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3:18

声乐教学特点篇1

声乐课作为影视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通过一定的声音训练方法及歌曲演唱,训练学生的声带机能,使其学会合理地运用嗓音及开发其嗓音的潜能,能够演唱具有一定难度的声乐作品,同时提高用声音塑造角色的能力。本文尝试通过对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教学现状的研究分析,打破原有的单一思维,从多个角度去探索一条适合表演专业发展的声乐教学的道路。

关键词:

影视表演;声乐教学;特点研究

对于影视表演专业来说,声乐、台词、形体、表演是四门主体课程。声乐课作为声音训练的基础课程,是影视表演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其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声音训练方法和歌曲练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声概念,充分挖掘其嗓音的潜能,使学生达到能够演唱具有一定难度的声乐作品,并提高用声音塑造角色的能力。从目前表演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来看,其目的是学习表演,心中有一个明星梦,或者有朝一日能成为男女一号。他们对表演课有着深入了解和实践演出的积累,同时对剧本和台词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表现欲望强烈,但是入学前接受过声乐训练的人却凤毛麟角,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或者即使有也是临阵磨枪的状态,对声乐知之甚少,更别谈有音乐上的表现。笔者曾参加过一届表演的招生,从现场的招生情况看,也反映出同样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嗓音处于未开发,或待开发的自然状态。真假声区完全不统一,大部分学生处在用大本嗓喊的状态。声音全真声或全虚声,甚至五音不全者也掺杂其中。从给表演专业的学生初上声乐课的表现看,有的学生出于好奇,有的学生胆怯,但绝大多数学生则完全忽视声乐课对声音开发的作用。这些现象表明,表演专业与音乐专业声乐在教学对象上存在的差异性。声乐课程是音乐表演专业的核心课程,属于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通过发声方法与技巧的训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掌握科学的方法与技巧,具备对声乐作品的分析、处理能力和演绎能力,从而培养出能胜任社会基层文艺工作者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很多院校声乐课程都是按照专业音乐院校声乐课程的模式进行,并没有突出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特点。而声乐课又是一门技能性要求很高的课程,所以在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有相应的体现。声乐课作为表演的主体课程,被列为声、台、形、表系列课程之首,充分说明声乐课对于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但由于影视表演专业学生招生人数有着逐年增加的趋势,且由于声乐这门课程本身对学生的基础条件要求较多,比如嗓音条件、音乐感觉等,因此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相比较音乐专业的教学就产生了诸多问题。显然,仍然沿用音乐专业声乐课的教学方式与实际的教学需要已经严重脱节。这种授课模式带来的弊端阻碍了对学生声音训练的要求,影响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质量。这种实际状况目前仍普遍存在于高校。如何给表演专业的学生上好声乐课,是作为表演专业声乐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与传统声乐教学的区别

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与传统声乐教学的区别主要有两个方面:培养目标不同。声乐课作为影视表演专业教学中的主要基础课,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科学系统的发声方法的训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声音潜能,提高声音对于歌曲的演绎及表达能力,加强对音乐的感受力,为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话剧(影视)是表演与台词的结合体,其主要行为是“演”与“说”,角色塑造基本靠大段的对白和台词来完成。演出形式的不同。声乐表演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演唱,主要采用大段的咏叹调、宣叙调及形体表演来完成角色塑造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演唱技巧的声乐人才。教学内容则主要以发声练习及训练演绎歌曲能力。因此声乐课教学方式上多以一对一的小课教学为主,同时辅以形体课、舞台表演等课程。而影视表演的声乐教学则应确立配合台词课,以服务表演教学为目标。表演的主要形式是话剧或影视剧。表演艺术主要是靠演员的形体、语言、情感等要素。因此如何把台词课与声乐课打通来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加强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训练

(一)根据方向的不同,确立训练重点

声乐作为一门学科,经过声乐教育家们几百年的积累与沉淀,形成了今天声乐教学的体系和方法。但是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是以培养专业歌唱演员为目标的。显然,这与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有着本质的差异。笔者认为,在符合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应配合语言、台词等课程,从而使声乐课训练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基础声音的开发与挖掘上,以辅助于表演教学。笔者曾就“对声乐课的意见及想法”这一问题对某一年级(表演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0%的同学希望能多演唱一些通俗的歌曲,少唱艺术歌曲,特别强调歌曲的音域一定不能太高,多唱一些以中声区为主的歌曲。这与平时课上学生的表现是相互对应的。我们应本着培养的学生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原则,满足社会的需要,使得课堂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这正是体现综合性大学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影视表演专业主要以培养影视演员或者话剧演员为主,大量的对白是演员推进剧情、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台词的朗诵训练自然成了演员表达的主要方式。影视表演的学生,早期的训练主要是以解放学生的表演天性为主,由表演的自然到不自然,然后再达到自然,使学生在舞台上能“演唱”会“行动”又能“表演”,从而提高学生对不同角色的声音塑造能力。

(二)台词课与声乐课相结合

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两者缺一不可。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对学生的演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做基础的发声训练时,常常为了保持好歌唱状态而忽视咬字、吐字。特别是中国歌曲,规范的字头、字腹、字尾的汉语发音规律是能否唱好的关键。因此,对于表演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以说带唱”的方法进行训练。通过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练习,反而会比较自然地度过学习声乐的初级阶段。说话的声音是否好听、悦耳,取决于母音的发音是否正确、圆润。而演唱则是将这种正确的发声加以夸张和延续,换言之,说与唱的主要区别在于母音上的延长程度。因此,对于初级学声乐和表演专业学生的声乐学习,也可以说是在寻找一种母音延长的方法。日常说话习惯好的人,吐字清晰,音色纯净,在由“说话”过渡到“演唱”时,状态相对自然。而习惯不好的人则可能出现漏气、音色不纯净等问题,虽然也可以听懂,但却让听者感觉很累,这样的方法用来演唱,同样也是不可取的。影视(话剧)演员对声音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试想一名优秀的演员可以做到动情地表演,但语言却既无色彩又无共鸣,而且还缺乏穿透力,那么纵然有满腔的情感也难以传达给观众。所以,一名优秀的演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声音基础,而且要懂得科学的发声方法。因此声乐课须与台词课紧密结合,通过有效地训练,提高声音的表现力。在声乐教学中,经常201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在演唱中咬字含糊、咬字不清和不亲切。但若改成朗诵歌词,则咬字也清楚了,发音也圆润了,正所谓“说得比唱得好听”。因此,加强台词的训练和声音的训练是相互促进的,对帮助声乐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中,我们采用“以说带唱”的训练方式。通过大声的、拖长音的朗读歌词来逐渐带入演唱的感觉。这种逐字练习的训练方式,练习的时间要保证,短时间的练习不会有效果,一定要有一定的量的积累,才可能在歌唱状态上有所提高。在大声朗读歌词的时候,整个身体下有气息的支持,上有声音的位置,达到上下贯通。朗诵练习时,对自己声音的方向要明确,使自己的声音能让远处的人听到,尾音适当延长。做这种练习时,如能与一定的肢体动作配合,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做好朗诵歌词的基础上,再去逐渐带入歌唱的练习。如“小时候,妈妈对我讲”,把朗诵的情感带入到歌唱中,在咬住字的基础上,加入歌唱的旋律。特别是在“候”和“讲”这两个拖长音的地方,在通过朗诵咬住字的基础上,找到气息的支点,通过气息的支持,把声音往外推,从而保证歌曲拖长音的声音要求。对歌词不重视是造成有些学生声音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一般来说,说话与歌唱在发声状态上,虽有着共同点,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说与唱使用着共同的发声器官——声带,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体现在音域、音量、音质以及共鸣腔、气息运用等方面。有些人在演唱中吐字不清晰,却盲目地追求声音上的厚重效果。刻意压喉,导致演唱中嘴内似有东西,完全失去了声音的美感,感染听众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课堂上,笔者经常要求学生在歌唱前先清晰地大声朗读歌词,从中体会说与唱的联系。

