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交流发言材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13:01

先进交流发言材料篇1

去年以来,我们X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省委、省纪委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关于全面加强支部建设的系列制度措施,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以创建“X党支部”为目标,坚持真抓真学真严,强化专责、专长、专注,不断建强战斗堡垒,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进支部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一、落实专责,力促支部党建人人有责

始终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把压实责任作为加强支部建设的“牛鼻子”来抓,推动形成人人担责、人人尽责的党建工作格局。

一是把党建责任明确到人头。

制定并严格落实支部书记、副书记、纪检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党建责任清单,构建支部书记牵头抓、副书记具体抓、其他支委分头抓的党建责任体系。明确专人抓支部日常工作,着力在支部规范化制度化上下功夫、见成效。

二是把党建任务细化为项目。

加强对支部工作的总体谋划,20XX年我们确定了X项富有特色的党建工作举措,被机关党委评为“a+”等次。实行党建任务项目化,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定期对党建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办,及时查漏补缺,确保各项党建任务落到实处。

三是把党建要求落实在日常。

坚持周一例行的室务会前支部会制度,坚持在月度、季度工作计划和总结中强化党建工作,做到党建业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推行支委述职述责和业绩登记制度,通过集中晾、晒、评、议,倒逼支委履职尽责。充分发挥支委委员的表率作用,形成支委委员带头抓党建的浓厚氛围。

二、发挥专长,力促支部党建、业务相得益彰

始终坚持发挥X职能优势,发挥党员专长,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实现党建、业务“两促进”“两提高”。

一是坚持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相融合。

实行“三分三合”实战型文稿点评工作法,对重要文稿实行分头思考集中讨论、分头写作集中统稿、分头总结集中点评的工作模式,帮助党员尽快提升文字能力。去年以来,共开展文稿点评X次。制定《X干部应知应会手册》,并进行测试,促进入脑入心。创建《每周摘要》电子简报,明确专人对每周省内外主流媒体的新思想新观点等进行压缩提炼,供党员学习借鉴。开通支部微信学xxx台,推荐优秀文章,随时互动交流。

二是坚持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融合。

坚持每周例行学习制度,对中央的新精神第一时间学习,对省委、省纪委的重要会议精神第一时间传达,对新党规和重要文件第一时间研读。注重创新学习方式方法,增强集中学习效果。去年以来,支部集中学习X次。同时,督促支部党员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

三是坚持以学促用与以知促行相融合。

坚持学以致用,将学习成果运用到领导讲话和决策服务中,形成了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文稿。去年以来,累计起草了各类重要文稿X多篇,在《X》《X》发表X署名文章X篇。

三、强化专注,力促支部党建从严从实

始终专注于支部内部管理,把从严从实管理贯穿于支部建设的全过程。

一是专注抓支部活动。

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突出讲好党课。去年以来,X委主要领导在支部内带头讲党课X次,支部书记对表看齐讲党课X次。去年X月,支部书记荣获省直机关支部书记讲微型党课竞赛一等奖。用好谈心谈话这个平台,去年以来支部党员相互交心谈心X人次。严肃认真开好组织生活会,确保辣味十足、解决问题。不断丰富主题党日活动形式和内容,去年以来已开展活动X次。

二是专注抓制度建设。

坚持有效管用,制定出台X项支部管理制度,强化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进一步完善支部台账记录等制度,强化留痕管理,确保支部活动记录真实、规范、有效。坚持和完善年轻干部“传帮带”制度,实行“一带一”,传思想、帮业务、带作风,促进年轻干部提能提效。近年来,X名党员参加有关业务技能、演讲比赛,X名党员被机关评为文字能手。

先进交流发言材料篇2

失语症(aphasia)是19世纪60年代法国神经学家Broca所研究的一个医学症状,指由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失语症是生理机能方面的缺陷。[1]“中国文化失语症”则是指在文化认知范围上的狭隘和不足,或者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不能用外语表达母语文化的现象。“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在外语教学中最早的提出者是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他发现有些英语水平很高的博士生或中青年学者,本身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却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表达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且逊于母语交流时所表现出的文化底蕴和修养。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能够熟练地说出hamburger、hotdog或CocoCola这类表示食物的英语单词,却无法用英语回答whatdidyouhaveforbreakfastthismorning?因为他们不会用英语来表示“烧饼”、“油条”或“豆浆”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物。在学到有关“节日”的主题时,学生能够滔滔不绝地谈论“圣诞节”、“感恩节”或其它西方节日的来源和庆祝方式,但是在用英语谈论“端午节”、“中秋节”等其它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捉襟见肘,甚至连如何准确使用英语表达这些节日的名称都不知道。[2]当然,可以说这些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西方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却很难完成东西方跨文化交流,承担传播祖国文化的重任。

二、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

(一)误解了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概念

英语学习者和教师都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文化,“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但是,教学双方在很大程度上,先入为主,认为在目的语的学习和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就应当是目的语文化。作为英语的学习者,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习者,学习英美文化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或中国通史便是匪夷所思。有的高校也开设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如《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文化》、《中国传统音乐》、《书法与美术》、《中国名著选读》、《古诗词选读》等。这些课程对增加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大有益处,但是这些课程绝大多数是选修课,不仅课时少、授课时间集中,而且多数是大班教学,课程本身不受学生的重视,授课教师上课时不用英语讲授。这对于肩负跨文化交际、传播祖国文化重任的英语学习者来说,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习得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跨文化交流,以致表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

(二)忽略了英语教学中的“社会文化观”

教育者提倡采用多元文化(multi-cul-ture)的观点或文化多元主义,即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并不排斥母语文化[3]81~85,俄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96-1934)认为要理解儿童如何认识世界,教师必须对儿童的家庭和同伴的文化有所了解。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除少数是外籍教师之外,绝大多数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他们和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从宏观上是一致的,那么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则可以通过英语交流他们共有的文化知识和信念,通过语言的输入和输出达到社会文化方面的共鸣和互相认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带入课堂比较多的显然是母语文化,教师则不能忽略这一点。虽然学生拥有不同的家庭文化或种族文化,但他们却拥有相同的社会文化。教师不仅要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学生的对话和信息的交换,也要促进相同文化中的学生的互相认可和互相尊重[4]。

(三)抑制了“先前知识”的作用

图式理论认为我们的先前知识(priorknowledge)可以促进或增加学习任务的转换,也能够抑制或干扰我们新信息的获得(Leinhardt,1992;alexander,Kulikowich&Schulze,1994)。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是在基本掌握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要受到母语及其他经验的影响。这种来自母语与其他知识经验的迁移既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5]前者指汉语语言现象和英语语言现象相异,如“借酒消愁,愁更愁”英语为Drinkingworsensdepression;“以人为本”英语为peopleareourmatters。后者指汉语语言现象和英语语言现象相同或相似,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insheep’s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thesame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twicebeforeyouact。认知建构主义的学派之一———有意义接受学习(meaningfulreceptionlearning)的论者认为建立新信息与熟悉信息的联结是认知学习的关键(ausub-el,1968)。我们不应狭隘地把新信息和熟悉信息局限为同类知识中的先行习得和后续习得。[6]121-123换言之,可以理解成英语认知过程的目的语(新知识)和母语文化(熟悉知识),并且构建两者之间的“有选择的联结”(ivie,1998)。由此可见对先前的母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十分重要的。

