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2:01

汉语言文学素养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人文素养;融合教学

一、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促进作用分析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

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具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特征。若学生不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其在体会和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时,可能会存在客观上缺乏科学方法和有效思路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深刻理解和发散思维支持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具有个性化的汉语言文学课程学习素材资源,更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分析研究的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以便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吸收和理解其中的内涵,获得更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学习的效果[1]。

(二)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指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发散性,也更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实践的方式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意义和应用价值进行更进一步的体会和了解。人文素养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性作用[2]。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其才能够在实践的学习中与他人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并且运用个人良好的自主思维为取得更好的实践学习效果提供帮助。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从宏观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优化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效果的科学路径。

(三)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与汉语言文学的知识体系相似,人文素养也具有多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内涵。具体包括了人文理论知识、人文技术能力、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人文品质等多个维度。因此,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是从综合性的角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影响的重要过程[3]。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立足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从多个角度体会到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知,对于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以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个人的成长发展轨迹。保证个人的思想认知方向,最终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认知状态。这也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撑性作用。是学生在生活学习等各个维度遇到问题困难时,能够坚定信念克服困难的重要动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人文素养融合培养的原则

(一)选取科学的切入点,实现人文素养的融合培养

上文已经提到,人文素养具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内涵层次。同时,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也包含了多个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要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融合,就需要选准两者结合的科学切入点,立足于汉语言文学的一个细节教学环节,纳入人文素养培养的内容。使得两者的融合教学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4]。同时,这也是丰富人文素养培养内涵提升中,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科学途径。教师在相关的融合切入点选择方面,可结合汉语言文学课程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学与人文素养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统一性,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学习,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立足于文化自信的培养教育,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优化,为两者的融合教学找到科学的切入。

(二)注重先进教学技术和方法的引入应用,提升融合教学的课堂丰富性

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背景下,课程教学的组织落实过程中先进技术方法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与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能力和基础、认知层次可能存在相对较低的现象。因此,更需要通过引入更加直观而先进的辅助技术和方法,在针对性的知识学习和引导中,为学生提供更加充分地辅助资源支持。使其在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融合时,明确课程学习的目标,掌握课程学习的方法。最终为取得良好的课程学习效果提供支持。在具体的先进技术方法和平台应用方面,可用的先进教学工具包括微课视频多媒体平台,以及一部分基于合作探索教学的视频资料、纪录片资料等。教师需结合学生的主观需求,合理选择相应的先进素材资源进行应用,为最终获得良好的融合教学效果提供支持[5]。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的融合路径

(一)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发挥出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

教师在面向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时,不仅要注意方式方法,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也会影响到课程教育引导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汉语言文学这类发散性和丰富性较强的课程来说,要想立足于基础课程,实现人文素养的培养。就需要教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升个人的能力素质,为取得更好地融合教学效果奠定基础,关于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升路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或参与针对性的培训教育,对先进的教学理念,汉语言文学的深刻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以此为契机,提升个人的综合性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水平为个人人文素养的培养和积累,打好坚实的基础。二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组织落实,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实现个人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三是通过个人思想认知方向的转变,注重个人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于个人教学感受的反馈,以此自主进行思考和分析,在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以便在课程教学中立足于不同的课程教学切入点,从自身出发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6]。

(二)应用个性化的教育引导方法,优化融合教学的实际效果

不同的学生在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学习中,有不同的课程教学需求,且其基础学习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客观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教育引导就更需要应用差异化的教学引导方式,融入个性化的教学思路,完成课程教学的目标。尤其是在人文素养培养融合的背景下,更需要教师结合人文素养培养的多个切入点和侧重点,应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完成课程教学引导的目标任务。促使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和实践学习效果得到保障和提升。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这种差异化的教学引导方式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使学生对相关的课程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印象,获得更好地融合教学实践性效果。在实践中,可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包括,微课视频指导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合作探索型教学模式。上述教学模式能够基于基础的课程教学用更加具备自主性的课程教学方法,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目标任务同时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体验也会得到相应的优化。

(三)积极利用拓展性教学资源,实现融合教学实践效果的提升

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来说,一方面,教师可结合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口的相关实践岗位,让学生进入现实环境中进行实习学习,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在客观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同时,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岗位中,也包括了人际关系的交往和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实践工作内容。这都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知识,以便适应社会环境,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与同事形成良好的交往关系。因此,立足于实践工作环境,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进行提升和优化,具有一定的适宜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通过组织主题性的社会活动,依托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将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机会推荐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作为社会环境中的独立个体参与社会服务和支持的相关实践活动,使其更加充分的了解汉语言文学课程学习的广泛外延,以及人文素养培养和实践应用的重要价值。提升学生对相关课程融合教学的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最终为取得更好的实践教育引导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可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人文素养元素和教学模块的融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适宜性。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应当立足于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学习、不断丰富个人的知识维度、不断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为适应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学要求、提升学生的针对性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慧芬.浅议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理念与实践[J].学周刊,2019(11):11.