(三)以自然音区为基础,夯实歌唱基础音区

无论多么著名的歌唱家,只有让观众感觉到他的演唱是优美的、亲切的、自然的,才能被观众接受和喜欢。声乐训练首先要重点对学生的中声区进行训练,把说话的发音作为歌唱的基本声音框架。在此基础上对音区、音高、音量等因素进行扩大。大部分表演专业学生的声音特点是真声成分偏多。这就要求在声乐训练中要更多地注重中声区,特别是小字一组的音区练习,对音域的训练不宜过宽。因为学生无论是影视表演还是话剧表演时,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以对白为主。因此他们的说话也多以真声为主,其真假声混合程度比歌唱演员明显少得多。因此要加强中声区的训练,让学生从口腔状态保持稳定,从最松弛的中声区开始,逐步扩展。例如《摇篮曲》(舒伯特作曲),“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这首歌曲的音区基本以中声区为主,且歌词多有“睡”和“吧”字,既有闭口音又有开口音,因此在演唱时,先巩固住中声区的歌唱状态,演唱中声区时,大部分的学生状态容易稳定,在开口音和闭口音的转换上也会过渡自然。在保持住中声区的演唱状态的基础上,再去向高低两边的音域进行扩展,从而达到扩充音域的目的。通过巩固中声区训练,达到放松喉咙、稳定喉头,自如发声的效果,增加学生自信心,打好声音基础。声乐教师要潜心研究表演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在表演上的优势。同时紧密地结合台词等相关课程的训练手段,进一步丰富声乐课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使表演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水平能有一个大幅度地提升,使学生不仅能说得好,而且能唱得好。

(四)发挥表演专业学生自身优势,在演与唱结合上求突破

声乐教学特点篇2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艺术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206-01

1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优质方式

民族声乐优质的演唱教学方式,可良好的掌控歌唱内容、展现艺术形象、优化整体结构,并正确的表达传递情感,通过合理应用音乐发声技巧,借助优质的教学方式,提升演唱人员掌控声乐气息、把握共鸣、锻炼提升音色,字正腔圆的演绎音乐以及艺术展现力。课堂教学实践应体现良好的艺术性,针对学生的丰富感知、创新想象力、艺术理解力进行强化培训,令其能自主应用艺术审美视角良好的选择应用恰当的声音进行作品展现,通过同民族声乐作品的良好情感交融,令其以最恰当的形态演绎。民族声乐学习阶段中,学生不仅应具备基础识谱以及歌唱技能,同时,应体现良好的调节以及传递歌曲情感的综合能力。应深入的对民族声乐歌曲渗透的文化背景、呈现的地域风格进行相应的了解与掌握。同时,民族声乐教学应实现同学生意识思维、创新实践技能、声乐分析能力的良好融合。注重对其综合学习技能的优质培养。教育者进行声乐教学实践中应关注学生呼吸,引导其正确的吐字,形成良好的情感共鸣。民族声乐训练阶段中,针对声乐的培训塑造方式分析尤为重要,教师应通过对各国家、区域著名的音乐大师进行列举分析,研究其取得的音乐成就,对声乐的热爱精神,并逐步的引入声乐教学实践中,令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确声乐的真正起源、发展历史。教师应引导传授学生明确,对音乐的恰当演绎处理需要秉承积极向上、乐观发展、热爱生活的意识,方能谱写一曲充满意境、内涵深刻的声乐作品。歌曲内容中通常包含了作曲人的真实情感,将歌曲交至歌唱人手中,应令其全面的明确作曲家内心深处呈现的情感世界,方能通过细腻的演绎、丰富情感的处理完美的歌唱声乐作品。

2民族声乐演唱教学艺术特点

2.1创设场景、关注实践,探究声乐文化

声乐日常教学阶段中,教师为教学过程的核心主导,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领,令其具备良好的音乐感觉,逐步丰富歌唱演绎情感,进行到位的掌控与情感的拿捏。在处理歌曲阶段中,应令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通过一丝情感、契合的话语打动学生神经。该类场景的创设为声乐实践教学主体目标,可培养激励学生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借助轻松巧妙的构思,升华歌唱演绎情感技能,体现民族声乐学习的内涵精髓。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开展声乐创造力以及发展力的培养,通过对精髓文化的探究,合理的践行教学目标。不应单纯的进行民族声乐知识的灌输,应在实践教学阶段中激励学生提升音乐创造力,令其丰富知识面,实现良好的扩展与升华。在了解声乐知识的基础上,应令其探究声乐内涵文化,进而进行更深层次的价值内涵研究。

2.2注重教学过程合作性

民族声乐教学阶段中,教师以及学生应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声乐学科起步发展较晚,属于一类新兴教学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应秉承教学相长的意识思维,通过开展合作学习,令自身同学生形成高度默契的配合,激发学生民族声乐学习环节中的积极性、创造力,主动的同教师展开良性互动,进而将课堂传授的各类声乐知识全面的消化掌握,并实现良好的拓展延伸。教学阶段中,学生以及教师应树立共同的发展目标。及时的开展讨论互动、沟通思想,进行情感的深刻交流,始终置于平等的地位,增加教学活动的民主性,进而以全面合作的模式融洽、良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以及学生互相配合、积极互动尤为重要。教师应针对民族声乐教学内容在每堂课均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学生则可依据各个学习阶段针对声乐学习的理解以及认知积极的向教师进行汇报。教师则可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思想意识发展、特征规律的掌握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与辅助。在下次课程之中,可联合学生一同配合,就难点问题积极讨论。进而在活跃教学气氛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对民族声乐学习的良好兴趣。长此以往,将有效的降低学生紧张、畏惧学习的心理,令其积极主动的锻炼,认真细致的学习民族声乐知识,优化实践效果。

2.3渗透情感教育、以声传情

从简单层面来讲,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即是对民歌的进一步发扬光大、持续的更新,是一种逐步升华的体现。不仅对传统民歌歌曲之中的经典方式进行了有效的传承与发扬,同时还加入西洋美声演唱技巧,吸取了国外声乐的先进经验,进而通过融合贯通形成了独具艺术特色的演唱形式。该类唱法更加关注真声以及拟声的有效集成,把握声音的一致统一,演绎流畅,关注语言的纯正清晰。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声音恬静纯洁、透彻清凉,且处理细腻。为令民族声乐艺术内涵的独特审美意境良好的予以展现,应实现声音与情感的交互融合,构建双向互动体系关系。教师应良好的把握处理歌唱气息。倘若处理不恰当,便会导致演唱人呈现出身体僵硬的现象,影响声乐演绎整体艺术效果。特别是在演绎高音阶段中,演唱者的脖子为用力的发音点位,随着发音的逐步提升,其脖子会感觉到明显的紧绷之感。这样演绎处理的歌曲声音呈现出干涩直白或刺耳的效果。反映出歌唱者气息欠缺,导致身体僵硬而形成对歌唱效果的不良影响。

