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十篇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十篇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4:37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篇1

农村税费改革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巩固基层政权,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搞好乡镇机构改革,分流乡镇富余人员,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深入贯彻省第四次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和市2005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根据+++税费改革工作方案的任务分解,编办作为税改工作的成员单位,主要承担撤并乡镇的协办任务和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主办任务,至2006年3月,各项工作已结束,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就涉及编办的改革试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完成乡镇撤并任务情况: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复〔2005〕++号)及《++委、++人民政府关于部分乡镇区划调整工作的实施意见》(+发〔2005〕++号)文件精神,在2005年区划调整中,全区共撤销4个乡镇(++镇、++乡、++乡、++乡),其中++镇撤销后,新设立++、++2个街道办事处,撤并后,全区共有++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精简10%。涉及撤销的4个乡镇的所有机构全部撤销,所有,人员按区划调整分流。

(二)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情况:

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我办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机构改革的批复》(+复〔2002〕++号)文件精神,结合++乡镇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行政机构改革于2002年12月底结束,事业机构改革于2003年8月底结束。改革后,乡镇行政编制由++名减为++名,精简10%,实有人员由++人减为++人,精简7%;事业编制由++名减为++名,精简20%,实有人数由++减为++名,精简16%。上划整合后,乡镇事业机构由17个减为4个,精简76%;乡镇行政机构由8-10个减为1-2个,精简80%以上。通过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调整和规范机构设置,基本实现政企分开,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

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我办根据《++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发〔2004〕+=号)文件精神,结合++乡镇实际,在2005年10月,就2005年配合农村税费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开展了调研,就涉及改革方面的有关问题与各乡镇党政领导、部分事业单位负责人交换了意见,形成了“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区乡镇、区级政府机构改革中竞争上岗的实施方案”、“人员编制调整方案”初稿,并征求了区直各有关单位的意见,经区委常委会讨论审批通过并予实施。在实施中严格审批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三定方案”,严格按照明确定位政府职能、推进政事分开和综合设置的要求,合理设置党政机构,精简整合乡镇事业站所。改革至2006年3月已全部结束,改革后,乡镇党政机构由++年的12个减为3个,精简75%,事业站所由++年的17个整合为7个,精简59%;乡镇行政机构由++年的10个减为3个,精简70%。

(三)乡镇行政事业站所整合情况:

2002年机构改革前,乡镇事业机构设置:党校农经站、农科站、水管站、水产站、文化站、广播站、畜牧兽医站、成人技术学校、计划生育服务站、计划生育办公室、教育办公室、企业办公室、村规办、农机站、土地管理所、林业站、财政所、司法所、卫生院、中小学共21个。公安派出所、工商、法庭、税务由区直部门垂直管理。

2002年机构改革,按照理顺事业单位的人、财、物管理,精简压缩事业机构和人员的要求,设置综合机构。乡镇事业机构除管理体制改革职能上划外,设置“三个中心两个所”,即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国土规划建设综合管理中心、社会事业综合管理中心、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所、财政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服务性的事业单位,承担原农科站、农机站、兽医站、水管站的职能及企业办的部分职能;国土规划建设综合管理中心为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承担原土地管理所、村规办的职能及企业办的部分职能;社会事业综合管理中心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承担原文化站、广播站、成人技校的职能;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所承担原计生办的职能,仍为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保留党校,其机构归并社会事业综合管理中心;保留林业站、司法所、卫生院、中小学校,其机构上划区直主管部门管理。乡镇行政机构设置1-2个综合性办公室,即党政综合办公室、财经社会办公室。对原有的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人大办公室、农业综合办公室、经贸办公室、社会事业办公室、教育办公室)和分设的小部门(民政办公室、统计办公室、老龄办公室等)全部撤销,并按职能划入相应办公室管理。

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按照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的要求,整合乡镇事业站所。事业机构设置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劳动和社会保障所)、文化(广播)服务中心、村镇(社区)建设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党工委)党校,简称“一校一站四中心”,在++、++两个乡设海事所,++、++两个办事处设计划财政管理所。“一校一站四中心”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海事所为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农业服务中心包括原(2002年前)农经站、农科站、水产站、水管站、农机站职能,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包括计划生育服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劳动和社会保障职能,文化服务中心包括原文化站、广播站职能,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包括原村规办、路政管理职能。乡镇行政机构设置3个综合性办公室: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社会事务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科学技术办公室)。

(四)政府职能转变情况:

2005年末,结合中央、省、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配合农村税费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而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通过明确定位乡镇政府职能,合理设置乡镇党政机构,合理整合事业单位,规范乡镇人员编制管理等,进一步理顺了区乡关系,实现了政事分开,转变了乡镇政府职能。通过改革,乡镇政府职能得到初步转变,工作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化已经成为乡镇领导干部的共识。税改前,乡镇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管春种、管秋收,要统筹、要提留,催还贷、催公粮、催税收”。随着税费改革的实施,乡镇政府失去了以往的工作重心,原有的工作思路、方法、手段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其政府职能也发生了相应转变,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变已成为乡镇政府必然的选择。目前乡镇干部已明显感受到这种变化,绝大多数乡镇领导对乡镇政府工作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化有了共同的认识,并开始实施这种转化。

二、存在的问题

机构改革后,乡镇政府与事业单位、企业在人、财、物方面已基本脱钩,政事、政企得到分开,,以前乡镇政府承担的技术性、辅、服务性的职能已交给了乡镇事业单位承担,政府职能得到逐步转变。但是,与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相比,乡镇机构改革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职能定了,但政事分开仍难以实现。不少乡镇在改革中都对乡镇政府职能重新做了定位,严格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科学界定了职能,但是组织实施中,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实现严格的机构和人员的分开,不少乡镇行政事业仍在一块,工作任务仍在一块,在乡镇中心工作得到强化的同时,中心站所职能被淡化,并且有不少行政人员兼任事业单位法人,不少事业人员被乡镇政府长期借用。

二是机构撤并了,但实际运作并没有完全到位。不少乡镇按照综合设置事业机构这个思路,整合了原有的站所,将职能相近或相关的站所组成一个中心,但在实际运作中,新组建的事业服务中心却难以磨合到位,表现在新牌子未挂,帐务、资产未清,法人登记手续不办理、不规范,办公地点未归并、统一,人员关系和实际工作未柔和理顺。

三是区乡两级都进行了机构改革,但衔接上仍存在问题。往往在不少区直各部门及部分干部的观念中仍然承认的是改革前的站所,承认的仍是改革前的对口站所,这给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是不少乡镇干部不能真正理解乡镇改革的重大意义。不少乡镇干部仍认为不应该精简机构,认为精简机构、整合机构只不过是增加了层级关系,增加了领导人数。

三、对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整和乡镇事业站所、强化乡镇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工作方式的建议

乡镇政府作为人民政权的基石,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稳定的关键,和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乡镇工作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工作的重心和方法发生了很大转变。最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因此,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乡镇机构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审时度势,搞好推进。

一是要明确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功能定位。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社会管理的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是适应为“三农”服务、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是要明确乡镇机构的职责定位。即要进一步明确究竟管理哪些东西,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做到权随责走,人随责配,逐步建立起权责一致的政府管理体制。

三是要根据职能需要严格规范乡镇机构和岗位、人员设置。要按照减少机构、整合资源、综合设置、提高效率的要求,结合乡镇规模和经济实力以及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工作要求,从紧设置乡镇内设机构,从严控制乡镇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

四是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保障激励和监督管理等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乡镇干部的综合素质、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要通过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推进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理顺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限。

五是应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根据设岗定责的情况,对工作不能胜任,工作不在状态,甚至违背党纪国法的人员坚决予以淘汰,或分流,或待岗,畅通干部出口。