[2]蔡杰.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新通信,2019,21(01):171-172.

[3]陈佳娟.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J].文学教育(上),2018(10):174.

[4]孙蕾.浅谈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8(24):58.

[5]胡晓薇.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理念[J].牡丹,2017(36):110-111.

汉语言文学素养篇2

关键词:文学素养;师范类;现状;提升策略

文学素养是指文学素质和文学修养,是人在文学积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反映人文学知识、文学品格和文学修为。文学素养教育是在文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个体文学修养、身心发展、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力。它通过教育观念和个性、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能力技巧等方面等方式提升被教者的文学素养。它是提高全民综合素养的前提,只有文学素养教育搞好了,才能进一步提升全民素质。

一、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

直面文学教育的现状,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就是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普遍偏低,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症结就是在校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整体文学素养下滑。就此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的方式,对重庆几所师范院校在校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文学基础知识面窄,基本功不扎实

根据对问卷调查的总结归纳,笔者发现,受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非常有限,阅读面较窄、阅读量较少。很多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作品不太熟悉,甚至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也只能选择“没读过”“不知道”选项。在关于阅读习惯的调查中,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漫画”“武侠”等流行文学,80%左右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喜欢来选择文学作品。在访谈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在中文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上,教师一般都会开列一些必读书目供学生阅读,但大多数学生阅读书目上的作品的目的很直接,就是应付考试,即使有些文学阅读也只是走马观花,没有投以足够的重视。很多学生对于现在文学发展的水平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觉得文学发展与自身生活无关。

2.部分学生在理想追求上物质化、游戏化,功利主义严重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也日益丰富,各种精神产品层出不穷,全新的视听艺术冲击着人们的感官,各种社会潮流、人生理念也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学生们更倾向于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忽略了心灵培养。在精神产品的追求上趋向于游戏化、趣味化,不读经典作品、不读原作,喜欢快餐文化、速食文化、网络文化。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大学生在选择文学读物的时候热衷于色情、迷信、暴力、血腥、恐怖等低级内容,追求轻浮的文字、扭曲变态的情感,追求观感和生理的刺激。

3.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而言,师范类专业素质较差

只有具备良好的师范生素质的人才能在教育岗位上施展拳脚,才能较好的完成教育工作。但是在访谈中笔者发现,作为大三的师范类学生,很多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说话无逻辑、无重点,词汇量非常有限,经常一个词语在简短的访谈中反复出现。对于师范生而言,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协调能力、耐挫能力是工作的需要和要求,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

二、提升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提高大学生文学素质的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效提高文化素质的方法之一就是重视文学素养教育。文学素养能陶冶思想情操、能帮助师范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学习,通过对先哲智慧的学习,通过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有利于大学生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也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振奋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对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是一条有效途径。

2.有助于提高基础的语文课程教学质量

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初高中教师,因此,提高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素养,就成为提高人才培养、提高全民文学素养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基础教育的对象而言,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能力和独立意识正处于培养建立阶段,教师的文化素养、思想境界和人品作风在教学过程中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因此,提高在校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也是为基础教育提供有用人才的保障。

3.有助于提高高等师范类院校的文化定位

师范类学生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院校的文化定位。反之,院校包括了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文化素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的教育精神和科学态度。良好的文学修为能促进学生人格人品的健康健全,健全的人格又有利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学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追求。因此,提高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更好的建立健全高校人文环境,提升高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

三、提升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思考

任何教育关注的都是受教育方的精神面貌和心灵世界,都是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情感和思维的能力,按照个体要求进行教育,尊重个体的独特性、自由性、创新性,这就是“以人为本”的表现。

