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06:05

科学教育教案篇1

自2002年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开始运行以来,由于司法考试主要是从接受过法学教育的人才中选拔应用型法律人才,因此,考查的主要对象并非是高深的法学理论,而是将法律规范运用到具体案例的能力。而大学本科法学教育在国家法律教育制度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为社会培养各种层次的法律人才,包括法律职业人才,法律理论研究人才等等,具有坚实的价值基础。鉴于司法考试试题所具有的实践性、技术性特征,法学本科生对案例教学也确有着强烈的需求。但中国传统法学教育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分析、法律诠释层面上。存在着接受四年法学教育的法学本科生难于通过司法考试,不能进入到法律职业队伍当中,法学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法学教育的发展,使得司法考试失去优秀的应试者而且不利于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因此,如何从理念上、课程设置上加以调整,以改变传统法学案例教学模式,达到促进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之目的,是各层次法学院(系)不可回避的难题。一、司法考试对法学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影响(一)司考题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在2002年之前,中国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是各自为政的,不同的法律职业采取不同的资格考试方式和评判标准。2001年10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司法部共同了《司法考试实施办法》,从而使司法考试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由于司法考试主要是从接受过法学教育的人才中选拔应用型法律人才,因此,考查的主要对象并非是高深的法学理论,而是将法律规范运用到具体案例的能力。这在司法考试的试题中表现为:没有名词解释,没有简答,80%的题目都是小案例。鉴于司法考试试题所具有的实践性、技术性特征。因此,司法考试试题注重考察考生实际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运用法律思维逻辑分析法律问题并作出准确的判断和依照现行法律解决实务问题的法律运用的综合能力,是实务能力,属应用法学范畴。这种题型的变化有利于实务界考生。(二)司法考试与现行法学教育模式的冲突。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的影响可能产生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就其负效应而言,可能导致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脱离,并进而形成学生忽略高校的法学教育而重视考前辅导、重视应试能力的倾向。在这种压力之下,一些法律院校认为司法考试通过率已是关系到其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删减公共课程而局限于司法考试科目授课甚至将课堂作为演练司法考试的场所就会逐渐成为许多法律院校的实际做法。授课重点也被迫转移到司法考试内容,教学方法向题海战术转移。“因而,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是机械型、记忆型的,而非学术型、思想型的。”[1]此种现象在中国一些地方和部分高校已经发生,并不同程度地影响损害了正常的法学教育。“就其正效应而言,如能使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既可促进法学教育改革,又可完善司法考试制度。在新世纪之初,司法考试伊始,我们就必须处理好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关系,趋利避害,最大化地发挥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的正效应。”[2]司法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学教学方法、科研有一定的影响,即以司法考试为契机,对传统的法学教学方式、内容、效果等进行认真地反思,使法学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采取典型的司法判例剖析与法学理论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模式,从而加快法学教育的改革步伐。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法科生就业率的目的。同时也达到了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法学教育环境之目的。在科研方面,司法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法律的应用性研究,注重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二、现行法学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弊端(一)“案例教学法”含义“案例教学法”(Casemethod)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method),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1829年英国学者贝雷斯率先将其适用于法律教学中。1870年前后,时任哈佛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郎得尔将案例教学运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中并加以推广。由于各国法律在形式上的特点及法律文化历史传统方面的差异,案例教学方法在不同法系国家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其在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大陆法系国家则无足轻重。但近年来,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也开始注重案例教学法,并把案例教学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3]。(二)现行法学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弊端中国现行课堂以理论讲授为主要教育方式。法学本科学生四年近30门必修和选修课,基本上采用的是课堂讲授方式,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讲授的内容多是概念、原理。在法学类课程的设置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案例教学的内容、手段、教材使用等环节等方面与司法考试的科目、内容不相衔接。教师教学存在困惑,只能按照传统的法学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再加之部分教师缺乏法律实务经验,因此在案例教学这个环节上,根本性改观措施迟迟不能出台和获得有力的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使中国法学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司法实践的需要差距很大。中国法学教育不重视职业技能培养,与司法实践要求严重脱节,影响了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和发展,也影响了司法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需要应用案例教学法。三、两者的良性互动既然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是相关联的,而两者在现实当中也没有能够良性互动。“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求司法考试不能忽略中国法学教育的实际,必须衔接好与现实法学教育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要求法学教育应尊重司法考试的本质与规律,以司法考试为契机,加快法学教育的改革步伐,实现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良性互动。”[2]中国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多样化的,法学教育不仅培养法律职业人才,而且培养治国人才,是职业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法学教育不仅向学生讲授法律专业知识,而且要着眼于其综合素质和理论水平的提高,要培养复合型的优秀专业人才。司法考试制度作为选拔法律职业者的资格考试制度,与法学教育是互动的,司法考试的内容以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教育的十四门核心课程为基础,同时,司法考试又能促进法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总之,两者之间应该是良性互动关系。#p#分页标题#e#(一)注重法学教育的实践性特征1.积极展开案例化教学。法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色彩特别浓厚的学科,如何转变原有的填鸭式的灌输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途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理性和实践技巧,使法学类课程尽可能的服务于培养高级法律实践性人才。同时,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给法学学生提供必要指导和培训,以应对司法考试对本科法学教育带来的冲击。上述问题一直是困扰法学教学的一个老大难问题。2.法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色彩特别浓厚的学科,要转变原有的填鸭式的灌输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途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理性和实践技巧,使法学类课程尽可能的服务于培养高级法律实践性人才。同时,尽大可能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给法学学生提供必要指导和培训,以应对司法考试对本科法学教育带来的冲击。在依靠法学教育,尊重法学教育基础在通过案例教学的模式将司法考试融入日常法学教育。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司法考试的相关内容,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增加一定比例的机动课时,以便灵活地穿插新法律的专题内容。3.加强法学教学与司法实务部门的互动进一步丰富实践性教学。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聘请司法系统的资深法官、检察官或经验丰富的律师定期到学院开展讲座,帮助解答学生日常学习中积累的疑难法律问题,引发学生对司法实务中比较前沿、敏感的法律问题进行思考,提升他们的法律思维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二)在法学教育进行改革的同时,司法考试也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司法考试实施办法》第7条规定,“司法考试主要测试应试人员所应具备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从事法律职业的能力。”因此,通过公平、合理的考试内容和方式,科学、公正、客观地检验应试人员是否具备担任法官、检察官和从事律师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现行司法考试主要反映考生的记忆能力和对法律一些基本条款及司法解释的一些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在立足法学教育现状基础上,可以借鉴德国、日本、韩国等大陆法系国家所采取的阶段性司法考试模式,实行阶段淘汰制。全面测试应试人员的法律知识和应用能力。具体而言,测试应试人员运用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规定判断、分析、解决社会法律问题、具体事例、案例的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和一般的应用能力如此,从而对法学教育产生良性的导向效果。

