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3:35

儿童心理健康教案篇1

关键词:组合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现代教育的各个阶段。他们缺少亲情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关怀与爱,他们又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于是出现了逃学、厌学、学习习惯差、人际关系紧张、情感淡漠、性格孤僻、任性、内向、抵触行为、小偷小摸等诸多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竭尽全力帮助这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材施教,让他们健康地成长、愉快地学习。

现将近几年我就本班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中的学生汤文渊所进行的教育加以分析总结:

一、基本情况

汤文渊,男,11岁,四年级学生。性格上冷漠,孤傲,懒散,自尊心极强;人聪明,但上课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即使老师提问也表现得不乐意回答;作业马虎,写字潦草,爱跟老师唱反调,乐意和老师对着干。

在汤文渊很小的时候,他的妈妈就去世了,爸爸多在外打工。汤文渊就是因为长期父母的爱的缺失,使得他内心很孤独、脆弱,人际关系冷漠。他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对他的教育是溺爱有加,学习上对他的关心和督促很少。放学后,他一边吃零食一边写作业,甚至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三年级时,有了一个继母,继母担负起了照顾他的责任,可他对继母的教育爱理不理,甚至翻白眼,还不服气地说“关你什么事”。出门和同伴玩,或者周末到乡下,从不给继母说一声,继母说也不好,不说也不好。有一次我找汤文渊的爷爷聊起了孩子的事,他爷爷说,他妈妈说了他,他就不回家了。听到这儿我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在爷爷的思想意识中是继母对自己的孙子不好。作为老师,只有给予他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他改掉傲气,忘却孤独,增强爱心,友善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才能逐步健康。

二、原因分析

1.情感方面存在缺失。

汤文渊起初寄宿于爷爷奶奶家中,致使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离开了父母的关怀,小孩子没有了安全感,对社会没有信任感,对社会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没有父母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孩子的心灵受到了创伤。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父亲常年在外,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爷爷奶奶只是为孩子提供吃饭、住宿,更是谈不上教育。这种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有了继母之后,孩子总是把继母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看成是跟他过不去,因而反其道而行之。

3.监护不周、重养轻教是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另一重要成因。

这孩子由祖父母照顾,父亲只负责寄点生活费回来。祖辈们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弊大于利,因为祖辈对孙辈一般都溺爱疼爱有加,可惜教育不足。留守孩子与祖辈在一起时只是看看电视,不怎么说话。而无人监管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他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缺少自律意识。

4.学校教育鞭长莫及。

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

5.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多。

目前我县的社会教育还很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比较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三、教育措施

1.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

老师要主动和孩子亲近,和他做朋友,对他的情绪表示理解。当他和你对着干时,不要直接批评,要调查清楚,搞明白是什么原因,然后和他讲道理,弄清楚他是怎么想的,让他慢慢地平静下来再探讨原因。

2.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

我和汤文渊的家长联系,告诉他的爷爷奶奶一味的娇纵孩子已经造成了不良后果,要对他的无理要求说“不”,当他犯了错误要注意方法,及时批评教育;告诉他,继母对他的教育是为他好,从心理上让他接受继母,并理解继母的做法;让他的爸爸通过电话经常和他联系,关心他的学习、生活,让他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拥有父母的关爱。

3.改善继母与孩子的紧张关系,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

汤文渊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建议汤文渊的继母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每天都争取和孩子聊天,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还是有关心自己的人。因为这个孩子比较敏感,刚开始聊的内容尽量不要谈学习,就随便聊,孩子想说什么,就跟他聊什么,等过一段时间,跟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再慢慢往学习上靠,问问今天学的什么、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老师有没有表扬等。孩子哪怕有点滴进步,家长一定要抓紧时机狠狠地表扬他,让他品尝成功的甜头,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动力。这样的话,在家里,继母就能协助老师做好课后辅导的工作。

4.在集体生活中,多鼓励他与其他同学交流和玩耍,多些机会让他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对于这类学生,不能直接指出他的不良行为,这样会适得其反。于是,我先找他谈话,了解他最近的思想动态、和继母的关系,教给他一些和继母融洽相处的方法,告诉他继母对他的肯定,表扬他的课堂思维很好,很多难题都能解决,作文写得也很不错,他感觉有些羞涩,可我明白他打心里高兴。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慢慢的疏导和教育,让孤傲的他和班级有了汇集点。

5.教给他一些正确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我通过适当的提示,帮助他回想生气的原因;请他大胆地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带动班上学生给他找优点,和他做朋友。

四、初步成效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汤文渊已经有了进步。现在的汤文渊和他继母之间的隔阂已明显好转;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每天都能按时完成作业,新学的知识掌握得也还不错;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人际关系好了,在班里找到了一些很棒的同学做朋友,上课有时能举手发言了,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增强了,参加活动的主动性也高了。希望他有更大进步,明天更美好。

五、从案例中引发的几点思考

1.心理问题别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用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健康和积极的态度。

2.以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有很多小孩子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悄悄地拿走,在他们的内心,用意是很单纯的,他们没有社会上的道德观的约束,自己想做就做了。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绝对不能定义为“小偷”之类的,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就会慢慢认识到这种做法是不好的,逐渐改掉不良习惯。但如果我们疏忽大意,就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恶果,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给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儿童心理健康教案篇2

[关键词]性健康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农村青壮劳动力逐渐前往城市务工,同时长期的城乡二元制发展使广大农民很难带着孩子进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增长。留守儿童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到户籍地以外其他地区务工,而自己留在户籍地并因此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孩子[1]。《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19》显示,我国农村现有留守儿童697万人[2]。该群体普遍存在年龄幼小、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缺乏信息辨别能力等问题,容易受到不健康教育影响,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甚至遭遇儿童性侵害。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生长发育逐渐成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儿童性意识逐渐增强,对青春期生理与心理现象存在好奇与探究心理,需要社会与家庭进行正向引导。因此,开展留守儿童性知识教育、普及性安全知识,是防范儿童性侵害、增强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性道德观和恋爱观的重要举措。因此,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性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1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性健康教育现状

儿童是性教育的关键时期之一,由于经济发展与社会教育的不对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安全监护缺位、性安全防范意识教育缺乏、地理环境缺乏安全性等问题,性行为低龄化和性观念低质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同时,不正确的性观念引导促使留守儿童学习或模仿不正确的性行为,对既有事实受害人实行性压迫或性羞辱,产生第二层次侵犯者,进一步引发错误的群体教育。

