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资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2:53

小学信息技术资源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有效整合的优势

(一)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应致力于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努力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数学、学习有趣的数学、学习鲜活的数学。信息技术形象逼真的屏幕图象和动画,能使呈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满堂灌”现象,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活动中构建知识体系。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为主转向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进行有机整合,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抽象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的思维经历“抽象―具体―抽象”的过程,逐步实现学生思维特点的顺利转化。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整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接入网络成为终端之后,既是探视信息海洋的窗口,也是作用于信息海洋的码头。带学生进入网络环境进行教学,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探究空间,也给学生以更多展示个性的机会,因为网络是无边的,网络也是互动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网络,查询资料,以补充课本教材信息的不足,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网上互动交流……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有效整合的有效途径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局限了方法,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制分割、结合、移动等多角度相结合的课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运用的多样性,保持其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应弥补教材中的不足。

笛Ы滩闹杏行┮求进行实践操作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空间。实验中,我们利用计算机技术与数学课程资源的整合,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虚拟现实生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学习体验,学会在信息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用数学。从而,使学生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统计”和“可能性”,是五年级“虚拟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兴奋不已,极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欲望,学习热情空前高潮。其间,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个性化思维得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计算机技术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应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抽象性、逻样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为主转向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进行有机整合,运用信息技术,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四)信息技术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设计和运用多媒体课件应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应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教师、学生、多媒体”交互性的活动,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学会动口、动手和动脑来解决问题。必要时可出示一些引导性的图文和动画,也可设置相关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并不能替代教学环节,要让课堂教学就得更精彩,应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中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资源篇2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因此我们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为: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的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它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是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它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直接使用;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难以做到的事,或学会一些重要的生活技能。那么,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

二、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学科资源整合的途径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内容的整合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你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网络与语文学习的整合使得语文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引进、利用网络上相关的学习资源,有的可作为学习前的准备,有的可作为课文内容的补充,有的可作为学习的拓展……改变语文教学内容的旧、窄、死,使之变得新、宽、活,使语文学习的内容更开放,成为一泓永远流淌的活水。在《春联》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资料,“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营造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那么贴春联的习俗是怎么来的,春联有哪些内容,它又有哪些特征呢?”时值春节将至,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很高,通过网络,愉快而生动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贴近生活,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语文教学也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把学习语文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作业形式。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式、层次性、个性化的作业,其练习效果比传统的要好,是传统的作业方式不可比拟的。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通过带有娱乐性的、不断给以肯定的作业形式,能让学生在作业中体会到一种成功,感受到一种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开拓解题思路,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如进行写作训练,为学生提供各种情境,作为命题要素。然后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写作,给了学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大大地提高了写作兴趣。如苏教版第七册《动物园的晚上》,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通过网络搜集了大量有关动物的资料、图片,并以局域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可以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小学信息技术资源篇3

[关键词]中小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结构;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142―03

在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中,信息化是各国追赶的主题。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其中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地区差异显著。各地区、各学校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既存在着沿海和内地的差异,又存在着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不同。特别是农村山区的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空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比较差,资金投入力度小。但是随着国家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满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需求,缓解农村山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师数量不够和教育信息化不高的问题,使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充分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不断缩小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差区。

2 教育信息资源的严重匮乏、重复建设、分类标准混乱等,给信息资源的检索、共享带来很大的难题。

3 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跟不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专业化要求跟不上教学的需要。

(2)由于地区发展差异,适合本地区和本学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教师只是把教材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

(3)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评价机制刚刚建立,不成熟、不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去评价学生。

二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阶段

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问题,采取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和学科整合两条主要途径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根据普及的进程把它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搞好资源建设,营造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

第一阶段是以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为主,以学科整合为辅进行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普及的过程中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课程改革现状。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各门学科在学科整合过程中努力渗透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在学科的整合和课程开设上由于信息技术普及的开始和教学理念的陈旧,使得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艰难的探索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正常开设。

早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脱胎于计算机技术的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教育逐渐转变为信息技术教育。自从2004年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首批实验区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等四省进入实验以来,标志着信息技术课程地位的确立。

由于各地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差区,对课程标准解读各自不同,因此教学效果也不同。同时由于各基层学校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各中小学对信息技术课程开课认识不足,出现随意删除、缩减课时,甚至不开设课程的现象,这就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质量大打折扣。基于这样的情况,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省份采取小面积进入高考,或者进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这样最起码能够保证课程的开设。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采取自下而上(从小学开始到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农村山区采取自上而下(首先开设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条件成熟的学校再逐步往下开设),通过这样达到大范围的普及,形成信息技术学习环境,通过这个环境对中小学生所处的家庭、社区起到环形辐射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

(2)利用信息技术教师的技术优势促进其它学科教师学习信息技术。

因为其它学科的教师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科的整合上,信息技术整体水平总是滞后于信息技术教师,他们除了参加各级行政教育部门举办的教育培训之外,还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下或者通过网络教研来学习、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但是这一阶段大多数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只注重技术的应用,而没有关注教学内容和本质。在经济发达地区,信息技术学习的环境比较好,因此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握情况也比较好,甚至有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的同时普及信息技术。

