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16:00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篇1

论文关键词: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影响;防治

地球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向大气层大量排放各种各样有害气体而造成的。在这些有害气体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此外,还有氟、氯化碳、臭氧、甲烷、氢氧化物、氯化物等40多种微量气体。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不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让太阳辐射热顺利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而且它们能够吸收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地面辐射热无法散发到外层空间去,像温室的作用一样,从而导致地面和低层大气温度逐渐升高。这就是地球温室效应。因气温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效应气体。

一、全球变暖的原因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增长迅速

近几年,人口增长过快。每人每天所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值。

2、工业发展迅速

工业在迅速的发展,燃烧大量的煤和碳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迅速积累。氟氯烃、甲烷等气体的排放也大量增加,这些温室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

3、毁林严重

由于社会进步,对土地的需求增大,占用了大多的林地。同时也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木材的需求量增大,导致毁林伐木的现象日益频繁。

(二)自然因素

主要由于太阳的活动,黑子,黑洞等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二、温室效应可能造成结果

(一)从数字看全球气候变化

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冰山溶化,林草减少,沙漠扩大;沙尘暴严重,凝冻灾害和旱灾严重,特大洪涝,大风暴雪,连连发生。城市温室效应显著,低氧环境影响市民免疫力,亚健康人群增加。

1、全球平均气温在未来50年内将升高2到3摄氏度,但是如果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增加,气温将上升在升高几度。

如果不对温室效应采取适当措施,全球将出现上世纪30年代那样的经济大萧条,由气候变暖在成的洪水或干旱将使大约2亿人流离失所。

2、与100年前相比,非洲大陆的气温上升了0.5摄氏度。

3、气候变暖导致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冰盖在过去80多年里消失了82%。

第二高峰肯尼亚山的冰盖在过去100年里消失了92%。

4、2005年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主要成分)的含量创下新高,达到379.1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比2004年的377.1ppm增加了0.53%。

5、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四分之一也就是100多万物种在未来50年里灭绝。

(二)温室效应,瘟疫的招魂使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某些疾病发病率的升高。特别是在冬春季节交替之时,易感动物更容易发生感染,进而诱发养殖业中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流行。专家强调指出,温度升高导致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加快,微生物在生长繁殖前必然先经过Dna复制,而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

因此,温度升高的结果必然会引起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突变率升高。各类病原微生物在突变后其一些生理生化特点也将发生改变,如病原体的存活变异、抗药性变异等。发生变异后,病原微生物(尤其是病毒)将突破其寄生、感染的分布区域进行扩散,形成新的传染病。

三、防治措施

(一)交通业防治措施

在地球Co2排放总量中,交通业因化石燃料消耗占24%,仅次于能源业。现在,交通业被认为是全球人为产生温室气体的最快增长源。为避免全球变暖现象越过危险边缘,需在本世纪中叶之前将Co2,浓度保持在450ppm以下,这样才能把温度提升控制在4cc之内。想达此目标,必须将Co2排放量减半,使用多种更清洁能源,确保能源安全供应。

ipCC确定降低Co2排放的5种方法是:

(1)减少能源消耗

(2)使用含碳量低的代替燃料

(3)使用可再生能源

(4)增加天然落水洞

(5)Co2的捕集和封存

(二)森林防治措施

森林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将碳贮存于树木体内,并向大气中释放氧气。

2002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讲,“森林每生产10t干物质,可吸收16t二氧化碳,释放12tt氧气。……每公顷森林每年净光合吸收碳:热带林为4.5t~16t,温带林为2.7t~11.25t,寒带林为1.8t~9t,耕地为0.45t~2.0t,草地约为1.3t。据测算,树木的碳含量可达43~58%。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为600×108t~8300×108t,其中90%的碳自然存储于森林之中,森林是一座巨大的碳储库。

因此,要大力保护现有森林,特别是保护天然林。天然林树木种类多,生物量大,与生境相对协调,生态效益高。除禁止砍伐天然林外,特别要防止森林火灾和病虫害,以保证森林的正常发育与生长。

积极发展森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在保护已有森林的基础,科学造林,发展林业。

1、封山育林

有天然林分布的区域要定期封山,利用天然林种源,通过天然更新使疏林地、灌丛地和荒山荒地演替为天然林。封山育林要分区、分期、有计划地进行,对有望近期成林的荒山、灌丛地可先期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区要由林业部门及当地政府与农民协商后确定,并划界立桩。制订封山育林实施条例,做好当地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防止山火、放牧、开荒、樵采等有碍封山育林的人为活动。此外,必要时可辅以人工促进措施,如补播、补植等。

2、科学经营森林

对已有森林要在认真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经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以生态为主的综合效益。

(1)实行森林分类经营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以及森林的立地条件,将已有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类,分别经营。生态公益林遵照“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社会、经济效益”的原则经营;商品林根据“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生态、社会效益”的原则经营。

(2)采用科学、可持续的方式与技术经营森林

在“近自然林业理论”指导下,森林经营要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禁止砍伐天然林的方针。森林抚育间伐要不影响森林郁闭度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森林健康生长。森林采伐要抛弃皆伐作业方式,公益成熟林必须采用渐伐、择伐的作业方式进行采伐更新;用材林成熟采伐时也要按照永续利用的原则,尽可能地避免大面积皆伐,采用择伐方式作业。通过森林经营使林地的生产力和更新能力不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生物多样性,并稳定持续地发展。

(三)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生产的碳基肥料

1、开发复合型碳基钾肥、碳基氮肥、碳基磷肥

一般碳基可溶性化肥都能作为养分被植物吸收,肥料利用率高于非碳基化肥。碳基钾肥有碳酸钾、碳酸氢钾、钾碳铵等无机钾肥以及乙酰丙酸钾、柠檬酸钾、腐殖酸钾等有机(酸)钾肥。碳基钾肥除了供应钾元素以外,还可以提供大量的二氧化碳营养,它的成品最后是白色的结晶体,可以替代我国农民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钾——氯化钾。不论从环境保护角度,还是作物营养需要,碳基钾肥应是钾肥丁业发展的方向。

2、开发饱和的二氧化碳水溶液肥料

在阳光强烈、无风时喷施或滴灌、渗灌均可,如果将此水溶液加入适量的钾、镁元素,可以进一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效果更好。滴灌、渗灌的二氧化碳水溶液进入土壤以后,与土壤中的矿物质结合,形成更为丰富的营养溶液,利于植物生长发育。

3、直接使用二氧化碳

就是将二氧化碳收集、储藏于钢瓶或大型气柜内,直接供给温室大棚。

4、将气体二氧化碳压缩成液体肥料深埋

如果碳基肥料能取代传统化肥,不仅能避免使用传统化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还能变废为宝,充分利用二氧化碳,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发展低碳农业的目的。

(四)水土保持减缓温室效应造成的危害

全球变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在各种外力作用下的侵蚀,造成的水土流失的现象。如果可以做好水土保持工程与生物工程的结合工作,可以有效地通过提高森林的覆盖率,保持土壤养分,丰富物种的多样性,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能够更好地给养森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同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通过让碳固定于林木的方式,减少二氧化碳。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水分和养分流失,使更多的土壤为“肥沃土”,避免在开发时,进一步占用林地和有限的耕地,从而更好地保护林木和农田。