科学教育教案篇2

根据《*市参加全省第二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安排,现提出第三阶段(整改落实)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整改落实阶段是制定整改方案、切实解决存在问题的整个学习实践活动最后一个、最为关键的阶段,学习实践活动最终能不能取得实际成效、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能不能全面完成工作任务、能不能使人民群众满意,主要就看整改落实的措施能不能真正到位、存在问题能不能得到有效整改。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照重在创新体制机制,重在取得实效的要求,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围绕解决制约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围绕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和推动工作落实,抓整改,见成效,确保整个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二、主要工作和方法步骤

整改落实阶段从2009年6中旬开始,8月下旬将完成各项总结工作。这一阶段的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群众对解决本单位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否满意,因此,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召开转段动员大会。(6月22日)

6月22日,我单位将召开转段动员大会,领导班子成员作动员报告,回顾总结分析检查阶段工作,全面部署整改落实阶段任务。

(二)继续深化学习,提高思想认识。(6月中旬至7月中旬)

整改落实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扎实推进,切实取得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进一步深化学习,把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作为解决影响学校改革发展突出问题的有力武器,切实解决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在整改落实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各部门要按要求重点做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总结和群众满意度测评四个方面的工作。

(三)认真制定整改方案。(6月底至7月初)

要以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为基础,制定出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责任到位、实施有力的整改落实方案。我们要针对学习调研和分析检查阶段梳理出来的存在问题,分别提出整改落实的目标和要求,明确部门分工和职责。制定整改方案的过程中,认真虚心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促进整改责任的落实。

(四)公布整改情况。(7月中旬)

整改方案制定以后,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布,让干部群众了解整改什么问题、如何整改、什么时限改、要达到什么目标,并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不断调整完善整改方案。

(五)切实解决突出问题。(7月中旬至8月初)

解决突出问题是学习实践活动真正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也是赢得群众认可和满意的关键之举。要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使干部群众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真正惠及于民。

(六)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7月下旬至8月上旬)

针对第二阶段梳理出来的存在问题,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本单位实际,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逐步实现以制度管权、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局面,使制度更有效地发挥对党员干部的约束力,切实成为促进作风转变的推动力。

(七)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8月上旬至中下旬)

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完成后,组织党员、群众对解决影响和制约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的满意度、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实际效果的满意度作出评价,提出意见,测评结果将以适当的方式向群众公布。

三、具体要求

(一)要继续加强组织领导。

整改落实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见成效的阶段,这一阶段要求更高、任务更重。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思想上要更加重视,确保投入足够时间和精力,善始善终,防止出现虎头蛇尾现象。要自觉防止和克服松劲、厌倦情绪,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更加扎实的作风抓好整改落实的工作。

(二)要始终突出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这个重点。

整改落实重点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员领导干部要继续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带头深化理论学习、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带头落实整改措施。要切实转变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多在实效上用功,坚决防止搞形式主义。

科学教育教案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富民强市见实效”的要求,以“思想大讨论、作风大转变、促进教育大发展”为主题,着力解决禁锢科学发展的思想问题,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着力解决困扰科学发展的方法问题,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着力解决阻碍科学发展的目标问题,推动教育质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新跨越;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我市教育系统各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努力实现“科教兴市”的宏伟目标。

二、主要任务

1、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的意识。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不求发展、片面发展等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落后观念;进一步打破阻碍科学发展的陈旧观念、思维定势和利益格局;增强教育优先发展意识,树立教育公平意识,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增强教育科学发展的意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2、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对照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领导干部的能力水平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推动领导班子不断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科学管理能力、科学探索能力;推动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善于抓落实能力和为师生办实事能力;推动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科学发展的能力。

