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10:44

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篇1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逆向搭配;财务战略

一、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企业总是在不同风险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经营企业就离不开风险。企业总体风险是由于企业存在固定成本引起的。固定成本又可以分为经营性固定成本和筹资性固定成本两大类,因此,可以把企业经营面临的各种风险,划分为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

经营风险是由于经营上的原因导致的风险,也可以理解为企业未来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因具体行业、具体企业以及具体时期而异。市场需求、销售价格、成本水平、对价格的调整能力、固定成本等都是影响企业经营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企业的经营风险部分取决于其利用固定成本的程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销量的增加虽然不会改变固定成本总额,但会降低单位固定成本,从而提高单位利润,使息税前利润的增长率大于产销量的增长率。反之,产销量的减少会提高单位固定成本,降低单位利润,使息税前利润下降率也大于产销量下降率。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情况下,固定成本越高,经营杠杆系数越大,企业经营风险也就越大。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与筹资有关的风险,尤其是指在筹资活动中利用财务杠杆可能导致企业权益资本收益下降,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股东每股收益的不确定性。企业息税前利润、资金规模、资本结构、固定财务费用水平、管理者与债权人的态度等都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在资本总额及其结构既定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从息税前利润中支付的债务利息通常都是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一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就能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盈余;反之,每一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增加,就会大幅度减少普通股的盈余。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不同,它不是企业本身所固有的,财务风险伴随着企业举债而产生,企业认清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构建合理的资本结构,在必要的时候作适当调整,就能够对财务风险加以控制。

二、产品的生命周期

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假设产品都要经过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见图1)。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竞争环境和采取的经营战略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经营风险。

(一)产品引入期

在引入期,产品的用户很少,只有高收入用户在尝试新产品。引入期的经营风险非常高,因为研制的产品能否成功,研制成功的产品能否被顾客接受,被顾客接受的产品能否达到适当的生产规模,可以规模生产的产品能否取得相应的市场份额等,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二)产品成长期

在成长期,产品的销售量逐步增长,产品的客户群已经扩大。成长期的经营风险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产品本身的不确定性减少了。但是,经营风险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为竞争激烈了,市场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加。

(三)产品成熟期

在成熟期,虽然市场巨大,但是已经基本饱和。新的客户减少,主要靠老客户的重复购买来支撑。成熟期的经营风险进一步降低,达到中等水平。经营风险主要是稳定的销售额可以持续多长时间,以及总盈利水平的高低。

(四)产品衰退期

在衰退期,产品的客户更为理性,对性能价格比要求高。各企业的产品差别小,因此价格差异也会缩小。产能严重过剩,只有大批量生产并有自己销售渠道的企业具有竞争力。进入衰退期后,经营风险会进一步降低,主要的问题是产品什么时间完全退出市场。

三、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逆向搭配原理

经营风险的大小是由特定的经营战略决定的;财务风险的大小是由资本结构决定的。它们共同决定了企业的总风险。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结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高经营风险与高财务风险搭配

这种搭配具有很高的总风险。符合风险投资者的要求,他们只需要投入很小的权益资本,就可以开始冒险活动。如果侥幸成功,投资人可以获得极高的收益;如果失败了,他们只损失很小的权益资本。但是,这种搭配不符合债权人的要求。他们投入了绝大部分的资金,让企业去从事风险巨大的投资。如果侥幸成功,他们只得到以利息为基础的有限回报,大部分收益归于权益投资人;如果失败,他们将无法收回本金。因此,事实上这种搭配会因找不到债权人而无法实现。

(二)高经营风险与低财务风险搭配

这种搭配具有中等程度的总体风险。对于权益投资人有较高的风险,也会有较高的预期报酬,符合他们的要求。这种资本结构对于债权人来说风险很小。不超过清算资产价值的债务,债权人通常是可以接受的。因此,高经营风险与低财务风险搭配是一种可以同时符合股东和债权人期望的现实搭配。

(三)低经营风险与高财务风险搭配

这种搭配具有中等的总体风险。对于权益投资人来说经营风险低,投资资本回报率也低。如果不提高财务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则权益报酬率也会较低。对于债权人来说,经营风险低的企业有稳定的经营现金流入,可以为偿债提供保障,可以为其提供较多的贷款。因此,低经营风险与高财务风险是一种可以同时符合股东和债权人期望的现实搭配。

(四)低经营风险与低财务风险搭配

这种搭配具有很低的总体风险。对于债权人来说,这是一个理想的资本结构,可以放心为它提供贷款。公司有稳定的现金流,并且债务不多,偿还债务有较好的保障。对于权益投资人来说很难认同这种搭配,其投资资本报酬率和财务杠杆都较低,自然权益报酬率也不会高。因此,低经营风险与低财务风险搭配,不符合权益投资人的期望,不是一种现实的搭配。

由此可见,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逆向搭配是制定资本结构的一项战略性原则。产品或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经营风险,企业应采用不同的财务战略。

四、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逆向搭配对企业的启示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应采用不同的竞争战略,不同的竞争战略决定了不同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的高低决定了利益相关者可以接受的财务风险的大小,利益相关者可以接受的财务风险大小决定了适宜的资本结构筹资来源和股利政策。因此,企业在制定财务战略时,要考虑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

(一)产品引入期

在产品开发与引入期的高风险阶段,财务风险很低,对大多数公司而言,这时的经营风险比财务风险重要。毕竟,再好的融资方法也无法使不健全的经营战略取得成功。权益融资具有低风险的特点,因此可以通过向专业投资发行股票的方式融资,因为他们了解公司所面临的高经营风险。风险投资者要求的高回报只是由这类投资的高经营风险带来的。

财务战略建议:由于初创期的经营风险很高,因此应选择低财务风险战略,尽量使用权益筹资,避免使用负债。初创期企业存在很大违约风险,债权人会要求更高的利息率;初创期企业大多亏损,不能从负债筹资中获得节税的好处。因此,使用负债也未必能降低资本成本。大众投资者不是初创期企业筹集权益资本的主要目标。在筹集权益资本时,应寻找从事高风险投资、要求高回报的投资人。这些人被称为风险投资者。他们知道投资可能完全失败并为此准备了投资组合。初创期企业大多亏损,没有可供分配的利润,支付股利会遇到法律障碍。由于净现金量是负值,缺少支付股利的现金,初创期企业的股利支付率大多为零。

(二)产品成长期

成长期支持股东回报的主要因素仍然是预期资本利得,需要较高的预期增长率,因此仍然需要较大的投资。

财务战略建议:由于此时的经营风险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维持较高水平,不宜大量增加负债比例。进入成长期以后,企业开始有了不多的盈利,具备了支付少量股利的一个条件。为了支持高速增长,需要扩大投资,大部分利润应当再投资,通常没有多余的现金,成长期企业大多应采用低股利政策。

(三)产品成熟期

当产品进入成熟期后,企业的融资来源就会发生巨大变化,经营风险相应降低使公司可以承担中等财务风险。同时,也开始出现大量正的现金净流量。这一系列变化使公司开始以举债经营而不单单使用权益融资。因为举债经营有较大的风险,因此公司应节约成本来弥补承担额外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此,只要通过借款导致的财务风险增加,不会产生很高的总风险,较划算的借款融资就会增加公司的留存收益,运用借款资金实现的利润会提高,权益资本的回报看起来也会更多,因此公司权益资本融资的比例降低了。

财务战略建议:由于经营风险降低,应当扩大负债筹资的比例。公司具有较高盈利水平,利用债务可以获得节税的好处。成熟期公司有财务能力进行债务筹资,但是此时有很多的经营现金流入,而再投资需求在减少,往往留存收益已经能够满足再投资的需要。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借债并回购股票,可以快速调整资本结构。成熟阶段企业权益投资人主要是大众投资者,尤其是对股利更感兴趣的投资者,公司的多余现金应还给股东可以采用提高股利支付率和用多余现金回购股票的方式,回购股票比支付现金股利更有效率,在税务上也会有区别。

(四)产品衰退期

当步入衰退期时,产品很显然会渐渐退出市场,如果贷款比权益融资划算,股东应尽早从濒临倒闭的企业中抽出资金,尽可能将公司的权益资本用贷款取代,就可能赚取更多利润。处于衰退期的公司,其主要融资渠道是借款,因此具有高财务风险,但可以部分与最后发展阶段的低经营风险相抵销。

财务战略建议:衰退期企业应设法进一步提高负债融资的比例,以获得节税的好处。由于负债的成本总是低于权益成本,并且具有节税的好处,可以增加企业价值。经营中获得的多余现金,全部用来分配股利,实际上是资本的返还。在生命周期的衰退期,适当的财务战略同样可以为股东创造价值,也存在某些可以避免或延缓清算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熊楚熊.公司筹资策略[m].海天出版社,2002,(1).

