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经济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2:05

智慧城市经济分析篇1

[关键词]智慧城市;发展状况;评价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083

1引言

由于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在全球实践应用的逐渐深入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信息化的应用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1]iBm提出“智慧地球”的发展趋势后各国相继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例如新加坡“智慧国建设”,中科院“感知中国”,使城市信息化得到深层次发展。作为省会城市的济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中心辐射的作用,智慧化的程度不仅是该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还对周边省区发挥经济社会效应辐射。

2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是在智慧化的新兴理念下,将信息化、生态化、人文化等因素融合而成,对城市智慧化程度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能够进行准确分析的评价体系,为智能化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提供了合理依据。本文选取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的四个维度――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对目前济南市智慧城市建设状况进行分析。

2.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重要保障[2],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的迅速崛起为智能化城市规划打造了坚实的后盾。2014年数据显示,济南市宽带网用户2027万户,增长153%,与国内外其他智慧城市(佛山宽带无线网络覆盖率为98%、杭州无线网络全面覆盖、美国高速无线覆盖率为98%)相比网络数字建设相比,济南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标榜盛世,创新30时代即将到来的信息社会,智慧城市的价值应定位于让信息服务深入千家万户,惠及民生,实现社会的全连接。

2.2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

智慧城市通过搭建全连接的构架模式,智能高效的满足公共管理和公众服务的需求,解决城市病的困局。具体来说就是对内为政府城市管理和决策支持提供依据,提供便捷的、泛在的、高品质的城市服务;对外为作为城市主体的公众享受便捷的、泛在的、高品质的城市服务,同时能够便捷的、低成本的参与城市建设,让公众感受到智慧给生活带来的便利。[3]对于政府而言,济南智慧城市建设中在政务方面推出政务智能化比较完善,与浪潮推出的“爱城市・济南”能够将各类行政及服务信息开放协同,高效互动基本形成,优化方便市民生活,但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对于市民而言,在交通方面作为全国拥堵第一的济南市在智能化交通管理方面建设不足,智能公交站牌虽投入使用但是所占全部站牌的比重较低,在改善车辆通行效率、提高交通流畅度、优化市民出行体验方面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在医疗方面,济南市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高达百分之776%,使市民便捷准确地获得医疗卫生服务,但是健康档案的规范性有待提高;在医疗组织管理方面,个别县(市)区和机构的组织管理文件格式不规范、档案整理不条理、实施方案内容不全面。同时,在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及社区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等方面济南未发展起来。

2.3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

“集约”能够提高城市资源利用和城市的运行效率。[4]企业规模的适当聚集,能够减少一系列成本的消耗,带来产业的规模经济,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全面提升社会经济效益。智慧城市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有效地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城市建设与信息服务有效的结合,打造“智能、高效、便捷”的城市化体系。济南市信息服务业主要集中于高新区,在信息传输服务业上多为分散小企业,难以发挥规模经济,实现信息资源的集约利用,较北京、上海等地高新技术人才储备较少;it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在高新技术区较快发展,实力较强,但是效益好的知名企业数目较少。

2.4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

软环境的营造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5]推进以济南为核心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发挥省会中心辐射,带动“1+6”都市圈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山东省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推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为城市智慧度的提高营造良好的氛围。自提出建设“智慧泉城”后,市政府积极组织开展设计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各项事务,将“互联网+”技术扩散到发展的方方面面,以期大力提高城市智慧度。同时,在济南市多次举行的智慧城市建设培训会及相关创新大会,无不彰显济南对软环境建设的注重。在“智慧”的氛围中,济南对城市建设的规划应更贴近民生,贴近城市实际,结合济南的古城韵息、文化底蕴进行合理布局规划,切实解决城市问题。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居于省内中部地区,容易形成增长极模式的增长,它的发展以其独有的优势,带动着周边区域的协同飞跃。

3对策建议

在当前“互联网+”逐步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城市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无线覆盖率,力求在城市上+“互联网”,达到“互联网+城市”。探索新型流通模式,将新型互联网理念与智慧发展理念相结合,将本地化特色与公众服务相融合,打造智能化的服务体系;完善信息建立互通网,提升服务机构服务质量,依据自身特点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建设,加强行业管理智慧化。同时,由专业人士全面掌握生态系统状况,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研究城市发展趋势,选择战略,部署“智慧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各项战略任务,全方位地提升地区竞争力。

4结论

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的分析下,济南虽已走在城市智慧化建设的路途中,但仍存在着不足。21世纪的智慧城市建设,不单单是城市规划、信息智能,更多的是融合社会、经济、产业、生态等多方面的因素,济南要想充分彰显其辐射作用,全面促进省会城市圈的经济跃动,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结合自身特色,创造出更高的效益。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多方协调,构建“智能、便捷、高效”的新一代城市,实现社会的智能信息化,便捷城市人群的生活,打造高效的城市环境,这也是城市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1(2):28-32.

[2]巫细波,杨再高.智慧城市理念与未来城市发展[J].城市管理,2010(11):56-60.

[3]徐静,陈秀万.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7):24-26.

智慧城市经济分析篇2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

一、简要概述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

智慧城市就是一种以先进、科学、有效的方式来满足及治理城市问题,除此之外,其还能为城市的新颖式发展、时代性发展及飞跃式发展创下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智慧城市的概念告诉我们,在新时代下只有坚持建设智慧额建设,才能让城市在发展中处于不败之地。除此之外,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这一白皮书中,把新时代下的“智慧城市”定义如下:其书认为新时代下的智慧城市就是能够合理、科学、高效的将信息化形式运用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步骤及环节的实践中,然而,就能通过这种科学、创新、智能的形式对城市建设中的市民、环境、城市设施、城市安全、公共服务、各类活动等方面起满足性的作用,由此为城市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带来空前的变化,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的推行智慧城市建设。再者,智慧城市建设的宗旨就是将城市的自身看成一个源源不断的发展系统,其是由人、事务、运输、信息、自然资源等方面组成的,然而这些方面是不断改进、相互相成、互相促进的一种系统循环,才叫做智慧城市。

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提倡技术是核心。技术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部分,其就是将城市里的先进技术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由此来组成一个以“智慧”来形成的综合技术城市,其中包括:计算机、人的活动、通信网络等等。实现智慧城市建设都是需要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创新的手段及科学的方式方法去模拟人类的各种活动,并将这些先进的技术替换人的智力工作,由此来实现城市智慧化。从技术本质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对新时代下普遍存在的网络技术、传播技术、信息技术等的综合组成部分,是实际建设及信息化建设的科学结合体。于是要想建设智慧城市就必须将智慧技术应用到建设的实践中,只有坚持这样的建设方法方式,才能有效的建设智慧城市,才能促进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

2、城市本身是基础。要想建设智慧城市就要把城市本身当着一个综合的整体,重点在于培养其的管理、学习、应变等能力。于是,与之有关的数据的接受、感应、输出、掌握、解决和使用等设施就形成了智慧城市之基础,也是建设智慧城市不可忽视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与此同时,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凭借与很多技术将城市组成中的网络基础设施、物质基础设施、经济基础设施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实现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3、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特征。首先,将整体全面联系在一起是其特点之一,其就是通过智能的传输机器将城市里的全部设施相联,并将这些部分用网络连接起来,由此对城市活动的主要部分进行准确、按时、高校的感应与监督。其次,就是要使各方面互相协作。面临智慧城市的基础建设,就是要将城市里的各个组成部分和与之相关的步骤进行高效的合作,并提高多方面、多点及多形式的写作能力,才有最大限度的实现城市智慧化的建设。

三、在建设的实践中分析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

对于建设智慧城市来说,其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人们在生活中比较重视及爱关注的问题,于是,分析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意义就显得很重要。例如:在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主办、赛迪承办的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了《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战略研究报告》和2012年典型城市“智慧化水平”评价结果。报告显示,从经济角度来看,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有助于调整这个城市的经济结构,还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及改进其发展方式。其次,建设智慧城市还能结合其自身的特点来节约城市资源、环境保护等,这对于每个城市的发展来说都是很重要且不可忽视的方面,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最后,其的建设还能带动城市里新事物的产生,能让城市实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不仅能为城市开拓前途无量的市场前景,还能做到资源浪费最低、各行各业效益最大及综合发展最全面的实际意义。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展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很重要的,在开展的过程中找准方法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城市的发展带来帮助,才会打造出一座无与伦比及与众不同的智慧城市。

参考文献

[1]张永民.智慧城市总体方案[J].中国信息界.2011(03)

