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经济产业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8:54

平台经济产业报告篇1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传媒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媒介融合的发展等,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面临行业内外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仅仅局限于媒体自身的产品竞争和局部创新等,已不能满足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需求了。互联网时代,用户在产业链中的中心地位和价值越来越突出,媒体过于依赖广告收入的“二次售卖”模式受到挑战与冲击。

媒体发展平台经济,就是通过构建用户主导的平台,促成产业链双方或多方联络、交易,进而获取直接或间接收益,其重要的特征就是产业链竞争,所谓“小成功靠个人,大成功靠众人”。媒体实施平台战略,构建面向产业链并以用户为中心的平台、创新运营模式是必然的选择和发展趋势。

媒体实施平台战略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媒体实施平台战略、发展平台经济,具有一般企业难以比拟的优势和巨大潜力,这与媒体本身的属性有关。

媒体是传播意识形态、新闻、广告等信息的媒介,是联系受众、广告商和信息源的中介和平台。互联网时代媒体的平台属性更加显著。互联网的崛起带来媒介融合的趋势,报刊、广电等大众传媒转型为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的全媒体,而全媒体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应用平台,它把新闻信息交流与多种服务融会交织在一个平台之上,除了传播新闻和各类信息外,还提供极为广泛多样的服务,诸如影视、体育、娱乐节目和电子游戏,通信、通话、短信服务,网上购物、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网上论坛、网上教学等等。可以说,媒体经济不但是影响力经济,更是平台经济,媒体依托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品牌效应打造平台而不是做产品、做标准,将成为媒体发展的最高境界。

互联网模糊了不同行业、不同市场的界限,如三网融合带来广播电视与互联网、通信业的相互渗透与合作,媒体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域发展使媒体业务越来越综合化,比如上海文广、湖南广电等为代表的各地广电推进制播分离等,并大举进军网络游戏、网络电视、电子商务等新领域。随着媒体市场和产业链的解构与重构,传统的大众市场碎片化,形成各种各样的小众市场,媒体市场日益呈现出分众化和细分化的趋势,包括内容提供者、渠道(包括技术等)运营者、终端消费者(包括用户等)等环节的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要求更高而不是降低了。目前我国媒体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专业化分工还不够,媒体经营普遍存在“大而全”或“小而全”等问题,媒体“通吃”产业链的所有环节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了。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经济完全突破了时空局限,为外包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发展契机。

比如,南方都市报报系构建“南都全媒体集群”,全面进军电子商务业务,选择闪购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因为闪购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于手机物联网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公司;而借助南方都市报大型的全媒体平台、庞大的受众群体和社会公信力,闪购的产品和服务也将在大众消费生活中实现落地,直接与广大消费者进行零距离接触。①媒体与产业链各方携手合作,构建服务平台,把核心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外包”给比自己做得更专业的产业链相关方,是媒体适应市场聚合与分化以及产业链专业化发展等趋势的必然要求。

媒体实施平台战略是突破同质化竞争、形成竞争优势、实现自身转型的内在要求。当前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陷入严重的同质化竞争而不能自拔,主要表现在:媒体原创能力薄弱,报纸新闻报道内容雷同现象普遍,电视节目缺乏创意,各种娱乐节目泛滥成灾;媒体业务结构单一,基于受众和广告商的盈利模式和发展方式严重依赖广告,有的媒体推出“拳头产品”走红后,其他媒体大规模地跟风模仿,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以相同的节目争夺类似的广告来源,造成对有限广告资源的争夺,发行大战、收视率大战等愈演愈烈。

同质化恶性竞争的背后是媒体整合产业链能力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由于我国媒体市场专业化分工不够,导致媒体无论是内容的竞争、渠道的竞争还是终端的竞争,都出现高度趋同化的结果,成为制约媒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媒体实施平台战略、创新运营模式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为核心竞争力本身并不代表竞争优势,构建平台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外化与落实,能够极大提升媒体整合产业链的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总之,媒体发展平台经济对破解同质化竞争的困局和培育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媒体实施平台战略的主要途径与策略

首先,构建一个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开放型平台,让产业链各方共同参与以降低成本、提高规模经济,带来经济效益

平台战略与多元化经营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为供需双方搭建平台而不是生产产品。浙江卫视与灿星制作首创了投资分成的制播分离模式。《中国好声音》并不是浙江卫视制作的,而是专业娱乐节目制作公司――灿星制作引进版权并加以本土化的产品,浙江卫视虽然参与了节目投资、策划、广告营销等,但它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为节目制作方、受众、广告商等提供增值服务,并与产业链各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在电视台仍占优势的今天,浙江卫视放弃合作中的主导权而注重发挥播出平台的作用,为用户构建开放型平台,这是《中国好声音》也是浙江卫视能够成功的基础。这档节目由灿星制作主导购买版权、投资和运作过程,节目所带来的收益主要归节目制作方所有,灿星制作不但直接参与电视台的广告分成,还把选手签约以及签约之后的项目都收归己有。平台化运营使产业链各方合作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依托这一平台,浙江卫视已经获得超过20亿元的收入。长期垄断经营的国内媒体构建平台需要转变观念,树立先人后己、立人立己、兼容并包的理念和胸怀,与产业链各方“开放、共享、服务”。

其次,媒体平台需要找准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

根据媒体核心资源优势以及市场环境等有所为、有所不为,比如是做区域性门户平台、电子商务平台,还是技术平台等。实施平台战略的企业很多,但成功者寥寥,成功的平台经济型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市场定位准确。比如淘宝定位中低端,客户以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中低收入者为主,与进军中国的全球电子商务巨头ebay的中高端定位区隔开来,并最终打败了ebay,成为中国本土电子商务的领军企业。东南商报社区全媒体平台的成功就在于准确把握社区居民活动需求,基于网络新媒体特点和企业营销传播需求制定针对社区的“15分钟生活圈”活动内容,活动主题主要基于23~45岁宁波居民,活动设计落实在宁波亲子汇、社区红娘、生活学会、宁波CSa、社区服务大篷车、宁波月月评等,强调以“形式互动”和“数据精准”管理活动,所有活动都需要通过网站、微博、手机站报名,不断提高媒体与用户之间的黏性。②值得一提的是,媒体平台的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市场的不断分化组合,行业内外竞争的加剧,媒体平台需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适时创新市场定位。

第三,大力打造用户群基础,通过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做好监管服务等为用户创造价值

平台经济是典型的长尾经济,克里斯・安德森提出长尾理论(theLongtail),认为由于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专家指出,互联网有足够多的用户和受众,使用者越多需求就越大,越能增加非热门产品的关注度与使用度,而需求又会进一步促进生产,从而呈现出一条“长长的尾巴”。互联网经济的重要特点就是用户为王,产品、服务或内容只是聚集人气的手段。互联网经济是体验经济的代表,注重用户体验,如何吸引用户或受众,聚集人气,是互联网经济的关键所在,比如腾讯的QQ、阿里巴巴的淘宝网、天涯社区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提供各具特色的平台与服务,把志趣相投的受众或用户聚集成“虚拟社区”,形成庞大的用户群基础,这对平台经济同样适用。③互联网直接催生了更加个性化、聚合化的用户需求,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的变化为媒体构建服务用户的平台、重塑产业链并创新盈利模式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契机和途径。

第四,找到清晰而有效的盈利模式,是媒体实施平台战略的重中之重

媒体构建平台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将核心资源转化为营收的盈利模式。谷歌成功的关键在于利用拥有全球领先的搜索技术和全球最大的信息库等核心资源开展网络广告业务,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95%以上。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都市快报19楼空间构建了一个成功的新媒体平台,它短短几年时间就从一家本地社区网站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城市生活服务社区网站,注册用户从10余万增至1500万,日均访问量超过1600万人次。④不过类似19楼空间网站这样的平台在媒体中还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平台还没有找到利用核心资源把用户转化为消费者的有效盈利模式,媒体发展平台经济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南方都市报》,2012年6月21日,第C01版

②胡婉芳:《跨界经营新媒体:创新才能赢》,《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8月3日,第4版

③钱晓文:《报网融合模式需要创新》,《传媒》,2012年第11期

平台经济产业报告篇2

2012年中国GDp总量已居全球第二位,但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率不到3%,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中国2012年文化产品出口额仅为217.3亿美元,占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例只有1%左右,这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体的地位不相匹配。而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其GDp的21%,仅好莱坞电影就长期占有全球电影市场70%的份额。日本也达到了18.6%。中国文化产业企业可以说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面临千载难逢的机会。

正如陈少峰先生所言:文化产业的主体是文化企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文化企业的发育水平,随着国家“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战略的实施,文化产业正在由“政府推动”转化为“企业主导”。如何培育或提升我国文化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这也是这本研究报告的研究团队一直持续不断专注于文化企业研究的基本动因。这本研究报告带来的还远不只如此:文化产业的政策解读、文化企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媒体传播新势力、文化产业创意人才、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和文化产业园区,在这本研究报告里都力图有所展现,这也是这本研究报告的可借鉴之处,不仅在数字上有反应,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企业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建议,正是这种从学术的视角开始,而又不拘泥于学术研究,带给读者的感觉和震撼才与其他报告不同,这也正是这本报告的特色之处。

文化企业是做平台好还是做内容好?做平台会出现文化产业商业帝国,规模经济明显;做内容需要原创,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对于企业,政府要政策倾斜企业鼓励他们做内容,虽然内容为王是我们的共识,但现实却是平台为王。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到这个阶段,作为企业到底应该如何选择?不一定很多文化企业一定要做平台,如果一家文化企业原创内容比较多,而又具备研发创意团队和文化基因,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一定是目光远大地做内容,在每一个行业里面都会有隐形冠军,文化产业也不例外。

中国最大的文化企业是谁?为什么不是传统的传播媒体、电影院线、出版印刷?是CCtV吗?是华谊兄弟吗?不是,是中国移动。中国移动不仅在做平台,而且逐步在向内容扩展。包括百度也是在做平台的基础上向内容延展,这里也告诉诸多的文化企业一个发展路径,但是你适合吗?