1.形成良好的文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趣

我们经常提到学风、校风,所以师范类大学一定要构建一个健康、优质的文化、文学氛围,整体氛围的影响对学生形成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高校中,学生社团活动成为了一种大潮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是提高大学生文学兴趣的方法之一。利用社团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文学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及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等方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五四”文学时期,随着文学社团的出现与发展,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辉煌。现在,在我国的高校中,文学类社团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比如说一些古诗社团、散文社的成立,这些社团吸引了部分学生的参与,因为兴趣爱好的相似,通过阅读、写作、讨论交流,文学水平得到了提高,为他们文学素养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开展各类课外读书活动也是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之一。利用图书馆馆藏的优势,举办各种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校园资源来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和审美水平。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来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同时在活动中还可利用宣传、讲座等导读方式来进一步引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开展一些古代诗词的鉴赏交流会。古代诗词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是先人智慧、审美、社会生活情况的总结,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有利于学生丰富思想,陶冶情操,了解历史,增强名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一些如古诗词背诵、朗诵、默写竞赛,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诵。

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也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影视作品非常的直观,有很强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选择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尤其是一些改编自古今中外名篇名著的作品,让学生在看电影的同时提高认识,提升品格。

2.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合理设置文学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生学习过程系统化、规范化、合理化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对加强师范生文学素养非常必要。现在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大多数文学类课程每周总学时为6节,从古代文学到当代文学,从外国文学到文学概论,内容相当全面、丰富。然而,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被动性接收教师讲解的信息,课后缺乏自律的研究精神,对课堂内容不进行补充,达不到学习目标的要求。适当开设一些名著欣赏课程,让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完善人格,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习,在读书中成长。

再者,在师范类实践课程的安排上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大多数师范生在走上讲台后,才意识到自己知识储备太少,讲课过程捉襟见肘时,才意识到文学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提前开设实践课,增加实践课学时,让学生在校园的讲台上早些发现自己的不足,早些进行文化知识的积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发现文学知识的用处,才能更早的重视自身文学素养的培养。

最后,在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加大人文社科类必修课程的比例,开设一些史学、哲学、法学、艺术等选修课,增加学生文学类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更多时间浸营在文学的海洋中,自然而然的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慢慢培养起对文学的兴趣,文学素养教育的任务也将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

3.加大文学素养的推广力度

随着媒介传播的多样化,对文学素养的推广也应该采取更多的形式。以往我们在校园中进行文学素养的宣传和培养都立足于课堂,效果不佳。现在随着媒体宣传的成熟,加大文学素养又多了很多可行的方法。如视频宣传、网络宣传等,这些方法都能有效的推广文学,起到良好的成效。

4、进行实践性的师范素质教育培养

“准语文教师们”首先要在自身的知识储备上提高。既要对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深入了解,还要了解西方文艺,通晓文学史,通过文艺理论的活用进行文学的阅读和赏析,这样才能保证在讲课过程中游刃有余。“一个老师每年不读五六本书,几年之后,他就当不好教师了”。

其次,“准语文教师们”要在品格风范上提高。文学素养往往通过内在气息生发出来,表现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情操修为。作为教师,这种修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为职业操守。一个品性高洁、以爱之教育引导学生的教师,必然得到学生的喜欢,也能深深影响学生的品格培养。“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

再者,要提高“准语文教师们”的教学技巧。“准教师们”要学会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要学会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提问内容,活跃课堂。在大学阶段的试讲中,年轻的学生们就要“多思考、多练习“,培养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5、提高高校教师的文化素养

高校教师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是培养高素质文学素养的人才前提。在高校的课堂中,师生互动非常少,缺乏沟通与交流,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有模式中。高校教师要尝试打破这种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学生进行开放性对话,提高学生认识思考能力。作为大学教师,也要关注自身文化的成长过程,不断学习才能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文人品性、提高教学技巧、坚定职业价值观。

教育是民族兴盛的基础,是人类进步的前提,教育过程即是教育者自身不断进取、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为培养后世的接班人的过程。高等教育中师范生教育问题,尤其是文学素养培育问题,将会得到广泛关注。“语文是一门科学,但更是我们生命健康的一种元素,削弱了它,我们就会缺乏必要的生活力量。”(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4期

[2]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

[3]王、李伟明.对大学生进行文学素质教育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6月

[4]裴印山、武士勋.加强大学生文学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教育与职业2007年8月