智慧城市经济分析篇3

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资源的传递越来越便捷,大数据的社会价值越来越突出。以经济领域为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数据成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谁能掌握更多的信息数据资源,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数据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逐漸落后于时展的潮流,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智慧城市蓬勃发展起来。智慧城市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社会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为了实现智慧城市的构建,各大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促进了智慧城市的发展。将大数据应用在指挥城市的研究和规划中,可以加快智慧城市的构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城市的发展更是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繁荣。为了推动城市建设,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方面,城镇建设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城镇建设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城镇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并不能满足国家的发展要求。为了解决城镇建设的问题,智慧城市的命题被提出,社会各界将智慧城市看作新型城市的代表,政府也提出了若干支持政策,用以扶持智慧城市的构建。我国自上个世纪就开始了信息技术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并收获了良好的融合效果。当前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形成了初步的城市技术体系。智慧城市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智能性,而智能性是由技术集成体现出来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2、大数据在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的运用 

2.1建立多向协调体系 

首先,将大数据运用在智慧城市的研究与规划中,需要建立多向协调体系。城市建设与规划需要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的有机配合,智慧城市的构建也不例外。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存在一些问题,政府的行政权力占主导地位,但是在指挥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数据缺失、体系不健全、规划内容名实不符、建设工作滞后等问题,影响了城市规划的实效性。许多政府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城乡之间的发展问题,也没有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使社会的矛盾不断加剧。一些地方政府提出了“多规合一”等发展战略,但是这些发展战略的实施结果却差强人意。为了使城市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我国政府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构建原则,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城市的规划中。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带给环境和资源很大压力,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障城市的高效发展。大数据可以满足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求,帮助政府建立多向协调体系。在iCt的支持下,政府可以和社会上的其他部门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数据的互动交流。政府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公共平台,并邀请其他部门进入到公共平台之中,就智慧城市的建设问题进行讨论,形成多向协调机制。政府依靠iCt建立公共平台后,可以把智慧城市的规划成果整合到一起,并进行集中展示。社会各部门和政府可以挑选其中的最佳设计方案,并按照方案上的内容展开具体的建设工作。在智慧城市的构建中,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土地资源配置问题是重点,大数据可以为政府提供城乡的经济发展资料和土地利用的信息等,帮助政府做出正确的发展规划。 

2.2建立城市规划体系 

第一,政府需要依靠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网络数据分析库,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集中处理。在这一分析库中,政府要综合考虑居民的城市建设要求、企业的城市发展愿景等,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自身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大数据平台非常多,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政府可以应用微信、微博等挖掘城市建设的信息,形成信息化的城市发展战略。第二,政府需要对社交网络中与城市建设有关的内容进行评价和分析。在社交网络和一些app中,有很多关于城市规划问题的评论。以大众点评网为例,在上面记录了居民对城市商业空间布局的建议等,涉及了民生民情,对政府的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有很好的启迪作用。第三,政府需要对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的数据进行分析。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手机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政府通过分析手机信号,就能推断出哪个区域的人口相对较多,哪个区域的人口相对较少。在人口较多的区域,政府可以适当增加土地规模、扩大商业面积等,在人口较少的区域,政府可以适当迁移人口,进行区域开发等。第四,政府需要对网络数据进行挖掘。在互联网中有大量的数据,政府要对其中的重要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城市的土地利用现状。网络中的数据有真有假,因此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不能以网络数据作为唯一的依据,而要将社会调查和网络调查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发展战略。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人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如今大数据已经被应用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在智慧城市的规划中,大数据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价值,促进其与智慧城市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赵亚飞.大数据和智慧城市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J].建筑与文化,2016(8):202-203. 

[2]党安荣,袁牧,沈振江,王鹏.基于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的理性规划与城乡治理思考[J].建设科技,2015,(05):64-66. 

智慧城市经济分析篇4

关键词:城市经营;智慧城市;品牌;路径

abstract:inthecontextofnewnormaleconomyandnewpatternurbanization,theconceptandstrategyof‘urbanmanagement’isdemonstratedgreatervitalityinurbangovernance.Smartcityistheonlywaytoachieveurbantransformationandupgrade,improvethequalityandefficiency.meanwhilesmartcityisanewconceptofurbanmanagement.intheprocessofintroducessmartcityconcept,manygovernmenttrytobranditrecently.However,somecitieshavefailedinbrandingduetothelackofinnovationandtimeliness.thisessayoutlinesthebrandconnotationandvalueofsmartcitiesandbrieflyintroducessmartcitypilotprojectsinChina.itmovesontothebrandingbuildingcasestudy.theseleadtoconclusionsinsomesuggestionofsmartcitybrandingwhichaimtoimprovesmartcityasasoftpowerinurbannewengine.

Keywords:urbanmanagement;smartcities;brand;path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11-11(5)

伴随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五化”)协同进程,以城市管理等为标志的城市治理成为城市领域的核心主题之一[1]。在经济新常态下,城市治理之中的发展主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中城市经营的理念和思维,正在深刻影响城市管理者和全体市民[2]。从主体角度出发,城市经营涵盖城市所有的参与者,是权益、责任、目标和使命等的共同体。城市经营的核心之一是致力于实现城市内外各个主体的共赢、社会治理的和谐和产业经济的持续繁荣[3]。依托城市经营,不断促进城市基因和精神的凝集,核心的标志是城市映像的沉淀与品牌的实现[4]。国内学者逐步认识到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并且在城市形象、定位和营销等方面重点聚焦,但对于城市品牌形成过程和动因等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5]。从实践角度出发,我国城市政府重视各类城市品牌的建设,如放心农场(山东德州)、品质厦门(福建厦门)和荷美贵港・祈福之旅(广西贵港)等。

1智慧城市的品牌内涵与价值

智慧城市品牌内涵在实践当中不断被丰富和完善,它是我国城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是融合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有效载体,其实现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城市文明延续和复兴的效率、水平、范围。自2011年以来,我国从学习了解国外传播过来的概念,到逐步从国家政策高度引导推进智慧城市创建工作,并写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历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范围内探索智慧城市的有效模式方兴未艾。智慧城市,这一名词快速被绝大多数城市管理者所了解,并成为城市品牌化的重要对象,特别是在信息化行业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推动下,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政务改革等相结合,一举成为全行业的热词,被广泛传播和使用。中国智慧城市事业经历近五年的探索,以277个智慧城市试点为代表的地方城市,正在致力于让新理念落地,编制与智慧城市相关的顶层设计、实施方案和若干意见等;成立由城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智慧城市领导小组和智慧城市办公室;设立了专项经费支持智慧城市工程建设等。“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的定义、内涵、标准和实施路径等在全行业得到广泛探讨和界定,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层面超过27个部、委、办、局和行均将智慧城市的治理理念融入到了行政工作之中,有效地促进了地方城市政府相应委、办、局智慧城市应用思考和行动的同步。

2015年11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认识智慧城市,首先应当是认识城市,把握住城市规律,再是了解智慧,做到因地制宜架构智慧应用。因此,智慧城市,应坚持不断的基础创新、跨界创新和适用性创新,不能固步自封、止步于概念和说辞创新。面向城市真需求,智慧城市才有生命力。截至2016年6月,全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超过76%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座城市(占世界智慧城市创建总数的一半以上),在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不到三年时间,依托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中国从学习了解国外智慧城市理念和实践的启示中,快速进入吸收借鉴、融合创新推进中国特色智慧城市的新范式。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创建智慧城市的主试验场。中国的最新实践得到美国、新加坡、欧盟和其他金砖四国等的高度关注。2016年伊始,新型智慧城市的探索业已启动。

智慧城市品牌化价值能够促进城市要素的高效整合和成效放大。2016年5月,总理在贵阳大数据峰会上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和分享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利于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信息与通讯技术(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是推动信息化社会、智慧城市和数据经济的关键性动力。世界已进入“大数据经济”时代,国际数据公司(iDC)预计,数据量在2020年之前会增长50倍。大数据经济与“五化”融合,将可以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而催生出“智慧经济”。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从信息化探索到回归城市本源认知,对于深耕智慧城市并建成、出成效,至关重要。下一个五年,我国智慧城市的市场规模约为4万亿元。因此,加快新兴技术手段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缓解城市问题,并进而挖潜智慧城市动能,实现城市智慧转型的关键。

2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概况

目前,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总数超过300个。试点城市陆续签订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标志着这些试点城市进入了实质创建期。截至2013年8月,中国已有320多个城市、地区投入3000多亿元建设智慧城市。根据赛迪方略统计,2015年国内智慧城市的it投资达到2480亿元,拉动经济总产值超过1万亿。截至2015年5月,全国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总计约500多个城市(占世界智慧城市创建总数的一半以上)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总计划投资规模近万亿元。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市场规模估计有4万亿元,该市场从“十二五”中后期开始,将在“十三五”集中释放。当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部等在全国推进了三个批次共计约277个智慧城市(区、县、镇)的试点工作(表1)。2015年智慧城市投资规模预计为2303亿元,增速约为20%,达到近五年最高水平,其中社会资本投入超过50%。从建设内容出发,试点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基础库建设进度过半,地下管线与空间综合管理、绿色建筑、数字化城市管理、无线网络、智慧社区、政务服务体系、智慧安全、智慧环保和智慧交通等其他重点项目完成度也在50%左右。

