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9:40

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篇1

关键词: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科技哲学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142-02

赫钦斯曾说过:“任何社会都应有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其目的是对社会的最令人困扰的问题进行尽可能深刻的思考,甚至思考那些无法想象的问题”。经过基础的义务教育和提升的高中教育后,学生们都会形成自我的哲学观念,并不经意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体现出来。因此,在高等教育期间,需完善学生们的科技哲学体系,才能更积极地投入科研活动中去。

一、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内涵

在《高等教育哲学》中,布鲁贝克表明了问题本身比答案更重要的观点,因此,对于哲学而言,探讨问题的共同基点比探讨答案的共同基点更为关键。若想寻求高等教育的哲学真谛,就要着手于高等教育的哲学问题。而在布鲁贝克的观点里,高等教育的共同基点便是高深学问。

布鲁贝克在汇总了其他学者高等教育哲学的观点,归纳出两种最肯定高等教育的存在并可能促进其发展的哲学,即“认识论”和“政治论”。前者更注重教育和知识的本身,认为高等教育所追求的正是高深的学问,也可称之为“学术派”;后者更注重教育和知识的目的,认为高等教育是为国家和社会所服务的,它只是一种手段和途径,因此不能把学术作为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布鲁贝克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认识论”和“政治论”都存在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并不能单一地判定孰优孰劣。布鲁贝克认为,最佳的方法是将“认识论”和“哲学论”合二为一,取长补短,并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各自摘取适合实际的闪光点并有机融合,才能达成真正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目的。

二、科技哲学视域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是高等教育学与科技哲学两门学科共同建构的逻辑起点。两者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推进,科技哲学作为具备一定高度的理论基础,就如“旗帜”和“标语”一般引导和指示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前进方向,并以“理论”矫正“实践”;同时,在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过程和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可以总结实践经验,并反馈于科技哲学,改正理论错误,修补理论漏洞,完善理论发展。二者都可以以对方为模板,摸索并创造出己方的新发展道路。

那么科技哲学为何能成为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下面则分别从学理和事理的角度回答并论证这个问题。

(一)学理上的论证

1.高等教育的“亲”“疏”有别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科技哲学较之于一般哲学具有更为亲密的连接关系。就如“张力作用”,高等教育与科技哲学存在相互渗透的联系。以整个大环境为背景,高等教育是一个全面的人文社会体系,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学科。而科技哲学是一门以“科技”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其中的“科技”较之其他学科对于高等教育能够更为直接、客观地引导。科技哲学对于高等教育的引导作用和指示意义最为客观和直接,使得它在诸多哲学基础上脱颖而出。

2.“高深学问的客观性”问题本身就是科学

在《高等教育哲学》中,布鲁贝克说道:“构成高深学问的专门知识是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其中追究“高深学问”与科学哲学中的“知识论”不谋而合,回答了“高深学问的客观性”也就回答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

布鲁贝克认为,“在二十世纪,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而这两大基础的实践根源则是高等教育的两大职能:即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显而易见,布鲁贝克在他的论点中直接以科学哲学的目光探讨高等教育基础。不难得出,布鲁贝克早已站在“科技哲学”的位置来研究“高等教育的两大基础”。

(二)事理上的论证

1.科技哲学对于大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指导作用

科学和哲学密不可分,哲学为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完善哲学体系,而科学也在哲学的指导下完成了具有逻辑性的实践。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更需要深化科技哲学对于课堂教学的理论指导,引导学生完善自我的科技哲学体系,并体现在日常的课堂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同时还能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总结经验以迎接下一轮的学习和科研活动。

2.科技哲学对于大学科研成果绩效评价的指导作用

不仅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课堂过程,科技哲学对于教师的科研成果绩效的评价同样具有指导作用。教师绩效考核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核心,绩效考核的结果是人事决策和决定教师职业规划的客观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前为止,我国现行的对大学教师的科研成果绩效的考核制度缺少科技哲学的指导,存在着明显的漏洞。考核的一般程序为课题、论文、成果,再通过相关指标评判最终的绩效。但人文教学等无法量化、同一考核标准无法对不同科研方向的教师考核进行评判等原因的存在,使得绩效考核存在不公平、不合理、无法保证质量的缺陷,最终造成学术腐败、科研落后的局面。

由此可见,科技哲学对于大学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高质量科研活动的进行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若忽略了科技哲学的正确指导,将会导致人才流失和科研落后的结果。

三、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局限与突破

约翰・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对于高等教育问题的看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并不完全适合情况更为复杂的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层次、种类、特质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哲学也不是能够一概而论的学科,两者的结合更是包罗万象,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哲学研究进行多元化的发展。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哲学研究需以客观的现实条件为基础,结合实践经验和教训,批判地看待外来先进哲学理念并将之超越,构建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科技哲学体系。

(一)《高等教育哲学》的背景

1.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的创作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困难时期,同时种族和人权运动、侵越战争、经济衰退及校园学生运动都加重了高等教育的危机。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正是基于此种背景完成的。他的创作目的重在论文高等教育的本质以及意义,从而引起美国当局对高等教育的重视,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因而,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尽管具有重大贡献,也无法否认其片面性和局限性。

2.我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误区

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发展特色,关于高等教育的哲学思想也随之发生改变。但对于我国来说,完全照搬这一立足于当时美国各界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多方面认识下完成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是不可取的。同时,在我国最初的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发展中,存在着将布鲁贝克的理论认为是高等教育哲学体系的建构性著作的误区。这都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发展。

(二)科技哲学是布式高等教学哲学的基础

在认清了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的创作初衷,再应解读其核心所在。如上文所说,科技哲学是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中的基础,他的“认识论”、“政治论”都是在科技哲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另外,布鲁贝克在著作中追究的“高深学问”与科学哲学中的“知识论”不谋而合。综上所述,科技哲学就是布式高等教学哲学的基础。

(三)超越布鲁贝克经典和确立科技哲学基础

1.超越布鲁贝克经典和确立科技哲学基础

对待任何经典,一旦被局限于其中,都会桎梏自己的前进脚步。尽管布鲁贝克在著作中并没有确切地提出科技哲学的重要性和基础性,但我们完全可以意会其内涵并结合我国的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现状提出自己的科技哲学基础。除此以外,历史残留的问题导致我国的科技发展一直处于落后水平,科研活动的缺乏、科技人才的不足都阻滞了科技的发展。因此,作为输出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高等教育必须认识到科技和科技哲学的重要性。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但一旦打破原有的落后局面,确立科技科学基础,定能开创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新天地。

2.多样性的高等教育科技哲学基础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哲学,都存在多样性。那么其多样性是否会影响科技哲学的基础地位?这个问题无须担心。科技哲学作为高等教育哲学的基础存在着必然性,它与高等教育的紧密关系不再赘述。一旦缺少了科技哲学的指导,高等教育中的科研活动等实践都难以真正落实。

3.确立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来超越布鲁贝克经典

科技哲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只要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现实状况,确立科技哲学基础,就能清醒地认识到布鲁贝克理论中的局限性,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并实现超越布鲁贝克经典的目标。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科技哲学体系是在布鲁贝克式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上的辩证性拓展,是一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科技哲学研究的现状进而开辟出的新道路。这不仅对以后的中国高等教育科技哲学,更是对世界的高等教育科技哲学发展具有全新的借鉴意义。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为我国的教育、科研创造了新的前进方向,也为我国培养科技人才带来了更先进的理念。除此以外,科技哲学以其人文论为高等教育标榜前瞻性的理念,而高等教育又可为科学哲学的可行性完成了实战经验,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学茭,陈伟.《高等教育哲学》的方法论启示[J].高教探索,2011(2).

[2]杨黎明.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读后感[J].现代教育科学,2013(1).

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篇2

关键词:俄罗斯科学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转向

abstract:asworldphilosophyofscience"secondaryshape",Russianphilosophyofscience,itsrisenotonlycorrespondtowestphilosophyofscience,butalsoisSovietsphilosophyoneselfdeveloping,andasadomainofdevelopmenttendencyingeneralphilosophyofSovietideologicaltrendoverallsincethe20thcentury60's.

Keywords:Russia,philosophyofscience,dialecticalmaterialism,epistemologicalturn

一、苏联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认识论转向”

当代俄罗斯科学哲学延续于苏联时期的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后者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专门领域,其早期研究旨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解释相对论、量子力学、达尔文学说、自然科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丰富“物质”、“因果性”、“必然性”、“偶然性”、“空间”、“时间”等范畴([1],p.310),也就是集中在“本体论”层面。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实现了“认识论转向”,标志就是“科学研究的逻辑”(логиканаучногоисследования)的兴起。

1962年5月,基辅举行了首次科学研究的逻辑会议,П.В.科普宁(П.В.Копнин)做了题为《辩证逻辑与科学研究》的报告,他提出:“在科学和科学认识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研究关于客观真理的认识的运动规律具有重大的意义……哲学的任务就是找到自己在科学认识发展中的位置。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研究认识本身、研究科学研究的逻辑。”([2],pp.3,5)

1964年,П.В.科普宁又在《科学研究逻辑及其基本概念》一文中对进一步把科学研究的逻辑理解为“对主体在认识现实中取得新的科学结果的过程的分析”。同时,他还对科学研究的逻辑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作了比较。他指出,虽然科学研究的逻辑的基础是作为逻辑和认识论的唯物辩证法,“但它并不是它们的简单应用,而是一个有自己的对象和基本概念的专门理论知识领域。可以说,这是对作为逻辑和认识论的唯物辩证法进行理论研究中一个特殊的方向。”([3],pp.42,41)这个特殊的方向实际上就是一个以科学认识本身为对象、旨在探索科学发展机制和程序的专门领域,它确立的是一种新型的哲学与科学的关系。П.В.科普宁这一构思是非常大胆的,它构成了俄罗斯科学哲学的一个雏形。

