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反思十篇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反思十篇

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4:17

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高职美术;课堂创新;反思体会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美术专业人才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加。高职美术教育为基础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以及向社会输入优秀专业人才的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的使美术教育的发展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对高职美术教学课堂进行创新发展与反思体会,成为提高高职美术教育水平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实际的高职美术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在结合学生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对美术类人才的有效需求的前提下,以创新的发展观念对美术课堂的教学活动进行一定的创新发展与反思体会。在使美术教学反思能够发挥一定的促进意义的同时,不断加强高职美术教育的专业实践活动,使高职美术教育的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促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接受美术专业技能的教育,为将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

一、关于高职美术课堂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前,随着高职美术教学规模以及教学水平的显著提高,高职美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目标,逐渐被高职院校忽略,取而代之的是高职美术教育的片面性、局限性发展。在高职美术课堂,学生只是片面的学习画图,而美术教师只是依据教材的相关专业理论进行讲解,不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职业素质,使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一直无法得到显著的提升。另外,美术教师对于高职美术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解程度不够。美术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常常受到教学计划的影响,无法将其正常的教学水平发挥出来,这也是造成高职美术教学水平提高缓慢的重要原因。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无法明确高职美术教学的培养目标,致使其在工作中,不能按照具体、科学的教学计划进行专业的美术教学。因此,高职美术教师往往按照绘画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制定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片面的追求美术教学效果,忽视对学生美术综合技能的培养。长期发展下去,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与社会实践发展产生脱节的状况。学生在经过高职美术专业的系统学习后,可能仍然无法胜任其应该从事的相关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对美术类人才的有效需求。

二、关于高职美术课堂的创新发展与反思体会的相关分析

(一)适时转变高职美术教育观念以及教学体系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适时的转变高职美术教育的传统教学观念以及教学体系,成为新时期高职美术专业提升发展空间的重要前提。在高职美术的教学活动中,应以美术实践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在实践性原则下及时的调整美术教学的课程计划,力求充分结合各门学科的发展优势,构建一套具有特色的美术专业课程。使学生通过专业的、科学的美术课程,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高职美术课堂的创新教学发展。同时,结合高职美术教育发展的水平,构建科学、合理的美术教学体系,对实现高职美术教学课堂教育水平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美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不断的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美术综合素质。

(二)进一步丰富高职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

随着高职美术教育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完善高职美术教学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课堂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美术综合素质,是当前高职美术专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在高职美术课堂中,美术教师应更加重视和完善美术教学的实践内容,将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在社会相关专业就业中的适应能力作为美术专业的教学目标。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开设中外美术史以及优秀作品的赏析实践课、创作理论课以及中外美术艺术概论、现代文学等相关课程。并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重视造型基础课以及创造基础课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美术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一定的素描、速写、色彩搭配、平面设计、立体构成等基本的美术技能。使之在未来的社会岗位上,能够更好的发挥专业的美术技能。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不断发展的高职美术教育工作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高职美术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不断的引起高职相关教育者的关注。改善过去高职美术课堂教育活动缺乏实践的关键性问题。美术教学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应用美术技能的能力,促使学生在专业的实践活动中挖掘美术的灵感,增加其进行美术创作的机会。使高职美术教育的发展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美术教学实践活动确立为重要的教学活动。另外,高职美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要注意与社会实践的环节相结合,丰富的美术实践活动,会在无形中促使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美术专业人才的有效需求。使之可以在未来的相关就业岗位,更好的发挥其自身的美术专业才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美术课堂中进行的创新发展与反思体会,对高职美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高职美术课堂的实际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应适当的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社会对美术类人才的有效需求,对美术课堂进行一定的创新发展,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将来的发展以及就业,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同时,在美术课堂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教学的相关反思,使美术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体会中,逐步提高美术教学的水平,更好的促进学生艺术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勇.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环节问题分析[D].南京艺术学院,2009.

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分析;反思;自评;他评

近年来,教师自我分析与反思能力成为世界各国备受关注的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成为促使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和促进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自评在先、客观认识,他评结合、提高能力,两者相辅相成,以提高自身素养。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进行反思与分析的:

一、自评在先,客观认识

首先,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评价通常会带来压力,压力会促使评价者进行反思。这将有助于教师增强其内省的自觉性,促进其反思能力的提高。

其次,自评改变了教师原来消极被动的被评价地位,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员。这一转变,将极大地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即教师不再是以消极的从事教育活动的技术人员的角色来按照程序复制或照套那些有效的教育学行为,而是以一种主人翁的方式主动自觉地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重视自己行为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活动、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变得注重教育教学观念和技巧的内化,促进自己向专业化发展。

此外,通过自评,教师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步和努力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不仅是一次自我提醒、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促进成长的过程,同时还有助于学校全面掌握信息,客观分析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对教师做出公正的评价。

而自评主要是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全面发展状况进行反思,包括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因此,我勇于面对不足,以公正、客观的态度进行评价,并通过认真思考找出改进办法。如:在参加完省艺术特色学校验收课后,我书写了《圆圆的世界》一课的教学反思,我认真分析了不足之处,在解析关于圆的特征一环节时,光用语言说:是“一个封闭的圆”不够直观,应用实际演示或多媒体演示更为形象,便于学生理解等等,使这一课更加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他评结合,提高能力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由于职业习惯化的原因,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很难看到自己的“盲点”。因此,多渠道获得信息,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这种现象的产生,帮助自己,发现被定势和习惯掩盖的问题,必须重视学生、家长、校长和同行的评价。特别是同行的评价尤为重要,因为同行比较了解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特点、教学要求和美术教学发展趋势,能敏锐地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提出中肯的意见。

我在上《森林晚会》一课时,先请来了校长、主任以及美术组的同仁请他们来听课、评课,他们提出以下几点,值得我重视与改进:(1)表扬鼓励时,语言比较单一。仅仅是“你真棒”、“不错”等几句简单的套话,应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如:色彩涂得鲜艳,手工做的精致等等,丰富评价的范围和内容。(2)结尾仓促。应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我表现、体验成就感,体会成功的喜悦……因为有了他们的评价和帮助,我在全市对外开放活动中,这一课获得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这也促使我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能力是什么。也许教师的板书和口语表达能力已不再是一堂好评的必要条件了,只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发展。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便是一堂好课。

三、量化积累,及时调整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除了书写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外,还正常记录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事件、想法……就象学生的“成长档案”一样,常用《美术课堂教学评价表》给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存档,这张表方便实用,可以自评,也可以学生家长领导同行进行测评,以获得更多的一手资料,调整自己教育教学行为,并及时制定改进计划,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促进自身的提高,认真思考找出改进办法,形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对美术教育的各种要素加以调节,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认为,评价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通过评价获得反馈,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自评与他评结合,一定会促进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使我们教师在分析与反思中发展前进,更加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创新发展新课标。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寻求新的路径,“以变应变”,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与时俱进,开创未来!

