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3:18

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篇1

关键词:项目教学应用型德语人才培养意义

中图分类号:H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43-03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人力支撑。就市场对于德语人才的用人标准及具体要求来看,除了德语水平外,在人文素养、相关行业背景、人格能力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可以说企业在招聘德语人才方面已经从最初单纯对语言水平考核发展到了对综合素质全面考核的阶段。因此结合市场需求,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德语人才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大部分德语专业,特别是地方性高校德语专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人才培养的两个核心在于“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即整体课程设置和具体的授课内容,应该结合市场对德语人才知识、能力的要求,学生就业具体行业的工作内容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合理设置、突出特色。“怎么教”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取和实施。如何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其更好地领会教学内容,并在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完善人格、锻炼能力,是匹配于应用型德语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需要思考的基本问题。笔者主要结合深入企业调研结果对应用型德语人才进行阐述,并结合教学实践从“怎么教”这一方面,分析项目教学在应用型德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应用型德语人才

明确应用型德语人才的定义及基本要求,是明确“怎么教”的核心与关键。笔者从专家、学者定义的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出发,结合多次企业调研结果,对应用型德语人才的定义和基本要求进行阐述。

(一)应用型人才的定义及基本特点

合肥学院管理系李德才教授以及合肥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李军教授曾在论文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义及基本特点进行了专门阐述: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这类人才从人力资源结构的层次来看,是居于决策管理层和操作执行层之间的中间层人才。有学者将应用型人才称作知识型高技能人才。知识型高技能人才既是知识型的,又是技能型的,但其核心特征是“高技能性”。知识型高技能人才表现为以熟练技能为基础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强,同时还具有高素质、独立性、创造性较强的特点。这种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等。

(二)应用型人才的类型与特征

浙江树人大学教务处处长陈新民研究员对按照培养目标将应用型人才进行了分类: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可以将应用型人才分为复合应用型、现场应用型和职业应用型三类。复合应用型人才主要针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如管理类、人文类、语言类、艺术类专业,其中复合主要是指学科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的嫁接形式,上述专业注重培养管理、贸易、语言与其他技术相复合的能力及综合性素质的提高。现场应用型人才主要针对信息类、土建类、化工类专业,它的主要特征是学科与职业的有机结合,注重传授学科知识、经验性知识、工作过程性知识,培养专业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特殊素质。职业应用型主要针对职业化属性的专业培养以及部分特殊型定向培养的专业,如社会工作、旅游管理、服务外包等,更侧重于职业。除传授学科知识外,更加重视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注重养成职业信念。

(三)应用型德语人才的定义与基本要求

根据上面几位专家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义及分类,我们可以得出,应用型德语人才属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一方面要将德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实践,另一方面要具备相关行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工作技能,在企业生产实践中起到一定管理、沟通、协调、组织作用的中间层人才。

笔者在任教期间,先后多次深入毕业生工作的企业调研走访,通过整合各企业的反馈信息,我们可以得出,目前市场对应用型德语人才的基本要求主要有几下几点:

(1)在德语语言能力方面:具备扎实的德语语言基础,听说能力强,能够熟练运用德语进行沟通和交流,完成翻译准确、无误;

(2)在相关行业知识、能力方面:掌握相关行业基础知识、基本术语和基本工作方法,能够迅速适应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3)在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方面: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自信、进取、诚信、敬业的人格特点,责任感强,踏实肯干。

由此可见,应用型德语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德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德语运用能

力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发展。很显然,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纠正发音、语法为重点,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难实现应用型德语人才的培养任务。为此,需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探索与应用型德语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就是其中一种。

二、项目教学

在明确了应用型德语人才的定义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弄清楚什么是项目教学,如何开展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项目教学有哪些优势。

(一)项目教学的定义

项目教学在教育学领域拥有较长的历史,其最早出现在18世纪早期的法国,之后传播到德国、奥地利、瑞士等欧洲国家。19世纪传到美国。对项目教学作为当代教学方法影响最大的是实用主义哲学派的杜威(JohnDewey)。杜威强调在学习和生活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连接,让学生可以进行自创的活动,真正获得知识。他认为,学生培养认知能力的关键之一是学会自我组织和对自己承担责任。以杜威理论为基础的项目教学始于德国上世纪的70年代,此后一直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由于国内外学者以及教育研究机构对项目教学理解和定义的出发点、侧重点不同,出现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学习)策略”“教学(学习)方法”等对项目教学不同的理解。综合起来,项目教学的核心在于,项目本身是一个计划或者一项任务,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这个计划或任务,该计划或任务由师生共同设计,但主要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合作、有效沟通、自我管理和反馈等具体措施负责实施,教师起到的是帮助和引导的作用。各小组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划或任务、实现设想、解决问题或制作出产品。由此可以得出,项目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学生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以实际工作要求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实际工作中的行动过程为步骤;以教师与学生间互动合作的行为过程为方式;以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和技术能力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知识能力、实践方法能力、社会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准则。

(二)项目教学的基本实施步骤

项目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下面四个部分:设定目标、制订计划、实施计划、项目评估。在具体的项目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分为更详细的阶段。理想的项目教学基本模式包括七个阶段,并有相对应的行为方式和锻炼的能力,如下所示:

(1)启动阶段:寻找题目,确立领导者;培养参与者的创造力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2)进入阶段:成立小组,确定题目;培养参与者的信息表述能力和社交能力。

(3)制订计划阶段:详述题目,分析受众、方法、地点、时间、所需材料、任务分配和受众,最终订立计划;培养计划、决策、角色适应以及小组内讨论、交流并达成共识的能力。

(4)计划实施阶段:收集、整理材料,协调反馈,自我评价调整,产出成果;培养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自我检测、自我调整、解决冲突、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

