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礼仪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3:50:33

人生礼仪篇1

1.下定送鞋履。在中国婚礼中,鞋子充当比较重要的角色。在古代,为了表示男女有别,男子为乾,女子为坤,因此,女鞋被称作“坤鞋”。结婚是人生的大事。汉代妇女出嫁时穿木屐,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带系之,以示吉祥(见《后汉书・五行志》)。在南朝时,凡娶妇之家,在下聘礼时,须先以新鞋一双为礼。

清代光绪年间,在宁波、鄞县一带,其婚姻民俗中,有下定送鞋履之习俗。当地婚俗,先派媒人在男女两家传讯请示,如果经过卜吉,谈妥婚事,于是男方向女方送礼,谓之“送日子帖”。这时,女家要派人请男家曾祖母、祖母鞋式。由女家根据大小长短式样,精心制作。到下定时,男家备簪珥、钗钏、丝帛及牲畜、酒饼等送往女家。女家举行酒宴款待,回帖时,在答礼中除其他礼物外,必以做好的鞋履加锦膝蔽、绣袋五串置回箧中。带回男家,以表未来媳妇孝敬之心。

2.赠鞋显女红。新娘做鞋不一定自己穿,有的地方作为新娘嫁妆中必备之物。在陕西商洛一带,在未出嫁前,要亲自动手给男方家中的所有成员每人做一双鞋。成婚日在结婚仪式结束后,新娘必须当场将自己做的鞋分给男家每一个人,得鞋者当场试穿,并加以评论。做鞋,除显示姑娘的女红手艺外,还在于表明自己过门后能够尊老爱幼,与全家和睦相处。

在壮族中,还有一种有趣的“筛鞋”婚俗。青年结婚,女方送新娘到男家的众姐妹,称为“送亲”。“拜堂”后,由送亲者唱“十说歌”。尔后,主人家在正厅里摆开筵席,举行“敬茶”、“敬酒”仪式。以后送亲人起身告辞,这时,一个男后生捧出竹筛,来到席上“筛鞋”。送亲人先要推托谦让,最后才把随身带来的礼鞋献到米筛中,表示礼轻意重,作为留念。男方收到礼鞋后,把红纸封包放在米筛里,边旋着筛子,边递到送亲人面前,嘴里还唱着答谢歌。送亲人收下封包,辞行作别。

在举行婚仪时,新娘除凤冠、霞帔外,还须穿着色彩鲜艳的婚鞋。一般鞋面为粉红或大红色,鞋尖处还着双喜图案或牡丹之类象征吉祥的花样,以图吉利。

如在闽南,新娘出嫁时必须穿绣鞋。旧时女人从小缠足,新娘两脚须用白布从脚趾裹至小腿,再用一条约半尺长用五色线绣有花边的布连脚裹上。脚上穿一双红绣鞋,鞋面绣有龟鹿等图纹,表示婚后能福禄寿齐全。

婚俗中的婚鞋,有的是请人制作的,也有自己做的。在浙江南部地区,新娘上轿前做上轿鞋是一项求吉活动。“上轿鞋”是新娘上轿时穿的红绿布鞋帮软底鞋。有的地方是请亲戚女客中所谓福气好的人做,也有的地方则在出嫁日清晨五更,新娘穿戴凤冠、蟒服,坐在一桶谷上,足踏米筛,和一位未婚少女,一起用红绿布缝制。须在天明之前做好、置于米筛内,待上轿时穿用。

在福建惠安县崇武半岛上的大乍村。那里住着惠安女,她们穿自制的绣花鞋,其形似拖鞋。鞋面用红布绣花而成。鞋底用旧布裱叠成约一寸厚,后来有人直接用旧鞋底内衬旧布而成。这种鞋因是以结婚时上轿必穿而得名,俗称“踏轿鞋”。以后逢喜事,如生子、娶儿媳、孙子满月时才穿。最后一直穿入棺中。就这样,形成“一双红鞋穿到死”的民俗。

3.婚鞋种种。婚鞋,在江苏海州地区叫喜鞋。民间姑娘出嫁,俗穿喜鞋,鞋面布都用红色,质料有布有缎,鞋头或绣花或不绣花。建国后,皮鞋日多,新娘亦有时兴穿皮鞋、皮靴,色有红黑,跟有高低,鞋帮有镂花或不镂花。男子结婚所穿第一双鞋,必为新娘亲手制或新娘所购买,式样则以当时流行当令鞋。