(3)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能够对教学起正确的导向作用,虽然目前还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单一的教学评价机制为主,并且在短时期内还找不到可以代替的评价机制,但是教学评价机制应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减轻评价过程的操作复杂性。目前很多课程改革实验区的高考改革方案就释放出教学评价机制探索的信号,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新的课程,各地区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距离评价理念的实施还有一大段距离,所以课程实施困难程度就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信息技术学科在实验区省份小范围纳入高考,或者是进行等级考试,但是这种评价机制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能不能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起良性导向作用呢?首先是涉及到信息技术评价系统的开发、实施,它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其次由于课程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信息技术教师绩效管理严重缺失,使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绩效无从体现,严重挫伤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造成许多优秀信息技术教师的流失,学科评价建设困难重重。因此探索一种符合新课程改革实际情况的教学评价机制势在必然,在探索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利用网络教研,集结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智慧探索教学评价机制的建设。李艺教授主持的大路论坛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研究的平台。

2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急迫需要提高

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刚起步,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很低,这些严重制约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来满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教师被推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中心舞台,本身既要谋求自身专业的发展,又要承担繁重的学校信息化杂务,尽管如此,在教师希缺的信息技术学科中,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主动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培训和讲座,或者通过网络教研提升自我。如李艺教授主持的大路论坛和苗逢春博士主持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在这个论坛的学习、研讨得到专业化的发展。

3 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

在农村山区和一些边远山区中教学资源缺乏尤为突出,一本课本教了几代人的现象是常有的事情。为了搞好资源的建设,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让全国百分之九十的中小学都能上网。

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的好坏是资源建设的关键,而资

源建设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瓶颈,因此学科基础资源库的建设始终是第一阶段的最主要任务。同时让教师、学生、各类教研人员群体参与基础资源库的建设,甚至引入商业机构竞争来加快基础资源库的建设。因为没有基础资源库的建设,教师在进行学科整合的时候就会没有具体的内容而停留在形式上。

在这个阶段很多教师也只是学会使用多种简单的信息技术工具,比如针对学科性较强的几何画板、物理画板等,一些教师沉溺于技术的应用,忽视了信息技术工具使用的真正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他们制作的课件格式多样,个人风格太强,相互之间兼容性太差,可扩充性差,可移植性差,从而导致资源利用率相当低。

因此必须对这些课程资源进行工程化管理、模块化划分。信息教育资源单元是课程资源依据教育规律、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信息技术整合后的最小的信息资源单元。它具有不可分解性、可扩充性、可移植性,具有对外接口和可调用的功能。通过信息教育资源单元的大量开发,形成信息教育资源库,兼容以前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减少资源的开发时间,降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难度,缩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周期。随着信息教育资源单元的大量开发和方便调用,加速资源的标准化和信息技术工具的大众化进程,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优化学科资源的配置,让教师有效利用已有的资源,真正抽出时间来进行教学研究。

4 更新传统的教学结构

传统的教学结构中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导致师生、生生交流方式相当单调,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新课程改革。自从新课程改革引入信息技术之后,加强中小学信息化的课程系统服务平台、教学管理平台的开发,使新的教学理念在这个技术平台上得到实施。比如在新课程改革中分组合作的教学方法虽然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在传统的教学结构中它的优势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根本原因是很多教师在传统的45分钟的课堂中很难组织与控制,结果在教学实践中把这种教学方法形式化了。所以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在引入论坛、QQ等技术手段之后,可以进行师生、生生同步和异步的交流和虚拟分组,凸显了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优势。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moodle,它以其开放源代码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建构吸引了各国的教育工作者的参与研究。它把课程管理的各个教学环节集结在信息化系统的平台上,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快速交流和反馈,减轻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负担,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但是这些能否给学科课程整合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呢?我们应该理性地思考这个问题,不可盲目的迷信,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建设,即使你这个课程管理系统再先进,那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因此对这款国外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应该根据中国国情进行教学理念的融合,否则会适得其反。

我们有很多优秀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比如华南理工的远程教育网和浙江大学的远程教育网,课程界面友好,条目的设置都符合我们中国人的使用习惯。因此我们应该寻求一种适合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来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结构。

第二阶段改变教学结构,实现学科的全面整合。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改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的交流平台来实现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构建已经初步形成,信息技术已经作为一门工具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因此对于这个阶段的课程设置有两个方案。

1 基础教育阶段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由于信息技术工具的大众化,高端的信息技术让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研究,又利用高端信息技术研究成果不断促使信息技术工具大众化,因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并不依赖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来普及,而是依赖家庭、社会和学校特别是依据已经整合的学科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教育。要想使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必须利用高端的信息技术促使信息技术工具使用简单、方便。虽然高端信息技术的开发、研究是艰难的过程,学科的整合是渐进的过程,但是通过努力促使信息社会飞速的发展。

2 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把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提升到信息的宏观方法论上来,或者把高端的信息技术下放到基础教育阶段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下放高端的信息技术充实到基础教育阶段作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因此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并不仅仅是普及,而是为高端的信息技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普及的任务主要落实到了已经全面整合的学科,因为其它学科已经完全具备既利用信息技术为本学科教学的能力,又能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作用。

在这一阶段中,因为资源库建设的极大丰富,资源开发的方便,信息技术工具的极其简单利用,学科和信息技术的全面整合,所以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已经内化为人的素质,已经是人的灵魂和血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eB/oL].<.2002―3―1.>

[2]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1,(1):5.

[3]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7,(7):5―10.