1965年,苏联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П.В.科普宁主编的论文集《科学研究的逻辑》,这本论文集囊括了科学基础、科学结构、科学发现、科学解释、科学评价和科学进步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几乎涉及了科学哲学的所有内容,堪称是俄罗斯科学哲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第二座里程碑则是1970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第二次全苏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会议。这次会议把“哲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史的共同问题”作为首要议题,突出了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地位。在这次会议上,П.В.科普宁做了题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和现代科学》的重点发言,他再次强调:“研究认识论和科学认识逻辑的哲学家不可能绕过发生在本世纪科学中的巨大变化。因此令哲学家感兴趣的不仅是在客观世界中新认识了什么,还有获得知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知识的结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思维本质的范畴、以及既有知识对未来认识的追求。”([4],p.28)这次会议后,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遂成为苏联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的主流。

1981年,苏联哲学界召开了第三次全苏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会议,当时的苏联科学院院长А.П.亚历山大洛夫(А.П.Александров)在开幕词中就给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下了一个新的定义:“实际上,现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是跨越科学探索和思考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且更加关注自然界以及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中心之一。”([5],p.26)这实际上是从官方立场承认了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在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中的核心地位,标志着苏联自然科学哲学问题“认识论转向”的最终完成。

二、“认识论转向”的哲学根源

苏联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出现“认识论转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不排除苏联学者对西方哲学的借鉴,但是更为根本的还是其自身哲学的发展,正如孙慕天先生所指出的,科学哲学在苏联的兴起也是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一般哲学思潮总体发展趋势的一个侧面,即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哲学界围绕辩证法本性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而深刻的争论,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认识论中心主义”的思潮,它的基本论题就是把唯物辩证法理解为认识论,把认识论问题放在哲学的首位,这种思潮为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6],p.12)。而这一场“激烈而深刻的争论”就涉及到俄罗斯科学哲学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

但是在这一关系问题上,某些俄罗斯学者持否定态度。1997年,Е.А.马姆丘尔(Е.А.Мамчур)、Н.Ф.奥夫钦尼科夫(Н.Ф.Овчинников)、А.П.奥古尔佐夫(А.П.Огурцов)联合发表了《祖国的科学哲学:初步总结》一书,其中就涉及到了对苏联时期的科学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关系的说明。

首先,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问题上,作者并不否认苏联时期的科学哲学曾在这一传统下工作,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思想和它所预设的把一切现象(包括认识)看作是不断发展的过程的观点;但是作者又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包含的一系列原理并不为这一学说所独有,而是马克思主义者从以往的哲学(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中吸收来的,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对苏联的科学哲学并不具有必然的依赖性。应该说,该作者的这一观点是可取的,当年П.В.科普宁也正是持有同样观点,才主张在唯物辩证法内部开辟一个以科学本身为对象的新的研究领域。

其次,在辩证唯物主义传统的方法论意义上,作者否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采用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研究科学认识的方法的初始思想和范例。他们解释说,老一代的苏联哲学家曾经提出要认真研究马克思的逻辑与方法的任务,企图弄清和再现《资本论》的作者采用的分析方法;但是科学哲学家、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哲学家则意识到马克思的方法并不能作为辩证地再现科学思维的完备基础,他们通常采取另外的途径,即分析科学认识本身、分析科学的文本、实际历史和当前的科学实践。对于这些哲学家来说,辩证唯物主义既不能作为认识的工具,也不能充当方法论的背景,更不能充当更加宽广和一般意义上的研究科学认识的前提。([7],pp.252-255)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须知,探讨《资本论》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曾经是斯大林时代以后苏联哲学界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М.М.罗森塔尔(М.М.Розенталь)、Э.В.伊里因科夫(Э.В.Ильенков)、А.А.季诺维也夫(А.А.Зиновьев)、П.В.科普宁等都曾在这一领域内工作,也正是通过这项研究,苏联哲学家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地位,从而把认识论特别是科学认识论问题凸显出来。如果否认苏联学者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方法的研究价值,就将使俄罗斯科学哲学的兴起失去理论前提。当代俄罗斯哲学家В.Ж.(В.Ж.Келле)就承认“在苏联,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在苏联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来解决科学的各种哲学问题的”([8],pp.1,2)。

因此,在俄罗斯科学哲学兴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上,我们的观点是

第一、苏联国家制度的改变并没有割断其哲学史的联系,当代俄罗斯的科学哲学几乎继承了苏联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全部创作队伍和研究内容,它不可能忽略、更不可能否定它在辩证唯物主义语境下兴起和发展的历史;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对俄罗斯科学哲学的兴起所起的作用,恰恰不是简单的概念和范畴上的优惠,而是在哲学发展的总体方向上为俄罗斯科学哲学的兴起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这就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苏联辩证唯物主义研究的重大转向。

三、辩证唯物主义内部对话与哲学的认识论本质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哲学在研究内容上出现了重大转折,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批判,为苏联哲学营造了一种新的发展气氛,使苏联哲学工作者结束了为斯大林-日丹诺夫肤浅哲学做诠释的历史,开始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对象、结构和功能等问题。同时,苏联新一代的哲学工作者已经成长起来,他们大多是十月革命以后生人,在二战前后接受过正规的哲学训练,谙熟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近现代西方哲学,具有独立思考的愿望和能力,他们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结构和功能等问题上就与老一代的“正统派”发生了冲突,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即本体论派与认识论派之争。

本体论派的代表是Г.В.普拉东诺夫(Г.В.Платонов)、В.П.罗任(В.П.Рожин)、В.П.图加林诺夫(В.П.Тугаринов)、М.Н.鲁特凯维奇(М.Н.Руткевич)等,他们根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一种表述——“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9],p.484)——把辩证唯物主义定义为“研究意识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意识的运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10],p.519)并根据这个定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总四分”的结构,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功能。

认识论派则为年轻一代的哲学工作者,包括Э.В.伊里因科夫、А.А.季诺维也夫、П.В.科普宁以及Б.М.凯德洛夫等。他们注意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一段表述:“……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都是辩证的,而且不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了。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要求,要它们弄清它们自己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于是,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9],p.364)于是他们把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认识论,更确切地说,理解为科学认识论。

认识论派的观点受到了“正统派”的批判。1957年,В.П.图加林诺夫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就指出:“直到现在还有一些哲学家,他们自认为识马克思主义者,但却反对整个世界概念,认为整个世界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还有一些哲学界反对存在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还没有根除与此相关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为认识论的思想。所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不同形式的贬低。”([11],p.60)他认为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意义就是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科学和世界观。

由此可见,本体论派与认识论派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功能问题,它关涉到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学科地位、进而关涉到自然辩证法的性质问题。由于争论的双方都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可以把这场争论称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内部对话”,它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1963年,Г.В.普拉东诺夫和М.Н.鲁特凯维奇共同发表文章《论作为哲学科学的自然辩证法》,他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建设出发,认为自然科学哲学问题是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逻辑相并列的独立的哲学科学,并建议把这一科学称为“自然辩证法”。他们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在整体上研究自然、社会、思维的一般规律,而自然辩证法则具体研究这些规律(诸如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在自然界的表现特点([12],p.140)。

认识论派则反对把自然辩证法看作是与辩证唯物主义并列的独立的哲学科学。1964年,Б.С.格里亚兹诺夫(Б.С.Грязнов)等人联合发表文章《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地位》,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一门具有统一的对象、方法和理论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哲学的素有方面和基本观点都是不可分割和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家之间明显的专业化不是由哲学分化引起的,而是有具体科学分化和哲学知识体系的丰富引起的。”因此,“没有足够的理由判定自然科学哲学问题是同辩证唯物主义像并列的一个特殊的哲学科学。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仅仅是对一个确定的哲学研究的门类的评述,它不可能被限制和分类在辩证唯物主义之外。对具体科学材料的哲学思维必须紧随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否则它就既不是现代的,也不是唯物主义的。”([13],pp.47-48)

Б.С.格里亚兹诺夫等人着重划清了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与具体科学、自然辩证法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界限,他们一方面否定了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本体论意义,另一方面则确定了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在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地位,他们说:“辩证唯物主义如果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论,那么就应当(在不排除科学研究的理论)具体科学所提供的认识材料为基础。一般来说,所有的科学哲学问题可以分成两个类型:1)对具体科学的哲学解释(如事实、规律的发现,建立新理论);2)对科学研究过程本身的认识论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研究的是科学哲学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成为这些问题的具体材料是科学的一般结构,研究过程的结构,科学认识方法的性质,科学理论发展的规律,科学分类原则等等。”([13],p.47)这实际上就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就是科学认识论的思想。

与此同时,И.Д.潘茨哈娃(И.Д.Панцхава)和Б.Я.帕霍莫夫(Б.Я.Пахомов)也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一门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因此必须承认,在涉及自然界的领域,辩证唯物主义应该以解决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途径不断丰富自己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内容。因此,在科学的现展阶段,哲学不是直接地分析自然规律:它事实上是通过分析自然科学材料来完成的。”([14],p.56)他们不反对把自然辩证法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他们认为,如果把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有机界的结构和发展的一般图景、有机体和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体中发射形式的发展、人类起源的前提等问题都看作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那就混淆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界限。

而在反对复活自然哲学方面,П.В.科普宁最为坚决和彻底。他认为,“在当今条件下,哲学无法把握所有的现象和过程,因为,第一,哲学不拥有各门科学用其研究自己对象的各种现代化的方法;第二,哲学已经不再是哲学,它已经变成各种不同专门科学的体系。来自哲学家方面的种种洞察物质结构奥妙和生命有机体进化的企图,这只能导致复活业已过时的、将科学远远抛在后面的自然哲学观念。……哲学不是直接同事物和过程打交道,而是同关于事物和过程的知识、同科学的概念和理论打交道,这就使哲学的本性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受到某种深刻的影响。”([15],pp.332-333,343,348,480)П.В.科普宁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现代哲学的本性问题——令人惊奇的是,他的这些表述竟然同维也纳学派的领袖m.石里克的观点出奇地相似!