(5)成果阐释阶段:用适当的交流方式介绍成果;培养交流能力。

(6)项目评估阶段:评估项目成果及其效果,评估项目实施过程;培养评估能力。

(7)项目深化阶段:对项目进行记录归档,如有需要,继续该项目;培养资料汇编能力、责任能力。

(三)与传统教学方法项目,项目教学的优势

经过从教学目标、教学地点、教学主体角色、培养学生能力、学生积极性等方面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项目教学的优势:

(1)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完成计划/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各个感官来完成各项体力、脑力活动。

(2)项目教学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在项目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做决定的强势角色,而是帮助者和支持者,学生需要自己决定和谁组成小组,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怎样完成任务,如何制定时间表,如何对项目进展进行自查、自检等等。

(3)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开展项目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因此强调学习和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项目的设计要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

(4)项目的开展不仅仅在校园里进行,更需要学生走进社会,甚至走向各相关行业了解情况、开展调研。学生活动的范围不再仅仅是教室,增加了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

(5)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同学生共同讨论完成哪些任务。涉及哪些主题,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能得到最大的调度,相比被动听课、接受教师决定的授课内容,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会更高。

(6)强调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项目的实施需要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小组内的有效沟通、冲突管理等等技巧,需要思考如何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位成员的优势,更好地完成任务。

(7)跨学科、跨领域知识、能力。项目教学涉及到的是生活及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不是应用德语语言知识就能解决的,学生还需要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相关行业基础知识等。

三、项目教学对于应用型德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综合笔者在本文一、二两部分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项目教学与应用型德语人才培养所要达到的目标有着很大的契合度,具体在于: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德语语言知识和相关行业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解决问题;注重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实际工作中颇为重要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冲突解决能力;注重强调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项目教学是实现应用型德语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十分重要同时也十分必要的教学方法。

四、结语

因其特点及目标同社会对德语人才的要求高度契合,项目教学是解决应用型德语人才培养中“怎么教”这一关键问题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德语专业教师应该对项目教学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并结合具体课程的授课目标、课程特点,大胆开展或长、或短、或大型、或小型的项目教学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以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实现由讲授德语语言知识、训练德语语言技能向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常波.试论德语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2]陈新民,周朝成,任条娟,龙艳.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探析――基于特色创建的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06.

[3]冯冀宁,霍奕.基于项目教学的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2,07.

[4]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06.

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篇2

关键词动漫产业创意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动漫衍生产业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动漫已成为以动画卡通、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体产品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动漫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衍生出来的动漫娱乐文化产品,深受社会大众的喜爱。动漫产业已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政府列为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现在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动漫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也是一种无烟产业,绿色产业,世界发达国家一向非常重视动漫产业的发展,它已经成为各国争先恐后发展的文化支柱性产业。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起步比较早,历史悠久,但是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中国的动漫基地主要集中在北京、长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湖南地区。

义乌市地处长三角地区,动漫产业基础薄弱,主要是动漫及衍生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义乌市缺乏动漫创意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制约义乌动漫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义乌市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

1.1政府大力支持,产值迅速增长

早在2008年,义乌市政府下发的《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明确提出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义乌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推进动漫多媒体文化与玩具、文具等产业的链接。

2012年第七届义乌文博会首次设立动漫馆,展区占地1300多平方米。展示企业有10多家,参展单位展示了最新动漫成就、动漫趋势、动漫作品、动漫人物等。另外,动漫展区还设立了原创动漫衍生产品一条街,展示各种广受市场欢迎的动漫衍生类产品。文博会期间不光有众多动漫作品亮相展示文化产业成果,同时积极营造义乌浓厚的创意文化氛围,打造创意之都,搭建创业平台,设立动漫、创意成果展示。本届展会共实现展览成交额45.17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外贸成交额27.55亿元,同比增长10.69%。本届展会共有来自117个国家和地区的92395名境内外采购商参会,其中境外采购商为5782人,境外贸易团队36个。

“借助文博会的平台,做强做大义乌文化创意动漫产业,这既有利于义乌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全国动漫延伸产业的迅速提升,设立文博会大型动漫展区是一个‘双赢’的举措。”文博会执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1.2义乌动漫产业的主要表现形式

义乌动漫产业基础薄弱,主要是动漫及衍生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没有能独立完成制作动画片的公司或企业。义乌动漫产业涉及面比较窄,主要是渗入到其他产业中,比如文具行业、玩具行业、饰品行业、工艺品行业等,以开发生产动漫衍生产品为主,没有独立产业。目前动漫在文具行业、玩具行业中的应用,主要是购买其他动漫产品的著作权,然后进行产品的开发、生产。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玩具批发市场,义乌动漫玩具产品已经成为新宠。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后,义乌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玩具集散地,义乌市场已成为全球动漫玩具的重要交易平台。动漫对义乌玩具行业的影响几乎随处可见。在义乌国际商贸城文具市场可以看到,国内外流行的动漫形象出现在各式的文具上,可谓种类繁多,琳琅满目。

1.3义乌动漫产业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义乌动漫产业主要是渗透到其他行业,自身产业没有形成规模,主要以动漫衍生产业为主。这些衍生产品主要以加工制作为主,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价格竞争激烈,产品附加值较低。而随着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人力资源成本上升、国外打击中国玩具、文具出口,使得我国中小玩具生产企业感动很大的压力,与动漫制造商合作,联合开发生产是许多文具和玩具生产企业的一个发展趋势。另外义乌市玩具、文具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自身的品牌。因为没有品牌,价格竞争异常激烈,导致了产品质量难以提高,又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第三,部分玩具、文具企业在自身产品研发与设计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又缺乏原创性和系统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原创设计团队,大部分停留在加工制作上。部分企业缺乏知识产权意识,不愿承担原创的风险,直接仿冒一些热门动漫形象,导致侵犯了别人的著作权。

以上这些问题主要症结还是企业缺乏动漫产品设计研发人员,缺乏创新创意人才。

2因地制宜,培养动漫创意人才

动漫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是动漫产业的核心,它始终贯穿于动漫产业的各个环节,而创意的最终载体是人才,创意人才的培养对动漫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义乌市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因地制宜,培养动漫创意人才。

