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矿产资源对人类的贡献十篇矿产资源对人类的贡献十篇

矿产资源对人类的贡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19

矿产资源对人类的贡献篇1

关键词:矿产资源型产业内蒙古经济贡献

在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资源性产品需求的增加,使得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不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内蒙古地区资源的强力开发,推动了资源产业发展。依托对资源的开发和强大的市场需求,内蒙古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自2002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位居全国前列。资源的开发推动了内蒙古经济近几年的激进式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及学术界的关注。这样的发展是不是可持续的,会不会出现“资源陷阱”?需要从实际经济发展中探讨资源型产业对内蒙古地区经济贡献度问题。

一、资源型产业内涵的界定

在对资源型产业的理论研究中,目前尚没有给资源型产业内涵一个明确的学术定义,研究的角度不同,对资源型产业的内涵理解都不尽相同。对于内蒙古近年来经济发展中贡献比重较大的主要是煤炭产业、钢铁产业、稀土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等资源类的产业,我们把依靠本地自然资源成长的这一类产业统称为“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Resources-orientedindustry)就是依赖于某种特定的自然资源的开采及初级加工的产业形式,如煤矿、铁矿、乳品等。从生产要素构成看,自然资源占据核心地位的,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同可以分为资源依赖型产业、资源依附型产业、资源依从型产业。按照我国经济统计的口径,资源型产业分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类行业。内蒙古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如鄂尔多斯、乌海的煤炭资源;包头市白云鄂博的稀土资源;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巴彦淖尔市的绒毛资源;呼和浩特、赤峰、通辽市的原奶、肉等动植物资源。促进了内蒙古资源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从内蒙古统计部门对资源型产业的划分与统计来看,许多行业划分界限比较明确,但是农畜产品的资源类型数据获取比较困难,因此本文仅研究内蒙古地区的矿产资源型产业对内蒙古经济的贡献度问题。

二、内蒙古矿产资源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内蒙古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工业经济增长带动的,工业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区域上的呼-包-鄂增长极和产业上的能源增长极。从目前内蒙古产业结构发展情况看,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等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区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业三大产业占77.9%,其中能源一个产业占37%;化学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之和仅占15%,资源型产业比重过高,并且许多盟市经济对矿产资源的开采过度依赖,资源型经济特征明显。随着矿产资源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矿产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也逐步出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各区域产业结构相似、产能过剩等特征。

(一)矿产资源型产业已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的产业

受国际及国内大的市场环境的影响,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型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打破了以往从事矿产资源产业生产的企业连年面临亏损的局面。2005―2010年间,成为工业部门增长势头最快的行业。2008年国际及国内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对于矿产资源型产业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整顿,使得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型产业增长速度有所回落。2009年矿产资源产业增长速度为20.1%,出现了均低于轻工业(21.8%)和重工业(24.7%)的增长速度。但是整体上矿产资源型产业的还是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如图1所示。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5―2011)整体而得。

(二)以矿产资源型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向单一化

依托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内蒙古各盟市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平衡,以煤炭资源为基础原料的呼包鄂增长极与乌海―乌斯太增长极。这些地区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铁矿资源,经济增长要远大于内蒙古东部盟市。繁荣的资源产业及这种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财富,诱发了地方政府追逐GDp增长的投资热潮。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的需要,会持续不断地将自身控制的稀缺资源投向资源型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又诱导了民间投资与外商投资集中于资源型产业,在短时期内地区发展会出现资源繁荣现象。受市场需求的强烈影响,资源繁荣会进一步推动生产要素与稀缺资源流向与资源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产业、生产业及满足特定资源消费的服务性产业,从而带动了资源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致使矿产资源型产业的主导性与依赖性的同步加强,进而形成资源型产业体系的自循环发展。这种产业单一的快速扩张区域资源产业体系,导致区域分工格局僵化,一定程度上挤出了其他产业的健康发展;使得地区经济发展陷于区域功能、产业功能与相关核心企业功能的发挥,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和刚性化。

(三)内蒙古矿产资源型经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突出

由于内蒙古地域广阔,许多盟市蕴藏着较为相似的自然资源。因此,以矿产资源为基础的资源型产业在各个盟市之间存在产业结构同构化的现象。同时,依托矿产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区域集中趋势也进一步加剧了区域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如鄂尔多斯、乌海、乌斯太、霍林郭勒以煤炭资源为基础带动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这些地区在原煤、铁矿石等产业方面不同程度存在区域产业结构相似的情况。

三、矿产资源型产业对内蒙古经济的贡献率分析

经济贡献率,是指在计划期内,某经济成分的产出占总体经济(GDp)的比重。结合内蒙古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类型,本文主要选取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加工业等行业,将其界定为经济型的、量化的、直接的、当期的贡献。其主要表现为产值对计算公式如下:

数据来源:根据《内蒙古统计年鉴》(2005-2011)整理。

通过对矿产资源型产业对内蒙古经济贡献率的计算可以看出,自2005年到2010年期间,内蒙古矿产资源型产业对内蒙古经济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2005年的贡献率为15.58%平稳上升到2010年为26.02%。6年期间,内蒙古矿产资源型产业基本保持平稳的上升状态,各行业的贡献度也不尽相同,最低贡献率的非金属矿采选业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基本上在1%左右浮动。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的矿产资源型产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贡献率最大,2010年达到最高19.45%贡献率,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尽管是初级产品开发为主,但是内蒙古自治区在经济发展对于产业链的延伸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同时开发新材料,发展新能源,尽量利用基础资源扩展矿产资源型产品的应用领域。矿产资源型产业的产业关联度普遍较高,一些研究表明有色金属工业的产业关联度高达0.95,远高于机械、轻工等加工工业。资源型产业具有较强的延伸性。它的上游可以扩展到能源开发领域,下游能发展到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比如:鄂尔多斯、乌海、乌斯太的大型循环经济的煤化工产业,通过煤制油、煤制气大大提高的煤炭的附加值。对于利用煤炭初级产品形成一定规模的下游产业。国内外实践证明,资源型产业可以延伸为相当长的产业链,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

矿产资源为基础原料的资源型产业属于第二产业的范畴,对于各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直以来,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积极对资源型产业进行改革,为了能更好的保持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石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资源,美国一直以来就想控制在自己手中,与伊拉克发生的数次战争实质是一场资源争夺战。在国际市场上煤炭、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等资源供给和需求大致处于供不应求的现象,所以价格居高不下,对资源的需求也随着各国汽车工业、化工工业和基础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而增加,矿产资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四、内蒙古矿产资源型产业未来发展展望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都是在同时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尽管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丰富,但是对于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一些矿产资源还是不能满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贯彻“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由于资源的开采带来的资源财富的利用不合理,一些地区也曾出现“资源诅咒”现象。从国内外文献研究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借助于矿产资源优势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过度(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本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博茨瓦纳、智利、阿曼);一些福利国家通过出口资源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居民收入稳定和社会福利增加(挪威)。所以,选择科学的发展路径对资源型经济的发展很重要,有效的规避机制可以避免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负效应。

参考文献:

[1]赵连荣,胡剑,安雯.浅析资源型产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6).

[2]徐建中,徐晗.资源型区域发展产业集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04(4).

矿产资源对人类的贡献篇2

tianLijun

(Liaon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andengineering,Fuxin123000,China;

XinzhouyaoCoalmine,DatongCoalmineGroup,Datong037000,China)

摘要:矿井素质反映了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为职工谋求福利、为社会事业贡献、创建和谐社会和优美环境、持续健康发展的综合能力。提高矿井素质是促进安全生产的根本,是保障资源合理利用、保障员工利益的重要途径。矿井素质指数由其各构成要素的水平决定,可以通过数学方法定量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掌握企业发展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差距,推动矿井素质提高。

abstract:thecoalminequalityreflectsitsabilitytomakegoodprofit,providegoodwelfareforitsclerks,makecontributionforthesociety,createabeautifulandreconciledsociety,andkeepcontinuoushealthydevelopment,etc.improvingthecoalminequalityisthefundamentalitytofacilitatesafetyproduction,andtheimportantpathwaytomakesurereasonableexplorationoftheresourceandtoguaranteethebenefitoftheemployees.theindexofcoalminequalityisdeterminedbymanyfactors,whichcanbeevaluatedwithsomemathematicalmethods.Byrisingthecoalminequality,developmentlevelandtheshortageoftheenterprisecanbeevaluated,whichisveryhelpfulforimprovingitsquality.