1.1留守儿童性观念缺乏正确引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性发育明显提前,但性健康教育水平还没有跟上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性教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一直未能完善,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迅速,由于缺乏正确引导,极易发生无保护的高危性行为,面临人工流产、生殖道损伤、生殖功能受损、生殖道感染、性病与艾滋病等多种性疾病威胁。2014年一项针对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性与生殖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所调查的369名留守儿童中,只有57.7%和47.2%的留守儿童对青春期生理知识和心理知识有所了解;14.9%和11.9%的留守儿童对性病、艾滋病知识和避孕知识有所了解;20.9%的留守儿童对此类知识一无所知。该调查结果还显示,留守儿童获得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网络(36.6%),但其获得的性知识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及科学性,尤其有大量的负面性文化和性知识,极易误导留守儿童树立消极、错误的性观念。在具有性知识的留守儿童中,有6.8%的儿童发生过性行为,其中16.0%是被迫发生性行为,诱骗或强迫留守儿童发生性行为的主要对象为同学和陌生人(如网友、校外青少年等)[3]。

1.2留守儿童性伤害事件高发

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的《2017年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4岁以下)案件378起,平均每天曝光1.04起,儿童被性侵形势严峻[4]。性侵犯事件会对受害儿童甚至整个社会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首先,性侵犯事件会造成儿童身体器官的损伤,感染性传播疾病的概率大大上升;其次,临床和社区样本的研究表明,性侵犯事件会严重损害受害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害儿童表现的症状有愤怒、焦虑、抑郁、恐惧、孤独、低自尊、创伤后应激障碍、人际关系障碍、自杀倾向、性早熟、性攻击和性滥交等心理问题,学习障碍,品性障碍等,其也与成年后药物依赖、酒精依赖和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关。此外,受害儿童自伤行为的发生率是其他儿童的4倍左右[5]。

1.3留守儿童性伤害群体影响强度高

一项针对精神障碍患者儿童期创伤经历状况的调查显示,曾留守的精神障碍患者在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和情感忽视四个方面表现出高分,表明留守因素是精神障碍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6]。我国有关儿童性虐待研究的文献显示,我国儿童性虐待的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尤其农村及重组或单亲、父母有不良嗜好或体弱多病、家庭暴力、亲属关系紧张家庭的儿童有更高受虐风险,女童受虐风险明显高于男童。有儿童性虐待史的儿童自我感觉评价低下,易出现自杀意念和焦虑、抑郁、敌对等情绪,未婚性行为和强迫性行为发生率高,但我国目前针对受虐患儿的心理行为援助与干预严重不足[7]。

1.4留守儿童性伤害事件处理难度较大

当前我国性犯罪手段呈现复杂化的趋势,如强制性暴力趋于淡化,即时通信软件等科技的介入使得犯罪更加隐蔽,定罪量刑难度愈来愈大[8]。在留守儿童性伤害事件中,普遍存在犯罪场合集中性、犯罪行为隐蔽性和长期性等特点,而受害人特定性成为长期存在的一大特点,由于缺乏生理性别认知引导了性伤害事件的群体认知。事实上,由于生理机制的区别,留守女童与留守男童自身存在生理差异,留守男童与成人同样存在差异,因此留守儿童性伤害不仅是针对留守女童,男童同时存在受伤者与施暴者两类性伤害倾向。受此影响,若未能加以正确引导,留守男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正确性健康教育,极易形成反向心理,由受害者转变为施暴者,利用性暴力满足自我。110例女性受性侵害案件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研究显示,性防卫能力丧失或性防卫能力弱小者是罪犯首选的犯罪对象,犯罪地点以发生在女性家中较多,遭受性侵的女性多为被迫顺从,且主动报案者的人数较少[9]。长久以来的“贞操文化”对性伤害事件的受害人形成“社会凌迟”现象,其本质是对受害人进行心理伤害与污名化,文化压力将受害人置于社会关系结构之中形成“结构人质”,性伤害事件的披露与处理反向引发受害人羞耻感与犯罪感。我国留守儿童性伤害事件中熟人犯罪的比例较高,由此引发的性羞耻与性尊严问题使得受害人所在群体倾向于保护施暴者,以此避免引发社会谴责,造成社会关系结构崩塌。因此留守儿童性伤害事件存在事实事件难以披露、施暴者受群体保护、社会关系结构牢固难以破除等现象。以汤兰兰案件为例,2008年,年仅14岁的汤兰兰向警方举报自己从6岁起被父亲、爷爷、叔叔、姑父、老师、村主任和乡邻等十余人强奸、轮奸,时间长达7年。近2年依法侦查后,该市中级人民法院分别以强奸罪、嫖宿幼女罪,判处犯罪嫌疑人1人无期徒刑、10人5~15年有期徒刑不等,犯罪嫌疑人于判决后以公安机关对其刑讯逼供为由上诉至省高院;2018年,省高院驳回原审被告人申诉,依法维持原判。在案件办理中,“澎湃新闻”和《新京报》两家媒体分别在报道中列举多处案件证据疑点,单方面报道有利于被告人的信息,并将原告汤兰兰现有户籍信息部分处理后公开,引发社会舆论探讨。该集中报道事件因以舆论干涉司法,在未成年人性侵案件中侵犯受害人隐私权、性道德绑架受害人,并由此造成社会公论的文化压迫,从人性伦理角度展现了该类事件的处理存在较大难度。此外,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性压迫可能来自多方,如人情亲戚关系、熟人之间信任面子、以正常互动成功掩盖不良行为、身份特征具有权利属性等,人际关系压力与特殊身份关系均易侵犯留守儿童权利且不易被告发。留守儿童性伤害事件作案方式隐蔽、群体环境复杂、被伤害对象缺乏性自卫能力,存在时间多次和事实多次遭受性伤害的情况,取证难、认定难、定罪难,所造成的影响长远而具有群体效应。若不加以干涉,其恶劣后果不仅是针对所受性伤害的当事人,更是在社会层面构成群体伤害,甚至于形成施暴与二次受虐倾向,构成受害者-犯罪者循环。从法律层面而言,性侵害在法制上需要完善与修正,性教育政策指导与宏观方向仍不明确,留守儿童性伤害将会影响整体社会发展;从道德层面而言,我国社会教育尚缺乏性健康教育与多元、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氛围,未能主张儿童身体主权与性自主权;从伦理视角而言,儿童性伤害事件存在不健康、不正当交易,包括经济利益、性欲满足、个人隐私侵犯等,可能进一步形成不正确的婚姻观、人生观并影响后代。

2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性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家庭教育缺位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低下,监护人在家庭教育中更倾向于应试教育,进而忽略了儿童心理需求,忽略了性健康教育。一方面,农村家庭对儿童性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且监护人自身缺乏性健康教育能力和意识,难以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进行性教育;另一方面,我国农村长久以来形成的性回避意识,使得监护人与家庭成员难以对儿童性教育需求进行积极响应,尤其是儿童留守期间的临时监护人。