3、进一步创新科学发展的体制。围绕体制机制不活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健全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教育发展保障机制,激发党员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点加强教育督导机制、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人才保障机制、环境保障机制和组织保障机制制度,为教育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进一步破解科学发展的难题。在认真查找问题、集中梳理的基础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带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新模式、新途径、新体制,转变思维方式、发展方式、创新方式和领导方式,着力破解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破解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难题。重点抓好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籍管理,做好“防流控辍”工作,切实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破解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难题。继续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规模,深化中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办学模式,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发展。三是破解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不高难题。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我市教师自身素质和道德水准;逐步解决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有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四是破解教育教学质量不高难题。加强教育科研,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不断规范学校常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方法步骤

学习实践活动从2009年3月开始,至2009年8月底基本完成,时间半年左右。

(一)准备环节(2009年3月上旬)。

1、成立工作机构。市教育局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织指导本单位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各单位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建情况及时报市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备案。

2、制定实施方案。根据中央、省委和市委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市直教育系统实际,局党组在认真调查摸底、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各单位要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确定活动的实践载体、目标要求,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报市教育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审查备案。

3、进行思想发动。市教育局在3月10日召开动员大会,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各部门、各单位随后要分别召开动员大会,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作动员报告,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出部署和安排。思想发动要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注意克服可能出现的厌倦心理和畏难情绪,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二)学习实践活动具体分为三个阶段(2009年3月上旬至2009年8月上旬)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2009年3月上旬至4月中旬)。重点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1、抓好学习培训。一是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和落实学习培训计划,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学习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大、*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市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精神等。二是创新学习形式。区别不同情况,综合运用个人自学、领导带头作学习报告、专题辅导、集体研讨、网络交流等形式,增强学习效果。三是严格学习纪律。建立学习考勤、补课等制度,切实做到“两保证、一带头”:保证学习时间,市教育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4次,各单位学习中心组要开展集中学习研讨,时间不少于2天,党员干部集中学习时间为40学时;保证学习质量,在职党员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好心得体会;党员领导干部既要以普通党员身份主动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的集中学习,又要积极参加所在单位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的专题学习,并带头到基层作学习报告,当好学习的表率。

2、搞好深入调研。围绕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舆情大调查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对反馈意见深入剖析,带队调研,带头写总结报告,初步梳理出制约我市教育科学发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报市教育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3、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学习实践活动的先导、前奏和重要组成部分,为学习实践活动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接下来,要进一步深化,主要讨论:怎样深入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怎样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怎样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等等。此外,要进一步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面对面”讨论,认真听取广大党员干部对局机关和领导干部在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推动科学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讨论要涉及到每个领导、每个干部灵魂深处,要讨论怎么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充分发挥岗位职能,更好地、更多地、更活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2009年4月下旬至2009年6月上旬)。重点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1、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民主生活会要围绕“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促进教育大发展”来确定主题。领导班子成员要充分利用深入调研和解放思想大讨论两个环节的成果,重点查找出个人和班子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找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要相互谈心,交换看法;要认真撰写发言材料,进行自我检查,做好充分准备。要组织党员认真参加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民主活会要开成诊断会、研讨会、聚力鼓劲会。

2、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要紧密联系实际,在回顾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充分运用学习调研、征求意见和专题民主生活会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查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形成问题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确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工作要求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建设的具体措施等。主要领导要对报告严格把关,避免写成一般的工作总结或工作报告。初稿完成后,以适当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充分讨论,反复修改完善。

3、组织群众评议。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形成后,结合对各职能部门和单位进行的“行风评议”,开展“下评上,民评官,基层评机关”的评议活动,评议的重点对象是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职能部门。领导班子要分别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师代表等以及机关干部职工进行评议,体现参评人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群众评议中提出的正确意见要体现到修改后的分析检查报告中来。修改后的分析检查报告和评议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评议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召开座谈会或书面评议等形式进行。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2009年6月中旬至2009年8月中旬)。重点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1、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整改落实方案应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注重可操作性。要把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措施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做到“三明确一承诺”,即:明确整改落实的目标、方式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分管领导、分管部门的责任;整改落实方案制定后,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做好公开承诺。整改落实情况要向党员、群众通报,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

2、集中解决突出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见行动”为载体,切实解决查找出来的、党员群众关注的、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要突出重点,坚持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多为群众办看得见、摸得着、促进科学发展的实事。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说明情况,创造条件加快解决;对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的问题,要加强协调、整合资源,采取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方式加以解决。要建立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已经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三本台账”。对党员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及落实情况,要及时做好反馈,做到件件有回音。

3、完善体制机制。从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努力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要着重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规章制度,着力构建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规章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正确导向。

(三)总结测评(2009年8月中旬至8月底)

1、搞好情况通报。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完成时,要做好活动的总结工作,并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通报。