关键词:矿井素质安全评价

Keywords:coalminequality;safety;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tD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016-02

0引言

煤炭地下开采条件十分复杂,容易出现水、火、瓦斯、顶板、粉尘等灾害事故;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还容易引起环境损伤;此外,煤炭生产受资源的限制,会出现建设、扩张、稳定生产、资源枯竭等生产周期。因此,矿井安全、环保和持续稳定发展问题更加突出。随着国家对安全的重视,各生产企业都提出“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原则。但是,因为生产关系着企业的效益和职工的收入,而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通常较小,一次不符合《规程》要求的操作不一定会引起事故,所以实际生产中企业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生产问题,但有可能忽视安全。矿井安全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比较完善的安全设施,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而且需要员工责质的全面提高和主人翁的责任感。只有矿井素质全面提高了,煤矿安全生产才会更有保障。针对矿井素质进行研究,实现矿井素质各要素管理的定量化,对解决好安全与生产间关系问题,促进矿井协调、快速地发展,建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矿山环境,推动各项事业全面提高意义重大。

1矿井素质的概念

矿井素质是对矿井形象、能力和作用发挥的评价,它反映了矿井持续、健康、全面发展的能力。矿井素质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

矿井形象体现企业对员工安全、健康状况的关心和保护,对员工素质的提高和促进,为员工创造安全、舒适、优美的工作及生活环境。可由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自豪感、主人翁态度,以及社会对企业的评价来表征。

矿井能力反映了企安全稳定生产、创造良好经济效益及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包括素质劳动力的补充能力;资源的储备、合理开发利用和拓展能力;材料设备配件的保障能力;科学管理和执行能力;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等要素。

矿井作用体现了矿井为员工提供优厚、稳定收入的作用;对集团公司或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技术进步、科学发展及管理等起到的示范和促进作用;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献等。

矿井素质三大要素既相区别,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矿井素质的作用

煤炭生产受资源储量及其复杂多变的赋存状态限制,存在更加严重的安全问题,生产过程中也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并且,煤矿所处环境一般比较偏远,职工素质相对比较低,员工及家属就业途径比较单一,故矿井还承担着相当大的社会责任。因此,矿井素质的评价与其它生产企业既有相同点,又有很大的区别,需要特别针对矿井实际进行其素质的研究。矿井素质提高是促进安全生产的根本。矿井素质的提高标志着人员素质的提高、安全生产装备水平的提高、组织实施安全生产能力的提高,从而能够保障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促进企业健康地发展。矿井素质提高是保障资源合理利用、保障员工利益的重要途径。矿井素质的提高,标志着企业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更有能力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更有效地保障员工利益。矿井素质提升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职责。社会主义企业有推动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幸福安康的责任。矿井素质提升标志着企业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发展进步及和谐稳定做出贡献。用矿井素质指数定量评价矿井发展变化水平。矿井素质指数由其各构成要素的水平决定。建立矿井素质概念及其评价体系,通过对各项工作及企业整体发展状况进行量化评价,有利于定量掌握企业发展状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差距,改进、完善和提升;使全矿各式各样部门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员工行为目的更加清晰、各项考评更加科学合理;使员工个人利益提供更加更有效地保障,有利于企业素质的提高,对促进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矿井素质与安全的关系

矿井素质反映了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为职工谋求福利、为社会事业贡献、创建和谐社会和优美环境、持续健康发展的综合能力。安全是矿井素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不安全的矿井,素质一定不高,一个高素质的矿井,一定有很高安的全水平。矿井素质的提高标志着员工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是矿井素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素质提高,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矿井素质的提高标志着资源、设施的合理配置,而安全设施的合理配置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是建设高素质矿井的必要条件。矿井素质提高意味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了,才能够更加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开展安全生产,能够更好地处理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促进矿井既安全又高效地生产。矿井素质提高标志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包括生产技术水平和安全保障技术水平的提高。较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使矿井的安全生产更加有保障、更加有效。安全评价仅仅对系统的安全程度进行评价,而不考虑生产能力、社会贡献等因素。我们常说,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一个低效率、产能很低的矿井,其安全性却可能很高,这样的矿井并不是我们需要的。开展矿井素质评价,以提高矿井素质为目标进行管理和建设,既可进一步提高矿井安全水平,又能够促进矿井更加高效生产,促进矿井健康、协调发展。

矿产资源对人类的贡献篇3

关键词资源勘探;钻机;地质岩心钻探

中途分类号p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13-0127-02

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不停的对钻探技术进行研究,但一百多年的研究也就只有也是唯一能从地下进行实物岩矿取样的就是地质钻探技术,正因为其拥有的独特性,所以首先我们先从它的发展历史说起。

1国内外钻探技术的发展史

在人类历史上直到18世纪中叶才出现天然的金刚石钻头和人力驱动的岩心钻机。但人力驱动总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随着十九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为进钻机提供了新的动力源,经过人们不断的改进,伴随着20世纪初时由美国人发明出的螺旋式钻机,包括在后来三四十年代时,液压技术的广泛应用,也马上被装载至其上,随之而产生的具有多种调速机制的变速箱也紧随其后,随后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不断改进着钻探机,最后出现了革命式的发明全液压式驱动动力头式钻机。一百多年的发展,从早期的机械传动到现在技术革新后的液压传动,再到后来的智能化、自动化的地质岩心钻机。而与钻机密切相关的孔低钻具,也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拥有的水平。在1862年人造天然金刚石制造方法的问世后,随之而来的金刚石钻头也快速的被用作进行岩心钻探方向;钢材也被人们于1899年时用于钢粒钻进;之后的硬质合金的出现也被继续用于孔底钻机,然后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进行了相当大的冲击,但也变相的刺激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世界大战后,又经历了苏美冷战时期,激烈的军备竞赛,对资源的需求开始加大,于是,当1954年世界第一颗人造金刚石制造成功时,迅速被人们用于制造成了金刚石钻头。用于对深层地质带资源的勘探。因此,钻机探头的发展史可以被看成人类普通材料到复合超硬材料的发展时代。

钻探技术最早发源于古代我国的四川,其首要用途是找水喝,然后就是找盐吃。甚至被有关专家称为我国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在1700年以前,中国人打了1万多口井,深度都超过500m,目的就是取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小口径深井钻探的国家,即卓筒井,利用这套钻探工艺程序在1835年就钻成了世界上第一口深超千米的的天然气卤水井,并对当时的西方钻探技术以启迪,影响延续至今,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就开始组织对在国内进行矿产勘查,但迫于当时条件所限国内最初所用的钻探钻机大部分都是从建国前国民政府从国外引进的,其中的来源地包括了德、日、英美等国家。后1950年时我国政府开始组建钻井队,其目的在成立之初只是因为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在对于初期只拥有地质岩心钻机139台的国家来说,这些还都大部分对石油进行了勘探作用,在时间进入20世纪50年代初后,因为与苏联的关系开始冷淡化,新中国为了改变这种困境,于是开始仿制苏联的手把给进式钻机。进入60年代后就积累的经验终于让国人开始自行设计钻机。随后的几年,通过对不断引进的当时世界先进的钻进行的样机研究,再加上70年代时因为世界范围金刚石技术的推广等契机,导致不仅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地质岩心钻机的研制与制造,还基本满足了80年代后我国国内地质勘探对钻机的需求。甚至使之开始出口,后面又经历的液压系统变革,直到进入21世纪后,我国开始对全液压动力头式钻机进行推广,终于使钻进能力达到1000m的深度的钻机应用到近百台数量。

2地质上岩心钻机的应用

从目前的勘探业上使用的机械来看,国内的固体矿产岩心钻机主要都是运用20世纪70年代时发展起来的XY系列液压立轴式钻机,这种钻机的钻探深度一般能达到1500m,个别性能优异的机型钻深能力接近2000m,其主要的配套工艺方法为普通回转提钻取心。

钻探技术在我国资源勘探史上做出过许许多多的重要贡献,自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全国已发现的171个矿种和已探明储量的150余个矿种的勘探过程中均或多或少的在不同程度上动用了岩心钻探技术,它不仅为我我国良性经济发展铺垫了矿产资源的坚实道路,还对我国的能源发展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家的“十五”过后,伴随着资源的消耗量的不断加大,对有些战略资源的稀缺,逐步扩大对勘探业的政策力度,终于使钻探工作的工作量进入了强劲的增长期。所以,国土资源部就关于促进深部找矿工作规划了明确的战略目标,但主要矿山出现危机已不可避免。