在浙江龙泉地区,历代传承,对新娘新郎鞋有一定的规范,如新娘鞋,一般用粉红色或橘黄色绸缎做鞋面,请爹娘双全的姑娘或见三代的婆婆纳鞋底、织鞋底、绣鞋面,鞋面上绣双凤采牡丹,鞋底里面糊一白布,布上绣双喜字样。这双鞋新娘上花轿穿。到婆家落轿要穿着,只穿三天就不穿了。但是新娘头生子女,在弥月时,新娘要穿这双鞋去见众客人,这表明她是头生之母。新郎鞋,一般黑色布,呢为鞋面,都请爹娘双全的女子,或见三代的婆婆制作此鞋。新郎可以把此鞋穿破为止。

对婚鞋的称呼,各地不同,有几种叫法:

一是黄道鞋。古时结婚要选黄道吉日,新娘在结婚上轿时穿用的用黄布折成的鞋,亦叫“黄道鞋”。到夫家后再换红色婚鞋。

一是踩堂鞋。有些地方是指女子结婚拜堂时所穿的鞋;也有些地方则指新娘从上头到开脸时所穿的鞋,薄底、红帮绦里,绣满喜庆花卉。开脸后,要另换鞋,将踩堂鞋扔到床底最里边,让其烂在床底,不见人,以示新娘此生不二次嫁人。另有一说,踩堂鞋早烂早生孩子。

人生礼仪篇2

关键词:礼仪人际交往行为习惯文明传承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230-01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即要求学生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人,要面对众多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实际上在不少职业学校中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职业知识、技能没问题、而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企业要求的基础道德的水平,显然这与现代礼仪教育的缺乏是分不开的。因此,上好职业学校的礼仪课,让学生毕业时不仅从技能上是一个合格的从业者,而且从道德行为上也是一个称职的劳动者。

要想使学生进入社会能从容、得体的进行人际交往,赢得更多的人生机遇,更好的适应这个文明社会,就必须从基础学起。正所谓:“不知礼、无以立”。礼仪就是人们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行为交际规范。大到国家领导人的见面会谈,小到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说礼仪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礼仪就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礼仪又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职场上的贤达人士,官场上的成功秘诀,交际场上的社会精英,媒体界的风靡人物无不是礼仪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礼仪的确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也许大家并没有察觉,生活中,面对一个有礼仪的人,一个怒气冲天的人也会不自觉的宽容起来。这也许就是礼仪的重要性,关系到人与人的沟通,而沟通影响着人的情绪,有质量的沟通能够使人学习,使人上进,促进成长;而没有礼仪的低质量的沟通常常会使人陷入迷途,或许做错选择。

礼仪同时也影响着人的习惯,成长中,习惯很重要。习惯在我们生活中接触的人和事中慢慢形成。接触到有修养有素质的人,能使我们变得大度,形成良好习惯;相反,接触一些缺乏修养没有素质的人,无形中一些偏激的思想、狭窄的思维、粗鲁的行动举止会影响着身边的人,它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往的最优秀的桥梁。

学习礼仪首先是传承文明的需要。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知道:童稚时的孔融让梨,尊敬长辈传为美谈;岳飞问路,颇知礼节,才得以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程门立雪”更是为尊敬师长的典范。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现在的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至今仍在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又怎能弃之不顾呢?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人――青少年,他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使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名副其实,“礼仪之邦”的美名响誉中外。

其次是时展的需要。如今,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剧,人类社会是以文明、和平、发展为主流的信息社会,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渐频繁、密切,礼仪修养必不可少。我国一直倡导两个文明建设,正努力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因此,学校必须抓好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更是职业教育塑造合格社会劳动者的需要。

再次是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一个注重自身修养,重礼仪的人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有用的人、品行兼优的人。中职学生是祖国建设的的未来,祖国前进的希望,加强中职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至关重要。虽然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依然传承,但就整体情况看,学校教育确实存在弱化的趋势,特别是对学生的约束力越来越少。有些学生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礼让,不礼貌;在社会上不懂得称呼他人,甚至满口粗言,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同时,与人为善,礼尚往来等等美德在相当数量的学生身上正在淡化。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加强他们的文明礼仪教育。让我们完全杜绝在自习课上大吵大闹,在楼道内相互嬉戏。在校园内遇到领导老师,真正发自内心的做到鞠躬、让路;在公共场所言行举止得体和谐,尊老爱幼,礼恭谦让。这一切的一切,全是源于对礼的认知、尊重、遵行与传承。

毫无疑问,我们每位学生若都能讲文明,懂礼仪,那么我们的班级,我们的校园必然会焕然一新,我们大家都会生活在友好、宽容、关爱、温馨的氛围中,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基石。为了我们自己前途,为了我们的班级荣誉,为了我们的校园环境,为了我们的社会风尚,为了我们的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讲文明、懂礼仪。

参考文献

[1]尤晓微.中职学生校园礼仪教育之我见[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12):54-55.