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反思篇3

   1.艾斯纳美术教育价值

   艾斯纳认为艺术是人类视觉经验的领域可以表现为美感经验,美术教育对人类经验和理解力的独特贡献,他得美术教育价值论包含了审美和实用进一步挖掘美术教育的价值,他在美术教育中不论是社会中心论、儿童中心论及学科中心论的提出,还是工具论、本质论两大派别,他认为工具论强化艺术的工具性价值,理论基础过于狭窄,儿童与社会需求的问题是价值观一个方面。

   艾斯纳为代表的学科中心论认为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本身的人类思想和精神的贡献,他赞同朗格的“概念的主要作用是人类交流的工具”美术有独特的价值及美术创作能弥补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他反对罗恩菲德的主张“反对成人的干涉”倡导教师教导的重要性及儿童图像创作能力及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DBae)美术教育形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创作作品,评论研究及探讨美术的本质问题,他还强调艺术的内在价值和本质特征并提出本质观点融入了美术教育的认识方面的价值给我们起到了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对艾斯纳的美术教育理论深入学习研究。

   2.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的弊端

   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至今受到各国的学习及研究,但我们还从全方面去研究艾斯纳的美术教育理论实践中的优缺点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对艾斯纳美术教育研究更加完整,艾斯纳提出的DBae美术教育理念有一种保守主义倾,DBae美术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些时间教师及美术批判界反映DBae过分强调四个领域知识太智能化由于学生年龄上的差异教授知识不成熟及DBae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风格及艺术形式单一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关键,以DBae存在问题来对美术教育思想及中国的美术教育的启示。

   二、艾斯纳美术教育的影响

   1.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的启示

   艾斯纳美术教育DBae打破了传统的美术教育框架,DBae美术教育思想告诫我们把握美术与其他学科综合适应的人文学科知识做全面素养性人才,受西方先进美术教育思想罗恩菲德的学生为创造性主题,他的学科教学为主的综合性美术教育体系,强调课程目标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不断完善美术课程的内容及美术课程经验,融合DBae两种美术领域知识体现美术独特性德课程体系及倡导的DBae美术教育思想强调综合学科的美术课程综合探索美术学习保持教学上的完整、系统性及严谨性使学生美术学习不断提高,老师作为辅助学生前进的主体,建立好师生关系提高本省专业性素养使美术教育形式稳固发展。

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反思篇4

一、有效教学策略

一是教学有效果。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二是教学有效率。高效利用教学时间指教学时间利用的高效率,在单位时间内教学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一般认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用的课时越少,课堂教学效率越高。教学效率应是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比值。教学投入是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人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的总和、教学产出是指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身心素质的进步、成熟,个性的成长,创造力的培养以及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三是教学有效益。指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及吻合的程度,并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评价。研究有效教学并不是不要教学质量,并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要使教学质量更高,教学行为更加规范,教学时间更加经济,教学结果更加显著。

《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研究步骤,我们在研究中主要抓住以下几个问题:

(1)追求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真谛。有效教学是学校经常谈论的话题,也是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效果、效率、效益上。学习成效是检验教师教学最有效的评价指标,因此,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以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宗旨,以教师的有效时间和课堂效益为观念,以实现教师的自身发展为基础。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是教学的生命,是对课堂教学有效思想与行为的研究,是推动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也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有利于凸显美术课程审美教育特点,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要求教师端正教育思想,展示专业精神,塑造专业人格,针对美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以美术课程新的理念、独特的教育智慧,促进教师积极探索美术课堂教学新思维、新方法、新途径、新资源,在追求有效教学的理想中积累教育智慧,实现美术课堂教学的真正有效,还原于美术教育的本质。

(2)研究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变化。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是我校自课程改革以来,在聚焦课堂教学中提炼出来的问题研究,是在美术教育课程改革深入研究中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课题研究,促进了美术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一是美术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在美术课程新的理念引导下,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有个性发展已成为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二是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了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三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发生了变化,教师普遍关注课堂三维目标的预设与达成,合理挖掘教材资源,增加了教学的开放程度,拓宽了美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思路,使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呈现新的变化和新的效益。

(3)深入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随着《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的深入研究,美术课程新的理念越来越显现出价值和积极意义。特别在研究的初期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美术课程的理念还处在相对滞后的状态,在思想、思维、方法、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有效课堂的研究。加强教学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方面。针对美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的模式基本未能确立,教学设计缺少应有的反思,教学过程还存在矛盾的冲突之中,教学的方法缺少针对性,教学的评价过于单一化,美术课程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使得常态的美术课堂教学暴露出非常态的问题,需要我们通过课题研究深入进行反思,针对问题提出有效教学的策略。

二、研究成果

1.提升了教师美术课堂教学研究的能力以水平。通过《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以推动美术课程改革为目标,聚焦了美术课堂教学,关注了有效教学策略,锻炼了一支队伍,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能力,提升了教师的基本素质。

2.增强了教师美术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让一大批美术教师在教育科研的平台上,展示了教育科研的能力与实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增强了科研意识,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

3.凸显了学校美术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色。通过《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培育了一批美术骨干教师,开发了一批美术校本课程,突出了美术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积极作用,展示了景泰县第一小学美术教育特色研究的成果,为景泰县第一小学的高质量的素质教育推进做出了贡献。

4.展示了课题研究在美术课程改革中引领作用。通过《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加快了我校美术课程改革的进程,教研依托科研提升,科研依托教研深化,加快了骨干教师的培养,展示了一批研究成果,对我校的美术课程改革起到了引领作用。

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依据内容要求

[作者简介]龙凯音(1971- ),女,湖北宜昌人,北方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美术教育。(宁夏银川75000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104-02

在美术教育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美术教师自身素质所限,更因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一种单纯的美术知识技能教学的现象。纯知识技能的美术教学,思想肤浅、内容单薄、作用单一,丧失了美术教育应有的教育性,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偏差。如果不纠正这种偏差,美术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和作用。其实,美术教育的育人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它具有多方面的素质教育功能。美术教育应该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全面发挥素质教育作用,纠正纯知识技能教学的偏差。

一、全面发挥素质教育作用的依据

美术教育全面发挥素质教育作用的政策依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精神。素质教育的内涵一是强调了“四有”教育,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二是强调了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三是突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归纳所强调和突出的三个方面的素质教育,可以明确素质教育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具体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知识素质(科学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包括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能力素质、创新素质等。素质教育的范围包括了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三个方面,而学校教育又包括了大中小学幼儿园以及成人、职业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总之,素质教育的范围是全方位的。美术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方面,不管它从属于哪级哪类教育,都应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范围之内,都应该实施中央文件所规定的、具有特定内涵的素质教育,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因此,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美术教育都应该贯彻执行中央文件精神,发挥应有的素质教育作用。纯知识技能的美术教学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美术教育全面发挥素质教育作用的科学依据,是美术教育自身的性质特点。学校的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设置美术课程实施美术教学来实现的。美术课程作为艺术类课程,属于人文性质的课程,因此它最鲜明的特点是具有审美性和文化性;美术属于造型艺术,以绘画、雕塑、工艺设计等为载体,通过诉诸人的视觉来表达和交流思想感情,因而又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的特点;美术课程无非是美术鉴赏和美术创作两个方面的内容,但无论是鉴赏还是创作,都是一种美术能力的表现,是美术能力就离不开相关的美术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因此美术课程便有了知识性和技能性的特点。美术课程由其性质特点所决定,具有思想文化教育、艺术审美教育、美术知识技能教育、情感思维教育、美术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功能。这就是说,美术教育的教育作用也绝不是单一的纯知识技能教育作用,显然纯知识技能美术教学不符合美术课程的性质特点和科学性的要求。

二、全面发挥素质教育作用的内容

美术教育根据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实施素质教育,所发挥的教育作用是相当全面的。不仅如此,美术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还有其独特的优势,更利于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素质教育的重点。以下就其发挥素质教育作用的主要内容试作具体阐述。

1.审美素质教育作用。学校开设的作为实施美术教育的美术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艺术类课程,它的第一要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管是绘画、雕塑,还是工艺设计,都离不开对美术作品的艺术鉴赏,艺术鉴赏的实质就是审美;即使是美术创作,实际上就是以美术形式为载体对美的创造,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也就是说仍然离不开审美。美术课程正是通过学生的美术审美实践,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

2.文化素质教育作用。美术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运用绘画、雕塑等美术形式反映人类的生活,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最重要的文化行为,反映人类生活及思想感情的美术作品自然就是重要的文化成果。因此,美术课程所进行的美术教育同时也是文化教育,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美术鉴赏或美术创作,了解人类的生活方式,体察人类的思想感情,从而传承人类文化,受到文化的熏陶,接受文化教育。

