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胃病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1:33

中医调理胃病的方法篇1

【摘要】综述近年来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治疗及研究、分析、归纳脾胃病的诊治思路与方法,进而总结其辨证治疗规律,以便有效的指导临床。

【关键词】脾胃病;辨证论治;治疗原则;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395-02

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也同其他任何学科理论一样,在进入新的学科创造过程中,都要经过不断的深化,并游离成知识单元,然后在新的思路下,利用先进技术,在反复实践中凝结成新的理论体系,从而指导新的实践。

脾胃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脾胃病的辨证治疗规律,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开展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诸多中医医家们在临床实践中对脾胃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经验精华可为脾胃病的辨治规律。总结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探讨脾胃病证的治疗规律及诊治特点,将有助于脾胃病的治疗法则的研究。现把近十年有关脾胃病的研究综述如下。

1名老中医经验

1.1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大法是健脾益气:刘沈林[1]认为在脾胃病的发病机制中,脾胃虚弱为发病之由,而健脾益气则为治疗之本。龙祖宏[2]认为治疗脾胃病其健脾为基本大法。治疗脾胃病常用有辛开苦降、运脾除湿、清热化痰浊、散寒理气、益气升阳、健脾益气、甘温益气、甘寒养阴、活血止痛、温脾摄血等10法。李德新[3]认为治疗脾胃病,要分清脾与胃的主次关系,偏于脾者,遵东垣温补之法,倡升发脾胃之阳,治以燥药升之;偏于胃者,循叶氏濡润之道,以保护胃之阴液为要,治以润药救之。王大鹏[4]认为健脾益气法在临床中常配合其它治法综合使用,其中常配合的治法有:健脾益气理气法、健脾降逆法、健脾破积法、健脾清胃法、健脾渗湿法等。

1.2治疗脾胃病的关键是调畅气机:唐江山[5]认为升降失常是脾胃病的基本病机,调畅气机是治疗脾胃病的关键,故治疗脾胃病从调畅气机着手。章继东[6]认为治疗脾胃病即使无气郁之症,亦须酌用少许理气药来调畅气机。邵祖燕【7】认为脾胃病的病理关键是气机不调,升降失常,治疗始终应调升降为主。路志正【8】认为治疗脾胃病注重调其升降,常升清降浊之法并用。王熊国等【9】认为辛味药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具有辛香化浊理气滞、辛开苦泄和脾胃、辛温助运导滞等功效。

1.3健脾先运脾、运脾必调气:马晓英【10】等认为,在治疗脾胃病中,苦辛法通达上下内外重在调气机,适用于湿热证,为湿热证的治疗提供了借鉴。冯志荣【11】辨证施治注重“通”、“运”、“疏”,以行气和胃,通降胃气;健脾升运,化湿祛痰为大法。江育仁【12】认为健脾不在补贵在运,常用运脾化湿法、运脾和胃法、理气助运法、温运脾阳法、益气助运法。马俊【13】善用行气法治疗脾胃病,认为行气法不仅能止痛、除胀、运脾、和胃,还能解郁、化痰、祛湿。康正祥【14】认为治疗脾胃病谨遵热勿大辛,寒勿伏冰,补而不腻,泻宜和缓,疏调气机,因势利导的原则。

1.4治疗脾胃病的首要方法为祛湿安胃:郝俊良【15】认为胃之病,湿为因,治脾胃病,应以祛湿为主。单兆伟【16】认为脾胃病的治疗不外乎运脾除湿、清胃泄热、清热化湿和清化痰热等方面。李振华[17]认为祛湿当以温药和之,清热须用寒凉之品,用药稍有不慎,或加重湿邪,或加重热邪,更伤脾胃,使病情加重。步玉如[18]认为脾湿胃热是脾胃病的主要矛盾之一,正确妥善的处理这一矛盾,是提高脾胃病临床疗效的关键。赵国琴[19]认为治疗脾胃病必须祛湿,祛湿安胃为治胃首法,治胃先祛湿,湿祛胃自安。李任先[20]认为脾胃病的重要发病因素是“虚”和“痰”。虚为生痰之本,痰为致虚为标。治疗脾胃病时强调“痰气同治”,以健脾养胃、燥湿化痰为要。

1.5治疗脾胃病首重审证求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马贵同【21】认为治疗脾胃病强调注意四点:首重审证求因,察证细致入微;精于辨证论治,强调健脾补虚;善调脾胃升降,重胃气存无;中西之长,拓宽治疗思路。林宝成【22】认为脾胃病症多为寒热错杂,辨治应握八纲,平调气血,兼理肝肾。董健华【23】认为察病机,重胃气壅滞,通降为治法纲要;明脏腑,知土壅木郁,疏通勿忘治肝;析湿土,同气相召,宜通清利和脾胃。李培珍【24】认为脾胃病病机为脾胃虚衰,寒热错杂为主,其治疗特色是顾护胃气,升降并用,治脾宜温阳,健脾兼理气化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2他脏病从脾胃病论治研究

如高辉远【25】对内科、妇科、儿科、老年病等多种疾患常从脾胃论治,提出了脾胃病辨治的四大法则,即补泻有法、适宜为度;升阳降逆、不可太过;药分寒热、用之勿过;药中病止、顾护胃气。路志正【26】认为,脾虚湿盛是痹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故治疗痹症宜因症因时,健脾益胃;药食并进,强健脾胃。李启允【27】认为治疗胸痹,若结合脾胃辨证分为脾失健运,寒凝中焦,元气虚衰,寒邪凝滞等类型。分别以祛痰逐饮,宣痹还阳、补中益气、祛寒逐饮等方法治疗,则疗效更佳。施奠邦【28】认为温燥不效,治宜养阴;健脾无效,治宜泄肝;补脾无效,治宜补肾;调气无效,治宜活血。

3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施治及研究与临床上取得较大的进展,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但某些研究还有所创新与发展。临床疗效是中医学赖以生存的法宝,中医药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显良好的疗效。因此,汇集中医医家们对脾胃病的辨治方法及规律,既可开拓脾胃病的诊治思路和方法,又促使中医理论的发展。研究脾胃病的辨治规律,不紧要重视对中医传统治疗方法的整理和研究,而且应与现代临床、实验研究结合进行,从而使脾胃病治疗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舒鹏,刘沈林教受治牌胃病经验[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2003,19(3):178~179。

[2]刘学兰,龙祖宏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探[J].云南中医药杂志,2004,25(6):7。

[3]夏永良,易杰脾胃同治分清主次补虚祛湿调畅气机一脾胃病的治疗用药规律[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8):452。

[4]王大鹏,中医气血五脏治则[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192~210。

[5]陈霖,唐江山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4,36(12):9~10。

[6]章继东,老年脾胃病治疗体验[J],陕西中医,2001,22(7):434。

[7]丁慧芬,邵祖燕教授调升降治脾胃病的思路与方法[J],新中医,1999,31(4):10~11。

[8]王秋凤、路杰、边永君等,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心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2):941~942。

[9]王熊国、吴明富,辛味药在脾胃中的应用[J],陕西中医,2004,25(9):84。

[10]马晓英、王秀莲,苦辛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J],陕西中医,2003,24(7):660。

[11]何钢、魏雪飞、王影,冯志荣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10):38。

[12]陆力生,江育仁教授脾胃病治法举隅[J],南京中医药大学报,2003,19(3):176~177。

[13]张敏东,马骏应用行气法治疗脾胃病经验[J],安微中医学院学报,2000,19(1):34~35。

[14]王见义,康正祥辨治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萃[J],江苏中医药,2004,25(1):9~10。

[15]郝俊良,从湿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J],河北中医,2003,25(2):115~116。

[16]李锐强,单兆伟,从脾湿、胃热辨脾胃病的经验[J],河南中医,1999,19(1):9~10。[17]李振华,浅谈对脾胃病的认识和治疗[J],河南中医,1998,18(1):9~10。

[18]危北海,步玉如中医脾胃学说应用研究[m],北京出版社,1993:601~602。

[19]徐亚民,赵国琴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疾病经验介绍[J],四川中医,2004,22(6):1~2。

[20]郭仲之,李任先运用化痰法治疗脾胃病症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4):240~241。

[21]陈更新,胡鸿毅,郑红斌等。马贵同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1,18(1);9~10。

[22]张元澧,林宝成老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经验[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22(5):11。

[23]张淋国,董建华治疗慢性胃炎经验[J],中国医药学报,2001,16(2):46~49。

[24]孔文霞,李培珍诊治脾胃病的经验[J],四川中医,2005,23(10):10。

[25]薛长连,高辉远教授对脾胃病立法用药之经验撷要[J],中医函授通讯,1995,3:30~31。

[26]张永红,路志正论治痹证不忘脾胃[J],陕西中医,2007,28(1):83。

中医调理胃病的方法篇2

1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脾胃科 陕西省西安市 721000

2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科 陕西省西安市 721000

【摘 要】从病因病机病理角度谈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方法,总结出运用健脾疏肝法,切中病机,邪正兼顾,改善症状,减少复发。

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病机病理;健脾疏肝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RefluxGastritis,以下简称BRG)是由于幽门功能不全,胃窦十二指肠协调运动障碍,胃排空延迟或胆囊功能障碍等因素所致过量含胆汁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破坏胃粘膜表面的粘液屏障,损伤粘膜上皮,引起粘膜充血,水肿等病理改变。西医治疗目前主要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主要有利胆、解痉、调节胆道运动功能、手术治疗等。然而长期以来对本病,其病因与病理生理并未完全阐明,故其临床疗效也不甚理想。中医药对胆囊术后综合征在病因病机病理方面探讨治疗本病的治法。

