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十篇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十篇

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5:29:02

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强化;麻疹疫苗;查漏补种

【中图分类号】R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82-01

目前在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为儿童接种的六种疫苗中的最为重要的两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疫苗的强化效果和接种率将会对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的发病与流行产生显著的影响[1]。为了对无脊灰状态予以维持,加速实现消除麻疹的目的,盐城市建湖县在今年1月-5月间实施了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以及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本次研究中对这次活动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资料来源于盐城市建湖县各个预防接种单位上报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和麻疹查漏补种登记表和统计表,人口资料为我县免疫规划年报表。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针对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和麻疹疫苗补种率展开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免疫效果进行评价。

1.2.2实施情况

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强化情况:本次活动中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对象纳入标准为:全县4周岁以下适龄儿童,即2009年1月1日至强化免疫服苗期间出生儿童:1、“零”剂次免疫的儿童(不含出生2个月内的新生儿);2、4月龄以上累计服苗次数少于3次的儿童;3、2012年1月1日以后由外地迁(流)入本地且不论既往有无免疫史的流动儿童;4、在常规免疫中漏卡、漏种的本地户口儿童或流动儿童;5、2008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2012年无糖丸服苗史的,在查漏补服期间补服一剂次。此类对象不纳入本次强化免疫统计,只进行常规免疫登记。

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情况:本次活动中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对象的纳入标准为:8月龄至4周岁的儿童,即在2008年3月1日-2012年6月30日期间出生的儿童(含外来流动儿童)。以接种证为准,8-17月龄年龄组儿童未接种麻风疫苗,18月龄-4周岁年龄组儿童未接种麻腮风疫苗,不管其居住地与出生地,凡无麻疹类疫苗接种禁忌症的儿童均作为查漏补种免疫对象。所有查漏补种对象均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或麻腮风疫苗。如18月龄-4周岁年龄组儿童补种后仍未达到2剂麻疹类疫苗的,则应另行安排时间完成2剂麻疹类疫苗接种。

1.3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在p

2结果

经统计,第一轮免疫强化时,本地儿童应种219,实种213.流动儿童应种770,实种751.合计应种989,实种964.接种率97.47%。

麻疹疫苗查漏应补种624剂次,实际补种600剂次,补种率为96.15%。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经过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以及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使盐城市建湖县儿童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接种率以及麻疹疫苗全程接种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免疫强化和查漏补种工作为对常规免疫工作的一种补充,能够使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得到有效的控制。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可发现,我县的免疫效果基本上符合预期要求,然而依旧存在脊灰疫苗0剂次接种现象,并且第一轮接种的服苗率较第二次低,这表明,我县的免疫工作依旧存在空白点和漏种现象。因此相应的免疫预防工作者应对其给予注意,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积极的改善[2]。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体会到,做好免疫接种工作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①政府重视为强化免疫工作基础。各级政府应对免疫强化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全力的支持[3]。②多种形式的宣传为免疫强化工作的保障。应在街道、社区等场所对免疫接种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进行宣传教育,以提高家长对免疫知识的知晓程度,积极主动为儿童进行免疫接种[4]。③周密合理的免疫强化计划为改善免疫强化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在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各个免疫接种单位应依照自身的特点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免疫强化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计划要具合理性和周密性,扩大覆盖面,保证免疫工作的广泛性[5]。

综上所述,本县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强化和麻疹查漏补种工作效果相对理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本县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疫苗接种率得以提高,然值得注意的是,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依旧存在一定的空白点和漏种现象,基层免疫预防工作者应对其给予关注,通过一些高质量的宣传、培训以及督导工作对免疫工作进行强化,从而实现免疫接种工作高质量,宽范围的展开,提高适龄儿童的疫苗接种率,以达到对流行病的发生与发展进行预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景明辉.邢台市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09,11(21):1374-1375.

[2]李氏天,张宁.5568名活产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03):91-92.

[3]吕友强.曲阜市2010年实施麻疹及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1,32(08):418-419.

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篇2

实施免疫规划是控制乃至消灭疫苗针对传染病的主要策略。但由于我县免疫规划工作发展不平衡,仍存在工作薄弱的乡(镇)、村,且流动人口及计划外生育人口等特殊人群接种工作难度较大等原因,麻疹控制工作仍处于不稳定状态。今年上半年我县部分乡村发生了散发的麻疹病例,与年麻疹发病率实现1/100万的目标存在很大差距,任务十分艰巨,消除麻疹已成为当前我县免疫规划工作的又一重大挑战。为贯彻落实《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加速消除麻疹工作进程,努力实现年消除麻疹工作目标,根据市卫生局等五部门《关于印发年市消除麻诊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卫疾控字〔〕41号),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原则

消除麻疹工作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多部门密切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提高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加强麻疹监测,及时处理暴发疫情等策略和措施,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二)目标

年,力争全县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

通过消除麻疹工作促进我县免疫规划工作发展。

(三)工作指标

到年:

1、巩固和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常规免疫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到95%以上;

2、托幼机构、学校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率达100%,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补种率达98%以上;

3、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以县为单位达到98%以上;

4、麻疹暴发疫情调查率和血清学确诊率均达到100%;

5、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率达到100%,合格血清标本采集率达到90%以上,所有确诊麻疹病例须经过实验室诊断;

6、完善县级麻疹实验室网络建设,并达到wHo认证标准。

二、主要工作内容

(一)年,全县建立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夯实常规免疫基础,消除免疫空白。

1、在全县所有接生单位和乡级接种门诊建立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推广“一保、一网、双卡、双预约、三对接”的预防接种管理新模式,新模式规范运行率100%。

2、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到95%以上。

3、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保证漏种儿童及时得到疫苗补种。

4、完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苗运输车辆、冷库的更新装备。

5、在全县范围内开展8月龄—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6、加快“星级门诊”建设工作进度,全县50%以上的乡级接种门诊达到a级。

(二)年,组织开展常规免疫落实年活动,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率水平。

1、继续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95%以上。

2、完成乡级接种单位储存疫苗用冷链设备的更新装备。

3、对所有在校高中生免费接种麻疹疫苗。

4、按照“自愿、免费”原则,对准备怀孕的妇女接种麻风疫苗。

(三)年,继续开展常规免疫落实年活动,巩固儿童免疫高接种率水平。

1、继续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到并维持在95%以上。

2、在全县范围开展8月龄—14岁儿童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

3、继续按照“自愿、免费”原则,对准备怀孕的妇女接种麻风疫苗。

三、策略和技术措施

(一)免疫预防

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麻疹易感人群是消除麻疹的关键。要实现消除麻疹目标,人群麻疹免疫力应达到并保持在95%的水平。提高人群含麻疹成份疫苗接种率是基础,可以通过加强常规免疫服务和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等措施实现。

1、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工作,确保高水平接种率。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预防接种门诊,对服务人口多、服务半径大、道路交通不发达的地区,可增设预防接种门诊。所有乡级预防接种门诊要执行日接种制度,以严格落实“一保、一网、双卡、双预约、三对接”的预防接种管理模式为主要措施和手段,保证适龄儿童建卡、建证率达到98%以上,努力提高及时接种率。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承担预防接种服务工作的机构和单位,应定期对常规免疫接种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低接种率和免疫空白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接种率报告不及时、不准确的地区,应通过抽样调查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限期改进。