土地沙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也是现在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越来越多的地区正在受沙化的威胁或将要面临沙化的处境,这也急需水土保持工程的治理。对于气候变暖造成的土地沙化,可以充分利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加以预防和治理,从一定程度进行治理,减缓侵蚀的速度,尽可能保证土地的生产力。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篇2

一、全球变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与世界上的美伊战争,朝鲜核危机等等相比而言,全球变暖更是一个值得全世界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他已经唤起了全世界人们的重视和思考。而且在2008年5月和6月的“贸易与气候”国际研讨会上,人们也越来越不难发现国际贸易与全球变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全球变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全球变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十分的显著,他是一把双刃剑对国际贸易体系既有利的方面同时也有弊的方面。这对我们在世界的贸易交易中应该既是一种挑战和机遇同时也是一种威胁和竞争。

1、可以改变国际贸易的模式。全球变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十分的显著,它与气候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关系。而气候变化对国际贸易主要的影响在于,气候变化导致原来纬度地区的气温异常升高,高维度地区的气温也比同纬度时期要高出很多,从而使得各国原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一些产业会不得不因为来自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国家的贸易结构模式,比如原来以海洋,珊瑚,海洋渔业等等的一些资源会由于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暖而消失。这种影响也不仅仅是商品生产和销售行业,同时对于服务业也有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旅游行业。海平面上升后将淹没沿海的部分沙滩使得原来以海滩,海岸风光为主要休憩地发展的旅游行业将会逐渐冷淡。当然全球变暖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仅仅是消极的,他同时随着气温的升高也会使得原来不适合在该地种植的一些作物和资源凸显出来。形成新的自然资源和新的服务行业吸引更多的游客。但是这个同时也需要一个国家有足够的准备和时间去发掘调整。不然将白白耗费所有的新资源。

2、增加了国际贸易的脆弱性。全球变暖带来的自然灾害比如说飓风,暴雪,冰冻等等恶劣气候他将会导致该地区的国际贸易线路终止。尤其是突发的,没有任何防范的自然灾害的突然降临将会使得国际贸易的机场港口,码头等等交通场所关闭,从而延误了国际贸易交易的时间从而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双方信誉度的降低。海上的飓风等有可能还会导致海上货轮的被损干扰海运,对货物造成一定的损伤。这样一来,全球变暖就会给在国家贸易中,进行供给,运输销售的行业带来损失。从而增加了国际贸易的脆弱性。

(二)国际贸易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全球变暖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双向关系。由于世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进步,大大减少了世界范围内的运输和成本,扩大了各种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易。其次,投资政策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和开放使得许多国家都已经实现了贸易政策的自由化,同时也让跨国公司在全世界的生产分工更加容易,一件商品的生产可能来自世界很多个国家的不同零件所组成。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使用发达国家的零售件,发大国家也开始利用发展中国家丰富的劳动力和资源市场优势发展经济。而贸易开放又严重影响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上。而这种规模效应是指随着国际贸易范围和和合作的不断扩大,使得世界各个国家对商品的需求增加,从而使得原先的规模包括能源使用,资本,劳动力的扩大。从而影响到更多的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运用国际贸易体系应对全球变暖的举措

从全球变暖和国际贸易的关系中我们不难发现,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中的一个焦点,如何应对全球变暖势在必行。因此如何运用国际贸易体系去应对全球变暖的举措已经成了全人类的共识。但是从近几年以来的世界各国会议上我们不难发现京都议定书后全球变暖没有任何进展,哥本哈根大会原本是为了制定京都时代减排政策的会议失败,这些严重的阻碍了我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关注。

(一)采取边界措施应对全球变暖

目前烟尘排放税已经在各国得到了实施,但是具体的对这些烟尘中含有碳石化燃料的消费税具体怎么去征收目前还没有很好的确定这个边界税。因此只能对全球变暖中的影响因素出发大力调整烟尘排放税或者能源税的边界税;其次还应该对与排放权交易体系有关的因素进行边界调整。当然,在采取措施的过程中除了以上两种措施以外还有可以有鼓励其他国家减少排放量的方式或者说对于一些在国际进出口贸易中的交通运输工具适当的征收一定的税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高的交通工具,以此目的来达到更好的为社会和环境服务,对谁污染谁治理进行支付的措施进行整治。

(二)划分减排的标准应对全球变暖

哥本哈根会议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在如何划分减排标准上各国之间发生了分歧。因为对于各个国家而言,不同的标准必然会影响到各个国家对于国家集团之间的利益的争论,利益的不同对于各个集团之间减排的责任就不同。比如可以划分减排责任的标准有碳等价物标准,人均排放标准和历史累计标准等等。历史累计标准中主要采取的减排措施主要是烟尘排放税和贸易交通税等等

(三)实行贸易开放政策应对全球变暖

贸易的开放可以增加收入,收入的增加能够使得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会更高。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的小途径是加大产品技术的贸易开放以及气候友好型产品的生产以使得的气候变化在技术的升级和转化中得到缓解。尤其是采取在环境技术上更新快和价值高的产品,来降低公司的排放成本。同时技术的传播和推广也将通过国际贸易来更好的实现。

(四)加大对农业部门贸易开放应对全球变暖

气候的变暖将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没有国际贸易各国地产的粮食将无法满足国内的人口需求和农产品的需求,这个时候必须通过贸易合作伙伴来供应来满足国内对某一农产品的需求。国际贸易在这个过程中就减轻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量经济学家对于研究如何帮助或者减少降低气候变化在农产品中或者食品或者原材料中的成本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当今各国都在实行农业补贴,其实就是对农业的开放尤其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补贴力度的加大更好的为在贸易中受损的国家提供资金带来利益。其次农业本身作为绿色的东西就可以起到一个改善气候的作用。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篇3

关键词气候变暖发展中国家政策经济

中图分类号:Q93文献标识码:a

1气候变暖的原因

以前地球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基本保持恒定,生物得已生存。地球适宜生物生存这是由于大气层和地球表面这一系统就像是一个“玻璃温室”,这“玻璃温室”让地球表面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为了经济的发展,肆无忌惮的使用石油、煤等还有乱砍滥伐造成树木数量的减少,使得原来的绿洲变成了荒漠,一系列的人为因素造成气温提高,在21世纪的今天越发明显。人类的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打破了这个“玻璃温室”的内部平衡,促使地球升温,以至于生态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发生了改变,人类的活动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急剧增加,其含量比之前提高25%。大量的砍伐让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数量也随之减少,造成二氧化碳量的吸收量降低。人类的无节制索取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缓解和解决这一问题已变成刻不容缓的事情。

2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气候变暖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气候变暖让冰川融化,比如美国蒙大拿州冰川国家公园博尔德冰川是美国30年代的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现在冰雪所剩无几,同样中国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也在下降,专家预测到2050年全球1/4的冰川将消失。南极和北极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气候的变暖使得这两个地方的冰雪也在融化而且速度一直在加快。冰川的融化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淡水资源减少、冰川动物的生态环境改变等。众所周知,冰川还有地球70%的淡水资源,冰川的融化会造成淡水资源的流失,这意味着数以百万的人口将面临着洪水、干旱以及饮用水减少的威胁。其次气候变暖造成炎热,近20、30年来地球表面温度增长趋势,尤其几年来气候开始持续飙升。比如欧洲2003年的夏天遭受了一股强大的热浪,35000人因此丧生,现在的非洲也正面临着严重的炎热带来的干旱。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的升高。海平面的升高可能会导致一些岛屿国家消失以及沿海地区受到洪水、海水入侵、海水侵蚀海岸线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会造成数以万计甚至跟多的人没有家园。最后气候变暖造成珊瑚白化、干旱、洪涝、疾病的传播、生物锐减等等。

