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集体课教学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7:20

声乐集体课教学方式篇1

声乐课程是高师院校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随着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高师音乐课程教学模式也发生了转变。当前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已经发展成为以小组课、个体课、集体课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形成了不同学校在该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的多样化,差异化。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高师声乐教学,提升该课程整体的教学水平,有必要构建一个合理、高效的课程体系。本文就如何构建高师声乐教学集体课程体系进行了探讨,并从声乐课程教学理念、集体课程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实践等角度进行深入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构建高师声乐教学集体课程体系的关键在于认清其重要意义,并抓住其建设的根本规律,进而不断改善课程体系的科学性、高效性。

【关键词】

高师声乐教学;集体课程体系;课程建设

引言

随着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成以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三者相互结合的三位一体式教学模式,其中声乐集体课是高师音乐教学改革中较为新颖且最有争议的一门课程。在不同高等院校中,声乐集体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声乐教学内容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产生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探讨声乐集体课新型的教学方式,如何完善声乐集体课的体系建设,对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与发展,以及对高师声乐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师声乐集体课的发展过程

(一)学生数量的增加与教师需求缺乏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与参加高考人数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艺术报考人数,是逐年增加。于是各大院校纷纷开设了美术、音乐等热门艺术专业课程,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其中艺术类声乐考生占有相当大的一个比例。如今,越来越多的想接受声乐艺术教育的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计划着主修或选修相关的艺术教育课程,而许多院校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的数量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方式已不满足当前的教学现状。因此,为了调整两者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学校会对声乐教学方式进行深入改革,通过开设声乐集体课让学生集合起来进行音乐学习。

(二)非音乐专业院校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渴望学习音乐的矛盾

新时期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于是学生在对自身全面掌握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外,也期望能够接触其他各种技能或者新知识,以改变自身较为单一的兴趣,最大程度挖掘自己的潜力,来适应新时期社会的新要求。因此,学生在进入学校后会根据自身的情况选修一门声乐课程,尽管一些综合类的,非艺术类的院校为学生提供了声乐课程,但学校在音乐教师方面因其专业性强,人员配备少。于是学校为了满足所有学生能够学习声乐知识的要求,增设音乐教学集体课程。

二、高师音乐集体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高师声乐集体课是一种创新的声乐教学模式

声乐集体课的开设在教学模式上是一个大胆的改革,它改变了声乐课的教学方式以声乐艺术理论知识为主,实践为辅的课堂教学方式.它充分发挥了院校的教学空间和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设施的应用,不仅有效整合了教师资源,还通过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在课堂上的运用,使师生更快、更准地了解国内外音乐的发展动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声乐知识和声乐技能,并不断地完善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二)声乐集体课程的开设促进了声乐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

开设声乐集体课程可以有效解决教学资源的不足,也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教学,使得声乐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性、实践性、欣赏性等相结合,同时也促进了声乐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方向的发展。

(三)声乐集体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开设声乐集体课程,增加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使得声乐技能与音乐理论、歌唱能力与表演艺术、作品与创作背景更好地融合,这样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演唱技能的掌握、表演能力的创新意识、人文修养的培养以及声乐思维能力的提升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样不仅实现了声乐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音乐人才的要求,也提高了高师声乐教学质量水平。

(四)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进入歌唱状态,提高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

开设声乐集体课程后,学生上课的时间增加了,教师的讲解也能够更好发挥其作用,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掌握自己的歌唱状态,掌握老师示范的音乐技巧,并积极主动去思考和练习。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评比等多种途径来掌握和提高自己的声乐歌唱水平和声乐知识。

三、构建高师声乐教学集体课程体系

(一)改变单一性的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结构的适应性、均衡性与综合性

以往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是“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声乐集体课程是以集体课为教学方式,是高师声乐教学教育体系改革中一个重要举措,是教学方式的改变,也是新时展的需求。它改变了单一性的课程结构,实现了对课程结构向适应性、均衡性与综合性的转变,同时也实现了偏重技能性的学科向人文艺术综合性学科的转变,全面诠释了基础声乐教育的最新教学理念,明确了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最新方向。声乐表达的过程离不开朗读的技巧,朗读是声乐学习的基础可以让声乐充满情感体现出声音的美。拼读可以辅助声乐表演者更好地发声.声乐的表达是语言技能与声音技巧的完美结合。因此,在声乐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尤其重视拼读和朗读的训练。笔者认为,在声乐集体课中,把对中国诗词歌赋的朗诵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和师资资源,又解决了高师声乐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训练问题。

(二)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内容多样化、丰富化

教学内容是高师声乐集体课的关键要素,在提高学生综合声乐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多样化、丰富化的:

1.完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

在高师声乐教学集体课程体系中,声乐教师所具备的丰富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备足够的知识和熟练的声乐技能才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声乐方面的特点,并作出正确的、科学的引导。

2.引入多样化的区域性声乐作品,分析中外声乐文化差异性及发展历史

“音乐没有国界”,是区域性的音乐作品所表达出的最终情感是相同的,是不同区域的人都能感受出来的,但不同区域的音乐作品表达的过程是不一样的,有音乐艺术及文化差异。通过让学生欣赏和了解不同区域的音乐作品,感受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及创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来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提高自身对更多不同风格的、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的了解。此外,声乐集体课也要通过选取几个代表那个时期的经典音乐作品,来了解中外声乐发展的过程,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声乐作品的风格与唱风。只有了解了声乐的发展史及不同时期的声乐风格才能更好地去表达作品中所表达的内涵和情感。

3.声音技能与语言相并重

声乐的表达过程是声音技能与语言表达相结合的过程,缺一不可。声乐集体课所面临的学生可能是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他们的语言表达各不相同,如果没有统一语言基础,就难以在课堂上更好地传授他们对音乐语音的精确把握。因此,在传授声音技能的同时,增加朗读课程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为今后歌唱的训练打下夯实的基础。

4.参与音乐作品的鉴赏

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观及修养的提高来自于对不同的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了解。因此声乐集体课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歌唱水平。

5.树立学生对声乐集体课的正确观念

声乐集体课毕竟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很多学生以往接受较多的基础音乐知识是通过传统的“一对一”或者个别课以及小组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因此对这种声乐集体课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一段时间内可能还不能完全接受。这时,我们学校或者教师在授课前要跟学生讲明声乐集体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他们知道学习声乐的目的是什么,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对声乐集体课的正确认识,为以后的个别课及小组课上学习专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音乐教育观念的改变,使声乐教学改革更加深入,声乐课教学方式从原来的单一教学模式,一个人教学及组织课堂教学向声乐集体课、小组课和个别课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新型教学方式的发展。而声乐集体课是教学改革过程中最为复杂、最有争议的声乐课程教学改革,它的开设使声乐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这种改变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坚持深化改革和探索声乐集体课程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孟宪红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英.高校声乐集体课之我见[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

声乐集体课教学方式篇2

[关键词]声乐集体课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多元化

[作者简介]陶珂(1980-),女,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研究工作。(河南洛阳471022)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80-02