《中国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3》所呈现出来的研究成果日臻成熟,已经不是枯燥的数据和读者的自悟,更多的是思考和启迪,在这里你要找到你想要的,还要找到筚路蓝缕征途中前行的启明之光。这也就是为什么研究团队一再强调这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报告,相信读者读完之后会更加感同身受。

平台经济产业报告篇3

据台媒报道,中国大陆“网红”的月平均收入达到约2万元(人民币,下同),明星主播的年薪甚至达到200万元。

“网红”即网络红人,因在网络上被很多人关注而出名走红,目前比较常见的主要有微博大V、淘宝店铺红人、视频主播、电竞主播等形式。“网红”借助名人效应变现,并由此产生“网红经济”。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近期的《2016中国电商红人大数据报告》显示,预计2016年红人产业产值将接近580亿元。“网红”们究竟如何发财,又何以能够带动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中新社记者对目前“网红”的几种变现方式进行了梳理。

植入式营销。“网红”在网络平台上“发迹”,随后在此平台上借助自身广阔的影响力植入广告,从而获得广告收入,目前显著表现在微博大V和视频主播红人。业内人士认为,“网红”推广已成为电商营销的大舞台。目前网红电商的品类集中在女装和化妆品,数据显示,在2015年的淘宝平台上,排名前十的女装类网店,有六家都是网红开的。

与平台分成。通过粉丝的狂热打赏,电竞圈一些“女神”级别网红的身价甚至要用亿元才能计算。一些网络直播平台的明星主播也通过收获粉丝花钱购买的虚拟礼物与平台分成而获得巨额收入。网络平台借助“网红效应”也赚得“盆满钵满”。艾美咨询集团报告称,2015年中国大陆线上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家,网络直播的市场规模约为90亿元,随着整体市场的爆发,预测2016年市场规模将会有102.4亿元。

今年3月,有中国“第一原创”网红之称的papi酱获得1200万元天使融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事件似乎昭示着“网红经济”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papi酱本人的估值也达到3亿元,仅排在王思聪之后。通过融资,papi酱的变现方式得以走上产业化道路。

在收益的刺激下,中国互联网空间正进入“人人都想成为网红”的时代。然而,是不是每个人都能随随便便成功变身“网红”?“网红经济”又能走多远?

平台经济产业报告篇4

很多人利用微博赚到了钱,微博的提供商却一直在发愁怎么赚钱。随着用户的增加、影响力的增大,拥有3亿用户的新浪微博近来加快了商业化进程。

2012年4月,新浪微博广告报价单在网上曝光,从pC端“我的首页”、登录页、推荐话题,到无线端的wap、手机客户端等位置,都有明确的广告报价;

4月26日,在2012微博营销大会上新浪正式宣布推出微博广告平台,升级企业微博产品至2.0版本,并推出商业开放平台;

4月28日,新浪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的2011年年报中称:“我们尚未建立新浪微博的‘货币化’模型,无法确保其他微博服务和社交网络服务提供商采取的盈利模式也将适用于新浪微博”;

5月7日,《新世纪》周刊刊载了《新浪微博双平台之梦》一文,分析了新浪微博目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商业化迫在眉睫、广告模式是否能解燃眉之急、开放的焦虑和双平台悬疑等;

5月16日,新浪一季度财报显示,虽收入同比增长6%,净亏损达1370万美元,远不及上年同期盈利1500万美元的业绩……

对新浪来说,博客曾带来巨大的流量,但没有带来商业上的成功,新浪微博会不会是下一个新浪博客?

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运营开支。新浪微博用户持续攀升、流量急速增加的背后是巨大的成本投入。新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曹国伟在2011年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上透露,新浪2011年在微博上的投入达到了1.1亿~1.2亿美元,第四季度新浪微博运营成本上升至6073万美元,同比增长30%;2012年投入将达到1.6亿美元。

另一方面是未知的盈利模式,乏善可陈的盈利点。从严格意义上讲,微博的盈利模式仍然未知,正常产业链仍未启动,已成立6年之久的微博鼻祖twitter,尽管估值已经达到了10亿美元,却始终没有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

早在一年前,新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曹国伟就透露了微博可能存在的六大商业模式:互动精准广告、社交游戏、实时搜索、无线增值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以及数字内容收费。随着即时通信、微群、相册、位置等产品的陆续上线,虽然看起来很热闹,新浪微博开始变得“越来越重”,但基本是赔钱赚吆喝。据新浪年报,新浪微博2011年的大发展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好业绩,加之对麦考林、中房信的投资贬值,新浪在2011年的净亏损达到3.02亿美元,没有业绩的支撑,新浪的股价也从2011年中最高时的140美元左右下挫至现在的60美元左右。直到目前,即便在新浪内部,对微博的盈利模式也没有统一的共识。

此外,新浪微博摸索盈利模式时还必须考虑商业范畴之外的风险,比如政府监管。

图1:新浪微博3月5日~4月5日流量排名数据(数据来源:alexa)

2012年3月底,新浪微博为配合政府清理与某些谣言相关的用户评论,将评论功能关闭了三天。根据上图相关的流量数据可以看出,这三天对新浪微博的影响是巨大的。

微博盈利模式之惑:处在十字路口的新浪微博

对新浪而言,前有业绩不足的预期、股价下挫的压力,后有腾讯、搜狐等对手的紧逼,推进微博的商业化的确是迫在眉睫。年初曹国伟透露微博商业化进程包括:“二季度推出基于用户资料和兴趣的新的广告系统;下半年推行自助广告系统,并上线移动客户端广告系统。同时,下半年将同合作伙伴一起推出在线数码产品电子商务。社交游戏的零分成政策也将在今年6月终止。”可以看出,新浪今年将主打广告和电子商务。但新浪年报的风险提示显示:“如果我们的货币化努力不成功,我们对新浪微博的投资将会明显降低我们的盈利能力。如果我们不能提高微博的用户和流量,我们的股价表现将遭受重大负面影响,公司普通股股价将会下滑,投资者有可能失去部分或全部的投资。”

处在十字路口的新浪微博,该何去何从?

1.微博规模发展到多大可以进行大规模商业化

互联网的逻辑就是规模制胜,拥有海量用户和企业客户,收入则水到渠成,如果规模达不到,急于商业化,很容易给用户带来不适感,进而影响整个产品的黏性和用户体验。据新浪2011年第四季度财报,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已突破3亿大关,日活跃用户比例为9%,中国网民5.13亿,占58.5%,如果套用黄金分割点理论,当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61.8%时,可以做到赢家通吃,目前新浪微博大规模试水商业化,为时尚早,但如果这种商业化是建立在改善用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的基础之上,是无可厚非的。

2.品牌至上VS产品至上

毋庸置疑,新浪微博的影响力在品牌上,而非具体产品,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两者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但从目前新浪微博的发展来看,新浪未来的重心依然是对新浪微博品牌的持续维护。

3.定位:信息源VS社会关系网嵌入(单向的弱关系VS双向的强关系)

按照微博鼻祖twitter的最初设计,其更多地扮演社会的信息源角色,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媒体,这是一种社会单向的弱关系;而Facebook更多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的嵌入,是一种双向的强关系,这种关系所吸附的社会资本更多、更牢固。在商业运营中,与twitter的“信息流”广告模式相比,Facebook基于真实的社交关系的广告收入更多,公司估值也更高。去年下半年至今,新浪微博将产品和业务方向定位为两大图谱——社交图谱和兴趣图谱。可以看出,新浪微博更希望成为“中国版Facebook”,而非“中国版twitter”,抑或是两者的合体,这从新浪微博的“六大商业模式”及新浪微博发力于用户之间的双向关系等可窥见端倪,新浪希望建立的是一个“单向+双向”的关系平台,也可以理解为介乎twitter和Facebook中间的一种平台。

