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实施纲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6:05:42

法治建设实施纲要篇1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学习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学习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蓝天,它的内涵是七色彩虹,洁白云朵,但总少不了密布的乌云;太阳,它的蕴意是莹莹光无尽,绚烂璀璨,却总抹不去太阳黑子……社会,它的含义是技术先进,经济发达,而洁白中却存在污点——违法犯罪。

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学校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座谈会上,有一名身着囚犯服装的青年,他才19岁,正值花季年华,正洋溢青春魅力的他却要在高墙里、铁窗前度过19岁。家人心痛,亲友在心痛,同学也在心痛……

他忏悔地说道:“着实艰苦,失去自由,失去亲情,痛不欲生。”是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曾经,如果他不沾染社会风气,不讲“江湖义气”与“哥儿们”义气的话,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当初,在网吧上网的时候,记得些父母的泪,也不至于蹲监狱;那时,如果不涂一时之快,不带同伙去“揍”那网友,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也不至于使得父母伤心欲绝。让我们反省自己,沉思他的历史,是否要让那段过去重演……

忠言逆耳利于行

紧接着又是一位犯人在讲述自己的曾经:在校学习时,因不听父母的良言,认为自己的羽毛已经丰满,可以物通无阻地飞翔于蓝天了。因此时常旷课,逃学,结交了些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他经常与“狐朋狗友”进行“拦路抢劫”,抢到的钱平分,时之“其乐融融”,却不知自己已经逼向悬崖。当母亲哭着乞求他的时候,他却不“悬崖勒马“,直到”东窗事发”才知后悔。可惜,一切已经太晚了。19岁的他自毁了元量的前程和似锦的青春。他的过去告诉我们“忠言逆耳利于行,”享乐是一瞬间的,而痛苦的记忆却是永远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当张浩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时候,他已经失去了自由。他的面孔那般老实,没想到他却是一个犯人。他的从前又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他原本成绩还算较好,可却善恶不分,认识了一帮“二流子”,整天混在其中,慢慢地行为由善到恶,从小错到大错。之后,学与不学就不是他谈论的了,他讲的是义气。敲诈、打架频频发生,终于狼锒铛入狱,狱中还顽固不化,可痛苦使他途迷知返。“回首过去,我体会到了犯罪的危害与可怕……”

三个犯人的教训,我们应该谨记,张警官的“苦口婆心”,我们应该熟虑。

学法、懂法、守法,是反纪的“五指山”,常言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们青少年必须自尊、自重、自强、自爱,必须知法、懂法、守法,做一名合格的公民。

学习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法治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进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法治社会是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法治建设是提升区域形象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社会治理转型的必经路径,是制度创新的样本,标志着区域文明程度、综合实力的高度,对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引导区域社会有序、健康、快速发展和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平安具有重要意义。

我认为,要搞好法治建设,实现理想的法治社会,依法治国,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是法治建设的基础

法治建设需要坚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基础,而公民的法律素质则是其不可或缺的主体基础。这个基础性条件越充分,公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性就越容易实现;公民主体性实现得越充分,依法治国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就越能够得到体现和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法律素质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制约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因此,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某个区域,要实实在在地推进法治建设这一伟大事业的进程,就应当高度重视并且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只有公民具备了较高的法律素质,才能理解立法的本意就是规范和制约公共权力,保护民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才能有效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才能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保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才能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才能充分调动参与法治化进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是法治建设的关键

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历史任务而奋斗的骨干力量,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决定着法治建设的方向,影响着法治建设的发展程度。要加强地方法治建设,关键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抓好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就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推进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和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法律培训制度;完善领导干部自学法律制度;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决策法律咨询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的考试考核。

三、强化司法公正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司法是保证权利得以合法救济的最后一道屏障,是实现、维护和争取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只有保证司法公正,严格依法办事,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才能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只有保证司法公正,公民才会相信法律是限制、约束权力,保护权利和自由的,才会将纠纷诉诸法律,法治建设才能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要推进法治建设,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必须全面履行司法职能,严格遵循法律。

四、从严治党必须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落实到位。(1)必须严守理想信念阵地。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树立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建党治党的一条基本经验。(2)必须严管党员干部队伍。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干部是党的执政力量,党员干部决定党的生命力和党的事业成败。坚持党要管党,必须严格管理党员干部队伍,特别是要选好用好执政骨干队伍。它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以培养选拔更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为重点,在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上下工夫,在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上下工夫,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要求党员干部勤于学勉于思,时刻用共产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时刻用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来警示自己,做到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3)必须严抓党群干群关系。党的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同志强调,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防止虎头蛇尾。着力解决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为民服务的实效来检验活动的成果。(4)必须严格党内法规制度。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是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根本。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解决制度虚设和执行不到位问题,切实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5)必须严惩各类腐败分子。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的鲜明政治立场,也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严是爱,松是害。从严管理监督干部,既是对事业负责,也是对干部负责。现在,庸懒散奢不良风气在干部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一些干部不思进取、庸庸碌碌,贪图安逸、得过且过,甚至贪污受贿、腐化堕落,为群众所不满。这其中,主要是干部自身的原因,但与组织上疏于教育管理不无关系。对干部管得严一点,是对干部的关心和爱护。

加强法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之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贵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部门各负其责、各尽其能、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贵在求真务实,贵在坚持不懈。相信,只要上下齐心协力、不懈奋斗,法治建设必将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学习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法律就是秩序,没有了法律,那么人类的生活就如同垃圾一样肮脏。《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就是法律赐予我们的武器,用来保护我们未成年人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使用这个武器来保护我们,给我们带来的将是严肃的惩罚!

据报道:去年7月至9月,安徽当涂县城几十家居民及企业单位被盗,每起盗窃案数额不大,但作案手段高明,案发现场几乎不留痕迹,搞得当地人心惶惶。办案人员奔波数月破案后发现,作案者竟是14个8至13岁的小女孩。其中的“大姐大”13岁,组织“团伙”入室盗窃,是其“心血来潮”的招数。每次作案由她安排,一个暑假,她一人就获取赃款近万元,还制定了开学后每周末偷一次的计划。令人瞠目的是,一些孩子的父母对孩子偷盗来的金银首饰等赃物竟坦然“笑纳”,不加追问。那些犯罪孩子的父母有的只是一昧的责怪孩子,却没有想过自己所犯下的一点点错,就有可能造成孩子的犯罪原因。还有的竟是对孩子所给的赃物不加追问,就坦然“笑纳”。促使孩子的'犯罪数额越来越大。我们小学生现在最缺乏的就是法律知识,如果知道了法律知识也就有可能不会犯罪,可就是因为缺乏法律知识,孩子所犯下的可能就是弥天大罪。就如同给自己色彩斑斓的生命,增添了一笔污黑的颜色。

法治建设实施纲要篇2

1月1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法治江苏建设,动员全省人民认真贯彻《法治江苏建设纲要》,加快推进依法治省,全面建设法治江苏。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江苏的依法治省进程进入了全面深入推进的新阶段。为贯彻落实好省委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研究新形势下建设法治江苏的各项工作,今天,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在这里召开各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议,就是专题研究部署推进法治江苏建设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建设法治江苏,依法治省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去年11月17日,李书记在全省立法工作会议上代表省委提出,要通过健全立法、公正司法、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纠正违法、普法教育等各项任务的实施,逐步实现我省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努力建设一个人人知法守法、各个方面都严格依法办事的法治江苏。这是我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统筹协调三个文明全面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我省推进依法治省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年以来,围绕制定出台《法治江苏建设纲要》,省委加快了推进依法治省进程。

