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调查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7:00

科学调查研究篇1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对宁波市8个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28份。回收有效问卷912份,有效回收率为91.2%。其样本构成为:男教师380名(41.67%),女教师532名(58.33%);小学教师606名(66.45%),初中教师306名(33.55%)。

本研究问卷的结构和题目设计参考了“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等文件,调查问卷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教师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任教学科、职称等;第二部分是教师对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包括9个国际通用的基本科学观点的题目;第三部分是教师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包括科学研究涉及的过程、对比问题和概率问题;第四部分是教师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理解,包括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和与认知有关的问题。

本研究对调查数据通过excel的统计功能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经过统计,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关于科学素养的三个方面的了解以及基本具备科学素养的结果如表所示。www.133229.Com

1.对基本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

基本科学技术知识包括基本科学术语和基本科学观点。调查涉及7个科学术语、26个基本科学观点,其中包括9个国际通用的基本科学观点。

(1)对基本科学术语的理解。科学术语方面主要是调查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几个重要科学概念的了解程度。本次调查中,主要有dna、intemet、绿色食品、分子、纳米、电脑软件、科学研究的7个基本的科学概念。

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农村教师能够正确了解dna、intemet、绿色食品、电脑软件这4个科学术语,而对分子、纳米、科学研究的基本科学术语的了解相对较低。除绿色食品、电脑软件术语小学教师了解的比例略高于初中教师外,对其他科学术语的了解均为初中教师高于小学教师。男女教师相比,除绿色食品女教师了解比例略高于男教师外,其他均为男教师了解的比例高于女教师。

(2)对基本科学观点的理解。对基本科学观点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对26个基本科学观点题中有14个回答正确的达到了80%以上,5个回答正确的在60%与80%之间,有7个低于60%。从学校类别分析,有20个基本科学观点题初中教师回答正确率高于小学教师,并且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上的达到8个,最多的相差29.98%;有6个基本科学观点题小学教师正确回答率高于初中教师,但均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下。从性别分析,有23个题男教师正确回答率高于女教师,有3个题女教师正确回答率高于男教师。

如果将答对9个国际通用的基本科学观点题目中的6题或6题以上的看做是了解基本科学技术知识的话,数据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了解基本科学技术知识的比例为68.20%(见表),其中初中教师了解基本科学技术知识的比例(82.40%)高于小学教师(61.10%),高出21.30%。由于小学教师中女教师的比例较高,因此在性别比较上,男教师了解的比例(78.40%)高于女教师(60.90%),高出17.50%。

2.对基本科学方法的理解

(1)对科学研究过程的了解程度。科学研究过程主要涉及观察、推理、实验。被调查的教师能正确陈述科学研究过程的比例为51.32%。其中初中教师高于小学教师,男教师高于女教师。无论是初中教师还是小学教师,男教师还是女教师,均有30%以上的教师认为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技术和使用新技术,这反映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对科学研究过程缺乏应有的了解。

(2)对对比问题的了解程度。对比问题为新药疗效的对比试验题,能正确回答的教师达到91.01%,说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对比问题了解的程度非常高。从学校类别和性别情况看,小学教师了解对比题的比例(92.08%)略高于初中教师(88.89%),女教师(91.73%)略高于男教师(90.00%)。

(3)对概率问题的了解程度。概率问题为有关遗传病问题的概率题。对这类题,能正确回答的教师达到76.75%。从学校类别看,中学教师了解概率题的比例(77.78%)略高于小学教师(76.24%)。从性别比较看,女教师(77.44%)略高于男教师(75.79%)。

既能正确理解科学研究过程所涉及的主要环节,又能正确回答对比问题和概率问题的,即被认为是了解基本科学方法。按此要求,数据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了解科学方法的比例为37.28%(见表),其中初中教师了解基本科学方法的比例高于小学教师14.72%,女教师略高于男教师。

3.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1)对与日常生活有关问题的理解。调查显示,有38.72%的教师能够正确回答“抗生素既能杀死细菌,也能杀死病毒”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而选择“正确"和“不知道”的比例为50.22%和11.06%,说明农村教师并没有正确了解抗生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有68.20%的教师能够正确回答“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牛奶经过煮沸后对人体无害”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而选择“正确”和“不知道”的比例为8.55%和23.25%。从学校类别与教师性别比较来看,仍然是初中教师了解的比例(46.41%)高于小学教师(34.78%),男教师了解的比例(40.00%)高于女教师(37.79%)。

(2)对与认知有关问题的理解。农村教师对“电脑算命”持否定态度,有91.65%的教师表示不相信,只有5.93%的教师表示有些相信。对“人的命运有‘前世、今世和后世’的说法有科学道理吗”这个问题,有64.25%的教师认为没有科学道理;有29.82%的教师还在绯徊,所以选择了“有待探索"和“说不清楚";有5.92%的教师认为“有道理”或“有些道理"。

在对两个与生活有关的问题和两个与认知有关的问题的回答中,能正确回答4个测试题中的3个或3个以上者,即被认为是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按此要求,数据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比例为57.24%(见表)。其中,初中教师与小学教师、男教师与女教师之间没有显著差别。

三、结论与讨论

根据惯例,当教师对基本科学知识、基本科学方法和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了解都能达标时,就可以认定其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按此要求,从上述统计可以看出,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7.76%,其中初中教师与小学教师分别为21.57%和15.84%,男教师与女教师分别为21.05%和15.41%。这个比例显然是很低的。

教师与其他专业人才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更要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即知道“怎么教”和如何教,所以科学素养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因为科学素养的内涵所包含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不仅能为教学提供知识基础,也为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支持,更有助于提升教师的道德情操。为此,我们建议:

1.要以综合性的科学知识促使农村教师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科学素养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是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的开放系统。形成这个系统,就要使教师既有宽广的知识面,又有精深的专业造诣,从而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把体现现代科技发展特征的、多学科的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因此农村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捕捉新的科技信息,拓展知识领域,为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储备更多的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要注意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注意吸收与新农村建设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2.要以科学方法训练农村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调查表明,农村教师在科学素养的三个方面,以对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为最低。—个受过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训练、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教师,无论在认识上还是行为上都要能表现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注重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验证、推理等活动去发现新知识。同时,注重把科学探究的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设计更好、更优的课堂教学活动。

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通过科研,能进一步掌握教育科研方法,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提高自己对科学理论的认识,从而提高科学素养。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科研能力。同时,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所以要鼓励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总结、创新,并将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原因从理论上加以归纳、提炼,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要以科学精神提升农村教师的道德情操

科学精神的内涵虽众说纷纭,但求真、理性、批判、协作等几个方面是大家所认同的。科学精神的教育价值首先是,科学精神教育能培养教师坚定的科学信仰,使其热爱科学,相信科学,排除迷信和愚昧。教师的科学认识和科学态度还会影响到学生。通过教师的影响,学生的心灵中就会种下信仰科学、追求真理的种子,自觉抵制各种愚昧、迷信、伪科学、反科学的东西。其次,教师在言行举止中若能养成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科学态度,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对课堂上或活动中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就能有所尊重,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第三,科学探究活动既要求要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有与他人协同工作的态度,能独立地、开创性地开展工作,又要能组织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4.对农村教师学历水平的提高要给予政策倾斜

学历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相比之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提高仍需加大力度。这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也需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倾斜,以使农村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来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促进农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科学调查研究篇2