汉语言文学素养篇3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汉语言文学;人文素质教育

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习和感悟到知识当中所包涵的汉民族的精髓文化,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可以让大学生的涵养有所提高,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大学的课程当中开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除了有助于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和理论基础的扎实之外,最重要的是为了培养新时代和新教育环境的背景之下,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大学毕业之后就业的环境和形式也越来越严峻,就业单位在选择应届毕业生人职的标准已不再只是要求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更多的是看重毕业生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操作的能力,既可以分析问题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之后,大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锻炼自己的口才以及人文素养。发表汉语言文学相关的文章,撰写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文字功底已经在慢慢地培养和扎实当中。而在相关的辩论比赛当中,从准备和参与的过程,学生可以很好地提高思考辩论的能力,为将来走人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陶冶情操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审美能力和高尚的人文情怀和道德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则合适高品质的生活所需要的,更体现出一个人的情操。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历史的兴衰更替,感受到永垂不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更可以从一些感人肺腑的作品当中,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济。人文素养可以让人们更多的去热爱生活,更可以鼓励大学生们在毕业之后即使觉得未来渺茫无边,也有勇气用爱和热情,用心的去过每一天的生活和每一份工作。特别是针对理工类的高校学生来说,更是要看重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教育,因为理工类的学生,平时更多的是接受技术类和专业性更强的知识教育,不仅仅难度大而且非常枯燥,再加之没有多的时间会主动的去了解汉语言文学,更别说去阅读文学类的作品。这些因素导致了理工类高校的学生情商普遍较低,而且在和人交往的过程当中,表现出自我的性感,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人文素养急需提高。所以,开设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高尚情操的培养十分有帮助。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一部分大学生人格尚未健全,对未来迷茫

一些大学生在不如校园之后,因为环境的改变以及环境当中诱惑因素的增多,导致很多学生渐渐开始出现了攀比的心理现象。而有一些学生,初人大学,对于一切未知十分迷茫,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流,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十分挫败,便把一切心力投入到了网络世界当中,游戏和网络社交、网购等等让大学生们沉迷难以自拔。甚至有一些学生,因为受到了利益的蛊惑,在无意识当中触犯到法律,误入歧途。而在这一部分大学生当中,我们是很难看到人文素养的影子的。

2、重视理论知识,却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新时期新时代和新的教学环境之下,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已经不能够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了。传统的汉语言教学,只是重视理论知识以及课本知识的教学,不注重课堂上面学生老师的互动,实践性过于薄弱,从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也被忽略了。而随着教学方式的改变,新媒体的影响之下,大学生不管是阅读的习惯还是思维的习惯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在如今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一定要注意融合多媒体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多多和学生进行互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让汉语言文学和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才可以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

3、知识结构更新速度过慢

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更新速度跟不上市场的实际需求。首先从设置课程的这一方面来说,现在很多高校在设置汉语言文学的时候,还是处在传统的十分单一的模式下,没有把各科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单一的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教育并没有办法助力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综合提升。其次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方面不够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其实就是指学生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思维要活跃,擅长人际交往沟通表达,这也是从一个方面体现出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汉语言文学要完善课程的设置,优化学科的建设,并且提高大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优化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1.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

教学目标主要有教学的内容来体现,所以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个合理地筛选,从而确保这些内容可以起到实际的教学作用,并且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所帮助。所以,作为高校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科目,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范围耀光,全面涵盖所学内容,保证教学的效果,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变,满足学生的要求以及兴趣,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现在的大学生在人格方面有所缺陷是无法避免的,这样会对学习生活有所影响,也不利于未来的社会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多多制定一些有趣的有利的教学活动,从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比如辩论赛、交流比赛、场景教学等等,除了可以巩固学习的知识,还能够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良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3.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大学校园是一个大熔炉,学生在经历过校园生活之后,是炼就成为一块好钢还是废铁,所处的环境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应该只是存在于课堂当中,在课堂外也不容忽视。激励学生创办社团、组织或者是小集体,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深入的探讨便于更好地应用。让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步地爱上汉语言文学,从而得到大胆锻炼的机会,并且在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老师要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一个正确有效的引导。

汉语言文学素养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素质教育;文化传承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目前高校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和培养的重要学科。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内涵的精华,在新的发展时期,承担着更加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既是新时期高校学科素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精神文化素质进行培养的重要手段,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通过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是新时期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1审美教育相关内容简述

1.1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审美能力则是对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相关能力的总称。其中审美感受能力是开展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整个审美过程的出发点,作为审美教育的最基本内容,审美感受能力主要是指对审美主体的感官美感获得方式和方法进行培养的教育。鉴赏能力则是在感受基础上产生的对“美”进行辨别、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辨别能力则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和关键环节。想象能力是指通过对将外部感知的“美”与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等要素结合起来产生的精神美感受。审美创造能力则是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创造和创新的“美”,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审美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1.2审美教育活动

从上述审美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审美教育活动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对学生的审美欲望、审美理想进行培养,审美欲望是刺激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重要推动力,而审美理想则是激发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动力,这两者是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其次,要对学生的审美心理进行培养,优秀的审美心理素质能够指导学生对“美”进行科学的感性认知、理性认识,并且能够在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后,审美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式和内容,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特点,要发挥学生在审美教育中的个体差异性,创造出新意美,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