1从病因病机方面

《灵枢·四时气》:“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澹澹,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呕胆”。《索问·六元正气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当心而痛。”这是中医学最早对胆胃相关疾病的认识,提出了胆胃相悖,升降失常导致胆汁上逆于胃的病机。《沈氏尊生方》“胃痛,邪于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清·黄元御《四圣心源》云:“木生于水,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所谓土气冲和,指脾胃功能正常情况下,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胆胃和谐,疏达通畅,而不致胆逆犯胃,胆汁反流入胃。但如果邪在胆,则影响脾胃升降功能;另一方面,脾胃升降功能失调之际,肝胆因而乘之侮之,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出现肝不随脾升,胆不随胃降,这两方面均又可产生胆胃不和,胆气上逆犯胃,而见胆汁反流入胃,导致临床出现胃脘痞胀、疼痛、灼热、口苦、嗳气等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逆,则肝气不升,然非胃气之下行,也就是黄元御所云:“肝气宜升,则胆火不降。”《张氏医通》载:“邪在胆经,木善土乘于胃,吐则逆而上溢,所以呕苦。”《医学衷中参西录》曰:“或土不降,甲木失根……胆胃上逆,木土壅迫,此痞闷胀痛之由。”明确提出了本病于肝胆密切相关。《长沙药解》载“甲木之升缘于胃气上逆,胃气上逆缘于中气之虚”。提出了脾胃虚弱,胆不能随胃而降,肝不能从脾而升,土壅木迫的特点。胆病日久伤胃,致使脾胃虚弱,又因肝胆互为表里,经络相系,肝主疏泄,胆主胆汁藏泄,所以胆汁的分泌和排泄需要肝疏泄功能的调控,进一步对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故治疗尤应从疏肝健脾入手。从调节肝脾功能入手,祛其邪,使肝郁得以疏解,胆汁得以排泄,扶其正,使脾虚得以补益,胃气得以健运,并治肝胆同调脾胃,则诸证得以除矣。

2从病理基础方面

脾胃居于中焦,主司受纳消化功能,脾以升清为和,胃以降浊为和,清升浊降为和才能维持人的消化、吸收与排泄功能,而这一过程有赖于肝之正常疏泄,借肝气之疏泄,胆汁随胃气下行顺降入肠以利消化。情志失调、思虑过度、饮食不节、手术等损伤中焦脾胃,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随胃气上逆,而成本病。其病位在肝胆脾胃,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发病根本为脾胃虚弱,发病重要因素为肝失疏泄,基本病机为胆胃失于和降。现代中医认为[4]本病因幽门功能减退,胃排空功能延迟所致,此与脾胃虚弱相同;胆汁反流且多合并胆道感染,胆汁不能顺降而逆流入胃,此与中医肝气郁结,疏泄失权,胆汁逆而入胃的理论相吻合;该病发病的关键在于幽门功能低下,胆汁反流入胃,使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这与中医肝气横逆,乘伐胃气,胃失和降,脾不升清,胃浊上逆的病理变化相同。

3结语

综上所述,BRG临床表现多样,证候各异,但我们仔细观察体会其主要临床表现是上腹部胀痛或痞满,神疲乏力、嗳气、口苦,纳差,舌质淡(或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或细)。分析这一系列证候,病机为脾虚肝郁,胆胃失和;由于脾胃虚弱,肝脾失调,出现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肝不随脾升,胆不随胃降,进而产生胆胃不和,胆气上逆而见胆汁反流入胃;病机特点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祖国医学认为脾升胃降是脾胃系统内气机的运行规律,而脾气是整个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推动力。故有“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气滋生,所以无病”。“本虚”指脾气虚弱,推动无力,升清降浊功能低下。黄元御《四圣心源》:“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标实”则是木不疏土,或土壅木郁,升降失常导致肝郁气滞,气机受阻,胃失和降,胆气上逆犯胃而形成虚实夹杂证候。鉴于本虚标实、虚实相兼的证候,故对于本病的治疗结合辨证辨病,当以标本兼顾,适当补泻,注重调整气机升降为总则。组方配伍遵循以补为主,补中兼通及叶氏所谓“补脾之中,必宜疏肝”之要旨。根据这一病理状态,确定健脾疏肝/利胆和胃的治法。

中医调理胃病的方法篇3

【关键词】平肝和胃;胃食管反流;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2-0087-02

abstract:

Keywords: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可导致食管炎和口、咽、喉、气管等食管以外组织损害,以是烧心和食物反流为主诉多伴有,胸痛、嗳气、上腹不适、咽部异物感、吞咽痛、吞咽困难等,甚至有慢性咳嗽、咽喉炎、哮喘等症状[1]。据统计,欧美地区GeRD患病率为10%~20%,亚洲地区GeRD患病率在25%~71%,并且有逐年上升趋势[2]。中医治疗该病多从脾胃、肝肺等脏腑着手,治法以辛开苦降法、甘淡和胃法等方法多见[3],笔者考虑GeRD发病以反酸,烧心感及嗳气等为主症,表面上看是湿阻中焦胃土不降表现,实际上肝郁导致枢机不利,木郁乘土导致胃气不降引起的反酸嗳气也是重要原因。笔者根据这一病机采用平肝和胃法治疗GeRD取得良好疗效,现具体讨论如下。

1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

胃食管反流病在中医学中属“反胃”、“嘈杂”、“吐酸”、“胃痛”、“痞满”等范畴。发病因素与脾、胃、肝、肺等四个脏腑气机失常有密切关系。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升降失调。

11脾胃不调,气机升降失常肾为先天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宜升清,胃主受纳宜降浊。如饮食不节,嗜食生冷、辛辣又兼情志失调导致肝气不舒,肝气横逆犯胃,木郁乘土,脾失运化,胃失和降,受纳失司,食积化热导致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疼痛、反酸呃逆、咽部异物感等症状。“浊阴”循其道而行。若二者升降失常,该升不升,该降不降,则可出现病理征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故治当恢复其升降功能“陷者举之’“中满者,泻之于内”。《黄帝内经》从自然界规律、脏腑生理、病理及治法等方面均已论及升降,世间万物都有其升降规律,为后世针对脾胃升降失常善用辛开苦降之品以复脾胃升降开创了理论基础[4]。肝为将军之官,喜条达而恶抑郁,主情志,能够调畅一身之气机,若郁郁不乐,肝失调达,肝木乘土,横逆犯胃可导致胃气失和,胃气不降反升而出现泛酸、反胃、嗳气等症状,《医家心法・吞酸》中就有:“凡是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的记录。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脾主升,胃主降,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若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或久病伤脾,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气机不畅,木不疏土致使肝胃不和,胃气上逆而出现泛酸、暖气不止。另外本病与肺脏也有一定关系。根据五行制化,土生金,肺之气受脾土的影响,肺主一身之气的升降,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亦能够导致胃气失和,气逆于上,朱丹溪认为:“吞酸者湿热布积于肝,而出于肺胃之间。”由此可见,肝脾肺三脏功能失调均会引起胃气上逆。

12木郁乘土,肝气犯胃胃食管反流多系肝气犯胃,胃气上逆所致。肝胆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机,肝主情志,胆主决断,故情志失调,思虑过度都会导致木郁乘土,肝气犯胃,而胆府因之失于中正,于是胆汁、胃液(酸)随胃气上逆,导致烧心嗳气返酸的症状[5]。《临证备要・吞酸》中提出“胃中泛酸,嘈杂有烧灼感,多因于肝气犯胃”,肝脏在五行中为阴中之阳,故体阴而用阳,肝失调达,气机阻滞极易生热化火。《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因郁则气滞,气滞久则必化热,热郁则津液耗损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的论述,充分体现了肝郁化热的特点。胃五行属于燥土,喜润恶燥,容纳水谷,木郁乘土,运化失司,水湿久积容易化热,结合肝脏的生理特点可得出肝气犯胃,易从热化。临床上,GeRD多因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嗜食辛辣、肥甘厚腻,暴饮暴食,烟酒过度,或嗜食生冷,损伤脾胃,运化失常酿生湿热;肝气失于条达,木郁克脾犯胃,气郁生热,胃热郁而上犯作酸;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日久郁而化热,肝胃蕴热,胃气挟热上逆而见泛酸烧心、心烦急躁,胸骨后灼痛、甚至嗳腐酸臭,胸闷咳嗽等症状。

13论虚实,虚实夹杂GeRD发病多以胃脘部胀满、嗳气、吞酸、胸骨后灼热感等症状为主症,表面上多因肝脾不调,木郁乘土所致,但根本上离不开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后天之本虚弱的病机,故以虚实夹杂为主[6]。《丹溪心法・吞酸》中“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而久,湿中生热,故从火化,遂作酸味。”所谓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热久积中焦,或者湿热直中,导致脾胃气滞,升降失调,气机上逆而致吐酸。《医宗金鉴》中有:”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可见肝失疏泄,木气犯胃,而诱发浊气上逆,发为吞酸。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嗌醋候》中对于返酸的病机认为:“嗌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嗌而吞酸,气息醋臭。”从胃虚弱或脾胃虚寒的病机方面入手,认为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久积,胃失和降,遂气逆而发。

2平肝和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症

GeRD主要由于脾胃升降失常,肝气不疏,横逆犯胃所致,发病多虚实夹杂,平肝和胃法正是在对其病C病因的充分认识下建立的治法。平肝药物可采用柴胡、白芍、黄连、枳实、佛手、吴茱萸,其中黄连配合吴茱萸有左金丸之意,苦寒配辛温辛开苦降化湿止嗳,柴胡、白芍、枳实、佛手疏肝理气;半夏、旋覆花、生姜和胃降逆,谷芽、麦芽、山药、豆蔻升清降浊,苏梗、陈皮、厚朴健脾行气,白及、乌贼骨降酸护胃。

3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女,51岁,工人。以胸骨后灼热,疼痛并吐酸反复发作1年,加重半月来诊。自述近一年来时有胸骨后灼热疼痛,伴反酸、恶心欲吐,劳累及情绪激动时加重,口服兰奥美拉唑、多潘立酮片等药物后症状缓减。曾做胃镜检查,提示为胃食管反流病。半月前因食辛辣及生冷后症状再发加重,求中医治疗来诊,刻下:患者胸骨后灼痛,烧心吐酸,胃肮嘈杂、痞满不适,大便溏结不调,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缓。西医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断:吐酸,证属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拟方:柴胡12g,白芍15g,枳实12g,黄连4g,吴茱萸12g,谷芽10g,麦芽10g,山药12g,苏梗6g,陈皮8g,厚朴8g,白及6g,乌贼骨15g。每日1剂,连服7日后复诊,诉胸骨后灼痛,吐酸痞满等症状明显缓减少,大便溏结不调有所改善,舌淡苔白腻,脉弦细,予原方基础上去白及、乌贼骨加山楂,10剂后随诊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食管粘膜正常。