3.知识技能教育作用。这里所说的知识技能教育主要是指美术知识技能教育。学校的美术课程虽然不是一门纯粹的知识课程,也不是一门纯粹的技能课程,而是一门培养美术素质和能力的教育课程。但是,“美术教育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学科是知识的类别,美术课程是以美术知识为支撑的课程,美术课程通过美术知识的支撑以保证美术课程的科学性。因此,美术知识是美术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美术知识的掌握,一是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二是用以指导自己的美术能力培养。美术课程主要包括美术鉴赏和美术创作两大块内容,不管是美术鉴赏还是美术创作,都是能力的体现,美术鉴赏主要是审美能力,美术创作主要是美术实践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因此,美术教育的知识技能教育作用首先是为能力培养服务的,其次是涵养美术素养、辅助智力的发展。

4.心理素质教育作用。在美术课程的审美教育过程中,审美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观察美、感知美、体验美、理解美、评价美的活动,即对美的认识活动。是认识活动就离不开注意、观察、想象、思维、记忆等智力活动。由此可见,美术课程通过美术鉴赏和美术实践能力基本训练以及美术创作中的审美教育能够全面而充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美术是诉诸人的视觉的形体艺术。美术作品的创作者们运用点线面体、色彩、光线等美术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创造出个性化的美术作品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思想感情,体现自己的人格个性。因此,美术课程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的美术活动,特别是美术创作活动,除了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比如培养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健全学生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等。

5.创新素质教育作用。首先,美术课程中的美术创作,就是纯粹的艺术创造活动,学生通过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艺术构思,创作出高度个性化的美术作品,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彰显自己的艺术个性。因此,美术课程通过美术创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挥创新素质教育的作用。其次,美术课程中美术鉴赏也包含着创新因素,美术鉴赏中对美的独特感受、新颖的认识、不同的评价等都是创新因素,同样可以发挥创新素质教育作用。

三、全面发挥素质教育作用的要求

1.强化育人意识,坚持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美术教育。不管是什么性质什么级别的学校,只要是学校,那么它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不管是什么级别什么课程的教师,只要是教师,那么他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即通过“教书”来“育人”。因此,凡教师都应该具有强烈的育人意识,时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美术教师也绝不例外。美术教师有了强烈的育人意识,时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自然会意识到美术教育具有诸多方面的教育功能,自觉地使其全面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而不只是专注于单纯的美术知识技能教学;美术教师有了强烈的育人意识,就会意识到当今教育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自觉用素质教育思想来指导美术课程的教学,而坚决抵制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美术知识技能教学,忽视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文化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等德育、体育、美育的倾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强化人文意识,坚持用文化观念关照美术教育。实施美术教育的美术课程是人文性质的课程,文化性是美术课程的基本属性。基于上述对美术及美术课程的文化认知,用文化观念关照、统领美术教育就应该是实施美术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在这个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包括美术知识技能在内的任何内容的美术教学,都应该看成是一种具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教学行为,使其发挥文化熏陶和文化传承的作用。这样,即使是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也就有了文化精神的氛围,光线、色彩、点线面体的运用技巧练习如果不与其所表现的对象——生活、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就不能真正掌握其技巧。若能做到这样,美术教育所发挥的教育作用就不可能是单一的,单纯的美术知识技能教学的偏差就自然会得到纠正。

3.强化法规意识,坚持用“美术课程标准”规范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已经制定了完备的“美术课程标准”,即《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而且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美术课程标准”还在不断地修订和更新。制定课程标准就是对课程“立法”,课程标准就是课程的“宪法”。为此,教师实施课程教学,应该强化法规意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美术课程标准”,既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思想,又充分尊重美术课程的性质特点,比较好地解决了根据美术课程的性质特点落实素质教育的问题。美术课程标准通过“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几个部分,对美术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如何进行美术教学、教学评价、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等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因此,教师只要坚持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实施教学,就能全面发挥美术课程的素质教育作用。

4.强化师资意识,坚持不断提高美术教师的思想业务素养。美术教育能否全面发挥素质教育作用,终究取决于美术教师的思想素养和业务水平。道理很简单,因为任何课程的教育作用都是通过课程的教学来实现的,而在构成教学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因素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美术教师要做到自觉地在美术教学中使美术教育全面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除了应具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政治素养和良好的师德教风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修养,特别是要牢固树立能够坚决抵制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思想;其次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注重吸取人类文化的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教育境界,用人类文化的大视野来对待自己的美术教学。总之,凡美术教育所能发挥教育作用的那些素质,美术教师都应该具有。只有这样,全面发挥美术教育的素质教育作用才会建立在教师的充分自觉和厚积薄发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Z].2002-05-01.

[2]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Z].2004-03-01.

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反思篇6

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实施方案

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不能缺少体育教师的参与。实践证明,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体育教师的文化水平与教育理论等程度的高低。提高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当下发展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和抓手,而专业化发展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校本化培训作为一种经济、实效的师资培训方式,正逐渐被重视和推广,但在培训的内容上学校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异。纵观体育教师师资培训及校本培训内容设计,美国的做法很值得我国参考和借鉴,笔者试图从中美体育教师专业化差异的比较中找到对我国体育教师校本培训内容设计的意见和建议。

一、中美体育教师专业化差异比较

1.教师专业化理念认识差异

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教授thomastemplin认为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要过五步阶梯:初学者、能力者、能干者、熟练者、专家。要储备经验、知识、技术,并对所做的事情充满激情不断寻求突破。要成为能干者,你必须为意外做准备,区分重要与不重要的因素,依据长远目标来引导解决策略。要成为能力者,你必须有功能性的技能,对情景有更多的应对能力,更少地被规则束缚,开始看到情景间的相似之处,有策略地思考。要成为熟练者,你必须感觉到强烈的个人责任感,高度发展的感知技能;专家是用不满足知识的寻求者,优美自动的完成动作者。

西南师大教育学院兰英博士认为:广义上“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均指教师专业性提升的过程。但在狭义上,“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是从教育学纬度加以界定的。“教师专业化”则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更具社会学意义。国内学者林崇德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教的学科知识;文化知识又称扩展性知识,指本学科以外的广博文化知识,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保证工作获得成功的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知识。

2.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差异

在美国教师的专业化运动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在其20世纪80年代。1823年,霍尔在美国的佛蒙特州建立了美国的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开启了美国教师教育之先河,这也是美国教师的专业化开端。福勒和布朗(Fuller&Brown1975)指出:一个教师的成熟发展必须经过四个阶段: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景关注阶段;关注学生发展阶段。教师专业化发展也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学科知识的巩固和自我提升阶段、教学科研能力提升阶段、关注学科发展阶段、关注学生发展阶段。

我国学者研究认为成熟的专业工作应具备六个特征:专业知识、专业道德、专业训练、专业发展、专业自主、专业组织。

通过中美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其社会地位并不是很高,即使在教师职业已经被确认为专业性职业的今日,仍然存在着错误认识:认为体育教师是半专业性职业或者亚专业性职业。究其原因,一些体育教师自身受传统教育观念以及自身能力局限等影响,很难用发展观点去分析与校准社会规范与自我角色坐标,从而导致在多层角色冲突过程中由于思维混乱使自己的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

