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识进校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3:41

法律意识进校园篇1

关键词:校园安全;安全事件;综合治理;律师;职能作用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278-02

近年来,校园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校园安全的维护成为教育管理工作中刻不容缓的问题,许多地区采取了种种措施保障校园安全,但这些措施也仅局限于校内的治安管理,治理效果不十分明显,因为校园管理者并没有完全和社会各部门进行配合,没有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治理的广泛作用。律师作为社会法律工作者,依法维护校园安全也是工作职责之一,校园管理者和律师应当在校园安全的综合治理中积极配合,以充分发挥法律工作者的职能作用,以协助和配合校园安全这一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一、校园安全

校园安全,可以从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方面来进行定义。从广义上说,校园安全的主体应该为全体社会公民和学校等单位团体,狭义上的校园安全主体一般指在校学生、教职工。而校园安全的客体包括了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人格等权利,以及学校公共财物的财产权利,当然也应该包括校园文化资产的权益。校园安全的内容应该是对涉及校园人、财、物、校园文化等人身和财产权益综合安全的保护。目前,中国对校园安全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学生人身安全,而对于教职工安全、学校公共财产安全等一般不列入重点监测的范围,对于校园文化资产的监控更不被作为校园安全的内容,这种做法显然不能有效保护校园安全。

既然校园安全的范围如此宽泛,那么校园安全的建设原则应包含如下内容:

1.以人为本原则。它主要指生命权。在物权、债权、生命权等各项权利中,生命权毋庸置疑应该是最为重要的权利,它是生命主体享有一切权利的前提。校园安全所涉及到的内容是很复杂的,但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该以保护校园安全主体的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这是校园安全建设的首要原则。

2.预防为主原则。在整个校园安全建设和管理中,安全事件发生后只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损失降低到最小,这样无法有效的从根本上制止校园危险事件的发生。所以校园安全建设应该秉承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分析一些危险隐患产生的原因和一些初期的迹象,防患于未然,将安全隐患消灭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从源头上防止校园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3.综合治理原则。校园安全是个综合治理工程,它涉及面较广,包括了人、财、物、意识等各个层面中与校园有关的内容,这些都是与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比如,校园公共财物的维护、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校园网络安全、校园相关产权的保护等等。所以校园安全需要全面兼顾,综合治理,才能真正确保校园的安全。

4.科学管理原则。校园安全建设要依托科学指导和帮助,这些可以大大提高校园的安全程度和安保效率,同时还应依靠在校的所有人的力量和智慧,充分调动校园内安全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校园安全现状

近几年,中国有关校园的中毒事件、踩踏事件、暴力事件、交通安全事件屡见报端,而且每年的安全事件发生呈上升趋势。这些表现的特点有:

1.安全隐患增多。中国小学、中学尤其是大学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后勤服务社会化,学校正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教育园区,尤其是大量的社会实体、社会成员进入校园,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这些都是校园内存在的安全隐患。

2.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意识差。校园内外发生的许多涉及学生的意外伤害事故中,大多数当事学生对事故的发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自我保护意识,因为多数学生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几乎为零,安全意识甚为淡薄,学生思想中仅有的一些安全意识来源于本能和老师及父母简单的提醒。

3.周边环境对校园安全影响大。网吧、游戏厅、录像厅、酒吧等休闲娱乐场所充斥在校园周围,在这些场所中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潜移默化地腐蚀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成为教唆犯罪和滋生犯罪的诱因和温床。

4.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意外伤害和死亡事故有所上升。青少年学生处在心理和生理的成长期,比较敏感,当家庭环境、学校和社会发生反常情况时,容易诱发一些心理疾病,从而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这种类型的安全事件,大学比中小学表现的更为突出。

三、律师工作职能在校园安全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律师作为法律工作者,其工作范围几乎涵盖社会各生产和生活领域,针对近年来校园安全问题的严重性,积极发挥律师在校园安全综合治理中的职能作用已经成为校园安全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1.律师工作在构建校园安全综合治理中的重要服务作用。律师通过向校园提供法律服务,既普及了法律知识,又使校园矛盾和纠纷能得到有效的化解,因此,如果在校园安全治理中纳入律师的法律帮助,治理成效会有更大的提高。

2.律师工作在校园安全治理中的具体作用。由于专业法律工作者掌握大量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法律服务经验,因此可以从现行法律规定和校园人、才、物的权益的角度出发,协助校园管理者制定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使校园安全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维护,从而达到通过法律保护来实现校园安全的目的。

3.律师工作是校园安全综合治理中普及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当前,校园普法和律师工作还没有得到校园安全治理的重视,但是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律师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因此,将律师的法律服务工作引进到校园安全治理中,来加强校园安全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校园安全法律意识,同时通过律师向相关国家机关提出校园安全综合治理的司法建议、调研报告、议案、提案等,从而促使校园安全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和提高。

四、校园如何充分利用律师在校园安全综合治理中的职能作用

针对校园安全现状和校园安全综合治理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着重解决校园安全预防问题,其中包括积极发挥律师在校园安全的综合治理中的职能作用。

1.校园安全综合治理中应提升律师的法律指导地位。校园安全综合治理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发挥律师法律顾问的作用;大力开展法律援助活动,积极动员法律工作者为学生提供法律帮助;开展校园依法维权活动,帮助校园学生解决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加强校园的法制教育,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安排律师参与校园接待工作,建立律师和校园联系制度和责任制度等等。

2.大力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充分发挥“法律宣讲负责人”的优势作用,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通过为大、中、小学生上法制课来教育广大师生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制意识;帮助学校制定、完善校园安全工作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进校园”活动,积极发挥学校主渠道的作用,搭建律师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和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广泛普及法律、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和逃生自救等知识,做到法律知识全覆盖;利用各种形式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活动,加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3.校园建立与学校所在地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的联系制度。建立与学校所在地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的联系制度,实现安全事件的律师工作介入的联网,充分并及时利用双方的安全资源,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同时聘请律师担任校内的兼职教导员和法律咨询工作人员,加强对在校师生安全意识的法律教育。

