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十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十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5:0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篇1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007-02

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和新要求。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明确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内在发展的产物,是其在漫长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系统和认知系统,它孕育并塑造着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品格,是一个民族灵魂之所系、血脉之所依,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绵延着五千多年浑厚的精神和灿烂的文化,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经过历史检验和人民认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精髓和内核,是维系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繁荣进步的精神纽带和不竭动力。

党的十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以后,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非常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强调其在中华先进文化发展中的传承作用。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丰厚滋养和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同时他还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与命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理念、价值标准和价值指向是其历史进程中长期孕育、沉淀而成的,并将引导、支撑、推动着这个民族、国家、社会走向永久进步和蓬勃发展。在2014年5・4青年节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①“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些重要讲话除了准确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之外,均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其准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时代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其实质和核心就是帮助当代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做到提出的“四个讲清楚”,让学生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客观地认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断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抓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底蕴,也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中国传统文化闪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层面的倡导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借鉴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借鉴了儒家“天人合一”、“允执厥中”、“隆礼重法”思想。“自由”在古代多指人通过发扬善心,进而知性、知天,“参天地之化育”,最终实现天道与人道交融互通,达到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则正”,一个人如果能守护善性,言行不偏不倚,就会保持公心,体现公正。“法治”在传统文化中作为德治的重要补充,受到不少思想家的推崇。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爱国”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信念,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诚信”思想最早来自儒家,《中庸》讲:“诚者,天之道”。天道至诚、真实,所以,人道也应如此,人性真诚善良。“信”为人言,人要言必信,行必果。由“诚”到“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儒家认为,仁义礼智信是每个人都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仁”的推行表现为善待他人,推己及人,即“友善”。“义”的推行表现为处事得体,办事尽心,即“敬业”。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讲仁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性特质;“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方面,是落实“讲仁爱”的四个维度。“求大同”则代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讲仁爱”的最终实现。这六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内在地包含了提高个人道德、促进群体和谐、建立大同社会等不同层面。2014年5・4青年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在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后,强调“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①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因此,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场所,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和传承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中华优秀品格塑造大学生灵魂,以中国精神昂扬大学生斗志;就是要深入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以为人民服务为科学高尚人生观指引大学生人生方向,以集体主义为最高原则锤炼大学生奉献精神;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争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新时代优秀大学生,以实现中国梦为崇高理想激励大学生为国奋斗,以成就璀璨人生为动力鼓舞大学生创造人生出彩机会。

三、大力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提升育人实效性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学校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在于教书育人。通过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融入立德树人的实践,即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践成效的要求和选择。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借助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深入探究专业课程的人文内涵,努力将中华文化精髓推进课堂、融入教材、深入学生头脑深处;另一方面,不断拓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抓手,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简报、网络等多种媒体,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充分发挥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假日,通过多姿多彩、内涵丰富的宣讲教育活动,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蔚然成风。此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理念有效融入高校的管理服务体系之中,让“尊师重教”、“仁爱”、“诚信”、“忠恕”、“敬业”、“以人为本”等中华优秀道德理念在学校的管理服务工作中得到生动体现,借助实际的管理和言行形成对学生的良好影响与引导。同时应积极鼓励青年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贴近自然,在与传统文化的亲密对话和躬身实践中,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磨炼和人生思想境界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黎昕,林建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篇2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是党的后备军,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关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激烈的变革时期,内部的转型和外部多元文化渗透所带来的巨大矛盾正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部分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和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党的十正式提出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我们应该积极挖掘、善于利用,使之融人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当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继承发展下,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并内化成了今天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总的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多元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内容广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当中形成了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以少数民主文化为补充,博采儒、释、道、法、杂、墨、农、阴阳、名家等学说之众长,同时吸收了外来文化因素,内容涵盖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宗教哲学、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以一种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姿态面向历史、面向世界,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多元文化体系。

(二)时代性

一种文明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延续,就表明了它本身必须始终处在一个传承与变革的过程当中。纵观世界历史,无论是最早发源的两河流域文明,还是盛极一时的古埃及文明,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走向衰落,只有古老的中华文明凭借自身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向前发展。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替代,旧的内容不断被新的内容所补充。这种补充和替代绝不是对历史的无情割断,而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创新。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但它本身却不固步自封,而是始终紧扣历史的脉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三)德育性