小学信息技术资源篇4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资金上的不足、认识上的欠缺,师资素质,等等。怎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效为教学服务,这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资金师资教育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教育逐渐进入了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范畴,很多农村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怎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效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对农村中小学多年坚守的常规教育教学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由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早于农村开设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些城市及经济发达的地区做比较,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

1.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清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虽然国家已经大力提倡和推行提高教育效率的信息技术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于信息技术这门他们认为还未成熟的科目,都不想投入多大的精力和时间。至于这门课具体怎样去上,基层领导和教育者都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所以,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电脑教学,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只停留在教会学生打字,编辑文章,操作计算机上,未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2.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

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首要问题,资金的匮乏导致必需的硬件设备跟不上,造成信息技术课程难以开设。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较差,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一般都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少、配置水平低、质量良莠不齐,软件配套跟不上的情况,教学资源匮乏,不能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问题。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不足,使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3.师资队伍素质偏低

农村中小学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专业、计算机教育专业和电教专业的教师很少,多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也不是很高,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都是半路出家,对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缺乏全面的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进修机会又不是很多,所以导致许多教师具有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教学水平滞后,跟不上信息技术一日千里的步伐,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4.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软件不同步

信息技术教育装备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在各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硬件设备不算很少,而软件和资源却是不多,即使有一些应用软件,教师也不会使用。教学软件只注重形式,忽视了质量和效果。农村课堂教学软件只有在优质课、公开课才能看到,不能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工作中,有的只能做展示品用来迎接检查,充当门面。真正从学习规律角度设计的教学软件也很少,并忽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

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1.主管教育部门重视不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目前,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概念不清,认识不到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对这门课认识不够,致使一些学校软硬件的配置不能保证教学的需求。现在虽然把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教育管理部门对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制度没有建立,对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常规、课时安排、课程质量等问题管理不得力,缺乏指导和规范。

2.资金不足,制约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进行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作后盾。要想在农村很好的落实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一个关键的限制因素就是资金问题。资金不足,使信息技术教育中一些必需的设备无法提供,而信息技术教育本身就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巩固理论,两者相辅相成。资金不足,导致教学设备不齐全,在基本的教学条件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很难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

3.教师素质偏低,不能适应信息技术教育要求

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信息技术专业技能不高。不少教师虽具备基本的电脑常识,而应用软件的使用,课件制作都没有达标。现任教师很多都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能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教学。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视现实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首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要正确。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到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把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方式,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其次,要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做好专业培训工作,并形成制度坚持下去。

2.疏通资金渠道,落实资金来源,加强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保证。积极疏通资金渠道,是让农村走出信息技术教育困境,解决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问题。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并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逐步增加。另外,教育主管部门还可以做好宣传鼓动工作,调动政府、社会各界多方面力量筹措资金,增添信息设备,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开展。

3.加强师资培训,强化业务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关键。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校本培训,提高教育信息的基本技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另外,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

4.加快资源建设,构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小学信息技术资源篇5

摘要:随着我国2015年教育信息化战略的正式开启,全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由于缺乏资金、师资力量不足、重视度不够等诸多因素与城市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从资金的投入、教师的培训、资源的共享等方面入手,提出多项措施,以缩小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城乡差距。

关键字: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城乡差距;措施

一、 背景

 “十二五”以来,国家将教育信息化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进落实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国家政策引导与保障下,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合作与共同努力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很多进展。

首先,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有关教育信息化的政策相继出台,我国在2015年正式开启教育信息化战略[]。其次,宽带网络逐步接入全国校园,截至2015年9月,全国中小学校(除教学点外)互联网接入率达到85%,81%的农村学校实现互联网接入。再次,随着教育部在2013年开始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开展,研究制定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的施行,全国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得以提高[]。最后,随着我国“互联网+教育”[]在理念、思维、技术、平台和产品的优势中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教育企业呈现出爆发性发展的趋势,在线教育也在大众市场不断加热。

二、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城乡经济发展呈现出的不均衡性,农村中小学教育在信息技术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技术教育经费不足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虽然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仅占GDp比例的2%,但是这些经费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因此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严重滞后,甚至即使有些地区配备了设备,一些学校也因为不愿意多缴纳电费、网费等费用而无法展开信息技术教育。

2.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匮乏

教师队伍是制约教育目标实施状况的关键因素。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受重视程度、人员编制和教育经费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状况存在严重问题。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一方面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数量不足,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3.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度不高

由于应试教育的理念,很多农村中小学的领导依旧以一些年末的升学率、考试合格率等来衡量教学质量,而对教师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方面不够重视,长此以往,很多教师不愿在利用ppt等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年轻的教师更加生疏,年级稍大的教师也疲于学习。

4.信息技术教育无法延伸

农村家庭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家庭电脑普及率极低。就算有些农村学校的老师想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但是学生回到家中,依然没有办法进一步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学习、查阅资料等等。

三、 缩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城乡差距的措施

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最基本的现状之一,即城乡发展的不均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即重点,就是要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城乡均衡发展。要大力发展我国的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

1.提高对于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

(1)政府要以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为重点,教育经费应该向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使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要以注重实效、确保教师“够用、好用、实用”为原则,制定不同类型学校信息基础设施、软件资源的建设标准和规范,确定合理的投资比例结构,正确引导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也保证了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2)政府要在政策上解决增加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投资的渠道。现阶段光靠国家的投资很难满足当前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需求。这就需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扩大融资渠道;制定相关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采取以政府为主体与社会捐助的联合投资方式,也可以采取政府或学校与商业机构联合投资的模式,鼓励it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

2.培养和引进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

搞好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教师信息化知识的掌握与教学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决定教育信息化推广与应用的关键。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对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重大的意义。