4.做好弱势群体学生的法援工作。校园积极主动地与律师联合,及时做好弱势群体学生的法律援助工作,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5.为律师参与校园安全综合治理工作创造条件。校园管理者应当主动聘请律师参与校园安全的综合治理工作,在律师的协助下,制定校园安全的发展计划、指导措施和各项管理制度,以保证校园安全综合治理工作合宪、合法,同时扩大律师对校园安全综合治理工作的影响力,使律师对校园安全综合治理方略的实施和构建校园安全环境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律师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于推动和促进校园安全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律师工作在校园管理中没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因此,我们应当提升律师在校园安全治理中的管理地位、凸显律师作用、彰显律师价值,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充分发挥律师在校园安全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法律意识进校园篇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关于建设法治中国的系列讲话精神,以“弘扬法制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谐社会、打造法治校园”为主题,全面贯彻县委《县依法治县实施意见》,落实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坚持以提高学校法制化管理水平为目标,以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为重点,大力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总体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律进校园”活动,进一步提高全县教育系统特别是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法律素养,使全县广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自觉守法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校园违法乱纪现象得以有效遏制,真正做到学校依法管理、教师依法执教、学生自觉守法。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管理人员特别是校长、园长的法制宣传教育。努力促使管理人员尤其是学校校长、园长牢固树立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观念,提高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切实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把法制教育作为中小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和任职的必修内容。

(二)加强中小学学校、幼儿园教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师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结合师德建设和育人实践,组织教职工学习基本的法律原则和各种必要的法律规范,以及教育专业法律知识,着力提高指导学生学习法律、培养学生法制观念的意识与水平,促进广大教职工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三)加强教职员工和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青少年学生是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在总结以往法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进校园”活动的要求,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为此,重点开展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宪法教育。学习宪法知识,掌握宪法原则,养成尊重宪法的意识和观念,培育民主法制观念、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做合格公民。

二是突出法制教育的针对性。根据青少年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践,有选择地安排教育内容和形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坚持发挥学校课堂主渠道作用。继续全面做到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的教材、师资、课时、经费、考试“五落实”。

四是大力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把法制课师资培训纳入到教师统一继教培训计划中并严格实施,不断提高教师法制教育教学水平。

五是充分发挥法制副校(园)长和法制辅导员作用。对学校、幼儿园的法制副校(园)长和法制辅导员进行重新聘任,聘任一批经验丰富、能力强、作用大的政法系统退休老干部、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公安局法官和干警、干部,以及机关、社区干部等法制副校(园)长和法制辅导员。受聘后,学校、幼儿园要主动联系组织法制副校(园)长和法制辅导员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和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六是建立和完善学校、幼儿园、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法制教育机制。建立以学校、幼儿园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为基点,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网络。

七是建立法制教育网络。依托县教育局“校讯通”网络平台,建立和开设法制建设专栏。《县教育工作简报》也将开辟专栏进行宣传报道。

八是利用外部力量开展宣传教育。继续聘请社会有识之士,开展学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九是加强“州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通过对建设于县二中校园内的“州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加大硬件投入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基地的品位和教育水平,并辐射到全县其它学校,以基地的力量带动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

十是继续开展创建州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通过广泛动员有关学校争创示范校活动,促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

四、方法措施

(一)采取课堂教育和集中宣传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法律进校园”的落实。建立全面系统的学校、幼儿园法制教育课堂体系,发挥课堂教育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基础性、主渠道作用,制定法制教育计划,明确课时安排,通过日常课堂教学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利用“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法制教育宣传月”、“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特定时段和节点,开展集中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中小学生学法的效果。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促进青少年学法用法。把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把反面典型教育与正面教育、全面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把法制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达标、依法治校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法制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通过举办法制文艺演出、模拟法庭、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现身说法、法制征文、“学生带法回家”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继续通过团队活动、校外活动和“青年志愿者”、“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等形式,指导、鼓励和帮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法制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法律知识。

(三)加强对学生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指导。结合“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系列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不良行为作斗争,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加强对问题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积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以创建民主法制学校、幼儿园为载体,加强学校、幼儿园法制化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幼儿园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制度,使各项规章制度不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抵触。学校、幼儿园的重大决策和重要活动要依法进行,并形成严格的工作程序和制度。

(五)建立学校、幼儿园法制宣传教育责任制。把法制教育纳入校长、园长任期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法制宣传教育校长、园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并将法制学习培训教学作为教师考核评议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学法用法的育人氛围。

五、实施步骤

2014年,全县教育系统“法律进校园”活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4月底前)。

重点工作:一是制定方案。各学校、幼儿园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法律进校园”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进行任务分解。二是做好动员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师生对“法律进校园”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5月至11月)。

重点工作: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重点工作推进表,采取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成效的手段,认真抓好每项工作的落实,使“法律进校园”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县教育局将适时组织专项检查和评比等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12月底前)

重点工作:各学校、幼儿园要按照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认真开展自查工作。县教育局将对各学校、幼儿园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进行检查考核,并将其作为“六五”普法的重要内容记入考核档案。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学校、幼儿园要充分认识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要把“法律进校园”作为“六五”普法活动的重要载体,将其摆上重要日程,要建立健全协调运作的责任机制,做到领导有力、职责明晰。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协调合作,整体推进。

(二)制定计划,抓好落实。各学校、幼儿园要结合实际,制定“法律进校园”具体实施方案、细则,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措施。要指定专人负责,抓好落实,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将“法律进校园”工作落到实处。

法律意识进校园篇3

关键词:法制教育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会议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精辟阐述。而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一个幸福、公正、和谐的社会,将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实现和谐校园,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一、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

按照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谐校园应该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文明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和谐校园的几个基本特征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民主法治校园。民主法治是和谐校园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运作机制。民主法治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学校事务的治理,学校与国家、社会关系的处理以及学校的制度安排、规则程序、合作参与、责任分担、利益共享等都离不开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校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一个公平正义的校园意味着在良性机制下机会的平等、竞争的公平。在校园内,不论什么人,都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自身的利益,实现学校与个人的共同发展。

诚信友爱校园。诚信友爱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础。诚信友爱可以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甚至激发生命的创造力。