按语:患者主症为胸骨后灼痛,吐酸烧心,痞满嘈杂,大便溏结不调,舌红苔腻,脉弦缓。肝气不疏,脾胃升降失调,食积化热,故见吐酸烧心,痞满嘈杂,肝脾不调,脾失运化,故见大便溏结不调,脉弦缓。处方中以四逆散合左金丸为基础,平肝柔肝,佐以二芽、苏梗、陈皮、厚朴、山药、山楂行气消痞,醒脾化湿,白及、乌贼骨抑酸和胃共凑平肝和胃之效。

4讨论

GeRD中医古文献称之为“吞酸”“吐酸”等,其病因病机为外感六淫、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先天不足、劳倦损伤等诸多病因,导致内在食积、湿痰、热邪、水饮等病理因素产生,从而阻滞气机运行,影响脾胃功能,脾胃纳运升降失常、气机失调,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在病理位置上,食管与胃在解剖上与肝相邻;就经络循行而言,《灵枢・经脉》道:“肝足厥阴之脉…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可见在经络的循行上,肝与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7]。肝失去疏泄,横逆乘脾犯胃,每使脾胃受损,纳化失司,食积或水湿内停,蕴滞化热,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积滞熏蒸上逆,产生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疼痛并反酸嘈杂甚至痞满呕恶、吞咽不顺等症状。而其病机特点则是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木郁乘土。

历代医家对于胃食管反流症的治疗多从寒、虚、气郁、痰结入手,治法上以调节脾胃升降、疏肝理气、祛湿化热多见,药物以温里药、清热药、行气药、化湿药为主。GeRD治疗的关键在于辨证准确,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降气化痰[8]。肝主情志,为枢机,以调畅全身气机为主要功能,脾胃之升降健运赖肝之疏泄有常,若肝之疏泄失常,必影响脾之升清、胃之降浊功能,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其基本病理变化。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可作为主要治法[9],《症因脉治》中认为“呕吐酸水之因,平时郁结,水饮不化,外被风寒所束,上升之气,郁而成积,积之既久,湿能生热,湿盛木荣,肝气太盛,遂成木火之化,因吞酸、吐酸之症作矣”。此外,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酸者,因肝气太过,横逆犯胃所致也。恼怒忧郁,伤肝胆之气,木能生火,乘胃克脾。因此,肝郁脾虚,胃失和降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综上所述,胃食管反流虽以烧心、吞酸为主症,以肝气犯胃、脾胃升降失调为主要病机,症属虚实夹杂,笔者立法用药着重平肝和胃、消食化积,收效明显。

参考文献

[1]殷利娜.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60例[J].陕西中医,2012,33(9):1135-1136.

[2]张弓羽,张振玉.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24):2552-2557.

[3]李依洁,王燕丽,魏玮.辛开苦降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1):1490-1495.

[4]陈思,李享,邓晋妹,等.从“气机升降失常”论治胃食管反流病[J].时珍国医国药,2015(10):2460-2462.

[5]Y丽,李高文,陈静,等.从肺论治反流性食管炎[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8):37-38.

[6]徐荟,金小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4):160-162.

[7]李建华.从肝论治胃食管反流病[J].四川中医,2013(7):12-13.

中医调理胃病的方法篇4

1医林状元-龚廷贤

龚廷贤,江西金溪龚家人,字子才,字云林、悟真子,明代著名医家,为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

龚廷贤认为脾土为一身之主,土平则诸脏皆平,脾胃损伤则诸脏皆伤。此外,他对脾胃与气血的关系也有深入认识。《寿世保元》云:"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者。"而"生血气者,饮食也。""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也。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可见,气血的生成,与脾胃的强弱密切相关。

龚廷贤临证治疗尤其重视调理脾胃,固护胃气,他认为"凡善调理脾胃者,当惜其气,气健则不失其度,气弱则稽滞矣",这点可以从他长于运用补中益气汤看出。他将补中益气汤广泛应用于内科、妇产科、五官科等疾病的治疗。

在《寿世保元》涉及补中益气汤的论述及病案123例次中,其中以涉及脾虚与气虚的为最多,合计占75%以上,所以可将补中益气汤治疗病症的主要病机归纳为脾胃气虚。龚氏曾经说过:"人之一身,主要以脾胃为主,当人体脾胃气实时则人的肺则得到保养。"可见脾统四脏,脾胃气实则四脏皆有生气,故健脾益气法实为治杂病之大法。对于这种疾病主要以诸补益脾胃方剂为主[1]。

此外,他十分看好"三因和中健脾丸",并将这种药物作为调理脾胃的重要药物。龚廷贤针对脾胃病机,在调理脾胃的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理论调理相关脏腑,达到健脾益胃的作用,如以养心健脾疏肝法作为调理脾胃的求本之治。"心气和则脾土荣昌,心火,脾土之母,肝木,脾土之贼,木曰曲直作酸,因此胃气自然畅通"。龚氏脾胃论的核心,强调安危全在胃气,"运食者元气也,生血气者饮食也","胃气亏则五脏六腑之气亦馁矣",提出"善用药者,必以胃药助之"的论断[2]。

龚廷贤在书中多次提到:"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他强调脾胃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脾胃气机升降是全身气机升降之枢,脾胃既是人身元气之根本,又是人身阴阳水火既济之根本。并推崇家传的"三因和中健脾丸"作为调理脾胃的通用方剂。对脾胃用药,他不主张过用香燥耗气之品,亦反对世俗以枳术丸为脾胃之要药,认为此药不可久服,过久服用后无效,而且耗伤真气。

龚廷贤不仅医术高超,而且重视养生保健和延缓衰老。龚廷贤善于运用调节饮食、药物滋补等方法。通过对脾胃的调理而达到养生保健和康复的目的。他对饮食的调理尤为重视,认为健脾胃能配其本,要得脾胃健运,①克服饮食偏嗜,"食物无务于多,贵在能养,所以保和而随颐养也",②寒热适度,"饮温暖而戒寒凉",他提出了观点:"凡以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夏月伏阴在内,暖食尤宜。"勿食生冷,尤其在夏季,且不可贪凉饮冷,因此时人体外热内冷,更易损伤脾胃正气,③药膳保健,许多保健之品亦可作为补益佳品。他认为养生延年同样要固护脾胃为本,继承李东垣脾胃元气论的观点,即一身元气均赖脾胃之气以养,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强健则生化气血有源。因此,若人体气血荣卫强盛,脾胃健运,则健康长寿。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生,五胃气则死;脾胃之气旺盛则身体强壮,易趋康复,反之脾胃之气虚弱,则人体功能衰退,难以康复。故脾胃为康复之本,养生保健"当以养元气,健脾胃为主"[3]。

2妇科专家-陈自明

陈自明,出生于医学世家,字良甫,江西临川人,江西省历史十大名医之一。陈自明认为,外科的治疗,不应只是清热解毒,而应体现整体观念。

其著作《外科精要》专列《调节饮食当平胃气论》以彰其注重脾胃的宗旨。云:"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主养四旁,须用调理,进食为上。不然则真元虚耗,形体尫羸,恶气内攻,最难调护,可服茯苓开胃散、人参汤、排脓内补十宣散之类是也。"[4]论曰:"大抵病疮毒后,焮热痛楚,心气烦壅,胸膈妨闷,不能饮食,所以患疮毒人,须借饮食滋味,以养其精,以助其真,不日可补安全"。

陈自明将气血、冲任和女子肝脾先后天学说灵活地运用在了妇科疾病的治疗方面。他认为,月经不调乃"伤冲任之脉,损手太阳、少阴之经","伤损肝脾";而室女经闭尤重心脾,即所谓"积想在心,思虑在度";如七七数尽而月经下者,多为肝肾虚热。故提出妇人病治疗的纲领在于冲任,归于本脏则着重在肝脾。心脾肝肾病变,皆易致妇人病。临证融会贯通,在不同情况下对气血、冲任、肝脾各有侧重和兼顾,并创立了"调摄冲任"和"调治肝脾"等治疗大法,提出了"女子调其血"和"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由冲任劳损所致"等精辟的理论,严谨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渗透在治疗的各个方面[3]。

故在妇产科临证中陈自明十分强调肝脾二脏的作用,尤其是对闭经的妇女,认为"妇人月水不通,或因醉饱入房,或因劳役过度,或因吐血失血,但滋其化源,其经自通"。说明妇女以血为本,血生化于脾胃,统属于心,藏受于肝,源源不断,灌溉全身,在女子则一部分下归血海而为月经。肝脾二脏是月经的化源,若肝脾受伤,脾不生,肝无藏,化源断绝,月经自然不通。陈氏在脏腑辨证中,抓住以肝脾为主这个主要环节,治疗上亦以调治肝脾为重点[5]。

3赣东鼻祖-席弘

席弘,江西临川人,又名宏,后名横,字宏远,号梓桑君,江西灸学派的鼻祖,也是旴江医学的骨干人物。重后天脾胃,强生化之源。席弘在治疗疾病时亦非常重视补益后天脾胃,以滋补气血生化之源。在《席弘赋》中有11次选用足三里穴来进行治疗,占整个歌赋用穴次数的10%以上。

席弘用足三里来治疗的病症,这种方法在治疗时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健脾,还能够促进五脏等疾病证,在治疗过程中它从中医的角度将针灸治疗方法运用其中。正如书中记载"虚喘须寻三里中":主要是指患者身体肾虚不拿旗,造成患者呼吸短促而造成哮喘等。患者在治疗时可以去患者足三里进行补益脾胃,从而使得气血生化有源。席弘突出了用补后天脾胃,充实气血之源,来补肾之先天不足或亏耗虚损证这一针灸学术观点,这不仅是对脏腑理论中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种补充,更是对"针灸治病必求于本"思想的升华[3]。

4谢傭耕

谢傭耕,江西南城人。谢傭耕临证十分重视脾胃,认为土为万物之母,脾为后天之本,补先天不如补后天,补诸虚不如补脾胃。他认为:从理论上说,脾阴和胃阴应当有所不同,脾阴主营血,胃阴主津液;脾阴主升,胃阴主降;脾阴虚多为内伤气血所致,胃阴虚多为热病伤津。在治疗上,脾阴虚着重养阴和营,胃阴虚则着重生津清热。但是脾与胃与膜相连,脾阴与胃阴息息相关、相互渗透,其症状常可互见,况且脾为脏,胃为腑,腑从属于脏,实有可分而不可分者焉。尝谓"温养脾胃之气,首推李东垣"、"养胃阴应师叶天士"。补脾益气,他用四君子汤出入,屡获奇验,补脾胃也偏于滋阴为多。