六是应理顺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政绩考核体系。要理顺各级政府间“压力支配型”层层转嫁任务的管理体制和以各种“责任书”并明确“一票否决”指标的做法,逐步完善乡镇政府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七是要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乡镇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紧解决法律规范缺失的问题,使乡镇政府的管理行为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八是应加大对乡镇机构改革的检查监督力度,确保乡镇精兵简政,以巩固改革成果。在历次改革中,部分乡镇出现走过场,明改暗不改,精简内设机构,整合事业机构,难以真正到位。因此,应以刚性的措施,加强检查监督力度,防止有关部门以资金、项目审批等方式干预,要严格控制新机构的成立,防止有关部门把机构设置情况纳入检查、达标、验收内容。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篇2

现实中的的文化站,总是处在被遗忘的角落。文化基金投入不足、文化队伍流失、基础设施缺乏、文化管理缺位、文化生活乏味、文化市场无人管理,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文化站的发展。关于制约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的要素例子,举不胜举,在此不多赘述。面对上诉各项问题,乡镇文化站必须走综合活动与发展的路子。为了弘扬先进文化,唱响主旋律,抵制腐朽思想对文化的侵袭,就要大力支持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力度,为其输送“新鲜血液”并强化其自身造血功能,使其恢复生机与活力。

二、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标准

根据国家确定的新建和改扩建文化站项目规模应不低于300平方米的建设标准,并以此作为确定中央和省级补助投资的依据。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经济状况比较好、人口较多、文化需求较大的乡镇可适当增加建设规模。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所以在建文化站的选址问题上要纳入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和小城镇建设规划,同时综合考虑,方便群众就近、经常性参与以及交通便利等因素。为方便群众经常出入和开展文化活动,乡镇综合文化站不应设在政府办公楼,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楼舍。其次,综合文化站在功能布局和基本设备配置上也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来执行,综合文化站基本功能布局应包括:多功能室、小剧场、书刊借阅室、信息资源共享室、工作人员专用办公室等,基本设备配置标准应备有灯光设备、乐器、农村电影放映设备、体育活动健身器材等。对建成并交付使用的综合文化站,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另行安排设备补助资金。由省文化厅、省财政厅根据文化部、财政部要求明确基金分配使用方法

三、科学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1.进一步明确文化站的服务职能

文化站的职能是开展图书报刊借阅、时政法制科普教育、文艺演出活动、数字文化信息服务、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和流动服务、体育建设和青少年校外活动。协助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单位配送公共文化资源,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保证公共文化资源进村入户;根据当地群众的需求和设施、场地条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和广播、电影放映活动;指导村文化活动室和农民自办文化,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在县级图书馆的指导下开办图书室,为当地群众提供书刊借阅服务;受县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委托,协助做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并帮助县级文化部门调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保护工作。

2.人才选用和骨干队伍建设

乡镇文化站工作内容多,是一项艰苦而业务性又很强的工作,因此文化站长和管理员也就特别难选。怎样选好文化站长和管理员是关系到文化站工作成败的关键;各级文化部门领导要善于发现文化人才、使用文化人才,要认识到在文化站工作一定要有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守清贫、尽职尽责精神的人才能胜任此项工作。另外,从文化站长到站员一定都要有一专多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政治素质,热爱文化事业,具有开拓奉献的精神,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具有组织宣传能力,才能胜任此项工作。其次,文艺人才是乡镇文化站的骨干和中坚,必须培养一批有一技之长的文艺骨干充实文化舞台,为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3.建立综合文化站暨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体系

由于文化工作向来不受重视,所以搞文化工作的资金也缺少支持,从来都是自筹或是拉赞助,县文化馆也是如此,这是整个文化部门存在的问题。然而,就文化站而言,经费问题更是老大难问题,现在还没有研究制定一种可行的办法和管理制度,大部分文化站开展活动所需资金相对较少,自筹也比较容易一些,但是毕竟有一些文化站活动是非常丰富的,因此需要的资金也很多。根据目前的情况,建议乡镇领导把文化站每年开展活动所需经费,在乡镇人代会上列入乡镇年度财政开支预算,使文化站每年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有根本的保障。同时,也要尽量争取到上级各部门给文化站的扶持经费,并在此强烈建议:期待国家尽快出台《文化事业发展经费保障法规》,尽早结束文化事业建设发展,特别是经费保障中的“人治随意”、“法制缺失”的局面。

4.激活文化馆、图书馆对乡镇文化站的辅导和指导功能

由于文化主管部门与文化站隶属关系的变化,由于业已形成的多元化文化格局,两馆对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室的辅导内容、要求和方法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导致了辅导关系的松散以致弱化。随着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建设的展开,两馆对乡镇文化站、图书室辅导要求必然会变得更全、更新、更高。因此,县两馆必须要围绕这个新变化、新要求,集中馆内人才优势,深入基层调研、实践,探索新的辅导方法,培养骨干、抓好典型,促进乡镇群众文化工作有新的突破。

5.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乡镇综合文化站,在“四位一体”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面临着十分繁重的任务。为尽快扭转文化站长“名为专职,实为兼职”、文化专业技能整体偏低、文化站利用率较差、活动开展困难的局面,要在管理上狠下功夫。应通过建立各种制度,如《乡镇综合文化站开站制度》,规定文化站要挂牌公布开站时间,一般可为9:00时—20:00时;《信息共享与科技讲座制度》,经常利用和开放卫星接收节目,定期举办各种科技讲座,为农民生活、生产和科技致富服务;以及《图书借阅制度》、《大型文体活动制度》、《文化站年度工作任务目标责任制》;此外,上级主管部门,也应建立对《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培训制度》、《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考核制度》等等,以求通过各种制度的建设,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运转迈向科学发展的轨道。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党的*大精神为指导,以强化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加大文化投入力度,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努力缩少城乡之间文化资源的差距,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全面促进县域文化事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09年新建石瓮镇、小岭镇、杏坪镇、蔡玉窑镇、曹坪镇、红岩寺镇、马台乡7个乡镇文化站,12月底前交付使用。

三、建设原则、要求和标准

1、建设原则。各项目建设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把乡镇文化站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条件一项公益性事业和基础性民生建设工程,坚持项目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快速启动,抓紧施工,确保早建成早使用。

2、总体要求。乡镇文化站项目建设要统一规划定点,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施工,全部达到合格以上格次工程。图纸设计统一从《陕西省乡镇文化站建筑设计方案图集》中任选一图,作为项目建设图纸。项目建成后,要求独门、独院,并且具有独立产权的文化活动场所。

3、项目建设质量标准。按照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全国"*"乡镇文化站建设规划》确定的中、西部新建和改扩建的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不低于300平方米要求,我县乡镇文化站建设建筑面积不得少于300平方米。文化站的功能设置,要以满足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为宗旨,一般设置要有不小于100平方米的综合活动室、80平方米左右的书报阅览室和50平方米左右的综合培训室及其他辅助用房,严禁建成宿办混合楼。经济许可的乡镇在资金自给的情况下,可适度扩大建设规模。

四、实施方法

1、工程招标按有关规定采用议标形式,由县计划局、县财政局、县文化局和项目乡镇成立联合工作小组,负责按程序面向社会公开议标。

2、综合文化站的选点、建筑风格等由县文体局和项目乡镇从《陕西省乡镇文化站建筑设计方案图集》中选择,不再另行设计。

3、县文体局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的投资安排,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实施效果负总责。项目乡镇要全力配合,抓好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

五、时间安排

*年12月--2009年3月20日完成前期筹建工作;

2009年3月20日--2009年10月30日完成建设任务;

2009年11月--12月组织验收,办理资产登记等手续,交付使用。

六、补助标准和办法

1、补助标准。中央预算内财政补助资金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以300平方米规模作为补助依据,每建一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央补助20万元,省财政补助4万元,总投资为24万元。

2、补助办法和原则。中省资金按照财政渠道统一下拨县财政、由县财政划拨县文体局。县文体局建立资金专户集中管理,根据工程进度按合同约定付款。项目原则上严格控制在24万元以内,不得随意超规模超投资建设,超出部分由乡镇自行负担。