与西方的“智性文化”相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德性文化”特点。西方文化往往注重个体的行为实践,惯于追求实践当中的理性,而中华传统文化则更看重个人的修为和对自身精神境界的追求。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外事”。例如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方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者爱人”的宽厚之道,“言而有信”的优良品质,“见利思义”的思想境界……无一不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对自身理想的精神气质和德行追求。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依据,因此它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才会有生命力,也才能够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社会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曾经伴随着对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狂热追捧,“表面上,我们迎来了文化多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道德多元化,但实质是主流文化的缺失导致了主流道德的缺失,在热闹异常的价值观多元化背后,实际隐藏的是主流道德失落后的混乱,人们价值选择的情感化和相对主义”。离开文化的道德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才能形成适合现代化需要的新的道德体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一方面,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儒家“仁爱”思想成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尤其是“和谐、公正、敬业、友善”的发祥地;“立君为民”、“民惟邦本”、“民贵君轻”、“敬天保民”、“仁民爱民”等古训成为今天“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的渊源;“民无信不立”、“身致其诚信”、“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立人之本;“天下为公”、“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都表明了“正义”学说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总之,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凝练的24字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找到发源地。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华民族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追求国家的独立与富强前仆后继;“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主张与“德莫大于和”的观念深深扎根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使得中华民族在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始终秉持团结合作、友好相处、求同存异、以和为贵的思想,中国也以一个维护和平的大国形象活跃于世界舞台。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勇于改革创新”,重视民为邦本、邦为民固的民本理念,坚守诚信、崇尚正义等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宝库。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和思想源泉,二者之间的这种天然联系就决定了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不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剥离开来。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帮助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可以从尝试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课教学中有机融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从传统文化中去挖掘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从而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篇3

【关键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志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历史选择、现实需要。

第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发展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并且深深地融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富含着先人的各种价值理念。在从唐以前的以儒法道为主体的文化理念向唐以后的以儒释道为主体的文化理念演变中,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普遍的价值观。总结起来可以用“仁”、“义”、“中”、“和”四个字来概括,形成了“仁者爱人”的价值目标,重义轻利、见义勇为的道德原则,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德规范,以及“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这些内容,在儒家思想中,他是把道德实现的途径建立在行为实施者的内在反省和自我约束中,不是源于类似制度和法律似的外在控制,而是源于发于心,又归于心的内在自觉。这种由内而外的思维和道德模式符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供了有效途径。此外,儒家文化中的爱国思想,德政思想等,法家文化中的”法治“思想,道家文化中的“自由”思想,佛家文化中的”善“思想等,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指出:“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变化,深入人心,并以一定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为载体传承下来。他是中国特有的,习惯化的、生活化的思维模式。比如“亦此亦彼”、“亦真亦假”的辩证思维模式,管中窥豹、举一反三的整体思维模式,直观体悟的直觉思维模式等。这些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具有稳定性,不易改变,也不易破坏,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必须符合这些固定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才可能得以有效推行。而且,这些思维模式以生活化的行为习惯和美德表现出来。比如休敦和睦、互敬互爱的的家庭美德;尊老爱幼、勤劳善良的社会美德;忘私为公、爱国忠君的国家美德等。这些习惯和美德已经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基因,不断滋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第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选择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被近代以来不同阶层探索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失败经验和成功经验所证明的。

首先,是被近代以来不同阶级探索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背弃造成的失败经验所证明的。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史,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破坏史或者变革史。无数仁人志士对包含社会价值观在内的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了深刻变革,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割裂和毁弃。洋务运动的失败,但人们开始把矛头指向传统文。百日维新,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吸收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改造,但由于其软弱的阶级属性,最终失败。,无数青年学生打着科学、民主的大旗,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开始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不仅砸碎了旧有的精神桎梏,也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支离的破碎不堪。时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错误地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四旧”,不分青红皂白进行了抛弃和鞭打。在这个过程中,历经千年养成的文化基因、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也日渐稀疏,思想走向混乱,信仰走向迷失,价值追求成为无源之水,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由此可见,在中国这样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进行思想文化方面的价值观的培育,必须遵循传统文化,并充分重视对其深刻挖掘、提炼和利用,才能在价值观领域找到正确路径。

其次,是被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所证明的。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具体中国,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革命革命和建设实践需要相结合,顺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第二次中国化。这两次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所代表的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比如,在解放前中共创办的《中国文化》杂志、的《新民主主义论》都对传统文化提出了复兴要求。改革开放后,“十六大”强调的“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十七大”明确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十七届六中强调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而且“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十以来,更是多个场合反复地论述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彰显了我们党对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重视。

第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选择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国家软实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必然选择。

首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需要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指向是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随着商品、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引进,西方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也随之传入中国,多元化思想泛滥,个人利己主义甚嚣尘上。另一方面,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充斥其中,导致社会很多人信仰缺失,价值观畸形。这些世情、国情、民情的巨大变化,使得我们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意识领域问题突出,很多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怀疑共产党,出现了社会主义的资本化、民主社会主义、等右倾化思想,极大地威胁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在这种严峻形势下,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接地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来解释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使其紧密结合,才能最终在意识形态领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其次,提高国家软实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需要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建立在大力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基础上的。文化强国的建立,需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思想积淀和精深内涵,形成了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文化基因。发现和继承这些文化基因,宣传这些文化内环,形成文化自觉,必须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下,面临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下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可能只有一种文化,只有一种方法能够得以解决,必须综合多种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够第一妥善处理。中国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也必然需要多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植于我们的固有文化和历史传统,善于从中发现相比于其他文化的优劣之处,扬长避短,开放包容,增强文化自信,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和升华,大力弘扬。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社会生活,发挥价值,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导悟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发挥作用,融入社会生活,必须借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深度融合,化为一体。这就需要采取适宜的措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活生生的具体措施,与传统文化支配下的人民的生活习惯、语言行为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成为人民生活里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脱离枯燥无味的是书面语言,走向社会生活,发挥其思想润化,行为指引、道德选择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15.