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篇2

目前,tCL已形成多媒体、通讯、家电和泰科立部品四大产业集团,以及房地产与投资业务群、物流与服务业务群。1999年,公司开始了国际化经营的探索,在新兴市场开拓推广自主品牌,在欧美市场并购成熟品牌,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领头羊。2009年tCL全球营业收入442.95亿元人民币,6万多名员工遍布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销售机构,销售旗下tCL、thomson、RCa等品牌彩电及tCL、alcatel品牌手机。2009年tCL在全球各地销售超过839万台液晶电视,1612万部手机。2010年tCL集团营业收入达518.70亿元,其中销售收入502.53亿元,同比增长17.09%;实现净利润4.33亿元,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入7.96亿元。

近几年,tCL集团面对较大的负债经营财务风险,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有效地优化了负债结构,控制了负债风险,其经验值得借鉴。

一、tCL集团近年来面临的负债经营财务风险度量

tCL集团的大规模国际化扩张,一方面扩展了全球市场,使集团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翘楚,另一方面也给tCL集团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仅仅在并购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中tCL集团就支付了近10亿美元。而处于快速扩张中的tCL集团仅靠企业经营的利润积累难以支撑如此大规模扩张步伐,如同一个人发育得太快,自身的造血功能不足而必须依靠体外输血一样,tCL集团在经营中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筹措资金。在筹措资金的方式中,除了股票增发补充资本金之外,通过银行贷款就成为了tCL集团扩张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撑。我们可以通过tCL集团最近几年的主要财务指标的变化来考察和度量集团负债经营所带来的的财务风险。

从tCL集团负债经营的主要财务指标来看,集团经营状况欠佳,尤其是2005至2006财年,企业出现巨额亏损,资产负债率一度高达近80%,在证券市场上面临退市,企业的负债经营面临巨大的风险,但经过集团采取一系列的资本运作等风险控制措施,自2007年之后,企业的经营状况逐渐好转,负债经营财务风险呈现出不断降低的趋势。

二、tCL集团负债经营财务风险分析

根据tCL集团近年来的主要财务指标表总结来看,tCL集团的负债经营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负债比率过高

企业资产负债比率的计算公式为:企业资产负债比率=企业负债总额/企业资产总额。从上表中可以看出,tCL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一直维持在较高位置,在2006年甚至达到80%,远高于行业公认的70%的临界点。在2004年并购汤姆逊之后,由于整合不利,tCL集团的欧洲区业务出现巨额亏损,受此影响tCL集团在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巨额亏损,亏损金额分别为14.6亿和35.7亿元。连年的亏损是造成在2006年集团资产负债率高达80%的原因,随着集团对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的剥离,经过艰难的资源整合、提升经营效率,在2007年tCL集团终于实现了扭亏为盈,并且伴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好转,集团得以通过配股、增发等资本市场融资手段来改善负债状况,资产负债率也随之不断下降,至2010年底已降至66%,低于70%的临界点,负债经营财务风险得以缓解。

(二)负债结构不合理

企业负债结构是否合理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指标来判断: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流动负债与负债及权益总额的比率、负债经营率。其中资产负债率和负债经营率两项指标尤其重要。资产负债率,也叫债权人投资安全系数,用来衡量企业资产对负债偿还的保障程度。tCL集团近年来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在70%上下,处于较高水平。这说明:1.企业经营受债务资金的制约增强,独立性降低;2.企业偿债压力增大;3.企业结构稳定性下降,财务安全系数降低。另外,从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来看,企业的年经营现金净流量远远低于企业的流动负债总量,可见在tCL集团的负债结构中,短期负债无疑占据着主导地位,在2005年短期负债比率甚至达到99%。集团过高的短期负债比率与企业经营的快速扩张有关,tCL近年来不仅大举进军海外市场,还在全国各地建立近十个工业园区,这些举措背后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由于集团资产负债比率过高,难以从银行获取长期借款,因此其不得不借助于抵押和质押借款等各种短期筹资手段。但是,过高的短期负债比率使得tCL集团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一旦债务无法偿还,集团的现金流将陷入枯竭状态,正常的企业经营将难以为继。

(三)资产运营效率较低

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主要通过总资产周转率来衡量,也可以从资产报酬率和每股现金流等指标得到反映。总资产周转率能够反映企业资产运用的有效性,也就是企业运用资产创造销售收入的能力。2006至2010年,tCL集团的总资产周转率徘徊在1.2至1.8之间,显示出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差,资产运营效率较低。从资产报酬率和每股现金流来看,tCL集团在同行业的43家上市公司中仅排在中下位置,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集团的每股现金流量在2006年和2007年均为负值,显示集团属于现金净流出状态。集团的总体资产运营效率欠佳,使得企业难以承担较高的负债比率,只有在企业经营业绩良好,并且企业未来快速发展可以期待的情况下,企业才能承担较高的负债比率。

三、tCL集团负债经营风险控制措施及经验介绍

面对如此之高的负债经营风险,tCL集团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产运营效率,全面控制成本,并且不断自主创新,使集团的盈利能力大大提高,负债结构得以优化,负债风险得以控制。下面简要介绍和分析tCL集团控制负债经营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及其效果,希望能为同类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多渠道筹集资金,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tCL集团通过配股、增发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公司于2008年6月通过向tCL集团全资子公司tCL实业、tCL多媒体管理层,以及独立第三方投资者在内的投资者,定向发行1.55亿美元新股,用以赎回2007年向德意志银行定向发行的1.4亿美元可转换债券。通过可转换债券的赎回,有效降低了集团财务成本、优化了负债结构,并且可以终止其可转债项下之财务承诺,抵消可转债公允价值对其财务数据的影响,并可促进其融资活动,同时可通过对其内部资产的整合大幅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并且在2009年在国家扩张性财政政策支持下,集团获得了近20亿元的银行长期贷款,使得企业短期负债比率达到近89%,负债的结构得到很大改善,流动性风险得到控制。

(二)改进企业管理策略,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tCL集团除了优化资产结构之外还通过各种手段提升了资产的运营效率,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集团总部职能实现了由经营管理型向战略管理和风险控制转变,新模式强化了产业协同效率,提升了业务群的经营管理效率。同时,公司实施了聚焦主业和贴近市场的策略,通过全球供应链关键流程再造等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提升了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进入2009年之后,tCL集团经营状况大幅好转,公司通过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了公司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和未来的增值空间;并且多年的全球化扩张也初见成效,公司在中国、欧洲、北美、广义新兴市场全球四个主要区域完成了全球产业链布局,海外业务开始盈利,海外销售额占总体销售额比例接近40%。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的提高,使得企业抗负债经营风险的能力大幅提高。

(三)改善产业结构模式,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tCL集团于2007年结束了亏损的原多媒体欧洲业务中心,启动了集中力量开发和维护大客户的新欧洲业务模式并逐步显现积极效果,海外市场的盈利能力及整体经营状况得到实质性改善。通讯业务在海外市场凭借aLCateL品牌清晰的产品定位及与运营商良好的合作关系,取得了理想的市场认同度。2009年和2010年tCL主要围绕多媒体和通讯两大核心业务,加快产业模式的升级转型,在核心技术创新和主要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2010年tCL通讯业务经营业绩持续保持增长,产品销量和营业利润均创出近年来新高;多媒体业务由于自有品牌发展策略调整及库存清理等影响,经营业绩出现亏损,但随着库存清理完毕以及产品线调整到位,四季度以来tCL的液晶电视销售量逐步回升,并取得第四季度经营性盈利。进入2011年,tCL集团继续加强与全球主要电讯运营商的战略性合作关系,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得到持续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得到提升,负债经营风险承受能力得以提高。

(四)减少企业的财务支出,提高财务资金的利用效益

在企业的负债经营活动中,企业资金的流动性较高,企业经营风险较大,因此,资金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减少企业的财务支出,提高财务资金的利用效益,控制财务风险,是企业负债经营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tCL集团由于进行大规模国际化扩张,企业的财务支出大幅度增加,例如,在并购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中tCL集团就支付了近10亿美元。类似财务支出的急剧增加使得tCL集团的资金周转举步维艰,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tCL集团实行的是高风险、高回报的财务政策,但从2007年起,企业管理者采取了加强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措施,通过清理亏损业务,拓展海外市场,开发新业务等举措,节流、开源并重,有效地减少了企业的财务支出,健全和完善了财务管理策略,提高了财务资金的利用效益,由高风险、高回报财务政策逐步转向较为稳健的财务政策,提高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2009年,tCL集团的产权比率水平还比较高,这意味着如果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不能实现盈利,企业仍将面临很大的财务风险。由于tCL集团在2009年成功地转变了财务管理策略和经营战略,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得到提升,财务资金的利用效益明显增加。而到了2010年,企业的产权比率下降了37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的负债水平降低,利息支出也相应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得以降低。

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篇3

关键词:负债经营;财务风险;控制;筹资

负债经营是指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股票、商业信用等方式来筹集资金的经营方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竞争主体的企业,普遍采用负债经营方式参与市场竞争。负债经营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为企业带来额外的利益,但它同时又具有不利的风险一面,有负债就有风险,这种靠负债所筹集的资金来支撑企业发展而陷入困境的风险,我们通常称之为财务风险,它是通过债务成本与全部资本的比率变化来体现的。并随着企业负债负担的加重而增加,负债负担越重,企业生存所受到的威胁就越大,过度而不合理的负债将危及企业的生存,因此,对企业负债经营及财务风险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负债经营的作用

负债经营作为一种经营策略,它不仅是为了弥补企业的资金不足,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对资金的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企业带来许多其他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负债具有财务杠杆作用。不论企业经营成果大小,利润多少,债务利息额是固定的,因而当利润增大时,每一元利润所负担的利息就会相应减少,从而使自有资本所有者的收益大幅度提高,这种债务对所有者收益的影响称作财务杠杆。

2.负债利息具有“抵税作用”。负债的利息费用列入财务费用,与企业的收入抵扣,使负债经营的企业同全部采用自有资金进行经营的企业相比,成本费用增大,利润减少,应纳税所得额随之减少,从而减少上缴的所得税,降低企业税负。