2.4因材施教,用心歌唱

成功的歌曲演绎,需要演唱者对声乐作品形成强烈的内心感受,引感共鸣,真正阐述出声乐作品内涵的情感美,并能引领观众形成良好的审美享受,该效果为艺术修养历练的最终发展目标。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应因材施教,注重歌唱技巧的训练,对学生思维意识、音准音色的掌控力开展全面培训。同时,应令其积极的观察探究,在实践生活与不断学习中,把握客观环境特征,受到良好的熏陶,提升审美感知综合能力,强化思维敏捷度,进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艺术修养,通过用心歌唱实现全面升华发展。

3结语

总之,为提升民族声乐演唱教育水平,优化教学效果,应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明确内涵艺术特征,创设良好的教学场景、注重教学过程合作性、渗透情感教育,因材施教,方能令学生真正掌握声乐演唱技巧,提升学习能力,实现良好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声乐教学特点篇3

关键词:大学声乐;教学;主观教学法;局限

文艺是为大众服务的,声乐作为艺术的一种也是为大众服务的,声乐艺术的审美应以听众的审美为标准。歌者自己喜爱的声音不一定是好声音,歌者也往往不容易分辨出自己的声音正确与否。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对歌唱主题而言,是歌者自己内心的认识、感情,以歌唱为载体的一种表达。

一、大学声乐教学的特点

(一)主观性。声乐是人体自身歌唱的音乐,它的乐器就是人体本身,演奏者也是歌者自身。人的主要感受功能在于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真正演唱时,很难通过自身感受功能对自己歌声进行正确的判断。在声乐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声乐”的表演主体是人,歌者不是一个“留声机”,歌者都有自己的风格以及对声乐和艺术的理解,教师也有自己的风格和方式,所以大学声乐教学有鲜明的主观性,声乐教学也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以及教师对声乐和艺术的个人理解。

(二)实践性。声乐教学好坏的检验标准之一就是“表演”,大学里的实践主要是考试和比赛,通过表演可以发现声乐教学的不足,而表演的检验就是观众的体验,如果“声乐表演”歌者自认为很优秀,但是却不为广大听众认可,那么他也是不足的。所以声乐教学有很重要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可以让声乐教学不断开创新思路和新方法,增强听众的体验。声乐教学应该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技巧,声乐教学的实践性可以从声乐技能、技巧训练和声乐舞台实践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声乐教学中,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是教师根据学科教学内容或歌唱技术要求的需要指导学生进行的不断巩固的技术训练。

(三)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每个学生对声乐的理解不同、个人素养不同、对声乐的理解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就是教师根据不同条件和素质的教学对象而采用的教学内容,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可以说是声乐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一种有的放矢的教学措施。

(四)师生互动。在大学声乐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交流的过程,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效率,同时,通过师生互动还可以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潜能,学生也能够进一步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教学双方相互信任,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合作。声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性与其他的学科相比,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如果教学双方或某一方背离了师生互动的原则,教学活动的性质就有所改变,使教学演变成纯粹的“应付”。

二、主观教学法的必要性

“有时在一些只能意会、不好言传的情况下,凭感觉就会有一个基本理解。例如;‘声音位置感觉’‘声音共鸣感觉’‘气息控制感觉’‘读字感觉’‘情绪和情感的感觉’等等。①”由于声乐教学的特殊性,主观教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学习音乐理论或器乐门类明显不同的是,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存在更多的主观因素,这些主观因素有其存在的有用性和必要性。这由人的发声原理和歌者同时兼做自身声音倾听者的双重身份所决定,并由诸多因素影响结果。人在歌唱时对有关器官的活动,不能进行明确无误的人体解剖,不能把发声器官的活动规律弄得一清二楚,更不能在歌唱的同时看到各器官的活动状态。我们赖以发声的声带等器官和气息存在的重要场所――肺、气管、包括发声所需参与的肌肉运动,用肉眼难以观察得到,甚至根本就看不见、摸不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有通过自身的主观感受或形象比喻等主观表达方式使学生接受声乐知识。

有些声乐学生,不理解横隔膜呼吸法,教师可以用想像自来水钢笔胶囊吸水的道理去启发学生,使学生有一个小腹自然地进行收缩和放松的循环动作的想像。我们在演唱时,特别是在发声训练时,往往“谈感觉”“找感觉”。“感觉”对声乐教学有一定的意义,感觉在歌唱与发声中无处不在。例如情绪的感觉、音乐感觉、声音音响感觉、声音位置的感觉、声音运动感觉、声音共鸣感觉、咬字与吐字感觉、呼吸感觉等等。感觉的产生是运动着的物质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而引起的。感觉依赖人的大脑、神经,依赖于感官的正常机能,甚至人的机体状态也对歌声感觉发生明显的影响。感觉有先天反应和后天反应两重性。感觉的先天反应有饥饿感觉、恐惧感觉、舒适感觉、疼痛感觉等等。感觉的后天反应意义广泛,这种感觉的后天反应主要是在生活实践和艺术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生活中我们睡觉时、婴儿哭叫时的呼吸就是歌唱时的呼吸感觉等等。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感觉上的交流,认识上的统一,是主观教学法能否成功应用的基础。

三、主观教学法的局限性

很多初学者印象中美声的歌唱就是要求大音量、大力度、吐字含糊、气息沉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们的演唱状态通常是咽壁松弛、舌面高抬、大量鼻音、甚至压喉咙等,会造成有害的肌肉紧张。这样的学生很难通过主观教学与教师沟通,在声乐演唱的技术方面难以进步。对于这种大量存在的问题和主观教学法表现出来的局限性,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主观教学法来解决声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主观教学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大学声乐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把主观教学与客观教学结合起来,这些局限性包括:第一,教师的主观认识与学生的主观认识不一致。教师往往有自己对声乐的理解,教师的声乐知识也往往比学生多,而学生作为学习者,往往对声乐艺术的理解还比较稚嫩,有时候学生不一定能理解教师的意图。第二,有些教师的主观认识有很严重的不足,作为教学者如果在教学理念上发生了偏差就会影响到学生的进步。第三,学生的主观认识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往往在主观上没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领会声乐艺术的实质,所以在主观上就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第四,主观教学法往往是“坐而论道”,缺乏实践的检验,这种教学法往往会导致我们“自认为很美”,变成了自己的孤芳自赏。

总之,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主观教学法的重要性,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主管教学法的局限性,在重视应用主管教学法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应用客观教学法,达到主客观相结合,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歌唱的客观状态决定了歌者的主观状态,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理论基础,才能发出正确的音色。

注释

①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社,2000,第56页

参考文献

[1]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

社,2002

[2]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3]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