省委提出建设法治江苏的目标和要求后,在依法治省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司法厅抽调人员,12月初迅速成立《法治江苏建设纲要》起草小组。由于我省提出建设法治省份的目标,在全国还没有先例。为此,起草小组首先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十六届一、二、三中全会文件和省十届六次全会有关法治建设的论述,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做好起草的各项案头工作。先后召开了法学家座谈会、省级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各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研讨会,就建设“法治江苏”的内涵定义、目标体系、具体内容及实施措施等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在此基础上,拿出了《纲要》的“草拟稿”。几经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分送各省辖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省级机关有关部门和部分法学专家教授征求意见。在吸收了各方意见后形成“送审稿”,又于2月20日召开了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议讨论修改。

3月19日,省委书记李源潮主持召开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召开第四次全体成员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纲要》(送审稿)和《江苏省20*年依法治省工作要点》,对《纲要》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完善的意见。5月,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又将法治江苏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写进了决议。根据省委意见,我们又邀请了省政协委员和部分法学专家进行了研讨,吸收大家意见形成了“省委常委会讨论稿”。6月22日,省委常委会讨论并原则同意《纲要(讨论稿)》,常委会纪要认为“《纲要》十易其稿,广集民意,既具有创新性、科学性,也具有可行性,体现了江苏特色,可以作为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江苏的基本纲领”。此后,省委书记李源潮亲自主持政协民主协商会征求意见,并在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法治江苏高层论坛上,进一步听取了专家学者的意见。在吸收各界意见的基础上,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了最后推敲、研究和完善后报省委印发。

二、围绕贯彻《纲要》,切实抓好建设法治江苏的启动工作

根据《纲要》,今明两年是我省建设法治江苏的启动准备阶段,从现在起到今年年底,省各部门和各市要抓紧提出贯彻意见方案,为明年全省完成动员部署创造条件。

第一,要大力抓好法治江苏的宣传。要把建设法治江苏宣传作为“四五”普法宣传的重点内容,结合全省动员部署建设法治江苏电视电话会议和《纲要》的传达、学习,加大法治江苏的宣传力度。要以《纲要》为基本依据,重点宣传省委这一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宣传法治江苏的本质内涵、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宣传各地各部门推进法治江苏建设的重大举措和典型经验。一是要抓好媒体宣传,要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上开辟专栏、专版和网站,进行集中宣传;二是要抓好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通过组织法制讲座、提交领导干部学习笔记、论文、体会文章等形式,把领导干部的思想统一到省委的决策上来;三是要积极组织成立各类宣讲团,尤其是面向广大基层群众和青少年学生的宣讲团。省厅将及时印发《法治江苏建设宣传提纲》供各地宣讲用。四是各级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如板报、橱窗、知识竞赛、宣传一条街、法制广场、法制文艺等等,不断提高宣传的吸引力和效果,营造广场、法制文艺等等,不断提高宣传的吸引力和效果,营造建设法治江苏的浓烈氛围。

第二,要认真组织制订贯彻落实《纲要》的实施意见。一是要有一个贯彻《纲要》的纲领性文件。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于近期制定《关于扎实做好法治江苏建设工作的意见》。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层层制定出台面向2020年的贯彻《纲要》的实施意见,确保《纲要》在全省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二是要抓紧制定动员部署建设法治江苏工作的方案,报当地党委批准实施;三是要着手规划2006—2010年本地贯彻《法治江苏建设纲要》的工作规划,并通过年度工作计划予以落实。各地起草贯彻《纲要》的实施意见,首先要深刻领会和把握省里《纲要》的精神实质,吃透情况,同时也要实事求是,结合本地的具体实际,确定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纲要》的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精神贯穿始终。要根据省辖市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规划意见的内容,努力发掘各地的典型经验,使方案凸显当地特色。各地各部门传达贯彻7月15日电视电话会议情况请于8月底前报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年底将制定出台贯彻《法治江苏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报依法治省领导小组。

第三,要建立健全充实完善领导机构和组织网络,确保法治江苏建设落到实处。建设法治江苏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战略性系统社会工程,必须发挥党委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只有在省委的统一领导下,才能真正使法治江苏有利于维护“两个率先”的发展大局、有利于维护江苏人民的实际利益、有利于巩固党对社会政治生活的领导。一是完善市、县委领导,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市、县委书记负总责,分管市、县委领导同志专门抓的领导责任制。地方党委要专门召开会议,听取汇报、部署任务,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由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的工作机构,明确专门处室承担具体工作任务,确定信息联络员,从而形成上下左右沟通连贯、运转有序的组织网络。三是要抓好业务干部培训和骨干培训,加强队伍建设。要定期组织专门从事法治建设工作的业务干部进行轮训和培训,通过交流、学习、表彰,不断提高他们的专门知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同时抓好骨干的培训,通过他们联系社会各界,通过宣传,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法治江苏实践中来。各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认清形势,紧紧抓住法治江苏建设的重要机遇,高度重视、乘势而上,建立健全和完善领导机构和组织网络,切实肩负起推动各市法治建设的重任。

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振奋精神,迎难而上,积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法治江苏的提出标志着我省加快推进依法治省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也是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省工作的一次重要发展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纲要》的起草历时七个月,从一无所有到基本成熟、正式印发,凝聚了司法行政干警的智慧和辛劳,虽然司法厅承担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压力很大,尤其是起草站的角度高,对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法治建设提出工作要求,有“小马拉大车”之感。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办公室设在司法厅,并将《纲要》的起草重任交给我们,是省委、省政府对我们最大的信任。各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站在市委的高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奋发有为。“作为决定地位,作用决定权威”,困难再大、压力再大、任务再艰巨,也要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竭尽全力完成好这项重任,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信任。

要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充分认识到法治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认识法治建设的要求,把握好工作的着力点。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各地实际需要,站在党委角度,深刻认识和分析法治江苏建设的工作目标,不断探索、总结成功经验,创新载体,推进我省民主法治建设。充分发挥依法治市办公室综合协调、上传下达的职能作用,掌握情况、培育典型,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不断开创依法治省工作的新局面。建设法治江苏要积极主动地善于发现和挖掘典型,还要花大力气培育引导和总结提炼,以及适时适度地舆论造势。我们必须在典型的总结推广和宣传弘扬上下大功夫,宏观造势,彰显先进,推动和促进面上的工作。

第四,研究制定建设法治江苏推进机制。建设法治江苏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立足长远,契而不舍地狠抓落实,必须从工作机制入手,进一步明确建设法治江苏的推进机制、推进措施。在6月22日省委常委会上。李源潮书记也明确要求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纲要》确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研究提出落实《纲要》的配套措施。目前办公室正在拟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初步设想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责任机制,即按照《纲要》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要求,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大、政府、政协、两院等,明确工作分工。第二部分是工作机制,包括四个方面,即领导责任制、工作体系、调研检查制度和考评办法,着重强调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一府两院”实施,全社会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以及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工作职责要求,推进法治建设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要求、调研检查措施和制定法治江苏建设的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含奖励、表彰、惩罚措施)等。第三部分是保障机制,在这部分设想争取几条硬性的措施。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建设,设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常设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定员定编),落实专门经费(财政保障),添置必要的设备,确保工作正常开展。希望各地在起草实施意见时,结合当地实际,也要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

法治建设实施纲要篇3

一、《纲要》的重大意义

《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纲要》集中体现了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目标、施政理念和施政规则,全面确立了我国未来10年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行动纲领,继往开来,意义重大。