三、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能够成功地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在广阔的工作领域和生活领域,交流的信息多种多样,有政治、经济、科学方面的,当然也包括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交流后两个方面的信息时,大都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他们能够很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甚至优秀者能够用英语进行补充,但却不能用英语表达中国的文化,很显然就造成了文化交流的“逆差”。这种交流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的内涵绝对不同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所提及的信息。鉴于教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可以平衡甚至逆转这种文化“逆差”现象。

(一)在教科书中增添中国文学及文化作品

教材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在文化信息交流时,有两个环节,其一是西方文化的输入,其二是民族文化的输出。但是,现在的大学英语教科书,大都以国外的时文为主要材料,有的教科书引进了国外原版的语言和文化材料,选录的都是西方的评论、故事及其它体裁的篇章,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到了西方的语言和文化,较为细致和真实地理解了它们,成功地完成了西方文化输入。但是学生在介绍自身民族文化时,却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很难用英语准确地表达出民族文化,不能完成民族文化的输出。鉴于上述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添中国文学及文化作品是必需的。当然,被引入的中国文学、文化作品本身就应该是经典文学,其译文也应当是经典的,同样是优秀之作。比如:四大名著的英文译本中的篇章、当代文学作品中钱钟书老先生的《围城》的译本等等。这些作品在选入教材时,可以采用全英文式的,也可以采用汉英对照式、笔者认为,也可以编撰出这样一本有关中国文学、文化作品的英语教科书以供学学英语的学生阅读和学习,并纳入考试、考察体系。这本教材的编写者应不仅包括英语语言学家,还必须有汉语文学家、汉语文学作品的译者、外国文学家、比较文学和文化方面的专家,群策群力,合力编撰出这样一本既能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又能学习中国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能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中国性、民族性的大学英语教科书。

(二)在听说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国化的材料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整体偏向语言技能训练,尤其是听说能力。这对大学英语听说课的教学材料的选择无疑是一个考验。笔者在这里所提及的“教学材料”是指除教科书以外的书面或口头的教学补充材料。毕竟,编撰出一套具有中国性、民族性的大学英语教科书需要专家的论证和大量的投入,但是大学英语课教师,尤其是主讲听说课的教师可以灵活地选择一些和单元主题相关、预构成语料块(杨惠中,2006)相关的中国化材料,展开听说教学。20世纪70年代语言交际运动的发展,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真实性材料”(authenticmaterial)被有些人看作是解决外语教学问题的良方。[7]语言学家Davidnu-nan和Briantomlinson曾对此做出过各自的定义,但到目前为止,比较认可的定义是“真实性材料”是指“在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下使用的语言材料”。但是,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入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这是一个难题。我们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真实的买卖、餐厅服务等场景,更多是使用Let’ssuppose...导入一个虚拟的情景。H.G.widdowson认为“真实性”是“材料与读者关系的一个特征,必须与合适的反应有关”(widdowson,inSkehan,2002)。能够引起学习者的合适反应或者使学习者构建对这些材料的积极感知,应当是合适的教学材料。[8]156~159杨治中教授曾提及他本人的一个教学案例,让学生用英语讲述寓言故事《中山狼》,但分别要从东郭先生、农夫和狼的角度用第一人称进行讲述。笔者在杨治中教授的启发下,在自己的授课中也进行过类似的尝试,要求学生改编寓言故事《中山狼》为小品,并且用英语进行表演。两种模式都收到了很好效果,学生积极参与,努力构建场景,反复推敲语言。这个寓言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学生们非常熟悉,英语表述或表演容易和汉语故事产生共鸣。由于这个寓言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亦即预先存在于学生的脑海里的,因此应该算做一个“真实性材料”。在扬州大学首届和第二届英语短剧大赛上,外国语学院分别选送了《阿Q歪传》和《武松》参赛,虽然导演改编了《阿Q正传》和《水浒》中相应的片段,但两部短片都取得了惊人的舞台效果,笔者也曾在授课中要求学生自导自演这两个片段,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大学英语听说课上,将中国化材料和学习者的动机目的紧密结合起来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先进交流发言材料篇3

真实语料中的材料囊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是对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是英语语言教学中重要的因素。真实语料的引入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口语能力弱、交际能力差的弊端,使大学英语教学回归语言教育本质。真实语料听力教学的构建实施须依靠语料获取、模式构建、环境优化、听力评测等措施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真实语料;迫切性;策略分析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听力既是应试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拦路虎”。究其原因,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教育理念是主因,在其指导下的听力教学产生了大量的“聋子英语”,学生往往是应试高手,却是交际的哑巴。为了解决这一弊端,在etS中心的推动下,我国的英语听力训练必须逐步引入真实语料,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实施真实语料的策略。

一、真实语料的实质与任务

“真实语料”的概念是舶来品,最早是由国外的语言教育家提出并进行深入研究的,而国内的研究则兴起于“英语学习热”的强力推动。DavidFormanu曾将其真实语料定义为:现实生活为满际需要,而非模仿之而采用的语言材料。英国的朗文词典更是用例举的方式将真实语料具体为“生活中自然而然所产生的杂志、报纸、广告、新闻报道或者歌曲等”。基于此,部分学者认为“真实语料”与“专业教材”是呈对立关系的,非此即彼。从功能性角度来说,此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真实语料的现实生活思想交流实现功能要大于专业教材。但若从特征的角度来看,二者呈现出紧密联系的特点,因为教材中的“真实语料”既具有语言教学特征,又不失现实交际之特点。我们认为:作为现实生活交际之用语的“真实语料”具备语言教学的特质,在语言教学中应用“真实语料”不仅不会影响语言教学的专业性,反而是推动语言教学的有效途径。由此出发,我们就得出“真实语料”在语言教学中的如下任务:首先,增加了语言教学中的“口头格调”。长久以来,国内的英语教学始终坚持“正统化”方向,即所听的英语录音材料都是标准化的“朗读格调”,发音纯正、语速和缓、语调清晰。但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听不到这么标准的用语,导致很多用语标准的学生听不懂外国人的说话。因此,我们亟需增加“口头格调”的英语材料;其次,“真实语料”让语言教学更接地气。从实践来看,“真实语料”往往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述,所用的语言通常为俗语、俚语或者其他口语化、客观性语言。因而,在语言教材中增加“真实语料”能够实现教学的生活化,使语言教育更接地气;最后,“真实语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交流的需求。“语言环境”缺失是语言教学的瓶颈之一,很多学习者因缺少“环境影响”而失去了语言学习的原动力。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生硬、枯燥的教材内容更是逐步消散着他们对于语言仅有的一定乐趣。因此,加入“真实语料”的根本目的在于“语言环境”的创设、在于激发学习者的交流欲望。

