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39

职业教育专业篇1

与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一样,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也需要在教学的目标、过程、行动三个层面展开,具有复杂性和多层次性,这是各级各类教育在教学方面都具有的共性。但职业教育的个性,即其职业性,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教万更加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的。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在掌握基本的职业资格,包括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市职业态度(实际是职业道德)的过程中,着重于积业能力的培养,即以能力为本位。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其专业能力、方法犯力和社会能力这三要素整合的状态。在这里,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注重掌握技能、掌握知识,获得合理的知能结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要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需要指出的是,职业资格作为一种标准,是一利静态的显性的结果量,而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配职业能力,则是一个动态的隐性的过程量。能丈本位的职业教育强调学习主体通过行动实现能丈的内化与运用,即个体必须在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体系中,对所习得的职业资格,即从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和职业态度,通过哲学工具—反思性思维使其内化,转化为个体的能力,一种经由“获取一反思一内化一实践”的反思性实践过程形成的本领。这样,能力三要素的整合就决定个体在动态变化的职业生涯中的应对能力:当职业岗位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动的时候,个体不会因为原有的职业资格老化而束手无策,而能在变化了的环境里积极寻求自己新的坐标点,进而获得新的职业资格。这种善于在发展与变革中主动应对的定位能力,常被称为关键能力,这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界的共识。显然,对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能力比资格更重要。可以认为,能力本位的教育正是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

其二,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过程,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应以职业的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强调的是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学”的过程,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的主观知识—过程性知识,一般指经验,并可进一步发展为策略,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而不是通过“教”的过程来传授实际存在的显性的客观知识—陈述性知识,一般为理论,要解决“是什么”(事实、概念等)和“为什么”(原理、规律等)的问题。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排序,应按工作过程展开,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教学内容,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一行动顺序都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行动过程序列,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序列,这表明,自然形成的行动顺序与自然形成的心理顺序是一致的,显现了融合。

其三,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行动,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导向的。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的教学行动应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这里的情境即职业情境。与基于科学结构的采取理论导向的学科体系相比照,将基于职业情境的采取行动导向的教学体系称为行动体系。行动导向不同于以“刺激一反应”理论为基础的“行为理论”或“行为主义”。行为理论强调“行为”是刺激的结果,不是“做”的过程,目标是外在的,先于教学过程而确定,而且一旦确定后就贯穿全过程。而职业教育的教学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即行动,它强调“行动即学习”。所以,行为作为一种状态,是行动的结果。这是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之一。由于行动既包括个体的主观意识行动,又包括个体的客观具体行动,这就要求动作行动与心智行动的整合。在行动体系的框架下,这一整合将要求学习过程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以便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

在行动导向的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行动主体,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地计划、独立地实施与独立地评估(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在这样一个行动框架内,“知识系统”不是从外部“输人”的,而是在学生个体内有机生成的。因而在具体的行动情境中,其内化于个体大脑中的有机成分将能很快地从内部“输出”,迅速转换为实用而有效的行动。教师在教学行动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协调人的角色,要勤于提供信息、帮助,而不是一个运动场上的裁判。一个好的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学习情境的设计者,一个学习舞台的导演。所以,基于情境性原则的教学行动置于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的框架之中,这正是强调实践应用性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主要依据。

除了上述这些关键性的教学原则、教学观念等因素以外,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和诉诸教学行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所包含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以及有利于采用这些教学方法的主客观条件,都要有所创新。例如,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应由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传统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转换;教学内容的传授方式,应由数量或形式层面的简约,即针对平行排序的学科结构体系,对学科专业知识实施垂直纬度的难度降低与水平纬度的表述简化,向质量或内化层面的反思,针对工作过程体系,对职业行动知识进行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能力开发转换;教学场所的作用空间,也应由传统的单功能专业教室,即描述性、报告性的理论课堂,向多功能的一体化专业教室,即兼有理论教学、小组讨论、实验验证和实际操作的教学地点转换。

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定位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呢?它是一门独立的专业科目,即一门教会教师如何让学生获取职业能力的科目,还是从属于某一门专业学科,即仅仅是该门专业课内容的一部分,抑或从属于普通教学论,即一般的教学理论可以完全覆盖之?综观世界职业教育,在教学中常常沿用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论和教学方法。尽管在一些经典的学科领域有专门的教学论研究,如数学教学论、物理教学论、化学教学论,以及正在研究中的工程教学论,但大多数国家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技术教学论、经济教学论等)都未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世界上只有德语文化圈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将职业教育学作为大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围绕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集中了大批专门从事职业教育学研究的人员,建立了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在技术大学对技能技术类专业,在综合大学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各自开设了职业教育学的博士点,并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许多极具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然而即便如此,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构建,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理论模式和实践模式。由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是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中的必修内容,因而在论及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地位时,总是和师资培养分不开的。为此,笔者以德国为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中专业教学论的学习归纳为三种基本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专业+教育学+心理学”。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员在工科大学、综合大学,以及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或者在完成专业学习后,再接受普通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实际上,此时专业学习与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是分离的。由于没有明确提出专业教学论的概念,或者说没有单独开设相关专业的专业教学论课程,导致在专业科目的学习与教育科学跳学习这两者之间无法建立有机联系。换句话说,•争业科目的学习等同于培养工程师或经济师的学习,教育科学的学习则类似于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师范教育的学习。

这种“算术加”的方式难以华养集成性的“双师型”教师,只能依靠学生毕业边入职业院校任教后经过自身长期的经验积累与磨练,并依赖于个体的能力与天赋,才有可能对专业知识与教学知识加以整合。我国目前的职业教雀师资培养基地及大部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几乎都采取了这种模式。第二种模式是专业教学论从属某一学科专业,是非独立的。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专业教学论不作为一门专业科目单独开设,只是置于某一门学科专业之下。这实际上表明,专业教学论没有获得一个清晰的需要专门研究的位置,未能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理论。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的情况便是如此。第三种模式是专业教学论是一门独立的专业科}J。它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经济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教育科学的教学论、方法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事实上是架设在技术科学、经济科学等与教育科学之间的一座桥梁一一一座自立于学科专业之外的桥梁。尽管它与不同的学科,特别是不同的职业领域紧密相关,但它应该是一门自成体系的独立设置的科目。它之所拭不从属于某一门学科,在于它是一门整合了专止科学与教育科学的学科,故应赋予其独立的研免地位。

