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十篇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十篇

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2:10

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篇1

【关键词】通识教育;古代音乐教育;思想

一、通识教育视角下进行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一)以通识教育为视角有助于促进中国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目前国际领域诸多大学都在推崇通识教育的议题,同时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已经取得广泛共识,在国际教育领域获得话语权,需要重视通识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与国际社会进行交流,而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到音乐教育思想及理念中,能够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国际交流提供前提条件,促进教育方法的不断完善[1]。(二)应用通识教育实现素质教育教学目标。通识教育可以视作为具有给个性化特征的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视角下的教学活动不仅关注专业知识,同时需要关注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美学素养以及综合实践素养等内容,在学科知识学习从基础上,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在全面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自主选课、自觉完善,以促进素质教育综合教育目标的实现。(三)通识教育有助于促进现代教育理念的中国化发展。当前中国教育领域的教育体系、教育经验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异,国外的通识教育已经拓展形成全人教育、能力拓展教育、自由教育等模式。中国教育领域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引入通识教育理念,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现代教育理念引入到中国教育领域,在本土化的实践过程中,将多元教育理念整合,契合中国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即体现音乐教育的民族化,同时又具有音乐教育的现代化,实现现代教育理念的中国化发展,也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

二、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思想的特征

(一)功利性特征。原始社会时期音乐作为人们与神灵进行沟通的工具,应用乐舞为主要表现形式,音乐教育处于萌芽发展阶段,音乐教育存在宗教色彩,但是能够明显体现出音乐教育的本质目的,祈福、祭祀等活动都能够体现其中存在的功利性。虽然中国历史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从先秦直至明清,以祈福和祭祀为主要形式的乐舞活动一直存在,为满足各种活动的乐舞活动需要,音乐教育的功利性特征也一直被保留和延续。(二)审美性特征。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音乐教育也经历巅峰发展时期,受到封建文化礼制的约束和制约,礼乐教育成为音乐教育的主体,以西周时期为主要代表[2]。修海林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强调“西周的礼乐教育具有伦理化、政治化、宗教化性质”,音乐教育形式主要体现为个体行为方式,融合个人教育观念,内在心理、观念意识、情感体验的相互融合能够体现其中的艺术文化内涵。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音乐教育体现本体作用,在体现社会功能的同时,还表现出艺术形式自身的审美性特征,以实现音乐教育对于教育对象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三、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古代音乐教育思想特点

(一)自然化特点。音乐教育以教育活动为载体发挥教育作用,古代音乐教育活动为自然性活动,歌舞形式来源于人们的劳动生活,而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也主要以口耳相传为主,无需借助外界工具,因而体现音乐教育的自然化特点。(二)社会化特点。古代音乐教育具有社会化功能,通过音乐教育为途径陶冶教育对象的情操,社会的发展促进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的社会化特点也愈加明显[3]。遵循音乐教育的社会化特点,要引导学生能够契合社会需要进行知识与技能学习,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为主要学习目标,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是通识教育视角下古代音乐教育体现的主要思想特点。

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内涵

(一)体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古代音乐教育将教育对象作为关注点,教育对象自身的音乐形式应用领域存在差异,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也存在差异,音乐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感性化特征,通过音乐内容表达情感,利用音乐表演诠释情感和学习体验,由于音乐的表现形式可以将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行展现,音乐教育也可以实现个人情感的传递,音乐教育也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工具。“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为主要特征,通识教育视角下的教育活动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的思维认知为基础,以体现教育内容的适用性与有效性。音乐教育活动可以选择合理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实践表演环节深化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通过教学活动内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以提升教学效率[4]。(二)重视学生知识向综合素质的转化。音乐教育活动传授学生音乐知识,而学生将知识的内化则是实现通识教育价值的关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也是学生学习意识与思维的引导者,学生如何能够尽快实现音乐知识的自我转化,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知识并不是音乐教育的唯一目标,通过音乐教育活动获得更多的收获,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目的。(三)通过音乐教育实现“知情合一”。教师开展音乐教育需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人具有个人思维与情感意识,通过音乐艺术对人思想的感染作用,能够使教育对象的情感得到升华,在意识层面实现理性意识与感性意识的结合。音乐教育活动中需要表现其主导思想,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在音乐教育活动中也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其存在的功利性和审美性特征,有助于学生以功利性为导向理解音乐内容,以审美性为导向体会音乐文化内涵[5]。古代音乐教育思想实践于音乐教育领域,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知情合一”。

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篇2

从多元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当前的音乐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理念

由于中国的音乐教学起步比较晚,特别是中国的高校音乐教学早期完全照搬了西方音乐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步的与国际音乐教学开始交流,而直到现在中国的音乐教学的方法和理念都是偏西方化的,尽管随着我国音乐教学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逐渐开始了音乐教学的改革,但是目前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还有明确定义,相关的课程建设相对来说也不是非常完善,教学观念上仍然是重技能而轻文化的。

2、课程设置

目前国家高等音乐教学大纲相对来说较为陈旧,尽管已经经历了多次修改和调整。但是在课程结构上整体仍然是模仿艺术教学的,一般的课程设置为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少量选修课等,而且专业理论课程划分非常清晰,课程之间的联系比较少,整体结构较为混论。对于实践技能的教学教师指导也偏向于理论化,强调“高、深、精”,忽略了对音乐作品的文化解读以及更深层次的理解。而教育类的课程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脱离了专业的实际需要,选修课中人文类课程较少。

二、多元文化传播视域下的音乐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挂念,适应多元文化传播下的文化趋势,必须对音乐教学进行改革,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为:

1、教学观念的多元化发展

多元文化传播背景下的音乐教育更加要重视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多元文化,教师要有意的让学生感受多元文化的熏陶,让学生领悟多元文化的内涵。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传统的观念:首先是音乐教师的角度。教学观念的改革比对要对音乐教学的教师进行全面的教育,分析现代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多元文化传播的视角下,必须综合分析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世界文化之间的平衡关系,鉴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重视教师文化素养的培养,毕竟工作在第一线的音乐教师是教学观念改革的先行者,因此除了要保证基本的学习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外,还需要明白音乐教育背后的人文内涵,从课程的性质、基本理论和课程目标来完成相关的教学观念的改革,不断的丰富教师们的文化事业,突破固有的教学思维观念,让高校音乐教师能够适应新时期音乐教学的素质需要。其次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逐渐的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逐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学生不仅要重视技巧的提高,更加要重视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是音乐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其课程设置的基本教学内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鉴赏能力、表现力、创造力和音乐文化。因此中国当前的音乐教育也大体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其课程设置也依据这些教育内容分为了音乐审美课程、音乐表现课程、音乐创造力培养课程、音乐文化解读类课程。音乐审美教学是以审美为基础的教学,已经收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审美教学不仅仅可以陶冶情操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对于能够提高学生基本的素养,开发智力。因此在必须进一步的深化审美教育的理念,拓宽学生音乐学习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对音乐更深层次的解读能力。音乐表现教学是音乐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课程,表现类课程一般是以乐器学习基础,并借助演奏技巧和理论的提升来提高其对于音乐的表现力,不同的演唱技法和乐器演奏技巧也可以加入了多元文化的影响。