关键词 理工科学生 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类迈入了学习型社会,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已无法使个体应对科学技术与社会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成为一个人毕生面临的发展任务,人们只有继续学习,终身受教育,不断自我发展与提高才能适应生存,而终身教育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可以独立于教师和课堂的自主学习能力。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时代要求和未来挑战的学习者。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这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目标的要求。因此,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培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以一组理工科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英语学习策略选择与运用进行了调查研究。

1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学生为对象。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英语成为理工科学生拓展专业知识,了解外部世界最新动态的必备工具。与文史类相比理工科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区别,理工科学生一般偏好理性思维和分析,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则更多的以模仿、记忆、训练和实践为主,其学习策略特征有明显的差异。为此,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理工科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策略上的独特之处,以便用于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本调查于2010年10月在某综合大学2010级学生中随机选择出100名理工科学生中进行。这个时间正是2010级学生入学第一学期的期中,可以较为合理地反映学生学习策略的实际情况,可以为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供帮助。

这些随机选出的学生中有70%已经有了6年以上英语学习经历,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知识并且掌握了一些自己的学习策略。调查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方式。本研究的调查工具采用了文秋芳的调查问卷,但对其中个别项目进行了适当修改,涉及学习策略的三个方面:英语学习目的,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英语学习方法。此外,作者还走访了部分学生,并与他们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2调查研究的结果分析

2.1学习目的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是不同学生对学习英语有不同看法:有21%学生目的是通过大学英语4、6级考试和期末考试,43%的学生将学好英语看成找到满意工作的桥梁,认为英语学习可以促进专业学习,可以让他们拥有更高的综合竞争能力,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天地。只有极少数学生(5%)一方面因为没有亲身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好处,从而认为学习英语无用,由于自身英语基础较差,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倦态度甚至排斥英语,仅以通过期末考试拿到毕业证为目标。

2.2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通过调查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最大困难依次是:听不懂英语听力(56%),不敢说英语(48%),看不懂英文文章(35%),记不住生词(24%),不懂语法(10%)。在回答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主要分成三类:(1)发音:自己的发音不准,听不懂标准发音。害怕发音不准被同学嘲笑丢面子而不敢张口;(2)害怕犯语法错误;(3)词汇量小,生词太多,记不住生词,记了又忘。可以看出词汇的发音和读写是最根本问题。

2.3学习方法

在对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要想学好英语,掌握好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但在实际学习中他们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在阅读中,53%的学生仍是孤立地记忆单词,理解课文时,不能够从语篇上提高理解能力。写作和听力时总是过多地依赖母语,不能进行有效的英语思维。有的学生在离开了高中时代的填鸭式教学后还不能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大部分没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仅有22.5%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日程),只能跟着老师走,还有的提出让老师制订周学习计划甚至每日任务清单。46.7%的学生虽然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但对学习日程安排不能持之以恒。43.3%的学生虽然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学习策略,但不能很好地找出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教师的指导。54.3%的学生仍然不能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暴露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乏。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主要原因在于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忽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中学基础教育阶段绝大多数除了参加高考、得高分、上好大学以外没有明确学习目标,不了解自主学习和学习策略,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过分依赖老师;从中学到大学学习,一个最主要的转变就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学生进入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没有中学老师的填鸭和指导,失去了方向,而此时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学习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大一新生往往无法适应这种转变,对如何主动地管理和调控自己的学习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这就造成了目前大学生学习效果较差和不会学习的现状。

3改进理工科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的对策和建议

3.1明确目标,培养兴趣

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并逐步达到诸多短期目标,最终实现长期目标。理工科学生一般重理轻文,英语成绩相对较差,教师可以把通过四、六级考试和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结合起来,既要顺利通过考试也要提高素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要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针对理工科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怕答错问题的现象,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提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采取鼓励为主的方法,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堂活动,多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不把学习英语当作一种负担,帮助他们发挥心理优势,真正学好英语。

3.2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

注重学习策略培养,提高英语学习实效语言学习策略与学习有密切关系。调查中我们发现,运用学习策略多的学生,语言能力较强;学习较好的运用策略比较频繁和广泛,较差的学生不仅运用策略类型少,而且不能正确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调查中还发现学生非常注重学习策略,但是需要指导。结合理工科英语学习特点,教师应该尽早对学生进行策略培训,把策略培训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列入英语教学计划。对学生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策略融合的教学模式。

(1)短期集训。新生入学后,我们以课堂讲座形式对学生进行一次的集中策略训练,了解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情况,要让学生认识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和多样性。教师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策略”档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初步了解对学习策略调控的步骤和方法。

(2)融合式的长期训练。教师根据理工科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特点制定出合理、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并将策略训练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学习语言的同时自然地了解和掌握某些策略。教师可利用所学课文来说明对课文理解的不同深度。还可以让学生对后面的理解题给以评价,甚至就课文提出不同理解深度的问题。生词是英语学习中的一大难题,教师可以介绍并演示一些词汇学习策略,让学生列举记忆某些单词的策略,并让他们讨论各种策略的特点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3)个别指导。每个学生情况有所不同。短期策略集训和融合式长期训练往往不能解决所有学生问题,尤其是少数低分学生问题。教师首先要比较准确地找出存在的问题。低分学生通常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低,不能客观评价学习状况,不能准确发现存在的问题。因此最好将观察与面谈的方法结合起来。低分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的是观念不当,有的是缺少策略方面知识,有的是不懂得怎样选择,有的是策略操作不恰当。就进行某一项活动而言,所出现的问题往往不止一种。不同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他们则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给予个别指导。

科学调查研究篇3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南宁某中学初一、初二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全面调查,了解当下初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现状,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些意见和措施,也为新课改的推进提供一些有利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调查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及教育界学者们都对“科学素养”一词给予了极大关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提高其创造力以参与世界范围的竞争[1]。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鉴于目前我国中小学实施的是过窄的专业教育、个性发展受到抑制的实际,必须大力推进科学素养教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3]。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切实了解南宁某中学初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现状,分析该校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从而调整该校的生物教学策略,为该校教师的教学研究、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和措施,促进该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南宁某中学初一初二的全体学生,涉及不同年级、不同性别,样本数量大,具有真实性、可靠性。

本次调查以问卷为主,并随机对该校的初中生进行访谈。共发放23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3份。问卷的题型为单项选择题9道,主观题16道,答题时间为10~20分钟。回收所有的调查问卷,并输入excel文档进行分类分析。

二、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

1.生物学知识素养

问卷第一部分是关于学生生物学知识的调查。结果显示南宁某中学初中生的生物学知识均分只有54.4,而2007年对包头市初中生的抽样调查显示该市初中生生物学知识均分高达63.2[4]。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该校学生的生物学知识素养处于弱势,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由表1可知,只有45.9%的学生认为生石花属于生物,可见该校学生对于生物的概念与特征理解得不够透彻;“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沿着食物链的单向传递叫能量流动”,只有30.9%的学生选择正确,说明他们对自然界的能量是如何获得以及如何流动的还是存在疑惑;84.1%的学生选择“血小板”为血液成分中具有止血作用的物质,说明学生对于血液部分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81.5%的学生认为蜈蚣不属于昆虫,说明该校学生对生物的分类能力还是比较好的;68.7%的学生了解生物学与健康相关的知识,能将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从以上调查结果看,学生对于生物学概念和基本常识的掌握程度还是不错的,但对于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学生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总之,该校学生整体的生物学知识素养水平不容乐观,有待进一步加强提升。

