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8:08

儿童康复护理篇1

在儿童康复病房中的病人都是小孩,故应该根据小孩的心理特点。护士着装应该以患儿喜爱的色彩,病区病房走廊墙壁挂上精美的卡通图片、色彩鲜艳的气球、彩带,使病区气氛活泼、充满童趣。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和谐、轻松的护患交流氛围。同时为他们设置较为宽广的活动区域,并在其中设置一些简单的娱乐设施。在病房走廊醒目的区域放置小朋友生活照、手工制作、绘画等专栏,在称呼上也改变以往用床号代替的生硬做法,用温馨、亲切的称呼取代,对患儿则用充满爱心的“宝宝、乖乖、宝贝”等称呼,使患儿就像在家或幼儿同一样。为了适应病房中的患儿的个体需求,建立相关的护理管理制度。例如,病房的物品放置要以患儿需求为原则,可摆放患儿喜爱的图书、玩具等,但室内物品放置要整洁。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为患儿提供自己所喜欢的饮食,满足不同患儿的口味,在病区配备了微波炉,方便家长使用。顺应患儿的睡眠习惯,有习惯晚睡晚起或开灯睡觉者,可以住单人病房,与他人共住同一病房时,要互相照顾,以不影响患儿休息为原则。总之一切以方便患儿为主。在儿童康复病房中的患儿,都带有一定的生理缺陷。这些患儿都会有较强的自尊心,在护理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尽量不要提及患儿的病症,以免引起患儿的反感。同时还要对患儿的心理进行疏导,帮他们建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根据患儿的性格和需求,强化“体贴”服务采取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患儿及家长选时间,患儿及家长选护士,特护选护士。在进行各项操作前要先接近患儿,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减轻他们的陌生感,操作时尽量缩短操作时间,减轻患儿的恐惧感,操作后鼓励患儿。突出人性化服务需求,满足患儿及家长安排护士或家长每日下午有计划地组织活动,如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在节日或患儿生日时,送上小礼物、贺卡、生日蛋糕等,这样就活跃了患儿的病房生活。住院期间的饮食是个最难解决的问题,为住院病人提供自助式厨房,自己加工改善伙食,即能解决患儿的营养问题又能杜绝在病房用电器加工带来的安全隐患。

2对护士的人性化管理

护士是实施人性化护理的主体,直接决定着人性化护理成效。在对患儿实行人性化护理的同时,对护士也应该实行人性化管理。首先护士长关心和体贴护士,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对护士以公正、公平、待人宽、管理严为原则;生活上多一份关心和理解,如为护士申请住房、操办婚事、给老护士协调工作、合理分岗;对家庭贫困护士组织援助等。因此多元化关怀缓解了护士的心理压力,使护士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更加激发了她们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的爱岗敬业情感。其次为护士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儿童恢复病房的护士每天面对的是哭闹的患儿、苦恼的家长,患儿如果治疗效果不理想,护士都有可能成为家属发泄怨气的对象。为了减轻护士的压力,我们应坚持每月召开民主生活会,护士把在工作中的压力释放出来或者平时护士间存在误会或矛盾,也借助民主生活会,使矛盾通过良好的沟通化解。当工作出现差错时,执行惩罚要注意以事论事,对事不对人,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当事人分析原因,把差错作为宝贵的经历让全体护士分享,举一反三,降低同类事件的发生机会,让消极事件发挥积极作用。明确护理职责及理念,护士是患者的管理者、指导者,护理工作的实施者,护理管理者只有在保证其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护士长应确立明确的护理职责和护理理念,能够深入到每个护理人员的心中,使他们有明确的工作方向,用精神力量鼓励护士。工作制度规范化合理规范的工作制度是实行人性化管理的最基本、最先决的条件。规范的工作制度又是建立在公平、科学、高效、全面的基础之上。作为管理者要有光明磊落、公正决断的作风;在制订制度上,要体现群策群力;在执行制度时,要公平、公正;这样才能树立人性化管理制度的权威。树立自觉性、正义感。人际关系和谐化护士每天要面对的是患者的病痛,甚至是死亡,因而,没有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难以支撑的。护士管理者要经常教导,以便护士能够有好的心态去面对医护、护患、护护关系。护理管理者可为他们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解决冲突和缓解压力,引导其进行换位思考,确保人际关系的和谐。

3结果

通过实行以上的举措,护士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人性化高质量的服务,提高了患儿及家长治疗的信心,减少了患儿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约了治疗费用,受到了患儿及家长的好评。同时,患儿与其家长对医院的满意度有了显著的提升。护士的工作质量提高,赢得了患儿与其家长的赞扬。

儿童康复护理篇2

在儿童康复病房中的病人都是小孩,故应该根据小孩的心理特点。护士着装应该以患儿喜爱的色彩,病区病房走廊墙壁挂上精美的卡通图片、色彩鲜艳的气球、彩带,使病区气氛活泼、充满童趣。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和谐、轻松的护患交流氛围。同时为他们设置较为宽广的活动区域,并在其中设置一些简单的娱乐设施。在病房走廊醒目的区域放置小朋友生活照、手工制作、绘画等专栏,在称呼上也改变以往用床号代替的生硬做法,用温馨、亲切的称呼取代,对患儿则用充满爱心的“宝宝、乖乖、宝贝”等称呼,使患儿就像在家或幼儿同一样。为了适应病房中的患儿的个体需求,建立相关的护理管理制度。例如,病房的物品放置要以患儿需求为原则,可摆放患儿喜爱的图书、玩具等,但室内物品放置要整洁。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为患儿提供自己所喜欢的饮食,满足不同患儿的口味,在病区配备了微波炉,方便家长使用。顺应患儿的睡眠习惯,有习惯晚睡晚起或开灯睡觉者,可以住单人病房,与他人共住同一病房时,要互相照顾,以不影响患儿休息为原则。总之一切以方便患儿为主。在儿童康复病房中的患儿,都带有一定的生理缺陷。这些患儿都会有较强的自尊心,在护理时护理人员一定要尽量不要提及患儿的病症,以免引起患儿的反感。同时还要对患儿的心理进行疏导,帮他们建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根据患儿的性格和需求,强化“体贴”服务采取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患儿及家长选时间,患儿及家长选护士,特护选护士。在进行各项操作前要先接近患儿,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减轻他们的陌生感,操作时尽量缩短操作时间,减轻患儿的恐惧感,操作后鼓励患儿。突出人性化服务需求,满足患儿及家长安排护士或家长每日下午有计划地组织活动,如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在节日或患儿生日时,送上小礼物、贺卡、生日蛋糕等,这样就活跃了患儿的病房生活。住院期间的饮食是个最难解决的问题,为住院病人提供自助式厨房,自己加工改善伙食,即能解决患儿的营养问题又能杜绝在病房用电器加工带来的安全隐患。