音乐是一种表现艺术,这种表现艺术必然和一个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体现着重要的联系,而多元文化传播下的音乐课程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从文化赏析的角度分析和解读音乐技能教育和文化素质结合方法,为音乐表现教学营造一个合理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从多元化文化传播的角度去理解音乐、赏析音乐和表现音乐,因此多元文化传播视角下的音乐表现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在演唱技巧和旋律特征等基础层面,而是在这个基础上传达音乐多元化的理论,逐步的提高其艺术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音乐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培养其对音乐文化的敏感性。在多元文化传播背景下,必须避免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的方法,站在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音乐文化教学的内涵,重视此类课程设置的完善。为此教师必须开阔自己的视野,采取一种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教学方法,从教学形式和内容来创新音乐文化课程的教学模式。在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文化不仅要重视民族文化的学习,更加也要学习国外的先进音乐文化,并且不断重视音乐文化的课程深度挖掘,重视音乐文化的理论体系构建。

三、结语

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篇3

【关键词】现状;传播视角;大学音乐教学;联系性;有效性

一、大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教师的教学已经不是简单传授了,目前的大学音乐教学,由于音乐课程的特别,每个学生的吸收和反馈能力不一。在传播学介入大学音乐教学后,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很好的体验,从而对音乐课程产生了浓厚的热爱兴趣,能够使学生真正体验到音乐的美。

二、传播学和音乐教学

(一)传播学。众所周知,传播学起源于美国,传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受信息传播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传播学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首先,这是一门以社会关系传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交叉学科。其次,“传播”是一种比较基本的社会功能,传播过程中要与各种因素紧密联合。各种符号系统的自然形成与传播过程的功能被广泛使用,传播也包括信息、媒介、传播者和受众。如今传播学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二)音乐教学。音乐教学主要是由音乐教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学习音乐和鉴赏音乐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并达到国家需要的音乐人才标准。音乐教学活动本就自带有特殊性,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音乐教室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同学们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并且用心去感悟音乐美好,而且可以起到陶冶情操,热爱生活的作用。教师应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媒体,与传播学的结合下,充分给学生体验到音乐的无限魅力。(三)传播学与音乐教学联系性。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播。那么对于如何把音乐教学内容灵活地传授给学生,这是很关键的一点。传播学的介入既拓展了传播学的范围,同而也促进了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这门交叉性学科的介入,对音乐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质量,以及教学反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在传播视角下对大学音乐教学的有效分析

音乐学科具有情感性审美的特点,音乐教学是一门审美性的教育,大学音乐教学与信息传播相结合起来,给音乐教学课程融入了新的色彩。(一)传播视角下大学音乐教学的教学理念。近几年来,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倡导大学音乐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进而培养社会上需要的真正优秀人才。而大学音乐教学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而教学理念是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水准和教学口号。最重要的是音乐教师要真正理解传播学介入的作用,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有效引入传播学走进音乐教学课堂中,其次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在无形中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明白音乐不是消遣娱乐欣赏的,而是需要学生用心倾听,拥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二)传播视角下大学音乐教学的教学内容。往常的音乐教学,音乐教师通常都是以音乐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很少有其他类型的乐曲供学生鉴赏和倾听。那么考虑到这些问题,就需要音乐教师不断丰富和创新自己的教学内容,提前准备与课本有关的音乐典故和其他相关乐曲,结合大学生的音乐基础悟性和特点,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中。音乐传播具体有丰富多样性,教学内容尽量和生活现实贴近,重要的是要把音乐教学与传播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追求音乐之美的路上更加充满激情和热爱。(三)传播视角下大学音乐教学的教学方法。音乐教学方法和音乐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由于教学内容的创新改进,教学方法也随之自然改变,在传播视角下的大学音乐教学方法应由音乐教师不断丰富改进,能够合理利用身边的多媒体音乐和音乐乐器等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也就是课件ppt的创新和一些音乐视频在课堂中播放,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四)传播视角下大学音乐教学的教学过程。学校应充分将教学评价反馈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在音乐教学中当然也不例外。而大学音乐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音乐传播者,通过媒介、信息等传递给学生,整个过程也并非像以前一样教师占有主导地位,现在的教学过程是由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可以适时采纳学生所提的教学过程意见,不断改进更新教学过程,不局限于课本内容,课外教学也是传播的一部分,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课外教学丰富乐理知识的好习惯。

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篇4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职业学校;音乐教学;具体作用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审美教育开始受到关注与重视,并成为职业院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音乐审美教学是音乐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能有效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使其在音乐教学的影响下不断提升自身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除此之外,音乐审美教育还能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受到熏陶,其重要地位更为显著。因此,职业院校必须重视音乐审美教育,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简述音乐审美教育

为有效了解音乐审美教育这一根本概念,我们主要从狭义、广义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理解。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分析,音乐审美教育是指在进行教育过程中,需要将音乐审美素养作为基础,进而对艺术审美进行全面的培养,使学习者能够以音乐艺术为基础,领会到更多艺术中的内涵与价值,从而改变学习者的思维模式与思维观念;从狭义的角度进行分析,音乐审美教育是指音乐作品或音乐形式为基础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音乐认知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悟音乐。

二、音乐审美教育在职业院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音乐教育本身便是以音乐审美为基础而开展教学的,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音乐审美素养,才能在后续掌握音乐知识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感体验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内涵、魅力与价值。因此,音乐教学是以理性的知识与感性的情感体验为基础。如果这两方面中有任何一部分存在欠缺,都会严重影响职业院校音乐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职业院校学生本身音乐基础存在一定欠缺,音乐审美素养整体上参差不齐,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体会到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情感与内涵,这将会导致音乐教学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学生音乐审美教育,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审美素养,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奠定坚实基础[1]。

(二)强化音乐课程教学效果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使职业院校开始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训,其对学生艺术类素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因此,音乐教学也成为职业院校重视的教学内容。虽然已经有部分职业院校投入大量的教学精力与教学资源在音乐教学之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一个原因便是职业院校学生本身因为素质偏低,对音乐艺术的了解较少,无法理解其中所包含的魅力、价值与内涵,也无法真正体会到音乐艺术中所突出的美感。这样一来,整个音乐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流于表面形式,根本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与情感深处,自然也无法达到原本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音乐审美素养教学,在此辅助之下,学生便能够不断提高自身审美素养,进而真正理解音乐中所包含的知识内涵与情感,有效提升学校音乐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为后续的音乐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已经成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发展的必然渠道。结合音乐教学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广义上的音乐审美教学能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的三观心灵思想受到渲染与美化,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除此之外,职业院校的学生本身便处于身心成长重要时期,有些人还未能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思想状态上也存在一定欠缺。因此,音乐审美教育课程便是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使学生能够在音乐的引导下感受到生活中所有表达传达美的事物,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学生日后的成长与发展始终坚持正确道路[2]。