2、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主要测评三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对解决本部门本单位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的满意度;二是人民群众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实际效果的满意度;三是活动开展组织领导工作的满意度。要科学制定测评指标,合理确定参加测评人员的规模、范围,使之既有一定的广泛性、代表性,又有适当的规模,力求测评工作简便易行,测评结果真实可靠。测评结果要以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布。根据测评情况,进一步完善整改落实措施。多数群众不满意的,要及时“补课”。满意度测评可与情况通报结合起来进行。

3、抓好总结表彰。对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做法、效果、经验、典型以及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从实践和理论上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专题报告和系列理论成果。学习实践活动基本结束后,市教育局党委对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思想认识有新飞跃、解决问题有新成效、创新机制有新突破、科学发展有新局面的部门和单位,以及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给予总结表彰。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在市教育局党组集体领导下进行。市教育局成立以局党组书记、局长曾昭柏同志为组长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便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领导联点带面制度,市教育局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分别确立联系点。加强过程督促指导,及时发现和总结活动经验。

2、坚持实践创新。要遵循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的原则,努力把鲜活的实践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用以指导今后工作,推动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紧密结合重点工作,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点问题,勇于实践创新,务求在推动当前工作和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实效。

科学教育教案篇4

 

我国师范教育正在由三级向二级过渡。建设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这一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如果把1998年杭州师范学院与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试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作为起点,至今,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已十一年有余。迄今为止,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尚无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各高校都结合各自办学实际或相关课题研究来建设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那么,目前设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各院校是如何培养小学教师的呢?了解这种现状,及时总结经验和查找问题,对于完善和发展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各学科专业有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通过培养方案可以获得特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信息。本研究通过分析培养方案来揭示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现状。具体分析以下内容:(1)培养目标和规格:各院校是如何定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如何界定小学初任教师应有的素质?(2)

 

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在本研究中指学科定向方式。

 

分析各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胜任各学科教学的“多面手”,还是精通某一学科的“专才”,或“一专多能”?(3)课程设置:设置了哪些门类的课程?各类课程的性质、数量以及他们占课程总量的比例如何?

 

二、研究方法

 

1.培养方案的选择

 

我们通过方便抽样在全国14个省(直辖市)收集了21所高师院校(学校名称用a—U代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21所院校的地域分布情况是:华东6所,华南3所,华中1所,华北2所,西南1所,东北8所。21所院校中有部属师范大学1所,省(直辖市)属院校20所。

 

2.分析方法与框架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培养方案进行分析。首先对培养方案的文本内容进行定性分析,判断培养目标、规格、培养模式、课程门类等内容的性质,将其纳入分析框架,然后定量统计分析。同时选择培养方案中的典型内容做个案剖析。分析框架如下。

 

(1)培养目标与规格

 

顾名思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概括,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1][2]本研究据此标准对培养目标进行分析,衡量目标定位是否明确。

 

参考21所院校培养方案中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析出具体的素质指标。统计各项素质指标在21套培养方案中出现的频次,将频次与院校总数21相除得到百分比,以此从整体上反映21所院校对小学初任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的界定。

 

(2)培养模式

 

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判断培养的小学教师面向哪个或哪些学科,进而概括出各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

 

(3)课程设置

 

综观本研究中的培养方案,课程大多分为四部分:全校共同课、学科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实践环节。这种划分与大多数研究者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划分基本一致。本研究沿用这一框架,分析四类课程的设置情况,并比较不同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

 

在本研究中,全校共同课是指学校规定全校各专业学生均需学习的课程,例如思想政治课和大学外语等;教育类课程是指一般性的教育课程(如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德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和教育方法与技能类的课程(如学科教学法、教育研究方法和教师职业技能等);学科类课程是指与小学各学科内容相关的文化课;实践环节包括教育见习与实习、军事训练、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虽然大多数院校在选修课中也设置了教育类课程和学科类课程,但有些院校没具体限定每类课程的最低选修学分,所以本研究仅在必修课范围内统计教育类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学分和比例。下文有关教育类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分析,若无特别说明,均不涉及选修课。

 

三、分析结果

 

1.培养目标与规格

 

(1)目标定位

 

分析发现,所有培养方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目标都十分明确,定位于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育工作者。21所院校中有11所(占52.4%)把“小学教育工作者”界定为既能从事教学又能从事管理和科研的小学教育工作者,7所(33.3%)界定为小学教学与科研人员,还有3所(14.3%)仅概括地说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但从它们的培养规格可看出,培养的是小学教学与科研人员。

 

(2)培养规格与要求

 

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比较概括,整体要求就是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规格与要求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包含一系列素质指标,界定了小学初任教师的基本素质。统计结果显示,培养方案中百分比超过75%的指标有:热爱教育事业;掌握教育理论和规律;具有广泛的文化知识;精通所教专业的知识;掌握所教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基本技能;多学科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健康的体魄;心理健康或良好的心理素质。百分比超过50%但低于75%的指标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思想;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尚的道德修养或人格;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管理或组织协调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百分比低于50%的素质指标有: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团结协作精神;创新精神;了解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了解所教学科和教育的最新发展;学有专长;课程开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终身学习或自我完善发展能力;创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双语教学能力;良好的体育和卫生习惯;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审美观;劳动态度和习惯;等等。