充满活力校园。和谐校园是充满活力的校园。只有改变那些影响和束缚活力的制度,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机制和环境,使校园充满活力,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一切有利于教师、学生和学校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校园。校园运行安定有序是学校全体师生普遍的渴望和需求。和谐校园是运行安定有序的校园。

安全文明校园。安全文明校园是和谐校园的基础性特征,是确保学校稳定发展的环境基础。安全文明的校园首先应该是校园内部的安全文明,校园可以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安定有保障的生活环境,更主要是在心理上提供一种安全与信任的良好氛围;其次应该是在与外部互动过程中,发挥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与教育功能,为学校缔造一个安全文明的外部环境。

二、法制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内容

归根到底,一个和谐的校园,应当是民主的校园、法制的校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营造诚信友爱的良好氛围,切实维护和实现校园公正、公平,就能使整个校园既安定有序又充满发展活力,最终达到校园和谐。加强法制教育,建设法制校园,是组成和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内容。

1.法制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社会公共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基础文明素质,而学校德育是传播、培育公共意识的主要渠道和阵地。在公共意识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法律意识。法律与道德从来就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法纪以其特殊的强制力保护和促进社会的道德规范及观念的传播与发展,抵制和削弱消极、没落、腐败的道德观念的影响。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就应把法制校园的建设放在首位。

2.法制教育是实现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

青少年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不可少的主体,不仅应成为法制教育的受益者,而且应成为法制教育的传播者。把在校学生教育好了,法制校园就有了鲜活力,实现和谐校园就有了保障。

在法制校园建设中,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对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发展和完善有及其重要的战略作用。人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文明发达程度,法制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在众多教育环节中,学校所进行的法制宣传教育更具有目的性,其教育成果也必将带入全社会。

3.法制教育是提升和谐校园的必备环境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中最可塑时期(即经历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过渡,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作准备),充满动荡不安,言其“危险期”、“心理断乳期”,不无道理。在这个时期,社会文化整体氛围对他们的影响无疑也是最大的。因此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内容。

三、当前校园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法制教育已经搞了20多年,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在逐步增强,这应当说是我们普法教育的结果。但当我们以冷静的态度、理性的目光,考察青少年法律教育的现状时,仍然会有一些令人遗憾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容回避:

⒈把法制教育仍然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学校有法律专业的课程和教材外,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是散见于德育类教材中的,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且缺乏内在连续性。同时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存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轻德育和素质教育的培养,在这种前提下,隶属于德育的法制教育更无重要性可言。而事实上,法制教育和德育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的。

⒉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

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长期以来,学校在法制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甚至忽视或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在教育为政治服务的今天,如果素质教育理论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无视法律素质的存在,不重视法律素质的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仍然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就必然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

⒊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

法律知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但不能代替法制教育。而当前学校教育的实践要么忽视法制教育,要么将其同法律知识教学混淆,且法律知识教学本身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持久性。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法律知识不少,但只是记在笔记里,划在书上,缺乏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即形成“知而不信”。

四、具体对策

学校是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普法教育的主要对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因此,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同样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我们要不断改进方法,开拓创新使学校法制宣传工作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为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和建设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⒈提高认识,构建并完善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

加强法制教育是新时期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任。学校要不断完善法制教育管理机构,成立学校法制教育领导小组,成立法制教育工作小组,构建并完善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学校还要重视在制定法制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时要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改变陈旧的、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⒉改进方法,积极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形成合力。

⑴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法制宣传教育的主渠道应该在课堂,我们教师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应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有所侧重,就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常识。同时在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要渗透法制教育,切实解决法制教育进课堂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标准要求,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渠道,发挥各有关课程在法制方面的作用和功能,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受法制的熏陶。

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校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力,利用校园文化这块主阵地开展一系列文明、健康、高雅的系列校园法制宣传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征文;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及咨询活动、开办相关网站;与校广播站联合开办法律专题栏目、在校电视台播放德育教育节目、参加校内治安联防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活动,逐渐丰富青少年的法律知识,使其能深刻理解法律的本质、作用和社会价值,牢固树立起法制观念,自觉地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己、集体和国家的合法权益,从而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

⑶重视教学实践环节

学校应积极与地方司法部门联系,开辟并充分利用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多参与一些生动活泼、主题鲜明、形象直观的司法实践活动,如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大会,亲身体验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请法官、检察官、律师和立法工作者来校开设法制讲座、剖析典型案例等,利用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对青少年进行生动的、直观的法制教育,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守法的自我修养,积极参加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民主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实践。

⒊依法治校,构筑学校、家庭和社会预防学生违纪违法有力防线。

首先应该优化学校教育环境,筑好预防学生违纪违法的学校防线。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是进行系统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对学生思想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应加强校风建设,形成一个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树立起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风气,从而对广大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示范、教化、熏陶的作用。

其次应该建立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制度,筑好学生违纪违法的家庭防线。家庭是学生接受法制教育最早的地方。家长一般与学生生活在一起,是学生最亲近的人,也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影响最直接、最深入的人。通过加强与警民共建单位、社区的联系,加强了对家长的法制教育,邀请法制副校长到家长学校为学生家长做报告,提高学生家长的法律意识。建立学校与家长的情况通报和联系制度,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以便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帮助。

最后不可忽视的是优化社会环境,筑好预防学生违纪违法的社会防线。社会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法制教育的大课堂。作为学校应该密切联系社会各界有关部门,形成合力,净化校园周边的环境,坚决取缔那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非法书摊、电子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网吧、麻将室等场所。通过切实有效的整顿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保证良好的校园秩序,从而对学校法制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法律意识进校园篇4

法律进校园推进年活动是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活动中学校要以“弘扬法制精神,普及法律知识,推进依法治校,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进一步贯彻落实依法治校方略,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和“四五”依法治区规划。根据中国共产党临淄区委[**]4号文件《关于开展“法律五进”集中推进年活动的意见》的部署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经学校研究决定在我校广泛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积极推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

二、活动目标

通过法律进校园推进年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我校师生员工的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与水平,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律意识,提高青少年法律常识的水平,提高师生学法、守法、用法水平。