2.实验技能素养

问卷第二部分主要调查学生实验技能素养。由表2可知,84.5%的学生有兴趣选择观察法去观察植物的生长,但是访谈中发现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使用这种方法的学生并不多;只有24.9%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可见该校学生的实验能力还有待加强,实验自信心不足;52%的学生偶尔会和同学交流讨论不理解的生物学问题,还有2%的学生从来不进行这方面的交流,反应出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素养也尚处于基础水平;60.0%的学生偶尔能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理论要联系实际”,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容易形成“死读书,读死书”的错误学习观。

从以上调查结果看,该校学生在生物技能方面的素养处于中等水平。学生的实验意识比较明确,能够选择正确的实验方法,但是实验动手能力不强,自信心不足,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也相对较弱。过半的学生不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3.生物科学态度价值观素养

问卷第三部分是针对学生的科学态度、价值观而设计的。由表3可知,52.0%的学生非常想去热带雨林里探索未知的神秘生物,可见学生的好奇心还是很强的,愿意去了解新事物,探索新发现;84.5%的学生不相信女娲造人的传说,55.8%的学生不相信灵魂的存在,这表明有过半的学生具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受表面现象的干扰;学习生物学之后,28.3%的学生会主动改变不良习惯,59.2%的同学“有一点改变”,只有12.5%同学选择“没有改变”,因此学习了生物学之后,学生多少都能够改变一些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和作风,都基本能够做到健康的生活。

从以上调查结果看,该校学生的科学态度素养、人文素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比较明确,懂得关爱和保护自然界生命,不迷信不从众,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小部分学生对生物学兴趣不高,生物科学素养水平依旧比较低,不能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综合三方面的分析,该校初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水平不高,离新课改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可见新课改之路道阻且长,科学教育任务艰巨。

三、阻碍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发展的原因

1.长期形成的传统教育观念

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已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学生的分数是评价一名教师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学校、教师、学生都在为“高分”奋斗着,造成学生“重知识,轻能力”现象的存在。生物学科在初中一直以“副科”的身份存在,其作用在初中阶段不突出,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生物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短期内对学生、对家长的生活影响不大,所以导致该学科较容易被忽视。家长主要把精力放在培养孩子中考科目上,忽视了孩子全面、均衡的个性发展。加上南宁市的教育制度,生物成绩不计入中考,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2.教学条件跟不上理论的步伐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中学生物课程担负着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课改的主要目的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能够具有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将生物学与社会联系起来等。因此,课改重在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然而,许多学校实验设备条件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导致生物实验课程无法正常进行,加上课时不够,教学内容较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放弃实验课程。课改了十几年,虽然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都有所提高,但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却没有多大进展。可想而知,学校教学设备的落后是阻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养成的原因之一。

3.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和科学素养

生物学知识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这就需要教师将生物学的知识研究透彻。除了要了解课本上的知识外,还要多关注生活中的关于生物学的现象,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节好的生物课堂,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除了讲解生物学上的知识,还得努力帮助学生把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四、提高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建议

1.社会方面

当前的社会不应再受应试教育的禁锢,而应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具有独立思想,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人。美国将“自然科学”与“英语”、“数学”放在同等地位,美国学生从幼儿园开始便接受“自然科学”的教育,可见美国教育对于自然科学的重视[5]。现在很多中国父母想让孩子出国,其实只要我们落实新课改,相信中国的教育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2.学校方面

学校教育首先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个人志向[6]。其次,要多增加教师进修的机会,尽可能多地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完善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实验设备,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安排课时,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努力完成新教育赋予我们的使命。

3.学生学习态度方面

当代社会需要的不再是一个满腹经纶的书生,而是全能型人才,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得有过硬的能力。学生应多关注社会,了解生物学的发展现状,努力提高对待问题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7]。所以,作为一个学生,就应该转变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动机,以自身全面、均衡的发展为目标,努力学习各科知识,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

4.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态度方面

当前南宁市生物不参加中考,不受应试教育的压迫,教师们反而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舞台,积极加入到新课改的潮流中。一方面,要转变教育观念,深入研究教材,积极探索,改变教学策略[8],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的发散性等[9]。波普曾说:“科学始于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发现问题,并独立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意识[10]。在生物的课堂中,尽量多给学生补充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的三维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日积月累地将新课标的理念运用到每一节课堂中[11]。

参考文献

[1]卢建筠,文静.初中生物-新教材疑难问题研究与解决[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2]肖迪,范玉琴,谢佩惠,等.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问卷调查及分析[J].嘉应学报,2010(11).

[3]朱佳.农村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现状与提高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4]周建荣.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J].阴山学刊,2007(3).

[5]潘文.中美初中生物(科学)课程改革比较初探[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2.

[6]包闽.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新闻素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7]赵会景.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验证[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8]于秀成.浅议初中生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2(26).

[9]陈卫东.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J].中学生物教学,2013(10).

[10]刘文胜,王建伟.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n].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9).

科学调查研究篇4

调查对象为甘肃省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大一到大四),采用调查问卷,从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大一到大四五个班级中,各班抽取25人,抽查学生人数占总数的50%。本次调查共发学生问卷125份,回收125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20份,问卷有效率为96%。

(一)对大一到大四学生的调查结果

1.小学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调查结果表明:有60%的学生认为教师是一个值得自豪的职业,但同时又有4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职业不值得让人自豪。经过问卷的调查和访谈,发现有部分学生对小学教师这个职业期望认识不足,而且对职业声望的自我评价较差,他们还认为小学教师这个职业的经济收入很低,对教师职业的情感投入也很低。但是从整体调查问卷中看出有55%的学生仍然愿意在毕业后踏入教师的行列。因此可以看出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期望值和认可度还是很高的。2.学校培养力度调查结果表明:有77%的学生认为,学院为学生提供的教学环境一般,有11%的学生认为学院为学生提供的教学环境很差,仅仅有12%的学生认为学院为学生提供的教学环境很好。3.学校课程设置调查结果表明:有70%的学生认为学校关于教学技能训练的课程的设置理论过多,都只是纸上谈兵。只有1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结合设置合理。而且从调查上可以看出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专门的说课评课技能训练只是偶尔的开办一两次。4.教学软件熟悉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三大基本软件(word、excel和powerpoint)的掌握程度有50%的人一般熟练,基本可以进行简单地操作,对于制作课件没有大的问题;有30%的学生对于这三大软件不熟悉。

(二)对大三和大四学生的调查结果

由于大一和大二学生还未试讲和实习,尚不具备一定的课堂教学技能,因此只对大三和大四的课堂教学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了调查。在课堂教学技能中,导入新课的技能大部分学生普遍掌握得较好;课堂实施技能、结课技能、课堂评价技能的掌握程度则不甚理想:提问技能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比例最高(占80%,即良级28%+中级52%=80%),语言表达技能和板书技能的学生比例分别为73%和75%,讲解技能和体态语技能的学生比例均为70%。也就是说,掌握一般的是讲解技能和体态语技能,处于中等掌握程度的是语言表达技能和板书技能。还有,从汇总调查数据来看,3/4的学生处于中等水平,即处于教学技能“良”级和“中”级的水平。总之,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大三大四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掌握程度仍不容乐观,部分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还有待提高,在部分技能的掌握上同学们做得还不够好。