七、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为切实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上成立主管副县长任组长,县计划局、国土局、城建局、财政局、文体局、监察局和项目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体局,县文体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具体抓好项目建设工作。各乡镇也要从实际出发,成立相应的机构,制定本乡镇文化站项目建设规划,指定专人负责项目建设,实行"文化站项目"一把手工程,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力度到位,责任措施到位。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篇4

一是全县共组织开展农村综合文体活动140次,赴乡村文艺演出170场(其中市歌舞团演出18场),电影放映3975场。

二是调整了全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县长担任,成员为县文广电局刘春秀、,财政局罗忠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日常工作。

三是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年,我局共收到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专项资金为177.49万元。由于2005年度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工程启动时,专项资金是在2005年10月份下拨,根据省市局要求,所有年度专项资金使用依次往后一年度顺延。每次资金下拨后,我局都能够按照省市局要求,会同县财政局一起制定当年度的《县农村文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并在县工商银行设立了县农村文化“三项活动”资金专用帐户。在资金的管理使用上,我们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定,每次活动都有《活动方案审批表》、《资金使用情况汇总表》和活动图片。在资金的下拨上,我们根据活动的使用开支和审批计划数,足额及时下拨,从不截留。到目前为止,全县共使用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专项资金137.46万元,其中县级文艺演出27万元,市级文艺演出5.4万元,电影放映88.86万元,农民文体活动16.2万元,剩余资金56.3万元(含存款利息),有一部分资金为2012年度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专项资金顺延下来的,约16万元。

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情况

1、成立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县长担任,成员分别由县发改委、县文广电局、县财政局、县建设局等有关单位和乡镇政府负责人组成。

2、明确了建设责任单位和相关要求。2012年11月份,以县政府办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做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作的通知》,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申报、建设、管理、工程验收等有关事项进行了明确。规定,乡镇综合文化站申报、建设、管理由各乡镇政府负责,乡镇综合文化站只能用作乡镇文化活动,建设相关税费减免等。年元月份,又以县政府办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加快实施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通知》,就工程的有关建设要求、工程进度等进行了具体明确。

3、加强了专项资金的监管。每个乡镇文化站投资16万元专项资金,建设专项资金直接由县财政局按工程进度分阶段按批下拨,县发改委负责全程监管。在资金下拨上,先由建设乡镇提出资金下拨申请,县文广电局、县发改委分别签属意见,县财政局根据两家单位的意见下拨建设资金,确保了专款专用。

4、按规定落实了图纸设计、建设用地和招投标工作。建设乡镇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均高度重视,不仅指定了专人负责,而且有的乡镇主要领导亲自出面协调有关建设事宜。大部分按规定设计了施工图纸,并按要求落实了建设用地和招投标工作。即施工图纸,统一按省文化厅规定的三套设计方案中的方案一设计。投标工作,按规定由建设乡镇采取邀标方式进行。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篇5

一、15年来镇街行政管理体制演变状况

__区简政扩权,始于1993年的撤区并乡建镇。

(一)镇街建制设置演变

1、乡镇建制调整:数量减少,规模扩大

1993年12月前,原江北县设有13个区和77个乡镇。当年底,原江北县根据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撤销了13个区公所,将原有77个乡镇合并为46个乡镇(29个镇、17个乡)。这次改革精减了作为县政府派出机构的区公所,减少了管理层次,扩大了乡镇管理规模。1994年12月撤销江北县建立__区时,从原江北县划出11个乡镇交北碚区、江北区管辖(北碚区6镇2乡,江北区2镇1乡),__区辖原江北县35个乡镇(21个镇、14个乡)。20__年,__区将人和等4个镇委托给新成立的__北部新区管理,同时,撤销两路、龙溪、回兴镇建立街道,__区直接管辖28个乡镇(24个镇,4个乡)。20__年对乡镇建制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将28个乡镇整合为20个镇(撤销4个镇、4个乡),镇域规模进一步扩大。20__年12月再次调整镇域规模,撤销9个镇,除悦来镇改为街道办事处外,__区现辖11个镇。经过乡镇的多次精减合并,幅员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有7个镇,80-100平方公里3个镇,80平方公里以下1个镇。通过建制调整,使镇政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2、街道创设与调整:数量增多,面积缩小

20__年,__区根据城区发展和管理的需要,撤销两路镇、龙溪镇、回兴镇后创设了双凤桥、双龙湖、龙溪、回兴4个街道办事处。20__年,将龙溪街道办事处分设为龙溪、龙山、龙塔3个街道办事处。20__年,撤销悦来镇建立悦来街道办事处。__区目前直接管辖的7个街道办事处,承担着准镇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

(二)乡镇机构的设置与变化

1、乡镇内部机构的演变

1993年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按人口和幅员面积将乡镇划分为三类。三类乡仅设党政办公室。二类镇设有党政办、社事办、农业办、乡镇企业办4个办事机构。一类镇在二类镇基础上增设了国土村建办和财经贸办。20__年乡镇机构改革时,一类镇设党政办、社事办(挂人口与计生办牌子)、农业办(挂安监办牌子)、社会治安综治办、国土村建办5个办事机构,财政所不占机构编制;二类乡镇设党政办(挂社会治安综治办牌子)、社事办(挂人口与计生办牌子)、农业办(挂安监办牌子)。3个移民乡镇增设移民办。20__年乡镇建制调整时,对乡镇内设机构作了微调,将农业办更名为经济发展办。社会治安综治办与安监办、司法所合署办公,将党政办的、稳定及农业办安全生产职能划入该办。撤销国土村建办、行政职能划入经发办。20__年乡镇综合体制改革,镇政府内设机构主要在名称上进行规范,特大镇和较大镇均设党政办、社会事务办(挂人口与计生办、民政办牌子)、经济发展办、社会治安综治办(挂安监办牌子)。7个特大镇多设一个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20__年乡镇建制再次调整时,所有镇均设置了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

2、乡镇事业单位设置

1993年底,各乡镇设有文化站、广播站、农技站、农机站、农经站、水利水保站等7个事业单位。1995年,除两路、龙安等6个乡镇外,其余乡镇设立了计生站。1996年龙兴等5个镇设立了水产站。1997年至20__年,洛碛等7个镇相继组建了环保站。在20__年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设置了农综站、

林业站、统计与农经站、文化广播站、村建所、国土所6个事业单位。20__年对事业单位作了小调整,撤销了石坪等5个林业站,各镇设置了市政环卫所。20__年洛碛等5个镇增设了航管站,统景、洛碛增设了社保所和环保站。20__年乡镇综合体制改革,各镇设置的事业单位统一为农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财政所、社保所、人口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站。3、乡镇机构放收状况

1993年以前,原区公所和乡镇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编制部门批准设置的事业单位。1994年1月,原江北县委将县级部门管理的文化站、乡镇企业办公室、广播站、农技站、林业站、农机站、水利水保站、农经站、司法助理员等人财物下放给乡镇管理。当时明确为双重管理,以部门管理为主的有工商所、税务所、财政所、法庭、派出所、国土所、村建所、房管所、医院、计生站、环卫所、交管站、船管站、码管站、航管站、畜牧兽医站。1997年,__区委将除龙溪、两路、人和以外的财税所、国土所、村建所的人、财、物下放给乡镇管理,将所有乡镇的教办室、中小学校(不含区教委直属中小学)下放到乡镇管理。20__年,除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站下放给镇政府管理外,乡镇国土所被上收区国土分局直管;中小学、司法所被收到区级业务部门主管,这一轮体制上划风潮,引起了乡镇较大反弹。