德国布莱梅大学、汉堡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德累斯顿技术大学均采取了这样一种模式。其书,不莱梅大学采取了一种更加独立的“远离”工程师教育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案。这批被称为’‘北德学派”的德国大学,被誉为推动当今世界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研究和教学的发动机。综上所述,当前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中,专业教学论的地位大致有三种:一是专业教学论作为普通教学论或教育科学的一部分,其主体是教育科学;二是专业教学论作为相关专业科学的一部分,其主体是专业科学;三是专业教学论是一门独立学科,其主体是专业科学与教育科学整合的一门科学。根据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中专业教学论学习的三种模式,笔者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也归纳为三种模式,即基于教育科学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模式、基于专业科学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模式和基于“整合科学”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模式。

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发展前景

在上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三种模式中,前两种是好理解的,而最后一种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即“整合科学”到底是一门什么科学?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让我们再回到关于职业教育“专业”的根本属性—职业属性这一基点上来:职业教育的专业不是学科意义上的专业,而是对实际存在的社会职业领域中相关职业群或岗位群所需的能力组合采取的一种科学“编码”。一方面,鉴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服务与管理一线的从业者,其职业活动内容和范围所需的专业知识的跨度不在于其垂直维度的延伸,但由于社会职业呈现越来越强的复合性,故从水平维度来说,职业活动所需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已经超出单纯学科意义上的专业的内容和范围,具有明显的跨专业性质。另一方面,鉴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向性与职业能力的应用性,在其职业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内所需的专业知识,不是指向架构性的陈述性知识,而是过程性的程序性知识(或简称过程性知识),即以经验性学习为主。它更多地适合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中通过行动进行教学。

例如,职业教育里“美容美发师”这一“专业”,其教学过程不可能一方面遵循经典的普通教学论原则,另一方面又能为这一“专业”在技术科学或工程科学抑或经济科学领域里,寻求一个与之对应的专业科学领域。再如,“机电一体化”这一新兴“专业”,从经典的专业科学领域(意指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里的专业科学)的角度观察,已经无法科学地界定它应更多地侧重电气专业还是机械专业。这意味着,应为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寻求一个与之对应的基准科学或参照科学,即其“母体科学”。显然,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理论研究考虑,应该有这样一种理性思考:如果我们将对职业和职业教育至关重要的“所有的认识”都看成是另一类科学,那么在此基础上创建一门独立的科学理论,就应是一个自然且必然的归宿。

基于此,为不再延续将技术科学或工程科学以及经济科学或管理科学,以至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专业科学”作为职业教育的基准科学的做法,以德国布莱梅大学劳耐尔(Rauner)教授为首的职业教育家,提出了生成性(generienende)的教育过程与工作过程定向的“职业科学”(德文Berufswissensehaft的意译,笔者从学科术语的层次与对应等角度考虑将其译为职业科学,但由于其是一门涵盖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非纯理论”的科学,我国青年学者赵志群博士将其译为“职业技术学”,对此笔者将另文予以讨论)理论,使得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了一个与职业相关的科学的框架环境和定位取向。这里的所谓“整合科学”,就是指在职业教育领域内集成教育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创新性的“职业科学”。这意味着,如果将“职业科学”代入基于“整合科学”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模式中,那么笔者归纳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第三种模式,就是“基于职业科学的专业教学论模式”。

职业教育专业篇2

abstract: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hasbecomeaninevitabletrendinthereform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thispaperexpoundstheconnotationof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analyzesthecurrentdevelopmentsituationandexistingproblems.takingcomputerspecialtyastheexample,thispaperpresentseffectivewaysofthe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andprofessionaleducationfusion.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高职教育

Keywords: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professionaleducatio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66-03

0引言

当前社会正在向后工业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迈进,而知识经济发展最根本的资源是人才,动力是创新。因此,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具备创新能力、创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企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1创业教育内涵

创业教育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并认为该教育应与学术性性教育、职业性教育同等地位,成为青年应拥有的第三本“教育护照”。1991年,该组织在东京专门召开了创业教育国际会议,认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培养的是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也非常重要,因为用人机构都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社交、技术和管理技能。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宣言提出了必须将培养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他们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职业的创造者;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999年,在韩国汉城召开了第二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在培养学生能力时“强调培养创业能力、创造性、集体合作和交流的能力。”[1]面向21世纪的挑战,培养创业能力应成为改革教育与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能力无论对工资就业者还是自主就业者都很重要,应通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来培养。通过上述几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会可以看出创业教育是世界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关于“创业教育”的概念解说目前在学术界和业界有很多说法,还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同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的教育活动[2]。有的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接受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综合素质与开创个性得到培养和强化,现代创业意识与能力得到开发和提高的教育[3]。有的学者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育学生不是消极地等待单位招聘就业,而是在没有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勇于自己创业[4]。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以创新教育为基础,着力培养学生创业人格及创业技能的教育。

总的来说,创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广泛性,不同阶段的对象应有不同的定位。对于高职阶段的创业教育其核心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开发和提高,目的是实现毕业生能够成功走向社会,培养其形成更强的独立生存与发展的本领以及更强的社会适应力。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延伸和深入。

2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现状

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下面简称《意见》),根据《意见》精神,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专业教育为基础,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意见》颁布后,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各种形式的创业培训班,创业论坛,创业竞赛和实践活动层出不穷,部分高职院校还建立了创业实践基地、开设了创业课程。

对照《意见》要求,目前我国高职在创业教育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

2.1对于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在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意义还缺乏明确的认识,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只是单纯的开设一些讲座或以“企业主速成”为目的的短期创业培训,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2.2对于创业教育认识深度不够许多院校将创业教育仅仅看成是就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创业教育目的就是扩缓解就业压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因此,创业教育只是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中,作为一个补充项目,教育内容也只停留在技巧、心理、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还未引起重视。