2006年教育部以2004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为依据,结合指导方案实施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各类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并督促各大音乐院系自2007年新学年开始执行。本文对《课程纲要》中近些年来颇受争议的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予以肯定,进行相关实施方法的指导,并明确提出“声乐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声乐理论修养,声乐技能训练,声乐审美鉴赏,声乐演唱实践等四个方面有机组合。各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教学方式,分别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种授课形式”。

一、声乐集体课教学目标、评价与“多元化”

当前实践中声乐集体课教学目标与评价还多沿用传统声乐教学中使用的目标与评价,要突破这一现状,需要从理论根源上要求实现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转变。20世纪以来“多元化”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日趋明显,而声乐集体课是教学模式追求“多元化”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对象具有多元化特点;其次,其教学内容不仅包含声乐技能训练,还包含基本的声乐理论修养、声乐审美鉴赏、声乐演唱实践;最后,其教学形式不仅有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包括声乐教学讲座、声乐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与传统单独声乐课的转变相比,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体现了充分的“多元化”理论特性。

二、多元化教学目标

(一)课程发展目标多元化

声乐集体课有着课程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具有本课程设置的基本知识内容和能力框架。只有达到这些目标才能体现课程的价值,实现课程教学的本质。要实现课程目标首先需要明确课程包含哪些目标,在本组织发展模式中为避免单纯的技术层面的推广,本文结合课程的本质和内容,提出以下多元化课程发展目标。

1.审美层面的教学目标。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审美目标要更具深层次,这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声乐审美情趣。在声乐鉴赏和声乐修养中了解到何谓美的声音。声音的审美感受来源于听众根据自己经验形成的听觉意识,在集体声乐教学中,教师通过范唱或其他形式如播放优秀声乐演唱片段等,逐渐形成学生的审美选择意识,长此以往就能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声乐审美情趣的目标。

2.知识技能层面的教学目标。在调查中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上集体课有排斥态度,甚至不惜重新花钱去请教师上小课。这一观念实质是对声乐集体课教学的误解,声乐集体课客观上是解决了师生配比率的矛盾,但是从本质上却能更全面地教授学生声乐的知识技能,这需要通过教学目标的调整而达到。

3.教学能力层面的教学目标。中小学教学中唱歌教学作为音乐表现领域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高师学生学习声乐相关的教学技能,是为最终走上音乐教师岗位奠定良好基础。声乐集体课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教学能力层面应达到以下两个目标:首先,了解青少年的声乐发展生理及其特点,包括了解这一时期学生的嗓音卫生和保健。其次,了解学生该时期声乐审美的特点,如若喜欢流行歌曲,可以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再次,掌握青少年歌曲的特点,在声乐集体课教学中通过对青少年歌曲特点掌握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歌曲。

(二)目标操作层面多元化

声乐集体课具体操作时做到目标的多元化。要做到目标操作层面多元化,需要全面从学生分组和学生分层来理解。

1.教学分组目标。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在教学中教学分组目标的设定至关重要,有针对性的目标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在集体教学课堂中教学目标必须进行分组制定,这不仅有利于教学的不断促进,更能通过达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2.教学分层目标。学生在集体课中通过分组目标的制定,需要根据个人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在每个知识技能或者素质的培养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阶段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即教学的分层目标。教学目标还具备中介功能,它表现为教学与社会需要发生联系的纽带。声乐集体课的培养目标是社会目标,而教学中学生的目标便是教学目标,在声乐集体课中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分组目标,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和基础进行自我目标分阶段的计划,是分层目标应用到集体声乐课中的具体结果。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便为教学评价。评价体系由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组成,每个教学模式要求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不尽相同,选用的程序也各异,教学评价体系也就不尽一致。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较传统一对一小课教学,由于教学对象的多元化和教学形式多元化,要求教学评价也采取多元化形式。

(一)主体作用评价多元化

声乐集体课教学方式篇3

一、高职院校声乐集体课的优势

1.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关系。在以往的“一对一、一对二”的教学过程当中,一部分同学因为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存在着问题而羞于与老师沟通或者在上课的时候感到紧张或者焦躁,使得声乐课的课程没有达到该有的效果,声乐集体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一起上声乐集体课,可以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们放松心情,有更多的机会与同学们一起表演,不论声乐条件好与不好,都可以将自己最具特色的一面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间,同学们还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优势,找出自己的不足,在与同学们讨论或者模仿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主动学习声乐知识,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另外,声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近距离的与学生们沟通和接触,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教师还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到学生们的优势和不足,更容易找出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更好的教授声乐课程。

2.优化教学内容,锻炼学生能力。高职院校声乐课程不应该只是教授学生们如何能够更好的唱歌,还应该包括理论知识、演唱技巧以及实践活动等内容,使得学习声乐的学生们不仅仅只是会唱歌的学生,还应该具备更全面的能力。声乐集体课可以将学生集中起来,小范围的开设这一类课程,集中讲授,节省时间,也有效地缓解了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师的授课压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帮助学生们训练演唱技巧、呼吸训练等内容,还会创造机会使得学生亲临演唱现场或者参与表演,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表演经验,最重要的还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检查教师上课的效果,为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提升自身能力带来益处。

3.解决师资问题,整合教师资源。通过开设声乐集体课,一个教师可以带好多个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院校声乐教师师资不足的情况。在声乐集体课的教师配备上,许多学校也会选取更为专业的声乐专业毕业的教师进行讲授,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加专业的声乐知识。

二、如何上好高职院校声乐集体课

1、做好教学改革工作

1.1转变教学观念。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高等职业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优秀的音乐师资人才,而不是专业的音乐表演人员。其教学内容与要求,要区别于音乐表演专业,以师范类为主。他们的声乐学习不仅要学会怎么唱,更主要的是要学会怎么去教别人唱。因此,对于学生们基本功的培养和提升在教师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变得更加重要。

1.2改变教学模式。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传统的“一对一”声乐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要求与发展。在高职院校声乐课中,应该采取以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模式进行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声乐集体课是解决声乐基础理论或技能技巧课中共性问题的最好的教学模式,同时学生还可以在集体课中相互进行观摩。这种声乐集体课避免了单一授课的时候占用时间、进行重复讲授的现象,也为其他教学模式预留了更多的空间。

1.3注重教学导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职院校的应该注重对声乐人才的职业性的培育,注重其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加声乐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实践的过程中扎实的掌握声乐知识,并能够熟练的应用。其次,声乐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提升学生听课的兴趣。不断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另外,组织多种形式集体音乐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演出活动、进行艺术实践等,并派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再次增加专业实习时间。安排学生到中小学进行教学实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教案、实习报告等。

1.4更新教学手段。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电脑科技的发展,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只能够用单一的语言和直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授课,然而现在,电脑的普及、幻灯片的应用、多媒体的引进,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也使得教学内容呈现出多样性、全面性、趣味性的特点。声乐集体课不仅更容易上,而且学生们也更喜欢听了,声乐集体课的课程效果也借此提高了。

2、加强和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

结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充分利用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模式优势,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多采取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结合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