2.1依托义乌市创意园,实现创意人才与企业对接

义乌市创意园以设计改变义乌、让小商品从制造走向创造为宗旨,利用“创意经济”的手段,打造创意产业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集聚的园区,起着服务地方,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义乌市创意园从创办至今在创意机构引进、创意人才培养、创意平台搭建等方面已经走在全市前列。这里的企业各有特长,有做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功能性设计等。比如,卡通形象的设计就很适合玩具行业协会、笔的外观设计就很适合制笔协会。创意园有能力为义乌广大企业提供专业人才、专业技术的创意设计。通过这个平台,义乌的企业都能在这里找到与企业贴合,迎合市场需求的设计。在通过“对接”形式不断促成合作的同时,也能促进企业发展,带动义乌的创意、创新氛围,从而吸引更多人才流入义乌,助推企业长远繁荣。

2.2立足本地市场,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肩负培养创意人才的主要责任。目前义乌唯一的高校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没有开设专门的动漫专业,不过有艺术设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涉及到动漫类的相关课程。计算机专业在动漫类课程设置方面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二维动画设计与制作、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等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倾向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动漫是一个系统工程,中期的制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前期的创意与创作,后期的管理与营销也是很重要的部分,目前比较缺乏这一部分人才,特别是创意创作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动漫教育要关注市场动向,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不能盲目跟风。义乌的动漫产业主要以动漫衍生产品为主,缺乏自身的创意和品牌,对于艺术专业或计算机专业在开设相关课程时,我们就要多考虑义乌本地特色,评估义乌当地的动漫产业基本发展方向和新的人才需求情况,理清思路。比如我们开设设计类课程时,应该更注重动漫创意思维的培养,培养动漫人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3动漫创意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共同培养

义乌高校动漫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动画制作、影像编辑等技能型人才,而对动画与游戏策划的创意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够。高职院校培养的应该是动漫制作行业所紧缺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工作内容以制作为主,但需要一定的艺术素养和创意创新能力。

2.4加强创意园、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合作

依据国内外的人才培养经验,校企合作是当今培养职业型人才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义乌市创意园坐落在义乌工商学院,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创意氛围。首先我们应该利用这个地理优势,加强学校教师与创意园的联系,教师可以在创意园开设工作室,通过承接企业项目,一方面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意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另外也可以利用创意园与企业对接的平台,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签订合同,包括动漫创意、产品研发等,学校为企业提供优秀创意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岗位。加强校企合作,能为助推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3总结

义乌拥有国际化大市场,有着动漫产品集聚和辐射的平台,适合建立动漫产业基地。高校在制定动漫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紧密联系本地市场,准确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明确高职院校动漫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动漫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创意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动漫教育与产业的对接,推动动漫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金华社科联重点课题〔2012〕20122d119号

参考文献

[1]张帅,何邵军,毛昕雅.安徽省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动漫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

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已有了深刻的变化与长足的发展,这给医院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就新形势下医院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如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人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1医院面临的形势与医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1)新时期医院面临的形势:一方面就是医疗卫生工作服务观念的强化。医疗机构改革要“以病人为中心”,医院的办院宗旨仍然要体现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实质内涵体现新时期医院的工作具有更强的服务性。另一方面就是医院经营步入不完全的市场的轨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医院发展的外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独立经营实体的医院,已不能再由政府统包,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医院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由之路。医院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重视开发医疗市场,注重管理,走质量效益之路,走规范经营,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

(2)医院人才素质与定位:新时期医院人才的素质:品德、服务、技术、经营和管理素质。新形势下医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有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的,掌握医学知识的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

2新时期医院人才培养的思路

(1)人才效益性的认识:医院人才培养首先深刻认识投资与效益的关系。不难理解,医院人才的知识转化可给医院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效益的产生具有间接性与长期性的特点,加上医院管理者任期制影响,一些医院往往对人才培养存在短期效益的思想与行为,采取医院人才的“拿来主义”(主要靠引进人才),“实用主义”(缺什么人才才引进或培养什么人才,什么时候缺,什么时候引进或培养)。人才培养缺乏规划性、目标与延续性。这必然影响了医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医院远期目标的实现。所以医院人才培养应有规划性与目标性,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并长期开展工作。

(2)实行点与面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点的培养,即指重点人才的培养,做法一般是从中、高级职称的中青年人员选择重点人才苗子,其后定目标,给任务,加压力,重投资,强化品德与学术的造就。培养目标是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目的是使其较好掌握新技术,跟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使医院保持某方面的先进性。

面是培养医院人才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其理由是:其一,医院人才结构是一种由高、中、初档次医学人才互补形成的合理、稳定的能级结构,只有各级人才的合理存在,功能互补,才能发挥医院人才的最佳效果。其二,由于现代医学专业分工的精细化与病人的疾病、心理、社会因素的复杂化,使得医院人才群体性特征更显重要,医疗工作的完成有赖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与有序配合。所以只有搞好面上的人才培养才能使医院功能得到正常发挥,才能提高医院总体服务水平与医疗技术水平。

(3)服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医疗卫生工作突出的服务性要求人才培养中必须改变重技术轻服务的传统观念与做法,培养与相适应的具有专业技术素质与服务素质的服务技术型人才。服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两个“三基”的训练,第一是“技术三基”的训练,即通过医学专业基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专业技术素质。第二是“品德三基”的培养,这可概括为:①道德基础培养。培养其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与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其事业心与奉献精神;培养其集体亲合意识,个体互补意识,勤奋钻研精神。②法制基础教育。当前医疗卫生、法规正在逐步建立与完善,通过法制教育,尽快提高医务人员法律观念与意识,使之能自觉地依法行医,规范医疗行为已成当务之急。③心理、社会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医学与社会人文知识的教育,使之懂得病人心理因素的作用,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提高服务社会、服务病人的意识与水平。