2.2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学校应当在学生中,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性健康教育。就性与生殖健康而言,父母、学校和医疗服务人员是青少年儿童获得正确知识的重要途径。留守儿童,尤其是低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陪伴,学校生殖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10]。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与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教育部门对性教育缺乏明确要求和监督,学校与社会对儿童性教育关注不足。同时农村教学条件较为落后,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刻板、教学内容片面等问题,性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与性教育协同情况较差[11]。

2.3性教育与性实践不对等

留守儿童长期处于缺乏性教育资源获取渠道的状态,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家庭条件的改善,留守儿童开始逐渐利用互联网获取性和生殖健康知识[12]。但互联网环境不容乐观,不良信息充斥使得留守儿童难以获取健康有益的正面教育,同时其所获取的信息难以起到正向引导作用。片面的性知识容易加剧不当性实践,使留守儿童进一步成为性侵害高危人群且难以防范或疏导。

2.4性伤害信息公开存在难度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性健康教育,但既定性伤害事实的信息难以公开、多次受伤害风险与次生伤害风险难以规避。该信息建立需基于性伤害数据库,受害人信息应完全保密。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已得到许多关注,但多数研究集中于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13-17],对留守儿童性与生殖健康的关注较少[18],尤其缺乏对低年龄留守儿童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研究数据[19]。这与性伤害信息公开的难度切实相关,缺乏数据研究导致该研究领域成果低下。但信息公开同样存在问题,如在施暴者的隐私权与名誉权保护上,数据库的建立存在法律与道德探讨意义。同时,性伤害信息公开主要防范陌生施暴者,针对信息获取困难的农村及熟人作案情况,该效用也具有探讨意义。

3加强留守儿童性健康教育的干预对策

3.1进一步完善学校性健康教育体系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在儿童与健康领域提出目标,要求提高适龄儿童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普及率。目前国内外常见的性教育模式可归结为4种:以品德教育为基础的性纯洁教育模式、强调以避孕为基础的安全性行为教育模式、性道德和安全性行为并重的教育模式及以人格为基础的性教育模式[20]。而无论是哪一种性教育模式,都需要依托完整的健康教育体系。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学校性教育进行干预研究,学校性教育的效果已经得到证实,但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及高质量的教材,尚未形成系统的学校性教育体系。学校性教育给儿童提供信息、技能和积极的价值观来理解性,让学生能够拥有安全的性关系并为自己和他人的性健康和幸福负责[21]。女童保护基金调查显示,儿童更倾向于在学校接受性教育。因此,完善学校性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加强学校教育可以有效传播系统科学的生殖健康知识。学校还需积极寻求教育对策,动员社会、家庭多方因素,加强对留守儿童青春期问题的疏导和教育力度,使性心理健康教育和生理发育同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22]。

3.2加强家庭性教育互动

留守儿童家庭内性健康教育同时存在监护人与临时监护人,一方面需要改善农村家庭对儿童性健康教育的观念,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农村家庭儿童性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23-24]。通过学校、女工组织、青少年组织等多方面取得监护人与临时监护人支持与配合,对农村家庭进行性教育,从而通过家庭对儿童开展性教育是双向有益的。基于留守儿童家庭互动的特殊性,可积极探索网络互动、视讯互动等多种远程互动形式,逐步加强家庭性教育互动。

儿童心理健康教案篇3

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使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比较有规律性,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了制订工作计划,让人变得不拖拉、不懒惰、不推诿、不依赖,养成一种做事成功必须具备的习惯。可以让你脱颖而出。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1为进一步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结合我乡的具体实际,更好地发挥学校、社会、少先队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道口乡中心小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4、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实行结对帮扶活动。

三、主要措施

㈠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辅导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信息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电话号码:_______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对其他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其他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班级的建设与管理

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班级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3、积极发挥班集体作用,开展各项活动

课外活动时间,学校将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新的班集体,定期开展各项活动。由教导主任汲广然担任班主任,拟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文娱、体育、读书等活动,也可邀请关工委领导来校上课,学校领导也可以不定期对班级授课,对这些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自信教育,自强教育。

4、定期表彰自强留守儿童,进行榜样教育。

对于我校的留守儿童中出现的优秀学生、自强学生进行表彰,这是树立留守儿童自信的重要激励工作,拟在学期末表彰一批自强学生。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2当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远家离乡,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有些儿童的家长不可避免地尽不了家长监护的责任,而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庭,由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这部分远离了父母亲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一、指导思想

以践行重要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落实__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和谐发展,服务经济,共创美好未来为落脚点,奉献一片爱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活动内容

目标任务针对我班30多名留守儿童得不到直接监护人的关爱,加之农村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无法担负起教育辅导孩子的责任,他们的生活习惯比一般家庭孩子差一些,有的成绩明显下降.如何确保留守儿童不失学、不违法犯罪,同时让外出务工的父母安心挣钱,这就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

工作内容我们深深体会到大多数农村农民外出赚钱,解决了贫困问题,但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在建立和谐社会和城市化进程中,留守儿童的教育困惑,逐渐凸现出来,这不仅是一个家庭自己的事,更是全社会应关注的大事。

1、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能力与孩子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差距。

据调查,凡外出务工的夫妇家庭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的需求、交往、兴趣关注很少,更谈不上给儿童精神上的慰藉和知识上的辅导。

2、营造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妇联、团委、镇政府是社会群团组织,我们组织这一次活动,意在呼吁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以便影响本地区不在利用游戏厅、网吧、舞厅来坑害未成年人.特别是要与学校加强协作,引导留守儿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个人兴趣和专长,给他们创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留守、单亲儿童茁壮成长。

3、建立留守儿童的牵手扶助体系,确保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针对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情况,生活状况,行为习惯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落实扶助措施,每个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其在外务工父母反馈,使我们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监护人,让孩子得到健康成长。

4、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

由于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许多困惑与疾病,因此学校除提供良好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得到更多的温暖,从而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和精神失落,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三、活动要求及措施

凡牵手扶助联系留守儿童从初一开始,直至18岁之前,重点是初中阶段。联系要求:定期到学校、家庭了解留守儿童阶段性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校内外表现,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工作;定期与联系的儿童父母交换意见,以便形成有效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化教育网络,确保儿童成人成才。要求参与这项工作的牵手扶助人员,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外出务工的家庭夫妇安下心在外赚钱,让留守儿童在“三位一体”化的牵手活动中健康成长,让家庭成员实实在在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群众团体组织力量的作用。同时也是增强党员、干部服务妇女儿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三农”大局的意识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四、活动步骤

1、调查摸底阶段

4月上旬

2、征求意见阶段

4月下旬

3、召开座谈会

5月中旬

4、拟定活动方案

5月下旬

5、实施活动计划

6月

五、活动的效果

群团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凝聚广大群众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通过活动的开展,要使广大群众认清形势,正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暂时困难,引导更多的农村家庭积极投身到富民创业致富奔小康的大潮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努力奋斗。