2对护士的人性化管理

护士是实施人性化护理的主体,直接决定着人性化护理成效。在对患儿实行人性化护理的同时,对护士也应该实行人性化管理。首先护士长关心和体贴护士,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对护士以公正、公平、待人宽、管理严为原则;生活上多一份关心和理解,如为护士申请住房、操办婚事、给老护士协调工作、合理分岗;对家庭贫困护士组织援助等。因此多元化关怀缓解了护士的心理压力,使护士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更加激发了她们的工作热情,增强他们的爱岗敬业情感。其次为护士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儿童恢复病房的护士每天面对的是哭闹的患儿、苦恼的家长,患儿如果治疗效果不理想,护士都有可能成为家属发泄怨气的对象。为了减轻护士的压力,我们应坚持每月召开民主生活会,护士把在工作中的压力释放出来或者平时护士间存在误会或矛盾,也借助民主生活会,使矛盾通过良好的沟通化解。当工作出现差错时,执行惩罚要注意以事论事,对事不对人,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当事人分析原因,把差错作为宝贵的经历让全体护士分享,举一反三,降低同类事件的发生机会,让消极事件发挥积极作用。明确护理职责及理念,护士是患者的管理者、指导者,护理工作的实施者,护理管理者只有在保证其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护士长应确立明确的护理职责和护理理念,能够深入到每个护理人员的心中,使他们有明确的工作方向,用精神力量鼓励护士。工作制度规范化合理规范的工作制度是实行人性化管理的最基本、最先决的条件。规范的工作制度又是建立在公平、科学、高效、全面的基础之上。作为管理者要有光明磊落、公正决断的作风;在制订制度上,要体现群策群力;在执行制度时,要公平、公正;这样才能树立人性化管理制度的权威。树立自觉性、正义感。人际关系和谐化护士每天要面对的是患者的病痛,甚至是死亡,因而,没有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难以支撑的。护士管理者要经常教导,以便护士能够有好的心态去面对医护、护患、护护关系。护理管理者可为他们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解决冲突和缓解压力,引导其进行换位思考,确保人际关系的和谐。

3结果

通过实行以上的举措,护士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人性化高质量的服务,提高了患儿及家长治疗的信心,减少了患儿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约了治疗费用,受到了患儿及家长的好评。同时,患儿与其家长对医院的满意度有了显著的提升。护士的工作质量提高,赢得了患儿与其家长的赞扬。

儿童康复护理篇3

数据显示,江苏省共摸底排查出农村留守儿童24.22万,以6-13岁年龄段儿童居多。虽然九成以上由祖父母或亲戚朋友代为监护,但目前仍有近4000名农村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监护状态。

江苏省各市县妇联为提高儿童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积极努力地探索着解决之道。扬州江都区现有孤残、单亲、留守流动等困境儿童5946人,其中存在家庭监护缺失的约1200人。村和社区建成一批“儿童快乐家园”,设有心理咨询室、爱心书屋、活动室、兴趣辅导班;在部分学校建立“青苹果之家”,针对一些问题严重的困境儿童开展个性咨询和心理调适等。近年来,该区一直将“关爱困境儿童”列为重点实事项目,建立关爱机制、落实关爱措施、发挥志愿服务作用,不断探索困境儿童家庭调查、监测、评估、干预的有效途径。

完善残疾儿童医疗康复和保障制度

残疾儿童不仅在生理方面存在着障碍,在福利方面同样存在着一个“坎”。《规划》提出,全面落实0-6岁残疾儿童免费基本康复服务和救助制度,制定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目录,建立健全残疾儿童首诊报告制度和残疾儿童数据库,逐步建立基于社区的残障儿童早期筛查与康复干预服务体系,完善以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体系,对于0-6岁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残缺儿童和孤独症儿童,逐步实现免费手术和康复辅助器具配置,基本实现康复服务训练全覆盖。

加强对流浪儿童和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救助、保护

目前,社会上的流浪儿童,以及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为数不少,然而目前全国尚没有一个法定专门机构负责接管这个特殊群体。《规划》提出,探索流浪儿童的早期预防干预机制,加强对受助流浪儿童的教育引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和医疗服务,鼓励并支持社会力量保护和救助流浪儿童。采取多元投入,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医疗、教育、就业提供制度保障。

儿童康复护理篇4

【关键词】预防接种儿童保健

1健康儿童预防接种

对丁儿童在接种疫苗前后应该注意的事项,家长应做好充分的了解和准备,下面介绍儿童任接种前后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下。

(1)家长应当详细了解《儿童预防接种证》上的所有内容,知道儿童在相应的年龄段应该接种何种疫苗,每种疫苗可预防哪种传染性疾病。与此同时家长还要知道疫苗接种次数以及接种的时间。特别值得家长注意的是那些具有一定时间限制的疫苗接种,比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须任每年的5月份进行疫苗接种。

(2)家长必须十分了解孩子的基本健康情况,是否有不利于接种疫苗的疾病在身,是否存接种疫苗前吃过药物,都应详细的告诉给孩子接种疫苗的医护人员,以便医护人员检诊确定是否接种。虽然免疫接种程序的安排是考虑到了儿童接种疫苗的最佳接种时期,但是疫苗使用说明中有明确规定的,儿童处于一些疾病状态时是不能进行疫苗接种的。例如高烧发热、急性传染病潜伏期及恢复期、过敏体质(哮喘、荨麻疹)、重症的慢性病(如活动性肺结核、心脏病、急慢性肾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血液系统病儿)、严重化脓性皮肤病、婴儿重度营养不良等症状或疾病均须暂缓接种。在接种前最近6周注射过丙种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被动免疫,也应延缓活疫苗接种,这样可以避免对所接种疫苗的下扰。

(3)家长应该了解儿童在接种疫苗后要注意的事项。一般来说,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都是安全有效的,儿童在接种疫苗后会在机体产生免疫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反应例如:发烧、扎针部位红肿,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会强一砦,出现发烧、扎针部位红肿等。接种疫苗后儿童体温在38~C以下属于正常反应,这种情况持续2、3d就可恢复正常。如果接种疫苗后持续发烧38~C以上、扎针部位红肿持续时间超出1周或者接种疫苗后身上出现皮疹等不良反应时应该立即向疫苗接种有关单位反映情况,并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对于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的反应,除了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剂外,其他药物不会影响免疫效果。现在有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接受了疫苗接种就算进了“保险箱”,肯定不可能在感染相关的传染病,这是错误的想法,任何免疫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后都不可能达到100%保证其免疫的效果,由于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不同,因此孩子接种后的免疫效果也有所不同。