2.1演示法。把要传授的内容和技能通过教师自己亲自示范,以示教学。如在讲解如何感受、运用气息拖住声音、如何通过有效地呼吸带动发声时,先看呼吸系统生理结构图,讲解声音如何通过呼吸系统发出,再亲自做出示范,并逐一要求学生发声并指出对错,然后教师对歌唱呼吸原理和练习方法进行分析总结。这样既可让学生迅速正确理解歌唱呼吸原理和呼吸系统的生理结构,同时,掌握正确科学的练习和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统一。

2.2讲述法。教师对重点理论或者新的观念进行重要论述和解说,特别针对声乐表演的二度创作来说,了解声乐的历史、发展、文化背景、文化内涵等等是极其重要的。教师讲述各种先进的歌唱和教学理念、国内外声乐和教学思想和形势,从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剖析如何表演。这样学生不单单只掌握声乐的技术知识,更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

2.3师生角色互换法。角色转换,这主要是对学生的声乐教学技能进行训练培养。教师给学生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当老师”自己讲课,模拟老师的上课方式、方法。在学生讲课的过程中,老师能发现学生所掌握知识的程度、并从中发现不足,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4赏析法。运用赏析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声乐表演正确的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例如,历届青歌赛的电视录像等等。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丰富的音乐内涵和较高的音乐素养。

2.5研讨法。老师在组织讨论前准备好要讨论的内容和主题,以及讨论对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教学示范或者歌唱行为进行讨论,讨论主题必须是集中的。必须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必须有详细的课堂讨论记录。扩充学生声乐表演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与结合。通过研讨法,使得学生能够善于发现,并且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艺术实践课、各种形式音乐会以及参加各种形式和规格的声乐比赛,提高学生演唱技巧与水平。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组建学生合唱团,不定期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或下乡演出,演唱内容除规定教材外,可选用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如独唱、重唱、合唱等)的优秀声乐作品。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歌唱家、专家、演出团体来我校演出、讲座交流。组织学生为中小学、街道社区、厂矿单位的文艺表演活动提供编排与艺术指导。除此以外,还可以开展社会宣传、公益服务、生产劳动和场景模拟等社会实践活动。根据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需要,以语言、音乐期刊杂志、图片或多媒体、因特网、音像资料等为载体,获取学习资料、了解音乐发展动态及其他有益信息。如专题报告(讲座)、书刊剪报、图片展览、优秀声像资料推荐、名家演出观评、网上浏览下载等。这类实践活动具有信息传递量大、速度快,又有形象生动,富有直观性等优点,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学生反映很好。

3、分析课程的重点、难点声乐课程的重点是了解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与发声原理,通过发声训练与歌唱练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发声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声状态,积累感性认识,建立初步理性认识,强化歌唱机能,逐渐改变原始自然歌唱状态,形成歌唱的雏形。其难点是能独立分析、处理、完整演唱各种风格声乐作品,将艺术表现与歌唱技巧完美结合,并具备一定范唱与准确鉴辨声音能力。对于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应通过以下方法进价教学。

3.1先从声乐基础理论入手,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与发声原理,从理论上科学系统的掌握声乐的基础理论(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与咬字吐字。

3.2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找到指出学生歌唱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帮助学生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3.3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形式,妥善安排每个教学环节,通过讲解、示范、训练,集体辅导与个别抽查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予以训练。

3.4针对集体课人数多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如练声时采取你唱我评或小组讨论等方式,复习歌曲可采用开音乐会、赛歌会等形式,学习新歌可采用齐唱、重唱、小合唱等演唱方式。

3.5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参与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6声乐考试的方式与集体课教学特点相符。考试内容包括:一是演唱能力。其形式包括独唱、重唱、表演唱、齐唱等。曲目可从一学期所学曲目中抽考。二是声乐理论知识。可通过笔试、讨论、写心得等方式进行。

三、结语

声乐集体课教学方式篇4

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声乐教学公开课主要不良现象分析

(一)教学时间紧迫匆忙

由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来此类院校的音乐专业不断扩招,大量音乐专业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同时,也为音乐专业声乐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日常教学中,教师只能用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模式来进行集体的声乐教学,在公开课教学中,学校制定了统一的公开课授课时间要求,每节公开课严格规定45分钟或50分钟,而教师往往一对七或者八地进行声乐教学。通常情况下,教师多在课堂的前段时间进行集体声乐发声训练,由于集体的声乐训练弊端较多,教师无法分别发现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和改进,若进行个别纠正训练,又需耗费过多的教学时间。因此,经常出现教师组织进行完发声训练时,公开课已经临近下课,于是,授课教师只得匆匆进行短暂的声乐作品处理便结束课程,无法达到整个公开课教学的预期目的和效果。

(二)课型模式单一僵化

在实际的声乐公开课教学中,教师为了达到统一的教学要求,往往追求所谓的“现场效果”,刻意追求“完成作品”的“终极目标”,不管有多少学生,教师都按照传统的“先练声后唱歌”的统一模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也没有针对性,实际就是在上集体的个别声乐课。

(三)评价方式过于陈旧

声乐教学是一门突出实践性的技能课程,课堂教学除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分析讲解之外,还必须进行声乐演唱的技能性训练。声乐技能训练的主体就应该是学生,获得直接训练效果和感受的也应该是学生,但是,目前公开课的课堂评价方式始终没有学生的参与,只是老师之间“礼节”性的互相评价甚至是“吹捧”,背离了公开课“以评促教”的最初目标。

普通高校音乐院系声乐教学公开课制度改革探索

该类院系应针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生源质量情况,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专门音乐院校声乐公开课教学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大胆尝试,让声乐教学公开课制度更好的与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对声乐教学的要求相适应。现笔者特抛砖引玉,提出对声乐教学公开课制度改革的几点浅见。

(一)大胆尝试将声乐教学公开课的授课类型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声乐个别训练课该类公开课的课堂教学,教师只针对一名学生(一般为声乐主修生)组织整个教学过程。课程类型定位为训练课,即属于技能课型。教师整堂课程主要针对学生的发声方法、发声要领进行训练,从声乐演唱技能的气息控制、发声位置、共鸣运用、行腔咬字等方面作具体的要求,并配合示范、讲解和专门训练,力求通过本课堂教学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声乐的基本发声要领和要求,与此同时,也可由此检验声乐教师对声乐各项技能指标的掌握和规范程度,真正达到声乐教学公开课相互交流和促进的效果。随后,教师在自身知识积累和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对声乐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讲解,并运用声乐发声的相关技术要领来对声乐作品进行准确的处理,可由此观察了解授课教师的综合运用能力。这种类型为声乐教学公开课的一个重要类型。(2)声乐集体练习课该类课程是教师上课可针对十几人甚至几十人的学生群体进行集体授课,该类课程教学对象主要为声乐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群体(普修生),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应力求浅显易懂、简单实用。课程可设计基础的嗓音训练,并通过配以一定的和声声部训练,尝试给学生进行合唱基础练习,让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建立合唱和声部的意识,在以后的艺术工作中具备实际的合唱组织能力。当然,也可设计其他适合且实用的集体课声乐教学的内容实施教学。(3)声乐理论讲授课该类课程教学则属于理论课型,也属集体授课。教师主要偏重于声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授课时教师可进行声乐发声的基本原理、基本要领、不同语言体系语音训练、语法规范等的系统讲解,并可配合适当的语音训练,以使理论联系实际,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声乐集体课教学方式篇5