[2]郭日铎.侍承与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殷忠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J].道德与法研究,20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篇4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在学习时又提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从上述讲话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融合在一起的,清晰地揭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也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辟了新的角度与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竭之源,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摒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隔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因此它必须在结合现阶段中国发展特色的基础上体现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积累,必须根植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对中国优秀价值理念的概括和提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回答了我们应该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对现代文明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才更加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二、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释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他指出:“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养成十分重要。”大学生正处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由于在校学生的眼界和知识背景有局限性,部分同学往往在各种思想和交流的碰撞中不能认清事态的本质,往往被现在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学术观点和思想碰撞弄得眼花缭乱。有的学生会一味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对西方的一些错误观点顶礼膜拜,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这些都是对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严峻挑战。现在“90后”的大学生思想积极活跃,对社会现状往往持批判态度,追求标新利益,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某些问题避而不谈或者避重就轻并不能缓解这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对立与冲突,反而会使事态加剧。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加强社会思潮的动态分析,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自觉澄清一些错误观点,是对大学生的思想进步与成长有重要意义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历史背景与其深刻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分析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不良影响,又能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中国社会发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效抵制错误思想的引导和干扰,用正确、科学、高尚的人生价值观指引人生,培养合格的公民意识,为未来良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心理素质基础,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为抓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传统文化的成分,也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马克思主义居于指导地位,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这一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组成部分。①这两者的关系决定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教育各界正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而在高校,通过各种方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细处、落到小处、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的“五四讲话”强调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在现在的形势下,将着力点放在以文化人上,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乐于接受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课堂作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有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而学生也往往把思想政治课堂当作放松、休闲的时间,课堂教育效果非常不容乐观。因此,可以尝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之中,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一脉相承、辩证统一的关系。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历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通过此尝试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升思想境界。

2.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象化、具体化。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和号召力。通过校园文化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形象具体,使学生能够可感可知。可以结合学校和学生专业特色开展如书法大赛、辩论赛、成语大赛、演讲比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等形式多样门槛低的活动,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同时,要尽量使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化、系列化,能够让学生有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过程,避免活动过分散,活动主题过多,重点不够突出的情况。

3.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化为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可以鼓励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实践的主题内容,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调研,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情况的调研更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感受培育个人之德、社会之德、国家之德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通过社会的实践与磨砺进行自我反思,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认同。更重要的是要捕捉学生的需求,找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心理接受点,将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

4.重视新媒体的运用,利用好学校网站和微信等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出来。现在学生大多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接受信息,系统整合资源用好新媒体平台,打造专门的网络思想政治队伍,是非常迫切而有必要的。要多方调研用主流价值引导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地体现在日常,做到润物细无声,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收效明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在当代高校思政课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文化背景。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思政课教育的重要环节,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培育、价值观念的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会产生积极影响。那么如何在高校思政课中有的放矢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在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内部和外部环境严峻考验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呈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思潮等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部分大学生不讲文明、不爱劳动、不讲诚信、不孝顺父母、不能自律等现象频频发生,还有“学得好不如嫁(娶)得好”这种错误观点,加上大学生在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思想认识不健全、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以及理想信念不坚定。

二、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

1.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充实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人生定位,以及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塑造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政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好的思想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并且能在课堂上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启发,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教育部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还为了服务丰富的社会现实实践,高校思政教学的一个新思路就是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1]。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思想分支在当代的思政教育中都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诸如“诚信”“孝悌”“慎独”“持敬”等都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在课堂上也便于用一些比较经典的案例来教育、引导学生。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教材的选择,除了教育部规定的教材,又增加了我校鲁学军老师主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门》这本书,思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增加有关的内容,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收有关思想的精髓部分,并最终化为己用,成为自身做人行事的基本准则。

2.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密切配合高校思政课的传统文化教学

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最佳途径,是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渠道,是将专业教育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的必要手段[2]。仅仅在思政课堂上穿插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课外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高校大学生也非常喜欢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也是思政课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多措并举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塑造青年大学生完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我校具体操作办法如下:思政课老师学期初布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每学期至少两次,具体的实践活动内容我校思政部会预先给出10套方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并于期末时提交实践报告、实践照片、实践单位证明等,并将实践活动计入期末成绩,占总评的20%。大学生在课堂里学习的毕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只有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将课堂所学外化为实际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成就学生的一生。为此,高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开展多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去学校附近的敬老院慰问老人,通过这一活动,能让大学生们切身感受到孝悌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比较有名的历史文化古迹,让大学生在参观过程中亲身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重要影响。通过社会实践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道德素养,增强民族忧患意识,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进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接触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文化育人之魂,反思自身的不足之处。因此,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能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育做到真正的相互融合。