脾胃营血之所居,诸如心血虚耗、肝血不藏、胞宫、血海失养,必致营血不足,脾失所藏,则脾阴匮乏。此外,久痢、久泄、呕吐、汗出,亦皆易伤脾胃之阴,故五脏之亏损,气血津液之不足,实为脾胃阴虚的主要原因。如脾胃阴虚又可导致心阴虚、肺阴虚、肝肾阴虚等。脾胃阴虚常见的症状主要包括:不思饮食、口干咽燥、口渴心烦、大便干结、口舌溃烂、干呕呃逆、胃中嘈杂或灼热而痛、皮肤干燥、肌肉消瘦等,舌质红、苔少或中心无太苔或绛舌,脉细数或弦数等。治疗上温补既有助火劫津之弊,育阴又有助湿碍脾之虑,惟有滋养脾阴一法,补而不燥。喜用甘凉(或甘寒)药物,诸如石斛、麦冬、玉竹、花粉、沙参、葛根、甘草、怀山药、蓮肉、扁豆、黄精等,常用沙参麦冬饮、益胃汤等方剂,随证化裁,屡挽沉疴[3]。

5喻昌

喻昌,江西新建人,字嘉言,号西昌老人。喻氏论医,特别重视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其治病也非常重视顾护脾胃。他指出:"脾之土,体阴而用则阳;胃之土,体阳而用则阴。两者和同,则不刚不柔,胃纳谷食,脾行谷气,通调水道,灌注百脉,相得益彰,其用大矣。"即脾胃土体不同,一为阴土,一为阳土;其用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通降,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曰:"夫人天真之气,全在于胃,津液之多寡,即关真气之盛衰。而胃复赖脾以运行其津液,一脏一腑,相得益彰,所以胃不至于过湿,脾不至于过燥也。"而且,他认为脾胃之虚实,关乎五脏之盛衰。指出:"五脏失中土之灌溉而虚极也。"说明脾胃与其他脏腑之盛衰关系尤为密切。喻氏认为脾胃各有特点,当分体用而论之。

喻氏之学,师宗仲景,他非常推崇《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亦深受其益。他认为仲景治杂症之要诀在于调补脾胃,《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虚劳里急、自汗表虚之证的黄芪建中汤,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意在速建中焦之卫气也;复有大建中汤一法,治疗阴气上逆,胸中大寒,呕不能食,而腹痛至极,用蜀椒、干姜、人参、胶饴大建其中焦之阳,以驱逐阴邪;他指出仲景《伤寒论》中用小建中汤,乃桂枝汤加胶饴,"以其人中气馁弱,不能送邪外出,故用胶饴之甘,小小建立中气以祛邪",用小之一字,示其微建中气之意也。

喻氏对许多疑难病证的治疗多从脾胃入手,收效甚佳,如中风一证,喻氏论中风,侧重于从脾胃立论。他指出中风"因其人中焦阳气虚馁,而招致风中空窍"。他认为仲景方中的侯氏黑散深得此意,方用人参、干姜、桂枝、白术、茯苓助虚馁之中阳,使中阳得温,空窍得填,升降有序,气血化生有源,肢体得精血滋养,不致偏枯不用。

对虚损疾病,喻氏"凡虚劳病,最后脾气下溜,若过用寒凉,致其人清谷者,医之罪也",提示治疗虚损疾患,即使有阴虚里热之证,用药须防苦寒过度,应处处顾及脾胃阳气。提出:"自上而下者,过于胃则不可治",另谓:"自下而上者,过于脾则不可治",说明一切虚劳损证,损及脾胃者,预后不良,当及时治疗,以防损伤脾胃。叶天士在喻氏基础上,明确指出:"上下交损,当治其中。"是对喻氏学术思想的进一步阐发。

喻氏对单腹胀一证的病因病机有独到的认识。指出:"凡有瘕积块,即是胀病之根,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单腹胀可表现为水裹、气结、血凝,这是邪实的一面,但其根本原因是正虚,即脾气衰微。他说:"单腹胀,则中州之地久滞其四运之轴,而清者不升,浊者不降,互相结聚,牢不可破,实因脾气之衰微所致。"其治疗单腹胀,喻氏坚决反对孟浪使用悍毒攻劫之法,主张用"培养一法,补益元气是也;招纳一法,升举阳气是也;解散一法,开鬼门,洁净府是也。"其所谓"培养"、"招纳"两法,多指人参、甘草、白术、当归、白芍、茯苓等甘养健脾升阳之品。

喻氏的秋燥论,辨证《内经》"秋伤于湿"之误,对秋燥伤肺之治,独具特色。其用药大旨是"以胃气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重视胃气,肺胃兼顾,寓和胃生金于甘寒柔润之中。他创制了著名的治燥方剂清燥救肺汤。喻氏对许多病证的论治莫不重视调理脾胃,并提出:"木、金、水、火四脏病气,必归并于中土耶"之论,其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可窥一斑[6]。

参考文献:

[1]江耀广.《寿世保元》运用补中益气汤评析[J].国医论坛,2005,20(2):45.

[2]陈谦峰,齐南.明清诸名医对脾胃学说发展之概略[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3):108.

中医调理胃病的方法篇5

从历代医家对情志病的认识,以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梳理,并从生理、病理、治疗三个方面,探析脾胃与情志的相关性,指出重视二者相关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脾胃;情志医学;相关性;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多维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情志与健康和疾病的相关性日益成为中西医学共同探索的新领域。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的生理功能,是机体对外界精神刺激或既往刺激痕迹的一种“应答性反应”[1];而情志病,是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2]。祖国医学认为,情志活动和脏腑机能密切相关,情志的产生、活动是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一。脏腑对情志的活动起着调节控制作用,相应地情志的异常活动也会影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脾胃在情志的产生、活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深入探讨脾胃与情志的相关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现从以下几方面略作回顾、分析与思考。

1脾胃与情志相关的源流

情志医学滥觞于远古时期,资料记载殷墟出土的甲骨约16万余片,其中有一些是关于疾病症状如失眠的描述,这可能是对情志病最早的记载[3]。《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对情志病开始有了比较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它提出了包含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在内的“九气说”,并以五志为代表,运用五行学说把人的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确立了中医学的“五志说”。情志见于中医文献约在明代张景岳《类经》首列“情志九气”,并首提“情志病”病名[4]。

脾胃与情志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脾藏意主思。《素问·宣明五气》云:“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灵枢·本神》亦云:“……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由此可知,《内经》已提出意宅于脾,即脾藏意的理论,且指出了脾与意、思的生理、病理关系。此后,历代医家对此也进一步阐发。如《难经·三十四难》曰:“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耶……脾藏意与智……”。《三因方》谓:“脾主意与思,意者,记所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即明确提出了脾藏意主思。《类经》曰:“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脾藏意,神志未定,意能通之,故为谏议之官。虑周万事,皆由乎意,故知周出焉。若意有所着,思有所伤,劳倦过度,则脾神散失矣。”脾之所以称为谏议之官,就在于脾藏意,意可虑周万事。

近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引领学者对脾与意、思关系的深入研究(主要以脾胃和神志的关系来涵盖)。易崇勤[5]从临床角度对脾藏意主思的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吴朝栋[6]以脾胃学说、升降学说为基础,从脾胃化生气血,脾升胃降及调治脾胃三方面分析了脾胃与神志活动的关系,认为脾胃化生气血,提供物质是调节神志活动平衡的前提;脾胃升降相因,是调节神志活动平衡的重要方式;调治脾胃是治疗神志疾病的重要手段。崔世麟[7]从脾胃理论和脑髓学说,并结合神经精神科的实验成果,且举从脾论治脑系疾病案例,提出“理脾法”亦为中医脑病的治疗方法之一。欧阳五庆等[8]从结构、功能和现代研究等方面论述了脾在志为思。王洪图[9]、翟双庆[10]等论述了中焦(脾胃)气机与神志的关系,对从脾胃入手诊治情志病颇有启迪。纪立金[11]专论了脾藏意主思,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情志产生的物质基础;脾主气机之枢,中土之脾在情志活动中起着调衡作用,揭示了脾藏意主思理论建立的内在依据。

2脾胃与情志相关的理论基础

2.1

生理关系

2.1.1脾藏意意是意识、回忆或未成定见的思维,意是五神之一[11]。其与神、魂、魄不同,它虽根于先天,但主要产生于后天。《素问·宣明五气》云:“……脾藏营,营舍意;……”脾藏意体现了脾主运化水谷,化生营气,以营养“意”的生理,即“脾藏营,营舍意”。《灵枢·本神》曰:“……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意产生于后天,能否产生意还取决于由心神支配下思维活动的内部因素,其内因虽与先天禀赋有关,但后天脾胃化生气血的充养更为重要。故《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而气血的充足及运行正常与否,与脾胃的功能是休戚相关的,脾胃健运,则气血充盛,脾藏意的功能活动也就正常。

2.1.2脾主思思是思考、思虑之义,思之志为脾气所生,是脾的生理功能活动。思有两个范畴[11],一是认知范畴:《灵枢·本神》曰:“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属思维意识活动,是为实现某种意愿而反复研究、思考,属于心主导下的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二是情感范畴:即情感之思,与喜、怒、忧、恐并举。从情志与内脏的关系而言,思应与五脏都相关,但与脾脏关系更为密切。因为脾为土脏,居中央,灌四旁,为五脏之本,五脏中皆有脾气。思的情感变化只有以脾来解释,才比较符合情志与五脏对应的发生学规律。脾主情感之思,其变化可以表现多方面、多层次的特征。脾主气机之枢,其主情感之思,就是主对情感的思考、思虑活动的内在转变。脾主情感的内在转变,具有调节与稳定其它情志的作用,以保证正常的情志活动勿太过或不及,这也体现了脾胃为枢,中土之脾在情志活动中起着调衡作用[11]。