关键词:高等师范教育

声乐教学

教学方法

授课形式

声乐教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应用科学,也是高师音乐专业的一门重要技能学科。高师音乐教学一般是采取个别授课形式,一对一教学,这无疑是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目的明确,完全符合专业特点;但针对我们师范专业的教学特点,这却并不是惟一的形式。高师音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初、中等学校的音乐师资,高师声乐教学就是为中小学培养具有合格的声乐教学能力的师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讲授科学的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科学声乐方法,还应具备完成课堂唱歌、欣赏、弹唱等内容的教学能力。因此,高师的声乐教学必须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实施多样化教学,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套,以弥补一对一授课形式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一、集体课教学

集体课教学作为声乐小课(一对一)的补充形式,也叫做声乐理论大课。它包括以下诸方面的理论及其实际运用: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和歌唱发声时的机能状态,歌唱中的喉咙打开,喉头的正确位置,歌唱的正确姿势,歌唱的合理呼吸,呼吸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掌握运用歌唱中的共鸣腔,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声区的划分及其不同的特征,从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声器官,对歌唱发声过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加强声乐教学法课也是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声乐教法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变声期嗓音训练方法,不同类型的嗓音特点和曲目的选择,常见的错误发声法的辨别和纠正,歌唱心理状态在教学和演唱中的重要作用等等。通过教授声乐理论课,既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小课内容;既充实了学生的理论,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各种声音特点和解决各种发音毛病的能力;既明确了高师声乐的教学目的,又能准确为自己定位,使学生树立歌唱的正确观念,明确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为日后成为音乐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集体课与一对一课相结合

声乐艺术要借助发声的技术、技巧来发展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集体课与一对一课相结合是把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技能练习相结合的一种课型,是声乐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1、集体发声练习 学生集体发声训练是声乐大课的一部分内容,适合一年级的学生。学生的声乐程度较浅,练习音域不宽、在六度之间、速度不要太快的发声练习曲,对每个发声练习曲,讲解它的目的、要领,并讲解课后自己练习的方法。小课教学穿插在声乐大课教学中,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个别练唱,因人施教,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使所有学生都能听懂,减少类似错误的出现。相对于基础和技巧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范唱,通过师生点评,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分析声音正误的听觉能力。

2、气息的练习 “气乃音之本,气动则声发”,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歌唱声音的亮度、力度、清晰度,以及音色的甜润、优美持久等,主要取决于气息的控制和呼吸的方式。在教授学生做呼吸练习时,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1)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不可过浅或过深。(2)吸气要柔和、平稳,全胸部自然地扩张,不能用强制的力量,否则呼吸器官各部分会产生僵硬、逼紧的感觉。(3)吸气需口鼻同时吸,快而深,无杂音。呼气则缓慢、节制、均匀。(4)气息吸入后必须善于保持,不要一下子让气息泄掉,也就是说不要一下子让横膈膜与胸腔吸气肌肉放松,要保持胸腔的扩张状态。(5)控制呼吸的力量要适中,不能将气用力压住。错误地把保持气息当成紧压,用力挤压下肋和横膈膜,结果会产生沉重、逼紧的声音。(6)呼气时,上胸部要放松,保持自然的突起状态(不能僵硬),要用下胸肌和腹肌、横膈膜来操纵。

了解了呼吸(胸腹式呼吸)的注意事项后,可以随时个别辅导,帮助学生体验腰、腹、横膈膜的正确感觉。歌唱的呼吸方法大多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呼吸训练可采用单纯的呼吸训练和发声时的呼吸训练相结合的办法。单纯不发声的呼吸训练可以让学生做“急吸缓呼”练习,即急速吸气,略停顿后,缓缓呼气。这种呼吸法是歌唱时最常用的,可以在声乐大课上集体练习。发声时的呼吸练习可以让学生训练起来不至于太枯燥乏味。选择一条五度音以内的、连贯流畅的慢速练习来作为检验气息的发声练习,最好是下行音节的练习或是一个长音的练习,母音不要太多,以两个音交替唱或单独唱一个母音为主,在起音时结合气息的支持,声音均匀、流畅、自然有弹性。在上一条练习的基础上,再做长音时的渐强渐弱的变化练习,增强控制气息时的强弱力度的能力。这样,使学生能较快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少走弯路。

转贴于

三、小组课教学

由于高师培养目标是中等师范学校和普通初、中等学校的音乐教师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音乐骨干力量,而高师学生的特点是起点低,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通过小课教学可以解决学生在歌唱中的共性问题。它是声乐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可在声乐教学中穿插进行。

小组课教学通常是在一定时间内对两个至十个学生小组教学。可按嗓音条件、演唱程度分组,每组所选练习曲要有共性,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可集体发声训练,也可逐个发声训练。选唱的曲目大多要篇幅较小、音区适中、音程跳动不大、曲式结构简单些的作品,如舒伯特的《摇篮曲》,卡尔达拉的《虽然你冷酷无情》等艺术歌曲,学生容易掌握,有利于声音的连贯性、声区的统一及气息的支持等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声音技巧的掌握。这样,学生可以通过逐个发声,增强自己对各种声乐的认识。通过相互的语言交流去体会歌唱中咬字的语感,通过演唱作品,了解对作品各不相同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对声乐教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小课教学要依据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原则。要“精讲多练,讲中唱,唱中讲”,及时提出训练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分析、解决。这样,使不同条件和水平的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歌唱能力和歌唱技巧。此外,注重培养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切磋技艺、友好协作、共同进步的思想品德。

四、艺术实践课

这是一种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好途径。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演唱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听辨能力后,加强艺术实践活动会更有利于巩固和运用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发挥在技能课中学到的技能。

可以采取月汇报或周汇报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独自上台演唱,并相互探讨长处或不足,再请多位声乐教师加以点评、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唱法上存在问题的同时,又识别他人演唱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加深对发声的正确与否的理解,引起重视。

演唱观摩教学还可以使学生们了解到除自己在演唱声部之外的中外声乐作品,在风格的掌握、艺术处理、演唱经验的积累、舞台表现、识别声音优劣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离不开舞台表现,我们可以通过舞台演唱来体现课堂教学效果,检验教学方法,学生只有自己通过大胆自如的演唱,才能自信地进行范唱教学模拟。

此外,还可以通过排练合唱,进行集体发声练唱,对合唱作品的内容理解和声乐分析、创作方法、作品处理、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统一训练,从而培养了学生对集体歌唱意识和在集体中把握自我歌唱的能力,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受能力。

另外,艺术实践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习和艺术演出活动,通过边学习、边实践,不断提高学生演唱、教学、组织、编导的综合能力。因此,高师院校成立的艺术团、周末俱乐部等都是音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的最好课堂。

五、多媒体教学

21世纪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是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师的声乐课不只是单一的教唱教学,还要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此,开展多媒体教学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