2儿童保健原则

2.1婴幼儿保健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速度较新生儿时期减慢,尤其在体格发育方面。其活动范围变大,接触事物逐渐增多,智能发育较快,语言、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增强,但识别危险的能力还是不足,因此应注意防止婴幼儿出现意外创伤和中毒的事件。饮食已从乳汁转变为饭菜,因此需要注意防止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这个时期接触外界较广,而其自身免疫力比较低是传染病发病率较高时期,因此防病是此时期的保健重点。

2.2学龄前期保健学龄前这个时期的孩子体格发育速度较慢,而智能发育比较快,求知欲强,能参与较复杂的动作,能够学会照顾自己,语言和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应根据这个时期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特点,从小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劳动、和卫生习惯,为入学作好准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学龄前的孩子防病能力有所增强,但随着接触事变多,仍可能发生传染病。因此学龄期的孩子也应该做好防病预防保健工作。

儿童康复护理篇5

人文精神在儿童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儿童护理工作是一门专门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学科。在进行儿童护理时,应突出“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家庭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护理诊断为核心”的模式,将护理程序有机的贯穿于儿童的恢复健康其中。儿童在护理工作中要注意他们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征和需要,尤其在护理内容和护理技术要求方面,更是内容繁多,因此,对儿童的护理工作评估难,护士需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特点和患病儿童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这对护理工作的专业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工作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和以人为中心的关爱理念,才能适应现代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儿童护理中要体现人文精神,有助于培养自己对护理工作的关爱意识,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运用人文精神,实施人性化护理做出较大成绩。

人文精神在儿童护理中的实施

护士自身素质是护理工作人文精神的基础。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对护理工作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基础条件。作为护士直接接触患儿,护士体现着人文教育的传播,作为护士自身必须以白衣天使的角色,给儿童关爱,使患儿在心理上感受到护理工作对他的影响,使护士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的理念能够被患儿接受。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护士要注意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培养通过护理工作与患儿之间产生真挚、稳固的真挚信任的情感,护士要有责任心,要有同情心,要能与患儿友好相处的人文关怀的素质。通过与患儿的接触,将自己的人文精神和高尚情操体现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要尊重护理工作,认可护理工作的个体差异,关心护理工作,与护理工作多沟通,减轻护理工作压力。

在护理工作中实施人文精神的途径。在儿童的护理工作过程中要体现人文精神的价值。就要求护士在制定儿童护理工作的目标时,要把自己具有的人文素质体现在关爱患儿身上,在护理儿童的护理过程中渗透着人文思想。护士在儿童的护理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各种适宜的时机,将人文化的思想渗透在对患儿的关爱之中。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掌握护理工作的相关知识,应该具有与患儿和他们的父母,具有交流患儿病情的能力,要求护士必须具有:“以患儿为中心”,“以儿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并且在护理工作中贯穿关怀和照护患儿的意识,使在对儿童的护理工作中发挥关爱、接受关爱、表现关爱的精神。使护士的护理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在一起,如护士在学习儿童护理时,应强调新生儿、婴儿头部相对较重,颈肌和颈椎发育相对滞后,抱婴儿时应注意保护头部,并示范正确抱婴儿的姿势。

在儿童护理的实际操作中体现关爱。患儿需要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不仅是对疾病的护理,更重要的是要在护理工作中体现出人与人的关爱,使患儿感受到护士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对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患儿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护理工作应以追求真人文精神关注情感体验为特点,提倡尊重患儿的情感和意愿,追求护理工作的价值,追求护理工作的人性化,创建“一流服务、一流护理、一流管理”的医院,以优质的护理服务,赢得社会及人群的信赖。

儿童康复护理篇6

一、让孤儿回归家庭融入社会,积极拓展安排渠道。

儿童中最需要关注、给予特殊关爱的弱势群体。各地要依照有利于孤儿身心健康生长的原则,孤儿是指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进一步拓展安排渠道,妥善安排孤儿,让孤儿早日回归家庭、融入社会,重新享受温暖和亲情。

(一)亲属抚养。孤儿的监护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确定。孤儿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年兄姐要依法承担抚养义务、履行监护职责;鼓励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担任孤儿监护人;没有前述监护人的孤儿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孤儿合法权益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家庭寄养。由孤儿父母生前所在单位或者孤儿住所地的村(居)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的可由监护人对有抚养意愿和抚养能力的家庭进行评估。并给予养育费用补贴,当地政府应酌情给予劳务补贴。

(三)依法收养。鼓励收养孤儿。收养孤儿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规定操持。对寄养的孤儿。需要为其料理户口登记或者迁移手续的户口登记机关应及时予以操持,并在登记与户主关系时注明子女关系。

(四)机构养育。对没有亲属和其他监护人抚养的孤儿。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可在社区购买、租赁房屋,或在机构内部建造单元式居所,为孤儿提供家庭式养育,确保不能回归家庭的孤儿、弃婴得到妥善安排与良好抚育。公安部门要及时为孤儿料理儿童福利机构集体户口,财政部门要为福利机构抚养孤儿落实养育经费。

二、切实维护孤儿基本权益,健全完善保证机制。

(一)健全孤儿基本生活保证。福利机构集中养育孤儿每人每月1000元。孤儿养育规范包括伙食费、服装被褥费、日常用品费、教育费、基本医疗费和康复费,不包括儿童大病医疗救助费、寄养家庭劳务费等。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依照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和不低于省市孤儿最低养育规范的原则,确定当地的具体规范,并建立孤儿养育规范自然增长机制。各地政府要按现行筹资渠道和保障方式,统筹安排好中央、省级财政补助资金以及从城乡低保资金、财政专项补助资金中安排的孤儿基本生活保证经费,缺乏局部通过地方财政预算、公益金等多渠道筹集,确保孤儿及时足额领取基本养育费。原已享受规范加上级补助资金后逾越最低养育规范的不予消减。各级民政部门要认真核定孤儿身份,提出资金需求,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拨付,并推行社会化发放。要严格建立孤儿基本养育保证监督机制,强化资金监管,规范核拨和发放程序,实行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二)强化孤儿医疗保证。适当提高救助水平,参保参合费用通过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将符合规定的残疾孤儿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证范围,稳步提高待遇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和社会慈善组织可为孤儿投保意外伤害平安和重大疾病平安等商业健康平安或补充保险。卫生部门要对儿童福利机构设置的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室)给予支持和指导,开展孤儿身心健康教育和咨询辅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儿童福利机构卫生防疫工作的指导,及时调查处理机构内发生的污染病疫情。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要为孤儿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要定期了解和掌握外地孤儿接受健康管理情况,保证孤儿享有平安、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医疗机构要发挥优势力量采用多种形式减免孤儿医疗费用。继续实施“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