3.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思政课教师作为德育教学主导,肩负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塑造青年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这决定了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和教材,还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这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保障。思政课教师的行为举止、治学态度和文化修养不但对大学生有影响,而且可能通过大学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家庭、社区,进而影响和扩散到整个社会。高校教师不但应成为大学生的榜样,也应该作为社会的榜样。要在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首先要阅读相关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探求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对真、善、美等人类基本价值的颂扬。其次,还需用心去感悟经典,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真正的升华,真正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最后,高校应有组织地进行各种师资培训来提升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水平,建设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专业化思政教师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师培训的整个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教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是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环节之一。

三、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在大学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1月4日,刘云山在北京召开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增添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的观照,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涵上是统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要求相吻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融合,为更广泛、更全面、更深入地在大学生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范例。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目前,我国仍处于历史转折时期,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一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献身精神的人才。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西方文化以一种不可抵挡的态势涌入中国,与我们争夺青少年的文化阵地,不少大学生对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了如指掌,而且经常在校园里举行圣诞派对等,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却孤陋寡闻甚至不闻不问,这些现象都表明,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在思政课上渗透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爱国主义元素,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了解历史上有名的爱国人物,学习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事迹,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途径,加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大学生树立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用自身实际行动去不断践行爱国主义精神,为整体性、群体国主义情感的产生发展奠定教育基础,激发青年大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无限热爱,中华民族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才会更有潜力和希望。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从总体上来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偏差,具体表现为是非观念不清晰、理想信念不明确、精神意志不坚定、行为习惯不文明,在人际交往中以人为中心,我行我素,不顾别人感受,在涉及国家民族问题时冷淡麻木或无知偏激等。大学生虽然受到了最好的知识教育,但是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断层等原因导致他们的人生价值得不到沉淀,总是处于比较浮躁的状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涵盖文学艺术、道德伦常、哲学思想等各个方面,很多优秀思想都值得大学生学习和借鉴,因此,通过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能够让传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互交融,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高尚情操,帮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四、结语

在当今时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使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观念、意志、情感、行为相联系,既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还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需要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寻找新的途径,使其充满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J].中国德育,2014(7):6-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篇6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党立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践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脚点,发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水有源,树有根,社会主义思想文明也拥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文化的积累与弘扬,并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民族特色,也为中华民族的逐步壮大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代表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在生产生活中折射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这也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的源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立足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在理论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极为深入的内涵,在实践中它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念上的了解认知为基础,逐步将认识深入,最终落实在行动中。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肥沃的土壤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中华民族的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精髓促进其不断向前发展。三大精髓包括民族美德、中华精神和思想精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以传统文化为基石,立足于以人为本,以信念为核心的基本原则,不断落地生根,成为全人类的重要精神支撑。其次,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平台。文化是由人类几百年劳动的结晶,同时文化也会制约、影响和创造人们的日常生活。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传承来感化人、教育人,不断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美德的模范和榜样作用发扬光大,使人们自觉将外在的行动言行这类要求转化为追求更高层次的更大动力,让内含的素养表现为外在的修养,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最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不限于中华传统文化这单一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涵盖了人类优秀文化的其他优秀传统文明成果,借鉴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经验,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在新时期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集中表现,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普遍的愿望,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开放性、广泛性和民族性等多种特性,是当代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因此,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简单的继承和模仿,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下,结合时代的发展步伐,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宗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时代血液,使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变得以实现。社会核心价值观超越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使中华传统文化重新焕发阵阵生机。

三、全力开拓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不断强化育人实效性

(一)强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神圣地位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它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扎根于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土壤,同时更深入地概括和提升了中国优秀价值理念,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也展现出了坚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学生是在高等院校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主力军,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引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使他们坚定不移地坚持共同理想,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特色,不断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内涵,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助于他们保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使他们可以明辨是非和纠正思想偏差,吸取精华,提升自身素质,从而实现他们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高度认知、认同与不由自主的追求。

(二)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1.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首先,学校党委和主要领导牵头负责与学校教务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其次,充分调动学校各二级学院、各学工后勤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条件,注重协调各学工部门之间的配合,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推进培育和践行正确价值观工作。

2.着眼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的工作模式在班级、二级教学单位、校园层面,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准则的感动故事、中华名著、名人传记、道德名言进行学校各层级培育工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篇7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示

2014年2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就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参加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鉴别对待、扬弃继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广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蕴藏的“合理内核”,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因此,民族传统文化即本民族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沉淀形成的具有民族气质特点的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首先,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它是“根”,为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思想传统。其次,优秀传统文化规定了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第三,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展的进步精神。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精神―以人为本。其注重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强调天人合一,以史为鉴,以天为则。”等都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历史和思想资源。