(一)《纲要》把20多年来我国依法行政的基本经验确认为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以来,我国依法行政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概括为:一是依法行政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二是依法行政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又要与经济和社会同步、协调发展。三是依法行政应当始终把依法治官、依法治权作为重点,把保护公民权利作为核心。四是依法行政必须与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机结合、同步实施;依法行政是对旧的行政管理模式的一场深刻革命,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行政管理体制。五是依法行政必须坚持立法、执法和监督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六是依法行政必须大力加强行政程序法律制度建设,使行政实体法和行政程序法成为规范、制约和监督行政权依法行使的两大保障。七是依法行政必须深入持久地对公务员进行法治观念的培养和教育,全面提高其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纲要》正是通过总结、提炼这些依法行政实践中积累的基本经验,使之制度化,来规范行政机关的权力和公务员的行为,以推动依法行政全面向前发展。

(二)《纲要》为解决我国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了行为规则

我国20多年依法行政的发展,基本上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过程同步,采用的是政府推进型模式,其现状可以概括为“五个并存”:一是成绩与问题并存;二是有利条件与困难并存;三是紧迫性与长期性并存;四是动力与阻力并存;五是把法治作为价值目标与把法制作为实用工具并存。正是这“五个并存”的现状,决定了我国依法行政在当前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依法行政体制不顺,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形成全方位的对接;对依法行政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甚至认为依法行政妨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依法行政工作讲起来重要,但在行政管理实践中却往往不容易落实到位。二是对行政决策的合法性、民主性和科学性重视不够,决策程序不完善,决策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决策失误频频发生,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权益造成重大损失。三是行政立法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中存在着部门利益化倾向,公开透明和公众参与不够,缺乏充分的专家论证。四是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牟利现象普遍存在,缺乏严格的执法责任制。五是政府解决纠纷机制不够完善,、调解、裁决、复议等纠纷解决方式之间缺乏衔接和整合,制约着政府化解纠纷功能的全面发挥。六是违背法制统一原则和政令不够畅通问题比较突出,下位法与上位法相抵触,同一位阶的法律规范相冲突,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现象严重损害了法治的权威。七是对行政权制约、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行政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相当程度地被滥用,侵犯了人民群众的权益和影响了政府形象。八是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参差不齐,依法行政的观念、能力和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纲要》正是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依法行政实践中存在的上述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规定解决措施和作出制度安排,来为依法行政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纲要》全面确立了我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行动纲领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不仅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居于核心地位,而且在各级政府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也居于十分关键的地位。因此,对这一立足当前、关乎长远的全局性和系统性工程,《纲要》进行了精心规划,作出了全面部署。《纲要》前三个部分分别对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和目标、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作了集中规定。从第四部分到第十部分,《纲要》以实践问题为导向,以现实需要为着力点,以行政权运行过程为主线,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按照依法行政的内在逻辑依次展开: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纲要》以此为切入点,在第四部分作了集中规定;行政决策和行政立法担负着现代政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进行决策和提供规则的重要功能,是政府管理活动的第一个重要环节,《纲要》在第五六部分分别作了集中规定;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关键环节,是对决策和立法的执行,《纲要》在第七部分作了集中规定;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各类纠纷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对弥补司法不足、维护社会公正、提高行政效率有着重要作用,《纲要》在第八部分作了集中规定;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依法行政的核心,也是我国目前依法行政制度中的薄弱环节,《纲要》在第九部分作了集中规定;依法行政最终要靠人去实施,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至关重要,《纲要》在第十部分作了集中规定。

最后,《纲要》在第十一部分规定了把依法行政工作落到实处的四条保障措施。总之,《纲要》在制度安排和框架体系上,力求全面反映和准确体现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以为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提供行动指南。

二、《纲要》的法律地位

《纲要》作为国务院颁布的指导未来10年依法行政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我国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纲要》是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内对依法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制定《纲要》,当然不是为了代替现行有关依法行政的法律和行政法规,而是在不与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前提下,弥补现行依法行政规定的不足,发展和完善现行依法行政的重点制度,打通依法行政的各个环节,启动和激活整个依法行政的机制和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行依法行政制度的整体活力。

(二)《纲要》是对1999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的深化、细化和发展。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创了以国务院文件形式推动依法行政工作的重大举措。5年以后,《纲要》又一次对依法行政工作作出了全面安排和部署。制定《纲要》当然不是为了取代《决定》,而是为了进一步发展、落实和细化《决定》,如果说《决定》是一份宏观宣言,那么《纲要》就是一份实施章程,具体规定依法行政的实施目标、实施任务、实施规则和实施程序。

(三)《纲要》是今后10年我国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的总章程

《纲要》作为规范依法行政实施工作的总章程,很多问题只能规定得比较原则,不可能太具体,这就需要像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5年计划那样,在10年《纲要》的统领下,再制定依法行政的5年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使依法行政既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相衔接,又与长期、中期和近期实施方案相配套,以真正把依法行政从软任务变成硬任务,真正把依法行政工作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

三、《纲要》的主要特色

《纲要》立足于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客观实际,顺应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正确把握了当前依法行政的状况、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抓住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症结、问题和关键所在,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

(一)《纲要》体现了纲领性与指导性的统一

《纲要》既着眼于我国依法行政的全局和长远,重在对今后依法行政的目标和重点提出纲领性和方向性要求,又注重规定内容的指导性和规范性,避免空洞无物,流于一般号召。例如,建设法治政府目标的提出,显然是《纲要》的最大亮点,极大地增强了《纲要》的纲领性和感召力。而为了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同时弥补现行法律规定的不足,《纲要》把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等依法行政的重要原则和要求写进了《纲要》。这些原则既是对西方国家法治发展经验的抽象概括,也是对我国依法行政实践经验的总结,集中体现了依法行政重在治官、治权的内在精神,高度浓缩了依法行政追求公正与效率的价值目标,有力地支撑了法治政府的基本骨架,因而对指导和规范行政机关和公务员依法行政具有重要作用。

(二)《纲要》体现了针对性与可行性的统一

依法行政涉及政府管理和政府工作的一切方面,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

为了使《纲要》真正管用,就必须既突出重点,抓住核心,着重解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出矛盾和突出问题,又保证所规定的制度和措施时机恰当,条件成熟,便于操作,切实可行。如《纲要》设计和规定的建立健全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听取和采纳意见的情况说明制度,立法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行政法规、规章修改、废止的工作制度和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制度,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防范、化解社会矛盾机制,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等,就集中体现了《纲要》规定措施的针对性与可行性的统一。

法治建设实施纲要篇4

[关键词]法治建设指标;法治中国;实施纲要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4)04―0138―06

“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内容之一。从现有关于法治建设指标内容的研究成果看,有的或者将过去学界研究的法治指标与三中全会决定中表述的法治建设指标这两个概念混同使用

徐汉明,林必恒,张孜仪:“论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的科学构建”,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年第1期:21-27.而此前的余杭法治指数的实践,也是混淆了法治指数和法治建设指数的区别,导致评价结果取名为法治指数,实际考核的目的却是为落实区委文件的成效的法治建设指数,但其指标构成看又类似于法治水平评价。钱弘道:“余杭法治指数的实验”,载《中国司法》2008年第10期:60-65.,或者孤立地看待法治建设指标体系[1],没有结合全会的整体背景,其研究结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不强。特别是有些学者在公报提出建立指标体系后不久,就推出了自己设计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2]。这就提出了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这项工作如何破题、如何解题的问题。笔者认为,不遵循先破题后解题的思路,在没有正确区分法治指标与法治建设指标的差异,没有准确理解全会提出法治建设指标的真实意图的前提下,追求先解题,草率推出指标体系,无疑显得过于急切、不够审慎,也决定了其成果欠缺科学性和公信力。正确的思路应该是,探讨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的实施路径,需要先破题,通过探索法治中国建设大背景下为什么需要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及法治指标体系与法治建设指标体系的差异这两个背景,遵循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通常分析思路,从源头上回答建立法治建设指标体系的具体语境、面对的问题以及现实针对性,以此为基础,探索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哪些内容以及怎样将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工作付诸实施的问题。