三、活动要求

1、全体师生要以“法律进校园”活动为契机,认真学习宪法和基本法律知识,明确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努力做到知法、守法、护法,依法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学校将从实际出发,以《青少年法律知识读本》、《领导干部五五普法读本》等作为“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基本教材。

2、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的能力。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论,重点了解和掌握《宪法》、《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防教育法》、《环境保护法》、《禁毒禁赌条例》,以及与学校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工作条例、规程和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等,在学法、用法和守法、护法中发挥表率作用。

3、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教育法律和其他相关法律,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管理学校。重点掌握《宪法》、《教育法》、《教师法》、《临淄二中学生管理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交通安全法》、《食品卫生法》以及《著作权法》等教育与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严格依法从教,自觉遵纪守法,成为学生的榜样。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把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与法律素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形成科学、系统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学生法律素质的评价标准,全面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水平。

4、结合高中生学生的特点,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既要加强法制教育,注重法治实践,发挥好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又要加强品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发挥好道德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引导功能。要建立健全法制教育与品德教育、依法治校与道德实践并重的长效机制,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彻到法制教育和法治实践之中。

四、活动的方法和措施

(一)加强阵地建设

1、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保证学校法制建设,使法制教育成为我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务处抓好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确保每月安排法制教育课不少于1课时,一学期不少于4课时,并组织授课教师认真备好课、上好课。各班除了落实课堂教学外,还应在班会活动、团队会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法制教育。

2、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依托派出所、司法所等机构,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开展青少年学法用法实践活动。

3、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建设,依托家庭、社会和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关工委、团委等组织,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家长开放周活动等形式,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在法制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认真整治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歌舞厅、酒吧等娱乐场所和违法经营的商业摊点,净化校园环境,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为基点,社会教育为依托”三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搞好教师队伍及班主任队伍建设,并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素质和法制教育水平。切实把工作能力强、思想素质好、工作热情高、关心爱护学生的优秀教师吸收进班主任队伍和学校团队机构,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法制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聘请法制副校长,进一步规范法制副校长工作,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

(三)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积极探索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教育、社会实践及举办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切实有效地搞好对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使学生牢固树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成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合格中学生。

五、工作步骤和主要安排:

“法律进校园”活动是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和“四五”依法治区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从现在开始,到年底结束。我校的“法律进校园”工作分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20**年3月至4月上旬)学校结合区教育局《关于开展“法律进校园”集中推进年活动的实施方案》,学校召开全体师生大会,对“法律进校园”集中推进年活动作出部署要求,学校办公室负责在学校网站、广播站、宣传栏等开辟“法律进校园”推进年活动专栏,对活动的开展进行广泛深入的发动宣传。

(二)组织实施阶段。(20**年4月中旬至20**年12月)各处室、各级部、各教研组结合实际,根据学校制定的“法律进校园”集中推进年活动实施方案,认真组织落实学校的各项工作安排,积极开展典型培育工作,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推动“法律进校园”集中推进年活动的全面开展,学校将适时组织专项检查。

六、工作机构和保障措施

(一)法律进校园推进年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王宏

副组长:朱奉涛孙树文于新刚崔兰福

法律进校园推进年活动工作小组办公室:

主任:于德海

副主任:郭鹏徐湘波高秀山

成员:赵传松于增会李成岗吕少学朱伯辉常伯承王鹏刘山松于德海全体班主任全体政治教师

法律意识进校园篇5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在花香四溢的美丽五月中,我们迎来了食品学院第一届“普法校园你我共创”演讲比赛的举行。自从我国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以来,国家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不断健全。而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对高校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由之路。为了更好的在高校开展普法工作,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普法校园你我共创”演讲比赛。下面请允许我介绍现场的评委他们是:

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接下来,我们有请

(嘉宾讲话)

感谢精彩讲话。从精彩讲话中我们再次体会到了校园普法的重要意义。下面我简要介绍本比赛的评分规则。

(评分规则):

接下来就是我们选手的时间了。

1.法律社会我们更是离不开法律,就像信息时代,我们离不开计算机一样。大学生学习法律、懂得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对建设社会主义法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本次演讲比赛首先上场的计算机系多媒体091班的孙正伟,他给我们带来的演讲是《守法、懂法》

2.我们的社会是法律社会,我们的校园更应该是有个法律的校园。普及法律知识,创建法律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参与。下面请听生物工程系微生物091班郭琳琳的《普法校园、你我共创》。

3.美丽的青春谁都想长久的拥有,但是青春路上难免有些荆棘,为了使我们如夏花般绚烂的青春不是去美丽请欣赏经济贸易系国贸092班的王灵灵同学给大家带来的《莫让青春失去美丽》

4.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进程的推进,法律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也不短的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下面有请会计学系会审091班的鹿奇同学给大家带来演讲《法在我心中》。

5.普及法律知识,让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良好风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样和谐校园的创建也离不开法律知识在大学生当中的普及。请欣赏由外语系文秘091班杨洁同学为大家带来的演讲《普及法律知识、共创和谐校园》

6.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是我国法律建设的原则,也体现了我国法律的权威。尊重法律在公民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更是对我们大学生的的要求,这样既有利于维护法律的权威也有利于建设我们的和谐校园。下面有请食品工程系食生094班的孔庆同学为大家带来《创法律权威、建和谐校园》掌声欢迎!

7.公民的法律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行了法治一个重要标志。要培养整个社会的法治意识,必须从每个个体的意识入手。因此让每个公民心中树立法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请欣赏机电工程系电子091的吴亚云为我们带来《普法在我心》。

8.有了目标,我们有了信念,我们不再彷徨,有了法律,有了规矩,我们不再迷茫!学习知识是为了服务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然而如果我们知识运用的不当。不但不能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甚至会成为人民的危害。为了我们的大学不再迷茫请欣赏由旅游烹饪系旅游091班的卞文娇给大家带来演讲《大学,我们不再迷茫》

