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十篇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十篇

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2:36

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篇1

一、指导思想、方针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科教兴碚、人才强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大力加强全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加快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城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推进富民兴碚、构建和谐打下坚实基础。

二)工作方针

全民参与,政府推动。提升素质,促进和谐。

三)工作目标

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组织实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提高,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年。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公民基本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科学素质工作机制及社会各界共同推进科普工作的格局初步形成,科学素质建设基础工程(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初步建立,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四大行动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中小学开设新科学课程,全面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科学教育质量。制定《区中小学生科学素质建设实施意见》落实科学素质教育目标与任务。开展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的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培养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建立中小学科学教育评价机制,监测学校科学教育质量。

与校内外科学教育机制相互衔接。积极组织我区中小学生参加全市乃至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等科学教育活动。广泛开展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校园科技节、社区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广泛开展校内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机制。组织科技工作者与未成年人开展面对面的科普活动。利用重大科技事件、科技热点问题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宣传教育。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通知》〔〕9号)精神,广泛开展中小学安全知识教育。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为未成年人搭建校外活动平台。

农村中学开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分流教育,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水平和质量。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学校推进“双证”绿色证书、毕业证书)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农村科学教育。加强农村校外未成年人非正规教育,组织开展科学知识、生活能力、生产技能等方面培训,提高其科学素质。加强农村中学毕业生的技能培训工作,帮助他掌握1―2门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或职业技能,培养其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未成年人家长科学素质培训。家庭教育中倡导引导式、鼓励式、互动式、示范式的教育方式。

用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宣传机构和有关文化团体要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知识传播力度。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利用科技类博物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的教育资源,整合我区科学教育资源。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加强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区科技活动中心等综合型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乡镇一级应巩固完善以科学普及为主要任务的科协组织,并配备专职或兼职干部。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的组织网络。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科普中的作用。要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

形成科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有效机制。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广泛开展面向农民的科普活动。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农技推广月等活动。扩大和健全农业专家学者、科技服务团和科普志愿者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倡导健康卫生、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用、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以“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为依托,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涉农部门、科技部门、群团组织要结合绿色证书工程、双学双比、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活动。深入实施“十百千科技人才下农村行动”科技进村入户”等活动,传播实用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总结推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业广播学校、农村致富函授大学的经验,完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培养农村青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十一五”末全区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0万人。

积极开展农民工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按照《―年区农民工培训规划》要求。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持证上岗就业。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主动与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签订合同,开展“订单”培训,对农民工进行定向培训。十一五”期间,建立一批覆盖全区的农民工培训基地和劳动力供求市场信息网。

推进全国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深化科普示范创建活动。继续开展市、区级科普示范镇(街道)村(社区)家庭(户)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科学素质纲要》区的贯彻落实,提高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增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优化科普工作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推动我区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贯彻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实施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探索并建立我区农村科普工作激励机制。通过“以点带面、榜样示范”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科普工作激励机制。十一五”期间。评比、筛选、推荐、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辐射性强的农村科普先进集体和个人,提升表彰层次和奖励力度。全区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加大对农村科普的支持力度,带动更多的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生产劳动技能。

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深入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创新社区科普活动的机制和方式。加强社区科普组织、科普学校建设,广泛开展社区科普教育和培训,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环境保护、污染减排、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实施职工技能提升计划,加强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围绕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以提高职工生产技能为目标的技术创新活动,广泛开展操作比赛、技术比武、科技知识竞赛等职工教育培训。深化“讲理想、比贡献”厂会协作”等活动,提高企业职工素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各类企业每年技能培训考核鉴定人数应不少于技术工人总数的20%建立关键工种、关键岗位“首席工人”首席技师”职业技能带头人”等职衔,并给予相应待遇。每两年评选一次“区优秀职业技能带头人”

帮助退役士兵增强竞争择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继续抓好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

培训内容以民工实际需要和用工单位、工程需求为主。加强进城务工人员技术培训。交通、建筑、工商、劳动等行业和部门要注重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倡导并鼓励月平均使用进城务工人员达到100人的用工单位或造价1000万元以上工程项目的建筑工地建立定期培训制度。

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5.加强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建立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学习、培训制度。区委党校和行政学校等干部培训学校要将提高学员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建立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机制。组织、人事部门要将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知识学习纳入干部理论学习计划和党校培训规划。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落实。各单位在创建学习型单位中要把科技知识学习作为重要内容。组织、人事部门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以及公务员录用考试中,要列入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

开展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帮助广大干部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并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提高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要将科普宣传教育纳入全区形势政策宣传内容,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教育。每年组织举办面向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普报告会。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要带头参与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和科学纪念日等科普活动,自觉提升自身科学素质。

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基础工程

一)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加强科技教师业务培训,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中小学专兼职科技教师队伍。保持科技教师队伍的稳定。强化中小学教师的科学教育培训,将教师科学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之中,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业务培训。加强农村教师科学教育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科学素质。鼓励在碚高校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建立全民科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为我区中小学培养高素质科学教育教师。鼓励引导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参与我区科技教师培训工作和未成年人科学教育辅导工作。充分发挥我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的作用,发展壮大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区级每年培训中小学科技辅导员教师50人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积极推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性科学课程,构建学校科学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全面落实中小学新课程计划,逐步推进高中科学课程改革。动员和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科学教师培训。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定学校科学教育评价标准,将学校科学教育纳入学校的综合评价,将学生科学素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充实教学仪器设备、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学校科技活动室、实验室、图书馆。农村中小学全面建成卫星接收站和计算机教室。

构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布局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增强在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能。鼓励和支持科普场馆、社区学校、化技术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的科学教育教材建设。

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促进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积极组织参与“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奖”作品征集活动。扩大对获奖作品的宣传,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建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资源的机制,鼓励我区科技工作者面向社会撰写科普读物,进行科普讲演和传播。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加强科协与科技管理部门及主要科普资源支配部门的协调,加大科学研究资源和科学普及资源的统筹,扩大我区高校、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大型科研装备的科普利用率。加强区科普协会组织建设,加大科普创作力度。调动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的积极性,把科普作品纳入相关专业业绩考核范围,科普创作作品可纳入新闻、出版等相关系列职称评定范围。

享受相关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强科技、教育部门与高校、新闻媒体合作,积极发展科普文化产业。将科普资源开发纳入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目录。扶持科普类广播、影视、动漫内容的开发和制作,推动科普创作的市场化、产业化。

充分保护知识产权,严格执行相关法规、规章和标准。创造公共科普信息资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环境。

三)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满足群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鼓励、支持新闻媒体开设“科学与生活”等科普栏目,加大媒体科技传播力度。增大电视、广播、报刊、网站科学知识的播出时间、数量和版面。提高科普宣传质量。新闻媒体的科普宣传要进一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及时利用重大科学事件、科学热点问题进行科普宣传,提升新闻媒体科普宣传的档次与质量。积极打造在科普宣传上有广泛影响的媒体精品。

建立并扶持我区有特色、覆盖率高的科普网站;公众信息网、政府网站和各职能部门网站要加大科普、科技宣传力度,打造科技传媒品牌。促进科技信息和科普知识的传播。

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发行工作。鼓励编印面向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科普资料、科普宣传品并免费向群众发放。

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提高我区媒体对于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四)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规范科普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我区现有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发挥现有科普设施的作用。完善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科普教育基地的指导和服务,对现有科普设施进行机制改革和更新改造,充实内容、改进服务、激发活力、发挥作用,满足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年,完成一批重点科普教育基地的改造建设,扩大我区科普教育基地数量。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普场馆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优惠或免费开放政策。

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发挥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将区科学宫即科学素质教育活动中心(暂定名)建设纳入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拓展和完善其科普教育功能。十一五”期间,至少建有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对已建成的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活动场所要加大公益性科普设施投入,拓展和完善其科普教育功能,使其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校外教育科普作用。体育场馆要免费或优惠向青少年科普活动开放。

充分发挥各基础设施的资源优势,拓展和完善现有科教文化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建立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开展科普活动激励制度。整合利用社会相关资源。发展科普教育基地。整合各行业系统流动科技服务资源,建立“流动科技馆”为城乡社区、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提供科普服务。

年,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加强科普画廊和科普活动室等社区基层公共科普设施建设。全区每个社区要建有一个科普活动室(或科普学校)一个科普画廊。加强乡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建设,提升农村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年,力争全区100%行政村建成“一站一栏一员”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乡村科普员)并有效发挥作用。深入推进和实施“十百千万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加快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形成全覆盖的出版物公共借阅网络,推动农村经济科学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对境内外机构和个人兴办公益性科普事业,完善政策法规。认真落实国家关于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税收政策有关精神。大众传媒加强科技传播、繁荣科普创作,高校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专门人才培养,科普文化产业等制定相关政策,对综合类科技科普报纸和音像制品、科普基地、科普活动、科普捐赠、科普设施建设等科学传播、普及活动在市场准入和税收上给予优惠,对科技馆、向公众开放的气象站和高校、科研机构向公众开放的科普场馆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加大科普经费的投入,加大经费投入。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市科学技术协会条例》有关规定。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区、镇两级财政预算,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顺利实施。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能,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公益性科普事业实体、捐资建设公益性科普设施和开展公益性科普活动,并享受国家和市的有关优惠政策,逐步形成财政拨款、单位投入、社会赞助和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资金的多渠道科普经费投入机制。

三)为我区科学传播、科学普及、科普场馆培养专业人才。要按照《公务员法》加强科协的机构和组织体系建设,支持科协按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在职科技工作者、大学生和离退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发挥他专业和技术特长。支持科技专家主动参与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促进科学前沿知识的传播。加强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加强业务学习,提升在职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支持在碚高校开设科学传播、科学普及专业。

四)制定并实施《市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办法》市区科学普及工作奖励办法》建立完善科普兼职人员和志愿者激励措施,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科学普及工作的表彰奖励力度。表彰奖励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组织。

五)并将其纳入我区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全区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评估,做好监测和评估。建立我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的监测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五、组织领导

各部门、镇街共同推进实施。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监督检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科协)负责有关日常具体工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篇2

农业科研单位中小学教育不足对策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村的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农村的教学需求和学龄分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等对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国的学术界针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这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指引作用。由于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国,因此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业科研则是推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在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的研究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在对偏远落后地区的农业科研单位的学校的教学缺乏足够的关注,在体系的转化上存在着缺陷。本文主要对我国的农村科研单位的重要性进行探析,从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存在的问题入手,从布局调整、师资、认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有助于引起人们对这方面的更多关注和深入探究。

一、农业科研单位的重要性

农村科研单位承载着提升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振兴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农战略,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稳固的发展,我国农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地区间发展相对不均匀,阻碍了我国农业科研的发展。农业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农村、农民和农业的生产服务,通过科研的开发,提升农业产品的产量,拉进与农民和农业生产的距离,能够使得当某一新成果和新技术推出现时,科技开发人员能够直接与农民进行交际,直接了解农民的需求和技术上的需要,通过技术和信息反馈,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及时地调整研究内容和方向,使得产品更加符合生产实际和农民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对于农村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科研单位是农业科技的主力,为农业科普工作提供技术性的保障。农村科研单位通过宣传展示、发放技术资料、接待农民来访等形式,及时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种田的水平,通过农业技术科普的推广,让农民能够简单易行的吸收、消化农业科技知识。近几年来,农村科研的成果的不断涌现,对开展农业科普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物质保证。

第二,通过开展农业科普教育,培养学生认识、了解农业。农村科研单位作为中小学校校外农业科普教育科研基地作为中小学校学生校外农业科普教育和农业实践的产所,能够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农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科研单位通过引导学生观看蔬菜的生产过程、现代生物科技实验以及农作物的改良和栽培,从中能够体会到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开展科普教学,能够为培养新一代的技能型和智能型的农民奠定基础。