2.3实施创业教育广度不够目前,绝大多是高职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还达不到“全覆盖,分层次”。有少部分院校的创业教育还只是停留在以共青团组织以及学生管理部门为主体开设的创业讲座、创业计划大赛和社团等第二课堂活动,活动参与的人数少,受众面低。

2.4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创业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大多的创新创业是在一定的专业领域内开展的,需要专业的支撑,因此创业教育离不开专业教育,同时创业教育又能起到强化、促进专业教育的作用。所以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目前,许多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过程中,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创业实践活动主要由共青团及学生管理开展,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主要有思想政治教师或就业指导教师担任,创业教育未能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严重。

总的来说,我国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的理念、内涵、目标、创业教育的模式和体系构建,取得了一些成效。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进一步推进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3创业教育与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融合途径

由于各高职院校定位不同,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并服务于本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需要,因此,创业教育不存在通用大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也要针对具体专业具体情况来运作。笔者根据多年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及近几年指导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经验认为,要达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较好地融合,应从以下几个途径开展。

3.1教育理念融合计算机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行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在这个行业中需要大量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开拓精神综合素质高的计算机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创业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因此,在计算机专业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革新传统的、单层次的专业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树立将计算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为一体的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2人才培养目标融合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创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在某一专业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高技能专门性人才。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人才。将创业教育的目标融入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引导在专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可以在现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加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等相关描述,体现出创业教育的目标。

3.3课程体系融合要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能力,就必须把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专业教育计划中,把创业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保证教学时间,给予一定的学分。笔者借鉴国内外高校创业课程设置方法和围绕创业教育培养目标,认为计算机专业在创业教育课程可分两种类型,一般性课程和专业技术领域内课程。

一般性创业课程可以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人士系列讲座》等课程,主要讲授创业基本知识,创业营销、创业组织与管理、商业计划书撰写、风险预测、团队组织与管理、介绍税收法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成功人士创业经历等。借鉴英国利兹城市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开设越早越好”的经验[5],这类课程可设在第一、二学期。由于高职学制较短,课程内容务必精炼务实,学时不易太多,课程中的案例以计算机行业案例为主,达到了解创业基本常识、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和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专业技术领域内课程主要是结合计算机专业知识,开设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如《网络创业与实训》、《网络工程项目管理》、《网站策划与运营》等。这类课程主要通过模拟演练的方式,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书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使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得到提升。这类课程最好安排在主干专业课程后,也可与主干专业课同期开设,一般设在第三、四、五学期。

目前与计算机专业结合紧密的课程凤毛麟角,学校应该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创业教师和专业教师联合开发创业课程,使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

3.4教学内容融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关键是教学内容的融合。一方面,创业教育课程尽量以专业为背景,大量的案例、项目要来源于计算机领域。另一方面,专业课程教学中直接植入创业的某些元素,激发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开创性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计算机系统配置》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电脑城的小老板和顾客,顾客提出购机需求,老板为顾客推荐电脑产品。为了完成这一角色扮演,学生事先需要做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各电脑零部件的报价和性能,相关税收法规和人力资源成本等,然后才能给出合理报价,并说服对方购买产品。学生在这体验中得到了综合性的锻炼。

再例如,笔者在第一学期教授专业基础课时,每次课等都会利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介绍有关计算机界有影响的人物(学生事先准备)。腾讯的马化腾、盛大网络的陈天桥、阿里巴巴的马云、乔布斯、比尔盖茨等成功的创业人士和企业家都被学生介绍的热点。一学期下来,学生在无形中对计算机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了解了众多创业人士的创业史,意识到创新对于创业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通过上述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在专业课程中渗入创业教育内容无论是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还是综合能力的提高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体现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3.5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为了给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我系成立的学生创业服务部,服务部配有两名指导教师,下设电脑维护维修部、网站开发部、多媒体制作部以及网络工程部、文印部。面向全校师生和周围社区提供计算机硬件软件安装与维护、网站设计与开发、摄影摄像、视频编辑、平面设计、小型局域网搭建、文档排版打印与ppt制作等服务。学生通过自行组建团队竞聘进入创业服务部。通过创业服务部的实践,学生不仅能将所学专业的知识技能学以致用,同时在服务的宣传与推广、团队的管理、成本控制、与客户交流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针对在专业上有特长的学生,我系成立的特长生工作室,制定了相应的特长生工作室入室标准、管理制度、奖励措施以及考核标准,为特长生提供软硬件支持、技术指导,鼓励学生进行产品开发,项目开发以及各项创新活动。进入特长生工作室的06级学生张斌杰开发了电子相册、智能钥匙等产品,在无线电杂志上先后发表了3篇文章,07级学生龚骏获的创新项目上海市第六届“上汽杯”科技创新活动二等奖,10级学生高吉才的android创新项目Google资助。事实证明特长生工作室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创新项目的有效途径。

3.6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创业教育的开展归根到底需要教师来实施。目前,各高职院校特别是非经管类院校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非常匮乏。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已经成为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应从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两方面着手,以校内师资为主,校外师资为辅,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在校内选拔有创业意识强或有创业经历的经管类、思政类和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如专业教师主要培养创新能力,可将专业教师送到创新性企业锻炼,参加创新领域的培训,经管类教师和思政类教师要为他们创造创业实践的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校外师资则可以聘请it行业创业成功人士和本校毕业的优秀的创业者来校开设专题讲座或指导学生模拟演练。只有打造优秀的创业教育教师团队才能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收益。

4结束语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树立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发挥专业优势才,使创业教育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刘来泉.把创业教育切实纳入我国职业教育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

[2]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3]曹威麟等.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2(3).