新浪希望通过信息流来切入社会关系网,然后通过关系链来获得社交网站模式的营收,像利用道教的“小无相功”来练习少林的“七十二绝技”,难度很大,因为twitter与Facebook这两个产品差异太大,想做以社会关系网为核心的社交平台,必须要做好隐私控制,好友间的交流需要一定的保密空间;微博因其轻便、公开、快速而受到用户青睐,二者核心不同。一旦与用户兴趣无关的商业信息、大量的复杂操作在微博上铺陈开来,其原有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强关系与弱关系能否在同一平台共存,还有待时间检验。

4.单一化的信息平台VS大而全的大杂烩平台

在公共场合的演讲中,曹国伟提到新浪曾经尝试过众多产品,如爱问、邮箱、游戏、社区等,但最终被用户所认可的只有门户、博客和微博。现实运作中,新浪微博面临着是继续做单一化的信息平台还是做大而全的大杂烩的抉择。

从本质上讲,微博是一个社会化信息平台,新浪微博未来的商业化之路如果使得商业、游戏和无效信息等过多的信息熵充斥在用户的信息流和时间线里,会冲淡微博作为信息平台的核心价值,最终反而不利于商业化。这一点在实际运营中也得到了验证,对新浪微博在基于社交关系上的商业模式探索,如社交游戏,外界并不看好,新浪微博开放平台对第三方开发者的吸引力依然不强,因为还没有多少开发者在新浪微博平台上挣到钱,开发者更愿意在苹果的平台及腾讯的平台上开发游戏。

5.主业和次业相辅相成的盈利模式VS百花齐放的盈利模式

新浪微博今年4月正式推出的广告服务,从形式上看,延续了新浪门户的展示广告模式,仍然是按流量购买。

同时,新浪将游戏、相册、即时通信、微群、微币等功能和道具加入微博平台,还正在推进微博支付体系、信用体系和数据挖掘体系的搭建,以进一步完善微博电子商务等商业化的基础设施,“六大商业模式”即将全面开花。但无论怎么说,微博毕竟是微博,微博之微之轻,难以承载太多的商业企图和商业梦想,正如其竞争对手腾讯微博的人员评价的:“新浪现在的感觉就是什么都想要,微博承载了新浪太多的梦想和焦虑。”

业内专家对新浪微博定位于电子商务平台持保留意见,有专家认为微博更多的是广谱的内容,大部分与商品信息没有关系,同时在微博中,用户也不愿意更多讨论具体的商品交易。洪波认为,电子商务平台需要一个可信的交易环境,而微博太过嘈杂,没有评价体系,没有信任机制的控制,无法形成交易平台。

同样,对其实时搜索的商业价值,业内专家也持观望态度,认为目前还很难判定。专家认为用户的实时搜索需求是一致的,即使是百度,新闻搜索也不会卖关键词,因为用户更多是搜索突发的信息和新闻,而非找商品和找服务,与商业内容的关系不明显。

6.差异化VS山寨化

中国的互联网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山寨文化,这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原罪。目前来看,这一文化深深影响着每个互联网公司。综观目前新浪微博推出的诸多盈利模式和手段,都可以看到twitter和Facebook的身影,山寨化纵然有成本低、跟进快等优势,但必须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目前有些专业化微博在进行积极尝试,如HR伴侣(青岛英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品牌)推出的“职微博”,它是国内第一个专门针对在职、求职人士推出的开放式沟通平台,专注于分享、互动职场话题,积极嵌入到社会关系整合和社会资本再造的现实社会关系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需要说明的是,微博盈利之惑还存在很多的关系和利益点博弈,如用户隐私安全与商业化之间的均衡和博弈,在具体的实践中都必须通盘考虑。

平台经济-粉丝经济-关系经济:微博盈利模式再思考

今天的网民更多地将互联网视做一种工具、平台和环境。基于这种需求,互联网公司要提供更新的产品,帮助他们梳理关系、维系情感、帮助工作、建立未来,并帮助实现用户的需求与被需求,也就是把现实中的关系搬到网络上进行有效处理。进入关系处理的互联网迎来了新的发展周期,互联网公司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维系社会关系,如何真实地服务社会、服务网民,这也是被寄予厚望的微博今后发展的根基。

人类从一开始就是生存在关系中,而不是信息中,如何建立并持久地维护人类的社会关系,应是包括微博提供者等所有互联网人士思考的重点。

1.关系经济:未来微博盈利模式的价值本质

对于互联网的盈利本质,目前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最早是平台经济,随着微博的出现,又出现了所谓的粉丝经济,笔者认为微博作为基于一种社会关系的互联网产品,其价值本质也是一种关系经济,基于社会关系之间的嵌入、维系、沉淀、连接、整合等一系列行为而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可以成为关系经济。关系经济本身是对传统经济学的超越,传统经济学是建立在对个体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之下,研究的是经济体系中最基本单元(个体、企业)的经济行为,而关系经济研究的主体是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微博是这种关系经济最直接和生动的体现,也就是说微博所有的盈利增长点都必须建立在关系的基础之上。

2.基于关系经济理念下的微博盈利模式的若干做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微博要在媒体化产品之外寻找新的增长点,并进一步发掘、沉淀用户关系链,使微博从社会化媒体向社会关系网络转型。基于关系经济理念下的微博盈利的若干做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基于关系广告服务的盈利点。基于个性化定制和关系链的精准社交广告,应该是未来微博盈利模式中最为核心的业务。微博广告将实现从流量购买到用户投放的转变,强调广告即内容,通过社交兴趣图谱将内容推送给可能感兴趣的用户,并利用对应的应用页面吸引粉丝互动,激励用户分享创造口碑效应。广告主还可以利用数据中心,对广告效果进行评估,不断优化方案。可以实现将合适的广告推送给合适的用户,把广告变成对用户有用的信息,这样对于平台、用户、广告主各方都是有好处的。

基于关系维护服务的盈利点。目前部分外国企业已经开始享用来自twitter付费的Vip服务,如一家创业型公司的Ceo表示,他们在新浪微博的企业官方微博,拥有300多万的粉丝,有专门的运营团队打理,已经成了公司的一部分。“如果需要花钱从新浪买这个地盘的话,我们也愿意付钱。”

基于关系沉淀服务的盈利点。微博是可以将社会关系变现的互联网产品,新浪微博在用户关系的沉淀上,已小有所成。如在微博的产品架构上加入的即时通信功能,很多人也开始用来与好友聊天。

基于关系提升服务的盈利点。微博的实时搜索服务、基于位置的LBS服务、微信的社交服务都已经凸显了关系提升服务,但这不是关系提升服务的全部,未来的微博应该加强原有社会关系提升甚至社会关系嫁接、迁移服务。

基于关系嵌入服务的盈利点。电子商务平台从某种意义上看属于社会关系嵌入服务,将传统的物流网络中嵌入基于社交网络的服务,在口碑营销的效应下影响社会商品的营销,根据这个思路,微博可以提供基于关系嵌入视角的一切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交游戏和数字内容收费服务也是基于关系嵌入服务产生的盈利点。

基于关系监测服务的盈利点。关系流在微博中呈现出信息流的信息表征,对微博信息流的监测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关系流的有效监测。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客户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掌握用户的基本社会网络及潜在需求;另外,通过关系流监测,可以向用户提供一些实用化和个性化的收费信息,如向商务人士提供整合后的商界名人对经济形势的深度分析等信息。

基于关系整合、嫁接服务的盈利点。这是微博营销的最高境界,微博在社会中扮演社会关系的整合者和嫁接者,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信息枢纽,社会关系运行均是基于微博这一产品形态而有效运行。届时,微博不仅为企业打造服务的应用商店,在整个社会中创建有效利益分享机制,内容公司、广告公司、数据公司、应用公司等将构成微博营销的生态链和产业链。

需要说明的,无论是关系经济还是粉丝经济、平台经济,用户都是整个微博盈利中的核心,如果微博获得大多数用户的认可,就无需担心其盈利模式,因为商业总是跟着用户跑。任何互联网产品一旦被用户普遍认可,即使看上去再难盈利的互联网模式,最终都能盈利。

参考文献:

①《新浪微博双平台之梦》,《新世纪》周刊,

②Lyotard,J.thepostmodernCondition,Universityofminnesotapress.1984.p131

③喻国明:《微博:从嵌套性机制到盈利模式》[J],《青年记者》,2010年7月上

平台经济产业报告篇5

城市广播经营模式面临的冲击

1、新媒体对广播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广播、电视、报纸三分天下的格局,不断涌现的新媒体正在削弱广播的传统优势,这些媒体形态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到一起,从而新成一个非常庞大的传播平台。新媒体具有相互传播、互动性强、自由点播的优势,受众既是信息的点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者,国外曾把新媒体描述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也是新媒体颠覆传统媒体最核心和最有价值的一点。2、其他传统媒体对广播的影响除了新媒体给广播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也给广播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报纸作为最早出现的传播工具,以印刷技术为物质基础,以纸张为信息载体,以文字和图片为传播符号,善长于传播理性、抽象的信息。受众在利用报纸接收信息时也拥有较大的自由,可以进行反复阅读,便于读者对信息的消化和吸收。同时,报纸也方便保存和携带。因此,尽管报纸还存在传播速度较慢、覆盖面有限以及对读者有知识水平方面的要求等缺点,但由于它的深度报道、独特见解和精辟分析,报纸仍然拥有大量的支持者,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3、世界经济形势对城市广播经营模式的影响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致使全球经济低迷,世界经济持续动荡,面临着再度衰退的风险。与此同时,我国也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巨大挑战,转型与改革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但是,由于我国强大的国内需求,经济增长仍然有上升空间,即使经济增长率略有下降,但前景依然看好。广播一直以来都是以广告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广告结构决定了广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程度。广播的广告客户主要有医药保健、商业服务、娱乐休闲、邮电通讯和汽车房产,除医药保健外,其他行业几乎都受到了影响。由于消费者在金融危机后对品牌的忠诚度有所下降,品牌广告也受到了冲击,其效果正在弱化。企业对广告的投放也开始犹豫,投放趋向碎片化,出现了更多的资源空置。

如何创新城市广播经营模式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报纸形式也开始有所改变,出现了电子版报纸和手机报等新型报纸。与此同时,电视机也在不断升级换代,机型更为轻薄,画面更加清晰,声音效果也更为真实。电视也开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并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相结合,出现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的形式。面对传媒发展的新形势,城市广播也应该借鉴报纸、电视等其它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发展经验,突破传统经营模式发展瓶颈,寻求城市广播经营跳跃式发展的崭新道路。1、打造媒体品牌品牌是生产经营者对自己的产品设定的名称及系列识别系统,其目的是使己方商品或服务与其他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它代表着产品的特性、功能、品质等。而目前许多广播频率都陷入卖时间为主的怪圈,频率受欢迎,广告就多,而广告一多,频率收听率又随之下降,因此,打造广播强势品牌,通过品牌价值扩张去获得丰厚利润,是广播经营的必由之路。根据市场需求,提高城市广播的频道专业化程度,增强各个频道的互补性,优化频道资源,从而树立广播整体形象,增强城市广播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城市广播的市场竞争力。对节目进行资源整合,让节目的设置更富科学性,节目的组合更具有艺术性。同时,还要引进传播学中的受众观念,注重受众市场的消费需求,创出品牌节目,产生品牌频道,带来更多的受众及广告客户。2、做强广告经营广告是城市广播收入的主要来源,必须重视广告的创收经营,继续稳定广告收入并不断努力提高,用高质量的品牌节目提高收听率,吸引广告客户,增加广告的投放量。同时,还要大力整合资源,完善经营机制,理清广告经营关系,提高运作效率,保证广告收入。城市广播要发展,必须做大做强。积极寻找适合城市广播的广告增长点,是城市广播广告长期而又迫切的任务。必须整合资源,整合传播,先做强,再做大。城市广播直接覆盖本区域城市,作为离城市消费者最近的传播媒体在运用得当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发挥快速传递广告信息的作用。城市广播的广告要实现规模化经营,才能更好地创造商机。规模化经营使城市广播以统一的形象面对广告客户、广告公司,有利于双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可以树立城市广播的良好形象。3、开展多元经营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城市广播要积极主动地寻求多元化经营道路,充分利用广播优势,分散并降低经营风险,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城市广播的多元化经营,一是充分利用广播长期以来积累的技术、人才、品牌等资源,开发与广播具有较高关联性的产业,提升城市广播的综合竞争力;二是依托现有广播平台,积极向原材料供应、下游产品销售等项目拓展,减少交易成本,掌握市场话语权;三是利用累积的利润和资本,开发跨行业的经营项目。广播的信息传播是单向、固定的,一向都是节目主持人在播音间对着话筒独自说话,但随着听众对信息对称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开始引进了热线电话、短信平台和网络平台等双向交流方式,主持人与听众在节目中的互动增多,但仍然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广播形象不丰满,只有声音而没有图像。但广播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体,可以利用电台的品牌,开展户外商业活动,成为听众看得见的广播,将听众与节目联系在一起,帮助企业进行营销。在这种活动方式中,广播电台主要通过举办户外商业活动,来与商家进行合作,帮助企业进行宣传营销,使商家与电台成为共同利益的分享者,实现媒体与企业的合作共赢。音频资源是广播电台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这是其他传播媒体不具备的优势。在互联网上,音频的信息量远远不及文字的信息量,电台可以将多年积累的音频资源,如节目内容、音乐等进行再利用,将广播的一次性消费变为多次消费。如与其他门户网站合作,开展在线点播、下载各种广播节目等业务;与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合作,开展手机点播业务;将一些知名广播剧、名牌节目制成CD、mp3等音像产品,开拓广播衍生品市场。由于广播的传输速率低,对带宽的要求不高,为传统广播的拓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每一个网络用户都是潜在的网络广播听众。网络广播节目所占用的存储空间较小,具有较强的保留性、选择性,听众可以自由选择收听节目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可以进行实时收听,也可以收听已经播出过的往期节目,还可以通过网络对节目提出意见或建议。广播电台还可以建立强大的资料库,对音乐、娱乐、运动、文化等进行类别划分,提供给网络听众进行实时查询和收听。

作者:黄建伟

平台经济产业报告篇6

一、以实现市场准入新突破为切入点,营造宽松的市场竞争环境

报告提出,“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破除体制,在能源、铁路、金融、市政及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领域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这既突出放宽市场准入的重点领域,也突出要以破除体制为手段。

(一)提高重点领域非公经济进入比重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9-2010)》显示,2008年私人控股投资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只占13.6%,在金融业中只占9.6%,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中只占7.8%,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只占7.5%,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中只占6.6%,导致民间投资在这些领域投资比重低的重要原因是行业准入限制。为此,必须针对非公经济发展遭遇的“玻璃门”和“弹簧门”问题,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给、资金供应、信息占有、税费标准、技术支持、法律制度、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消除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差别待遇问题。尤其是消除一些部门和垄断企业以资本实力、技术水平和从业资历等理由抬高行业准入门槛。只有放宽市场准入,才能使民间投资在这些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全区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二)加强非公经济发展载体建设

引导和支持非公企业顺应产业集聚发展趋势,鼓励非公企业加强分工协作,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向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遵循这一方向,强化对非公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发展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尝试开辟专门的非公经济发展园区,提高对非公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以强化政府服务平台建设为切入点,营造和谐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

报告提出,“全面落实中央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我区实际尽快出台实施意见,全面清理歧视性规定,加强服务平台建设,依法保护非公企业合法权益。”这就要求我们要围绕着政府公共服务功能的转变,通过服务平台的建设,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切实保护非公企业合法权益和降低非公企业经营成本。

(一)搭建政务服务平台

各级政府要从理清权力边界入手,层层界定职责,合理设置流程,科学确定时限,压缩自由裁量权,形成权责清晰、流程规范、公开便民、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搭建集行政许可审批、要素资源配置、行政效能监察和社会公共服务于一体的政务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采取按地区、按产业链进行打包式审批,创新项目审批方式,提高审批效率,营造以人为本的政务环境。

(二)搭建法制服务平台

依法保护非公企业的合法财产及其权益。加快建设非公经济维权平台,依法开展监督管理,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

(三)搭建信用服务平台

建立健全非公企业统计、会计、税收、金融、产品质量等信息的收集制度,推进企业信用档案试点,建立和完善非公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搭建企业征信平台,相应地完善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经营环境。

(四)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将非公经济发展纳入各类规划。建立和完善信息制度,定期向社会有关产业政策、投资重点、市场需求和经济运行等信息,为非公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建立健全自治区、盟市、旗县区创业辅导网络,积极开展创业辅导、企业诊断、管理咨询等服务。借助西博会、西洽会、广交会等平台,组织和推动非公企业的产品展览和展销,为非公企业提供展示、交易、交流、合作,优化公共服务环境。

(五)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通过给予一定税收、信贷优惠和财政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强化高新区的技术服务功能,更多为非公企业开展创新孵化、新产品试验等服务。在区外研发力量比较强的地区,探索采取“飞地”模式建立科研中心、技术实验室,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完善人才劳动力服务平台。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完善职业中介管理、劳务交流协作、政策法规咨询、劳动保障事务、职业技能培训等配套服务,强化为非公企业人才服务功能。