二、大学英语听力课中真实语料引入的必要性

首先,大学听力课程的教学现状。随着各种辅助教学设备被普遍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创设了英语真实语境,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的认知方式。但从英语听力教学的实践来看,这种创设的语境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交互式的教学虽让学生大胆的开口说英语,但在交流的时候却又让他们陷入到了“错误英语”的境地中。这是由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使用的是正规的英语语法,再加上所交流的内容也是课本或软件提前设计好的,这在束缚学生思维自由发挥的同时,英语听力教学还处在听得懂音、做得对题的水平上,也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口语英语的机会。其次,大学听力课程的层次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曾针对大学英语听力理解提出了“一般、较高、更高”三个层次的要求。综合分析这三个层次,我们发现它们都是以“英语国家人士”的日常说话为标准的,即慢速英语(130词/分)、中速英语(150词/分)以及专业英语(广播电视用语、专业术语等)。而在这三种英语中,“真实环境语言”是其共同特征。因此,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真实英语语料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学习地道英语口语的前提条件;二是将真实英语口语语料引入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再次,学生学习的内心需求。学生是语言学习的主体,我们的英语教学须认清学生的兴趣、深入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需求。从儿童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的语言通常是与其他玩伴在交流、玩耍过程中获取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不需要刻意地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听懂语言,并与之正常交流。从这点来说,交流是学生内心最为渴望的,而英语只是他们用于交流的工具而已。我们可能在语言学技巧方面陷的太深,我们太过于苛求对语法、语意、词性等的研究,而忽略了语言在生活中的真实应用。因而,我们的语言教学就应积极创设这种真实环境,应用真实语料,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知氛围、学习语言。

三、大学英语听力课中真实语料听力训练的可行策略

(一)背景构建,贴近生活

根据英语听力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真实生活场景的构建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第一要义。对于英语听力的接收者来说,他首先扮演着“录音机”的角色,因此被动的接受是其心理的首要反映。在此过程中,发声者及其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对于接收者理解说话内容具有重要的作用。据此,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首先,构建解析生活背景信息。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须为学生解析相关的背景信息,让学生认知听力话题背后的故事。例如对于作者履历的介绍以及文章的写作动机,抑或选择贴近生活的材料,构建相应的导入活动,让学生尽快融入;其次,设计预测话题问题。我们知道,背景知识与听力话题往往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根据背景知识或听力内容提前预设问题,这将会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粗精结合,多听多练

在实践教学中,听懂关键词也往往成为应该技巧而被大力推广。但若落实到生活实际中,这些应试技巧就会显得一无是处。因为在人与人的交流中,绝大多数的信息是没有用的,如果我们只能听懂个别单词的话,则我们无法与人交往。因此,在真实语料的听力教学中,理解听力的全部内容应成为我们的教学目标。对此,我们提出了“粗精结合、多听多练”的教学方法。粗,指的是粗读粗听,目的是在粗听的过程中在接收者的脑海中留下“语言印象”。精,指的是精确分析、抓关键信息,目的是有效理清听力的内容逻辑,精准掌握关键词信息。多听多练,指的是不厌其烦地进行听力练习,实践表明,持续进行听力练习,是听力学习的不二法门。

(三)创设环境,语言重建

听说一体,听是说的前提,说是听的目的。在理查德的听力教学三模式中,语言重建是最后一步。在理氏看来,语言重建是在听力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自己语言对内容逻辑的再加工、再组织。他认为,角色扮演、话题讨论是比较有效的方法。本文采纳理氏观点,认为说(Speaking)对于听(Listening)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据此,我们提出如下方法:一是环境创设、角色扮演。根据听力背景内容,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构建场景环境,将虚无的描述转化为实际的场景,使学生切身体会、真实融入。然后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扮演的人物,并理清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最后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逻辑来展现听力内容;二是话题讨论、抽丝剥茧,此种方法试用于新闻类、科学类听力材料。在听力之前,由教师提出预设话题交由学生自由讨论,并最终形成基本观点,然后与材料中的看法进行对照分析。当然,也可以就听力材料中的某些观点进行讨论,逐个分析、逐步解决。

(四)把握技巧,重在实践

虽然真实材料具有“亲民感”,是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语言,但对于那些英语听力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因此,听力技巧的掌握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是找准关键、预测全篇。例如听新闻稿时,地点与人物就是关键信息,我们可以据此来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推测;其次,听音辨信,根据发声者的语调、语气来定位角色、推断事件。例如根据语调来判断有几人,语速的快慢来判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识别过渡性词汇的意思,这有助于我们对比推测、反向推断。例如表示转折的and、but、however等词,据此就可以推断上下句、前后句的关系。

作者:张江霞单位:陇东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先进交流发言材料篇4

学生想说是前提,但会说才是关键。会说包含说得准、说得对。所以应注重教授口语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说。

(一)加强词汇积累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要素之一,词汇掌握得越多,越丰富,学生参与语言交际活动就越有利。除了教授新单词时的艺术和扩展外,更要注重帮助学生记忆和积累。我常采用归类、对比、联想来复习和巩固词汇,如说起goose,就一定要提duck,hen,rooster,chick.beautiful?Dugly,go?Dcome,从thirsty联想到water,coke,coffee,milk,tea,wine等。

(二)渗透语法知识?

如果一开口(Lilyandtomliketoeatwhat?)就错漏百出,贻笑大方不说,语言的交际功能也失去意义了。尤其是综合英语实验班的学生,在其特殊的语言环境下,更有利于抢先一步学习语法知识。语法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如名词的单复数、动词的不规则变化、人称代词的转换、时态的变化和陈述句、感叹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等句型的构成方式都可以用演绎法、归纳法适当讲解,并让学生模仿说、连贯说,及时进行语法专题练习、运用、巩固,这是非常关键的。

二、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阅读材料的选择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短文,我们没得选择,所以要采用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教学。课堂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延伸。除课堂阅读之外,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对课外阅读重视起来。

(一)阅读材料的趣味性

由于面对的是小学生,所以材料内容要生动、有趣、有吸引力,如是有插图的阅读材料,或一些小幽默、笑话、故事等。并且教师在课上的描绘性语言,能很快引起他们的注意。

(二)阅读材料要丰富

材料的内容最好是贴近学生生活,形式多样化,选择一些熟识的童话故事,日常生活情境,各地区各国生活、文化介绍等内容。当然,除了在练习上选择合适的短文外,教师可在互联网上挑选更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训练。

(三)材料的选择要讲究循序渐进

选择阅读材料,既要把握好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又要能覆盖应掌握的知识点。材料生词率要在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之间,学生能读懂百分之七左右的内容,过难或过易的阅读材料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英语阅读要讲究技巧

就像语文中的阅读要讲究技巧,同样,在英语阅读时也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在英语阅读过程中,不同的阅读任务运用不同的策略和技巧:

(一)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小学生在阅读中碰到生词,可根据上下文的信息和句法去推断词义。