声乐教学特点篇4

[关键词]因材施教理念;高校;声乐教学;改革

一、因材施教理念的概述

“因材施教”理念由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侧重于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灵活施教。随后,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之上将“因材施教”理念进一步发展完善,并提出“教育统一标准”的重要性。直到宋代,朱熹对孔子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加以总结提炼,最终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现代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育者在教学方案制订、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时要做到彰显学生主体性与尊重学生差异性的有效统一,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共性、个性加以全面了解,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之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便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高校声乐教学具有理论性、艺术性、技术性、实践性的多重特征,因生活环境、学习状况、发音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学生的声乐能力也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制订的声乐教学方案、运用的声乐教学方法要呈现因材施教精神,以学生认知规律为依据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有效调控声乐教学进度,进一步提高高校声乐教学的针对性,确保高校声乐教学效果处于最大化状态[1]。

二、因材施教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途径

(一)积极转变教学思想

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以素质教育精神为引领,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导之下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树立以生为本的高校声乐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在高校声乐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便为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稳固的思想基础,促使高校声乐教学朝着生本化、科学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2]。对此,高校声乐教师要积极迎合当前素质教育改革潮流,明确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目标,对传统灌输式的教学理念加以改变,声乐教学方案的生成与落实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开展,并且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特点,切勿用单一的教学标准、教学方案开展高校声乐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牢牢抓住当前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契机,善于用信息化助力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在多媒体屏幕当中为学生展示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优美图片等,营造积极良好的声乐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声乐作品,加深他们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与感悟,从而有效提高高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二)全面了解学生特点

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导之下,将声乐教学的主导权交到学生手中,其中,首先要做到的则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诉求,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通过课堂观察、课后沟通等途径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此为依据生成相应的声乐教学方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对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细枝末节之处的变化,在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具体来说,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嗓音、发音等方面的特点,以此为依据做好声部鉴定工作,为学生音乐路线的确立、音乐风格的形成指明方向。此外,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实施差异化声乐教学指导,在提高学生声乐技能水平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声乐演唱风格。

(三)优化声乐教学模式

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在因材施教理念的指导之下,对现有的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加以调整,从传统“师本位”教学模式的桎梏之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声乐知识点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驱动者与促进者,在面向全体学生制订教学方案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声乐教学指导,在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方位发展。当前,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普遍问题主要表现为哑音、鼻音、喉音。对此,教师则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这一教学问题,在班级内绝大多数学生出现同一类问题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讨论小组,引导学生围绕此类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则需要游走于学生当中,在学生出现讨论瓶颈时提供适当性的指导或者帮助,以便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讨论结束后,各合作小组派代表总结本组讨论成果,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声乐知识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的培育具有良好作用。

(四)完善声乐教材体系

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在转变教学思想、全面了解学生特点、优化声乐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还需要高效整合高校声乐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有针对性的声乐教材,进一步丰富高校声乐教学内容,逐步完善高校声乐教材体系,以便为高校学生提供全面优质的声乐知识学习载体,有效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实效性,加快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进程。现阶段,从当前高校声乐教材应用的现实情况来看,一部分教师存在随意选取、剪裁声乐教材内容的现象,严重影响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提升。同时,高校声乐教材以声乐曲集、理论教材为主,但是两者的侧重点明显不同,前者以中外歌曲季节为主,后者侧重于技巧掌握、声乐训练等方面[3]。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过程中,笔者认为需要对现有的声乐教材进行优化整合,以因材施教理念为指导,深入透彻分析各类声乐教材的特色与优势,并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文化素养,结合教师的往届教学经验合理选择声乐教材。例如,对于演唱能力、音乐素养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则可以使用实用性较强的基础声乐教材,及时填补学生能力素养中的短板,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声乐水平的目的。

声乐教学特点篇5

【关键词】声乐心理学;声乐教育;应用探讨

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影响着声乐表演的感染力,而且还影响声乐表演者的发挥水平,特别是在面对那么多观众的情况下,声乐表演者更需要克服紧张与复杂的心理活动才能够使声乐表演更加精彩。而声乐教育是一个比较繁杂的过程,需要声乐心理学的配合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声乐教育。因此,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应用探讨,对提高声乐艺术的魅力、加强声乐教育的深度、完善声乐表演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应用探讨已是迫在眉睫。

一、声乐心理学的概述

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门学科,它是以人类的外在表现与内在的心理反映为指引,以促进人类拥有积极向上心态为目标的学科。而声乐心理学,是涵盖了声乐教育的心理学,主要是把心理学的内容在声乐教育中应用起来,从而使声乐表演者在声乐心理学的应用下丰富自己内心的活动,更好地展示自己外在形象与表达的一个过程。声乐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声乐演唱中,表演者的一般心理,另一方面是声乐演唱中,表演者的个性心理特征。表演者的一般心理主要是指表演者肢体语言的体现、内在情感的流露、思维记忆以及自己的知觉等。比如说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的一般心理的准确表达与否都会影响到演唱曲目的生动形象和演唱者的外在形象。表演者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是指演唱者在经过声乐培训与自身的个性特点相结合之后,自己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演唱气质与独特的个性魅力。我们都可以发现优秀的演唱者在声乐表达过程中气场、表达的准确性以及反应程度都是很不错的。

二、声乐心理学理论在声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声乐心理学理论在声乐教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了解这些重要性,有益于更好地探讨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应用。而这种重要性主要还是体现在声乐教育者与声乐学习者上。首先,声乐教育作为一种优秀的歌唱艺术,吸引了许多声乐学习者以及优秀的声乐教师。而它与其他器乐相比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因为乐器表演是通过乐器这个具体的实物载体而体现,而声乐的乐器就是通过声乐表演者自身体现出来,因此它需要拥有更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够使声乐与声乐表演者融为一体,而声乐演唱者更需要在声乐心理学的引导下,才能在最好的心理状态下发挥自己声乐的学习能力,从而使声乐表演与自己身体的发声器官相结合;其次,声乐心理学运用到声乐教育中,主要是通过心理学的教育,疏通声乐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说紧张、忘词、表达不准确、演唱没信心等等。通过声乐心理学的教育,声乐学习者就能够被引导为心理比较健康、声乐学习技能不断提高的状态,这样不仅有利于声乐的教育,而且能促进声乐学习者在一个轻松的氛围内发挥好自己的真实水平。

三、老师在声乐教学中正确应用声乐心理学的探讨

要想使声乐学习者更好地接受声乐教育,使演奏成功,就必须要加强声乐学习者接受声乐心理学的力度。而老师在声乐教学中正确应用声乐心理学是关键的一步,它能够引导声乐学习者积极向上。以下我就来阐述老师在声乐教学中如何正确应用声乐心理学。

(一)培养声乐学习者的个性心理特征

声乐老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声乐学习者的特点,从而根据他们的特点来引导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这样才会加强声乐教育的效率与质量。首先,声乐老师对于内敛的学生,就要多给他们在众人面前演唱的机会,通过这些锻炼,这部分学生就会慢慢地放开自己,找回自信,尤其是在老师不断鼓励的情况下,他们会把声乐表演尽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其次,声乐老师对于那些过于张扬而骄傲的声乐学习者,应适当教会他们收敛自己的锋芒,使他们的表现与声乐表演相协调,这样才不会太过于冲突。通过老师对不同声乐学习者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使学习者的演唱技巧也会有所提高。