1、录音法 学生用录音机把上课内容完整地录下来,通过听录音来识别自己声音的正误,了解自身演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循序渐进,提高了演唱技巧和听觉能力,培养了自信心。

2、录像法 这是一种声像并进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考试时进行录像后,教师加以点评、分析,它除了具备录音法的特点外,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表情和表现,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声乐演唱的能力,使学生的表现力趋于完美化。

3、国内外声乐作品或歌剧DVD的赏析 定期选看声乐DVD相关资料,开阔学生视野,加强专业修养,提高音乐素质,启发学生音乐创新的潜在灵性,从多角度加大学生的阅历,全方面培养21世纪的教育新人。

总之,在高师院校中,声乐课的教学主要应采取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它能集中解决教学中的差异,能充分运用不同教材,对不同程度和不同素质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授课,是提高声乐技巧的重要手段。而通过开展集体课教学、集体课与一对一相结合、小组课教学、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则可加强教学的透明度,有利于教学成果的体现,从诸多方面弥补一对一授课形式的不足,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显彬,教师语言学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

声乐集体课教学方式篇6

【关键词】应用型,技能型,声乐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时间较短,许多专业的定位以及培养目标还不十分准确,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在继续参照或者沿用本科音乐院校的教学大纲,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符合职业教育重点突出“应用型、技能型”特点的现象。声乐教学的共性、高职声乐教学的特殊性、高职声乐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1.固定、陈旧的教学模式

在现在的声乐教学当中,始终如一的使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从古至今一直延续到今天。当然,受声乐课程自身的要求与限制,这种模式能够延续到今天还一直被采纳使用,一定是有它得以生存下来的原因,那就是声乐教学的个体差异和声乐学习的结果需要耳朵去判断。这就不可避免的限制了声乐的教学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本身的发展,这种单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声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由于是“一对一”的单独授课方式,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就是由原有教师从他的老师那里获取的知识,知识的单一与变化就相对显得非常的单薄。形成一种作坊式的师徒关系。而且受到一种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制约,学生不敢随意拜师,老师不敢随意授徒,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了声乐教学的发展和进步,而老师也成为一种多功能的声乐教学机器,还要实现因人制宜,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多方位的教学方法,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不可避免的就产生一种套路教学法,就是老师把他从他的老师那里学到的方法模具一样的套用在自己的学生身上,这与现行的对教师多方面知识掌握与教学的多变性与可变性的要求形成了强烈的矛盾。

2.突破传统教学形式,使“集体课”、“小组课”与“个别课”有机地结合起来

长期以来的声乐教学多以“练声――唱歌――布置新歌”三个环节进行,声乐教师好像都不大习惯上“集体课”或“小组课”,也不大习惯去其他场合上课,认为只有在自己的小琴房里上“一对一”的“个别课”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本科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过去多采用“个别课”形式。近些年,由于扩招使学生数量猛增,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本科艺术院校逐渐增加了“集体课”和“小组课”,既降低了教学成本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这种授课方式高职艺术院校应该借鉴,但必须根据自身情况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院校的授课对象与本科艺术院校有别,学制较短只有三年,就业渠道也有所不同,因而在采用“集体课”和“小组课”形式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既不要全部改为“集体课”和“小组课”,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不要固守传统模式只进行“一对一”的声乐教学。

从声乐教学的客观规律而言,可以把二至四人共同上一节课定为“小组课”,四人以上共同教学定为“集体课”,“一对一”授课形式为“个别课”。超过四个人还按照“个别课”的授课方式来进行效果不会好,少于四个人却按照“集体课”形式来进行,从教学成本角度而言属于浪费。只有结合实际,从高职声乐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对授课形式进行合理改革,才能使声乐教学科学发展,良性循环。

涉及到声乐教学中具有普遍规律的理论基础知识,如“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基础”、“人声分类与声部划分”、“歌唱心理要素”、“歌唱语言”、“歌唱的不同唱法分类介绍”、“歌剧及艺术歌曲名作欣赏”等内容,就适合于“集体课”教学,也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教学。

无论“集体课”、“小组课”还是“个别课”,都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可以大大减轻声乐教师的教学负荷,赢得时间从事教科研活动。

3.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中心,科学安排艺术实践教学活动

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达到毕业即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真正符合“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高职声乐学生也不例外,通过三年在校声乐教学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时既要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又要具备在社会各类文艺活动中登台演唱的能力,真正达到社会就业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多方面需求。那么仅靠课堂上教师的精彩讲解、学生的被动练习,显然达不到以上要求,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地安排艺术实践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实施教学目标,具体方案如下。

3.1实行教学实践“一体化”。

高职声乐课除了在琴房里进行教学外,还应该把部分教学内容直接移至舞台或讲台,将理论课与艺术实践教学合二为一,实施“一体化”教学,使二者相互补充、密切配合,最后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外,可尽量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歌唱的创造性,让学生针对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实践场地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即使出现错误也没关系,只有不断地出错,才能使指导教师有机会现场“纠错”,最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2增加艺术实践活动的量。

高职院校的学制只有三年,对声乐专业的学生而言课堂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减少艺术实践的比例,相反要摒弃“坐而论道”,逐渐加大艺术实践的量才更能切合实际。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对此已有共识,正积极修正教学大纲,增加艺术实践的课时比例,“依据人才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每个专业明确若干个核心技能,整体教学过程围绕核心技能展开,强化为核心技能服务。”改善或拓宽用于艺术实践的场地,积极与校外实践基地洽谈、磋商,从学生毕业时的就业渠道、签约率以及用人单位的评价而言,证明增加艺术实践的比例已卓显成效。

3.3实施声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信息技术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学科,也不是其他某种学科的专利,而是一种能给学习方式带来根本变革的新兴的声乐教学工具型学科,利用网络资源教学和计算机软件教学,更能够实现教学的共享、教学空间的开放,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习渠道、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是为了实践服务的,我们的教学最终的结果都是要到实践中去检验与应用,我们主张变革,是因为现行的教学现状已经严重的阻碍了声乐教学的发展,因此,声乐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声乐教学课程改革的路上,我们还可以借鉴其它一些院校好的方法。除了课程做一些必要的变化与调整之外,也可以在声乐教学当中引用竞争机制,这些都是声乐教学中可采用的手段,惟有变革,才通,才更有生机。

参考文献

声乐集体课教学方式篇7

论文摘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的课型有小课、小组课、集体课这三种。在声乐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只有在每个年级都将这几种课型合理有机的搭配,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编制目标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音乐学(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征求意见修改稿)文件中有详细叙述: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声乐教育,要着重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既不能忽视必要的技能学习,又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与欣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范唱能力和组织教学的综合能力[1](p166)。在高师声乐的实际教学中,只有做到这几种课型有机合理的搭配,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达到高师声乐的教学目的。 

一、高师声乐课的课型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的课型,是指声乐课的课程类型。课程类型就是课型种类,简称为课型。按照课程的性质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声乐理论课、声乐技能课、声乐实践课、声乐教法课;按照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来划分,通常分为声乐个别课、声乐小组课、声乐集体课三种类型,文章取后者。 