三、职业院校音乐教学中加强音乐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合理规划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在对职业院校完成音乐审美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才能保证其教学效果的高质量。若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不良内容,则会导致学生本身音乐审美素养受到不良影响,进而使其音乐核心素养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规划设计时,应当重视教材本身的安排,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而完成整个课堂的科学设计,保证课堂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带来素质更高效率、更好的音乐审美服务。例如,教师在进行《欢乐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准备类似的音乐作品作为辅助教学资源,如《月光》《梦中的婚礼》等。在找到这些教学资源之后,就是需要将教学资源与《欢乐颂》之间进行对比,罗列他们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这些内容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所学钢琴去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比较性审美能力,使其能够在对比与共同感受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素养,寻找到音乐的魅力与艺术感。

(二)全面优化音乐教学方式音乐审美素养教学本身并不是仅让学生了解音乐知识,还需要学生在反复听取音乐作品过程中,以更为科学、合理、全面的方式了解相关音乐艺术的内涵,使学生能够借用文字或其他形式表达音乐衣服的思想情感。因此,结合理论的知识性教学和结合感性的情感类教学是音乐教学的本质,教师必须要充分结合理性教学与感性教学,使整个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不断提升,在理论教学的烘托下审美教育才能更好开展。在实际音乐审美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多元化的方式开展教学,利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理论知识与情感体验之间的融合,并将其融入到所欣赏的音乐作品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整个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情感,能够更好地对整个音乐作品进行解构[3]。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为保证职业院校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能够得到有效培养与提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部分职业学校学生本身对艺术类事物了解较少,尤其是在音乐审美方面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等待教师与个人去涂抹。对音乐审美素养概念了解较少的学生们根本无法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能够明白音乐充满人们的每一个生活角度的同时,了解音乐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人群,有音乐的地方便会有情感的互通性和艺术的连贯性。若形成错误的审美观念,将会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培养自身音乐素养,使自身的艺术涵养不断降低。音乐审美本身是将因为艺术融合在生活之后进行探索研究与感悟,因此,音乐审美与探索生活之间本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始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各类事物,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眼光与审美意识。

(四)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造理论知识的研究与分析仅仅是音乐审美教学的其中一个部分,而情感内涵的深层次体验才是整个音乐审美素养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部分。学生在接受教师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入进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音乐审美素养,否则对于整个音乐的欣赏只能停在较为粗浅的层面上。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以实践为基础开展各类音乐艺术学习,例如演唱、乐器演奏等方式,都能够感受到音乐艺术本身所表现出的魅力与价值。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创造力对于音乐审美素养不断提升的重要性,除了对音乐艺术的鉴赏之外,音乐创作也是音乐审美素养中应当包含的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较为简单的音乐创造,使学生能够在创造过程中有效提升自身音乐审美素养,使其创新创造意识不断提高,为其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五)重视音乐审美与综合素养的结合随着素质教育与影响范围逐渐扩大,职业院校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其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直接挂钩。教学本身便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想要保证学生音乐审美素养不断提升,需要将其与综合素养结合,以综合素养培养方式强化音乐审美素养教育,同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成长。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爱我中华》等歌曲时,教师可以将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主题提炼出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思想与情感。在进行正式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相关的爱国歌曲作为本节课的拓展教学资料。在实际教学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爱国歌曲,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对国家的热爱。在课堂活动时,教师还可以举办一些小型的歌唱比赛,使学生能够在良性的竞争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对爱国的认识[4]。

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篇5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探究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69

音乐在我国各阶段的教学设置中都有所涉及,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加深,音乐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占据的时间和精力比重逐渐减少。尤其是高中阶段,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直接将绝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到了考试涉及学科中去,对于音乐、美术等非考试性科目的重视度有所下降,甚至是达到了忽视的程度。音乐作为一门学科始终存在于我国各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且随着素质教育教学体制的开展,在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理念的指引下,音乐作为一门体现“美”的学科其对于学生素质培育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重视。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高中音乐教师,我将以自身的教学实际体会为基础,具体谈谈素质教育背景下该如何实现高中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并让高中音乐和其他学科完美配合帮助学生放松身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态度

我国曾经长期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应试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切为了考试,分数代表一切。所以在考试至上观念和高考选拔人才制度双重体制的影响下,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通常仅仅将参与考试的科目作为重点。音乐这一类非考试性科目不但不会得到师生的重视,反而会被认为是浪费教学时间的一种科目,因此在素质教育实行的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心理上消除对于音乐这一类非考试性学科歧视态度,从而引导学生重视音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美育的作用。

首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要从自身出发树立起对于音乐这门学科的尊重。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科目众多,而相对应的每一门学科分到的教学时间有限,这就导致很多学科尤其是考试性学科不可避免的出现学时不够用的情况。很多任课教师在此情况下最先想到的就是占用音乐、美术这一类非考试科目来弥补教学时间不足,所以作为音乐教师,我们第一步的任务就是明确拒绝此类要求,明确“可以借但一定要还”的教学原则,从而保证音乐这门学科的教学时间,让学生一步步适应上音乐课,然后才能从内容入手让学生认识到音乐课的重要性。

其次,τ谝衾纸淌来说,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和其他考试学科的教师采用同样的教学标准来要求自己。虽然音乐不在考试设置学科行列里,但任何学科都存在一定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所以音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要严格要求自己,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每节课需要教授的内容做好分类,确定教学重点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和学生的互动策略,这样才能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做到方式灵活、内容有趣,让学生能通过音乐课学到一定的知识,进而转变学生观念中上音乐课等于浪费时间的学习认知,进而一步步引导学生认可音乐课,最后主动参与音乐课。

二、学科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不同的学科知识内容不同,所存在教学目的也各有特色。对于高中音乐来说主要是通过歌曲等听觉相关的内容给予学生听觉上的享受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任务是要从学科角度出发,充分发挥音乐的学科魅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

首先,在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知识的传输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储备。学科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进行基础知识的传输,一步步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学科思维,也就是所谓的“量变带来质变”。对于任何学科来说课堂教学最为基础的内容就是通过教师作为传输媒介,利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间接经验的传输,帮助学生最为高效的获得相应的知识累积,进而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建立打好基础。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歌曲教学以及创作背景和创作人事迹的介绍,让学生明白音乐背后的故事,继而对于音乐情感的体悟更加深层化,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奠定基础。

其次,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教师要开始有意识的通过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听觉审美情趣。一方面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音乐背景介绍让学生听某些音乐或者学唱一首歌,这样学生在了解创作故事的基础上跟容易进行情感的带入,从旋律、歌词等意象和直观等两个层面对于所学歌曲进行情感的体悟和美的发现与捕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讨论式教学,即让学生集体盲听一首曲目,尤其是不带有歌词的纯音乐,仅仅是通过旋律来体悟音乐情感,然后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自由陈述自身的心得体会,由于不同学生思维审美的角度不同,也就导致不同的审美结果,不同审美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更容易拓宽学生美的体验渠道,进而在审美情趣的培养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学科间相互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联系是普遍的,事物之间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所以对于学科之间来说也不存在绝对的孤立状态,而是相互促进甚至是取长补短的,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能进行孤立教学而是要和其他学科相互呼应,相互促进。

首先,通过音乐美的体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身心的放松。音乐本身就是一门情操陶冶,情感美化类的学科,而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不稳定阶段,也是学生学习压力最大的阶段。通过音乐的美育作用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心灵的平静和精神上的暂时放松,从而为接下来紧张地学习续添动力。