(二)培养学生歌唱情感的表达

不同的声乐学习者有不同的特点,而不同的声乐作品所要体现出来的情感也是多种多样,因此要使声乐作品得到更好地表达,就要根据声乐学习者的演唱心理来正确地分配演唱曲目,而不是老师自己决定,不经过学习者的同意。首先,对于积极活泼的声乐学习者,要重点培养他们学习慷慨激昂的曲目,因为他们的精神面貌能够与曲目相呼应,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其次,对于安静腼腆的学生,要重点培养他们学习情感细腻以及深沉的曲目,使声乐教育与声乐心理学紧紧联系在一起,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演唱效果。可见,培养学生歌唱情感的表达还是建立在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

(三)丰富声乐老师的心理学教学经验

老师要在声乐教学中正确运用声乐心理学,那么,就要丰富声乐老师的心理学教学经验,这样可以使老师在声乐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去完善自己的教学活动。首先,老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方面的特点,而对症下药,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其次,学生在演唱中存在的问题是老师心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映,老师应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做检讨;最后,老师应该在演唱之前对声乐者演唱者进行激励,尽量制造轻松缓和的氛围。

四、结语

声乐心理学已经是声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引导声乐学习者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而且还能够缓解声乐表演者的心理压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因此,学校应重视声乐心理学的作用,完善声乐心理学的教育方式,加强老师的心理学教育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声乐演唱者。

参考文献

[1]吴卫洁.声乐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的运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5(7):248.

声乐教学特点篇6

【关键词】声乐教学;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01

一、前言

声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近些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不断深化以及《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的进一步实施,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新一代少年儿童文化艺术修养的呼声日趋高涨。在亿万少年儿童中弘扬、培养民族精神,提高广大少年儿童综合素质,繁荣少年儿童文化艺术事业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为青少年儿童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少年宫就是隶属团委并加强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素质教育的唯一的校外教育机构。青少年宫以培养兴趣、激发潜能、发展特长、全面发展为宗旨,是进行校外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此,笔者作为一名青少年宫教育工作者,结合着自己这几年的声乐教学经验,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就如何在校内开展声乐教学进行探讨,以次为今后校外声乐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校外声乐教学探讨

1.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嗓音特点

青少年儿童发音器官结构较成人有着很大的不同,发音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等尚不成熟,歌唱能力和意识较弱,整体表现出音量小、音域窄、音质细、嗓音柔弱等特点。由此,青少年儿童的歌唱与成人比较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就不能用成人的歌唱标准和要求来指导学生,否则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总之,考虑青少年儿童歌声清纯、明亮、圆润、自然,歌唱风格生机勃勃、不娇柔做作,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要选择适合青少年儿童声带特点的曲调进行练习,这样有针对地教学,可以起到保护青少年儿童嗓音的目的。

2.声乐教学手段的运用要兼顾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

校外声乐教学不同于校内课堂教学,其接触的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学龄阶段,从幼儿到中学比比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没有针对每个学龄阶段的材,同时,声乐教学不同于一般的乐器教学那么直观,这样教学语言的选择就尤为重要了。特别是当教学对象是儿童时,声乐教学的语言选择就更加有难度了,一方面我们要掌握声乐教学语言的规律和特点,另一方面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择选适合儿童年龄阶段的声乐教学语言。

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将形体语言运用到校外声乐教学中去,无论是对青少年阶段,还是幼儿儿童阶段,都可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由此,笔者在进行声乐教学的同时,还开设了形体表演课,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各种民族舞蹈的站位动作、组合及手形,讲解这些动作所蕴含的含义。在具体的声乐教学中,可以将形体课教学的内容穿插于与其中,将那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用形体展现出来,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声乐,表达歌唱情感。

3.教材选编要突出特色

近些年青少年儿童类的声乐专业比赛日趋增多,比如:历届mtV音乐电视大奖赛、历届CCtV青少年儿童歌曲原创及演唱比赛等等,从这些大赛的举办可以看出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儿童的声乐的重视程度,如此的形势为我们声乐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教学理念,要不断更新教材,创新思路。

校外声乐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它不拘泥于学校教学的条条框框,可以自主编写教材,可以更加切合学生学习特点,更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教学中,选编的教材可更加突出以下几点:第一,歌曲教材彰显艺术性和思想性统一,将两者完美结合起来。也就是说,除了具有艺术欣赏的价值之外,还要体现思想教育的意义,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成功的。比如:我选择《跨世纪的新一代》为教材内容,歌词内容极具教育价值,教育孩子们是新时期的主人,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歌曲铿锵有力,富有时代气息。第二,选编歌曲的题材主题要多样,具有吸引力,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感受和审美能力。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我选择歌曲更加切合地域特色、彰显民族特点,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又有助于孩子们了解我国的地域风情。第三,选择歌曲教材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基于这一点,对于幼儿期声带比较稚嫩,我就选择《小鸭嘎嘎》、《小羊》等旋律简洁、歌词简短的歌曲进行教学。对于掌握一定歌唱方法,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儿童,我就选择《桔子红了》、《月亮船》等有点难度、音域较宽的歌曲。对于少年期,我则选择《可可西里》、《北京胡同》等等难度较大、歌词复杂的歌曲。第四,选编歌曲还要根据性别和年龄特点来进行。在实际教学中,可将男孩和女孩分班进行教学。同时,对于变身阶段孩子的歌曲选择要更加谨慎,不要太难,声音不要太高,可选择其较为喜欢的、带有流行元素的歌曲,比如:《给书包减负》、《爸爸的雪花》等等。

三、结论

总之,在校外教育中组织一堂好的声乐课教学,必须要综合考虑到学生的嗓音特点、在声乐教学手段的运用中要兼顾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教材的选编要突出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校外声乐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辛子华,蒋春峰.转变声乐教学观念促进声乐教学改革——浅谈校外声乐教学观念转变的必要性[J].校外教育.2005(12)

[2]成学.校外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研究——从教学心理学角度探求校外六种新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有效性[J].音乐世界.1983(06)

[3]李处花,肖佳娜.声乐教学的新概念:声乐教学与心理学的完美结合——声乐心理学[J].儿童音乐.2011(07)

声乐教学特点篇7

由于受欧洲声乐体系的影响,独立学院所选用的声乐教材多为中国艺术歌曲和意大利语作品,演唱难度较大的德语、法语、俄语等语种歌曲以及歌剧咏叹调则较少涉及。声乐教材多为以下几种: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全套4册;尚家骧编译,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意大利歌曲集》等。近年来,国内声乐教材的编写、出版较为有限,且多为旧曲目的整理与集成,缺乏适合当代声乐学生演唱的教材。独立学院有其生源、区域经济情况的特殊性和独特的人才培养定位,要求声乐教材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针对性。②因此创作、出版适合当代声乐学生演唱的曲目和教材,加强独立学院声乐教材特色化建设成为当下的重要之作。据笔者了解,目前独立学院的声乐课程安排多为每人每周一堂声乐课,甚至2—4人每周一次声乐课。对于专业基础略差的独立学院学生来说,目前的这种课程安排并不能够保证学生演唱水平的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唯有增加学生的专业课时。课时的增加可以通过声乐公开课,集体早课、晚课等方式来实现。另外,课程安排需与学生状况和教学内容相照应。由声乐老师组成评定小组,对在校学生进行专业测试,综合学生个人条件、个人意愿、演唱水平、演唱方法、职业规划等因素,决定学生的演唱方法和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不走弯路,达到因材施教。

