较好的大安镇与新兖镇从城市建设上来看,已与市区完全衔接,但基础设施的供给由各镇自行配给,且不成系统。两镇无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都没有统一的供水系统,采用大量的自备井,滥采现象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超采量已达167.5万立方米/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缺乏,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境内主要河流泗河、府河、蓼沟河、府河等,均严重污染,属劣Ⅴ类水质;集中供热、热源建设滞后,存在大量小型燃煤锅炉房,10吨/小时及以下小型锅炉台数占锅炉总数的90%,绝大部分以散煤为燃料,能效低,环境污染严重。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体系发展中“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明显,大多数的规划都将城市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忽视农村发展建设,各级政府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也主要集中在城市,这就造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的局面。兖州市农村的基础设施基本都是自建自用,缺乏系统的建设与管理,仍处于较初级阶段。农户用水采用自打井或者简易供水站,污水采用渗井或散排,取暖基本为自建小锅炉,垃圾随处堆放,这些现状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而且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兖州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状况沿袭了南方城镇发展的老路,城镇用地的无序扩展导致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与混乱,这也是内地城乡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城乡统筹基础设施规划的原则

1、区域性原则

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规划要从城乡区域的整体考虑,缩小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为目标,突破传统规划的视角,打破各行政界限内自成体系的模式,注重区域范围的城乡统筹、全面覆盖,构建城乡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模式。

2、协调性原则

城市规划里的基础设施主要任务是整合协调各类设施规划,并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大型基础设施提出协调措施与建议。传统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基础设施规划部分虽然面面俱到,但多数是将各专项规划“纳入”其中。因此,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规划应从整体的发展方向,协调区域化的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同时要注重减少城乡之间差距。

3、适宜性原则

城乡统筹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基础设施建设亦是如此,且农村较城市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将城市的建设方式直接用于农村。因此,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规划应结合城乡现状、立足长远,既适于城市、农村各自特点的建设方式,同时保证远期规划的战略性与近期规划的可实施性,以适应城乡发展不同阶段的要求。

四、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规划

兖州市城乡总体规划中引入和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在空间层次划分及空间组织模式上转变了以往的方法,将市域城乡空间规划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市域,第二个层面是空间发展片区,第三个层面是群落。群落包括中心城区、镇区和村庄群落(农村社区)三种空间组织单元。其中村庄群落定义为“在一定自然和社会条件作用下,空间上结合较为紧密,经济社会方面关系较密切的多个村庄,群落内的村庄以松散而有机的方式彼此服务和联系。”

通过该居民点体系规划,有效地聚集了散落的农村人口,有利于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本次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也基于该体系,满足各层次生产生活需求。

五、区域性供水系统

第一,供水模式的转变。目前对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供水系统的研究中,提出区域性供水模式,该模式有两种,即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的模式和区域性集中供水的模式。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的模式侧重于管理系统,是对所辖区域的供水及其配套服务企业实行统一管理,但管网系统不一定连成一体,即水源和管网都可能是分散的。该系统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浓缩了一定数量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为整个区域服务,从而有利于供水系统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效能的发挥。区域性集中供水的模式不仅管理集中,供水也形成一体。该模式是水源相对集中、管网连成一片的供水系统,较多地实行长距离输配水,是把一个区域内的若干净水厂及其配套企业联合成一体,统一开发和分配水资源,不仅为中心城市供水,还同时向周边城镇及广大农村集居点供水,供水面积小至数十平方千米,大至数千平方千米。这种模式比原分散的、独自的、小规模的供水系统,提高了系统的专业性、合理性、可靠性与经济性。

第二,兖州市城乡供水系统规划。根据余杭、山东、山西等地城乡供水系统建设的经验总结,兖州市结合当地地势平坦的实际情况,应采用区域性供水模式,近期以区域性供水集中管理为主,远期逐步形成区域性集中供水系统。