科学教育教案篇5

1探究情境中观察方法的培养

在实验中需要学生观察的内容是很多的。但是学生往往只注意观察五光十色、引人入胜的表面现象,而忽略了细微平凡的又可能是更为本质的现象,因此我对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作出了具体要求。1.明确观察目的,即指导学生要弄清“看什么”而后再观察。2.周密的观察计划,观察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次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实现物质变化所需的仪器装置等都进行观察。3.严肃的观察态度,在观察实验的时候,要求学生要有一种严肃、认真的观察态度,仔细地对待每个实验现象。4.良好的观察习惯,综合运用多种感观去观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进行观察。

案例1:钠的性质

[情景一]在酒精灯的灯芯中藏上用铝铂包裹的钠,让后向灯芯滴水,酒精灯着火了

[情景二]时间:2001年7月8日地点:广州的珠江水面上发生

事件:台风过后,水面上漂来了六只装有金属钠的铁桶,其中一只已经破损,从破损的铁桶内窜出了黄色的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

[提出问题]为什么滴水能将酒精灯点燃?为什么水中也会发生爆炸,爆炸的原因是什么呢?对爆炸事件做如何的善后处理呢?

活动探究

[实验1]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学生实验)

注意:实验安全的角度考虑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实验时注意观察每一步的现象,并将现象进行记录。

[讨论]讨论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现象

[交流]实验的现象及分析的结果(注意引导观察实验的有序性)

[设问]如何验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呢?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讨论交流]证明氢气的方法

[小结]

现象分析与结论

用刀切

断面变色

浮在水面

熔成小球

嘶嘶做响

四处游动

溶液变红

[提问]酒精灯芯滴水为什么会点燃?破损的铁桶为什么会爆炸?

[实验2]钠在空气中燃烧(学生实验)

[讨论]观察的实验现象(从开始加热到燃烧以后的产物)

[小结]加热前表面变暗,开始加热钠熔化成银色小球,一段时间后燃烧火焰成黄色,生成淡黄色固体。

分析与整理

[引导]实验中体现书了许多钠的性质,请同学讨论并整理。

[讨论]钠的性质

一、钠的物理性质

二、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

[设问]写出反应方程式,判断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金属钠所起的作用?

2、与氧气反应

常温下:生成氧化钠(na2o)

点燃:生成过氧化钠(na2o2)

[过渡]不仅可以与氧反应还可以与许多的非金属反应

3、与硫的反应

[学生活动]写出硫与钠反应的方程式

[质疑]钠与水、氧、硫等反应非常剧烈,说明的钠的化学性质活泼,能不能从结构上进行分析呢?

[小节]结构决定性质

解决问题

[通过]通过实验的探索,我们有了一定的知识背景,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没有爆炸的金属钠及事故的现场?

[讨论]

三、金属钠的保存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四、知识应用(略)

[教学案例分析]化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技能的培养,而且应该注重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形成,本节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该类知识的学习方法: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观察比较分析结论应用,这样的呈现认识过程就利于学生一旦掌握该中学习方法就可以自己学习其它部分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利于今后研究问题注意顺序性和方法性。

本节可教学的设计中主要是对于观察方法进行了训练,所以在整个教学中1、注意培养学生的系统的观察方法即整体---局部---整体的方式进行观察,2、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顺序性,不会遗漏任何的细节,3、通过重点观察、反复观察来确定知识点的重要性,培养今后对观察周围世界分析问题是对重点的把握。

2探究情境中实验方法的培养

实验是利用各种仪器设备人为地制造和改变、控制某些条件,排除各种干扰,突出主要因素,使之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的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化学实验教学是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方法的最佳途径。下面是本人在进行氯气一节时设计的教学案例。

3探究情境中模型化方法的培养

模型化就是在已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理想化的思维方式对研究客体进行扼要近似的摹写,进而提示其本质和规律。一般有物质模型(各种晶体空间结构模型、工业流程模型以及生产设备模型)和观念模型亦即思考模型(化学中用到的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图等)。

案例3气体摩尔体积

情境设计: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通过什么物理量联系起来呢?

m物质的量

现在有一体积的容器中充满了某种气体,那么该气体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呢?如何将体积和物质的量联系起来呢。

活动探究:教师通过从摩尔质量的概念引出气体摩尔质量(由教师学生之间一问一答引出,在此不一一复述)

教师:气体摩尔体积和固体、液体的摩尔体积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结论(方法同上,不再复述)

小结:气体粒子间距离的特点: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比粒子直径大,同温同压下,间距几乎相等。为什么等体积的不同气体会具有相同的体积呢?