3智慧城市品牌建设的路径建议

智慧城市本质上是城市开发和运营模式的创新,是实现城市自我纠错和不断自主完善的持续性状态。广义上讲,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等全流程的政策、方法、方案和实施是科学、高效、公平的,就是智慧城市。形象地讲,一个能够实现空间和时间上不断自我感知、自我纠错、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城市,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能够自我感知、进行学习,并解决感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因此,智慧城市品牌的建设要尊重该规律。

3.1深刻认知问题,规避失败的品牌设计

智慧城市品牌的建设,务必建立在对智慧城市现阶段发展问题准确认知的基础之上,保障品牌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和生命力。结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状况,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九大核心问题:(1)重视软硬件投入,市民沟通参与不够;(2)将关联性不强的建设项目归入智慧城市,增加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疑问;(3)对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增强城镇功能和培育智慧产业的智慧顶层设计、实施部署力度有待加强;(4)智慧城市行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引领性的智库体系。在公共角度思考、规划以及提供智慧城市知识的创新能力较薄弱;(5)跨界思考、有效整合和成效导向不充分,个别甚至存在理念背离和局部技术应用放大等问题。(6)建设模式多样性不强,实际问题的针对性欠紧密,对经济成本和后期商业模式探索有待加强;(7)少数城市存在“大而全、难落地、难运营”等情况,方案宏大作用微弱;(8)与生态城市、人文城市等以人为本的历史传承和生态文明衔接互动不足;(9)部门间信息孤岛局面改善水平不够,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的渠道、机制和水平有待提高。总之,对智慧城市的定义、目标、对现阶段的真形势、真问题和真任务,还缺乏全面系统的剖析、理解和陈述。以上问题直接导致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导性、操作性、预见性和科学性不强,执行效力欠佳等现象或态势的出现。

3.2坚持跨界融合,传播有效的品牌内涵

跨界创新,将其作为今后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思维之一,已经具备条件。在智慧城市基础研究当中,注重多学科的跨界融合,特别是公共管理、法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学、交通与车辆工程等;在智慧城市落地建设当中,注重各委办局等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协同和杠杆机制的形成,特别是强调“庖丁解牛”的策略,而不是“外科手术”式的大动作等;在智慧城市实际运营当中,注重从交叉需求导向出发,促进新型互联网和通讯产业应用的有效创新,从基础理论研究之中提炼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精华,从落地建设政府职能的交联地带培育出面向刚性需求的有效应用。注重研究和尊重城市自身的规律,构建有效的城市模型,依托智慧城市思维、技术、方法和手段,更好地促进现有城市“工具”效率和科学性的提升。如,城市总体规划,以往的做法是经过有限的资料和实地调研,就开始空间规划。而现在,可基于海量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构建城市模型,对编制的规划进行情景分析和预评估,如发现路网等设置不够合理,可快速在规划环节全面优化调整,趋近科学理想化。有效解决传统调研中无法掌握足够样本量、无法将跨界大数据整合分析、无法量化计算、无法呈现和分析规划后的可能场景等缺陷。

从顶层设计出发,智慧城市必须是融合了“五化”的智慧创新复合体,从理论基础、技术研发到创新实践都处于萌芽阶段,不是单项技术、管理和政策创新,而是系统性、多学科和综合性的集成解决方案。智慧城市在行业不断细分的背景下,展示出全面、统筹和集成等特征。因此,开展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编制,在跨界创新思维的启示下,应当具备:懂城市(规律)、懂政府(职能)、懂信息化(技术)、懂产业经济(动力),并勇于和善于跨界创新(促进有效落地和长效运营)。因此,将能够反映如上内容,作为品牌的内涵进行有效传播[6]。

3.3善用传播策略,实现品牌差异化接地气

智慧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常态,中国智慧城市事业的推进,应坚持三个传播策略:(1)国际新视角。在实施自身智慧城市创新的同时,应动态把握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的最新动向、开发思维、产业生态和协同创新策略等,充分借鉴和吸收经验、规避问题。与此同时,促进在非数据敏感领域的有效合作,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应用领域的策略和技术创新;(2)真问题导向。扭转产能驱动并调整项目、产能驱动的粗放思维,精准针对城市问题和服务城市决策治理,逐步实现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科学、严谨程度来提升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和规划实施的质量与权重。围绕城市问题开展智慧治理创新,提振智慧城市战略的治理魅力与作用;(3)智慧微应用。突出智慧城市+的思维,对单项领域实施智慧创新,充分在跨界的交接点、接触面上创新,再逐步促进“信息孤岛”内核之间的互动融合,审慎、积极地推进智慧应用,补充城市空间思维短板,高效率地实现智慧城市在城市决策治理和城市四生(生命、生产、生活和生态)应用当中不可或缺的价值。通过三坚持,实现品牌差异化接地气地传播。

3.4聚焦创新软肋,做大做实做强宣传推广

智慧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其中也存在部分共性问题与不足,为了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应当在充分识别行业软肋的基础上,做好创新。应当坚持平台思维先行,微智慧落地;跨委办局谋划,扶持单项实践的总体战略,构建智慧城市跨界创新与产城融合示范区。结合对智慧城市当前困局的剖析,围绕城市总体战略,识别九条应做大做实和做强的宣传单元:(1)从城市细胞入手,着力发展智慧建筑与小区,为智慧社区建设奠定基础;(2)在城市核心区(重点开发区域)设置智慧城,推广产城融合概念,重点建设智慧城市孵化器,营造双创基地;(3)培育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商,整合落地力量共同参与,缓解智慧城市协同创新力度不足的问题;(4)加大人才创新力度,构建创业之城,建设“智城”,创新人才引进与居住配套的重大实施策略;(5)与建设进度相配套,加快编制一批技术导则、纲要和指南等,全面统筹城市的智慧化建设;(6)充分考虑城市边界、人口、产业等的复杂性,充分用好建设实施的有效要素资源,加快构建城市建设管理的智慧化平台,并根据建设进度,逐步升级为城市运营综合平台;(7)对城市功能进行诊断分析并予以完善,实现规划信息化创新;(8)率先构建服务于城市决策的动态、可视化和量化的城市决策支持平台;(9)充分挖掘当地现有的开放资源数据优势与条件,构建全社会能够充分访问、查询、下载、调用和二次开发的智慧应用创新平台。

4智慧实践与品牌化建设案例

自2010年以来,多个城市将智慧作为品牌的重要“标签”,把“智慧”作为城市的定语。当前,北京市朝阳区的移动电子政务(全区各单位开发政务应用纳入政务应用商店,并安装app,建设“智慧朝阳”)、房山区长阳镇推行“微服务中心”,打造智慧养老;重庆两江智慧总部基地,通过智慧应用集群(公众服务、产业云服务、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管理、智慧城管、智慧景观、智慧环保和智慧城市安全),打造智慧新城;重庆永川率先用ppp模式创新支撑试点建设;贵阳将大数据云服务和智能终端等智慧产业作为城市核心战略之一,着力打造中国“数谷”;浙江嘉兴乌镇规划建设“互联网智慧小镇”。这些智慧应用和智慧战略正快速改变市民的生活与工作,为城市巨系统的结构完善和功能升级提供基础,以上都是智慧城市试点对城市改变的例证(表2)。

城市智慧化建设务必要有标杆性项目、行政体制或业务服务创新等,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抓手和引擎建设。不同时期,要成功实现智慧城市的品牌化需要标新立异的思维和做法。自2011年起,“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等概念被逐步引入国内,国家政府、相关部委和地方城市等迅速开始思考如何将概念与城市发展理念相结合,理念-顶层设计-规划-实施等路径在逐步展开。湖北武汉快速将理念与规划相结合,编制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推动了全国智慧城市规划创新的咨询思考。此后,将简政放权、行政体制改革等与智慧城市相结合,北京海淀、宁夏银川和天津滨海新区等实施智慧政务建设。通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探索,特别是行业围绕数据开放共享的沉淀,地方省市探索成立大数据的专门行业管理机构,如广东省、广州和沈阳等。与大数据管理的行政性创新相对应,大数据市场化交易创新同期也在国内得到有效落地,标志之一就是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的成立(表3)。