三、以创新发展模式为切入点,找准非公经济发展定位

报告提出,“把发展中小微企业作为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开展中小企业创新年活动,实施千户创新型工业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生产业领域中小企业发展工程,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大项目搞配套协作,以项目、品牌、产权等多种形式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集群,推动非公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支持非公经济的发展落实到培育有竞争力的非公经济主体上来、落实到具体项目工程上来,落实到重点产业和领域上来。

(一)化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和引导

中小微企业作为非公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小、数量多是其典型特征。激发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活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非公经济整体发展的关键因素。截至2011年底,全区注册登记的民营企业达到99.3万户,占全区企业总数的96.96%。其中个体工商业85.2万户、私营企业13.3万户。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落实好《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06]31号)、《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内政发[2012]88号)精神,在用足用好已出台的政策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制定促进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实施细则,增强对非公经济发展的操作性和科学性。

平台经济产业报告篇7

拓展新媒体,多元经营,加速转型

随着媒介融合步伐的加快,传统媒体经营趋向多元化、网络化已是大势所趋,而网站经营是一个强者恒强、弱者被弃的领域。在商业网站盈利幅度不断增长、国家和省级新闻网站迅速发展的当下,地市新闻网站心怀忧患意识,寻找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盈利模式。

2009年,中国宁波网实现了增值业务、手机报业务、频道业务和广告业务并行发展的良好局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基本完成了集采编业务、经营管理和客户服务为一体的集团数字平台的构建,集团正在向文化产业拓展,目标是建设现代化传媒集团和文化集团。石家庄日报社2007年提出“四二一”计划,两年来通过整合报社内部资源并开发利用社会资源搭建网络平台、数据平台、移动平台、商务平台,完成了全传媒、全覆盖两项战略任务。

跨地域结盟,通力合作,做强做大

报业唯有做强做大,才能实现行业利益的最大化。在不断提高报纸传播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地拥有更多的受众,因而不同形式和背景的合作、联合已成为2009年各强势报媒的主题。

继2008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辽宁《辽沈晚报》整合《铁岭晚报》资源,出版《辽沈晚报・铁岭版》之后,湖北《楚天都市报》地方版《楚天都市报・襄樊版》也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9年3月初创刊。2009年2月,滁州市委宣传部与南京日报报业集团签约。决定从3月起联合开设《南京都市圈・滁州版》。2009年5月7日,《济南日报》平阴版――《济南日报・新平阴》正式创刊出版。

传媒集团发展迅速

继2008年12月10日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挂牌成立后,2009年又有5家地市报报业传媒集团相继挂牌。

2009年4月17日,太原日报报业集团挂牌成立,集团拥有《太原日报》、《太原晚报》、《山西商报》、太原新闻网及经营类实体太报传媒印务公司、太报传媒报刊发行公司,太报传媒广告公司、太报传媒物业公司等。8月27日,太原日报报业集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组建太报集团和太报传媒有限公司,完成人事、薪酬、职称评聘和经费包干等四项配套制度改革。

9月27日,云南省第二家传媒集团――昆明报业传媒集团正式成立。该集团目前下辖《昆明日报》、《都市时报》、《滇池》杂志、《皮肤病与性病》杂志、昆明信息港等5个媒体,昆明报业传媒集团计划用5年时间将集团建成云南省一流的报业传媒集团。

9月28日,湖北省第一家市州传媒集团――黄石日报传媒集团成立,目前拥有《黄石日报》、《东楚晚报》、《大江报》、《东楚传媒》、东楚网・黄石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及原黄石日报社旗下广告、发行、印务、旅行、户外、网络科技、培训学校、投资等优质资源。2009年10月30日,三峡日报传媒集团挂牌成立,旗下拥有3报2刊2网和1家出版社。2009年12月6日,洛阳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旗下有《洛阳日报》、《洛阳晚报》和洛阳新闻网、洛阳手机报等媒体,并拥有广告、发行、印刷,房地产、演艺、旅行社、出租车、酒店等10多家经营实体。

应对金融危机举措得力

面对金融危机的袭扰,各地市党报采取了有效措施,保持了报业经济的稳定增长。

2009年l季度,连云港日报社广告收入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28.7%,广告经营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为此,连云港日报社采取八条创新措施迎战危机:一是改革经营体制,建立激励机制,打造报业核心竞争力,二是主动出击,开发商业市场,寻找经济低迷时潜藏在各行业领域里的商机,三是挖掘报社广告的“新量”和“增量”,加大市场培育开发力度,通过策划开发广告新产品推动广告资源的开发;四是加强广告策划,加强与重点行业、重点客户的品牌战略合作,打造一个共赢的利益平台,五是新办一批实体公司,快速发展新型媒体;六是盘活广告价格,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随市场波动的广告价格运行体系,七是充实强化经营队伍,提升经营人才的整体素质;八是加强管理,降低营运成本。

湖州日报报业集团面对2009年初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做大城市电视项目、开发商业区的墙体广告、引进多画面滚动灯箱广告车使报社在户外广告市场中占有了较大的阵地优势,同时促使报社的产业结构开始向跨媒体、多媒体、全媒体的方向发展,经营结构从过去单一的平面广告经营向户外广告经营、影视广告经营转变,经营模式从过去单一的报纸版面表达发展为概念性广告、直观性广告、形象性广告的交替互动。i整合资源,全面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媒介生态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以门户网站、博客、播客、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受众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传统媒体的地市报社,在经历了20年强势扩张后,既要守住宣传阵地,讲究社会效益,又要走进市场,讲经济效益。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全媒体方针,包括网站、户外视频、手机报、移动报等,集团通过已成立的全媒体新闻中心逐步探索全媒体价值链的运营模式。

2009年,南京日报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南京市交通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注资投入到报业集团旗下的南京时代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将该公司培育为资产优良、运行规范、多媒体、跨地区的新型传媒企业。

2008年,金华日报社通过联合金华市政府有关部门创建了一批部门工作QQ群,让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广大网友可“对号入座”,随时登录专门的部门QQ群或通过QQ群留言,与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互动交流,使政府与民意有了一个顺畅的沟通渠道。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新增入各部门工作QQ群的网友超过万人,目前在群人数超过4000人,共解决网友问题6000余个。

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增添后劲

2009年度我国文化产业全线飘红,仅1月至5月,我国文化产业平均增幅达17%。其中,新闻出版业总产值增长势头良好达30%,销售增长20%。

为在转型升级中实现报业跨越式发展,苏州日报报业集团从2009年下半年起重点进军文化产业,投入5亿元重点打造三大文化产业项目,分别是印刷数字化产业园、城市岸望文化创意设计广场、创意人大厦。11月18日,浙江创意产业园在温州开园运营,是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打造的以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的首个创意文化产业项目。

民生帮办新闻反映民意,服务百姓

民生帮办新闻是近年来随着“民生新闻”这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闻学概念发展起来的,它秉承了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等民生新闻的新闻理念,是媒体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对报道思路、报道方式的一种新探索。

从天津《每日新报》的“新帮办”到《南国早报》的“市民之声”,从《郑州晚报》的“郑州帮办”到《东南快报》的“帮办”,帮办日益成为服务读者的一大亮点,也成为拓展民生新闻的一项有效措施。《宁波日报》城市帮办志愿者服务站自2005年3月成立以来,目前已拥有三队一站,即帮办社区服务队、帮办英语义教服务队、帮办造血干细胞宣传队和免费寻人网站(天天寻人网站)。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都市晨报》在科学分析本地社区及社区新闻发展和现状的基础上,每天较为固定地拿出两个版面,版标为“徐州社区新闻”。此外,黑龙江《大庆晚报》、石家庄《燕赵晚报》分别开办了《生活帮办・民生资讯》和《晚报帮你办》专版,均以最快的速度处理百姓提出的一切问题,受到了当地读者的高度评价。

面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正确引导

2009年,我国发生多起突发事件,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将突发事件告诉广大读者,有效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稳定是地市党报职责所在。

为应对突发性事件对媒体的考验,温州日报社出台突发事件报道的预寨化机制。2009年8月4日,气象部门预测“莫拉克”台风可能严重影响温州,报社随即“应急响应”,形成由报社主要领导挂帅的台风策划报道小组,先派记者预先到达重点部门和乡镇蹲点,再根据气象等部门对台风动态的预测预报以及一线各路记者汇总的信息,多渠道多频次的召开策划会,为完成本次灾难报道进行超前预案。

“6・29”火车相撞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地的媒体――《郴州日报》的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分工配合,快写快发,向社会及时、透明、客观地公布了事故处置情况。