因此国家在2004年就开始成立“全国危机矿山找矿成果国土资源部”并在当年选择了几家危机矿山,并开展了危机矿山找矿试点。地质岩心钻探在这次行动中大放异彩,用它在大冶铁矿深部不仅找到760余万t铁矿,在其中的10个孔见矿中,在尖林山矿段ZKl5-7孔孔深792.55m~819.2m的孔段就见到了326.65m厚的铁矿体,其铁矿的的质量为22.73%~51.5%的含铁量,最后不仅如此,更更新了成矿理论,因为通过取心钻探在1500m深处遇到了与上层同一成因的铁矿。不止这一个,其余几个危机矿山找矿项目也都取得了优异的进展。包括辽宁省的阜新矿业集团进行的八道壕煤矿施工中从4个孔见到了可以采煤的采煤层,不仅展示了该地区良好的矿产资源前景。还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大力促进作用。借止08年底,在项目实施5年中。超过216个矿山找到深部矿产,总钻探158万米。累计发现的资源有:煤炭46亿,锰七百多万,铁矿7亿,铜矿190多万,铅两百多万,金420多吨,并使新增资源点达到了34个。可延长的矿山达到了62个,完成了当地近6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而上述成果中钻探技术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还不断的提高这我国探矿业的技术的进步。

3结论

作为目前为止唯一的能够从地下取出实物岩矿的勘察方法。其不仅能让国家对矿物资源的产量有直观的认识,而且其创造的间接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在21世纪的今天,资源的开发逐渐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量,我们不仅需要更先进的钻探技术寻找矿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血液,还需要对我国现有的钻探研究增加更大的资金投入,让其成为我国资源勘探中的重要支柱。

参考文献

[1]刘森峰.深部地质钻探技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2).

矿产资源对人类的贡献篇4

职务:董事长

荣誉:中国经济十大创新人物

成就:环保示范先锋

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致辞中说道:“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这是对美丽中国之梦的第一次系统阐释,也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至关重要层次的一次总动员。

孙浩显然意识到了这个机遇。他2001年创立的北京中矿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提出了“黏稠固废”的概念,开拓了黏稠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新行业。过去十二年,他将公司打造成“黏稠固废资源化处置专家及行业领航者”。他也因此荣获了“2013年中国经济十大创新贡献人物”奖项。

绿色先锋

将孙浩称为环保领域“美丽中国”梦想的践行者,有着充足的理由。作为环保企业的示范企业,孙浩不仅带领中矿环保缔造了一批具有前瞻眼光的项目,而且带来了产值以百亿计的资源节约。理念上领先行业,实践上身先尝试,终于缔造了以“黏稠固废”为代表的中矿奇迹。

黏稠固废是指工业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含水率在20%-80%之间的废弃物,如煤炭行业的煤泥,城市给排水行业的市政污泥等,涉及二十多个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行业。以2012年为例,全国煤泥产量就达1.8亿吨,市政污泥产量超过2200万吨。对大量的黏稠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已迫在眉睫。

创建公司以来,孙浩带领中矿环保利用自有技术对各类黏稠固废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通过各类解决方案,极大地保护了生态。

冠军之路

数据显示,十二年来中矿环保在煤炭、电力、市政等十多个行业实施了400多个成功案例,通过变废为宝帮助用户处置黏稠固体废弃物超过数亿吨,创造绿色经济效益超过百亿元。

中矿环保的业务领域在十二年中已逐渐实现从单一的“煤泥资源化利用”拓展到整个黏稠固废行业,从单一的技术研发型企业拓展为能够提供黏稠固废资源化处置系统解决方案、设备生产销售、工程实施及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专业服务的行业专家和领航者。2013年,孙浩掌舵的中矿环保更是被评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矿产资源对人类的贡献篇5

【关键词】陕北;煤炭企业;社会责任

一、概述

能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资源,是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煤炭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量的70%以上,足可见煤炭工业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我国的能源资源状况,煤炭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一次性能源,在未来20年内,其在能源构成中的主体地位将不会改变。陕北地区是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煤质最好的地区之一,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煤炭大规模开采以来,采煤业不但成为陕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且带动了运输、化工和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在煤炭的开采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技术手段的不成熟以及不经济,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只注重短期产量和经济效益,致使陕北地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情况十分严重,某种程度上也加重了煤炭企业与当地的矛盾。

二、陕北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问题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会造成水资源污染、土地荒漠化、人地关系紧张等一系列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和煤炭企业不合理的资源开采有关。具体表现在:煤矿设计不合理,致使煤层得不到充分开采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开采过程中,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矿工生命安全,安全措施不到位,矿难事故频发,严重损害了采煤业的社会声誉;煤矿开采过程中需要大量用水,同时又在污染水源,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此外还会产生矸石山、煤矿沉陷区甚至土地荒漠化等次生问题,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而又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补偿,导致企业与地方关系紧张。

1、开采技术选择产生的资源浪费问题

陕北地区煤炭地质环境复杂,煤层埋藏浅、建设速度快,但由于矿山布局不合理、采煤方法落后、经营管理不善等种种原因,回采率极低。一个占有七、八千万吨的小煤窑,采出煤炭资源量最多几百到一千万吨,回采率仅为10%~15%。大中型矿井由于有实力、成规模,普遍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理论上讲,采用该技术回采率可以达到70%以上,但是现实中大型煤矿的回采率也普遍较低,一般只有30%左右的回采率,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75%以上的回采率标准。

这样,煤炭资源实质上存在严重的浪费,尤其是在中小型煤矿。这给以后的开采利用带来了不小的技术难度和开采成本。

2、煤矿水资源治理产生的环境保护问题

陕北地区煤矿在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污水。一方面,采煤过程中洗煤、除尘等都要消耗大量的水;另一方面,采煤工作面在地下水层以下,破坏了含水层的原始径流,地下水会不断地渗透到巷道,影响安全生产,因此要不间断地进行巷道排水作业,此部分水资源便会被煤炭及其所含的有害成分所污染。

目前大多数大型煤矿有专门的科室负责煤矿水的处理,经过处理后的水,一般可以达到中水水质,用作自来水的话,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回用水可以有多种用途,比如灌溉、职工洗浴、景观用水等,不过从量上讲,大部分水则会回放到自然水域。实践中,小煤矿为了节约成本,不顾人员健康和生态环境,而直接将不达标的污水排放出去的事情也普遍存在。

3、国有煤矿对当地的财政贡献偏低

一些国企、央企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对地方的补偿和建设责任。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煤炭企业的纳税情况为例,现有证件(手续)齐全生产基建矿井24处。其中生产矿井22处,在建矿井2处。设计产能2460万吨/年。其中,地方国有煤矿2处,乡镇煤矿19处,设计产能合计1240万吨/年,共上缴国税12.5亿元,地税12.7亿元,税款合计达25.2亿元。省市企业3处(中能榆阳、榆树湾、薛庙滩),设计产能合计1220万吨/年,共上缴国税9.2亿元,地税3.4亿元,税款合计达12.6亿元,其中国有八家煤矿(含省市企业和国有地方企业)产煤量为1994万吨,约占总产量的2/3,上缴的税款总额却只占到总税款的48.29%,不到一半。国有煤矿平均万吨产煤贡税为64.09万元/万吨,而乡镇煤矿则为121.68万元/万吨。按产量计,国有煤矿的地方税负仅有乡镇煤矿的一半多一点,相较于乡镇煤矿,其对驻地的财政贡献远远不够。国有煤矿开采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产量高,成本低,利润高,但是相比于乡镇煤矿,无论是赋税压力还是对地方的财政贡献,都不能与其地位相适应。国有煤矿尤其是大型省市国有煤矿,并没有承担起与其能力相适应的对地方的责任。

三、煤炭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在资源丰富、生态脆弱的陕北地区,煤炭企业更应通过一系列地措施承担起环境、社会责任,走出一条适合地区实际情况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发展道路。主要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促进产业整合

在产业整合方面,横向上,需要多家煤企进行资产重组,以达到规模经济,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使煤炭资源得到充分开采和利用。煤炭产业是高投入、高收益的资源依赖型产业,资源更加集中,更加有利于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利用,优化产业结构遏制了由于产业结构分散导致的过度竞争,抑制了一些国有煤矿的亏损局面,使煤炭供需趋于平衡。国家要支持有优势、有实力的煤炭企业,采用收购、控股、联合等形式,实施企业购并,包括国有重点煤矿之间、国有重点煤矿和其它煤矿之间、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矿之间等各种煤矿之间的并购,减少竞争个体,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竞争环境。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煤炭资源,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纵向上,应加强煤炭开采业与其下游产业(如选煤、煤化工、物流、矿区旅游等)的联动,通过纵向一体化的产业整合,提高煤炭产品的深加工度和产品附加值,以达到增加效益,增强实力的目的。另外,应着力构建循环型工业经济体系,建设“工业生物圈系统”,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完善煤炭工业体系的同时,积极引入与其相关的其他产业,并加强产业间的互动,使资源、“废物”、信息流、资金流等在体系内进行合理流动,使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