第三,通过农业科研,促进生产力发展。目前,我国的农业正处在发展的新阶段,农业生产有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但是我国农业成果转化速度慢,产业化的程度低,农业科研单位则可以解决这样的局面,缓解在科研和经济体制下的人员分流和再就业的压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二、农业科研单位附属中小学存在的问题

农村中小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村的经济落后,在认识、理解教育等方面存在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认识问题

在教育方面,存在着认识理解的问题,作为教育科研的指挥者和领导者,对于农村科研附属存在着认识上的问题,仅停留在口头上、计划上,着重看中项目、政绩,本末倒置,却忘记了学校教学的根本任务,只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书本上的教育,达到学生升学的目的;部分教师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甚至将“搞科研”作为评职称、评优评先的工具。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但是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这种现实条件下,部分的当地政府认为,教育经费应该由国家来投资,工作重心应当是经济发展。因此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理解片面化、模糊化,并将此视为“政绩工程”,片面追求数量与速度,因此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就存在了认识上的偏差,学校的教育水平不容乐观。

2.教学设施和师资问题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想国家在短时间内拨出一大笔保证农村科研单位附属学校的发展的专款,是不切实际的想法。目前,许多农村的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师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资源短缺,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某一个农业科研单位附属中小学五个年级,就只有10个老师,一个班大概有一百多人,这样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根本不能让教学质量得到保障。从在农村科研单位附属学校义务教育的普及情况来看,普及标准相对较低,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配备都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

3.教学科研问题

作为农村科研单位的附属学校,教学科研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课题,但是笔者调查发现学校的教育科研仍然存在“浮夸风”的现象,学校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科研时的经费的比重较大,部分教师缺乏搞科研的热情。学校的科研组织结构职责分辨不清,缺乏统一的指导,再加上对教育理论储备不足,缺少教育科研相关知识的其训练,使得其研究内容流于形式。但是通过教学科研,可以解决学校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教学实践的不断创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使学校在农村科研成果的引导下成为学习型的组织。但是由于部分学校的教科研成果缺乏学校内部以及区域层面上的交流与推广机制,导致了教育科研的水平不高、科研管理无序、资源浪费等现象的产生。

4.教学理念问题

由于当前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实际相脱节,当前农村教育城市化的问题十分严重。农村教育的教学内容完全跟随城市的步伐,并没有注意到农业科研的重要性,导致学校办学方向单一,由于我国的教育中心在城市,教学内容、教学标准等都是以城市的教学水平为基准,因此对于大多数农村的学生除了具有较高的应试技巧之外,缺乏相应的创新和动手能力。

三、地方政府办好当地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的中小学的对策

对于农业科研单位附属中小学存在的问题,地方政府应该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消减这些问题的不利影响,使得当地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的中小学教育走入到正常化、科学化的轨道。

1.合理调整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的布局调整

农业科研单位下的附属学校,并不能与简单的调整相比,地方政府要能够因地制宜,以促进当地农村的义务教育、保障农民子女尽可能的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出发点,在原先教育的基础上,适时地普及农业科技的新思想,加强县级统筹,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准确地预测学龄人口的变动状况,解决好公平与效率的问题,通过多渠道的资金筹集体制,使得布局调整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

2.加强城乡交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面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要能够端正教育思想,可以采取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保障制度。加强城乡教育交流与互助,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管理与培训制度。建立一个优秀的教师培训机制,合理地分配教师资源,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让农业科研的附属中小学自身成为农村教师成长的摇篮和基地。与此同时也可以将城市与农村教师定期轮换的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对同一城市的城乡教师的工资实行统一的标准,通过城乡之间的交流,获得符合学校自身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鼓励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建立合作与帮扶关系,促进双方间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定期组织专题研讨、学生交流,使得教育者从自身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工作,多方面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教学的质量。

3.完善教育科研制度,构建优秀的科研文化

当地政府作为学校的上级管理机构,其决策将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因此当地政府应该有正确的科研导向,对中小学的职称评定应该合理地制定,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行政管理机构,要统筹兼顾,争取到更多的教育科研投入,完善教学奖励机制。中小学的科研教育工作与农业科研单位而言,可以建立对应的机制,给农业科研单位的附属中小学的教育科研以准确、恰当的定位,从而促进中小学教师提升自我,增强教学实践能力。由于科研是以教师为基础的,所以要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在理论和方法应用上的能力,让教师正确认识到教育科研对自身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让教师获得知识的解放,改变过去的注重学历和学科知识的培训方法,增强理论与知识相结合。地方政府可以出面出资邀请相应的专家引领教师进行科研兴趣的开发,通过系统的研究理论和实践,让教师及时地把握教学的科研方向,提高研究人员的素质。

在当下的教育科研中,农业科研工作并不能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因此需要政府全方面的管理,在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和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趋势下,让教育科研与农业科研的精神相融合,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与此同时政府要进一步强化科研兴教的意识,加强对学校的科学管理以及教育科研的保障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科研成果的功利性,营造出一个健康发展的科研环境。

4.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农村教育创新

我国的农村正在向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方向发展,农村教育的对象、功能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地方政府要推行适合自身地区的措施来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要完善农村的教育管理体制,弱化各种教育体制的管理,充分利用农业科研的优势和已有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阻止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素质发展的现象,走素质发展教育的道路。与此同时要加快农村教育的拓展工作,规范农村的教育机制,树立城乡整体育的观念,确立农村教育的发展目标。要提高农村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加对农村教育师资和经费的投入,结合农村的现状,突出农村的本地特色。

5.加强资金的使用率

由于教育体制自身的滞后性,农业科研单位的附属学校存在着资金使用的不合理现象,中小学配置脱离农村的实际发展需要。因此政府要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国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认真理清农村教育经费的支出问题,履行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源头上保障农村中小学的资金问题,落实好基础教育经费的部门预算制度。通过建立硬性的指标,来规范农村教学资金的使用率。与此同时,还要合理调度各种资源来为农村教育提高科学、稳定的保障,有利于健全乡镇政府和农民的负担,缓和乡镇政权向农民摊派教育经费的紧张。

总体来讲,地方政府办好当地农业科研单位附属中小学,要加强城乡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根据本地农业科研单位附属学校的教学现状,探索出不同地区、层次学校办学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但是仅从政府一个方面,不能完全解决我国农村的教学现状,需要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参与,才能够促进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发展农村教育,不仅关系到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农业科研的发展。但仅靠政府提出的举措来办教育,是不能完全满足农村青少年的教育需求的,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新阶段的农业科研不可能使得农业产业中获得高额的利润。但是农村科研单位也要发挥其优势将农业科技成果作为公共产品,政府也要对农业科研工作进行直接支持,带动其附属学校教育布局的发展。在这个教育改革极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肩负起科教兴国这一使命,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巩固当下中小学的教育成果,充分体现政府对农业科技的主导性,让农村教育真正地走出困境,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锦兴.改善农村中小学校长领导效能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李彦,程心,李东兴.鄂西北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描述性报告[J].青年研究,2002,(2):2.

[3]赵更吉.农村中小学电化教育发展方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9):22.

[4]李水山,戴洪生,郑其春.中国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5,2(2):3-8.

[5]陶小洁,霍仕平,许明陆.浅谈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科普工作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08,(2):60-61.

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篇3

一、前言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有关调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劳动适龄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大多数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人均接受正规教育年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科学素质结构存在明显缺陷;社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尚不全面和深入,公民缺少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科普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科普设施、队伍、经费等资源不足;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未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公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主动性尚未充分调动。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本《科学素质纲要》提出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任务与措施和到2020年的阶段性目标。

二、方针和目标

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今后15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

政府推动―――各级政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将《科学素质纲要》纳入有关规划计划,制定政策法规,加大公共投入,推动《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社会各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

全民参与―――公民是科学素质建设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要充分调动全体公民参与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提升素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科学素质纲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和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目标:

到202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

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最具基础性的问题,实现以下目标: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三、主要行动

根据指导方针和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以下主要行动:

(一)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宣传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人均占有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培养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措施:

――通过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注重课程的综合性与连贯性;开展学龄前科学启蒙教育,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广义务教育阶段综合性科学课程,逐步推进高中科学课程改革;深化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改革科学教育评价制度,定期监测科学教育质量。

――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科学教育水平和质量。结合农村实际,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科学教育资源建设,发展针对农村校外未成年人的非正规教育,开展生活能力和生产技能培训等科普活动。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科普宣传中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作用。

――通过“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专家进校园(社区、科普基地)、中学生进科研院所(实验室)等活动,组织科技工作者与未成年人开展面对面的科普活动。

――提高母亲的科学素质,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用优秀、有益、生动的科普作品吸引未成年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利用科技类博物馆、科研院所等科普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的教育资源,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加强现有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综合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专门的科普活动场所。发挥社区教育在未成年人校外教育中的作用。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防灾减灾,倡导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促进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增强科技意识,提高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并将推广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

――提高农村妇女及西部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措施:

――逐步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需求的农村科学教育、宣传和培训体系。制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规划》和《中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指导面向农民的各类科学教育活动。

――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结合实施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计划、绿色证书工程、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双学双比、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多渠道加大培训力度。使参加绿色证书培训达1000万人;重点培育10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00万个农户。发挥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化技术学校、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农业科教与网络联盟、有关大中专院校和其他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员、科技入户、科技110、科普之冬(春)、科普大集、专家大院、科技咨询服务站、科技大王下乡、科教兴村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探索科技人员与农民互动的科技咨询服务长效机制。

――开展农村科技、科普示范活动,建立和完善示范体系。深入开展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县、区)和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乡(镇)、村、户等建设活动,大力发展科技、科普示范基地,发挥好它们的示范作用。

――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科技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按照《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要求,积极开展农民工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

――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和人才队伍。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扶持1万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专家咨询服务和志愿者队伍,形成动员科技人员为“三农”服务的有效机制;培养农民技术员队伍,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传播能力。

――加强农村基层科普能力建设。依托农村中小学、村党员活动室、农村化技术学校、文化站和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乡村科普活动场所。推动乡村科普橱窗、宣传栏等建设,开发和充实适应需求、富有特色的展示教育内容。加强民族地区科普工作队建设,提高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基层的科普能力。

(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在广大城镇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措施:

――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进行专门的规划、组织和监督实施。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合理分工、加强合作。

――将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培训教材,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纳入国家职业标准,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

――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城镇职工在职培训达到2.5亿人次,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500万人,农民工培训2亿人。使新增劳动力接受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比例由目前的70%提高到90%。

――在企业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技能培训和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等活动,着力加强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教育,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鼓励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活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组织和机构的作用。

――建立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带薪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形成用人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投资职业培训的机制。在职业培训中,加大有关科学知识的内容。

――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为劳动者提高科学素质提供更多机会和途径。

――以城镇社区为依托,通过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科普画廊等机构和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建设学习型社区,发挥社区在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在面向领导干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突出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

――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学习型机关,调动公务员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

措施:

――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负责人培训教育规划和相关计划的重要内容。

――各级机关在创建学习型机关中,其学习培训制度应体现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要求。

――各级行政院校和干部学院将提高学员科学素质列入教学计划,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落实。

――举办讲座、报告会等科普活动,编辑出版相关的科普读物,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组织公务员参与科普活动。

――报刊、电台、电视台和各级政府网站创办有关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栏目和节目。

――在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及题库中,列入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

四、基础工程

配合上述行动计划,“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以下基础工程:

(一)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任务: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师队伍。

――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形成适应不同对象需求、满足科学教育与培训要求的教材教法。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基地,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支持。

措施: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和农村化技术学校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尤其重视县以下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和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师范院校设置科学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科学教育教师。

――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动员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科学教师培训。

――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老教授协会的作用,动员组织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和企业事业单位管理者参与科学教育与培训。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