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篇6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疗法民族音乐德育教育

从音乐教育被重视的发展历程来看,在西周时期已经形成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到近代清末民初(1911年前后)的学堂乐歌,再到新的历史背景下,在中小学教育中音乐课的延续,直到今天音乐的普及,无不说明音乐对教育的重要辅助作用。了解音乐已不再是专业院校学生的专利,普通高校在近几年的时间中,陆续开设了与音乐相关的课程,音乐作为“教学育人”手段之一,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高职院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的意义和价值也是无可置疑的!那么,如何设计音乐欣赏课,使非专业的学生们对音乐感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任课教师如何能像会议主持那样,时刻抓住学生耳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同学投入、参与到课堂教学内容当中,笔者作为音乐任职教师,就合理设计高职音乐欣赏课,谈些浅见。

一、强化音乐欣赏课的设计,充分发挥音乐疗法的作用

所谓音乐疗法是用音乐陶冶性情、调整心境的心理疗法。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已凸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能在大学有限的学习时间里,通过课程的设置,教师的疏导,帮助学生减轻来自于外界与内心的双重压力,使之更加积极乐观地走向社会、面对生活,是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在音乐欣赏课程的设计中,加入音乐疗法的元素,恰恰是全面素质教育取之不尽的营养源泉。

我国古代对音乐治疗的作用十分重视,认为“五音”(宫、商、角、徵、羽)通过“五行”(金、木、水、火、土)可以调节人的情志和身体功能。现代研究表明,乐曲的不同旋律、节奏、音响、速度、音调、音色,可以产生不同的情感效应和机体效应。如欢快的旋律可以加强肌肉张力、振奋精神;柔和的旋律、舒缓的节奏则可以平稳呼吸、镇静安神;优美的音色可以降低神经张力,令人轻松愉快;神秘的音响效果,可以提高注意力,令人精神集中等。正如孟子所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把握音乐的特点,音乐欣赏课上教师选择乐曲就不再是无的放矢了。就能很好地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上课不能集中精力、生活学习状态不够积极、接人待物消极懒散等不良现象,因材施教。具体曲目不再一一赘述。笔者在教学中将此环节放在每节教学内容的第一环节,效果也是较为明显的。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以往轻视音乐欣赏课的观念,学生不再只是为拿学分而进入课堂,由被动上课变为主动。从某种角度讲,教师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思维的不断更新,才能紧扣时代脉搏,适应形势的需要。

二、以民族音乐为根本,发挥音乐育人的整体效能

一节生动的音乐欣赏课,作者的调、曲、创作意图、背景等,最终只能通过音乐教师的介绍传递给学生。教师如何将无生命力的东西,变得生灵活现,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传播能力和作用呢?那就要在课程设计方面注重由内到外,从局部到整体的全盘设计。

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与汉族有着明显的区别,所谓中华民族的音乐,就是以中国人民熟悉、了解,喜爱母语文学以及音乐语言,来表达民族的思想、内涵、感情的音乐,就是中华民族的音乐。所以,教师首先自己要了解并且重视这一点。

当然,各民族特定的音乐风格的不同,是由语言、民族审美习惯决定的。是由演唱特色、伴奏乐器以及表演时演员的面部表情、体态律动、肢体动作等不同所组成的。怎样使学生了解本民族以外其他民族音乐风格,使民族音乐在当前“洋为中用”的音乐生物链中不被淘汰,才是音乐教学的根本。例如:学生听《珠穆朗玛》马上就知道这是西藏风格;听《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就知道这是蒙古风格等等。为达此目的,要教会学生一方面从听觉上辨别,另一方面从视觉上学生可以通过民族服装、肢体动作来辨别。至于民族综合音乐知识就歌曲来讲,其歌词和旋律音调都是在普通话的基础上形成的。

音乐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听懂《梁祝》,也应该能使学生听懂《蓝色多瑙河》。笔者认为,在与世界音乐接轨的情况下,在大力推广普及大学生了解西方音乐的前提下,更多的应以本民族的为根基,只有在继承、弘扬民族音乐的前提下,才能引导学生真正了解、学习到西方音乐的精髓和优长。

三、发掘学生的音乐智能,发挥音乐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当代的青年学生们处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尤其通过消极的影、视、歌、舞的影响,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开始不求上进,生活懒散、追求享乐,缺乏自我约束力和正确的道德观。“以德治国”战略方针的提出,足以证明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它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高职院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的目标,不是要把学生们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通过音乐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殊形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追求真、善、美和富有创造思维的人。德育是一项长期、细致耐心的心灵建设工程,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它所赋予人的应是高尚的情操和美的心灵,它可以体现德育的精髓,是人类升华的情感和智慧的结晶。捕捉学生心灵的敏感点使之受到启发是高职院校设置音乐课程的重要决策。

音乐的教育作用及其影响是通过美的音乐对人的“净化”来实现的。在教学当中,教师应结合上述观点,在确保教学内容清晰、合理、创新的前提下,尽量避免内容重复和繁乱。在选材中还应注重传统美德和新时代成就的渗透教育,从感受中国古代传统爱情的忠贞不渝《梁祝》和改革开放给祖国带来的巨大变化《走进新时代》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强化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互动的教学氛围,通过自身“舞台式”的表演和学生亲自体会,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表演美、肢体美、仪表美……,从美的角度去开掘学生的应月智能,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启发学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提高音乐鉴赏力和审美鉴赏力。

总之,高职教育,音乐课程设计对德育教育的特殊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要充分利用、挖掘各种音乐素材,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要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搞好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设计,通过音乐育人使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成为符合国家需要、适应时代需求同时又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音乐素质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立宁.论流行音乐的德育功能[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篇7

关键词外国儿童歌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11-0051-03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外国儿童歌曲已逐渐走进我国幼儿园,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著名音乐教育专家斯冉怡(BorbalaSziranyi)提出,“音乐教育中只应该使用最高质量的音乐”。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最高质量的音乐范围广阔,既包含童谣等民族音乐,也包括历史悠久的古典音乐,还包括丰富多彩的外国经典儿童歌曲等。许多外国儿童歌曲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趣味性,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历史的筛选,被全世界的儿童所喜欢。比如美国儿歌《Jinglebells》《oldmacdonaldhadafarm》已经被翻译为几十国语言,在全世界传唱;波兰儿歌《粉刷匠》、法国儿歌《小星星》、巴西儿歌《小红帽》等早已在我国幼儿园中流传开来。因此,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在立足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要放眼世界音乐文化。

一、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关注外国儿童歌曲的发展意义

(一)尊重文化差异,培养开阔胸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结合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多元音乐作为民族、文化、语言多样性的一种重要资源,已经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当代音乐教育思想认为,学习音乐就是学习世界上的各种民族文化。音乐包含人类文化的共性和个性,音乐能帮助我们认识自身,了解我们的传统和行为方式,同时也能帮助我们认识其他民族以及他们的传统和行为。我们不但可以通过音乐让孩子们了解自己,还能够让他们知道地球上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培养他们的多元文化视野和尊重文化差异的胸怀。意大利著名思想家、作家翁伯特・艾特认为,欧洲大陆第三个千年的目标就是“差别共存与相互尊重”。他认为人们发现的差别越多,能够承认和尊重的差别越多,就越能更好地相聚在一种相互理解的氛围中。不同音乐文化的差异性正是各自独特性的体现,真正的和谐并不是要学会统一,而是更好地去理解差异性。可见,欣赏和学习不同国家的儿童歌曲,能够让幼儿体验旋律、内容、节奏、风格上的各种差异,理解歌曲的文化、种族背景,有助于培养孩子开放的心态,并帮助他们学会尊重差异。