3.教师专业标准与要求差异

nCate是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的简称,主要由33个全国专业教育组织和公共组织构成。nCate的教师专业总标准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对所有教师提出最基本的专业要求,是学生成为一名教师的最基本准则。不同级别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及其标准释义经过专家论证、实践,最终nCate协会得出了针对体育教师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教师专业标准。美国教育对中小学的教师设置了较为严格的准入条件,例如,在获得学士学位的同时还要具备教师证书。要想成为一名体育教师,必须要通过所在州进行的教师证书考试,而在美国不同州教师证书考试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我国体育教师,通常情况下要具备五个方面素质:高尚道德品质,良好的专业理论与技术能力、广博知识、全面的能力、健康的体魄。

通过二者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体育师资培训非常重视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特别是对职前相关能力培养非常重视,有严格的执行标准和考评要求。不仅如此,美国对于教师的职后进修的培训也非常重视。在美国随其教师职级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严格化执行,教育素质与学术水平成为教师进修提升的重要目标。在培训的形式上,进修的教师、教研的人员、行政的人员之间是共同商量相关的培训计划、内容以及培训的程序。这样极大地提升了被培养教师的自主空间与自,也极大地提高了参训积极性。可以说,美国的职前、职后教育举措令美国教师由合格化迅速地提升为优异化,极大地提升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吸引力。而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网络化的培训模式,但培养的师资水平上总体呈现为层次低、水平差。承担主要培养体育教师任务的综合大学或高等师范大学在数量上太少且办学的重心偏低。相对于国外的统一培训培养格局,我国在这一点上尚未形成,且开放型培养、培训模式也还没有形成。

二、中美差异对我国体育教师校本培训内容设计的启示

1.校本培训对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意义重大

校本培训是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学校组织,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学校为基地,针对学校和教师实际,着眼于满足学校与教师发展需要,由学校自主地确立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目的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体育新课程校本培训的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解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结构和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选项教学实施方案;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学习;新课程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案的撰写;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体育成绩评价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定内容的学习。培训方式由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通过年级制开展培训,以点带面,严格把关,做到不培训不上岗。通过培训记笔记、写教学心得、写读新课程标准摘记来进行效果评价。

2.教学反思是校本培训主要形式及内容之一

教师要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我。教师专业化发展要具备自我反思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教学设计和监控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了解学生并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教育资源应用和开发的能力、教学测量和评价能力。教学反思是校本培训的一种形式,也是促进体育教师成长的极好手段。如何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反思和研讨,审视和评价自己所做出的教育行为及其结果,通过教学反思等手段来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以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加强教师对教学的反思,学校在体育教案中设计了课后反思栏,要求体育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每一次课后反思,写好教学后记。在教学活动中反思,比如体育教学周活动中,学校把每一位教师的课都录制下来,再让上课的体育教师观看录像,针对出现的问题先进行自我反思,然后再请体育组的老师共同研讨。大家围绕热点问题进行平等对话,为参与者的困惑及困难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及策略。体育教学反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教师反思:本阶段教学中你的学生有哪些进步?你最满意的是哪节课?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你最遗憾的是哪节课?原因是什么?你听了谁的课?建议是什么?你读了什么理论书?体会最深的观点是什么?体育教师通过积极地进行自主实践反思,教学经验将会日趋丰富,从而轻松地进入体育教科研领域。

3.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的普及将给体育的教与学带来一场革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教学服务,因此每学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对体育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处理信息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训。在信息技术培训过程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共同探讨,相互借鉴,共同寻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规律,体育教师要积极探索多媒体、网络与体育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的培训帮助体育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同时也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益。体育教研组要建设好体育教学专题网站、体育教学资源库;带动体育教师建设个人教学博客,设计好一个学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案例,每人制作一个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是资源共享的一个载体,可以减少体育教师们的重复劳动,同时也是互相学习交流的一个平台。在具体建库工作中以分工建库来完善资源的收集、整理、归类等工作,建库可以采用简单的Ftp建库或复杂的aSp建站,建库不是一个短期的设想,需要有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空间,需要全组体育教师们的互相协作,时间长了以后这个资源库将给体育教师带来取之不尽的宝藏。在建设的同时体育教师信息工具的运用能力也将不断地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中美体育教师在专业化上存在理念、标准、要求以及过程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导致了体育教师的自身发展。虽然,美国体育改革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不同的国情决定了其他国家不能照搬,必须要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借鉴。中国的国情更是如此,针对我国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必须采取适合自身的途径与策略,而校本培训就非常具有中国特色。通过一定的途径与策略使我们的体育教师认识校本培训、关注校本培训、参与校本培训,通过把握教学反思与现代教育手段,短时间内提高。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做好以校为单位的教师培训,促进专业成长,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

参考文献

[1]尹志华,邓三英,汪晓赞,季浏.美国nCate不同级别新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7).

[2]陈亮,高建京.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激励机制管窥.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3).

[3]高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建议.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

[4]王阳.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保障机制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11.

[5]周娣丽.教师校本学习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1.

[6]赵永生.校本研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教学与管理,2013(27).

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艺术;艺术教育;多元智力

“艺术推进”是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为主要依据的艺术课程,该课程对美国的艺术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对其它学科的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意义。在我国基础教育全面改革之际,学习、借鉴“艺术推进”课程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与思路,从而推动我国艺术教育和整个基础教育得到新的发展。

一、多元智力理论与艺术教育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批判传统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把智力定义为“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智力的核心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彼此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共有7种或更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言语—语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intelligence)──个体听说读写的能力;音乐—节奏智力(music-rhythmicintelligence)──个体感受、辨别、记忆、改编和表达音乐的能力:逻辑—数理智力(Logic-mathematicalintelligence)──个体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视觉-空间智力(Visual—spatialintelligence)──个体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出;身体—动觉智力(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个体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自知—自省智力(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个体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交流—交往智力(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个体与人相处与交往的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第一,加德纳把创造力作为智力的核心,认为智力的发展离不开创造力的发展。同时,创造力又是艺术的两个要素──创造力和将创造力表现出来的技能──之一,因此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应该是艺术教育的目标,通过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全面、和谐地发展。第二,加德纳认为上述7种智力中至少有4种──语言—言语智力、音乐一节奏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和身体一动觉智力──与艺术有直接联系,是音乐、视觉艺术、文艺创作等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因此,艺术教育要综合运用学生的各种智力。第三,加德纳还认为这7种智力中的每一种在运用过程中都能导向艺术思维的结果──创造力和表现力,因为表现智能的每一种形式的符号,都能(但不一定必需)按照美学的方式排列。因此,艺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以及艺术创作能力,还应该让学生学会艺术地工作和生活,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实现自己的艺术需求。对于没有能力与机会接受专业艺术教育的人来说,学会艺术地生活和工作将会使他们受益终身。

加德纳试图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向学生提供一种合理的艺术教育,尤其是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在这种艺术教育中,每一个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进行艺术创作,体会艺术带来的愉悦之情,并形成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成为“有能力满足自身艺术需要的大众艺术家”。加德纳还探索能否使艺术教育和其它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独特作用,使艺术教育和其它学科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推进”就是在加德纳的指导下,由美国哈佛大学《零点项目》(Zeroproject)、教育测试服务社(educationaltestServices)以及匹兹堡公立学校(pittsburghpublicSchools)共同开发的以高级中学学生为对象的一种艺术教育课程,该课程对美国的艺术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美国“艺术推进”课程的主要内容

“艺术推进”提倡让学生接触广泛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资源,对艺术进行感知与欣赏,并在对艺术以及艺术创作进行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进行艺术表现与创作。“艺术推进”课程主要体现以下四个特点:以三种艺术能力为教育目标、以三种艺术形式为教育内容、以两种艺术教育手段为方式、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下文就这些特点进行简单的介绍与分析。

(一)三种艺术能力──创作、感知、反思

无论是艺术创作能力还是艺术鉴赏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要靠人们长期从事一定的艺术活动逐渐培养和发展。“艺术推进”重视培养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三种能力,并以此作为艺术课程的主要目标,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所有艺术课程都围绕这三种能力展开。这三种艺术能力分别为:

1.创作(Creation)。“在领域内思考”、“表演与排列”,如作曲或演奏、绘画或素描、从事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的写作等。

2.感知(perception)。“感知领域内的事物”、“区别与联系”。具体地说,就是能进行“专业艺术家式的思维”,辨别一种艺术形式内部的差异,比如不同画家、作家的风格。

3.反思(Reflection)。“关于领域的思考”、“评价与修改”。学生能对艺术家以及自己的作品和创作过程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从而体会艺术家以及自己在创作时阶情感、表达手法和寻求的效果。

这三种能力是“艺术推进”的主要目标,一切教学活动与内容以及对课程、学生的评估都围绕这三种能力进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这三种能力又可以进一步具体、细化。总体来说,创作、感知和反思这三种能力是从事任何艺术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它们也是“艺术推进”的主要教育目标。

(二)三种艺术形式──音乐、视觉艺术、宣有想象力的写作

“艺术推进”主要以三种艺术形式为教育内容,促进学生上述三个主要艺术能力的发展。这三种艺术形式分别为:音乐(演唱、演奏、作曲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富有想象力的写作(诗歌、散文、小说等)。无论是哪种艺术形式的教育,都注重向学生提供并让学生感知、思考这些艺术形式的内容,了解有关艺术作品蕴涵的感情与思想,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感悟与兴趣进行艺术创作。由于学生的时间以及精力、能力所限,他们不可能同时深入学习每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在“艺术推进”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并深入接触一种艺术形式,学习、了解该艺术领域特有的“思维”及创作方式,从而具备今后对其它艺术形式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两种艺术教育手段──领域专题、过程作品集

“艺术推进”采用两种艺术教育手段──领域专题和过程作品集,这两种手段既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同时也为课程及学生的评估提供了一定依据和基础。

1.领域专题(Domainproject)。“艺术推进”为音乐、视觉艺术和富有想象力的写作这三种艺术形式设计了许多领域专题,如“构图”、“作品传记”等。各专题都涉及这种艺术形式的核心概念与技能、不同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等,并包含围绕培养学生创作、感知和反思能力的一系列练习。各艺术形式的领域专题都要求学生在掌握该艺术形式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感知并反思有关作品(创作背景、风格、手法、效果等)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进行创作。

领域专题在课程中的具体实施通常分为几个单元进行,各单元的教育目标不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不同,但各单元循序渐进,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过程作品集(portfolio)。作品集对大家来说都不陌生,大部分作品集一般都收集一个艺术家的最佳作品或准备参展或参赛的作品,但“艺术推进”学生的作品集则与艺术家的作品集不同,他们的作品集叫做“过程作品集”,也叫“艺术夹”。顾名思义,这个作品集收集的是学生艺术学习及创作过程中的作品,除收录他们最后的作品外,还收集原始素描、中间草稿、自己和别人的评论稿;同时,还收集与他们的创作有关的、自己欣赏或不欣赏的艺术作品;艺术家、教师或其他人对学生最后作品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以后可能进行的后续创作的计划等。可以说,过程作品集既体现了学生艺术学习及创作的整个历程,也为评估学生提供了全面、丰富的依据。

(四)四个评估方面──创作能力、感知能力、反思能力、工作方法

“艺术推进”十分重视评估工作。课程的开发者首先制定了5条评估基准:第一,评估能测量到学生的学习随时间变化而取得的进步;第二,评估是多方面的,应该从多种来源上获取信息;第三,评估能为教学提供参考;第四,非正式的评估也应该受到重视;第五,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估者。根据这5条基准,目前“艺术推进”主要评估学生从事艺术学习与创作的四个方面:

1.创作能力──学生进行创作时体现出来的能力,包括技巧、创新、自身情感的抒发以及坚持从事艺术创作的决心与恒心。

2.感知能力──包括精细鉴别领域内作品的能力、对环境的敏感体验、对艺术材料的敏感体验等。

3.反思能力──对他人的艺术作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对自己的作品做出合理中肯的评价,虚心并能积极听取、采纳他人对自己艺术创作的意见和建议等。

4.工作方法──学生在进行艺术学习和创作时的投入程度、独立工作与合作的能力、运用各种资料的能力等。

“艺术推进”的评估系统与课程同步开发,而且始终贯穿于课程之中。评估主要由教师的观察与学生自我评价两方面组成,但参与其中的人员还包括专业艺术家、艺术教育专家、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家长等。评估的手段也多种多样,包括领域专题、过程作品集、学生对自己创作的书面反思、学生日记、同伴评价、学生及家长问卷、学生自我评价、创作过程的录像、录音等。

“艺术推进”在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估方面都体现出与以往艺术课程不同的特点,正是这样一个课程为美国学校的艺术教育带来了活力,几乎所有参与“艺术推进”的学生都津津乐道地开展自己喜欢的艺术学习与创作活动,对艺术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与喜爱。从1985年开始尝试到现在,“艺术推进”在美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为美国各级各类学校参考甚至采用,引起了教育界以及艺术界的极大兴趣,并于1991年12月被《新闻周刊》评为世界模范教育项目,成为美国当选的两个项目之一。此外,“艺术推进”中的一些理念与方法,如领域专题和过程作品集,也被广泛应用于其它学科的教学与评估之中。

三、“艺术推进”课程对我国艺术教有的启示

艺术教育改革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艺术推进”课程的成功为我们更深刻地反思我国的艺术教育提供了样本,并从其成功经验中汲取有益成分为我所用。“艺术推进”对我国艺术教育改革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塑艺术教育目标

艺术教育的成功与否在于其是否实现了或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既定目标。我国长期以来强调艺术教育的德育与智育功能,忽视艺术教育的本质──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使我国艺术教育失去了活力与吸引力,学生接受的只是一些技艺训练,掌握的也只是一些枯燥乏味的理性知识和技能技巧。这种艺术教育使学生失去了艺术学习与创作的兴趣和自信。

因此,要实现艺术教育的本质,重新发挥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独特作用,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重塑艺术教育的目标,使之能同时符合艺术教育运行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目前我国对艺术教育目标尚无权威的表述,但已达成共识的论述为: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的素质教育,而不是只提高少数学生的艺术技能技巧的职业培训教育。我们还应该致力于制定更加明确具体的目标,如艺术教育到底要发展学生何种具体的艺术能力、通过艺术教育要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精神与情感品质等。“艺术推进”在制定艺术教育的目标时,就将创作、感知、反思作为培养艺术能力的具体目标,从而使教师在进行艺术教育时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这种具体的教育目标对确定艺术教育的内容、方式以及评价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扩展艺术教育内容

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教育目标都必须通过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才能实现。我国的艺术教育往往只局限于美术和音乐,美术和音乐教育又往往局限于画画和唱歌,因此艺术教育的内容极其狭窄、贫乏。我国的艺术教育也很少涉及艺术创作背后的其它因素,如艺术创作的文化背景、作者的情感因素和个性特点以及与艺术有一定联系的其它领域知识,如艺术史、艺术评论、美学、传播学、记号学等,因此,学生获得的有关艺术以及艺术创作的“知识”很少。然而对于大多数没有能力或机会接受专业艺术教育的学生来说,这些“艺术知识”的获得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因为这些知识是获得一定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我国艺术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另一问题就是扩展艺术教育的内容。

艺术教育内容的扩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艺术推进”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在音乐、视觉艺术以及富有想象力的写作这三种艺术形式下,“艺术推进”通过“领域专题”将这三种艺术形式中的各种感知、创作和反思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接触各种具体的艺术活动。同时“艺术推进”还注重学生对艺术作品及其创作做全面了解与体会,这就要求向学生提供多种“艺术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正是由于“艺术推进”扩大、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内容,它才会吸引那么多学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信心与毅力进行艺术学习与创作,艺术教育也得以在美国重新焕发活力。