职业教育专业篇3

关键词教师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能力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学前儿童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儿童学习,达成学前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①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高职类师范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这是一个指向性很明确、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在师范类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专业属于教师教育的一部分,要求学生需要具有极高的教师专业化,即“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获得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取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②在我国师范教育转型、迈入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时期,如何在高职类师范院校中保证学生专业化发展的同时获得职业能力的培养,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各地方急需应用型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中抢抓机遇,办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培养理论素养良好、技能突出、职业道德感强的优质人才,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成为目前高职学前教育培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教师教育专业化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纵观国际教师教育历程,先后出现过六种教师培养‘范式’。”③虽然没有看到关于六种教师培养范式历史分期的明确论述,但从不同的培养范式对教师素养的核心要求可以看出,培养范式的发展随着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和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趋势。④不同的范式期,由于教师培养的主要目标不同,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随着教师培养范式的变化可以看出,职前教师教育体系中的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呈现出系统化、综合化的前期系统,⑤不仅包括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教学场景的把握;不仅包括教学技能的训练,还包括教学情感的培育;不仅要求实践教学的本领,还要求自我建构,获得专业成长的能力。概括起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包含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这三部分。

1.1职业知识

职业知识包含幼儿保教知识、幼儿教育发展知识和通识知识。即掌握不同年龄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个体差异;掌握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策略、方法;掌握相关的幼儿教育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以及相关的纲领性文件;掌握幼儿教育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掌握各种教学法知识;掌握幼儿卫生保健基本常识和相关知识,懂得营养学和常见病、传染病和外伤的简易处理知识,熟知幼儿园的安全应急预案;掌握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所需要的音、体、美等知识;熟悉并掌握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掌握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和家长工作指导并具备一些经验;了解有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方法策略;掌握基本的幼儿教育科研方法;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1.2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包含语言技能、保教技能、艺术技能三方面。语言技能包括: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进行顺畅的人际沟通、交往、合作,能组织语言进行教学活动,能声情并茂地讲故事等。保教技能包括:掌握照顾幼儿一日生活,指导并协助保育员做好保育、卫生、健康、安全等工作的技能;掌握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技能;掌握幼儿园活动开展的教学技能,能够创设适宜的环境,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具备良好的幼儿游戏指导与设计的技能;掌握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做好家长工作,利用家长和社区资源完成幼儿园的工作任务等。艺术技能包括:具备弹、唱、跳、画等基本技能,能开发各类资源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区域布置,具备歌唱、即兴伴奏、幼儿舞蹈表演与编排的技能等。

1.3职业情感

职业情感指教育理念和师德。包含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待幼儿和对幼儿保教的态度与行为、教师应有的个人修养与行为等。如正确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及价值,热爱幼教事业,具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理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为人师表;富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热情开朗,有亲和力;认同幼儿教师的专业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掌握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学观,注重平等教育与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以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能够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重视自身的日常态度和一言一行对幼儿发展的重要影响;勤于学习,不断进取;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2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待提高

我国的幼儿园格局,目前主要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辅,公办与民办相结合。⑥由于目前学前教育在我国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畴,分布不合理、管理混乱、收费标准参差不齐、教育质量低下、教育小学化倾向等问题在农村及一些民办园中十分突出。随着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大力发展公办学前教育机构,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为高职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

以琼台师范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为例,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的王牌专业,历史悠久,自2004年学校由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高职高专师范学校后,生源由3部分构成,分别是3年制、5年制初中起点的学生以及3年制高中起点的学生。由于学生的起点不同,学习年限不同,他们的职业能力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影响3年制学前中专学生个体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专业知识的欠缺,而影响3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个体发展和专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艺术技能技巧的落后。高职学生录取时不考察美术、音乐、舞蹈等专业技能,进入学校也没有面试这一重要环节,只是按照高考的文化课成绩录取,导致录取的学生有许多唱歌跑调,不会画画,肢体动作不协调,口语表达能力欠佳。而这些恰恰是幼儿园老师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有的艺术技能如画画、钢琴等是需要一定的基本功的,而招生时以分数论英雄的制度就导致了高职学前教育学生艺术教育技能的先天不足。笔者分别对我校2008级、2009级学前教育大专学生进行了统计,发现有63%的学生在进校前从未受过任何艺术方面的训练,42%的学生在读书期间从没画过画,57%的学生没弹过钢琴,这些都给日后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一定的难度。

我校是2004年升格的高职高专院校,虽然有之前扎实的中职教育基础,但相较而言,高职教育的时间还比较短,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招生制度、培养制度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评估来看,在学生身上所体现的情况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为海南省幼儿师资培养的摇篮,我校的情况也基本能够反映出当前海南省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有待完善和提高。

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3.1设立定位合理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按照学生需具备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情感三方面设立人才培养目标,各学科的教学都努力围绕这3个目标,并且在开学伊始就让学生明确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并按照此目标制定和修改培养方案。教师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也应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把教材内容从知识体系转向教学体系,将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融入到课程的讲授和实训过程中,强化和规范幼儿教师职业素质的养成。

3.2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设计也要符合幼儿教师的职业岗位要求,打破原有的按学科体系编排的教材体系,从1门或几门课程中提取出包涵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工作项目,用工作任务驱动完成教学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综合化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和性质,探索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自学能力提高的教学方法。例如:理论课程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研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实践类课程可采用讲学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真实情景下的教学做等方法。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取消过去单一“理论知识”评价标准,实施“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建立系园合作开发课程机制,与幼儿园共同开发适合职业与岗位需求的实用性课程。

3.3拓宽师资队伍建设渠道

通过进修、挂职锻炼、顶岗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从行业聘任机制”,从学前教育工作第一线聘请学有所长、经验丰富的园长和骨干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库”,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创造条件选派教师继续深造,强化中青年骨干力量,实行以考定绩、以绩定岗、以岗定薪、优劳优酬、优胜劣汰的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对内稳定专业骨干、对外招引高层次专门人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3.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参照行业标准,完善实训准备、实训过程、实训考核、文件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同时,在实现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实训基地建设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环。对内可通过增建、扩建、改建学前教育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对外可根据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构建多种层次、循序渐进的学前教育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多轮循环、不同层面见习、实习需要。加强与实践基地的联系和沟通,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利用幼儿园教师的优势资源,使幼儿园教师成为学生的实践指导老师,见习、实习结合,强化学生实践教学和应用能力的训练,实现学校和岗位之间零距离的职业培养目标。