(二)体验多样之美,拓宽审美视野

幼儿园音乐教育应引导幼儿关注世界音乐文化,从多种视角体验音乐的多样之美,体验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生活语言和风俗习惯。每首外国儿童歌曲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地域特征、语言特征、习俗特征。如澳大利亚儿歌《剪羊毛》是一首二拍子歌曲,欢快活泼,充分表达了“剪羊毛”时的欢乐。从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知道,剪羊毛在澳大利亚是件比较普遍的事情。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是世界上绵羊最多的国家,也是羊毛产量最高的国家,所以才有了歌中所唱的看似“白云”和“雪堆”的遍地羊毛。又如闻名于世的日本民歌《樱花》,是日本民族特有的都节调式歌曲,歌曲通过轻柔、缓慢的旋律,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日本少女穿上和服、踏着木屐,在樱花树下碎步走路赏花的情形,引导幼儿发现日本歌曲与日本服饰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学会音乐表达,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

音乐是人类交流的一种手段与形式,为自我表现提供了途径,能够传递思想和表达情感。音乐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是世界各国儿童相互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如当我们带着来访的美国协和大学的学生参观幼儿园时,正巧遇到孩子们在唱美国儿歌《小茶壶》,这首歌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幼儿之间的距离,美国学生们很自然地跟着音乐融入到幼儿的活动中,和孩子们一同边唱边跳,做起非常可爱的“矮又胖”“把手”“柄”“喊”“提”“倒”等动作。因此,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代表性的国外儿童歌曲,如《伦敦桥》(英国)、《小星星》(法国)、《木瓜恰恰恰》(印度尼西亚)等,以帮助幼儿获得跨文化音乐交际能力,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

二、儿童发展理论视角下吸收外国儿童歌曲的独有特质

(一)歌曲简单易学,富有感染力

3岁~6岁的幼儿具有认知能力有限、有意注意时间短等心理特征。优秀的外国儿童歌曲一般结构短小、音符较少、朗朗上口、节奏简单,通常是同一段旋律配上多段歌词,比较简单易学。如著名的国外儿童歌曲《oldmacdonaldhadafarm》短小精炼、贴近生活、风趣热闹,高度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它共有四个乐句,并且一、二、四乐句旋律相同,第三个乐句是由11个“Do”组成的连续反复。其中,第三句看似单调的同音反复,却反衬出拟声词chick-chick、moo-moo、quack-quack、oink-oink的风趣幽默。另外,第一、二、四乐句的四平八稳和第三乐句的密集欢快、错落有致,使歌曲富有感染力。

(二)歌曲贴近幼儿,易于轻松演唱

幼儿的音域一般在b-b1之间,较容易掌握大小三度、纯四度、纯五度的音程,擅长与日常生活中的走和跑相匹配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适应与其心跳、呼吸相近的速度。幼儿的肺活量较小、呼吸短促,难以胜任过于舒缓和快速的歌曲。外国儿童歌曲的音域一般不会超过八度,旋律的进程以级进和小跳为主;在节奏上以移动节奏为主,持续节奏较少,并多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作为主要节奏元素,稍稍以附点、休止、切分、十六分音符点缀;主干音多为SoL、mi、La,而这三个音是儿童唱游的基础,是全世界儿童的通用语汇。如英国儿歌《rainraingoaway》由儿童容易发声的小三度音程(sol-mi)和上方的La构成,只有两句歌词和两种节奏,速度平稳、旋律起伏小,比较适合作为幼儿歌唱教学的入门歌曲。

(三)歌曲擅用拟声词,增添趣味性

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极强的模仿能力,喜欢模仿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声音,因此尤其喜欢歌曲中的拟声词。外国儿童歌曲中含有较为丰富的拟声词,如美国儿童歌曲《我是小小音乐家》里敲小木琴的声音“特隆砰砰砰,特隆砰砰砰,特隆砰砰砰砰砰”、美国儿童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里牧羊人纵情歌唱的声音“来伊奥嘟、来伊奥嘟、来伊奥”等,都是幼儿非常喜爱的片段。

(四)歌曲结合动作,边演边唱促发展

幼儿天性好动,喜欢通过感官和身体动作来探索周围世界。因此,幼儿的歌唱活动应体现出音乐与动作、舞蹈的融合,集唱、动、创、舞为一体。很多外国儿童歌曲都适合边唱边跳,如英国童谣《头发肩膀膝盖脚》歌词中出现的头发、肩膀、膝盖、脚、眼睛、鼻子、耳朵、嘴等身体各部位的名词,都可以用动作表现出来;《ifyouarehappy》中每一乐句中间留有两个空拍,也可将音乐与拍手、跺脚等肢体语言巧妙结合起来,以增加音乐的趣味,吸引幼儿参与其中。

三、音乐教育视角下吸收外国儿童歌曲的审美价值

儿童歌曲虽然篇幅短小、结构简单、音域偏窄,但也常常富有内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有些外国儿童歌曲出自著名作曲家之手,如《DoRemi》《Jinglebells》《红蜻蜓》等;还有的歌曲是在民间反复传唱形成,吸收了当地民歌的精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外国儿童歌曲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旋律美、内容美与配器美三个方面。

(一)旋律美

外国儿童歌曲的旋律质朴生动、细腻鲜明,有的欢快活泼,有的舒缓流畅。如《ifyouarehappy》旋律音程关系以同音和级进为主,加之连续的五个附点节奏,平稳而生动活泼,旋律犹如泉水涓涓流出。歌曲从第一乐句的主干音sodo递增第到二乐句的sore再到第三乐句的somi,使人感觉“幸福”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洋溢,给人以发自内心的愉悦。

(二)内容美

外国儿童歌曲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歌曲题材包含动物、植物、幼儿园生活、家庭生活等,充分展示了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理发是生活中很小的一个细节,澳大利亚儿歌《理发师》捕捉到了这个场景,在短小的歌曲中描写了理发店里老爷爷手里拿剪刀“咔嚓咔嚓”,剪完了还要喷雾“沙沙沙”的有趣场景。

(三)配器美

外国儿童歌曲巧妙运用配器,大大增强了歌曲的趣味性和形象性。各种明亮、悦耳、俏皮的打击乐被充分运用到儿童歌曲之中。如《Jinglebells》明朗而充满朝气,歌曲巧妙地运用了双响桶和串铃两件伴奏乐器。欣赏这首儿歌时,我们仿佛听到了富有节奏的马蹄声,看到了马儿拉着雪橇,冲破大风雪奔驰在田野上,而贯穿全曲跳跃的串铃声混着孩子们“嘿”的欢呼声,让我们感受到了在白雪皑皑寒冷的日子里,生活中仍充满快乐。