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中的存在问题

(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从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有40%的学生认为教师这个职业不值得让人自豪,并且有50%的学生在毕业后是不愿意从事小学教师这个职业的。由此可以看出有很多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期望认识不足,对教师职业的情感投入很低。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小学教育专业在校生无奈地选择了本专业而非出于本人意愿。伴随全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都有所提高。尽管如此,教师的总体待遇相比其它行业仍然不高,特别是担当时代使命的小学教师为繁琐复杂的工作而付出的辛劳与其囊中薪酬相差悬殊。从近来关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选向的研究可知,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未来愿意担任一名小学教师。这就是为什么本科生入校后,学习兴趣不浓和动力不足导致专业技能欠缺的原因。尽管他们都毕业于正规的高级中学,但多年来的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受就业市场选择多元化影响,如有些学生欲考研或考公务员等,致使他们一踏进大学门槛后就应付各种等级考试,还剩多少时间专注于教学技能的训练方面?极少的训练时间投入必然不利于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二)培养方式偏重理论

新世纪初的课程改革大力调整了课程结构比例。在传统学科课程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加强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小学开设大量综合课程,课程内容趋于综合化。而且从调查结果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有70%的学生认为学校关于教学技能训练的课程设置上理论过多,都只是纸上谈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仍然充斥着大量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课程比例不得不下调。缺乏多元化的课程结构导致的结果是:实践性课程太少,见习实习时间较短,学生来不及反思自身教学技能缺陷且错过了修补的最佳时机;即便是学科教学内容,也陈旧不堪,远离小学实际内容,特别是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亟需完善指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的建构方式。只有1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结合设置合理。而且从调查上可以看出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专门的说课评课技能训练只是偶尔的开办一两次。实践方面的课程很少,导致学生所学内容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对教学软件重视不够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的教学软件掌握程度较低。学生对三大基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掌握程度有50%的人一般熟练,基本可以进行简单地操作,对于制作课件没有大的问题,而又有30%的学生对于这三大软件不熟悉。随着信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爆炸,老师不仅仅要熟悉必须的科目和教学方法,而且也要有一定的获取、处理和选择各种信息的素养和能力。

(四)课堂训练缺乏指导课堂教学技能的掌握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期,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比对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高。因此,在小学“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比中学和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而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部分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平时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力度。

(五)实践技能训练不足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校大三大四学生在板书技能上的掌握程度还需加强。不管是粉笔字的书写还是板画的创绘,都是教师职业的“硬功夫”,都必须下大力气才可能有所提高。但很多学生经常用电脑打字而模糊了字的正确写法以及大部分学生钟情于多媒体课件制作而轻视了粉笔字的练习。这些因素都导致板书技能有待提高。同时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体态语技能而言,大部分学生掌握程度也不高。调查发现主要有两种原因导致:一种是因紧张而缺乏自信,教学过程被动且缺少活力;还有一种是学生过于散漫,或不注意仪表,或存在其它一些的不良习惯而显得毫无修养。缺少实践机会的学生要想克服上述困难、高水平地掌握体态语技能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的提高策略

(一)树立教学技能培养意识

其实,师范生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生源。令人振奋的是,关于免收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学生学费的提案也在“两会”中得以产生。对当地一所市属师范院校实施免费教育,特别是针对小教专业师范生的免费教育,将会大大提高初等教育的整体师资水平。当然,还须通过职业理想教育途径,加强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建议采用以下方式:抓住新生入学的契机,通过邀请杰出小学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做报告、观摩教学技能展示、观看作品展览和汇报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专业思想教育,从而尽早明确教师职业要求;要求学生翻阅教学技能的相关文件,知晓教学技能不同阶段的培训目标和实施安排,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然后加以引导;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团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气氛,创设有助于教学技能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空间。比如,开展教学技能基本功竞赛,鼓励学生申报各类教学科研项目等活动,许多活动的价值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它们确实激发了学生教学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并获得了发展。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周元清同志强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获得教学技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它是在不断积累和完善中形成的。为此,我们必须采取多元开放的方式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可秉承如下原则,即统一要求与自主选择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精炼相结合、基本技能巩固与专业技能加强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课堂教学技能与课外教学技能相结合、校内训练和校外实习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训练与环境陶冶相结合等,通过多元方式建构全方位的培养体系。制订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培训计划的拟订是保证培训过程顺利实施的前提。首先,在计划中应明确培训时间、培训学时、培训内容以及合格要求。其次,要做好教学技能培训的组织和管理,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最好由相关部门负责人、任课教师和学生等组成。最后,要制订和完善小学教师技能培训规程,从而保障培训工作按部就班完成。

(三)加强现代教学技能训练

娴熟的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教学技能水平的保证。充分并恰当使用教学媒体,有助于教师高效快捷地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正因为此,利用教学媒体教学才被视为一项教学技能。尤其是当下电脑技术的日新月异给使用多媒体的教师带来了严峻挑战,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身运用多媒体的能力。为此,建议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一要加强自我学习,尤其是多学习计算机及多媒体方面的知识和使用方法,把握多媒体教学的基本要求;二是主动探索优质高水平的课件制作方法,从视觉上吸引学生以增强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效果;三是提高板书技能,认真研究黑板分块使用、粉笔色调搭配等方面的技巧,使板书能够美观大方,受学生欢迎。

(四)促进课堂教学技能提高

创造有利条件,创新教学手段,变革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战场,教育学生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技能的高低至关整个教育质量的好坏。因此,第一,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摸清学生的兴趣爱好、熟知学生的知识需要再进行教学。第二,运用提问、课堂作业教学等手段以促进学生学习,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认真思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辩论、演讲、让生讲课等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动力。第四,注意教室桌椅的布局,可以隔一段时间适当改变教室桌椅布局,采用半圆形或环形的桌椅布置方式,对学生进行普遍和更多的关注,以促进课堂教学能够得到更好地开展。

(五)创造教学技能实践机会

科学调查研究篇5

【摘要题】体育研究

1前言

在体育社会科学领域,从总体上来研究我国体科所科研工作发展的问题,《中国体育报》2002年1月10日第7版已有报道,但以人才问题为视角,专门研究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论文却尚未见诸报道。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是我国体育科研队伍的重要方面军,与高校体育院系教师所组成的科研队伍不同的是,它是一支专门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队伍,是我国体育科研队伍中的专职队伍。本研究拟结合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整体状况,从其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展开研究。

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如今,其内在的涵义已得到较大的拓展和延伸,学者们更多地将其理解为一种辩证的发展观。在对人才资源的看法上,该发展观注重人才资源与人才成长环境、人事制度改革以及教育发展、科技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具体到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则指伴随体育科研工作的不断进步,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当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和谐的发展道路;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发展要走优化结构之路,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将推进体育科研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作为重要使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科研人员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更要注重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共有36所体育科学研究所。虽然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逐渐壮大,科研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但也不可否认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队伍的结构不够合理,队伍的管理还没有严格按照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去实施,科研工作与运动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与科技创新的要求尚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健康发展。欲建设好这支队伍,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优化队伍的结构,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能力(包括科技创新能力),并努力营造有利于这支队伍茁壮成长的环境。只有科研人员队伍成功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预定目标,才能促使体科所的科研工作迈上新的台阶,进而提高这支队伍对我国体育科技事业发展的贡献率。因而,对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发展状况的问题有必要作深入研究,对其作出合理规划。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从全国体育科学研究所中抽取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及山东、福建、山西、广西、湖北、河北、辽宁8所体育科学研究所,将其科研人员(专职)作为调研对象,共计178人。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读了我国体科所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了解了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整体状况;从inteRcom网上浏览了朝鲜、韩国、德国体科所科研人员若干方面的情况;参阅了我国科研人员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专著,以及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论文。(3)比较研究法。为了研究的便利,查阅了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大体育系、湖北大学体育系、三峡大学体育系等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均系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与年龄结构状况。将研究对象即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学历、职称与年龄结构与上述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同类情况进行比较,于比较中评价其队伍结构之优劣。