中心城区:将扩建的两座现状水厂与规划新建的两座水厂供水联网,形成中心城区集中供水系统,由兖州市自来水公司管理,加强各水厂的联通性,保证质与量的安全性。

镇区与村庄群落:规划在镇区或中心群落村庄内建设集中供水厂,由各水厂直接向镇区及中心群落村庄供水,周边村庄群落及村庄建设供水站,由供水站供水,各水厂建设管网至就近供水站,各水厂之间由供水主干网连成环状,最终形成“水厂—供水站—用户”两级供水的网状结构,形成乡镇集中供水系统,由兖州市农村供水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远期随着城乡的统筹发展,中心城区供水系统逐步与乡镇供水系统联网,并建设统一的管理系统,最终建成覆盖全市域的区域性集中供水系统。

六、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排水系统

第一,排水系统的发展。近些年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适合小规模污水处理的设施有了较快的发展,这为分散的污水处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在城镇应用较多的小型简易污水处理设施主要有传统化粪池、沼气发酵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等,基本特点是结构简单,费用低廉,易于管理,实施方便。在以往城市建设中,老城区排水体制大多采用的雨污合流制,随着污染的严重,老城区逐步改为雨污分流制,城市新区、小城镇一般实行雨污分流制,而农村地区基本没有排水系统。随着城市扩张并逐步与周边村庄毗邻,可将周边村庄污水排放纳入新区、小城镇统一规划,打破行政区划的界定,集中处理,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节省周边村庄的污水处理成本。对于不宜排入周边污水厂的村庄,可分散的设置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单独处理。

第二,兖州市城乡排水系统规划。在兖州市城乡总体规划中,结合居民点体系规划,因地制宜的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兖州市治污工程建设。

中心城区:采用雨污分流制。工业废水由企业自行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管网,与生活污水统一由规划新建及扩建的两座污水厂集中处理,同时加强再生水的处理回用,可将再生水回用于低质工业用水、浇洒绿地、道路,补充景观河道用水等,以缓解地下水超采严重的局面。

镇区与村庄群落:采用雨污分流制。镇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处理镇区及周边较近村庄的污水;距离中心城区较近的村庄群落可纳入中心城区统一处理;其他村庄群落可因地制宜地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及湿地系统集中处理。镇区及村庄群落雨水可以建设雨水管网或采用造价较低的明渠排放;一般村庄沿地面自然排放,可缓建雨水排放系统。

七、多元化能源供应系统

第一,能源结构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对未来能源供应的重要作用,采取立法和各种政策措施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占主要地位的是生物质能,其次是太阳能。我国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逐步提高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北京已开始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法》地方实施细则以及鼓励发展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专项政策措施。

第二,兖州市城乡能源系统规划。即满足供应又保护环境的能源供应系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有利保障,随国内外能源结构的调整,兖州市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发展策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节能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创建电力、焦炉煤气、天然气、煤炭及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同时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能条件。中心城区发展以电力、煤炭、天然气为主,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辅的能源系统。

镇区与村庄群落:除电力、煤炭、液化石油气等传统能源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太阳能与改良的生物质能。太阳能可用于供暖、供应热水。生物质能有沼气和生物质成型燃料,沼气利用逐步发展大中型沼气池,依托养殖场等建设镇区级、村庄群落级大中型沼气池,集中供应村民生活或进行发电;生物质成型燃料直接用于家庭炊事、取暖、小型热水锅炉。同时要推广节能炉灶、太阳房、房屋节能改造等技术。

八、建立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规划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并建立区域性的协调机制、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各自为政的发展限制。另外引入市场化管理体制,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方筹集资金,可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可尝试性的吸引外资,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把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向社会。

《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提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镇、乡和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规划前提下的管理,加强市、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保证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城市、镇、乡和村庄在资源调配、生活供应、设施共享等方面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

参考文献:

1.王鹏.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规划的空间层次与GiS方法[J].2008年城市规划论文集.

2.赵洪宾,周建华.新型供水模式探讨[J].哈尔滨工业大学,2003,35(11):1354-1356.

3.何维华,钟泽斌.区域性供水模式的研究[J].给水排水,1998,24(4):11-14.

4.赵燕菁.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规划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2001,25(1):23-29.

5.张霞.基于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比较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学院学报,2007,3(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