(4)注重临床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医院人才培养应面向病人,面向临床,培养大批能解决临床实际的临床医学人才。由于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其人才的成长周期较长,只有在临床第一线,与病人直接沟通,严密观察疾病的发生、全过程,并坚持在诊疗工作中长期实践,不断积累,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或优秀的临床型医学人才。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具体可从以下几点来着手:①要想充分认识临床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强调临床能力培养与科研能力培养并重,建立严格的规范的临床培养制度,以有利于临床型医学人才的培养。②改革人事有关制度,建立与临床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新的人事体制。③设想建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双轨道模式,即实行临床专业医师规范化临床培养与临床研究生培养同时并存的两种制度。临床研究生培养以临床科研为主要方向,临床专业医师规范化培养以临床技能与水平为主要方向,临床专业医师规范化培养并与学位制相结合。

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篇4

关键词:三自管理;Spt;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8―138―03

“Spt”是英文Successful&practicaltanlents的缩写,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意思是培养“成功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应该说这一目标既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学院在多年办学历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实践的结果。如何推进Spt人才培养,笔者认为实施学生“三自管理”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一、“三自管理”的内涵及对Spt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三自管理”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由大学生自己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从而实现大学生自主管理。

(一)“三自管理”的理论内涵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总体教学目标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个性化的人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2.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学院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大学生的成长规律,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教育和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发挥主体的自主性,有意识地把自我作为认识、约束、调控与改造的对象,提高和完善大学生的自我素质,促进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的重要能力。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成人成才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免疫力”,增长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学院要以Spt成人成才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重点,深化Spt主题教育活动,强化社团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优化Spt校园文化活动,创新以女子教官队为主要载体的朋辈教育为特色亮点,构建学院自我教育的实践平台。

3.自我服务:自我服务是大学生根据学院Spt人才培养工作要求,积极参与校园内外有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加强公德意识的,有助于自我成长的为他人、集体和社会提供能带来某种利益或满足感的相应劳动服务。自我服务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习惯,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责任感、自立自强的精神意志,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场所。学院要以社区义工为特色亮点,通过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构建学院自我服务工作实践平台。

通过实施“三自管理”,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成人成才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将学生作为主体引入到学院Spt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和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学院Spt人才培养工作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制度、机构等软性环境建设和校园设施等硬性环境建设,促使学生充分汲取和利用学院提供的成人成才的学习环境资源,为实现Spt人才培养所要求的“三个核心能力”培养目标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促进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和事业成功。

(二)实施“三自管理”对Spt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实施“三自管理”,能促使学院师生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建立以生为本的学生观;能有效地转变学院的学生管理方式,创新机制体系建设,在实现培养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目标的同时,促进学院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能有效地提高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满足大学生成人成才,追求自我价值的需求,激励大学生进一步发挥更大的创造力,从而获得成功和发展,从而使大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成才所带来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三自管理”推进Spt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学院实现Spt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工作基础,是培养大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实践形式。

二、以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为核心,全面实施“三自管理”

实施“三自管理”,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为核心,从氛围、机制和活动安排等方面人手,全面实施“三自管理”。

(一)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全面实施“三自管理”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

1.重视自主学习的环境建设。学院师生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三自管理”对于深化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要根据“三自管理”的要求自觉转变观念,使师生都能按照“三自管理”的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学院要积极引导师生参与学校的学习环境建设,使学院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适应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的校园环境。在硬环境建设上,要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种设备设施,如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平台、外语电台、外语视听室、阅览室等,建设浓郁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院所有的教学设备和设施都能按照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优质服务,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个能自己获取学习资源,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校园环境。在软环境建设上,要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如学生自习制度、课程考核管理制度等,要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图书资料和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

2.优化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实践环境。要以SFt校园文化节为主线,以外语学习文化氛围建设为目标,把校园文化活动做精做强。根据自主管理的要求,积极开展以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为主的学生竞技类比赛,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载体。

3.要高度重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自主学习的责任者。要高度重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学风建设和学生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要大力开展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和其他与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责任者。

(二)要深入构建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工作机制

1.要明确学生“三自管理”的职能部门和管理职责。相关部门要根据“三自管理”的职责明确工作人

员和具体分工,使管理进人到日常工作中,在人员配置、经费保障上对“三自管理”予以保证,确保“三自管理”实施后的正常有序运行。

2.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将学生参与学院管理的要求落到实处。要以大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对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和学生活动事务的管理工作,使学生在参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既服务他人,锻炼工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发挥了积极的育人作用。要对学院现有学生组织机构进行整合,使学生组织机构健全高效,使其真正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服务的工作平台。

3.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工作机制。学院要重视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工作机制。要改变课程教学内容,把握精讲和讲新的原则,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互动性;要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角色,变主讲为主导,变知识传授者、灌输者为学生课程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合作者和评判者;要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法,将学生自主学习内容纳人课程考核范畴,实行“讲一考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现代网络,不断开发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要根据学生自我服务的工作要求,建立社区义工管理工作体系。

4.社区义工是学院自我服务的一项长期的有深远意义的活动,要根据学生自我服务的工作要求,建立社区义工工作管理体系。要加强宣传,做好社区义工品牌的规划工作和教育影响力、作用力的深化工作;要强化队伍建设,重点突出自主管理的要求;要规范管理,强化义工培训,注重义工活动的教育效果;要完善义工学分制,把义工服务纳入课程体系、纳人课表,加强对义工的考核和评优,使社区义工成为学院自我服务的品牌。

(三)要深入开展有利于切实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各类教育活动

1.要全面开展以SFt成人成才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重点的教育引导活动。要将Spt成人成才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之中,要充分利用大学新生的可塑性,从始业教育开始,通过学院编写的大学生始业教育校本教材的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掌握整个大学生活的成人成才的要求和目标,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使学生认同学院的SFt人才培养,树立明确的成人成才目标,规划好成人成才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生涯,并根据SFt分阶段成才目标要求制订计划,分步实现。