通过以上的争论可以看出,如果认识论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唯一的哲学,那么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功能的看法的改变,也就意味着他们对整个哲学的看法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是苏联学者开展现代哲学研究、特别是科学哲学研究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1972年,《哲学问题》杂志发表社论《唯物辩证法的现论问题》,对本体论主义与认识论主义的争论进行了总结。社论既反对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完全归结为认识论,也反对把它完全归结为本体论;但是社论又称:“唯物辩证法是研究科学认识的本性和条件、科学认识对现实的关系、科学认识真实性的条件、科学认识的起源等。唯物辩证法的宗旨就是探求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条件、科学中新知识形成的前提和结构等的总的依据的,它起着科学认识的总的基本方法论的作用。”([16],pp.12-13)这实际上是站到了认识论派的一边。

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Ю.В.库沙科夫(Ю.В.Кушаков)发表文章《“自然哲学”怎样才是可能的?》,对本体论派和认识论派的争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骤然看起来颇为陈旧的‘自然哲学’观念竟如此牢固地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之中呢?”

他提出了三个原因:“第一,在实现建构‘自然体系’的自然科学方案时所遇到的某些客观原因;第二,由于企图截然划清和确定综合科学知识的自然哲学纲领和自然科学纲领之间的明显界线而造成的一系列原则性困难;第三,对于以哲学方式和以自然科学方式考察自然这个根本不同的角度来说,都存在有利于自己相当有力的论据,因此这两种考察自然的方式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由此他认为:“自然哲学的问题群即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是‘长存不灭的’,不仅如此,而且在今天故意抹煞它正和不加批判地复活过时的思辨自然哲学一样,也是一种‘倒退’。”在这里,Ю.В.库沙科夫就指出了本体论者和认识论者在“自然哲学”问题上进行长期争论的实质,即双方都没有对“自然哲学”的现代意义做出正确的评价,例如,在评价古典自然哲学结构时,往往都默认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的任务是相同的,而不同只是在二者的实现方式上,后者是以思辨的、抽象的方式实现的。([17],pp.48,50)

Ю.В.库沙科夫可谓一语道破了问题的实质。众所周知,20世纪以来自然哲学(философияприроды)已经不是黑格尔意义上的自然哲学(натурфилософия),如果说原来的自然哲学是一种以建立总体自然观为主要使命的“本体论化的自然哲学”,那么这种具体讨论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包括自然律的意义以及方法论依据的自然哲学则可称之为“认识论化的自然哲学”。苏联学者没有顾及这一区分,而采取了彻底抛弃自然哲学的态度。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认识论派坚决反对旧的自然哲学的观点,也不可能有苏联哲学向认识论的急速转向,也不可能有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研究的兴起,就像在西方如果没有逻辑经验主义对形而上学的坚决拒斥,也不会有科学哲学的兴起一样。因此,在科学哲学兴起的途径上,我们不能不认为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综上,本文探讨了在苏联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过程中辩证唯物主义的作用问题。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给予俄罗斯科学哲学的不是直接的、具体的范畴和理论,而是深刻的哲学背景,即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辩证唯物主义领域内对科学认识论的肯定。

承认认识论的主导地位在西方哲学实现于17世纪,在俄罗斯则延迟了近300年。这其中的原因是一个非常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它表明,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对知识进行反思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苏联时期的意识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定为国家哲学,曾极力排斥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成果;但是,现实的科学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却是苏联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科学认识论迟早要登上它的舞台——更何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身就十分关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而苏联学者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开展的科学哲学研究格外关注科学知识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科学与社会互动关系,从而在西方科学哲学之外开创了一个大异其趣的研究方向,这一点则值得我们做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苏]В.Е.叶夫格拉弗夫:《苏联哲学史》[m],贾泽林等译,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2]КопнинП.В,Диалектичекаялогикаинаучноеисследование.Вопросыфилософии.1962,№10.

[3][苏]П.В.科普宁:《科学研究逻辑及其基本概念》[J],《哲学译丛》,1964年第8期.

[4]П.В.Копнин,Марксистско-ленинскаятеорияпознанияисовременнаянаука.Вопросыфилософии,1971,№3.

[5]ВстуительноесловоПрезидентаАкадемиинаукСССРА.П.Александрова.Вопросыфилософии,1981,№6.

[6]孙慕天:《科学哲学在苏联的兴起》,《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年第1期.

[7]МамчурЕ.А.,ОвчинниковН.Ф.,ОгурцовА.П..oтечественнаяфилософиянауки:предваритель-ныеитоги.М.:РОССПЭН,1997.

[8]弗拉基米尔让诺维奇凯列:《论当代俄罗斯的科学哲学》[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9]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二版,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苏]康斯坦丁诺夫:《苏联哲学百科全书》[Z],沪: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11]ТугариновВ.П.,Оструктуреифункцияхмаркситскойфилософии.ВестникЛенинградскогоУниверситета,1957,№7.

[12]ПлатоновГ.В.(Москва),РуткевичМ.Н.(Свердловск),Одиалектикеприродыкакфилософскойнауке.ВопросыФилософии,1963,№3.

[13]ГрязновБ.С.,ЕрмоловА.Я.,КоршуновА.М.,НикитинЕ.П.Оместефилософскихпроблеместествознаниявструктуремарксистскойфилософии.Вопросыфилософии,1964,№5.

[14]ПанцхаваИ.Д.(Москва),ПахомовБ.Я.(Бийск),Предметфилософскогоисследоваеиявобластиестествознания.ВопросыФилософии,1964,№3.

[15][苏]П.В.科普宁:《科学的认识论基础和逻辑基础》[m],王天厚,彭漪涟译,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篇3

一、正统的科学实在论满途荆棘

本世纪六十年代末形成的科学实在论,是以塞拉斯和普特南等人为代表的较为正统的科学实在论,其学说的基本观点是:“科学关于事物本质的说明是真的。那么事物的本质是真实地存在的。”[1]

在整个七十年代,大多数科学哲学家都持这种观点。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观点却残留着素朴性质,罗杰·琼斯指出:“在前分析的意义上,我们都是实在论者。但是,在分析的意义上,在哲学家单方面的智力劳作中,却提供了大量反对实在论的意见。”[2]尽管科学实在论是大多数人的观点,但实际上其内部却存在着严重的分化。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标上各种不同修饰词的实在论概念。

科学实在论的内部分化,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在当代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在其实践活动中并不懂得如何做一个实在论者,他们所说的理论其本体论承诺是经常改变的。关于这一点,库恩从科学史出发,提供了大量事实,说明没有固定的基本的本体论,认为前后相继的理论其本体论承诺是不可通约的。库恩的观点固然有其片面性,但是,琼斯在谈到现代物理学家研究物理领域时,也认为他们没有确定的本体论承诺。他认为。本体论承诺是有条件的,离开具体的条件,谁也说不清理论的本体论承诺问题。他说:“物理学家本体论承诺的性质,似乎是随着他们集中注意于他的理论而变化的”,任何观察,也只能给含糊的本体论图景提供量上的丰富性,“当一个物理学家用一个理论从事于某一方面的研究时,或者集中于某一层次的理论之仔细说明和详尽表达时,他的言谈象一个实在论者;而在和另一层次有特别联系的本体论承诺方面,则不太象个实在论者。”[3]因此,他主张,当代物理学中的本体论承诺有大量的结构。这些结构来自于经常改变的表述、解释和理论化的范围,来自于物理学家所从事的不同种类的活动,不同水平的表述和理论的应用,来自于物理学家活动的变化而改变本体论的特征。琼斯的观点与库恩相比,显得更为有力,因为他是针对当前动摇不定的物理学、量子力学的理论家们的本体论承诺而作出的分析。而库恩针对科学史所作的分析则缺乏解释力。毕竟有那么多的前后相继的理论其本体论承诺是相同的,或者是互相交叉,互相包含的。

第二,从科学发展的眼光看,理论即使有真理性,这种真理性也是有限的。科学是开放的事业,科学理论无法保证自己求真。纵观科学史,真理性是相对的、可几的、概率的,任何理论都必须经过无数次实验的检验,经过无数科学实践的评价。然而,一些反实在论者却坚持否认真理的态度。劳丹认为,不可能有真理,甚至连高度可能也是不存在的。这种观点过于绝对化,但他却对真理的标准提出了质疑。范·弗拉森则认为,真理仅仅是一种信念,我们不能依赖信念来承认科学而必须根据经验的观察。但是,由于观察、理论的逻辑、理论的说明等等都与主观性连在一起,所以,我们不可能获得真理,只能获得理论的“经验适当性”。这种“经验的适当性”虽也可成为信念,但它是基于“拯救现象”之上的,而非通过可观察物的论断之真理性推出关于不可观察物的论断之真理性的。他认为,这种推理是科学实在论的最基本方法,它是形而上学的、非经验的。实际上,外展推理深深地依赖于理论。因此,依赖外展推理而假定理论在总体上具有真理性,这是一种、一种昌险,这种是必然要失败的。

第三,由于当代科学,尤其是量子力学、当代物理学已经涉及了一些非充分决定论的领域,尽管科学所要求得出的认识是决定论的,但是,量子领域的随机性现象的存在、量子测量的相互作用性质的明显化,使人们无法对量子现象作出较为客观的说明。这就无法证明量子领域粒子自身本质的实在性,任何一种对量子现象的解释都无法与量子测量中难以预料的数据相一致。在当代物理学的“任一领域中,基本方程都有可供选择的数学表达,对任一基本方程的数学表达而言,解释的多重性都存在,每种解释都不可避免地与某种表达能力相关。”[4]这就是说,当代的某些理论的理想化程度比任何以往的科学都要高,我们既无法确证其真理性,更无法确证它所指称的实体的本质是否真实存在。

鉴于此,科学实在论在理论上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如果正统的科学实在论不修正自己的观点,那就会象历史主义那样失去自己在当今科学哲学中的地位。