3.在通货膨胀时期,负债经营具有举债效应。由于债务的实际偿还数额以帐面价值为准,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所以,通货膨胀会给负债经营的企业带来额外收益,通货膨胀率越高,企业因负债经营而得到的货币贬值利益就越大,这种因负债经营而可能获得的收益,称举债效应。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前已述及,企业负债经营是有利可图的,那么能否无限制地借债经营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负债经营有一定的风险,财务风险是伴随着企业债务而存在的。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因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企业盈利能力与债务资金成本的不确定性,举债额和偿还期限等因素影响而形成。

在企业资本构成中,如果资金全部由股东投入,无债务,企业除了经营风险外,无财务风险,一旦企业因资金不足,向银行借款,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变化,企业就担负着为自己所借债务还本付息的压力,财务风险由此产生。如果企业因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难以偿付到期本金和利息,企业便陷入财务危机。

负债的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使盈利能完全补偿借入的资金成本。否则,企业将无利可图,更谈不上发展。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资金利润率,并使其大于借入资金成本率。但市场变幻莫测,企业很难正确估算资金利润率,因此就面临着盈利能力与债务成本差额的不确定带来的财务风险。如果盈利抵不上债务资金成本,企业就要面临亏损,增加财务风险。

另外,企业负债越多,财务压力越重,越有可能不能及时偿还债务。即使企业盈利能力很强,也存在着过度举债、利息包袱沉重而不能到期偿还本息的财务风险。再是债务偿还期限越短,企业偿债时间越紧迫,面临的财务风险就越大,极易出现偿债危机。

针对财务风险形成的几个因素,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财务风险。

1.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企业冒险总会存在风险,企业不能为了持续地追求高利润,不计后果,大肆筹资举债,增加财务负担。利润多少不是衡量一个企业强与弱的唯一标准。过度负债不仅会背上沉重的利息包袱,而且一旦再生产过程发生中断、阻塞、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不能按时偿债,企业将面临丧失信誉、负责赔偿的风险,甚至导致破产。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然后才是高额利润。应排除一切不利于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不能冒生存受威胁的风险,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来控制风险。

2.建立最有利的资本结构。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对企业最有利的资本结构。以最低资金成本,最小风险程度,取得最大的投资收益,在风险和利益之间寻求最佳配合。在好的市场环境中,采取进取型策略,并对可能的风险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可以适当多借入资金;在不利的环境中,应谨慎从事,耐心等待有利时机的转化,以此组织调整资本结构,并做到胸有成竹,机动灵活,可以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

3.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在综合考虑资金成本、财务风险、信息传递等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企业应选择以下筹资顺序来控制财务风险,使企业财务风险降到最低,首先,企业筹资应选择内部积累,这种方式筹资难度小,风险小,保密性好,能为企业保留更多的借款能力。其次,如果企业从外部筹资,应首选发行股票,因为普通股票发行成本高于债务发行成本,外部筹资最后的选择是向银行借款,把还本付息的财务压力降到紧低限度。

4.采取适宜的借款策略。企业在借入资金时,不应将其作为一种简单的财务实践,应慎重考虑。虽然有时借款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有时可以改善现金流量,然而,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应明确在多变的企业环境中借款的预期收益。如果预期收益无法确定,企业就无借款的充分理由,企业必须知道何时应该借款,何时不应借款,只有这样,才会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不致因盲目借款而遭致财务失败。

5.保持盈利能力。如果盈利不能满足企业资金需要,企业就要靠减少现金余额,出售短期金融资产,或借入更多的债务等手段来弥补资金缺口,增加企业财务风险。因此,保持盈利能力,增加资金,减少债务,才能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篇4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经营风险;财务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7)12-0064-06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随之而来的企业并购、破产、重组等现象越来越多。同时,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增加的因素也在增多,而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主要体现在财务绩效的波动上,所以企业经营风险与财务绩效有着紧密的联系。关于经营风险,许多国外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能影响企业经营风险,企业对社会责任管理也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新的风险管理模式[1]。但是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在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研究时,较少将企业社会责任考虑在内。所以,在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经营风险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影响,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尽管在国外实践中许多企业把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经营风险管理范畴,但是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企业社会责任在风险管理与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上[2],较少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近年相关文献发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与财务绩效相关性分析上,通过对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的研究得出结论: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正向影响企业财务绩效[3-8]。大多数学者在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时很少结合企业其他指标,分析多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而经营风险作为企业能否正常运营的重要指标,对企业社会责任、经营风险与财务绩效三者关系的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风险管理与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那么,企业社会责任是否会对经营风险与财务绩效的关系产生影响?鉴于此,本文试图在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经营风险与财务绩效两两之间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对经营风险和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影响,以期能丰富企业社会责任、经营风险和财务绩效的研究内容,完善现有的研究体系。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风险的关系

目前,对企业社会责任(CSR)研究主要集中在与财务绩效关系的探讨上,而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兼顾社会形象和公众利益,产生良好反馈效应的同时,是否能减少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这一问题研究较少。

企业风险种类繁多,直接研究企业风险比较困难。因此,国内外学者通过从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特有风险、社会风险的角度分析企业经营风险与社会责任关系。HustedBw[9]从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风险的关系,发现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有较低的经营风险。mishraSetal.[10]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对特有L险影响的分析,表明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减少风险,消极地履行社会责任增加风险。无独有偶,杨艳等[11]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和特有风险的关系,发现社会责任表现越好的企业,特有风险越低。这与mishraSetal.研究结论趋同。Boschbadiamtetal.[12]把社会风险当成企业经营风险中声誉风险的一部分,从社会风险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认为企业较好的社会形象可以对冲社会风险。

另外,从企业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一方面,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提高公众对利益相关者的认可,积累相应的社会资本,降低企业未来经营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企业对外公布社会责任信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全面的企业经营情况,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确定性。基于此提出假设1。

H1: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经营风险与财务绩效的关系

风险与绩效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者广泛研究的对象,尤其是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使得企业整体风险水平提高,导致公司市场价值降低[13]。所以,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企业认清经营风险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的高效运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BowmaneH[14]在检验美国85个产业9年样本期间的方差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后得出风险与绩效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他发现财务绩效好的企业和财务绩效不好的企业经营风险与财务绩效都存在负相关关系,经营良好的企业能够增加收益的同时减少风险。另外,经营风险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影响企业财务绩效,从负债的角度讲,财务绩效较好的公司,其资产负债比例管控的也较好,流动资金留存较充足,进而规避风险、分散风险的能力也更强[15]。财务绩效不仅是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之一,也代表着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对企业财务绩效的评估,有利于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基于此提出假设2。

H2:经营风险与财务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

(三)企业社会责任对经营风险和财务绩效关系的影响

从2008年三鹿集团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致使婴儿得肾结石事件到2016年非法经营假疫苗使接种者无效免疫甚至死亡事件,使得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对于社会责任缺失的企业,其社会声誉扫地,甚至破产,社会责任的缺失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所以,在探讨经营风险与财务绩效关系时,也应当考虑企业社会责任对二者关系的影响。

卢秀锋[16]指出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能通过降低财务风险来提高公司绩效。该观点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思路。社会责任缺失的企业,一旦被曝光,其产品会遭到整个社会严厉抵制,大大增加了经营风险,降低了销售收入。相反,那些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无形中增加了公众对企业的好感,使得企业在更稳定的环境下运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扩大了企业品牌影响力,提高了顾客对其产品购买力度,增加了企业销售收入。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较好,可以降低经营风险,企业在较低的经营风险下运营更有助于提高财务绩效,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在经营风险和财务绩效之间起到部分调节作用。基于此提出假设3。

H3: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削弱经营风险对财务绩效的负向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考虑到一些非上市公司的数据信息难以获得,本文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2012―2014年作为考察时限,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St和*St上市公司,数据不全与异常的公司,从润灵的644家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评级数据中最终选取了509家上市公司共1527个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企业社会责任数据来自润灵环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级,财务绩效和经营风险的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和excel统计软件。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通过搜集财务绩效相关文献发现,总资产净利润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每股收益(epS)是对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时选用较多的指标[17-18]。其中Roa=净利润/总资产平均余额,反映了企业总资产获利能力和利用情况。而净资产收益率(Roe)=净利润/股东权益平均余额,不仅是衡量股东资金使用效率的财务指标,也是衡量企业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epS=企业净利润/总股本,该指标越大,企业越有能力发放股利,财务绩效越好,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财务指标。Roa和Roe反映企业资金运作回报能力,反映企业盈利的会计价值。epS从股东等投资者方面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本文选取Roa和epS作为衡量企业财务绩效的指标,用Roe进行稳定性检验。

2.解释变量

(1)经营风险

现有文献对经营风险(Risk)的度量指标主要有:经营杠杆、应收账款比例、资本密集度等指标[19-21]。关于经营杠杆,杜媛等[22]在研究经营风险程度的度量方法一文中把企业经营风险分为经营收益波动性风险和亏损风险,她提出经营杠杆系数只能衡量企业亏损风险,而不能衡量企业经营收益波动性风险,用经营杠杆来衡量企业经营风险是比较片面的。所以本文用应收账款比例和资本密集度来衡量企业经营风险。应收账款比例=应收账款/收入,比例越大,企业营业收入中现金流含量越低,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资本密集度=总资产/营业收入,在不考虑资本性融资的情况下,营业收入不变,总资产大幅增加,使企业负债水平提高,说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大幅度下降,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因此应收账款比例(Reclrate)和资本密集度(Fixed)越大,说明企业经营风险越高。因为应收账款比例和资本密集度两个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中的p值小于0.05,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所以为了便于进行回归分析,现把应收账款比例和资本密集度两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统一为一个指标来衡量经营风险,用字母Risk代表。