二、独立学院声乐教学多元性探析

1.更新教学理念

建立有利于独立学院声乐专业的教学体系,首先要更新声乐教师声乐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欧洲音乐中心论”观点。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师多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或师范类学校,其在多年欧洲音乐体系的教育背景下,已形成固定的声乐演唱和教学思维模式,教学理念单一。想要打破这一格式化模式,需要适时更新调整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形成独立学院特色化的声乐教学体系。另外笔者认为,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能成为当前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其针对性、灵活性的优势显而易见。然而却造就了“只闻其声,便知其师”的弊端。随着时展,大众的审美需求趋于多样化,独立学院更应顺应时代潮流,实行一对一、小组课、公开课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2.丰富教学内容

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还需打破教学曲目单一的现状。传统的中外声乐曲目历经岁月的磨练,已成为业内公认的声乐教学内容。也许传统声乐曲目可以帮助学生打好牢固的演唱基础,提高他们的演唱水平,然而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是不是每一位学生都适合演唱这些作品。以“90后”为主的当代大学生在演唱这些作品时,能否真正理解这些作品的内涵呢?毕竟他们之间的时间跨度可以用世纪来衡量了。丰富教学内容的根本是要求声乐教师更新调整教学理念。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按照传统的美声方法训练,并不是只有演唱传统声乐曲目才能获得演唱技艺的提高。在传统声乐作品的基础上,适时增加不同风格、不同民族、不同唱法的作品,甚至是当代流行歌曲。不论演唱何种风格的作品,以何种方法演唱,只要演唱者自己唱着舒服、自然,观众听着亲切、有共鸣,就是成功的演唱。声乐的学习在遵从自然的发展规律、观众的审美的前提下更应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独立学院声乐学生更应遵从这一规律。由于多数声乐教师个人主观的评判和对于自身教学的认识不足,往往不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不经意间会对学生的演唱个性进行“改造”。

3.结合职业生涯规划

声乐教学特点篇8

首先,传统专业声乐教学具有时间周期长、目标专业性强、声乐练习时间集中、学生基础好等特点,而高中艺考生声乐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半,其中还要兼顾文化科目学习,声乐学习时间短且相对分散。同时,学生声乐素质参差不齐,基本没有声乐基础,更有部分学生是因高考音乐专业文化录取线较低而走捷径才学习音乐的。因此,高中艺考生的声乐学习呈现起点较低、学习时间分散不足、阶段性、学习功利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声乐教学必须从基础声音训练这一关键环节出发,而在学习目标、时间、计划上要与传统专业声乐教学有所区别,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如学习时间安排。对文化科目与声乐专业两者教学时间冲突的矛盾,可以利用高中学习阶段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声乐学习情况、学生可以随时听取教师指导的特点来解决。通过把课外辅导和上课结合起来的教学形式创新,使学生面对教师指导的相对单位学习时间延长,取得甚至超过传统声乐教学的学习时间优势,达到强化声乐学习和练习时间的目的。其次,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建立适合高中艺术班声乐教学的系统教材。由于目前高中艺考生没有专门的声乐教材,教学多是选择高校专业声乐教学歌曲或社会编写的高考声乐曲目,教学内容系统性和计划性较为薄弱,随意性大。因此,高中艺术班声乐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没有声乐基础、以高考为目标和处于高中阶段等三个特点、借鉴吸取高校传统声乐教材科学、系统内容优势,以传统专业声乐教学的初、中级曲目为主选编形成相对固定、专用教材进行教学。从呼吸、共鸣、咬字吐字、音阶、三度、五度、基础母音等最基本声乐练习开始。在此,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都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情绪,坚持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习,把基础打好,逐步使声乐艺术基本表现元素综合渗透进每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规范和计划性强的教学内容学习中逐步、扎实掌握好声乐基本功。再次,高中艺术班声乐教学在师资上也与传统专业声乐教学不同。由于高中音乐教师基本为普通音乐教师,其声乐教学水平、经历与专业声乐教师有一定差距,在知识全面、多学科综合教学能力和熟悉高中学习特点方面上具有一定优势。因此,高中艺术班声乐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大力发挥本身优势,以较为全面的综合教学能力弥补专业声乐教学上的弱项,另一方面则要不断改善提高本身的声乐教学方法和能力,特别在把握正确声音观念和对学生嗓音认识能力方面上加强学习,因为后者能力的提升对教学效果具有直接影响。

二、与其他科目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学习

高中艺术班声乐学习的另一大特殊性是在声乐学习同时还担负着大量文化科目、音乐基础科目的学习,这就形成了学习时间、内容上的矛盾冲突。建立多科目结合的教学内容综合化学习,是解决这一矛盾、促进声乐、音乐基础、文化多科目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途径。

(一)与文化科目学习的综合

高中艺术班由于文化学习与声乐学习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有较大反差,所以师生都极易形成重声乐学习轻文化学习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发展最终会影响声乐学习。因为声乐学习与文化科目学习在表面反差背后的深层次中其实有着深刻的联系。声乐学习中声音教学和训练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内容。因为声乐表现实质是通过声音的美化去完成对歌曲作品的思想、内容、形象、情绪的表现,而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本身文化素养的积累。因此,在高中艺术班声乐教学中,音乐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声音的训练,而应该熟悉高中文科教学内容,挖掘歌曲内容与文科学习内容的联系,将两者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与文化科目的教师保持密切交流,双向结合,建立声乐、文科教学联盟,在不影响本身教学前提下使两科目的教学计划、内容安排尽可能遥相呼应,使学生通过联想、延伸、探究而实现科目综合学习。

(二)与音乐其它科目的学习综合

乐理、视唱、练耳等不仅是音乐高考的必考项目,也是声乐学习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声乐与其他音乐科目的综合化学习同样是必要的。首先,在声乐教学中渗入视唱练耳教学内容,对两者学习都有促进作用。艺术班的视唱练耳在音乐高考中占重要的位置,而声乐教学中大量练声曲和歌曲的训练实际也包含着音准和节奏的学习。因此,在声乐歌曲的初学训练中,可先将不同的节奏分离出来,归纳成主要的几种形态进行单独练习,这样既可以提高歌曲教学效率又能同时取得节奏训练效果。其次,单纯的乐理学习比较枯燥,但如果在教学中能有意识的与声乐课歌曲分析结合起来,就能改变这种情况。如常用记号、装饰音等乐理知识,都会在声乐学习中所学的歌曲中大量出现,在乐理的课堂教学上通过结合所学声乐歌曲,寻找、分析、理解这些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就可以很好的将两者具体联系在一起,使原本枯燥的乐理教学生动起来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具有创新教学形式和注重学习心理的声乐教学过程

建立良好的教学过程是高中艺术班声乐教学的又一重点,它包括与高中学生特点相适应的创新教学形式和重视心理辅导、强化自信心两大方面。

(一)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阶段性结合的创新教学形式

传统声乐一对一教学形式能最大限度地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声音训练,但高中艺术班在教学时间和师资上难以完全支持这一教学形式。因此,选择集体课、小组课指导示范、个别课主攻突破的创新教学形式是解决这一棘手难题的较好途径。