二、修正的实在论补偏救弊

八十年代开始,由于科学实在论不断遭到反实在论的批判和其内部的分化,科学实在论走上了修正自己的道路。修正的实在论的最大特点是其基础原则的弱化。大致的情形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修正的实在论是波依德对科学方法的实在论辩护。波依德认为,外展推理是个方法问题,范·弗拉森的批驳“只是从某些独特的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来考虑。”他认为,我们不应当只针对孤立考虑的认识论的外展推理之合法性问题,而应该集中考虑经验主义者和实在论者捍卫的科学知识的总体论述之相对价值。经验主义的主要根据是:一切事实知识必须立足于观察,但这是一个归纳概括论证。那么,我们如何得知归纳方法的可靠性呢?难道我们不是诉诸这个方法的成功么?实际上,归纳之所以是可靠的,正是因为我们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实际上可得到的过去预言的成功,保证我们相信体现在理论中的关于可观察实体的归纳概括。”[5]他认为,“经验主义者瞄准了对科学知识的一种有选择的怀疑论说明:关于不可观察实体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但关于可观察实体的归纳概括有时在认识论上是合法的。”[6]那么,这个归纳推理与外展推理一样,也是未得到辩护的。

波依德还认为,“科学实在论者的观点并不取决于或借助于被孤立地考虑的那种外展推理的力量,而是取决于被评价的东西乃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正表现出来的自然主义认识论的相对优点。”[7]他认为,能证明和支持科学实在论的是自然主义的认识论。

自然主义的认识论是C.a.胡克提出来的对科学实在论的辩护观点。胡克认为,“世界是一个自然的统一体”,自然主义的认识论“是承认人类作为自然界中一个种类,首先把人类看作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这承诺的一个重要部分即把认知作为一种自然的能力,一种由其他生物种类的更普遍的自然能力发展而来的能力。”[8]在自然主义看来,整个自然秩序是统一的,“自然主义是实在论的实质修改,是一种具有更深刻(至今尚未完全认识)含义的认识论。”[9]自然主义认识论通过人类进化的手段,充分地肯定了人类的认知能力,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一种十分乐观的认识论观点。我们且不说它有何缺陷,它毕竟是科学实在论对自己的一种新的辩护。

第二类修正的实在论是普特南与B.爱利斯的“内在的实在论”以及萨普的“准科学实在论”等。这类修正的实在论接受了范·弗拉森关于理论的“经验适当性”概念,把真理观改造成概率真理论,或承认成熟的科学其真理性概率是高的,成熟的科学是高度可能的;或者承认真理存在于理论内部,从理论本系统说是可以有真理的。例如,萨普反对科学实在论从总体上肯定成熟科学的真理性作法,也反对劳丹等人完全否认真理的作法,而是认为理论可以通过可行性评价、通过重复实验结果的比较,得出理论是否高度可能的结论,“如果观察表明许多有y起作用的例子将比任何没有y的情形更可能产生x,那么,下一个有y起作用的例子将比任何没有y起作用的例子更可能产生x,是十分可能的。”[10]普特南和爱利斯则提出了所谓的“内在的实在论”,认为真理存在于理论系统的内部,我们只要在理论中觉得它是适当的,就可以认为它是真的。因为,在他俩看来,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只有相对于某一理论框架才能有意义,对象不独立于概念框架而存在,我们所寻求的真理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相对于人的,这种真理没有绝对性,它只是内在于我们人类和我们人的世界的关系中。一种理论有自己的世界,多个理论有多个世界,因此也就有自己的真理。

第三类修正的实在论是对理论之本体论承诺加以修正的种种观点。本体论承诺问题是与真理问题密切相关的。由于当代物理学与量子力学中本体论承诺的困难,所以,一些科学实在论者认为,本体论承诺的问题是一个语言的问题,它与语义学、语用学相关。由于范·弗拉森等人对理论的理解是借助于语义学方法的,他通过模型论方法,对理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作了物理解释。这种建构经验论的方法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了科学实在论,所以,便形成了语义的实在论。同时,由于近几十年来语用学观点在科学哲学中的蔓延,语用学成了解释理论与应用者之间关系的适当方法,这种方法也影响了科学实在论者,于是就出见现了强调语用因素的“语境的实在论”。这两种修正的实在论在当今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但由于相互间没有联系,语义的实在论只强调从文字上来理解科学理论,语用的实在论则只强调从理论使用上理解理论。倘使两者能有机地结合,无疑会比正统的科学实在论更完善。

除此外,还有一些观点,如“尝试的实在论”,夏佩尔的“历史的实在论”等等。总的特点是趋于综合化、辩证化、相对化、具体化。

三、后现代科学哲学休咎难卜

科学实在论究竟修正到何种程度?修正的实在论其生命力如何呢?这些问题目前似很难确定。近年来,一些科学哲学家已日益感到,不仅实在论的修正没有意义,而且连反实在论也是毫无意义的。他们已日益感到这场争论是多余的。于是,便形成了一种以以往科学哲学为核心的后现代科学哲学。

后现代科学哲学一方面是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反实在论反对科学实在论的结果。作为历史主义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产物,其表现是费耶阿本德的哲学消解论;而作为反实在论反对科学实在论的结果,其表现则是法恩的“自然的本体论态度”和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若两者加以比较,前者是相对主义的产物,后者则是后现代性的影响,把科学哲学与科学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前者是绝对主义走向相结主义,后者是形而上学走向科学实践研究。

然而,无论是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抑或法恩与罗蒂的后现代科学哲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感觉到科学哲学对科学的一般性或总体性说明之没有意义。之所以对科学哲学有普遍的失落感,其原因在于:第一,由于建构经验论者范·弗拉森有力地揭示了以往科学实在论的某些哲学主张的形而上学特征,认为以往的哲学见解与实际的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并不相符,它们解释不了科学的实际现象。所以,一些后起科学哲学研究者认为,与其改进这些哲学见解,亡羊补牢,不如放弃它们。第二,科学家在实践中或在理论沉思中,并没有意识到应该如何做一个实在论者。他们的观点是经常变化的,理论也是时常改变的。因此,其本体论承诺也是变化的。理论的真理性只是存在于一定的实验条件、理论框架中,或者说,在当代物理学与量子力学中根本就不存在真理性。因此,人们以为,传统的认识论以追求真理为宗旨是错误的,认识论已经死了,哲学死了。第三,由于当代物理学与量子力学不存在统一的解释框架,又与传统的经典力学、相对论解释相抵触,所以,哲学无法对其加以统一的概括,任何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都与之不相适应。鉴此,科学家们可以毫不考虑自己在哲学上究意正确与否,也不必按照哲学理论来思考正在从事的研究。

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基本思想可概括如下:

第一,反对基础主义与本质主义。基础主义认为,任何认识都有一个标准,并且,这个标准是确定不移的、无法替代的,任何认识都有一个固定的目标,即获得关于事物本质的真理。而后现代科学哲学则认为,事物并没有固有的本质,人们的认识决不能找到一个确定的阿基米德点,不存在待人发现的客观规律,不存在能够占有的纯粹主观性,我们所具有的只是造就我们自己那种文化习惯而已。罗蒂认为:“一个实用主义者必然坚持不存在诸如物是自在的这种方式,除了人类想解释它的用法之外,没有其它可描述的方法。”[11]范·弗拉森也认为,“现代哲学是一种对基础的探求,而当代哲学则广泛地把这种探求作为一种错误来加以摒弃”,“上一代哲学的错误是缠绵于证实,总的说是囿于认识论的基础主义。”[12]范·弗拉森也认为,“现代基础主义在谈到理论与世界的关系时,总是用一个两难推理作为其基础主义的挡箭牌,这就是:我们在谈论理论与世界的关系时,要么是谈论一客观事实,要么就是把理论当作主观的虚构。而范则主张,这样一种关系必须使用语用学与语义学方法来解决,在理解理论本身的字面意义时使用语义方法,在理解理论与其运用者的关系时则使用语用学方法。后现代科学哲学把科学理论当作话语(discourse),这些话语因历史而变化、因语境而变化,它不可能超出语言之外从某一实体那里获得它的意义,它们之间是不可通约的。科学理论并没有一个终极的基础。

第二,否认真理的存在,鼓吹认识论之死。后现代科学哲学家们一般都主张,没有真理。这是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观点所导致的基本结论之一。正如德立达所说的,文本就是一切,读者从习惯的世界中找到文本,而在文本中找到的只是他自己。后现代科学哲学从根本上否认哲学认识论的重要性,它所推崇的是一种“表象的危机”。费耶阿本德认为,“没有一种理论会同其领域内的全部已知事实相一致。”[13]法恩则认为,类似于符合论、融贯论、民意论、实用论、指示论与相对主义的各种真理观,都是错误的,不尽人意的。他认为:“如果我们终止相信真理是那些与实质性事物相适合的理论、解释或图景,那么,我们就能终止基础主义。”[14]范·弗拉森也认为,真理的概念所冒的风险太大,把真理置于信念之上是不合科学活动的本质的。他主张,真的概念属于语义学,“理论的内容是对世界面目的表述,这种表述非真即假,在此,正如在其它场合一样,真值观念的适用性仍然是一切逻辑分析的基础,而当我们考虑一特定理论时,我们立即会面临一个仅仅与其内容相关的哲学问题:世界怎么可能是该理论所表述的那样呢?”[15]因此,他主张用一个较不具有昌险性的或风险较小的概念──理论的“经验适当性”概念来代替真理,人们除了相信那些关于可观察的理论是适当的之外,其它方面统统括号起来。

第三,摒弃形而上学,倡导哲学是种文学、一种对待科学的态度。后现代科学哲学反对基础主义,就必然会导致对以往哲学的摒弃,从而形成科学哲学的终结、形而上学的终结。众所周知,哲学是以寻求真理为目标的,要寻求真理,就必须有确定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因此,对认识基础的否定,以及对真理的否定,实际上也就是对哲学的否定。罗蒂认为,形而上学是与“实在”相联系的关于真理的观念,与镜式反映的隐喻是分不开的。他主张“超越科学哲学”与科学认识论,把哲学视为一种文学、一种对元叙事体方式的超越。而法恩则认为,我们承认科学哲学的目的是寻求真理,必然会陷入形而上学的争论。事实上,在科学活动中,随时都有新的证据、新的假设、新的术语出现,科学认识论是多余的。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否认科学研究的结果,我们应当相信科学家的话,相信科学家的感觉,相信科学家有能力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信息,让科学家本人发言。他认为,科学哲学不是别的,而是一种对待科学的信任态度,科学哲学对科学的任一解释都不能成为科学家实践的指导思想,哲学所能做的就是确立一种“自然的本体论态度”(“noa”)。他说,这种态度“试图让科学自身说话,它相信我们获得信息的自然能力,而无须依靠形而上学的或认识论的助听器。”[16]否则,任何一种哲学都不可能与当代的科学实际的图景相容。