一建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的准确定位

首先,作为一个绩效考核措施,法治建设评估是法治中国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

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其核心是“建设”。从其提出的理论与实践背景看,第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突出制度建设的实际背景下,做出了法治中国建设的价值选择,建立指标体系是其中的系统工程之一。从法治建设评估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系统工程中的地位看,中央政府秉持建构理性的逻辑,为落实法治中国建设,其实施过程必须包括一整套规划、规划的执行及作为地方政府执行结果进行监督性措施。而作为考核方式,法治建设指标的建立和以此为基础进行的考核,属于对法治建设工作的监督性环节;第二,法治建设指标体系相对于近几年理论与实务界所从事的法治指标体系的研究或法治指数工程,两者在内涵和外延上有明显的差异,前者着重于法治建设过程,其评价的标准是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后者偏重于法治的水平、结果与状态,其评价标准是理想化的法治蓝图。以上两点明示了一个原则,建立法治建设指标体系,作为实施法治中国建设的系统工程中一个环节,其考核的重心在于制度建设的基本举措和实际成效。

而作为对法治建设工作进行考核的法治建设指标,从其本身的属性和作用看,属于绩效考核的范畴。应该说,世界范围内法治指数的实践从其产生时起,就与绩效考核相关联

从最初的世界银行和世界正义工程的法治指数工程看,它所进行的法治指数评估,其对治理状况进行的评估结果及其排序所形成的比较性意义,对各国各地区客观上构成了某种舆论或心理的无形压力,迫使有关各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举措。就其主体地位看,它不具备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法治状况或法治实践进行绩效考核的主体资格,因此,它们仅带有绩效考核的性质或绩效考核的功能。。我们所提出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与世界正义工程所推出的法治指数,及我国一些地方如香港、余杭所进行的指数评估

有些法治指标的实践仅具有绩效考核的性质或功能,而有些则直接属于绩效考核措施。判断是否是绩效考核措施,主要看其实施主体、评估的对象和评估的内容。如果实施主体属于官方,评估的对象属于该官方的下级机构,评估的内容针对下级机构落实上级机构的某一项工作的进展或效果,则这个评估就属于绩效考核措施。相比较,其绩效考核的意味更为明确。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而进行的法治建设指标编制工作,是由政府部门主导推动的一项专门性工作,其考核的内容直接针对的是建设举措,是强调对下级机构的法治建设工作本身进行的评价,而不是直接对某一地区的法治水平进行评估。因此,从考核内容看,法治建设指标强调制度建设的根本性,其指标既是标准,也是具体任务和实现目的的手段。

其次,作为一项具体指标要求,法治建设指标体系是中央与地方法治关系的一种治理方式。

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其落脚点在于建立具体的“评价指标”。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指标运动,因为社会指标既可以反映社会某一领域的存在状况,实施者又试图通过一些关键性的指标,控制和引导这一领域发展要素的良性运行,从其开始时起,就被赋予测量、控制、引导功能

彭宗超,李贺楼:“社会指标运动源起、评价及启示”,载《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63-70.。世界法治指数作为其中的一种,也以其某些所谓普适性的指标,既测量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法治水平,又力图通过这些指标,实际引导相关国家或地区在法治发展水平方面加以改进。而我国香港地区某些学者研究和推出的香港法治指数,也被明确标榜着为改善香港的法治提供适用的讯息。而我国浙江省的余杭法治指数,其实施也是为了逐步推进地方法治建设,提高地方法治水平。戴耀廷:“香港的法治指数”,载《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6期:44-53.就全国层面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来说,它是由中央政府统一编制,对中央政府各部门或地方政府的法治建设工作进行的考核,目的是通过指标体系的设置和以此为依据的考核,促使下级政府对照指标查找差距,明确改进方向。

从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看,我国属于单一制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了既强调中央的统一领导,又强调发挥地方积极性的原则。长期以来,如何通过具体制度实现这项原则,保障政令畅通,全国一盘棋开展工作,解决政策出不了中南海的难题,一直是理论和实践上受困扰的问题。通常有指令性和指导性两种方式,虽然各有优点,但也有不足之处。如指令性不利于发挥地方积极性,而指导性则以其柔性特征,导致效率不高。法治指标的设计与考核标准的设定,以其测量、控制和引导功能,利于实现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进行工作内容方面的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指引,并赋予一定的强制执行力,是上级机构抓督促抓落实的好形式,为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提供了一条可操作的治理途径。它有利于规制地方政府的法治建设具体举措,既限制其工作的随意性,又保障其正确的方向和价值取向。

虽然我国在理论上一直存在着地方是否可以先行法治化的争论,但一些地方通过制度创新,事实上形成了地方法治竞争的局面,其发展水平在各地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法治建设指标的指引,学习借鉴这些先进经验,缩小差距,实现在制度建设上的步调协调,是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的必然功能。

最后,作为一种评价法治建设的考核标准,法治建设指标有利于统一因实际存在的众多的法治指标而导致的认识上和实践上的分歧。

法治建设指标体系,根本上在于对“法治”的强调。这里所说的法治,既可以指工作范围,表明所建立的评价指标,属于对法治方面的工作进行的考核;也可以指价值取向,表明以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法治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因此,法治建设指标体系,不仅是针对法治或政法工作,而是对涉及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的制度建设及其实际工作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矛盾和问题的考核。

法治指标的研究与实践在我国由来已久,不管是对其在理论上的质疑,还是倡导进行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实践,都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指数种类多,具体指标的内容不统一,标准不一致,评价主体的非中立性而产生的权威性的质疑等。从中央层面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将自身适用的对象限定于法治中国建设,通过对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宣示,表明了所建立的指标属于法治中国的评价指标,这就解决了存在于法治评价标准上的普适性与中国特色之争的难题;通过评价对象上的对法治水平还是法治建设工作进行评价的区分,以及在评价内容方面对法治建设举措的强调,解决了评价标准上的全国统一的难题;而由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进行绩效考核,也走出了自我评价的误区,提升了考核的公信力。

二法治建设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制定《法治中国建设实施规划(纲要)》

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法治建设实施规划(纲要),符合建构理性的思维逻辑和推动专项工作的通行做法。通过制定规划或纲要部署工作,是政府部门的通行做法。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国发[2004]10号)、《法治湖南建设实施纲要》等。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所进行的一项价值选择和制度选择。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做的表述看,它包括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总体布局。但这无疑只是一项概括性、宏观性要求,还需要通过具体的顶层设计、时间表和路线图来落实,即需要制定一个实施法治中国建设工程的规划或纲要。

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法治建设实施规划(纲要),是落实指标体系工作的客观需要。根据全国普法办为推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制定过《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考核指导标准》,而其制定的依据,即是自己早前制定的《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同样的,依据什么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即对指标本身的合法性设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从现有的几种做法看,有的根据法治的一般构成特征,有的根据地方制定的实施纲要,有的根据法治的精神,这就产生了所谓主观性、普世性、随意性等争议[3]。而通过制定一个实施法治中国建设的规划或纲要,对有关法治中国的基本目标、价值取向、制度构成、组织实施、主要途径、建成时间等进行具体的规定,这就为制定法治建设指标提供了直接依据,也提供了合法性来源。这样,即使存在对法治建设指标的争议,也可以将这样的争议引导到对纲要本身合法性的争论上。