2、推行“环保开采”技术与措施

要想减弱煤炭开采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基本的途径是在技术层面上,探索出一条“环保开采”的新路子。中国矿业大学钱鸣高院士于2003年首次提出了“煤矿绿色开采”的概念和技术体系,提出从广义资源的角度来认识和对待煤、瓦斯和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随后明确了实现煤炭资源开采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绿色开采研究目标。其中涉及煤矿水资源的主要是“保水采煤”,保水采煤在不同的矿区有不同的技术内涵,缺水矿区要以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为主;大水矿区要以减少水资源破坏和防治水灾害为主。因此,保水开采包含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利用(煤水共采)和水灾害防治等多项重要内容。从长远角度来看,煤矿企业应该加强校企合作、研企合作,促进技术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综合机械化采煤的使用率和效率,大胆尝试新型采煤工艺,以提高煤炭回采率、降低开采成本、最小限度地破坏资源环境。

3、约束和引导煤炭企业的社会行为

要加强煤矿尤其是大型煤矿、央企对当地的利税贡献力度,在央企、大型煤矿等项目落地签约时将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确认;同时,要求大型煤矿、央企树立起责任意识,在环境保护、员工培训、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承担更多责任。

在经济社会调控层面上,应加强社会各方的联动,利用经济、行政的手段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来引导煤矿尤其是大型国有煤矿的社会行为。

在行政层面,可以借鉴某些地方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使某些“社会福利”与煤炭产量、矿井面积、沉陷区面积等挂钩,通过这种地方性“绑定政策”,来约束煤矿企业的社会行为,例如,政府可以规定,煤矿每产一吨煤必须计提一定比例的社会福利费;占用若干土地,必须为此给农民一定形式的“分红”或一次性补偿,宅基地因此成为沉陷区的,应有义务配套建设新农村住房;每建设一处矿井,必须按年产能力建设一定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大型煤矿企业也应该自我约束,自觉承担起国计民生,造福百姓的责任。

在政治层面,可以充分发挥基层民主,让矿区及周边居民拥有话语权。可借鉴劳动关系中的三方协调机制,将地方政府、煤炭企业和以村委会为代表的当地居民这三方组织起来,建立健全矛盾与利益协调机制,使三方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充分地沟通协调。

在经济层面上,可以改善煤炭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出让部分股权给村委会或者合适的法人或个人,使双方“利益均沾”,形成均衡制约机制,以此来约束煤炭企业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此外还可以建立“水表反转”体系,鼓励煤炭企业改善节水工艺和净水技术,将水资源进行处理,然后回收再利用,剩余的水可以根据水质的不同在“水市场”上进行交易,出让给农业企业、能源企业、建材企业和水泥企业等相关企业再次利用,这样既能促使煤炭企业积极更新技术,重视水资源治理,增加利润来源,又能通过这种途径,来优化煤矿水资源的配置,减少采煤业对水资源污染和破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姬雄华,冯飞.陕北石油企业环保责任与发展对策[J].生态经济,2007.06.134-136+146.

[2]傅承涛,李兴开.陕北地区能源开发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J].煤炭工程,2008.10.85-87.

[3]王双明,范立民,杨宏科.陕北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之开发思路[J].中国煤田地质,2003.05.6-8+11.

[4]王太星.基于社会责任的煤炭企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

[5]张世川.山西省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

[6]杨海.我国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

[7]张云.非再生能源开发中的价值损失与补偿模式初探[J].开发研究,2005.9.

[8]李东升,胡希宁,邵成山等.煤资源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对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9.326-329.

矿产资源对人类的贡献篇6

近日,第七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许志琴、李曙光,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近300位华人地质学家参会。本届大会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省地质学会和成都理工大学承办,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安徽省地质学会、江苏省地质学会、地质学会、陕西省地质学会、青海省地质学会、浙江省地质学会

协办。

与会学者就青藏高原生长与资源环境效应,岩石圈结构探测及深部作用,大陆构造与动力学,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能源开采与可持续发展,勘探地球物理和勘查地球化学,地下水资源与洁净水供给,全球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地震与地质灾害,地质遗址保护、地质公园建设与可持续利用,地学研究中的分析与实验方法的前沿问题以及同位素在地质研究中的作用等12个议题进行了163场交流研讨。

中国构造地质学领域中微观构造和宏观构造研究相结合的开拓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志琴,作了题为《青藏高原――造山的高原》的特邀报告。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作了题为《青藏高原矿产勘大进展》的报告。美国地质调查局教授周义明作了题为《中国深海科学研究的展望与现代热液实验室的建立》的报告。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教授林间作了题为《2008年汶川与2013年芦山地震的特征及关系》的报告。

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在致辞中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世界华人地质学家能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加大学术交流的力度,破解地学难题,全面提高华人地质学家的学术水平和能力,树立华人地质学家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二是希望新一代华人地质学家要向老一辈地质学家学习,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人民,积极主动地把世界上优秀的地学成果引进国内,把国内先进的地质成果介绍给世界,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三是希望大陆的地质学家和海外的地质学家针对矿产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发这些现象共同设立课题,共同开展研究,努力破解矿产资源短缺这一难题,努力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的损失,做出当代地质学家应有的贡献。(中国地质学会)

矿产资源对人类的贡献篇7

关键词:矿权收入;财政收支;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0.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4-0052-03

一、政策背景及改革意义

山西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煤炭行业探矿权、采矿权的有偿取得制度。“两权”收入最早于2003年开始征收,2004年进一步规范和理顺全省的“两权”收入管理:一是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出让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在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登记的,收入省、市、县按7:1:2分成;省委托市级国库资源管理部门出让的,按省、市、县6:2:2分成;在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登记的,价款收入由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直接征收,全部留在市、县,具体分成比例由市级财政制定。二是矿产资源整合过程中采矿权价款收入,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征收,采取协议方式出让,价款收入省、市、县3:2:5分成;采取拍卖方式出让的,价款收入省、市、县2:3:5分成。三是以定向协议有偿出让、行政审批等其他方式出让探矿权采矿权所征收的价款收入,由探矿权采矿权登记管理机关征收,上缴同级国库,全部留同级财政,不再分成。

2005年省政府下发了“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的实施方案和实施意见并对全省煤炭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2006年省政府制订下发了《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办法》(山西省政府187号),进一步明确规定了煤炭企业的“两权”收入的管理细节和征管标准。当年9月1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根据试点省份两权收入的实际情况,联合下发了《关于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共同参与“两权”收入征管,中央与地方按照2:8的比例分成。

2006年补充下发《关于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分三种情况征收:一是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出让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在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登记的,收入按中央、省、市、县20%、56%、8%、16%分成;省委托市级国库资源管理部门出让的,按中央、省、市、县20%、48%、16%、16%分成;在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登记的,价款收入由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直接征收,除上缴中央20%,其余全部留在市、县,市、县留成部分的具体分成比例由市级财政部门制定。二是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采矿权价款收入,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征收,采取协议方式出让,价款收入中央、省、市、县20%、24%、16%、40%分成;采取拍卖方式出让的,价款收入中央、省、市、县20%、16%、24%、40%分成。三是以定向协议有偿出让、行政审批等其他方式出让探矿权采矿权所征收的价款收入,由探矿权采矿权登记管理机关征收,上缴中央20%,其余全部留同级财政。

“两权”收入分成比例改革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对能源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注程度,增强中央政府对煤炭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在“两权”收入征管方面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他们切实发挥地方政府在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增加县(区)级财政收入,推动当地煤炭资源整合力度,切实改变过去矿点多、规模小、布局散、秩序乱、安全水平和产业集中度较低的落后状况;有利于能源产业“外部成本内部化”,推动能源产品精细化加工程度,保障能源企业迈入节约型发展轨道,实现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

二、山西省“两权”收支的特点分析

1.从分成比例看,各级次比例发生巨大的变化,区县级“两权”收入占比上升,省级收入占比下降,市级收入变化不大。2003年区县级与省级的比例为1:1.104,2007年区县级与省级的比例达到1:0.6。区县级与市级的比例基本保持在1:0.4至1:0.5之间,变化幅度不大。造成县区级收入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探矿权、采矿权主要集中在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登记。按照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联合下发的《关于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收入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晋财建[2006]327号)的规定,两权收入由登记所在地的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征收,其中80%归县区所有。自2007年开始,各级次收入呈均衡比例、平稳增长态势。