四、开发与运用外国儿童歌曲的有效途径

外国儿童歌曲集娱乐、审美、教育、文化传承于一身,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如何在我国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更好地运用和开发这些资源,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加以实施。

第一,有效运用原版歌曲。对于词汇简单多重复的歌曲,可直接使用原版歌曲,如《HappynewYear》《themoreweGettogether》《maryHadaLittleLamb》。学习原版英文歌曲,既能让幼儿感受“原汁原味”的音乐,还能有效培养幼儿的外语语感,让幼儿在不经意间模仿语言的升调、降调、连读、省读、强读、弱读等,从而加强幼儿语言的表现力。

第二,选用译文歌曲。对于歌词较为复杂、语法较难、词荡较多的儿童歌曲,可使用译文歌曲。如我国幼教名师汪爱丽配译了许多外国儿童歌曲,其著写的《儿童英语歌曲集(英汉对照)》中收录了上百首多年来在欧美许多国家中广为流传、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的歌曲。另外,音乐教育家许林配译了《钢琴伴奏外国儿童歌曲集》,其中包括了法、俄、日、德、乌克兰、印尼等多国儿童歌曲,对于外国儿童歌曲广泛传播的起到了推进作用。

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篇8

中图分类号:G526.3文献标识码:a

Foreducation,topromoteeducation

――SummaryofthenationalUniversitymusicology(teachereducation)

Specialized"themusictheoryandtheSolfeggio"theacademicSeminar

CHenZhaoling

(Conservatoryofmusic,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631)

abstractin2010thenationaluniversitymusicology(teachereducation)specialized"themusictheoryandthesolfeggio"theacademicseminarthroughtheestablishmentacademiccommittee,thestarteducationforum,observesandemulatesformsandsoonamericanexpertpublicclass,fromthedifferentangleofview,comprehensivethoroughanalysisbasicLeKestudies,summarizesthedisciplinelawofdevelopment,discussesourcountrybasicmusiceducationthefurtherdevelopmentefficientpath.

Keywordsmusictheoryandsolfeggio;musicteaching

全国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乐理与视唱练耳”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于2010年9月16日至18日在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召开。本次会议是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主办。由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马达、该院教育研究所所长陈雅先主持。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主要来自全国多所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音乐院系的专家、教授、研究生共百余人。会议特邀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美国柯达伊教育工作者协会主席(ellaJoynelson)埃拉・乔伊・尼尔森教授进行讲学。

1成立学术委员会

随着乐理与视唱练耳在音乐教育重要学科地位的显现,从事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的呼声不断高涨,成立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高师乐理和视唱练耳学术委员会势在必行,这也是本次会议重要议程之一。16号晚上,在杨瑞敏理事长主持下,经参会的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会员投票,选举出了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学术委员会领导班子。17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马达院长主持,广州大学领导致开幕词、杨瑞敏理事长宣布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学术委员会成立并宣布学术委员会领导成员名单,致开幕词。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隶属音乐教育分会,音乐教育分会隶属中国教育学会的二级分会,会员包含小学、中等、高等、社区音乐教育共4000多人,学术委员会的成立标志音乐教育分会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学术会议的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随后王耀华教授和新当选的高师乐理与视唱练耳学术委员会主任陈雅先教授分别讲话。

2教学论坛

教学论坛是本次会议的主要学术内容。论坛分别由全体人员参与的大会教学论坛和自由选择的分组学术交流两个部分组成。大会发言以我国高师及音乐学院基本乐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为主。大家各自从不同角度发表了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教学的看法和思考。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顾问,博士生导师王耀华教授作了《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发言。他提出:在教学改革的形势下,注重保持“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这一理念强调了主流意识文化的弘扬是国家的根。他从两个方面对这一理念进行阐述:其一,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对此理念加以强调。其二,课程内容上要注重民族音乐元素的传授。如调式形态、节奏形态、音律差异等。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循序渐进的改变观念,逐渐引导这个体系,注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广州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陈雅先教授作了《乐理与视唱练耳“分”“合”科问题:实质・利弊・路向》的发言。她谈到乐理与视唱练耳“分”“合”科问题的讨论,不能简单的视为教学策略的选择,其实质是学科中心主义、应试主义、二元对立定势思维的现实表现。解决问题的路向应关注对待问题的正确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音乐知识、能力、个性的协调发展;注重音乐教育人文素质、学科知识和艺术素养的兼顾和整合;在方法论指导下审视音乐能力培养路向;多维立体地进行基本乐科测验和评价。同时中央音乐学院赵易山教授作了精辟简洁地总结:“乐理与视唱练耳的关系”就如同“血与肉的关系”彼此依存,密不可分。

中央音乐学院视唱练耳赵易山教授作了《基本乐科――通过技术完成审美的关键》的发言。他将音乐专业课比喻成医生,视唱练耳比喻成护士,视练为专业课服务如同护士为医生服务。视唱练耳教学是基础课教学,其中包含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能力三方面教学内容。教学中会有很多问题是通过技术来解决,即从要素(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范畴(节奏、旋律、和音)、综合结构这三方面进行技术训练,通过技术完成审美,通过技术再创审美。然而任何技术练习,最后的目标是“实际音乐作品”本身。因此,赵易山教授提出了自己在从事视唱练耳教学事业中一直追求和奋斗的宗旨和方向即“通过有效技术手段和实际音乐作品帮助所有学习音乐、爱音乐的人。”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后施咏教授以《音乐教学中的多元化传承――以民族调式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为例》为题,从乐理中民族调式的教学切入,探讨了立足传统――培养母语听觉及本民族调式思维、中西音乐的二元由对立到互融的历程、乐理教学中多元文化观念的渗透。他认为技术与文化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我们在技术训练的基础上,把音乐的基本原理放到一定的音乐实践发展中去考察。放到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察,才能使其成为具有文化性质与文化品行的课程。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后孟凡玉教授以《除了技术还有什么――视唱练耳文化属性谈》为题,从视唱练耳学习过程是声音概念的确立过程、是音乐表达方式的适应过程、是审美取向的潜移默化过程,视唱练耳是通过音乐感悟哲学思想的途径这四个方面来阐述,他认为“视唱练耳教学绝不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而是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施教者给予学生的一切都会对他们的音乐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杨立梅教授作了《通过多声部节奏、歌唱和听力练习提高学生基础音乐能力》的发言,为了使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中学生的基础音乐能力能够得到切实的提高,杨教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探索和总结并介绍了大量多声部音乐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黄琼瑶教授以《在变化中发展的高师基本乐科――以高师教改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的教学为例》为题,立足于高师音乐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在高师基本乐科《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改革的新形势下,每一位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音乐教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应该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所有的师范生在课程学习与反思中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使师范生成为真正的、能够顺应学校音乐教育发展与变化的未来音乐教师。

在分组学术交流上,大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学科领域、不同思维方式探讨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的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如:湛江师范学院蔡觉民教授的《螺旋上升的音乐基本概念――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内容的整合、湖北咸宁学院音乐系李阳老师的《地方高师院校视唱练耳课程改革初探》、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许新华教授的《基于网络状态下的高师教学》、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刘国辉老师的《多媒体系统在高师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等三十余篇研究论文。