2.2

病理关系

2.2.1情志变化可致脾胃病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脏腑气血、精神情志密切相关,强调“形神合一”,突出精神活动是人类正常的生理现象。《脾胃虚实传变论》中指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说明情志因素在脾胃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张介宾曰:“人身气血为本,精神为用,全是四者的奉生,而性命周全矣。”情志调畅则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反之变生诸疾。七情内伤,直接影响相应的脏腑,使脏腑的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种种疾病发生。恰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脾是受情志因素影响最大的脏器之一,思则气结最易伤脾,怒则气上伤肝,而肝病最先传脾土。如思伤脾,思虑劳神过度,常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情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等症;思虑过度,思则气结,伤神损脾导致气机郁结阻滞,则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腹胀等症,进而聚湿生痰而变生它病。

2.2.2脾胃病屡现情志异常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神赖气血的奉养而精明,气血亏乏则不能滋养神明。脾虚则藏意主思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则不能主持情感的内在枢转。临证上脾虚易引起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敏捷及智力下降。若素多痰湿,或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则中焦失于斡旋,脾胃失于健运,痰浊停滞中焦,脾不能升清降浊,痰浊蒙闭清阳,神失清灵,则可出现记忆减退,头昏神蒙,不寐心烦,癫、痫、痴呆等病证。痰在情志致病中有着极其突出的病理作用,如痰蒙心窍、风痰闭阻、痰火内盛、上扰神明等,可产生许多情志异常病证,如癫、痫、狂、神昏、痴呆、惊恐、健忘、嗜睡或不寐等,这些皆与痰邪为病、神志不清有关。

2.3治疗关系

2.3.1情志病从脾胃论治由于脾胃与情志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历代众多医家非常重视以脾胃为切入点治疗情志病。《金匮要略》开辨治情志病之先河,其方药而多验,为世人所推崇。其中“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病机是五脏阴气不足而表现出的情志之症,用该方不仅补虚润躁,更重要的是甘味入脾,以补脾气。再如《济生方》指出:“夫健忘者,常常喜忘是也,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精,神宫不职,使人健忘,治之之法当理脾使神志清宁,思则得之矣。”表明“脾藏意”与人的记忆、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诊治健忘,常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益气健脾,补血安神,则惊悸消、健忘除。因为脾主情感的内在转变,具有调节、稳定情绪的作用,可以保证正常的生理情感活动,这也是“中土之枢”脾在情感活动中调衡作用的体现。

2.3.2脾胃病的情志疗法《灵枢·师传》精炼地阐述了情志疗法的原理:“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临证指南医案》中有47方治疗胃脘痛,其中16方与情志有关[12],如“惊恐嗔郁”“情志郁勃拂逆”“思虑郁结”等诸多原因导致阳气痹阻,气血不通,脾胃营血暗伤,胃痛发作。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精神刺激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约占全部病人的5.4%~20.5%,经常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的职业人群,如司机、医生等容易患溃疡病[13]。所以临床上在治疗消化性胃溃疡中,除了常规药物治疗,常针对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和情绪状态,给予不同的心理的调治,逐步消除精神紧张和心理应激因素,保持乐观自信,促进溃疡愈合。其它因情志而发的脾胃疾病,如泻泄、呕吐、呃逆以及内伤发热等也多结合调整情志而治。

3脾胃与情志相关的现代研究

通过分析近年来相关研究资料,并结合临床实践,笔者认为从调理脾胃入手治疗癫痫、抑郁证等情志病的认识思路,有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基础[14],并在研究具有和畅气机、升清降浊的“宁痫冲剂”中发现[15]其抗痫作用可能与调节γ-氨基丁酸-谷氨酸(GaBa-Glu)的失衡,降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BDnF)蛋白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神经元损伤作用有关;对具有化湿和胃、宁神解郁的“解郁1号”研究中发现[16]其抗抑郁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BDnF在皮质、海马区的表达,提高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水平,协调5-Ht与去甲肾上腺之间的平衡,并保护5-Ht与去甲肾上腺神经元免受应激引起的神经元损害,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此外,中医情志学说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在认识方法和致病因素上有极大的相同之处[17],气机失调是中医情志致病的基本病机,理气降逆散结的“心舒1号”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的某些环节而具有心身双调的作用,是治疗情志病的有效方药[18]。

学习记忆属于中医情志(主要是意、思)的范畴,与脾藏意主思契合,因此脾与学习记忆生理、病理上必然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归脾汤可能通过调节精氨酸加压素[19](aVp)与催产素受体[20]水平和基因表达而影响其学习记忆。同时,通过测试大鼠脑匀浆的乙酰胆碱脂酶(ache)含量的变化,发现脾虚模型大鼠脑组织的ache明显升高,使作用于胆碱能m-受体的乙酰胆碱(ach)大为减少而影响m-受体的兴奋从而使记忆功能减退。经过四君子汤健脾胃治疗后,模型大鼠脑组织中ache水平明显下降,接近正常水平;脾虚组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明显较正常组及四君子汤治疗组低(p

4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脾胃与情志相关理论确有其合理性并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但目前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情志、神志,情绪、情感等内涵不明,概念不清,区分不严;对脾胃在情志理论中的核心地位认识不够,其机制及相互作用规律不明,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较少。近年来,有关情志医学的实验研究开展得较少,脾胃与情志的相关性实验研究更鲜见报道,这主要与难以设计出符合中医七情致病的动物模型有关[22]。

因此,脾胃与情志相关的研究思路可归结如下。首先,应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分析其深刻内涵,规范明析情志、神志、情绪、情感等概念,探讨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寻求临床应用的切入点。其次,积极开展其临床研究,一方面进行脾胃与情志的病因、病机和病证研究,另一方面提炼出治疗原则并筛选效验方药,形成科学的治疗体系。再者,应重视其实验研究,要注意把握微观与宏观的结合,微观上借助现代科技优势,宏观上体现中医特色。实验研究对情志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中西医学结合的必要手段。积极开展实验研究,将有助于从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等多层次,以及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等多环节进一步阐明脾胃与情志相关的生理、病理及治疗的科学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克勤.中医神主学说[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33.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29.

[3]甄志亚.中国医学史,第2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8.

[4]赵建明,刘雁峰.中医情志量化初探[J].中医药学报,2001,29(1):4.

[5]易崇勤,赵荣菜.试论脾藏营营舍意的理论在脾胃病诊疗中的运用[J].北京中医杂志,1992,4:15.

[6]吴朝栋.试论脾胃对神志活动平衡的调节作用[J].新中医,1993,25(10):7.

[7]崔世麟.脾胃学说与神经精神病关系初探[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3:5.

[8]欧阳五庆,颜水泉.试论中医“脾在志为思”[J].中医药学报,1998,26(4):6.

[9]王洪图,等.脾胃转枢对五脏藏神调节的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院药大学学报,2002,25(2):1.

[10]翟双庆.再论中焦气机与神志的关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5):12.

[11]纪立金.中医脾脏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91.

[12]朱西杰.胃病调情四法[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0,16(2):19.

[13]叶瑞繁,赵耕源,等.生活事件及心理中介因素与十二指肠溃疡疾病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4):215.

[14]张丽萍.癫痫病从调理脾胃论治刍议[J].湖北中医杂志,1999,21(4):147.

[15]张丽萍,方卓,等.宁痫冲剂对戊四唑致痫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1(4):295.

[16]武丽,张丽萍,叶庆莲,等.解郁1号影响抑郁大鼠皮质及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表达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3):58.

[17]李庆和,李慧吉,李杰,等.慢性应激对气机失调证大鼠行为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4,11(4):251.

[18]李庆和,李慧吉,步怀恩,等.慢性应激引发大鼠行为改变及复方中药的调节作用[J].天津中医药,2005,22(1):62.

[19]钱会南,胡雪琴.脾虚大鼠模型脑内精氨酸加压素水平和基因表达变化及归脾汤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2):91.

[20]钱会南,王乐,等.脾虚大鼠脑内催产素受体基因表达变化及归脾汤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7):62.

[21]邓月娥,纪立金.脾虚大鼠脑神经生化指标变化的实验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2):49.

中医调理胃病的方法篇6

【关键词】蒙药壮西灰剂;胃食管反流病;作用

【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69—01

蒙医蒙药治疗各种慢性病、疑难病历史很久、对蒙古族人民的健康长寿、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一直未能很好发掘和外传。八十年代末期开始,蒙医蒙药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蓬勃发展,蒙医的许多单方、验方,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形成了规范的药品,使之在为蒙古民族服务的同时,走出了大草原,服务于全中国,壮西灰剂就是诸多蒙药中一支独秀的奇方。蒙药壮西灰剂又称为寒水石化灰剂具有消食、破痞功能。收载“内蒙古蒙成药标准”[1]、在临床上常用食积不消化、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痞症。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率正在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蒙医药治疗本病多为整体入手,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近年来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理的研究更加深入,普遍认识到GeRD是一种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其中LeS功能失调是发病的主要因素,食管的粘膜屏障保护作用与廓清功能及胃排空延缓也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西药治疗GeRD的近期疗效较为满意,但复发率较高,且疗程较长。蒙医学近年来对本病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本课题组采用蒙药壮西灰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效果反应良好、能有效的控制复发率、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其作用机理研究如下:

1分析壮西灰剂的药物成分

蒙药壮西灰剂是出自于“诊治明医典”[2]。由诃子、硼砂、荜拔、查干榜嘎、光明盐、寒水石、硫磺等配合组成、有化未消、祛巴达干、解毒、破痞之功效。本方性温、方中寒水石以消食、解毒、破痞、祛巴达干为主药、硼砂和硫磺促使寒水石化为灰、均为辅药、配以诃子解毒并调理体素、光明盐化未消、查干榜嘎抑希拉并解毒、荜拔调理体素、补充胃火、去除巴达干、均为佐使药、各药合用、则秦化未消、祛巴达干、破痞解毒之功。故可以胃痼疾、纳里等病、特别是对诸寒症效果更明显[3]。