1.3审美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体竞争力,审美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情感教育的一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开展审美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情商进行培养的教育活动,而情商则是指导学生获得更好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审美教育能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充实和完善,在学生良好心态培养和个体综合竞争力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和健全人格,审美教育活动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审美能力培养、道德意志力培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构建等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系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使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塑造。另外,审美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摆正心态,正确面对困境,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功利主义和投机主义,社会发展氛围比较浮躁,在这种发展背环境背景下,审美教育能够还原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摆脱物质、功利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摒弃功利之心,更加纯粹、自然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和自我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真、善、美的鉴赏、想象和创造,实现理性思维的构建和伦理认知结构的完善,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困境,坦然生活。最后,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独立人格,在高尚情操培养方面也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2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我国语言历史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新时期汉语言文学在保留我国传统文学特色的同时又加入了新时展的特征,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文化精神,对学生的人格和品格进行塑造和培养,同时促使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但是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优化和改进的问题。首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课程设置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开设的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课程比较少,而且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相对比较落后,很多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挖掘停留在教材的表面,没有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审美教育,同时也无法有效地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进行科学的培养。其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这主要体现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考核评价模式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在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大都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测评,这就直接导致了汉语言教学只关注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育,学生和教师只关注教学和学习结果、忽视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等问题的存在,整体的教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另外,很多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认同感不强,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意义,这些情绪和认识缺陷都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不高,消极情绪比较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目的的实现。

3汉语言文学开展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理念,通过汉语言文学教育完成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是汉语言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阅读、写作能力进行提升,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在学生高尚精神、高品质人格培养方面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特性为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素材和内涵,这些大量的审美教育素材为审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汉语言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文学表达方式、文章结构等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实践经验欣赏文章中的美,鉴赏文章中的美,然后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作出新的文章,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全过程的培养。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审美教学内涵的内化活动,让审美成为指导学生学习活动、思想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的重要理念基础,通过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

4汉语言文学教学开展审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针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以及审美教育的要求,在新的发展时期,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开展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活动。

4.1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素材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最首要的就是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素材进行挖掘和分析,这既是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也是审美教育能够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首先,汉语言文学学科本身就是一种“美”,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收纳了大量的经典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教育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科教育的本质、特点、内涵和目的等进行充分的认知,让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正确的认识。其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上来说,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赏析,分析、掌握作者在课文中所应用的创作艺术手法,拆分、认知文章的逻辑结构,了解、体会作者通过字词、结构传递出来的思想和情感,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了解、认知、思考、内化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领学生对文章的形式美、表现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进行体会和学习。另外,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要对文章中的艺术境界进行挖掘和分析,文学本身是一种很重要的艺术形式,汉语博大精深,字词的运用、排列和组合以及词句的逻辑结构排列都是作者思想、情感和意识的表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体会文章的魅力,感悟文学艺术的美感和内涵,进而对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品味和审美意向进行培养。

4.2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针对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认同度不高的问题,教师要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通过兴趣推动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汉语言审美教育当中。新时期大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很强,并且视野相对比较开阔,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较强,对很多知识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要紧紧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通过汉语文文学本身的魅力对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进行刺激,引导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美”进行分析和探究。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爱好点,这是审美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解,才能够在审美教育中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例如有的学生偏爱汉语言的字词结构,有的学生偏爱文章整体呈现的逻辑美感,有的学生则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要抒发的情感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对此进行掌握。其次,在兴趣刺激方面,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要将汉语文文学审美教育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究欲望,提高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进而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

4.3创新和改革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方式方法

创新和改革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方式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在课时设计方面,要适当地加大审美教育的时间,改进过分注重知识点记忆、古诗词讲解的做法,将大量的审美内容加入、融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观察美、欣赏美、感受美、评鉴美、想象美;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要尽量地选择符合学生审美实际和审美观念的、具有较高审美教育价值的文学作品。其次,要对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文学作品从本质上来说是作者内心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表达,不同的人对作品“美感”的体会是不同的,因此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讨论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讨论教学,学生能够充分的表达自身的想法、交换意见,激发学生对作品美感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通过讨论,还能够对作品的“美感”进行全面的认识。另外,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还应当充分发挥单篇作品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优势,对个别风格突出的单篇作品进行综合审美教育分析,帮助学生构建审美心理结构,单篇重点审美教育方法的应用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多篇文章的审美教学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健全学生的审美能力。

5结语

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开展,既是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本身的要求,也是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教师要重视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素材、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对学生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为学生完美人格、独立品质以及个体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2012(7):292.