[2]邱振东.礼仪教育对中职学生未来发展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7):163.

[3]姜琳.中职学生礼仪素养现状的思考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9):249.

[4]宗晓静.中职生礼仪修养状况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新科教,2011(7).

[5]扈正淑.关于中职学校礼仪教育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4):131-132.

人生礼仪篇3

秘书人员应具备的交谈礼仪修养

(一)交谈的态度

交谈的态度要真诚。美国总统林肯曾说过:“真诚是我待人的美学原则。”说话要有诚意。不论多么美妙的话语,如果缺乏了诚意,也不过是花言巧语而已。巴金说过:“文学的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巴金并非反对技巧,而是想强调,比起所谓技巧,真情实感更为重要。说话也是一样。我们曾看到许多“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虽然话不多,但他君子的品行,一句两句话就让人信服和佩服了。所以无论你的口才如何,首先要真诚、要有诚意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任何礼仪实施的首要的基本要求。

(二)交谈的语言

对于纷繁复杂的众多的地方方言系统,我们为了更好地沟通和交流,提出了一种规范化的语言,即普通话,所以秘书人员要想能与人更好地沟通交流,就必须具备较好的普通话水平。

(三)交谈的声音

对于交谈的声音,可从音量、语速和语调三个方面来阐述。

1、音量

秘书特别要注意控制自己的音量。在国际礼仪中,以说话声音适度为有修养。所谓的适度,就是以能让交谈对象听清而不影响其他的人为准。声调略低,是职业的需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2、语速

交谈中陈述意见要尽量做到平稳中速。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特定的场合下,也可以通过改变语速来引起对方的注意,加强表达的效果。比如说语速的变慢,以引起注意。不论何种语速都要以对方能够听清为主,这也是对对方的尊重。

3、语调

秘书人员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交际场合,恰当地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进行交谈。如面对上司、长者时,语气要平和、谦恭,给对方以敬重感;面对同事、客人时,语气要和缓、有礼;面对下属时,语气要亲切、随和。

(四)交谈的表情

社交中最丰富多彩、最引人注目的体态语言就是面部表情。人们心中的感受往往首先借助面部表情向外扩张。而在礼仪学中的表情礼仪是指人们对目光和笑容两方面的礼仪规范。

微笑是社交场合中最富吸引力、最令人愉悦、也最有价值的面部表情。而目光礼仪根据目光注视的范围划分为公务注视区(额中至双眼部的区域)、社交注视区(双眼至下颌的区域)、亲密注视区(双眼至前胸的区域)三个区域,其中公务注视适于公务活动中的秘书向上司汇报工作、与客户谈判、以及与同事讨论问题等正式、庄重的场合;社交注视适用于各种社交场合,这种目光亲切友好,有利于营造轻松和彬彬有礼的社交气氛;亲密注视区是具有亲密关系的人在交谈时采用的注视区。

当然,不论是采用哪种注视区,都应注意既注视对方,又不能盯着人家不放,使对方紧张。有时不妨把目光转移一下,看看眼前的物件,如文件、桌上的水杯等,也可随谈话的内容而转移、变化,或点头、或摇头,表情自然过渡,这样就较为轻松自在。

如果以上四种基本要求可以归为谈话者所应具备的形式要求的话,那么,下面我们就谈话内容的本身提出一个基本要求,即:

(五)交谈的用语

要用礼貌用语。尤其秘书人员需要更有意识地多使用礼貌用语,而且要时时注意去运用。这里举一个例子。一个刚工作的秘书奉命接待一个公司客户。客户来到公司大楼,秘书看见了,走上前就说;“陈先生,我们经理叫你上去。”(设想一下如果你是那位陈先生,听到这句话会有何感想?)所以这位陈先生一听,心想:我又不是你下属,凭什么你叫我上去我就上去。一气之下就说:“你们要想做生意,让你们经理去找我,要不想做就不必去了。”于是就以这样的局面收场。试想如果那位秘书当时说的是“请”字,就不会出这样的尴尬了,所以要注重礼貌用语的时时运用,秘书人员要以此作为一种职业养成。