(二)预测内容

在阅读过程中不断验证和修正自己预测的过程。也可以先从短文的问题中了解所读材料所设计的一些内容,根据这些问题对阅读材料进行详略的分解,什么地方需要认真理解,什么地方只需一带而过,这样有重点有目的的进行阅读,不仅效率快,而且对短文的各部分重要内容能一一罗列。

(三)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现今是信息时代,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时也应让信息流通起来。即两人各自持有对方不知道的信息,在阅读过后,各自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信息得到对方阅读的内容信息。能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下进行英语阅读,不同能力的几个人共同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对阅读材料的人、事、物各方面进行理解,小组讨论,查漏补缺。提高英语阅读能力除了技巧,还是要多实践,多进行阅读。

五、广泛积累,培养兴趣

先进交流发言材料篇5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双语教学有效实施

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在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国际化已经成为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在高校大力推行双语教学,是培养优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需要。为了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1]。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所有科技进步的核心,是高新技术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先导,是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因此,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很有必要性。

一、双语教学的内涵

1.“双语”的定义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意思是“twoLanguages”(两种语言),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的条件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另一种语言则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国语。而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所给的“双语”定义是:apersonwhoknowsandusestwolanguages.(一个能运用两种语言的人。)即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能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当然他的母语语言知识和能力通常是大于第二语言的。举例来说,他/她可能:

a)使用一种语言来读和写;而用另一种语言来听、说。

B)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如在家使用一种语言,在工作单位使用另一种语言。

C)在不同的交际需要下使用不同的语言,如在谈论学校生活时使用一种语言,而用另一种语言谈论个人感情。

2.“双语教学”的定义

所谓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是指以母语和一门外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在各国各地区因母语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我国双语教学的具体定位是汉语和英语,并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语种。可以具体地理解为:在教学中使用母语的同时,还不同情况、不同程度地使用另一种通用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进行的教学。以用英语为例,包括用英语教材、用英语板书、用英语布置作业、用英语命题考试及用英语口授等形式。双语教学现已成为教育国际化的标志之一,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简言之,“双语”和“双语教学”的界定是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省,同时使用法语和英语,并以法语为其官方语言。更通俗地打个比喻,某个同胞既可以在家里用藏语和家人交流,又可以用汉语在工作单位与同事交流。

3.双语教学的模式

双语教学的模式包括以下三种类型:(1)沉浸式双语教学。此类型要求用外语进行教学,母语不用于教学中,使学生完全沉浸于弱势语言中;(2)过渡式双语教学。此类型要求刚进学校时,部分或全部科目使用母语教学,但过一段时间后,则全部科目使用外语教学。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向沉浸式过渡;(3)保留式双语教学。此类型要求学生在刚进校时使用母语教学,以后逐步部分科目使用外语教学,部分科目仍用母语教学[2]。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采取保留式双语教学。

4.人们对双语及双语教学认识的误区

人们对“双语”的认识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将双语简单地理解为“加强英语”。“双语”班就是英语强化班或“尖子班”。

(2)将双语理解为“计算机语言”+“英语”。

(3)将双语理解为“汉语”+“英语”。

(4)将双语理解为二门外国语,如“英语”+“日语”。

(5)将双语理解为在课外活动中加入英语兴趣小组。

显然这些对“双语”望文生义的理解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甚至是错误的。它抽去了“双语”和“双语教学”的内核,脱离了“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的双语教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我校于2004年对之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实践。“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作为材料类理工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可使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立整体与全貌的认识,了解现有材料的分类、特性、应用范围及其与相关学科领域的关系,把握高技术新型先进材料发展趋势。结合该课程的几年双语教学实践,下面笔者就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双语教学进行探讨。

1.双语教学改革与专业课教学改革相结合

通过双语教学能够培养在不同语言环境下,运用母语和外语交流的专业人才。比如在讲解材料学定义、性能、应用时使用标准的英语来讲解,中间穿插汉语讲解。双语教学的改革必须以正确认识英语与专业课的关系为前提。用英语讲授专业课,不仅是学习相关的英文词汇,更重要的是掌握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两者不能脱节。

采用双语教学方法,所占用的课时比从前多,如何用最少的时间传授最多的知识,是我们关注的问题。由于该专业概述课程内容较多,为了保证讲课的质量,我们将一些课程进行了整合和压缩。

2.英语教学改革与自学相结合

双语教学不但能为学生今后直接阅读外文资料打下良好基础,而且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驾驭知识的手段。材料专业人才只有始终坚持知识追求,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才能立足学科前沿。我们通过组织提纲,鼓励学生自己上网查询相关文献,试写综述。学生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撰写英文作业与论文。

3.合理设计与组织教学方案

在开展双语教学时,由于口授课程是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还要解释一些生词和难句,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在授课前教师应“吃透”整本英语原版教材的内容和语言难点,充分做好备课工作。首先要确定授课的重点方向:一是传授专业知识;二是解释难以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是因为英语语言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的思维表达方式在很多方面大不相同,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而这正是在英语学习方面需要认知或习得之处。当然,鉴于大学三年级学生英语语法、结构已接触多年,专业课的教师在授课时主要任务还应是疏通理解,帮助学生尽快汲取文中的信息,而不是流连于语法结构讲解。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方案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要求和实际应用状况,计划一些讨论题和某种课堂讲座方式,这样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想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启动其学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释放其学习潜力,这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时,自然地习得英语。笔者认为,组织采用同一学科专业原版英语教材的教师一起讨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很必要,教师们可以从同一层次的学生水平上,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制定出符合本校学生具体状况的详细合理的教学方案。

4.采用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在双语教学中,高校可组织上同类课程的双语教学任教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课件可以选择采用全英语或兼有中文和英文的两种方式,这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和自学。采用多媒体教室上课,可节省板书所花费的时间,从而可改善教学进度。多媒体课件可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为一体,因此在讲课时,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但教师仅凭多媒体的手段,无法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无法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及需要表达的要求。多媒体的教学只是教师授课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它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但在整体课堂组织教学中,难点疏通、提问、回答、答疑甚至讨论之类的面对面师生间的交流,仍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汲取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环节。多媒体的手段只有结合这些传统性的环节,课堂教与学才可能成功进行。单纯的外语课或专业课教学是如此,双语性的专业课教学也是如此。

5.提供充实的教学资源

双语教学非常强调教学资源的保障,外文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但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教学参考用书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往往有些院校各专业中文参考资源较丰富,但外文专业参考资料却极为匮乏,造成教师备课时要将中文资料译成外语,再用外语授课,学生课余不能接触到更多的原文资料,课上和课下脱节,从而无法进行实质性的双语教学。这个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很多院校都与国外有着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交流,或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这为教师带来了进修或考察的机会,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英语和专业水平,学术交流也为双语教学引进原版教材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江苏大学材料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原理双语教学课程都是由有1年以上的海外留学、进修或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同时很多专业教师也在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因此,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师资基础。

三、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技术全球化脚步的逼近,我国教育也日趋向国际市场开放,我国许多有条件的学校,都在适量开展学科原版英文教材教学,以适应“全球化”人才的需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若能长期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双语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热情,就一定能提高整个学科的教学水平。这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程国外的最新动态,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军,王建芳.关于开展计算机双语教学的研究[J].教书育人,2006,(3):69.