从目前看来,对后现代科学哲学我们还难以评判,其发展如何,尚须静观。但是,后现代科学哲学否认科学认识论,这显然是片面的;后现代科学哲学由于注意到不确定性、非连续性、非充分决定论的世界而否认我们以往对确定性、连续性、决定论世界的规律性认识,这也是错误的。

四、新的研究集思广益

尽管后现代科学哲学否认形而上学与认识论,但是,这并没有使哲学走向末路、彻底消解。真理概念及其标准的分析,固然存在很多问题,但也不至于完全无法解决。然而,当今的科学哲学在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中,在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许多传统的哲学观与理论、范畴正在发生变革。这意味着哲学在当今面临着一场较深刻的革命,哲学的理论框架将在新的条件下被重构,这种重构的理论目标是适合于当今的科学实践。

但是,要建立适合于当今变化着的科学实践的哲学确实不易,它要求,重建的科学哲学将与变化的科学形象相一致。简言之,就是要重建一种无统一模式的哲学。当前的趋势表明:

第一,科学哲学的研究似正在以科学实践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形成了语义学理论观与语用学的科学运用观相结合的科学哲学,它仍以科学知识的本质与科学知识的成长为研究对象,在这方面,范·弗拉森、尤其是萨普已经作出了许多努力。

第二,从后现代科学哲学中可以得到启发,科学哲学本身将分化为不同门类。因为,整个科学世界正以“多个世界”的面目出现。从目前来看,我们已经可以把它们区分为决定论的世界非充分决定论的世界与可能世界三大类。因此,可以预言,将来的科学哲学或许会出现有关决定论世界的哲学、有关非充分决定论世界的哲学与有关可能世界的哲学,并进一步以理解科学理论与实践、加强科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为对象。

第三,科学认识论将进一步变得有生气,而非死亡。因为,“多个世界”理论的出现,实质上是科学认识的不同结果,决定论世界与非充分决定论世界的分化,究竟是否是真实世界的两部分?这必须由科学认识来解决;科学理论究竟是不是实在世界的图景,或是人的虚构等问题,仍将活跃于科学哲学界,仍将求助于科学认识。但是,科学认识论必须废除原来一个模式、一个标准的基础主义观点,而应建立“多个世界”的多个标准,不仅使用形式分析、语义分析的方法,而且使用非形式的语用分析方法。总之,它应当是一种变化的科学认识论,一种辩证的、全面的科学认识论。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从当前科学哲学发展的特点看,分类学的科学哲学研究似正处于萌芽时期,但尚限于方法的分类,各个科学哲学家只是通过改变分析方法来重新解释科学知识的本质与成长问题。然而,随着科学实践的深化,某些对象的分类问题将自然形成。这种情形的发展,必将导致分类的科学哲学的研究,以解决以往科学哲学的统一模式与科学实践的“多个世界”之间的对立。

与以往相比,今后的科学哲学研究将不是融合过去科学哲学的理论,正反合的三段式将不适合于解释当今科学哲学的发展过程。因为,今后的科学哲学的发展将依赖思维视角的转变,在于我们如何合理地摆脱过去的统一模式。

[1][2][3][4] RogerJones:“Realismaboutwhat?:”philosophyof Science58(1991),p185、186、197、196。

[5][6][7] R.Boyd:“theCurrentStatusofscientificRealism”,inJ.leplin(ed.):ScientificRealism,California1984,p69、73、75。

[8][9]C.a胡克《进化的自然主义实在论》,《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90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6、69页。

[10]F.suppe:theSemanticConceptionoftheoriesandScientific Realism,Urbana1989,p404

[11]R.Rorty:essaysonHeidergerandothers,newYork1991,p4

[12]VanFraassen:“afterFoundationalism:BetweenVicionsCircleandinfiniteRegress”,Forthcoming.

[13]弗耶阿本德《反对方法》,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第31页。

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篇4

【关键词】体验哲学语言体认性研究应用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项目,课题名称是:《体验哲学(ep)语言的体认性研究》;课题编号:12515176。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09-01

早在1980年,两位著名认知语言研究人雷柯夫和约翰逊就提出语言认知的哲学基础应转变成以体验和隐喻,后来进一步延伸到概念的体验基础和思维的隐喻性,认为语言是体验感知的结果,这对传统的语言认知观无疑是一个彻底的颠覆。

一、体验哲学三大基本原则

首先是心智的体验性。由于心智、推理和概念系统来自身体,通过身体的经验形成,所以,这些体验均属于人类机体的组成部分,推导到人类的远古时代,语言产生初期,人类从认识周边环境和认识自身开始认知世界,所以,外部空间的概念和人体自身的结构就是人类组建各种抽象概念的两个重要基础,也成为人类原始思维的基础出发点,即隐喻的源头。

基于这个理论,人类以自己的身体和大脑为介质,与客观世界互动,于是产生了思维和推理活动,由此可见,心智并非纯精神的产物,而是身体大脑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所谓的概念也不会凭空产生,只是被动反映外部的客观现实,不是纯粹的镜像,而是经过身体大脑的感知体验然后再处理形成。必须明确一点,概念是经过身体的真实体验而产生意义,并非纯粹地独立于身体而成的先天能力。

体验哲学坚持非经验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语言体验观念,不单单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投射,也并非人类本有的心理技能,而是结合了客观环境、身体感受、人体机能等多方面因素,语言的认知应当遵循从现实到认知再到语言的完整过程。

其次是认知的无意识性。根据体验哲学的理论,95%的思维是无意识的,其决定了知觉思维的结构。所谓的无意识性,是说人们无法直接感知其所思所想。绝大多数的思维只是表层意识,这个过程错综复杂,运作非常之快,难以为人所察觉,而人们无需费力即能使之自动运行。因此,大部分包括视觉、听觉、嗅觉之类的推理根本无法被意识到,同理,语言的学习也是如此。

这个理论表明,人在各种认知活动中,无法有意识地知觉,如果想办法感知这个过程,就会中断原先的认知程序,并无意识地开启另一个认知进程。总体来看,认知绝大部分是无意识地。理解了这一点,将大大有助于人们客观认识人类思维和语言认知本质。

其三是思维的隐喻性。传统哲学观认为,隐喻仅仅是词语的用法,只出现在修辞和诗歌里,只相似于外部世界的某种客观现象,不适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表达。事实并非如此,隐喻不单单是语言修辞,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用以形成概念、思维,甚至发展出深层次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这个理论表明,隐喻必须以身体经验为基础。借助这种思维模式,人们就能借助身体和大脑体验,用有形的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来表达无形抽象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绝大部分推理都具备隐喻的特征。事实上,隐喻无处不在,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文化和语言中。它帮助人们正确理解抽象概念,扩展知识,用推理的方法把各种理论有机连接,成为一个完整体系。

二、语言体验性的发现和体验式外语教学的应用

如上所述,在体验哲学的理论框架里,语言遵循现实―认知―形成这样的过程,不局限于此,其还在语言的性质问题上也对传统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而且为体验式外语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首先来看语言体验性的发现。体验哲学的核心理念指出,语言具有体验性,精确描述了人类语言的本性。由于语言是在人类对外部客观世界进行体验认知后,遵循一定的规律形成,根源于身体大脑对外部世界的体验,所以说,体验性是语言的先天本质。国内学术界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理论和实践两头并进,结合语言本身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系统研究和论证了语言的体验性。

例如在理论方面,研究包括了体验性和社会性、人文性、劳动创造语言、身体―空间基础论、隐喻的体验性、语言的本质特征、中西文化在体验哲学方面的不同论述等内容,而在语言方面,则从语音、词汇、词法、句法和语篇等多层次的体验性加以论证,在社会文化方面,则阐述了多元化的语言世界观,从现实、认知和语言、文化等多项因素的互动出发,以开阔的视野和高度进行论证。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的体验性作为语言总体性质的重新认识和重要补充,必须明确其人本精神,所有的概念、推理甚至语言都建立在人们的主观认知能力之上,体验性的存在,并未把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排除在外,而是强调语言的体验认知性,这对于完善和提升语言习得能力,帮助正确认识语言的本质,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其次来看体验式外语教学实践。因体验哲学进一步深入,体验和实践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比如,要学好一门外语,最好是到使用这门语言的国家去学习,或是去语言氛围强烈的地方,效率比较高。

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则是从最早的语法翻译、听说和全身反应教学,过渡到交际和任务教学,全方位、多角度地利用学生身体器官和思维主体的能力,但仍然存在明显不足,所以,以调动学生内在各种语言体验因素为基础的体验式外语教学应运而生。

作为教师,应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把控全局,全面透彻了解教材内容,掌握学生的整体和个体情况,合理地从总体上布局教学的内容、时间和活动等各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恰当而合理地引导。此外,应对听、说、读、写四个环节各有侧重,合理安排时间,但不可偏废,要全面实施,打下牢固基础,再通过体验教学,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觉和心智,将知识转化成技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加以微调,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使之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王寅.论语言的体验性――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语言新性质[J].中国外语2006(5)

[2]杨惠媛.体验哲学基础上的语言认知[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

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篇5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5)08―0077―01

我国中职教育主要面对的人群是初中毕业生或高中生,这个时期正是学生思想走向成熟的时期,是学生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思考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人生的关键时期。所以,中职哲学教育对学生未来的思想品格发展乃至人格的形成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哲学教育旨在引导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形成积极的人生品格,为今后参加到国家建设中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所以说,中职哲学教育对普遍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需要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原则。比较其他哲学形态,总体来讲,它是一种现实哲学、时代哲学、社会哲学、人民群众的哲学和“改变世界”的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哲学虽然是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但人与世界的关系最深切的基础是现实、是实践。因此,真正的哲学无疑应该以实践为基础来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而这种研究的目的归根结底也在于为人实践地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服务。自古以来哲学还被称为“智慧之学”,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哲学追求“头等智慧”,并不是为了内向的自我满足、自我陶醉,而其根本任务和主要功能,在于教人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其中不仅包括对世界的理论解释,而且更包括对世界的改造。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把实践作为自己整个哲学理论的基础,使自己的哲学具有与自己时代的实践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