(三)街道机构设置与调整

20__年成立4个街道办事处时,内设办事机构为党政办、社会治安综治办、城市管理科、经济发展科、社会事务管理科、财税科。20__年将党政办调整为综合科,内设机构与特大镇完全一样。20__年建立街道时,仍按原有镇事业单位设置。在20__年机构改革中,街道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为统计与农业经济管理站、文化广播站、农业综合服务站、社区服务中心。双凤桥、双龙湖、回兴设林业站,龙溪设人口与计生服务站。20__年撤销回兴、双龙湖林业站。20__年在4个街道增设了社保所,4个街道的环保站收归区环保局直管。20__年综合体制改革时,街道统一设文化服务中心、财政所、社保所等4-5个事业单位,双凤桥、双龙湖设农业服务中心,回兴、龙溪设置社区服务中心,双凤桥设人口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站,龙溪和回兴街道市政环卫管理体制上划给区市政委管理。各街道的司法所、中小学校上划区级业务部门主管。

(四)主管部门直管机构设置现状

截止20__年3月底,主管部门在各镇街设有派出所、卫生院、教管中心、中小学校、司法所、畜牧兽医站、市政综合执法大队。按片区设立的机构有7个部门。一是区房管局设有龙溪、双龙湖、双凤桥、茨竹、兴隆、石船、洛碛、统景、龙兴9个地区房管所。二是国土分局设有龙溪、双龙湖、双凤桥、回兴、兴隆、茨竹、大湾、古路、石船、龙兴、统景、大盛、洛碛13个国土所。三是区工商分局设有龙溪、加州、两路、双龙湖、机场、沙坪、木耳、茨竹、统景、洛碛、石船11个工商所。四是地税局设有一所、二所、三所、龙溪、龙山、龙塔、石船、空港园区8个地税所。五是国税局设有龙溪、加州、石船、空港开发区和一所、二所、三所7个片区国税所。六是区法院设有茨竹、统景、洛碛3个法庭。七是区交警支队设有龙溪、龙山、石船、兴隆、两路5个交警大队。根据管理特殊需要设立派出机构的部门3个。区环保局设有两路、龙溪两个城区环保站。区市政委设有龙溪、回兴两个环卫所。区交委所属部门设有石船、洛碛交管站,洛碛航管站和花石沟、玉峰山超检站。

二、__区历次向镇街扩权概况

(一)1994年:划定乡镇机构和人员管理权限

1994年1月,与撤区并乡建镇改革配套,原江北县委决定将县级部门设在乡镇的机构,除少数不宜下放的实行双重领导外,一律下放到乡镇管理。一是双重领导。当时实行双重领导,以县级部门为主管理的有工商、税务、财政、法庭、派出所、国土所、村镇建设所。二是放给乡镇。将司法、计生、乡镇企业管理机构和人员,文化站、广播站、农技站、林业站、农机站、水利水保站、蚕桑站、果经站等事业服务机构和服务实体及人员,一律下放乡镇管理。三是维持原状。医院、计生服务站、环卫站、房管站、交管站、船管站、

航管站、码管站的人、财、物仍由县级主管部门管理。四是共同管理。除原各区中学由县教委管理外,中小学由乡镇和县级主管部门共同管理,以乡镇管理为主,干部任免按原体制。乡镇水厂(除城乡委管理以外)由主管局和乡镇共同管理,以乡镇为主。设在乡镇的粮站、食品站、供销社、信用社实行双重管理,行政管理以乡镇为主,人事、业务管理以县级主管部门为主。五是党务管理。县级部门设在乡镇的机构(除法庭、原各区中学外)党的关系由乡镇党委管理,党支部书记的任免应主动征求主管局的意见。六是人事管理。乡镇党委负责乡镇事业服务机构负责人任免和一般干部管理。(二)1997年:下放权力分级管理

1997年9月,区委发出__委发[1997]21号文件,主要向乡镇下放了两大权力。

1、下放人事任免权

一是将区委组织部任免管理的乡镇内设的六个办公室和群团组织负责人,下放给乡镇党委任免管理。二是明确除龙溪、人和、两路镇维持原管理体制外,其余乡镇的财税所、村建所、国土所负责人下放给乡镇党委任免,实行乡镇和区级主管部门双重领导。乡镇在任免前,应征求区级主管部门同意后再办理任免手续。如分歧意见较大,报区委组织部协调解决。三是乡镇教办室主任及乡镇中小学正副校长实行双重管理,乡镇在任免教办室主任及中小学正副校长之前,应征求区教委同意后再办理任免手续。如分歧意见较大,报区委宣传部协调解决。四是根据工作需要,在编制范围内,乡镇有权对所属干部、职工在行政、事业编制之间换岗安排,但对事业人员转编到行政的,应报区编办核编同意后,再报区人事局研究办理。五是设在乡镇的派出所、法庭、工商所、房管所、环卫站、供销社、粮站的正副职领导,各主管部门在任免之前,应征求乡镇党委意见后再研究办理。

2、下放项目审批权

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城镇总体规划、符合环保要求的前提下,乡镇自行平衡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项目(除特种项目外),由乡镇自行组织项目论证和审批,并及时报区计委、环保局及有关部门备案。

(三)20__年:进一步调整下放干部管理权限

20__年1月,区委、区政府发出了《关于进一步调整下放干部管理权限的意见》(__委发[20__]1号),涉及放给镇街的干部管理权限有以下几项。一是将区委组织部对街道二级班子的任免权下放给街道党工委。二是区委组织部不再审批乡镇、街道人武部副部长和专职人民武装干事,人武部副部长由区人武部和镇街共同提名、共同考察,区人武部任命,专职人武干部由区人武部和镇街共同协商,镇街审批,区人武部任命。三是对镇街教办室副主任、所属中学副校长、中小学正副书记、化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街道国土所和村建所负责人、乡镇城管中队负责人、街道财税科(所)负责人、镇街农技推广部门和计生办主要负责人等双重管理干部的任免权进行了调整下放,增大了镇街对这些干部的管理权限。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区级主管部门的权力逐步强化,镇街在双重管理中角色尴尬。如20__年将以镇管理为主的房管所、卫生院、中小学的机构和人员上收为以部门管理为主,镇仅剩下“监督”权。同时,镇街的预算内资金使用权、国有资产管理权、融资贷款权、临时人员聘用权、工作激励权、零星树木采伐审批权、小二型水库所有权、娱乐场所监管执法权、建设安全过程监督权、非法渔业船舶和非法采矿取缔权等一些基本权项逐步上收,镇街在责任日趋加重的形势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遭到了削弱。

(四)20__年:开展委托执法试点

20__年,__区在兴隆镇、玉峰山镇开展了委托执法试点工作,委托执法涉及7个部门24项执法权项,并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当前镇街简政扩权的主要屏障

(一)取向不明,镇街角色难定位

镇政府是国家基层政权组织,法律赋予了七项职能。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了三项任务。随着改革的深化,镇街在改革中正面临着“强化”与“弱化”的抉择。浙江等省推行“强镇扩权”改革,增强了镇政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效果十分明显。按照几千年来“皇权不下县”的思路,也有一些地方加速弱化乡镇政府职能。1995年,上海市建立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在扩大街道规模基础上,将权力重心下移至街道,街道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准政府功能获得了巨大成功。南京等地也开展了撤销街道办事处的试点,弱化街道职能和权力正在成为改革的另一种取向。由于镇街“强化”与“弱化”改革取向的不确定性,实践正在颠覆镇街的原有法律定位。由此而成的区和镇街权责不清、职能错位,使镇街简政扩权面临艰难选择。

(二)“条块”分割,体制坚冰难打破

政府职能行使的前提和基础是权力。不同的“条块”权限划分必然产生不同的动力机制。目前,在依法行政的大背景下,从立法体制到执法体制,从执政理念到执政行为,权力分配的天平总是倾斜于“条条”。在“条条”主导下的“条块”分割,其结果是部门上划、权限上收、责任下放。市、区职能部门派驻镇街的机构,不