图1

2.各级次“两权”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呈现“先扬后抑”态势。“两权”收入对各级财政的贡献程度可以通过“两权”收入占非税收入的比重进行考核。鉴于非税收入于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开始统计,故使用一般预算收入小计替代非税收入。总体上看,各级次“两权”收入在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统计图呈现“先扬后抑”态势。

2006年以前,各级次“两权”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并且对省级财政贡献最大。2007年对各级财政的贡献有所下降,对省级财政的贡献下降达30%以上。造成2007年“两权”收入对各级财政贡献下降的主要是由于受2006年全省煤炭资源整合及中央财政按20%的固定比例参与分成等体制影响,自2006年出现征收高峰,2007年回归平稳增长。

3.从“两权”收支关系上看,全省“两权”支出多次出现超出同期收入的现象。与财政部门了解的情况是,目前财政部门实行部门预算,于年初按科目预算到项。两权收入作为财政专项资金,要求专款专用。年底支不抵收时,使用其它非专项财力补贴;收大于支时,结余下年使用。

图2

省级“两权”收支搭配合理,仅2004年支出较少。市级财政于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支出大于收入。2004年区县级“两权”支出猛增,主要是县(市、区)政府为全省煤炭资源整合进行相关准备,支付关闭合法矿井的补偿及煤矿企业所涉及乡村的地质生态环境治理等款项。

三、影响“两权”收入因素的定量分析

由于受2006年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及分成体制改革等因素影响,2006年“两权”收支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本文使用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的“两权”收入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推导理论模型。

1.变量选取。分析“两权”收入的影响因素,本文认为可以包括:资源储量,能源企业净利润、能源价格、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方式及定向协议有偿取得的价款收入、已征缴或未征缴部分及征管措施及力度等因素。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使用能源企业净利润及能源价格作为自变量进行实证分析(“两权”收入及国有煤炭工业所得税数据来源于国库收支统计分析系统,历史同期煤炭价格来源于太原煤炭交易中心)。

就能源企业净利润而言,它是“两权”收入的资金来源和财力支撑,对“两权”收入具有较大制约作用。就能源价格而言,根据省政府提出的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调整采矿权价款收取标准的提法,本文认为能源市场价格也会对“两权”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故将其一并纳入自变量分析范围。

2.模型建立。由于涉及到煤炭企业利润与价格的关系,先做相关性检验,发现X1与X2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66,并不存在高度的相关,因此可以进入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建议如下的回归模型

LnY=b0+b1LnX1

3.结果分析。

使用spss13.0得出如下分析结果:

回归模型的拟合程度达到86.2%,方程整体的sig值为0.00,通过检验。常数项和自变量的sig值均小于0.1,在α=0.1的水平下通过检验。

自相关Durbin-watson值为1.005,表明其不存在自相关性,容忍度tolerance为0.901

最终得出模型:LnY=21.85+2.65×LnX1-0.104×X2

模型表明,能源企业净利润对“两权”收入产生了正向影响。能源产品价格对“两权”收入的影响呈现负方向的作用,表明固定标准的“两权”收入政策与浮动的能源产品市场价格可能存在脱节现象。

四、问题及建议

1.区县级“两权”收入留存比例过高。建议增加中央级、省级收入分成比例,加快大型能源企业的产业化进程。2003年区县级与省级的比例为1:104,到2007年,区县级与省级的比例达到1:0.6。从绝对数来看,2007年区县级“两权”收入是省级收入的1.79倍,是市级收入的2.51倍。我们认为,县级财力尤其是专项资金的过于集中不利于能源产业形成规模效益和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目前我省煤矿点多、规模小、布局散、安全水平较低,产业集中度较弱的情况并未明显改善。另外,以往国有老矿山企业的各种历史包袱问题也亟待解决。目前尽快调整“两权”收入分成比例,扩大中央级、省级可用财力,通过选取优势企业,进行政策补贴的方式,推行大型能源企业进行机械化综合开采与经营,推动其快速、可持续健康发展。

矿产资源对人类的贡献篇8

非洲是“地理大洲”、“人口大洲”和“资源大洲”,投资市场广阔,投资潜力很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洲大多数国家政局趋于稳定,经济开始增长,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国际资本重新开始注入。但非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人口密度、国民收入、消费水平等差异十分明显,致使各国投资环境差异显著。为给我国企业投资非洲提供决策参考,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如李智彪[11]、文云朝[12]、张宝增[13]、汪阳[14]、吕博[15]等就非洲投资市场和个别非洲国家投资环境进行了论述,但是针对非洲各国投资环境的地域差异研究,国内尚不多见。曾尊固选用15项指标将非洲国家划分为非边缘化、弱边缘化、强边缘化与极端边缘化4种类型,重点探讨的是不同类型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定位问题,但从侧面可以反映出非洲各国的投资环境差异[16]。本文拟采用有关国际组织公开发表的数据资料,构建比较全面的指标体系,采用比较客观的数据处理方法,对非洲各国投资环境进行综合定量评价,为我国企业对非投资提供决策参考。

1 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根据区域特殊性、系统协调性、综合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了包括4类30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表1)。

表1 非洲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因素指标

1人均耕地(公顷)16商品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

自然资源2人均林地(公顷)国际贸易17人均商品进出口总额(美元)

3人均一次能源产品出口量与国际资本18制造业与服务业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4矿产资源丰度流动19外资流入占gdp的比重(%)

5gdp(万美元)20人均外资流入额(美元)

6人均gdp(美元)21直接投资占外资流入额比重(%)

7gdp增长率(%)22总人口数

8制造业占gdp比重(%)23城镇人口比重(%)

9失业率(%)24高等教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经济实力10价格指数(%)人力资源25中等教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11人均用电量(kwh)与科教文化26成人识字率(%)

12人均民航运量(吨公里)水平27小学净入学率(%)

13每千人拥有电视机台数28中学净入学率(%)

14每千人拥有移动电话机数29平均预期寿命

15每千人拥有个人计算机数30每人每天摄取能量(焦耳)

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人力资源与科教文化水平4大类,由于社会稳定度与政府机构办事效率等社会性指标难以量化,本文没有涉及;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等,但因数据资料的局限,本文只选择了人均耕地、人均林地、人均一次能源产品(primaryenergyproduction)出口量和矿产资源丰度四项代表性指标,其中人均一次能源产品出口量反映了非洲各国家和地区石油、天然气与煤等一次能源的丰富程度,矿产资源丰度这一指标则是根据非洲各国家和地区矿产资源的丰富程度赋值,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赋值0.9,较丰富的赋值0.6,较贫乏的赋值0.3,贫乏的赋值0;经济实力中的5—10项表征了研究区的经济规模与活力,而11—15项反映的是研究区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水平,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水平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关系一个国家和地区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因素。

表2 主成分分析结果主成分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贡献率(%)

18.60628.68828.688

23.28610.95539.643

32.5588.52848.171

42.4298.09656.266

51.7875.95762.224

61.5015.00267.226

71.2124.04171.267

81.1623.87275.139

2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将30个指标线性组合,建立一个由非洲55个国家和地区、30个指标组成的55×30的原始矩阵,利用spss软件,计算得出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以及累计贡献率(表2),并采用varimax法旋转后得到各指标因子的载荷矩阵(表3)[17]。

表3 指标因子载荷矩阵表指标主成分

12345678

10.017-0.199-0.1070.6280.1100.2320.1320.120

2-0.1110.115-0.1900.842-0.007-0.005-0.0270.018

30.3690.197-0.3850.6860.0220.0260.1610.021

4-0.1050.169-0.0780.645-0.0550.5080.107-0.049

50.4250.0840.077-0.1110.7390.2360.0190.184

60.3670.8210.0330.195-0.0610.130-0.043-0.113

70.0430.054-0.0380.129-0.044-0.0950.842-0.013

80.096-0.2180.679-0.1000.0670.1880.0420.046

9-0.033-0.1230.204-0.0530.0890.3160.7200.036

100.056-0.005-0.0260.063-0.0280.0340.057-0.894

110.4340.6040.004-0.0240.3340.435-0.0660.006

120.0460.7430.3510.127-0.0950.117-0.050-0.143

130.5040.4980.3970.2590.143-0.0550.0150.214

140.1150.7080.3820.1200.1600.372-0.008-0.074

150.0790.8700.2070.0660.0280.034-0.076-0.141

160.106-0.0670.2070.750-0.1840.2610.011-0.015

170.4260.1860.2150.749-0.1670.188-0.054-0.081

180.3160.1470.653-0.1330.057-0.0940.218-0.033

19-0.3820.013-0.188-0.158-0.443-0.1890.3710.196

200.0570.6470.1670.562-0.232-0.1480.4200.062

210.0240.1560.3770.5990.344-0.0120.3590.208

220.119-0.2060.094-0.0870.813-0.170-0.0380.099

230.5640.490-0.1050.3240.0220.045-0.069-0.016

240.8270.219-0.059-0.0190.0880.2020.0460.021

250.7230.1940.3190.2170.1750.2860.0690.025

260.1780.1390.2750.228-0.0010.6160.0710.115

270.595-0.0510.3750.1060.0890.499-0.0420.236

280.481-0.0340.1760.2480.1360.668-0.0090.110

290.7090.2130.0700.0360.024-0.134-0.106-0.244

300.764-0.0360.3440.0860.1390.1280.0900.024

特征值(方差贡献)和方差贡献率是衡量因子重要程度的指标。由表2可见,特征值大于1的8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达75.139%,这说明8个主成分所包含的要素信息量可以有效地反映30个原始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可以用这8个主成分来代替30个指标。