2蒙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胃食管反流病、于蒙医理论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学角度分析本病属于巴达干病的范涛。具体分析的话属于咽喉巴达干、胸口巴达干、寒痛风巴达干病的范涛。从人体三根之一巴达干的存在部位讲,总巴达干依脑居身体上部及胃部、主靠巴达干存在胸部、腐熟巴达干存在于胃部。在蒙医“论述续”[2]所讲的主靠巴达干症的症状又胸部胀满、胸背剧痛、吐酸水、食欲不振等。寒痛风巴达干症的症状在饮食未消化处的巴达干增多、肝胃疼痛、食欲不振、反流于热及酸水等[2]。食管及胃所属位置是巴达干存在部位胸腔和胃、疾病症状相似于以上讲述的巴达干病的症状。还有现代人群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都有所偏爱辛辣饮食、饮食不规律而影响消化功能。在消化过程中三根失调、胃火衰败、消化功能减弱、胃火和七素平衡关系破坏引起精华和糟粕不能正常分解在胃内壅滞。又巴达干黏膜增多、赫依希拉消化功能减弱引起胃蠕动缓慢或减弱、诱发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刺激食道及胃黏膜。产生烧心、反酸、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蒙医的治疗原则是调节体素、扶胃火、清除巴达干粘液。饮食方面禁忌进食辛辣食物、避免寒风吹袭、劳逸结合、适当的锻炼身体为好。

3现代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现状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胃内容物反流引起的一种疾病、获得独立病名的历史并不长。因此公众对这种疾病认识不足、再加上本病的症状与其它疾病的症状相似。典型的症状有烧心、反酸、胸骨疼痛。在我国本病的发病率5.77%、高危人群有中老年人、肥胖者、吸烟、饮酒、精神压力大的人。直接致病因素有饱餐和睡前进食、辛辣酸甜等食物、长期便秘、高蛋白和脂肪食物、紧张工作等精神因素。高达10%的病人因有烧心引起睡眠困难、超过2/3的病人认为该病影响了他们的饮食习惯。现代医学GeRD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防止复发、改善生活质量[4]。

治疗:目前GeRD的非手术治疗原则是减少胃食管反流、减低反流物的酸度、增强食管的清除能力、保护食管黏膜。内科治疗是抑制胃酸药物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等药物中选用。促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等药物中选用。黏膜保护药常用有硫糖铝等。现代医学认为ppi是所有GeRD患者初期治疗和长期治疗的最佳选择。再加促动力药和黏膜保护药等。但这些疗法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根治、很难控制复发率、甚至长期维持疗法。

4壮西灰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

壮西灰剂具有化未消、祛巴达干、破痞解毒之功。根据临床研究壮西灰剂可通过增强胃黏膜屏障、调节胃肠蠕动、阻止胆汁反流、抗感染、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5]。

5壮西灰剂治疗GeRD的展望和评价

胃食管反流病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疗效慢、反复发作的消化系统疾病。也是食管下括约肌结构和功能失调、食管清除功能也就说胃肠蠕动缓慢、食管黏膜屏障损伤均能诱发本病。在临床上有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为主要症状。目前为止GeRD病的诊断缺乏统一标准。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和并发症是达到治愈目的。通辽市蒙医研究所消化内科从2010年开始承担自治区卫生厅资助课题《蒙药壮西灰剂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进行中证实了该方剂能有效的修复胃食道黏膜、增强食道清除功能、调节胃肠蠕动、阻止胆汁反流等药理作用。本方对GeRD病治疗中整体疗效很满意、尤其是远期疗效很好、能有效的控制复发率、这也是我们用壮西灰剂治疗GeRD病目标。壮西灰剂在GeRD病的临床治疗中能祛疾病、减少疾病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因此解除了患者的疾病的痛苦、减轻了经济负担。还本方剂服用方面、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少、前景很客观。所以进一步研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编.内蒙古蒙成药标准(补充本)[m].内蒙古科技出版社,1984:224.

[2]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研究所编译.四部医典[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7,232;233;235;1651.

[3]白清云.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47.

中医调理胃病的方法篇7

关键词:中医养生;慢性胃脘痛

慢性胃脘痛的中医病因是胃气郁滞,胃失和降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西医的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属于本病范畴。本文运用了中医养生理论对门诊慢性胃脘痛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12月至我院门诊就诊的胃脘痛患者27例,其中女15例,男12例,平均年龄45.3岁,辨证分型为肝胃郁热症8例,肝气范胃证9例,脾胃虚寒证6例,胃阴亏虚证4例。均为慢性胃脘痛患者,病程3~12年,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

1.2方法履行告知程序,患者自愿参加本实验。采取前后对照的方法,在胃脘痛中医护理常规的基础上[1],运用中医养生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讲解饮食、情绪、日常生活等对胃的影响,引导患者进行自我管理。①进行护理评估,询问既往病史,此次胃脘痛发作的原因;②进行辨证分型,并根据患者证型进行健康教育;③患者每次复诊时,询问患者胃脘痛、睡眠、服药、饮食及情志情况,及时进行健康指导,并鼓励患者坚持进行自我管理,如胃脘痛加剧,必须及时来院急诊。实验数据不包括患者个人因素中途退出者。

1.3健康教育

1.3.1肝胃郁热症西医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本证为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饮食以清淡、少渣、软食为主,多吃降火水果蔬菜汁,如苦瓜汁、雪梨汁等,忌粗纤维食物、辛辣、海腥、煎炸、厚味之品。本证特征为抑郁时胃脘痛明显加重,应注意情志调摄,抑郁时不宜进食。治疗以疏肝解郁、清热泻火为主,医嘱给丹栀逍遥散加减温服,每付药煎3剂,早、中、晚各服1剂。

1.3.2肝气范胃证西医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本证为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导致。饮食以清淡、少渣、软食为主,应食疏肝理气之品,如雪梨汁、绿叶蔬菜汁等含维生素多的瓜果蔬菜汁,忌粗纤维食物、粘性食品,以及海腥、肥甘厚腻、生热动火之品,戒烟酒,不熬夜。肝“喜条达舒畅,忌抑郁动怒”,注意情志调摄,慎防暴怒,郁怒时不进食。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医嘱给柴胡疏肝散加减温服,每付药煎3剂,早、中、晚各服1剂。

1.3.3脾胃虚寒证西医诊断为萎缩性胃炎。本证由脾气虚证所致,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饮食以清淡、少渣、半流质为主,应食益气健脾、清热除湿的食物,如山药、红枣、禽蛋、瘦肉、冬瓜、绿豆等,忌粗糙、生冷、辛辣、煎炸、厚味之品。“忧思伤脾”,需注意情志调摄,郁怒忧伤时不强迫进食。日常注意保暖,热敷胃部。治疗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主,医嘱给黄芪建中汤加减热服,每付药煎3剂,早、中、晚各服1剂。

1.3.4胃阴亏虚证西医诊断为萎缩性胃炎,本证由阴虚津亏,则胃失润降,致使脾胃升降失常所致。饮食以清淡、少渣、半流质为主,应食润燥生津及清补饮食,如百合、白木耳、乌梅等,忌粗糙、肥甘厚腻、燥热食品,以及狗肉、羊肉等温灼食品,戒烟酒。此证患者易焦虑、心烦不眠,需注意情志调摄。治疗以滋养胃阴、和中止痛为主,医嘱给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温服,每付药煎3剂,早、中、晚各服1剂。

1.4评定标准根据中医内科学胃痛制定评定标准[2]。有效:胃脘痛消失,胃肠功能恢复;起效:胃脘痛减轻,胃肠功能好转;无效:胃脘痛、胃肠功能无改善。有效与起效之和为总有效。

1.5观察指标

1.5.1运用疼痛的数字分级法(nRS)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程度分级标准为: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

1.5.2根据描述性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制定疼痛影响睡眠的观察指标:0:无痛,睡眠如常;1~3:轻度疼痛,可忍受,不影响睡眠;4~6:中度疼痛,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7~10:重度疼痛,表情痛苦、出汗,睡眠严重受干扰。

1.5.3根据饮食、服药规律判断患者的依从性0:按时服药,未食用忌食食品为有效;1~6:按时服药,减少了禁忌食品用量为起效;7~10:按时或未按时服药,未减少禁忌食品用量为无效。

1.5.4根据情志调摄结果判断健康教育的效果0:治疗期间情绪稳定,沟通顺利,面带笑容为有效;1~6:治疗期间情绪基本稳定,沟通顺利,自述或家属诉其抑郁、焦虑等好转为起效;7~10:治疗期间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易怒等负性情绪增加为无效。

1.6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采用配对t检验,p

2结果

经过观察指标统计,本组病例经14d观察及中药调理治疗,总体有效10例,起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59%,见表1。

3讨论

慢性胃脘痛患者来院就诊多曾有胃脘痛病史,因胃脘痛反复发作入院,疼痛多为中度疼痛,呈间断或持续性,运用中医养生理论进行调理,对减轻症状非常有效。《素问・逆调论》即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诸病源侯论》云:“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若虚不等,水谷不消……”《沈氏尊生书胃痛》云:“胃脘痛,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因此,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医云: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焦虑、抑郁所致的肝火旺盛、肝气不舒;思虑过度引起脾气虚弱、清气不升;饮食无度、过劳过逸,均可引起胃脘痛。在运用中医养生理论对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中,对于焦虑、抑郁的患者,嘱其顺应自然,豁达乐观,可使五脏安和,气机调畅则促进疾病向愈;忧思郁怒,损伤五脏,影响气机,可使疾病恶化[3]。对饮食偏嗜者,嘱其逐渐减量,不过食肥甘厚味,不过食生冷、辛辣。对过劳者,嘱其劳逸结合,保证必要的休息,学会放下,尽量减少压力。对过逸者,嘱其加强运动锻炼,促进血液循环,以提升脾胃功能。通过以上措施,患者了解了饮食、情绪和劳作与胃脘痛的关系,加强了自我管理,胃脘痛症状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单南英,冯运华,郑平,等.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3-25.