断切割着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行政权力。镇街面对现行的人、事、财“谁主管谁负责”,做事担责“属地管理”原则的管理体制,充满了苦恼与无奈。(三)权责错位,行政能力难保证

“条块”分割,必然形成“人、事、财”不匹配,“权、责、利”不对等状况。目前,镇街面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责任人”、众多“责任书”和“一票否决”的责任压力,却在行政管理方面缺少行政处罚权,在国土资源管理和城乡建设方面缺少规划权和建设管理权,在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发展上缺少融资贷款权,在安全稳定方面缺少监管执法权,在分配方面缺少激励调控权,等等。在压力型管理体制下,镇街不得不无条件地承担着太多上级政府压下来的任务。权力缺位、责任越位,镇街缺乏应有的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四、镇街对简政扩权的迫切期盼

(一)清理界定:确保镇街职责归位

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上级政府及区级职能部门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职能职责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执法谁负责”等原则,科学界定上级政府、区级职能部门和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在镇街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权责关系,避免滥用“属地管理”原则和“目标责任书”,将区级部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和责任下沉到镇街,确保镇街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缺位、不越位、能归位,真正负起本区域改革、发展、稳定的责任。

(二)机构放收:凸显科学实效宗旨

20__年以来,设在镇街的教育、国土、司法等多个部门管理权限上收,加之过去上收的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等部门,镇街履行职能的基本权力已掌握在上级主管部门,镇街领导尽管投放大量精力对其“协调”,最终难以实现“统筹”。为此,多数镇街盼望以“增强统筹发展能力,培育壮大镇街区域经济,促进镇街社会和谐”为出发点,上级的直管部门设置应实行“一镇一所”,并坚持“依法下放、能放则放”原则,将区级部门派驻镇街的机构一律下放给镇街管理。少数镇街认为现在已上划的职能部门,有的工作已步入正轨,有的上划时间并不长,建议维持现状,以维护区委、区政府决策的严肃性。

(三)双重管理:名实相符必须到位

目前,垂直机构双重管理工作很不平衡。镇街对一些直管部门的领导、管理、监督难以到位,对其负责人的任免、交流、考核难以协管。镇街期盼相关部门细化镇街直管部门“双重管理”办法,凡直管部门的党团关系应实行属地管理,其负责人的任免、交流应征得镇街党(工)委同意,主管部门对派驻机构及其负责人考核应征求镇街意见,赋予镇街对直管部门及其负责人履职情况评议权。

(四)行政审批: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建设项目审批的部门太多,一个项目少则几十多则上百道程序,待审批手续办完,市场形势已时过境迁。镇街建议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项目,凡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也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审批,应实行“见章盖章”和“备案制”。对农村公路、小城镇建设项目,在资金下达前已有区级部门多次审查,不必再多次进行项目会审。城镇规划区外的小型项目建设涉及的规划定点、建设许可、质量监督等审批事项,相关主管部门可下放或委托镇街负责。不需区级财政补助投资额在50万元以内的建设项目,可下放给镇街会审。物业公司年审、社区医疗服务站(室、点)的审批及年审,占道开挖、停(洗)车场及广告牌(栏)设置的审批,社区和街道办事处应签署审核意见。赋予镇政府婚姻登记权、零星树木采伐审批权。

(五)行政执法:“看得见”与“管得着”结合

镇街行政执法管理项目繁多,点多面广线长,具有执法主体资格的区级执法部门人少事多,鞭长莫及。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已成为我区行政执法的常态。镇街建议按照依法行政、权责一致原则,适当下放执法权,实现行政执法权与行政执法责任有机统一。目前,可向镇街下放或委托规划、建设等违章处罚权和安全监督处罚权,矿山和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处罚权,道路交通安全处罚权,文化监管执法权,劳动监督执法权等。

(六)事权下沉:权责对等切勿简单化

近年来,社区居委会已承担了22个职能部门的40余项工作,供销社、二轻企业、物业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等事权也放给了镇街。区级主管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将一些由自己承担的责任下沉到了基层,相反,相关权力却未随之下放。将困难和矛盾、麻烦和责任简单化地放给基层,镇街希望这种现象不能再出现。

(七)财政体制:激活镇街发展积极性

目前,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解除了镇政府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但奖惩激励机制乏力,难以真正调动镇街抓发展、促增收的积极性。有的镇建议兑现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政策承诺;扩大镇级分享税种,提高税率分配比例;科学安排区内项目资金;委托镇街对辖区内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加大单项工作考核和奖励力度。

五、新一轮镇街简政扩权的建议

(一)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简政扩权,实质是上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管理权限的下放及利益的下倾。没有上级政府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支持,不仅政难“简”权难“扩”,反而可能一有机会就强化上级政府控制权。只有上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形成镇街简政扩权的共识,才有可能聚汇合力,主动放权。在简政扩权的认识上,应重点解决镇街职能是强化还是弱化,有无必要增强镇街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问题;区和镇街两级管理层面,如何实现“人、事、财”,“权、责、利”相统一,如何正确处理“主管负责”与“属地管理”关系,以及“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等问题。如果在这些根本问题上达不成共识,在当前这种状态下,__区镇街简政扩权的构想便难以梦想成真。

(二)明确目的,锁定走向

向镇街简政扩权,目的是增强镇街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区域科学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受权力配置制约,镇街在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能力上基本不具备,真正能够履行的职能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因此,镇街简政扩权,上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在有利于镇街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两个方面下功夫,镇街也应围绕加强社会管理和搞好公共服务切实转变职能

。(三)遵循原则,理性扩权

要防止镇街简政扩权出现急躁、盲目、简单化现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依法行政原则。镇街简政扩权应与法律、法规、规章相衔接,要“简”之合理、“扩”之有据,按法定程序运作。二是开拓创新原则。简政扩权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坚持从__区镇街的实际出发,在现行法律、法规、规章柜架下有所突破。三是权责统一原则。按照“人、事、财”匹配,“权、责、利”统一的要求,尽可能理顺区政府和上级政府职能部门与镇街的关系。四是循序渐进原则。简政扩权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现行法律法规和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气候等诸多因素制约,只能依条件成熟度作决策,不可一步到位。五是镇街区别原则。镇与街分属农村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管理方式有较大区别,上级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半径直达程度也不同,镇街简政扩权,不可一刀切,不宜搞一个模式。

(四)方案择优,贵在可行

根据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要求,以及正在推行的“大部门”体制改革背景,__区镇街简政扩权可考虑以下三套方案。

1、及时还权、适当扩权(小方案)

鉴于全国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即,可在不清理区政府及市、区主管部门与镇街职能,不理顺“条块”关系,维护区委、区政府上划机构决策严肃性的前提下,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还权。由组织部门牵头,按照“双重领导”、“双重管理”规定,对镇街垂直管理部门的主管和协管关系进行全面清理,摸清“双重领导”、“双重管理”越位和缺位原因,完善其干部任免、人员调配、评议考核、事权责任、经费保障、党团关系等管理办法,并确保及时到位和长期坚持。此外,对过去长期由镇街行使的单项工作激励权、预算内资金自主支配权等,清理后还权于镇街。二是扩权。由区行管办牵头,行政审批主管部门配合,对镇街为民服务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对可以委托镇街的事项,全部委托镇街审批,上级行政审批部门在镇街的审批事项,一律进入镇街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审批。由区法制办牵头,行政执法主管部门配合,对现行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可以委托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承担的相应执法权,行政执法部门应当依法将这部分执法权委托给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区财政局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和“费随事走”要求,进一步扩大镇街对财政资金的调控权;对镇街区域内的国有资产,可原则上委托镇街管理。根据实际,将人事干部由区委组织部任免下放给镇街任免管理。

2、适度简政、深化扩权(中方案)