(二)编制《法治建设指标体系》

法治建设指标体系是对法治建设规划(纲要)的具体化,它以实现规划的目标为目的,其内容来自于规划,又不能完全等同于规划。因为规划的实行需要持续多年的制度建设,而考核则相对于阶段性问题,因此,法治建设指标比法治建设纲要的内容更详细,更具时间感和操作性。一套切实可行的法治建设指标,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指标可识别。首先,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法治文明也重在建设。由于法治建设指标的工作重心定位于制度建设,所选定的指标既要求全面反映法治建设方面的变化,在法治理念、法律制度和法治行为方面均符合法治文明的基本要求,又要求在法治文明建设的初期,将指标体系主要突出到制度建设方面,强调对制度建设方面的基本举措的考核。其次,法治建设指标的选定,必须能够与纲要所设定的目标或要求相关联,与纲要的规定具有对应性。这就要求我们选定的指标,是实现纲要目的所必要且可行的制度或行为特征。

二是指标易操作。法治建设指标体系不同于法治建设纲要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其是实现纲要总体目标的具体手段和步骤,因此其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和地域性差异。因此,要确保指标易操作,就需要按照年度工作的要求,或者制度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准确选定循序渐进的指标,体现指标的连续性。而分年度,分先后进行制度选定,是将纲要细化落实到阶段性目标的前提条件。

三是指标能比较。法治建设指标的选定,其目的是通过考核,进行工作成绩的量化评分,对不同地域不同单位的法治建设工作成绩进行区分;同时通过考核,对照指标的要求,查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按照指标的要求逐条加以改进。因此,这就要求指标既能保障不同单位之间的比较,也能保障同一单位前后时间段的工作差距及通过指标所标识出的某一单位在法治建设方面工作的不足之处。

(三)设计《考核标准》(程序与方法)

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保障考核标准的科学性,也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是保障考核对象得到公正公平客观评价的基本途径。这实际是关于法治建设指标的落实和保障的问题。为此,要通过程序设定,实现法治建设指标的两个目标:

一是要客观化。需要着眼于法治建设指数的特点,将评价角度分为偏重于制度建设方面的基本举措、客观效果、主观评价三个方面。基本举措主要是从《纲要》的基本要求出发,考察各地落实纲要时的基本做法。客观效果主要是对基本举措的实施效果进行考核,主要在于考察基本举措本身的实际效果。主观评价主要是通过落实基本举措中的当事人、人民群众,对基本举措、客观效果上的主观感觉来评分,以此确保准确评估出落实基本举措的真实价值取向,保证指数的公信力。同时,这种评分不同于通行的做法,即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同等对待,并列打分,然后取其平均值的做法。而是将主观评价纳入到客观考核之中,使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真正融为一体。

二是重实效。要通过考核标准的设定,突出考核各地工作方面的形式主义问题。对落实纲要,既需要基本举措,同时,又为了防止各地落实工作上的形式主义、本本主义,以文件落实工作,制度建设非常完美,而不重视制度本身的落实,或者讲究形式主义,不按实质要求来落实基本举措,忽视当事人和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等。如考查落实党委民主集中制方面,对于怎样判断是否坚持了民主集中制,还是表面上的民主集中制,实质上的一言堂,加入党委组成人员和人民群众的评价就至关重要。

三建构指标体系工作的实施路径

落实法治建设指标工作,既要坚持全国层面的法治建设规划先行,又要借鉴一些社会组织或地方在法治指标和法治指数方面的一般经验与地方经验,同时,又要通过以下路径,解决法治建设指标的权威性、评估的公信力、实施的有序性和操作见实效的问题。

(一)实施主体明确

从现有的法治指数实践的主体看,其实施主体主要有四类。一类属于国际组织或第三方机构。如世界正义工程的法治指数;二是官方推动,学者实施

后来,他们改由成立中国法治研究院的方式,但因为其与地方政府在研究经费来源和地域方面的关联性,仍没从根本上改变其主体属性。钱弘道,戈含峰,王朝霞,刘大伟:“法治评估及其中国应用”,载《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140-160.。如余杭法治指数的实施;三是单纯的官方机构。包括两种实施方式,一种是上级机构提出指导意见,下级机构制定具体的指标,如国务院的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的指导意见,各省级政府所制定的法治政府建设指标。另一种是上级机构提出实施纲要,并由同一组织制定指标体系,负责统一对下级机构进行考核。第一类主体以其主体是否适格、数据来源是否真实全面、法治标准是否具有普世性和合法性等遭到很多的质疑和非议[4];第二种带有半官方色彩,虽然它所评价的对象属于下级机关,但是所得出的指数属于组织实施的余杭地区,自我评价和主观色彩较浓[5];第三类中,第一种法治政府建设指标的制定,虽然中央层面有一个宏观的指导意见对各省级政府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各省制定的指标体系或标准还是有很大差异。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的指导意见(讨论稿)》,为抓贯彻落实,各省级政府均作了相应的规定,如2010年湖北省颁布实施湖北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试行),2011年8月北京市政府下发《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2011年12月江苏省颁布实施《江苏省法治政府建设阶段性目标考核评价办法》等。

因此,在实施主体上,实行由同一层次官方机构制定统一的实施规划和指标体系的方式,确保评价结果的权威性。最为合适的实施主体应该是,全国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由党的中央委员会制定法治中国实施规划,再由中央层面的法治中国建设领导小组或类似机构负责制定全国层面的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对各中央机构和省级政府等进行考核。依此类推,各省级和地市级政府也可以根据上级部门制定的纲要或规划以及分配的指标要求,再制定相应的规划或纲要,并将指标体系分解到下级机构和部门。

(二)工作思路清晰

工作思路的清晰需要处理好科学性、专业性与民主性的关系,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评价指标的公信力。一是区分政治问题与技术问题。对于政治性问题,如标准的普世性与中国特色的争论、标准的合法性问题、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取向问题、对法治中国及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识等,需要发动学术界、社会组织及广大公民等的广泛讨论、寻求共识。对于技术性问题,如统计技术、社会调查方法等的应用,要发挥专业特长,为指标体系的落实提供技术保障。

二是明确考核重心,从突出考核制度建设到制度建设与行为考核并重过渡。法治文明包括法治理念文明、法律制度文明和法治行为文明,法治建设的考核应该按照先制定体现法治理念的制度,再按照法治文明的要求,对各社会主体特别是公职人员的履职行为进行考核的思路进行。

三是学习借鉴已有的实践经验。如在法治政府建设和依法行政方面,2004年,国务院已经制定《国务院关于印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通知》(国发[2004]10号),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的指导意见(讨论稿)》,在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方面,从国务院到省级、市级都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省级政府普遍制定了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而市级政府如深圳市、沈阳市、惠州市、镇江市等也都制定了《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评价办法》等。我国江苏、广东、湖南等省的法治指标工程,国务院所进行的法治政府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工程,甚至包括余杭法治指数,世界正义工程的法治指数工程等,其正确的经验就该吸收,弊端和争议也应该避免或积极解决。在制定法治中国建设实施规划和制定法治建设指标体系过程中,需要根据法治中国建设的整体布局,以及过去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实施情况和依法行政的经验,进行吸收修正。

(三)实施步骤有序

实施步骤的有序需要做到总体规划与分类推进相结合。一是总体规划,自上而下,做好顶层设计。中央层面的纲要和指标体系形成后,在纲要和指标体系指导下,各省级政府也可以对地市级政府进行考核,制定具体的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地市级政府也可以按照同样的思路,制定县级政府考核指标体系,这样一级一级抓落实。二是分类制定指标,整体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等方面,法治政府和依法行政领域已经进行了有关纲要的制定和指标考核的试验,而对于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等领域,需要整合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成果和党规党法的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三是阶段性考核指标和总体考核指标相结合。处理好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将年度指标,阶段考核与总体结果考核相结合。

(四)工作保障务实

在工作保障上,处理好结果评估与质量提高的关系,确保考核与评价工作见实效。一是提升指标考核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将法治建设的考核作为政绩考核的核心指标。二是重视指标的再制定再调整,注重已有指标的借鉴,根据工作推进实际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完善,及时修改。三是抓好后评估、整改和再评估再整改。考核的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查找差距,改进工作。因此,要重视考核评价指标对提升工作的意义,确保考核工作的目的落到实处感谢课题组屈茂辉教授、唐双娥、易卫中、胡荣才、李锦、肖霄、戴巍等在课题讨论中给本文的启发及本文修改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张保生,郑飞.世界法治指数对中国法治评估的借鉴意义[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6):60-65.