中医调理胃病的方法篇8

论文摘要:阐述了现代医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通过对其病因病机的讨论,总结各医家对该病的辨证分型,提炼单方验方,并结合西医学,探讨发展中医学对该病的治疗,提出可行建议。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疾病,约占消化专科门诊的一半。本病的特点是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胀痛、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但F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与胃肠动力障碍和内脏感觉过敏有关。在治疗上,西医一般采用促进胃肠动力、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抗幽门螺杆菌、抗抑郁药及心理护理等措施进行对症治疗,效果尚不够理想,且存在成本较高,副作用明显等问题。近年来,不少学者运用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临床实践,辨证施治,已显现出对本病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发展前景,现将主要研究现状总结如下。

1病因病机

对于FD的病因病机认识,陈氏[1]认为其病机多由于情志不舒、肝木克土、脾虚木乘导致的脾胃升降失司。梁氏[2]认为FD乃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主要病因病机为脾气胃阴不足、纳化失常、易感湿热,或肝气疏泄失常、肝胃不和,致胃中气机壅滞,不通则痛,不降则痞。严氏[3]强调胃气不和、胃络瘀滞也是FD的重要病理机制,在辨治时注重血瘀兼证。刘氏[4]认为肝郁在FD的发病机制中占居主导地位,并可导致寒热错杂、气滞血瘀、脾胃不和、胃阴亏虚等兼证。陈氏[5]认为情志不遂,或邪犯脾胃,或饮食劳倦等导致脾胃气机失常是FD发病的中心环节。通过理论学习的实践经验,我认为中医脾主运化而升清,脾气升,胃气降,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脾胃气机失常从整体上包括了现代医学的胃酸分泌异常及胃运动和排空功能异常。

2分型论治

在FD的辨证分型方面,诸多文献在认识上有异同。赵凤莲[6]将FD分为肝郁脾虚、脾虚胃热、湿阻脾虚、胃阴不足、脾胃虚寒、饮食积滞和淤血阻络7型,用健脾调气、化湿降浊法,以自拟方(党参、白术、茯苓、枳壳、升麻、炙甘草、焦三仙、陈皮、木香)为基础方治疗83例,有效11例,好转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6%。张淑英[7]提出,肝郁气滞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饮食停滞用保和丸;寒中胃脘用良附丸;阴虚胃热用益胃汤;脾胃虚寒用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湿热中阻用三仁汤合甘露消毒饮。李淑贞[8]认为,肝失疏泄为FD的病理基础,将该病分为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肝郁湿阻、肝郁脾虚、肝胃阴虚、肝胃瘀血型,在治疗上,予疏肝和胃汤随证加减。刘氏[9]以“肝胃不和、脾虚肝郁、肝胃郁热、胃阴不足”4型,自拟“疏肝和胃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进行论治。古氏[10]则分为“肝胃不和、寒热错杂、脾胃虚弱”3型,分别采用“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开结除痞、和胃降逆”,“健脾清肝、养胃降逆”三法论治。林氏[11]等分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阴不足”4型,并研究发现肝胃不和型发病年龄较轻,女性较多;胃阴不足型年龄较大,脾胃湿热型男性较多;分别采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香砂六君子汤合良附丸和益胃汤加减治疗。钱氏[12]将本病分为“肝胃郁热、寒热中阻、胃虚痰阻、肝胃虚寒”4个证型,并应用大柴胡汤、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吴茱萸汤等方辨证施治,取得良效。综合上述观点,可以看出,“肝郁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弱”是FD的三大主要证型。

3验方治疗

在治疗FD实践中,除对传统名方的应用外,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入手,创制许多有效的经验方剂。如王氏等[13]自拟“疏肝悦脾汤”治疗肝郁脾虚型FD患者,治疗组有效率94.26%,对照组有效率91.66%(p<0.05)。白氏等[14]研究“和胃汤”对FD脾虚气滞型患者胃动素和胃泌素的影响,验证其补泻兼施、辛散消痞的作用。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12%、81.32%(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严氏等[15]研究“通降胃灵i号片”对运动障碍型消化不良的治疗作用,以“金不换”为主药,活血化瘀、通降胃气,用于FD病程久长,致脾胃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而出现血瘀的表现,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9%和69.8%(p<0.05)。董氏等[16]以行气止痛、降气消胀、清热祛湿、健脾活血立法,拟方“康尔胃2号”治疗以脾虚不运为本,气滞、湿热、血瘀为标的FD患者,结果治疗组治愈率29.8%,总有效率84.3%,优于对照组(8.8%,78.0%)(p<0.05),且对气滞型疗效优于脾虚型。何氏等[17]拟方“理气复胃口服液”,以木香、枳实、陈皮、莱菔子等为主药,行气导滞、除湿运脾,主治FD之肝胃不和、气滞食积之证,临床实验结果表明该方与莫利具有相当的疗效。

4中西医结合治疗

胡大勇[18]用参苓白术散加味,并用吗丁啉、多酶片治疗本病48例,对照1、2组分别用上述中西药。结果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75%、76.09%,本组疗效均优于两对照组(p<0.05)。石成生[19]用温胆汤随证加味,并用羟氨苄青霉素、丽珠得乐冲剂治疗本病64例,对照组43例用上述西药。结果两组分别痊愈23、9例,显效29、9例,有效16、20例,无效各5例,总有效率92.2%、88.3%。陈锦辉[20]用厚朴、陈皮、甘草、草豆蔻、桂枝、茯苓、白芍、木香、枳壳、鸡内金、莱菔子、黄芪、生姜,对照组均用多潘力酮,分别治疗本病93例、60例。结果:两组分别显效72、21例(p<0.01),有效20、24例,无效1、15例,总有效率98.9%、75%(p<13.01)。朱莹[21]等用柴胡疏肝散加法莫替丁、吗丁啉治疗本病42例,对照组用上述西药,疗程6个月。结果:治疗组消化不良症状控制总有效率为9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说明中药疏肝解郁法能明显提高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FD患者的疗效。

5治疗心得与展望

在工作与学习中,特别是在近一年的临床实践中,经过对上百例FD患者的治疗,笔者对该病的治疗有了一些体会:首先,调和气机是用药关键,该病在胃,涉及肝脾,总以气滞不畅为主,故本病当以调畅气机为主要治法,临床中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每多有效。其次,要重视辛开苦降法的重要作用,中焦气机郁滞,升降失司是形成痞满证的重要病机,可通过苦辛合用调整气机升降,临床上常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寒热并重,辛开苦降,常有疗效。其三,重视兼症,FD发病因素多样,影响因素多,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在重点治疗主症同时,也要注意兼症合治。其四,灵活辨证,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据患者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等不同,分析其发病原因,发病特征,灵活辨证,筛选恰当的药物予以治疗,这也是提高临床疗效不可缺少的环节。最后,要善于与患者交流,重视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讲明病情,消除疑虑,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治疗信心,在此基础上配合药物治疗,常可达事半功倍的疗效。总之,FD的发病率相当高,但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要发挥中医药在治疗FD时的优势,应着重整体研究,既要补益脾胃,行气除满,又要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阴阳互调,安神定志,多方位多靶位着眼,以提高临床疗效,并运用现代研究深入系统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因此,今后应尽快制定出统一的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价标准,深入开展FD中西医病因病机、流行病学、实验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并从Hp、胃肠激素、胃肠动力学等方面探讨中医药治疗FD的机理,同时建立FD的动物模型,加强远期疗效及复发率的动态观察研究,从而开发研制简便、高效的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为广大FD患者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永堂.五花芍草汤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2003,10(9):35-36.

[2]粱乃津,黄穗平.健中调肝方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新中医,1996,5(9):8.

[3]严光俊,桂壮.活疵化瘀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2002,24(11):20.

[4]刘善京.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机制浅析[J].甘肃中医,2004,17(6):11-12.

[5]陈多,王长洪,吴春福.消化道动力药物研究进展.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1996.4(2):120.

[6]赵风莲.中医治疗FD83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2001.9(1):55.

[7]张淑英.FD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机理探讨[J].吉林中医药,2001.21(1):11.

[8]李淑贞.浅论从肝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J].河北中医,2001.23(3):196.

[9]刘静.辨证分型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J].实用中医内科,2004,18(4):812-813.

[10]古学文,李文唏.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20例疗效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1):22-24.

[11]林连,史宗强.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6例[J].福建中医药,1996,27(4):3-4.

[12]钱祥夕.经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体会[J].实用中医药,2002,18(12):34-35.

[13]王立春.程军.陈孔斌等.疏肝悦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2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2003,11(1):45-46.

[14]白长川,马超,李吉彦.和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索和胃泌素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2003,11(6):373-374.

[15]严光俊,桂壮,李存沂.通降胃灵i号片治疗运动障碍样消亿不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2003.

[16]董明国,何世东,叶小汉,等.康尔胃2号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2004,12(3):146-147.

[17]何英,曹文富,荣晓凤.理气复胃1∶1服液治疗气滞食积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2004,12(3):137-139.

[18]胡大勇.中西药联合用药冶疗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3):16-17.

[19]石成生.中西医结合治疗Hp感染非溃疡性消化不良64例小结[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1):33.

中医调理胃病的方法篇9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20例,男54例,女66例,年龄28~73岁,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8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7例,消化性溃疡31例(其中胃溃疡1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8例)。

治疗方法:1穴位敷贴贴料:选用云南思茅金利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穴位敷贴。2取穴:神厥(即脐)、中脘(膻中与脐中点)、脾俞(t11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t12棘突下,旁开1.5寸)、足三里(胫骨前缘外旁开1寸,外膝眼下3寸)。3清洁局部皮肤,将穴位敷贴贴于所选穴位。每24小时更换1次,连续敷用10天1疗程。4如脾肾阳虚可加用肾俞、关元;肝胃气滞可加用章门、胆俞等。

疗效判断标准:1治愈: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2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3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结果

其中痊愈55例(45.9%),好转58例(4(8.3%)),无效7例(5.8%),总有效率94.2%。

讨论

药物敷贴疗法属于中医外治疗法,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五方之医说,就有四方主要或者纯粹以非药物为疗法。《黄帝内经》中就有药敷、药熨、药浴、灸、针刺等约18种外治法的记载。穴位敷贴疗法取《黄帝内经》的三焦、开合枢学说,和“升清降浊”、“去宛陈莝”、“开鬼门,洁净府”、“踈涤五脏”的治疗方法,采用无创性的温和刺激穴位,扶正祛邪,以调整人体生命状态,平衡人体生态系统,调和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失衡的内部稳定状态获得新的相对平衡稳定,从而恢复身心健康。