在区和镇街管理职能不作全面清理和界定的前提下,在简政扩权小方案基础上,司法所、中小学校、畜牧兽医站等下划镇街管理;将人口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站与卫生院合并(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允许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镇依法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允许镇政府开展农民住宅产权登记试点,采取异地置换方式、鼓励边远山区农民转移到小城镇落户就业。整合财政各类专项资金,采取竞标方式向镇街进行重点投入。将主管部门派驻镇街的机构及主要领导干部纳入镇街考核体系。

3、深化改革、强化镇街(大方案)

在前两个方案基础上,按照上级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和镇街机构改革部署,全面清理界定区和镇街的职责与权限,按照“人、事、财”,“权、责、利”一致原则和“看得见的必须管”,以及“依法下放、能放必放”等要求,全面下放主管部门派驻镇街机构的管理权限,增大委托镇街进行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强度,增强镇街抓发展、保稳定、促和谐的统筹协调能力。

第三套方案,目前实施的条件暂不成熟。第一、二套方案,实施的条件已完全具备或基本具备。建议区委对所选择的方案作进一步完善后,抓紧实施。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篇6

一、基本情况

一是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我镇从20__年11月份起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建设项目,目前建成并已投入使用,建设规模达400㎡,分别设有:书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娱乐室、培训教室、多功能活动厅、办公室、管理用房等,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共计60万元。通过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改善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硬件设施建设,增强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运行活力,提高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服务水平。二是工程资金切实保障到位。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我镇的努力下,我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资金都由中央和省、市、区、乡镇五级财政配套,共争取上级资金40万元(含设备费10万元),不足部分由我镇财政自行承担。我镇根据综合文化站工程建设进度,做到专款专用,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完工。三是文化活动初显生机。我镇充分发挥文化站载体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20__年,举办了“五月五、庆端午龙舟赛”,并参加宣州区第三届龙舟赛,成功举办了送文化下乡(文昌篇)活动,组织我镇男子篮球队参加了宣城市“宣酒杯”男子篮球联赛,并取得了好成绩,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和“重阳节敬老活动”日,我镇女子军鼓队进行了慰问演出,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基本思路

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是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质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具体措施,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有利于满足辖区人民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低收入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良好形象,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着眼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着眼于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基本职能作用,着眼于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努力实现文化服务中心设施免费开放,向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三、具体措施

1、我镇综合文化站于20__年9月份正式向公众全部免费开放。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所有免费开放项目实现规章制度健全,服务内容明确,保障机制完善。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包括:书报刊阅览室室、电子阅览室、培训教室、多功能活动厅、娱乐活动室等;普及性的文化艺术辅导培训、时政法制科普教育、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公益性展览展示、体育健身、培训基层队伍和业余文艺骨干、指导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要维护好综合文化站的公益性质,不得以拍卖、租赁等任何形式改变公共文化设施用途,挪作他用。建立免费服务公示、预告制度。所有免费开放场所都要建立免费开放公示制度,在显著位置公示免费开放的管理办法、政策措施、服务项目、开放时间、观众须知等制度。开放时间为每周不低于40小时。具体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下午13:00—17:00。

2、工作要求:一是加强领导,强化宣传。为进一步推动免费开放工作的深入开展,建立免费开放工作机制。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扩大免费开放的公众知晓率,吸引广大群众走进文化场所,为免费开放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我镇综合文化站站长是免费开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周密计划,科学安排,合理分工,责任到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紧扣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到三个结合:把免费开放工作与当前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文化站工作紧密结合进来,与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紧密结合起来,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克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免费开放工作任务按期圆满完成。三是加强管理,制定措施。我镇综合文化站要围绕基本文化服务功能,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形式、手段,开展流动服务、联网服务,向城乡基层延伸公共文化服务,拓展服务领域。在实现均等普惠的基础上,逐步增设个性化服务,重点加强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特殊人群的对象化服务。切实做好免费开放的前期准备工作,充分考虑免费开放后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制定切实可行、严谨细致的免费开放工作方案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免费开放后的公众安全、资源安全、设施设备及安保消防安全。四是加强监管,提高服务水平。我镇在上级文化、民生部门的指导、督促下做好免费开放工作,并对综合文化站实施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考评,对免费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沟通、协调并切实帮助解决。

四、存在问题及分析

从调研反映的情况来看,虽然我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建设步伐较快,管理也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但仍存在管理水平不够高、发挥作用不明显、专职人员不到位、活动开展不主动等问题。突出体现在:

(一)文化站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后,由于缺乏人员编制,管理人员大多兼职,不能全心身心投入到文化站工作上来,文化站管理的稳定性和开放时间受到了限制,不能发挥其功能作用,不能满足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站管理人员大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文化站管理规范化程度不高。

(二)文化站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文化站都配备了10万元文化器材设备,招标采购了电脑、书柜、桌椅、照相机、摄像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上千册图书等。文化站设置了“四室一厅”: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图书阅览室、办公室和多功能活动厅,无论是从功能、结构还是硬件、软件上都能满足乡镇文化站的基本需求,但没有专人的维护管理、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必将浪费,违背了建设此项工程的初衷。

(三)文化站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后,如果不能及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文化站管理走上规范化道路,就势必会使这项“民心工程”变为“政绩工程”。各级应对文化站后期运行维护给予经费支持,安排人员编制,配备专职人员管理,给予相应的工作报酬或补贴,同时在文化乐器、图书更新方面安排资金,在文化站开展文化活动方面安排经费,确保文化站的正常运作。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篇7

关键词:文化站;作用存在问题;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25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97-02

所谓“角色定位”,就是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中重新审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性质、特征、功能、使命和作用,找出不适应新时期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甚至阻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制度,进而确立综合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位置。这既是加快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具体化的题中之义,又是不断完善综合文化站体制机制的内在措施。

本文在分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在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作用及存在问题,提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要认清角色、强化职能、优化服务的几点思考。

一、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与作用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是党和政府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文化发展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一)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唱好主角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而文化站干部又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村级公共文化事业的规划建设离不开文化站去指导,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更离不开文化站去履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乡镇文化站去组织实施,乡镇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文体团队的管理更需要乡镇文化站去发动、去发展。

(二)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当好配角

一方面,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通过组织开展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资源的普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含,使一方山水富有灵气和文化特色,以提高文化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积极开发越剧、民间吹打、竹编、木雕、泥塑、石雕、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表演项目,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致富一方的特色产业。

(三)在管理文化市场中履行职责

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整治,不断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规范经营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一方面,对城镇、乡村的文化市场进行日常巡查,发现违反文化市场管理规定的,及时上报文化稽查大队依法查处。另一方面,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在对文化市场经营行为依法进行管理的同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对经营者提供全面的人性化服务,积极维护文化市场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中面临的困惑与难题

(一)双重管理的问题

目前,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受乡镇政府(街道)日常管理和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业务指导的双重领导。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站与其他部门合并,乡镇文化站经历了从文化站到文化广播电视站的演化。文化站对应宣传、文化、广电、体育等多个部门,职能上表面看是得到加强,但机构性质界定不清,部门关系不能理顺,实际上是不同程度受到削弱。乡镇文化站财产管理权、工作安排权在当地政府,业务主管部门虽有人事管理权、却难以调配使用干部,文化站人员不能流动,缺乏活力。

(二)双重角色的问题

据统计,嵊州市22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在编干部有50多个,但专职从事文化工作的几乎为零。乡镇综合文化站干部常年充当乡镇干部和文化员的双重角色,常年累月为乡镇政府完成中心任务,文化工作职能相对弱化,不太有时间去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出现了文化员专职不专干的现象。个别乡镇(街道)经常变换文化员的工作部门,有的则长期在编不在岗,有的文化站长是身兼数职,不务正业,导致文化站难以安下心来从事文化工作。

(三)双重职能的问题

文化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虽然明确规定了基本职能和主要职能,但乡镇综合文化站究竟管什么、怎么管一直没有解决好。一是服务职能主次不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就像一个小文化局,事无巨细一把抓,管了不少不好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二是管理职能相对弱化。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权力层层上划,而工作责任层层下压,文化部门的工作任务层层加码,导致权力与责任不相称,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没被赋予权力,只负责任。