3美国专家公开课

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会议期间参会成员有幸领略了美国柯达伊教育专家尼尔森教授精彩讲学及公开课。尼尔森教授在从事幼儿教学活动中就使用了柯达伊教学法,同时担任乐队指挥,吹竖笛,教会孩子们很多东西,深受孩子们的喜欢。目前在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并且经常与学生们一起学习和交流柯达伊教学法。

通过专家的介绍,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柯达伊教学法的相关背景和哲学理念,首先,其核心理念基于以下几方面:(1)音乐教育应该从孩子早期抓起(早到在胎儿时期)。(2)音乐教育对每个孩子都要培养其良好的(听读写)音乐能力。(3)为孩子提供最好的音乐材料(民歌是最伟大的音乐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被强调的是民歌的选材环节,不仅要选好的音乐素材,而且要从各种不同民族的民歌中了解世界的音乐。(4)音乐教育从演唱开始,这对孩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其次,柯达伊教学法的特点在于“节奏命名”与“身体律动”――体现在音阶与手势的结合。为达到教学目标可采取从故事开始、从身体律动、从画面、通过声音、从艺术和戏剧中,五种方法来教会孩子们应该掌握的音乐知识。再次,柯达伊教学中涉及训练教师的方法:(1)民歌收集与研究的训练。(2)视唱练耳与音乐理论的学习。(3)学习演奏、指挥以及表演。(4)开设教学法课程即学习如何教孩子们学音乐。(5)开设实践课即走到校园中真正孩子们教音乐课。此外,尼尔森教授运用典型的教学案例将柯达伊教学方法、步骤及特点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柯达伊教学法的精髓。正如杨立梅教授在公开课最后总结中说所:教学中要注重民族音乐的传承、教学中的素材不一定要很复杂,而是要教师学会如何深入浅出的教授知识,逐步加深加厚知识面、教育的时代在发展,柯达伊教学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篇9

音乐教育,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审美主体,音乐是审美客体,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促进主体与客体的沟通,让学生自觉投入到音乐审美体验中,以心灵感应音乐,从而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和人文感化作用。作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体会,就影响音乐审美体验的因素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作初步探讨。

一、音乐审美体验

(一)音乐审美体验概念

音乐审美体验在概念内涵的表达上,并不具有本土性的优势,它是在西方文艺思潮,特别是后现代文化理论的影响下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的。基于这样的理论空间,音乐审美体验可以看作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产物。音乐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听众心中留下的只是一些情绪、情感的反映,其中没有直接的视觉具体性和造型性,不能表达确切的意涵。因此,开启音乐审美体验的视角,对于确立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大有裨益。审美体验也是当代美学和教育学相关学科集中凝视和关注的核心问题。

(二)音乐审美的原则

一切音乐归根结底在于审美教育。离开了音乐审美的准则和原则,音乐教学就有可能沦为机械、僵化的境地。哪怕是最简单的拍手拍击节奏或歌唱一句短小的旋律,都必须遵守审美的原则,要求发音的音质、音高、音色悦耳、准确并富有变化。一切形体操练和动作、舞蹈,也必须符合审美的要求。朗诵或歌唱中的语言声调塑造和词曲结合等,也必须琅琅上口、流畅自如、妥贴结合。任何一个环节和具体细节,如果违背了审美原则,都是对音乐艺术的侮辱,对音乐教育的背离。审美要求的高度和深度是永无止境的。不讲究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就达不到音乐艺术学习和创造的最终目的。

(三)音乐审美教育对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音乐审美教育,不仅是讲音乐学院或音乐专业,以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为目标的狭义音乐教育。而是广义地指,在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举办文艺会演、主题性音乐会或经典音乐作品和名家演唱、演奏的音像资料欣赏,不同民族、时代、地域的音乐比较、音乐作品或音乐流派评价等音乐专题讲座,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园音乐社团和音乐文化下乡、下厂、下杜区的多种音乐活动。对大学生施以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不是强制性地要求所有大学生都成为音乐爱好者,而是希望尽量多的大学生从中逐步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完善人格。并在此基础上,把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所获得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触类旁通,拓展为终身学习和从事各种职业的创新能力,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例如16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研究行星运行规律之初,囿于著名前辈哥白尼的“日心说”,一直认为行星是按正圆的轨迹围绕太阳转的,但运算结果一直不通。有一天,他在苦思而不得其解时,不经意间欣赏了一段故乡巴伐利亚民歌《和谐曲》,随着和谐流畅、强弱快慢多变的旋律,他不知不觉地两个手臂划出了相应圆弧的指挥动作。当他发现自己划出的圆弧并不总是规矩的正圆,而是椭圆时,他突发奇想:行星运行轨道会不会是椭圆的?他立即按照正圆和椭圆的两种轨道,反复计算对照,结果证明:按照正圆轨道计算总是不通,而按照椭圆轨道计算就吻合。进而他又探索出,原因在于行星在接近太阳时的运行速度,比远离太阳时的速度快。从而发现了行星运行轨道并不是正圆,而是按照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的新规律。由于这一重大发现,他被世界天文界誉为“天空立法者”。

二、音乐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了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了学生“学”的方法。音乐教学法离不开具体的、特定的人作为对象,教谁学习音乐,是现在或将来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还是业余爱好者;是幼儿、青少年还是成年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一般的、健康的智者还是弱智者;是有一些音乐基础的,还是音乐白丁等等。音乐教学的对象有两方面:一是接受教学的学生,二是所要学习的音乐。前者是人、特定的人,后者是物、广义的物。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二者都是客体,从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教师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题,不把音乐作为学习的本体,那就谈不上因材施教了,也无法达到使学生真正领悟和掌握音乐的目的。

普通教育的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领域)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我国学者徐碧辉在《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一文中认为“审美教育既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其方法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是既非纯感性的,也非纯理性的,而是二者的融合”。“现代美育提倡的是‘融合式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单一传授某种知识,而是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当今,我国音乐教育界在教学方法上有“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方法”的提法,实际上是突出了教学方法的方向性。

三、音乐审美体验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一)引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教学策略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对学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以及调式、调性感等感官刺激来完成。而要实施这些因素凭单一的讲授形式肯定是达不到的。因此,要求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

1.选择模仿的教学方法。授课时有目的的选择一些音乐作品先由教师进行示范模仿,然后引导学生从曲调、歌曲、风格、音乐情感表现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通过这样的模仿活动,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主观地进入音乐情景,直接接触音乐要素。

2.设计感知音乐的辅助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乐谱以外的视觉符号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如: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这不但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的功能,而且可让学生直观地去感知音乐,强化音乐表象与记忆。

3.采用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方法。掌握专业知识的相互贯通和交叉融汇是培养学生综合智能的有效途径。把学生所学过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交叉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思维和综合理解能力。比如上“合唱课”时融人“和声”的知识,上“音乐欣赏课”时增加“视唱”的练习.练习“视唱”时增加钢琴曲的“旋律”等。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加了多元的思考和多维的视角,进而提高了音乐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