[2]李萍,夏新娟.大学双语教学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3):77.

先进交流发言材料篇6

关键词 CBi教学理念 tBi教学法 医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CBi(内容型教学理念)和tBi(任务型教学法)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渐渐在西方发展起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在交际教学法基础上的新发展,给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带来很好的启示,本文将在内容型教学理念和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框架内对医学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探讨。

1 CBi与tBi相结合

关于任务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本文采用二语习得研究专家David nunan的观点,他认为交际任务是“一种学习者使用目标语进行理解、操作、生产或者交流互动的课堂活动,并且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意义而非形式。任务也应该具有完整性,能够成为一种独立的交流行为。在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第三版)中tBi被定义为:一种将交际型任务和会话型任务作为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的主要单位的教学方法。这些任务由于包含有意义的交流互动和探讨,可以给语言学习提供有效的平台。使学习者通过参与真实的语言运用活动而掌握语法。CBi(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翻译成中文有各种译法:“学科性辅导”、“知识性辅导”、“内容教学手段”、“内容本位教学”或“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等等。Stephen B. Stryker将CBi定义为将特定的内容与语言教学目的相结合。(Stephen B. Stryker, Betty Lou Leaver;1997-5)

将内容型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比较,发现二者都是CLt(交际语言教学)的新发展,二者都无法将CLt取而代之。此外,他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是相同的,至少是相似的:(1)真实的环境;(2)需求分析(动机);(3)错误纠正;(4)获取而非学习;(5)学生从早先经验获得的知识图式发挥作用;(6)提高自信以及能力等等。就二者的区别而言,CBi强调学习的内容,课程需围绕内容来组织,更为复杂的评估(同时关注内容的掌握和语言的提高)。tBi则与之相反强调如何学习,课程需围绕任务来组织,根据任务完成的结果来评估。

nunan (1989)建议用“任务型教学理念”来提高CBi课程。以任务为基础的课堂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语言的涵义而非形式。“现实中的任务”是与学生必须使用的语言相关。教学法上,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以下几个原则和实践活动:教学内容以需求为导向;强调通过使用目标语言进行互动学会交流;将真实的材料引进学习过程当中;将课堂语言学习与课后语言学习相联系。

CBi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学模式、教材层面上予以指导,而tBi教学理念可以指导具体的教学安排,以及采用何种教学方法。CBi教学理念与tBi教学理念的关系总结如下:首先根据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内容,然后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材和制定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掌握知识的能力、语言能力为目标。教学内容通过任务教学方法来完成。任务教学方法具体可分为:课前学生以小组进行学习讨论,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课中学生进行学习汇报,其他同学参与提问讨论,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是课堂的管理者,课后老师对学生的所有表现进行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反馈。

2 对医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CBi 教学理念作为一种方法论系统,可以为任何课程制定教学大纲指明方向,也可以帮助构建课程的教学大纲。在CBi教学理念中,学科知识是课程最基本框架的基础,课程的基本框架是根据学科知识构建的,而非语言形式,语言功能或者语言技能。学生的交际能力通过对特定主题的学习而获得。由于医学英语教育的教学大纲仍未出台,给高校英语教学,教材编写,教学研究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带来不便,缺乏大纲的指导性,很多与教学相关的工作都具有盲目性,因此制定医学英语教育的教学大纲的任务紧迫。而在制定教学大纲的过程中,CBi教学理念具有指导性,特别是针对高层次的医学英语教学,如大三大四的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和研究生层次的医学英语教学。CBi教学理念注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学大纲的制定应该具有层次性,针对性。

在制定教材方面,由于现行使用的医学英语教材很多都偏向于科普性,并没有体现医学英语的专门用途的特点,因而并不能满足医学生在实际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中的需求。特别是研究生层次的医学英语教学更应该体现医学的专业性和分科特点。CBi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掌握文献的内容而非语言,这种自上而下的学习与传统的先注重语言而后掌握内容的自下而上的学习不同,医学英语教材也应当注重内容的选材,而不是单纯注重语言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掌握内容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CBi 教学理念要求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和文本。教学所使用的核心材料——文本,录像,有声材料等——都主要选自为英语为母语的人所制作的教学材料。学习注重理解和传达有意义的信息,并通过使用真实的语言完成现实中的任务。因此在选材的过程中,教学材料的准备应当注重材料的真实性,尽可能将学生以后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场景中需运用到的医学英语知识体现在教学材料中,并且要体现国际医学发展的新动态,让学生能真正地开拓视野,掌握最新的医学发展。

调查研究显示现如今很多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学英语课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主要是以老师一言堂为主,教学模式比较呆板落后。tBi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能给医学英语教学带来一些启示。tBi教学模式由任务前、作业周期和语言关注三阶段构成。在任务前阶段老师必须介绍主题,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回忆或者学习有用的词汇或者短语,确保学生理解任务指令等等。而在作业周期阶段,老师主要起到监督和督促的作用。该阶段包含三个部分:任务执行,计划和报告,整个过程当中主要是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汇报表演。在最后的语言关注阶段,主要是对所完成的任务进行有意识地分析判断,并加以改进,并在之后的练习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医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3 总结

CBi(内容型教学理念)和tBi(任务型教学法)在医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医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教学模式的探讨,教学法的研究等方面对医学英语教学有较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先进交流发言材料篇7

关键词:英译的母语材料,母语文化导入英语教学

 

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当今社会,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各界人士已经普遍意识到英语教学中应当包含英语国家文化,并在教学中不断地渗透这些文化。然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其强势地位以及文化渗透必然对其他语种和文化造成威胁和冲击,使它们面临沦为亚文化和第二语言的威胁。

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但是众多的学习者感到很难与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因为他们感到很难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而谈论英语国家的文化更不是这些学习者的强项。其根本原因在于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的英文表达输入过少。很多学习者错误地认为英语就是英语国家人的语言,学习英语就是学习西方文化而忽视母语文化。也有许多人认为母语会妨碍英语的学习,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母语材料,导入母语文化一直是很多人忌讳的事。经常会有人发表这样的言论,一定要用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不能看英译的材料,认为只要是翻译的材料就不是地道的英语。然而,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要增进文化交流,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同时也要传播和发扬自己的文化,做到取长补短。因此,笔者通过尝试发现,在英语教学中运用英译的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方面的材料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英语阅读与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传播我们的母语文化。

一、加强母语文化导入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让广大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及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的同时,用英语把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首先要在思想上意识到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加强母语文化导入有助于英语的学习

“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英语学习者,其英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容易一些。”(束定芳、庄智象,1996)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母语文化的传授,可以使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对比来更深刻地认识英语国家文化的主要特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了深刻、细致的认识,并且有了敏感的文化意识以后,学习英语时自然就增强了语感。语感的增强必然会提高学习者对英语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交际能力。