――加强科学教育研究,按照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要求,促进科学课程的完善与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提高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中科学教育的教材建设。根据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特点和需求,以科学发展观、先进适用技术、职业技能、现代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编写教材。重视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编写和音像类教材的开发制作。

――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科学课程的需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图书室,充实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等教学器材,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增强行政院校和干部学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函授学校、广播电视学校等机构的科学教育和培训功能。

――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支持科技馆等科普场馆、社区学校、化技术学校等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构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布局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任务:

――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和信息资源的开发,繁荣科普创作。围绕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创作出一批紧扣时展脉搏、适应市场需求、公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并推向国际市场,改变目前科普作品“单向引进”的局面。

――集成国内外科普信息资源,建立全国科普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措施: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促进原创性科普作品的创作。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调动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的积极性,把科普作品纳入业绩考核范围;建立将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资源的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普创作、科技传播专业团体发挥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

――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普、科技、教育、传媒界的有效合作,引进国外优秀作品,借鉴国际先进创作理念和方法,促进我国科普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集成国内外现有科普图书、期刊、挂图、音像制品、展教品、文艺作品以及图片、科普志愿者等各类科普信息,建成数字化科普信息资源库和共享交流平台,通过互联网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开展优秀科普作品的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动,扩大科普信息资源的共享范围。针对公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组织编制简明生动的科普资料,以公众易于获得的方式送达基层。

――制定相关法规、规章和标准,充分保护知识产权,创造公共科普信息资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环境。

(三)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任务:

――加大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电视台、广播电台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等大幅度增加。

――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提高科技频道、专栏制作传播质量,培育一批读者量大、知名度高的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专版和科普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形成一批在业内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科普出版机构。

――发挥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培育、扶持若干对网民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网站和虚拟博物馆、科技馆。

措施:

――鼓励、支持“科技博览”、“科技之光”、“科普大篷车”等电视科技栏目进一步提高质量,使其成为有广泛影响的媒体精品。择优扶持若干有特色、覆盖率高的知名科普网站。

――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积极培育市场,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

――建立与市场、公众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引进现代营销模式与先进编创技术,注重市场调研,提高播出和编辑出版质量。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普出版物发行渠道,加强网点建设,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在农村和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发行工作。

――提高各类媒体对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

――研究开发网络科普的新技术和新形式。开辟具有实时、动态、交互等特点的网络科普新途径,开发一批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科普教育、游戏软件。

(四)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任务:

――拓展和完善现有基础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对现有科普设施进行机制改革和更新改造,充实内容、改进服务、激发活力,满足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整合利用社会相关资源,充分发挥科研基础设施的资源优势,发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前提下,新建一批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科技类博物馆。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至少拥有1座大中型科技馆,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至少拥有1座科技类博物馆,全国科技类博物馆的接待能力有显著增长。

――发展基层科普设施。在城乡社区建设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运用网络进行远程科普宣传教育的终端设备等设施;增强综合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有条件的市(地)和县(市、区)可建设科技馆等专门科普场馆;在一些市(州、盟和县)配备科普大篷车,以“流动科技馆”的形式为城乡社区、学校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提供科普服务。

措施:

――突出社会公益性,加强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宏观指导。制定科普设施的发展规划、建设标准、认定办法和管理条例,规范科普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

――对科普教育功能薄弱的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完善基层科普设施的功能;引进和开发适应公众需求的活动项目,创新活动方式,增强吸引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社区科普设施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为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提供条件和机会。落实科普场馆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优惠措施。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提供捐赠、资助;吸引境内外资本投资兴建和参与经营科普场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专业科普场馆;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部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总数由目前的300余座增加至500座,省部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总数由目前的1000余座增加至2000座,定期对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团体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和其他场地设施;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对公众开放研发机构和生产车间。

――培育科普展览、展品市场,推动设计制作社会化;制定技术规范和设计制作机构的资质认定办法;择优扶持一批设计制作机构,提高设计制作水平。

五、保障条件

(一)政策法规。

完善有关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公民个人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对现有政策法规进行修订、补充和调整。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法律法规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细则。

――制定鼓励和吸引境内外机构、个人独资或合作兴办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机构的政策。

――制定表彰和奖励政策。

(二)经费投入。

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为《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切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有关规定,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经费的增长速度,并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科学素质纲要》的顺利实施。中央财政根据财力状况,逐步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各级政府要从中央财政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落实各相关部门实施经费。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根据承担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任务,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

――鼓励捐赠,广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办法,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三)队伍建设。

培养专业化人才,发掘兼职人才,建立志愿者队伍,加强理论研究,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加强业务学习,全面提升在职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

――通过高等院校和有关研究机构培养大批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专门人才;改革文博专业课程内容,为不同类型科普场馆培养适应性广泛的专业人才。

――建立有效机制和相应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在职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研究生和离退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参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业和技术特长,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兼职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组织予以表彰和奖励。

――增强科技界的责任感,支持科技专家主动参与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促进科学前沿知识的传播。

――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理论研究,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把握基本规律和国际发展趋势,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提供指导。

六、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国务院负责领导《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工作,成立《科学素质纲要》实施领导小组,进行统一动员部署和检查监督。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相关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地方各级政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将《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业绩考核。

――建立和完善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工作机制。《科学素质纲要》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并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

(二)监测评估。

――制定《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和成果,围绕公民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需求,提出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并为《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和监测评估提供依据。

――建立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监测指标体系,并纳入国家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篇4

一西部农村教育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和“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推行,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却又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以川北南充市为例,目前农村教育发展面临如下一些困境。

1中小学学生大幅度减少.办学规模萎缩

2005年,南充市共有小学3660所,其中农村教育部门和集体办小学2718所,民办小学630所;全市小学共14218个班,其中农村小学9593个班;城市(县城)小学平均班额57人,农村小学平均班额35人;全市小学在校生603158人,其中农村小学在校生338629人,占全市小学在校生的56%。普通中学共有556所,其中教育部门和集体办农村普通中学279所,包括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2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50所。农村民办普通中学8所,其中,初级中学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全市普通中学共有7448个班,其中农村初中班1999个,高中班47个。初级中学在校学生319414人,其中农村初中在校学生106438人,占全市初级中学在校学生的33%: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32076人,其中农村高中在校生2952人,仅占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大小的2%。据南充市年初统计:农村小学生、农村普通中学生、农村普通高中生分别为338629人、106438人、2952人,分别减少117983人(含毕业57440人)、42170人(含毕业33144人)、1343人(含毕业804人),全市撤并530个学校点。由此可见,农村学生减少数量较大,办学规模逐渐萎缩。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历达标率偏低

2005年,南充市小学教职工27073人,专任教师25259人,代课教师1476人,兼任教师73人。其中,农村小学教职工14362人,专任教师13676人,代课教师1080人,兼任教师36人,农村小学减少教师2517人。南充市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7.20%,其中,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者170人,专科学历者4587人,高中学历者8322人,高中以下学历者597人,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占全市小学专任教师的54%,学历达标率仅为35%。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3658人,代课教师529人,兼任教师61人。其中,农村普通中学专任教师6671人,代课教师191人,兼任教师5人。农村普通中学专任教师仅占全市普通中学专任教师的28%,农村普通中学代课教师占全市普通中学代课教师的36%。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69.30%,普通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0.76%。其中,农村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者38人,专科学历者78人,学历达标率为33%;农村普通初中专任教师研究生毕业者5人,本科学历者914人,专科学历者4718人,高中学历者908人,高中以下学历者10人,学历达标率为86%。

3办学条件艰苦。学校危房改造任务艰巨

2005年,南充市农村小学占地面积4092195m。、校舍建筑面积1285832m2、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830967m2、行政用房面积67662m2,分别占全市小学上述办学条件的67%、61%、65%和52%;南充市农村初中上述办学条件的面积分别为293184m2、1024803m2、414121m2、45169mz,分别占全市上述办学条件面积的52%、48%、51%和4096;南充市农村普通高中上述办学条件的面积分别为134691m2、34963m2、8588m2、2168m2,分别占全市普通高中上述办学条件面积的4%、2%、2%和2%。小学体育运动场面积达标学校87所,其中农村小学23所,仅占达标学校的26%;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80所,其中农村小学19所,占达标学校的24%: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75所,其中农村小学15所,占达标学校的20%;建立校园网学校69所,其中农村小学13所,占建立校园网学校的19%。各类学校危房面积156122m2,其中农村普通中学危房面积35016m2,当年新增36532m2;农村小学危房48741m2,当年新增9926m2。

4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2005年,南充市小学在校生603158人,辍学7742人,辍学率为1.28%;而农村小学辍学30418人,辍学率约为9%,远远高于全市小学辍学率。南充市普通初中在校生319414人,辍学13061人,辍学率为4.08%:而农村初中辍学7059人,辍学率约为7%,亦高于全市普通初中的辍学率。农村小学专任教师13676人,其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者14人、小学高级职称者6054人、小学一级职称者5570人、小学二级职称者668人、小学三级职称者28人,未评职称的小学教师1342人;农村普通中学专任教师6671人,其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者79人、中学一级职称者2127人、中学二级职称者3656人、中学三级职称者47人,未评职称者338人(其中初中未评职称者331人、高中未评职称者7人)。农村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约为44%,农村普通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约为1%,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太低。农村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为35%、86%、33%,均低于全市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7.20%、90.70%和69.30%)。农村教师队伍高级职称的比例、学历达标率偏低,骨干教师数量尤其偏少且不稳定。随着当前我国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进行,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2005年,南充市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学生”43万人,约占农村学生74.4万人的57%。部级贫困县仪陇县“留守学生”为10万人,占62.99%,嘉陵区“留守学生”所占比例亦高达63%。

二西部农村教育的出路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农村教育城市化、城市教育现代化、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进程。

l进一步巩固义务教育成果

我国西部农村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改革。以川北南充市为例,为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2005年,南充市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42.90万贫困学生获得免费教科书,38.70万贫困学生免交杂费,“两免”资金达9061.30万元;全市新建学生公寓10.10万平方米,寄宿学生达50万人:有效地开展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市政府《关于资助特困家庭子女入学的通知》得到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从长远来看,巩固我国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成果,必须从传统的“人民教育人民办”转向“人民教育政府办”,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创新农村义务教育融资体制,通过“校银”合作、校企联合办学、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等融资模式,发挥融资体制在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作用,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农村中小学日常运转所需的公用经费,确保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确保农村贫困学生能够获得政府的资助,确保学校图书、仪器等办学条件能够达到基本要求。同时,要注重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市场功能,以盘活农村教育资源。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培训和扫盲教育的经费投入,使全体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从而使广大农村人口素质得到根本性提升。

2着力提升教师的素质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提升教师素质是关键。从川北南充市的实践看,2005年,南充市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积极改革分配制度,实施中小学校长“公推公选”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7.20%、90.70%、69.30%。教师队伍结构有了明显改善,高中、初中、小学教师45岁以下者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为83.20%、86.42%、69.50%。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中,45岁以下者所占的比例较2004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总体上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就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而言,正如前文所述,情况并不容乐观。为此,着力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必须全面落实县级政府对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教师与校长人事聘用等统筹管理的责任,制订适合农村实际的义务教育人事制度,建立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实行城市中小学教师的“农村服务期制”和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的“学习进修制”。鼓励更多的教师到农村第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以农村学校为单位,核定教师编制,修改教师编制制度,规范代课教师制度,出台流入地对流出地农村教师流失补偿规则,放宽教师职务评聘制度,强化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制度重建,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教育工程”,积极支持乡村优秀骨干教师参评特级教师和入选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并给予政策倾斜。