秘书人员交谈时应具备的技巧

秘书人员在具备上述的交谈的基本要求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遵循交谈礼仪,还应掌握一定的交谈技巧,下述就从五个方面来阐述。

(一)选择话题力求投机

交谈是一种有来有往的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和情感的交流活动。其中话题的选择,不仅仅是技巧问题、礼仪问题,有时甚至可以成为政治问题,以致造成外交方面的纠纷,所以务必要小心。因此,交谈前选择话题是首先必须把握的。话题的选择分为有既定的主题和无既定的主题两种情况。

1、有既定的主题

有既定的主题,即有事务交往双方事先约定的主题。此时,谈话内容事先要

有准备,如信息的收集、思路的整理,这样才能提高效率。正式见面时应开门见山地向对方说明来意或交谈的目的,或是寒暄几句后就较快地进入正题。

2、无既定的主题

此时就需要寻找适合的谈话内容,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

(1)应注意选择的话题要取得与对象的共同感

从内容上来看,选择交谈话题最好的办法是就地取材,即按照当时所处的环境觅取话题。例如出于社交的需要,秘书代替领导拜访、看望他人时,就被拜访者、被看望者所处的环境中的某样物品,或称赞它,常常是最稳当、最得体的开场白,由此可引出某方面的话题来。

(2)要谈论对象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

交谈时可向对方了解一些他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让对方谈他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表明你已机智地吸引了对方交谈的兴趣,话语才会绵绵不绝。

(3)要谈论对象擅长的主题

如和律师交谈的时候,可以谈谈法律方面的话题;在和从事某专业的人士交谈时,可以谈此专业的问题。

此外,可以有一些公共的话题。比如当前发生的社会事件、热点问题、最近热播的影视剧、体育赛事、流行时尚等。

此外,秘书人员与人进行事务交往时,双方一般都是因公而谈,所以有关个人隐私的内容,如年龄、收入、婚恋、健康、个人经历、宗教信仰等,如果不是对方主动提出来或是工作需要必须了解的内容,就不要谈论。另外如非议他人、趣味低级的话题、政治话题等,也是应该避开的。

 

秘书人员应具备的交谈礼仪修养相关文章:

1.秘书应具备的礼仪修养

2.秘书的礼仪修养介绍

人生礼仪篇4

中华民族创造了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自古就被称作“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所谓礼仪就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生活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它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和前提,更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必修课。礼仪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礼仪修养是用来衡量一个人的气质、文化与学识、修养和价值、知识水平、道德品质、完美人格的标准,更能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当代高校大学生礼仪就是指大学生在公共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了解、掌握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法则。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礼仪修养。加强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也是道德教育的必需。因此,我国高校大学生应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应该了解和运用现代文明礼仪。高校全面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

然而,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的礼仪知识贫乏,或者是了解非常肤浅,礼仪意识淡薄,礼仪风气不浓厚,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现状令人堪忧。探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礼仪知识教育,礼仪修养意识不强,部分高校教育方式与教育目标有差异,使得素质教育并不能落到实处,当前社会环境与社会风气的熏染与影响,就业压力阻碍了礼仪修养培养教育的推进等。因此,明确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培养目标,积极探寻礼仪修养教育途径,才能有效促进校园文明建设,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此,由徐克敏撰写的《大学生礼仪修养》一书,对加强高校学生礼仪教育,造就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该书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运用任务驱动法将大学生应具备的礼仪修养归纳为形象、仪态、见面、沟通、位次、办公室、餐饮、求职面试和涉外礼仪等九个方面。该书所有章节都是由一个实际的“任务描述”开始,通过“相关知识”讲解相关礼仪细节内容,提供的“强化训练”为实际训练项目,通过“知识小链接”为读者提供知识拓展的渠道。