3应对气候变暖采取的措施

3.1积极参与国际组织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坚持着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关于气候变暖的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中国一直以来以高要求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直承担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与义务。无论是古代所说的天人合一,还是现在主席提出的“apeC蓝”,都是我国出于对自然的尊重,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在气候变暖的问题上中国政府给予很大的重视,并于1998年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2002年批准《京都议定书》这两项决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有两条基本的核心原则:其一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展中国家为了自己的经济考虑谋求发展也是合理的,发达国家在工业时代用环境换取经济应该主动地承担节能减排的责任,两者都为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只是要区别对待。其二为减排义务应遵循分担原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截然不同,因此在减排方面,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发达国家应当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响应联合国的号召。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技术缺乏,一直以来依靠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通过技术转让和资金合作等手段,以达到节能减排的任务。

3.2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方案

2007年中国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编制了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暖的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此方案回顾了我国气候变暖的原因、现状以及解决措施,《国家方案》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颁布应对气候变暖问题的方案。气候变暖造成大面积、长时间的干旱、洪涝使得农业经济下降。突然的降温使得牛羊等动物造成大规模的死亡。我国政府针对气候变暖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改善,其中包括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自然,尽最大可能改善气候变暖问题。与此同时,政府加强对各地政府、部门的领导,了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方案中的措施与解决方案,不断提高与改善应对气候变暖的能力。以此同时加强对气候变暖的宣传,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意识。中国一直坚持在气候变暖方面有五大原则:一是一切坚持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二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三是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四是坚持综合治理。五是坚持广泛合作。气候变化无国界,全球气候变暖是国际问题,需要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努力。

3.3中国在气候变暖的努力与成就

中国一直在气候变暖问题上面努力尽自己的责任,近些年来,中国政府积极认真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相关条约,在气候变暖上加大支持力度。国家提出的“十三五”规划,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其贯穿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型和体制机制创新型的技术,形成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中国在面对气候变暖这一国际问题上,强制企业进行改革,加快了第三产业发展,优化第二产业,使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上来,政府的过强硬态度,使得重污染的企业必须进行技术改革否则将面临破产、关门等这能行,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自己的技术避免关门整改。在治理环境问题上,国家在政策上进行引导,资金大量的投入,加强了水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在核能、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等方面提高利用率以及后续的治理。中国政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事业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与此同时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随着中国对林业生态工程的重点实施,政府在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这方面取得巨大成效。除这些政府还积极主动的保护原始森林等天然林、草原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建设、沙漠改造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了林业。与此同时,城市绿化方面政府也加大投入,公路两侧的数目,小区的绿化也加大要求还有就是增加公园的数量,这使得城市绿化也越来越好

4结语

缓解气候变暖不是只单靠一个护着几个国家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中国作为一个负责的国家一直在各方面进行减排,并且是第一个主动提出减排的国家,对中国的经济造成很大的损失。缓解气候变暖是中国进行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机遇,中国及时抓住这个机会。为解决气候变暖、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中国政府不断进行尝试。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中国一直坚守着自己作为大国的责任,主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主要节能减排,这既是对大自然的一个解释,同时也是为一些发转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做一个表率。根据“十三五”制定的减排计划,是对我国技术的一个重要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遇,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改变。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化的大国,始终坚信天人合一,用自然换取经济实物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且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也受到的相应的惩罚,为了地球的更好发展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四大可行性[J].北京:清华大学学报,2008.120-158.

[2]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挑战[R].北京:国情报告,2007.493-511.

[3]骆高远,冯利华.气候变化以及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5.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篇4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低碳社会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6-0131-02

2010年以来,反常天气在世界各地纷繁出现,凸显出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逐年扩大、纽约冬季气温22℃、海平面逐年上升等,类似报道在各大媒体上层出不穷。那么,究竟什么是全球气候变暖?又是什么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应怎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来看呈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十分复杂,其中重要且不容否认的因素即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7年2月2日了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梗概。这份报告认为,在过去50年中,“很可能”是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用词中,“很可能”表示可能性至少在90%以上,这是这个委员会成立以来,首次使用这样严重的措辞形容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关联。而2001年的上一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使用的词语仅是“可能”,“可能”表示66%的可能性。报告的大致内容是说,从1750年开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氧化亚氮的含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目前已远远超出工业革命前的水平。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所致,而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增加主要源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

科学家近年来对全球气候变暖对环境及生态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还不能全面预测气候变暖给地球带来的多样变化,但人类对全球气候升温的负面影响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水供需矛盾加剧;天灾如热带风暴和飓风的次数和强度都可能增加;众多岛国及岛屿将被淹灭,岛上及沿海居民生活受到威胁;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因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最终会对全球经济造成不小的损失。虽然全球气候变暖也可能对少数地区有益,但综合评价其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未来生活的巨大威胁。

由此可见,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的影响很大,因此,我们应采取措施改善环境问题,增强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利于人类,近几年人们常提到“低碳经济”这个概念,“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那么,何为“低碳经济”呢?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它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由于使用能源而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被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

是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紧要关头,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压力又是挑战。这是因为:①我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以排放高碳为主的发展模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既确保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这是我国必须面对的难题。②“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仅占20%左右,而火电占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1t煤炭会产生4.12t的二氧化碳,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③我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④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

我们该如何让发展低碳经济呢?纵观世界各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对我国来说,需要政府主导,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具体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提高能源利用率。在工业化阶段,提高能源效率是减少碳排放最有效的方式。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既有最先进的技术,也有最落后的技术。因此要加速淘汰能耗高、排放多的落后工艺。②使用可再生能源。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太阳能、沼气、水电、风电、农作物秸秆等)很丰富,虽然可再生能源成本较高,但相当一部分已经商业化。交通工具方面,汽车不再只烧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现在有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我国也对太阳能汽车、氢能燃料电池等技术研发,如果成熟,我们的交通服务将实现很少的碳排放甚至是零排放。③征收碳税。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有负面作用,是有环境成本的。因此,我们就应该对它征税。对碳征税,那么就会打压高碳能源。高碳能源的比较收益降低,零碳或低碳能源的比较成本就降低了,市场竞争力也会增强。④应制定相应的政策补贴。任何技术的研发、运用,都会经历从高成本到低成本的转化过程,如果我们给予补贴,就会加速降低成本的过程。对一些暂时不具备商业竞争力,而社会成本又比较低的能源和技术进行补贴,会使它们更迅速地成长,进而走向市场竞争。⑤要提高研发投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很多低碳能源技术、产品,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和企业商业化的投入,可以双管齐下。⑥对于消费者行为,应出台相应的经济政策措施,限制人类对能源的奢侈浪费。比如能源消费税,由于碳排放空间是有限的,每个人的基本消费需求也是有限的,因而可以给每个人一定的碳排放量,超出之后就必须交税,超得越多税率就越高,与我们的所得税一样。这既兼顾了基本需求的满足,又可以使消费者行为更理性化,降低奢侈浪费的部分。但需要说明的是,能源消费税应是累进税率,不能是统一税率。统一税率只会打压穷人,鼓励富人消费。⑦控制公共消费。如马路上的公车以及办公楼里的空调等。⑧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在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等领域的先进经验,开展国际合作。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我们还可以利用国际贸易来发展低碳经济。每个国家的资源比重和成本都不一样,因此,我们可以出口碳生产率较高的产品,进口碳生产率较低的产品。正如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矿石,比我们国内采矿的成本低多了。

总之,低碳经济不是时髦的概念,可落实到现实的行动中。要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消费方式的转型、能源结构的转型、能源效率的提高,使中国向低碳经济、低碳社会迈进――只有低碳社会才是可持续的社会。同时,低碳不仅仅是企业的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我们有责任用实际行动来应对当下及未来发生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为我们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生存环境及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程志祥.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纪念第37个世界环境日[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8(2).