2、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县教育局负责督导全县中小学、托幼机构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和《县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实施方案》要求,认真落实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漏种儿童补种原则》及时对漏种儿童进行补种,确保漏种儿童获得及时的免疫服务。

3、做好重点人群麻疹疫苗接种工作。根据麻疹流行特点,在发病率较高的乡村或者发病风险较高的单位,适时开展针对重点人群的接种。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儿童和边远贫困地区儿童的管理力度,制订相应的对策,采取多种预防接种服务形式,提高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接种率。落实《市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办法》有关要求,定期组织开展流动儿童查漏补种工作,保证其与本地儿童享有同等的预防接种服务。加强对新入学高中学生、农民工聚集区域的麻疹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评价,及时做好相应人群的预防接种,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

4、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活动。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短期内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阻断麻疹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适时组织开展全县范围8月龄—14岁儿童、在校高中学生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按照“自愿、免费”原则,对准备怀孕的妇女接种麻风疫苗。

(二)监测管理

开展疫情监测,加强预测预警,及时发现疫情,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1、做好常规报告工作。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麻疹或疑似麻疹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报告。

2、加强流行病学监测。开展麻疹疑似病例监测,对报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发生麻疹暴发时应重点做好疫情的监测。

3、建立和完善麻疹实验室网络。建立和完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实验室网络,定期开展健康人群的麻疹免疫水平和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评价人群免疫状况和免疫效果。

4、开展麻疹疫情的预测预警。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指定专人,对辖区内网络直报系统麻疹疫情进行实时监视和分析,及时发现暴发疫情。同时要组织有关专家,结合历年麻疹疫情资料、接种率及人群免疫状况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麻疹疫情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三)暴发疫情控制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较多的麻疹病例。暴发是相对的,只要麻疹发病超过平常水平即认为是暴发。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在10天内发现2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或以乡(镇)、街道为单位10天内发现5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时,应视为暴发疫情,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1、核实疫情,明确诊断。县级以上调查人员应及时赶赴现场,核实疫情,开展相关调查,结合病人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等进行初步诊断。采集现症病人的血清标本,及时开展麻疹实验室检测,明确诊断。

2、开展病例调查与搜索。当发生麻疹暴发时,对每1例麻疹病例都要开展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对当地医疗机构和社区开展麻疹病例主动搜索。

3、及时开展应急接种。当发生麻疹暴发后,对患者居住地周围的易感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

4、加强疫情监测。要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厂矿、大型施工工地等集体单位疫情监测工作,及时了解因病缺课、缺勤或医疗机构集中就诊情况,并进行相关流行病学分析,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5、做好疫点消毒及个人防护。县卫生局要及时组织开展对疫情发生时的疫源地(包括病家)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处理。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医疗救治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及时接种麻疹疫苗。

(四)加强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管理

对麻疹病例进行居家或医院隔离,减少与他人接触,加强麻疹病例的护理和治疗工作,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做好密切接触者管理,对无含麻疹成份疫苗免疫史的密切接触者应立即接种麻疹疫苗。

(五)预防医院感染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对具有发热、出疹等症状的患者进行预检分诊。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收治麻疹患者的医院必须具备隔离条件,独立设区,病房内通风良好。认真落实消毒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避免发生院内感染。

(六)开展健康教育

把麻疹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作为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我县健康教育规划。利用预防接种日和其它公众聚会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向公众宣传消除麻疹策略和措施,使公众了解麻疹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预防方法,鼓励其自觉接种疫苗。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保障经费投入

消除麻疹是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要负责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期间辖区散居人群的摸底工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要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宣传、教育和接种对象的摸底调查等工作,发现居住地新进流动儿童,应当及时向属地接种单位通报。

(二)建立协调机制,密切部门合作

县卫生、发改、教育、财政、食药监等部门要在县政府的领导下,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免疫规划长效工作机制,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开展消除麻疹工作。县财政局要落实好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强化免疫、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等工作经费。县教育局要做好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并负责做好在校学生疫苗接种的现场组织工作。其它部门也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消除麻疹相关工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县卫生局要充实免疫规划专业人员,制定培训计划,结合岗前培训和再教育等方式,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从事免疫规划及其相关工作的人员,逐级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知识更新和技能考核,提高免疫规划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防治能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对医疗机构麻疹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

(四)强化宣传动员,营造社会氛围

宣传部、文广新局等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传播媒体,广泛开展麻疹防治知识和消除麻疹措施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知晓率,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篇3

为贯彻落实《省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年)》、《-年省消除麻疹攻坚行动方案》、《-年市消除麻疹攻坚行动方案》,加速消除麻疹工作进程,努力实现年消除麻疹工作目标,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原则

消除麻疹工作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多部门密切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提高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加强麻疹监测,及时处理暴发疫情等策略和措施,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二)目标

年,力争全市麻疹发病率控制在万以下(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

通过实施消除麻疹工作,完善长效机制,巩固免疫屏障,促进我市免疫规划工作发展。

(三)工作指标

到年:

1、巩固和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镇、办事处、开发区为单位适龄儿童常规免疫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到以上;岁以下流动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接种率达到以上;

2、托幼机构、学校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率达,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补种率达以上;

3、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以乡镇、办事处、开发区为单位达到以上;

4、麻疹暴发疫情调查率和血清学确诊率均达到;

5、麻疹监测病例中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以上,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率达到,合格血清标本采集率达到以上,所有确诊麻疹病例须经过实验室诊断;

6、市疾控中心、市医院、市第二中心医院要建立麻疹实验室,并达到wHo认证标准。

二、主要工作内容

(一)年,实行预防接种乡村一体化管理机制,夯实常规免疫基础,消除免疫空白。组织开展遏制麻疹流行“集中行动”,对5岁以下适龄儿童进行查漏补种,遏制麻疹疫情上升势头。

1、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以乡镇、办事处、开发区为单位,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到以上。

2、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保证漏种儿童及时得到疫苗补种。

3、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完成疫苗运输车辆、冷库的更新装备。

4、在全市范围开展月龄-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5、完善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多部门协调机制和经费投入长效机制,从政策、经费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保证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建立针对流动人口的免疫服务保障制度。

6、全面推进预防接种一体化建设,确保预防接种工作体系完整。

7、开展公共卫生项目免疫规划子项目经费使用情况集中整顿,确保经费不挪用,确保基层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待遇,保持预防接种队伍稳定。

(二)年,组织开展常规免疫落实年活动,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率水平。

1、继续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以乡镇、办事处、开发区为单位,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以上。

2、完成乡级接种单位储存疫苗用冷链设备的更新装备。

3、对所有在校大中专学生免费接种麻疹疫苗。

4、按照“自愿、免费”原则,对准备怀孕的妇女接种麻风疫苗。

5、开展针对流动人口的查漏补种活动,以乡镇、办事处、开发区为单位,流动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以上。