二、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分析

(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广西,地处华南沿海,多民族聚居地区,是我国南疆最具民族风情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悠久的历史与多民族杂糅居住的社会特点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这种在社会发展中代代传承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也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长廊中的独特一角。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人生礼仪文化:诞生礼、成年礼等,引发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对民族的发展与振兴激发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体现着一定的道德教化功能与文化价值;民间传承文化:壮族神话布洛陀为民造福的品质、妈勒访天边至死不渝的探索精神、妇孺兼知的《刘三姐》传说―勇敢无畏、勇于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永驻心中并激励人们奋斗;传统节日文化:三月三歌节、盘王节、斗马节、依饭节等具有民族性且各具风韵的节日与形式,反映了壮族人民聪明才智、理想追求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拉进了人们的距离,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信仰崇尚文化:布努瑶“开春种树”、彝族“护山节”、布依族和水族的“议榔规约”、侗族“款约”等孕育着和谐、生态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久而久之内化为当地生态道德。“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二)发展现状分析。当前一些大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认识较浅,受时间地点等条件限制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不能得到坚持,缺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以柳铁职院随机选取的广西籍学生100人调查为例,结果显示,只有四十人左右能够讲清楚广西有多少民族、有什么传统等,尽管此调查是小范围,不具有代表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们缺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当问及大学生对日韩文化的态度时,他们却头头是道,并且言语中流露出崇拜。上述对比发现,过多的外来文化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或者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削弱了大学生对本民族、本区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加强创造性转化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一)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将广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融入思政课教案、拓展于课堂,开设广西民族传统文化概论与壮族文化解读等选修课进行专门讲授,建立传统文化实践基地进行课外体验,以游者身份亲身感悟传统文化内涵、寓教于游”等多种途径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大学生营造一种充满正确价值导向的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积极利用社团组织。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一个优秀的高效社团,它的成员能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管理等多种途径对成员价值观、是非观、审美观的形成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将社团作为弘扬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兴趣与共同点引导成立如“民歌文化会”等组织,弘扬传播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广西特色文化,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

(三)积极搭建自媒体交流平台。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自媒体”正逐步成为大众使用最广泛的传播平台,自媒体带来了“人人皆记者”、“人人皆媒体”的惊人态势。因此,自媒体平台自然就成了大学生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班级可以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等建设活动,普及广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定时发起与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话题与讨论,鼓励大家参与其中,进行互动交流。

(四)积极依托节日节庆活动载体。传统节日节庆是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认识广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积极挖掘三月三歌节、盘王节、斗马节、依饭节等具有民族性且各具风韵的节日活动中所蕴藏的文化价值与功能,通过主题班会、辩论赛、传统文化论坛等多样化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为自我价值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篇8

[关键词]网络时代;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覆盖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在传统媒介上往往会遇冷的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生。在互联网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获得了一种新态。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使其极具研究价值,而传统文化传播途径的多元性使其极具开发价值,这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凡意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一、互联网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教育价值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大学生营造一种接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氛围,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体现出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

1.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资源,这些优秀资源亟待发掘和运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网络,国外的一些价值观和国内的网络文化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一定冲击。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甚为必要。老子的“道”、孔子的“仁”、孟子的“义”、荀子的“礼”、韩非子的“法”等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人格品质和理想情操,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贰薄⑽奶煜榈摹叭松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于谦的“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等名句充分体现了古人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苏轼的“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陆游的“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做鬼雄”等古句对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优秀品格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是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厚的历史来源和现实基础。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互联网时代,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和爆炸,网络上信息海量但又良莠不齐,大学生如果把握不了一个度,就很容易造成过度依赖网络,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塑造,加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具有积极的作用。中国的儒家文化特别注重对人格的追求以及个人修为,在健全人格的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例如儒家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等都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优势,是高校健全大学生人格的必要选择。

3.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当下,我国正处于深刻、急剧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网络上形形的各种诱惑,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仅仅依靠法律法规约束不良行为,还无法从本质上奏效,这就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正确的道德风尚。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倡导的价值观,如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得益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体现了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提炼。优秀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社会主流价值共识,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民认同感,有利于维系社会的稳定发展,也有利于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分化和西化中国的恶势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培养大学生民族情怀、理想信念、行为方式的作用,从而有效遏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维护和传递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互网络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元文化的机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产生一定影响。如果还不采取行动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那么青年学生会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直至淡忘,这也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障碍所在。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1.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缺失

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出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不高和价值认同的缺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文化知识比较缺乏。第二,传统文化意识比较淡薄。第三,少数同学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缺失。

2.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课程设置中的缺位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而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还没有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有些高校开设了“国学”、“易经”等选修课,但是教育者对其内容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哲学、道德、处世等方面的知识挖掘不深,主要还处于讲授表面知识的教学状态。由于高校缺少对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使教师无法全面系统地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进而弱化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度和价值认同感,难以形成文化共鸣。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不重视,无法形成清晰有效的教学内容,不能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理论课程。如果高校一直没有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那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的过程仍将困难重重。