六、考核及奖励。

考核奖励分为两块。一块为牵手扶助志愿者、班主任。以初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习成绩总分名次为考核基数,到第二学期期末,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每上升1个名次,被考核人加10分,保持在班级前5名的加10分。学生无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另加20分,学生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的加10分。

依据上述加分的办法,每一学年累计得出的加分总分即为牵手扶助志愿者及班主任老师的考核得分,考核分是多少就奖多少元。牵手扶助人员所得总分等于包保留守、单亲儿童各自所得考核分的总和。学校班主任按本班相关学生所得考核均分为实际考核得分。

第二学年的考核就以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生考试成绩名次为依据,加分办法不变。

另一块是奖励学生设有班级优秀奖和越位进步奖。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在班级前第一名的奖100元,2—5名的即为优秀奖,奖学生30元。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比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名次进步达5名的即为进步奖,奖学生15元。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3一、指导思想

根据校关于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结合我班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1.成立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对结对帮扶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

以此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交流,了解父母贡献,感受父母艰辛,让学生懂得父母给予自己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亲情,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儿童心理健康教案篇4

一、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身心发展亚健康。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家庭教育缺位,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一些儿童出现了内心封闭、情感冷漠、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逆反心理强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二是学业成绩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监管,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缺少学习动力,出现厌学情绪。部分留守儿童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母照样能在城市打工挣钱,觉得读书不读书也没啥区别,不自觉地陷入“读书无用论”。三是道德行为失范。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缺失,道德约束缺乏,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出现行为偏差,有的甚至出现违法违纪行为。四是安全隐患凸显。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只关心孩子吃饱穿暖,不注意孩子的心理生理方面的问题,学校和家庭在安全衔接上存在漏洞,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事故发生。

二、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任务

儿童心理健康教案篇5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造就一代热爱祖国,身体强健,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五”期间,我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妇儿委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认真实施《区儿童发展规划**》,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规划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为新时期的儿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区妇幼卫生现代化稳步推进,建立了妇幼保健网络,全面启动了妇幼卫生现代化工程,儿童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儿童素质教育全面开展,各项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和整合,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男童和女童接受基础教育的差异已消除,流动人口子女就近入学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侵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受到严力打击,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少儿文化艺术蓬勃发展,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儿童生存的社会环境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优化。

但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区儿童事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凸现,文化娱乐活动设施不足,流动人口及贫困家庭儿童的教育、卫生状况亟待改善,不良文化传媒对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在新一轮规划中给予关注和改进。

“十二五”是我区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标志区的关键时期。培养造就具有良好政治素质、掌握科学技术、富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0**年)》、《**省20**-20**年儿童发展规划》和《市儿童发展规划(20**-20**年)》的要求,特制定《区儿童发展规划(20**-20**年)》。

一、“十二五”期间,我区儿童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省儿童发展规划》以及《市儿童发展规划》,以儿童优先和自主发展为原则,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以优化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社会环境为主线,以推动全区儿童事业全面发展为重点,为我区加快两个率先进程,培养和造就一代热爱祖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

二、“十二五”期间,我区儿童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完善儿童保健服务体系,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儿童受教育水平;未成年人保障机制基本完善,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优化儿童生存环境,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到20**年,继续保持我区儿童工作整体水平在全市、全省领先。

三、“十二五”期间我区儿童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是儿童与健康: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新生儿发生缺陷率控制在8‰以下。

2、加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全区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98%以上,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9‰和12‰以下。

3、加强计划免疫管理,全区儿童四苗免疫接种率以街道为单位达98%,并逐步将新的疫苗接种纳入常规免疫管理。

4、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5、加强儿童精神健康的科学研究,提高儿童精神卫生知识普及率和咨询服务水平,开设儿童心理卫生讲座,降低儿童心理疾病发生率。100%的校园心理咨询室达到合格标准。

6、健全和完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区医疗机构产科、新生儿科建设100%达到省定标准。

二是儿童与教育

1、建立和完善0—6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导与服务体系。提高0-3岁儿童及其家长受教育率,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入园率达到100%。

2、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

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切实加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

4、适龄残疾儿童(有一定自理能力)100%进行义务教育,各中小学对待这些学生必须按照有关政策办事,零拒绝。

5、坚持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提高家长学校办学质量,100%的社区开办家长学校。18岁以下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率98%以上。

6、继续深入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课外活动中的作用。

三是儿童与法律

1、中、小学校100%设立有公、检、法、司、警任职的法制副校长,有专职教师、专业化教材,学校普法教育率达100%,80%以上社区建立青少年法律学校。

2、加大权益保障,侵害儿童少年权益刑事案件的受案率达100%,结案率达80%以上。

3、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数控制在总犯罪人数的15%以下,重新犯罪率控制在5%以下。

4、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00%由少年法庭审理,对没有聘请律师辩护的未成年被告人全部实施法律援助。

5、继续完善分局、派出所、警务室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体系。

四是儿童与环境

1、改善儿童生存的自然环境。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5%以上,农村改厕率达到80%以上。

2、增强儿童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保知识教育,在校学生环保教育覆盖率达到100%。

3、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到20**年,至少建成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全区各街道均建有专门的文化站并设有儿童文化活动阵地。每个社区都有一定规模的青少年活动场所。

4、净化儿童文化娱乐环境,严禁在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设置各类营业性游戏室、歌舞厅、网吧等,严禁向未成年人开放。

5、优化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儿童学习用品、食品、玩具和服装的质量及娱乐场所设施抽查批次合格率达到85%以上。

6、加强图书馆建设,形成区、街、社区三级图书馆网络,街道设立的图书馆配备儿童阅览室或者儿童专用书架。

7、建立健全困难儿童社会保障机制。

四、政策措施

一是儿童与健康

1、深化妇幼卫生体制改革。政府切实承担公共卫生、维护公民健康权益的职责,统筹协调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调整卫生事业经费列支结构,逐步增加对妇幼卫生经费的投入,建立妇幼卫生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

2、完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把妇幼保健机构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妇幼保健机构健全率达到100%;深入开展创建等级妇幼保健所活动,加强医疗保健机构产科、新生儿科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全面改善妇幼卫生服务条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服务能力,为降低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提供保障。

3、依法保护妇女儿童健康。全面实施《母婴保健法》,依法实施妇幼卫生全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大对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和人员执业行为的监管,妇幼保健从业人员持证执业率达到100%。规范新生儿疾病筛查、产前诊断、婚前医学检查等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加强出生缺陷预防和筛查诊治工作,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城区达90%以上,农村达80%以上,提高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水平,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实行儿童大病医疗保险或统筹,提高儿童享受保健水平和抵抗疾病风险的能力。逐步开展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特殊群体儿童免费体检,费用由政府承担。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