[2]李晶晶.论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5(2):118.

[3]王俊玲.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2):147-148.

[4]李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应用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14(S2):443.

[5]陈琳.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5):129-130.

汉语言文学素养篇5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汉语言文学融合对策

一、前言

在文化多元化和信息化背景之下,学生思想极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培育、健全人格的塑造极为不利。因此,若想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则需要以汉语言文学为突破口,努力寻找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切入点,借助教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顺利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工作实效性。对此,本文以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及对策为题,对其相关内容作出简要分析与着重探讨。

二、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价值

(一)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以灌输式、注入式方式为主,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和机械学习的状态,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当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拓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的广度,挖掘其深度,以积极正面的内容影响学生,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经验,使之与学生思想认知产生共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有利于调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是非判断能力、高尚道德情操,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巩固学生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人文底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奠定基础。在新的时代形势之下,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具备扎实理论能力、娴熟实践技能的同时,还需要有品德修养、审美素养、合作精神等.

三、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对策

(一)重视学生人格培养

就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育者因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忽视对学生的学生培育,使得学生虽然掌握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但是无法对其进行整合与应用,难以实现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若想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有效融合,则需要教育者及时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具体来说,教育者要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为己任,将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能力培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与此同时,教育者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掌握缓解情绪压力的正确方法,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二)高效整合教育内容

从整体上来说,汉语言文学具有内容繁多、体系庞大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知识点均需要学生掌握。这就要求教育者具备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利用教育内容的精心选择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深度融合。对此,教育者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诉求,以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导向,在汉语言文学中选择学生感兴趣且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以潜移默化之势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此同时,所选择的教育内容还应该具备实用性的特质,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内容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在现实生活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质量,落实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任务。

(三)优化教育者队伍结构

高素质、高水平的教育者是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深度融合的保障条件,教育者教学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学习动机。因此,教育者若想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确保学生维持较为长久的学习兴趣,则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借助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深化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正确处理语言与汉字间的关系,在汉语言文学课堂当中以独特的教学魅力感染学生,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一方面,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日常工作当中努力学习,借助网络、书籍等途径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培训活动,与其他任课教育者交流教学经验。另一方面,学校要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者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渗透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还可以聘请汉语言文学专家来校开办讲座,为教育者及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四)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教育者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摆脱传统教育思维的局限,在重视课堂上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还需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话剧表演、诗歌朗诵、文学创造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团结协作、解决问题,这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育大有裨益。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学生会深刻认识到汉语言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感悟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自身的亲自参与、主动思考、动手实践可以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快速适应周围环境,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由此可见,利用汉语言文学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在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的同时,还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可谓是“一举两得”。

(五)打造优质人文环境

优质良好的人文环境可以为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融合创造有利条件,对两者的深入融合具有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平等、尊重的心态对待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育者要予以耐心的解答,以引导启发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教育者在关心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情况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心理健康状况,从多个层面了解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变化,做一名“有心人”,这是优质人文环境建立的基础。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亲身经历,深入体会汉语言文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最大限度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汉语言文学素养篇6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同时,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尚未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致使知识老化严重,与现实社会相脱节。在这种“学术型”的教育模式中,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定位于理论性人才的培养,而忽视对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如此。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质量一般。

(三)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魅力的缺失,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从而使得学生配合教学的积极性较差,思维也被严重抑制。教师总是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汉语言教学,由于没有给学生足够地自我发挥空间,造成学生仅能单纯地模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教材成了束缚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枷锁,诸多的语法、课文、词汇、阅读和写作等课程,使学生对汉语言学习产生出一种乏味和厌烦的感觉,这样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为此,必须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完善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当中,并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如哲学、史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美学、艺术、秘书学、国学以及影视等等。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以汉语言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特点为根本出点,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深层语言规律。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笔者建议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其一,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师生共同质疑、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学法。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汉语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课件、讲义、考试试题、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各个学校应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来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首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利用汉语言知识使学生掌握文学的运用方法以及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助推作用,促进汉语言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并推进汉语言文学发展与时展同步。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并将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思想,并且还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进而获得最佳的成效;另一方面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先确定好某一个课堂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上网检索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同学生之间交流经验和成果,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使教学方法不断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四)渗透德育教学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应将德育教学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成效,还有利于加快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

汉语言文学素养篇7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素质教育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148-03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目前高校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和培养的重要学科。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内涵的精华,在新的发展时期,承担着更加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既是新时期高校学科素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精神文化素质进行培养的重要手段,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通过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是新时期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1审美教育相关内容简述