教师:压强、温度和体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研究方便规定了标准状况:0℃,101kpa在标准状况下,任何1mol的气体(单一气体或者混合)所占体积约为22.4L。

分析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中力求通过不断的探索建立起,气体摩尔体积这个模型。在教学中依据气体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进行假设和简化,得到理想的模型。整个过程突出训练如何简化问题,如何建立起与现实相似的模型。

这是我们教学中所用的一些案例,由于教学手段的改进,还有很多的方法都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在教学中的不断追求,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才能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学校:宁夏银川第二中学邮编:750004

姓名:张德生

科学教育教案篇6

关键词:本科教育;考试方式;考试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135-03

从全国范围来看,档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渠道仍然以本科教育为主,学生毕业后大多就职于企事业单位。然而,本科毕业生却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实践工作,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适应性,还与学校的教育息息相关。一方面,学生接受的理论知识难以应付实践中的突发问题;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只为学分、顺利毕业而去学习,很少真正关心所学的内容。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府建校的第一要义,人才战略也是国际社会的要求,面对这一现实的迫切需要,考试已不再是能否毕业的检验标准,而应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全方位的改革考试方式及考试内容,为国家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档案专业人才,是高校不容推卸的责任。

一、考试改革思想确立

档案学专业考试改革的思想是时代、社会、技术发展的需要,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培养复合型、创新型、自主学习型的人才是改革思想的根基。

1.培养复合型人才。档案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指通晓专业理论、相关学科理论,并能灵活运用专项技能及相关技能,在档案专业领域出类拔萃,在相关领域能够大显身手的全能型人才。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可分为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实习课程、相关学科理论课程。从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已经基本符合档案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是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理论考试以闭卷为主,技能考试以上机为主,此种考试模式培养下的学生还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从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角度来讲,“文档一体化、图情档一体化、档案—信息一体化的趋势愈加明显,这种融合会促进传统档案学理论向更广阔的方面扩展,也会促使档案学专业教育向更深、更高的层次演进和发展”。考试设置上应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互通,正确处理学科独立性与学科交融性之间的关系。从技术集成角度讲,单一的专业理论知识或实践能力测试已无法满足集成的需要,档案专业人才所需的技能已从单纯的计算机操作转变为数字化、虚拟技术、计算机管理等专门化管理技能。

2.培养创新发展的技能。改革不能仅仅拘泥于形式,应是观念上的转变,改革的目的不是顺应潮流而喊口号,而是要激励并促进学校、教师、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创新发展的技能正是考试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创新是一个以新思维、新创造、新描述为特征的抽象化概念,强调更新—创造一改变,以体现“新”为主要目的,是人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发展体现的是某一具体事或物由小变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是物质世界变化的外显形式。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档案工作创新发展的技能是能够在本岗位工作中以全新的视野改变现有工作方式、方法,将理念升华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范式的能力。创新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许多高校为在校生设立创新科研项目及创业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发展的技能,但是项目验收标准及课程考试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形式化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导致学生对此项技能的漠视。“管理者应该认识到课程考试的目的,即直接目的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间接目的是通过考试培养学生的应试和应变能力,终极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考试是一项阶段性检测,是对专业技能的考核,因此,考试改革必须将创新发展技能考虑在内。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与传统学习模式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发现、质疑、探索、求证、分析、实践、创造的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及信息处理能力的方法,是加强学生问交流与合作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手、勤于动脑的途径。目前的考试仍以学期末闭卷考试为主,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准便是考试成绩。在这种被动的学习下,很多学生并不注重过程性的学习,大多采取考前突击的战略思想,功利性考试现象普遍存在,考试作弊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学校所采取的措施便是“狠抓、严惩”。考试成绩并不是检验学生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卷面的分数仅仅是对记忆力的考核,并不能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对于综合性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掩盖了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弊端,更加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与激情。学生在校学习的生活仅有短短的四年,毕业后那漫长的学习过程更能体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本科教育的培养阶段必须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送。

二、考试方式改革

科学教育教案篇7

一、调研目的

了解和总结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基本经验,进一步查找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新的工作思路和举措,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速实现提升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二、调研课题

总课题:谋划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子课题:

1、抓质量、抓管理、促均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的探索与思考。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师资保证。

4、以绩效工资发放为契机,建立起科学、公平、合理的教师队伍评价和激励机制。

5、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问题与对策。

6、科学合理地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7、加强薄弱学校改造,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8、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思考与对策。

9、*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10、提高我市高中阶段教育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11、*市中学生体质与健康情况调研。

12、*市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市民办教育规范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14、教育督导对推动教育发展的作用。

15、纠风治乱对推动教育公平的作用。

16、*市学校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17、优化服务质量,促进机关更好地服务基层的调查与思考。

以上题目仅供参考,局直各单位和局机关各处室也可结合具体工作另行确定题目。

三、调研组织安排

本次调研活动由市教育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局领导班子成员确定调研课题后,相关处室积极协助分管领导开展调研(处室可以与局分管领导共同完成一个调研课题);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调研报告的收集、汇总、上报及存档,并送指导检查组审阅后,报市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四、调研方法

1、书面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根据调研课题的内容,开展书面调查,掌握基本数据。有重点地选择几个单位进行实地调研,认真听取基层干部、党员和群众的意见。

2、总结经验与研究政策措施相结合。要透过贯彻科学发展观取得的重要成果,深入分析归纳取得成就的基本经验,作为指导我市今后教育工作的重要法宝。同时,客观、准确地查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3、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相结合。采取召开座谈会、蹲点调研、案例解剖、广泛论证等多种方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使这次调研真正成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群众、体察教情的过程,转变作风、密切干群关系的过程。

五、调研阶段安排

1、准备阶段。组成调研组,围绕调研主题,结合实际情况,研究确定调研课题,拟定调研方案(含调研提纲),各单位、各部门务必于4月20日前将调研提纲与指导组沟通后,上报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实施阶段。领导亲自带队,围绕确定的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理清思路,探索推进科学发展的方法措施。