(1)扎实做好当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要根据农村教育、学校信息化基础和教师的信息能力特征,选择适合于农村教师需要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培养他们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的改变;重点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如何应用的实际问题,增强教师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意识能力,注重提高教师把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渗透到学科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意识和能力。

(2)搞好信息技术的校本培训发挥学校内部培训的优势和潜力,利用本校的各种资源,制定适合本校教师特征的培训计划和内容,搞好教育技术的校本培训。组织各学科经验丰富、信息素养较高的骨干教师,通过优秀案例对教师进行培训,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现实教学问题,也可以邀请信息技术教育专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

3. 提高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1)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多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及学生及其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多组织开展一些对校长及教师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使他们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能力。

(2)通过设立一些教育创新课堂的比赛,提高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

4.加强优质资源建设,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1)以县为单位,建立本学区资源中心。学区资源中心对外负责与上一级资源中心的联系,对内组织本学区资源的征集、引进、开发、研究、评价、交流等工作。在本学区内组织和指导教师以个人或团队协作的方式做好校本资源建设,收集整理经过教学检验,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便于教师应用的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主题、专题和学科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促成区域性的校内外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2)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政策,引导、鼓励企业按照教学需求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形成良性的信息资源建设市场机制。相关企业向一线教师提供粒度更小,便于编辑、修改和二次开发的积件式教学资源,方便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个人的教学风格进行选取和组合,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案。

5.推进传统课程与“互联网”教育的融合

(1)政府及教育部门组织城乡教育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帮助形式,通过优秀教师课堂网上直播、录像等形式,实现城乡教育的优秀资源共享,让农村中小学的孩子们也能实时获取城市的优秀教师教育资源。农村中小学可以在平时组织教育教学交流会,与教师们分享一些网络上的在线教育资源,使学生们通过“互联网”不仅可以体验本地区的优秀教育资源,还可以了解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学生都在学习哪些知识,开阔视野。

(2)在农村中小学开设一门网络学习课或现代学习技术课,每周安排一定的学时让学生在课堂里上网,在教师的指导下检索资料、进行网络学习与探究。教会学生如何搜索、如何选择、如何思考、 如何交流、如何网络写作这五大网络学习技能,让他们从小养成通过网络学习的意识、习惯与能力。还可以进行课程融合改革,将传统的学科分类进行拆分与重构,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技术进行开放性学习。

(3)随着我国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很多农村地区家中虽然仍然没有购置电脑、接入网络,但是基本可以购置智能手机,这就大大可以解决信息技术教育的延展问题,学生回到家中,仍然可以借助手机来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手机,向学生家长推送相关的教育材料,使信息技术教育得以延伸。

小学信息技术资源篇6

关键词:开发;布依族苗族聚集地;初中英语;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91-02

引言

当今,伴随信息化革命的学习革命正在全球发生:数字化已经重新定义了每一个知识的分享形式,不再是面对白纸黑字和简单的实验,中国大多数学生已经提前拥抱了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近年来中国萌生了一大批基于中国市场需求的教育和学习必备的辅助工具。在这个变革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教师的教育理念、思想、手段和方法该如何调整和改变?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如何才能跟上时代的变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纳入课程改革计划,各级各类学校必须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新的课程观也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布依族苗族聚集地初中英语学科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开发迫在眉睫,广大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和研究,为做好新时期农村教育努力奉献自己的智慧和热血。

1.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理解和优越性

1.1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理解。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理论和实践。它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中心,兼顾音像技术、网络技术。教育资源,是指蕴涵了特定的教育信息,以能创造出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特别是能以数字信号在互联网上进行传输的教育信息,包括素材、试题、教案、配套光盘、课件、网页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软件及各种数字化的教学内容。在形式上表现为声音、图片、动画、视频、文本、网页、课件,网址等。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即应用多媒体、网络设备和技术呈现、传递、加工、处理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如教案,习题、试题,音像材料等教学内容。

1.2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优越性。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有其明显的优越性。首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曾经有人做过实验,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增强记忆效果和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动态方式呈现教育内容,刺激了学生的感官,长时间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过去,学校教师没有适用的教学资源,每上一堂课都要拟写教案,收集各种材料,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用后又没有加以收藏,也没有形成资源共享,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此外,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能增加教学容量。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利用已有的学科信息技术资源,能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呈现更多的教学内容,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开依族苗族聚集地初中英语学科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必要性

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全面提高中小学迎接21世纪挑战的能力[2]。

英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能够为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奠定基础。完成英语教学任务,除了要有必要的硬件条件,如教材、教师、教室和教学设备外,也要具备必要的软件,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英语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无疑是英语教学重要的教育软件之一,它能提供给教师必要的教育教学素材,节省大量的备课时间和精力,能给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声、像视觉效果。能极大地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开发初中英语学科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有十分必要的。

2.1布依族苗族人口众多。惠水第三中学课题组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随机调查了12个教学班592名学生,结果如下:

从上表不难看出,布依族苗族学生占了调查学生的63.7%,而汉族和其它民族学生则占36.3%,布依族苗族学生居多。

布依族和苗族是黔南的主体民族,其中布依族约122万人,苗族约46万人,布依族苗族人口约占全州总人口52%;在全州12个县市中布依族和苗族均有分布;布依族苗族学校遍布全州各地。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布依族苗族聚集地所在的学校大多位于边远的山区,大多为乡镇学校,远离县城,经济较落后,信息相对封闭,生活环境条件和教育教学条件远远不如汉族学生所在的城市学校,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与城市里的汉族学生也不一样。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跟不上当前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严重限制了学生各方面的成长。