2、母语文化及其英语表达的传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

母语文化是民族之间区别的象征,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如今,国际交流日趋活跃,在国际交流中传播和弘扬我国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日趋重大。。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母语文化,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积极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的科学技术,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概况和风土人情,而且还要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介绍给别的国家。防止西方国家利用其强势文化地位和语言优势,实行文化霸权主义,对弱势文化国家进行文化颠覆。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对母语文化的传授及其英语表达。

3、母语文化是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基础

英语教育名家文秋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两大内容,即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交际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也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在跨文化能力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基础,这是因为,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对异国文化采取一种理解、容忍和尊重的态度,从而能够灵活地应对和消除由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冲突。而对文化差异敏感性的获得是以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进行对比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学习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才能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对两种文化均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否则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本是一纸空谈。

二、英译的母语材料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承载英语国家文化的英文材料和描述中国文化的英文材料都是培养中国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所需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承载英语国家文化的英文材料使用的很多,描述中国文化的英文材料却用得少之又少。但有研究表明,英译的母语材料相对于英语教师通常使用的教学材料来说,有很多优势:

1.学习者了解所使用材料的文化背景

对于文化背景的不了解往往是英语学习者遇到的主要障碍。研究表明,文本预设的隐性文化知识与阅读者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识会产生互动,使基于自己文化的文本比基于不太熟悉、更遥远的文化而在句法和修辞上对应的文本更易于阅读和理解(FloydandCarroll,1987,p.90)。

2.人物、主题、情节、人生观、价值观、对事物的判断以及大部分的词汇都是可识别的,因而减少心理威胁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表明,源自学习者的第一语言文化的材料大大增加了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力和记忆力。研究发现,简单地将地名和人名改变成学习者较为熟悉的语言就可以提高理解力,(例如,针对日本的英语学习者,将学习材料中的英文名字改成日文);改变少量的词条,用日本学习者更加熟悉的日语词汇或情节来替换文本中的某些地点或情节,就会提高学生在完形填空测试中的分数(oller2005;Chihara,Sakurai,andoller,1989)。另一项研究发现,伊朗的英语学习者对于来自母语文化的英译文本比对于来自美国文化的英语原版材料理解得要好(FloydandCarroll,1987,pp.90-91)。当要求来自印度和美国的学生阅读关于一桩印度婚礼和一桩美国婚礼的两封信件时(信件都是用英文写的),受试者在阅读源于自己文化的信件时速度更快,并能更好地回忆起信件的内容。(FloydandCarroll1987)。

3.翻译成英语的母语材料可以充当联系两种语言之间的桥梁

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Krashen)在众多关于阅读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的著作中提到,虽然两种语言的书写系统不同,第一语言的良好的阅读能力会转移到第二语言中(Krashen2004)。

三、英译的母语材料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既然如此多的研究表明了英译的母语材料的优势,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大胆尝试,发现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英语阅读与口头表达能力确实有了明显的提高。

1.适当选用英译的时事新闻材料来练习听说

笔者近几年来一直从事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英语本科的《高级时事英语》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教材涉及的主题比较感兴趣,因为都是他们日常关心的话题,比如,新闻媒体、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等,但是对于其中的听力材料不喜欢,主要原因是内容过长,而且材料太老,不能与时俱进。因此,笔者每次在上课前,都会从网上下载最新的时事新闻虹(主要来源是央视网的英语频道),且篇幅不长,一般在200个单词以内,主题要么是目前大家最关心的时事,要么是与教材本单元要讲的内容相关。上课时,先将比较难的词汇用大屏幕打出来,带领学生读几遍,然后听写,最后再让大家进行讨论。例如,在讲到社会问题这一单元中的暴力问题时,让学生观看并听写了一段谴责拉萨的3.14打砸抢烧恶性暴力事件的录像,然后让学生讨论了对此事的看法。学生们之前已经看过了中文版的新闻,所以对这个话题比较熟悉,现在又学习了许多相关的英文词汇和表达,讨论起来比较容易,同学们都很积极地参与,强烈谴责这些不法分子的罪恶行径,激发了他们反对暴力、反对分裂的爱国热情和追求和平的美好愿望。又如,今年刚发生地震后的那一节课,让学生听写了一段关于抗震救灾的新闻,

并让他们谈论自己了解到的最新灾情和救援情况以及他们自己打算为灾区人民做点儿什么。他们都非常认真,讨论得非常激烈,觉得自己学到了好多关于地震和抗震救灾方面的词汇,并能用英语来讨论最新的时事,感到非常满足,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灾区人民的爱心和团结精神。

2.适当节选文学作品的英译本作为阅读材料

在第二语言课堂中使用的第一语言文学作品必须是学生所熟知的,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而且不能太长,要适合学生的水平。近一年,笔者开始从事《文学英语赏析》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除了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学基础知识,引导他们欣赏英语名篇名作之外,也选用了适量的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本,例如,在学习散文这一章时,让学生阅读了著名翻译家张培基翻译的朱自清的名篇《背影》,让学生讨论了自己读完这篇散文后的感受。由于这篇散文大家在中学时代的语文课上学过,有的甚至背诵过,内容很熟悉,所以英文版读起来并不费力,。用英语讨论起来也相对容易。学生都能感受到作者所描述的深沉、伟大和无言的父爱,并谈到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一些故事以及自己对父爱的理解,非常感人。之后,我又把中文版也提供给了学生,让他们对照着读,分析各自的语言特点,以及译者所用的一些翻译技巧等。学生们兴趣很浓,到下课时还意犹未尽。。

结论

以上只是笔者所做的一些初步尝试,在英语教学中使用英译的母语材料既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英语阅读与口头表达能力,又对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的导入及其英语表达的传授有促进作用,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这些内容不具系统性。。因此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可以在现有的英语课本中加入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也可以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母语文化类的课程,例如,英译本的《中国文化概况》,系统地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民俗、文学和传统文化等;还可以开设中外文化对比类课程,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当然,这些不是仅靠英语教师的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还需要课程设置者和课程开发者等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Chihara,t.,t.Sakuai&J.ollerJr.(1989).“BackgroundandCultureasFactorsineFL

ReadingComprehension”.Languagetesting,6,143-151.

[2]Floyd,p.&p.L.Carroll.(1987).“effectsoneSLReadingofteachingCulturalContentSchemata”.LanguageLearning,37,89-108.

[3]Krashen,S.(2004).thepowerofReading:insightsFromResearch.2ndedition.westport:Heinemann.

[4]苗丽霞,范谊.母语文化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J].宁波大学学报,2006.6

[5]温菲.母语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教案设计[J].科技信息,2007.5

[6]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18

[7]oller,J.(2005).“CommonGroundBetweenFormandContent:thepragmaticSolutiontotheBootstrappingproblem”.themodernLanguageJournal,89,92-114.