2.深化Spt主题教育活动,使Spt成人成才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大学生培养始终。Spt主题教育活动是根据学院的Spt成人成才教育要求,按年级不同层次组织开展“规划大学生活,实现‘Spt’”、“SFt成长与社会需要”、“Spt走向社会”等Spt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使SFt主题教育活动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常态。与Spt主题教育活动相配套的Spt系列争优活动是对学生和班集体Spt人才培养工作状态的评价激励机制,旨在教育引导学生在努力成为各级Spt个人和集体先进的同时逐步达到人才培养要求,使Spt成人成才教育成为大学生成长的主流教育。

3.强化社团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自我教育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要探索构建灵活、高效、民主、动态的适合学生自我教育的社团运行体系,进一步提高社团管理的自治程度、提高社团会员的满意度、提高社团的影响力。要创建一批高层次、高质量、特色鲜明的精品社团,重点建设社区义工自管会、女子教官队、大学生外语艺术团,通过重点社团建设提升学院整体社团的水平,使大学生社团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平台。同时还要将学业与成人成才有机结合的具体要求,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要求,从而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

4.积极探索以女子教官队为主要载体的朋辈教育的自我教育模式。女子教官队是学院自我教育的特色亮点,要确保安全、有序、卓有成效地完成新生军训任务,负责学院升旗仪式,承担校园安全护卫,使学院女子教官队成为展示自我教育成果的“金名片”。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探索朋辈教育,使其延伸至学生自我教育的各个层面,要探索建立以班级心理互助员为基础的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机制,要积极探索实施“学长计划”,通过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新生辅导教师的方式,拓展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域。

三、要从“两位一体”的角度出发,加强对“三自管理”的教育评价

“三自管理”是推进Spt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Spt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因此可以把“三自管理”的教育评价与Spt人才培养体系的教育评价联系起来,要把“三自管理”的评价融合于Spt人才培养分阶段成才目标中,要把“三自管理”的评价融入到Spt系列争优评价体系中,成为Spt系列争优评比的重要依据。

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篇5

关键词:德育课;技工院校;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技工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石。每年,各类技工院校都会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应用人才。从总体上来说,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比较出色,并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但随着人才资源的不断扩大,技工学校的人才培养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由于许多技工院校越来越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德育培养,这就造成了很多技工学校毕业生的素质整体下滑的现象。技工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德育课的作用,只注重对“才”的培养却往往弱化了对“人”的塑造。归根结底,这都因为在技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课被边缘化所致。

一、德育课在技工学校教育中被边缘化的表现

(一)德育课被专业课程挤占

技工院校在办学理念上主要强调的是专业课程的培养,而对德育课不重视。很多技工学校把对设置课程的重点都放在了专业课的建设上,对于德育课则是能不开就不开,即便开设,课程时间也非常短,有的班级甚至直接将既定的德育课改成其他的专业课。这在无形中造成了学生对德育课的不重视,甚至连学校、老师都对德育建设不重视。

(二)对德育课的教学及师资队伍的建设不重视

近年来,技工学校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办学竞争和生源竞争相当激烈,这给技工院校的生存带来了很大的压迫感。很多学校为了提高竞争力,不断地扩大办学规模,同时,为了提高学校的声誉及地位,很多学校都越来越强调专业建设。在专业课的建设方面,大量引入教师力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专业课的教学设施。而对于一些公共基础课,尤其是德育课的建设相当忽视,师资力量更是薄弱。很多技工学校只有几名名德育课老师,却要承担全校的德育课程。

二、德育课在技工学校被弱化的原因

(一)教育目的的影响

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技术教育已不再实行学徒制,而以学校专业授课为教学手段。但由于受教育目标的影响,技工学校的教育成为了对“某种岗位需要”而开设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的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一味强调学生要培养一技之长,却忽视了德育课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指导作用,更忽视了德育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塑造的重要性。

(二)市场经济发展及实用主义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技工院校为了培养出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不断加强学科的专业建设,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德育课程的建设。受实用主义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功利性也越来越强,专业学科的价值被无限放大,而基础课程的作用却被无线缩小。这种只顾眼前价值而忽略长远价值的人才培养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德育课在技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一)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技工院校的任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专业的技术性应用人才。从这点来说,很多技工学校重视专业课建设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做到专业课建设的同时,还应兼顾德育课的建设。先进社会要求的人才不仅仅是专业性,更多的是要求其综合素质要高。如果学生的基础文化课程的薄弱,对于专业课的学习也会比较困难,因为基础文化课其实是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专业课的学习有很大的辅助及引导的作用。其中,德育课对专业课学习的指导作用尤其明显。

(二)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很多技工学校毕业生的自身文化素质要比与同专业的本科生要弱,且很多技工院校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素质不如同专业的本科生。这就说明了,人文素质欠缺或综合素质不足会严重影响技工学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

(三)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办学方向主要是培养专业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现阶段,社会对人才又有了新的定义,即新型高素质人才。德育课作为技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如果技工学校一味地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提高及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弱化德育课的教育,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但由于学生的人文素质较差或者人格道德不高,都会偏离学校教育的意义所在。

四、技工学校德育课的定位及教学措施

(一)加大德育课的教学广度及深度

综上所诉,许多技术学校对德育课程的建设比较忽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及道德培养比较弱化,结果导致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道德修养彰显不足。因此,在技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避免“重技术轻道德”的现象,加强对学生专业教育的同事,正确认识德育课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技工学校德育课教育的广度及深度。

(二)坚持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在技术学下的教育中,要树立牢固的德育观,把德育教育放在一切教育的首位。利用德育课程正确地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纠正学生在道德上的错误等,塑造全面发展的新型技术人才。

五、结束语

德育教育在技工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对于培养新型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德育课在很多技工院校都被边缘化,这在无形之中降低了技工人才的综合素质。要培养出有知识、有文化、有学问有修养的综合性高素质技术人才,技工学校就必须在加强专业课教育的同时,提高德育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以提高学生的人格道德和人文底蕴,使他们不仅能在专业技术上成“才”,更在人格道德上成“才”,从而真正地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高素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坚.德育课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定位[a].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11,(4):91-92.