(一)声乐个别课,就是一节课一个老师只对一个学生或者是两个老师对一名学生(一名声乐老师和一名钢琴艺术指导老师对一名学生)的上课形式。这种课型主要针对专业程度较高的学生而开设的声乐课,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演唱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课型的缺点是学生缺乏系统声乐理论指导和声乐实践的舞台,学生只能是“琴房歌唱家”。更重要的是,在高等师范院校扩招的今天,这种课型远远不能满足客观实际的需求,声乐小课教学量大、教学成本高、经济投入大,并且不易领导管理,教学纪律容易失去监控,造成教学的随意性。 

(二)声乐小组课,是一节课一个老师对2-5个学生的上课形式。主要针对程度比较低的同学,通过声乐小组课能解决学生声乐技能方面很多共性的问题。这样的课型有利于学生的互相学习、相互帮助、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同时,既可以以教师讲解为主,又可以以学生谈论为主。通过学生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和对声音的辨析能力。教师也省去为每个学生单独上课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同时兼顾几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方面的差异。这种课型的缺点是,往往一节课的时间分摊到每个人下来也就十多分钟,要想在十几分钟内解决学生演唱技能上的问题,是难以到达的;同时这种课型也缺乏系统完整声乐理论指导、缺乏舞台实践的机会。 

(三)声乐集体课,是一个老师对一个小集体甚至更多的学生的上课形式。这种集体课有的师范院校运用于声乐集体理论教学;有的师范院校运用于声乐集体技能教学;还有的院校将声乐集体课同时运用于学生的集体理论教学和集体技能教学。声乐集体课的理论教学包括三大部分,声乐发展史、歌唱理论知识、歌唱语言。声乐集体技能教学课,低年级主要是运用于针对声乐演唱上的共性问题,在高年级主要是针对声乐表演和声乐小合唱、重唱课程。这种课程是声乐小课和小组课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其优点是教师省力省时,大大降低教学成本。但是声乐集体课对于低年级学生解决声乐技能问题上,能力非常有限。 

这三种课型,都有利有弊,只能将几种课型互相搭配,才能在声乐教学中,做到统筹兼顾、有的放矢。 

二、高师音乐教育现行声乐课课型的搭配 

现在很多高师院校声乐课型,也均有这样的几种课型,但不是在每个年级都能将这几种课型做到合理搭配,特别是在大学一年级和大学四年级。有的院校大一的声乐课,只开设声乐集体课,没有将声乐小组课和声乐小课渗透其中,不论学生的程度,实行大锅饭,这样的教学使得一小部分优秀学生专业的提高不能得到保证,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有的院校不分学生的演唱水平,从大一开始就实行上声乐小组课,忽视了声乐集体课和声乐理论课,这样使学生在声乐发声理论上有一个空缺,不能系统地了解科学发声的基本原理;还有的学校在大一仍然是上一对一的小课,沿袭音乐院校的教育模式,这样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调高也得不到保障;还有很多师范院校在大学四年级往往只开设声乐小课和小组课的教学,忽视了声乐集体课的教学。笔者主张应该在在大学每个年级都应该将三种课型进行合理有机地搭配,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专业需求。 

三、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课型搭配的构想 

高师音乐教育声乐课型合理搭配必须要兼顾学生的专业、学生的演唱水平、师生比例。从高师声乐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高师学生培养目标看,在高师的每个年级都应该把这几种课型渗透进去,而不是单一的课型。单一的课型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情况的需求。我国基层音乐教育水平较低,造成了考生素质普遍不高。考入音乐学院的学生,大多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和声音条件,而高师的新生大部分往往只靠一般的素质和稍好的声音条件就可以入学了,尤其是那些学习键盘、器乐、舞蹈、理论专业的学生,声乐知识几乎是“白丁”,为了合理高效率利用好教育资源,笔者主张低年级大量设置小组课和集体课,少量的声乐小课,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满足一小部分专业优秀的学生的要求;在大学高年级,应该大量设置声乐小课、小组课,设置少量的声乐集体课。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在声乐演唱技能上均有进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以将声乐小课的比例有所扩大,但仍然保持小组课和声乐集体课,因为小组课和集体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和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合唱的编排能力以及指导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笔者对于几种课型搭配的构想具体如下: 

(一)一年级 

高师声乐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音乐老师,但是不可否认在每年的招生学生当中,会有一小部分各个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的学生,针对这一小部分学生,我们的培养目标就可以适当强调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技巧,使得他们毕业后,不仅有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而且也能成为当地的艺术舞台的佼佼者。在学生入校就举行声乐考试,参照考试成绩,取声乐专业的总人数百分之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保证程度好的学生的专业的提高;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上声乐小组课;对于非声乐专业的学生实行声乐集体技能课,主要是解决声乐共性问题;对于所有大一学生,均开设声乐集体理论课,上学期教授的内容包括声乐发展史、声乐歌唱理论,下学期教授歌唱语言。 

(二)二年级 

参照一年级期末考试,仍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十的比例,上一对以的小课,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上声乐小组课;对于钢琴、器乐、理论等非声乐专业的学生,选修声乐的同学仍然实行声乐集体技能课;二年级下学期结束,就开始分专业了,这个时候以前声乐专业的学生里面会有一部分人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是嗓音条件的原因,而改学其他的专业,有的学生会选择合唱指挥、音乐史论、电子音乐制作等等。 

(三)三年级 

到了高年级,非声乐学生就结束了声乐技能的学习,并且声乐专业的学生里面也有一部分分流出去,所以学习声乐专业的学生人数会减少一部分。这阶段应该加大声乐小课比例,参照二年级期末考试的成绩,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取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二的小组课,其余的学生仍然上声乐小组课;对于声乐专业学生,开设声乐集体技能课,做一些轮唱、对唱、重唱、小合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对拓展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艺术品位,培养合作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四年级 

参照三年级期末考试的成绩,取声乐专业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一的小课,取百分之二十的比例上一对二的小组课,剩下的学生仍然声乐小组课;对于声乐专业学生,开声乐集体技能课,排演一些简单的歌剧或者是音乐剧的片段,并结合演唱开设舞台表演课程,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 

高师声乐教学是个非常复杂的教学事务,要想让每个学生的声乐演唱和教学能力取得最大的进步,需要高师声乐教育者不断地总结和探索。从高师的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主张在大学四年的每一个年级都应该将声乐小课、小组课、和集体课有机合理搭配,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王万珍.《高师声乐课教学新模式的探索》.文献选自《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1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声乐集体课教学方式篇8

一、集体课教学

集体课教学作为声乐小课(一对一)的补充形式,也叫做声乐理论大课。它包括以下诸方面的理论及其实际运用: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和歌唱发声时的机能状态,歌唱中的喉咙打开,喉头的正确位置,歌唱的正确姿势,歌唱的合理呼吸,呼吸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掌握运用歌唱中的共鸣腔,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声区的划分及其不同的特征,从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声器官,对歌唱发声过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