3.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脱节

信息大爆炸时代,网络垃圾信息势头凶猛,各种文化思潮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西方国家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也通过网络这种便捷的、强有力的、阻力小的手段得到迅速传播。各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造成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较大冲击,容易使理解和判断能力欠缺的大学生陷入迷茫和困惑,也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所以必须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校承担着传授知识和立德树人的艰巨任务,任重而道远。当前高校更多的是注重传统文化的理论教育,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理论知识如果缺少社会实践的支撑就显得苍白空洞,致使大学生难以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给自己学习生活带来的改变,一旦大学生发现观念和现实产生冲突矛盾的时候,就会以无用论的眼光去看待优秀传统文化,只能停留在学在表面的状态,弱化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微弱。

三、互联网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深受网络的影响,所以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1.充分依托网络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当代大学生讲求个性,追求新奇,兴趣广泛,所以必须与时俱进并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高校应该结合社会热点,在优秀传统文化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营造和谐友爱的学习氛围。利用互联网将优秀传统文化热莸奈淖帧⑼计、录像进行再加工,优化成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教育资源,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趣味性和动态感,寓教于乐,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并不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顺应时代潮流,采用微博、微信、QQ等多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形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利用这些网络平台开展各种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在网络页面推送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的专题介绍,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并设置一些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有奖答题,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德效果。

2.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效融合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两者可以实现内容上的有效对接。高校可以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为教学目标,添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让每个大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习和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对其存在价值的认同。有些时候不是大学生不喜欢优秀传统文化,而是缺失专门了解的渠道,再加上没有兴趣的支撑,大学生自然而然就不会去关注优秀传统文化。所以,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很有必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而且还能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能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熟练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教师以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为切入点,借助互联网,通过互动式、探究式、讨论式方式传递给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政治素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实践活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主动联系学校所在地或周边城市的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立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活动,这比课堂教学更让学生们印象深刻。教育者可以带领大学生参观一些名胜古迹和文化展览,加深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在实践中得以巩固和升华。校园社团活动是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可以根据不同社团的优势和大学生的特点,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积极向上、形式多样、趣味新鲜的活动。比如举办不同朝代的时装走秀活动、古今文化对比的辩论会、方言大赛、经典话剧表演等,通过大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文化底蕴。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可以利用方便快捷的网络,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高效高能的方式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动力,大学生作为“中国梦”的年轻践行者,应该具备必要的优秀传统文化修养。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一方面可以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参与,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实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

[2]常会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4):11-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篇9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梦;民族复兴;文化传承;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党的十以来,就中华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宽广的世界眼光,系统阐述了中华文化“根”与“魂”的地位和价值,科学回答了中华文化与民族复兴、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充分表明了我们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发展者的鲜明立场,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认识新境界。

一、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有学者认为,中华文化是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化系统,其基本特质是多元、包容和连续。有学者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实践性提出,中华文化在社会模式上建立了“礼仪之道”,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在行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有学者把中华文化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中华典籍中传承下来的文化,如诸子百家的典籍;另一类是中国人口口相传或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影响下流传下来的,以习俗为主要特点的文化传统。具体结合到文化工作来看,中华文化按照表现形态,可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类;按照内容可分为四部分:一是思想内核,也就是为人之德、处世之道、价值追求、审美取向等。这是最核心的。二是经史子集等各种典籍。三是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等广义的艺术。四是民族民间文化,即反映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习俗、礼仪、传统工艺等。总之,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形式多样的。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三个倡导”,即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都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与其相通的思想论述。譬如:儒家所说的“民惟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仁、义、礼、智、信”,“协和万邦”等思想,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法天贵真”,“遵道而行,泽万物将自宾”,“轻诺必寡信”等思想,佛教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知恩重义”、“除妄去执”、“宽容博大”等思想。这些思想和其他像法家、墨家、兵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一起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教化民众、激励民心、凝聚民族的重要作用,也慢慢积淀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渊源。就拿佛教来说,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说:“佛教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世界观,缘起性空、如实观照的认识论,无我利他、普度众生的人生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三学并重、止观双修的修养方法,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特殊的积极作用。”

二、弘扬传统文化要将“取其精华”放在首位

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本着科学理性的态度,既不能片面地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厚今薄古;既要反对从整体上根本否定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也要反对不加反省地盲目继承传统文化。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根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正确把握好“去其糟粕”与“取其精华”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精心萃取,深入挖掘和提炼有益的思想价值,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不可否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以批判为主,将“去其糟粕”放在了第一位,对传统文化是“破得太多,立得太少,去得太多,取得太少”,突出表现为民国时期“打倒孔家店”和“”时期“批孔反儒”。有人甚至说:“如果把中国文化比作是一棵树,那么只有把这棵树连根刨掉,中国才有希望。”一些文艺作品也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进行戏说、歪曲甚至恶搞。当人们带着“去其糟粕”的有色眼镜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时,就会发现中华传统文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满眼看的都是传统文化的缺点,结果导致有一段时期,思想泛滥成灾,有相当多的国人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还无端蔑视、反感传统文化,以至于一些人思想混乱,信仰淡漠,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大肆蔓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人们的道德文明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相匹配,这不仅直接降低了人民的幸福感,也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与之同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媒,将其价值观念、政治制度、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等传输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文化认同都面临巨大挑战。这对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来说,挑战尤其突出。