(三)落实孤儿教育保证。全面实施孤儿免费义务教育,不时提高孤儿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的孤儿寄宿生的生活补助;对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本科高校就读的孤儿,优先纳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予以资助;对孤儿成年后仍在校就读的继续享有相应政策,学校要为其优先提供勤工助学机会。要切实保证残疾孤儿受教育的权利,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孤儿,布置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对不适合在普通学校就读的视力、听力、言语、智力等残疾孤儿,布置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对不能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残疾孤儿,鼓励并扶持儿童福利机构设立特殊教育班或特殊教育学校,为其提供特殊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力度,将条件较好的寄宿制学校优先免费满足孤儿需要,将教育捐款、捐赠及公益性资助的使用优先向孤儿倾斜。

(四)完善孤儿就业保证。进一步落实孤儿成年后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帮扶有劳动能力的孤儿成年后实现就业。要提供针对和就业援助,将成年后就业困难且符合条件的孤儿纳入就业范围,依托基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解就业需求,按规定落实好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免费职业介绍、职业介绍补贴和社会平安补贴等政策,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促进有劳动能力的孤儿成年后就业。鼓励自主守业,对符合条件的成年孤儿,要给予场地布置、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守业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孤儿成年后就业困难的优先布置到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就业。

(五)推进孤儿住房保证。优先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计划,资金补贴、建设规范、社工组织、质量平安监管、技术服务等方面优先予以资助,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要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和当地村民协助其建房。居住在乡村的孤儿成年后,符合乡村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保障条件的要积极做好住房保证和服务工作;符合领取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条件的孤儿家庭,要做到应保尽保。对有房产的孤儿,监护人要协助其做好房屋的维修和保护工作。

三、提升孤儿专业保证水平,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

(一)不时改善儿童福利机构条件。十二五”期间。加速推进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和市残疾儿童托养中心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功能,为孤儿提供保证服务。各县市可独立设置儿童福利机构和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及残疾儿童托养中心,并根据实际需要配备抚育、康复、特殊教育必需的设备器材和救护车、校车等,不时完善儿童福利机构养护、医疗康复、特殊教育、技能培训、监督评估等功能。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维修改造及有关设备购置,所需经费由财政预算、公益金、社会捐助等多渠道解决。发展改革部门要充分考虑儿童福利事业发展需要,统筹安排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项目,不时改善儿童福利机构条件。

(二)配强儿童福利机构工作力量。科学设置儿童福利机构岗位。切实加强孤残儿童护理员、医护人员、特教教师、社工、康复师等专业人员培训。要整合现有儿童福利机构从业人员队伍,并积极发明条件,通过购买服务和配置公益性岗位、社会化用工等多种形式,空虚儿童福利机构工作力量,提升专业化、规范化服务水平。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对儿童福利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倾斜政策。要将儿童福利机构中设立的特殊教育或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医护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工作纳入教育、卫生系统职称评聘体系,结构比例、评价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教育、卫生部门举办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要主动吸收儿童福利机构相关人员参与。积极推进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资格制度建设,支持开发孤残儿童护理员教材,设置孤残儿童护理员专业,对孤残儿童护理员进行培训。

(三)充分发挥儿童福利机构的作用。儿童福利机构是孤儿保证的专业机构。儿童福利机构要及时收留抚养,确保孤儿居住有定所、生活有着落。要发挥儿童福利机构的专业优势,为亲属抚养、家庭寄养和义务代养的孤儿提供生活抚养、肢体康复训练、心理校正、特殊教育等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各县市区民政部门要依托福利机构设立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有条件的县市,应独立设立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落实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可受所属民政部门委托,负责为社会孤儿和社会残疾儿童、乡村贫困家庭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及乡村流浪儿童建档造册,对其养育状况进行定期巡查和监督评估,对监护人进行指导和培训;负责孤儿及其他困难儿童权益的相关事务,协助所属民政部门与财政、卫生、教育、人社、住建等部门协调沟通,落实孤儿医疗康复、教育、住房及成年后就业等相关优惠政策,为孤儿及其他困难儿童生长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

四、推动孤儿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强化组织领导保证。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孤儿保证工作。健全“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孤儿保证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孤儿保证工作中存在实际困难和问题。民政部门要发挥牵头部门作用,切实加强孤儿保证工作能力建设,空虚儿童福利工作力量,强化对儿童福利机构的监管,建设好全市儿童福利信息管理系统。财政部门要建立稳定的经费保证机制和自然增长机制,将孤儿保证所需资金纳入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资金预算,通过财政拨款、公益金等渠道安排资金,切实保证孤儿的基本生活和儿童福利专项工作经费。发改、教育、公安、司法、人社、住建、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要将孤儿保证有关工作列入职责范围和目标管理,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措施,抓好落实。

儿童康复护理篇7

关键词:康复训练;脑瘫患儿;临床效果

通常对于存在脑瘫病症的儿童来讲实际的康复训练不能仅仅是集中在按摩以及针灸这样的传统训练中,还应该增加语言运动等方面的良好训练,进而最大化帮助患儿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实际选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存在脑瘫病症的88例儿童患者作为实际研究对象,该88例儿童患者中有47例男性儿童以及41例女性儿童。患病儿童在年龄方面集中在6个月~4岁。其中存在痉挛型病症患儿为23例,存在手足徐动型患儿则为30例,存在肌张力低下型患儿则为27例,还有8例儿童则属于混合型病症。依据奇偶分配方式将该88例患儿分为数量相同的两小组,分别是综合组以及常规组,每组各分配患儿44例。

1.2方法

1.2.1常规组康复训练医护人员对患儿给与常规性的康复训练,主要是包含了按摩以及针灸两方面[2]。①按摩:医护人员通过利用较为轻柔的按摩力度对患儿关节区域以及肌肉给与良好的按摩,同时配合一定的牵伸活动进而有效降低患儿实际肌张力;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肌肉活动的增强按摩需要在按摩力度上进行加强,并配合良好的关节制动。按摩手法主要是集中在拿、提、搓和揉这四种。②针灸:针灸主穴是“四神聪透百会”[3]。上肢穴位主要是集中在“外关穴”以及“曲池穴”和“内关穴”这三大穴位;下肢穴位则主要是集中在“三阴交穴”以及“足三里穴”和“太冲穴”等穴位;而头针则需要选择患儿感觉区以及语言三区、二区和运动区[4]。