5、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妇幼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切实加强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疾病的防治、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等儿童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普及优生优育、儿童均衡营养等妇幼保健知识,4-6个月内婴儿母婴喂养率稳定在85%以上,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100%。进行儿童健康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对儿童生理、心理健康领域和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进行多学科研究,推广适宜技术。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儿童享有与户籍所在地儿童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

6、重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加强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心理疾病防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增加儿童少年心理卫生教育内容,构建全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援助机制。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儿童心理卫生和青春期教育。

7、加强社区儿童体育活动设施配套建设,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校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儿童体质。

二是儿童与教育

1、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教育管理体制。依法建立适应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财政制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性别之间的差距。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

2、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和师风建设,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实施人才强教、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培训等手段,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能力水平,各级各类教师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起点学历要求。建立健全教师聘用和健康成长竞争激励机制,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3、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努力构建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沟通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体系。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基地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课外活动中的作用。继续深入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系列活动,引导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服务意识。

4、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注重发挥优质教育资源,根据中小学办学规模和资源状况,逐步推进“小班化”教育。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积极发展职业高中教育。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善评价和考试制度,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5、重视特殊儿童群体的教育。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助学活动,保证每个学生不因家庭经济贫困而辍学、失学。保障女童、残疾儿童与其他儿童平等享受义务教育。保障外来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享受与本地居民子女同等待遇。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满足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需要。

6、加强儿童早期教育。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和完善0-6岁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指导服务体制,形成托幼一体化和教育部门、社会力量、家庭多元化办学的格局。

7、加强儿童科技教育。普及计算机信息教育、科普知识教育,在中小学、幼儿园开设科普课程,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儿童少年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整合社会科教资源,加强少儿科技活动设施和阵地建设,提高儿童少年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8、推进家庭教育。以“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倡导现代家庭教育的理念,形成生、养、教、管相结合的家庭教育互动模式。切实加强对家长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式教育体系。

三是儿童与法律

1、建立健全保护儿童的执法监督机制。完善有利于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的法律体系。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检查、督促保护儿童权益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保障儿童合法权益。

2、加强儿童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咨询服务。面向社会、家庭、儿童,开展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咨询、服务和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依法保护儿童权益,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责任意识,增强儿童自觉守法的意识。

3、加强儿童司法保护。依法严厉打击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及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控制并减少侵害儿童的各类刑事案件。加强对涉及未成年人民事权益纠纷的审判工作,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加大对用工单位的监督、查处力度,依法从重惩治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建立健全青少年法律援助制度和工作网络,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维权工作。

4、做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早期预防和科学矫治工作。建立社区未成年人教育防范工作网络,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预警信息采集点工作。加强对家庭暴力、流浪和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等易危害未成年人及造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新情况、新特点、新规律的研究。坚持惩治与教育相结合,谨慎处置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建立流动儿童登记管理制度,保障流动儿童的权益,预防流动儿童违法犯罪。

5、加强对儿童的社会保护。加强校园内外和文化娱乐场所的治安专项整治行动。教育引导儿童远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自觉参与环境整治行动。建立健全青少年维权的社会网络,开通青少年维权热线,进一步畅通青少年维权的渠道。

6、提高儿童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加强儿童法律知识教育、生命意识教育和自救知识、自我防范能力培训,提高儿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抵御自然灾害、防范不法侵害的能力。

四是儿童与环境

1、倡导和树立“儿童优先”的原则。将儿童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儿童事业的投入。贯彻落实有关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法律、法规,促进形成尊重儿童、爱护儿童、教育儿童的社会风尚。

2、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广泛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提高儿童爱绿、护绿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儿童积极参与“绿色”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开展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儿童的生活质量。

3、加强儿童产品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儿童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的研究、监测。全区每年组织一次质量抽查,严禁不合格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4、充分发挥传媒的宣传优势。依托各类传媒,广泛宣传塑造积极向上的儿童形象。加强对各级各类少年儿童网络、网站以及少儿图书、音像制品市场的监督管理,禁止传播色情、暴力等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信息。

5、开展丰富多彩的儿童文化活动。利用社会资源,开展适宜儿童、满足儿童发展需求的文化、体育、科普、娱乐等活动,丰富儿童精神生活。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儿童文化艺术教育教学,组织儿童文艺团体,培养艺术新人。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创建活动,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化素养。

6、加强儿童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将儿童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广开资金渠道,重点加强农村儿童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儿童校外活动教育阵地,现有的校外活动阵地要充实内容,加强管理。各类教育活动阵地、博物馆、纪念馆、科技宫等优先、免费或优惠向儿童开放。加强对少儿图书馆、图书阅览室的建设和维护,文化馆、图书馆设立少儿专门场所向儿童开放。

7、加大对困境中儿童的救助力度。重视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和教育管理,依托民政部门的救助管理站建成设施独立、管理分区、具备教育条件的区级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

8、加强社区儿童工作。建立区、街儿童少年社区教育工作机构。在社区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广泛吸引儿童参与,提高儿童自主参与率,逐步形成社区对儿童服务、教育和管理的新模式。

五、重点建设任务

1、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建成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并实现“五有”标准,即有活动设施、教学设备、娱乐场所、师资力量、数字化条件。

2、开展母婴健康工程。全面改善妇幼卫生服务条件,提升服务能力。为区妇幼保健机构、街道级卫生院添置必要的产科设备。加强业务用房扩建和危房改建工作,提高母婴就医和健康维护水平。

3、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加强对家长学校的规范指导和管理,特别是提高母亲的素质。完善区级家庭教育网络,提高家庭道德水准和家庭育人水平。新晨

4、儿童文化建设工作。与打造“文化”相适应,加快儿童文化事业发展。增加对儿童文化创作和研究的投入,设立少儿文艺作品奖励基金。组织少儿文艺创作评比,对优秀的少儿文学艺术作品和创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十二五”末,举办儿童文化艺术创作展演活动和授奖仪式,并推出一批儿童文化艺术精品,提升我区儿童文化艺术创作的水平和地位。

5、启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警示教育。设立面向未成年人的社区法制宣传、社区矫治和帮教基地。建立保护未成年人救助机制,加强未成年犯管教工作。建立并普及社区少儿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六、组织实施和监测评估

(一)组织实施

1、《区儿童发展规划》由区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各成员单位以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根据规划要求,结合各自职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

2、区政府将把《规划》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统筹安排。把规划的实施作为政府抓好儿童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政府主要负责人和主管负责人的政绩考核内容,并把《规划》实施情况列入每年政府工作报告。