感谢各位选手的精彩演讲,现在我们今天比赛的各个奖项也产生过了。下面我公布本次比赛的获奖名单。

然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献给他们。

现在我宣布首届“普法校园你我共创”演讲比赛的举行到此结束。

法律意识进校园篇6

【关键词】校园;合同;合同文本

校园,是指商家为了扩大影响、扩大销售面和增加销售额,在大学校园内通过学生销售其所提供的商品、服务等或协助其扩大宣传,从而给大学生提供培训和工资的一种兼职工作。简言之,校园就是商家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人才资源和广大消费市场发展的一种新型营销手段。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旨在双赢的新型市场发展模式,商家在付出低成本的同时获取高收益,学生在获得报酬的同时收获实践经验。校园主要是由商家(被人)、人、第三人组成的三角架构。商家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人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第三人则追求服务利益的最大化。三种不同的追求在促成校园模式生成的同时也成为三者矛盾的源头,而合同就是定纷止争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它是维系商家与人的关系,明确其权利义务的证明,是第三人寻求救济,明确责任的依据。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做过校园的人中有58.06%没有签订或者未持有合同。因此研究校园问题的产生、后果和解决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人未持有合同文本问题的原因

(一)校园本身的局限性

校园人的怠工及企业对校园人的不正常的频繁更换是校园的一大特色,这是由于人身份的特殊性与企业的盈利性所决定,人是由学生组成的群体,繁重的学业任务使其很难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的校园这份工作上,也正是基于这点决定了人的暂时性、短期性,于是使其忽略合同的签订或者持有。校园并非简单的双方模式,它涉及主体的众多。在校园中会出现学生间的多次转委托的情形,关系呈现复杂化。

(二)法律意识淡薄

大学生在校全部时间都投入于专业的学习,他们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而轻视法律素质的培养。校内外接受法律教育的机会较少,所受的法律教育十分有限,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有限法律教育主要来自于《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一公共课程,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并且该门公共课中对法律法规内容不全面,很难让同学们从中学到校园的内容和有关维权知识。

(三)防范意识不强

尚未踏入社会的在校生缺乏社会经验,不懂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对社会抱有美好的幻想,并且急功近利,急于就业,急于取得报酬,所以容易上当受骗。他们往往简单的认为,兼职、就是一个简单的干活拿报酬过程,不能完全意识到潜在的风险,例如,与委托方签订的协议有无法律效力?委托方恶意违反合同约定应当如何投诉?等等。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去做,每每等到上当受骗才发现一开始就漏洞百出,所以容易上当受骗,受骗后又对法律态度不乐观,对待是非的态度不够坚决,抱有吃亏是福的消极想法,怠于捍卫自己的权益。

(四)缺乏证据意识

校园的主体主要对象是在校学生,学生从事兼职,并不是就业行为,的标的额数量较少,加上缺乏法律意识,不懂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所以大多数同学都不会主动要求签订和持有合同的文本。因此一旦发生争议后,被方通常以方不能出示有关合同文本证据为由来侵犯学生人的合法权益,并且在诉讼过程中,由于举证困难,通常使人在校园纠纷中难以通过诉讼维权。

(五)缺乏合同知识

除了缺乏合同证据意识外,对合同法的基础知识的欠缺也是阻碍大学生在纠纷中维权受挫的缘由。调查反映,部分学生事先也意识到合同问题,但苦于没有正式接触过,对其知之甚少,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加上校园本身金额较为有限,也就忽略了合同。少部分同学虽然签订了合同,但是存在性质、条款上的缺陷,仍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可见,对合同的概念、过程、用途等方面知识的缺少是问题的关键。

(六)法律法规不完善

学生维权无切实的法律依据可循,我国的现行法律对校园中的学生与委托人之间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校园在当今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它是一种关系,不是劳动关系。而合同法中未明确规定委托人与大学生不签订合同会有着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二、校园人未持有合同文本的不利后果

(一)无法确定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谓的关系是指市场交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处于信息劣势的委托方与处于信息优势的方,相互博弈达成的合同法律关系。校园中,关系并非简单双方模式,其关系还包含转委托。例如,某报社招聘大学生甲作为其校园负责该报在校区的征订发放。由这些学生再找其他同学作为,负责各宿舍楼的征订发报工作。后因报社的问题,导致百余同学在交付订报款后未收到报纸。这时在维权过程中便牵涉到一系列问题,报社与甲之间是否形成关系?甲与其找来的同学是有权委托还是无权委托?该报社与甲的同学又是什么关系?因为缺乏合同,便找不到权利义务的来源,该案中法律主体众多,法律关系复杂,法律责任难以界定,是校园纠纷的典型案例。根据《民法通则》第63条第二款:人在权限内,以被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被人对人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由于缺乏合同,被人即报社可以基于这一原因来规避民事责任。而甲的委托行为自然也会成为无权委托。合同是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凭证,因而合同在校园这一法律关系中有着重要法律地位,缺乏合同,便无法确定人与被人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许多商家会承诺某特定区域由人一人负责,但事实上多数商家会在这片区域找到许多人,但因为缺乏合同的约束,人很难去追究委托人的违约责任,同时也将又要面临被辞退的风险。

(二)行为产生的法律责任承担主体不明确

合同是关系确立的凭证,关系的确认则将是明确法律责任由谁承担的重要依据。在现实的校园中,往往会存在多重校园的现象。例如,学生间的二级、三级问题,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复关系,复关系的成立需要建立在人即人甲拥有复任权的基础之上,否则相对人属于无权。在我国人复任权的来源有三:(1)被人的授权或事先取得被人的同意。(2)被人的事后追认,(3)在紧急情况下为被利益所必须。人复委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事务,从而实现或保护被人的利益。在生活中,针对人的任意复任,商家往往以沉默的方式应对,那这些没有取得被人明示许可的复人可否主张有权呢?其实施的法律行为效果又能否让商家来承担都将于大学生的利益休戚相关。

其次,第三方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因为缺乏合同证明或受间接及人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法律行为并符合《合同法》关于间接构成要件的外相的欺骗,很容易将人错误当成销售者。依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人与生产者之间就有对外侵权行为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法律关系,这无疑给想通过赚取人生第一桶金的大学生当头一棒,并使其深陷诉讼的风险之中。

(三)人未能获得足额的报酬

现实中,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多数企业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以及专业知识利用大学生盲目追求的心里,有意的忽略合同的签订或者持有,以期自己摆脱法律责任的承担――不足额支付报酬或不承认关系的存在。在此情形下,学生又该如何保障自身获得劳务报酬的权利?由于学生未持有合同文本,则很难证明自已与企业之间存在关系。因而对于此种情况,大多数学生人会选择忍气吞声、默默接受这残酷的现实,未能及时维护自身的权益。