加强声乐教学法课也是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声乐教法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变声期嗓音训练方法,不同类型的嗓音特点和曲目的选择,常见的错误发声法的辨别和纠正,歌唱心理状态在教学和演唱中的重要作用等等。通过教授声乐理论课,既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小课内容;既充实了学生的理论,又提高了学生分析各种声音特点和解决各种发音毛病的能力;既明确了高师声乐的教学目的,又能准确为自己定位,使学生树立歌唱的正确观念,明确声乐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为日后成为音乐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集体课与一对一课相结合

声乐艺术要借助发声的技术、技巧来发展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集体课与一对一课相结合是把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技能练习相结合的一种课型,是声乐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1、集体发声练习学生集体发声训练是声乐大课的一部分内容,适合一年级的学生。学生的声乐程度较浅,练习音域不宽、在六度之间、速度不要太快的发声练习曲,对每个发声练习曲,讲解它的目的、要领,并讲解课后自己练习的方法。小课教学穿插在声乐大课教学中,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个别练唱,因人施教,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使所有学生都能听懂,减少类似错误的出现。相对于基础和技巧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范唱,通过师生点评,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分析声音正误的听觉能力。

2、气息的练习“气乃音之本,气动则声发”,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歌唱声音的亮度、力度、清晰度,以及音色的甜润、优美持久等,主要取决于气息的控制和呼吸的方式。在教授学生做呼吸练习时,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1)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不可过浅或过深。(2)吸气要柔和、平稳,全胸部自然地扩张,不能用强制的力量,否则呼吸器官各部分会产生僵硬、逼紧的感觉。(3)吸气需口鼻同时吸,快而深,无杂音。呼气则缓慢、节制、均匀。(4)气息吸入后必须善于保持,不要一下子让气息泄掉,也就是说不要一下子让横膈膜与胸腔吸气肌肉放松,要保持胸腔的扩张状态。(5)控制呼吸的力量要适中,不能将气用力压住。错误地把保持气息当成紧压,用力挤压下肋和横膈膜,结果会产生沉重、逼紧的声音。(6)呼气时,上胸部要放松,保持自然的突起状态(不能僵硬),要用下胸肌和腹肌、横膈膜来操纵。

了解了呼吸(胸腹式呼吸)的注意事项后,可以随时个别辅导,帮助学生体验腰、腹、横膈膜的正确感觉。歌唱的呼吸方法大多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呼吸训练可采用单纯的呼吸训练和发声时的呼吸训练相结合的办法。单纯不发声的呼吸训练可以让学生做“急吸缓呼”练习,即急速吸气,略停顿后,缓缓呼气。这种呼吸法是歌唱时最常用的,可以在声乐大课上集体练习。发声时的呼吸练习可以让学生训练起来不至于太枯燥乏味。选择一条五度音以内的、连贯流畅的慢速练习来作为检验气息的发声练习,最好是下行音节的练习或是一个长音的练习,母音不要太多,以两个音交替唱或单独唱一个母音为主,在起音时结合气息的支持,声音均匀、流畅、自然有弹性。在上一条练习的基础上,再做长音时的渐强渐弱的变化练习,增强控制气息时的强弱力度的能力。这样,使学生能较快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少走弯路。三、小组课教学

由于高师培养目标是中等师范学校和普通初、中等学校的音乐教师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音乐骨干力量,而高师学生的特点是起点低,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通过小课教学可以解决学生在歌唱中的共性问题。它是声乐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可在声乐教学中穿行。

小组课教学通常是在一定时间内对两个至十个学生小组教学。可按嗓音条件、演唱程度分组,每组所选练习曲要有共性,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可集体发声训练,也可逐个发声训练。选唱的曲目大多要篇幅较小、音区适中、音程跳动不大、曲式结构简单些的作品,如舒伯特的《摇篮曲》,卡尔达拉的《虽然你冷酷无情》等艺术歌曲,学生容易掌握,有利于声音的连贯性、声区的统一及气息的支持等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声音技巧的掌握。这样,学生可以通过逐个发声,增强自己对各种声乐的认识。通过相互的语言交流去体会歌唱中咬字的语感,通过演唱作品,了解对作品各不相同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对声乐教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小课教学要依据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原则。要“精讲多练,讲中唱,唱中讲”,及时提出训练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分析、解决。这样,使不同条件和水平的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歌唱能力和歌唱技巧。此外,注重培养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切磋技艺、友好协作、共同进步的思想品德。

四、艺术实践课

这是一种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好途径。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演唱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听辨能力后,加强艺术实践活动会更有利于巩固和运用理论课中学到的知识,发挥在技能课中学到的技能。

可以采取月汇报或周汇报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独自上台演唱,并相互探讨长处或不足,再请多位声乐教师加以点评、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唱法上存在问题的同时,又识别他人演唱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加深对发声的正确与否的理解,引起重视。

演唱观摩教学还可以使学生们了解到除自己在演唱声部之外的中外声乐作品,在风格的掌握、艺术处理、演唱经验的积累、舞台表现、识别声音优劣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离不开舞台表现,我们可以通过舞台演唱来体现课堂教学效果,检验教学方法,学生只有自己通过大胆自如的演唱,才能自信地进行范唱教学模拟。

此外,还可以通过排练合唱,进行集体发声练唱,对合唱作品的内容理解和声乐分析、创作方法、作品处理、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统一训练,从而培养了学生对集体歌唱意识和在集体中把握自我歌唱的能力,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受能力。

另外,艺术实践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习和艺术演出活动,通过边学习、边实践,不断提高学生演唱、教学、组织、编导的综合能力。因此,高师院校成立的艺术团、周末俱乐部等都是音乐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的最好课堂。

五、多媒体教学

21世纪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是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师的声乐课不只是单一的教唱教学,还要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此,开展多媒体教学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

1、录音法学生用录音机把上课内容完整地录下来,通过听录音来识别自己声音的正误,了解自身演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循序渐进,提高了演唱技巧和听觉能力,培养了自信心。

2、录像法这是一种声像并进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考试时进行录像后,教师加以点评、分析,它除了具备录音法的特点外,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表情和表现,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声乐演唱的能力,使学生的表现力趋于完美化。

声乐集体课教学方式篇9

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声乐课,因为该项课程时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但是目前的声乐课的实际教学模式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发挥的效果不尽人意,其难以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主要的是因为教学模式相对较为传统,沿袭着之前传统形式的音乐专业教学模式,没有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促使教学模式实现进一步的明确化、规范化、完善化以及特色化,难以从根本上满足学前教育的教学要求。所以,本次研究主要立足于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两个方面,在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制定出怎样从根本上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创措施的制定。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内容改革

学前教育艺术课中声乐课是非常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其培养的目标就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以及针对性,这样一来就直接决定了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方法,其针对的内容跟一般音乐系的声乐课是不一样的。在实际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的分析实际教学实践工作,不断的创新和探索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能力,集思广益,寻求最佳的提升措施。促使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实现进一步完善以及成熟[1]。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了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两个方面,提出了怎样从根本上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创新措施。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有机结合集体课教学形式跟个体课教学形式

集体课教学形式跟个体教学形式是目前声乐课的主要授课形式。上述两种授课形式分别具有自己特殊的优点以及缺陷。相对于音乐专业的教学而言,学前的声乐课教育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征。不仅需要具备足够的技术标准,同时还要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心理特征。所以,在实施授课的过程中,需要有机的结合集体课教学形式跟个体课教学形式,将个体融入集体中来体现。促使整个教学过程均可以从根本上体现学前教学的特色[2]。