1.集体课。

声乐基础知识的几大要素是声乐者学习统一需要掌握的,而由于艺术班声乐基础普遍为空白,因此,可以用集体课的方式进行“扫盲”教学。如正确的声音观念、歌唱呼吸形态、共鸣、咬字吐字,歌唱位置等。要尽可能凸显对声音判断的教学,这是声乐教学的关键。因为高中艺术生对声音辨别在观念上基本空白甚至是错误的,只有通过集体课的示范、听赏、分析、个人实践体验的重点关注,才能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这对后续的小组课、个别课教学是极为重要的。

2.小组课指导示范。

小组课是将声音条件接近、声音类型相似的4~6人组织进行教学。教师近距离小集体教学通过对单个学生的示范、纠错、训练而使其他学生得到借鉴、启迪从而解决相似问题。小组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学生学习有了除教师外的具体比较者,这对学生间声乐学习交流、激励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个别课主攻突破。

由于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在集体课、小组课教学形式解决了高中艺术班声乐教学的一些难题后,仍需要针对性强的个别课教学。这里的个别课教学任务是在小组课和集体课的基础上对学生个人声乐学习做主攻突破,如换声点、真假声区的过渡,高音的突破、歌曲的处理等,特别在高中的中后半段学习期间,一对一是保证学生声乐学习水平稳定向上发展主要的教学形式。

(二)将心理辅导、强化自信心作为教学部分纳入教学过程

声乐教学特点篇9

关键词:少儿声乐教学

一、少儿声乐学习的特点

在生理方面,与变声期之后相比,此时的少儿音色上略显稚嫩,这与声带的生理特性是分不开的。少儿在变声期之前,声音比较清脆、纯净,因此在少儿变声期之前要多开发童声,多用自然的方法歌唱,有人把童声比作天籁,其美妙可见一斑。到了变声期,女孩的喉部变得狭小,声带变短、变薄,振动频率就高,男孩子此时喉腔变大,声带变宽变厚,所以声音较低沉。变声期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人发育成熟的必经阶段,变声期的少儿会出现声音嘶哑、咽喉干燥、咽部有异物的感觉,此时更应当注意嗓音保健,因为此时的声带正处在一个生长的过程,异常娇嫩,发声不当就会造成声带充血、水肿,轻则发声嘶哑无力,重则演变成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很有可能直接断送少儿的歌唱生命。

在心理方面,少儿学习声乐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己喜欢,二是父母喜欢。这两个原因表现出来的少儿心理特点是不一样的,自己喜欢的就会主动学习,迫于父母压力的则会被动学习。可想而知,最终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二、当前少儿声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少儿专注力不足

少儿对事物的专注度不足,与成人相比,少儿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分散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授课的趣味性和通俗性,最大程度上吸引少儿的注意力。

(二)专业师资欠缺

据调查,目前少儿声乐教师大部分为成人声乐教师,随着声乐学习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声乐教师也在对少儿声乐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探索,毕竟少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有别于成人,但其中也不乏有些老师把教成人的方法用在少儿身上,因为目前还鲜有针对少儿声乐教学的体系,老师们也都是在不断摸索。因此,加大对少儿声乐教学方法的研究及对少儿声乐教师的培养迫在眉睫。

(三)忽略了声乐的美育作用

声乐的学习不仅是发声方法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少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教师要多引导少儿在歌唱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提高少儿智育的同时也提高美育。调查发现,一些少儿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声乐学习后,都会参加少儿声乐考级,一是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二是增强学习信心。但随着级数的增长,歌曲难度也随着加大,此时的少儿更多地只会去重视发声技术,而忽视了歌唱的情感。因此,少儿声乐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少儿声乐技术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少儿在声乐美育方面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一)注重真声的训练

因目前大部分少儿声乐教学师资来源于成人声乐教师,且关于少儿声乐教学方面的理论不完善,导致很多教师用教成人的方法在教少儿。当然,成人的声乐教学方法用在少儿身上不一定就全部是错的,比如对气息、共鸣、咬字的解释应该都是一样的,但在调查中发现,尤其是女教师在儿童声乐教学中会让儿童去模仿她们的声音,这就造成好多小朋友一开口就是假声。笔者认为,儿童有自己的声音特点,应该更大程度上开发真声,让声带自然振动才是保护嗓音的最好办法。

(二)选择适合少儿声音特点的歌曲进行练习

声乐学习中歌曲的选择尤为重要,在少儿声乐教学中,要根据少儿的嗓音及心理特点去选择适合他们的歌曲,要从歌曲的音域及歌曲内容两个方面去衡量,当然每个人的嗓音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在歌曲的选择时也要区别对待。

(三)鼓励为主,引导为辅

声乐教学特点篇10

纵观艺术发展的历史,任何成熟的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并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既蕴含着同类艺术共同的本质,又彰显着自身的艺术特质。在这里,我们可以分析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艺术发展历程。文艺复兴冲破了中世纪宗教的禁锢,对音乐艺术的兴盛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直到今天,文艺复兴后兴起的歌剧、艺术歌曲、清唱剧等艺术形式仍在延续,许多好的音乐作品仍在上演并成为传世经典,文艺复兴时的一些音乐创作手法、艺术风格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也有一些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不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取向而逐渐式微。总结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发展的例证,可以看出只有那些符合时代需求,符合艺术发展规律,有着比较鲜明的艺术理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比较科学的创作手法的艺术形式,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反观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有着自身的发展道路,在发展中形成了许多鲜明的艺术特色。这种艺术特质支撑着民族声乐艺术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深受观众喜爱,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也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金铁霖教授把民族声乐艺术的这些艺术特性,归纳为“四性原则”,即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四性原则”深刻阐述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反映了民族声乐的特质,是民族声乐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则。可以说,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文化艺术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民族声乐艺术是不可或缺的;在民族声乐的发展中,“四性原则”也是不可或缺的。“科学性”原则揭示了民族声乐是建立在科学发声方法基础之上的艺术形式。纵观古今中外,优秀的演唱艺术都需要科学的发声方法作为支撑,中国古代许多有关演唱的论述,从今天的角度看,是符合艺术实践的规律的,是科学合理的。如《礼记•乐记》中“师乙”篇提到的“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其中,“上如抗”强调了声乐演唱中头腔的应用;“下如队”强调了声乐演唱中关于气息的应用;“累累乎端如贯珠”中“端”是端正的意思,“贯珠”则强调了字声的完美结合。西方的美声唱法(BelCanto)在演唱的科学性上也有着明确要求,通过气息支撑、腔体运用、声音共鸣的使用等方法拓展歌唱者的演唱能力。“科学性”原则符合演唱艺术的客观规律,这是民族声乐歌唱者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原因。“民族性”原则揭示出民族声乐应反映中国老百姓音乐审美取向的特质。民族声乐艺术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中绽放着独特魅力,源于其独具的民族性。“民族性”是民族声乐的源头和精髓,它规定了民族声乐的本质属性;“民族性”是民族声乐具有的特质和标签,它影响了民族声乐的审美取向和音乐特点;“民族性”是民族声乐的永恒生命,它决定了民族声乐艺术无论如何发展,“民族性”都是它的恒久核心。“艺术性”原则揭示了民族声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中外经典的演唱艺术,其音乐、风格、内蕴都具有相当程度的艺术性特点,这是艺术高于生活、引领时代、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金铁霖教授提出的“艺术性”原则涵盖了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艺术所具有的共同品质。“时代性”原则揭示了民族声乐的发展要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民族声乐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始终与时代紧密相连,它始终反映时代、歌唱生活,这是民族声乐的艺术品格。金铁霖教授提出的“时代性”原则揭示了民族声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所具有的独立艺术特质。总之,金铁霖教授提出的“四性原则”反映了民族声乐的发展规律,符合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广大民众的音乐审美取向,既阐释了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特征,又将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原则和个性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与升华。金铁霖教授提出的“四性原则”,也具有文艺评价的审美尺度特点,是衡量民族声乐演唱家演唱水平的基本标准,是衡量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发展的尺度,是民族声乐演唱实践、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标尺。我们在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演唱实践、理论研究等方面都应该坚持金铁霖教授提出的“四性原则”。离开“四性原则”,民族声乐的发展就有可能偏离正途,就有可能脱离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风貌,就有可能难以表现中华民族的情感,也有可能把握不住民族声乐的精髓。只有秉承和坚持“四性原则”,民族声乐的发展才会是健康有序的,才能在今天的基础之上更为光大、繁盛。