1.2.2综合组康复训练在常规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①运动训练,主要是建立在Bobath技术基础上通过对儿童循序渐进实施低难度以及中等难度和高难度训练来有效提高儿童运动功能[5],其中低难度训练主要是指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头部以及翻身和坐位平衡、爬行等方面的良好训练;中等难度训练则主要是指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单膝立位以及辅助站立和立位保持等方面训练;而高等难度则指医护人员对进行步行以及立位平衡等方面训练[6]。②语言训练,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事物操作以及语言符号理解和相应的手势符合理解方式来不断的扩大患儿实际词语量,该种训练需要进行1~2次/d,训练时间最好保证在55~60min/次,通常1个疗程时间为2个月[7]。③高压氧舱训练,医护人员通过该项训练增加患者实际血氧分压以及血氧实际含量,其中压力需要控制在0.05~0.1kpa,稳压需要保证在30~35min,通常1个疗程时间为10d[8]。

1.3评定指标本研究涉及评定指标主要是集中在GmFm数值以及综合功能评分以及显效率3个方面[9]。

1.4统计学方法利用计算机spss11.0软件对两组患者相关数据给与严格统计分析[10]。

2结果

2.1综合组以及常规组患儿训练前后GmFm数值对比本研究中综合组患儿在实施综合型康复训练方式基础上相较于常规组而言其GmFm数值训练之后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由此也能够看出综合训练方式的实际有效性,见表1。

2.2综合组以及常规组训练之前之后综合功能评分本研究中综合组以及常规组患儿实施了不同的康复训练方式,两组训练综合功能的实际评分具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其中综合组训练增加值为(17.0±2.4),而对照组训练实际增加值为(9.5±4.1),见表2。

2.3综合组以及常规组治疗显效对比本研究中综合组通过良好的训练治疗44例患儿中有40例患儿康复训练显效,4例患儿康复训练有效;而常规组通过训练治疗后44例患儿中有30例患儿康复训练显效,8例患儿康复训练有效,还有6例患者康复训练无任何效果。由此看出两组患儿实际康复训练显效率之间具有较大的对比差距,见表3。

3探析

本研究中综合组患儿在实施综合型康复训练方式基础上相较于常规组而言无论是GmFm数值还是综合功能实际评分都具有明显的对比差距,此外综合组通过良好的训练治疗实际训练显效率高达90.1%,而常规组实际训练显效率仅仅为68.1%由此看出两组患儿实际康复训练显效率之间具有较大的对比差距。总结来讲对于存在脑瘫病症的儿童给与良好的综合型康复训练能够起到较好的实际康复效果,因而可以将该种综合型康复训练在后续临床中进行大量宣传以及广泛应用进而使更多的脑瘫病症儿童受益。

参考文献:

[1]于海波,曾超高.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2:119-122

[2]周治球.康复中心与家庭结合作业疗法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J]现代医院,2015,09:150-151

[3]o国俊.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1:4-6

[4]袁莺.三位一体康复模式对脑瘫患儿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13:74+32

[5]刘纳娥.早期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损伤综合征及脑瘫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10:77-78

[6]李水琴.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02:185-187

[7]琚国胜.对脑瘫患儿进行中西医结合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1:37-38

[8]徐群英.小儿脑瘫后的康复训练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25:145-146

儿童康复护理篇8

关键词:护理实践“人本位思想”优质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71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22-02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全国各级医院根据卫生部的要求开始积极贯彻执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护理实践中推行人本位优质护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开展护理工作,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加强医护人员的基础护理能力训练,全面提高医疗护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实行人本位优质护理服务,不仅有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提升医院整体形象。本文主要针对儿童护理中的“人本位”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进行分析探讨。

1“人本位”优质护理服务

“人本位”思想在医疗护理服务中强调诊断、治疗、护理、康复、服务等环节在患者治疗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医院不仅仅要关注病人的手术治疗效果,还要加强对病人的术后的康复观察。“人本位”思想在护理实践中能够避免过度治疗,强调注重病人的康复和整体护理。通过贯彻人本位优质护理服务,有效提高了医疗安全,降低医疗风险,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恢复,提高病人对医院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2“人本位”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2.1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医院应该合理安排医护人员,按照标准护士配备原则,科学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将医护人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划分,每个小组设一个组长,负责小组成员日常工作的监管,小组组长需要负责本组所有患儿的身体康复情况。每个护理人员负责具体的患者,即负责患儿住院期间的所有流程的治疗护理工作。

2.2实行层级管理制度。病房应该实行分层管理,为每一级医护人员制定明确的护理职责范围,主管护士要对其所负责的患儿提供全程无间断的护理服务,保证每一名患儿身边都有医护人员护理,做到每两名患儿至少有一位医护人员进行随时护理。

2.3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针对儿童患者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儿童病房的环境布置应该要符合儿童患者的需要。如儿童患者一般比较好动,活动性强,儿童病房区可以设置一些简单安全的活动设施,供患儿在康复期间玩耍,帮助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在病房的墙上可以装饰一些可爱的动物图片或花草,病房里配备电视机,为患儿播放动画片,窗帘和被褥统一采用卡通花色,尽可能地是病房充满温馨的感觉,让患儿感受到家的温暖,帮助消除患儿的不安情绪,医护人员的服饰可以改为暖色系,避免患儿产生恐惧心理。在病房设置便捷的传呼装置,病房走道里设置信息栏,走廊墙上张贴一些爱心提示和祝福语,帮助拉近医护人员与患儿家属的距离。

2.4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

(1)服务观念的转变:医院在对患儿进行康复治疗时,必须坚以人为本,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将优质护理理念渗透到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努力为患者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用真诚的心态去关心患者,为患者服务,增进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每月进行一次“优质护理工作”评比,并对服务工作最佳者给予奖励,激发其他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

(2)服务角色的转变:在工作过程中,要始终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最好最周到的服务,用心去服务每一位患者,赢得患者的理解和信任。

(3)服务方式的转变:改善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采取“多层次、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方式,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如病友联谊会、免费心理咨询等,帮助患者更好的进行康复治疗。