由表3可见,第一主成分对平均预期寿命(29)、每人每天摄取能量(30)、高等教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24)、中等教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25)、城镇人口比重(23)等指标的载荷值均较大,这些指标反映了人力资源状况,可称之为“人力资源因子”;第二主成分对人均gdp(6)、人均用电量(11)、人均民航运量(12)、每千人拥有电视机台数(13)、每千人拥有个人计算机数(14)、每千人拥有移动电话数(15)等指标的载荷值均较大,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可称之为“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因子”;第三主成分对制造业占gdp比重(8)和制造业与服务业占出口总额的比重(18)两项指标的载荷值均较大,这两个指标主要反映制造业在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地位,可称之为“制造业地位因子”,因为非洲各国和地区经济大都比较落后,制造业比重可以作为衡量它们经济实力的重要因子;第四主成分对人均耕地(1)、人均林地(2)、人均一次能源产品出口量(3)、矿产资源丰度(4)、商品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16)、人均商品进出口总额(17)、人均外资流入额(20)、直接投资占外资流入额比重(21)等指标的载荷值较大,这些指标主要反映对外贸易与自然资源状况,可称为“对外贸易与自然资源因子”;第五主成分对总人口数(22)和gdp(5)两项指标的载荷值均较大,这两个指标主要反映了人口与经济总量,可称之为“人口与经济总量因子”;第六主成分对成人识字率(28)、中学净入学率(30)、小学净入学率(29)等指标的载荷值均较大,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科教文化水平,可称之为“科教文化因子”;第七主成分对gdp增长率(7)和失业率(9)两项指标的载荷值均较大,可称为“经济增长因子”;第八主成分对价格指数(10)的载荷值较大,可称为“价格因子”。综上所述,影响非洲各国和地区投资环境的因子主要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状况、科教文化水平、制造业地位、对外贸易与自然资源状况等。

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1 投资环境得分与分类表4

非洲5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环境得分值及排序国家和地区投资环境总得分排序国家和地区投资环境总得分排序

阿尔及利亚2.0509马达加斯加0.98931

安哥拉0.94537马拉维0.96932

贝宁1.08629马里0.74546

博茨瓦纳2.1648毛里塔尼亚1.04230

布基纳法索0.60751毛里求斯3.1312

布隆迪0.42154摩洛哥1.98710

喀麦隆1.31723莫桑比克0.75845

佛得角1.44318纳米比亚1.87912

中非0.85541尼日尔0.81242

乍得0.78343尼日利亚1.78213

科摩罗0.77744留尼汪1.18826

刚果1.45916卢旺达0.68148

科持迪瓦共和国1.33022圣多美和普林西比0.95634

刚果民主共和国0.86540塞内加尔1.19225

吉布提1.08928塞舌尔2.4786

埃及2.4487塞拉里昂0.50852

赤道几内亚1.63614索马里0.42553

厄立特里亚0.61150南非3.1511

埃塞俄比亚0.64849苏丹1.42420

加蓬2.5425斯威士兰1.92911

冈比亚0.95435多哥1.44617

加纳1.42519突尼斯2.6824

几内亚0.87139乌干达0.96433

几内亚(比绍)0.70847坦桑尼亚0.87738

肯尼亚1.20624西撒哈拉0.40255

莱索托1.34921赞比亚1.18727

利比里亚0.95436津巴布韦1.54415

利比亚3.0043

在主成分分析模型中,运用主成分的线型组合来表征观测变量,就可以利用这些主成分来替代原始的指标变量而对样本数据进行比较研究。本文将8个主成分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将因子载荷系数乘以对应变量的标准化值,求得非洲55个国家和地区各个主成分的得分值,最后利用投资环境综合得分模型计算了非洲各国和地区的投资环境得分值(表4),并进行了投资环境分类研究(图1)。所采用的主要公式如下: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正向指标 m[,ij]=(x[,ij]-minx[,ij])/(maxx[,ij]-minx[,ij]

反向指标 m[,ij]=(maxx[,ij]-x[,ij])/(maxx[,ij]-minx[,ij]

各个主成分的得分值:

投资环境得分值:

式中:f[,ik]是第i国家和地区的第k个主成分的得分值;a[,j]是第j个指标的载荷值;b[,k]是第k个主成分的权重系数,它是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与8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的比值。

3.2 投资环境地域差异分析

由表4可见,非洲5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差异明显,投资环境得分值最高的南非(3.151)是得分值最低的西撒哈拉(0.402)的7.84倍;投资环境整体上不高,得分值超过3的只有南非、毛里求斯和利比亚三国,介于2到3的也只有埃及、塞舌尔、突尼斯、博茨瓦纳、加蓬和阿尔及利亚六国,介于1到2的有尼日利亚、摩洛哥、津巴布韦等21个国家和地区,其余25个国家和地区得分值均不足1。

由图1可见,投资环境地域差异明显,投资环境得分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南部和北部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按照投资环境得分值的高低,非洲5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可以大致分为优(1≥2)、良(1≤1<2)、差(0.8≤1<1)和极差(i<0.8)四大类。

投资环境为优的区域包括南非、毛里求斯、利比亚、突尼斯、埃及、博茨瓦纳等9个国家,这些国家处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中上游水平,处于非洲国家前列,人均gdp均超过1300美元,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化水平也均位于非洲国家前列。以毛里求斯为例,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动接受世界性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区,积极发展旅游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升级,经济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2000年人均gdp已达3886美元,城市化水平超过40%,制造业占gdp比重已达25%;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成人识字率、中小学净入学率等指标均已位于非洲国家前列,已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国民发展高水平国家”。

投资环境为良的区域包括摩洛哥、尼日利亚、津巴布韦、喀麦隆、赞比亚等21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处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中下游水平,而处于非洲国家中上游水平,人均gdp在1000美元左右,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化水平也均位于非洲国家上游水平,不少国家是非洲资源丰富的国家。以摩洛哥为例,该国矿产资源丰富,磷酸盐探明储量占世界的60%,其他矿产如铅、锌、铜、磁铁矿、无烟煤、油页岩等储量也很可观。1983年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对国营企业进行了整顿,对部分国营企业分阶段实行私有化;修改投资法,吸引外资;建立自由贸易区。通过一系列改革,该国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工业水平在非洲名列前茅,采矿业是其工业支柱,农副食品加工业、水泥业、造纸业、纺织业、炼油业、汽车装配业也有较大发展。2000年人均gdp已达115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55%,制造业占gdp比重超过20%,已成为非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

投资环境为差的区域包括乌干达、马达加斯加、冈比亚、几内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大多属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处于非洲国家下游水平,人均gdp在400美元左右,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化水平也较差。以乌干达为例,该国属于农业国,虽20世纪80年代新政府实施改革与开放政策以来,经济持续增长,但由于基础差,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及教育和基础设施水平依然十分落后,仍属于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2000年人均gdp不足300美元,制造业占gdp比重只有9%,城市化水平仅为14%。

投资环境为极差的区域包括布隆迪、西撒哈拉、索马里等13个国家和地区,均属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人均gdp在200美元左右,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化水平也十分落后。以布隆迪为例,连续九年的内战和经济危机使国家经济遭受严重影响,国际援助从每年3.5亿欧元骤减为每年5000万欧元,人民的生活状况直线倒退,2000年经济增长仅为0.3%,人均gdp为124美元,制造业占gdp比重只有9%,外债已高达11亿美元,外债利息计5500万美元,相当于其货物与服务贸易总额的80%,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的10个国家之一。