3、要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的任务分解、年度报告、监测统计和评估制度。政府每年召开一次规划实施工作会,总结交流规划实施情况,推动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4、区政府要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人、财、物的保障。妇儿工委办公室机构单设,专职人员编制按规定配备到位。要把《规划》实施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年增加。

(二)监测与评估

1、区政府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各成员单位应将监测统计工作列入本系统年度常规统计中,及时准确反映儿童发展的状况和变化。要加强对反映全区规划执行情况各项数据资料的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制定有效干预措施,确保如期达标。

2、建立监测评估工作制度。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设立监测评估领导小组,下设监测统计组和专家评估组。

——领导小组职责是:负责监测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审批监测评估方案和监测评估报告。监督计划执行情况,根据监测评估结果研究提出相应对策。

——监测统计组的职责是:负责监测统计工作,由区统计局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每年按工作计划要求搜集、整理有关数据和资料,开展监测统计业务知识培训,指导各系统、各部门监测统计工作,编发有关统计资料,完成监测统计报表和监测报告。

儿童心理健康教案篇6

【关键词】建立档案帮助学习开展活动指导交友心理辅导

留守儿童是农村的普遍现象。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由隔代监护或亲朋监护,造成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的呵护和相伴。这种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使青少年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格发育不健全,他们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青少年明显许多。因此,在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学校责无旁贷,应担当“主角”,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让留守儿童在学校也感受到心灵的关爱。那么,笔者就学校怎样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建立个人档案,使留守儿童感受关爱

在实践中,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个人档案。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联系沟通情况等。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留守儿童班主任手册”,每周记载一次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情况,每月进行一次交流谈心的家访,强调联系和沟通的问题,并及时做好记录。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建立起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方便的沟通渠道,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链,使留守儿童感受时时有关爱。

二帮助他们学习,使留守儿童提高成绩

留守儿童由于缺失了家庭的关爱与教育,相当一部分儿童的学习成绩会相对落后或不平衡,不够理想,从而产生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如果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鼓励,便会无所适从或自暴自弃,这时我们除了帮助他们树立人人都会成功、都有成功的希望之外,还必须加强辅导、帮助。

教师要及时全面了解、分析学生的成绩变化,找到最佳的教育方法,既做学生学习的“导师”,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爱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又要做学生学习的“调度师”,协调各学科、时间安排,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增强自信心。如我校留守儿童黄某,父母一直在外打工,缺少父爱、母爱的她,从小心灵就蒙上了一层阴影。她跟随着爷爷、奶奶生活,老人不识字,无法督促其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产生了厌学的情绪。针对这一情况,老师给予热心辅导,班级又开展了“一帮一”学习小组活动,在浓厚的“助学”氛围中,她的学习兴趣浓了,成绩也明显提高了。

三开展各种活动,使留守儿童体验学习的快乐

大部分留守儿童脱离双亲,在祖辈的溺爱中成长,孩子们勇于表达想法,思维也相对活跃,教师应适时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思考力,培养创新精神。因此在课内、课外尽量多组织一些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活动、才艺展示、生日party等,发挥其特长、优势,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自觉远离不良诱惑,在活动中享受快乐,体验实践的成功,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四指导慎重交友,使留守儿童远离陋习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留守儿童往往盲目交友,以消除孤独寂寞,可是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沾染一系列不良的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同时也要正确引导网络文化对孩子的影响。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五加强心理辅导,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儿童心理健康教案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7-0003-01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农村中剩余劳动力增加,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增多,导致大批未成年孩子被留在农村,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由此产生。留守儿童群体出现反映出我国在就业发展以及人口流动方面出现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因此如何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态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1留守儿童问题论述

根据相关调查和统计发现,我国的留守儿童群体逐渐扩大,这引起了社会广届的重视。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主要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农民外出进行经商或者务工,导致很多儿童留守在农村。很多人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原因在于贫困地区很多农民因为自身生活方面的压力,进入城市务工,很多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儿童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在正常的成长阶段中,很多儿童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缺少家庭关爱,这些儿童都处于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根据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早期,我国对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并不常见。但是,据最近的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报道开始关注农村儿童留守问题,说明这已经成为大众所关注的对象。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在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进入城市的农村务工人员逐渐增加,而他们的子女也就逐渐被迫成为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增多的问题,我国不但需要在人口流动以及就业方面加快进程,还应该加强对于这些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呵护。

2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分析

2.1完善学校建设: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处在义务教育的主要阶段,这同时也是他们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几年。在这个阶段内,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学校内,因此,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上,完善学校对于寄宿制度的建设十分重要。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自立能力,因此,对于大多数初中学校来说,学生对于寄宿制的学校接受能力更高。农村的寄宿制学校能够有效帮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关爱,在学校的监督下,他们的心理问题可以及时得到关注并解决。因此,呼吁农村建设寄宿制学校是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对策。在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不仅在心理上能够得到有效帮助,还能够更多地接触新朋友,在增强自立性和交际性方面也大有裨益。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方面的建设是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实现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案。

2.2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预防和干预:学校是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场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留守儿童的“家”。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无疑需要借助学校教师和领导的力量来完成。学校方面首先需要组织建立全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档案,档案当中应该详细记载留守儿童自身总体的心理状态。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很多学生容易出现心理方面的偏差。而农村留守儿童处在特殊的生长环境下,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很高。例如,对于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在发现的过程中及时财务有效措施,具体可以是邀请学校专门的心理方面教师对学生进行单独开导,解决学生心理困扰的问题。对于学生在生活和心理上出现的产生的负担和压力,教师应该在了解了事实之后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其次,学校还可以增加设置一些趣味性课堂,在在趣味课堂中适当涉及到心理辅导以及法治方面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引导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并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具体可以是教师在课前搜集心理辅导和法律知识普及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料,在课程开始之前向学生进行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生处在好奇心较强的阶段,他们在被视频资料吸引的过程中,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心理辅导和法治学习的状态中。

2.3加强班级管理和教学设置: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他们在这个阶段中容易出现心理波动,很多学生在这个阶段中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本身生长环境特殊,再加上自身心理发展特点,他们出现心理疾病的几率更大。因此,教师作为接触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重要人员,在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是最为合适的教育主导力量。因此,笔者认为在学校学习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教师应该付出更多努力。在课堂的管理上,教师应该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将课堂管理与心理辅导相结合。例如,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心理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准备一些心理知识方面的趣味故事,将讲述故事作为教学的第一环节。中学生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在听取小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自动进入到故事情节中。教师在讲完小故事之后,引导学生对于故事的情节和结果发表意见,以此了解每个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不同看法,进而发现学生的各项心理特征,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身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组成几个小组,选出组长将本组的意见统一表达。最后,教师引导每个小组组员对于对方组的意见进行分析和讲解。学生在表达自身意见的过程中,不但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还在理解故事情节的环节中受到了有效的心理辅导。

结语: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属于一个比较长期的现象,其中涉及到很多教育以及社会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共同的努力。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范围的扩大表明我国在教育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矛盾更加突出。笔者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展开了论述,并且对于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改善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华强,徐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2(02).