5结语

品牌化需要具象的传播主体,结合当前我国智慧城市事业的核心问题与创新主轴,应从:既有建筑智慧化改造、绿色智慧小城镇、智能建筑与智慧小区、智慧城镇产城综合体、智慧城市辅助决策、城市管理与城市公共品智能化解决方案、智慧城市投融资模式商品化、城司转型智慧城市运营、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评测、智慧城市立法、智慧城市专项规划、城市医院诊断技术开发与标准化、基于3S等技术三级城市开发精细化监察预警平台、面向城市政府的智慧城市能力建设方案开发、智慧城市增量成本概算与政府激励政策设计、大数据盈利性平台设计与开放运营模式、智慧城市双创交易所设计与ppp合作模式、基于城建档案等实施城市仿真建模与应急管理技术、既有规划展览馆智慧化更新综合技术路径与示范和智慧城镇群区域要素协商统筹调度机制与协作平台等入手。

城市的智慧化与智慧城市的品牌化是辩证统一的协同体,智慧城市的创建是实现品牌化的过程基础[7]。“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继续得到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为各地政府实践提供了政治保障。与此同时,城市经营应当重视和加强智慧城市的品牌化,既实现对阶段性成果的肯定,又促进智慧化建设要素的集聚和进程的加速。城市经营如成功实现智慧品牌的建立,将势必为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的竞争生态位和品质优势,形成“正磁力”效应,有效整合城市内部和吸取外部与智慧城市相关的要素资源,进而促进城市事业的高效运行[8,9]。

参考文献:

[1]徐振强.“十三五”以五大理念统筹中国智慧城市科学发展[J].建设科技,2016(10):66-69.

[2]郭国庆,刘彦.城市营销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06(2):5-12.

[3]徐振强.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生态文明协同创新关键路径的思考[J].城市住宅,2016(3):6-10.

[4]何国平.城市形象传播:框架与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8):13-17.

[5]张D,张锐.城市品牌论[J].管理学报,2006(4):468-476.

[6]于涛,张京祥.城市营销的发展历程、研究进展及思考[J].城市问题,2007(9):96-101.

[7]徐振强.基于28个关键场景思维助推建设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J].中国名城,2016(4):11-24.

智慧城市经济分析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设;特点;问题

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智慧城市的建设也随之出现。智慧城市已经逐渐取代了数字城市、知识城市等相关概念,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新理念。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和不断完善,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工作提供了实际的理论支持,对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因而它的构成比较复杂,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之中也就出现了一些列的问题。为了对这些问题予以解决,必须对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推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智慧城市相关概述

1.对象维度

政府承担着维护城市安全稳定和推动城市各项事业发展的职责,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我国城市政府的典型部门包括:发展改革、教育、科技、经济信息化、公安、民政、司法、财政、人力社保、国土、环保、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市政市容、交通、农业、水务、商务、旅游、文化局、卫生、人口计生、审计、国资、地税、工商质监、安全监管、广电、新闻出版、文物、体育、统计、园林绿化、金融、知识产权、民防、法制以及等部门。

企业是城市发展动力的提供者,也是现代城市发挥经济功能的最基本单元。在智慧城市中,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提供必要的建设和运营资金,支撑智慧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公众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主体。智慧城市服务于社会公众群体,为常驻居民、从业者、旅游者和商务来访者等提供智能化的生产生活方式。

2.信息维度

透彻感知:基于传感器的系统,将可见性扩展到城市各个角落,采集获取以前无法利用(不可用或数据收集成本过高)的新的实时数据源,包括水、空气、电气、道路、桥梁、房屋、排污口、停车场、车辆、人体、工厂、医院、物流、产品、商品、视频、卫星、飞机等信息。

深度互联:通过各种形式的高速高带宽通信网络工具,将个人电子设备$组织和政府信息系统中收集和储存的分散的信息及数据连接起来,进行跨领域$跨部门$跨时空的交互共享和业务协同。

智能应用:运用数据挖掘和分析工具$科学模型和功能强大的运算系统来处理复杂的数据分析、汇总以及计算,以整合海量信息,并将特定的知识应用到特定行业、场景、解决方案中,更好地支持决策和行动,提升各行业的智能应用程度。

图:智慧城市概念模型

二、智慧城市的特点

1.智慧城市建立在数字城市的基础框架上

数字城市将城市中各类信息按照地理分布的方式统一建立索引和模型,为数字化的传感和控制提供了基础框架。智慧城市需要依托数字城市建立起来的地理坐标和城市中的各种信息(自然、人文、社会等)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和相互关系,增加传感、控制以及分析处理的功能。

2.智慧城市包含物联网和云计算

在有了数字城市的基础框架后,智慧城市还需要进行实时的信息采集、处理分析与控制,如同人除了躯干外,还需要触觉、视觉等用于采集信息,需要大脑处理复杂的信息,需要四肢来执行大脑的控制命令。物联网和云计算就是实现这些功能的关键。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使他们相互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弹性地处理和分析。

3.智慧城市与物理城市融为一体

在智慧城市中,各节点内置有不同形式的传感器和控制器,可用以测量包括温度、湿度、噪声、位置、距离、光强度、压力、土壤成分、移动物体的大小和速度及方向等城市中的环境和对象数据,还可通过控制器对节点进行远程控制。随着传感器和控制器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智慧城市将城市与电子世界的纽带直接融入到现实城市的基础设施中,自动控制相应城市基础设施,自动监控城市空气质量、交通状况等,与现实城市融为一体。

4.智慧城市能实现自主组网和自维护

智慧城市中的物联网需要具有自组织和自动重新配置的能力。单个节点或者局部节点由于环境改变等原因出现故障时,网络拓扑应能根据有效节点的变化而自适应地重组,同时自动提示失效节点的位置及相关信息。因此,网络还应具备维护动态路由的功能,保证不会因为某些节点出现故障而导致整个网络瘫痪。

三、智慧城市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智慧城市的内涵进行深刻的认识

从我国当前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来看,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的内容往往不同。例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角度去规划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地方政府如地级市则又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角度去规划智慧城市。因此,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要对其内涵形成统一且深刻的认知。

2.建立统一的智慧城市体系架构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结构复杂,包括基于传感器技术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于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等的网络体系建设,涵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以及标准规范、运维、安全体系等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所以,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要在我国形成统一的智慧城市架构体系,特别是在国家层面,以为其是建设提供整体性的顶层设计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老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减少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风险。

3.重视智慧城市关键技术的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技术有待突破,智能模型与工具的应用程度有待加强。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和智能应用。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及其渗透应用本身就是难点,因此,要对传统的技术思路和模式进行突破,大力发展能够支撑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的智慧城市技术路径,促进智慧城市的实现。

4.确立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

基于智慧城市概念模型中的关键要素,智慧城市发展有赖于对象维度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深度参与,它即是信息维度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过程,也是业务维度城市经济社会变革和进步的过程。在我国智慧城市发展中,在强调政府信息化的同时,也要对企业和公众部分充分重视,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和公众参与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

结束语: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流形式,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开展的比较晚,其实际的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仍然处于起步的阶段。为了推动和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要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现状进行充分的把握,在实际的工作中对需要注意的问题予以一定的重视,为建设智慧城市的实现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巴蒂.未来的智慧城市[J].国际城市规划,2014(6)

[2]徐静,陈秀万.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7)

[3]李德仁,姚远,邵振峰.智慧城市的概念、支撑技术及应用[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2(4)

[4]陈柳钦.智慧城市:全球城市发展新热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1(1)

[5]陈铭.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智慧南京"建设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5)

[6]赵大鹏.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3

智慧城市经济分析篇6

摘要:基于建设部智慧城市标准研究和全球智慧城市领域标准工作,认为由于智慧城市标准不约而同地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承载能力的提升,相关标准可以归为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城市经济和社会管理服务4大类。指出与全球研究方法存在明显差别,中国更加关注城市整体建设,将城市看做一个巨型的生态系统;国际组织和机构则从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入手,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城市专项领域更高效的运转。

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标准体系

thesmartcitystandardisgenerallyconcernedwith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capacityofthecity.Relevantstandardscanbeclassifiedascityinfrastructure,cityenvironment,cityeconomicandsocialmanagementservices.Differentfromtheglobalresearchmethod,Chinapaysmoreattentiontotheconstructionofthecityandconsidersthecityagiantecosystem.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sandagenciesrealizethecityspecialfieldmoreefficientoperationthroughtechnicalmeansofinformationfromtheaspectsofcitysustainabledevelopment.