(4)统计分析法。运用SpSS10.0软件对调查所得的众多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科研人员的数量状况附图

图1科研人员的数量统计图

3.2科研人员队伍的结构状况

3.2.1学历结构表1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学历结构(人)

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以下

总局体科所241175

山东体科所32082

福建体科所11110

山西体科所41960

广西体科所2410

湖北体科所1735

河北体科所11011

辽宁体科所21080

3.2.2职称结构

表2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职称结构(人)

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

总局体科所2419 4

山东体科所16134

福建体科所652

山西体科所12134

广西体科所250

湖北体科所565

河北体科所445

3.2.3专业结构表3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专业结构(人)

体育专业理工类专业文科类专业

总局体科所3944

山东体科所3030山西体科所2711

广西体科所700

湖北体科所961

河北体科所940

3.2.4年龄结构表4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年龄结构(人)

30岁以下30~50岁50岁以上

总局体科所8336

山东体科所4227

福建体科所01l2

山西体科所4223

广西体科所700

湖北体科所2ll3

河北体科所463

辽宁体科所3125

3.2.5性别结构

性别结构是指科研人员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统计可知,8所体科所中男性科研人员共计113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63.5%;女性科研人员共计65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36.5%,超出科研人员总数的1/3。这种性别上的比例搭配比较合理,有利于科研人员之间的协调沟通、合作研究。

表5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性别结构

男性女性

总局体科所3017

山东体科所2112

福建体科所112

山西体科所1712

广西体科所52

湖北体科所106

河北体科所85

辽宁体科所119

3.3科研人员承担课题(省部级以上)研究的状况表62000~2002年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年均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数量状况(项)

年均数量年均总量

总局体料所17

山东体科所2

福建体科所2

山西体科所233

广西体科所2

湖北体科所2

河北体科所2

辽中体科所4

3.4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与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比较

体育院系教师(均系体育教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训练与科研工作,也是体育科研人员队伍的一部分,只不过是这支队伍的非专职队伍。体科所科研人员则主要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工作,是体育科研人员队伍的专职队伍。本研究试图将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作一比较,以揭示这两个群体在队伍结构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此,笔者查阅了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大体育系、湖北大学体育学院、三峡大学体育系、江汉大学体育系、黄冈师院体育系、荆州师院体育系、襄樊学院体育系、湖北师院体育系、咸宁师专体育系、郧阳师专体育系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将其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

3.4.1年龄结构比较

虽然用于比较的3个年龄段为近似年龄段,但仍具可比性。由表7可知,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年龄在50岁以下与55岁以下的人员均占队伍的主体,超过80%,说明中青年人员构成了这两支队伍的主体。体育院系教师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近50%,较体科所科研人员在近似年龄段的比例高出31.9%,与体育院系教师中硕土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的年龄分布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高学历人员大多为35岁以下的青年人,是高校体育院系近年来重点培养与引进的人才。要在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中建设一支年轻的学术骨干队伍,就有必要加大培养与引进高学历人才的步伐。

表7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与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年龄结构比较(%)

30岁以下30~50岁50岁以上

体科所科研人员18.065.716.3

35岁以下35~55岁55岁以上

体育院系教师49.940.79.5

3.4.2学历结构比较

由表8可见,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均居主体地位,但在体育院系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稍高于体科所科研人员,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已达到了2.1%的比例,共有14名,而在8所体科所中仅山东体科所有1名博士研究生。这与体育院系近年来出台的优待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才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体科所科研人员中专科以下学历的人员所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体育院系教师中同一学历层次人员所占的比例。体科所当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这部分人员的学历层次,使其在科研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表8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与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学历结构比较(%)

研究生本科专科以下体育院系教师22.772.44.8

3.4.3职称结构比较

由表9可见,中、高级职称人员在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均居主体地位,超过80%。稍显不同的是,体科所科研人员中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略大于体育院系教师中同类人员所占比例,体育院系教师中中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略大于体科所科研人员中同类人员所占比例。初级职称人员在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所占比例大致相当,均在16%左右。

表9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与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职称结构比较(%)

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

体科所科研人员42.742.714.6

体育院系教师34.947.117.9

4结论与建议(2)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整体科研实力相对不足,应注重与体育院校或综合性大学之间就某一学科或项目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各体科所的职责、功能虽相近似,但在科学研究上却有着不同的特色,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研究各有其优势,建议体科所之间就某些项目开展合作研究,以利于形成合力优势。

(3)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年龄在50岁以下与55岁以下的人员均占队伍的主体,说明中青年人员构成了这两支队伍的主体。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及中、高级职称人员均居主体地位,但在体育院系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稍高于体科所科研人员。

【参考文献】[2]马淑燕.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1999,20(2).

科学调查研究篇6

摘 要:目的:了解护理本科生学习风格现状,将学习风格理论应用于护理教育中,使护理教育适应护理学科的发展。方法:应用Kolb学习风格量表对吉林省的北华大学、吉林大学、延边大学三所重点大学的1~4年级的全日制护理本科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散型>同化型>聚合型>顺应型。结论:护理本科生发散型学习风格居多,顺应型较少,教师应针对这些问题,开展有效学习指导。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学习风格;护理教育

护理领域最常使用的是Kolb的学习风格理论,美国组织行为学家KolbDavid提出,学习风格是一个由具体经验(Concreteexperience,Ce)、抽象概念(abstractconceptualization,aC)、反思观察(Reflectiveobservation,Ro)和主动实践(avtiveexperimentation,ae)4个环节组成的循环往复、不断积累的过程.护理研究,2007,21(2):311.

科学调查研究篇7

一、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立足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又着眼于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促进,衔接互动,既反映当前发展的要求,又反映未来发展的需要,而统计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就是如何科学反映科学发展观内涵各要素的变动规律。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思维,全面地回答了在经济和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统计实践的具体内容和发展目标,准确地破解了统计如何又好又快发展的难题,为现代统计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特别是当统计工作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和彰显其在社会和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就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将科学发展观作为统计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更是开创新时期统计工作新局面的重要理论保障,因此,基层统计建设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统计工作实践的内容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并建立统计科学发展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统计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和推动统计事业进步的各环节。

二、当前推动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有利条件

1、各级党委政府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和依赖程度不断加强,是快速推进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经过中国几代统计人的不懈努力,反映统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统计方法制度逐步确立,统计的信息产品与经济社会的结构变化,增长方式转变,人与环境的统一等的联系程度更加紧密,更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满足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公众对统计信息的需求,党政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也随之提高,统计发展的环境更加宽松和和谐,尤其是近几年来各级党政领导不断深入当地统计机构调研视察,既是对统计工作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也给统计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也解决了统计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现实问题和困难。

2、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为推动基层统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统计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监测预警功能,是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和工具,是反映经济社会动态变化的晴雨表和报警器;经济和社会的深入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需要统计提供强有力的监测、评价和服务能力;同时,统计的发展更需要经济社会发展来支撑,统计内容的变化和工作方法的创新因循着经济社会的变化和进步,经济的腾飞又为统计发展提供了更多调查制度需求,丰富了统计调查的内涵;社会的进步为统计发展创造了宽松的人为环境和物质环境,提供了持续永久的发展动力。