[2]吴涛,张瑞海.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低碳社会建设[J].经济纵横,2010(10).

[3]柯建.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赵铨.气候变暖、低碳经济与企业的社会责任[J].江苏造纸,2010(3).

[5]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内在需求[J].理论视野,2010(2).

[6]庄贵阳.节能减排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5).

[7]王路.全球气候变暖与中国能源战略问题的思考[J].科学中国人,2007(5).

DevelopmentofLow-carboneconomyClimatewarming

RenXin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篇5

关键词:温室效应;低碳经济;减排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23-04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严重后果,发达国家着力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制定新的能源政策,倡导低碳经济,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发展中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手段相对匮乏,更容易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因此,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抑制气候变暖有着更加紧迫的内部需求和外部国际压力。对如此内需外患形势,本文从对内对外两角度,分析中国如何缓解外部国际压力,为经济发展赢得更大发展空间;从宏观战略到微观具体措施谈论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希望能为中国保护生态环境有所帮助。

一、温室效应及其后果

人口的快速增加,城镇面积的不断扩大,森林资源的造伐比例失调,草原退化成沙漠,严重破坏了地球生态平衡,使得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剧烈的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而且变暖速度空前。上世纪全球气候变暖非常明显,平均气温由1899―1901年的13.88℃上升到1999―2001年的14.44℃,净增加了0.56℃,其中80%的净增加量发生在1980―2000年[1]。自1750年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已经增加了31%[2]。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大气中含量继续增加,未来50~100年全球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3]。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4]。近百年来,中国气温上升了0.4~0.5℃;198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1998年冬季最暖,2001年次之[5]。

气候变化将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1)温室效应的直接灾难性后果是全球气温升高,地球日益变暖,海水受热膨胀,两极冰雪部分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一些岛国、群岛和沿海地区。潮汐测量资料显示,20世纪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0.1~0.2米,上升速率为1.0~2.0毫米/年[2]。照这样趋势发展下去,未来100~200年内,美国沿海的部分地区、欧洲的荷兰、非洲的埃及、亚洲的孟加拉、越南、马尔代夫和印度尼西亚等大量沿海国家和地区及岛屿将被海水淹没。我国上海地区也将被淹没,太湖水可能出现倒流。届时,将有数百万人流落街头,无家可归。(2)由于极地冰层融化,被冰封几十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而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所以人类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3)温室效应导致全球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而且年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局部地区干旱严重。

二、国际应对温室效应的新举措――低碳经济①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8]。面对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如何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被正式列入国际谈判的议事日程,成为环境学、生态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签订,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署,到2005年该议定书正式生效,再到今年12月将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谈判,各国将就《京都议定书》到期(2012年)以后的碳减排义务达成新协议,削减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保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已成为共识,低碳经济正在逐渐步入历史舞台。很多国家着力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制定新的能源政策,倡导低碳经济,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奥巴马政府把全球变暖当作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并把能源改革放在其政策的优先位置上。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亦称气候法案),其核心是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奥巴马政府主张,不断压缩传统不利于环境的经济活动空间,建立一个新的“碳排放限制和交易制度”,来限制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使用可再生新型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

就具体行动来讲,欧盟已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三个20%的目标: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0%,一次能源消耗量减少20%,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20%。英国政府2009年7月15日正式了名为《英国低碳转换计划》的国家战略蓝图,其最核心内容是,设定英国未来电力构成来自低碳领域――风能、波浪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严格控制碳排放量,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为此政府出台具体刺激措施,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建立“碳预算”,提高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减排标准。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急先锋。

2009年6月,法国环境部长Jean-LouisBorloo公布了一份新气候-能源的白皮书,开始制定针对耗能产品征收碳税的方案,对那些在生产、运输中产生二氧化碳的产品征收“能源-气候”税,旨在引导法国消费者和制造商使用和提供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和服务。法国政府对此立场很明确,萨科齐6月22日在议会演讲时曾表示,希望法国在碳税问题上走在最前面。加拿大也在酝酿相关政策。北欧的芬兰、瑞典、挪威和丹麦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引进了碳税机制。日本则承诺,到2050年减排60%~80%,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三、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作为人均收入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摆脱贫困和发展经济仍是首要任务。在目前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下,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仍高度依赖于能源和资源的投入。因此,未来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不可避免地呈增长趋势。表1显示,1995―2004年的10年间,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取得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约2.67倍,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能源消耗总量增加了约1.55倍,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约1.56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我国近50年来的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大约平均10年减少2.9毫米,部分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2],[5]。尽管温室效应显示的影响和破坏力越来越大,但二氧化碳的减排还存在很多经济和技术上的难题。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方面虽然做出了一定努力,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形成国内有效适应或全面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战略框架。因此,迄今为止我国只是执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随着奥巴马政府新能源法案的实施,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碳排放总量可能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排放国。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国际上要求中国限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中国难以回避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限制的承诺。

四、我国应对温室效应的对策分析

1.对外策略。(1)中国应与国际社会一道,为应付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积极参与各项国际环境问题的讨论和谈判,加强同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的沟通,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将我国国情纳入讨论和谈判范围,强调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责任,发展中国家的优先任务是发展经济和消灭贫困;同时考虑在一定前提条件下承担可能的相对减排义务。对于具体问题,要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主动成为规则的参与者、制定者,制定多赢的新规则,使我国从一开始就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为企业生存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便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2)中国应主动出击,抓住双赢点多作文章。中国当前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状况,能为发达国家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可观的回报,缓解其金融危机压力;发达国家掌握先进的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而中国拥有巨大的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需求,二者正好互补互惠;在低碳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定期交流和磋商,建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将摩擦与争议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减弱我国限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