(三)丰富艺术教育方式

我国传统的艺术教育方式通常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艺术是十分感性的,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学习艺术以及进行艺术创作的人自己去体会与感悟。在艺术学习与创作中,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于教师的看法,从而也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艺术创作,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因此;丰富艺术教育方式也是我国艺术教育改当务之急,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从“艺术推进”中找到一些灵感。

“艺术推进”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与依据。多元智力理论提倡通过多元智力来教学(teachingthroughmultipleintelligence),即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智力特长,从不同角度去阐释、理解、领会、学习一个问题,这也是“艺术推进”的教学理念之一。“艺术推进”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教育,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艺术。学校里的艺术教育不再局限于让学生创作几幅画,学唱几首歌,学生也可以通过观看美术展览、欣赏音乐会、做游戏来学习艺术。为了让学生在某一艺术领域得到长足发展,学校在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还注意到艺术课程的连续性,以越来越复杂的方式重复讨论相同的概念与问题,这也意味着改变传统的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一系列问题、概念与术语,而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又学习另一系列问题、概念与术语的艺术教育方式,而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持续接触艺术风格、艺术创作和艺术流派等核心概念”。

(四)革新艺术教育评估

人的智力是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每个人各种智力的结合方式是不同的,因此也不存在衡量智力高下的统一标准。从这种理念出发,多元智力理论倡导使用多种评估方式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我国传统的艺术教育评估方式主观单一,以学生在艺术技能方面达到什么程度来衡量艺术教育质量的高低,忽视对学生综合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的评估,也不能体现学生对艺术的爱好兴趣和欣赏水平的发展,这种评估是十分片面的。

“艺术推进”打破传统单一、主观、片面的评估模式,在教学中使用多种评估方式和手段。课程采用的两种艺术教育方式本身也是评估方式,因此,课程和评估总是同时进行的,能对学生在艺术学习与创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此外,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估外,“艺术推进”还外请艺术家参与评估,让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除了对创作结果进行评估外,还重视对学生的创作过程以及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和创作态度进行评估。“艺术推进”的评估还包括学生对自己艺术学习与创作过程的反思,这又培养了学生自我指导的艺术学习能力,为他们以后一生的艺术学习与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艺术推进”的评估是全面、客观的,并且注重对过程的评估。这样的评估在全面、综合评估学生艺术知识技艺、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同时,还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对我国艺术教育评估的革新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之处。

(五)建立艺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多元智力理论中的智力是一种多维的结构,包含逻辑思维,同时也包含想象、直觉等形象思维;包含理性概括,也包含直觉综合。智力中同时含有意识层面和无意识层面,既有理性的维度也有感性的维度。因此,要达到智力的合理发展,离不开逻辑与形象、理性与感性的均衡协调发展。此外,逻辑与形象、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发展还必须是相互渗透,共生共荣的。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同时重视艺术学科和其它学科的教育,还要在它们之间建立某种积极的联系,使学生感性方面与理性方面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均势。

在我国以往的学校教育中,艺术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有的话,也只是解除别的学科给学生带来的沉闷和疲劳。然而“艺术推进”则把艺术教育和其它学科的教育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阅读与艺术作品有关的材料、口头报告自己创作的过程,这就让学生在学习艺术的时候,也发展了阅读与表达以及逻辑思考的能力;还比如在领域专题“构图”中,学生在了解各种图形的组合与构成中,也学到了许多几何知识。这样,艺术课程和其它课程就自然而且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也能学到其它学科的知识,学生的各种智力在艺术学习过程中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六)充分利用各种艺术资源

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反思篇8

一、教师职业的发展历程:从兼职到专业

教师,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才有几十年的历史。

教师产生、发展的历程是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与深化、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相伴而行的。早期的教师,是承担教育之责的部落首领、长者和能人,可以说,这个阶段的教师,其实就是兼职,是原始社会部落首领的一种副业。这个时期教师身份的特征,类似于后世所说的“政教合一,官师一体”。从远古时候开始,古人就懂得有意识、有步骤地把生产知识技能、生活经验、风俗习惯和行为准则等传授给年轻的一代,如古代传说中所说的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伏羲氏教民以猎,包牺氏教民以渔,神农氏教民稼穑,仓颉氏造字,等等。可以说,教师,从诞生伊始,就传承和光大了人类的文明。

教师成为一种职业,伴随学校教育产生和发展,这是奴隶社会兴起之后的事情。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生产技术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推动了各种职业的专业化进程,教师职业也不例外。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曾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教师专业化”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中心和焦点主题之一。今天,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是世界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有着“专业”的一般属性:(1)是一种技术职业,为社会提供不可替代的服务;(2)专业的服务在社会中得到认可和尊重;(3)专业的形成对本行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4)专业从业者需要经过长期有效的培养与训练。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化与专业化的教师

教师专业化的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第二,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化。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一群人,通过其对社会的服务和贡献,使教师职业逐渐达到专业标准、获得专业地位、成为专门职业的努力过程。教师专业化的提出揭示了现阶段教师职业的性质和发展状态:教师职业离成熟专业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师职业是一个“形成中的专业”,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它贯穿于教师整个的专业生涯之中,它是指教师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的专业训练,逐步提高从教素质,使其具备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道德的成长过程。

经历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使一类人成为了教师,具备了从事教育工作的资质。而专业化的教师,则是教师个人修炼的结果,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阶段。

(二)从技术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迈进

教师形象是人们对教师仪表、教学举止、教学语言和礼仪表现上的一种宽泛意义上的界定。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言谈举止是任何一本教科书、任何的道德箴言和任何的惩奖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同时,教师形象折射出不同时代和社会赋予教师的期望,并且反映了其特定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

1、经验型教师:教师形象的凝固特征。教师作为一门古老的职业,在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历史时期内,都是以“经验型教师”的形象深入大众心中的。在这种固有的教师形象背后,却隐含着对经验的极度依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话语的权威者”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学习材料的传递者的角色。

19世纪初,受行为主义理念和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美国以崇尚技术理性的哲学思想为引导,按照科学主义的教学规律塑造符合“社会理性”的标准化公民。因而,当时的教师教育更加注重对教师的技能训练,为学校教育带来新的改观。“技术型教师”也因而成为当时美国教育所塑造的新教师形象。

进入20世纪,在崇尚“科学理性”的西方世界,教师的形象被赋予“技术的、理性的、经验的”等整体性特征。

2、反思型教师:对传统教师形象的超越。经验型教师过度崇尚科技与经验带来的教学效果,必然导致其教学视野的狭隘与知识的浅薄,“创新”由此也被这些固有的技术、经验拒之门外。经验型教师所采用的线性知识传授方式仅限于程序式的一套方法,难以考虑到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对课堂中即时产生的教学问题也难以关注和把握。所谓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正是经验型教师惯用的教学方式。这种非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个性化发展,学生也因此成为了“教学工厂”生产出来的模式化产品。学生被居于被动的教学地位,这种独自式的课堂在追求互动和对话式课堂的今天,势必被新型的教学形式所替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中解释学与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不少学者对现代范式下传统的学校教育以及课程设置与教学结果进行解构,并对经验型的教师形象进行了批判反思,由此提出了“反思型教师”的新概念。反思型教师是对以往经验型教师的超越,是指教师正在成为一个能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自我总结和自我提高的教育者,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反思者。从实然的历史角度出发,宏观意义上的教育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建立在人类反思的基础上的,是对旧有模式的创新;教师的每一次进步,也同样是反思过程的升华。因而,反思型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三、教育艺术家:教师理想形象的塑造