三、找准综合文化站的角色定位

(一)理顺管理体制

在综合文化站管理体制上,合理划分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与乡镇的职责分工。要在政策层面明确乡镇(街道)对综合文化站在编制、待遇、设施及经费保障等方面的行政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县(市、区)文广新局对综合文化站的业务指导和绩效考评。要进一步明确乡镇综合文化站是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家最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通过乡镇综合文化站法人登记,赋予独立法人主体资格,确定一名专职的文化站站长为法人,使乡镇综合文化站具有自主管理权限,并在组织形式、人员、经费上有更多的自。

(二)创新服务机制

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对文化站全年目标任务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的项目责任管理。一是实行站长负责制。站长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充分尊重站长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业务管理等方面的自和决策权;对站内管理人员由站长聘用,并有权检查、督促本站干部岗位工作职责完成情况。二是推行包片联线制。按照地理位置和传统习惯,将本乡镇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工作片,每片安排一名干部负责该工作片所辖村的文化工作。同时规定每人至少联系一条业务线,按照量化事项和责任到人的工作要求,落实每个人员的岗位职责和任务,避免职责不清、工作推诿等现象的发生。三是推行矩阵式管理。为破解文化站人少事多的困境,在工作中应推行矩阵式管理,明确每一项目的负责人、具体责任人、进度、要求等内容,并按纵向排列项目名称、横向罗列项目的要求,使全年任务呈矩阵排列,将项目转化为矩阵管理图,纲举目张,井然有序,成为全年项目管理的总纲。

(三)发挥职能作用

一方面要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在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应突出综合文化站的公益性地位,制定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的服务标准,完善免费开放公示制度和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向社会公开文化站服务时间、内容、标准和程序,认真做好日常接待、活动引导、资料提供和内容讲解等工作,进一步拓宽送文化下乡的途径,搞好供需服务的有效对接,为农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另一方面要增强行政管理职能。明确工作责任,理顺条块关系,界定部门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执法责任,承担市级部门委托给综合文化站的文化市场管理等相关行政执法授权事项,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篇8

根据开州委编办发〔2021〕37号文件要求,我镇对机关各综合办事机构和镇属事业单位站所悬挂的机构牌子进行了全摸底清查,现将自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机构挂牌情况

我镇悬挂的综合办事机构的牌子有14个,其中,10个综合办事机构牌子,4个加挂牌子,分别是:党政办公室、党建工作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挂统计办公室、乡村振兴办公室、农村经营管理办公室牌子)、社会事务办公室(挂卫生健康办公室牌子)、平安建设办公室、规划建设管理环保办公室、财政办公室、应急管理办公室、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人民代表大会办公室。镇属事业单位站所的牌子7个,分别是:中和镇农业服务中心、中和镇文化服务中心、中和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所、中和镇退役军人服务站、中和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中和镇人居环境服务中心、中和镇水利服务中心。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篇9

一、乡镇站所事业单位运行管理的现状

我县属于一类县,共有10个乡镇,乡镇人口较大约20.6万,其中一类乡镇5个,二类乡镇5个,全县乡镇共有行政编制351名,另有25名工勤事业编,在编322人(含工勤25人),空编较大。但我县乡镇站所事业编制为655名,其中全额事业编制是497名,是伊犁州直八县一市事业编制最少的,少于三类县的乡镇事业编制。实际在编892人(其中自收自支158人),是全州直各县(市)乡镇供养事业站所人数最少的。

二、乡镇站所事业单位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从乡镇事业站所设置数量上看,乡镇事业单位设置过细过小和不规范,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目前,全县乡镇事业站所共149个,事业单位登记率是65%,而不具备事业法人登记条件的就有51个,占乡镇事业单位总数的34%,乡镇事业单位设置过细过小和不规范、综合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是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登记率的瓶颈所在。

(二)从机构体制、运行管理和服务机制上看不合理、不规范、不到位现象严重

一是乡镇条块分割,关系难以理顺。主要表现在权力在"条"上;责任在"块"上,上划和集权化的趋势较强;二是乡镇事业站所行政化,管理上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分不开"即:政事没有完全分开,管理与服务没有分开,非法人与法人在社会活动上没有完全区分开;三是经费投入不到位,技术服务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还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经费收支不平衡,管理不规范,造成了拖欠人员工资等一些影响事业单位深化发展的问题;四是事业单位内部岗位编制结构与干部结构管理不到位,很多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由于知识、年龄、民族结构老化和不合理,混岗很严重,干部管理上显的混乱。

(三)从机构配置方面看,很多方面明显滞后

随着乡镇党政机构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和深化,乡镇事业单位的职能任务、服务方式、运行机制、干部队伍结构、经费管理形式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很多方面已不能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卫生院、农业机械管理站受到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冲击较大,表现为经济效益处于滑坡趋势,竞争力不强,社会效益跟不上需要;有些事业单位职能任务弱化或发生转移,如:农税所的工作内容已完全转移;有些技术和社会服务部门"单打一"形不成技术和社会综合服务的优势,如:大农口的农业技术、林业工作站和畜牧兽医等事业,农保、社会保险和残疾人等社会保险事业,还有文化和广播等事业单位都设的比较细而散,形不成综合服务的优势。三、对三个问题比较突出的重点事业单位改革调整意见

鉴于上述问题,我县于*年上半年,组织了由相关部门组成的调研组,对乡镇事业单位从管理到职能任务及运行机制进行了乡镇站所、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主管局三个层面的专项调研,并重点对乡镇问题比较突出的卫生院、水土所、农机监理三个事业单位的机构及运行管理体制提出调整意见。

(一)对乡镇卫生院的调整和改革意见

我县共有9个乡镇卫生院和3个国营农牧场卫生院,共核定事业编制241名,实际在编179名,存在的主要要问题是效益不好,功能没有发挥。主要原因:一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空编空岗较大,进人渠道不畅。目前具有医师资格证人员的平均只占到卫生院的25%,而且年龄偏大,其中知识技术老化不能看病的约占三分之二,医疗设备落后,经费投入不够,门诊量严重不足,有的卫生院包括处方人数年门诊量才几百人,收入严重不足,又实行的是经费差额管理,干部职工只能发70%的工资,医务人员没有积极性,患者没有安全感;二是运行机制缺乏活力。面对大市场,特别是面对个体医的竞争,其传统的被动的行医方式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三是乡镇初级卫生合作医疗的规划、组织、管理和实施没有开展起来,确乏公共医疗保障的运行机制。

综上所述,根据自治区和自治州关于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并结合我县的实际,我们认为可做以下调整和改革:

从乡镇卫生院承担的三大职能任务和工作量分析:一基本医疗服务是面向社会,带有经营性、竞争性和市场化的,应坚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操作和运行,经测算这部分工作人员约占乡镇卫生院工作量的85,7%;二是公共预防保健(包括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免疫),这部分是纯公益的工作,应纳入全额事业管理,这项工作在各乡镇积极配合的情况下,其工作人员约占到各卫生院的14,3%;三是初级卫生保健和合作医疗工作是建立在前两项工作基础上的,是一项社会保障制度,需要由县政府或卫生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才能更好地保障和促进乡镇卫生医疗体制的改革、建设和发展,为此我们建议:

1、将各乡、镇、场卫生院医疗服务部分(按85,7%),分片化为县直两所综合医院的附属或分支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分级核算,垂直管理。主要解决:一是人力资源可以按结构重新合理的整合,现有的资源可以充分的共享;二是在统一领导下以可由市场竞争对手转为经济技术上合作与互补的伙伴关系,就形成了综合服务的优势,从而增强了适应市场的竞争力;三是执行行业管理为主的政策可以提高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增强培训与交流的力度,从而不断提高整体的医疗服务水平。