2.对内策略。(1)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节能减排作为基本国策,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首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促进设备不断更新,求得更快更好的减排效果,提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其次,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能源消费的减量化利用,提高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燃料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强化技术创新,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2)利用税收、拍卖和配额等经济手段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征收二氧化碳税(简称“碳税”)的方式使排污者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以使企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为温室效应对环境造成的损害程度与二氧化碳排放的数量直接相关,而与其伴随产品的价值量无关,所以最佳碳税应依据从量税征收,而不是从价税。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使得碳税政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专门性税收。对大量的高资源消耗行为课征碳税,使税制反映出商品和劳务的环境成本。根据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的依存度、不可再生资源替代品开发的成本等因素,确定和调整碳税的税率,同时考虑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同影响,实行差别税率,使碳税政策能反映出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清洁能源进行生产的企业的鼓励和优惠。当纳税人或污染源很分散时,税收征管成本相对就高。此时,政府可以颁布一个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综合排放限制,明确排放目标。然后,将允许的排放量基于拍卖分配给各个污染源,对于超过允许排放标准的污染源,可采取严厉的制裁,包括罚款等方法来限制;同时允许污染源将自己的排放量互相买卖。这样可以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可以重新设计工艺,降低排放量,将多余的法定排放量出售给其他企业,以节省生产成本。(3)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推动全民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机动车辆限号”政策,补贴公用交通工具;政府带头,发挥节能减排表率作用。2007年,科技部组织专家研究人们日常行为的节能减排潜力,选取百姓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6个方面的36项日常行为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36项日常生活行为的年节能总量约为77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2亿吨。由此可见,“全民从点滴着手、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廉价、最清洁和最快捷的一种减排手段。(4)建立一个非赢利性贷款机构,对清洁能源产业,如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提供资金支持,向可再生能源项目投放低利率贷款或进行贷款担保,以激励投资者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对一些基础设施,如城镇园区绿化、乡村沼气池等,提供一定的信贷支持,并进行补贴。(5)鼓励退耕还林,造伐并举,还原生态环境,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道路;把“控制人口,计划生育”作为长期国策不变,防止地球生态环境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6)敦促环保机构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和方针;环保协会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加强学者之间的交流,切实做到理论贴近现实、对现实作出指导;加强环保网站、报纸和杂志的宣传力度,增强全面节能减排意识;鼓励环保专家和学者百家争鸣、献计献策,为国家和人民排忧解难。(7)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强化节能减排管理;不断完善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对高耗能企业建立有效的二氧化碳排放检测系统,防止企业偷排和虚报。

五、总结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二氧化碳作为全球气候变暖的元凶,减少其排放量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相应的减排措施,如碳税、开发新能源和低碳技术。中国作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生产方式较粗放,对全球气候变暖有不可否认的责任,气候变暖的可怕后果使得中国面临国际减排压力越来越大。

本文从对内对外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如何缓解国际减排压力,为经济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加快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新能源,采用税收和拍卖的经济手段限制高耗能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设立非赢利性信贷机构为低碳技术开发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退耕还林和造伐并举,动员全民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发挥环保部门、环保协会、环保研究机构和学者聪明才智,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监督和管理制度,为中国人民和政府献计献策、排忧解难。

注释:

①低碳经济的基本思想是减少人为碳排放,以保持地球生态的碳均衡[6]。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7]。

参考文献:

[1]BrownL.R.Globaltemperaturerising.http:///index.php?/indicators/C51/temperature_2002,2002.

[2]许小峰,任国玉,王守荣,张政.气候变化问题与我国的应对战略[J].中国软科学,2004,(1):23-27.

[3]秦大河,丁一汇.中国西部环境变化的预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秦大河,王绍武,董光荣.中国西部环境特征及其演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丁一汇.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oL].http:///cn/newsinfo.asp?newsid=3746,2002-9-18.

[6]Dti(Departmentoftradeandindustry).UKenergywhitepaper:ourenergyfuture―creatingalowcarboneconomy,London:tSo,2003.

[7]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13-19.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篇6

关键词:气候变化;应对政策;公众认知;中美比较

0、引言

近年来极端恶劣天气频发,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破坏,造成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科学研究认为,气候变化的趋势主要是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3℃~o.6℃,海平面平均升高了10~25厘米。而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化石燃料的燃烧、大规模的工业污染、森林砍伐以及土地用途改变等种种人类活动造成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积聚。这些气候变化现象及其引发的后果越来越引起人类社会的关注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家们在科学层面上的探讨,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气候变化带来的有关政治、经济以及伦理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富国是否对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负有特殊的义务,发达国家是否对很大比例的历史排放负有责任,排放所产生的成本是否已经不成比例地降临在穷国?世界各国应如何公平地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和义务正成为热议的话题和争论的焦点。

中国和美国是全球气体排放量最多的两个国家,根据目前的国际谈判情况,两国都面临着巨大的碳减排压力。中国进行碳减排的重点在于转变高耗能的生产方式,美国进行碳减排的重点则在于转变高消耗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中国和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如何,采取的政策与措施是否积极有力,对于国际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两国政府的态度与应对措施对国内民众关于气候变化的认知也有着极大地影响,民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应对行动选择,直接影响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落实与实施效果。因此,比较中美两个碳减排大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分析两国公众对于气候变暖的认知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为两国制定合理的减排政策提供依据,有利于促使两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1、中美两国应对气候变化国策的比较分析

尽管气候变化问题存在诸多争议,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各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各个国家根据自身利益以及气候变暖的现状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了若干国策。美国与中国是世界上两个碳排放大国,这两个国家碳排放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影响着整个世界碳排放的趋势,而两国推行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也有所不同。

1.1 摇摆、消极的美国气候变化国策

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法律与政策实体。政策制定的主体有联邦政府与州政府。联邦政府在制定气候国策时表现出了摇摆不定,在减排与经济发展两方面的比较中选择经济发展优先于应对气候变暖的战略。具体表现为:①早年美国在推进全球气候问题的对策研究上相当积极,1992年美国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成员国,并且成为第四个批准该框架公约的国家。②1997年7月25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伯瑞德一海格尔决议,标志着美国进入气候变化政策的消极时期。该协议的中心思想是美国将拒绝签署任何与《公约》有关的协议。2001年3月28日,小布什政府宣布退出《京都协议书》。自1997-年2005年,美国联邦政府鲜有法律或政策的行动,美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总体上处于最消极时期。③2005年,俄罗斯加入《京都议定书》,美国感受到了来自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国际压力。同年的卡特丽娜飓风等严重自然灾害也使得美国开始重新审视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严重影响。2007年美国联邦政府推出《气候安全法》,其目标是2005年的排放量作为2012年的总量的控制目标并逐年减少。④奥巴马政府就职后,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奥巴马政府内外政策中仅次于推动美国经济尽快复苏的优先议程。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表明美国的气候政策迈出了积极一步。

1.2 持续、积极的中国气候变化国策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碳排放总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碳排放总量第一的国家。中国碳排放国策是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在气候变化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的减排对于全球控制气候变化的进程具有决定性作用。中国在减排国策的制定上一直持积极的态度。①1993年1月5日中国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推动了中国各职能部门间政策协调的发展。自《公约》于1994年生效后,中国政府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履行在《公约》下做出的承诺。2002年8月,中国核准了《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议定书》生效后,中国又建立了清洁发展机制(CDm)领导和管理体制。中国专家积极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工作,为相关报告的编写作出了贡献。②中国认真履行本国在《气候公约》和《议定书》下的义务,于2004年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并于2007年6月《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中国提出了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即: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到2010年比2005年降低20%的能源密集度。③2008年6月9日,中国央行公布的国内排放贸易计划,包括从温室气体排放到水污染的每一项,加快国家对“绿色”推动增长的初步轮廓。“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显示,中国“十二五”时期将着力发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中国政府面对气候变化,在国际上积极参与支持国际合作,在国内组织筹建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机构,并主动采取政治、经济手段等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动应对气候变暖。2中美两国公众应对气候变化认知差异性比较分析

2007年,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美国促进委员会(aaaS)以及非营利组织组成的工作组撰写的报告《气候素养:气候科学的必要原则》中正式提出“气候素养”这一概念,即指个人或者社会团体对气候的理解,该理解包括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和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一个具有气候素养的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规律原则;知道如何科学的评估哪些关于气候的信息是正确的;有目的的了解并与其他人交流有关气候和气候变化的问题;对于有可能影响气候的问题,能够做出有效和