(2)企业社会责任

不同学者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做法不尽相同,本文采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权威第三方评级机构“润灵环球责任评级”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级结果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指标[23-24]。润灵环球评级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将上市公司分为22类行业,该评级体系分四部分对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进行评价,每一部分根据重要程度赋予不同分值,总分为100分,其中整体性评价(m)30分、内容性评价(C)45分、技术性评级(t)15分和行业性评级(i)10分。所以其的社会责任评级报告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能较好地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

3.控制变量

考虑到重要控制变量缺失会给结果带来偏误,参照相关文献[4-5,17]的研究,本文主要设计了企业成长性(Growth)、资产流动性(LiQ)、偿债能力(DaR)、盈利能力(pRo)等作为控制变量。其中企业成长性(Growth)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表示,资产流动性(LiQ)用流动资产比例表示,偿债能力(DaR)用资产负债率表示,盈利能力(pRo)用销售净利润率表示。表1列示了所有量及其定义。

(三)模型设计

为了检验假设1―假设3,以财务绩效变量“总资产净利润率(Roa)和每股收益(epS)”作为被解释变量,经营风险(Risk)和企业社会责任(CSR)作为解释变量,由此将待检验模型设定如下:

Risk=a0+a1CSR+a2Growth+a3LiQ+a4DaR+a5pRo+ε

(1)

Roa(或epS)=a0+a1Risk+a2Growth+a3LiQ+a4DaR+

a5pRo+ε(2)

Roa(或epS)=a0+a1CSR+a2Risk+a3Growth+a4LiQ+

a5DaR+a6pRo+ε(3-1)

Roa(或epS)=a0+a1CSR+a2Risk+a3CSR×Risk+

a4Growth+a5LiQ+a6DaR+a7pRo+ε(3-2)

在以上回归方程中,控制变量为企业成长性(Growth)、流通股比例(pSo)、资产流动性(LiQ)、偿债能力(DaR)和盈利能力(pRo)。a0为常数项,a1、a2、a3、a4、a5、a6、a7分别为解释变量和各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ε为误差项。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如表2所示,总资产净利润率(Roa)均值较小,说明样本企业总体上财务绩效较差。经营风险(Risk)标准差较大,说明变动幅度较大,样本企业总体经营风险管控较差。企业社会责任(CSR)均值不高,标准差较大,最小最大值差距较大,说明样本企业总体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情况不稳定。另外,财务绩效、企业社会责任和经营风险25%分位数、中位数和75%分位数都呈递增趋势发展,其中企业社会责任的涨幅最大。

(二)相关分析

为了检验研究变量的相关性,对样本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双侧显著性检验对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样本企业的经营风险(Risk)与企业社会责任(CSR)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企业成长性(Growth)、资产流动性(LiQ)显著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DaR)、盈利能力(pRo)显著负相关。财务绩效(Roa或epS)与经营风险(Risk)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企业成长性(Growth)、盈利能力(pRo)、资产流动性(LiQ)显著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DaR)显著负相关。财务绩效(Roa或epS)与企业社会责任(CSR)在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三)回归分析

1.对H1的检验

如表4模型1所示,相对于经营风险(Risk),解释变量企业社会责任(CSR)回归系数-0.0113在0.0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企业社会责任做得越好,经营风险越低,即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经营风险有负向影响,这一结果支持H1。从控制变量来看,企业成长性(Growth)、资产流动性(LiQ)与经营风险(Risk)显著正相关,盈利能力(pRo)、资产负债率(DaR)与经营风险(Risk)显著负相关。

2.对H2的检验

如表4模型2所示,当财务绩效用Roa代表时,经营风险(Risk)回归系数为-0.0136,在0.01水平上显著为负;当财务绩效用epS代表时,经营风险(Risk)回归系数为-0.1538,在0.01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经营风险降低可以提高财务绩效,这一结果支持H2,从控制变量来看,企业成长性(Growth)、资产流动性(LiQ)和盈利能力(pRo)均和企业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较高的企业成长性(Growth)表明企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较高的资产流动性(LiQ)表明企业资产周转速度快;销售净利润率越高,表明企业盈利能力越好,财务绩效越高。而偿债能力(DaR)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当资产负债率(DaR)较高时则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较低,企业经营风险逐渐加大,导致企业财务绩效降低。

3.对H3的检验

表4模型3-2在模型3-1的基础上加入了两个解释变量之间的交互项,由于两交互项多重共线性值达到19(>10),因此对解释变量中涉及的交互项进行了去中心化处理,以避免多重共线性。此外本文对所有进入模型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了方差膨胀因子检验(ViF),结果显示ViF均小于2,可以排除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如表4模型3-1、模型3-2所示,无论财务绩效用Roa还是epS代表,经营风险(Risk)的回归系数都在0.01水平上显著为负,企业社会责任(CSR)回归系数也都在0.01水平上显著为正,这又一次证明了前面的H2。另外,以模型2为基本模型,在模型2基础上加入企业社会责任(CSR)变量后(模型3-1),经营风险与财务绩效回归系数变大了。若把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风险的交互项也加入模型3-2,不仅交互项本身显著,而且经营风险(Risk)回归系数进一步大,这说明企业社会责任和经营风险共同作用于财务绩效,且企业社会责任对经营风险与财务绩效的关系有削弱作用。这一实证结果支持H3。

五、稳健性检验

由于变量的选择和取值将可能对结论稳健性产生影响,为此进行了以下敏感性测试,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替换净资产利润率(Roa)。由此对H2、H3回归分析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如表5所示。

从表5中的模型2结果可知,经营风险(Risk)回归系数为-0.0505,在0.05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经营风险与财务绩效负相关,与上文对H2研究结论一致。从表5中模型3-1经营风险(Risk)回归系数-0.0293大于模型2中的-0.0505,模型3-2中加入交互项后回归系数为-0.0006比模型2和模型3-1经营风险回归系数都大,也说明了企业社会责任对经营风险与财务绩效的负向关系有削弱作用,与上文对H3的结论一致。

以上的稳健性检验说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靠。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降低经营风险。社会责任表现好的企业,具有较好的社会声誉,赢得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降低企业经营不确定性,进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2)企业经营风险负向影响财务绩效。一般,较高的经营风险使得企业亏损增加,降低财务绩效。(3)企业社会责任能削弱经营风险对财务绩效的负向影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通过降低经营风险来提高财务绩效。

本文的实证结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意义。对企业自身来说,企业应从根本上转变承担社会责任使其成本增加降低绩效的意识。企业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可以降低经营风险过高对财务绩效的负向影响,在既满足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效益最大化,达到了双赢。所以企业在注重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要注意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在利益相关者方面,可以以此为理论依据,督促企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降低企业外部不经济,进而使整个社会效益最大化。特别是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创造有利于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有利条件,出台相应政策督促和加强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该研究为降低经营风险、提高财务绩效提供了证据支持,为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企业所面临经营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本文对经营风险的衡量采用应收账款比例和资本密集度两个指标,可能会存在一定局限性。另外,由于那些未披露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数据难以获取,本文只选择了披露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使得研究结论存在局限性。对于这些问题,将在未来相关研究中力求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BoUSLaHK,KRYZanowSKiL,ZaLiBm.theimpactofthedimensionsofsocialperformanceonfirmrisk[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13,37(4):1258-1273.

[2]王清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研究――以BJnY集团的环境、健康和安全管理为例[J].会计研究,2012(10):54-64.

[3]LiS.Furtherevidenceontheassociationbetween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financial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Lawandmanagement,2012,54(6):472-484.

[4]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交互跨期影响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3(8):32-39.

[5]尹开国,刘小芹,陈华东.基于内生性的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4(6):98-108.

[6]DiSeGniDm,HULYm,aKRonS.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environmentalleadershipandfinancialperformance[J].SocialResponsibilityJournal,2015,11(1):131-148.

[7]XionGB,LUw,SKitmoRem,etal.Virtuousnexusbetween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andfinancialperformance:asstudyofconstructionenterprisesinChina[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6,129:223-233.

[8]杨皖苏,杨善林.中国情境下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大、中小型上市公司的对比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6(1):143-150.

[9]HUSteDBw.Riskmanagement,realoptionsand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J].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05,60(2):175-183.

[10]miSHRaS,moDiSB.positiveandnegative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financialleverage,andidiosyncraticrisk[J].JournalofBusinessethics,2013,117(2):431-448.

[11]杨艳,兰东.企业社会责任对公司特有风险的影响――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软科学,2015(6):60-64.

[12]BoSCHBaDiamt,montLLoRSeRRatSJ,taRRaZonRoDonma.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fromtheviewpointofsocialrisk[J].theoreticaleconomicsLetters,2014,4(8):639-648.

[13]SemenoVan,HaSSeLLG.FinancialoutcomesofenvironmentalriskandopportunityforUScompanies[J].SustainableDevelopment,2008,16(3):195-212.

[14]BowmaneH.arisk/returnparadoxforstrategicmanagement[J].SloanmanagementReview,1980,21(3):17-31.

[15]蔡艳辉,冯友孝.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来自西南地区2008―2012年的经验证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169-171.