3.5提供展示职业能力的广阔平台,加强职业情感教育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学校首先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应充分利用当前社会形势转变和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高度重视的机会,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宣讲会。一方面,宣讲会应客观地将学前教育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声望和薪酬转变情况告诉学生,以此激发学生投身学前教育事业的热情;另一方面,宣讲会宜将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凸显出来,让学生理解自身专业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专业认知。⑦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由各种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活动,如手工竞赛、讲故事大赛、合唱比赛、书法比赛、学生艺术节等,按专项评比优胜者,激励特长突出的学生,并示范和引领其他技能较弱的学生,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在气氛中熏染,在职场中历练,以此加强职业情感,营造职业能力训练的良好氛围。

L鼙疚南怠昂D鲜〗逃蒲骞婊氐憧翁狻陡咧案咦ㄑ敖逃ㄒ凳导萄逑倒菇ㄑ芯俊返某晒畚摹?(编号:QJ112511)

注释

①祁海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辽宁教育研究,2003(11).

②刘湘溶.简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中国高教研究,2004(7).

③朱小蔓,箮佐领.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④王云霞.教师教育专业化背景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探析.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职业教育专业篇4

1.1职业道德教育边缘化。高职院校食品专业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型食品从业人员的重大责任,其输送的食品从业人员的质量关乎着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问题。为此,高职院校有责任强化食品专业在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在校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和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然而,大多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这不是针对食品专业的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而仅仅是所有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通识课程,使得高职食品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日益边缘化。这一问题的存在,无益于高职食品专业在校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在学生进入食品行业后难免会因为职业道德意识的匮乏而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1.2缺乏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的高低关系着食品从业人员能否正确看待自己的工作岗位,以及能否胜任工作岗位并履行应有的职责。因而,高职院校食品专业的在校学生进入食品行业不仅需要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意识。然而,目前由于多数高职食品专业在校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缺乏,造成中国食品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的欠缺。而高职食品专业的在校学生是未来保证食品安全、促进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军,他们职业道德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食品行业能否健康发展。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重视食品专业在校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打破目前高职食品专业在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所呈现的现状。

2.如何在高职食品专业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2.1设置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对高职食品专业在校学生实施职业道德教育既是教学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然而,大多高职院校都缺乏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这些学校往往过于重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鉴于食品行业的特殊性,单纯的思政老师对食品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缺乏足够的了解,他们的授课内容往往只停留在爱岗、敬业、诚信等通识层面,不能与食品行业的核心业务联系起来,缺乏针对性。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根据食品行业的独特性来设置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并从专业性的角度来加强在校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和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

2.2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学习是高职食品专业在校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前提,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来学习并掌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许多与食品行业有关的内容,如果能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将是改变高职食品专业在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关键突破口。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高职食品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将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整个专业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在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2.3在实训中加强在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现代高职教育提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强调要在实践中掌握各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针对食品专业的特殊性,高职食品专业的实训是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有助于在校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感受、体悟并领会高职食品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对此,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大型的食品企业参观食品生产、检验、包装、运输、销售等过程,让学生在这些真实的环境中加深对食品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

3.在高职食品专业教学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应关注以下两点

3.1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水平。高职食品专业的专业课教师与在校学生接触的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所具备的职业道德理论水平会不断地影响学生。因此,高职食品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必须做好表率,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的理论水平。然而,教师因为受到自身专业的限制,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专业的培训来不断丰富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水平。

3.2加大在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考核。高职食品专业的考核重点是在校学生专业课的考试成绩,而很少考核学生是否将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对此,应该加大对高职食品专业在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考核,改进考核方式,提升高职食品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

职业教育专业篇5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职业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12012)07-123-02

一、职业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1.国家倡导素质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2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这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颁布,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大力支持与倡导,对高职院校而言,职业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毕业生职业素质的高低则是衡量职业院校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2.社会注重职业素质。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今社会在知识结构、职业技能之外,对人才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职业素质要求,例如: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人文精神、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职业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可以由毕业院校、职业资格证书、实践经验等考量,易于评判;而职业素质更深层次所代表的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素质不是直接可见的,具有隐蔽性。随着市场竞争充分、社会多元化,社会往往更加关注人才的隐性职业素质。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职业素质教育重点

1.关注“素质冰山”海面以下的内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海面上漂浮的一座冰山,分为表面的“冰山海面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海面以下部分”。其中,“冰山海面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而“冰山海面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显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职业素质教育应该由学校、学生、企业共同协作,以整座“冰山”为着眼点,并以培养海面以上的职业素质为基础,重点放在“素质冰山”海面以下的内容。

2.企业的用人标准。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素质冰山”海面以下内容,他们的选才标准由注重毕业生的学习成绩转变为更看重学习能力,重视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要求毕业生能够适应企业现有的文化,具备综合素质。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职业素质教育要求

艺术设计专业综合职业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方位、宽领域、多层面的教育,它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和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设计职业素质教育功能体系。

1.身心健康、审美与正确价值取向。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化,兴趣爱好更加广泛、多样化。更需要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既做到身体健康又做到心理健康,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都是优秀艺术设计人才所必需具备的职业素质。

卡西尔说:“科学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则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之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由此可见,艺术也是道德秩序的表现形式也具有引导道德走向的功能。艺术设计具有文化属性,艺术设计既有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也是二者的共融,艺术设计具有社会价值传播功能。艺术设计人才拥有健康的审美与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服务社会经济建设、传播主流文化价值的保证。

2.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责任心、职业意识。艺术设计专业特征必须具备如主流文化市场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服务意识、知识产权与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创业意识等。

3.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多元的文化素养。艺术设计由于涉及领域广泛,且要求有更深的文化底蕴,故需要学生拥有合理知识体系与多元的文化素养。围绕专业知识拓展信息技术、人文知识、管理知识、市场知识、心理知识等。