3、统计事业新局面的不断开拓为推动基层统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随着统计改革的不断深化,统计内部的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统计的创新理念不断改进,统计的方法制度日趋完善。根据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需求,建立起来的统计指标体系,使统计工作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适应性,更能有效地监控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党政领导中心工作开展到哪里,统计预警监测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经济形势有什么变化,统计分析和统计报表就反映什么,社会公众需要什么统计产品,统计工作就设计提供什么产品。统计工作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随着统计教育和统计文化的发展,统计工作的内涵和发展空间不断开拓,统计的科学发展日趋成熟。

4、社会各界对统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客观需求条件。

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居民生活水平越提高,社会各界对统计的客观需求越强烈。要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产品的不断增强需求,就必须更好地发挥统计的职能,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行更全面、准确的分析与监测,对经济和社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及时剖析;要满足社会各界对统计产品不断增强的需求,就必须努力拓展统计的服务职能、强化统计的预警作用,推动统计工作沿着科学的发展轨道前进。

三、影响基层统计科学发展的制约因素

1、基层统计机构基础薄弱,统计的职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从中国现行的统计体制和实际情况看,统计机构建设呈倒挂“金字塔”的特点十分明显:上层统计机构设置健全、人员多力量相对较强,基层统计机构(市县乡镇)尤其是乡镇统计机构设置单一、人员少力量相对较弱;目前,市级统计机构人员大都在80人左右,县级政府统计机构人员大都在30人左右,而乡级统计机构人员近2—3人,村级统计网络则出现了严重的断层。这样的人员规模,既要完成国家、省局的统计调查任务,又要完成正常的业务报表和当地政府布置的统计调查任务,更要高质量地完成跨度大、时间长的大型普查,统计人员常常是超负荷运转,可谓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种“上强下弱”是影响统计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基层基础工作也相对薄弱,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资料不完整、统计网络不健全、统计服务不到位、统计制度不科学等问题较为突出。同时统计任务和统计力量不匹配的矛盾凸显,周期性的统计普查和定期性的统计调查相互交织,任务重、范围广,基层统计站(所)条件简陋、办公经费短缺,统计人员兼职过多、待遇差、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流动频繁,基础统计资料管理混乱、残缺不全,基础工作不扎实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统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2、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统计的工作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首先政府综合统计管理体制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统计部门的人员编制、工作经费都由本级地方政府管理和拨付,同级政府对统计机构具有人、财、物权的绝对领导权,上级统计局对下级统计机构仅有业务指导权,这样给统计政令的上下畅通增加了一定阻力,不但弱化了上级统计机构对下级统计机构的管理职能,同时也加剧了地方政府和统计主管部门在统计数据评估监测等意识领域的矛盾,特别是下算一级制度和地方行政绝对领导现实的矛盾冲突,使地方综合统计部门上下都难做人;这种管理体制最大的弊端是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无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给统计数据质量的保证增加了难度,严重约束了统计工作的独立自主性。其次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之间的职责不清、关系不顺、联系不紧,政府综合统计干了许多本应由部门统计干的事,但缺乏对部门统计强有力的管理和协调手段,导致数出多门、相互矛盾等现象,影响了统计数据的权威性。第三目前推行的国家调查与地方调查双轨制管理模式,由于局队之间职责交叉、权限不明、配合不力,使局队在数据汇总、使用上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统计调查系统内部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双方各自为政,重复调查,不仅导致了调查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影响了统计在社会和公众中的形象。

3、现行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适应,统计的服务质量难以有效提升。

现行统计指标体系基本上还是属于物质生产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指标的内容、口径、范围、计算方法还不能完全反映包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统计方法制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如环境资源、生态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活动,在统计上还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的指标体系。抽样调查虽然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但由于不能很好地解决代表性以及数据分层使用的问题,还不能满足目前各级政府管理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统计调查方法的双轨制运行,加重了基层统计的负担,使得统计工作越到基层,头绪越多,任务越重,压力越大。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统计职能的充分发挥。指标体系不完备、数出多门、重复统计、统计调查对象负担过重等现象依然存在。同样,现行统计调查方法主要是由层层汇总、机械求全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组成。这是在国民经济基本上处于单一的公有制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所采用的一种调查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全面统计报表制度面临严重挑战,虚报、瞒报、拒报、迟报现象屡有发生。全面报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已经难以为继。

4、统计调查网络结构单一,兼容性能差,统计的工作效率难以明显提高。

统计调查网络是统计调查工作的终端,统计数据的生成都要通过成千上万个终端进行搜集、整理最后汇总形成完整的数据库。经过20多年的统计建设和发展,基层统计网络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城市到乡村、从企业到住户,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统计调查网络体系,这些调查网络体系的形成,为地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调查网点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现有调查网点功能单一,工业调查点、服务业调查点、贸易业调查点、城市住户点、农村住户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点、农产量调查点等专业调查点同时交替设立,星罗棋布,且专点专用,互不干涉,调查点的兼容性能差,使调查员跑了东村跑西村,出了南村进北村;二是现有调查点由于受经费、被调查人员素质(记帐户)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调查点的配合程度差,调查质量不高;三是各种类型(级别)的调查点数量庞大,调查成本高,加大了基层统计工作人员的负担;四是调查点的设立缺乏系统性,重复调查,造成了统计资源的极大浪费,使本来人员紧张的统计系统更是举步维艰、疲于应付。统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受到严峻挑战。

科学调查研究篇8

关键词四川小学科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theStudyofResearchandStrategyontheCurrentStatusofScience

educationinprimarySchoolsinSichuanprovince

――takeSomeprimarySchoolsinDazhouCityasanexample

YUanYe,ZHanGYarong

(Sichu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Dazhou,Sichuan635000)

abstracttakingfourelementaryschoolsinDazhouinSichuanprovinceforexample,methodsofquestionnaires,interviewsandobservationwereusedtoinvestigateintothecurrentstatusofscienceeducationinprimaryschoolsfromtheperspectiveofcurriculumimplementation,teachers'professionalliteracy,courseresources,classroomteachingeffect,etc,meanwhileputforwardthecorrespondingsuggestionsbasedontheexistingproblemtoprovidereferencetocarryoutscienceeducationinprimaryschoolsinDazhou.

KeywordsSichuanprovince;scienceeducationinprimaryschool;currentstatus;strategy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原来的小学《自然》更名为《科学》,同时《全日制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①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达州市处于西南四川革命老区,教育教学条件相比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落后,近几年随着国家加强对西南地区教育投资的力度,基础教育教学条件得到长足的改善。目前针对四川地区科学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报道还很有限,尤其针对川东革命老区的相关研究未见报道。鉴于此,课题组结合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达州市4所小学(其中3所城市小学,1所城镇小学)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3份,回收率为96.5%,通过问卷的分析初步掌握达州市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区域特色问题,从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②

1达州市小学科学教育现状分析

1.1科学课程的实施情况

2005年新的课程标准在我省全面开始实施,在国外作为核心课程的科学课,在我市小学教学实践中一直被归为“副课”行列,与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主课相对,③由于受传统教育价值的影响,学生成绩的好坏往往通过这三门“主课”评价,造成了科学课在实施过程中一直处于瓶颈期,相比之前的自然课很难有所突破,因此,学校虽然在课程表上编排科学课,但实际没人上或者科学课被其他考试课程挤占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调查的数据上来看,高达79%比例的小学科学课曾被挤占,同时个别学校仍然存在着未开放或开放不足的现象,更甚者有些小学科学老师直接把科学课当作活动课和自习课。