[16]卢秀锋.公司社会责任表现、财务风险与公司绩效[J].新会计,2013(12):12-14.

[17]朱乃平,朱丽,孔玉生,等.技术创新投入、社会责任承担对财务绩效的协同影响研究[J].会计研究,2014(2):57-63.

[18]赵存丽.不同企业性质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J].会计之友,2013(2):25-28.

[19]吴武清,陈暮紫,黄德龙,等.系统风险的会计决定:企业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系统风险的时变关联[J].管理科学学报,2012,15(4):71-80.

[20]高明华,杜雯翠.外部监管、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风险――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方经济,2013(12):63-72.

[21]FaHLenBRaCHR,Lowa,StULZRm.whydofirmsappointCeosasoutsidedirector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8,97(1):12-32.

[22]杜媛,方秀凤.经营风险程度的度量方法探讨[J].统计与决策,2014(5):24-28.

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篇5

如按目前财务界认可的风险理论:用公司风险,即财务风险(负债风险)和经营风险,加以解释这种不确定性,似乎并不严密;用市场风险加以涵盖,则更不妥当。如何确切解释这种不确定性,成为目前财务理论研究的一个盲点。从而,在客观上要求财务风险观念要有所突破,树立一种全新的风险观念。

国家财务论、本金理论、所有者财务论的提出,从理论上为解释这一不确定性提供了理论源泉,使权益风险问题得到了逐步澄清。对权益风险的认识,真正起源于国家财务论。国家财务理论认为,“与国有经济多层次性经济体系相适应,国家财务活动也呈现多层次性的特点”,并进一步明确国家财务活动分国有资产产权代表部门、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国有企业三个层次。从而,一方面,在理论上为以后所有者财务论等理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前两个层次财务经营方式、风险控制等财务问题的深入研究,逐步明确了“两层次的主要财务经营形态是什么”、“该种财务经营有无风险等理论”问题,为初步认识权益风险提供了思想萌芽。本金理论、所有者财务理论的发展完善,则为权益风险概念的提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

一、权益风险的概念

我们认为,权益风险可以定义为:产权主体(所有者)进行资本经营等经济活动而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对于这一概念需要解释两点:

第一,产生权益风险的经济活动主要是指企业资本经营。这里的资本经营概念是相对生产经营而言的,引用的含义“指买卖资产与企业的经济行为”,并且主要强调产权资本运营。此外,产权主体自身其他一些经济活动也会产生权益风险。

第二,产生权益风险的经济活动主体是企业所有者(产权主体)。目前,财务分层理论认为,“资本经营主体应该是所有者,而不是经营者”。我们认为,所有者可依据出资者所有权进行资本经营,经营者可依据企业法人财产权进行资本经营。前者强调自身及子公司产权运作等问题,后者强调法人企业投资公司(孙公司等)的产权运作等问题。这一分权问题也应说是分层理论的应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权益风险是由所有者层次资本经营等经济活动产生的,而非经营者层次产生的。

理论界一般认为,从公司本身来看,风险可分为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是指因借款而增加的风险,是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也叫筹资风险抛。为明确区别,又可称为负债风险。我们认为,财务风险不应仅仅是负债风险的代名词,其内涵应包括权益风险。

1、权益风险与负债风险。它山’]之间的联系是:无论是权益风险还是负债风险,都是企业理财活动而产生的财务风险,一般可通过产权运营方式多样化、多角化筹资等财务手段加以分散、控制。并且,同作为财务风险,它们通常只是起到放大或缩小企业经营风险的作用,通过经营风险间接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影响企业价值。其区别在于:权益风险是由于产权主体自身经济活动而产生的,属于所有者财务层次风险;负债风险是由于法人企业负债经营而产生的,属于经营者财务层次风险。权益风险主要是由产权资本运营(如产权转让)等财务活动引起的;负债风险多是由企业资本运营(如筹资)等财务活动引起的。

2、权益风险与经营风险。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权益风险与经营风险都会带来企业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这种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价值。此外,它们都属于公司特有风险,这种风险是可以分散的。其区别在于:权益风险主要是由企业产权主体财务活动产生的,可通过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运营方式多样化等特定的财务手段加以分散;经营风险是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产生的,是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会具有的,可通过多角化经营等措施加以防范。

总之,公司风险可分为财务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又可分为权益风险和负债风险。在公司理财活动中,不仅负债经营可带来财务风险,权益自身变动也会带来财务风险。

二、权益风险观念的理论基础

(一)本金理论。“本金是各类经济组织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垫支的货币”。本金理论以本金运动为主线,系统地将国家财务、企业财务、家庭财务融合为统一整体,形成了“大财务”理论框架,明确了本金在国家财务中具体体现为国家财务资金,在企业财务中体现为企业资本(或称企业资金),在家庭财务中体现为个人本金。并进一步指出"财务的基本矛盾是本金的投入与收益之间的矛盾灼。

结合国家财务理论的启发,可以认识到: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下,本金在产权主体层次上的运动也形成了一种财务活动,并且这种财务活动也存在本金投人与收益矛盾问题,即存在投入成本与最终收益之间均衡的不确定问题。将这种不确定性理论抽象,可以得到权益风险的雏形。通过对本金运动规律的深入研究,将深化对权益风险产生根源的进一步认识,并为权益风险防范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二)所有者财务理论。该项理论认为:在现代企业法人结构框架下,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必然要求企业财务的分层管理。“不仅经营者要进行财务管理,出资者也要进行财务管理”。并深入指出,“所有者财务管理的对象是其资本的投入与收益活动”。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本金在所有者层次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形成了所有者财务。所有者财务的目标也应是追求本金增值的满意化。所有者财务活动必然存在本金投人与收益的矛盾问题,出资管理、收益管理等财务活动必然使企业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影响企业价值。即客观上存在一种财务运营风险,就是权益风险。

应该说明的一点是,许多研究所有者财务理论的学者将企业财务等同于经营者财务,便所有者财务游离于企业财务之外。这一提法略欠妥当。我们认为,所有者财务是本金在企业所有者层次上的财务活动,其运营管理效果同样影响企业经营成果。在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下,由于“两权分离”,公司内部形成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两个相关利益主体、理财主体。相应地,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也共同构成了企业财务。当然,这并不否认在国家财务体系中,也存在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份层管理问题。如果所有者财务独立于企业财务而存在,那么权益风险就成为企业财务所不可控风险,就不可以成为企业风险的组成部分。

三、权益风险构成分析

在认识财务本质的基础上,可以对权益风险进行适当分类。“财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本金的投人与收益活动,并形成的特定经济关系”。据此,权益风险可分为产权主体财务关系变动风险和产权主体财务活动风险两类。下面以上市公司分析为主,迸一步解释这两类风险。

(一)产权主体财务关系变动风险。这是指由产权结构、规模等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财务风险。具体有以下几种风险:

(1)产权结构变动风险。产权结构变动对公司经营活动、市场价值影响是十分敏感的。公司股权集中情况、大股东之间力量对比状况等,对公司能否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活动影响深远。这一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就是产权变动风险。

(2)产权主体规模变动风险。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国内上市公司股东规模将呈扩大趋势。这便产生了“控制权转移”、“有效控制”等问题。如何在尽少投入资本的前提下取得控制权,并有效防范、化解由规模变动而带来的风险,便是研究产权主体规模变动风险问题。

(3)产权主体代表变动风险。不可能全部股东都直接参与公司管理。董事会等权力机构作为产权主体代表;掌握着公司发展方向,具有重大经营、财务决策权。其自身整体素质、管理能力,对公司正常运营、健康发展关系重大。产权主体代表的变动,意味着公司具有了经营方向等重大方面变动的可能性,带有一定的风险,即产权主体代表变动风险。

(二)产权主体财务活动风险。这主要是指产权主体资本经营活动,尤其是指产权资本运营活动。从这一角度,产权主体财务活动风险主要是指产权运营风险。

从财务活动过程看,产权运营风险可分为:经营前评估风险、经营中控制风险、经营后整合风险。具体地说,产权经营风险来源有以下几方面:第一,采用的产权转让方式,是股权置换还是资产置换,是有偿转让还是无偿划拨;第二,确定的产权转让方向,是向法人股东转让还是向国有股东转让,是面向社会经济集团还是面向全体投资者;第三,成交的产权转让数量,是全部股权转让还是部分转让,是全部资产出让还是部分出让。这几方面的选择直接产生了产权运营风险。

四、权益风险观念提出的意义

(一)对财务理论发展的意义

1、深化国家财务理论的研究。通过对权益风险的逐步认识,将促进对国有资产产权代表部门、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两层次财务经营方式的创新研究及财务运营风险的有效控制研究。

2、充实了本金理论内容。本金在所有者层次的投人与收益活动,也是一种财务活动。这种财务活动也主循本金投入与收益矛盾规模。权益风险是其本金运动在的矛盾性的一种外在表现。

3、初步定位了所有者财务。在“大财务”理论框架下,除家庭财务外,国家财务、企业财务都具有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两个层次。所有者财务对应的风险主要是权益风险,经营者财务对应的风险主要是负债风险。

4、为资本经营纳入财务框架提供了纽带。可以近似认为:资本经营活动主要面临的风险是权益风险;而权益风险是所有者财务层次的主要风险;因而,从理论上资本经营可视为所有者财务经营的主要方式。

(二)对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体系构建的实践意义

权益风险观念的确立,可以深化对国有资产管理仍制改革中出现的某些重大问题的认识。这对于构建全新、高效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督体系大有裨益。