负责的决定。国民气候素养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教育的实施,另一方面决定于政府推行的政策、态度及大众媒体的导向。

如上节所述,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国策方面有较大的差距,那么这种差距在两国民众的气候素养上是否有所体现呢?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通过一些调查数据来进行分析和判断。美国的调查数据来自于乔治梅森大学与耶鲁大学的联合小组(以下简称“联合小组”)和皮尤研究中心的问卷调查,中国的数据来自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问卷调查。“联合小组”于2011年4月23日至2011年5月12日在美国做了关于气候素养状况调查。调查涉及1010人,样本的总有效率为95%。美国皮尤研究中心于2009年9月30日至2009年10月4日开展相关的问卷调查,调查涉及1500人,样本的总有效率为95%。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于2011年3月18日至2011年4月20日对网民、大学生以及县域居民开展了调查。对于网民与大学生采取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于县域居民采取实地问卷调查的方式。参与调查的网民为3599人,问卷总有效率为96.97%;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为6750人,问卷调查的总有效率为98.15%;参与调查的县域居民为1513人,收回有效问卷763份。

2.1 中美两国公众对于气候变暖的认同度极其相似

有关气候变暖的问题最早出现在文献中是19世纪末。对于气候变暖的问题,科学界争论不断,两国公众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呢?调查结果见表1。中美两国公众对气候变暖持肯定态度的人数比例惊人的相似。中国公众赞同气候变暖的比例为65%,美国公众赞同气候变暖的比例为64%。持否定观点的民众比例差距较大,中国公众认为气候没有变暖的比例为8%,而美国公众持否定观点的比例为18%。

2.2 科学结论对美国公众关于气候变暖的认知影响更大

2.2.1 科学家的结论对美国公众认知的影响程度高于对中国公众认知的影响程度

应对环境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全球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相互依赖性,使得决策者在应对这些问题的时候不得不向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寻求建议。调查结果见表2。美国公众非常相信科学家确认全球变暖的比例为21%,中国公众非常相信的比例为10%,美国公众相信程度要远远高于中国公众。由此可知,美国公众关于气候变暖的确切认知主要来自于科学家的结论。原因是:一方面美国政府较早以前就非常重视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也得到了很多权威性的结论。另一方面由于政府为了推行其保守的气候政策,采取有目的系统性行动操纵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及结果,而不是采取行政手段,使得美国公众得到了更多的来自科学研究的信息。

2.2.2 欧美严寒对美国公众关于气候变暖的认知有所影响

自2009年末到2010年初,欧美各国先后出现暴雪、暴雨等极端天气,这是继2009年11月中下旬出现严寒天气之后,西欧部分地区和美国东部又出现降温天气。这种极端天气现象的出现对于气候变暖的观念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调查结果见表3。美国公众对气候变暖持非常怀疑态度的要高于中国公众10个百分点。可见切身感受会影响人们对于气候变暖的认知。但我们还要看到,尽管经历了严寒,仍有23%的美国公众对气候变暖一点都不怀疑,这个比例高于中国公众13个百分点。说明美国公众对于科学结论的信任程度非常高。

2.3 中国公众对于碳减排政策的支持比例远高于美国公众

有关对碳排放政策的支持情况调查,结果见表4。美国公众支持实施碳减排政策的比例为50%,反对的比例为38%,不知道或者中立的占12%。而中国公众支持碳减排政策的比例为76%,远高于美国公众。选择反对的比例为3%,远低于美国公众。调查的结果表明中国碳减排政策得到了更多的公众的支持,政策制定的空间比较大,而美国政策制定受到的阻力则会比较大。因此可以看出,美国碳减排政策的出台将会是个漫长且困难重重的过程。同时也可以看出奥巴马政府虽然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但是要想通过参议院达到2020年削减以1990年为基础的碳排放量4%的目标是非常困难的。

2.4 中美两国公众对于气候变暖的原因认知存在较大分歧

在问及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时,中美两国公众认知存在较大差异,见表5和表6。我国公众中有27%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因素造成的,73%的人认为是由于人为活动带来的,其中36%的受访者选择了温室气体排放,有24%的人选择大气污染物增多,13%的人选择了城市化。美国公众中47%的受访者认为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这个比例远远小于我国。而有35%的人认为是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

2.5 中国公众对于重要的气候政策更为了解

为了考察公众对国家气候政策了解程度,我们设计了“您知道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内涵吗?”这一题目对我国公众进行测试。“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我国在国际社会进行气候谈判时中国维护本国利益的一个基准点,是我国国际谈判的基础。相对应的,美国在碳减排方面最重要的原则是“总量控制与交易”。我们用“您知道什么是‘总量控制与交易’吗?”这一题目测试美国公众的政策了解程度,结果见表7。美国公众对于非常重要的气候政策“总量控制与交易”表示不知道的比例达到55%,而中国公众中对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表示不太了解或根本不了解的人仅为17%。有46%的中国公众对于这个原则表示知道很多。由此可见,中国公众在对国家气候国策的了解程度要远高于美国公众。

3、结论与建议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篇7

目前,全球就如何分担削减二氧化碳任务的气候谈判陷入僵局。而为了能够遏制全球气温上升2℃,对黑碳和低空臭氧采取的类似行动又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因为大幅降低空气中煤烟和烟雾含量,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在对抗气候变迁的长期抗战中争取宝贵时间。

科学家们指出,面对2010年使用能源所产生的创纪录的碳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空前高含量的严峻现实,无论如何,必须确保气温不升高2℃。升高2℃是气候变暖的危险“门槛”。自从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暖以来,温度紧接着提高0.9℃――到2050年,与工业化前的水平相比,将增加2.2℃。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迅速减少黑碳和低空臭氧的排放,可能减少2030年预计气温0.5℃的上升,使两度的目标重回正轨。

“采取明确具体的措施,有助于保护短期和中期的全球气候,因此取得遏制气候变化和改善空气质量的双赢是不言而喻的,现在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变得更清楚多了。”对全球气候进行的新评估的50名科学家之一的德鲁・辛德尔说。

减少大气黑炭含量可使升温幅度减少85%

煤烟中发现的黑炭是化石燃料、木材、生物质(如动物粪便)在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种副产品,常常来源于汽车的排放物、简陋的炉灶、森林火灾和工业锅炉。它对其他污染物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仅会助推温室效应,还容易导致人类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这种微小的粒子也与因心脏病和肺癌引起的过早死亡有联系。在印度,每年由于在室内烹饪时使用木柴与粪便等生物质燃料,而吸入烟雾导致死亡的妇女、儿童超过40万。科学研究证实,黑炭算得上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第二大主要原因,仅次于二氧化碳。每年有近800万吨的煤烟释放进入大气中,在全球各地制造许多“热点”,导致大气大幅增温。该报告预计,如果到2030年,黑炭的含量能够显着下降,那么现在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亚洲的近250万人死于露天污染的现状是可以避免的。

微细的黑色煤烟悬浮在空气中,有时会呈现数千米之高的巨型烟云,也就是所谓的“大气褐云”,通过吸收太阳光加速全球变暖。黑炭落在冰雪上,使冰面颜色变暗,降低冰川反射太阳辐射的能力,导致冰川、冰原和北极冰冠等吸收更多热量,加快融化。