1.2科学教师队伍专业素养较低

科学课是一门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上好科学课对培养和发展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④作为科学启蒙教师,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学教育的质量。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科学课往往由一些“主课”老师兼任,或是交由年龄较大的老教师来上,具有科学教育背景或理工科背景的专职科学教师很少,他们大多对新教材的理念理解不透,专业知识薄弱,统筹科学教学资源和开展科学教学的能力较差,同时在与这些教师的交谈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80%的小学对科学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科学教师无法体会到教学的成就感,直接导致其备课、上课不认真,科学课程计划执行差,课堂效率低下,科学课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3科学教学资源缺乏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科学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联系多种教学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因此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科学教育场所、教学设施等的建设提供较大的资金支持。⑤在调查的4所小学中,普遍反映出以下三个问题:(1)即使学校配备了相应的科学教学设施,但调查结果显示,有一些教学配置但未使用的比例仍占61.3%,教学设施齐全但未使用占25%的比例,整体使用率不高;(2)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乡镇小学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没有专门的科学实验室,配备的少量实验器材和仪器出现陈旧或损坏,但未得到及时的修理或补充,导致科学教学资源严重缺乏;(3)科学教学场地,几乎在教室完成,教学形式单一,任课教师仅凭一支粉笔,以教教材为主要形式,不符合新课改理念。

1.4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在观摩小学科学课时我们发现,由于教室没有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平时上课的时候教师只是拿着一本教材照本宣科,几乎看不到有什么教学设计,更看不到教师提供结构性探究材料带领学生在实验室或是教室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同时涉及到的实验探究活动往往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发挥。另外,由于教室紧张,上科学课的班级人数都在50~70人左右,在城镇学校班额甚至达到90多人,过大的班额导致科学活动无法展开,班级的纪律也难以控制,以至于出现上科学课的时候,80%的学生承认没有认真听课,自己在下面做一些与课程无关的事情,影响了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2改变达州市小学科学教育现状的建议

2.1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科学素养

由于科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提高科学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就显得非常紧迫。目前我市小学科学教师普遍存在科学基本知识不扎实,教学经验不足,科学教育理论匮乏等问题。因此为了改变教师科学素养低下的现状,可结合地域优势,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资源,加强与地方高校合作培养教师的环节,聘请高校教师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科学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的培训,鼓励一线教师和高校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探讨和教学研究,提高科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另外,考虑到基础教育对科学教育师资的需求,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了科学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教学能力,基层学校可以选取优秀的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科学教学工作,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背景。

2.2结合地方特色开发科学教育资源

科学课程标准(3~6年)指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可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在观察植物时,城市小学的教师可带领学生到翠屏山或凤凰山进行实地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在“桥梁结构”这一单元时,教师可组织学生搜集或是拍摄达州市所有桥梁的照片,并在课堂上师生讨论这些结构桥梁的特点,从而理解桥梁结构对桥梁承受力的影响;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达州市博物馆、工业园区,在实践中拓展科学见习场所。农村小学可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结合农村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让学生边学习、边观察、边实践、边体验,如观察青蛙的生长过程等,加强乡土教育资源和乡土课程的开发。

总之,要加快达州市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进程,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教育观念,重视科学教育,加大对基层学校科学教育设施的建设力度。作为基层学校,积极进行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紧建设科学实验室,配备实验器材和器材,同时学校图书馆或阅览室增加科技藏书,学校可定期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周或是组织开展科技节。另外,我们了解到达州市通川区实验小学每学期均会组织赛课活动,一方面督促任课教师加强自我学习,同时也能借此机会加强不同教师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这一经验可在其他学校组织推广,为科学教育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②许烨.海南小学科学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万宁市部分小学为例[J].学理论,2013(27):267-268.

③孟洁然.当前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大众商务(下半月),2010(5):156.

科学调查研究篇9

关键词:国际化交流培养管理体系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把“扩大教育开放,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作为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高校积极通过探索各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来培养国际化人才及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学生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高校学生国际化交流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明显的提升。

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离不开外事部门、教务部门和学生部门的协同工作,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适应新时期学生国际化的培养管理工作。本文从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的情况和需求出发,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就理工类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培养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为促进高校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

二、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是在已有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对师生访谈的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展开,旨在了解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情况。问卷调查于2015年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为了保证被调查学生回答的真实性,问卷特意注明使用无记名方式。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自然情况调查,包括专业、性别、年级以及参加海外交流的时间。第二部分为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的情况和需求调查,共分为25个题项,调查对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非常同意、同意、不清楚、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进行选择。问卷为五点量表封闭式问题结合开放式问题。第三部分为一道开放式问题,主要是调查在大学生海外交流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问卷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样本分析

调查问卷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研学生发放,共发放200份,收回问卷186份,回收率为93%。经过严格筛选,186份有效问卷作为分析的样本。样本分布如表1所示,性别变量中男女比例为117:69;专业变量分布情况理工类占比86%,经管及其他占比14%;年级分布情况良好,高年级本科生基本接均分布;参加海外交流的时间变量的分布以中短期(半年之内)为主。整体问卷性别、学科等布符合理工科院校的实际情况。

2、基本情况分析

问卷的设计包括两部分:基本信息部分和问卷主体部分。第一部分与分析相关的学生基本信息为:性别、年级、专业类型以及参加海外交流的时间。第二部分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的情况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准备(4个测量条目)、活动体验(3个测量条目)、活动收获(2个测量条目)和活动专业性(6个测量条目)四个维度;对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需求调查内容包括:交流指导需求(4个测量条目)、交流办理需求(4个测量条目)、教学管理需求(3个测量条目)、经验分享需求(4个测量条目)和活动方式需求(2个测量条目)。

(1)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对调查结果分析得到:在信度检测中,克隆巴赫α值0.921,说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比较高。在效度方面,使用spss软件对量表的七个因子39道题目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大多数落在0.6以上,表明试卷的内在关联性很强。Kaiser-meyer-olkin值是0.933,Bartlett的球形检验sig.=0.000,这对于效度方面提供了比较好的辅助证明。

(2)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的样本有效统计量为186个,其中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5。均值、标准差和方差均在合理范围内浮动;所有因子的偏度绝对值均小于1,峰度绝对值均小于3,所以样本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适合做量化的实证研究。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

(3)样本统计性分析

本次样本的统计性分析如表3所示,分析可知,学生对于出国交流交换准备较为充分,活动适应性感觉良好,交流交换互动能够有效地鉴定学生出国求学计划,对于各类交流指导需求旺盛,特别是学分认证、毕设指导方面对学校相关管理服务工作提出需求,同时定点交换对于个人成长影响效果显著。

3、基于学生基本特征的差异分析

(1)基于性别变量的差异分析

性别对各维度影响如表4所示。从中可见:性别对各方面的程度影响均不显著(sig.>0.05)。

(2)基于年级变量的差异分析

学生年级对于各方面的影响如表5所示,不同年级学生在个人准备、活动体验、活动收获、交流办理需求、经验分享需求方面差异显著。其中,个人准备方面,二、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差异显著,四年级学生个人准备更为充分;活动体验方面,二、三年级分别和其他年级有显著差异,随着年级增高,活动体验有所提高;活动收获方面,二年级和三年级、研究生有显著差异,二年级学生收获高于其他年级;交流办理需求方面,二年级、研究生与三、四年级差异显著,三四年级对交流业务办理水平的认可度更高;经验分享需求方面,研究生与其他年级差异显著,研究生经验分享需求更强烈。