首先,对产权主体结构、规模变动风险深人认识,可以有效指导国有资产中介经营公司管理体制的建立。针对风险的防范,可采用中介公司交叉持股经营等运营方式。

其次,对产权主体结构、代表变动风险的研究,可以直接指导解决“国有股有效控制”、“国有股退出机制”等难点问题。例如,针对国有股控投比例对产权结构风险的影响,可以启发我们:绝对控制并不是产权结构风险防范的唯一措施,可采用产权主体多元化等方式加以有效分散。也就是在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国有股应适当减持。其减持比例的确定,应主要考虑上述权益风险的变化。

最后,对产权资本运营风险的探讨,可在分散风险的目标下,提出开辟中介经营公司产权自由交易市场等思路。例如,针对中介经营公司个体产权资本运营所带来的风险,可通过引人市场机制,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以达到提高运营效率、有效防范风险的目的。

注:

①郭复初,《国家财务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②魏杰,《资本经营论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③汤谷良、高晨,《资本经营财务理论构架》以《财会通讯》1999年第11朔。

④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财务成本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⑤⑥⑨郭复初《财务通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年8月版。

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篇6

【关键词】企业风险财务管理

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企业时时刻刻都要面对风险,不同的风险对企业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基于企业风险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财务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本文将对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进行分析,并介绍影响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因素,同时阐述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方法。

一、我国企业存在的风险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概况

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其投资与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其投资与经营结果与企业的预期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企业经营风险的特点主要是具有复杂性、普遍性、差别性与进步性等。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进而形成的风险,如:投资风险、筹资风险、外汇风险等。

企业自然风险因素由于其具有不确定性,对企业有着严重的影响,主要是对企业的经济及人身安全方面有着严重的影响,对其控制的难度相对较大,对其进行财务管理才能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社会风险因素主要影响的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将会制约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由于社会的动荡、变革等不稳定因素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市场风险因素是由于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如:市场供求、产品的价格等,各种不确定因素造成了企业的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况

基于企业风险的财务管理有着显著的特征,其管理的范围广、管理的手段先进、管理的效果显著、管理的理念科学及管理的内容完善。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将面临各种风险,基于企业风险的财务管理与普遍的管理相比,其管理的范围更加全面,包含了企业的风险管理与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基于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高效性是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保障;基于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指标与数据是十分复杂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但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手段先进使其管理的效果更加显著,同时,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普遍较强,能够全面的落实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进行及时的处理,从而保证了企业的持续发展。随着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观念日益更新、转变,其管理的理念更加先进与科学,对企业的风险有了明确的认识,进而采取了防范与控制风险的一系列措施,使其风险财务管理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资金的规划、筹集、使用与控制等,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完善了财务管理的内容,并根据相应的指标对其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

企业风险财务管理有着诸多的影响因素,其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主要可以从经济方面与非经济方面进行分析。在经济方面主要的因素包括企业的利益、行业的行为、经济环境及成本等,企业为了获得利益,进而通过冒险的方法对其风险进行处理,其方法的不科学性将增加企业的风险隐患。在非经济方面主要的因素是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了实现其目标,企业进行风险经营;企业的经营目标不明确,使得其风险更加严峻;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不明确,或其管理的决策、企业的文化等都将影响企业风险财务管理。

二、目前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方法

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自然风险财务管理、社会风险财务管理和市场风险财务管理、经营风险财务管理等。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预测、预防、控制与处理等,下面将对企业不同风险财务管理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预防风险

对自然风险的财务管理,自然风险顾名思义就是自然界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如:火灾、洪涝、雷电、地震等,由其引起的风险,主要是在大自然的作用下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或是巨大的财产损失、或是严重的人身伤亡等,对其采取的财务管理方法主要是通过保险,保险实现了对风险的分散,并能够实现对企业的经济补偿,投保人在遭受巨大的损失后转移给保险人承担,属于财务补偿技术。保险在自然风险财务管理方面的作用:第一,提供经济补偿。在企业受到风险的影响后,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使其具有一定的财务能力,从而保证企业的生产;第二,减少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对于所有的投保人来说通过保险将使企业获得一定的保障,降低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在保险的合同中对其财务损失有明确的规定,进而为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第三,提供相关的服务。保险单位能够为企业提供相应的风险分析、风险预防等服务,通过先进的技术,对于企业生产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并帮助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而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1]。

(二)预测风险

对社会风险的财务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便是预见社会风险,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预测方法就是德尔菲法。对于市场风险的财务管理,要明确其风险是来自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其中国际市场的风险影响是严重的,对其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将市场风险进行分类,如:资金风险、技术风险、物资风险、人才风险等,进而面对其中的不同风险,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与市场是相互影响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要积极面对,并利用其风险,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可以采用暮景分析法进行分析,根据影响企业的各种因素,利用图表、文字、曲线等反应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而对其比较、分析与决策,市场风险是企业不可避免的风险之一,面对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三)控制风险

对于经营风险的财务管理,要明确其风险的成因,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内部结构的复杂,企业对其风险的认识、控制能力不足,同时由于某些不确定因素,导致了企业的风险。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的主观性与不科学性,使其不能对经营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见与控制,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面对企业的风险,风险财务管理要充分认识到风险的存在,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预见,进而采取相应的风险决策方法与控制措施,同时要协调各个部门,使其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监督资金的使用,预防风险,并且可以进行风险管理的考核绩效。针对企业经营风险财务管理中的筹资、投资风险,筹资与投资决策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决策,其风险主要是在市场、销、自然、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此时,财务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同时企业要采用多种筹资投资方式,进而降低其风险。

三、如何利用财务管理手段针对企业风险进行控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的逐渐较强,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其风险要进行有效的识别及其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能够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全面的管理,通过为其经营活动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利于其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升值,同时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能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进而保证其决策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促进企业的生产,使其趋于稳定。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提高了企业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稳步发展。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是重要的,同时其管理也是复杂的,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研究。因此,利用财务管理手段对企业风险进行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企业风险的财务管理要对其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

对企业风险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建立健全其内部控制机制、财务预警系统与监督制度等,从而加强对其风险的管理;企业要健全其风险防范的体制,树立风险防范的观念,通过岗位责任制,进而落实相应的责任,积极发挥财务部门、监管部门的作用,通过监督实现对的风险的有效控制。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能够加强对企业生产与经营的监督,进而防范其风险,同时企业监督机制不仅要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督,还要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监督,从而降低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风险,企业还可以成立监理会等监督机构,让其人员保持独立的监督权利。

(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要健全其体系

首先,实行法人治理的体系,对其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认识,使其决策更加规范,并为管理提供良好的氛围;其次,建立风险财务管理的机构,要求其具有独立性,使其权利得到保障,进而积极发挥其作用,从而将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最后,优化业务处理的程序,要明确各个部门的分工,使其信息更加准确与真实,通过明确的内部审计与管理,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定期的检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企业内部审计的流程要明确,从而保证其信息与数据的安全,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完善审计工作的内容,对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进行监督与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收益。

(三)企业在筹资与投资决策方面,要更加科学

企业的财务决策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管理,要结合决策的经验与决策的系统分析,进而提高决策的准确率,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市场的环境与其他影响因素,保证财务决策的有效性,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企业完善的制度也利于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如:考核制度、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企业制度的完善要求其要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借鉴,可以采用绩效考核制度;并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包括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同时评价制度也要对其财务决策进行全面的评价[2]。

总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的发展,要注重其财务管理,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为了能够实现有效的管理,因此要对其具体的涵义、特征、重要性及原则,同时还有其管理的内容、方法与措施进行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根据企业不同的风险进行财务管理,保证基于企业风险的财务管理的有效性,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予婧.关于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14,9(12):71-72.

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篇7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

一、民营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民营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在资本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企业的经营环境、财务活动(融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脱离原计划,预期收益无法实现而产生的损失。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是具有特殊功效的动态经济管理,是对财务风险识别、衡量、分析、评价、防范、处理和控制,以保障理财活动正常开展,使企业免遭经济损失。

二、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1.融资风险。民营中小企业家族式的经营模式,使其融资渠道不通,资金来源受限,融资风险较大。民营中小企业可以利用的内部融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一些企业缺乏自有资金,只能依赖银行贷款融资,而银行的信贷规模连续压缩,受宏观政策影响,直接导致融资风险的增加。

2.投资风险。民营中小企业进行投资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盲目跟风,只以赚钱与否作为投资标准,增加了投资的风险。同时,由于投资没有合理的可行性预测与研究,造成投资的短期行为,这些都加大了其投资风险。

3.资金回收风险。民营中小企业为了增强与客户、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会采取相应的信用政策进行应收账款管理。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整个市场经济疲软,产品销售困难,三角债链扩张,资金无法收回这给企业带来了财务风险。

三、民营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环节与要点

1.民营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要点环节。民营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有:财务风险识别、评价,防范和控制三个环节。财务风险管理要认识到风险潜在的威胁,掌握风险的来源渠道,并找出受益于风险控制程序的问题领域,做出相应评价并进行实时防控。

2.民营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要点。(1)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内部稽查机制。在民营中小企业的运营过程中,管理当局还应该注意企业内部稽核制度的完善,以便对企业内部进行全方位控制,堵塞可能出现的管理漏洞,防范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2)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团队。受人、财、物等资源的限制,民营中小企业可以委托企业外部专业人士加入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以保证财务风险管理团队工作的客观独立性。财务风险管理团队成员的权力应与财务风险问题配套,适当赋权,以便有效开展团队工作。