newurbanization;smartcity;standardsystem

中国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1978至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从17.92%上升至52.57%,城镇人口从1.72亿增长至7.12亿,年均增长1570万,规模之大、速度之快,远超同期世界城镇发展速度[1]。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形成若干联系紧密、规模较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其中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吸引了80%的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75%的国际贸易,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英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大约用了100年(1800―1900年城镇化率从26%升至75%),美国大约用了80年(1890―1970年城镇化率从35.1%升至73.6%),日本大约用了40年(1935―1975年城镇化率从32.7%升至75.9%)。中国1996年的城镇化水平为29.04%,15年后的2011年已超过50%,以每年超过1%的速度在增长。中国城镇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城镇化发展矛盾在短时间内集中暴露等问题:如城镇化区域布局不平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城市管理水平低、城镇用地粗放低效、体制机制制约城镇化健康发展和浮躁极端的城镇建设6大类问题,这些问题亟需解决以促进城镇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2]。

中国共产党的“十”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进一步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一条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住房城乡建设部作为城乡规划和城市管理运行的业务主管部门,具有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推进建筑节能、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和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职能,一直将探索城镇可持续发展作为部门的重要工作。2012年12月5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正式开展。截至2013年8月,共有来自全国35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193个城市、区、镇获得建设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资格。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离不开标准规范的引导和指导。建办科【2012】42号文下发了《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该指标体系规定了包括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4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57项三级指标以及相应的技术说明。该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参考,为后期试点城市综合评估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3-5]。

与此同时,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从事标准化研究的科研院所与机构也在积极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研究工作。国际上的各大标准机构,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国际电信联盟(itU)也相继成立智慧城市标准相关的组织,专门从事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

1建设部试点标准化建设

工作

目前国家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着很多困难,例如,建设目标的不清晰、统筹协调的困局、信息孤岛的难题、标准的缺乏、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缺失等问题。

要逐一解决这些难题,不但要靠技术手段更要从管理和体制的角度考虑。建立统一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技术标准、评价标准,以期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运行阶段有系统化、体系化的建设依据,并可进行全面、科学验收及评判,提高整个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随着试点工作的启动,建设部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小组已经开始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包括引导指标(SCGi)、技术标准(SCtS)和评价指标(SCei),其中引导性指标已经发行试行版本;技术标准方面提出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架构》,并出版《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一书;评价体系已列为建设部下一步智慧城市标准化的工作重点。

1.1引导性指标

作为引导性指标,《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规定了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以及相应的技术说明。引导指标框架图如图1所示。文件明确了智慧城市(区、镇)的建设内容是:智慧地规划和管理城镇,智慧地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实现市民幸福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区、镇)的建设目标是:高起点构架智慧城市(区、镇)的顶层设计,高标准构建智慧型的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推进智慧型的产业发展,高效率推进智慧型的示范应用,高规格建立智慧型的城市发展协调机制。最终的目标是根据十的战略部署,智慧地建设生态城镇、美丽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该引导指标是智慧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参考,是技术标准制订的依据,也是评价标准考核评分的依据,为后期试点城市星级评估奠定重要基础。

1.2技术标准

2012年7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组织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40多家机构和50多名专家,开展了中国智慧城市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即技术标准(SCtS)。

按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及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充分注重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做到智慧城市规划有指南、共享平台有标准、协同应用开发有依据,实现有序、有质、有量的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的智慧城市建设需求,课题组对中国先行的智慧城市试点的初步成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企业参与实际试点的经验,构建了《智慧城市体系架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架构》。

标准体系框架主要从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总体标准、基础设施、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安全与运维6大类别标准,分5个层次表示,涵盖18个技术领域和包含126个分支的专业标准。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依据《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编纂了标准体系的标准明细表、总体涉及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共3294个,提出了智慧城市急需研制的标准267个。

该标准体系中的标准为智慧城市(区、镇)各领域已颁布实施的、正在制订的或计划制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其范围涵盖智慧城市的物联网、互联网、通信、中间件、数据编码、数据交换、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多方面的技术规范要求,也包括智慧城市各子系统和各汇聚节点进行信息交互,实现应用服务的数据格式、通信协议和应用管理描述等方面的规范要求。对跨领域覆盖了多个行业标准的,一般情况下直接采用这些领域已有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不再重复制订。

1.3评价体系

评估体系目前仅提出一个初步的模型,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分析、验证,是下一步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重点。考虑从3个维度思考评估体系的建立。

一是传承。前期建立的引导性指标及关于技术标准的研究,编写《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一书积累的经验、集聚的专家团队作为成果传承下去。设计过程中应注意3个问题:一是系统性,二是可控性,三是适宜性,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

二是借鉴。借鉴国际上智慧城市的经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城市发展的规律。国际上提出的“城市科学”的理念符合我们的智慧地推进中国城市建设的理念。维也纳大学提出的“经济、移动、民众、环境、生活、治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六大要素及麻省理工大学提出的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组成内部逻辑体系,按该体系建立仿真系统,进行预测、干预、修复,这些观点切中了现代城市发展中的要素,符合现代“城市科学”的发展规律,评估体系要借鉴国际上这种更加符合实际的研究成果。

三是创新。传承已有成果,借鉴国际上切合城市发展的核心部分,然后在这个成果上创新,应该扣住三点:一是国家目标,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提出的要“加大治理体系”和“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决定性因素”,贯彻落实总理在中央经济会议提出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八字方针;二是城市面临的问题,要优先解决产业问题、民生问题、环境问题和城市市政问题;三是加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程度。

所以,第一要考虑前面成果的传承,第二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或已取得成果,再加上我们面临的任务,从这3个角度来设计建设部的评估体系的架构[6]。中国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如图3所示。

评价指标体系中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组织管理和评价指标的定性计算尤其重要。

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组织管理包括:将指标的维度数据、指标及其属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指标的权重等,录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评价指标模型数据库;可根据需要,从多维度的指标体系模型中抽取一套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的定性计算包括:相同行政管理类别城市,在处于不同经济发展区域的指标权重不同;对某些指标,包含有两个主要评价因素,即解决城市的问题和信息技术对其发挥的作用[7]。

2国际标准化组织智慧

城市相关研究工作

随着全球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iSo、ieC、itU这些著名的国际标准组织都先后成立专门的组织,进行智慧城市相关的标准化研究工作。

2.1iSo/tC268/SC1

iSo/tC268/SC1――国际标准化组织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分技术委员会,成立于2012年,秘书处设在日本。分委会近期主要的研究成果为tR37150技术标准报告,报告对当前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相关计量工作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未来标准的方向,对城市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性能计量进行了讨论,这将是第一个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标准文件。报告中对建设部2012年的《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进行了引用分析,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分委会下一步工作重点是iSo/tS37151标准报告,此项工作将全面展开智慧城市的相关国际标准建设[8-9]。

2.2ieC/SeGonSmartCities

ieCieC/SeGonSmartCities――国际电信联盟智慧城市系统评估组,成立于2013年下半年,主要任务是进行智慧城市体系的研究评估工作。中国是该组织的发起国之一,作为牵头国家,主要负责评价、指标体系调研;术语、已有相关标准梳理;城市战略研究等标准化预研工作。2013年12月智慧城市评估组在德国柏林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界定ieC/SeGonSmartCities的职责,介绍标准化工作现状,建立任务协作机制,明确智慧城市领域的技术方向等任务。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中国相关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2014年2月在柏林召的第二次会议上,建设部代表提出了成立wG2“城市规划与仿真”和wG3“城市设施管理”两个新工作组(wG),最终投票通过。两个工作组将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展开国际标准化工作的研究工作。

2.3itU-tFG-SSC

itU-tFG-SSC――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组织智慧和可持续城市专题组,一直致力于智慧和可持续城市关键绩效指标(Kpi)和计量标准的研究。该组织目前正在准备一份技术报告,内容关于智慧和可持续城市关键绩效指标和计量方法,课题名称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任务是收集智慧城市关键绩效指标信息,其中也包括了建设部的智慧城市标准指标相关工作的开展[10]。

3全球智慧城市标准研究

核心分析

智慧城市标准不约而同地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承载能力的提升。与此相关的标准主要可以归为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城市经济和社会管理服务四大类。

3.1城市基础设施

iSo/tR37150认为目前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难以满足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因此,十分有必要将基础设施建设视为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及促进城市高效运转的重要途径。

通常来讲,信息化、能源、水、交通、垃圾与废弃物等这5类城市基础设施被视为支撑城市运行的核心要素。美国将能源网络的智慧化作为城市发展绿色低碳的有效手段,iSo与美国相关的33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里,有31项是节能和智慧能源网络项目;欧洲城镇则更加关注智慧交通的建设[11]。

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数量众多,且分别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面对的“城市病”多样且集中。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或多或少还在还历史的旧账,难以有效支撑城市高效运行,因此,信息化、能源、水、交通、垃圾与废弃物等城市基础设施也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