[8]束定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11-17

先进交流发言材料篇8

关键词:口语教学;初中英语;交际能力

现实生活中,信息传递通常很自然地运用到语言技能的结合——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生活中几乎没有单独使用哪一种技能进行交流的。单独运用一种语言技能的能力不能说明学生的交际能力。交际语言教学把这四种技能合理地结合在恰当的情景中。尽管课堂不是真实生活,但是交际语言教学提供类似的活动与练习,让学生运用综合语言技能。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运用传统的教法,致使口语教学的重心严重失衡,不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口语材料应有的功能。为此,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水平与学习需要,笔者认为,初中生口语教学应该定位于语言基本功的夯实,理解能力的提高。为进一步独立学习与运用目标语打下基础。

1英语交际教学的特点

传统英语课堂过多注重对语法规则的掌握、孤立词汇的记忆,无关联句子的翻译,而对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作过多要求。并且传统课堂的教师也不用英语而以母语授课。在此状况下,语言教学就成为背诵语法规则、词汇的沉闷过程。交际语言教学则是一种富有意义和挑战的过程。

1.1促使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对学生有意义的教学语言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过程。有意义的学习在大脑中保留的时间要长过机械学习的时间。

1.2交际语言教学追求的是有效交充,教会学生如何沟通。

1.3学生通过交际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交际教学材料的组织与运用。交际语言教学材料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1)交际原则(即利于组织有真实生活情景的活动,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去进行交际的兴趣);(2)任务原则(即所选用的材料能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任务的学习活动);(3)意义原则(即选择的材料能促使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增长交际能力)。只有遵循这三个原则,所选用的材料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在充满真实情境交际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2提高口语的有效性策略和能力培养

2.1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课文首先应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开始时就分段教学,容易产生见树不见林的毛病,不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中逐步学会从字里行间获取信息的能力,强化了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努力地培养学生英语口语的有效策略,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巩固和运用语言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英语运用能力打基础。

优化语法教学,将语法教学与语篇理解结合起来。新课标要求教师明确中学语法教学的目的,在教学方式上要完全抛弃过去那种以讲解与传授为主,死记硬背语法条文、机械套用基本句型的教学模式,采用《标准》所倡导的发现探究、实践运用、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即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培养融为一体,与语篇理解和语言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2.2师生互动。以下措施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摆脱不安心理、发挥最大的语言运用能力,取得最佳口语表达效果。

2.2.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口语课堂上要在其他同学面前发言,学生心理会产生极大的焦虑感,而且他们的现场发挥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有责任创造轻松的课堂交流环境,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把学过或记忆中的知识大胆地表达出来。良好的师生关系,轻松的课堂气氛是英语口语课堂降低焦虑提高效率的一个前提条件。

2.2.2有针对性地降低输出难度。如谈论的话题不是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时会产生疑虑而不敢大胆地讲出来。因此,教师应多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可提供相关的句型、词汇、类似的情景供学生参考。给出详细而清晰的指示语。必要时,教师可先示范。同时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当学生卡壳时,及时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2.2.3更多地关注内向害羞的学生,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参与热情。若个别学生在台上过分紧张而支吾其间,可以请他先下台冷静一下,让别的学生先讲。可邀请语言功底较深、表达习惯良好的学生率先发言,从而为较差的学生提供可行性参照。这样,待害怕的同学再次鼓起勇气走上讲台,他会更自信。面对“语言不确定性”,学生会因害怕和不安而不愿意冒险去实践。例如,当学生不确定用什么时态、什么词汇时会感到难堪、不适,他们担心出错便不敢尝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应帮助他们消除对“语言不确定性”的惧怕及不愉。以便学生乐于挑战,敢于开口练习。

3交际教学活动举隅

交际语言教学活动和练习的范围没有限制,只要能鼓励学生进行交际就行。事实上,任何帮助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课堂练习都可以被认定为交际活动。学生听地铁报站录音,学生在彼此谈论中解答疑问,学生运用阅读技巧在报纸纸中获取信息,学生填写申请表格都可以看作是交际活动。

交际语言教学活动的实例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3.1口语教学。分小组让学生在设置情境下进行口头交流。例如情景:你的同学杰克要去北京读书了,全班集资50元钱准备给他送礼物,你们每位都提出给他送怎样的礼物最好。

Studenta''ssuggcstion:Buyapenandinscribeit.

StudentB''ssuggcstion:Givehimacopyoftheschoolmagazine.

StudentC''ssuggcstion:Givehimabookaboutherfavoritehobby.

3.2写作教学在图片作。文中经常运用交际语用教学,如在给你的朋友的信中,在给警察的报告中,在你的日记中描述你目击的一次交通事故。

但还需指出的是,传统教学中的语法解释和术语并未排斥在交际语言教学课堂之外,语法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语法能力可以确保语言使用的正确性。但是教师要时时记住语法解释要简法。如果用英语解释学生无法理解时,用母语解释亦无妨。否则,学生很容易陷入一种疲惫困惑的状态,然后失去学习语言的信心。

参考文献

先进交流发言材料篇9

关键词:语言材料听读领先篇章阅读

近年来,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外语界对第二语言及学习过程的本质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语言是交际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但是不能因此而简单地说高中阶段的外语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能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素材进行交际活动。高中阶段外语教学的最重要目的,应该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外语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的含义,除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外,最主要的是使学生积累一些对今后的学习最有用的语言素材。

目前在笔者所在学校外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两种片面做法:一种是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只重视对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语言技能的训练以及对语言的实际接触和运用;另一种是只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进行大量的交际性语言实践,但不重视语言习得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性学习。上述这两种做法从表面上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可实际上两者具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未能重视学生对所学语言素材的有意识积累。

怎样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稳固地积累语言素材呢?让我们先对外语教学的过程做一番分析。

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活动方式亦无外乎听、说、读、写这四种方式,通过这四种方式接触语言并试着运用语言。其中听和读是以向学习者输入信息为形式,达到输入语言材料的目的,说和写是以让学习者用所学语言输出信息为形式,达到训练和强化语言材料的目的。因此,课堂上针对一定语言材料的教学过程包含着语言材料(教学内容)的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