21世纪,人类更加崇尚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学校,作为传播和弘扬人类文明的最重要的场所,创新是其发展精神的必然内涵。已故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是的,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不懂教育艺术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李燕杰先生多次说过:“人创造了伟大的艺术,伟大的艺术又创造了全新意义上的人;人创造了教育艺术,教育艺术必将增进人的智慧,创造人们更美好的灵魂。”

教师的形象内涵的每一次提升,是教育发展的需求,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但是,从经验型教师到反思型、专家型教师,从能者为师到学者为师,都只是注重了教师素养中的科学品质,注重了教师的理性特征。很显然,这样的界定不足以描述理想的教师形象。为此,需要进一步丰富教师形象的内涵,李燕杰先生说:“让教育成为艺术,智慧、淡定;仁爱、持重;勇敢、从容!让每个第一都能造福同胞,造福人类。”要改变将学校作为“教学工厂”、“学生批量生产车间”的现状,必须先改变教师的形象。教师要成为教育艺术家。什么是教育艺术家?李燕杰先生曾专门研究过近百年来我国那些成功的大教育家,如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熊希龄、陶行知、吴玉章、黎锦熙,等等。经过研究,李燕杰先生发现:“这些大师级的教育家,无一例外,既是教育战略家,更是教育艺术家。他们深邃的思想、超前的理念、成功的实践,无不昭示着他们对教育艺术的纯熟理解和自如把握。”教育艺术家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是对遵循教育规律、崇尚教育科学、讲究教育艺术、引领教育创新教师的形象新概括。

教育艺术家首先是专家型教师,他们拥有专业的知识,工作是高效率的,具有创造性的洞察力,教育艺术家集科学之真与艺术之美为一体,教育艺术家追求真理,崇尚理性;同时,还把教育活动作为一种艺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一种追求美的形式和美的感受的活动,并追求美的体验。

教育艺术家是经师与人师的结合。按照启功先生的说法,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是“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学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和技能,学为人师,就是要使“学”能成为后学的师表。行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行为世范,就是要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够成为社会中的模范。

教育需要有科学的骨骼,也要有艺术的品格,学校不仅是学园,也应该是家园,是乐园。求知,是梦想照亮现实、智慧成就人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有艺术的灵魂来引领。我相信,学校有了教育艺术家,学校将成为创新精神的策源地、放飞理想的梦工厂。

四、成为教育艺术家: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景

教师怎样从职业到专业,从生手到高手,从优秀到卓越,从技术型教师到艺术型名师?应该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规划和行动。具体地说,有三个方面需要重视:

(一)既重职前,更重职后

教师的职前教育只是教师获取从教资格的条件。对于已经具备从教资格的教师,要从“专业化”角度整体设计和规划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寻求充足的“在职教育”支持。

(二)既重理论,更重实践

成长为教育艺术家,首先要成为所教学科的专家。一些人认为教师不必是学科专业的专家,但却必须是教育和教学的专家,它的学科知识只需要严谨、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就可以。但是,那是对于普通教师而言。此外,要重视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传授和基本功、基本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教育实践的反思,要着眼于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积极参与培训,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三)既重共性,更重个性

教师必须尊重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角色要求,但是,并不否认个性的存在,相反,应该重视教学个性的张扬。

艺术的鲜明特征就是个性。个性也是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显著特征。教育之美,教学之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个性之美。保持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发挥优势,让教学拥有更多的个性,让教学的个性绽放绚丽的色彩,是教育艺术家的显性特征。

教育艺术是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帮助人、珍惜人的艺术。但是,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可以说,教育,因为有着艺术的品格而洋溢着人性的温暖。

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反思篇9

   自建国8年来,文化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但在文化部门的工作中还存在着教条主义和保守思想。在文化队伍中,资产阶级思想和作为资产阶级思潮的修正主义影响还相当严重。这就产生了文化脱离政治、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缺点,因此在文化工作中必须继续进行两条道路和两种方法的斗争。⑦斗争的严峻性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策的“鸣放”上得到了充分反映。“本来,我们提倡学术上不同意见的自由争论和艺术上不同风格的自由竞赛,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我们相信工人阶级有力量能够通过自由竞赛、自由辩论的方式在文化艺术上战胜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右派却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解释成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否定;他们十分讨厌思想改造运动……他们的目的并不在开展甚么学术辩论和艺术竞赛,而只是企图利用这个口号来卷起一场反社会主义的政治浪潮。”⑧由此可见,艺术观的分歧已经远远超出了艺术范畴,陡然上升到阶级斗争、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层面。“否定或贬低社会主义文艺的成就,说社会主义文艺不真实,说在我们的社会里没有‘创作自由’,这就是资产阶级右派和修正主义者反对社会主义文艺的主要论点。很明显,他们攻击的目标不只对着文艺本身,而是对着整个社会主义制度。”⑨1958年《美术》杂志5月号发表了一组题目为《大破大立,向党交心,红透专深》的文章,详细介绍中央美院、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中央工艺美院等几所高等美术院校的师生“交心”活动。编者在按语中说:“‘双反’运动以来所揭发的许多事实表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资产阶级艺术思想的泛滥也确实是严重的。这就要燃起兴无灭资的烈火,把一切歪风邪气烧个干净。”⑩可谓硝烟味十足。8月20日《人民日报》更是高擎“革命”的大旗,极力发出了“所有高等学校必须放手发动群众,拔白旗,插红旗,展开两条道路的斗争,保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切实贯彻,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号召。这种斗争性贯穿于整个大跃进时期的美术教育之中,包括“中与西”、“古与今”、“为艺术而艺术”与“为政治而艺术”、创作上的“多快差省”或“少慢好费”等方面。

   (一)美术为工农兵服务的群众路线

   “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是在1942年《毛泽东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直到大跃进时期文艺界为贯彻这一文艺方针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在美术教育界如此的加以行政干涉,思想如此之“左”,成为了一道独特风景。这可在“艺术教育大跃进竞赛目标”中窥见一斑:首先必须坚决地贯彻阶级路线,培养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今后五年内全国艺术院校中工农学生的比例要达到60%到70%,各校教职员中的左派达到70%。在坚决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教学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针下,开明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为国家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掌握先进艺术技能,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艺术传统的优秀劳动者。争取在今后两三年内做到节约国家经费的一部、大部或全部。这一“竞赛目标”喻示着,为更好贯彻“艺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艺术院校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增大“工农”生源的比列;增大教职工的“左派”比例;调整课程设置以解决“口径问题”;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与“先进技能”的劳动者;对艺术观、创作观进行“改造”等等。其实,“艺术为工农兵服务”本质就是要艺术面向大众、为社会主义服务。这就要求美术院校的教育者,首先要“自我改造”成一个合格的“无产阶级的文艺工作者”。其次“,做一个无产阶级的文艺工作者,首要的任务就是塑造工农兵的典型形象,刻画社会主义的时代风貌,在作品中发出我们时代的最强音!”也就是在艺术实践上要秉持“无产阶级的创作观”。为此,“文艺专家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深入工农兵,把最好的作品献给他们;同时应善于向工农兵学习,从他们那里取得养料,并把群众的智慧和创造集中起来,加以提高。”再次,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认真贯彻“党的文艺路线”,与“为艺术而艺术”、“追求唯美”等资产阶级观点彻底决裂,为社会培养“红专深透”的一专多能的合格美术工作者。第四,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并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例如积极参加“上山下乡”活动,积极参与宣传国家政治政策的美术创作与“群众美术辅导”等美术普及工作。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并不是把表现工农兵的意义绝对化和选材唯一化,而是要求艺术家具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把表现工农兵作为贯串美术创作的一条主线,尽量多表现时代生活,其他选材也要多表现时代的情感。这也是提出“双百”政策的缘由,尽管在具体贯彻过程中不可避免发生一定的偏离。