年级变量对交流指导需求、教学管理需求的影响均不显著(sig.>0.05)。

(3)基于专业变量的差异分析

专业对各维度影响如表6所示。其中,活动体验、活动收获和交流办理需求三方面差异显著,其他方面无显著差异。其中,活动体验方面,经管类专业学生和理、工类专业学生差异显著,经管类专业学生活动体验显著弱于其他专业;活动收获方面,工科专业与经管专业差异显著,工科学生活动收获弱于经管专业;交流办理需求方面,工科专业与经管专业差异显著,工科专业对交流业务办理水平的认可度更高。

(4)基于海外交流时间的差异分析

海外交流时间对各维度影响如表7所示。从海外交流时间角度,个人准备与活动体验差异性显著,其他方面无显著差异。其中,个人准备方面,交流时间为一到五个月的同学与一个月以内的同学差异显著,前者个人准备更为充分。活动体验方面,一年以上与半年以下的同学差异显著,前者活动体验优于后者;交流实践为一月至一年的同学与一个月以内的同学差异显著,前者活动体验优于后者;总体看来,活动体验随着交流实践的增加而增加。三、学生国际化培养管理提升的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相关资源,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效力。

随着国际化办学进程的加快,国际化交流活动其规模、层次也在不断提升,学生对于服务体验、交流指导、教学管理和经验分享等方面需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将国际化交流纳入人才培养环节中进行研究和开展工作,协调外事、教学和学生工作等部门开展工作,统筹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同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化交流培育,最终提高学生国际交流的意识,发展学生国际交流能力,保证学生国际化交流的通畅,提升国际交流效果。

2、梳理流程环节,提升服务质量,保证学生国际化交流畅通。

在国际化交流活动过程中,学生对于国际交流过程指导和教学管理中的工作有很大的需求,特别是本研一体化国际交流的衔接与延续、国际交流活动与毕业设计环节、免试推荐等重要环节的衔接和促进等方面,目前现有的流程和环节还有一些不足。因此,高校国际化进程涉及相关部门应该立足学生实际需求,结合学生培养实际,及时调整和补充相应规定、精简手续、优化流程,提升指导和服务质量,从而保证学生国际化交流畅通。

3、拓展交流种类,稳步促进发展,提高学生国际化受益效果。

国际交流的内容丰富多彩,内容和时间也不尽相同,对于学生的培养发展增益各有优劣,但是时间相对较长、项目稳定对于发挥国际交流效果非常重要。高校应当不断拓展国际交流活动种类,研究如何结合学生特点和学科国际交流优势,拓展发展稳定的国际交流项目,这是提升学生国际化交流效果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福玲.中国大学国际化发展的政策与战略趋势初探,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173-177

科学调查研究篇10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是以河南某地区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该地区79位信息技术教师,共发放问卷79份,回收有效问卷79份,回收率100%。

2.研究工具

本研究认为《课标》对于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界定已具备了高度的缜密性及严谨性,足以作为编制问卷的主要依据。因此,研究者基于《课标》自编了调查问卷,包括指导语、个人基本信息和单选题三部分。其中,单选题有30道,每道题赋值为1分,共30分。答对得1分,答错得0分。

3.数据的统计分析

利用SpSS16.0forwindow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是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

数据分析

1.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教师样本在性别、年龄、教龄、职称方面的分布情况。

2.个人基本信息与教师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1)各分数段分布直方图

教师成绩的分布直方图。

该地区79名教师的成绩接近正态分布,平均分为17.2分,标准方差为4.22。10分以下的人数占6.3%,10~20分的人数占68.3%,20分以上的占25.4%。最低得分为8分,最高得分为26分。

(2)年龄与得分

教师年龄与学科知识得分之间的关系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30岁以下的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优于31~40岁和41岁以上的教师;31~40岁的教师与41岁以上的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没有显著差异。

(3)教龄与得分

教师教龄与学科知识得分的关系如表3所示。1~3年教龄的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水平明显优于4~10年教龄的教师,且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4~10年教龄的教师也优于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但不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差异。

(4)职称与得分

教师职称和学科知识得分的关系如表4所示。由表可知:中教二级的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优于中教一级的教师,而中教一级的教师优于中教高级教师。中教二级与中教高级的教师存在显著差异;中教一级与中教高级的教师总分也存在显著差异;而中教二级与中教一级的教师不存在显著差异。

(5)学历与得分

本次调研地区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是具有大专与本科学历的教师,学历与学科知识得分关系如表5所示。本科学历的教师在学科知识掌握程度上要优于大专学历的教师,且存在显著差异。

(6)专业与得分

教师专业与得分的关系如表6所示。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略高于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而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高于其他专业毕业的教师,且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与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总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3.选修模块得分的差异

问卷各模块的得分如表7所示。由此可见,该地区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网络技术应用”三个模块的知识掌握一般,而对于“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两个模块的知识掌握欠缺。

结论

1.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知识总体水平不高

本研究中,问卷的试题都是基础性的、教师必备的知识。一般而言,教师应该熟练掌握。而据调查结果显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各个模块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很理想,平均分低于及格水平。这可能与教学要求有关。目前,信息技术教育只局限于学业水平测试有关内容,而这些内容一般都比较浅。因此,信息技术教师没有感觉到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缺乏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另外,还可能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关。信息技术教师中非专业毕业的教师所占的比例高达30.4%,而这些其他专业一般是数学、物理、生物等专业,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掌握对他们来说存在一定难度。

2.教师之间对学科知识掌握存在差异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存在显著差异。

从教师年龄、教师教龄、教师职称与得分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越年轻的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程度越好。这可能与该学科知识本身特点有关,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快、实践操作强,相对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学科更“潮流”,更受年轻人喜欢,而年龄较大的教师难以跟上“潮流”。

从教师学历和教师专业与得分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本科学历的信息技术教师比大专学历的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科知识掌握得更好,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比非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科知识掌握得更好。

鉴于此,首先,应该加强信息技术教师职前教育。师范院校应明确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方向和目标,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使教师在走上岗位之前就已经具备较为系统、全面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素养。其次,应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充分考虑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在培训的内容与形式上,应突出“分层分类”、“按需施教”,切实弥补教师学科基本理论与方法、基本知识与技能、信息应用与创新、信息社会与伦理等方面学科知识的欠缺。

3.教师对各选修模块知识的掌握存在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严重缺乏数据库与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校仅选修“多媒体技术应用”,少数学校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和“网络技术应用”,几乎没有学校选修“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并且选修“算法与程序设计”和“网络技术应用”两个模块的学校也只是讲授与该模块相关的基本内容,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不涉及数据库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导致教师对于该领域的知识掌握较差,有的教师甚至连与该领域相关的最基本的知识都不了解。

因此,急需进行有针对性的在职培训。应该以技术培训为突破口,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以实践为载体,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职培训,尤其重点培训“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模块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赵冬晨,韩继伟等.中学教师专业知识状况调查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57-6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孙晓芳.信息技术教师本体性知识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2006.

[4]缴洪勋.我国高校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方向)建设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2008.

[5]申继亮,李琼.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状况看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1(11):49-52.

[6]冯善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结构[J].河北教育,2006,2(3):3-5.

[7]张伟平,毛慧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现状及对策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4):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