3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实现农村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善办学条件是保障。川北南充市对此作出了极大的努力,2005年,该市加大中小学危房改造的力度,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00万元,县财政投入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改造中小学危房19.60万平方米;深化中小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因地制宜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规范教育收费工作,切实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认真抓好教育安全稳定,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尽管如此,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办学条件仍然十分艰苦,为此,必须按照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要求,制订农村标准化办学制度,加大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引导周围农村学生向中心城镇聚集,做大做强“中心校”。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撤并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的村级小学,扩大乡镇中小学的办学规模,加快乡镇初中和山区寄宿制学校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通过结构调整,逐步形成高中在城镇,初中、中心小学在集镇,定点校在相对集中的中心村的新布局。

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篇5

关键词: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在我国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主要包括县镇及村屯的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不但能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为高等学校提供优质、充足的生源,而且还能顺利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

一、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原因

1.农村普通高中教育供小于求,未能顺利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无理想选择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达90%,高校招生数量自1999年以来也快速增长。然而,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增长缓慢,作为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的中介,普通高中教育成了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据199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我国县镇普通初中生毕业生4241585人,普通高中招生1892528人;村屯普通初中毕业生8913107人,普通高中招生551471人,由此计算出县镇、村屯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率仅为18.6%,远低于城市60%-70%的升学率。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选择:第一,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但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种种缺陷以及其他原因,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寥寥无几。第二,复读。这部分学生比例较大,九年的义务教育已经培养了学生的“离农”意识,城乡间的巨大差异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高校扩招增加了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他们读高中、上大学的愿望更加强烈。然而复读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使本来就短缺的农村教育资源更加紧张,而且加重了复读生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第三,进入民办普通高中。农村民办普通高中数量少,教学质量与公立学校有很大差距,大部分读民办高中的学生期望值较低,仅仅为了获得高中学历。第四,放弃学业,进入劳动力市场。毕业生中小部分回乡务农,大部分离乡打工,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就业压力。这部分学生由于不具备专业技能,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收入较低,给社会安全造成隐患。

2.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办学困境,未能充分发挥其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功能

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处于萎缩状态,生源严重不足。据199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县镇初等职业学校毕业生41852人,普通初中毕业生4241585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12065人;村屯初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91843人,普通初中毕业生8913107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42543人。县镇、村屯初中毕业生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仅为6,4%,远低于城市27%的比例,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只能靠招收普通高中生和初中生维持生存,造成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基础设施落后。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学仪器、校舍、图书资料都非常陈旧,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其次,合格的专业教师紧缺,不少学校的专业教师是由文化课教师改任的,高水平、高学历的教师特别少,因而学生的专业技能差。第三,教学质量差,学生就业率低。第四,自1999年以来,高校连续扩招,增加了学生升入大学的机会,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造成很大的冲击,使原本处于弱势的职业技术学校雪上加霜。在这种办学条件下,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可能发挥为地方经济培养实用人才的功能。

3.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可缓解就业压力,积累人力资本

农村初中毕业生大多进入劳动力市场,或回乡务农,或进城务工。我国农村已有1.5亿富余劳动力,城市也有大量下岗工人,如果创造条件让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学习,可推迟他们进入就业队伍的时间,暂时缓解就业压力,还可以积累人力资本。从国际经验看,进入失业高峰期,政府应大力发展教育,这既是解决失业的治标之策,也是提高未来劳动力竞争能力的治本之计。

4.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才能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科技人才几乎是凤毛麟角,农村劳动力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占1%左右。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农业科技人员极为短缺,致使绝大部分适合农村应用的科技成果在农村无法推广,这就决定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仍为粗放型,生产效率低,传统农业仍是主体。另一方面,不利于农村劳动力顺利实现由从事农业向从事其他产业转移,影响了城镇化进程。近年来,许多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或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但由于素质低,多从事临时性和随机性很强的职业。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欲望和其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那些受了较高层次教育的农村人口有较强的迁移欲望。由于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他们的迁移行为也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在农村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教育的功能。基于农村的劳动力现状,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实用人才,应是改变农村面貌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面临的困难

1.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未受到政府的重视

从多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来看,高中阶段教育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高中阶段教育经费在我国各级学校教育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太低。1986—1998年,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一直致力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9年以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将工作重心放在高校大规模扩招上。农村的部分地区为了“普九”验收合格,已经负债累累,在国家对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没有统一要求的情况下,自然不重视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

2.由于经济困难,农村家庭对投资高中阶段教育的动力不足

尽管农村高中教育总量供小于求,但与城市家庭相比,农村家庭对投资高中教育动力不足,主要是由于以下的经济原因。首先,农民收入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人大幅度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由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制度效应已逐渐减弱,农村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慢,有些地区由于地方财政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村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这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以对普通高中的调查为例,在县城、乡镇和村屯分别有52.1%、48.4%和50.6%的普通高中学生认为他们的同伴没有读高中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县城、乡镇和村屯分别有89.2%、82.9%和74.0%的普通高中生认为他们的同伴没有读高中是因为即使上了大学也交不起大学的费用,也就是说,在没有读普通高中的农村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考虑到大学费用过高而过早放弃了读高中这一选择。其次,农村教育投资风险大而收益小。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学习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升入大学的比例很低,而高中收取的学杂费、资料费又较多,并且学生在学校所学内容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回乡后一无所长,等于高额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所以说农民教育投资风险是很大的。大部分农村高中生考上的是非重点院校或地方院校,毕业后去中小城市甚至乡镇,这意味着他们就业后的收入较低,农村高职学生就业后的收入更低,对这些农村家庭来说,教育投资收益不高。农民收入敞薄且不稳定,因而在把有限的收入作为教育投资时会考虑风险及收益,经过权衡,必然选择风险小而收益大的项目,放弃对子女的高中教育投资。

3.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办学条件差

办学条件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目前我国农村高中办学条件虽有很大改善,但仍不能满足需要。第一,教师数量缺口较大、质量亟待提高。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推算,到2005年,我国平均每年需补充高中教师24万人,而2001年仅补充了8.3万人,相当于应补充教师的1/3。显然,在全国范围内,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教师严重不足。在农村,由于待遇低,生活条件差,高中阶段教育教师更加短缺,农村中学不但难以引进优秀人才,而且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教师数量不足,成为制约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的瓶颈。另外,高中阶段合格教师紧缺,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2001年,我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为70.7%,农村要低于这一比例。英语、数学、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课程的专任教师不仅短缺,而且学历合格率更低。第二,教学设施配备水平落后。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各类学校理科教学仪器、设备达标率虽有较大提高,但职业高中达标率普遍偏低,其他如音乐、体育和美术设备配备达标学校比例都不高。第三,班额偏大,影响教学的正常运转。农村普通高中班额普遍超过60人,职业技术学校平均班额小于普通高中,但部分学校也存在班额过大的问题。

三、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对策

1.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农村不同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规划

中国地域广大,不但城乡间发展不平衡,而且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促进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可加快普及高中的速度,但要注意初中毕业生的质量;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如果生源质量能够保证,可考虑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优先发展的问题。

2.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经费

有了充足稳定的经费来源,才能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农村高中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同时,高中阶段教育属非义务教育,地方政府可制定必要的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支持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还应根据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适当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收费标准,形成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经费来源。

3.实施对农村贫困高中生的资助政策

我国对贫困大学生实施了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一系列资助政策,建议对农村贫困高中生实施类似的政策,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勤工俭学不太适用于学习紧张的普通高中生,但职业学校的学生可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勤工俭学,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奖、贷、助、减、免”的资助政策也可以逐步在高中实施,其中助学贷款更为可行。通过一系列的资助政策,为学生提供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

4.扩充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师资队伍,大力提高教师素质

应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出发,建设高中师资队伍。在数量上,除了扩大本科师范院校的招生规模外,还应针对农村的实际,通过提高农村高中教师的待遇等途径,吸引大学生来农村任教,防止教师流失。此外通过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从社会各行业中招聘合格的人员,也可有效地缓解教师短缺的局面。在质量上,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本科生,另一方面,要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学历达标率。

5.进一步推进多元办学体制,扩大农村普通高中的教育供给

在农村普通高中供给小于需求的矛盾较为突出,为了满足农村居民的教育需求,应进一步推进多元办学体制,扩大普通高中的教育供给:首先,要努力办好公办普通高中,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扩大优质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这是扩大教育供给的主渠道。其次,大力发展民办普通高中,制定宽松的政策,鼓励和扶持民办普通高中的发展。再次,探索“公有民办”、“民办公助”等办学形式,实现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的重组和优化。

6.改革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其吸引力

与农村普通高中供求状况相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供大于求,许多学校已经出现生源危机,建议改革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办特色专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其次,在教学上,抓住“质量是生命”不放松,狠抓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让学生得到社会的信赖。再次,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的比例,让学生和家长感到就业有门,升学有路。

参考文献:

[1]崔民初.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3,(7).

[2]袁桂林.高中发展供需矛盾与农村高中发展潜力调查研究报告[r].当代教育科学.2003,(11).

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篇6

在我国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主要包括县镇及村屯的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不但能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为高等学校提供优质、充足的生源,而且还能顺利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

一、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原因

1.农村普通高中教育供小于求,未能顺利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无理想选择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达90%,高校招生数量自1999年以来也快速增长。然而,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增长缓慢,作为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的中介,普通高中教育成了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据199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我国县镇普通初中生毕业生4241585人,普通高中招生1892528人;村屯普通初中毕业生8913107人,普通高中招生551471人,由此计算出县镇、村屯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率仅为18.6%,远低于城市60%-70%的升学率。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选择:第一,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但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种种缺陷以及其他原因,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寥寥无几。第二,复读。这部分学生比例较大,九年的义务教育已经培养了学生的“离农”意识,城乡间的巨大差异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高校扩招增加了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他们读高中、上大学的愿望更加强烈。然而复读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使本来就短缺的农村教育资源更加紧张,而且加重了复读生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第三,进入民办普通高中。农村民办普通高中数量少,教学质量与公立学校有很大差距,大部分读民办高中的学生期望值较低,仅仅为了获得高中学历。第四,放弃学业,进入劳动力市场。毕业生中小部分回乡务农,大部分离乡打工,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就业压力。这部分学生由于不具备专业技能,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收入较低,给社会安全造成隐患。

2.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办学困境,未能充分发挥其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功能

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处于萎缩状态,生源严重不足。据199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县镇初等职业学校毕业生41852人,普通初中毕业生4241585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12065人;村屯初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91843人,普通初中毕业生8913107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42543人。县镇、村屯初中毕业生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仅为6,4%,远低于城市27%的比例,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只能靠招收普通高中生和初中生维持生存,造成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基础设施落后。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学仪器、校舍、图书资料都非常陈旧,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其次,合格的专业教师紧缺,不少学校的专业教师是由文化课教师改任的,高水平、高学历的教师特别少,因而学生的专业技能差。第三,教学质量差,学生就业率低。第四,自1999年以来,高校连续扩招,增加了学生升入大学的机会,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造成很大的冲击,使原本处于弱势的职业技术学校雪上加霜。在这种办学条件下,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可能发挥为地方经济培养实用人才的功能。

3.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可缓解就业压力,积累人力资本

农村初中毕业生大多进入劳动力市场,或回乡务农,或进城务工。我国农村已有1.5亿富余劳动力,城市也有大量下岗工人,如果创造条件让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学习,可推迟他们进入就业队伍的时间,暂时缓解就业压力,还可以积累人力资本。从国际经验看,进入失业高峰期,政府应大力发展教育,这既是解决失业的治标之策,也是提高未来劳动力竞争能力的治本之计。