音乐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它可从培养学生兴趣、选择教材和营造教学环境等这几个方面来综合实施。针对学生的兴趣,向学生传授音乐语言音乐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听觉艺术,是用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诸方面的信息来表现音乐语言,使人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审美体验。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大都喜爱通俗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这是因为它们的浅显性和易接受性,欣赏它们不需要太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其实不管是严肃的古典音乐还是通俗的流行音乐,每个音乐作品都由表现内容、曲式结构、曲词关系、旋律表现特征等音乐要素构成。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并将作品的音乐要素讲清,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让学生逐渐找到学习音乐的基点,逐渐熟悉并掌握音乐语言,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转贴于

选择好授课教材,选用具有情感高尚、立意美、情景美、形式美的音乐作品为教材,不要拘泥于某一范围或形式。因为学生审美趣味培养是通过这些音乐作品来实施的。其实在中外音乐史上,有许多古今传唱的优秀作品。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实现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营造教学环境,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审美环境。审美环境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诱导,《音体美报》曾报道,“100%的学生喜欢音乐,80%的学生并不喜欢音乐课”。究其原因,可以说跟音乐教学有很大关系。在学生和音乐沟通之间,教师起到主要的中介作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除了创造一个雍容典雅、清静优美的校园和互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来诱导学生之外,教师还应适时开展如播放音乐,举办音乐欣赏或演奏会、音乐画廊和音乐讲座等活动,使学生处在一个音乐美的环境中。

(三)强化学生审美情感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

审美情感的培养是通过创设情景来营造感悟音乐的气氛和创造性体验活动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来期待并努力促使学生以心灵与音乐沟通,激发他们的情绪,从而领悟音乐的情感内涵,让他们逐渐由生理的快感向理性的美感深化。具体方法如:情景导入。在分析音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直接通过自身的表演或播放音乐来创设情景,或通过相关的媒体资源(如多媒体等)创设与音乐表现内容相关的情景,或将音乐与背景资源通过文学表述创设情景等手段来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审美情感。

设计创造性体验活动创造性体验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己的创造活动来感受并理解音乐,为进一步感悟音乐意境做准备。其活动类型可有:(1)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表演并相互进行评价,通过自身的创作和对他人的评价来强化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感;(2)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审美观点的音乐作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他们对音乐的理解用散文、诗歌、绘画、舞蹈等创作形式表达出来;(3)教师还可以通过演示一些作品和提出启发性问题来诱导学生进行深人的音乐赏析,甚至参与到学生的表演和会话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自身对音乐创造性的理解以及对表演和处理音乐的体会。

美育视角下的音乐教育篇10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儿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加强美育、音乐审美教育理论的学习,正确地认识音乐审美趣味的作用,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最终目的。

一、音乐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特质

1、音乐具有自己的观念范畴

音乐以自身的特有表现手段,如乐音、节奏、旋律、词句、色彩等来传达人们的价值观念。音乐还具有象征性的意义,是想象力开拓的最辽阔、最自由的原野。作为一位音乐教师,是引导儿童在美丽的音乐原野中遨游的向导。

2、音乐具有极其丰富的色彩

宇宙万物存在着极其丰富的色彩。如青山碧水、蓝天白云、红花绿叶等。前苏联著名小说《盲音乐家》曾经出色地描写了盲音乐家怎样在他的音乐启蒙教师的帮助下,以音响的震颤高低来体会视觉形象和自然界色彩。《盲音乐家》的作者在这里正确而形象的描写出的一个科学认识的真理──音乐色彩的情感是靠人的感觉认知转换(联想)而得到的。换言之,音乐形象是能够也应该引起欣赏者一些预知和非预知联想的。因此,“音乐乃是人类理智的最强有力的表现之一。”

3、音乐能陶冶情操提升素质

音乐教育起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能拨动儿童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如在欣赏乐曲《赶花会》时,每当那优美欢快的旋律一出现,孩子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可爱的小鸭子,尽情欣赏各种美丽的花朵,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音乐教育在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当然,情绪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音乐教育中注意因材施教。

二、音乐具有育人功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音乐教育就是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它的育人功能日趋成熟,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以乐辅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儿童的情感中枢,震撼儿童的心灵,对儿童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音乐教育能以乐辅德。如教唱革命历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长江之歌》等,能使儿童爱憎分明,能唤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二是以乐促智。音乐教育不仅帮助儿童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并且可以以乐促智,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诸如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情感体验、审美能力等。

三、音乐教学实践初探

少儿音乐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培养儿童审美趣味的有效途径。教材中选择了许多适合于低段儿童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我们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做好这项工作。许多人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如创设优美的音乐教学环境,进行乐音化教学活动的训练;用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欣赏教学;用角色化的表演与游戏增强儿童的情感体验;用“竞赛”评比的方法引导儿童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等。

1、培养审美趣味,获得美感体验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快感的,其中包含了生理快感的成分。但这毕竟不是音乐审美的本质表现。有的人看到女孩喜欢跳舞,男孩子喜欢打击乐,就在还没有听完全曲、学会新歌、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表现的情绪时,便让儿童盲目地跳起来,敲起来。还有的人对音乐欣赏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采取了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粗粗一听,简单一讲:“这首歌曲表达的音乐情绪是欢快的。”“这首乐曲是优美、抒情的。”这样便草草了之,以为这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其实音乐审美的本质应是美感。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

2、扩展审美趣味,开阔音乐视野

低年级儿童由于受年龄、文化、生活经验的局限,审美趣味是狭窄的。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活动让他们的审美趣味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扩展,以开阔儿童的音乐视野。孩子们往往对当代的音乐作品比较熟悉,因而倍感兴趣。然而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作了极为丰富的音乐作品,这是民族文化的

转贴于

宝贵财富。少儿音乐教学负有不断扩大儿童音乐审美视野的任务,要让其不仅喜欢当代的音乐,对古代、近代、现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也能逐渐欣赏、喜欢。教材中安排的唢呐独奏曲《百鸟朝风》、管弦乐《春节序曲》片断、民歌《马灯调》、男声齐唱《大路歌》等内容正是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极好的材料。

另一方面,从审美规律来看,人们本来就是有寻求新颖、向多元化发展的审美倾向。教育者的作用在于引导儿童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不仅要教好本民族、本国的歌曲和乐曲,还要让儿童欣赏外国歌曲和乐曲,喜爱外国歌曲和乐曲。一位教师在教唱美国歌曲《祝你生日快乐》时,首先引导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演唱这首歌曲,并向其介绍这首歌曲是两位美国教师在1893年创作的,不少孩子感到意外,教师抓住时机发问:为什么一首歌曲能长上翅膀超越时空,飞过万水千山,飞遍世界?为什么在100多年后的今天,男女老少在过生日的时候还会常常唱起它?孩子们回答:“它有意义。”“它有感情。”“它好听。”教师总结:“对,大家说得好,一首好的歌曲不受时间的限制,它永远不会老;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国界的限制,可以传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大家都喜爱它。”这个导入设计非常生动,非常煽情,使孩子们的视觉、听觉获得美感,情感想象获得的审美愉悦,最终懂得的音乐无国界的道理。

4、提高审美品位,培养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