(三)年,继续开展常规免疫落实年活动,巩固儿童免疫高接种率水平。

1、继续加强常规免疫工作,以乡镇、办事处、开发区为单位,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2剂次接种率达到并维持在以上。

2、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月龄-岁儿童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

3、继续按照“自愿、免费”原则,对准备怀孕的妇女接种麻风疫苗。

三、策略和技术措施

(一)免疫预防

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麻疹易感人群是消除麻疹的关键,要实现消除麻疹目标,人群麻疹免疫力应达到并保持在的水平,提高人群含麻疹成份疫苗接种率是基础,可以通过加强常规免疫服务和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等措施实现。

1、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工作,确保高水平接种率

各乡镇、办事处、开发区要按照市预防接种乡村一体化管理指导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基层接种单位的免疫服务形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适龄儿童建卡、建证率达到以上,努力提高及时接种率。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承担预防接种服务工作的单位,应定期对常规免疫接种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低接种率和免疫空白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接种率报告不及时、不准确的单位,应通过抽样调查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限期改进。

2、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

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要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省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实施办法》规定,认真落实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漏种儿童补种原则》及时对漏种儿童进行补种,确保漏种儿童获得及时的免疫服务。

3、做好重点人群麻疹疫苗接种工作

各乡镇、办事处、开发区应当根据当地麻疹发病情况,在发病率较高的村,适时开展针对重点人群的接种。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儿童的管理力度,制订相应的对策,采取多种预防接种服务形式,提高适龄儿童含麻疹成份疫苗接种率。对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儿童要按照现居住地管理的原则,保证其与本地儿童享有同等的预防接种服务。加强对新入学大中专学生、农民工聚集区域的麻疹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评价,及时做好相应人群的预防接种,预防和控制麻疹暴发。

4、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活动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短期内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阻断麻疹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适时组织开展全市范围月龄-岁儿童、在校大中专学生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按照“自愿、免费”原则,对准备怀孕的妇女接种麻风疫苗。

(二)监测管理

开展疫情监测,加强预测预警,及时发现疫情,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1、做好常规报告工作

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麻疹或疑似麻疹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规定进行报告。

2、加强流行病学监测

开展麻疹疑似病例监测,对报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实验室诊断。发生麻疹暴发时应重点做好疫情的监测。

3、建立和完善麻疹实验室网络

建立和完善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麻疹实验室网络,定期开展健康人群的麻疹免疫水平和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监测,评价人群免疫状况和免疫效果。

4、开展麻疹疫情的预测预警

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指定专人,对辖区内网络直报系统麻疹疫情进行实时监视和分析,及时发现暴发疫情。同时要组织有关专家,结合历年麻疹疫情资料、接种率及人群免疫状况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麻疹疫情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三)暴发疫情控制

麻疹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短期内突然发生较多的麻疹病例。暴发是相对的,只要麻疹发病超过平常水平即认为是暴发,以村、居委会、学校或其他集体为单位,在天内发现2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或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天内发现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时,应视为暴发疫情,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1、核实疫情,明确诊断

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应及时赶赴现场,核实疫情,开展相关调查,结合病人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等进行初步诊断。采集现症病人的血清标本,及时开展麻疹实验室检测,明确诊断。

2、开展病例调查与搜索

当发生麻疹暴发时,对每1例麻疹病例都要开展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对当地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开展麻疹病例主动搜索。

3、及时开展应急接种

当发生麻疹暴发后,对患者居住地周围的易感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应急接种。

4、加强疫情监测

要加强托幼机构和学校、厂矿、大型施工工地等集体单位疫情监测工作,及时了解因病缺课、缺勤或医疗机构集中就诊情况,并进行相关流行病学分析,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5、做好疫点消毒及个人防护

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组织开展对疫源地(包括病家)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处理。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医疗救治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及时接种麻疹疫苗。

(四)加强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管理

对麻疹病例进行在家或医院隔离,减少与他人接触,加强麻疹病例的护理和治疗工作,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做好密切接触者管理,对无含麻疹成份疫苗免疫史的密切接触者应立即接种麻疹疫苗。

(五)预防医院感染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对具有发热、出疹等症状的患者进行预检分诊。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管理办法》,收治麻疹患者的医院必须具备隔离条件,独立设区,病房内通风良好。认真落实消毒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避免发生院内感染。

(六)开展健康教育

要把麻疹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作为科普知识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我市健康教育规划。利用预防接种日和其它公众聚会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向公众宣传消除麻疹策略和措施,使公众了解麻疹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预防方法,鼓励其自觉接种疫苗。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保障经费投入。

消除麻疹是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乡(镇、办事处、开发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消除麻疹工作,认真落实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对消除麻疹工作经费予以保障。在宣传、培训、应急处置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各乡镇、办事处、开发区要负责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期间辖区散居人群的摸底工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要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开展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宣传、教育和接种对象的摸底调查等工作,发现居住地新进流动儿童,应当及时向属地接种单位通报。

(二)建立协调机制,密切部门合作。

卫生、发改、教育、财政、药监等部门要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免疫规划长效、多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开展消除麻疹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对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要认真组织实施,加强技术指导与督导检查;做好物资准备和后勤保障工作;做好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切实保证冷链系统的正常运转,疫苗的储存、运输要严格执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做好出入库记录。

财政部门要落实好我市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强化免疫、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等工作经费。

教育部门要做好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负责做好托幼机构、学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中目标儿童的调查摸底和现场组织工作。

文广局要做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广播电视宣传工作。

公安、计生、社区办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摸清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的儿童底数,保障这些重点人群及时获得接种服务。

其它部门也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消除麻疹相关工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综合防治能力。

卫生行政部门应充实免疫规划专业人员,制定培训计划,结合岗前培训和继续再教育等方式,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从事免疫规划及其相关工作的人员,逐级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知识更新和技能考核,提高免疫规划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防治能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医疗机构麻疹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

(四)强化宣传动员,营造社会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传播媒体,广泛开展麻疹防治知识和消除麻疹措施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知晓率,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篇4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的疾病。我区自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以来,麻疹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发病数量明显减少,麻疹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目前我省的麻疹防控形势仍十分严峻,去年我区也出现了局部爆发流行,我们要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巩固强化免疫活动成果,有计划地做好重点发病人群的麻疹疫苗或含麻疹成分的麻风、麻风腮联合疫苗接种工作,确保15岁以下儿童麻疹发病率得到较大范围的控制。为了切实做好我区麻疹防控工作,控制麻疹疫情,顺利实现2012年消灭麻疹的目标,根据市卫生局相关督导意见,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二、工作指标

(一)麻疹疑似病例报告、个案调查率100%;

(二)麻疹散发病例血清标本采集率达100%,暴发病例血清标本采集率80%以上,标本送检及时率90%以上;

(三)麻疹暴发疫情调查率和血清学确诊率均达到100%;

(四)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及时接种率达到90%以上;

(五)麻疹或含麻疹成分的麻风、麻风腮联合疫苗强化免疫、查漏补种接种率达到95%以上。

三、工作职责

(一)医疗机构职责

1、做好麻疹疑似病例的诊断和报告工作。接诊医疗单位及接诊医生为第一责任人,要严格按照麻疹疑似病例诊断标准进行核实诊断,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等规定进行报告,防止瞒报、误报及漏报。对于门诊就诊病例,接诊医生要详细填写病人真实情况和联系方式,并及时通知区疾控中心,以便开展个案调查等工作。