三、解决校园人未持有合同文本问题的建议

大学生缺乏合同意识,未与人签订协议或者持有合同,归根到底是由于其知识不够全面,理论又无法联系实践,相关的立法不够完善。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发挥学校的宣传、教育作用

学校可以把校园活动纳入学生创业指导的一部分,使得校园的发展更规范、合理;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课程,也让学生在作出选择时不要过于盲目。此外,学校开展大型法律实务讲座,为学生讲解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确保在给予大学生充分发挥空间的同时切实维护大学生权益。

(二)学习法律知识,增强自身的维权意识

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多学习一些法律知识,提升自身的法学修养和维权意识;大学生应当重视对自己内心的培养,沉着冷静,熟练运用知识,不要盲目得为蝇头小利而迷失自我,做到学为所用,积极维权。

(三)明确校园的责任主体和举证责任归属

对于关系复杂而又特殊的校园,合同法应明确因行为而产生的法律责任。笔者认为在校园过程中主要的法律责任有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在校园中,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专业知识以及大学生盲目追求的心里,有意的忽略合同的签订,以期自己摆脱法律责任的承担,造成大学生实际报酬权受到侵害,属于侵犯大学生的财产行为。在问卷调查过程中,统计发现许多学生人不能够的之前商定的报酬。由于人并未与企业签订合同,只有口头约定,这使得追究企业的违约责任变得无据可依,企业也因此而规避了法律的制裁。从而可以看出,立法对与此类情规定不明确。笔者认为,口头约定也属于合同的形式之一,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因而对于委托人不足额发放报酬或不发放报酬的行为,法律应明确规定委托人承担相应侵权和违约的责任。

依据《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官司中对自己所主张的事实,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即“谁主张,谁举证”。而在现实中,常有这样现象发生:作为合同委托方,处于劣势的合同受托方,在自己的利益、合同财产权受损害的情况下,还得负举证责任;而任由合同委托方幕后操纵,渔翁得利。因此笔者建议对于校园这一特殊的关系,《民事诉讼法》应当采取“举证责任的倒置”制度,由委托人承担举证责任。

总而言之,校园作为大学生接触社会、运用知识的重要平台,应尽量完善其机制,同时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观念,树立大学生的合同意识,完善相关立法,以减少校园人未持有合同文本现象的发生,更好的维护校园人的合法权益。(指导老师:嘉兴学院南湖学院人文系赵伯祥)

参考文献

[1]李砚冰.校园怠工及被频繁更换的原因解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2]夏雨.校园纠纷中的法律问题初探[J].法制与经济,2010(03).

[3]王进.校园中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经济,2008(12).

[4]潘尧慧.论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J].科学之友,2010(12).

法律意识进校园篇7

关键词:法制教育;法律意识;和谐校园

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高校的法制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是促进我国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各项事业的接班人,社会各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否知法、守法、依法办事,直接关系到国家机关是否依法行政、秉公执法,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有一定职责的人是否忠于职守。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才能自觉地遵纪守法,自觉地运用法律法规调整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才能在社会的经济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是由高校承担的,因此必须重视与下力气搞好高校法治教育。

2.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它需要复合型素质的人才,其素质结构中不但要求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还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健康的心理。在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生活的很多看法还不成熟,在学校学习期间,对他们加以理论化、系统化的法制观念教育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可以使他们在法律规范的影响和指导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学会从法的角度去认识社会和体验人生,并通过对我国宪法和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的了解,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践行法律规范,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使之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

3.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重大战略选择和重要战略目标。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作为社会组成的每一部分都需要和谐。高校是孕育新思想、新知识、新科技的重要园地,是社会创造的重要源泉,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高校就是构建和谐校园。没有高校的和谐,就难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按照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谐校园应该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文明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和谐校园的几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作为主要内容的法制校园,是组成和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内容,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实现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和提升和谐校园的必要环境。

二、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缺乏对法制的信任感和依赖感。我国高校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但大多数学生都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对作为公共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往往存在应付了事的心理,一些学生掌握法律知识不够,又缺乏学习法律的自觉性,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甚至有一些模糊乃至错误的思想认识。很多学生看到当前社会上存在的腐败现象尤其是一些司法人员的徇私枉法,就对我国法制建设失去信心,缺乏责任感。他们内心矛盾重重,一方面对腐败犯罪深恶痛绝,要求严惩;另一方面对自己行为不端抱以宽容态度。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都体现了高校学生对法制的信任感和依赖的缺乏。

2.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缺乏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大学生对权利、义务观的内涵往往缺乏全面的把握,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他们有的偏重于权利而忽视义务,以自我为中心,偏重对个人利益的保护,过多地要求国家、社会、他人为其实现权利和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条件加以保障,即便如此,他们对权利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往往是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并且达到严重的程度时才能意识到寻求法律救济,而很少能够认识到权利行使的普遍性、经常性,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他们有的片面注重义务而缺乏权利意识,被动守法,有是甚至表现出对权利侵害的容忍度。

3.许多高校在法制教育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法律知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但不能代替法制教育。许多高校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育。而且由于课时限制,法律知识教学本身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持久性,学生对各部门法的知识只能是蜻蜓点水,知之甚少,很难解决实际问题。系统的知识结构没有建立起来,法制教育的目的也不可能充分的实现。法律素质是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长期以来,高校在法制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之外,甚至忽视或放弃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教师非常努力地为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法律素质教育即培养学生对法的信仰,没有引导学生把书本上学到的法律知识变成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自觉的行为。这使大学生不能自觉地身体力行,不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懂运用法律行使监督权。学生法律意识比较淡漠,导致学而不用,知而不信。

4.许多高校在法制教育的范围上存在偏差。高校法制教育多少年来一直偏重于课堂教育,不同类别的所有高校,强行划一地开设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来应付“法制教育”,由于课时少,内容庞杂繁多,学生上课应付,考前突击,考后全忘,在高校这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目前来看,高校法制教育的范围过窄,没能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法制教育系统,学生在课堂教育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时,学校往往没有一个能给他们提供帮助或指导的机构,法制教育工作很难得到切切实实的开展。