4.专业技能。牢固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具有较新的专业理论,熟悉掌握应用技术知识和一定的管理知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与动手能力。

5.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锐意进取,勇于探索,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如学习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开发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处理能力等。

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措施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因其涉及领域具有创造性,并不像其他工程实践类专业只要按部就班练好基本功,按照操作规范、操作流程进行就可以了。因为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工作,其高度依赖设计人员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对目标系统的理解能力。因此,对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本身所需的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知识、良好的基本功(包括绘画、色彩、建模等),还需要其他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而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有限的教育时限里如何完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并保证教学质量尤为关键。

1.建立艺术设计专业职业素质教育培养标准。根据市场人才岗位需求、人才职业素质要求,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建立完善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职业素质教育培养标准。素质教育标准需涵盖艺术设计学生所需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培养、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培养、知识产权与法制基础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专业技能培养,从而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通过用职业素质教育培养标准来指导教学,服务于教学。

2.优化课程体系并开设专业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优化现有以专业技能和核心的课程体系与职业素质教育权重,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门的艺术设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合理优化专业知识体系,拓展多元的文化素养。通过素质教育课程教育来补充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所需素质的空白,增强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符合度,从而全面拓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在专业教学中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与理论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并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相关领域知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改革使更多的职业素质内容走进课堂,使之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方式在日常专业教学中实施,从而实现职业素质教育,达到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之目的。

4.深化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实践活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一种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目前在国内高职院校中已经得到广泛开展,通过此方式校企实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学校可以掌握市场对人才的最直接、最真实的职业素质要求,并贯彻与教学实践,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人才订单式培养,为企业的人才战略提供保障。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机会,为实现素质教育需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使学校的校内职业教育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企业真实岗位的理解、熟悉企业操作流程、适应企业运营模式,从而引导学生有效加强学习、实践,并为学生未来就业奠定基础。

职业教育专业篇6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以培养学生会计专业水平以及思想道德素养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基本职业道德与专业职业道德应作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目标,其中,基本职业道德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一致,做到遵纪守法,遵循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恪守社会主义法制,尽到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这是全社会人员都应尽到的基本责任,当然也包括会计人员。这是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最基本的内容。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囊括了会计职业信念教育、会计职业义务教育、会计职业荣誉教育等内容。为使会计专业学生做到熟悉法律法规、遇事客观公正、做好服务、遵法办事、保守秘密等,便需要实施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还应该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从而更好的完成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

二、合理引入案例,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案例融合为一体,以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让学生深入研究专业知识,不但要学会做账,牢固掌握会计核心思想,还需要学生能够深入领会会计职业工作的道德精神,严格遵循《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比如:在学习《“存货的领用和发出”计价方法》时,便可以合理的将会计核算中的可比性原则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即:要求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内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事项,应该采取统一的会计政策,并不得随意进行变更。将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运用于存货的领用和发出计价,以确定其实际成本。将各种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并把每种算法的发出存货成本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选择的计划方法将对当期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当期利润,其指标相比并无实际作用,让学生真正领悟可比性原则。

三、设置良好的情景,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

教师要将会计法律法规融入到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熟悉财经法律、法规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每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使其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做到合法合理。这些法律法规制度多是学生不易掌握的法规条文,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因此,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模式就该有所创新,通过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与社会实际进行识别和判断。

例如:在学习原始凭证的审核中,通过以下情景:某公司采购科人员在出纳出班里报销工作,但其报销的3张发票中,1张涂改了名称,1张对单价与金额进行过修改,另一张则无验收证明,但有公司总经理与财务科长同意报销的签字,于是采购科人员得以报销。要求学生在遵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办理业务的同事分析并判断情况是否符合规定,该如何处理?在遵照国家同意的会计制度前提下,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如下处理:

(1)由开具单位重新开具或更正涂改名称的发票,并加盖单位印章。

(2)涂改单价与金额的发票不能进行更正,只能由原始凭据单位重新开具。

(3)必须有验收证明附于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之上。

通过假设情景,让学生对法律制度中有关错误原始凭证的更正及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不仅促使中学生的职业道德思维得到了发展,而且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判断能力。

四、构建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有效提升职业道德教育效果

对会计专业学生施加职业道德教育影响是为了帮助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早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构建完整的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体系并分阶段实施是非常有意义的。其中,在初步阶段,让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有初步的认识。这阶段可利用《会计职业道德》课程。通过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特征、价值以及基本概念与主要规范让学生形成明确的会计职业道德意识。第二阶段,即实践阶段,以《会计职业道德模拟实验》课程为主,尽可能模拟真实情景,引导学生实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做到认识道德问题并能做出正确判断,强化与巩固初步阶段教学成果。第三阶段,强化训练,即将学生的职业道德价值观进行强化。通过前两阶段学习,学生对职业道德知识与职业判断能力有了初步的掌握,强化这些知识与能力便是第三阶段学习内容。可通过《会计舞弊道德剖析》课程让学生了解到违反会计职业道德应承担的法律后果,要成为一名好会计,必须拥有坚定意志,能抵御来自外界各种诱惑和压力,坚持做人的基本原则。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得到提升。

职业教育专业篇7

关键词:专业;高职教育;职业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155-01

一、高职教育的专业

所谓专业,是指按照国民经济体系(即社会分工)需要而设置的教学单位。专业的设置有两种状况:一是按学科分类进行专业设置。这种情况主要见诸于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早期的普通高等院校,完全与社会需要脱节的时代。另一个是按社会职业逻辑,与现行学科设置无关,按照社会分工需要进行专业设置,主要见诸于职业教育。

专业本质上是满足社会职业岗位需要,按照社会职业岗位需要的逻辑而架设。一方面,专业与学科有紧密联系。构成专业的主要要素有教师和教学活动,二者均围绕知识(技术)进行,这就必然与学科发生联系。比如,任何一个高等教育毕业生都要学习知识(技术),其目标均为寻觅合适的职业岗位,这就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另一方面,专业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专业向职业岗位负责,学科只是为此提供了知识(技术)全部或部分,以充实专业,处于附属位置。可见,二者并非截然对立。学科所涵盖的知识(技术)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了筛选。专业的设置,除了考虑社会需要外,更需考虑的是本院校是否具有相应的知识(技术)储备。在这点上,学科与专业具有相通性。现行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都不会如同以前完全按照学科体系或行业岗位进行专业设置,总会试图在二者之间达到某种平衡,使之具有相当的弹性。