4 结论

通过非洲投资环境地域差异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发现,影响非洲投资环境的因子主要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状况、科教文化水平、制造业地位、对外贸易与外资流入水平。

矿产资源对人类的贡献篇9

摘要: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理性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必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价。文章对中小企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指标评价方式

一、中小企业的经营水平构成要素及其机理分析

中小企业的经营水平最终体现在中小企业经营的盈利能力上,而经营能否获得较高的盈利要看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与许多因素相关,其中中小企业的产出能力是中小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基础。

1.中小企业的产出能力。企业的生产行为,是指企业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根据自己面对的各种经济约束的变化,对生产过程的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进行的选择和调整。也就是企业在不追加固定投资的情况下,生产组织系统中的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使之达到劳动成果最大化,一般用短期生产函数来表达。

生产函数中的投入是使用价值形态的各种物质生产资料和劳动。在完整的生产经营系统中,企业的经营效果往往是生产经营收入做出了物耗劳动,把劳动成本扣除后的剩余,是这部分剩余与资金运作总量的比率。考核企业经营生产投入产出效果的指标有: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2.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进入市场产品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经济本规律,遵循这一运行过程的基本规律,虽不能完全排除行政手段调节,但是市场机制这一无形之手起着关键性作用,应是调节的主要方面,因而必须从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关系分析入手来寻求解题答案。首先,企业必须测度自己的产品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购买者愿意购买的数量。我们分析影响购买者需求欲望和需求行为的,大体有五个因素:一商品的价格;二是购买者支付能力;三是购买者偏好;四是购买者的心理预期;五是相关替代产品的制约和互补产品的促进。企业的竞争力集中体现在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上。这在通货紧缩、生产过剩的情况下尤显突出。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能仅仅从静态去考察它的现状,而要从动态分析求得结果,这样才能准确地反映其变化发展的趋势,通常形象地以“朝阳产品”或者“夕阳产品”反映该产品是处于成长期还是衰老期等不同阶段。所谓市场机制,就是各种信号形成并制约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机制,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收入弹性以及与其他产品的交叉弹性的变动都是一种市场信号,而产品的价格弹性,表示企业在价格变动情况下的供应愿望和能力,它是市场均衡和非均衡的状态下,随着主体经济行为和购买者行为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这类变化的因果关系相当复杂,因而考察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变化趋势,大体只能在市场价格持平或波动情况下,以产品价格与市场平均销价同幅变动为条件,来考察销售的变动率并与其替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变动进行比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与企业自身相关的因素,主要是价格、特性和服务水平。此外,影响购买的还有产品的品牌效应等。从它所包涵的各项因素内容来看,它是一项综合性指标。

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此项指标与产品市场占有率功能近似。

3.企业生产经营的盈利能力。反映企业在一定的物耗劳动和活劳动消耗所构成的总成本消耗之后,与所形成的价值做出抵销之后的价值剩余,与相对应的成本消耗之间的对比。其体现形式为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为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之和。这一指标综合地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投入产出效率。

二、中小企业发展能力的机理分析及构成要素

企业发展通常具有三种方式:一是在原有产品具有市场潜力和盈利能力的前提下,采用原有生产技术工艺,筹集资本扩大生产规模的简单扩大再生产;二是在原有生产经营基础上注入新的投资,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或扩大部分生产规模,通称技术改造;三是脱离原有生产产品技术装备,依靠自身的财力和贷款,筹资兴建,另辟新的生产经营门路,通称对外投资或基本建设。由此可见,不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发展,都离不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自身的经济实力,即自筹资本的能力。

1.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起源于美籍奥地利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a.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的“创新理论”。其基本含义是指与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它的主要特征在于体现了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技术创新不同于科学的发明和发现,突出强调新技术的首次商业性应用。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商业利润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同时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但这一重要因素在传统的经济分析及企业管理评价理论中,一直被当作经济系统的外生变量,或者是一种给定的因素,对它的功力没有给予应有的地位。把技术创新这项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排斥在外,对于评价体系完整性来说无疑是件憾事。技术创新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动力,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通过技术创新形成差别化。

技术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成果,是市场竞争的产物,是企业自身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能力的主要表现,它是衡量企业发展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2.中小企业发展资本的筹措能力。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占用,企业的发展依照现行银行贷款通则,必须具有至少30%以上的资本金,所提供的贷款还需一定数量的资产作为担保,为此,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自身良好的财务状况。体现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很多,主要有两项:(1)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这个指标反映企业净资产变动情况,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2)资产负债率=期末总负债/期末总资产。

以上两项指标从企业发展财力方面体现其发展能力。

此外,在分析研究企业生产行为及其效果时,如果从企业内部在原有基础进行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归结于长期性生产,并用长期生产函数来反映企业追加长期投入扩大规模后产量增加的幅度,以追求规模效应。内部扩大规模与对外投资自营性项目相比,从投资经营获益的角度上来分析,虽有投资于内于外的区别,经营产品可能不同,但它们追求的目标没有本质的差别,当然进入资本经营阶段,还应包括企业对外参股性的投资。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对外投资控股或参股是企业常有的经济行为,它的收益直接影响母体企业的生存发展,选准项目可使企业获利丰厚,如项目决策不当,也可使企业一蹶不振,从此背上沉重包袱,投资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是机遇与风险同在。

三、中小企业的社会贡献要素的分析

社会是人类生活各种要素相互关系的总和。经济增长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经济指标在衡量社会发展水平中存在的局限性,是导致社会指标运动的普遍原因。它促使人们在寻找一种更全面、更有效的指标,作为评价尺度来评价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把中小企业的社会贡献对社会指标产生的影响,作为其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但由于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本身衡量和评价标准至今难以统一,我们只能针对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从经济影响方面以直观反映它对社会的作用,选择关联程度较大的指标。

1.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就业贡献率=企业就业人数/当地剩余劳动力总数。

2.对当地直接经济的贡献率。中小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企业总资产数与上交的税收、社会保证金、银行利息、员工培训经费以及其他社会性支出之总和的比较。

3.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的总量贡献率。总量贡献率=中小企业总产值/区域内所有企业总产值。

4.中小企业产品社会效用。为社会提供有效用的产品的劳动所制造的价值,可以用人均净产值水平来作为衡量指标,以区别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大小。

企业人均净产值=企业净产值/企业平均人数。

四、中小企业环境效益的评价标准与相关指标

考察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建立相关考评指标体系,与社会指标运动的目的是一致的。社会指标运动内容相当广泛,而中小企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则专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对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生产条件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它的指标设置有自身独特的内容。

1.自然资源利用水平。广义的自然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效力的一切物质和能量。中小企业生产所耗费最多的、与资源利用影响最大的是耗竭资源类中的不可再生资源。这类资源主要指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矿产资源,在再生资源中尚有与农业紧密相关的土地资源,以及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由于它的突出地位,有时我们应把它作为单项考核指标,而把森林资源的利用纳入资源开发利用项上一并予以考察。

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一般情况下,均分为开发和加工利用两个过程。矿产采掘企业由于地勘程度不同,储量级别不同,分为开采储量、设计储量、远景储量、地质储量四类,和a、B、C、D、e五级,利用率计算一般以B+C级储量与实际开采矿产量的比值计算,以地矿部门制定的标准来衡量其开采利用水平。森林资源的采伐过程,其利用率为:资源调查设计资源量与实际采伐量的比值。加工业以选矿得率和木材加工出材率计算,还有的是以商品材和成品矿加工升值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高低来区别,因此,设置自然资源利用率指标尽管很重要,但评价过程中不同行业均有不同的指标要求,评价的方法只能参照同行业平均水平,予以调整。

资源利用率水平=企业资源利用率/同业平均水平利用率。

2.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山地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耕地、草地与农牧业关系更为重要。我国现有耕地约1亿公顷,是世界耕地总面积7%,人均耕地约0.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的1/9,因此,保护每一寸土地在中国尤为重要。土地同时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对土地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土地的利用水平,企业的单位土地产出都有很大差别,这项指标在农牧企业中,尤为有比较价值,在评价过程中只要根据土地肥力加以分类评分。在中小型工业企业中考核这一指标,可以强化土地意识,对圈地闲置和任意用地,以及利用粘土为原料的加工业予以某些限制是必要的。

3.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水平。能源是矿产资源和水力、风力资源的转化物,是企业一般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尽管水力资源具有可再生性,但作为水力发电可开发资源是有限的。能源的种类较多,资源类的一般是油料、电力和煤炭,通常均折成标准煤为计量单位加以考察。因此,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可把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单列出来加以考察,它在原有的企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中已经列为常用指标,只不过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各类企业悬殊很大,如改为万元利润综合能耗,更具有可比性。