4.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才能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科技人才几乎是凤毛麟角,农村劳动力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占1%左右。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农业科技人员极为短缺,致使绝大部分适合农村应用的科技成果在农村无法推广,这就决定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仍为粗放型,生产效率低,传统农业仍是主体。另一方面,不利于农村劳动力顺利实现由从事农业向从事其他产业转移,影响了城镇化进程。近年来,许多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或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但由于素质低,多从事临时性和随机性很强的职业。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欲望和其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那些受了较高层次教育的农村人口有较强的迁移欲望。由于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他们的迁移行为也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在农村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教育的功能。基于农村的劳动力现状,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实用人才,应是改变农村面貌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面临的困难

1.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未受到政府的重视

从多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来看,高中阶段教育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高中阶段教育经费在我国各级学校教育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太低。1986—1998年,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一直致力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9年以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将工作重心放在高校大规模扩招上。农村的部分地区为了“普九”验收合格,已经负债累累,在国家对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没有统一要求的情况下,自然不重视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

2.由于经济困难,农村家庭对投资高中阶段教育的动力不足

尽管农村高中教育总量供小于求,但与城市家庭相比,农村家庭对投资高中教育动力不足,主要是由于以下的经济原因。首先,农民收入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人大幅度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由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制度效应已逐渐减弱,农村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慢,有些地区由于地方财政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村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这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以对普通高中的调查为例,在县城、乡镇和村屯分别有52.1%、48.4%和50.6%的普通高中学生认为他们的同伴没有读高中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县城、乡镇和村屯分别有89.2%、82.9%和74.0%的普通高中生认为他们的同伴没有读高中是因为即使上了大学也交不起大学的费用,也就是说,在没有读普通高中的农村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考虑到大学费用过高而过早放弃了读高中这一选择。其次,农村教育投资风险大而收益小。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学习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升入大学的比例很低,而高中收取的学杂费、资料费又较多,并且学生在学校所学内容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回乡后一无所长,等于高额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所以说农民教育投资风险是很大的。大部分农村高中生考上的是非重点院校或地方院校,毕业后去中小城市甚至乡镇,这意味着他们就业后的收入较低,农村高职学生就业后的收入更低,对这些农村家庭来说,教育投资收益不高。农民收入敞薄且不稳定,因而在把有限的收入作为教育投资时会考虑风险及收益,经过权衡,必然选择风险小而收益大的项目,放弃对子女的高中教育投资。

3.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办学条件差

办学条件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目前我国农村高中办学条件虽有很大改善,但仍不能满足需要。第一,教师数量缺口较大、质量亟待提高。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推算,到2005年,我国平均每年需补充高中教师24万人,而2001年仅补充了8.3万人,相当于应补充教师的1/3。显然,在全国范围内,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教师严重不足。在农村,由于待遇低,生活条件差,高中阶段教育教师更加短缺,农村中学不但难以引进优秀人才,而且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教师数量不足,成为制约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的瓶颈。另外,高中阶段合格教师紧缺,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2001年,我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为70.7%,农村要低于这一比例。英语、数学、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课程的专任教师不仅短缺,而且学历合格率更低。第二,教学设施配备水平落后。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各类学校理科教学仪器、设备达标率虽有较大提高,但职业高中达标率普遍偏低,其他如音乐、体育和美术设备配备达标学校比例都不高。第三,班额偏大,影响教学的正常运转。农村普通高中班额普遍超过60人,职业技术学校平均班额小于普通高中,但部分学校也存在班额过大的问题。

三、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对策

1.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农村不同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规划

中国地域广大,不但城乡间发展不平衡,而且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促进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可加快普及高中的速度,但要注意初中毕业生的质量;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如果生源质量能够保证,可考虑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优先发展的问题。

2.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经费

有了充足稳定的经费来源,才能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农村高中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同时,高中阶段教育属非义务教育,地方政府可制定必要的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支持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还应根据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适当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收费标准,形成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经费来源。

3.实施对农村贫困高中生的资助政策

我国对贫困大学生实施了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一系列资助政策,建议对农村贫困高中生实施类似的政策,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勤工俭学不太适用于学习紧张的普通高中生,但职业学校的学生可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勤工俭学,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奖、贷、助、减、免”的资助政策也可以逐步在高中实施,其中助学贷款更为可行。通过一系列的资助政策,为学生提供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

4.扩充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师资队伍,大力提高教师素质

应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出发,建设高中师资队伍。在数量上,除了扩大本科师范院校的招生规模外,还应针对农村的实际,通过提高农村高中教师的待遇等途径,吸引大学生来农村任教,防止教师流失。此外通过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从社会各行业中招聘合格的人员,也可有效地缓解教师短缺的局面。在质量上,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本科生,另一方面,要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学历达标率。

5.进一步推进多元办学体制,扩大农村普通高中的教育供给

在农村普通高中供给小于需求的矛盾较为突出,为了满足农村居民的教育需求,应进一步推进多元办学体制,扩大普通高中的教育供给:首先,要努力办好公办普通高中,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扩大优质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这是扩大教育供给的主渠道。其次,大力发展民办普通高中,制定宽松的政策,鼓励和扶持民办普通高中的发展。再次,探索“公有民办”、“民办公助”等办学形式,实现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的重组和优化。

6.改革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其吸引力

与农村普通高中供求状况相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供大于求,许多学校已经出现生源危机,建议改革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办特色专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其次,在教学上,抓住“质量是生命”不放松,狠抓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让学生得到社会的信赖。再次,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的比例,让学生和家长感到就业有门,升学有路。

参考文献:

[1]崔民初.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3,(7).

[2]袁桂林.高中发展供需矛盾与农村高中发展潜力调查研究报告[r].当代教育科学.2003,(11).

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篇7

现实中西部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举债”达标问题较为普遍,已对西部农村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形成严重制约

在我国不少农村地区,存在为“两基”而“冲刺”达标的现象,在西部地区表现得则非常突出。为了“普九”达标,许多地方采取“先上马,后备鞍”的办法,经县级政府批准,进行教育集资,创造或改善办学条件,然后再分年逐步偿还;或者向银行贷款,以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而债务人一般是学校,乡镇政府只是口头承诺偿还贷款。费税改革后,乡镇政府借以推脱了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因此,“两基”达标后,很多农村中小学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据测算,全国欠债500亿元左右。(注:李培利,“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任重而道远”,2004。)西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存在“举债普九”现象,这些年来,在落实农村“普九”、进行“两基”达标验收和改善办学条件时,相当多的学校用贷款进行中小学危房改造,建设“普九”工程,因而负债累累。有学者认为,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教育的欠债主要是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

据我们对贵州省息烽县的调查,为迎接2000年的“两基”验收,县里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改善办学条件。世行贷款工程、义教工程的作用尤其重要,但其项目资金都只落实在主体工程上,需要县里匹配资金。由于县财政紧张,无力匹配,匹配资金和附属工程资金就都要由学校承担。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只好赊帐举债进行建设。根据县财政审计监察几部门核实的数据,全县“两基”欠帐911万元。这笔欠帐学校无力偿还,县财政和县教育局也没有款项拨付。据我们在一些学校了解,很多学校校长被施工单位追债弄得焦头烂额,极大地影响了学校工作。对甘肃省通渭县的调查发现,1995年该县实现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97年达到省颁脱盲标准,2000年通过市县“普九”和国颁脱盲标准验收,2002年“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市评估验收和教育部的审查认可。事实上,通渭县在“普九”工作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基本都是校舍破旧、设施简陋、场地不足、仪器短缺,采取了“集、贷、借、垫”等办法,多方筹措资金,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硬件建设达到了一定标准。但由于当地自然资源的匮乏和经济条件的落后,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在“普九”工作中的欠帐不能及时归还。目前,全县尚有“普九”欠帐1200多万元。

四川省仪陇县的情况是,仪陇县教育局的调查报告显示,该县承担义务教育的学校与政府共同负债高达5000万元。调查报告中提到,“乡镇和学校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部分学校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如今没有负债的学校几乎没有,多的几百万,少的也有几十万。”调查显示,当地不少教师认为学校背负的巨额债务,与“普九”过程中工程建设硬上马有很大关系。当时县里为了争创部级“普九”先进县,将标准定得很高,很多学校要想达标就必须举债。而“普九”建设完成,仪陇县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县各级政府当初对学校的拨款承诺却始终没有完全兑现。

对西部一些省份的总体调查显示,广西至2002年底,农村中小学累欠债务达26亿元,其中社会贷资5亿元,工头垫资11亿元;从地市看,玉林市欠贷6.4亿元,贵港市欠债3.7亿元。合浦县公馆镇的47所学校有44所欠债,总额达4600万元。陕西“普九”债务15亿元,另有危房改造欠债8.09亿元。四川2000年“普九”负债总额达39亿元。其中安岳、巴中等县均超过1亿元。重庆市近几年仅投入校舍危改资金就达4.44亿元,全市教育欠债已达15亿元,这还不包括正在搞“普九”的6个县;四川广安市为“普九”累计举债达1.9亿多元,全市现在教育欠债已超过2亿元。而重庆市在“两基”方面的负债已经高达23.8亿元,地方财政在农村教育投入上面临巨大的压力。

(二)西部农村办学条件差,与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要求相差较远

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是农村教育发展中长期遗留下来的问题。中小学校舍原本建设标准就低,再加自然损耗和灾害,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危房。这些年来,中央及有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在不同时期也提出了一些阶段性目标,但从目前情况看,这个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到2002年底,全国农村危房比率仍占7.6%,D级危房也还存有4000万平方米。

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危房问题更为突出。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西部地区农村学校的抽样调查显示,样本小学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占37.8%,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占22.3%,购置教具、墨水、粉笔等资金不足的占32.5%。我们在对甘肃省通渭县的调查中,走访了有代表性的3所中学、4所小学中,危房率平均占到50%,最严重的两所小学危房率是100%。而通渭这个有着如此严重危旧校舍的西部贫困县,2004年仅得到125万元的义教工程和危改工程资金,各级各类学校面临校舍破旧、设施简陋、场地不足、仪器短缺等问题,虽采取“集、贷、借、垫”等办法多方筹措资金予以解决,但基本上是旧债未还,又添新债。目前,通渭县的适龄儿童仍处于入学高峰期,仅2002年净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562人,需增加教室70余间。事实上,在西部地区,由于缺乏起码的办学条件,农村大班额现象是非常普遍的,相当一部分学校学位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

从西部12省区2002年末农村初中和小学危房率情况看,西部大部分省区农村初中危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区仍较大幅度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小学危房率看,有8省区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云南、甘肃、内蒙古农村小学危房率相当高。

学生宿舍和教师住房的缺乏是西部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学校存在的问题。而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地势复杂的特点决定了这种需求较之其他地区要强烈得多。我们调研的贵州息烽县,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这方面的要求。甘肃通渭县现有初中学生29544人,需要住校的学生达三分之二,但由于条件限制,目前在校住宿的学生仅有1000名左右。贵州省的情况则是,农村初中一般办在乡(镇)所在地,普遍无学生宿舍,有食堂的很少。家离学校远的学生,有的投亲靠友寄宿,少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合伙租低价民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每天往返4—5个小时,要走20多公里路,往往是早晚两头黑。一方面给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令人担忧。

2002年西部农村初中和普通小学危房率

省(区)

农村初中危房率(%)农村普通小学危房率(%)

全国平均10.97

7.63

内蒙古

15.90

16.58

广西

11.28

8.02

重庆

5.84

10.76

四川

5.41

8.60

贵州

4.18

5.39

云南

10.13

19.00

西藏

-

7.15

陕西

3.32

5.52

甘肃

16.53

17.51

青海

8.38

8.92

宁夏

13.95

7.48

新疆

9.42

8.6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3》等资料测算。

总起来看,西部地区多数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与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相当多的学校现代教育设备少,教育手段简单,基本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初水平。只有少数地方建立了语音室、微机室,并配备了电脑,大多地方基本上还是在“黑板上开机器、做实验”。按教育部要求,2005年应普及计算机教学,而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在软硬件方面还不具备,目标的实现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三)西部农村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