那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的关系,即语言材料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陈贤纯同志指出,在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中,流行的看法认为“说”是首要的,可是这种看法不对,作为外语教学首先应该培养的能力是理解,尤其是阅读理解。这是陈贤纯同志所指出的“现行外语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三大问题”之中的一个。她所指出的“三大问题”中还有一个问题,也值得在这里提出来,那就是现行的外语教学中常常是要求学生语言输出的量大于输入的量,然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恰恰相反,外语学习过程中语言输入的量一定要大大多于输出的量。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输出的前提,首先是输入。输入在整个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用的。教学法家马塞勒(ClaudeV.a.marcel)指出,外语教学应该把感受放在表达之前。胡春洞教授说:在人类学习或习得语言的实践中,吸收总是领先于表达,也可以说输入总是领先于输出。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本族语和外语的学习都是如此。在通常所说的“四会”中,听和读属于吸收性的、输入性的;说和写属于表达性的、输出性的。因此,高中英语教学路子应该体现“听读领先,说写跟上”的规律,在处理“四会”关系上吸取自然教学途径的合理内核。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当强调足量的理解性输入。在教学过程中狠抓语言材料的输入和巩固,其意义是巨大的。首先,语言材料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背景知识的载体,因此对语言材料的认识、记忆和复习,是认识和记忆上述所有知识、技能的前提和保证;同时,对语言材料的认识、记忆、复习过程,也是对上述所有知识、技能的认识、记忆和复习的过程。其次,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强化听和读的训练,有利于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而“语感是英语学习和使用的核心,教学的成败最终要落实到语感的强弱”。有的同志可能提出,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交际,如果教学过程中不强调对所学语言材料进行交际性、创造性的运用,怎样体现语言教学的交际性呢?这个问题应当从这样几方面来看:(1)运用语言是语言学习的目的,或者说是语言学习的结果,而更重要的是从教学过程中挖掘交际因素。(2)不光说和写是交际,听和读也是交际。(3)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最重用的交际因素是语境,只有课文或语篇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交际单位,上下文是最根本的交际情景之一。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了语言习得的假设:情感过滤假设。国外语言学界对语言材料假设已接受。克拉申认为,英语学习者通过略高于他们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即i+1(i为现有水平,1为略高于i的水平),而习得语言。现以笔者所承担的英语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语言材料输入的方法。

词汇的掌握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教单词时,应避免因为怕学生记不住单词而急于将单词的音、形、意一齐教给学生这一做法。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样做学生会先把单词记住,实际上,因为是脱离课文和语境学习单词,这样做的成效是很低的。实验证明,人们在感知和记忆语句时,不是把孤立的词作为感知和记忆的基本单位,而是常常倾向于把若干个单词组成的一个短语结构或者片语作为基本单位。多数学生都有一个不好的阅读习惯,即要把遇到的每一个生词都查清,才肯往下读。结果阅读速度慢得惊人,常常是读到后面,前面的内容已忘记。“整体阅读”法要求阅读者集中注意力于整个篇章内容,而不是个别词语。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辨认出篇章开头的某些关键性词语时,头脑立刻开始了对篇章内容的预测;接着在继续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部分词语的辨认而不断证实、修正、扩展开始时的预测,或者对它否定而产生新的预测,最后达到对篇章内容的全面理解。通过“整体阅读”训练,多数学生都能放弃原来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逐词逐句阅读法,采用新的方法。掌握“整体阅读”法后,学生阅读水平提高很快,在对篇章内容的把握方面进步尤为明显。

英语阅读教学切忌把分析性学习放在了语言教学的首要位置,忘记了语言输入“整体领先、综合先行”的原则。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wundt)指出,语言心理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思维,而是感觉。因此,引入意识中的概念和表象所伴随的刺激,应当尽可能具有感觉的成分。而教师在英语讲授中要让学生感知语言材料,首先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下感知整体的语言材料,然后才注意到其中的某一局部重点。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学英语教育百科全书.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121-176.

先进交流发言材料篇10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技术交互性教学英语听力

本文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校本课题项目,项目名称为“高职英语交互性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引言

随着全国范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扩大与深化,教育部2007年8月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新形式下,大学英语听力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必须把师生的双向交流贯穿于教学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的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引入,对于现代外语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当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

大学英语听力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即: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灌输式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师生之间缺乏感情沟通和知识信息的交流,课堂气氛枯燥,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应有发挥,致使教与学在很大程度上脱离。

传统听力课教学模式与交互式听力课教学模式的比较

通过列表比较,两者的优劣一目了然。传统教学模式下单向的课堂交流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使得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沟通的机会。这样的学生只会usage和hearing而不会use和listening(即使用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去解码)。

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的交互式教学

促进学生听力技能的措施

1.值日生汇报环节(classreport)

没有兴趣,或者失去兴趣就意味着丢掉了引导学生进入听力学习这扇大门的钥匙。上课前的classreport是每堂课的起点,是学生情绪是否能被调动起来并参与其他环节的关键。学生可自由发言(每学期每位学生至少有一次发言机会)。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安排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比如个人演讲、复述故事、短剧表演、新闻报道、模拟招聘、美文赏析等等。题材不限,总之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采用活泼、多样的活动形式,鼓励学生参加。在发言过程中可以把主场留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位置和角色。其间教师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指出问题所在。此环节应掌控在7分钟左右。汇报结束后,通过互评、师评和自评进行打分。实践证明,各种形式的classreport不仅利于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还有利于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将英语学习融入生活,真正有效地促进交际能力的提高。

2.课堂听前准备环节

课前将课堂主题提前布置给学生,每组(将学生分组,保证每组优中差平均分配,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组,但要保持相对稳定的优、中、差学生的比例)各自讨论和准备主题内可能涉及到的内容,并准备相关词汇,句子,篇章。学生在课下可以去图书馆或上网搜索资料,将准备好的与主题相关资料(不限形式)带到课堂来演示,提高学生的课下参与度。以英语听力教程第8单元eatingtherightthings为例。学生在课下预习有关吃的、蔬菜及水果的名称。其中一个团队做本单元的热身活动(warm-up),他们在课堂中展示的是一个电脑“蔬菜字谜游戏”,其他小组的学生来配合做这个游戏,充分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这个游戏,学生认识了不同蔬菜的相应英文单词,对文本内容的更好理解作了一个铺垫。按照Krashen语言习得理论中得“输入假说”理论中的可理解性特定,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如果输入的语言材料对习得者是不可理解的,就是一种噪音。而通过这个小游戏,学生将这些陌生的不可理解的输入变成了可理解的输入。并且在不同小组与小组的配合中,也实现了交互英语教学的生生交互(学生间的交互,既可以是两个学习者之间的对话,又可以是多个学习者之间进行的小组学习、小组讨论,这种交互有助于学生通过相互的作用来激励和推动他们的学习)。

3.课堂听中实施环节

在做听力训练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就给出的标题或插图进行对听力内容的预测。播放第一遍听力材料之后,留出短暂课堂讨论时间,各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交流自己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如课后习题的原文原词印象,有特点的单词或语句发音等。先形成小范围内交互,在每个小组内部开展讨论和交流,每个成员把自己在预听练习听到的内容信息传达给大家,汇集所有成员的听力结果,不同学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然后对差异性进行讨论。经过激烈并带着疑问的小组讨论后,在班级范围每组派出代表或全组成员一起来交流本组对听力材料的认知,形成班级范围内的交互,学生利用这个机会相互提问、详解、证实、阐明、释义、延伸、质疑等等。讨论后,他们可以修改自己的观点。需要注意的事,教师不能够公布正确答案,而是要鼓励学生通过辩论来证明他们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每个小组成员已经对听力材料有了深刻的印象,并初步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这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要开始了,教师宣布正确答案,并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在这一阶段,教师可通过课堂活动和练习,使学生掌握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知识,达到了很好的师生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