所选疾病,依据辨病辩证后,贴敷于经络穴位,通过奇经八脉作用于机体气血阴阳,调整阴阳平衡,天人合一,以改善机体功能,从而达到中医所谓“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另一方面,药物敷贴药物通过释放、穿透、吸收等作用,直接进入血液,对于攻补难施之时、不能服药之症、不肯服药之人,更具有内服疗法所不具备的诸多优点,而共凑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痰解痉,软坚散结;疏通经络,祛风除邪;调和阴阳,健脾开胃;调整气血,强健脏腑等疗效。故采用药物敷贴疗法对慢性胃病辅助治疗可增强治疗效果,缩短疗程,为中西医结合的一个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编委会.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中医调理胃病的方法篇10

关键词:通法;胃脘痛;论述

中图分类号:R25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0-0010-04

1通法概念

在传统的八法之中,并无通法之说,通法是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总结,亦属于治发之一,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程氏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说:“论治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概括为后世常用的八法。狭义之通法与下法含义类似,《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下者,引而竭之”,“其实者,敬而泻之”,即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火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一般用于里实而正气未虚的病证。张从正云“所谓通剂者,流通之谓也,通因通用。虽通与泻相类,大率通为轻而泻为重也。”刘完素云:“留而不行为滞,必通剂而行之。”李时珍著《十剂释义》指出:“滞,留滞也,湿热之邪留于气分……宜淡味之药上助肺气下降,通其小便,而泄气中之滞,木通、猪苓是也。湿热之邪留于血分……宜苦寒之药下引,通其前后,而泄血中之滞,防己之类是也……故淡味之药,谓之通剂。”这里的通法即通下之法,有通利二便、祛除湿热之意,可用于饮食停滞、痰凝湿浊积聚停留所致的胃脘痛,邪去而胃腑通畅,故疼痛自除,需要区别的是通下之药性不如泻下之药性峻烈而伤胃气。

广义的通法不单纯指一种治法,它包括了通下甚至八法,在胃脘痛的治疗中,可见于消食、理气、化痰、祛湿、散寒、泄热、养阴、温阳等治法。高士宗《医学真传・心腹痛》曰:“所痛之部,有气血阴阳之不同,若概以行气消导为治,漫云通则不痛。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说明了通法具有协调脏腑关系、疏通气血、疏布津液、通经活络的作用。通法体现在各种治法的运用中,《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寒邪阻滞者,治宜温热除其寒性,从而气血通畅;热邪为患者,治当以清热使通;湿邪留着为患者,治当除湿使通;瘀血阻滞者,当以活血化瘀使通;气血郁滞者,理气解郁使通;津液枯涸或停滞者,生津或通利使通;无一不是疏通之法。张仲景曰:“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人体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经络只有保持通畅,正常运行,邪无滞留,疾病才无所生。而胃主受纳,宜通降,通法即根据胃腑下降之性,调畅气血,疏其壅塞,消其郁滞,给邪以出路从而达到理气、和胃、止痛的治法,旨在消除缓解胃腑气血津液运行阻滞,使气机畅达。它不等同于某一单一的治法,而是根据患者病情情势的不同,顺应胃腑之性,因势利导,使病邪由深出浅,由里出表,以致外达而解的一种祛邪治疗方法,与其它治法并行不悖。

2通法治疗胃脘痛的依据

2.1胃脘痛的病因与发病胃为六腑之一,上接食道,下连小肠,主受纳、腐熟水谷。《素问・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饮食经胃腐熟磨化后,下传于小肠,其精微部分,由脾转输,以养脏腑。《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故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称,胃气充足,纳腐之职正常,则形神俱足,肌肉丰满,四肢轻动。叶天士说:“纳食主胃……胃宜降则和。”胃的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依赖于通降这一特性,食物才能下行于小肠,分别清浊。若胃气不调,通降失常,食物不能及时下行,就会出现胃脘痞满疼痛。

胃痛的病因病机复杂,《素问・举通论》载:“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景岳全书》云:“因寒者十居八九,因热者十唯一二。”认为寒邪入侵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杂病源流犀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强调肝气犯胃;《医学正传・胃脘痛》:“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熬,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痛也。”指出饮食内伤导致胃脘疼痛;《景岳全书・心腹痛》云:“惟食滞、寒滞、气滞最多”,尤其强调气滞,故其治疗“当以理气为主”;明代《医学正传》指出胃脘痛的病因是“痰涎食积郁于中,七情火气触于内”,《临证指南》云:“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由此可见,上述种种因素均可致胃脘痛,寒邪客胃则凝塞不通,热邪伤胃则壅滞不运;食积、气滞、湿阻、痰结、血瘀郁于中焦,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发为疼痛;肝旺气机横逆,乘土犯胃作痛;脾虚胃弱,传化失司,升降失调;胃阴伤者涩而不利,胃阳伤者滞而不运。故影响胃脘痛的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感受病邪外,诸如人体正气状态、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等也有重要影响。《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胃脘痛的发生与人体正气不足有直接关系。病邪能否侵入人体并导致发病,主要取决于人体抗病能力,若人体正气不足,防御力低下,邪气则易侵犯。此外,情绪异常变化除了会导致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紊乱、影响人体抗病能力外,也会影响胃脘痛的产生和致病。

2.2胃脘痛的证候分析胃脘痛的证候类型常见于:胃气亏虚,受纳、腐熟功能减退,胃气失和,气滞中焦,则胃脘隐痛;胃阳不足,虚寒内生,寒凝气机,故胃脘冷痛;胃阴不足,虚热内生,热郁于胃,气失和降,则胃脘隐痛而有灼热感;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则胃痛暴作,得温痛减,遇寒加重;饮食积滞,阻碍胃气,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得矢气或便后稍舒;胃热炽盛,火热之邪熏灼,壅塞胃气,阻滞不通,胃脘灼痛拒按,痛势急迫;瘀血停胃,瘀停胃络,脉络壅滞,胃脘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胃气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

综上,胃脘痛不论何种症候类型及临床表现,其产生机制不外乎“邪滞”二字,气机阻滞,升降失调,不通则痛。郁滞不通,胃失和降而作痛是各型胃痛的病理特点。外邪侵袭胃腑,与正气相争,每易阻碍气机,“气有余便是火”,气滞日久,可以生热化火,可以由气及血,由经入络,形成气血俱病,络道不利,形成瘀血,叶天士所说:“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各类证型互相转变,交替错杂,则郁阻之征更为明显。因此惟有疏通邪郁是保证胃和的关键。

2.3通法的治疗原则

通法虽然含义广泛,在治疗胃脘痛中的运用大致可分为通畅气血、通透邪浊、通补阴阳、通调肝脾四个方面。

2.3.1通畅气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内伤脾胃,气血诸病乃生。《脾胃论》云:“脾胃不足,皆为血病”,强调气血是脾胃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调经论》云:“血气不和,百病及变化乃生”,清代姚止庵在《素问经注节解》中释:“疏其壅塞,令上下无碍,血气通调,则寒热自和,阴阳调达矣。”叶天士指出:“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矣。”故“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即通畅气血在胃脘痛的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3.2通透邪浊胃为腑,传化物,实而不能满,胃病多实。实则为郁,朱丹溪有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说,戴思龚《金匮钩玄》中说:“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不得变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如蕴热、积寒、气滞、瘀血、食积、湿浊、痰凝等邪浊蓄积于胃,壅塞升降之机,郁滞而为病,治当以通透,引邪外出,其目的是使气机畅达,邪有出路。

2.3.3通补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胃阳即胃气,胃气有赖于阳气的运动和温煦来消磨腐熟食物,赵献可云:“饮食入胃,尤水谷在釜中,非火不能熟。”胃阳损伤,则温之使通,叶天士云:“胃阳式微,法当温通阳气。”胃阴即胃津,胃有赖于阴液滋润从而滋养胃体,濡润食物,如胃阴亏虚,当以甘平甘凉养之润之,务使津液来复,则胃气下行而通。通补为补与通相伍,补中寓通,通中寓补,补中有散,通中有收,补而不滞,通而不破。“通补”不是一般的“虚者补之”,补中寓通亦是助其升降,实质为升清降浊,舒畅气机。

2.3.4通调肝脾胃脘痛的发病与肝脾之间关系密切。《血证论》:“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肝属木,主升发疏泄,胃气依赖于肝木的疏导才能畅通和降;《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凡醒胃必先制肝”,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病则侮其所胜,乘土犯胃而致脘痛;太阴脾主升运,使清阳之气上升,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云:“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故脾胃生理病理上互相影响制约。故治胃脘痛需注重疏肝理脾即通调肝脾。

3通法的用药分析及治疗作用

在胃脘痛的治疗中,用药宜少,用量宜轻,注重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气药与血药同用,气行则血行,寒药与热药同用,相反相成,通药与补药同用,敛中有散,以下列举三个药对:

木香与延胡索为气血药对,气血同理,通行止痛;木香走气,行气以止痛;延胡索走血,活血以止痛;两药合用,行气又活血,气行则血运,血活则气畅,通则不痛,故能增强止痛效果。人参与莱菔子为通补药对,补消兼用,相反相成。人参补气,莱菔子破气,两者同用,不但不会减少人参的补气作用,反而会补而不滞,增强疗效,《本草新编》云:“或问萝卜子专解人参,一用萝卜子则人参无益矣,此不知萝卜子而不知人参者也。人参得萝卜子,其功更神,盖人参补气,骤服气必难受,得萝卜子以行其气,则气平而易受。”知母与桂枝为寒热药对,寒热并治,润燥相济,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胃病日久,病机错杂,可见兼寒兼湿兼燥,寒与热同在,湿与燥同存,知母味苦性寒质润,能泻胃热、清胃燥,桂枝味辛性温质燥,能散胃寒、祛胃湿,两药相配,相反相成,即补中有通、静中有动。

故通法的用药讲究质地轻灵,临证权衡轻重,虚实同理,治实不宜峻攻,补虚切忌滋腻,动静结合,润燥相宜,起到顾护寒热、调节升降的作用。

胃为水谷之海,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脘痛的发病即“邪滞”,邪有所留,壅滞成病,不通则痛。故通法在胃脘痛治疗中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危北海.中医脾胃学应用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3.

[2]李杲原著;金瀛鳌.脾胃论集要[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

[3]朱世增.董建华论脾胃病[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8,12.

[4]陶文元.十二类胃痛病的中医药治疗[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1997,5.

[5]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

[6]张建华,张权,李晓峰.中医治疗胃痛[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4.

[7]杨卫彬.胃肠病效验良方[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