近几年来,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师资队伍素质有所提高,但从目前来看,西部农村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的情况表现得较为突出。在西部相当多地区存在教师学历合格率低、合格教师短缺、代课教师相对较多等现象。

由于国家对农村和城市学校建设的投资不均衡,导致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恶劣,教师待遇差、工资低,许多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在不少地区,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公办教师人心思走,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亦农亦教”,使农村基础教育力量更加薄弱。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总体偏低。相关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农村和县镇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者分别占25.07%和40.03%,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者分别占11.36%和17.58%。农村教师队伍流失严重,尤其是农村的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难以补充到合格教师,大批村级小学只好找代课教师维持运转。在西部地区,这个问题更为突出,据相关调查,贵州省黔西县的中小学的代课教师有上千人,占全县教师总数的五分之一,在农村初中教师中代课教师占七分之一,农村小学教师中代课教师占二分之一。全县初中教师尚缺825人,农村初中教师合格学历达标率只有73.36%。

我们在对西部的一些地区调查中了解到,农村中小学教师月工资一般在500—600元之间,学校没有其他收入,每月95元的“西部贫困地区生活补贴”,由于需要学校“自筹”,多数学校没有办法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均无力参保。近年来农村“民办教师”问题基本解决,但一批“代课教师”却应运而生,主要原因除了某些边远山区教师留不住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校经费有限,而“代课教师”的工资大约是正式教师的1/3。农村初中基础教育质量差的现象相当普遍。由于农村办学条件较差,加上教师工资偏低,普遍存在吸引高素质教师难的问题,农村学校优秀、年轻教师和音体美、英语教师十分缺乏。我们在贵州所调查到的每个乡镇都有这个问题。而从对西北地区的调查看,农村高学历教师的流失很严重。在西北农村,学校拔高使用教师的现象十分严重,初中毕业生教小学生、高中毕业生教初中生属正常现象。

从另一方面讲,在西部不少地区,农村教师流失的同时,低水平教职员工却在不断膨胀。在一些地区,制度化的乡镇领导轮换,使得新领导不得不滥用权力,安排一帮子人吃“皇款”,在乡镇行政机构人满为患时,就退而求其次,不论合格与否,把一些人安排进农村教育体系中来,形成农村教育管理机构层次增加,农村学校内非教学岗位充斥,低水平的教职员工滥竽充数。在挤占了宝贵的农村教育经费的同时,也大大影响了农村的教育质量。据有关估计,有超过20%的教育经费被滥用,使原本教育质量不高的农村教育更加雪上加霜。

据对重庆市江津市的有关调查显示,在农村地区,尤其一些贫困地区,教师素质状况堪忧。从调查情况看,正规全日制大学生一般都不愿到贫困边远山区的学校工作,即使是分配来了,工作也不是很安心,总想通过各种关系想办法外流。再加上有些好教师又留不住,造成山区学校教师结构不能得到良性改善,教师整体素质差,并形成恶性循环。

在对一些地区的调查中发现,目前贫困地区农村初中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从小学调上来或中师中专毕业生直接分配到学校任教,到中学后通过自修或函授获得专科或本科文凭。而自修或函授学理科难度大,学文科相对较容易(目前绝大多数教师主要学习的是中文和政史专业),学历达标了,但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现象严重。师资严重不配套,村级学校的教师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现象,而这部分人绝大多数都是民转公教师,当时为了能转公,通过短期突击培训获得的中师文凭,其质量可想而知。(注:重庆市“九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贫困农村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必须指出的是,教职工编制问题也是目前西部农村学校反映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根据国家所定小学编制标准,学生与教职工比分别为:城市19∶1,县镇21∶1,农村23∶1。我们走访过的西部农村学校,尤其乡中心学校,几乎都反映目前的编制标准偏紧偏严。在这些学校,一个教师讲好几门课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身心疲惫,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四)拖欠教师工资问题突出,影响农村教育的正常发展

拖欠教师工资是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西部,这个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

但从目前情况看,“以县为主”并不意味着教师工资就有了保障。某种意义上说,它只是将工资支付的重压从乡镇转移到了县,而并没有转移出农村内部,因此“拖欠教师工资”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继续存在,在某些地区表现得甚至越发严重。西部相当多的县财力十分有限,难以承受义务教育的重负,直接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拖欠。

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2003年9月10日于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教师节及纪念《教师法》颁布十周年座谈会”上披露:“拖欠数额依然较大、涉及范围依然较广。而且有些地方陈欠未清又添新欠。”他引述的教育部有关统计显示:截至2002年7月,全国累计拖欠教师工资距国家规定标准还有127.06亿元,涉及24个省区;其中2002年1—4月新欠14.6亿元,涉及21个省和420多个县级行政区域。近几年西部部分省区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是:内蒙古2002年3月底全区累欠17.62亿元,其中当年1—3月新欠1.79亿元;广西部分县累计拖欠8.5亿元;陕西2000年底累计欠8.53亿元,2003年11月增加到9.2亿元,7.7万名农村教师人均拖欠3300元;甘肃至2001年累计拖欠13.8亿元;四川至2001年累计拖欠4.68亿元。

(五)西部地区调整学校布局面临较大难度

调整学校布局能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但在西部不少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地形条件的限制,调整学校布局面临着相当大的难度。在不少地区则存在地方政府对学校布局调整过快而又对寄宿制学校投入不足的问题,也大大影响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从调查的贵州省息烽县看,县里对学校布局进行过几次调整,但办学效益仍然不高,而要作进一步的布局调整,不少学校的服务半径会扩大到4—6公里。这也使得学生上学的路程更远,有的学生上学往返要走几个小时,早上不能按时到校,下午放学到家太晚,尤其在秋冬季问题更为突出。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已撤了的校点,当地群众一再请求恢复。某种程度上,学校布局的调整甚至带来了学生的流失。

(六)西部民族教育发展仍然较为落后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9个省区中有44个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这里。民族自治区总人口达6569.6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3905.11万人,占民族自治地总人口的56.03%。少数民族人口占9省区总人口的14.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目前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相对落后,“普六”、“普九”及扫盲任务相当艰巨。对一些西部省区,如四川、云南、贵州等,基础教育的重点、难点都在民族地区。由于子女较多等原因,西部许多地区的少数民族家庭尚未脱贫,导致儿童,特别是女童的失学或辍学率较高。据调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16个县(市)中有13个是贫困县。2000年底前,仅有3个县(市)基本实现“普九”,“普九”人口覆盖率只为25.1%。全州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仅达69.32%。在未“普九”的县中,初中阶段入学率最高的县才达73%,最低的县仅为36.6%。全州初中辍学率高达6%,小学按时毕业率仅69.35%,小升初升学率仅79.3%,而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学生仅占2.5%左右。

双语教学在民族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大多西部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基本上还只是语言的简单学习,多停留在低级层次上。而能满足双语教学需要的师资非常缺乏,无论在质量上、数量上都急待改善。目前,对双语教学有兴趣、有研究的,主要是一些语言学家、教育家、大学教师,但这些人缺乏中小学教学的具体经验。中小学语文教师中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大多数汉语水平不高;汉语水平较高的,有许多又不懂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中,既懂汉语又懂少数民族语言,既有具体教学经验,又掌握语言学理论的教师少之又少。

(七)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非常薄弱

目前,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非常薄弱。尤其落实农村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人权、财权从乡镇转到县教育局,乡镇管理教育的权力相对减小,乡镇在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方面明显减少,也使得农村学前教育办园主体的责任不明确,许多乡镇和村不愿意承担学前教育的责任,视幼儿园为包袱,或投入少,或随意停办,更导致农村幼儿园经费的严重短缺。从贵州省情况看,学前一年受教育率为41.6%,学前三年受教育率仅达23.4%。除少数示范性幼儿园外,一般办园水平不高,学前班“小学化”的倾向较为严重,在总体上难以形成有效的学前教育。而据对贵州省修文县的调查,修文县10个乡镇只有4个乡镇有幼儿园,尚有6个乡镇未建设乡镇中心幼儿园。这当中除县级财政困难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乡级政府兴建幼儿园的积极性不高,没有积极筹措经费,创造条件。

再有,西部农村幼师队伍素质偏低,并且工资、医疗、编制等缺乏基本的保障。目前大多数地区在职幼儿教师学历达标率虽然较高,但是原始学历为中专幼师专业的教师少之又少。一些幼儿园由于经费不足,只好临时聘请工资要求相对较低的代课教师,这部分人员素质偏低,业务能力较差,短时间内难以胜任工作。2001年,国家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西部农村幼儿教师现状来看,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到教师本身的素质距要求相差甚远,幼儿教师培训渠道狭窄,幼师队伍后备力量不足,很难满足国家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需要。

另外,各种社会力量办园缺乏应有的规范。目前各种社会力量办园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对各种社会力量办园的承办者资格、办园条件、教师资格、登记注册、收费标准、办园质量等没有有效的管理与规范,在房舍条件、师资条件等上都难以保证。

(八)西部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严重滞后

从目前来看,和城市以及其他农村地区相比,西部农村地区尤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中阶段教育严重滞后。西部地区农村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远低于城市地区或发达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农村县级财政基本上都是“吃饭财政”,高中阶段教育又是非义务教育,县级财政基本只能保证教职工工资的发放,很难有能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不少地区的高中校舍不足、教学设备简陋,大大制约了西部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

而对西部绝大多数的农民来说,让孩子上高中在经济上是很难承受的。据估算,一个高中生一年的费用累计在4000元左右(包括:学杂书本费1800元<农村普通高中1100元,省示范高中2300元>;资料费、住校费、交通费等500元;生活费<仅指餐费>1500元,如果是借读生或计划生还要一次性交纳4000元至20000元不等的扩招费),不包括穿衣及其它非正常开支,高中三年下来至少花费12000元。如果考上大学,每年还得拿出6000元到10000元的学费,四年下来又是30000元左右。从近几年的高中招生实际情况来看,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经济问题而不能报到入学。农民收入水平低,是西部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西部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滞后还突出表现在,相当多地区师资严重缺乏,教师教学质量不高。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地理环境偏僻,不仅师范类应届本科毕业生不愿回到农村来任教,而且每年都有一些优秀的教师外流到城市或其它发达地区,结果导致了广大农村高中教师普遍缺乏,不少地方农村高中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很多是学历不合格的专科生,且高中语、数、英教师都超负荷兼课,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越是落后地区这种情况越严重。