三、增强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1.法律意识和法信的形成需要守法、用法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当法律知识和守法行为构成稳固的联系时,法律观念才能更快更好地形成。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其课程特点决定了仅仅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即使法律知识很丰富,如果没有形成和培养守法的精神,形成法信仰,在实践中也可能出现知法犯法、千方百计规避法律的事件,使法律形同虚设,丧失其权威和尊严。因而,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和培养法律意识和法信仰,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单纯法律知识的传播。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必要的法律知识要教给学生,但绝不能只是说教式的,在教学方式上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应注意应用性和实践性,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格平等、自治自律精神,培养学生具有一个法治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改善学校管理,为法制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任何观念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氛围,法制观念的形成同样如此。高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全社会的缩影,学校本身的管理水平和法治状况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定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对法律的信心,进而影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实行依法治校,实现教育管理法制化,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需要。因此,优化校园小环境,为大学生法制教育提供示范,成为必然。高等学校应当摈弃与时展相背离的传统管理模式,把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利用自身的优势,根据《高等教育法》、《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各项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根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制定并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通过法律、规章制度和必要的纪律约束规范师生的行为,使法律的权威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并产生强烈的法律效应。同时,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学校管理法制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法律至上、平等自由、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深入人心。

3.充分立用好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欢迎的、现实感受性很强的教育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其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寓法制教育于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生动活泼、主题鲜明的各种法制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现代化传播手段,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力度。通过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咨询活动,以及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有奖征文和模拟法庭等活动,增强法制教育效果。还可以利用学生假期“三下乡”活动,向老百姓宣讲法律知识,在教育别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法律素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增加学生学法、用法的机会,增强学生学法、用法的兴趣,增进他们对国情、民情的了解,从而加深对法与法制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单位: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科部

法律意识进校园篇8

拒绝校园暴力倡议书范文【1】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但是,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缺少相应的法律常识,在全国甚至我市个别学校出现了校园暴力活动,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学习生活,危害了我们的身心健康。为此,学校大队部发出如下倡议:

一、要勇于拒绝校园暴力。在受到校园暴力侵害时要勇于向学校、老师和家长报告。对高年级学生和校外青年共同实施的暴力活动和收取保护费等各种校园非法活动要勇敢揭发。

二、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积极阅读法律书籍,增强法律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法制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三、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沾染黄、赌、毒等恶习,不进酒吧、卡拉oK、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四、要拒绝与校外不良青年交往。对校外不良青年的引诱要坚决拒绝,在受到威胁、恐吓时及时向学校、老师、家长报告。

五、要增强友爱互助意识。积极团结同学,热情帮助同学,增强应对困难、对抗邪恶的勇气,形成抵制校园暴力的合力。

六、要认识自身不足。当你和同学闹矛盾时,不要冲动,不要急躁,一定要静下心想想原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勇于向别人承认错误并改正它。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人都要有一颗包容的心,避免矛盾的激化。

七、要积极与家长、老师交流沟通。在家长、老师的健康引导下,提高防范校园暴力的意识,增强抵制校园暴力的能力。

八、要树立进取、向上的人生观。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磨炼意志,陶冶情操,立志做新时期的有用青年。

倡议人:XXX

2016年**月**日

拒绝校园暴力倡议书范文【2】

致广大师生家长及全社会:

近年来,校园暴力已经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全国各地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事件,并且呈蔓延之势,甚至致人死亡等恶性案例有增无减。校园暴力事件屡屡发生,如:20XX年6月8日,永泰初三男生遭围殴脾被切除,此前被同学欺凌4年,20XX年9月20日,湖南省永州市第十二中学初一班级,历史老师李恒毅抓着女生章耀尹的头往桌子上使劲撞,随后用脚踩头,并掏出钢筋痛打该生,最后把章耀尹从座位上拖到窗边从四楼扔下致其死亡。这些事件给青少年的生理及精神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有些校园暴力的行为手段之残忍及事件发生时旁人之冷漠,让我们深感痛心和愤慨!拒绝校园暴力,迫在眉睫!

青锋侠本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及正义感。在此,向广大师生、家长和全社会发出倡议和呼吁!

1,倡议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同时作为我们的反校园暴力日,让全社会警醒,关爱青少年。让每一位在校师生,从自我做起,坚定勇敢的向校园暴力说不。

2,我们抵制和坚决反对一切校园暴力行为。全体师生及家长请放下冷漠、伸出你的双手,用力所能及的力量共同参与反校园暴力活动,守护好每一位同学健康成长的道路。

3,对于曾经历过或经常饱受欺凌的同学们,请勇于参与到我们的反校园暴力活动中来,一起批判并借助社会和法律的力量来惩治校园暴力行为,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4,还在欺凌学生的校霸及老师们,请收起你们的巴掌、收回你们的谩骂!你们将来也有自己的孩子,当你的孩子遇到校园暴力的时候,又做何感想!不如立即停止一切校园暴力行为,负责任的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倾注我们的爱,共同维护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5,校园的管理者们,请立即做出行动!长期忽视,掩盖问题并不能解决校园暴力,请加强学校管理、构建校园安全,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道德观和法治观念。安全的校园、文明的校风需要校方有力的监管和行动!

6,倡议全社会共同关注校园暴力。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尽快推进设立反校园暴力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依法惩治,让肆意施暴者受到相应的处罚。让身处欺凌环境的孩子知道他们如何寻求帮助和庇护!