3.2城市环境

在城市生态环境方面,iSo/DiS37120选定的智慧城市国际标准里,有96%与环境相关。国际组织建立有比较详细的环境绩效标准体系,涵盖降低环境影响、提升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内容。

与国际社会不同,中国的智慧城市与城市环境效果直接相关的标准并不多。在城市环境领域,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将关注点放在城市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实现城市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3.3城市经济

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领域,其他国家/地区、国际组织智慧城市标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关注提升城市经济效率、降低成本,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十分关注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以期实现城市居民的安居乐业。中国则从自身发展特点出发,把经济重点放在产业上,更关注依靠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3.4社会管理和服务

在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全球智慧城市标准都重点关注城市公共服务,如城市教育、医疗、安防等。所不同的是,其他国家/地区、国际组织更侧重于城市公共服务的提供,中国则侧重于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

此外,国际组织还十分关注城市居民的娱乐休闲,这一方面中国的智慧城市标准仍是空白。

总体而言,全球在智慧城市标准方面最大的不同点是,中国更加关注城市整体,将城市看作一个巨型的生态系统,从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全方位制订智慧城市相关标准。其他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则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方面入手,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实现城市专项领域更高效的运转。

因此,中国现有的智慧城市标准里面不单单强调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而是从城市整体的角度进行综合性考虑,更多地关注城市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和城市业务协同效应。本文认为城市公共数据库和公共数据平台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

与中国不同,国际组织有关智慧城市标准十分关注社会公平,关注市民的智慧化,将着力点放在消除贫困和城市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上。发展援助委员会(DaC)认为贫困是由多层次及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匮乏而低效的城市基础设施是阻碍“利贫式”增长的最显著因素。在城市基础设施和经济建设方面应向城市弱势群体倾斜。而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虽然提出要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公平,但是目前的智慧城市标准还未能有效地体现这一点[11-15]。

4结束语

近年来,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建设部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同时组织全球专家、机构开展了智慧城市引导指标(SCGi)、技术标准(SCtS)、评价指标(SCei)的相关研究。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标准化研究机构积极推动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参与国际相关标准化工作。分析全球组织智慧城市标准研究核心发现,智慧城市标准不约而同地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承载能力的提升,相关的标准可以归纳为: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城市经济和社会管理服务四大类。全球研究方法存在差异,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侧重整体考虑,从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全方位制订智慧城市相关标准,国际组织机构更侧重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入手,以提升城市专项能力为目的。此外,国际组织有关智慧城市标准十分关注社会公平,关注市民的智慧化,将着力点放在消除贫困和城市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上,这一点值得我们重视。

参考文献

[1]仇保兴.中国数字城市发展研究报告(2011―2012)[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郭理桥.迈向可持续的未来[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仇保兴.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仇保兴.智慧地进行城镇建设积极促进中国城镇可持续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2,3(10):8-10.

[5]毛光烈.智慧城市需“标准化”建设[J].信息化建设,2012,23(10):11-13.

[6]郭理桥.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7]李健,张春梅,李海花.智慧城市及其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2,31(1):15-18.

[8]iSo/tR37150.Smartcommunityinfrastructures-Reviewofexistingactivitiesrelevanttometrics[S].2012.

[9]iSo/DiS37120.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resilienceofcommunities-indicatorsforcityservicesandqualityoflife[S].2012.

[10]itU-t/FG-SSC.Keyperformanceindicators(Kpis)andmetricsofSmartSustainableCities[S].2012.

[11]JenSJ.anumericalanalysisoftheevolutionarystabilityoflearningrules[J].JournalofeconomicDynamicsandControl,2007,16(5):23-28.

[12]杜政清.中国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背景问题与发展趋势[C]//中国城市形象战略与城市文明建设研讨会参阅文集.1997.

[13]汪德.中国、欧洲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比较与思考[J].新余高专学报,2005,12(6):8-12.

智慧城市经济分析篇7

银川市副市长郭柏春在2016tmF全球智慧城市峰会上指出:“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城市发展中所带来的城市病,实现便民、利民、惠民,也有利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并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中一个可以启动的、无过剩之忧的新经济增长点,不仅可作为一国经济走出低迷之战略,也可成为区域发展战略。”

tmForum首席执行官兼总裁peterSany认为,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更为智能的城市,因此基于共同塑造未来,受益大众的生态合作至关重要。

中兴通讯首席战略官兼信息官陈杰表示,中兴通讯适时推出以大数据采集、存储、挖掘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城市3.0。

银川市2013年进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经过两年多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10大重点领域13个模块建设上独显特色,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城市“银川模式”。

化解城市病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智慧银川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

据了解,银川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把解决城市病问题作为重要导向之一,智慧交通将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与即时交通大数据结合,进行流量预判和交通仿真,通过红绿灯实时调控、潮汐车道、绿波带和动态交通诱导等技术,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智慧环保通过定点与动态采集来获得居住环境和疑似源头环境数据,利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找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针对性地给出环境治理综合解决方案,解决环境生态问题。

而对这一切进行实时跟踪调查的职能机构就是刚刚投入运行的智慧银川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在指挥中心大厅里,一面巨大的液晶显示墙实时显示银川道路、街区、环境情况,通过实时图像、数据统计、大气观测等多条数据信息,监控银川的城市运行情况。

总体来讲,该指挥中心集智慧银川的运行维护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城市管理副中心的三大功能于一体,归集了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旅游、平安城市等大数据提高政府应急管理水平,依靠大数据分析为城市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缓解看病难、办事难

智慧银川建设以把“便民、利民、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为目标,让更多市民百姓感受到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利好,尤其是缓解看病难、办事难等很多地方的民生通病。

截至目前,银川已部署智能快递柜、智能垃圾桶、免费wiFi、人脸识别门禁、大气与噪音监测系统、直饮水改造、智慧医疗系统等11项智能化设备配套的小区数量达到20个,预期到今年年底数量将增加到100个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医疗打造的五级诊疗体系,居民在家中利用健康体检仪即可实时监测27项生命体征指数,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家庭签约医生可对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供及时的诊疗服务,必要时借助网络医院的辅助诊疗功能对接本地三甲医院,针对疑难杂症对接北上广深域外医院,真正做到了依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和区域内医疗资源配置进行分级,来缓解看病难。

目前,银川的未来城小区就是智慧小区的样板。小区内设置了智能快递柜、智能垃圾桶、智慧医疗系统等一系列改善居民生活的服务设施。其中智能快递柜的设置目的不仅仅是存放包裹邮件,而且还是一站式购物柜。小区居民可以通过手机app一键下单订购所需商品,快递人员很快便会将产品发送到快递柜中,方便用户购物。而小区内社区医院利用智能医疗系统帮助社区居民自助监测心率、血压、体重、体温等,了解自身基础健康信息。

智慧银川在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分析现有审批体制弊端后,银川市提出了改革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以一站式审批为主的简政放权阶段,将26个委办局的审批权剥离,放到新成立的审批服务局,并将局内审批节点缩为两个,以窗口审批为主,审批效率提高了78%;第二步是以网上审批、备案制、精准监管为主的放管结合阶段,原有的505项审批(许可)已有227项实现了网上审批,103项审批(许可)已改为备案制,建立了审管互动平台,对备案制的企业加大了抽检频次,同时建立了大数据跟踪制度,对新注册企业进行了跟踪数据采集,分析出企业违规的行业特点和法人群体特征,为监管部门提供精准指向;第三步是以需求为导向的优化服务阶段,企业在审批放开后最为需要的是中介服务,注册成立之前的咨询服务,成立之后的专项服务,智慧银川的审批大厅不单有各个审批窗口,一些为企业服务的中介也开始进驻,如担保公司和云服务公司。中兴通讯的“企业云”入驻市民大厅后,通过提供各项专业服务,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还获得了企业多维数据,以此建立了中小企业征信评级体系,并延伸了企业的上下游,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新的动能。

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

产业的发展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能便民、利民、惠民,为市民分享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还能为城市衍生出新的产业、催生出新的业态和改造传统产业。

智慧城市经济分析篇8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衡水市;智慧城市;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随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衡水市作为京津冀区域发展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充分展现河北“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等定位同时,科学谋划,不断推动与天津自贸区扩大开放试点;深化区域交流合作,依托“蓝火计划”衡水基地;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交通枢纽型、商贸物流型、文化旅游型等绿色城镇等发展目标。衡水市在积极开展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不断深化大数据技术对衡水市建设带来机遇和挑战。自2012年我国正式“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积极开展大数据技术在衡水市“智慧城市”建设应用已是我市城市建设发展必由之路。