(3)选择正确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在融资风险管理策略中企业既要控制风险,又要善于利用风险这把双刃剑。也就是要利用财务杠杆效应,寻找最佳的资本比例结构,发挥财务杠杆效益。以最低的成本,寻求最大的收益。在投资风险管理策略中,多听取专业意见,严格执行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提升核心竞争力,巩固主营业务的市场地位,加强企业的自身优势,进行适度多元化投资,发挥综合效益,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在资金回收风险的管理策略中,加重对应收账款的监督管理,确保企业资金能够顺利回收,增强货币资金的流动性,并对客户实行信誉评价和分级管理,将应收账款回收率作为销售人员的考核指标之一,促使货款及时回收。

四、民营中小企业强化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路径

1.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从企业的各项制度规范制定开始着手,提高民营中小企业管理当局的风险意识。以健全的企业制度规范作可靠保证,再加以相应的规范化操作流程,促进财务风险管理机制顺利实施,与企业的实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有效结合,妥善的处理、预防和控制风险。民营中小企业管理当局应格外注重强化各级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理念的培养,特别要加大对企业财务工作员工的风险危机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力度,以提升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预警意义。基于日常的经营管理行为,既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又要通把财务风险危机管理意识较好的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从而形成动态的预防、控制机制。在企业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工作协调上,也要要注意加强配合。在企业出现财务风险时,能及时掌握风险关键环节,通过共同的努力把它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同时,还要建立财务风险综合性能机制和反馈机制。一个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的建立是在所有行业中,民营中小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所必须的。企业应加强定期和临时的财务业务分析机制,探讨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和有效的避免方案,充分、有效的解决风险。在信息系统的各方面,完善企业相关的环境、业务、组织信息和非组织信息,加强对客户信息管理,做好情报分析和收集,提高财务风险预警信息的可靠性。

2.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为企业管理当局在财务风险来临时提前进行预警,提醒管理当局开始准备,促使其采取措施,避免风险发生或进一步扩大,同时减少损失。

(1)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的监管机构。将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纳入到民营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建立较为专业化的财务风险预警监督管理机构。派专人定期监控各种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的财务预警指标,该部门与财务部门并行,成为财务部门与管理部门的连接纽带。

(2)加强财务基础工作,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在很多情况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的信息来自于企业的财务资料和会计数据,因此,保证财务资料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完整是财务风险预警有效发挥的根本前提,从本质上决定了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的实际效率。

(3)优化筹资、投资管理。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筹资方针,才能达到加强财务风险预警的目的,选择科学合理的低成本融资结构,开阔融资渠道。既减少了负债筹资的风险,又合理的控制了产权比率,还可以为实现公司整体战略目标提供充足的资金。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投资方针应考虑的内容包括投资的回收期限、收益大小和风险程度,充分考虑投资决策的制约因素,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科学决策,防范控制投资风险,保障企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篇8

一、财务分层管理理论与财务风险的层次性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来看,公司财务管理是分层次展开的,管理主体及相对应的责权利是不同的。1997年,汤谷良、谢志华、王斌三位教授分别提出了经营者财务论、出资者财务论、财务经理的财务观以及财务管理的分层管理体系。这一理论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按主体划分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其中,出资者财务是以股东及股东大会决议名义直接行使的对重大公司财务事项的管理,出资者财务的目标是其所出资本的保值与增值。经营者财务是以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代表的管理层行使对公司日常财务事项的决策权和重大事项的制定权、执行权,其管理对象是全部的法人财产,经营者既要承担对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又要承担对债权人还本付息的责任。财务经理财务则是经营者财务的具体操作性财务,它属于较低层次的财务管理,其主要任务是保证企业短期资产的效率和短期债务的清偿。

公司财务风险是否具有层次性特征是现代企业财务风险能否采用分层管理的关键。结合企业组织结构特征和财务分层管理理论,我们认为企业财务风险是具有层次性特征的,理由如下

1财务目标的层次性决定实现不同财务目标有着不同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但具体到不同管理层次又有各层次的具体目标。出资者、经营者和财务经理目标不同,风险各异,目标的层次性决定实现不同层次目标有着不同层次的风险,尽管某些风险影响因素可能影响各个层次,但每个层次对这些因素的反映以及应该发挥和所能发挥的作用显然是不同的。

2财权在不同管理层次之间的分配决定着不同管理层次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不同。层级化的组织结构决定了不同管理层次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职责权限不同,各个管理层次的财务权限不同,承担的职责也就不一样,在风险控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3导致财务风险的各种因素产生作用的层面不同也表明财务风险具有层次性。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各种风险因素在财务上的集中体现,由于企业各个财务管理层次上权责清楚,职责明确,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各种风险因素发生作用的影响范围和深度不同。

笔者认为,公司财务风险可以根据公司财务管理层次划分为出资者财务风险、经营者财务风险和财务经理财务风险三个层次,公司财务风险应该是各个层次财务风险的总和,各层次的目标不同,存在各自的风险,他们的风险累加起来构成了企业财务总风险。需要说明的是,将财务风险层级化并不否认某些风险因素自上而下影响各层各级;也不排除某一层次风险控制不力而加大其他层次风险,产生连环效应;更不排除在对待某些风险时各层级之间的协调作战。强调分层管理,我们认为更有利于分清职责和各层次实现目标的业绩考评。

二、不同层次财务风险的特征及责任主体

基于财务分层管理理论和上述财务风险的层次性特征,将风险管理理论和分层管理理论结合起来研究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出资者财务风险、经营者财务风险、财务经理财务风险三个层次进行分层管理就成为解决目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权责不清、效果不理想问题的一种新思路,也是现代企业在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后管理更科学的必然要求。

(一)出资者财务风险的内容与特征

这里所说的出资者财务风险仅指出资者与特定受资企业之间形成投资与受资关系所带来的财务风险,不包括出资者自身经营活动和其他投资活动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归纳起来主要有资本投资风险、资本减值风险、资本经营财务风险、获取股利风险以及经营者的道德风险五个方面。

首先,财产所有权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经济权利,企业设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财产所有权的维护和扩张。因此,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风险,其风险程度在企业中是最高的;其次,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生产经营活动交由经营者决策和执行,出资者对企业风险的管理主要通过一系列监控机制来实现。因此,出资者重视的是企业经营的结果而非过程,所以,这种风险具有一种静态性,再次,由于出资者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参与程度低,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通过一些制度性手段来实现,因此,出资者财务风险是一种制度性风险。针对出资者财务风险的特点,我们认为,出资者应对上述五个方面的风险负责并采取相应的、合理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

(二)经营者财务风险的内容与特征

经营者财务风险是指由于经营者财务决策失误或财务组织不当或财务协调不妥所带来的风险。其中,财务决策最为关键,财务决策中诸如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政策等长期财务决策是经营者财务的管理重点,由此而产生的企业筹资活动风险、投资活动风险和收益分配活动风险就成为经营者财务风险的主要内容。

与出资者财务风险相比,经营者财务风险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企业经营者担负着出资者资本保值增值和对债权人还本付息的责任,因而必须从出资者和债权人双方角度综合考虑企业财务风险。其次,经营者财务涉及企业经营过程中现金流转的各个环节,风险存在于现金流转的各环节中,由此引出的经营者财务风险管理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再次,经营者财务权既包括了企业出资者财务决策的执行权,又包括了企业日常财务活动的决策权和操作权。因而与出资者财务相比主要是制度性规定不同,经营者财务是制度性与操作性的综合,与此相适应。经营者财务风险包括了与企业财务相关的制度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

(三)财务经理财务风险的内容与特征

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篇9

关键词:民间审计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一、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当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以风险防范为目的,开展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控制活动。具体而言,主要是针对财务风险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与控制工作,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企业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有效性与健全程度进行测评,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探寻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继而提出改进措施。企业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不仅能有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还能帮助企业改善内部管理水平与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不断增加企业价值。然而,在笔者对我国企业所进行的民间审计中却发现,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并不健全,仍待完善。

二、民间视角下企业财务风险的种类

(一)所有者财务风险

所有者将资本投入企业之后,所追求的效用函数是“财富最大化”。但是,由于受“有限理性”理论的影响,以及在现代企业中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使企业的所有者无法针对每一项投资都做出准确而科学的决策。此外,所有者财务风险还包括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因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风险。在当前我国的企业管理模式中,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普遍处于分离状态,而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出发角度与利益偏好等均不相同,比如投资,经营者就可能会不顾及所有者的利益与潜在损耗而选择收益高但风险也高的项目。这一现象也使所有者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其财务目标(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曲折性。

(二)经营者财务风险

经营者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类风险。经营者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用于个人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契约集”。所有者将资本投入企业之后往往并不实际负责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而是聘请经营者代为管理。经营者的薪酬等个人利益由所有者根据企业的经营业绩予以支付。经营者的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经营者在经营与管理企业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如何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有效降低经营风险是目前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债权人财务风险

除上述两种财务风险之外,债权人财务风险也是企业财务风险的一项重要构成。债权人是企业资金的供给者,债权人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转移。债权人财务风险与股权融资风险相称。相较于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成本较低,且能使企业利用债权融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以实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因此,债务融资,即通过债权人资本进行企业运作,是当前我国企业资金筹措的主要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下,债权人需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比如,企业为了获取债权人资金,可能会存在粉饰报表等弄虚作假行为。甚至向债权人夸大企业收益率,隐瞒企业的潜在风险因素。