2.5加强患者健康指导工作。

(1)在患儿的整个住院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应该为患儿及患儿家属普及健康知识教育,内容应涉及疾病预防、健康饮食、用药指导等方面,在病房放置相关杂志和书籍资料,并定期更新。

(2)在进行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时,要充分考虑患儿及其家属的知识文化水平,采取合适的方法对其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同时也要注重与患儿家属的沟通,可以利用每个月的公休日,在医院举办患儿家属见面会,积极与家属进行沟通,帮助他们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通过双方的沟通,医护人员也能更加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和性格,从而更好地做好护理服务工作。

2.6完善后勤保障工作。医院可以派专门人员进行领物、送标本等非护理工作,让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为病人服务。在科室内应该配备微波炉、电吹风、手推车、洗漱用品等,最大程度方便患儿住院期间的日常生活需要。

2.7加强与患儿之间的沟通。儿童生性活泼,枯燥的住院生活往往会使患儿产生急躁不安的情绪,并且在陌生环境中患儿容易产生不安的心理,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多与患儿进行沟通,了解患儿的心理,帮助患儿缓解紧张恐惧的心理。医护人员与患儿进行沟通时,要注意语调和缓温柔,面带笑容,避免患儿产生心理压力,可以通过患儿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拉近与患儿之间的距离,使患儿能够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接受康复服务。

2.8加强专业化护理。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对患儿康复治疗过程中的病情观察与评估,根据患儿的实际康复情况制定护理工作,如对患儿何时可以下床自由活动,什么阶段该吃什么样的食物等,优质护理人员应该根据病人的实际恢复情况来进行相对应的护理工作,实行专业化护理。以人为本的优质护理应该始终以患者的真实需求为工作重心,帮助病人更好的进行康复工作。

3结语

“人本位”优质护理思想能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加深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使患者更加理解和信任医护人员,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让患者在享受护理服务的同时,更好更快地康复。

参考文献

[1]温贤秀,孟宪东,杨俊华.优质护理服务对护理科研工作的推动作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06)

儿童康复护理篇9

《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

儿童发展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关系社会公平公正,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儿童健康、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儿童生存、发展和受保护的权利得到有力保障,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但总体上看,我国儿童事业发展还不平衡,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4000万儿童,在健康和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贫困地区儿童发展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促进贫困地区儿童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坚持儿童成长早期干预基本方针,以健康和教育为战略重点,以困难家庭为主要扶持对象,加大统筹协调、资源整合和推进发展力度,实行政府直接提供服务和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切实保障贫困地区儿童生存和发展权益,实现政府、家庭和社会对贫困地区儿童健康成长的全程关怀和全面保障。

(二)实施范围。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80个县从出生到义务教育阶段结束的农村儿童。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儿童发展整体水平基本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保障母婴安全。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30/10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2‰和15‰。出生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保障儿童健康。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降低到10%以下,低体重率降低到5%以下,贫血患病率降低到12%以下。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并保持在90%以上。中小学生体质基本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特殊困难儿童的福利、关爱体系更加健全。

――保障儿童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教育总体质量、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

二、主要任务

(一)新生儿出生健康

1.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落实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推进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等项目,做好孕期产期保健,逐步开展相关的免费筛查、诊断试点项目,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苯丙酮尿症、听力障碍等疾病筛查服务,加强儿童残疾筛查与康复的衔接,提高筛查确诊病例救治康复水平。

2.加强孕产妇营养补充。开展孕前、孕产期和哺乳期妇女营养指导,制定孕产期妇女营养素补充标准,预防和治疗孕产妇贫血等疾病,减少低出生体重儿。

3.加强孕产妇和新生儿健康管理。加强高危孕妇的识别与管理、早产儿的预防与干预,提高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率。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做好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加大贫困地区孕产妇住院分娩保障力度。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及网络。

4.加强优生优育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公益广告、集中教育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新农村新家庭计划”等宣传活动。结合基本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针对贫困地区儿童发展特点,设计开发优生优育等方面的出版物和宣传品。教育、卫生计生部门要共同组织开展学生青春期教育。残联、卫生计生部门要共同组织开展残疾预防宣传活动。通过现场专题讲座、远程教育和多媒体专题辅导等方式,向育龄群众和孕产妇传授优生优育专业知识。

(二)儿童营养改善

1.改善婴幼儿营养状况。倡导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加强母乳喂养宣传及相关知识培训。扩大贫困地区困难家庭婴幼儿营养改善试点范围,以低保家庭、低保边缘家庭为重点,逐步覆盖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680个县,预防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

2.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机制。各地要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管理责任和配套政策,切实加强资金使用和食品安全管理。因地制宜新建或改扩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伙房或食堂等设施,逐步以学校供餐替代校外供餐。继续支持各地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实际,以多种方式做好学前教育阶段儿童营养改善工作。

3.提高儿童营养改善保障能力。建立儿童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营养改善技能培训,提高预防儿童营养性疾病指导能力。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食堂从业人员及学生家长的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及其家庭形成健康饮食习惯。鼓励社会团体和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儿童营养改善行动。

(三)儿童医疗卫生保健

1.完善儿童健康检查制度。对儿童生理状况、营养状况和常见病进行常规检查,建立儿童体检档案,定期对身高、体重、贫血状况等进行监测分析。将入学前儿童健康体检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提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中小学生健康检查基本标准进行体检,所需费用纳入学校公用经费开支范围。

2.加强儿童疾病预防控制。切实落实国家免疫规划,为适龄儿童免费提供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服务,开展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脊髓灰质炎、麻疹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补充免疫或查漏补种工作。落实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节病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地方病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要加强新生儿健康和儿童疾病预防服务,加强儿童视力、听力和口腔保健工作,预防和控制视力不良、听力损失、龋齿等疾病发生。

3.提高儿童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全民参保登记等措施,使制度覆盖全体儿童。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逐步提高儿童大病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儿童医疗救助力度,做好与大病保险制度、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衔接,进一步提高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唇腭裂、尿道下裂、苯丙酮尿症、血友病等重大疾病救治费用保障水平。

4.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妇产医院、儿童医院、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儿科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儿童常见病诊治、现场急救、危急重症患儿救治和转诊能力。加强助产技术、儿童疾病综合管理、新生儿复苏等适宜技术培训和儿童临床疾病诊治及护理培训,提高妇幼保健人员、计划生育技术人员和医护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寄宿制学校或者600人以上的非寄宿制学校要设立卫生室(保健室),配备人员器材。县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5.保障学生饮水安全和学校环境卫生。结合实施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多渠道加大投入,统筹考虑和优先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学校饮水问题,实现供水入校。对无法接入公共供水管网的学校,就近寻找安全水源或实行自备水井供水。定期检测学校饮用水,保障水质达标。加强农村学校卫生厕所、浴室等生活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健康生活环境,从小培养文明生活习惯。