二、两种不同的专业逻辑

早期的高等教育往往按照学科进行专业设置,并不顾及社会需要。因为当时的高等教育身处象牙塔中,不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社会的实际需要并不反映至专业设置。当时的高等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学术性的体系。虽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最终要毕业并寻找到合适的职业岗位,但在社会结构比较简单的年代,社会分工并不精细,因此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对市场具有较高的适应性。但随着社会发展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精细化,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实用性较强的专业,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受社会需要的影响非常重大。因此,专业设置和发展从单一的学科逻辑正逐渐转向学科与社会需要的双重逻辑。

早期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是按行业需要设置专业。教学内容主要是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学科影响力匮乏。主要是因为职业教育的内容比较简单,毋须学科的介入;同时也在于诸多职业教育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并非现行学科所能提供,包括职业教育的方式、学生认知特征、知识的特质等等。随着职业教育向高职发展,人才培养从传统的简单技能型人才开始转向高技能。所谓高技能,注重解决高难度操作问题,具有创造能力强、通用能力强等特征,是对传统操作能力的的一种提升;通过技术、知识以及复合的方式,锻造技能价值。而这种能力是传统的面向产业链的实践性知识(技术)所难以涵盖的,亟须从现有学科体系中寻找能量。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从原有的社会需要逻辑逐渐转向学科与社会需要的双重逻辑。从表面上看,当前高职教育依然主要为较低端的社会职位培养人才,这很大程度上适应了我国当前劳动力密集型和总体上仍处于世界产业链低端这一现实。但这一现实正通过两个方面的动因在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对市场的适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市场在走向转型,产业在进一步升级,高职教育亟须满足此过程对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否则就丧失了存在的依据,这是由朴素的市场法则所规定的内在逻辑性。二是现代职教体系的推动。随着竞争的加剧,职业教育内部形成了一种独立性的强大动力,希望可以在普通教育之外形成新的标准从而建构起自身的独立地位,促进平等竞争。这两大动因极大促进了高职专业发展模式从原来的封闭型转向市场开放型。

三、启示

如前所述,伴随时展,两种不同的逻辑逐渐整合于同一个职业性需求之下,但各有特色。现实情况是,普通高等教育中很大部分尤其是所谓应用技术大学对职业性的要求越来越敏感,高职教育对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这样,职业性就成为一个新的标准使,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得以统一于同一标准之下,从而形成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即便如此,二者也体现出本质的差异性,从而印证了二者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这一事实。职业教育的知识底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实践性知识,具有程序性、实践性、缄默性等特征。这种知识是现有学科体系所未能达到的范域,亟须高职教育体系对生产实践中获取的这些知识进行细致有序的收集、整理、归纳、总结,最后体系化。实际上,现有学科体系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不断从体系之外的知识和技术进行汲取才形成现有的样式,后者在此过程中被逐渐整合、同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专业真正独立体系的建构任重道远。

thespecialtyoccupationimplicationinthe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

CHenXia

(HigherVocationalinstitute,GuangdongJidianvocationtechnologycollege,Guangzhou510515,China)

职业教育专业篇8

【关键词】高职会计;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而职业素养作为一种养成教育,这就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面向大中小型各类企业,适应现代会计职业要求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应用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直接胜任相应的会计基础核算岗位工作。因此现阶段对于会计职业素养的教育,应从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入手,以素质教育带动会计职业素养的教育,调整教学课程设置体系,创建以职业素养为基本前提的会计教育培养模式。

一、以素质教育带动会计职业素养的教育

我国的会计教育理念中包含了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效从业的基本保证,而善于自学则是提高会计人员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持续动力,因此应切实关注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养。

(一)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决定了其从业水平,关系到法律的遵守与维护,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形象。会计人员首先要恪守的就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在钱、权利益面前不动摇立场,捍卫企业和国家的商业机密,严格遵循相关法律要求,会计人员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财务工作。

(二)注重知识的多样化

在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企业中,会计人员需要熟悉甚至精通相关行业的知识技术;在跨国企业中,会计人员必须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外的会计处理方法;在会计电算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应具备计算机硬件知识、网络知识,会使财务软件;此外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管理人员之一,应更多地参与决策,这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管理、金融、人力资源等相关专业知识。

(三)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不断的发生变化,新技术、新方法越来越多地呈现在会计人员面前,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不断的更新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还应及时了解相关法律的调整变化,这样才能紧跟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步伐。

二、调整课程设置及体系,完善会计职业素养教育

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素质培养、理论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结合,基础课程中,第一要设置经济管理类课程,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知识,第二应设置法学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第三应设置外语和计算机课程,这是国际化人才的必备课程,还要设置口语表达、商务谈判、应用文写作课程,以增强学生的沟通和理解能力,第四应设置数学和哲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能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对经济事务的处理。对于课程体系设置上,根据会计人员必须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职业能力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专业技能、基础素质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课程组成。

(一)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是培养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必备的专业能力而开设的课程。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应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开发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如会计核算基础、出纳实务、企业纳税实务、企业会计核算实务、财务软件应用、成本核算实务、公司理财、财务报表分析等学习领域课程。

(二)基础素质课程

这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就业后的自主学习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打基础的课程。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应开设经济数学、英语、形势与政策、道德建设、职业规划、法律基础、金融与经济学知识等知识性较强的基础课程。

(三)能力拓展课程

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开设的课程。根据会计职业对会计人员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能力拓展课可以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口才训练、商务礼仪、财经应用文写作、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选修。

三、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促进会计职业素养教育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很重要。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要想获得较好职业素养的大学毕业生,企业也应该参与到大学生的培养中来,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模式是势在必行。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一)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基地。