2、病例标本的采集与运送。报告麻疹病例的医疗单位及接诊医生负责采集合格血标本,填写标本送检表,标本采集率要达到100%,血标本分离血清后应放置4℃冷藏,并及时将血清标本送达区疾控中心,或立即通知区疾控中心取样。当发生麻疹暴发疫情时,不仅要采集血标本进行血清学诊断(暴发疫情实验室确诊率要达到100%),还要按相关要求采集病例出疹早期鼻咽拭子、尿液或血液等标本,并及时通知区疾控中心将标本送省疾控中心麻疹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确定麻疹病毒基因型,以探讨病毒来源及其传播规律。

3、加强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管理。对麻疹就诊病例接诊医院要做好院内隔离,原则上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部感染者延长至14天,减少与他人接触。要加强麻疹病例的护理和治疗工作,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各医疗单位要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规定要求,对具有发热、出疹等症状的患者严格预检分诊制度。收治麻疹患者的医院必须具备隔离条件,独立设区,病房内通风良好,落实消毒措施,做好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

(二)疾控中心职责

1、开展病例个案调查。区疾控中心在接到医疗机构报告后,要在48小时内完成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工作,个案调查率达到100%,并按有关要求将调查资料逐级报告,原始资料归档保存。

2、做好病例标本的送检和实验室诊断。区疾控中心收到标本后,48小时内将血清(冷藏条件下)和标本送检表送至市疾控中心麻疹血清学实验室,送检及时率要达到90%以上。

3、开展主动监测与疫情搜索。区疾控中心要定期到辖区内各医疗机构(包括个体诊所)开展主动监测,对流动人群聚集场所开展病例搜索,以发现漏报的麻疹疑似病例。调查人员在开展个案调查时,应同时对患者居住地或活动地进行调查,主动搜索其它病例,了解麻疹病毒传播情况。

4、强化督导检查和健康教育。区疾控中心要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其他相关规定,加强对各医疗机构的督导检查,杜绝发生麻疹的医院内感染。充分利用预防接种日和其它公众聚会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向公众特别是流动儿童、大中专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人群宣传消除麻疹策略和措施,使他们了解麻疹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预防方法,鼓励其自觉接种疫苗。

5、加强预测预警。区疾控中心要对辖区内网络直报系统麻疹疫情每天进行实时监视和分析,及时发现暴发疫情。对当地麻疹疫情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甄别可能发生麻疹流行的地区,并根据预测结果,及时制定和部署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6、强化预防接种。按照省厅要求,2009年将开展辖区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影响因素调查,针对薄弱地区、重点人群和主要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确保15岁以下儿童麻疹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5%以上;15岁以下儿童麻疹疫苗全程接种率低于95%的地区要尽快开展麻疹或含麻疹成分的麻风、麻风腮联合疫苗的强化免疫、查漏补种等工作,防止形成发病高峰。麻疹发病以成人为主的镇、村,应探索性地开展大中专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等人群疫苗接种工作,防止成人麻疹暴发流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麻疹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实行麻疹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保障人员、经费到位,保证工作目标的完成。

(二)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各接种单位要加强与财政、教育、宣传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落实好本行政区域内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强化免疫、监测和疫情处置等工作经费;做好幼儿园、学校儿童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工作,对未接种疫苗的儿童要及时补种麻疹疫苗,按照《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做好疫情报告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免疫规划和消除麻疹工作。

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麻疹;计划免疫;监测分析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易引起暴发流行。麻疹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继天花、脊髓灰质炎之后第3个待消灭的传染病[1]。为遏制麻疹疫情上升的势头,确保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根据卫生部《2006年~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总体要求,为了解珠海市斗门区麻疹疫情情况,对2005年~2009年麻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麻疹监测数据来自全区麻疹监测系统上报的麻疹疫情年报表、查漏补种报告和免疫接种报告。

1.2 检测方法:用抗体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麻疹igm抗体[2-3]。

1.3 病例定义:采用标准麻疹定义和统一分类标准开展麻疹监测工作,将麻疹分为4类: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排除病例[4]。

2结果

2.1 病例报告:2005年~2009年全区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60例,确诊病例108例,实验室诊断99例,临床诊断9例,其中区外流动人口82例,占确诊总病例数75.93%,本区病例26例,占确诊总病例数的24.07%。本地确诊病例年平均发病率1.59/10万,流动人口确诊病例年平均发病率5.00/10万。麻疹确诊病例占报告疑似病例的67.50%,见表1。

表1 2005年~2009年珠海市斗门区麻疹病例报告情况统计年份   疑似麻疹   确诊麻疹     本地确诊病例           流动人口确诊病例     

病例数      例数   病例数 发病率(/10万)  病例数 发病率(/10万)

2005      41         31       6       1.88         25        7.84

2006      10          6       1       0.31          5        1.55

2007      59         37       2       0.63         35       10.78

2008      42         32      17       5.04         15        4.45

2009       8          2       0       0.00          2        0.59

合计      160        108     26       1.59         82        5.00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地区分布2005年~2009年在斗门区共有麻疹确诊病例108例,其中井岸镇66例、白蕉镇19例、乾务镇13例、斗门镇4例、莲洲镇4例,地址不详2例。

2.2.2 年龄分布及免疫史:见表2。

表2 2005-2009年斗门区麻疹病例年龄及免疫情况 (例)年龄          病例数                    免疫史              

                   未免疫      1次     2次     不详

≤14岁            53         17        7        5        17     

15~20岁          14          5        0        0        19

21~30岁          32          6        0        1        11

31~35岁           8          0        0        1         7

>35岁             1          0        0        0         1

合计              108         28        7        7        66

2.2.3时间分布:2005年~2009年中每年均有病例发生,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7~8月份(61例),占确诊病例的56.48%。

2.2.4麻疹监测系统运转状况:辖区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麻疹疫情能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及时上报,对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能及时进行采样检测,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正常,敏感性较高。

3讨论

3.1 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无免疫史的大年龄组人群不断累积,全区麻疹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2008年斗门区麻疹发病呈现明显的回升趋势,其中流动人口病例占了较大的比例(2005年为80.65%,2006年为83.33%,2007年为94.59%,2008年为46.88%),20岁以下病例67例,比例为62.04%,未免疫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占大多数(87.04)[5-6]。为加强免疫,斗门区在2005年、2006年对适龄儿童进行全区性查漏补种工作,2005年查出983人,补种824人,接种率83.83%;2006年共查出1426人,补种1398人,接种率98.04%。2007年~2008年斗门区的麻疹病例呈快速增长趋势,分析原因为外来流动人员增加,这部分人群的麻疹免疫史多数为不详或无免疫史[7-8]。随着珠海市经济发展及斗门区工业园区企业的落户投产,外来流动人员不断增加,麻疹免疫空白人群也随之增加,加上外来人员的流动性大,管理上缺乏有效的长效机制。为进一步控制麻疹疫情,确保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根据《广东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2009年3~4月在全区范围内对8月龄~14周岁儿童(含外来适龄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9]。通过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宣传发动和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使接种率达到97.70%(在校学生58165人,实际接种57081人,接种率为98.14%;散居儿童13646人,实际接种13078人,接种率为95.84%)。