《自然一地球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说,目前北极冰盖不仅覆盖面积大幅缩减,而且厚度也在急剧下降,连接北极威尔金斯冰架和两座冰山之间的冰桥坍塌就最能说明问题。出现这种北极暖化效应有一半的原因可能要归结于黑炭,因此帮助延缓北极消融的办法就是遏制黑炭(煤烟)的排放。减排煤烟不仅能够清除大量空气污染,而且比减排二氧化碳更快更容易。

研究数据表明,从1880年到20世纪20年代,生物燃料和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黑炭排放量增加了50%,至20世纪70年代又增加了25%,至2000年又在70年代的基础上再增加了30%。自1890年以来,北极地区温度升高了0.5℃~1.4℃,而减少大气中黑炭的含量可以使这一升温幅度减少85%,意味着温度可能降低0.4℃~0.8℃。

二氧化碳主要在燃烧化石燃料过程中产生,可以在大气中积聚几百年,对全球变暖造成长期影响。而黑炭在大气中作用时间较短,因此大幅度减少其排放不仅可行,而且对减缓气候变暖的效果更直接,能迅速带来好处。四成煤烟与温室气体的来源相同,主要是燃烧煤炭与石油。剩下的六成煤烟来自燃烧生物质燃料与森林,这部分最容易改变。将重点放在降低黑炭的排放上,可提供机会缓和短期内全球暖化趋势的影响。

低空臭氧成为第三种最主要温室气体

臭氧浓度是光化学烟雾的代表指标。汽车、石油化工等排放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特别是烯烃类化合物,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产生臭氧。臭氧具有很强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它在12千米以上的高空像一把保护伞,阻挡紫外线射向地球,对地球生物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但在10千米特别是距离地面几十米高的低空,臭氧多了就会成为有害物质。臭氧浓度指标高了,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引起咳嗽、流泪、呼吸道疾病等,还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危害,使作物减产。当臭氧达到一定浓度,就会形成光化学烟雾。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篇8

近年来图瓦卢、基里巴斯因气候变迁及全球暖化议题而吸引全球目光。由32个环礁及岛屿组成的基里巴斯,平均海拔仅2米,早在9年前就有一个无人岛因海水上升而永远消失,2009年也有两个岛屿沉没。最高海拔仅4米的图瓦卢也被迫面临举国移民的困境,因为50年后图国将完全泡在海水里。

这两个南太平洋美丽的岛国是气候灾变的前哨站,未来可能有更多国家的城市因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而沉没。这些消失的岛屿能给同样是岛屿的台湾带来什么样的警惕?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图瓦卢快要没有海滩可玩了

全球暖化造成气候变迁、温室气体增加,导致海平面上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2010年3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会议上,科学家公布最新研究数据指出,即使全世界积极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下个世纪来临前,海平面高度至少将上升1米。

面对海水水位上升,最直接受到影响的莫过于以珊瑚环礁地形为主的太平洋岛国,就有包括图瓦卢、基里巴斯及马绍尔群岛等三个国家面临沉没灭国危机。这些属于低海拔的珊瑚环礁国家,平均高度只比海平面高出数米,抵抗气候变迁的能力尤其脆弱。

其中图瓦卢最受到大众媒体及科学家关注的,莫过于“海岸线遭侵蚀”及“陆地渗水”两件事。在南太平洋国家中,由于图瓦卢是典型的珊瑚礁岛,海拔仅有4米,可想而知海平面上升或将影响当地人日常生活甚深。地下水盐化、海岸线遭侵蚀致使土地缩小,影响所及,大者有“举国迁移”之议,小则衍生土地纠纷等,均是图瓦卢面临的问题。

图瓦卢总统2010年2月曾说,“图瓦卢以前的海滩又大又干净,我小时候常常在海滩上玩,但因为全球暖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滩渐渐消失,图瓦卢现在的孩子少有机会能在海滩上玩耍,希望大家注意这个问题”。

面对海平面上升威胁,全国人口仅19000人的图瓦卢被迫考虑举国迁移,邻国纽西兰每年提供75个移民机会给图国的“环境难民”。

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无法逆转

同样面临亡国危机的还有国土平均高度约海拔2米、平均宽度仅450米的基里巴斯。基国总统汤安诺不断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场合中大声疾呼,希望联合国与发达国家对气候变迁采取具体行动,否则五六十年后,基国将消失在海平面上。

然而,汤安诺似乎也悲观地认为海平面上升是个无法挽回的趋势,因为大气层中早已吸纳足够的温室气体,其动能足使地球温度及海平面持续上升。即使全球各国积极进行减碳措施,也只能减缓其上升的速度,却无法逆转此一趋势。

汤安诺已经开始未雨绸缪,为基国子孙谋划出路,他不但积极向澳洲及纽西兰争取提高移民及雇用技术劳工之名额,同时也希望训练基国的年轻人成为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工。

他眼中理想的迁居地为斐济、所罗门群岛等拥有广大土地且不受海平面上升威胁的南太平洋岛国,毕竟这些国家的文化及人民生活习性与基国较为接近,基国人民容易适应当地的环境。

田中光接受杂志专访表示,虽然对于全球暖化是否必然导致图瓦卢下沉,科学家仍有不同争论,“但我们可以思考的是,在全球科学家所谓‘最终的、最确定的、不再有争议的’科学研究结果出现前,我们是否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他说:“环境议题其实是每位地球村的成员都该尽力而为的。”

田中光指出,图瓦卢是个传统而美丽的国家,环境是它最大的资产。然而图瓦卢也有其客观上、先天环境上的限制。在科学技术措施上,也有力有未逮的困难。图瓦卢政府近年不断在国际组织及国际会议上呼吁世人关注全球暖化议题及关切岛国面临的问题,其实便是为全球暖化议题之倡导尽了最大的力量。

许多人都指出基国气候已产生明显的变化,从前每年雨季旱季十分明显,近年来变得模糊不清,雨水减少,旱季拉长。此外,较以往频繁的强风加上大潮使得部分地区的海岸被海水侵蚀得很严重,必须建筑坚固的海墙方可阻挡海水入侵。他表示,从以上观察似乎可以肯定温室效应造成海平面正以缓慢到常人难以察觉的速度上升。

有环保“意识”才会对环境友善

田中光表示,台湾与图瓦卢虽然均属于岛屿,但在环境、文化上有其差异,无法完全相提并论,然而在面对气候变迁及全球暖化等全球性议题时,都必须谦卑以对,并采取更积极的行动。

他说,“环保的‘意识’其实是在面临全球暖化问题时。我们所必须强化的。当我们的‘意识’中有‘环保’时,便会采取对环境友善的行为。不管在图瓦卢或台湾皆然”。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篇9

关键词:气候因素;农作物生长;解决措施

气候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还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由于农作物在生长发育基本都是处于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产量受环境、气候影响较大。本文将对没蒙古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情况作进一步分析,并提出有效解决气候因素给农作物生长造成不良影响的方法,以保证当地种植业的发展。