三、民间审计视角下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分析

笔者在对企业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企业的财务风险几乎存在于企业整个财务活动之中。倘若对其分类,可从企业角度对其分为两类,即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形成原因

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主要与我国经济市场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有关,具体影响因素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这些因素不因企业的发展与运营状况的改变而改变,企业也难以对其加以预防,属于不可变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是,企业是存在于这些因素中的经济实体单位,这些因素中无论哪一方面发生变化,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其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形成原因

相较于外部形成原因,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是一种可调和的因素,与企业的生产运营紧密相关,这些内部因素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据笔者汇总,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成因主要涉及以下四方面,详见表3-1。

表3-1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成因

[四方面\&具体成因\&1、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相对淡薄\&据笔者在对企业的审计工作中发现,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及财务管理等人员普遍缺乏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的淡薄从主观上促成了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2、企业投资管理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很多企业缺少投资前的可行性研究,仅凭主观判断,盲目投资。为了扩大盈利,很多企业转向并不熟悉、并不相关的产业投资,因此,无论是管理经验还是人力、资金等都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使企业因投资而承受一定的财务风险。\&3、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在很多企业的资金中,负债部分所占比例都很高,而且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的比例分布不合理,不仅容易导致企业偿债能力不足,而且还使企业财务负担较重,由此产生财务风险。\&4、企业应收账款控制不足,赊销比重大\&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赊销已成为企业的一种主要营销手段。但是,在扩大销量的同时却也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而且,很多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控措施并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坏账风险。\&]

四、民间审计视角下企业应如何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一)加强民间审计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外部监督

笔者认为,若要充分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必须加强民间审计对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外部监督。以外部监督作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保障。作为民间审计一方,会计师事务所应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充分发挥外部监督作用。在对企业实施审计工作时,首先应充分了解企业财务风险的基础情况,如类型、起因、程度等。倘若通过外部审计得知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本身存在重大缺陷,注册会计师应及时向企业予以说明,企业管理当局应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建议,不断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二)企业应加强内审部门与民间审计的沟通与交流

在审计中笔者发现,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设置了内审部门。而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便是对企业的内控机制以及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与检查,从而防范风险,将财务风险控制在限度范围内。通常,企业在内审中能够发现很多问题,而内审部门不妨在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实施正式审计之前,与注册会计师等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可以将企业在内审中发现的对经营业绩等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以及内控机制的缺陷等告知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可对此适当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者选择实施更多的审计程序等加强外部审计。

(三)企业应进一步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虽然风险管理手段纵使再完善也并不能完全消除财务风险,但是企业还应尽可能的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尽量减少风险损失。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措施主要如下:

表4-1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主要措施

[四方面财务风险管控措施\&具体措施分析\&1、建立以财务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控体系\&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角度共同完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将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与日常运营融为一体,与日常中预防风险、管理风险。发挥内控机制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2、树立风险管理文化\&这种财务风险管理文化应树立在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防范意识应渗透到企业的整个运营之中。\&3、梳理企业主要业务流程中的主要风险控制点\&犹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财务风险中也有主次之分,因此企业有必要梳理企业主要业务流程中的主要风险控制点,并以这些控制点为重点实施风险预警、识别、分析、评估、报告机制。\&4、编报“企业风险全面管理报告”\&将企业财务风险详细落实于纸面,并提出风险防范建议。\&]

(四)提高企业的内部审计能力

企业在强调外审的同时,也应当重视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企业内审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防范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企业内审是以规范的管理流程为出发点,全面、系统的分析企业内控管理的作用和有效性,及时查补内控管理中的漏洞,改进管理措施,以实现企业经营的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管理制度,组建内审小组,定期不定期的组织企业内部审计活动,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改善和提高企业内控管理水平,强化员工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同时,企业应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内审工作的开展不受其他职能部门的干扰,切实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1]黄志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n].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1)

[2]朱洪胜.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经营管理者.2009(11)

[3]潘惠.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防范的基本措施及技术方法浅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4)

[4]王美荣.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华章.2011(18)

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篇10

关键词:财务风险;控制原则;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213-02

进入21世纪,企业面临的风险随着新经济环境的变化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财务风险管理愈来愈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

1财务风险的含义

风险是指当一项活动可能产生几种不同的结果,而这些结果的可能性或概率又可以推算时,则认为这些活动是有风险的。一般来讲,企业面临两种风险:一是经营风险;二是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往往是由经营风险引起的,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经营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成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

2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与风险控制的原则

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弱

企业在债务融资后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现金以偿还到期的债务和利息,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较差、变现能力不强而无法保证足够的现金,就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由潜在变成现实,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

2.2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

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中国企业大部分生产经营资金的来源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从企业负债结构来看,长期负债较少,短期负债过多,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很大。企业过分依赖银行,当出现支付危机时,一方面使自己失去信任而加大其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又因逾期借款而使融资成本加大。

2.3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各种不同财务风险的产生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如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使运输企业增加了营运成本,减少了利润,无法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财务管理系统如果不能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必然会给企业理财带来困难。

2.4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特别是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对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总之,上述前两个原因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它们的出现会直接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后面两个原因虽然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间接原因,但是一旦发生,将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由此需要制定如下风险控制的原则。

(1)收益、风险均衡原则。风险均衡原则要求集团不能只追求收益,而不考虑发生损失的可能,企业进行的每一项具体的财务活动,要全面分析其收益性和安全性,按照风险和收益适当均衡的要求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方案,趋利避害,争取获得较多的收益。

(2)风险适度、限度承担的原则。财务风险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的事实,但必须正确及时地识别风险,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准确认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控制风险,保证企业的正常安全运营。

(3)超前预警、有效规避的原则。风险的出现具有预示性,企业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识别系统、预警系统和财务风险的管理系统,从而有效规避风险。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避免风险的方法可以分为完全避免和部分避免两种,企业可以在权衡成本效益后决定采取何种策略。

(4)分级分权管理的原则。对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要在企业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实行分级分权的管理办法。企业根据职责分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理经济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等内容。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对于重大的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任何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3防范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

针对以上财务风险的成因和控制原则,企业应根据自身面临的风险,采用正确的风险管理方法,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系统,以有效应对企业风险,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3.1有效调整企业的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提高资产变现能力

要使举债经营的企业能够按期还本,企业经营者就必须使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不低于某一比值(中国为2∶1),流动比率的数值越大,资产的流动性越强。此外,企业经营者还可把速动资产(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和待摊费用之后的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调整到不低于1∶1的安全区域内,企业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就会增强。由此可见,治理资产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是举债经营的企业按期还本、降低财务风险的必控指标。因此,企业经营者应随时加强对必控指标的分析,适时调整企业营销策略,合理处置不良资产,有效控制存贷结构,加速企业变现能力。

3.2时刻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经营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

负债经营的企业一方面要关注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等政策的变化,以及企业在投资项目、经营项目、筹借资金、经营成本等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因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使企业采购成本和市场投入增大,而引起企业成本费用和资金需求增加使财务成本上升而出现经营亏损。此外,在基建技改方面,也要关注因银行紧缩银根,使项目缺乏资金而延缓工期,影响企业预期利润的实现。企业经营者如不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投资方向,这些政策因素的出现,必将导致企业步入财务危机。

3.3建立和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体制的核心是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决策程序。要在充分发挥民主,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使决策者的主观意志与客观实际尽量接近。为了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首先必须建立一个由专家、技术人员、管理者和职工代表参加的决策领导机构,这是企业进行正确投资决策的关键。其次要加强决策者对风险的自控,即决策者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努力克服自身缺陷、提高自身认知水平、充分掌握所需信息、严格按照科学决策的标准与程序来实施决策。决策者对风险的自控核心是提高自身决策水平。就群体决策而言,除了每个参与决策者做好上述工作外,还应针对群体决策的特点,合理确定决策群体的规模,加强决策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并明确各自所应承担的责任。

3.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构筑防范财务风险的屏障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一是要抓好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制度健全有效,筑起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二是要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监管职责,落实好分级负责制‘三是要建立和规范企业财务风险报表分析制度,搞好月份流动性分析、季度资产质量和负债率分析及年度会计、审计报告制度,完善风险预警系统;四是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在财务风险监管中的积极作用。

其次,企业需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财务预警系统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示警。该系统不仅应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还应包括企业经营中诸如产品合格率、市场占有率等指标,一旦发现某种异兆,及时采取应变措施,以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

3.5强化企业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

首先,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财务风险意识。融入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的企业风险随处可在,风险与收益是辩证对等的关系,风险越大收益越大,完全避免风险、获得无风险的收益只是一种理想中的状态。作为企业管理人员首先应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的积极性和重要性。其次,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素质和职业判断力,充分发挥其能动性。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判断企业财务风险的前提与基础,同时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把工作由被动变主动,合理地规避不利风险因素,将不利可控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最后,树立全员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不是某一部门的工作,也不是某一项业务或某一个人的工作,而是全体员工共同的工作,企业各部门、各员工必须相互支持和配合,确保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管理过程,同时涉及资金运动的各个环节。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是对风险进行动态的控制,并非刻意减少风险,风险与收益同在。敢于冒风险的企业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往往从高风险中获取高收益。企业高管人员应充分识别和控制财务风险,把风险管理提高到企业管理的突出位置,把握多变的市场机遇。发挥财务风险管理的职能,避免财务危机,保证企业获得安全、稳定、长期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雄胜.财务管理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