也许你我身边还没有发生恶劣的校园暴力事件,但是谁能保证这种恶劣的趋势会不会蔓延到我们自己身上?因此需要全社会积极行动参与到反对校园暴力、拒绝社会冷漠的行动中,防范于未然。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份沃土,撑起一片蓝天,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共同的职责。

法律意识进校园篇9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法律知识;法律意识

一、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来体现的。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现代人才所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具有应有的法律素质也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现代人才所提出的要求之一。理工科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群体,是国家未来科学、技术工作的主力军,无论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方面,还是理工科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角度,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法治教育,积累基本的法律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二、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及原因

理工科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意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但法律基础知识掌握薄弱

理工科院校由于学科设置和专业的特殊性,大学生法律知识相对淡薄,有人甚至不了解我国的司法程序和法院管辖制度,不知道遭遇侵权该向什么部门、向哪一级法院求诉;不知道请求诉讼有时效的规定;我国高校大都对理工科类学生偏理性逻辑思维发展,而忽略人文法律思维培养,忽略法律思维的培养必然会影响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维权意识不强,守法意识不足,对国家法治建设不够关注,对司法公正缺乏信心

表现在理工科大学生维权意识不够强,在面临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为避免麻烦,只要影响不大,不愿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理工科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法治教育内容跟不上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为适应其发展的需要,新的法律在不断出台,原有的法律其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由于对大学生法治教育不够重视,导致法治教育的内容滞后,更新不及时,而流于形式。例如,有些法律规范在几年前都已经做出了修改,但在法治教育的教材里却仍显示的是一些过时的法律规定与法治观念。另外,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新的法律法规,而这些新的法律规范、法治观念却未能及时出现在法治教育的内容中。

三、提升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

1.树立理工科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新理念,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进行指导就会有什么样的实践活动

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要以依法治国的价值体系为指导。开展理工科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工作,首先应当树立起理工科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新理念,树立他们的法治理念,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其次,还要转变理工科大学生的大工科主义思想,由单一的只注重学习专业知识的思想向专业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提升并重的思想转变。理工科院校所培养的理工科大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技术功底,还应当积累包括法律知识在内的广泛人文社科知识,树立起基本的法治理念,培育出必要的法律意识。最后,开展理工科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应当转变法治教育的理念,将培育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与崇尚、法治理念的树立与法律意识的培养作为出发点。

2.根据理工科学生特点及专业特点强化师资力量,优化师资队伍,改进和完善教育手段

师资力量是影响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因素,高校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是提高法治教育水平的基本要求,进行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基本保障最终还要靠高素质、充实的高校师资队伍。在我国高校中,从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这一点在理工科院校中显得尤为突出。一定要加快师资力量的建设步伐,充分吸收与利用社会教学资源,开展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应拓宽工作思路,尝试引进一批具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法律工作人才,充实高校法治教育的师资力量。

3.利用校园媒体等资源创造良好的校园法律环境

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开展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理工科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有效举措和有力载体。加强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树立理工科大学生的法治理念、培养其法律意识,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增强其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理工科院校是培养国家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是高科技人才的孕育基地,有着其自身的校园文化特点,进一步加强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酿造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校园文化,促进法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理工科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可以促进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

法律意识进校园篇10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于社会中的法以及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1]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指在校的大学生群体对现行法律制度运行效果的认知、情感、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2]自2008年以来,第一批“90后”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到现在,“90后”大学生成为高校的构成主体。近年来,高校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事件频频发生以及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

一、“90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困境

1.培养途径单一。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已成为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90后”作为新一代接班人,需亟待提升法律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高校普遍开设法律基础课,成为“90后”大学生提升法律素养最主要的渠道。课本内容主要集中在法条和抽象性较强的基础法律概念上,教师以单项讲授为主,重视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法律意识教育。法律基础课实践性较为突出,但课时较少,明显制约了教学效果。单一的培养途径,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2.法律意识淡薄。“90后”大学生对法律学习的重要性缺乏必要认识,存在忽视法律教育的倾向。他们认为了解一些法律常识,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就能很好地生活。虽然经常看到或听到社会上有关法律的事件,但总觉得那都是别人的事情。使得学生很难主动获取一定的法律知识,法律知识匮乏。同时,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部分“90后”大学生存在“权大于法”的错误观念,使得“90后”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水平不高,对一些法律观念和法制概念缺乏正确认识,导致法律意识淡薄。3.运用形式僵化。对法律知识的运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强弱的重要标准。我国“90后”大学生在对法律的运用上,存在“知与行”的偏差,不能将学到的法律知识正确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且理论和实践不能同步,有时虽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但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法律手段以及法律经验作为支撑。对知识没有深入掌握,具体实践经验缺乏,导致运用形式僵化,不能灵活使用。

二、“90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价值

1.培养法律意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是大学生适应、融入社会的重要条件。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正面临多重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道德领域的失控现象冲击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正确形成。由于“90后”大学生人生阅历尚不丰富,在成长过程中易受到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之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有利于规范引导思想,树立正确三观。2.培养法律意识,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升,有利于自觉维护法律权威,严格恪守知行一致,形成强烈的守法意识,自觉遵守法律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责任感,增强护法意识,敢于同违反国家法律与校园规章制度的行为作斗争。有利于形成依法办事的意识,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构建和谐校园。3.培养法律意识,有利于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培养,是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升,法律认知水平提高,有利于增强“90后”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提高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权益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保护自身安全与合法利益。由此可见,培养法律意识,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

三、“90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

1.实行依法治校,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完善高校规章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校,为“90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树立良好示范作用。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法制教育经常化,将其同校风校纪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资源进行法律知识宣传。同时,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要求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违章必罚,使学生在最直观的法律环境中树立法律意识,感受浓厚的法制氛围。2.改善教学方式,传授丰富法律知识。教师的课堂知识讲授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要优化学校主课堂地位的作用,完善法制基础课的教学方式。充实教学内容,减少条文式、抽象性的内容。适当引进案例教学和开放式教学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用法能力。3.注重法律实践,促进法律知识合理运用。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脱离法律生活与法律实践,高校要运用各种资源,为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创造条件。以“90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总体情况为切入点,将其融入到高校日常发展建设体系中,成立法律社团、组织模拟法庭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的立法讨论,发表自己的相关意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提高大学生参与法律的热情与实践能力。4.强化自我教育,提升自身法律素养。“90后”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心理与生理正在高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稳定。遇事反映强烈,情绪易冲动,受挫折能力弱,明辨是非能力差。因此,大学生要激发自我觉醒,重视法制思想的学习,内心形成坚定法律信仰,乐于接受法律行为规范。自觉培养法律意识,从法律的高度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成为一名法律素养提升、全面健康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