3、形成成果阶段。在认真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5月29日前,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调研报告经指导组审阅后,交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调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局直各单位及局机关各处室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开展工作。要有针对性地确定调研课题,明确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使调研工作高起点开局,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完成。

2、深入细致地开展调研。要充分掌握第一手基础材料,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听取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

3、及时分析、总结调研情况。调研工作要按计划进行,把握好进度,避免随意性,保证按时提交调研成果。在提出新的工作思路、工作举措上,要突出着眼长远,更要立足当前;要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更要符合地方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科学教育教案篇8

一是以生为本的理念有待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题地位还未全面落实。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终身发展服务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树立。考试评价制度尚需完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冲动和惯性还比较强烈。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后20%学生成绩的提升虽然也有一些措施,但总体上重视程度还不够,力度还不学大。

二是素质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纵向比有进步,横向看,我市普高、初中的质量在全省特别是与胶东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课堂教学效率不很高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急需提升。研究教学、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的氛围不够浓厚。重硬件轻软件、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的倾向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都有不同程度存习在。

三是发展的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在提高义务段保障水平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普高、职高、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的保障水平显得办法不多。城乡教育发展水平落差还较大,“择校热”还比较严重,特殊教育还比较薄弱,社区教育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网善。

四是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基本确立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发挥乡镇(街道)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有许多空间,尤其是县、乡两级在债务分解、学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需要进一步明确。

五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地位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还存在多头办学、资源分散、效益不能充分发挥,以及职普比例与上级要求还相差甚远的问题。

六是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机关效能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深入基层,主动服务群众的自觉性还不够强,办事效率还不够高。

二、主要落实措施

1、进一步转变教育发展观念。一是要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观念。必须进一步提高和深化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的认识,进一步转变自身职能,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落实。二是牢固树立教育协调发展的观念。要进一步完善教育发展体系、创新教育发展模式、提高教育发展质量,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三是牢固树立教育均衡发展的观念。结合城市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优化全市教育资源,让所有学校逐步享有公平的办学条件,让所有学生逐步享有公平的优质教育,让所有孩子逐步拥有政策保证的公平起跑线。

2、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一是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创建优质教育资源。二是依据省定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加快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合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效益。三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三免一补”的基础上,加大对高中阶段贫困生救助力度,确保高中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3、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一是坚持德育为首,加强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积极开展感恩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养成等主题实践教育活动,进一步优化德育网络,加强对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严格落实《**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建立学科教研论坛,充分发挥教研室和乡镇教研员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三是按照《**省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导评估方案》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指标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和卫生工作。四是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改革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考核办法,深入推进中小学生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一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学习,解放思想,努力提高教师思想道德水平。二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探索改进教师培训模式,建立师训、教研、电教、基教等部门联动的培训机制,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岗位培训、专题研讨、论坛交流、挂职锻炼等方式,不断开拓视野,提高教育干部教师的理论修养和管理水平。加强对薄弱学校教师培训,把上级开展的培训活动向农村学校倾斜,并增加培训经费补助,积极创造条件,从而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5、进一步健全教育科学发展机制。一是深化教育人事管理机制改革。坚持实行双向选聘、评聘分开,建立能进能出的教师资源流动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实行干部队伍任期管理制和目标责任制,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管理机制。二是构建提高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在加强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专业教师结构、加强教师培训的基础上,按照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继续深化新课程改革;以“大集体备课”、“小课题研究”为载体,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科学发展的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从而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6、进一步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统一规划,统一安排,规范日常运作程序,各司其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进程。二是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认真落实省、市农村学前教育会议精神,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大力改善办园条件,扩大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小学附设幼儿园的班级规模,争创省、市级示范园。三是增加职业教育资金投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入学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7、进一步加强局机关作风建设。一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规范和推进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及时将社会和教师普遍关注的招生、评优、职称评聘等工作进行公开,增强教育工作的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二是严格规范教育收费,强化财务审计工作,严禁教师有偿家教、从事第二职业、散播恶意信息等不良行为,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三是加强机关干部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优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能。四是加强教育宣传,树立教育良好发展形象,激发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干事创业热情。

8、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完成年度任务目标。充分利用政策招商、资源招商、以情招商、以商招商。要打好教育品牌,实行教育文化招商,努力为客商提供优质服务。既重视引高科技产品、大个头项目,更重视引智引才,提高招商引资的品位。

科学教育教案篇9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不是单纯传授某种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最重要的两种基本素质。与此相适应,高校教师的课堂角色也需要转换。

一、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的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人的个体素质可以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素质教育是作为与应试教育的一个对立面而提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中国学者开始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概念。

自1999年国家在政策层面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后,关于在高等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文献层出不穷。这些文献分别从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道德现状和心理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发表的演讲中指出,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为、又视对社会的贡献为其人生第一要义的个人。在高等教育中,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显然,爱因斯坦所强调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致的。

素质教育的理念与现代教育的理念相一致。与传统教育相反,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教育与生活重新结合,注重教育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教育化,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从经验中学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单单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课堂角色,从传统教育模式的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二、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的课堂角色的特点以及问题