[2]张连生,杨洁,朱玉婷,向安莉.湖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02).

[3]曹会.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J].才智.2012(07).

儿童心理健康教案篇8

一、成立留守儿童管护小组。

新学期一开学,学校迅速成立留守儿童管护小组,由校长任组长,生活老师任副组长,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为成员。利用报名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摸底,对班级中的留守儿童开展细致的调查,对他们的家庭、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成长需要,建立档案。我校共有在校学生685人,其中留守儿童363人,占53%。在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立足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在各班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学校及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内容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家长姓名、外出地点、经济收入、家庭住址、留守原因、家长联系电话、留守后监护人、监护人联系电话、学生主要表现等,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要求生活老师和班主任能“一口清”,说出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以便遇到问题能在第一时间与相关人联系。

三、完善沟通渠道。

各班通过班会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相互交流,融洽师生、学生之间的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拉近相互距离,增加彼此信任。同时学校提供电话,设立“亲情专线”,让留守儿童能够随时与家长联系,加强学生、家长、临时监护人、老师之间的联系,督促家长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

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

学校以干部作风整顿为契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着力点,将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班内学生中,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特别是对住校的留守儿童更要关心,因其长期没在父母及监护人身边,老师要充当起父母的角色,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让其感觉到父母就在他们身边。在教学工作中,班主任要制定留守儿童工作计划,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视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对住校的留守儿童免费提供脸盆、毛巾、饭盒,安排专人管理,深入宿舍指导学生妥善安排一周生活,随时了解学生情况,解决实际困难。并在社会中广泛宣传,让全社会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形成关爱的工作合力,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也能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五、从心理健康教育着手,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是心理问题,学校要求教师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施以更多的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充分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留意每个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进行有关心理健康知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教师在和留守儿童交流时,要正确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判断力和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六、启动关爱工程,结成帮扶对子。

发挥镇、村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选择文化程度较高、社会责任心较强、家庭经济条件教好的党员干部作为“家长”人选。同时,发动农村、社区“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党员、老模范)人员组建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队伍,采取“五老”与“留守儿童”结对子,组建“留守儿童之家示范点”等方式,切实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七、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监护能力。

儿童心理健康教案篇9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长。从2000-2010年的10年间,我国留守儿童人数从2390万增长至6100万,增长了1.6倍,在6.6亿农村常住人口中,留守儿童占9%,平均每10个儿童就有4人是留守儿童。[1]“留守儿童”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儿童健康概念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心理的健康。中央教科所对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指出留守儿童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2]有学者研究指出,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胆小、懦弱、内向、自卑、孤僻,[3]主要表现在焦虑、自责、冲动、过敏、孤独等倾向。也有学着指出部分留守儿童道德偏差、行为不良等倾向。[4]近年来报刊杂志报道的极端案例使得“留守儿童”在许多人眼中等同于“问题儿童”。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对子女的养育功能不仅是“养”更在于“育”。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手段的发达,大部分外出的父母能够经常性的与子女通过电话或者视频进行沟通,但是由于意识不到心理健康在儿童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大部分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物质生活状况、身体健康情况以及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情绪情感体验,[5]即便是一些家长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也不知道如何提供帮助。而在对留守儿童生活状态的调查显示,[1]隔代家庭看护的比例为33%,单亲家庭占到29%;单亲隔代家庭的比例为24%;还有14%的留守儿童生活在其他类型的家庭中。这些寄养家庭或者单亲抚养的家庭由于生活的压力和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缺乏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也不能有效的对他们进行恰当的辅导。有调查数据表明,87%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缺乏安全感。24%的留守儿童遇到烦心事时与自己要好的同学或朋友倾诉,剩余的则选择闷在心里。[6]因此父母的外出不仅拉开了亲子间的空间距离,也使得亲子间的沟通频率减少,沟通内容单一,亲子间缺乏情感的互动,最终弱化了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功能。

二、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策略

1、父母要强化教育子女的职责意识

父母应该慎重选择外出务工的时间段,挑选认真负责、有精力和能力照顾孩子的监护人,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如,监护人、老师、其他家长等联系全方位的了解孩子,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家长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多回家看望孩子,利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多陪伴多交流,平日里通过电话、书信、视频等形式经常与孩子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和情绪体验。另外,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要对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努力,多用鼓励和支持,少用惩罚和责骂。不仅要给予留守儿童身体和心理上的安全,更要使他们充分感到父母和监护人的支持,给与他们自尊和爱的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和监护人要经常主动的询问孩子的感受,在鼓励留守儿童独立性的同时,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情绪。

2、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力

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度过的。因此,学校应该努力给儿童营造一个能化解儿童不良情绪体验的环境,在留守儿童受到挫折时及时给与支持,为儿童健康情绪模式的形成做出努力。

首先,学校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由专人负责管理。档案内容应涵盖留守儿童家庭基本信息、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日常表现、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反映的留守儿童在校思想和行为表现,通过综合分析、分类整理归纳出典型问题,依此制定解决方案,做好帮助引导工作。

其次,学校可以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和留守儿童生活教师,给留守儿童提供化解不良情绪的途径。这两类老师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及时地了解留守儿童在学习、思想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帮助和针对性的指导。生活老师侧重在生活上嘘寒问暖,在学习上教育辅导,在感情上交流慰籍,引导留守儿童学会爱与被爱,掌握正确情绪表达方式,建立更加融洽的人际关系。心理咨询老师侧重于开展心理咨询和矫正工作。心理咨询老师要积极关注留守儿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建立缓解释放压力的正确方法,防范于未然,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及学校教师的的教育引导,使其提高认知、转变观念,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留守儿童情绪认知的发展。一方面,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心理知识的专门培训,使其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以有利于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和辅导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或节日学生父母回家探亲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座谈会。邀请留守儿童班主任、家长和监护人、以及有着丰富教育经验的专家及儿童家长代表参加,通过对教育问题和经验的分享交流,提高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对儿童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他们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心,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促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

3、教师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教师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素质。教师适时与必要的引导和教育,有助于建立留守儿童对教师的信任感,帮助他们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同时,他们甚至比父母陪伴留守儿童的时间更长。作为最容易接触到留守儿童的人,教师更加容易了解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也更具备对留守儿童做好教育和引导的能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因此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多学习一些儿童的心理教育知识,教会孩子一些必要的调节情绪的方法,为儿童将来走入社会打好基础。

作为低年级的教师更要增加新入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一方面使促使儿童之间以及儿童与教师之间信任感的建立,尽快使儿童熟悉环境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另一方面,在平时工作中教师也要细致的做好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引导孩子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对儿童之间不恰当的言语及行为交流方式给予及时的剖析和纠正,培养和提高留守儿童情绪表达的认知能力,提高个人的群体接纳程度,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4、整合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在加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同时,政府也要充分发掘共青团、妇联、居委会等组织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导,促使家庭充分发挥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全方位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长学校主要由共青团、妇联、居委会负责筹办,选择有能力和责任心的人担任校长,吸纳有丰富教育经验的家长、教师以及社会相关机构人员组成家长学校的成员,家长学校的成员共同研究制定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的形式等等。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以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中的实际案例为主,让参与的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多谈谈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采取问答、讨论等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教师结合案例教授教育和沟通的技巧与方法。通过交流和学习,最终使他们提高了认知,学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有效的改进了家庭的教养方式,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3)37-49.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3]卢利亚.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求索,2007(7)151-153.