(二)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直接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

(三)完善社会培训机制,并走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

作为高职会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把学生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使所培养的学生不仅是会计专业人才,同时又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王美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2)

职业教育专业篇9

同时,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课程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一方面,如上文述及,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这就表示,高职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却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无法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较高成就。从社会市场的角度看,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较快,其对于英语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具体地说,在时代变化的浪潮中,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不断受到挑战,它进入社会和市场后快速学习,根据市场的变化与发展,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因此,这就需要高职专业英语课程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场生涯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成长。另一方面,市场与社会并不同于学校,其不具备高职院校中和谐稳定的环境。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不但要能够承受来自于社会和市场的压力,还要能够在市场的压力下快速调节自己的心态,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职场中。因此,高职专业英语必须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快速地适应角色转变,成为真正掌握专业英语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1.是时展和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变化,英语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体现。更进一步说,当前,我国已经拥有了大量的英语专业人才,却没有针对各个职业领域进行划分。这就导致我国虽然拥有较多的英语专业人才,却无法快速胜任相应的工作,无法真正发挥其专业的本领和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市场需要具有相应专业英语能力的人才,需要能够在相应的职业领域里发挥职能,促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市场的需求变化要求高职英语开设专业英语课程,并且培养具有能够针对某个职业领域的专业英语人才。

2.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角度来说,高等职业院校一直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这一理念得到国家与社会的认可和肯定。近年来,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使高等职业院校不断扩大办学的规模,也涵盖了更多的职业领域,为市场和社会培养了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在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时展的趋势为基础,促进学院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在此基础上,高职职业院校必须为市场培养专业英语人才。因此,建设高职专业英语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3.是由于现阶段教育师资水平的局限性决定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高职院校其他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是迎合市场需求的必然要求。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各大高职院校还并不具备相应的师资力量,还无法在相应的专业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开设高职专业英语课程是由现阶段教育师资水平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只有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才能够培养更多专业领域的英语类人才,才能够胜任多专业的双语教学,进而培养更多能够迎合时展的专业人才。

三、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可行性

1.国家政策的支持

要论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可行性,国家的政策方针就是对高职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最大保障。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通过扩大办学规模、加大师资力量等多种手段,培养优秀的市场应用型人才,最终达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能够推动市场的进步与发展,能够培养更多具有专业英语能力的优秀人才。由此可以看出,该项工作的开展迎合了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在此前提下,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得到国家方针政策的支持,为其发展与进步提供有力保障。

2.师资力量的成熟

从师资力量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已经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英语类专业人才,其已经掌握了较扎实的专业能力。进一步说,这些人才已经能够胜任高职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而保证高职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

3.教材的供应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市面上已经开始流通多种专业英语的教材。这就表示,高职专业英语能够使用的教材已经具备,对于高职专业英语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直接的物质基础,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此外,不难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国家的大力支持,高职专业英语课程能够使用的教材进一步增多,其质量将会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各大出版社能够及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改编,保证教材的质量,为高职专业英语的教学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职业教育专业篇10

一、设置农村医士专业

护等卫生污业学校的农村医士专业应属医士系列专业之一,但由于此专业主要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为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的网底—村卫生室培养人才,所以虽同属中专水平教育,但又应与普通中等卫生专业教育内容有所区别。另一方面,由于中等卫生专业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较高,其农村医士专业教育的水平应高于职业卫校和县办卫校,起到示范作用。为此,建议对其教学模式和计划,作适当修改.

1.专业培养目标中专卫校正规化、系统化培养农村医士的基本任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为我国农村基层初级卫生保健网培养离土不离乡、能防能治、能中能西、能医能防、能够胜任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

2.招收对象、学制与经费来源此专业经入学考试,择优录取由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推荐的种毕业生,学制3年。在校学习经费实行多架道集奔,即学生本人交纳一部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教育经费拨一部分,学员所在乡、村的公益金资助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回原村卫生室工作,国家不包分配,不转户口。

3.课程与教材农村医士专业教育应有别于普通医士专业教育,课程设置面相对要宽,专业知识实用性要强,并应实出成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所要求的内容。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l)适当减少普通基础课.略去医学物理学、医用化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学4门课程,其中必要的内容分别结合诊断学基础、药理学、解剖组胚学与微生物、寄生虫学课程讲授。(2)增设农村卫生学课程。各省应组织力量,结合本地农村特点,编写农村卫生学教材,其中应包括乡镇企业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内容。邻)增设初级卫生保健课程。此课程应密切结合我国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管理程度设置、教授社区卫生规划、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社区康复等方面内容。(4)增设基础护理学课程,教授基础护理技术与技能,注意增加护理心理学、家庭保健等方面知识的传授。(5)临床课程设置基本上与普通医士专业相同,但应密切结合农村基层的实际,注重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加强危急重症的鉴别、处理、基本外科技术、妇女儿童保健、计划生育、防盲等方面知识的传授。

4.教学实习与毕业实习临床实习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应保证在县级以下医院进行。此外,应增加卫生防疫和初级卫生保健课程的实习,由县以上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安排学员去试点乡、村,实地参与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5.考试与结业每学期考试科目不应少于3门,毕业考试应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农村卫生学和初级卫生保健。成纹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等同于乡村医生证,卫生行政部门承认其中专学历。

二、在.通中等卫生专业中设置初级卫生保健课程

初级卫生保健课程不是公共卫生孚的翻版,也不应是各医学学科的简单综合,它是中等医学教育中-个崭新的科目,应列为医士系列各专业的必修课。

1.任务与教学目的初级卫生保健课程是应我国卫生事业,特别是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新的学科,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开展社区卫生工作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参与、组织社区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2.课程内容初级卫生保健课程应包括下述内容:全球及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现状、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及我国农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及指标,社区卫生卫生形势分析及社区卫生规划的制定方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的建设与管理,健康教育及卫生宜传;儿童、孕产妇的系统管理、居民健康管理及卫生行为指导,计划免疫;计划生育管理,农村环境卫生及乡镇企业卫生监督;社区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