[2]徐汉明,林必恒,张孜仪.论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的科学构建[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1):3-13.

[3]占红沣,李蕾.初论构建中国的民主、法治指数[J].法律科学,2012,(2):47-54.

法治建设实施纲要篇5

充分认识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的重要意义

《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我们党执政55年来,始终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党走过的反腐倡廉历程,是一个对党的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各级纪委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抓了冤假错案的工作,组织开展了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坚决纠正经济领域中的不正之风。十二大以后,各级纪委在纠正党内不正之风、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十分有益的经验。十三大以后,各级纪委正确处理党风建设与廉政建设的关系、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的关系,在加强党风党纪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科学地分析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形成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三项工作的格局,提出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当前,反腐倡廉总的形势是好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同时也必须看到,反腐败斗争的形势还比较严峻。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得力,仍然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些问题,仅靠单一的措施和手段,难以完全奏效。《实施纲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充分吸收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基本经验,同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抓住教育、制度、监督三个关键环节,注重发挥惩治和预防的整体效能,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坚决惩治腐败、有效预防腐败,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我们党执政以后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党将长期面对并必须始终解决好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我们党执政55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轻视不得、放松不得。执政基础最容易因腐败而削弱,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降低,执政地位最容易因腐败而动摇。如果不能坚持不懈地做好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工作,听任腐败现象在党内滋长蔓延,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实施纲要》提出了有效反对和防止腐败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对于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使我们党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始终成为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是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些都表明,当前加大预防腐败力度、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条件基本具备,时机比较成熟。因此,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抓紧建立健全这个体系。连续两次党的全会对同一个问题作出决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2003年以来,同志在先后发表的九次重要讲话中,对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都充分说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颁布《实施纲要》,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全局,对新形势下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是加大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工作力度的根本举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进入了新的阶段。《实施纲要》的颁布,是反腐倡廉工作进入新的阶段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应当看到,反腐倡廉工作确实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在一些领域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因此,《实施纲要》在强调坚决惩治腐败、遏制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的同时,提出要经过努力,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建成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法治建设实施纲要篇6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制化;基本历程

1947年5月1日我国成立了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步步走向法制化轨道,有效地保障了民族区域自治的稳定发展。

一、1949年至1957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制化的开端

建国前五年,与我国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相适应,民族区域自治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法制上取得了满意的答卷。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审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1)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民族平等的原则。纲领在“民族政策”中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了初步规定,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载入其中,如其第51条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2)总之,《共同纲领》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为民族区域自治走向法制化的轨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共同纲领》的指导下,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范围内有序开展,截止1952年6月,“全国已建立各级民族自治区共130个,自治区内少数民族人口约计450万人”(3)。随着条件的成熟,人们逐渐认识到有必要出台一部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专门法规,以保障民族区域自治的有序发展,正如乌兰夫同志在《关于的报告》中所说:“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过程中,大家都感觉到需要有一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规,以便根据这一法规在全国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都把自治区建设起来,把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在一切自治区正确地贯彻下去。”(4)为此,1951年12月召开了具有全国民族代表会议性质的第二次委员会扩大会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草案,并广泛征求意见,于1952年2月22日提请政务院政务会议讨论通过,8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批准,8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实施纲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及内蒙古自治区等民族自治地方的经验,较为详细地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问题,共7章40条。《实施纲要》的诞生,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载入法制轨道。

伴随着新中国各项事业的有序开展,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条件日益成熟。1952年底,中央开始统筹考虑召开全国人大和制定宪法等问题。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向全国人民提出三项任务,第三项就是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同志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开始了宪法的起草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草拟、修改、全民讨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宪法在总纲中明确肯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了根本性的规定,从根本上保证了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其最突出的进步就是把自治地方由原来的五级改为三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级,结束了以前在操作中的混乱局面。总之,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地位。

1954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成立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实施纲要》已不能满足民族自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性规定,也需要进一步细化。1955年,全国人大民委和有关部门依照宪法精神,开始着手修改《实施纲要》,即起草《民族区域自治法》,由于当时这方面的立法刚刚起步,委员们决定先定名为“纲要”、“要点”或“通则”。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57年形成第八稿,经全国人大民委会议审议后作为一个正式草稿,命名为《自治要点》。其内容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各个方面,对自治机关的许多重要问题都进行了探索,并下发至全国各地和民族自治地方征求意见。然而,1957年后,由于极左思想、反右斗争日益严重,《民族区域自治法》起草工作被迫停滞。

这一时期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为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实施纲要》和1954《宪法》的诞生,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化的进程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虽然后期《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起草工作由于历史原因而搁置,但其为以后《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经验。

二、1957年至1976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制化的停滞与倒退

法治建设实施纲要篇7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第四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精神及省妇女儿童工作会议精神,在建设和谐、推进跨越式发展中促进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县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目标任务

1、统筹协调,确保“两纲”目标的如期实现。《县妇女发展纲要》和《县儿童发展纲要》(以下简称“两纲”)颁布实施以来,在全县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两纲”目标进程有效推进,全县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态势良好。但要全面完成“两纲”各项目标任务,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各乡镇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把实施“两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要坚持统筹协调,把实施“两纲”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贯彻落实的全过程,使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同步发展;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分析实现“两纲”目标中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确保“两纲”目标如期实现。

2、明确责任,将实施“两纲”工作落到实处。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在实施“两纲”中的责任和任务,把实施“两纲”纳入部门职责范围,做到年度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根据妇女参政和就业、妇女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发展环境等领域的目标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有重点、分阶段落实。

3、加强管理,认真做好“两纲”监测评估工作。县统计部门要在巩固“两纲”中期评估成果的基础上,调整、充实和完善“两纲”监测统计指标体系。进一步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性别统计重点指标目录的通知》(皖政办秘〔2006〕9号)要求,建立健全分性别统计制度。加快县级“两纲”数据库建设,努力实现与省数据联网查询和动态管理。加强统计监测人员力量,保证必要经费,使监测结果真实反映妇女儿童发展状况。切实做好实施“两纲”的年度监测,及时掌握和反馈我县实施“两纲”的进展情况,把握工作着力点,提高实施“两纲”工作的成效。

二、着力解决妇女儿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4、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各乡镇及教育部门要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建设和管理,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政策措施,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要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教师定期家访、亲情热线电话、心理健康课堂、结对帮扶等制度,提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服务能力。有条件的乡村要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或创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监护和教育缺失问题。积极支持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志愿者服务和“留守小队手拉手活动”,让留守儿童在社会关爱中健康成长。