其实,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远胜于糟粕。在世界上所有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能够一直延续至今,从未中断。当年,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中国文化衰落到极点时的20世纪初说:“就文明的历史之悠久和影响之深远来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托尔斯泰在1906年写给辜鸿铭的一封信中说:“中国人如果坚持使自己的行为不违背孔、道、佛三教的意义,世界上没有一个强国能够把中国屈服。”可见,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突出的优势。因此,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将“取其精华”放在第一位,把适应当代社会、适应人民需求、适应世界发展趋势的精华提炼出来,把优秀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最大公约数提炼出来,把与世界其他文明相近、相同而又各具特色的优长提炼出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取其精华,重点是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道佛。儒家讲入世,强调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自强不息;道家讲忘世,强调清静无为、精神超脱,以柔克刚、安时处顺;佛教讲出世,强调因缘和合、和谐共修,慈悲宽容、自度度人。“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也对中国人的习俗传统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今天,我们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要任务就是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追求、审美理念和社会理想阐发出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化人、育人,引导人们向上向善,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部门的重要责任

江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独特的区域地理位置和历史上四次南北文化的大交流,造就了江苏包容并蓄、形态多样的文化特质,孕育形成了刚强雄浑、自强不息的楚汉文化,柔美灵慧、重义守信的吴文化,家国情怀、天下为公的金陵文化,务实执著、豪迈超俊的淮扬文化和胸怀宽广、敢于闯荡的海洋文化,留下了一大批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大名著,三部出自江苏;二十四史有传者2万余人,其中近6000人是江苏人。全省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3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33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5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10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8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座、文化名镇27座、名村10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全省文化系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还是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江苏地域文化内涵、价值的研究和阐发不够深入;二是公共文化机构的教育宣传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在城乡建设中对文物保护的力度还不大,一些地方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四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整体推进的态势。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需要全省文化部门切实增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任务,以“挖掘阐发、保护弘扬、传播推广、融合发展”为工作方针,以“取其精华”为第一要务,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积极探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和路径,建立健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江苏文化遗产活起来,不断提升江苏文化的软实力。

(一)加强研究阐发,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活水源泉

挖掘阐发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要按照“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的要求,对江苏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系统研究,将文物、典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挖掘出来,厘清江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突出特点、表现形式,找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要着重研究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要义,着重研究阐发与“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相一致的价值理念。要进一步加强艺术研究机构和各类文化研究基地建设,实施重点科研课题,在各类文化艺术项目课题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项目比例。要加强对民间文化的挖掘,彰显江苏地域文化特色。

(二)加强遗产保护,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夯实资源基础

有效保护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提高文物保护水平,规范文物保护管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特别是要加强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等遗产项目的抢救、保护与扶持。要着重做好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坚持法制保障、规划先行,切实加强对古城、古镇、古村落和大遗址的保护,努力建设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有机融合的现代新型城镇,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三)加强创造转化,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化载体

创造转化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要坚持推陈出新、兼收并蓄,按照现在的时代特点和群众的审美要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的文化元素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不断拓展和丰富优秀传统文化表现载体,向公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要引导和支持文博场馆充分利用高新科技手段创新展陈形式,使之更生动、更贴近群众。要通过展演、资金引导、艺术评论等方式,引导全省广大艺术家创作出更多手法新、内容新、形式新,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体现江苏地域文化特色、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专家叫好市场叫座的精品力作。

(四)加强宣传普及,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浓厚氛围

宣传普及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要充分依托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日,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传统节日蕴藏着中华文化的深邃智慧和丰富情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形象写照。全省各级公共文化机构要精心组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文化遗产日宣传教育活动,围绕“国是家”、“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等主题,积极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不断创新民俗文化样式,努力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展相一致的新民俗,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百姓喜闻乐见、日用而不觉的新习惯、新风俗。