二、需要了解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

1.反思性。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实施后面的反复思考。”哲学的反思还包括对既定秩序、传统观念、流行见解等大胆的质疑,对现实状况的重新审视和批判。

2.总体性。现实的人总是面对并生活于统一的世界。人们作为不同的主体往往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去认识这个多样性统一的世界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哲学作为人类理论思维的最高形式,在人类认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中肩负着自己特殊的使命,这就是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结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

3.本质性。黑格尔说:“哲学的任务或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我们所面对的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变化多端,表面现象极其复杂,而以哲学的方式去把握它们就是要透过多变的外在方面,揭示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本质和规律。

4.抽象性。哲学思维作为人们自觉从事的高度思辨和抽象的理性认识活动,其重要的根据和手段,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普适性的哲学范畴体系。而就具体学科而言,其实指性、实证性表现得比较突出。

三、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生活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我国台湾的学者傅佩荣说得好:“哲学脱离人生,将成玄虚;人生脱离哲学,将无定位。”中职生学习这门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学生立德树人的问题,是通过学习哲学来提高学生做人和做事的本领。在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后,会发现在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哲学的影子。我们应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样,我们才真正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含义。在处理日程生活中的问题时,也要运用哲学的方法,这样就会使我们发现问题的解决也变得易如反掌。

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篇6

摘要:科学认识论作为一门创建中的学科,它有其自身的价值意义,即科学认识论既是认识论发展的新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进一步充实、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而且科学认识论受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同时也指导和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认识论;自我价值;意义

中图分类号:a8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062-02

科学认识论把科学认识作为研究对象,是当代的新课题,也是创建中的一门新学科。从历史发展看,罗吉尔・培根的认识论标志着科学认识论的萌芽,他认为科学知识以个别事物为对象,以感觉经验为基础,推论得到的指示不一定可靠,还要由实验来验证,首次把实验引进认识论。到实证主义者孔德时,他进一步把自然科学作为他的哲学和认识论的研究对象,科学认识论的研究拉开了序幕。20世纪的科学非常活跃,科学与技术大大造福于人类,同时也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科学本身以及科学作为一种认识引起人们很大的关注和兴趣,提出了科学认识论学科建设的新任务,并逐渐得到重视,开始了系统深入地研究。

1科学认识论是认识论的新标志

科学是人类探索和认识世界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活动,科学是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认识,但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与科学认识活动的结构、过程和规律便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科学认识是人们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对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探索、发现和认识的一种活动。人们对科学认识的内在结构、过程和规律的一种认识,是人类对科学实践活动和科学认识的内在规律和过程的一种反思与总结,并由此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理论知识体系,就是科学认识论。在一定意义上讲,科学认识论也就是以科学认识的整体为对象,探索、认识、反思和总结科学认识的性质与规律,并形成的一套关于科学认识的理论。

科学作为认识对自身进行反省,科学认识论是一种认识的自身反省的理论,他揭示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人类认识的自身反省正如自然界达到自我意识一样需要时间的发展。在生命世界出现以前,自然界是无意识的,即使出现动物界之后,自然界也无所谓有自我反省的意识。自然界产生出人类,才有了进行自身认识的可能,但在蒙昧时期,人类认识也得不到自身反省。到了科学认识独立发生,自然界能在其中照出自己的一些真相,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认识论成为主导的力量,整体的、系统的认识自然界。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对科学的考察,在认识上发生了很大的作用。科学深入到的生活、社会和各个方面大大造福于人类,同时也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威胁和造成潜在的危险。科学没有认识论,就会成为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就必须加强科学认识论的研究。随着认识的发展和认识论的发展,科学认识也随之发展、变化。因为认识论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空架子。科学认识是认识的一种形式,认识论的发展要求对科学认识这一典型形式进行解剖,通过科学认识这种典型形式的研究来发展认识论。可以说,科学认识论是认识论发展的新标志。

2科学认识论的哲学革命意义

在现代,科学认识论标志着认识论的新发展,它具有哲学革命的意义。

(1).分析科学认识论与通常说的认识论关系,二者有双重关系:一方面,科学认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形式。科学认识不是从来就存在的,而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的。科学认识论研究这种特殊的认识形式,从而与认识论相联系。另一方面,科学认识论从认识的角度研究科学,从而与认识论相联系。对认识论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认识论包括所有研究人类认识问题的理论,例如美学、逻辑知识社会学都是;从狭义上讲,在哲学方面的认识论,历史上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古代认识论、近代认识论和科学认识论。科学认识论在现代成为了一种历史趋势,认识论研究中心转向了他的研究。这样的重心转移是认识论研究向最优化发展的一种表现。同时,它也表现了时代的基本精神,尤其是表现了科学发展规律性的最新要求。例如,科学发展一体化的要求,为科学本身作论证和辩护,世界新技术革命对科学认识的影响等等,使科学认识论作为认识论的主流成了哲学研究领域的内容。

(2).科学认识论意味着认识方式上的新变化、新趋势,且不可避免地对认识论产生影响,更全面、更深刻地解答认识论所研究的问题。科学认识论作为认识方式,其对象是自然界,则它是认识自然的方式。与此比较,科学认识的方式明显地不属于这个范围之内了,而是寄寓于科学认识论之中。作为科学认识论的研究对象科学认识,它是一种认识形势经历相当长时期的孕育才形成,在科学认识论中,它意味着:一方面,科学认识是在先有的认识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使认识自身发展较高阶段上的产物;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具有先有的认识形式所没有的某些特征和性质,从而为认识本身和思维领域增添了新东西。所以科学认识论丰富认识论的内涵。

(3).科学认识论透过研究科学认识去揭示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从科学认识论的功能上来看,科学认识还处在中决地位。在科学认识论中,科学认识无一处在研究对象的位置,科学认识论是科学认识的的元科学。而对于认识论以研究科学认识为中介,并不等于把认识论归结为科学认识问题。波普尔说:“认识论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研究:(1)作为日常知识或常识的问题,或者(2)作为科学知识的问题。”他对认识论中的常识观点持批判态度。他虽然承认科学知识不过是日常或常识的发展,但还是宁肯着眼于科学知识,从而对科学认识论的研究有深刻的意义。

3科学认识论的现实意义

科学认识论标志着认识论的新发展,它不仅发展和丰富了认识论方面的研究,揭示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体现其哲学革命的意义,而且科学认识论从现实的意义来讲,它也有丰富的内涵。

(1).科学认识论充实、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科学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整体,其中最根本的是辩证法,而它的核心是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同时也是人类的认识规律,因为这是人类认识的本质的过程所决定的。人类的认识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人类的认识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和深化的。马克思把人们运用抽象能力进行思维的过程,表述为“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和“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2]科学认识论则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对科学认识本身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辩证的总和,同时随着科学认识论自身发展的不断完善,它从现代自然科学所创立的新理论和总结的新的认识方法、认识过程等各方面的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发展提供思想素材和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人类认识论史上的一次深刻的革命,它不仅把人类的实践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而且把辩证法与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既是科学上的认识论,也是社会历史上的认识论,为认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和新的境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作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虽然把自然科学作为研究的对象,但是并没有把研究自然科学作为认识论研究的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人类认识论史上的深刻变革,这种认识论的基本特点就是把实践作为人们认识的基础,强调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能够根据已有的认识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同样人们的认识能力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人类只有在生产社会实践中检验认识的正确性,同样也是在生产社会实践中证明人类思维和理性的现实性和巨大的力量,在实践中证明人类思维和理性的真理性。人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得到解决的。人类的认识的过程就是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以至无限的认识过程。

(2).科学认识论指导和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科学认识论通过总结当代不断取得的科学认识成果,进一步充实、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认识论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原理指导下,对科学这个系统整体进行“反省”;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科学认识论所提供的问题进行概括,从中抽象出科学认识论的理论。在科学认识论中,除把科学这种认识形式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外,还要考察科学认识的典型形式的发展趋势。所谓科学惹事的典型形式即指科学中的某一学科。科学认识论的研究直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主要还是物理学这一典型形式实现的。因为物理学继牛顿力学之后始终是一门发展比较成熟的学科。后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是科学认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现代自然科学继承、支持和巩固十九世纪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核心的科学成果和方法,并且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普遍联系、辩证运动等观点深入和具体化了,并揭示自然界的联系和运动已深入到认识论方面。由于科学认识论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的最高水平,对各门自然科学进行高一层次的概括和总结,把它规范化、合理化和秩序化,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并指导和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恩格斯论证了科学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理论思维和经验事实不是简单地统一,自然科学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是一个不断纯化和修正假说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由假说到定律到理论的过程。恩格斯指出,人们要想真正确实地认识世界,就要“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就可以达到的相对的真理。”这就说明了人们的科学认识既要注重经验事实和经验的实证,又要注重辨证思维对实证的科学成果进行理论概括,把两者结合起来达到对相对真理的认识。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论的高度出发,深刻全面地总结了人类认识论的发展历史和过程,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总之,科学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一个系统工程,坚实的理论基础。科学认识论是认识论发展的新标志。从哲学革命意义和现实意义来说,科学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作为马克思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具体方面,进一步充实、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而且科学认识论受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同时也指导和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认识论站在人类认识的哲学高度,对于人类历史以来的自然科学成就的产生,科学定理定律的发明与发现,给予了科学的总结,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了认识的途径与方法。《科学认识论》这一巨著是舒炜光先生等人的光辉结晶,曾有人评其为“登高极目的宏篇巨著”,此不愧为有这样高的评价。科学认识论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入学习。

参考文献

[1]舒炜光.科学认识论的总体设计[m].长春:人民出版社,1993,110.