坚守主业,提升品牌价值

品牌意味着品质与服务,是企业对市场的承诺,也是创造需求偏好、避免产品同质化的关键。对于逐步成为市场主体的报业来说,必须与其他行业一样完成品牌的塑造、维护和提升。

2009年,嘉兴日报社陆续实施了“5+1”品牌工程,率先在地市党报中改为瘦版,并成立视觉中心,使图片和版面质量大幅提升。报社还与中国记协网合作,推出旨在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国内媒体图片合作平台――城市新图网。版式深度改革的目标是推动《嘉兴日报》从行政型媒体向市场型、社会型媒体转变。

强化人才素质,夯实发展基础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发展,媒体更是如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只有不断培养人才、激发人的创造力,才能使事业冲破寒流,渡入暖洋,这已成为2009年各地市党报老总的共识。

平台经济产业报告篇8

[关键词]报业集团;数字报业;战略

[中图分类号]G219.25[文献标识码]a

在2006年8月举行的第三届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数字报业”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关键概念。《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提出,“十一五”期间,信息技术革命将导致报业市场多元化传播格局加快形成:数字报业将得到大发展,数字内容生产、传播和增值服务能力普遍提高,数字内容产品和信息增值服务收入显著增加。对于报业集团来说,将数字报业作为报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已成为基本共识。然而,如何在体制和机制上进行转型和创新,如何在发展路径和运作模式上进行探索和实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破解的课题。不管怎么说,“融合”是发展数字报业的逻辑起点,包括报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融合,媒介组织结构与流程管理的再造和制度融合,多种媒介形态和信息资源的融合,平台建设和技术发展的融合,新闻生产与新闻表达方式的融合,产业运作与商业模式的融合等诸多层面。

一、数字报业:报业集团化的新阶段

发展数字报业,是应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传播技术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传播形态和媒介形态之变,重新整合报业内外部资源,以报业做大做强为着眼点的。目前,在“做大”方面,以明晰产权、建立市场主体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行规模经营为主要特征的集团化发展模式已经推行,不少报业集团都自我描述为“n报n刊n网站”的媒介架构和规模。实际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报业集团以手机、电子纸、公共电子显示屏等为终端的媒介品种更多了。我们应该进一步看到,成立报业集团不是搞媒介拼盘,不是单把媒介数量增多、媒介形态更丰富作为目的,而应以“做强”为目的,实现报业经营管理的战略转型。也就是说,发展数字报业,绝不是单单发展新媒介,也绝不单单是现有媒介产品的数字化,而是首先要从体制和机制上为数字化生产、传播、营销、投资、管理搭建统一平台和战略架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数字报业标志着报业集团化进入新的阶段。

新阶段必然需要新的理念来指导行动,打破已有的壁垒。目前,制约数字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来自报业集团内部,来自现有体制束缚。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传统的报业经营管理体制中,是以媒体为中心的。每一种媒介产品,对应着一个媒体或日一个经营实体,并由此产生利益关系。报业集团大多是按照模拟市场化的办法,实行目标考核或独立核算。应该说,这种“一媒体一公司,一公司一本帐”、“分灶吃饭”的经营管理模式是比较先进的,也激发了各媒体的内在发展动力,激活了内部机制,形成了内部竞争,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但是,我们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时,却发现媒介资源的分散化、媒介价值的碎片化、媒介利益的分割化、媒介品牌的孤立化等问题不可回避。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营媒体”,必须认识到以下几个现实变化:一是从受众角度说,由新媒介催生的受众对信息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从被动接受选择信息衍变为主动选择接受信息,从特定时空消费信息衍变为全时空消费信息,从消费单一媒介提供的信息衍变为消费多种媒介提供的信息。二是从经营角度说,在数字化时代要实现传媒产品的多平台、多介质、多层级、多次的销售,根据受众不同需求细分市场,最大程度地开发媒介产品价值,拉长产品价值链,提高经营效益。报业集团应该打破旗下各媒体分散经营、封闭经营、粗放经营的模式,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增值服务能力,降低和分摊生产成本,实行整合营销,不但向规模经济要效益,还要向范围经济要效益。三是从管理角度说,传统报业集团的管理方式以科层制为主,沟通成本较高,内部信息共享不够,媒体联动合作不够。要适应数字化背景下的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即时互动,必须采用网络化和扁平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优化、简化组织结构,序化、细化流程。这种变革,将深层次影响报业集团的体制和价值观。总的来说,就是要从以媒体为中心转向以资源为中心,加强对内外部资源的整合、管理、开发、利用。

新的发展阶段将以资源为中心,标志着报业集团真正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同时,在新旧体制嬗变、更替的过程中,必须减小震荡或缩短震荡期。除了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外力推动、新媒介和新的传播方式的催化外,更重要的是新旧媒介文化的融合和报业集团企业文化的创新,以此改变员工的观念。在此基础上,以机制变革带动机构调整和体制变革,重新生成沟通与协调、绩效考核、利益分配、激励与约束机制。我们可以展望,在报业集团化的新阶段,一方面,集团层面调控、整合、配置资源的力量更加集中;另一方面,各媒体从过去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变为互相关联的经营单元,在开发、共享、使用资源上更加灵活主动。

二、数字化平台:全媒体的创新孵化器

发展数字报业第一步要做的工作是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打通整个报业集团的新闻采编和经营管理等诸系统的数字化平台,它将成为面向新商业模式的全媒体的创新孵化器,由此才能确定数字报业的基本框架和报业集团的媒体运营模式。

首先是为内容生产与分发搭建全媒体全时空的数字化平台。为什么要搭建一个全媒体全时空平台呢?在数字时代,报业的概念已从“报纸产业”发展转变为“报道产业”。随着媒介形态的演变和媒介竞争的加剧,报业集团生产媒介产品必然要朝着新闻资讯的即时化、传受双方的互动化、内容实现的多媒体化、传播手段的多终端化方向发展,突破纸介质的边界全方位深层次采集、开发、制作、出版、销售,因此,必须搭建一个整合整个集团的新闻资讯资源、具有多媒体传输手段和传播方式、充分体现快捷互动优势的数字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实现所有媒介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包括文字、图片、图表、视频、音频等,通过技术融合实现信息流动共享,既能服务传统媒体也能服务新媒体。这个平台的建成也就意味着整个集团的采编部门融为一体,只不过是面向不同终端和载体时编辑在选择、加工和信息上体现各自主动和特色。同时,还可以为受众与媒体互动、受众提供信息资源、受众参与社区讨论等提供平台。最终,全媒体全时空数字化平全能与经营管理平台合一,使优质内容信息资源可实现多级多次利用。

其次是把全部新闻信息资源集成数据库。报业集团历年的所有新闻信息资源是最有价值的资源,把这些资源分类整理储备入库进行管理和开发利用,无疑可进一步提高信息增殖服务能力。在线数据库同时也是未来极具竞争力的新媒体,左右着人们的信息方式。一是消费者可用最短时间检索到其所需要的信息,二是报业集团可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提供

新的信息产品。如《日本经济新闻》设有庞大的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全面监控分析日本经济运行数据,日经指数。再如英国路透社约有40多万个终端和5万多个客户,在中国就提供财经资讯系统、交易平台、外汇交易管理系统、市场数据库、自动交易系统等5类产品。数据库成为路透集团最主要的赢利模式。在国内,2001年7月,新华社效法路透社建起了大型数据库,在信息服务方面主要有新华财经、中国经济信息社等。上海文广传媒也建立了数据库,第一财经指数。报业集团完全有可能在所在区域市场实现数据库的增值利用,从而消融报道产业与其他信息产业的壁垒而打造新型产业链和新型业态,获得新的赢利能力。

再次是建立客户数据库,对客户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科学分析和高效开发,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从受众层面来说,要掌握受众的详细信息,根据其不同需求进行不断细分的分销,进行针对不同终端和介质的信息发送,并从传统报刊发行的“订单驱动式”转向数字时代的“客户驱动式”。从广告主层面来说,也要实行发挥不同媒体优势、面向多终端的“一站式”、“套餐式”整合营销,并能为广告主提供投放前有效预测到达人群、投放后精确考量广告效果的数据支持,在投放过程中广告主还可与消费者互动交流、实现在线即时交易。此外,建立集团统一的呼叫中心,为受众和广告主提供即时服务,同时在此过程中完善相关数据。客户数据库的建立,可真正解决把客户资源转化为实际价值,在体贴服务客户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多媒体报道:新闻生产与表达机制的创新与融合

发展数字报业,不仅是把数字技术运用于媒介类型的丰富和传播手段的延伸,更意味着融合多种传播手段,采集、加工多媒体的内容产品,并且运用多媒体、互动的方式去表达和呈现新闻。