2.2布依族苗族聚集地的英语学科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现状。开展素质教育以来,我州的教育教学条件得到了相当大的改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逐渐完善,但作为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却依然相当落后。今年以来,各校均已安装了"班班通",具备了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但在广大的布依族苗族地区,教师使用这些设备的水平十分有限。相当多的教师不会制作幻灯片,不会使用投影仪,不会下载网络资源,更不用说去研究和开发教学资源了。教师没有相关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资源,备课费力、费时,教学过程简单机械,教学方法单一,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要,跟不上时代的步步伐,使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缺乏有效的初中学科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严重影响了我县乡镇初中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制约了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

2.3布依族苗族聚集地初中学生运用英语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现状。近年来,网络信息已基本覆盖城乡,布依族苗族聚集地的学生和发达地区的学生一样,也能享受互联网的便利。然而,由于缺乏可用的学科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学习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本及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借助网络信息,不能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资源来实现英语学习目标,完成英语学习任务,因此英语学习缺乏趣味性,从而产生厌学思想,甚至放弃英语学习的严重后果。

由于我州布依族苗族人口众多,布依族苗族聚集地初中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缺乏,学生不能运用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完成学习,因此,开发适合布依族、苗族聚集地的初中英语学科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是十分有必要的。

3.开依族苗族聚集地初中英语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四步曲"

开发有效的布依族苗族聚集地初中英语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已迫在眉睫。广大布依族苗族聚集地初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适合本校、本地区实际的英语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

3.1更新观念,从思想上认识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的重要性。当前,互联网信息、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教育教学手段的变化也层出不穷,丰富多彩。然而,相当多的农村英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忽视新知识的学习,新方法的使用。在新课程背景下仍然穿新鞋,走老路,观念陈旧,不愿学习和改革。对网络、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应当重视改变和更新英语教师的思想观念,倡导和鼓励英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鼓励英语教师开发英语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3.2认真学习和研究学科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要开发有效的初中英语信息技术教育资源,首先,要求广大教师学习新的英语课程理念,了解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会制作课件,学会使用幻灯片等。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增强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开发学科信息技术资源打好基础。其次,通过学习,使教师认识自己的不足,激励教师努力提高自已,使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的教育教学需要,勇于探索信息技术运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规律,开发适合自己的英语信息技术资源,为初中英语教育教学服务。

3.3成立布依族苗族聚集地初中英语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开发领导机构。黔南州的布依族苗族聚集地地域宽广,要建设一个适合布依族苗族聚集地的初中英语信息技术资源库,光靠某个英语老师,某个学校,某个县区,或某几个县区的英语教师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的,要在州政府所在地成立开发领导机构,由州教育局牵头,指定负责人,有具体的管理人员,各县市有分管的教研员,各学校有分管的教科员和英语教研组长。成立了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开发领导机构后,各县市就可以开展各种开发研究了。有了布依族苗族聚集地初中英语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开发领导机构,各县、市的开发和研究才有政策支持,有章可循,各种活动才能正常开展。

3.4开好三个“会”。首先,在全州范围开好初中英语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建设动员会。为了让学校全体英语教师了解建设英语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目的、意义、建设目标及过程、方法和途径,州、县教育局初中英语信息技术教育开发小组和学校要召开一次动员大会,下发初中英语信息技术教育开发文件,这有助于增强英语教师学习的紧迫感,使英语教师明确任务,形成合力并付诸行动。其次,开一次中期成果分析会。在建设英语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的中期,州、县教育局初中英语信息技术教育开发小组要召开一次成果分析会,总结资源库建设的成果,分析和解诀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要求,并鼓励教师克服困难,勇于探索。最后,开一次成果总结会,目的是宣布布依族苗族聚集地初中英语学科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成,感谢全体教师的辛勤付出,使全体教师能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积极、努力地开发和运用英语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改进教育教学手段,从而提高布依族苗族聚集地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

4.开发学科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途径

4.1充分利用英语教材配发资源。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和出版社在制定教材的同时也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教学光盘资源。布依族苗族地区的学校和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将其整理、加工,形成自己的资源,用于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使学生能经历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4.2积极整合网络资源。当今,互联网信息飞速膨胀,各种教学资源网应时而生,其中不乏大量有价值、适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如学科网、为你服务教育网、K12教学网等。布依族苗族地区的广大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浏览、查阅、搜集、加工互联网上的教育教学资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丰富初中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信息技术资源,为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服务,为学校的英语教育教学服务。

4.3自主创作英语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当前,计算机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中基本得到普及,网络、书籍、期刊、报纸和杂志的空前发展,为教师创作和建立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提供了条件。创作教学课件所需要的图片,音像材料可以信手拈来;教师将拟写的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习题、试题等加以整理,分类,交给学校信息技术处理员,就可以形成各学科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因此,自主创作学科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是可行的。

4.4购买英语学科信息技术教育资源。近年来中国萌生了一大批基于中国市场需求的教育和学习必备的辅助工具,出现了一大批研究和生产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机构和开发商。他们研究和生产的教育资源新颖,丰富且不乏适用性。购买并运用现成的教育资源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能迅速生成初中英语信息技术教育资源。

结束语: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只有不断地探索、研究和开发适合布依族苗族聚集地的初中英语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育教学活动,改革教师的英语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使布依族苗族聚集地初中的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2001年