6.加强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器材配备,在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统筹规划学校体育设施。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严格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大力开展符合农村特点的体育活动和群众性体育项目竞赛。建立健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重点加强对留守儿童和孤儿、残疾儿童、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辅导。加强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设,使每一所学校都有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中加大对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补充和培训力度。

(四)儿童教育保障

1.开展婴幼儿早期保教。依托幼儿园和支教点,为3岁以下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服务。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早期保教知识,鼓励媒体开办公益性早教节目(栏目)。建立城乡幼儿园对口帮扶机制,组织专家和有经验的志愿者到边远地区开展科学早教服务。

2.推进学前教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多种形式扩大贫困地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加大中央财政学前教育发展重大项目、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和省级学前教育项目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倾斜支持力度。扩大实施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在人口分散的山区、牧区设立支教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动员社会力量招募大中专毕业生志愿者开展巡回支教,中央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在需要的民族地区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地方政府要依法落实相关政策,稳定贫困地区幼儿园教职工队伍。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3.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明确各地巩固义务教育目标,将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分解落实到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并作为教育督导重点内容。推动各地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的时间表、路线图,解决农村义务教育中寄宿条件不足、大班额、上下学交通困难、基本教学仪器和图书不达标等突出问题。支持各地制定实施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统筹教师聘任(聘用)制度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教师合理流动、对口支援等政策,系统解决贫困地区合格教师缺乏问题。对已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地方,中央财政予以奖补。综合考虑提高教育质量、物价上涨、信息化教育和学生体检等需要,适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4.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各地要结合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贫困村信息化工作,积极推动为贫困地区中小学接入宽带网络。将校内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学校新建、改扩建和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建设内容。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建立面向农村的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范围,提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

5.保障学生安全成长。学校要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和家长的安全教育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信息通报报告制度,落实校园安全责任制。改善学校安全条件,建设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围墙、栅栏等设施,加强视频监控、报警设施和安全防护设备的配备,落实专门人员做好相关工作。寄宿制学校要完善教师值班制度,配备必要的生活管理教师,落实学生宿舍安全管理责任。预防和控制儿童意外伤害。对儿童人身伤害案件依法从重查处。采取就近入学、建设寄宿制学校、发展公共交通、提供校车服务等措施,方便学生安全上下学。净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维护学生安全和校园稳定。

(五)特殊困难儿童教育和关爱。

1.完善特殊困难儿童福利制度。重点支持在人口较多和孤儿数量多的县(市)建设一批儿童福利院或社会福利机构儿童部。探索适合孤儿身心发育的养育模式,鼓励家庭收养、寄养和社会助养。落实好为孤儿、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的政策,探索建立其他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为0~6岁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补贴。保证适龄孤儿进入相应的学校就读,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孤儿寄宿生全面纳入生活补助范围。推进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基本实现每个地级城市都建有一所专业化残疾人康复机构,并配备儿童听力语言康复、智力康复、孤独症康复、脑瘫康复等设施。

2.保证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逐步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残疾学生实行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等政策,进一步加大残疾学生资助力度。按实际需求配足配齐特殊教育教师,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倾斜政策,逐步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积极创造条件,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鼓励农村残疾儿童就近接受教育。积极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个残疾儿童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学校和医疗机构要相互配合推进医教结合,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和保健。建立和完善服务机制,统筹学校、社区和家庭资源,在有条件的地区为不能进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服务。支持和指导儿童福利机构特教班建设,落实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教师的相应待遇。

3.完善儿童社会保护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现有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制度的作用,探索建立儿童社会保护“监测预防、发现报告、帮扶干预”反应机制,推动建立以家庭监护为基础、社会监督为保障、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将儿童保护纳入社区管理和服务职能,动员社区学校、幼儿园、医院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儿童保护工作。各地可结合实际,依托城乡社区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儿童活动场所。建立儿童社会保护工作机制和服务网络,将救助保护机构扩展为社会保护转介平台,面向社会开展儿童权益保护服务,最大限度改善困境儿童生存状况。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努力消除使用童工等违法行为。

4.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就学、生活和安全需要。学校对留守儿童受教育实施全程管理,注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亲情关爱,及早发现和纠正个别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强化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监护责任并提高其监护能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引导外出务工家长以各种方式关心留守儿童。依托现有机构和设施,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组织乡村干部和农村党员对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关爱服务。开展城乡少年手拉手等活动,支持为农村学校捐建手拉手红领巾书屋,建设流动少年宫,丰富留守儿童精神文化生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整体规划和资源整合。在与现有规划、政策、项目等充分衔接基础上,按照整合资源、集中财力、聚焦重点的原则,统筹规划贫困地区儿童发展政策,充分利用一般性转移支付、现有项目资金、对口支援项目等,按照规划目标集中调配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儿童发展。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把规划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纳入本部门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并给予优先安排。

(二)落实经费投入和管理。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家庭合理分担的贫困地区儿童发展经费投入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进一步加大儿童发展投入力度。对支持儿童发展的社会公益项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加强协调支持,依法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用于贫困地区儿童发展的各项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儿童发展专项资金和政府购买服务经费的审计。财政部门要加强经费监管和绩效考评。加大资金管理使用公开力度,接受社会监督。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采取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儿童发展项目,对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企业等承担,并和社会公益项目有机结合,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程序,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以竞争择优的方式确定承接主体,并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购买儿童健康、教育、福利、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严格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管理,在既有预算中统筹安排,以事定费,规范透明。

(四)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积极引导各类公益组织、社会团体、企业和有关国际组织参与支持贫困地区儿童发展。鼓励志愿者到贫困地区开展支教、医疗服务和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与家庭、社区的沟通,鼓励家长参与儿童发展项目的实施。

四、组织实施

(一)落实地方政府责任。贫困地区儿童发展工作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实行地方为主、分级负责、各部门协同推进的管理体制。省级政府负责统筹组织,制订实施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地市级政府要加强协调指导,督促县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明确责任分工,细化政策措施。县级政府要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落实各项具体政策和工作任务,创新管理和运行方式,切实提高支持政策和项目的执行效率。

(二)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发展改革部门要将贫困地区儿童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贫困地区妇幼保健和儿童医疗、教育、福利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部门要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加强经费监管。教育、卫生计生、民政、公安、工业和信息化、水利、扶贫、妇儿工委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并加强协调和指导。妇联、共青团、残联等单位要积极参与做好促进儿童发展各项工作。