二、培养人才的三个阶段和七字标准

在中外音乐演唱发展史上,涌现过许多卓有成就的声乐教育家、理论家和歌唱家。他们都留下很多值得后来人学习、继承、发扬光大的声乐理论、演唱方法和教育方法。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演唱的经典论述。元代燕南芝庵在《唱论》提到:“凡人声音不等,各有所长。有川嗓,有堂声,背合破箫管。有唱得雄壮的,失之村沙;唱得蕴拭的,失之乜斜;唱得轻巧的,失之闲贱;唱得本分的,失之老实;唱得用意的,失之穿凿;唱得打搯的,失之本调。”这既是对演唱方法的要求,又是对演唱审美的要求。欧洲对声乐艺术也有很多重要的论述和观点。1840年法国医生Y.R.迪代和佩特雷坎发表了《关于一种新的歌声的研究报告》,宣扬“关闭唱法”,并从生理学角度指出,只有下降喉头才能产生“掩盖的胸声”。近代声学的奠基者、19世纪著名的德国生理学兼物理学家赫尔姆•黑尔姆霍尔茨于1862年出版了《论作为音乐理论生理基础的音的感觉》一书,科学地阐述了乐音的三大特征—音色、音高、音量的定义与物理特性,并对共鸣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这些总结滋养了声乐艺术,弘扬了声乐演唱中的科学方法,在各个不同时期作用、影响着演唱艺术和声乐教学。为了使民族声乐建立在科学的教学基础之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金铁霖教授就注意总结声乐教学的规律,提出并完善了培养人才的三个阶段和七字标准。这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一)关于民族声乐培养人才的“三个阶段”

民族声乐的学习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有名师教导、学生勤加练习,仍需要有一定的学习实践时间。这种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并非无规律而言。对此,金铁霖教授提出了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即“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科学的自然阶段”。金铁霖教授关于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的阐述,揭示了声乐艺术教学的普遍规律,通过声乐学习不同阶段的训练,可以使学生了解、熟悉直至掌握声乐演唱的概念。可以说,上述“三个阶段”是金铁霖教授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总结、提炼的民族声乐学习的精要,这其中也蕴含着艺术学习的通常法则,即由“必然王国”向着“自由王国”的演进。金铁霖教授关于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的阐述,指明了民族声乐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安排。根据“三个阶段”的设计和规划,学习者能够明晰自己身处的学习阶段,对未来的学习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对自我的学习有着客观的认知,对民族声乐学习者有着指明方向的作用。金铁霖教授关于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的阐述,提示了民族声乐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需根据教学规律、学生学习进程按照“三个阶段”进行重点不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安排和教学实践,这样的教学符合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能够更快、更好、更科学地培养民族声乐人才。金铁霖教授关于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的阐述,阐明了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指明了民族声乐教学所应遵循的教学进度和培养过程,这对于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极为重要。民族声乐学习的“三个阶段”,凝聚着金铁霖教授多年的教学体会、教学实践和总结观察。没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不可能将艺术学习的规律进行如此细致、客观的描述和提炼。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金铁霖教授为民族声乐教育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地贡献自我,因而才能提出如此宝贵的论述。

(二)关于民族声乐选才、育才的“七字标准”

在声乐教育教学中,选才是人才培养的前提,育才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二者分别是教育教学领域的起点和终点。对于声乐教育教学和演唱人才的培养,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历来重视人才的选拔,《诗•小雅•菁菁者莪•序》:“菁菁者莪,乐育材也。君子能长育人材,则天下喜乐之矣。”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说:“而乃塞畦绝径,令窈窕含光不克登其徽音,秀媛蕴才不克扬其文采,固失育才美俗之道,亦非文明开化之宜。”在音乐演唱领域,古人也十分重视人才的遴选,明代魏良辅《曲律》就歌唱人才的选择,提出了“择具最难,声色岂能兼备?但得沙喉响润,发于丹田者,自能耐久。若发口拗劣,尖粗沉郁,自非质料,勿枉费力”的论述。今天民族声乐的教学选才目标又是怎样的?金铁霖教授提出了“声、情、字、味、表、养、象”七字标准,它是选拔演唱人才的要求,亦是培养演唱人才的要求。民族声乐选才、育才“七字标准”的提出,是在前人基础之上的新的发展。明代魏良辅曾提出要从声音条件、形象、演唱能力等方面进行人才选拔。相较之古人,金铁霖教授在情感表达、吐字归韵、声音韵味、舞台表现、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这是基于对演唱艺术的深刻认知,使得民族声乐在人才选拔、人才培养方面拓展了视野、细化了要求,因而更具有实践性。“七字标准”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演唱经验的进一步升华。中国戏曲艺术有着诸多精华,比如京剧人才培养讲究“手、眼、身、法、步”。金铁霖教授提出的民族声乐的“七字标准”,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扩展和提升,反映了民族声乐植根于中国传统演唱艺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精华。“七字标准”的提出,传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我们可以看到,“七字标准”不仅是对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和演唱提出的要求,其本身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内涵,既具有音乐性、表演性、艺术性,也有着较为深刻的文学性和鉴赏性,这是对中国传统表演审美的一种新的发展。“七字标准”的提出,适应了时展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内在要求。自20世纪30年代延安革命根据地涌现出大量的反映军民生活和抗日精神的作品,到今天演唱舞台上作品荟萃、风格多样、异彩纷呈,民族声乐作品一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前行。今天,随着演唱作品难度的提升、音域幅度的拓展,“七字标准”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能够满足和反映不同时代民族声乐作品对演唱者的不同要求。金铁霖教授提出的“七字标准”,是对民族声乐演唱和对演唱人才培养规律的深刻认识。民族声乐涵盖广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要求民族声乐艺术在多元化的基础上,应具有更高视野的教育教学标准。金铁霖教授提出的“七字标准”,使民族声乐的人才培养有着更为全面的培养目标,能够造就民族声乐演唱者更为广泛的综合能力,也使得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