小学信息技术资源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策略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已经成为必然,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手段的日益更新以及电脑的应用普及,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使教学手段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能够给学生开辟一个更加直观的、开放的学习空间,弥补以往信息量的不足。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内涵主要是运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科学运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实际的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以及课程的基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能够融为一体,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这种整合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然而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还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的教学工具,但是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主要是为教师提供有利的教学工具,是学生提高认知程度的有效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材形态。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制约因素

(一)教学设备匮乏

虽然我们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必须以教育信息化作为物质基础,但是,由于我国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很多小学教室中缺少多媒体设备,只是配备了计算机教室,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所以教学设备的匮乏,就阻碍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

(二)对整合的认识不够

由于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是受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认为信息技术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形式,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重要性,他们还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倾向于运用自己比较熟悉的教学方法。此外,有些教师不能真正认识整合的内涵,对于整合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有些教师认为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认为只要学生利用计算机在网上搜集学习资料就可以了,没有真正地理解整合的目标与内涵。

(三)整合能力差

在实际教学中要想做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不仅仅要求教师要具备课程能力,而且还应该具备信息技术能力。教师很少从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进行整合。此外,从实践中可以发现,有些教师不能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而且能力方面不足,这就严重阻碍了整合策略的实施。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策略

(一)对多种资源进行整合,满足整合的硬件要求

由于小学教育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要想解决硬件设备短缺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政府的重视度。从而在政策上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此外,可以与一些办学条件差,而且规模较小的学校进行教育资源整合,以满足整合的硬件要求。

(二)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观念对整合的实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注重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例如,学习相关的学科整合的基本理论,使教师的思想观念能够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并且组织观摩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研究课,在理论和实践中做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准备工作。

(三)加强教师培训

对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针对一些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能力欠缺情况,进行组织培训,其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课件、音频、视频、图像的处理、制作网页等方面,培训的方式主要是运用远程的学习和参与校内培训。为了使培训能够有效地实施,可以制定各个科教师课程整合设计比赛,这样能够使教师在比赛中弥补自身的不足。

(四)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库

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库,能够给教师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多积累一些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为自己的教学素材增添内容,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短时间里一些教师不能将所有的信息资料都集中在一起。有些信息资料和教学的课件只是通过教师自己去搜集,这样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可以将信息资源进行共享,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库,运用局域网来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设置自己的个人网页,通络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五)重视课程目标

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不能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夸大,应该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同时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课程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挥整合的主导作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没有固定不变的整合模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来进行合理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只有在最合适的时间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整合,这样才能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崔菊萍、张立玉,《.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0.04

2.李桂敏,《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有效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07

3.王勇,《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模式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2.05

小学信息技术资源篇8

关键词:信息化;课程资源;选择;运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3)09-0026-0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合理选择与运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学校、教师在信息化课程资源选择与运用上发挥着主导的作用,而学生作为信息化课程资源最直接的受益者,资源的选择与运用的正确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总的来说,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指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以信息化、数字化的形式存在,且依赖于信息技术。

本文侧重的是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指的是和中小学课程相关的课件、多媒体素材以及网络资源等信息化的课程资源。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中小学课程的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可供教师选择使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也越来越丰富。那么,教师能否从资源海洋中筛选出优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并合理地利用到中小学课程教学中,是目前基础教育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内涵

提到信息化课程资源,就不得不说说课程资源。所谓课程资源指的是“为设计课程和制订教学计划服务的各种可资利用的途径、方法”。包括目标资源(社会需求、学生身心发展目标)、教学活动资源(学生兴趣激发、现代教学手段、多种教学组织方式等)以及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互动条件、课内外资源等)三个方面。[1]课程资源又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与课程实施相关的物力、人力、和财力以及相关的场地、时间、设备、媒介、设施和环境,还有对课程的理性认识等。狭义的课程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它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

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呢?由上可知,信息化课程资源隶属于课程资源,是以信息化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具体来说,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具有课程价值的各类教学资源。[2]具有课程价值主要指的是能够为课程活动服务的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的开展与进行。它依赖于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环境,同时又具有数字化、媒体化以及开放性、扩展性、网络共享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二、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合理选择与运用的意义

信息化资源是最富有开发与利用前景的课程资源类型。[3]在新课改不断进入基础教育领域的背景下,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价值则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基于此,政府也已出台相关文件来积极促进信息化课程资源在中小学中的运用,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其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的意义也凸显了出来。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信息化课程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使学生的学习渠道更广阔、学习效率更高,也使学生更为广泛和有效地获取技术信息、理解技术原理、进行技术探究与技术设计。[4]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合理选择与利用,可以一改之前教师主要依靠教材的被动局面,改变课堂教学的枯燥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应该刻意地强调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积极作用而在课堂教学时全部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应该与现有的教材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起到最终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2.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扩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它与应试教育模式相对应。所以说素质教育也是目前基础教育领域学校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通过素质教育的深入扩展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所以,作为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课程资源的丰富尤其是新兴的信息化课程发展有利于推动现行的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同时,会极大地提高中小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他们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方面将会有全新的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扩展。

3.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基于教科书的教学方式真正转变为基于资源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改革不止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由于教材的编写具有普适性,它不可能适合不同地区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能跟上时代瞬息万变的脚步。而目前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依然是教材,甚至是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使用都不重视。所以,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在使用教材的同时要合理地选择和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用这些课程资源来弥补教材的不足。同时,也要求他们确立积极使用课程资源的意识,认识到这些资源的重要性,并且依据自身教学经验和教学实际创造性的结合信息化课程资源和教材。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方式的真正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4.信息化课程资源的运用还将最终引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也曾说过,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推动力,同时,这两者的快速发展也使课程资源变得丰富和多样化,新的信息化资源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把新型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应用于教学,而新的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引入会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进而有利于教学中“意义建构”、“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活动的展开,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课程。