儿童康复护理篇10

【摘要】小儿肺炎,这种病是儿科疾病中,最容易危及小儿生命的疾病之一。通过总结分析护理工作,在小儿肺炎康复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因此对小儿肺炎患者一定要进行细心护理,才能达到有效地康复的效果,使这些病患中的儿童,能够尽快远离死亡的边缘,走向一条康复的道路,可以说对于小儿肺炎的护理工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亲人,只有真正负起责任来,才会使这些患者能够看到希望的曙光。本文主要针对小儿肺炎的一些症状,来阐述一些护理措施,为医护小儿肺炎提供了一些良好的护理方法。

【关键词】小儿肺炎;护理;康复;措施

引言:小儿肺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的多发病,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小儿肺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喘、呼吸困难等,这些病发症状是促使小儿肺炎的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儿科患病首位[1]。由于小儿患者不能主动准确表达自己的病情,无法准确地向医生或者家长传达出自己所患病情的症状,往往容易影响诊断的结果,错过最佳的治疗期,致使小儿从急性肺炎发展成为慢性肺炎,所以对于小儿的治疗和护理工作都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小儿在患病期间,给予完善的护理,都能够有效的控制肺炎的扩展,降低患儿的死亡率,加快患儿身体的康复。

一对小儿肺炎的调查统计分析

小儿肺炎,这种病是儿科疾病中,最容易危及小儿生命的疾病之一。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于小儿肺炎的患者进行统计,全世界每年都会有350万多例的儿童,从年龄上统计上以5岁儿童为界限,小于5岁的儿童,死于肺炎的比例占儿童总死亡率的28%。在我国每年对小儿肺炎的统计中,小于5岁儿童,每年因为患肺炎死亡约35万例,能够占到全世界儿童肺炎总死亡数的10%。因此,需要积极地采取医疗和护理措施,尽最大的努力降低小儿肺炎的死亡率,这将是21世纪医学发展史的一项重要义务[2]。所以在治疗小儿肺炎进程中,实施良好的护理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次对小儿肺炎的在以医院为范围进行的调查中,医院共发放调查表120份,实际回收120份,应答率100%。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为,本院医护人员30例,小儿肺炎患者40例,患者家属50例。问卷调查项目及结果见表1。

调查项目例数正确率(%)错误率(%)

治疗要想效果好,需要优秀的护理10093.46.6

只要治疗效果好,没有护理也可以10067.532.5

可以没有护理工作10092.77.3

护理工作必须具备10096.43.6

通过以上对于小儿肺炎的调查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小儿肺炎的护理工作势在必行,只有在精心的护理下,小儿肺炎的患者才能达到有效地康复,可以说的临床观察中,对于小儿肺炎的患者的护理工作,需要医护人员精细的管理,对待患者要能够做到细心地呵护,使这些病患中的儿童,能够尽快远离死亡的边缘,走向一条康复的道路,可以说对于小儿肺炎的护理工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亲人,只有真正负起责任来,才会使这些患者能够看到希望的曙光,可以说在儿童康复的道路上护理工作功不可没,下面就如何做好小儿肺炎的护理工作进行以下的探讨。

二对于小儿肺炎相关护理措施

1、1促进患儿的肛管排气的护理

在对小儿肺炎患者进行护理时,需要置将患儿的身体处于半卧位置,也可以将抬高床头,尽量避免患儿氧的消耗,在进行给氧时,需要根据患儿缺氧的程度,决定氧流量的大小,以及供氧的次数。需要按照医嘱给对于患儿给予抗感染药物,来消除患儿的肺部炎症,并观察药物疗效[3]。处理患儿的腹胀一定要及时,以免影响患儿的呼吸,可以选用松节油或者一些中药热敷患儿腹部,促使患儿的肛管排气。这种护理方式能够促进患儿肠蠕动,消除患儿的腹胀,缓解患儿的呼吸困难。

2防止患儿的呼吸道困难进行护理

对于患儿的呼吸道的护理,是小儿肺炎患者的处病患工作的关键所在,能够减免患儿呼吸困难,避免因为呼吸困难而导致死亡的发生,这就需要在室内保持适当的温度,这就需要在护理工作中鼓励患儿多饮水,防止痰液因为黏稠而不易咳出,要能够不断地帮助患儿进行翻身、拍打后背、引流等,能够促使患儿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排出,还可以利用给予超声雾化吸入的护理方法,来稀释痰液的咳出,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使患儿避免因为呼吸道困难而出现的危险。

3避免患儿出现心力衰竭的护理

对于小儿肺炎的患者,在护理工作中一定要让患儿保持安静休息,能够以半卧位,减少外在的刺激,保持他们内心的平静,必要时还要遵照医嘱点滴镇静剂。在点滴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住对患儿的输液速度,一般的滴液速度应该控制在每小时5m1/kg,并且要密切地观察病情,防止患儿出现心力衰竭的意外。如果在护理过程中,患儿突然出现呼吸加快、心率加速、心音低钝、颈静脉喷张等症状时,就需要及时地通知医生,对患儿必须按照心力衰竭进行护理。

4发现患儿并发症及时进行处理

在对小儿肺炎的护理过程中,如果发现患儿体温发热,并且出现高烧持续不退,或者出现退烧了之后马上又升高的反复症状,这些病症能够促使患儿出现呼吸困难,频繁咳嗽,能够咳出脓性痰,这些症状提示患儿有可能并发了肺脓肿疾病[4]。如果在护理患儿的过程中,患儿突然出现剧烈咳嗽、胸痛、胸闷、发绀、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脉率加快等病症时,就需要考虑到患儿,极有可能患上了并发解性脓胸,以及脓气胸的可能,必须要及时地采取应有的护理措施。

总之,通过对于小儿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发现儿童的年龄越小,小儿肺炎的发病率就会越高,而且病情也会较重。由于患儿的年龄小,对于自己的病情无法使用更多的语言进行描述,这就需要医护人员提升自己的责任心、能够不断地以敏锐的观察能力,来准确地判断患儿所处的病情的状态,能够不断地根据患儿的精神状态、呼吸频率、体温等症状,来判断病情的发展过程,能够及时地协助医生进行护理,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的护理优势,做到精心喂养、周到护理、细心呵护,使患儿能够及早地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晋澍华.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1,(09)11-12.

[2]耿卓莉.常见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护理总结[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07)7-8.

[3]李秋荣.小儿肺炎的护理体会[J]工企医刊,2010,(05)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