   (二)美术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长期以来,由于“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向没有坚决认真贯彻,资产阶级文艺路钱、教学方法没有彻底打倒;资产阶级艺术思想及个人主义思想作风相当严重地存在着。”因而在教学中导致了“脱离政治、脱离实际的关门提高,使许多学生轻视甚至讨厌劳动人民,轻视普及,钻谋个人成名成家,追逐名利。”为根本改变这种状况,达到“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根本任务,就必需坚决贯彻“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贯彻与实践这一方针过程中所表现来的激进性是以前任何美术教育所没有的,却成为这时期美术教育的典型特征。例如,“三勤”(勤俭办学、勤工俭学、勤俭生产)、“三放”(下放到工厂、农村进行劳动锻炼;开放学校大门和有关方面协作发展生产;干部下放到系、班去参加教学生产)等具体措施的实施,可以说是破天荒的“发明”。当然,“这是一次根本的改革,不光有经济上的效益,而且是政治、思想上的革命。”最终,使美术教育家和学生(美术工作者)真正做到了工农结合,不仅搜集了创作素材,最主要的是改造了思想,解决了美术教育“政治与业务”的结合和“又红又专”问题。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促使了美术教育与实际的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口径”不合问题;同时可以解决普及和提高关系,明确提高的方向;在实践中解决了继承传统与学习外国等问题。学生实行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后,还为国家节省大量了建设资金。

   (三)“多快好省”与“普及与提高”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指出,文化大跃进有事业跃进和思想跃进两个方面。事业的跃进必须配合经济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状况相适应;思想跃进应当走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最前面,思想循着共产主义的方向跃进。这一点在美术教育上有了充分的体现。比如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公布了跃进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群策群力,苦战五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美术学院”就是思想大跃进。表现在“事业”的大跃进上则有美术学校、美术系、辅导班、美术专业、工厂的大量增建与增设,美术工作队伍的大量扩充和美术家创作量的增加等。如此才能符合“多、快、好、省”的革命形势的要求,才能达到“普及与提高”的目的。在具体实施中,美术院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体制、课程编排上大胆破除不合理部分,在教学与实践中不同程度践行着“多快好省”的理念。创作上,多数美术家认为:“多快好省不仅不与美术创作矛盾,相反促进了美术创作的繁荣。过去,有些人认为‘赶任务’赶出来的作品是不会好的,但如今许许多多‘赶’出来的作品质量并不差,而且有新的创造。问题在于思想解放和革命干劲,只要有了这两样东西,创作生产力就得到了解放,一切迷信都可以打破。”这一理念在美术创作中的体现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及时性、审美趣味的大众化和创作数量的高产。例如,中央美术学院在“跃进一周”会上向其他院校提了“要把首都雕塑化、壁画化”的挑战。完成反映大跃进和总路线为题的壁画138幅(大者为三百余平方来、反美英侵略的壁画除外);版画36种,共印3次,为1350张;各系教员在中山公园为工农画像和出售国画共210幅……事实上,“多快好省”和“普及与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是互为因果的。这也是美术教育“大跃进”的一个重要特点。周扬说:“在文艺工作中实现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重要的问题是要解决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文艺的根本方针必须是普及为主,普及与提高正确结合。从思想的角度说,正确处理文艺的普及与提高问题的关键在于文艺工作者和工农群众相结合,在于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改造。应当用工农兵群众的思想改造文艺家的思想,用群众的创作丰富专家的创作。”普及与提高问题的解决,无论专业人才、业余骨干的培养,还是专业知识的普及、美术作品的生产,美术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中美术教育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人文教育;美术教育;教育观念

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而现今的应试教育恰恰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很多学生学到了专业的技能却不懂生活的意义,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应注重初中美术教育同人文教育的融合,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培养兴趣特长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人文教育的本质

什么是人文教育?在人文教育一词被广泛使用的今天,对其内涵的定义依然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这一教育思想。首先,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文教育即将教育真正的回归到最基本也是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的“人”的教育上。在强调专业知识教育的今天,人本身的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因此出现了很多道德品质不过关的专业“人才”。人文教育的本质其实是人性的教育,培养人的人文精神。通过高雅的文化氛围熏陶,使人关注内在的升华和感悟,明是非,辨善恶,塑造高尚的人格,提高精神境界。

2初中美术教育问题分析

2.1教学观念落后:当前初中美术教学观念总体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校方、教师和家长对美术学科的重视不足。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美术课程一直被视为“副科”而被忽视,即使是有天赋的学生,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教育,如果学生表现出对美术强烈的兴趣和爱好,反而被要求将精力用于数学、语文、外语等主要学科。在初中美术教学阶段,是学生汲取美术基础知识,健全审美观念的关键时期,随着年纪越来越高,接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导致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鼓励去培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2.2教师整体水平有限:初中美术教师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首先,大多数教师缺乏人文教育观念,忽视对学生的文化渗透和审美观念的塑造,不能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文化氛围;其次,大多数教师只是单纯的进行课堂讲解,缺乏跟学生的互动,而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欣赏能力有限,往往不能理解教材的内容,加大了学习难度,产生抵触心理;此外在教学方法上,也表现单一,如在临摹练习中,练习对象反反复复缺乏新意,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的培训工作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导致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专业素养有限,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3忽视对兴趣的培养: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初中美术教育面临的问题之一。一方面由于学校和教师的错误引导和升学的压力,从思想上缺乏对美术的重视,对美术教学存在很大误解,不愿意浪费时间学习,即使教师布置了作业,也没有积极地主动完成,敷衍了事。另一方面,教材的编写上也存在缺陷,学生对欣赏的作品、作者和作品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不能理解这些深奥的美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甚至放弃学习和思考。

3初中美术教育同人文教育融合的建议

3.1强调人文教育观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强调人文教育观念,将美术教学同人文教育理念有效融合。如在进行自然景物和动物的素描中,可以让学生进行户外写生,真正的融入到大自然中,增加实践体验环节,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情感上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活跃思维,使学生慢慢重视美术课程的学习。

3.2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中美术教师整体水平。初中美术教师应注意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树立人文教学观念,丰富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传达给学生,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热爱。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对学生素质修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强调学生思想感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积极引导,开拓学生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材内容的欣赏上,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安排难度适中的欣赏内容,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自主学习,对难度较大的美术作品,应对文化背景、创作环境、创作意图和表达的思想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运用互联网搜集更多信息,进行深入了解。

3.3重视美术教育投入:学校应平衡升学率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引导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教育理念的更新势在必行,增加美术教育的投入是未来优化初中教育体系的必然途径。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应注重结合课外、校外教学,与国际教育接轨,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如增加学校图书馆美术学习资料,开设美术长廊或展馆,展示大师美术作品和优秀的学生作品,还可以同地方的美术机构合作组织大型的集体活动,给学生更加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3.4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变学生对美术课程的错误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如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演示大家喜闻乐见的优质节目或动画,引入课程或作为作业布置,都是不错的选择。也可以将课程学习同实际生活相结合,如观看画展、进行户外写生和生活体验等,使学生真正的爱上美术学科。此外,由于美术本身就具有人文属性,还可以同其他学科进行联合教学,如音乐、历史、文学文化等,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如在学习色彩知识时,可以增加趣味的游戏,如联想描写色彩的成语或诗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结束语美术教育在初中教育体系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虽然数学、语文等科目作为教育目标的重点课程,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略美术课程的学习,相反,通过美术教育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缓解学习的精神压力,更有利于学生对“主科”的学习。因此,应促进初中美术教育同人文教育的结合,使美术教育真正的发挥塑造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作者:黄征朝单位:湖北省鹤峰县中营镇民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