[2]马桂启.德育课的课堂教学育人作用浅谈[a].科教文汇,2010,(11):9-10.

[3]刘志宾.浅谈技工学校德育课教学[a].华章,2009,(23):114.

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篇6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高职人才培养重大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52-02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是关乎我国人才结构战略总体上实施和实现的重要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踏上了新的发展历程。特别在党的十后,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英明决策,诸如党的十报告中关于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阐述,诸如国务院2014年6月6日颁布的“职教发展28条”。在党和国家致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的指引下,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并且彰显出发展过程中的新变化。这就是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这一变化充分体现出高职人才培养要达成“德能兼备”的目标要求,充分体现出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的必然要求,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于人才标准的必然要求,充分体现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国民素质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具体地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引领的重大意义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与现实的高度融合,坚实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底蕴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有着丰富内涵的价值观念,无论是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都总结和标榜出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尽管“金无足赤”,在这些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中包括了精华,也包括了糟粕,但是在这些众多的主张中都有其合理的成分,譬如博爱、和谐、正义、民本的内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思想;“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兴天下之义是传统济世利人”的道义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酬勤”的成败观;“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言而有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人格操守。虽岁月流逝,然这些合理成分抓铁有痕,被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一代代传承下来。毋庸置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层次分明的价值观构成,这也就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的高度融合,使我们在高职人才的培养中获取了遵循和引导,工作有了强有力的依靠。

在高职人才的培养工作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就是在坚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因为一段时间之后“崇洋”的做法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严重问题,因为唯有民族的才能是国人永远认可的,愿意尊奉的,最能够塑造民族魂灵、信守民族气节、彰显民族力量、实现民族自强的灵魂要素。当然,我们也不能只遵循历史的老路,毕竟时代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这种“固步自封”的结果只能是“不进则退”。我们更不能“闭门造车”,因为这是不符合客观规律发展的盲动行为。我们需要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结合实际的客观考量中,拿出符合与适应当代中国人成长的智慧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种智慧的结晶,她用虚怀若谷的胸襟做到了古今中外的有机结合,为我们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厚重的遵守;她用家国情怀,用国家、社会、个人的三层结构,为我们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找准了方向与坐标。为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我们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就能够避免出现“头重脚轻根底浅”和“在黑暗中探索”的问题,这种积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这种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鲜明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民族气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将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深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以此为引领能够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更加具有民族气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引领作用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其把内敛其中的许许多多的精神通过价值观的培树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比如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民族渴望复兴的意志具体化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结构特征,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流露,是对爱国主义情怀的目标化、具体化。在明确规范、简约表述的特性里,展现的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内涵,抒发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体现了真正的中华民族意志。

因此,我们能够清醒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光芒,会始终普照我们,使我们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中充盈饱满的热情,使我们的学生在丰满的精神感召下,找到自我发展的路径,找到在社会发展、国家前进中的自我坐标。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清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责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社会的基点,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的需要,所以,对个体人的教育培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对于个人才的培养成功与否,不能仅停留在是否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知识虽然能够丰富人们的头脑,但是在思想的把握上还需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我们知道由于我国实行了二十余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我们现时期的高职学生结构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相对较大。这些独生子女在各个家庭中成为了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情感的唯一维系。他们在家长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再加之一些不健康价值观在社会中的传播蔓延,对

这些自我利益强烈的学生们又产生了一定的“雪上加霜”的负面效果。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学校在对学生的培养中又过多采取了不较真的“绥靖政策”,导致人才培养工作出现了重学业、轻德育的“跛脚”现象,即使开展德育教育也是形式大于实质,甚至有不知从何抓起的尴尬感。

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应当建立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所以,我们就能够在开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整合各种意识,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能够用教育手段形成对学生们思想改造的引领性和主动权,使我们的培养工作更有成果,更具有效率。

参考文献:

[1]牛利坡.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渊源――谈对高技能型职业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4,13(05):120-123.

[2]李志强,李小慧.坚持五个融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J].新校园旬刊2015,03:161.

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266-02

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紧迫要求,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高素质新型人才的必须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而在人的诸多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1]我校在长期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实践中,确立了“理想信念坚定、军事素质优良、科技底蕴厚实、创新能力突出、身心素质过硬”的人才培养目标,把坚定学员的理想信念放在首位,体现了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学员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的科学认识。

一、思想政治素质是统领个人素质的灵魂

思想政治素质是统领个人素质的灵魂。同志强调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在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关键,是统领军事人才教育体系的核心和灵魂。

1.思想政治素质是学员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培育体系中,思想道德教育是决定性因素的“主导成分”[3]。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论及个人思想品德的意义时指出:“卓越人物的道德品质,对于青年一代和历史的整个进程来说,可能比单纯的智力上的成就具有更大的意义。”他还说“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4]列宁在谈到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时指出:“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事业。”[5]社会主义新人的本质特征就是,既要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军事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在学员综合素质中的核心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

2.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性质、方向。在素质教育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一个人的知识、能力、身体等素质的发挥和使用对社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则取决于其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最终能否成为合格的国防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起着导向作用。

3.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为学员其他素质的提高提供精神动力。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并不意味一定就有较为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身体素质。但是,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却能为学员其他素质的提高提供精神动力。一个学员一旦拥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顽强的意志、健康的心理,他就能萌发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刻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动力,从而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自觉成长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学员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提高学员综合素质,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要求我们对学员进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素质和心理身体素质的综合培养。在这一系统教育工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理应成为学员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是立人之本,立军之魂,立国之基。对于个人,它可以坚定人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伟大的爱国情怀;对于一支军队,它可以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培育部队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战斗意志形成的重要源泉;对于一个国家,它是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确立的重要保障。一个国家的民众如果只热衷于财富的积累、感官快乐的享受,那就会丧失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一支军队,丢失了军魂,迷失了方向,也就失去了战斗力。一个人若是没有了做人的准则,道德沦丧,也就等于丧失了灵魂,那是相当危险的。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就难以实现。因此,要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来抓。具体说来:

1.这是由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决定的。自古以来,教育的主要内涵都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因素。古今中外一切教育家,都一直把“德”放在教育的首位,中国古代有所谓的“立德、立言、立行”,把“立德”当做教育的首要任务。虽然世界各国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称谓不一,但目的都是培养为一定的阶级、一定社会服务的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它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军校教育更应该把德育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2.这是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必须“又红又专”,也就是要“德才兼备”。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就很难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工作的动力,也就很难取得知识和才能的巨大发展,从而就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反之,如果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败坏,无论有多大才能,也不会给社会带来好处,甚至成为社会的祸害。正如历史学家司马光所言:“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6]当前在高科技领域出现的众多犯罪现象,足以显示有才无德对社会的巨大危害。军校要为国防现代化事业服务,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3.这是青年学员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青年学员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如一盏明灯,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目前,一些学校只重视文化教育,轻视德育培养,加之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多元主义涌进校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各种不健康的产品腐蚀着免疫力较低的青年学生,给青年学员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2005年1月,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7]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国防事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高素质军事人才。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军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员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在新型军事人才的素质培养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具体说来: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学员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当一个人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时,他就会具有为祖国、为人民而奋发图强的动力,在行动上,就会刻苦学习,顽强拼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军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联系实际,注重结合军事训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员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要深入开展我军历史使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战斗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学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大力发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广大青年学员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有了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顽强的意志,他们在提高智力,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健体魄等方面才会有方向和力量,才会积极主动地为国防事业作贡献。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学员其他教育目标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学员其他素质发挥作用的方向。思想政治素质对个人行为具有明显的导向功能。当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达到和超出最基本思想政治素质时,我们可以把其行为定性为正性,反之,为负性。当思想政治素质的指向是正性时,则其诸素质的整体效能是正性,个体所掌握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等将成为集体的财富,可以为他人提供物质和精神食粮;反之,个体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就可能成为他人的危害,这样的个体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越高,他对社会的危害就可能越大。当个体具备基本的文化和身体素质时,思想政治素质的将显示出特有的整体效能。即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人可以弥补其他素质的不足,创造特有的人才形象。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人民的需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无条件地献给祖国和人民时,尽管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也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创造较高的社会价值。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整合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会产生极强的整合力量。如它与伦理教育相整合,可以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高尚的情操;它与历史教育整合,可以帮助学员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它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相整合,可以帮助学员有效的发挥其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能量,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它与身心教育整合,则有利于培养人的健全人格,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我们要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功能。要根据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学科合力育人功能,加大开放式培养力度,建立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履行历史使命为目标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2.

[2].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eB/oL].新华网,2006-08-31.

[3][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58.

[4]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39-340.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7.

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篇8

[关键词]高校分党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的实施,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分党校作为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应当不断创新高校青年党员再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工作机制,培养符合“卓越计划”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一、加强高校分党校教育培养工作对“卓越计划”的顺利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卓越计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其指导思想之一就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同志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校中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学习成绩好,行动上身先士卒,在各方面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们是今后“卓越工程师”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必然是“卓越计划”的中流砥柱。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高校分党校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教育培养工作,对“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创新高校分党校的教育与培训方式,营造适合“卓越计划”发展的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高校分党校的作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卓越工程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思想政治工作在确立“卓越工程师”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转变高校分党校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高校分党校作为优秀人才的教育基地,要营造适合“卓越工程师”发展的良好氛围,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开展教育、培训的落脚点。具体说来,就是要以我们的青年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本,了解他们的特点,满足他们的需求,将大学生们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得“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的内在需求。高校分党校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满足青年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需求出发,在教学方法、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2.紧密联系社会热点问题,不断更新高校分党校教育教学内容。“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并不完全在于其专业知识更丰富,也不仅在于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更应该体现在具有更高的综合能力,善于用世界眼光来把握时代的潮流。因此,高校分党校在教育教学过程必须紧密联系热点问题,加强大学生国际意识和全球视野的引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当代社会的多样性,了解世界各民族的现实发展,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3.不断创新高校分党校“实践”教学模式。社会实践是“卓越计划”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组织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分党校应当不断创新运行机制与实践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

三、充分发挥高校分党校“基地”作用,培养合格的“卓越工程师”

一般认为,“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的“工程能力”指的是学生通过学校、企业的工程教育所获得的能力。笔者认为,要想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穿插在工程教育的全过程中。21世纪的工程师面临挑战大多都源于非工程领域。工程能力的培养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技术、专业的教育,而是培养具有人文素质、能综合运用专业技术知识为社会服务的技术人才。专业能力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教育才是完整的工程教育。要在高校分党校对工科大学生的教育、培训和实践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达到“高等工程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的要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高校分党校应加强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历史教育。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善于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这是我们党9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同志2011年9月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要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深入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经历的刻骨铭心磨难、我们伟大民族进行的感天动地奋斗、我们伟大人民创造的彪炳史册伟业,深刻认识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前辈共产党人建树的优良革命传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奋斗。”作为未来“卓越工程师”的政治素质培养基地,高校分党校必须加强对青年党员、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中国历史和党的历史教育,让他们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完善优良品德,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

2.高校分党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道德教育。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品德是多方面的,包括“爱心”“尊敬”“言谈举止”“团结友爱”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师的职业道德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良好品德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期间的品德教育除了政治理论课教学外,党课的教育也是加强未来的“卓越工程师”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分党校应该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全过程。