三、影响信息化课程资源选择与运用的因素

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能力集中体现在其对课程资源的选择上,教师是否能有效地选择课程资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否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资源的选择过程中必然会适当地判断和考量相关的一些因素,以便能选择出符合教学目标的课程资源。因此,中小学教师在选择课程资源时需要关注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要关注教师自身的因素

作为课程实施者的中小学教师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效果。他们的经历、兴趣、专业、能力、个人素养等有所不同,会直接影响他们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选择与驾驭水平。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教师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信息化课程资源时,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技术水平,以便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出合适的、有助于教学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并且在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加工和创造性地适当处理各种信息化课程资源,使其能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2.要关注学生的因素

首先,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认知特征。中小学教师应在详细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特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入合适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以便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应考虑不同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差异。由于家庭、社会背景、受教育经历的不同,有的学生已经在某方面很精通了,有的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有的则是对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教师在引入信息化课程资源时,要做到既要照顾低水平的学生,也要兼顾高水平的学生。再次,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等因素。由于性别差异、年龄问题、性格不同或者其他原因,有的学生喜欢学习,有的学生则厌倦学习;有的学生喜欢英语课,而有的学生喜欢数学课。那么,教师在选择资源时应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资源,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要关注课程不同的因素

中小学的课程是依据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而设置的,具有科学性和规律性。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实施,中小学课程设置也在发生着变化,增加了一些实践性和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如我们所知道的,中小学开设的课程中最基本的有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还有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等。每门课程又都具有自己独特性,因此,在选择与运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时要详细了解每门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如在讲授初中物理的匀速直线运动时可以采用视频、动画的形式,把过程更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讲授小学语文《火烧云》时可以采取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因此,中小学教师在选择信息化课程资源时一定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这样才能让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价值,有效发挥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作用。

4.要关注资源本身的因素

首先,目前有些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事先没有分析学习者的特点及需求,开发和的资源并不适合学习者,也导致教师不能恰当地使用。在内容方面和技术方面考虑不周全,致使有的资源内容过泛,有的在技术方面则过于专业。其次,依赖于信息技术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本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最初的程式化DoS操作系统到现在个性化十足的窗口式操作系统,从原来的单机工作到现在的共享网络系统,从简单的文字处理软件到功能强大的办公自动化软件,这些技术上的进步必定会导致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等的变化。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选择课程资源的时候也必须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四、合理选择与运用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策略

1.要依据教材并结合教材创造性地选择和使用

众所周知,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工具,是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之间的中介,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课改的进行,教材建设秉承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教材内容基本可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同时也可以满足课程的发展要求。但是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还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因此,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以教材为载体,灵活地根据课堂实际的需要调整授课内容,筛选并积极利用优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使之能在课堂上起到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从而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

2.要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以选择合适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和创新水平,但这个目标距离实现还有一定的差距,作为中小学教师也应该要朝着这个最终目标努力。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所教课程的特点选择和运用合理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从而培养学习者的能力素养和创新水平。如教师可以将数学课程中使用的几何画板软件、物理课程中使用的虚拟物理实验操作平台等软件的操作技巧的动画、视频等信息化课程资源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其操作技巧,更好地为课程教学服务。因此,要在积极开展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同时,实现信息技术与各科课程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内容整合,拓展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利用空间,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运用提高到综合运用的层次,从而真正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3.从根本上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

从根本上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这样才能使信息化课程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和价值。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来设计一些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的主题活动,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作用进一步扩展。这类活动即可以要求学生单独完成,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既可以是室内活动也可以是室外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应提供与活动密切相关的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信息。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力。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到的不仅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有怎样对待生活、社会、自我等。在实际生活中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使学生在与社会和他人的接触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信息化课程资源是实现中小学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课程资源的保障,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难以变成的实际教学成果。能否有效地利用已有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来支持中小学课程教学,是我们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必须要直接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实际的中小学课程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筛选,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利用好已筛选的课程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使现有的优质信息化课程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更进一步地提高基础教育的水平,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董文军,黄新民.对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理论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9).

[2]何楚红.中学语文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9).

[3]徐继存,段兆兵.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4]邢志芳,解月光.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信息化资源利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学技术教育,2011,(5).

小学信息技术资源篇9

鉴于国家对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提出更明确的要求,作为培训者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让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更有实效性,如何能让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进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实践中也在不断思索,并对培训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做了阐述。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现状

由于信息技术培训基本上是基于计算机环境下进行的,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在硬件环境方面基本达标,在培训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每人一机的硬件环境。但是在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上还存在很多问题。

1.在培训内容上侧重技术操作,忽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目前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更多的是延续以往的培训内容,传授给教师如何进行技术操作以及新平台或新软件的功能。但是如今的教师信息素养良好,基本能掌握新软件的使用理念。有教师反映,技术操作方面不是障碍,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如何利用新技术进行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如何利用新技术进行教学实施。也就是说,教师的需求已经不单是技术方面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已经转向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层面的需求,因此也要求信息技术培训内容要随之转变。

2.在培训形式上多是短期、集中培训,忽视了实践、评价和反馈环节

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形式多是短期培训,将部分教师集中到一起进行培训,然而培训后教师是否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应用新技术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如何,以及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等都需要去了解与解决。