5、加强农村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并纳入全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妇幼保健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改善农村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服务条件。通过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等,基本解决农村妇女住院分娩问题,切实降低孕产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通过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婚姻登记严格把关、创造条件实行免费婚检,逐步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

6、提高妇女的社会参与程度。重视解决妇女的就业困难,加大扶持女性创业带头人,支持农村妇女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为妇女平等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注重培养和选拔女性人才;重视做好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工作,特别要提高基层妇女干部的参政比例。在制定、实施涉及妇女儿童相关政策和选配女干部时,要注意听取妇联组织的意见和建议。支持妇女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能力。

7、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认真贯彻《宪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全面保障妇女儿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企业劳动保障监察,保护女职工的特殊权益。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保护女婴,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要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三、加强对妇女儿童工作的领导

法治建设实施纲要篇8

一、充分认识《规划纲要》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

《规划纲要》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坚持全国修志一盘棋的重要战略时期颁布实施的,明确了我省地方志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把地方志编纂、管理、开发、利用等工作纳入法治范畴,为强化全省地方志事业的法治建设提供了依据,对于建立“依法治志”的长效机制和推动志鉴编纂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明确的引领性和规范性。《规划纲要》的出台,有助于充分调动修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发挥地方志工作存史、资政、育人功能,发挥地方志工作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强化地方志服务功能,保障地方志事业的健康发展,推进我省地方志事业的体系化、规范化、法制化,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认真学习《规划纲要》,增强做好地方志工作的责任感

《规划纲要》明确了地方志事业发展基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保障措施和加强组织领导六方面内容,我市地方志机构要在《规划纲要》的引领下,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坚定干好地方志事业的信心和依法修志的信念,进一步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修志业务水平、法律知识水平、依法行政水平,提高修志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秉承“淡薄名利、甘于奉献、恪尽职守、锲而不舍、开拓进取”的方志人精神,弘扬历经千年的方志人优秀传统,执着守望、辛勤耕耘,加快推进第二轮修志工作,推动全社会修志、读志、传志和用志。坚持正确方向、依法治志、科学发展、质量第一、修志为用的基本原则,围绕全省、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局,积极开发利用方志资源,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地方志服务水平和能力。

三、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推动地方志事业全面发展

法治建设实施纲要篇9

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重大决策部署,在法治内蒙古建设中发挥妇联组织和妇女积极作用

要把学习宣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我区重要讲话以及关于新时期妇女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以“我与中国梦”主题活动为载体,以遍布城乡的“妇女之家”为阵地,引导广大妇女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依法治区的各项部署,在广大妇女群众中广泛深入开展“建设法治中国・草原巾帼在行动”活动。运用法治思维谋划维权工作,不断完善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机制。构建“一体两翼”妇女儿童维权工作格局。启动建立自治区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具体化、机制化;依托“妇女之家”建立30个调解能力强的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加大婚姻家庭和邻里纠纷调解力度。进一步发挥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以及女法官协会、女检察官协会等团体会员作用。要适应维权服务新形势,进一步打造社会资源整合平台、社会组织孵化平台、服务项目推广平台和政府转移职能承接平台,创新集受理、普法咨询、法律援助、心理疏导、人民调解、帮扶救助于一体的基层维权服务工作模式。

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汇聚和调动广大妇女创业创优创新的智慧和力量

深入实施巾帼建功、巾帼成才行动。在农村牧区,要加大妇女技能培训和新型女农牧民职业化培训力度,推动提高政府相关培训项目中的妇女参训比例。大力推进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创建,积极扶持妇女专业技术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妇女组织化程度。在全区实施“十个全覆盖”过程中,组织妇女发展庭院经济,开展庭院绿化、美化工作。在城镇,注重培育宣传一批服务百姓、岗位建功的典型,激励各行各业女职工提高业务技能。组织“优秀成功女性先进事迹报告团”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讲述妇女发展故事,激励妇女成长成才。同时,要扎实推进城乡妇女创业就业,增收致富。与人社部门合作,加强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支持女大学生、残疾妇女、失地妇女等妇女群体创业就业。自治区妇联将启动建设“巾帼电子商务浩特”等巾帼创业示范基地,鼓励妇女创办“农家乐”、“牧家乐”等服务产业发展。发挥自治区妇女手工业协会的指导带动作用,为妇女发展手工编织、居家灵活就业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继续开展春风送岗位等活动,建立女企业家导师团、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帮助女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要围绕经贸合作,加强与俄罗斯、蒙古国妇女组织的交流合作,开展中俄蒙妇女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开拓服务自治区大局、服务妇女发展的新领域。启动建立与北京市妇联等发达地区妇联组织的交流合作,建立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区内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建设开放型妇联组织。

三、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广泛深入开展家庭文明建设工作

要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依托城乡社区“妇女之家”,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和“好家风好家训”宣传展示活动。推动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向机关、企业、部队拓展。通过评选好婆媳、好妯娌、好丈夫、好妻子、好儿女、好家长等活动载体,引导广大妇女争作家庭和谐的忠实维护者。同时,拍摄10户“最美家庭”微电影,揭晓100户全区“草原儿女赞・最美家庭”。探索在党政机关、公务员中开展廉洁家庭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妇女争作“贤内助”、“廉内助”,共同构筑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线。广泛开展“邻里守望”、“尊老孝亲”等主题巾帼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深化家庭教育工作。推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促进家庭教育服务阵地普及化、工作常态化、服务专业化,推动《内蒙古自治区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全面落实。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区各族妇女群众中广泛开展热爱祖国和“三个离不开”宣传教育活动,落实惠及妇女儿童的政策。

四、深入宣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和改善妇女儿童民生

因地制宜开展宣传纪念男女平等基本国策20周年活动,把宣传纪念活动与推动“两纲”实施结合起来。要着力推动“两纲”实施,加大“两纲”宣传力度,大力推动两纲重点难点目标落实。要建立自治区“两纲”目标监测数据库,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动态反映全区各地妇女儿童发展状况的相关数据和信息,系统分析和评价纲要目标达标情况,准确掌握当前全区妇女儿童发展状况,要积极推动将“两纲”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自治区人大调研督查和自治区政协调研协商议题,提出建议提案。要关注妇女儿童民生。深入推进失地失业妇女、农村留守流动妇女儿童、老龄贫困妇女、单亲特困母亲家庭关爱行动。推动建设农村留守流动妇女儿童关爱机制,进一步促进“爱心妈妈”、“家长”等关爱服务载体在基层的推广。认真落实《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切实为保障贫困地区儿童生存和发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大力实施妇女“两癌”免费检查、“母亲健康快车”、“母亲水窖”、“春蕾计划”等公益项目。

五、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妇联组织自身建设

法治建设实施纲要篇10

党中央颁布《**》(以下简称《实施纲要》),中办、国办印发《中央纪委关于贯彻落实〈**〉的分工方案》(以下简称《分工方案》)后,总局党组高度重视,把贯彻落实好《实施纲要》和《分工方案》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一是确定由玉亭同志组织外资局、企业注册局、个体司抓中纪委分工的《严格市场准入退出制度》牵头项目工作的落实。已2次召开10家责任单位参加的分工项目部门联席会议,建立了协商机制,确定了部门联络员。目前,牵头项目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二是确定由见元同志牵头组织纪检监察、廉政办、机关党委部门参加,负责总局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的具体意见的起草工作。在中央纪委、监察部领导的关怀下,在中纪委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直接指导下,在总局各司(厅、局、室)、机关党委和直属单位及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的支持下,经过起草小组认真、细致、扎实的工作,多次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加班加点,起草完成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党组落实<**>的具体意见》(以下简称《具体意见》)和《关于落实〈**〉的具体意见的任务分工方案》(以下简称《任务分工方案》),报请中央纪委审核同意后,7月21日已经党组审定下发。制定《具体意见》和《任务分工方案》是总局党组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的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好《实施纲要》,按照《具体意见》和《任务分工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做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反腐倡廉工作,党组决定今天召开总局机关司局长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刚才,石见元同志代表总局党组宣读了《任务分工方案》。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大意义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判断形势发展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党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反腐倡廉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科学总结了党执政55年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反腐倡廉的基本经验,明确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原则和基本要求,抓住教育、制度、监督三个关键环节,在如何建立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控机制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实施纲要》,是全党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是新时期新阶段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是迫切需要抓好的一项艰巨工作。各司(厅、局、室)、机关党委和直属单位要充分认识贯彻《实施纲要》的重要性,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落实党组制定的《具体意见》,按照《任务分工方案》的要求,高质量完成所承担的任务,为推进工商系统反腐倡廉工作作出贡献。