3.2 防控体会:平战结合,突出抓好麻疹疫情监测和疫苗接种工作,减少免疫空白对象积累。3.2.1加强麻疹监测和疫情预测预警,对网络直报系统麻疹疫情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对报告病例迅速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进行实验室诊断,隔离治疗患者,及时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减少免疫空白对象。

3.2.2加强麻疹疫苗接种工作。①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利用预防接种日和其它公众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向公众普及麻疹预防控制知识和消除麻疹策略和措施,使公众了解麻疹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预防方法,鼓励其自觉接种疫苗;②严格执行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10]。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将托幼机构和学校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纳入预防控制传染病管理内容;③做好流动人群麻疹疫苗接种工作。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儿童和边远贫困地区儿童的管理力度,制订相应的对策,采取多种预防接种服务形式,提高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④定期开展预防接种查漏补种工作,减少免疫空白对象的积累。

参考文献:

[1]顾全忠.舟山市1998年~2007年麻疹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7):877.

[2]李春华.承德市某区2002年~2006年麻疹监测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5):458.

[3]韩辅廉,邱德山.潍坊市2002年~2005年麻疹监测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7,23(19):1727.

[4]马永旭,赵则超,陈建秀.单县2004年~2007年麻疹监测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9,25(8):843.

[5]马永胜,杨贵芳.云南省迪庆州2005年~2007年麻疹监测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9,35(1):45.

[6]陈彦彩.濮阳县1999年~2006年麻疹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0):3954.

[7]杨红梅,沈 红,陈红霞.十堰市1996年~2005年麻疹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4):2724.

[8]翁毓秋,俸卫东,蓝建国.柳州市2003年~2005年麻疹监测流行病学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4):1083.

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篇6

一、稳步做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工作要求,提高认识,切实做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各项准备工作,认真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各项任务。

二、巩固消灭脊灰工作的成果

2012年要继续加大消灭脊灰的免疫、监测与管理三大措施的力度,重点防范脊灰野毒株的输入和我国脊灰疫苗衍生株病毒(VDpV)的传播流行。

(一)aFp监测继续加强aFp病例快速报告、常规报告和主动监测,提高病例报告、调查和随访及时率;认真抓好标本采集、送检,提高合格采便率。

(二)免疫接种继续做好适龄儿童脊灰疫苗常规免疫特别是4岁加强免疫的预防接种工作,保持高水平的全程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2012年1月5日和12月5日,根据上级要求,对全区0-4岁儿童特别是常规免疫难以覆盖人群、流动人口儿童开展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或查漏补种)活动。

三、实施消除麻疹策略,全面开展消除麻疹工作

(一)免疫接种按照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和全省实施方案的要求,抓好含麻疹成份疫苗3针次常规免疫(尤其是初免之后的复种)接种,努力提高及时接种率,尤其要做好8月龄初免儿童的接种及时率。2012年下半年,根据上级安排将计划对全区8月龄-6岁儿童开展一次后续强化免疫活动。

(二)监测按照《市麻疹监测方案》的要求,做好麻疹疑似病例报告、个案调查、标本采集和检测工作。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和乡村医生的报病意识。加强对医疗机构关于麻疹病人隔离治疗及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的技术指导,杜绝院内外交叉感染的发生。对散发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标本采集率要达到100%。

四、全面加强病毒性肝炎控制工作

(一)免疫接种继续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实现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5%以上、全区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达到95%的目标。

继续开展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按照《市甲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实施方案》的要求,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将甲肝疫苗纳入常规冷链运转的免疫服务,提高1-15岁儿童甲肝疫苗接种率。

(二)监测工作继续按照《市病毒性肝炎监测方案(试行)》的要求,开展病毒性肝炎病例的疫情报告、个案调查、标本采集和暴发疫情调查处理。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指标特别是15岁以下病例调查完整率、调查及时率和散发病例血标本采集率。

我区作为部级乙肝监测试点单位,要继续按照《省2006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乙肝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全面启动项目工作。

五、做好其它疫苗针对疾病的控制工作

(一)乙脑和流脑做好适龄儿童乙脑疫苗和流脑疫苗的常规免疫,做好乙脑(7-9月除外)、流脑疫苗常规运转,提高基础免疫特别是加强免疫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继续推广使用a+C群流脑疫苗。

(二)ameS监测继续做好我区与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急性脑膜炎/脑炎监测合作项目。做好急性脑膜炎/脑炎监测病例主动监测和报告。要做好监测病例个案调查、标本采集和运送;及时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新生儿破伤风、白喉和百日咳加强新生儿破伤风疑似病例的个案调查和主动监测;做好白喉和百日咳病例个案调查。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做好适龄儿童百白破疫苗常规免疫,提高全程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四)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根据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做好相关疫苗的接种工作,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的接种率。继续做好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病例监测。

按照卫生部要求,继续在全市开展先天性风疹综合症(CRS)监测,做好疑似病例的报告、采样和检测工作。

六、进一步加强免疫预防管理工作

(一)疫苗、注射器及冷链管理加强各类疫苗、注射器的计划、供应、使用和内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要实行疫苗、注射器专人负责、专账管理,实行微机化管理工作。各单位要及时制订和上报疫苗、注射器的年度使用计划,严格冷链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冷链运转的全过程规范化管理。

(二)预防接种管理强化常规免疫的日常管理,在做好基础免疫的同时,切实将加强免疫纳入常规冷链运转的免疫服务工作,并有计划地开展查漏补种,提高加强免疫的合格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

继续做好常规接种率监测、报告和评价工作,提高常规接种率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加强接种卡、证的管理,提高卡、证相符率。正确处理一类和二类疫苗的关系,必须在优先确保第一类疫苗接种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其他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决不允许因开展其他疫苗的预防接种冲击和干扰免疫规划项目的正常实施。

(三)儿童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及补种严格按照市卫生局和教育局联合下发《关于转发〈省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及疫苗补种活动月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通知》的要求,加强沟通与协作,协助教育部门和学校及时开展托幼机构及中、小学的新入学(托)儿童接种证查验工作,并做好疫苗补种工作。查验和补种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填写与统计登记报表,并审核上报。

(四)重点环节管理加强对流动人口及其他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环节管理,强化各项管理措施,提高其工作水平,促进我区免疫规划工作平衡发展。

(五)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做好预防接种单位和工作人员的资质认证和管理;按照省卫生厅预防接种门诊(室)建设和验收标准要求,强化预防接种门诊和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室建设。

(六)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按照卫生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生厅《省儿童免疫规划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及应用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完成适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录入工作,实现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的电子化管理。

(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处理要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断和妥善处理,防止事件扩大化,避免负面影响的发生。

(八)宣传和培训要利用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之际和“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日的有利时机,做好免疫规划宣传工作,有计划地开展针对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九)流动人口管理将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纳入与本地儿童同样管理,在预防接种门诊的开诊频次、时间、方式等多方面为流动人口提供方便、周到的服务。