1气候因素变化的具体情况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使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人类频繁的社会活动中急剧增加[1]。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森林的破坏力度不断加大,对化工燃料的使用量不断增加,使得全球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增加,同时受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全球气候的温度正在逐渐升高。全球气候的变暖将对世界各地的温度场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大气环流运行的规律,直接造成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会严重威胁到陆地动植物、人类的生存发展。由于内蒙古地处欧亚大陆板块内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较大且干燥少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使得内蒙古地区气温逐渐增加,给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重大影响。此外,气候的变化还会对区域将于产生影响,出现降雨不均衡的现象。据国家相关评估报告指出,我国年降水量在近100年中逐渐减少,虽然近50年我国的年降水量成为弱增长趋势,但是部分区域间的降水变化却相对明显,使得旱涝等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2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2.1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可以提高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速率及水分利用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麦、大麦、豆类等C3作物的产量,但是对于小米、玉米、高粱等C4农作物助长效果却不明显,而内蒙古主要的农作物是玉米,属于C4作物,因此二氧化碳的增加对于内蒙古地区的农作物并没有明显的影响[2]。此外,二氧化碳对植物生长的助长作用会受到土壤养分、作物质量、作物生长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变化的限制,使得二氧化碳的助长作用极有可能被这些变化因素抵消。

2.2降水对农作物的影响

当降水不足是,由于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极容易出现干旱现象从而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当降水量超过一定范围时,则容易出现水涝灾害,不利于职务的生长甚至会减少农作物的产量。例如在开花期出现阴雨天气,会导致作物无法正常授粉造成的落花落果现象;过多的降水会为农作物带来病害同时还会对农田造成渍害现象,导致农作物被淹死等[3]。

2.3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二氧化碳的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个重要媒介,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对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速率会产生重大影响。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渐增加时,农作物的光合作用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并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而此时农作物气孔的阻力增加、呼吸速率降低、气孔导度减小以及蒸腾速率减小,极大降低了单位也面积的土壤水分耗损并有效提高了植物中水分的利用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植物的避旱能力。此外,气候与温度的升高还会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开花期[4]。

2.4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土壤的影响

气候的变化不管是变暖还是变冷,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光照、水分、热量等气候要素的量值、时间格局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且农作物会受到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而光照、热量、条件等因素又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同时还会对土壤有机质、微生物活动及反之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影响到土壤肥力。此外,当温度升高或降水量减少时会对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造成影响,会直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进而导致土地资源的使用率受到影响;而当温度降低、或降水量增加时土壤的有机碳会逐渐增多,从而增强了土壤肥力,因此气候温度与降水量是影响土壤肥力的两大重要因素。

3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具体措施

由于气候系统本身是一个具有庞大性、复杂性特点的且气候变化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使得气候对农作物生长的产生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然而事实证明,全球气候的变化会对农作物产生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策略以及长远的预防措施,以保障当地农业生产正常进行、人们的经济水平不受损害。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的变化,在有效降低气候变化给农作物生长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及时调整农耕制度,同时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并对土地进行合理的使用以及分配,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还可以发展设施农业,例如塑料大棚、温室、雨水集蓄技术的应用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气候因素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气候环境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当地种植业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的变化,在有效降低气候变化给农作物生长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还可以保障种植者的经济利益,以促进当地种植产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提.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5(19):56-56,61.

[2]葛国华.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5(5):30.

[3]樊亚萍.农业气象与作物生长[J].农民致富之友,2015(2):296-296,297.

全球气候变暖措施篇10

[关键词]气候变暖世界港口第五代港口世界港口发展新阶段

气候变暖是人类现在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使气候变暖的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脘、氧化二氮、菲氯碳化物。菲氯碳化物直接造成臭氧层破裂,已在世界范围从1996年禁止。气候变暖现在主要取决于减排的控制。气候变暖的减排的控制与港口、航运又有什么关系呢?目前全球海上船舶每年排放的颗粒物约220万磅,全球每年排放的氮氧化物气体中30%来自海上船舶。据国际海事组织专家组的研究报告数据,2007年航运业二氧化碳排放11亿吨,如果不采取良好的减排措施,到2020年,将达到14亿吨。国际油轮独立船东协会也类似的研究报告,航运业目前每年消耗20亿桶燃油,排放了超过12亿吨的二氧化碳Co2,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6%,海运业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航空业的2倍。目前,据联合国的数据,海运活动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超过了全球排放总量的3%,这一排放数字甚至已经超过了英国各经济部门的排放总量。由于从1990年至今全球海运船只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增长了85%,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将该港口和海运纳入到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将达成的全球气候变化条约中来。但是,港口、海运还没有普遍对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任何有效控制。

世界港口的发展按经过了四代的发展。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分析,经过了第一代港口到第四代港口的如下变化:第一代港口是指1950年以前的港口,其功能为海运货物的转运、临时存储以及货物的收发等,港口只是海洋运输同内陆运输之间的一个接口。第二代港口是指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港口,这一代港口除具有第一代港口的功能以外,增加了运输装卸和为工商业服务的场所。第三代港口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成为物流中心的港口。这一代港口除具有第一代、第二代港口的功能以外,更加强与所在城市以及用户的联系,使港口的服务超出以往的界限,增添运输、贸易的信息服务与货物的配送等综合服务,港口成为物流中心。第四代港口是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左右,为港航之间联盟与港际之间合作联盟的信息化、柔性化港口。这一代港口在包括前三代港口功能,并且其主要是港航之间的联盟与港际之间合作联盟基础上的处理的货物主要是备大型化,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同时还应满足市场柔性需求,还具有生产精细化、敏捷化。

前四代港口基本上都对低碳发展、气候变化给以忽视了。基于此,我们在2009年提出建立第五代港口。所谓第五代港口就是指绿色或低碳港口。其时间初步定为从2010年左右到未来的10到20年左右,根据情况这个时间的长度还可以适当调整。从时间上来看,我们之所以选择2010年开始,一是考虑到第三代时间是十年左右,第四代时间也初步可以定为10年,这里10年到20年的考虑也是根据世界港口变化在近50年快速变化而作出的;二是我们注意到第四代港口的初始时间与第四代港口的提出时间1992年和世界一些先进的港口的第四代港的实施是密切相关的,而现在第五代港口已在2009年提出,并且悉尼港和长滩港在绿色港口方面已经有些相近措施实施;在中国,2010年5月中国交通运输部确立了全国港口节能减排的目标,即到2020年,港口生产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下降10%,港口粉尘综合防治率达到70%,港口污水综合处理率达到100%。2010年3月,青岛港提出国内港口企业的首个绿色港口发展实施意见。2010年6月,广州港决定2010年至2020年,10年分期投资10亿元用于绿色港口建设。江苏2010年9月开始全面部署建设绿色低碳港口,建设绿色低碳港口将成为江苏省港口企业的工作重心。三是考虑到明年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将达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协议的有较大可能性,并且近些年世界主要国家着眼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时间目标点初步定为2020年。在这与第三、四代港口的时间它的主要功能在包括前面四代港口的功能的同时,它还着眼于港城、港镇的结合,其主要特征就是效率、绿色、低碳。从港口的功能来看,第五代港口在前面四代港口功能的基础上侧重于港口的生态功能和港口的低碳发展。

从减少气候变暖来看,第五代港口的提出对世界港口的发展是具有一定重要意义的。这主要表现在从世界港口发展阶段来看,这标志着宣布世界港口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了第五代。我们希望进入第五代港口的世界港口建设能够为缓解世界气候变暖做出一点贡献。同时我们希望碳排放量居于世界前列的中国各个相关省市、自治区,在港口、航运方面尽快推出一些领先的缓解气候变暖,减少港口、航运排放的政策,并给以落实,为缓解世界气候变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