笔者认为,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短期和集中式的培训仅仅是培训的开始,培训活动的重点应该是教师的实践以及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同时教师所受的信息技术培训目标应该是能够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实施,而不是掌握技术的操作。因此,培训者在设计培训形式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信息技术的教学实施、评价和教师反馈的环节,并且应该成为培训形式中的重点环节。

3.在培训支持上具有资源共享平台,但缺少有效的协同应用

近年来,由于在线教师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区域性的或者是校级的网络研修、在线学习共同体也有建立。培训者也早已发现,对于教师来说,提供新技术应用的案例和素材资源是让教师将新技术用起来的推动因素。但是目前这类资源共享平台随着集中技术培训的结束,其发挥的作用也几乎殆尽。然而,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实现为教师提供持续性的技术应用支撑,同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教师在平台上分享彼此研究成果,进行有效的协同研究。但是让资源共享平台发挥持续的支撑作用,还有如何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障碍,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由此可见,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虽然有进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笔者设想,建立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培训模式可以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西城区小学骨干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培训中实践了这一模式。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

1.学习共同体概念界定

学习共同体是我们较为熟悉的教育学概念,一般来讲,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成员之间建立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在本研究中,学习共同体是指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建立起来的共同学习团体,如果培训规模很小,培训者和被培训教师就可以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培训者即助学者。如果培训规模较大,被培训者可以以学校为单位,或者以学科为单位,或者按其他划分依据分成若干组学习共同体,每个学习共同体有一位骨干教师作为助学者,培训者提供集中培训和过程性支持。无论是大型的或者小型的学习共同体,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都应共同在学习和开展教学实践中进行沟通、交流和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信息技术培训。本文所研究的是培训规模较大的区域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2.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构建

根据学习共同体概念和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现状,本文构建了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流程图

小学信息技术资源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焕发生机

近年来,甘肃省天祝县把加强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全县教育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有效手段,教育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点到面的可喜变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勤劳而淳朴的天祝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谱写着天祝教育信息化的华彩乐章。

一、领导决策——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得以发展的基础

思路决定出路。县委、县政府都能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确立具有前瞻性的教育发展思路,引领天祝教育信息化飞跃发展。天祝教育突飞猛进。要实现教育均衡快速发展,就要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方面寻求突破,优质数字资源通过网络用于教育教学成为现实。为确保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和长效发展,天祝县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组长的天祝县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由教育局相关人员参与的督导评估小组、教研调研小组、培训辅导小组、设备维护小组共4个职能小组,建立了县、乡、校三级层层推进的管理体系,乡镇辅导站、直校配备了专职电教管理员,有效地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和发展,教育信息化向规范化、制度化、目标化、长效化迈进;县上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做好配套资金的落实,大力投入保障资金,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由政府统一采购、统一设计、统一标准、同步实施、统一验收。

二、设施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得以发展的保障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为天祝县的教师和学子打开了更为广阔绚丽的视窗,成为教育质量的又一个增长点,引发了又一次教育创新和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天祝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得到了项目的大力支持,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拓展项目功能,发挥项目的最大效益,使我县的硬件建设、师资培训、教学应用等方面有了更大的突破。各项目校将资源应用“用于各科教学、用于资源收集与传播、用于师资培训、用于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用于基层党的建设、用于经济建设”,“各项目设备与各项目资源的整合、‘天地’网络资源与地方开发资源的整合、常规培训与项目培训的整合、集中培训与远程合作学习培训的整合、师资培训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农牧民培训与‘三农’服务的整合”。截至目前,县教育局建成“天祝教育信息网”,民族中学的“中国藏文中学网”是全国首家藏文中学网站。天祝教育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边远牧区的孩子,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全国最优质教育资源。

三、队伍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得以发展的源泉

机制是动力,制度是保障。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群体,是教育赖以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了真正把信息技术培训落到实处,县上通过各种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培训的需要,天祝县树立了教育管理新理念,建立了教师教育信息化理念和业务学习交流平台和机制。构建起了以县级教师培训中心为培训基地,以乡镇初级中学为培训辐射点,以中心小学为培训网点的县、乡、校三级培训体系,形成了集中培训、典型推广、广泛应用为一体的运行机制。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观摩、远程研修以及校级协作应用型交流等形式,组织县城和乡镇学校教师分片异地培训,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通过城乡教师结对交流制度,发挥县城专业技术教师辐射带动作用,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开展城区优秀教师“送教下乡”活动,并在农村学校进行教学评估、研讨交流及座谈讨论,进行教学帮扶工作,实现优质师资教育资源共享;开展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全员岗位练兵达标比武活动,通过专家引路、示范带动、实践操作、现场考核模式,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设备的水平。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五个一”活动:即“选好一例多媒体教学资源、写好一份多媒体教案、上好一节多媒体课、写好一份多媒体教学反思和参加好一次多媒体教学研讨”。信息技术重在应用,要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把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授给学生,从而让落后地区孩子也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四、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得以发展的灵魂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紧密结合,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对教学起着重要作用。天祝县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评价反馈、教学反思等各环节中的应用,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互动方式的变化。鼓励教师整合多元化教学资源,参与网上集体备课、教学实践问题探讨,不仅提升了教师运用先进教学设备驾驭课堂的能力,而且达到了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全县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又一次掀起了信息化教育教学研究的新高潮。通过举办研讨会、资源应用观摩课、多媒体教学论文竞赛等活动,鼓励教师广泛应用资源,大力倡导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的更新有机结合。教育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已成为推动天祝县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引擎。

五、宏伟蓝图——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得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