与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相比,在数字报业阶段采集新闻,不仅需要采集到丰富的多媒体素材资源,记者要跨平台高效率地工作,提供比传统媒体更全景化的报道,而且,记者并不是为单一的媒体工作,而是为多个不同媒体工作。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教授约翰・V・帕夫利克在《新闻业与新媒介》一书中写道:“技术在新闻采集和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数字新闻收集工具的移动记者工作台(包括数字音频和视频装置),“确实为受过良好训练的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提供了将报道置于更好的背景中进行报道和在现场核查事实的能力,并且能在远方或不熟悉的地方或急于赶出报道的时候更有效率。”(约翰・V・帕夫利克,2005:p53-p65)在美国,这种掌握了多种媒介技能的记者被称作“背包记者”或“超级记者”,哥伦比亚大学正在开发研制更高级的移动新闻系统,它合并了多种技术的混合用户界面,可匹配的高像素数字相机和便携的高质量mpeG视频相机拍摄的内容,可通过手提电脑或掌上电脑在网络上处理和传送。在数字报业时代,运用全新工作方式的记者新闻生产中的地位殊为重要。所以,在西方有人说,报纸是编辑的媒介,广播电视是制作人的媒介,而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平台的新媒介是记者的媒介。

对于编辑来说,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同样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是编辑或制作人必须适应多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要求,适应非线性编辑的要求,适应滚动循环报道的要求。二是编辑要非常清晰地认识所媒体的特性和定位,要能不同的媒体终端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形态。三是编辑善于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组合、包装新闻,善于分析和添加新闻背景,善于增强报道的互动性。四是数字报业将引发新的新闻伦理问题,如数字技术带来的图片和视频、音频的真实性问题,编辑或制作人应要细致缜密识别是否存在新闻报道中的造假行为,“把关人”的角色意识应更加强化。五是编辑更应强调团队意识,特别是总编辑,如何有效形成编辑与记者间的积极互动,如何面向不同媒体终端组织和实施报道,如何分发内容,都需要良好的分工协作。

此外,由于数字技术平台能增进受众与媒介互动的便捷性,因此应注重与受众的沟通交流,让受众参与到报道中来。在网络时代,受众在信息提供、参与社区讨论、对媒介或媒介内容发表评论、参与媒介活动等方面愈加主动,编辑应能够在第一时间与受众互动。其次,通过开通博客、播客、即时通讯、论坛、手机短信等平台,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均可在与受众互动中,获取新闻资源并运用符合新媒介特点的、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表达手段进行传播。再次,流媒体的运用将带来诸多创新方式。比如流媒体图表的使用,将使解释性报道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四、再造利润中心:报业数字化平移的价值目标

2006年7月,由于股票下跌,奈特・里德公司被股东低价出售,敲响了传统报业的警钟。美国最大报系甘尼特的利润也是持续下滑,2006年下半年不得已启动了数字化改革。“甘尼特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上已经勇敢地迈出革命性一步――即从资源配置角度解决了传统报纸数字化内容生产模式的构建,并初步设计了针对数字化时代受众偏好的产品模式,但能否在此基础上搭建有效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将成为其改革成败的最后一个挑战。”(孙镜,2007:p.47)

如果我们说,传统报业最终走向衰落,是由于商业模式的落后;那么,发展数字报业,除了运用先进科技去占领舆论阵地、把握舆论的主导权之外,就是增强竞争能力、牢牢把握市场的主导权。我们可以预见,数字报业的商业模式选择,并非等同于在维持传统报业的经营格局之外,简单增加网络、手机、电子纸、数据库等新媒介的经营部分,而是在统一的数字平台上,实现全新的经营方式的对接和互动分销与促销,并把价值链延伸到相关产业。

平台经济产业报告篇9

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外汇管理尚未放开,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报业的市场准入制度没有放开,报纸只能在属地内发行,所以短期内金融危机对中国报业的影响不如欧美剧烈。

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各地报业的影响程度不同。这主要取决于当地经¬济结构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还是以内需型经¬济为主。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外贸大省受创严重,沿海发达地区的报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都有明显下降。内地省份的报业,虽受到一定影响,但不如沿海经¬济外向型的城市明显。

把危机拆分为“危”和“机”来理解,是中国人的辩证法。其实危机就是危机,应该老老实实地“应对危机”。

此次金融危机源起美国,对国际和国内报业的影响自然不同,它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响比较直接。经¬济不景气使欧美报纸的广告收入和发行量锐减,已经¬有多家国际知名报业集团相继破产。

相比国外报业集团来说,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外汇管理尚未放开,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报业的市场准入制度没有放开,报纸只能在属地内发行,所以,短期内金融危机对中国报业的影响不如欧美剧烈。

金融危机与中国报业

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各地报业的影响程度不同。这主要取决于当地经¬济结构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还是以内需型经¬济为主。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外贸大省受创严重,今年一季度,浙江¬省GDp增速为3.4%,上海为3.1%,均低于6.1%的全国平均水平。就浙江¬省而言,宁波又是经¬济外向度最高的,出口依存度已达81%,出口额占全省三分之一左右。今年一季度,宁波市GDp增速为1%。经¬济增速的下降必然牵连到报业,沿海发达地区的报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都有明显下降。内地省份的报业,虽受到一定影响,但不如沿海经¬济外向型的城市明显。

对于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国报业来说,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商家广告投放的变化上。金融危机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影响商家的广告投放:一是对人们消费信心的影响。从2008年四季度起,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开始转冷,冲击了中国消费者的信心。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消费者产生“谨慎”的消费偏好和消费行为。消费者的“谨慎”使商品销量下降,客观上广告效果变弱了。为了降低成本,商家又相应再减少广告投入,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二是对消费能力的影响。经¬济增速下降,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减少,明显影响着消费能力。以宁波这种外向型经¬济城市为例,尽管大多数外贸企业原¬本不用在报纸上做广告,但外贸企业出口减少,企业主和员工收入下降,影响到大家的消费能力,进而影响到商家的广告投入意愿。

理性看待“危”与“机”

把危机拆分为“危”和“机”来理解,是中国人的辩证法。其实危机就是危机,应该老老实实地“应对危机”。

首先是增强信心。危机之所以成为真正的麻烦,在于信心的丧失,或者可以这样理解,信心危机才是最大的危机。因此,信心是最重要的。

总理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年会的特别致辞中指出,严冬终将过去,春天就要来临。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应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信心。

各家报业的实际境遇不同,经¬济状况变化的幅度不同。但不论困难多严重,要注意保持士气,要对克服困难保有充分的信心。

其次是解决当前实际困难,稳定广告收入。就当前来说,报业集团如果能稳定住广告收入,也就能在危机中站稳脚跟。

报业集团应该对广告市场做更加深入的研究,抓住有发展机会的关键行业广告市场,深入研究客户需求,以广告客户需求为导向,探索媒企合作的新形式、新方法,实现媒企共赢。

应该相信,成功的“第二次销售”(广告营销)永远是建立在成功的“第一次销售”(报纸营销)基础上的。在报纸采编和新闻报道上,应更加贴近读者,不断增强时效性,扩大报道的深度广度,提高办报水平,这是增加发行量、稳定广告收入的基础。

再次是注意“危”中之“机”。越是在危机中,报业集团越是应该谨慎思考、探索报业发展的前瞻性、长远性问题。

报业集团应努力探索传统纸质报纸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在新媒体的发展上投入足够的重视,为传统报业拓展新的生存空间。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取得竞争上的先机,固步自封只能被淘汰¬。

报业集团还应加快产业发展拓展步伐。目前危机下,资产整体估值较低,处于困境中的企业在资产重组中不可能获得较高的资产溢价,现金流充裕、风险较低的企业具有较大的产业选择余地。报业集团资金状况要远好于一般企业,容易获得银行信贷和社会资金的支持,为报业集团产业拓展提供了便利。此时报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的成本较低,利于降低收入对报纸广告的过分依赖。

金融危机下的作为

在金融危机中,宁波日报报业集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

以经¬济报道为突破口,提升报纸内容竞争力和吸引力。危机面前人们对经¬济的关注度较高,经¬济报道成为报纸内容生产的重点,必须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在报道内容、报道对象、观察角度和语言表述等方面进行创新,改变以往经¬济报道碎片化、浅表化和程式化的通病,体现经¬济报道的人文关怀,给读者以启发,从而提高报纸内容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宁报集团通过大规模改版来加强经¬济报道。一是增加新闻专栏,积极、准确、全面地报道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决策及各项应对措施;二是大力挖掘、宣传宁波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转型的典型范例;三是推出长篇特别报道,拓宽维度、增加视角,着力突出“提振经¬济、增强信心”的主题。

各媒体通过深入、全面、透彻地分析目前的经¬济走势,解答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引导读者理性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增强读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

改革广告经¬营体制和模式,稳定广告收入。广告目前还是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在金融危机中应保持广告收入的基本稳定乃至逐步增长。