二、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实施纲要》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学习和领会好《实施纲要》的精神,对于保持反腐倡廉工作的正确方向,正确把握反腐倡廉工作的规律和实质,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的组织领导,整合反腐倡廉工作的各方资源,形成反腐倡廉工作的强大合力,实现反腐倡廉工作的整体推进和健康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实施纲要》,学习同志关于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学习吴官正、何勇同志关于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工作的一系列具体要求,学习中央纪委下发的相关文件,把思想统一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论述上来,把观念转变到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战略方针和体系要求上来,全面领会《实施纲要》基本精神。

学习中,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防治腐败,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二是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立足教育,着眼防范,强化监督,将三者统一于反腐倡廉工作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三是坚持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相结合,按照近期具体、中期原则、长期宏观的思路,安排反腐倡廉工作,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增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四是坚持以改革统揽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改革措施之中,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解决导致腐败现象发生的深层次问题。五是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和任务,增强贯彻执行《实施纲要》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三、突出工商特点,把握工作重点,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工商系统惩防腐败体系建设

(一)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使广大工商干部牢固树立执法为民、依法行政的思想

针对工商机关作为行政执法部门的特点,反腐倡廉教育要突出执法为民这一宗旨,树立正确权力观这个根本,强调依法行政这个主题。要按照《具体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教育的各项要求,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并注重面向具有干部人事权、行政执法权、行政审批权的部门和人员,面向全体党员和干部,开展反腐倡廉教育。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工商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确定反腐倡廉教育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大力加强工商廉政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震撼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在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保证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努力建立起具有工商行政管理特点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

要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体现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制度在惩防腐败中的保证作用,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等问题的发生,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在工商行政管理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总局司处级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条件、严格程序、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真正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司处级领导岗位上来。二是要加强立法立规,完善市场规则,为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提供法制保障。三是要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权力的运作。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牵头认真做好《严格市场准入退出制度》工作。四是要积极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通过规范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处罚裁量行为,建立执法行为评议考核制度、执法过错追究制度、执法执纪情况回访制度等,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五是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规范收费行为。六是继续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使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成为“阳光工程”,公开透明。

(三)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工商机关行政执法权力正确行使

要以领导干部和权力集中的执法部位、人员为重点,深化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强化对行政执法权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财物管理权的监督,加强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要探索和创新监督方式和手段,特别注意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要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逐步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真正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行使到哪里,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四)坚持以改革统揽工商机关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

总局近年来推出了多项监管制度的改革措施,如首办责任制度、执法公示制度、“12315”执法网络建设等。这些措施不但推进了市场监管,同时也极大地推进了工商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去年6月,总局党组部署在全国工商系统开展以树立正确权力观、严格依法行政为主要内容的队伍教育整顿活动,对行政执法案件、行政性收费、消费者申诉处理情况、对工商干部的举报和执法队伍,集中进行了“五项清理”,发现和纠正了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积累了工商机关反腐倡廉的经验,符合《实施纲要》的基本精神。受到吴仪副总理、中央纪委、监察部有关领导的多次肯定。今年,工商系统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更是把对党员的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许多地方工商局在工商行政管理的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如开展工商廉政文化建设等。要总结、提升、推广这些有效经验和做法,同时又不局限于已有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制定新举措,力求有所突破。要在教育、制度、监督等多项工作中体现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坚持与时俱进,使惩防腐败的各项措施更好地适应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的要求。

(五)继续依纪依法惩治腐败

依纪依法惩治腐败,加强对违纪行为的查处,充分发挥惩治的重要作用,是反腐倡廉工作又一项重要任务。要继续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重点查办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案件,尤其是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谋取非法利益的案件。对于跑官要官、收送礼金、参加以及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谋取非法利益等严重违纪行为的领导干部,对于违反“六项禁令”,违反财经纪律,截留、挪用“两费”等财政资金,私设“小金库”等行为,要严肃查处。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不但要对发生违纪行为当事人严肃处理,对有关领导也要追究相应责任。对腐败分子,任何时候都要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绝不姑息,绝不手软。要针对案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举一反三,堵塞漏洞,努力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四、加强领导,确保《具体意见》和《任务分工方案》落实到位

能不能抓好落实工作,特别是今年能不能起好步、抓出初步成效,既是对中央决策的态度问题,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考验。总局被中央纪委确定为中央国家机关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工作的6个联系点之一。我们更感责任重大。各单位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紧迫感,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把落实《具体意见》和《任务分工方案》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总体规划,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考核、一起实施、一起检查,扎扎实实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构

总局党组决定,成立总局贯彻落实《实施纲要》领导小组,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众孚同志任组长,党组成员、驻总局纪检组组长石见元同志任副组长,成员为总局领导班子其他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驻总局纪检组监察局、人事教育司廉政办、机关党委纪委组成,驻总局纪检组监察局副局级纪检监察专员齐成华同志任办公室主任,总局人事教育司副司长兼廉政办主任王守义同志、机关党委副书记兼机关纪委书记何训班同志任副主任,由上述三家确定专门人员组成办公室工作人员。各单位也要成立由主要领导负总责的领导小组,要有具体工作人员,负责本单位落实《具体意见》和《任务分工方案》部署的各项任务。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总局负责的《严格市场准入退出制度》牵头项目,要在已经开展的相关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做好相关服务、联络、协调、组织等工作,确保牵头任务高质量完成。

各单位要按照《任务分工方案》的部署,结合本单位的职能特点,明确近期任务和长远目标。目前,尤其要把落实《实施纲要》和《具体意见》与先进性教育整改措施相结合,细化任务,责任到人。对今年就要完成的任务,要加快步伐,确保任务完成;对今后几年完成的任务,要积极创造条件,打好工作基础。要列出一个时间表,标明每一项工作的进度要求,分出轻重缓急,统筹安排,整体推进,争取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在今年9月底前,制定出本单位落实《实施纲要》和《具体意见》、《任务分工方案》的实施意见,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按照《任务分工方案》的分工要求,牵头单位在贯彻落实《具体意见》工作中,负有重要的责任。每项工作是否完成,完成得怎样,牵头单位负有主要责任。各牵头单位要认真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密切与协办单位的联系,及时召开协调会,会同协办单位根据分工方案,尽快研究提出具体落实计划,合理分解任务,进一步细化责任,明确责任分工,确定专门人员,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抓好牵头任务的落实。协办单位要积极协助、主动配合,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按照每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安排,拟定本单位承担的分解任务的具体落实计划,按进度完成分解任务,并及时向牵头单位通报。各责任单位间要加强联系,及时交换意见,沟通情况,坚决防止不落实甚至推诿塞责等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