矿产资源对人类的贡献篇10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替生态环境效益纵向岭谷区怒江州

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怒江州是云南省乃至全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自从云南省把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以来,旅游业成为怒江州的主导产业。目前大多数文献都是从单一产业(旅游业、采矿业、水电开发)角度,对怒江州的发展状况、策略进行研究(蔡运龙,2004;赵同谦等,2006;郭凯峰等,2010),也有的探讨了怒江产业结构如何调整等问题(李益敏,2007;尹海红,李益敏等,2009),但尚未有怒江产业结构演进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效益进行定量分析方面的研究。本文对怒江州的产业结构状况和近三十多年的演替情况进行分析,参照彭建(2005)等人所构建的区域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与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基于云南省怒江州的实际情况,从对自然生态的人为干扰、环境影响角度,定量综合评价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从而对怒江州四县产业结构演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

一、研究区概况

云南省怒江州地处滇西北纵向岭谷区和“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横断山脉北段,总面积为1470平方公里,全州总人口为534337人,其中居住着傈僳、怒、独龙、普米、白、彝、景颇等22个少数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12.35%,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7.65%。全州四县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2.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7.9%。至今还是云南乃至全国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最贫困、最落后地区之一,是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宗教、贫困“五位一体”的民族自治州。

怒江州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缺乏能源等区位因素,导致工农业基础薄弱,长期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社会经济与科教文卫发展相对滞后,但同时怒江大峡谷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集中地之一。所以,如何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状况及保护“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高黎贡山世界生物圈等生态环境,使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显得具有特殊意义。

二、怒江州产业结构的演替

产业结构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产业结构既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因此,产业结构演替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产业结构演替是指产业结构和内容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产业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从本质上看是产业结构本身所固有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而产业结构演替的程度主要依据生产对资源环境和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来说明。

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经济发展一方面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与之相伴的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产业结构的演替一般有以下规律: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减小,第二产业比重从迅速增加到趋于稳定,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逐步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产业结构的重心则出现由“一、二、三”、“二、三、一”(或“二、一、三”)到“三、二、一”的顺序。当产业结构处于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又可以迅速吸收新技术时,就意味着产业间和产业内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了最优的产业结构,为经济持续增长创造了可能和条件。

从历年怒江州的产业结构变化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恶劣的交通条件和资源条件的不匹配,即能源的缺乏对于工业发展的制约,在云南全省大力发展工业的时代,怒江州错过了机会,以至于第一产业比重远远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可是随后的三十年里,怒江州的工业化发展仍然没有跟上云南全省的步伐,唯独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使得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未遵循一般规律。1978年到2010年怒江州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一三二”到“一二三”直接转化到“三二一”,即工业产值始终未在总产值中占主要地位。而且近十年来怒江州第二产业的产值主要贡献来源于兰坪县的矿产开发,其余三个县的工业化水平与之相差甚远。从怒江州各个分县产业结构变化可以看出,泸水县、福贡县、贡山县的产业结构基本都是从“一三二”直接跨越到“三一二”再到“三二一”,唯有兰坪县的产业结构则从“一三二”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是怒江州唯一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县。

从产业内部变化看,全省的种植业比重均出现大幅度下降,其他产业逐年升高,全省的轻工业比重从逐年上升发展到缓缓下降,重工业逐年上升并趋于稳定。相比之下怒江州的轻工业水平始终处于未发展阶段,而重工业比重因为受兰坪县矿产开发的影响较不稳定,其中泸水县、福贡县除了种植业和其他产业的大幅度变动,林业、畜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发展均较为缓慢,可以说产业发展较为单一;贡山县从种植业、其他产业、畜牧业、工业、建筑业均有所发展,最终也发展成为其他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占据全县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兰坪县改革开放初期种植业和其他产业为主要产业,随后工业产值迅速增长,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到2004年以后,其他产业和工业产值占据了全县产值的主要比重,同时也说明了怒江州的工业产值主要来源于兰坪县(图1)。

三、怒江州产业结构演替的资源环境效应评价

(一)评价方案与模型

在建立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评价模型时,根据不同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式和不同的影响程度以及怒江产业的实际情况,在克拉克三次产业的分类基础上,把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各类产业再次具体地细分为以下8种类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和其他产业。进一步采用彭建(2005)所构建的区域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对不同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在[1,5]区间内赋值,定义为不同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表1),反映各产业单位产值的生态环境影响之间的比例关系,系数的数值与该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成正比关系。

就怒江州产业结构演替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时,通过对以上不同类型产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为权数对各产业类型所对应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区域不同产业类型对生态环境的效益指数(influenceindexofindustrialstructureonnaturalenvironment,iiiSne)(见表2),该指数反映一定区域产业结构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总体影响程度和干扰强度。其公式为:

■(1)

式中:iSe为区域不同产业类型对生态环境的效益指数;

iSi为i产业的产值比重;ei为i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

(二)结果分析

1、怒江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根据云南省和怒江州iiiSne及Se的变化可以看出:(1)云南省的iiiSne属于中等,且在研究时段不断下降,产业结构整体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与影响程度持续降低,表明云南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战略使得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了正态的生态环境效应,怒江州的iiiSne总体均低于云南省iiiSne的平均值。(2)怒江州的iiiSne由中等向较弱转变,其过程中出现反弹而又下降趋势,说明怒江州种植业比重的下降减少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但工业产值的升高,又引来新的环境破坏问题。(3)泸水县、福贡县、贡山县的iiiSne均呈直线下降趋势,这与以上地区种植业大部分转换为其他产业有关,其中由于资源和交通限制了工业的发展,使得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环境保护压力得到缓解。(4)兰坪县的iiiSne先上升又下降,但始终处于中等水平,高居各县之首,也影响了怒江州的iiiSne值,这主要缘于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导致其较高的重工业比重,其数值基本与云南省的iiiSne相持平。(5)从历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来看,怒江全州的GDp持续增长,说明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并未对生态环境产生恶劣影响,但GDp增长速度最快的兰坪县,其经济增长模式在1978—1998年是不可持续的,iiiSe一直呈上升趋势,1998年以后开始有所下降,说明政府对其生态环境影响已经有所重视,产业结构得到一定调整。

2、产业结构布局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

怒江州是生态环境较为恶劣也较为脆弱的地区,全州98%以上的面积都是高山峡谷,坡度大于25°的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6%,改革开放以前,人们为了生存大力发展种植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以水土流失为主,同时也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虽然区位条件限制了工业的发展,而其快速发展的第三产业迅速成为全州的支柱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环境压力。

怒江州境内已查明具有一定储量和开采价值的矿产矿点220个,其中金属矿163个,非金属矿57个。其境内兰坪县矿产资源丰富,储有我国最大、世界第二的兰坪金顶铅锌矿床。所以,以采矿、公路交通为主的系列人类活动对本身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也使得境内地质灾害频发,根据《兰坪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统计资料和汛前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兰坪县已知2009年可能造成一定危害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或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261处,其中重要隐患灾害点131个,灾害类型以滑坡、泥石流、崩塌、矿山采空区塌陷为主。可见工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强对兰坪县矿产开发的规划与管理工作,鼓励发展绿色产业,以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怒江州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怒江产业结构的演变历程及其特点,构建了产业转变的生态环境效益的评价模型,定量评价了1978年到2010年怒江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结论如下:

研究时段内怒江州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是向第三产业的转变,但始终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所以怒江州的经济发展并未以严重的生态破坏作为代价,反而以第一产业比重的降低缓解了生态环境的压力。怒江州所辖四县产业结构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表现为泸水、福贡、贡山三县与兰坪县差异显著,泸水、福贡、贡山三县主要发展第三产业其影响较弱,兰坪县发展矿业其影响中等。

基于目前怒江州立足怒江水电开发,以兰坪铅锌矿为重点的矿业开发,以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和旅游环线为重点的旅游开发,以畜牧业和绿色产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作为怒江州调整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应总结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并根据各产业间前后相联系,通过不同类型产业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形成产业链、产品链,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发展循环经济,从而降低产业经济发展的整体生态环境影响程度。■

参考文献:

①胡树光,刘志高,樊瑛.产业结构演替理论进展与评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②彭建,王仰麟等.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云南省丽江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5(9)

③赵同谦,欧阳志云等.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以怒江中下游为例[J].生态学报,2006(9)

④尹海红,李益敏,叶志强等.云南怒江峡谷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原则与特色优势种植业空间布局[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11)

⑤崔凤军,扬永慎.产业结构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1998(02):166—169

⑥李小建,李国平,曾刚.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