1.1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审美能力则是对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相关能力的总称。其中审美感受能力是开展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整个审美过程的出发点,作为审美教育的最基本内容,审美感受能力主要是指对审美主体的感官美感获得方式和方法进行培养的教育。鉴赏能力则是在感受基础上产生的对“美”进行辨别、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辨别能力则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和关键环节。想象能力是指通过对将外部感知的“美”与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等要素结合起来产生的精神美感受。审美创造能力则是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创造和创新的“美”,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审美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1.2审美教育活动

从上述审美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审美教育活动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对学生的审美欲望、审美理想进行培养,审美欲望是刺激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重要推动力,而审美理想则是激发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动力,这两者是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其次,要对学生的审美心理进行培养,优秀的审美心理素质能够指导学生对“美”进行科学的感性认知、理性认识,并且能够在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后,审美教育作榻逃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式和内容,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特点,要发挥学生在审美教育中的个体差异性,创造出新意美,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

1.3审美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体竞争力,审美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情感教育的一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开展审美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情商进行培养的教育活动,而情商则是指导学生获得更好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审美教育能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充实和完善,在学生良好心态培养和个体综合竞争力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和健全人格,审美教育活动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审美能力培养、道德意志力培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构建等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系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使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塑造。另外,审美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摆正心态,正确面对困境,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功利主义和投机主义,社会发展氛围比较浮躁,在这种发展背环境背景下,审美教育能够还原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摆脱物质、功利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摒弃功利之心,更加纯粹、自然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和自我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真、善、美的鉴赏、想象和创造,实现理性思维的构建和伦理认知结构的完善,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困境,坦然生活。最后,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独立人格,在高尚情操培养方面也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2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汉语言文学素养篇8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很多高校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学生只需要在课堂中听讲和做笔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交流和互动,没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长期以往,会让学生逐渐失去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而每一个学生都拥有独特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所以,高校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和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爱好、性格、优点等,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中勇于发表个人的意见,并且应该安排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才能够合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强化人文教育

人文素养对现代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因为人文素养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只有掌握了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够合理地健全人格,从而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让自身位于更有利的地位。然而,在以往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虽然也有涉及到人文教育,但是涉及的知识内容不够全面,所获得的教学成果并不理想,因此,高校应该强化人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讲解,并且教师还应该为学生讲解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实践理论知识,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汉语言文学职业化的教学改革

(一)对教学理念进行改革

教学理念作为高校的基本教学观点,对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汉语言文学教材里面有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导致很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从而忽略了实践教学,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教学理念,显然不能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十分重要,高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培养学生的素质修养和综合能力这两个方面出发,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合理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理念。

(二)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以往的教学模式影响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在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应该把一些合理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模式中,比如:实践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这些都是适合汉语言文学使用的教学方法,把这些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模式中,不仅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并且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从实际调查中得知,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几乎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字词和文章,而且涉及到的其他学科知识也不多,这样就显得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不仅影响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汉语言文学在改革过程中需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政府有关教育部门应该组织专业的团队对社会上汉语言文学涉及到的工作岗位进行实际考察,并且明确这些岗位都需要哪些理论知识和能力;其次,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结晶,其中包含了许多学科的知识内容,政府有关教育部门在设计汉语言文学教材时,应该把这些学科的知识内容适当地添加在教材中,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素养篇9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就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许多高校中十分常见的一门专业。该专业继承了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并将这些优秀灿烂的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正在与西方文化不断交融,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言文学则体现出了更加强大的影响力。汉语言文学在文化的不断交融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具有了更艰巨的发展使命。通过汉语言文学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使世界对中国有进一步认识,才能够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扩大影响力。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改变原有的观念,不断完善专业含金量,提升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这样才能实现该专业人才的顺利就业。

1、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就业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做到不断创新和改革,才可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展现中国民族的精神。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就业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如下。

1.1偏重文学教学,学生难以融入社会

尽管汉语言文学集大家风范与一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过于文学化的特点已经影响到了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写和说的能力,一些课程就是根据培养这两种能力而设置的,比如文学作品鉴赏等文学色彩十分浓厚的课程。只有文学灌输,缺乏技巧运用和实践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总会面临各种碰壁,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实践能力,这就是平时课程中缺乏对各领域的深入分析造成的,造成学生的本领仅限于“纸上谈兵”,思想不够新颖和变通,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与社会显得格格不入。