(十)督导工作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采取日常督导和专项督导相结合的形式,增加督导频率,提高督导的质量和效果。

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篇7

1.1资料来源

2011—2013年新生儿数据来源于鞍山市统计年鉴;脊灰疫苗常规免疫接种情况、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资料来源于“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数据、aFp监测数据及脊灰疫苗强化免疫资料为鞍山市免疫规划历年工作痕迹资料;麻疹疫情数据来源于中国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1.2评估指标

按照《2014年脊灰野病毒输入传播风险评估方案》,根据得分情况综合判定风险等级。风险评估总分由3项一级指标评分乘以不同权重系数后相加得到,根据总分分值获得情况判定风险高、中、低的分级。一级评估指标包括人群免疫情况、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和脊灰野病毒输入风险。每项一级评估指标由相对独立的二级指标构成,各二级指标根据相关标准给出评分,各二级指标分数相加,得到一级评分,见表1。对15岁以下人口数少于10万人的地区,应累计年度计算aFp病例报告发病率。

2结果

2.1基本情况

鞍山市位于辽宁省南部,不与其他国家相接壤,鞍山市统计年鉴显示,所辖3个县(市)4个区,分别为铁东区、铁西区、立山区、千山区、海城市、台安县和岫岩县,总人口3503584人,2011年鞍山市新生儿数为22676人,2012年鞍山市新生儿数为22800人。

2.2人群免疫接种情况

2.2.1脊灰疫苗(opV)常规接种情况:自从脊灰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以来,鞍山市历年来脊灰疫苗报告接种率均高于国家要求的水平。2011—2013年脊灰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分别为99.66%、99.75%和99.76%。2011—2013年调查结果显示,鞍山市脊灰疫苗调查接种率分别为100.00%、99.74%和100.00%。参照2012年统计年鉴和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2011—2013年鞍山市脊灰疫苗第3针平均估算接种率为118.03%,所有县(市)、区的平均估算接种率均达到100.00%。

2.2.2脊灰疫苗强化免疫(Dtp1)、查漏补种情况:从2000年开始,鞍山市每年都强化脊灰疫苗查漏补种工作,达到国家要求的95.00%以上标准。2010—2011年度,脊灰疫苗强化、查漏补种应补种725人,共补种705人,补种率为97.24%。2012年开展2轮次Dtp1,共接种241775剂次,平均接种率为98.78%,2013—2014年度,应补种640人,实种629人,补种率为98.28%。

2.2.32013年Dtp1实种人数与2011年的变化趋势;鞍山市2013年Dtp1实种人数与2011年的变化趋势为3.51%,各地区2013年Dtp1实种人数与2011年的变化趋势介于0.94%~16.68%之间,变化趋势较高的分别是千山区(16.68%)、立山区(14.34%)和铁东区(13.67%),最低的为铁西区(0.94%),由于千山区有个别村因行政区划调整到其他区,并且千山区每年新出生儿童数比较少,所以导致其Dtp1实种变化趋势较大,立山区和铁东区2013年比2011年新出生儿童数有所增多,同时Dtp1实种增多,导致Dtp1实种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

2.3aFp病例监测情况

2.3.1报告情况:2011—2013年鞍山市共报告aFp病例47例,没有高危病例发生。2011年15岁以下aFp报告发病率为3.02/10万,2012年为1.65/10万,2013年为2.60/10万,均达到了国家要求的1/10万的指标。其中海城市每年人口数达10万人以上,2012年没有病例报告,其他县(市)、区每年人口数未达10万人,按照2年或3年累加的人口数计算均达到国家要求的15岁以下aFp报告发病率1/10万的指标[3]。

2.3.2各项监测指标完成情况:47例aFp病例报告后48小时内调查及时率、14天内双份合格便标本采集率、双份便标本7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及时率和75天内随访表及时送达率指标,均达到了国家要求80.00%以上的标准。所有哨点医院每旬进行主动监测工作,旬报率为100.00%。各县(市)、区疾控机构按要求每月进行主动监测上报率为100.00%。

2.4麻疹疫情情况

2011年和2012年全市分别报告1例麻疹确诊病例,没有1~14岁组麻疹病例报告。2013年鞍山地区共报告麻疹病例3例,麻疹发病率为0.82/100万。报告1~14岁组麻疹病例1例,鞍山市1~14岁组麻疹发病率为0.8/100万,患者住址在海城市。2011—2013年全市实现了麻疹发病率1/100万以下的指标。

2.5评分

鞍山市综合评分结果表明,2014年鞍山市脊灰野病毒输入传播风险评估综合评分为0分。8个县(市)、区中,除海城市9分外,其他县、区评分均在0~5分范围内。同时依据≤5为脊灰野病毒输入传播低风险地区、5~10为脊灰野病毒输入传播中风险地区、≥10为脊灰野病毒输入传播高风险地区的标准,划定鞍山地区高、中、低风险范围分别是:鞍山地区为脊灰野病毒输入传播低风险地区,鞍山市的铁东区、铁西区、立山区、千山区、台安县和岫岩县为脊灰野病毒输入传播低风险地区,海城市为脊灰野病毒输入传播中风险地区。

3讨论

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篇8

一、医院计划免疫工作

 (一)、 医院计化免疫辖区团结社区常住人口入册1213人,入册率100%、入保率100%;五苗基础接种率(应种人数133)卡介苗100%、糖丸99.6%、百白破99.6%、麻疹98.8%、乙肝97.3%、乙脑95%、风疹91.6%;加强接种率糖丸92.8%、百白破97.9%、麻疹98.8%、乙脑91.6%。开展甲肝儿童普种累计接种96人次;开展乙脑查漏补种,累计接种52人次,开展麻疹查漏普种工作,累计接种156人次,开展了麻腮风、水痘、流感、流脑等计划外疫苗接种。加强外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落实《外来儿童管理实施方案》对辖区内外来人口聚居点进行不定期巡查,督促外来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累计外来工子女入册接种28人。其中(暂住儿童10、流动儿童18),暂住儿童五苗基础接种率(应种人数27)卡介苗96.3%、糖丸100%、百白破100%、麻疹100%、乙肝98.6%、乙脑100%、风疹96.3%。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登记、处理工作。

(二)、平时能加强冷链设施和疫苗出入库的管理。

(三)、积极做好特殊人群免疫工作,加大对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儿童和厂矿薄弱地区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采取多种预防接种措施相结合,提高适龄儿童的预防接种。

(四)、认真参加疾控中心举办的各种计划免疫培训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五)、为切实履行我国政府向世界作出的到2012年中国消除麻疹的庄严承诺,根据国家五部委《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的通知》、《**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的通知》、《**省卫生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细则>的通知》及《**省2010年麻疹强化免疫活动实施细则》之要求,我县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于2010年9月11—20日对8月龄至4岁组儿童开展了一轮麻疹组份疫苗的强化免疫接种工作。

   本人在县卫生局督导组、上级疾控中心技术指导组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强化免疫接种工作。

   1、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实施和确保群体性接种的安全采取了下列措施:

  一是加强宣传,使疫苗接种可能会出现的反应做到家喻户晓。

  二是实施告知,所有接种对象有家长签字。

  三严格筛查禁忌症,首先筛查幼儿的慢性病如癫痫、过敏性紫癜等;其次是医生再进行禁忌症把关筛查。

   四是严格操作规范,确保安全注射。

  2、本人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如:群众候诊之机宣传、标语宣传、板报宣传、传单宣传、手机短信等多种宣传方式并举,使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工作深入村社、深入人心,受教育人员达2千余人,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3、2010年9月11日—20日,本人在医院接种辖区张贴宣传标语87条、张贴宣传画35张、横幅2幅,发放宣传单176张,发放家长告知书200余张,采取了以上各种各样的宣传方式进行宣传,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4、为了确保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质量,疫苗从县疾控中心到接种点,保证了疫苗适宜的温度下运转,并按照要求在接种前对疫苗进行清理核查,本人对临时接种的人数进行挨家挨户摸底登记,计划疫苗需用量,疫苗进行用冷藏箱或冷藏背包、冰箱保存,确保疫苗的效价。

  5、本人严格按照预防接种操作规程和培训要求,开展了接种前预检,实施安全注射,观察儿童接种后的反应。在观察室准备了各项急救药品和器械。接种完成后,对放置针具的安全盒进行了集中统一焚烧深埋处理。

  2010年9月11日上午准时开展接种,9月20日全面结束。本次接种工作由于在开展接种工作中准备充分,至接种完毕后,本医院接种点无1例过敏性皮疹发生。

  6、对患病儿童或发热儿童,能做到在儿童病愈后及时开展查漏补种工作,降低未接种疫苗而引起麻疹发病。

二、医院健康教育工作

根据县卫生局工作的要求以及地区健康教育所《健康教育工作意见》,为切实抓好全县人民的健**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自我保健能力,提高全县人民的健康素质。我在医院认真开展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一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本人着一年的健康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积极搞好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通过门诊、住院及病人问卷等形式,向病人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散发宣传资料。还利用举办讲座、宣传栏、录像等形式广泛宣传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除卫生日**宣传外,还不定期**宣传、咨询。全年共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2000余份,咨询达100余人。门诊和住院部全年出版宣传栏各四期。通过学习,大多数群众明确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重要性,增强了卫生保健意识,提高了自我保健能力。

二、为认真贯彻落实政府颁布的《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我们积极开展了控烟教育,制定了《医院禁烟制度》,设立了禁烟监督岗,候诊区、病房等公共场所设有醒目的禁烟标志。

三、医院传染病防治工作

(一)、按照上级下达的目标管理责任书要求,在卫生局和医院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加强传染病报告与管理,较好的执行传染病报告和登记制度,其报表率达96.46%,网上报卡及时率为92.66%,完整率为95.33%,报告准确率为98.51%,无滥通滥报现象,保证了大、小疫情报告基本一致。

 (二)、1-11月份,本科共报告乙类传染病6种,计17例,无死亡,报告发病率为18.681/10万

(三)、加强了疫情网络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完善了工作制度,基本做到专室专人专机专用,为及时上传疫情信息发挥了积极作用。

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篇9

刚才,同志传递了全省加强麻疹免疫工作会议精神,安排计划我市麻疹疫苗加强免疫工作,该同志的讲话任务明重点突出我完全同意,请大家仔细领会紧抓落实。在下面我再提三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消除麻疹工作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极易引起暴发流行。而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人是唯一宿主,又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所以,我国政府提出到年消除麻疹是完全可行的。年我国承诺消除麻疹目标后,卫生部制定了《-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确定了以提高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和开展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为主,同时开展病例监测和加强疫情控制的综合性防控策略。通过各项措施的实施,年全国麻疹报告病例数比年下降了60.1%;今年月份全国麻疹总体发病水平较去年同期又下降了25.17%。虽然消除麻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意识到消除麻疹工作仍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一是在我市近两年麻疹疫情出现反弹,反映了我们基层基础工作不扎实,防控形势不乐观;二是部分地区对免疫规划工作不够重视,对消除麻疹工作在整个公共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许多关键的防治措施单靠卫生部门难以有效落实;三是各地工作基础和发展水平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既表现在卫生能力和设施上,也表现在认识上;四是公共卫生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不足,执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五是部分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不足。一些公共卫生机构仍通过“有偿服务”和“以医养防”维持运行。因此,各县市区卫生局要切实提高对强化免疫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高度重视,抓紧时间,精心组织,尽快完成一次全面、彻底、高质量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为消除麻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组织,认真做好本次强化免疫工作

(一)加强领导,确保强化免疫的顺利开展。消除麻疹既是我国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卫生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各县市区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协调与配合,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各县市区卫生局要成立强化免疫工作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督导检查小组和预防接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处置小组,加强对强化免疫工作的技术指导、督导检查和异常反应监测等工作。要积极、主动向政府领导汇报工作,当好参谋。要特别注意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主动与财政部门沟通协调,在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有关免疫规划经费的同时,必须落实好基层工作人员的预防接种补助经费。

(二)快速行动,尽快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一是要做好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工作。各医疗卫生单位从事防疫的人员要在掌握现有预防接种儿童人数的基础上,再走村入户进行一次调查,边调查边宣传,决不能放过一个,流动人口也不例外。各托幼机构要对受种学生登记造册,并提前准备合适的接种场所。二是要做好预防接种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这次强化免疫活动涉及的人数多,任务重,原有的预防接种人员肯定不够用,所以,各单位要抽出一些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医护人员集中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发放临时预防接种人员资质,才能参与强化免疫工作,没有资质的坚决不能进行预防接种。三是要做好各种应急处置工作。麻疹疫苗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用于儿童计划免疫安全有效的疫苗之一,已使用40多年,实践证明,它是一种十分安全有效的生物制剂。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少数人在免疫后会出现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极个别人还可能会出现罕见的严重症状。

所以我们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要成立以县疾控中心为主的强化免疫技术指导小组,还要成立由临床、流行病学和检验专家组成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诊断处理小组,并制定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应急处理预案,一旦出现问题,能迅速处置。

(三)安全接种,预防各种意外的发生。各接种点的预防接种人员一定要严格执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充分准备好处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设施、器材和药品,严格执行接种工作流程、程序和规范。同时一定要注意履行三项职责:一是要注意履行告知职责。预防接种人员在实施接种前要告知疫苗禁忌、不良反应等。二是要注意履行询问职责。预防接种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询问受种儿童的健康状况和禁忌症等情况。三是要注意履行安全接种职责。认真查验每一支疫苗的外观质量和有效期,确保“一人一针一管”和疫苗质量安全。

(四)严格督导,努力完成强化免疫的任务指标。在接种期间,市、县派出的驻点督导人员要到现场检查预防接种人员操作是否规范,登记是否完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对常规免疫规划工作薄弱的地区,市、县卫生局要派出局领导带队的巡回督导组强化督导。强化免疫工作后期,及时对各县市区强化免疫工作组织评估,评估接种率低于95%的乡镇、社区要查找原因,查漏补种,务必完成强化免疫的任务指标,为消除麻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国家免疫规划工作