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篇7

关键词:宏观角度;中观角度;微观角度;文字组织公式

近年的高考,非选择题中常有一道哲学生活主观题。以时政、情景材料为依托,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要求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有所创新,即对考生们能力的最高要求。故解题时,要求考生一定要根据材料和提问指向,重新整合所学知识。很多学生解答很头疼,面对题目束手无策。如何克服主观题这一拦路虎,轻松而顺利地解答哲学主观题?笔者为考生提供了一些实用方法和技巧。

一、宏观角度:没有板快知识范围界定和材料内容限定,只是要求用哲理、哲学常识、哲学知识分析

题型一: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什么)哲学原理?或运用所学哲学知识(或限制性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此题型要求同学们根据设问中的指导语和背景材料选定答题时所用的基础知识和答题的方向、范围。这类题发挥的自由大、难度大、灵活性和综合性强。不直接指明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所要运用的知识在设问中也无明确的体现,需要考生自己去体会、去分析。这类试题往往难度大、能力要求高,学生感觉无从入手,或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蛮不讲理”、废话连篇。因此,要求我们尽量从材料中归纳出符合题意的哲学原理。

没有板快知识范围界定和材料内容限定,只是要求用哲理、哲学常识、哲学知识分析。我们应回忆出高中所讲的哲学道理,从总体上可分为四部分,即: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宏观角度综合分析答案。从多角度解同一题时,应该简明扼要。文字组织公式:简单的原理内容(也可以用原理名称取代)+方法论要求+材料分析

例如:2012年高考天津卷

12.(3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20年来,我国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原理阐述,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0分)

参考答案: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通过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二、中观角度:有板快知识范围界定,要求用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分析

题型二: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论、辩证法、人生观、认识论)原理或××观点?(如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的?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要求同学们运用给定的特定原理,分析阐明材料中的实际问题。有板快知识范围界定,要求分别用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中观角度分析答案。

文字组织公式:详细的原理内容(有多个以上可以用简单原理或者原理名称代)+方法论要求+材料分析

例如:2012年高考山东卷

36.(29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贸易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

(3)阐释材料三蕴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7分)

参考答案: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国际贸易在曲折中深入发展,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体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三、微观角度:有知识范围界定和材料内容限定,要求用具体的某一个原理知识来分析

题型三:运用××原理(或所学的××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要求同学们运用给定的特定原理,分析阐明材料中的实际问题,不需要同学们分析其内含的哲学依据。

在解这类题时,应仔细阅读材料,理清题意,审好题,答出原理的具体内容;把原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原理(一般道理)分析实际问题(具体),综合回答,首尾呼应,得出结论,表明态度。有知识范围界定和材料内容限定,要求用具体的某一个原理知识微观角度来分析。

文字组织公式:详细的原理内容(有层次感的原理往往采用“总-分”法)+方法论要求+材料分析

例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

36.(29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2012年2月,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小平南巡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其现实意义。(13分)

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篇8

英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经提出过三个世界的理论,他把客观的物质世界称作世界一,把人类的思维、心理等称作世界二,把人类创造出来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称作世界三,波普尔高扬了世界三的价值和独立性,并认为世界三如同世界一一样有其独立发展的规律,诸学科互相影响并有可能产生自己的问题。以此观察人类创造的客观精神文化世界,可以看到一幅充满普遍联系的知识图景,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在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世界里,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不会孤零零地存在,而是以系统的方式完全地展现自身,表现为体系的存在。

一门学科不断体系化、不断成熟,这是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水平相一致的。在人类历史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人类的精神文化世界(波普尔的世界三)是呈点状出现的,一开始彼此的联系并不清晰,认识世界的学问与改造世界的学问似乎互不搭界,在认识世界研究学问的学者们,与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工匠们,是不同的两个阶级。只是在文艺复兴、近代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精神文化世界的积累越来越深厚,彼此各种学科的疆域越来越扩大,某种学科的上下左右的勾连关系才越来越澄明起来,某一学科的体系化的庐山真面目才得以呈现。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是改造世界,明确地把认识世界的学问和改造世界的学问,并列起来讲。从那以后,认识世界的学问与改造世界的学问形成一个系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例如,以前工匠们改造世界的技术、手艺,并不被人看作是多么高深的学问,而被看作师徒之间相传授的一种技艺,这种技艺是一种经验知识,其背后的理论并没有多少人关心,也进不了学堂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而学者们认识世界的学问,只是学院里高雅的沉思,基本与人间烟火气没有什么关涉。进入近代社会以来,这种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变,改造世界的工程技术与认识世界的原理知识联系越来越紧密,工匠成为工程师,工科教育进入了教育体系,与理科教育一样进入学术体系。特别是现代认识世界的知识可以很快地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工程技术,而工程技术的进步也能促进人们认识世界的深化。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一去不复返了。

认识世界的知识与改造世界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首先在自然科学领域表现得十分突出,十分成熟。对自然科学的诸学科进行梳理,认识世界的知识组成基础科学,内容主要为是什么的问题,改造世界的知识组成工程技术,内容主要是怎么做的问题,介于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有一大类学科组成技术科学,讲的内容主要是做什么的问题,研究如何把基础科学向工程技术转化。基础科学进行更抽象化、哲理化的概括、提炼,就形成某一部门科学的部门哲学,各部门哲学再进一步加以概括,就形成人类知识领域的最高层次一般哲学。这样一门成熟的学科就常常体现为五个层次的知识系统:一般哲学、部门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这样的一种五层次知识结构,不但表现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中,而且在人类的宗教、文化等难以用科学概括的领域也是如此,例如,佛教的典籍,可以划分为经、论、学、术、用五大类。经相当于一般哲学;论相当于部门哲学,是对经的阐释;学则是某一部门的具体知识,相当于基础科学;术则是学的转化,相当于技术科学;用则是某部门宗教学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相当于工程技术。儒家的著作、道家的著作都有这样五个层次。

从基础科学可以引出不同的部门哲学乃至一般哲学,在现代的诸多学科体系中,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一般哲学,具有更强的合理性和现代性。传统上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重要地位未能得到突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时,科学技术体系发展还不完善造成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日益完善,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近现代社会产生的,社会领域的科学与实践概括提炼出了社会科学的部门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自然领域的科学与实践概括提炼出了自然科学的部门哲学自然辩证法,由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概括和提炼形成了更一般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所以有人称辩证唯物主义是元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对人类科学成果的总结,因此可称为科学时代的哲学,这样的哲学与人类历史上前科学时代产生的各种玄思妙想式哲学相比,自然在逻辑和经验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力量,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就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是不可超越的哲学。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人类发展到今日已经系统化的科学技术知识进行了整理和总结,构建了一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人类现有的已经系统化了的科学技术知识,纵向就是上述五个层次,横向则分为十一个知识部门,正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性及发展优越性的认识,其最高的一般哲学层次被确定为辩证唯物主义。钱学森的这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见下页表1),在横向的学科划分上,十一个部门分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文艺理论。这十一个部门学科,每部门又都分为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三个层次,每部门都有通向一般哲学的桥梁部门哲学,分别是: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数学哲学、系统论、认识论、人天观、地理哲学、军事哲学、社会论、建筑哲学、美学。最高层次的一般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对各部门科学有指导作用,各部门科学的发展又会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

新闻学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其学科的系统化特点也有了越来越明显的呈现,这样的呈现同样可以按照一般哲学、部门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五个层次加以整理,比照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新闻学体系的一般哲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新闻学体系的部门哲学,那么,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现代性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体系就可以建立起来。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体系分为五个层次(见表2)。其最高层次,居于一般哲学地位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对整个新闻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提供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部门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对整个新闻活动具有具体的指导意义,提供价值观和具体的方法论,例如调查、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等。其余三个层次,处于基础科学层次的学科,应是认识新闻及其相伴生的广告、发行的基本规律,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处于技术科学层次的学科,应是解决利用上述规律做什么的问题,是认识做什么的基本规律;处于工程技术层次的学科,就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是新闻活动中各项具体工作的实实在在的操作指南。

按照现有的新闻学科,结合实际新闻实践的应用情况,新闻学体系中的基础科学学科,包括新闻学、广告学、发行学、信息学、新闻史。新闻学、广告学、发行学很好理解,新闻也是信息,信息学是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和计算机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深刻地理解新闻的意义,可以在数据的搜集与处理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新闻的内涵,从而使新闻走向科学化。新闻史则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新闻,通过历史的脉络可以展现新闻的本质及规律。

新闻学体系中的技术科学学科,包括新闻传播学、新闻宣传学、新闻舆论学、新闻语象学、广告经营学、发行经营学、新闻数据处理学。新闻传播学主要研究如何做好新闻并加以传播的规律;新闻宣传学是研究利用新闻做好宣传的规律;新闻舆论学是研究利用新闻、设置议题、引导舆论的规律;新闻语象学如同气象学,是系统分析一时期的新闻用语规律的科学,可以透过新闻更好地把握社会;广告经营学是有关广告经营及管理的科学;发行经营学是发行经营及管理的科学;新闻数据处理学,这是计算机技术及大数据计算发展的产物,许多新闻的处理仅靠几个点的采访并不能形成令人信服的结论,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有对各种大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通过大数据处理做好新闻,也就是有些新闻是可以用计算机算的,例如从马航客机失联的报道、有关股市变化的报道中,已可以看出这类处理新闻的端倪。

新闻学体系中的工程技术类学科,包括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评论学、新闻摄影学、新闻编辑学、新闻校对学、新闻管理学、广告创意学、广告制作学、广告学、广告运营学、报纸发行学、广播发行学、电视发行学、网络发行学等。这些都是可以拿来就用,关于具体怎么做的学问。其中由于新闻载体由纸质到广播再进而到电视、到网络的变化,对不同载体新闻及广告的发行推广就出现了新的特点和做法,其中有的已经较为成熟,有的则还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提炼和总结,如报纸的发行和有线电视用户的推广都属于大的发行范畴,但具体的一些做法又会有很多不同,这些都是应在工作中加以不断分析研究的。