3.高校分党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的教授,培养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创新能力。2008年10月,同志在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强调,要各级党校“坚持把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训领导干部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切实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目的”。笔者认为,在高校的教育培养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对于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们开展创造性活动、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水平的绝佳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即实践观的实质是推崇创新精神,辩证否定的思想灵魂是创新。高校分党校在教育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时应当是通过哲学思维熏陶和教育,使他们的思维方式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全面地、联系地、动态地、发展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为他们参与竞争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开展创造性活动奠定基础。

四、“卓越计划”的联合培养机制对高校分党校提出挑战

“卓越计划”要求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即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本科及以上层次学生要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这一要求对高校分党校的教育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在企业学习期间,如何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如何调整党支部便于开展组织生活?在企业期间的党员活动由学校还是由企业负责?笔者认为,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是“卓越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高校分党校,应当积极地去应对,如积极地调整学生党支部的设置,开展党小组学习,开设网上党校等。

总之,创新高校分党校教育培养、培训的方式、内容、模式,有助于提高未来的“卓越工程师”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工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分党校在“卓越计划”中的作用,还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篇9

关键词:德智体美劳形体课教学目的形体课意义

中图分类号:G8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121-01

一、高职院校增设形体课的重要性及意义

(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现提倡教育事业应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现代教育事i中要统筹兼顾,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育,缺一不可。如今我国教育系统全面,学校分类明确,专业针对性强,尤其是高职院校更为鲜明,在教育体系中围绕“智育”开展学习,却对“美育”有所忽视,认为“美育”是艺术类学校的课程,造成大多学生对美的感知力不足,结果在学习、生活中情感没有得到良好抒发,情绪压抑,学习压力大,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智育”学习,导致学习深感疲累,学习效率低。所以高职院校应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以使各方面相互促进。

(二)形体课的教学意义

形体课是学校针对美育的教学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经过系统的体型培训,矫正身姿,提升自身美,提升对事物美的认知,提高自我品质及情操修养。训练内容包括:(1)改善不良走姿、坐姿以及生活习惯,正确引导和教授站、坐、立行等端正仪容仪表的训练;(2)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信,克服胆小、内向心理,提高自我表现、表演、协作和鉴赏美的能力;(3)增强体魄、活跃心灵,美化精神生活,培养良好节奏感,提高身体协调能力;(4)创造丰富想象,培养团结协作和极具创造力的思维方式以及团结配合精神;(5)提高气质和风度,培养学生“认识美的意识”,从而使其养成注重形体与心灵美的习惯。而形体课的教学,则涵盖了艺术教育、艺术鉴赏、体育以及美育教育的内容,对我高职院校学生身心以及综合素质发展意义重大。

二、高职院校增设形体课的益处

(一)培养正确审美观,陶冶情操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爱美”是人之天性,只有让学生看到美,认识美,鉴赏美,才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加入到艺术课程行列中。通过系统的形体训练增强体魄,自信自强,展现自我,也使学生认识艺术美、心灵美培养的重要性,并朝这一目标努力学习。形体训练授课过程中既有无音乐纯节奏练习,也有伴奏音乐的肢体训练,使学生体会到各种动作的节奏、风格、速度等特点,增强了学生的节奏感及动作协调性,塑造美的形体,陶冶美的情操,使学生能够心情愉悦地对“智育”展开学习,在未来工作中表现突出,成为一名“美”的传播者。

艺术美包含形体美、动姿美、心灵美,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训练进一步修整体型,体魄,端正仪容、仪表。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直观美第一印象决定70%,这里面包括了人的体重、外形、内在气质以及谈吐等,而这些又恰恰是可以通过后期慢慢修正和改善培养的。人体美可以通过后天体型训练来体现。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间,大脑皮层逐渐发育完善,身体各方面机能和运动素质也处于较为敏感的发展阶段,此阶段有较大的可塑性。形体训练能对学生体质的增强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增设形体课,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气质,进一步培育学生健美的体格,加强对环境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

(二)完善人格,培养懂爱、爱美和欣赏美的学生

形体培训课程在增强学生体魄,使其积极锻炼之余,还可培养学生综合协调能力,使学生切身感受美、追求美、评判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养成,从而培育和健全人格。形体课程有效培养和塑造健美体形及优雅气质,并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重大意义。

三、高职院校增设形体课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

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里增设形体美育课程,可以有力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成为形体美、姿态美、品行美,并有知识、有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是青年的聚集地,是培养人和发展人的第一场所,我们有能力也有义务去培养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增加形体课具有重要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战略意义,并且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孟宪君.大众流行健身项目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篇10

由于历史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所以当今社会对大学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作为高校教师,其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教育水平的发展和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大学生人才,就必须以教书育人为本,科学发展为先。下面笔者就这个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修养,为人师表

大学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本,科学发展为先,就必须加强修养、为人师表。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操守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大学教育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的影响十分深远,教师的责任尤为重大。因为高校教师承担着对国家高级人才的培养任务,所以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既要重视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只有培养出符合现代化社会需要的高人文素质、高科技素质的人才,才能真正为祖国造福,为人民造福,为世界造福,而这样的人才培养,教师承担着重任,起着主导作用。只有具备强烈的教书育人责任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成为一名学生信任、钦佩、敬慕、效仿的好教师。因此,教师需要在自己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及其他外在素质等方面不断进步和提高。教师要不断加强修养,不断完善品质,注意行为示范,为人师表,不断提升自己的形象魅力,用健康的人格品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二、不断学习,寻求发展

大学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本,科学发展为先,就必须不断学习,寻求发展。现代的大学教育对大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人才,就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大学教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能力只有由能力来培养,才干只有由才干来培养。”大学教师要真正成为有能力、有才干,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大学教育工作者,就必须努力通过各种学习机会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强自己的才干,从而促使自身得到不断发展。教师要主动做到,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完善、不断提高。通过学习,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通过学习,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来获取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通过学习,力争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通过学习,不断增强改革意识和科研意识,在教改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科研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创新成果。教师要做教改的带头人,当科研的引领者,成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先行者。

三、以人为本,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