2、将公共预防保健(包括卫生防疫,妇幼保健、计划免疫按14,3%划分)仍然归属为乡镇事业单位或与乡镇计划生育指导站合署(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在乡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共同承担乡镇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

3、在片区医疗卫生体制的基础上,由县政府制定和实施乡镇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合作医疗制度。

(二)对乡镇水土所的调整和改革意见我县共有10个乡镇水土所,共核定40名自收自支事业编制,现在编43人,是目前各乡镇唯一行政性收费的自收自支单位。按政策规定各水土所人员工资是从本乡镇区域收取的水费总额中返还15%用于发放职工工资,另返还5%用于办公和用工补助。其目前在体制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经费收支"入不付出",特别是累欠职工工资及福利保险金约近千万元,主要原因有政策和管理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政策上主要是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加大对行政审批清理清查,已取消了很多收费项目,规范了水费的使用限额和比例,减少了对地方常规性水利建设的投资;另一方面在经费支出管理上长久以来是行政指令性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前些年在洪水灾情较严重或乡镇水利工程有资金缺口时常超计划动用水费和挪用职工工资;同时在管理上还存在关系不顺,责权不明如:"人、财、物"不统一,管人的管理不了经费,有11个乡镇管理的水库,管水库的确不承担任何安全事故责任;管经费的管不了人,对乡镇长期由乡镇聘用临时工没有办法清退;还有不能足额收缴水费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根据乡镇水土所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来分析,其主要是为农村水利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与管理保障,具体负责农村水利工程的规划、勘测和设计,负责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从我们调研的实际情况看:一是真正能够独立完全承担起这一工作任务,有资质条件的专业干部并不多,只占53,5%,而且80%的都是初级职称,所以有很多乡镇水土所的干部混岗较为严重,有的就干脆成了专门收水费的水管员了;二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一事一议"制度的推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都社会化或市场化了,他们的规划管理职能已明显弱化,大的工程又做不了;三是有80%乡镇党委、政府领导认为只要明确其为乡镇服务的职能任务,上划管理是完全可行的。因此,我们认为:

1、乡镇水土所按照"人、财、物"和"责、权"相统一的原则,可以由水利局实行垂直上划管理。

2、在上划管理的基础上由财政、水利和人事劳动部门按有关政策统一制定一个具体的人员工资及社会福利、保险管理办法。

3、清理债权债务,清退聘用的长期临时工(约11人)。加大向上争取统发工资的政策。制定清欠计划。同时随着"水"资源的商品化,可推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首先保工资,严禁行政命令式的超支,乱支水费问题。

4、进一步明确法人责任主体,根据任务量和服务范围大小重新核定编制,整合人力资源,使人员所需经费与水费转移支付经费基本相等。

(三)对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调整和改革意见

我县共有10个乡镇农机工作站(包括农机监理),共核定86名全额事业编制,现在编142人,专业技术人员100人,占70.4%,是目前各乡镇事业单位中为数不多带有行业执法的事业单位。其目前在体制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受社会化市场化影响比较大,表现为"一强一弱"既:在执法管理上较强,农机办证率平均占应办证农机具的50%左右,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从数据上看农机监理执法力度还不够,关系不顺,管理不到位,还需要调整加强综合执法;但在社会化服务上弱化了,竞争力不强,特别是在服务效益上,处在一个逐年滑坡的境地。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

1、根据伊州机编办字[*]56号文件,统一将十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一名农机监理人员连人带编收归县站管理,这10名再加原县农机监理站13名,共计可配置23名,实行行业垂直管理,规范执法,从而加强综合执法力度。

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篇10

关于乡镇改革各机构运行情况的汇报

县编办:

按照县编办《关于巩固深化乡镇和街道改革成果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我镇高度重视,立即安排专人,对照调研内容进行梳理汇总,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机构建设情况

按照涞水县两办印发的《关于印发<涞水县深化乡镇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涞办字〔2020〕10号)要求,我镇积极开展了乡镇改革工作,形成了以增强党建为抓手、融合审批服务与执法力量为重点、以工作实效为考核标准的工作总格局,于2020年6月成立“四办、一队、一站、两中心”,即党政综合办公室、党建工作办公室、应急管理办公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办公室、综合行政执法队、退役军人服务站、行政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8个机构全部按照工作职能和负责事项开展工作。义安镇核定编制59名(行政编制31名、事业编制28名),其中党政综合办公室编制10人,党建工作办公室编制5人,应急管理办公室编制5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办公室编制5人,综合行政执法队编制11人,退役军人服务站编制3人,行政综合服务中心编制8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编制6人,全部按“三定”方案编制要求配齐了工作人员。审批服务事项完善了授权交接手续;审批服务事项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在行政综合服务中心进行了公开公示;承接下发权限19项。综合执法事项已履行委托交接程序;行政执法各项制度、执法流程已进行了公开;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事项在公示栏对外公开;承接下放权限112项。

二、机构运行情况

我镇8个工作机构全部按照自身工作职能正常运行,按照优化协同高效原则,实现了职能转变,实现了职责界定清晰又紧密衔接,职能配置做到了无空挡、无遗漏。各机构内部实现了深度融合,工作效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审批服务、综合执法等平台运转平稳顺畅。我镇按编制要求成立了由11名人员组成的综合行政执法队,加强了综合执法队伍人员力量,按照县司法局有关文件对执法人员开展了培训,使其知晓乡镇承担的综合执法事项;完善了执法装备配备,统一执法服装,配备了强光手电、执法记录仪、执法车辆,执法队员实行持证上岗。

三、乡镇内设机构与县级派驻机构、县级职能部门的关系

我镇内设机构与县级派驻机构基本实现了协调联动,按职能开展工作,工作力量进一步融合,形成了上下联动、共同参与的机制,与县级派驻公安、司法、市场监管等机构协调配合,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我镇与县级职能部门特别是综合执法机构,主动对接,相互配合。同时进一步厘清综合执法队执法职责与其他内设机构监管职责边界,在建立基层综合执法协调配合上进行深度探索。

四、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存在“放得下、接不住”的问题。

目前综合行政执法队人员配备合理性不充分,办理执法证条件限制,多数执法队员不能办理执法证,对实际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客观上造成了人员混编混用情况;缺乏精通乡镇综合执法的法制审核人员和执法人员,而且下放的行政处罚事项涉及部门较多,涉及的法律及行政法规较多,加之基层工作范畴比较广,乡镇干部大多身兼数职,短时间内执法队伍不能熟悉所下放的相关执法事项,造成了“放得下、接不住”的问题。

2.与县级职能部门、县级派驻机构协调联动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县级派驻机构同时接受派驻部门和所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业务工作接受派驻部门指导,日常工作接受所在乡镇的统筹管理,同时其职能与乡镇内设机构职能存在一定的重叠交叉,乡镇内设机构与县级职能部门对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造成了协调联动上的滞后和阻塞。

五、意见建议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一下意见建议:

(1)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一是把好乡镇执法人员上岗关,所有执法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相关培训并取得有效执法证件,凡是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一律不予发证,不得从事行政执法活动。二是加强执法人员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素质。三是抓好执法人员业务学习培训,建立定期学习考评制度,督促执法人员常态化学习各项法律法规知识,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素质。四是加强执法人员廉政教育,不断强化执法人员拒腐防变的意识,确保乡镇执法队伍健康发展。

(2)加强协调配合

乡镇和县级部门应主动加强协调配合,配合县级部门对乡镇工作的指导,特别是对极易发生的执法事项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程序的培训。切实加强派驻机构与乡镇内设机构力量的融合,促进各类资源在乡镇层面的整合协调、联动支撑,进一步强化乡镇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能力,着力解决乡镇责大权小的问题。

下一步,我镇将进一步加强对各内设机构的日常管理和各项保障,进一步健全考核和管理制度,巩固乡镇改革成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