(五)加强制度建设,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机制保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篇10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精髓要积极涉取……强调我们这代一定要进行深入挖掘和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作为华夏民族的子孙,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是一笔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在享受文化所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其进行大力的弘扬,使更多的人能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况且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它既有充满智慧火花的哲学思想,又有不懈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还有催人奋进的人文情怀等。其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儒释道兼容的“和”文化价值观念和实践体系。中国古代儒家“和”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可以说,仁、义、礼、智、信是维系儒学“和谐”理念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的价值核心。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人们要讲“和谐”,而这一词的由来可追溯于《国语》这本书,这是最早记载有关“和谐”一词。在书中郑桓公与太史伯有次曾探讨过关于“兴衰之故”和“生死之道”这一话题,并第一次提出“和”的概念。至此以后,“和谐”的理念得到了推广,特别是春秋时期的儒家对其进行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在《论语・学而》中提及“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突出强调了“和为贵”这一理论对处理人际关系、指导人们关于如何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以及如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孟子在《孟子・公孙丑章句下》中突出指出了有关天人关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也进一步突出“和”的重要性。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其中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仁爱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怀思维等这些都是其核心内容的表现。这些的共同点都是主张以爱人之心来调解社会人际关系,这些都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进而关于礼,《论语・颜渊》中提到:“克己复礼为仁”。强调礼的重要性,要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与人交往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文明和谐的理想新境界,减少与他人不必要的执,培养和谐社会氛围。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所谓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党的十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个字涵盖了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在中国文明史发展的几千年中,特别是儒家思想,从春秋起到如今已经过了几千年,依旧经久不衰有着丰富的研究价值。“兼相爱,交相利”的爱仁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思想;“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等这些都是核心价值观发展不可或缺的养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根植于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而这些优秀传统思想如深厚土壤孕育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与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价值观的形成在于对理论与实践的一次次不断转换,是在对历史与实践的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价值观的形成,是经过历史的积累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中。长期以来我国致力于伟大中国梦的建设,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的结合起来,以文化为土,孕育价值观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国梦。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前提条件。当前,建设一个有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信条的中国,不但符合世界潮流,而且也是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记得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认为应该“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党的十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恰就是对深刻的历史洞察和现实认知基础上提出的。时代在召唤,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如今,在全球文化沟通频率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交融和碰撞。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进行了深刻把握,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强调:“我国当前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当今的时代精神。”换个角度来讲,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是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众多因素融合起来,内容之广包括了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和培养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体现。因此,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世界各国的竞争早已不是军事和经济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文化竞争,文化的核心价值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要把握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在不断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和综合国力。

(三)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养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根基,是我国傲立世界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柱。纵观中华民族历史画卷,我们可以看到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坚持奋斗的人生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人生思想。这些态度、精神和思想一直激励着人们百折不挠、勇敢直前,这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在困难和障碍面前,就更需要有坚持不懈和锤炼自身的勇气。其二,并不需要直接战斗或捐躯为国,更需要的是持重的忍耐和恒久的探索。这些表现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因此我们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根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国能真正傲立于世界之林。就如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撑。”所以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魂为魄,作为我国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精神补给。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文化的标记,是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复兴的“铸魂工程”,对实现中国梦起着凝聚人心、激发活力的巨大助推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从个人层面上讲,优秀传统文化中“讲诚信、重仁爱”的道德准则是涵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理念的主要依据。

“爱国”这个民族情怀深刻地烙印在我们每一个中华子女的心中。从古至今,爱国情怀永远未停止过,从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诗句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爱国情怀。而关于敬业这一话题,在《尚书・周书》中有提起:“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就突出了辛勤工作的重要性,而民间关于干一行爱一行的说法也是对其的进一步印证。再次关于诚信它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标准的尺度。从孔子的“民无信不立”到墨子的“言不信者,行不果”再到商鞅的“徙木立信”,这些都反映了古人早已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它的重视。“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张家让墙,注重邻里之间的友好相处,这与老子的“不争”“处下”一样都是在追求一种友好相处的状态,即“友善”的境界。

(二)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从社会层面上讲,传统文化中“求大同、崇正义”的社会理想是孕育“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念的重要因素。

我国宪法和法律保护每个公民的人身自由权,“自由”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力决定了其生产方式和社会秩序,封建社会封闭保守,不够开放,但无法阻挡人们对于建设一个自由民主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追求。就从教育角度来说,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孔子敢于突破封建的束缚坚持自己的办学原则,让教育得到平等发展,不去区分高低贵贱。对当时那些身份低下的人来说是一件莫大的好事,使每个人都可以追求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孔子的这个主张就如同一股清泉给身份低下的人带来甘甜,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大力弘扬。《礼记》中有提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公正”思想的在古代的反映,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起人们注重“公正”,传贤不传子的美好社会理想。“法”思想主要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为代表,法家是早起法学思想形成的主要代表流派。法家以“法”为管理制度的核心,倡导“法治”,强{法对构建社会氛围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这对于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提供了理论来源。

(三)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从国家层面上讲,传统文化中“重民本”“尚和合”的思想是培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理念的文化来源。

国富则民强,古代中国的经济水平就位居世界前列,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历代君主和大臣致力于谋求国家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国家的“富强”。同时不难发现,在君主治理国家的时候会兼顾老百姓的利益,不忘体贴关怀老百姓。可见,其“民主”思想与富强息息相关。例如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这些都是体贴关怀老百姓,认识到老百姓对于一个社稷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出早期的民本思想。而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就出现了文化大繁荣,进而到儒、道、法等各流派的形成,这些都为“文明”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石,也为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完善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儒家倡导“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思想,提倡人们“和谐”相处,这样有利于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纠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价值理想,实现这一价值理想,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让国家迷失在追梦路上。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航向标,就能使13亿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参考文献】

[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G02G26.

[2]闫坤,段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