在落实好本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任务的同时,各县市区卫生局坚决不能放松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要始终做到一把手负责,主动向政府和有关部门争取政策,务必抓好落实,层层分解任务和责任。要把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作为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让预防接种工作进入每一个社区、每一个乡村。

麻疹查漏补种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麻疹;接种;因素分析,统计学;儿童

【中图分类号】R179G478.2R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9-0808-02

analysisontheimmunizationofmeaslesanditsinfluencingFactorsamongFreshmeninelementarySchoolandKindergarteninShenzhenCity/LiUGang,SHanFu-xiang,LUoQing-shan,etal.Shenzhen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Shenzhen(518020),Guangdongprovince,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learntheimmunizationofmeaslesanditsinfluencingfactorsandtoprovidebasesforpreventingandcontrollingthemeaslesamongchildreninelementaryschoolsandkindergartens.methodsthestudentsamong67kindergartensand55elementaryschoolswereinvestigatedthroughtheirimmunizationcertificationbystratifiedclustersampling.Resultsthemeaslesimmunizationrateoffirstdoseandseconddosewere86.2%and60.4%respectively,thetype(elementaryschool/kindergarten),schoolattribute(public/private),students’ageandorigin,parents’educationallevelwererelatedtotheimmunizationofseconddosemeasles.Conclusionthecoverageofmeaslesimmunizationcanbeexpandedbycheckingstudents’immunizationcertificationheldbythedepartmenteducationandmedicine,healtheducationforstudents’parents.

【Keywords】measles;Vaccination;Factoranalysis,statistical;Child

《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要求,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工作,要确保高水平2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率,做好麻疹疫苗新免疫程序过渡工作,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严格执行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为了解深圳市入学、入园新生麻疹疫苗接种情况,以便为制定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6年9月对深圳市入幼入学新生进行了专项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将深圳市各区幼儿园和小学按照规模大小、等级分为3层,按照每层10%的比例抽取若干学校作为调查单位,以抽取学校及托幼机构所有入学新生为调查对象,共抽取67所幼儿园和55所小学为调查单位。共调查小学、幼儿园新生共15132名,年龄2~8岁,平均年龄(5.42±1.47)岁。各区调查学生数目分别为罗湖区1710人(11.3%)、福田区1403人(9.3%)、南山区1890人(12.5%)、宝安区4578人(30.3%)、龙岗区5291人(35.0%)、盐田区260人(1.7%)。男生8556名(56.7%),女生6531名(43.3%);小学学生9859名(65.3%),幼儿园学生5248名(34.7%);公立学校学生7857名(52.0%),私立学校学生7250名(48.0%);深圳户籍学生5363名(36.4%),非深圳户籍学生9365名(63.6%)。非深圳户籍学生主要来自广东省其他地区、湖南、江西、湖北、四川、河南、福建等,到达深圳的时间<3个月的占3.8%,3~11个月的占5.2%,≥1a的占91.0%。

1.2方法选定抽样学校(幼儿园)后,将《小学(幼儿园)新生免疫接种情况调查表》派发给所有一年级或刚入园新生,带回家让家长填写,并要求将填好的表和预防接种证带到学校,由区级疾病控制中心和学校(幼儿园)共同配合收回调查表,查看预防接种证和接种记录,复核调查表内填写的记录。对无预防接种证或未按规定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学生,及时督促其监护人带学生到接种单位补种、补证。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及父母的基本信息、预防接种证持证情况、麻疹疫苗的接种情况。

1.3统计分析将所有资料采用SpSS10.0录入计算机,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儿童家庭情况儿童父亲年龄分布为24~60岁,平均年龄(35.0±4.35)岁;儿童母亲年龄分布为22~50岁,平均年龄(32.0±3.82)岁。家庭月收入<1000元占7.8%,1000~2999元占28.0%,3000~4999元占21.7%,5000~6999元占16.9%,7000元及以上占25.5%。父亲的文化程度以高中以上为主,占69.9%;母亲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占69.4%。父亲职业以个体经营、职员和行政干部为主,占78.9%;母亲职业以职员、家务、个体经营和工厂打工为主,占75.5%。

2.2入学、入园新生麻疹接种情况所有调查对象中,完成1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的学生有13033人,占86.1%;完成2剂次接种的9137人,占60.4%。以是否按照新的免疫程序,即麻疹疫苗在1.5岁接种2剂次作为判断标准,将入学新生麻疹疫苗接种分为合格和不合格2类,作为因变量,以可能影响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的家庭和社会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引入变量标准p=0.05,剔除变量标准p=0.10,采用向前似然比法筛选自变量,结果见表1。

分析结果表明,学校类别(小学/幼儿园)、学校属性(公立/私立)、学生年龄、户籍、父亲及母亲的文化程度及深圳市不同地区与入学、入园新生2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率的差别有关。与福田区(93.7%)相比,深圳市其他各区麻疹2剂次接种率均较低,最低为宝安区(53.6%);小学入学新生2剂次麻疹接种率(63.7%)高于幼儿园入园新生(54.3%);公立学校入学新生麻疹接种率(67.7%)高于私立学校(52.5%);深圳户籍入学新生麻疹接种率(68.9%)高于外地户籍入学新生(56.2%);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及父母文化程度的增高,麻疹2剂次接种率提高。

3讨论

此次开展的深圳市入学、入园新生麻疹疫苗接种调查样本量大,且针对深圳市流动人口较多,尤其在特区外私立学校非常普遍的特点,特别强调对私立学校的抽样,因此结果能较好代表该市入学、入园新生麻疹接种的真实情况。

结果显示,深圳市入学、入园新生1剂次和2剂次麻疹疫苗接种率分别为86.2%和60.4%。2006年1月深圳市根据国家新的免疫程序,将麻疹第2剂接种由原来4岁提前至1.5岁,并开展了麻疹的查漏补种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儿童麻疹免疫接种的机会;但是,调查的接种率仍然不高,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福田区是深圳的中心区,区属所有学校均为公立学校,且该区人口素质较高,宝安区和龙岗区为深圳特区外地区,流动人口较多,私立学校也较多,且人员素质相对较低,这些均是导致麻疹免疫接种率低的可能因素。不同地区流动儿童结构情况不同,应采取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有效的综合性管理措施,这是提高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的首要问题[1]。小学生一般超过4岁,与幼儿园入学新生相比较,免疫接种的机会较多,因此2剂麻疹接种率相对较高。户籍是影响学生麻疹接种的一个主要因素[2],流动人口占深圳市人口总数的2/3以上,在深圳他们一般都在私立学校上学,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只要流入到深圳的儿童均享受免费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所以,针对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使他们了解免疫接种知识及其带来的好处;同时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应将入学、入托新生的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对无预防接种证或未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程序进行接种的学生,督促其监护人带儿童到附近的接种单位进行补种、补证,以提高接种率。

4参考文献

[1]陈美施.深圳市宝安区流动儿童麻疹疫苗接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职业与健康,2006,22(9):677-678.

[2]郑焕英,刘冷,郭雪,等.珠江三角洲地区2004年流动儿童麻疹免疫状况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中国计划免疫,2006,12(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