一、衡水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智慧城市”是伴随物联网、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应用的迅猛发展的时代产物,是现代城市功能提升和建设的新方向。凭借新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以较为透明和充分的信息获取,较为广泛而安全信息传递和交互,不断提升数据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效率和水平,不断发挥城市服务市民功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激发城市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一)机遇

1.政策支持

为加快推进衡水市信息经济智慧应用发展,深化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融合,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冀政发〔2015〕51号)精神,结合衡水实际,衡水市人民政府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提出将互联网打造为创新创业以及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通过互联网+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实现互联网和智慧城市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一个中心、两个网络、三个平台、十个应用”,以衡水市大数据中心,兼顾固定宽带、移动宽带两网络,有效搭建市民融合服务、企业融合服务、城市运行管理三平台、在政务、城管、交通、环保、旅游、农业、社区、教育、医疗、企业等十方面开展应用。《衡水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指出推进包括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智慧教育、智慧旅游及公共区域室外wiFi全覆盖等为主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动大数据及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我市未来的接续产业。

2.物力保障

wiFi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石,近年来,衡水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推进电信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全光网城市”,全市县城以上区域所有住宅小区实现了“光纤到户”,农村区域4994个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为无线wifi建设提供基础保障。衡水市将积极发挥信息技术在优化资源中配置作用,汇聚全市相关信息形成大数据,着力构建产业链协同服务、政务信息化应用、城市智能管理等平台,全力打造智慧城市。

(二)挑战

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核心挑战是传统信息化,包括电子政务没有彻底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这是面临和必须要解决关键问题。政务部门应根据职能分工,将本部门建设管理信息资源授权给有需要的部门无偿使用,共享部门应按授权范围合理使用信息资源。要以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及人口、法人等信息资源为基础,叠加各部门、各行业相关业务信息,加快促进跨部门协同应用。要整合已建政务信息系统,统筹新建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共享设施,实现基础信息资源和业务信息资源的集约化采集、网络化汇聚和统一化管理。

避免智慧城市建设空心化,关键是回归智慧城市建设本质需求,坚持战略引领、问题导向、需求驱动,避免技术导向、项目驱动。在智慧城市技术路线选择坚持先进、实用,注重应用实效,推动信息技术深度、集成应用。

二、大数据技术在衡水市智慧城市建设中具体实践

衡水市在基础平台方面,由衡水联通投资建成了“智慧城市云平台”,为政府各部门、各行业智慧应用提供统一的计算、存储资源,极大节省信息化建设成本,并提供集中的安全保障。目前,云平台可提供300个标准配置虚拟服务器,并能够按需进行扩展;在智慧农业方面,部署了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并完成了邓庄农业科技示范园“温室智能监测控制系统”、景县津龙公司“农产品溯源系统”两个智慧农业试点建设,为下一步“智慧农业”在衡水的全面普及打下良好基础;在智慧教育方面,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和设备促进家校互动、创新教育应用,通过“家校通”、“班班通”、“电子学生证”、“互动宝宝”等应用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同时,还在智慧交通、城市一卡通、智慧社区等多个领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将来衡水市还在智慧政务领域开展相关工作,由衡水联通投资建设行政审批手机版、舆情分析系统等智慧政务应用。行政审批手机版使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客户端就可安全访问内部应用系统,处理待办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舆情分析系统通过网页内容自动采集处理、敏感词过滤、主题检测、专题聚焦、统计分析,实现各单位对自己相关网络舆情监督管理的需要,最终形成舆情简报、舆情专报、分析报告、移动快报,为决策层全面掌握舆情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参考文献:

智慧城市经济分析篇9

016年12月26日,中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举行智慧城市交流会暨2016年年会,来自国家部委、地方城市、科研机构、企业等60余家单位的120多位嘉宾出席了会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徐文珍、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万碧玉博士、《经济》杂志社副社长陈颖也出席了这次年会。

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中小企业促进会、北京中搜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天诚智能集团、tDG迪捷集团、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同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签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经济》杂志社的多媒体信息传播联合实验室、中兴通讯的城市安全联合实验室和(中国航天)联合实验室获评年度优秀实验室。与会专家围绕智慧城市相关话题,发表了致辞和演讲。

徐文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强调“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内容都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联。以万物互联为核心的智能社会,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标志。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助力当前经济与社会的提质与增效,因城因地施策,实现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切实增加有效供给。

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树立并落实创新、节能、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分析城市类型,把握城市特点,探索智慧城市和智慧技术的协同创新发展,并勇于和善于跨界创新;需要促进政策的有效落地和维持项目的长效运营,并着力解决关键性问题;需要学习借鉴国外经验,跟踪智慧社会领域的前沿进展,正确判断核心技术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准确把握智慧城市建设的时代规律和内在特征,并据此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和战略规划,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开展。

万碧玉(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

首席科学家):

在此,我代表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智慧城市2016年度大事盘点”。第一,智慧城市建设被继续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第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文件明确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第三,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国家标准委等部门启动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第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水体整治、政务公开、信息惠民试点等工作陆续开展;第五,各地纷纷出台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法规文件;第六,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探讨与实践取得初步成果;第七,各方继续看好智慧城市,5000余家企业参与建设;第八,部委、智库、学术机构、企业等单位举办千余场智慧城市和与大数据领域相关的论坛;第九,特色小镇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相互补充;第十,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的国际合作成果显著。

下面,我将从理论研究、标准评价、科研课题和智库建设四个方面总结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2016年的工作。

在理论研究方面,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与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合作成果《城市宜居度框架》(暂定名)即将出版,该书对新加坡“宜居度框架”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对宜居度框架在美国纽约、西班牙毕尔巴鄂、我国天津、香港、台湾省新北市等地的适用度进行了研究。我们还将与企业合作,联合一本关于中国智慧设施(园区)建设标准体系方面的指南。

在标准评价方面,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一直致力于智慧城市标准化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专家队伍在国家标准委领导下,作为中国专家团队的核心成员,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智慧城市相关tC和wG担任重要职务,为国际标准的引入和将国内标准成果推向国际,为我国在智慧城市标准制定方面赢得国际话语权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科研课题方面,实验室组织和牵头开展了诸如“‘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智慧城市战略”、“大规模城市虚拟仿真”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数据交换与共享”等国家战略层面、科技前沿领域、国际视野当中的课题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课题,由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与中兴通讯、中国航天、《经济》杂志社等合作开展,将在研究国际案例的基础上,向国家提出战略建议。“大规模城市虚拟仿真”课题由驻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范琴寅博士领衔开展,将全面实现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化,推动城市由Cim时代向DSm时代跨越,目前该项课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数据交换与共享”课题,成为国际标准iSo/tC/268/SC1/aHG3的国际提案的核心部分,该提案将有望成为智慧城市领域首个由中国等亚洲国家主导的国际iSo标准。

在智库建设方面,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目前已完成19个联合实验室的组建,专业涵盖技术解决方案、空间信息、信息安全、多媒体信息传播、大数据与城市运营、水工程、建筑节能、基础设施、智慧旅游、智慧社区、ppp运营等方面。

张健(《经济》杂志社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系统控制着收集、创作、处理及信息的资源,成为人们与现实之间的中介。在充斥着各种不确定性事物的风险社会中,传媒是公众最主要的资讯来源,是传播风险信息、影响公众感知的重要通道。

《经济》杂志社对近年的舆情监测数据做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衡量和判断“创建新型智慧城市”的主要指标,并确定了“新型智慧城市创建景气指数”。研究表明,当前反映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创建”发展形势的主要指标仍保持上升态势,总体运行情况良好。在经过2013年至2015年内涵和核心“普及式”缓速增长后,2015年下半年至今,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企业和民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和受益者,舆论氛围良好,各个方面均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有效地推进了新型智慧城市创建工作的健康发展。从总体上看,各级政府、主流媒体从被动说到主动说,从不会说到学着说,从没人说到我来说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支撑“新型智慧城市创建”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城市转型升级浪潮的趋势没有改变,我国正处在新型智慧城市创建的“黄金时期”。

然,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在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的新形势下,还有一些困惑和问题存在,我们也在思考探索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协同发展。《经济》杂志社将继续加大投入,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的支持下,集中优势资源,充分发挥中央主流媒体的作用,一如既往地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孙鹏(中兴通讯智慧城市学院院长):

2014年5月,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与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共同组建了城市安全联合实验室,主要聚焦城市安全领域方案的技术研究和支撑工作。该实验室成立两年多以来,中兴通讯与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开展了广泛的合作,既有涉及智慧城市建设标准的城市国际标准工作,也有平顶山智慧城市建设等项目方面的合作。2016年,中兴通讯还承担了实验室“‘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智慧城市战略”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数据交换与共享建设指南”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这些合作项目的开展,为中兴通讯进一步深化智慧城市建设理念与实践,从单模块的1.0阶段过渡到3.0阶段提供了重要支持。