(九)西部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面临一定困难

从目前看,西部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育的总体投入不足,而对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投资更少,即使已经拨付的经费也存在挪用现象。在职业教育上,企业或用人单位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就业培训方面投入不足;而农户则缺乏投资的动力和能力。由于农村职教和成教的设施、经费和人员很难一步到位,造成农村职教、成教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其次,是投资渠道也过于单一。目前,民办的农村教育微不足道,农村职业教育吸引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的能力非常薄弱。再次,农村职业培训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主管部门主要是农业、科协、教育、劳动四个部门,其他如财政、妇联、共青团等部门也有所涉及,地方主要是乡镇政府。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多头管理,盲目性、无序性非常突出,内容雷同和空白点多的情形同时存在。从我们对贵阳市的调查情况看,农村职业教育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一是总体办学条件较差,专业设置单一,办学模式陈旧,培训水平相对较低。二是就业市场与农村职业教育不匹配,劳动力市场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来解决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三是规模小、投入少,发展缓慢。贵阳市的农村职业教育规模始终很小,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近年来,“普高”升温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冲击非常大,使得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在还没有走出困境的同时,又受“普高”的冲击而步入了低谷。我们所调查过的地区,这个问题反映都很突出。在贵阳市调查中发现,各区(市)县都在大力加快发展“普高”,而清镇、修文职教中心(职高)连自己的校舍都没有;而全市7个农村区(市)县多数没有职教专项经费。甘肃省定西市的情况是,政府本身对办好农村“职教”统筹力度不够,投入少,学校办学条件差,而近年来,重“普教”轻“职教”现象较为突出。农村职业学校招生困难,一些条件较差的农村职业中学有的已名存实亡,职业班招生寥寥无几。有些区县连仅存的一、两所农村职业学校不是想办法办好,而是“赶时髦”翻了牌子,办成了普通高中。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旨在利用教育和科技为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服务的“富民工程”,其核心内容是实行普通、成人、职业三教统筹,在“加强领导,统一管理,分工负责,通力协作”的16字方针指引下,通过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实施“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推广实用科学技术,培养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技术人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利用科技致富。但从目前看,西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推进遇到很大困难。主要表现在: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机构不健全,业务经费无着落。一些地方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办公机构无专职人员,有的虽有人员,却无人员编制,使得这些人无心本职工作。另外,一些地方在改革过程中大量裁减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方面的人员,导致人数减少,无法全面开展工作。在一些地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既无专项经费,也无业务经费,使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既需理论作指导又要强调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而在西部许多地方,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很少,具有业务指导能力的专家就更少,从而使得总结评估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使综合改革缺少了推进的动力。

农科教结合推进难度大。农科教结合是政府行为,政府统筹是关键,但是在现实管理体制中却很难把国务院各部委的职能整合运作。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下形成的行业、部门之间的人事、管理、财政、投入体制和利益机制都是农科教结合面临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政府机构改革以后,人员编制都严格定编定岗定人,农科教结合的国家财政专项经费没有着落,给统筹运作带来了实际困难。

(十)西部农村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困难和问题

意在提升教育整体素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在西部农村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从新课改本身来看,存在新课程设计城市化倾向突出、反映农村实际的教学内容偏少等问题。“目前,大多数新教材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情况反映不够,城市化倾向明显,严重影响新课程在这些地区的实施”。(注:郭晓明,“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的进展与反思”,2004。)而新课改中规定的“社区服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离农村社会发展实际较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为新课改服务也不现实。

新课改在西部农村地区的实施中,面临不少困难。首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需要巨大的经费支撑。但是,西部农村由于经济落后财政困难,没有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专项投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取的杂费又非常低,财政又没有投入生均公用经费,因此,学校也没有经费投入到课程改革实验中去,给课改实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其次,在师资配合上较为困难。不少地方的教师难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一些地区小学实验教师群体的基本素质较差,农村初中某些学科教师的整体水平欠佳,部分学科教师人数和教学班数的比例与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比例不匹配,导致学科教学要达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十分困难。“据有关研究调查统计,目前贫困地区的村小只有20%的教师能胜任现行教材的教学”。(注:洪俊、熊梅,“关于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初步设想”,2004。)再次,对西部不少地区来说,校点多而分散,很难进行课本研究,这些对课程改革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十一)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推进困难大、问题多

西部农村教育发展中,教育信息化将起着重要作用。《2004—2010年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施“西部教育信息化工程”。但从目前看,西部农村教育信息化起步很低,面临的困难非常大。

现阶段,我国东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上的差距十分悬殊,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处在严重失衡状态。西部农村尤其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信息基础设施非常落后,教学手段陈旧,中小学计算机普及率极低,网络设施不健全。根据近两年数据测算,北京、上海等地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数是甘肃省的7倍左右、贵州省的8倍左右、云南省的13倍左右。西部农村乡镇以下的许多学校几乎没有一台计算机。1997年已“普九”的贵州省清镇市,到目前平均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的台数,市直属小学只达2.4台,农村小学仅达0.3台;县直属初中只达4.5台,农村初中仅达2台。而2000年已“普九”的贵州省修文县,平均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的台数,县直属小学仅为1.2台,农村小学仅为0.08台,县直属初中仅为1.7台,农村初中仅0.7台。西部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设备和资源,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教育信息化起步很低,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

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篇8

论文摘要: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解决“三农”问题,加强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实现中原崛起,必须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发展。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主体,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关键r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一、加快河南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分析

河南是一个拥有960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农村教育面广量大,农村教育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省人口素质的提高农村、农业、农民是关系全省改革发展的首要问题。没有农民素质的大提高、农业的大发展、农村的大变化,就不可能实现全省的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实现中原崛起,必须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省情实际出发,是加快河南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从河南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来看,尽管进人新的历史时期以来,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省提前一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右的目标。但是,我省农村教育整体落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相当数量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不能升人高一级学校而直接加人到农村劳动者队伍之中现行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农村教育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严重存在脱离农村、农民、农业实际的现象,造成大部分留在农村的学生就业无路、致富无术.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需要

从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来看,河南农村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新的农业发展的挑战。当前,我国农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由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向综合化大农业体系发展。在继续以种植业为基础的同时,注重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同时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及农村第二、三产业。这种农业的变革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农村城镇化的挑战。我省城镇化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将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原有的二元社会结构将被逐步打破与此而来的是大批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这就要求农村教育必须承担起提高这些人口就业素质和生活质量的任务。

第三,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挑战。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全球化格局中,我国将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资者一方面,为我国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提供一广泛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特别是对能够培养这些新型劳动者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二、加快河南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对策

加快河南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必须理清思路。结合河南省情,河南农村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应确立为:围绕一个中心,实现三大转变,努力达到四个最大限度。一个中心,即紧紧围绕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这个中心,落实“科教兴豫”、“科教兴农”战略;实现三大转变,即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主,将以往的适应教育转变为超前教育,将以往的就业教育转变为创业教育;四个最大限度,即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农民子女提供充分受教育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关心、支持、帮助农民子弟、贫困落后地区青少年成才,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建设输送高质量、高素质的各类建设人才。

(一)认真落实“以县为主”,加强统筹管理,为实施农村素质教育提供根本保证

1、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把“以县为主”的各项责任落到实处强化县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县级政府对本区域教育的统筹权、管理权,有效解决“分级办学”所无法逾越的困难

2、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带来的新变化,切实保障农村教育经费的多渠道足额投人按照中央政府提出的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省级新增教育经费将主要用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要确保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同时,要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和扫盲教育的投人

3.以完善人事编制管理制度为着力点,在稳定队伍、提高素质上寻求突破二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按照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大力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突出抓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基础教育新课程、信息技术、外语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厂一大农村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4.坚持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一所农村学校一是积极矫正办学条件失衡问题,通过布局调整、集中力、学、资金倾斜、危房改造等措施,对小、弱的农村学校撤并或扶持,实现县域内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二是合理调配人力资源。一方面加强薄弱学校的校长配置,通过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优秀教师支教制度、新增教师基层服务制度,采取对口帮扶、送教下乡等措施,缩小教师队伍间的差距,为实现县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队伍上的保证。三是强化教育督导评估措施,通过对全体学校特别是对薄弱学校的检查评估,督促地方政府和学校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缩小县域内学校间的差距。

(二)以强化“三教统筹”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村教育教学改革

必须全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村办学的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注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整体办学效益针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自成体系、相互分割,师资设备条件总体不足和部分闲置并存,侧重学历教育而忽视学生素质和技能培养的现象,确定按照从县到村对三类教育统一管理,统一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发展规模和布局,统一安排师资、经费、基地和设备的思路,组织各地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实验探索。在县一级实行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联合办学。将县域内同层次职前、职后各类职业、成人学校在政府统筹下进行实体合并,实行一个班子、一支队伍,人、财、物和规划、招生、基地、师资等统筹使用和管理,发挥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三个功能的作用。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切实抓好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积极改进德育方式、方法和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以抓好课改实验区为突破口,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教师教学的行为方式,由以往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促进者;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自觉学习。

3.改革农村教育的课程设置,积极探索实施创业教育和“绿色证书”制度。通过开设农村创业课程,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创业社会知识、创业操作能力,使受教育者能通过主观能动的创业行为,找到服务农村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4.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科研带教改,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为教育创新的“原动力”,成为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成为教育行政决策的“生命力”,成为提高学校教育和教师素质水平的“内驱力”把素质教育的实施不断引向深人。

(四)切实强汁农村中刁、学教师的培训

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发展农村教育的主体,他们必须学会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思想和实践,必须学会研究和解决农村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围绕这一目标,从目前农村教师的素质现状出发,应该做好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校本培训”和”村本培训”对农村教师培训应该以学校为主体,以本地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对县级和省辖市统一组织实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进行补充一为此,首先,要培养和选拔培训者培训者应该是对中小学教育和成人教育、对当地农村各项事业发展都有所研究的人,应该是讨发达地区农村教育进行过考察的人。其次,农村中小学应该建立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制度,将培训工作纳人学校正常的工作体系之中,持之以恒,坚持培训与研究相结合,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与为当地经济建没服务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再次.村级党政组织要确立依靠教师办好教育,依靠教育提高农村发展后劲的意识,自觉地从教师身上寻找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的办法,重视教师的作用,重视对教师的培训。

(五)适应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需求,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1.落实咬职业教育法努,把职业学校求生存放在首位,把农村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实用人才作为重点,推行招生、教育教学、考试、就业等方面的改革实行注册制招生、春秋两季招生和职教中心在市域范围内跨县招生制度,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2.重组职业教育资源逐校核定、核实、评估县职教中心现有的专业以y学生学业情况,经过核定,对区域内职业教育学校进行资源重新配置停办生源不足、就业不畅的职业中心,扩大、发展生源充足、学生就业良好的职教中心。

3.积极探索初、中、高职衔接的办学模式:①允许职教龙头学校与市属非师范类大专院校举办“3十2”高职班②允许职教龙头学校与国外直接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在合作办学形式!几,可采用按国外课程计划授课,在国内学习,发放国外毕业证的方法允许选送读完职教龙头学校“3十2”高职班的少数优秀毕业生到国外直接读本科二④允许依托职教龙头学校建立一定区域内的“3十2”网络学校。高中毕业,有会考成绩的学生学制为“2.,,初中毕业的学生学制为“3十2",但均可以直接注册人学。

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篇9

一、在卫生工作方面:

(一)全面建立遍及全镇农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建立农村医疗制度过程中,全镇农村有关社会资源和各方力量充分整合,镇联办领导包片、驻村及联村干部包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全民动员、干群协力,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和深入细致的工作,“新农医”工作进展顺利,今年共筹集到参保资金256.7525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73514人,参保率95.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我镇群众特别在病贫农民中反应非常热烈,该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贫农民的生活艰难状况,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病贫农民的关爱之心,成效显著。截至11月22日已有1055位患病农民得到救助、报销额达到300万元。此外,镇卫生院还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农民健康体检。

(二)食品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工作有序开展。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的标准,实行日常管理和突出检查相结合,利用分发宣传资料、检查现场教育等形式,督促食品生产和经营单位、公共场所单位不断提高卫生水平。在上半年,共组织了多次大规模食品卫生检查。为切实提高村居食品安全联络员的业务水平和监管能力,强化其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我们在今年7月份、11月份对97个村居食品安全联络员进行了业务上的培训。为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求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和执导应急处置能力,我们还出台了*镇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镇食品重点行业和区域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政策。

(三)卫生村创建有序开展。上半年,河深村中田村加入了申报乐清市卫生村行列。

(四)除“四害”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开展。注重防灭并举,进一步加大灭杀越冬蚊蝇的力度,根据全市统一开展春季农村灭鼠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全镇各农村落实各项措施,有计划有组织开展了春季灭鼠活动。共投入资金九千九百元,投放灭鼠毒饵1.02吨。

(五)超额完成无偿献血工作任务,完成率达127%。今年我们安排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白象所属机关事业单位、三十强企业单位开展无偿献血工作。由于前期宣传发动工作十分到位,一些企业单位员工献血热情高涨,其中金龙集团公司一天的献血人数就达160人。