1.2人才培养手段目标单一,学生视野不开阔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与时俱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知识丰富全面、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面非常宽阔,从作家到编辑,从教师到企业文案,各行各业都会有这一专业的学生发挥的空间。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以来仅限于一些文学化的课程教学之中,造成人才培养手段和目标单一,学生视野狭窄,在就业中很容易找不到方向感。这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致命的,而这也正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需要有综合素质和高效的办事能力才能够胜任本质工作。而这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无疑十分具有挑战性。

1.3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思维缺乏新意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的一些内容早已与实践相脱节,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当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轨、无法做到与时俱进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缺乏创新意识,那么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将会极为不利。一些教师认为汉语言文学就是传授文学知识,无需结合现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源于生活,只有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接触现实,不断实践,才能够不断拓展思维,具备创新意识,对生活具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对于学生的文学创作大有裨益。

2、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就业培养建议

2.1合理设置课程

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生而言,专业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助于提升其综合素质。

第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设置考研课程,这对于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而言很有必要。考研课程可设置语言和文学两个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设定,这样在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这两种可能主要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二,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将会从事多方面的工作,因此,如果是从事编辑出版等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就需要设置应用性比较强的课程,重点锻炼学生的技术能力和专业能力。对于一些要求写作能力较高的行业,专业课程就需要突出写作,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性,可以使学生未来就业更加具有竞争力。

第三,还有一些学生会从事教师职业,因此,专业的课程需要设置教育类。教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比较钟爱的热门职业,在这个职业的课程设置上要高度重视课程的实用性,突出训练学生的讲课技能,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加强教学实践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因此,加强教学实践势在必行。教师要形成先进的教学观念,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教学实践活动体系。

第一,组织学生开展实习,在实习中感悟专业的魅力,增强实践能力。实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在运用知识的同时不断思考问题,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方式,能够巩固原有的知识点,还能够通过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践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十分必要,但不宜过度进行,只需结合学生需求开展活动即可。

第二,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与就业链接,为走向职场做好铺垫。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在同一企业实习的可能性不大,这样可能就无法及时获得教师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边需要在实习中获得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在不断考察学生是否适合这一岗位。

第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够在社会立足,因为这一行业需要有源源不断的精力和灵感。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就业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尽管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如果认真加以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能够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秦晶,王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考察与建议――基于对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的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1,09:114-116.

[2]廉串德,石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状况及对策探析[J].中国市场,2014,09:122-123.

汉语言文学素养篇10

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因为它具有众多的优势,例如人文基础实力雄厚、就业范围相对广泛、社会各行业对其需求程度比较稳定,等等。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就业受到限制,已成为高考冷门专业之一。究其原因,在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也在飞速向前发展,这都直接影响着人们传统的教育挂念以及人才战略观念的改变。而且,随着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工作单位对专业性要求越来越强,高校专业细化的程度也在增加,但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却一直以人文素养为主,缺乏应用性,这给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就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原来的基础性优势变成了劣势。是汉语言文学在现代社会中褪去了光环,举步维艰。

二、汉语言文学面临的就业困境

1.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偏向知识性,缺少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它承载着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历史重任,汉语言文学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学习,其核心是关心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即是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其主要作用还在于发扬和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语言能力和文化素质。由此可知,汉语言文学专业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文的相关工作,其培养学生的特点在于对专业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

汉语言文学是基础性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不注重直接创造出可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也就决定了它不像会计学、计算机、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与现实的应用性,因此难毕业生难以直接找到与专业相吻合的工作。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开始考虑就业情况,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追求目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人文传统的同时,更要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2.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模糊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系统是在20世纪中叶形成的,由于时代的限制性,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只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只让学生接受,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了很多工作所需要的基础性知识,在那个时代是可以被广泛接受的。但是就目前来说,各类型专业人才层出不穷,科技的进步也使用人单位对专业的要求比较严格,掌握基础性知识成了所有毕业生都具备的条件,而对于只掌握了基本知识的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来说,这已然没有了竞争优势。

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貌似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语文教育、文案策划、秘书等,却对这些工作都没有专业性,而这些职位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存在着专业的课程和专业的人才,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模糊的定位就会成为就业的一大阻碍。

三、如何进行就业创新教育

1.改变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在当代社会,讲求效率、注重目的性已经是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培养传统的人文素养,不可能直接创造利益和价值,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想生存并发展下去就必须进行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的彻底改革。当代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字工作者根本不能满足行业用人的需求。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把自己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应用型综合人才上。在培养目标定位的时候,要进行深入研究。根据不同行业人才规格的需求,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重点的特色培养模式。

2.改变教学内容,增加毕业生就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