[4]李化树.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的道德成长问题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7(4)13-14.

[5]张雪梅.六大问题阻碍工作拿什么来呵护留守儿童[n].中国教育报,2007.3-13.

[6]任露,毛齐明.留守儿童家庭情感生活调查[J].基础教育,2014(3)98-104.

儿童心理健康教案篇10

(一)研究的缘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做了详细的阐述:“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国家已经意识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将影响幼儿一生的成长。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根据我们对幼儿园幼儿的调查显示(请参看附件1),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还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阴影,从目前幼儿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咨询机制、缺乏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而在幼儿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就显得十分迫切。

(二)国内外研究简述

学者李槐青在文章《幼儿心理探究途径探讨》中从理论的角度提出应加强家庭、社区、幼儿园相结合形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但是缺乏实践研究的支撑,也缺乏操作性。学者姚本先和邓明在文章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与途径》中也强调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与社区、家庭合作,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目前国内的研究者把幼儿园、家庭、社区联成一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学者们的研究也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缺乏实践的研究和应用,也缺乏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与社区进行一个整合的深层次和系统性的研究,不能够深入挖掘幼儿心理状况,提出解决策略。

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俊利认为幼儿的早期教育应该以训练为主,幼儿是用他的感觉器官来感受身边的世界,他们通过触摸、感觉、行走来使自己获得各种能力和技巧。她认为感官训练是培养孩子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国的一些专家认为她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个体,缺乏与同伴合作的机会,忽视儿童的情感陶冶和社会化过程。著名教育家加德纳认为幼儿表现出来的能力,初步获得这些发展并不需正规教育,这些能力的获得大多是通过透过幼儿世界或接触范围,自发性互动产生的,环境的影响和文化的演变对儿童的潜能发展至关重要。意大利人洛利斯・马拉齐利和当地的幼教工作者创办了瑞吉欧方案教学,注重社会的支持和家长的参与,学校注重民主管理与合作,课程灵活多变教学注重研究、强调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国外的研究注重幼儿个体的智力及能力的培养开发,对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培养不够。

二、研究主要内容和目的

1.通过研究大沥镇各片区幼儿园中幼儿的各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和操作策略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更为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2.在大量个案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挖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原则,形成有效、操作性强、有针对性的活动方案。

3.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幼儿园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4.尝试通过实践研究社区委员会、社区医院精神科医生、学校三者之间的合作研究,探索一种“四位一体”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为幼儿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个案观察法、行动研究法。

1.文献法:查阅幼儿健康教育的相关资料,并结合本园实际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2.问卷调查法:在本课题的前期、中期等时间段,下发一些教师、家长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家长对幼儿健康教育的认识等,可先进行问卷内容的征集,再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书面调查。使课题研究尽可能的真实、可信、有效。

3.个案观察法:有针对性地对观察幼儿某一情境下或某一方面的行为表现,并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行动研究法:在教育实践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其有效性,并对每一阶段的研究进行反思、总结,从而调整课题实施方案,使课题研究凸显实效性。

四、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启动学习阶段(2010年4月―2010年5月)。包括参加相关培训讲座,召开启动会议,对全镇下辖的幼儿园进行心理健康情况的调研,成立研究核心小组并分工布置任务。培训师资,开展园本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第二阶段:初级研究阶段(2010年5月―2011年2月)。交流学习,提高认识,园园联合,形成片区幼儿园心理健康探究共同体,定期召开家长会争取家长支持,课题组定期交流、小结、检查工作,撰写初级阶段研究总结等。

3.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深入研究。(2011年2月―2012年2月)。扩大研究“统一战线”,探索幼儿园、家庭、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和社区医院心理健康科“四位一体”的研究模式。包括对上一阶段的成果进行巩固和深化,并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

4.第四阶段:总结成果阶段(2012年2月―2012年7月)。包括收集教师有关教案、经验总结、心得、随笔等工作资料,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并思考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五、创新表现――构建了“四位一体”的研究方式及策略

本课题首次开展四位一体的研究即把幼儿园、家庭、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社区医院的心理健康科联系成一个整体,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优势,还有大沥镇各片区的幼儿园一起进行研究。这样为研究增加了联系为彼此之间的学习和借鉴提供了机会,这些条件都为进行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研究提供了广泛的素材,为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分两大部分,四位一体的功能简述和四位一体怎样合作的。

简述“四位一体”各自的功能

1.家庭教养环境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有研究表明0到6岁幼儿生活的家庭环境决定着幼儿长大成人之后的心理健康,换句话说,成人的心理问题以及引发犯罪等一些社会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0到6岁的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初始环境,儿童最初形成的人格特征,同家庭的初始教育关系极大。因此儿童教育工作者们有一个相当确定的观念,那就是任何形式的儿童心理问题,除非是源自于明确的身体疾病,否则,只有一个原因,即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影响所致。可见,幼儿的家庭教养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幼儿园不具有的,因此联合家庭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家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持久性和连续性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

2.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教师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把握不够,可能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此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最主要的一方就是幼儿园,显而易见教师们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方面需要加强,这需要一些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弥补其理论不足的一面。因此,邀请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的心理资询师来幼儿园为教师做幼儿心理学方面的讲座,提高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社区医院的心理健康科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疾病预防方式受到国家的关心和支持,常见的儿童传染病通过简易而有效的计划免疫使发病率急剧下降。其他的儿童常见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腹泻病、营养缺乏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步下降。另外,医学模式也在改变,由原先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地被目前的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所替代,引起疾病的原因除了生物因素外,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在某种程度上后两者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因此,社区医院的心理健康科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区医院的心理健康科的医生长期与患心理问题的儿童接触,对那些身患心理问题的幼儿的心理行为变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模式,这是家庭、幼儿园、社区家长心理健康中心不具备的条件,这些条件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邀请社区医院心理健康科医生对教师和家长开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讲座,对于整个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