这些新闻学体系中的工程技术类学科,每一门都直接面向某一项复杂的新闻实践,因此每门学科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遵循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要综合运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其他部门的一些学科,是综合的、交叉的。所谓系统工程就是从系统的认识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设计和实施一个整体,以求达到人们所希望得到的效果。例如新闻采访学,除需要新闻学的知识外,还需要社会调查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新闻写作学,除需要新闻学的知识外,还需要美学、文学等学科的知识;广告运营学除需广告学、广告经营学的知识外,不光是讲如何谈客户、如何签合同,甚至需要计算机方面的数据库、大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报纸发行学除了发行学和发行经营学等方面的知识外,就有数据库和大数据处理的问题。总之,这些实践层面的学科,到今天还缺乏综合整理,在学科建设上并不完善,还大有可为。

上述涉及的学科,有的已基本成型,有的还在形成过程中,有的只是按照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提出了一个名字,总体体系的最终形成还任重而道远,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以研究,形成书本知识。当然这个体系也不是封闭的,而是随着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有一些更加细化的学科、更加综合的学科、更加交叉的学科都可能进入这个体系的相应的层次。

随着传播手段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对公开性、透明性的追求,新闻活动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新闻活动可以影响社会风尚甚至变更国家政权。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地研究新闻及其相关活动的规律就显得更为迫切,这也是构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体系的重大意义。上面的体系只能是抛砖引玉,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思考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体系的构建,这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篇9

关键词:读导思练;自主学习;学习习惯;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41-02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课堂教学逐渐由“师本”向“生本”转变,由“讲堂”向“学堂”转变,“生本”逐渐成为教育之本。“生本教育”的创立者郭思乐教授,提出要“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要使学习者的生命潜能、本能和天性得到激扬,提升教育生产力”。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本能和天性,就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成为学生提升自身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让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呢?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尝试使用“读导思练”自主学习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本文将结合《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哲学》的教学,展示“读导思练”自主学习单的设计理念与实施过程。

一、读:阅读标记,知条理

“读”指依据自主学习单的要求,阅读教材。本环节的设计理念是:用教材学,提升阅读力,注重整体性。教材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资源,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引领阅读,才能帮孩子变聪明。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与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学会“泛读”和“精读”,通过“泛读”提纲契领,把握整体;通过“精读”对号入座,突出重点。

在自主学习单中,对“读”的要求是:阅读本框知识,依据要求,在书本中做好标记,时间3~5分钟。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

(2)哲学源于人们在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1)哲学是一门给人,使人的学问。在汉语中,哲学就是。

(2)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和。

学生通过阅读,依据以上要求,在书本上进行标记,标记有助于学生理清条理,空格有助于学生突出重点,时间的要求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提高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阅读,基本能够准确地把握本框学习的两个问题:哲学的起源及哲学的任务。阅读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做好课前储备;标记能让学生识记知识,理清条理。在阅读过程中,要养成“眼到、手到、心到”的习惯,用眼阅读,用手标记,最终了然于心。

二、导:学法指导,抓重点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学习教材基础知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预测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疑难问题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少走弯路,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这就是“导”。本环节的设计理念是:教师导学,以导促学,注重学法指导。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要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在自主学习单中,教师要导的内容是教材重点知识中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地方,在导的方式上,应注重思维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及对相关误区的点拨。

在自主学习单中,对“导”的要求是:分析以下角度,全面理解,进行重点记忆,时间5分钟。

准确地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1)哲学的起源:(生活对哲学的角度)

(2)哲学的任务:(哲学对生活的角度)

(3)反对:(割裂哲学与生活、哲学与实践的关系)

(4)克服有关哲学本义理解上的误区:

“哲学是智慧之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因此学了哲学就聪明。”你赞成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教师的“导”,着重在于给学生一个“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全面地理解知识,而不是直接给学生一个答案,也就是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帮助学生搭建一个知识体系与框架结构,明确学习的方法。在学习本框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依据全面观,从起源、作用、反对、误区等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要学会运用辩证思维,从正反两个角度对知识进行分析。其中对误区的设计,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现象或观点等进行分析解读。从哲学的本义上看,哲学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而哲学也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错误的、非科学的哲学,不仅不能使人聪明,相反还会把人引入歧途。

三、思:反思质疑,知得失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不仅是通过“读”和“导”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的过程,即不断自我反思、总结、提升的过程。本环节的设计理念是:在思中学,自思得疑,注重培养问题意识。孟子说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构建知识体系,总结自主学习成果,在梳理已获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还存在的困惑与疑问。在反思中总结,在反思中质疑,通过“思”,明确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在自主学习单中,对“思”的要求是:对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归纳,静默已得,写出疑惑,时间3分钟。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学生课堂自述及检查自主学习单“问题记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反思过程。因本框是学习哲学的第一框,学生对哲学是陌生的,对学习哲学有畏难情绪,学生总认为哲学是高高在上的,对“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这种提法无法理解,在生活中也举不出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因此,在自主学习单“问题记录”中主要有以下问题:(1)哲学的起源是生活实践还是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2)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就是哲学吗?(或者说对“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这句话不理解。)(3)马克思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为什么说是“活的”?(4)哲学的任务就是哲学的作用吗?如不是,两者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与疑惑,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和重点讲解的问题。

四、练:自主检测,需反馈

经过了“读、导、思”三个环节的学习,最终要对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检测,这就是“练”的环节。本环节的设计理念是:课前自测,自察自纠,注重问题反馈。通过“练”,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反馈平台,让教师了解学生自测情况,针对问题进行备课教学。自主检测题一般为5道选择题,题目要精选,要尽量能涵盖本课教学的知识点,对于重点知识可以选择多道,从不同角度进行检测。

在自主学习单中,对“练”的要求是:合上课本,独立完成,时间3分钟。练要精练,这就要求题要精选。选题要有目的性,教师应在每道题旁注明所要考核的知识点,一旦学生出错,马上就会知道问题出在哪儿。选题还要有创造性,教师可以对一些原题进行改造,一是材料的更新,用最新的素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题肢的变化,增加或减少陷阱,以改变试题难度。在本课的训练中,我选择了《阳光课堂》基础题中的5道题,加以适当改造,考核了哲学的本义、起源、任务及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等,通过“练”的反馈,可以看出学生的主要问题存在于对哲学任务的理解,对其中的“正确指导”有一定的认识误区,这就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真正体现了“以学定教”。

新课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习惯。设计“读导思练”自主学习单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依据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单坚持任务驱动,以“读”为基础,以“导”为桥梁,以“思”为关键,以“练”为手段,将读、导、思、练四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自主学习任务,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篇10

【考点一览】

【考点解读】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①含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②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5)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与时代精神。

(1)哲学来源于时代,即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4.哲学的作用。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5.哲学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6.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性、局限性。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7.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它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②客观唯心主义。它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唯心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都是错误的。但是唯心主义也包含了一些认R论、辩证法、人生观、价值观的合理思想,可以吸收和借鉴。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思想及其精髓: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实事求是是思想的精髓。

(2)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解读:(1)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所以要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高考真题】

例1(2016・上海政治卷・2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a.世界观践行方法论

B.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C.世界观反映方法论

D.方法论指导世界观

解析: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不能影响更不能决定世界观;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因此a、C、D说法错误,都不选。答案为B。

例2(2016・江苏政治卷・25)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被人们接受之后它们又常常促进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这句话说明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是“科学之科学”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指导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②错误,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不能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材料体现的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③说法正确,都入选;④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答案为B。

例3(2013・福建文综卷・34)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③④②B.②③④

C.③②④D.②①③

解析:试题要求回答唯物主义的演进顺序,①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排除含①的选项;“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人是机器”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说明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因此C符合题意。答案为C。

例4(2014・山东文综卷・33)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解析:朱熹观念中的“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吾心”,是主观唯心主义,可见,“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C入选。答案为C。

例5(2016・上海政治卷・23)科学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a.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肯定无产阶级历史作用

B.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推动现实世界发展

C.是无产阶级的认识工具,来自实践并为实践服务

D.不仅正确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强调改造世界

解析:a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没有体现实践性,不选;B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没有体现科学性,不选;C反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没有体现科学性,不选。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于实践,又经过实践检验,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符合题意,入选。答案为D。

例6(2011・全国文综卷・39)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整风运动、中共七大等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克服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确立了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出发,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敌后抗日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取得这些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结合材料和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解析:本题结合一段历史材料,要求运用哲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设问指向明确,巧妙地介入了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这一重大时政热点,答题时可依据教材,结合延安时期和今天的实际,运用哲学的作用等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即可。

答案: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基本情,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的规律,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今天,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第二部分考点演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6年8月18日,北京CBD核心区正在建设中的“中国尊”大厦成功升至70层,高度达333米,成为北京第一高楼。有人认为,“第一高楼”是城市的地标建筑,可以改善城市形象,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也有人认为,脱离本地实际热衷于盖“第一高楼”,暴露了追求“政绩工程”的思维陋习,是地方经济的隐患。从哲学角度看,材料说明

a.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并指导人们的行动

C.哲学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D.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国防科工局总工程师、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2016年5月26日表示,2017年下半年,我国将发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落月采样并返回地球。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完成2~3题。

2.空间探月技术是

a.社会科学B.具体科学

C.逻辑学D.哲学

3.我国空间探月技术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类对世界的正确认识。这体现在

a.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B.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可取代具体科学

C.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D.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4.2016年2月,LiGo正式宣布直接探测到引力波,6月再度引力波探测成果,依托引力波研究宇宙的窗口已被正式打开。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它的发现是物理学界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至此,100年前广义相对论的所有主要预言被一一验证。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体现了

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何者是第一性问题

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5.庄子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2016年5月17日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完成6~7题。

6.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

a.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B.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C.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D.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7.我们之所以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因为

a.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B.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具体的方法

C.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重大理论成果

D.马克思主义是永恒不变、处于最高端的科学理论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说明

①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③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结出的丰硕果实④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5月5日至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主题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新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材料二100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改变了历史进程和亿万民众的命运。历史已经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代深刻察析资本主义的科学方法。面对近年来美国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宣告“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法国著名政治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呼吁“现在该维护马克思的幽`们了”;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马克思依旧是当今不可超越的思想家。巴西著名经济学家多斯桑托斯则指出,马克思的思想仍然是分析当今世界发展和变化的真正的、卓有成效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