1.集体课教学形式

一个教师讲解声乐的技巧以及相关的理论,教师需要集中众多学生,可以促使教师资源得到节约,同时还为理论技巧只是讲解系统性提供了保证。在单独授课的过程中,学生会对声乐技巧难度产生恐惧感、紧张感,集体课教学形式的实施,可以抵御上述情绪护产生。学生在选择曲目的时候,选取歌曲演唱使用技巧,选取的歌曲作品所具备的特点以及风格等各个方面均在学生利用自身优势方面存在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实施集中式授课形式,那么就可以促使学生的歌曲辩听能力进一步强化,同时促使学生对声音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强化[3]。

2.个体授课形式

声乐教师选定发声技巧以及演唱技巧,之后一对一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细分集体科授课形式就可以得到个别教学部分。个别教学部分可以促使那些对声乐存在特殊爱好学生的求知欲以及他们对于声乐存在的特别需要得到有效的满足。对于学前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一般是大课形式,难以进行有效的个体教学活动,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效的融入个体授课形式,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先集体--后分组--再个人的教学形式,先集体唱练声曲,在上述的基础上将共性的问题解决掉,之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唱,教师需要对学生组别强弱情况进行分析对比,之后综合评价出好的学生组别,之后进行个人演唱,将个体存在问题准确找出。需要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对学生声音是否正确提出判定,这样一来,可以促使学生胆量得到锻炼,同时还可以解决相关的问题,实现了教学时间上的节约[3]。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首先是旋律模唱部分。一般情况下,教师会促使学生在唱谱之后,对其添加歌词,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的唱,之后完成教学活动。这样一来,会唱歌了,但脱离了学前教学的特色。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首要的工作就是欣赏作者的原唱,熟悉儿歌所具备的轻盈特点,之后跟琴不唱歌词,并且轻轻使用母音进行模唱,促使学生了解旋律,并且逐渐养成相应的习惯,这样一来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就会使用上述方法来教学生来掌握旋律。其次歌词教法部分。对学生儿歌节奏的正确教育方法进行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严格按照歌曲的节奏来朗诵歌词。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节奏教法的习惯,促使学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记住节奏[4]。最后是肢体语言。肢体语言在儿歌的演唱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时帮助学生记忆的最好方法之一,可以促使学生养成抓重点的编排教学方式,在学生毕业之后,再对幼儿进行教育就会得心应手。在编排动作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具备足够的儿童特点,需要具有天真活泼的特质,同时注意面部表情需要尽量丰富。

二、结语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情况下,学生因为缺乏信心,对学习认知不足,很害怕失败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因为存在技术悬殊的情况,导致其打起来难以有效的控制[5]。同时还对器械产生担忧,害怕受伤。实战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学生害怕、恐惧心理心理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们需要将调控害怕心理以及恐惧心理列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害怕心理、恐惧心理是很正常的,同时也是在所难免的,经过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证明得到,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需要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方措施,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训练法以及安全保护法,促使从根本上消除害怕心理以及恐惧心理,从而促使散打实战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作者:李珂单位:榆林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恩清.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声乐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12,05:54-57.

声乐集体课教学方式篇10

关键词:艺术教育师资培育音乐声乐教学

一、声乐教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声乐教学过程中的针对性。我们知道声乐教学是根据不同教学对象而进行的音乐技能训练和音乐艺术创造力的培养。教学对象主要在生理素质、音乐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上不同的差异,因而决定声乐教学的方法,对不同教学对象,强调针对性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就是教师根据不同条件和素质的教学对象,采取的教学内容,从而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声乐教学过程的针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教学对象在歌唱发声技巧和歌唱技能技巧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采取的有效措施方法。另一方面是针对教学对象的声音特点,发音技巧和音乐表现力,而采取的有利于声乐技巧发展和音乐表现力提高的教学对策和教学方法。

第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反复性。首先是歌唱概念上的反复现象,这是因为声乐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的特殊传授方式所致,同时也是教学对象的心理,生理的因素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所致。一般来说声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大都是根据老师的经验,通过自己歌唱的感受和体验,自己歌唱方法和技能,再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和语言传授给学生,学生按照教师的启发,从而获得与教师相同的歌唱感觉和音响效果,再通过不断地重复来巩固这种声音概念和音响效果。由于声乐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具有较强理论性,有自身的定义和公式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完全靠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技能性的东西,大都通过在教师和学生各种各样的感受,体验交流中进行的,大都凭教师的实践和经验使学生在教学中对歌唱的概念,理解和感觉会反复无常差距很大,并难以巩固相应的动作,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对歌唱的概念和感受产生影响。其次好的声音和美妙的歌声,不仅来自于正确的概念,必须通过不断地反复,持久而有效地训练,逐渐养成良好的歌唱肌肉运动习惯和正确思维的习惯,从中获得正确的声音效果,来巩固声音概念,所以基础发声技能训练,是歌唱技术的先觉条件及重要保证。歌唱中的气息运用,喉咙的打开,声音的共鸣等技术手段都是由人体各部位的动作来执行的,一个正确有效地歌唱动作,必须通过不断地反复,才能得以巩固和掌握。

第三,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声乐艺术实践均为声乐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的基本技能掌握,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歌唱技术的训练要求,指导学生进行的不断反复和不断巩固的技能训练。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艺术实践的运用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歌唱概念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巩固歌唱技能的基本动作和方法,掌握和正确表达歌曲思想内容的要求。所以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与掌握本身就是个实践和运用的过程,通过实践来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

二、声乐教学在师范艺术教育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目前的普通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始终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中小学音乐课和有关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基本上还是以歌唱教学活动为主,所以声乐课在师范艺术教育中成为了主干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声乐教学在培养基础教育合格音乐师资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声乐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全面歌唱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和基本教学方法。能分析、理解和表现声乐作品,懂得青少年歌唱训练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备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歌唱能力和歌唱教学能力。

三、声乐教学在师范艺术教育中寻求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学方式

声乐教学的形式一般都是个别教学,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比较仔细的专门解决问题,针对性特别强,授课也比较容易有计划有系统,但是这种教学形式在师范艺术教育中比较有局限性,因为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来自各个专业,有一部分不是声乐特长的学生,他们同样要接受声乐教学,所以在教学形式上,多形式、多层次,除了声乐个别课外,还应开展声乐集体课、必修课、选修课等。

一般情况下,集体课可以在20人左右,小组课7~8人左右,比较适宜。集体课可以多讲一些声乐知识,并根据这些知识进行发声练习、歌唱等教导,小组课可以相对仔细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比较有针对性的教学。

总之,师范院校艺术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声乐教师和歌唱演员在歌唱技术、音乐表现等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是相同的,但是师范院校艺术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教”的能力,所以开设声乐集体课不只是解决师资紧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音乐集体课中,学到声乐教学中的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2]。因此师范院校艺术教育的声乐教学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和必修课、选修课集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学形式,更能体现艺术性和师范性的结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