此外,双方合作项目的开展使得智慧城市规划与传统的城市规划进入到深度融合阶段。目前智慧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在总体目标、研究方法及工作思路上不断接近,强调围绕解决城市问题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及设计工作。但两类规划在规划时限、政策保障、解决问题层面及发挥作用等方面还有不同,需要合作双方依托城市安全联合实验室这一平台,更好地实现城市各项规划的多规合一,用联合舰队等方式制订综合方案,解决城市建设、发展、运营等各方面的问题。

杨超(中建地下空间博士):

智慧城市经济分析篇10

abstract:Chinaurbanizationhasenteredacriticalperiodof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andtopromotethesmallandmedium-sizedcityurbanizationdevelopment,totaketheroadofurbanization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todevelopsmartcity,andtoimprovethequalityofurbanization.takingSuqianasanexample,thispaperreviewstheprocessofurbanizationinSuqian,analyzestheexistingproblemsintheprocessofurbanization,andbasedontheconceptofsmartcityputsforwardthemeasures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inSuqian.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镇化;宿迁

Keywords:wisdomcity;urbanization;Suqian

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2-0067-03

0引言

“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两会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发展智慧城市,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在城市中建立一个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体系,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为解决城市发展的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本文基于智慧城市理念,对宿迁建市以来城镇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宿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对推进宿迁市城镇化发展提出建议。

1智慧城市的理念

智慧城市是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城市全面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并对城市管理和服务等各层次要求做出智能响应,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高效的城市管理手段,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和广阔的创新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

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城市实现智慧化的管理和运行,同时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并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宿迁市城镇化发展状况分析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也是淮海经济圈、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宿迁市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现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豫区和宿城区,市域面积为8555平方公里,至2015年年底,市域常驻人口为485.38万,生产总值达2126.19亿元,位列全国前百强。

2.1宿迁市人口城镇化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曾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宿迁市自建市以来,城镇化发展速度在逐步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也相对提高。由2010年至2015年宿迁市常驻人口变化显示,宿迁市总人口在逐步增加,城镇人口比率更是发展迅速。2010年宿迁市总人口约为472.28万人,城镇人口只有227.97万人左右,属于江苏省发展较慢的城市。但截至到2015年末,宿迁市常驻总人口约为485.38万人,城镇人口增加到269.53万人左右,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5.53%,逐步跟上国家城镇化发展进程。

2.2宿迁市城镇规模的扩大

截止到2014年宿迁市城镇面积已达到201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为75平方千米,而沭阳县、泗阳县和泗洪县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60平方千米,35平方千米和31平方千米,分别是2001年的3倍、2.5倍和2.5倍。小城镇镇区的面积也显著扩大,不仅新建了街区和居民集中居住区,同时还将一些临近镇区的村委会改成了居委会。

2.3宿迁市工业化对城镇化影响

工业化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工业化的发展为城市带来丰富的物质基础,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另一方面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工业化的发展是决定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划分,2010-2012年宿迁市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城镇化率年平均提高1.35个百分点;2013-2015年宿迁市处于工业化相对成熟稳定的阶段,城镇化率年平均提高1.585个百分点,明显大于之前的三年。

从城镇化率对二三产业比重的弹性系数表来看,2010-2015年,二三产业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1.076个百分点,其中,2010-2012年,二三产业所占GDp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就提高0.928个百分点,2013-2015年,二三产业所占GDp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就提高1.865个百分点,明显高于2010-2012年的0.928。

因此,通过上述表格数据显示,宿迁市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是高度相关的,且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呈正相关。

3宿迁市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不足

宿迁市建市较晚,城镇化起步晚。近十年来,随着宿迁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发展速度更快,城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高速度,低质量的城镇化也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制约城市经济的发展。

3.1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承载能力不足

由于宿迁属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经济总量相对较小,政府财力不足,城镇化基础建设资金缺乏,投入不足,导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3.1.1交通基础设施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是城镇化l展的基础,也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宿迁市自建市以来,已修建了一套良好的道路交通体系,但是由于本身经济落后,技术水平较低等原因的限制,宿迁市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中心城市交通便捷,但城郊和农村地区,交通通达度较低,使得农村和城市的联系不方便。第二,宿迁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投资不足,公交站点设置不均匀,很多公交车和出租车只能借用狭小的公共道路暂时停车,而且有的公交车停车时只能占道停车,容易造成路口拥堵,影响城市的整体交通,还埋下安全隐患。

3.1.2医疗健康得不到保障

宿迁地方财政不富裕,医疗资产置换获得的资金有限,公共卫生缺乏长效的投入机制。再加上医院对医生培养积极性不高,高水平医疗队伍发展持续性不足,乡镇、村卫生院(室)医疗水平下降。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3.2城镇之间缺乏合作,城市和农村发展差距大

宿迁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缺乏系统的区域城镇发展规划,而且各县域在发展中存在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在发展目标上缺乏明确的区域合作与分工,导致城镇发展不均衡,难以发挥联结城乡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近几年来,宿迁市中心城区发展较快,发展质量也相对较高,但是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镇之间缺乏联系与合作,使得农村地区的发展尤其缓慢,导致城市中心和农村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3.3缺乏产业支撑,主导产业不突出

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目前已建立的多数企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但产业结构十分单一,特色产业不明显,缺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难形成强大的主导产业。在产业转移方面,转移至宿迁的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污染型产业,使得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加大农村和城市的贫富差距。污染型产业还会带来环境问题,破坏生态平衡。在旅游规划产业方面,尚未结合区域特色形成优势产业,规模效益难以体现。再加上技术的缺乏,对资源利用的不合理,影响产业的发展。

4促进宿迁市城镇化发展建设智慧城市的措施

就宿迁城镇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建设智慧城市,更好地促进宿迁城镇化发展。

4.1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

4.1.1构建高效、安全、现代化的智慧交通系统

宿迁市现阶段的道路网是比较好的,但是其交通系统还不完善,堵车拥挤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基于智慧城市理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法去更好地发展宿迁交通,促进城市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的公共交通体系。根据宿迁还未建立铁路、水路等交通系统,可以推行适合宿迁发展的快速公交系统。增加农村公交数量,使用数字信息技术,将所有的公交通过网络全部联系起来,再将公交信息实时传输到掌上公交。

二是建立高清电子警察系统,加大监视力度。虽然宿迁采取“礼让行人”的有效措施,但交通违章行为依然存在,而交通违章行为是造成交通事故、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也是交通管理的重点之一。高清电子警察系统由前端闯红灯电子警察设备、数据网络和中心闯红灯违法管理软件组成,可对机动车闯红灯行为进行实时自动检测并抓拍取证,通过网络自动将信息提交给交警部门处理。

4.1.2建设智慧健康保障体系

宿迁医疗服务比较欠缺,一方面可以建立公共卫生专网和社会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与市政府信息网的互联互通,保障卫生基础数据和各种应用系统的安全,监控医疗服务方面的不正当行为,为居民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医疗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推行电子医生的医疗系统。根据宿迁不具备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可以通过电子医生的医疗系统与南京等大城市医院连接起来,既方便居民使用,也可以帮助宿迁医疗人员学习,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

4.2建立网络化、信息化的政府主导运营模式

建立完善网络化、信息化的城市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管理力度。政府是主导智慧城市建设的最主要执行者,一个城市任何一项建设工程都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对于宿迁管理不全面,不彻底的特点,建立一个由政府管理的包括基础数据库、智慧政务、城市投资建设等方面的智慧系统,保障智慧城市重点领域安全和发展。通过智慧网络,加强中心与周边联系和发展,建立智慧服务系统,加强宿迁市区与周边乡镇的联系,促进宿迁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宿迁市中心市区集聚辐射程度。

4.3产业融合创新,推动智慧新兴产业发展

以智慧技术创新为依托,结合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拓展宿迁相关市场,推动产业的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转换。减少污染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引进,重点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智慧新兴产业。充分调动智慧知识和技术的力量推动宿迁产业融合以及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宿迁市智慧产业的建立。

5结语

智慧城市的发展基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实现城市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要义就是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为重要支撑。现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已呈燎原星火之势,宿迁市应该抓住机遇,发展适合自己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有效解决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助力城市智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孝先.中国城镇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析[J].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4,24(12):117-124.

[2]王辉,吴越,等.智慧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邵志强,臧淑敏.宿迁市城镇化进程分析[J].宿迁市统计局,2013(8):42-44.

[4]葛小抱.对苏北城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14(4):99-100.

[5]丁锐锋.中小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对策思考――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J].中共宿迁市委党校,2015(39):95-96.

[6]李爱民.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建议[J].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13,20(7):10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