二、在体育工作方面:

(一)积极组织单项体育竞赛。坚持小型多样性原则,成功举办镇第四届象棋锦标赛暨首届“精艺”杯象棋赛、*镇“金龙杯”留守儿童象棋赛、庆“三八”国际妇女节太极拳表演、镇庆“三八”老年门球赛、镇乒乓球协会年度年会、白象学区教职工羽毛球赛。

(二)积极组队参加县市级各类比赛。组队参加了浙江省首届体育强镇(乡)乒乓球赛、乐清市“建桥杯”围棋赛、第二十一届“雁荡杯”象棋赛、乐清市“一对一”门球赛、乐清市第三届“万城`世茂国际杯”乒乓球赛、乐清市全国县区级象棋等级选拔赛、乐清市“王中王”邀请赛、乐清市“老园丁”杯门球赛、福建泉州市门球邀请赛等。

(三)兴建体育场地设施。农村体育运动场地兴建之风盛行。截至目前,全镇各行政村已建有健身苑54处、篮球场49个、门球场7个、房94个、游泳池2个,建有室外体育运动场地行政村达到了67个,占71.20%。全镇体育运动场地总量和总面积继续稳居乐清全市首位。

三、在教育工作方面:

(一)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积极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大港小学并入二小。并于今年春季开始招生。在学生处置上实行大港学生全部并入镇二小,与二小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在教师处置上大港小学原有7位公办教师随同并入镇二小。。

(二)完善学校的硬件基建建设。扩建镇二小,上半年大港小学已并入镇二小,镇二小的征地等前期工作都已到位,施工图会审已通过,供地手续等都已完备,现已顺利进场施工。茗西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楼已完功。茗西中心小学教学楼图纸会审,招投标阶段已于上半年结束,目前已进入工程施工阶段。茗屿中心校综合楼也进入施工阶段。五小建设正在进展中。白象一小、白鹭屿完小的综合楼建设正在筹备,进入前期工作中。改建了白象中学操场。

(三)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狠抓学校安全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安全工作。建立定期检查和月报制度,制订镇、学校安全工作预案,组织了6次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大检查。针对镇三小学校周边非法搭建临时棚屋多、环境差,严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联合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建设局、市教育局开展学校周边环境治理专项行动。针对希望小学私自配备校车违规接送学生和非法搭建临时用房情况,予以通报并对其违规办学行为进行了曝光。在学校开展禁毒、禁赌、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人为本,及时排除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安全隐患,确保了无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开展教育系统实现“第三次跨越”解放思想大讨论。针对目前白象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的定位及今后的发展思路。*镇多次召集各中小学校校长开展思想大讨论,深入剖析,反思。借十七大之风,专门召开教育系统十七大精神学习会。

(五)深入调研各学校的目前状况,针对当前存在的教育设备落后、教育市场流失、教师队伍超编缺科现象,明确明年的白象教育发展重心。在11、12月份用2个月的时间开展教育发展均衡情况调研工作。

(六)“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幼儿园入学率达97.5%,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比例为95.2%。小学无流生,初中无辍学。全镇15周岁以上人口的非文盲达99.55%

四、科技工作方面

(一)科技周活动有序开展。6月份,我们开展了科普活动进校园、科普活动进园区等活动。“6。5”世界环境日还开展了以“科技环保”为主题的宣誓实践活动。

(二)申报乐清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5个。即信国瓯柑种植场的无核瓯柑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杨梅高接换种技术与推广、莪术渣粉作为禽蓄饮料添加剂的应用、一种pC级智能无弧自动切换开关装置、有机名优早茶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

(三)科普村创建积极开展。前西岑、白鹭屿等18个村加入了科普村的行列。成立了村级科普活动站,农函大教室。积极利用科普宣传廊开展科普宣传。经过村干部、驻村干部的扎实工作,这18个村成功获得了乐清市科普村的命名,前西岑、白鹭屿两村还获得乐清市科普示范村的光荣称号。此外,前西岑村成功进级乐清为数不多的温州市科普示范村。

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篇10

一、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原因

1.农村普通高中教育供小于求,未能顺利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无理想选择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达90%,高校招生数量自1999年以来也快速增长。然而,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增长缓慢,作为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的中介,普通高中教育成了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据199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我国县镇普通初中生毕业生4241585人,普通高中招生1892528人;村屯普通初中毕业生8913107人,普通高中招生551471人,由此计算出县镇、村屯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率仅为18.6%,远低于城市60%-70%的升学率。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选择:第一,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但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种种缺陷以及其他原因,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寥寥无几。第二,复读。这部分学生比例较大,九年的义务教育已经培养了学生的“离农”意识,城乡间的巨大差异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高校扩招增加了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他们读高中、上大学的愿望更加强烈。然而复读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使本来就短缺的农村教育资源更加紧张,而且加重了复读生的经济和心理负担。第三,进入民办普通高中。农村民办普通高中数量少,教学质量与公立学校有很大差距,大部分读民办高中的学生期望值较低,仅仅为了获得高中学历。第四,放弃学业,进入劳动力市场。毕业生中小部分回乡务农,大部分离乡打工,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就业压力。这部分学生由于不具备专业技能,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收入较低,给社会安全造成隐患。

2.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办学困境,未能充分发挥其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功能

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处于萎缩状态,生源严重不足。据199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县镇初等职业学校毕业生41852人,普通初中毕业生4241585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12065人;村屯初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91843人,普通初中毕业生8913107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42543人。县镇、村屯初中毕业生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仅为6,4%,远低于城市27%的比例,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只能靠招收普通高中生和初中生维持生存,造成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基础设施落后。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学仪器、校舍、图书资料都非常陈旧,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其次,合格的专业教师紧缺,不少学校的专业教师是由文化课教师改任的,高水平、高学历的教师特别少,因而学生的专业技能差。第三,教学质量差,学生就业率低。第四,自1999年以来,高校连续扩招,增加了学生升入大学的机会,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造成很大的冲击,使原本处于弱势的职业技术学校雪上加霜。在这种办学条件下,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可能发挥为地方经济培养实用人才的功能。

3.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可缓解就业压力,积累人力资本

农村初中毕业生大多进入劳动力市场,或回乡务农,或进城务工。我国农村已有1.5亿富余劳动力,城市也有大量下岗工人,如果创造条件让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学习,可推迟他们进入就业队伍的时间,暂时缓解就业压力,还可以积累人力资本。从国际经验看,进入失业高峰期,政府应大力发展教育,这既是解决失业的治标之策,也是提高未来劳动力竞争能力的治本之计。

4.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才能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科技人才几乎是凤毛麟角,农村劳动力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占1%左右。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农业科技人员极为短缺,致使绝大部分适合农村应用的科技成果在农村无法推广,这就决定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仍为粗放型,生产效率低,传统农业仍是主体。另一方面,不利于农村劳动力顺利实现由从事农业向从事其他产业转移,影响了城镇化进程。近年来,许多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或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但由于素质低,多从事临时性和随机性很强的职业。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欲望和其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那些受了较高层次教育的农村人口有较强的迁移欲望。由于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他们的迁移行为也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在农村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也不能忽视教育的功能。基于农村的劳动力现状,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实用人才,应是改变农村面貌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面临的困难

1.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未受到政府的重视

从多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来看,高中阶段教育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高中阶段教育经费在我国各级学校教育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太低。1986—1998年,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一直致力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9年以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将工作重心放在高校大规模扩招上。农村的部分地区为了“普九”验收合格,已经负债累累,在国家对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没有统一要求的情况下,自然不重视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

2.由于经济困难,农村家庭对投资高中阶段教育的动力不足

尽管农村高中教育总量供小于求,但与城市家庭相比,农村家庭对投资高中教育动力不足,主要是由于以下的经济原因。首先,农民收入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人大幅度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由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制度效应已逐渐减弱,农村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慢,有些地区由于地方财政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村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这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以对普通高中的调查为例,在县城、乡镇和村屯分别有52.1%、48.4%和50.6%的普通高中学生认为他们的同伴没有读高中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县城、乡镇和村屯分别有89.2%、82.9%和74.0%的普通高中生认为他们的同伴没有读高中是因为即使上了大学也交不起大学的费用,也就是说,在没有读普通高中的农村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考虑到大学费用过高而过早放弃了读高中这一选择。其次,农村教育投资风险大而收益小。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学习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升入大学的比例很低,而高中收取的学杂费、资料费又较多,并且学生在学校所学内容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回乡后一无所长,等于高额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所以说农民教育投资风险是很大的。大部分农村高中生考上的是非重点院校或地方院校,毕业后去中小城市甚至乡镇,这意味着他们就业后的收入较低,农村高职学生就业后的收入更低,对这些农村家庭来说,教育投资收益不高。农民收入敞薄且不稳定,因而在把有限的收入作为教育投资时会考虑风险及收益,经过权衡,必然选择风险小而收益大的项目,放弃对子女的高中教育投资。

3.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办学条件差

办学条件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目前我国农村高中办学条件虽有很大改善,但仍不能满足需要。第一,教师数量缺口较大、质量亟待提高。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推算,到2005年,我国平均每年需补充高中教师24万人,而2001年仅补充了8.3万人,相当于应补充教师的1/3。显然,在全国范围内,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教师严重不足。在农村,由于待遇低,生活条件差,高中阶段教育教师更加短缺,农村中学不但难以引进优秀人才,而且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教师数量不足,成为制约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的瓶颈。另外,高中阶段合格教师紧缺,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2001年,我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为70.7%,农村要低于这一比例。英语、数学、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课程的专任教师不仅短缺,而且学历合格率更低。第二,教学设施配备水平落后。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各类学校理科教学仪器、设备达标率虽有较大提高,但职业高中达标率普遍偏低,其他如音乐、体育和美术设备配备达标学校比例都不高。第三,班额偏大,影响教学的正常运转。农村普通高中班额普遍超过60人,职业技术学校平均班额小于普通高中,但部分学校也存在班额过大的问题。

三、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对策

1.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农村不同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规划

中国地域广大,不但城乡间发展不平衡,而且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促进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可加快普及高中的速度,但要注意初中毕业生的质量;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如果生源质量能够保证,可考虑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优先发展的问题。

2.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经费

有了充足稳定的经费来源,才能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农村高中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同时,高中阶段教育属非义务教育,地方政府可制定必要的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支持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还应根据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适当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收费标准,形成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经费来源。

3.实施对农村贫困高中生的资助政策

我国对贫困大学生实施了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一系列资助政策,建议对农村贫困高中生实施类似的政策,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勤工俭学不太适用于学习紧张的普通高中生,但职业学校的学生可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勤工俭学,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奖、贷、助、减、免”的资助政策也可以逐步在高中实施,其中助学贷款更为可行。通过一系列的资助政策,为学生提供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

4.扩充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的师资队伍,大力提高教师素质

应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出发,建设高中师资队伍。在数量上,除了扩大本科师范院校的招生规模外,还应针对农村的实际,通过提高农村高中教师的待遇等途径,吸引大学生来农村任教,防止教师流失。此外通过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从社会各行业中招聘合格的人员,也可有效地缓解教师短缺的局面。在质量上,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本科生,另一方面,要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学历达标率。

5.进一步推进多元办学体制,扩大农村普通高中的教育供给

在农村普通高中供给小于需求的矛盾较为突出,为了满足农村居民的教育需求,应进一步推进多元办学体制,扩大普通高中的教育供给:首先,要努力办好公办普通高中,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扩大优质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这是扩大教育供给的主渠道。其次,大力发展民办普通高中,制定宽松的政策,鼓励和扶持民办普通高中的发展。再次,探索“公有民办”、“民办公助”等办学形式,实现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的重组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