目前,在我国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中,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传统教学方法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以课堂为中心,与现实社会相脱节,封闭程度较强;其次,以教材为中心,与知识的更新及应用联系较松;第三,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太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不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四,以考试引导教学,考评方法上采用闭卷考试的较多,考试形式单一。

教学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导作用,充当的是“导演”的角色,而学生则是教学中的主体,充当的是“主演”的角色。但是,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课堂上则同时承担了“导演”和“主演”的角色,而学生仅充当了“观众”的角色。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一种独立摄取新知识,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充实的能力。在信息时代,较强的自学能力可以增强学生个体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在这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推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第二,它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核心,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开放度。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大胆地探索问题,发表己见,学生的创造潜能便会极大地迸发出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封闭性,教师的教学权威的角色向学生讲授现成的结论,学生缺少创新的激情和冲动,在新问题面前要么囿于成说、墨守成规,要么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最后,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课堂角色转换与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casemethod)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郑汉姆(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普遍应用于大学本科生的教育。案例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被认为是代表现代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一般来讲,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是开放的,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造,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发表见解。在此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于本课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的管理者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管理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的,学生一味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对自身发展带来巨大的障碍。

最后,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员思考、组织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思考,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之后,还要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权威的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封闭的规定性角色,不是被放在严格限制的知识环境(教学、课程、考试等)中,不再具有预先规定明确的角色规范和行为要求。相反,在案例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新思考教师的角色定位,结合所授课程重新思考如下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知识传授方式最有价值?传授知识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态度和能力?学生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什么样的知识最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解决知识增长的无限性和个体接受知识有限性的矛盾?等等。

对经管类本科生而言,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注重案例的真实性,案例描述的应该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也要关注新闻时事,以积累案例素材。教师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所选的教育案例既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又是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的案例。学生能否接受和认同案例,主要看案例所描述的是否为身边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件,所提问题是否为经常遇到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通过案例的学习能否促进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在课堂案例讨论中,作为平等的对话者,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是真理的发现者与探索者,师生对话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不是预成的,而是在教学过程,即在对话过程中逐渐生成的。此时,教师的课堂角色就由“主演”转换为“导演”,学生就由“观众”转化为“主演”。在案例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笔试,采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的形式,全面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不再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增加平时考察、问题解决、项目学习等评价因素的权重,以过程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教师由单纯分数的评判者转化为学生专业发展的帮助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结论

本文首先探讨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理念与现代教育的理念相一致。与传统教育相反,现代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从经验中学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单单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课堂角色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了教师课堂角色转换与案例教学之间的一致性。我们认为,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好地培养大学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需要转换课堂角色,普及案例教学。

(本研究得到上海市第四期本科教育高地“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资助。)

参考文献:

[1]王军.大学生素质教育及其实施途径[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2):98-99

[2]吴文丰,诸凤鸣.大学生素质教育浅论[j],高教探索,2003,(3):75-76

[3]王培军.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129-131

[4]赵燕.“百名教授学者看大学生素质教育”问卷调查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9-151

[5]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m],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

[6]王正福,周志平.“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之争及现代教育的走向[j],襄樊学院学报,2000,(6)74-78

[7]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科学教育教案篇10

一、督导范围

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园)。

二、督导时间

2017年9月1日(星期五)。

三、督导内容

(一)开学条件保障

1.组织师生返校情况。教职员工是否及时到岗,学生是否是按时返校。

2.落实资助政策情况。是否积极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是否出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开学收费是否规范。

3.课程开设情况。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是否在起始年级全覆盖使用,小学科学一年级、小学书法是否开设,教材与教辅资料的选用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在开课前将教材发放到学生手中,是否按要求设计课程表。

4.后勤保障情况。学校网络、多媒体设备、教学终端等各种教学设施设备是否经过建修维护,饮食、住宿、水电暖等各项后勤保障工作是否到位。

5.开学主题教育活动情况。是否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7年修订)》,做到上墙、入屏,并开展“三爱”和“三节”教育活动以及安全防范主题教育活动。

(二)安全管理到位

6.校舍隐患排查情况。是否组织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认真整改,并实行台账化管理。

7.食品饮水安全与卫生防疫管理情况。是否加强食品安全和卫生防疫工作,饮用水是否经过水质检测。

8.校车安全管理情况。是否制定管理制度,是否加强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和校车安全管理。

9.校园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是否落实学校“三防”建设,是否抓好重点领域治理(防溺水、防踩踏、防火等),是否防范非法入侵校园,是否加强校园欺凌和暴力治理,是否对学生集中开展安全教育。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和环境保护工作推进情况

是否按照进度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是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是否宣传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满意度测评,是否抓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和落实。

四、人员安排

本次督导由联系片区领导带领各联系学校干部组成督导组,深入各联系学校进行开学工作督导。

五、工作要求

1.规范督导流程。督导组要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检查、座谈访问等方式进行全面检查,检查结束后各片区督查组要认真填写《xx县2017年学校秋季开学督查表》(见附件),并按照基本情况、亮点工作、存在问题与困难、整改意见和工作建议的格式汇总,于9月4日(星期一)上午12:00前交督导室。

2.严肃工作纪律。各校及督导组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树立良好教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