宁报集团从地方实际出发,把原¬来合营的《宁波日报》、《东南商报》广告中心分开,《宁波日报》广告部独立运营,在大幅度增加市区发行量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党报广告市场。《东南商报》与中国宁波网实现广告的报网联动,探索新媒体与传统平面媒体的广告共赢模式。

集团各媒体加强与重点行业、重点客户的战略合作,把自己从单一的广告版面提供者转换为传媒资源整合营销商。各媒体从不同的行业中选择实力强、规模大、信誉优的客户进行深度合作。通过向这些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一对一的营销服务,使这些客户与媒体的业务关系更稳固持久。如集团各媒体与宁波房地产、汽车、金融领域内的重点客户合作,举办多批次的展览活动,通过打折、赠券等方式推进客户的销量。

积极探索新媒体,占领行业发展先机。为适应报业数字化发展的要求,在未来竞争领域内取得先行者优势,使宁报集团能够实现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集团在新媒体领域尝试了开拓性的创新,以中国宁波网为基础,在原¬有“四报一码”数字报业布局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新的探索,建设了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成立了全媒体新闻部和3G事业部。

针对集团数字报业的发展需要,集团需要整合现有资源。2009年,集团投资数千万元率先建设的集新闻内容采编分发、经¬营管理于一体的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已投入使用,为集团提供多种媒体新闻采编、业务运营及管理决策的支撑。

2009年1月,宁报集团全媒体新闻部正式成立。这是全国首支视频全媒体记者队伍。全媒体新闻部以集团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为依托,以视频多媒体为主要报道方式,在宁报集团新媒体平台和中国宁波网上进行滚动新闻。

2009年4月,为迎¬接通信技术的新发展,宁报集团成立了3G事业部,在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相结合的过程中,探索报业新媒体的发展空间。3G事业部的成立是宁报集团发展手机数字报业的重要举措,也是集团拓展多媒体新闻的重要抓手。

深入体制改革,进一步把集团打造成市场主体。报业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简言之就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按市场方式对企业内部价值链进行控制管理,把报业集团作为市场主体和经¬营实体推向市场;具体来讲就是要建立企业化的组织结构、运营模式和管理制度。

宁报集团完善了公司化组织结构。董¬事会(党委)为决策层,集团的7个职能部门为管理层,下属的26个独立核算单位为运作层。集团与运作层签订《经¬济责任书》,按照“成本核算、预算管理、基数承包、超额分成”的原¬则进行管理。

为规范各单位的经¬营行为,集团建立了一系列企业管理制度,如广告、发行、资产管理工作制度,经¬济统计制度,广告信息化监测制度,人力资源招聘、培训和薪酬制度等,按照企业化运营的要求,使集团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最后,我们始终在探索集团进入资本市场的可能性,并且为此努力地创造各种符合市场规范的条件。

实施“双百工程”,重视人力资本建设。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队伍建设。说人力资本,是想强调人力资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资本。应对危机是眼前的事,可眼前的应对不能缺少长远的措施。

平台经济产业报告篇10

在这里,我首先代表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各位专家的精心评审表示感谢,对各位专家对课题成果提出的建议性意见和看法表示认同,对各位专家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敬意。

各位专家对工业经济发展路径与思路主报告及三个子报告已经给予了高度评价。我认为,这份报告的分析基础是扎实的,从国内外宏观背景和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深入分析,深刻揭示了当前工业经济发展所表现出的三大矛盾:即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相对紧缺之间的矛盾、工业经济平稳发展与产业结构相对失衡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迫切需要与经济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份报告提出的发展路径是可行的,就如何破解上述这几对矛盾,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出发,着眼我市的现实基础和要素禀赋,给出了内部提升传统产业、外延拓展新兴产业的集约发展之路。这份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新颖的,我想在这里把它补充概括为“五个三”,即三个要求(增强企业内在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向(纺织产业要加快提升,机械装备与新型医药产业要努力壮大,技术密集的新型产业要大力发展);以及建设现代纺织、机械装备、新型医药三大支柱产业;构筑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和有色金属加工三大支撑产业;实现工业经济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三大转变。这份报告提出的措施是很有针对性的,从政府导向服务、企业主体提升、生产组织协同三个层次构建起了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力三角。

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发展要围绕报告提出的路径和思路,着力于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创新发展是工业经济发展今后的主题。前段时间,基础重化行业和电子信息业成为经济增长热点,我市对是否发展基础重化业也出现了一些争论,可以说这份报告也给出了解答,要解决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如果走发展当前增长和效益潜力大的基础重化产业,对于有了原始资本积累的企业而言,资本门槛的影响不大,但我市的区位条件决定了无法克服能源和基础性原材料的制约,也无法满足“大进大出”的物流要求,重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资本基础,但缺乏区位和资源禀赋,只能有选择的适度发展;从现实出发,应着力发展的是具有一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即高加工度化的产业,主要精力要放在现存产业特别是纺织业的提升上,同时创造条件发展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的提升要着力在研发和品牌方面的创新。中低档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产品的需求弹性低,当前我市纺织等产业在生产率提高产量增加的后面,却是“增产不增收”,因为这种生产率提高的只是同类产品的量,而没有实现产品的差异性,量大了价却低了。因此,如何通过研究开发促进产品升级实现产品差异,如何通过品牌建设实现产品差异,即差异路线和高端路线是今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走的路。

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制约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也及早采取了相应措施。早在20*年7月,在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上就提出了要按照“优化创新、加快提升”的发展主线,在工业经济领域实行六大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性向质量效益型提升;在20*年底召开的市委五届四次全会上就提出了“13458”发展战略,提出工业发展重在结构优化和集约发展,要实现产业的高级化;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扎实开展十大创新发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对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认识,深化了创新发展的举措。

下一阶段,我市工业经济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要加强领导、优化服务。

要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运作机制,实行政府经济管理方式创新,以“加强服务、培育机制”为工作重点,把精力集中到服务企业、优化环境、化解矛盾上来,把工作重点放在搭建服务平台和鼓励创新上来。当前重点要通过搭建优化以创新型企业家、知识型人才、技能型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服务平台,以部级技术中心、区域性技术中心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基础的研发创新信息交流平台,以网上政务为基础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以银企合作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为基础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以协会转型为基础的行业服务平台,加快我市工业经济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形成极具优势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补贴政策,逐步将政策引导转移到对创新的引导上来,重点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同时要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通过引导和保护,增强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的意愿和信心。要解决行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企业投资的盲目性,促使企业投资重点从扩大规模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要探索多种投资形式,建立公共技术中心、工业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形成多层次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对提升块状经济的技术支持,加快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二、要整合政策、加强引导。

要把报告的路径思路贯彻到“*”工业发展规划上来,贯彻到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具体工作上来。要通过制定一批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企业、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技术中心、重点培育名牌、重点发展产品等导向目录,同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和政府资源,形成合力,尽快实现产品和产业升级的突破,加快形成我市工业在上述方面的核心基础和核心竞争力。重点要加强对纺织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引导,促使纺织业从不同产业环节特点出发,采取相应的竞争和发展方式,引导前导原料规模化、化纤差别化、织造印染品质化、服装品牌化,进一步发挥纺织业的独特优势,打造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我市工业企业研究开发和营销能力薄弱关键在相关生产行业的滞后,生产力其实不仅仅是个效率的问题,更是一个进行质量和差异创新的问题。要把政策引导的着力点从追求制造效率向追求制造品质转变,从注重生产环节向注重研发和品牌环节转变,从依赖价格竞争向品牌以至于标准竞争转变,促使我市工业中间产品进入高端供应链,消费产品进入品牌销售渠道。

三、要落实载体、加快转型。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下一阶段要以工业经济发展路径和思路的确定为契机,努力“争创工业发展新优势”,切实抓好工业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一是抓重点项目促调整。有投入才有调整、有投入才有提升、有投入才有发展。要抓好重点工业技改投入项目建设,实施好我市第一批单体规模投资1亿元以上的100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工业经济的存量提升和增量提质;二是抓重点企业促升级。要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着力抓好88家重点培育企业建设,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人才创新等途径,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抓科技进步提能力。要深入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试点示范工作,在抓好现有国家、省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20家重点示范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平台建设,着力构建部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和区域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四是抓管理创新提素质。积极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制造过程信息化和管理创新,重点推动企业加快以erp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以企业管理现代化为方向,有效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管理创新,全面推进企业上网和电子商务。五是抓节能降耗促集约。全面开展以工业循环经济为核心的节能、节水、节材活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集中抓好主要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集中精力举办好节能产品展示和循环经济示范大会和有关宣传活动。

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2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去年8月省委在视察时,要求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方面走在前列。工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支柱,经济要率先发展,工业首先必须实现率先发展,的要求也就是对工业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统领全局,以攻坚克难的信心和意志、创新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增长方式,着力谋求工业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努力争取工业经济走在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