该书共分为十章。第一章主要概述了礼仪与礼仪修养。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受到历史传统、和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而形成了一种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所谓礼仪修养就是礼仪达到的一种程度,它是一个国家社会风气的现实反映,更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礼仪具有共同性、继承性、统一性、差异性、阶级影响性和时展性六个基本特征,它又具有尊重、遵守、适度和自律四个原则,具有沟通、协调、维护和教育四大功能。礼仪还具有改善道德观念、净化社会风气和提高社会文化素质的社会作用,对于个人来说礼仪可以建立自尊、自重、自信、自爱。第二章介绍了仪容与服饰形象礼仪。良好的仪容与服饰礼仪能够塑造出非常好的公众形象,也能@得大众的信赖和支持。服饰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也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甚至社会地位。第三章介绍了站姿、坐姿、走姿、蹲姿、手势、表情等仪态礼仪。仪态礼仪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涵养和外在美好,不同仪态彰显出不同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教养。第四章介绍了介绍、握手、拥抱、亲吻、吻手、递名片和鞠躬等见面礼仪,也是日常社会生活中最为常用的礼仪,掌握一些见面礼仪能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基础。第五至十章分别介绍了沟通礼仪、位次礼仪、办公室人际和通信礼仪、餐饮礼仪、求职面试礼仪和涉外礼仪等。当前我国大学生礼仪失范现象日益严重,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日益紧迫。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有利于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笔者在开展所承担的河南省科技厅2017年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高铁乘务人员提升服务形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项目编号172400410573)科研过程中,对这部教材进行了系统地阅读和分析,认为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因此,要采取一定的可行措施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增强自身礼仪修养。作为榜样的教师一定要在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加强自我教育,学校也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礼仪训练。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善于修饰自己的外表与行为,塑造适度、优美的风度仪表和形象,以自然的仪表美、形象美和语言美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其次,开设礼仪选修课,给学生传授礼仪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谐精神、谦逊和严谨的习惯。第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多管齐下。礼仪修养教育要从儿童抓起,从家庭教育抓起,礼仪修养教育进课堂、进课本。第四,高校要加大专项与专业礼仪的学习和培训力度,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社会,逐步形成学礼仪、讲礼仪、用礼仪的社会风气,改变一些不良行为和不文明现象。第五,要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整合优秀传统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改革德育体制,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礼仪。第六,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合理设置礼仪课程,甄选礼仪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礼仪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考核评价方法,创造良好的礼仪氛围,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礼仪文化活动等。总之,要通过各种策略促进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水平的提高。

(姜锦,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舞蹈学在职研究生。)

人生礼仪篇5

关键词:礼仪教育;大学生;人际关系能力;作用研究

一、礼仪教育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必然联系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是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律己、敬人的过程。礼仪素养教育的内容包括个人礼仪、校园礼仪、社交礼仪、中外礼仪、求职礼仪和网络礼仪等。

人际交往能力指人们在人际沟通时,妥善处理组织内外以及周围环境各种关系的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是个人在社会立足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直接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只要同其他人交往,就不能不讲礼仪。因为礼仪是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调节器和润滑剂。运用礼仪除了可以使个人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胸有成竹之外,还能帮助人们在交际活动中更好的表达尊重和友好,增进了解与信任。在交际中,周到的礼仪能够使交际各方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营造良好的交往气氛。所以,礼仪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反之,如果在人际交往中粗鲁无礼,容易使人产生否定情感,从而阻塞人际沟通的心理通道。

因此,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点是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教育,让学生在提高道德水平、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更懂得运用形象管理技巧,以及得体的言谈举止和适宜的处事方式,在人际交往中赢得赞许。“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告诉我们礼仪教育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相辅相成,是大学生生涯规划发展和人生幸福的基本必备的条件。

二、礼仪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们渴望获得情感交流和个性肯定,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交往能力不足等原因,常常出现自卑、多疑、敏感、嫉妒等情绪体验,进而容易导致人际交往受挫,产生交往障碍,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礼仪教育中所涉及的个人礼仪、社交礼仪、校园礼仪等内容的学习,能够普及礼仪基本常识和交往技巧,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自信心和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建立和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趋密切,充满朝气、志向远大的大学生在做好专业学习的同时,更需要接触和了解社会,更渴望参与社交活动。在这过程中,大学生们如何做到知礼、守礼,如何运用合适的交际礼仪提高自身吸引力等问题,通常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困惑。因此,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如:服饰礼仪、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座次礼仪、名片礼仪等,可以使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不断提升大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

礼仪作为一种非法律规范,主要包括习俗习惯、道德规范等内容,是调节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准则。当下,高校中比较重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引领,常常忽视基本礼仪素养教育,容易产生大学生礼仪知识匮乏和自我约束能力差等问题。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不断引导大学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实现大学生内在道德品质和外在礼仪形式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

三、礼仪教育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途径

(一)调试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强化积极交际心理

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常常存在着文化习俗、心理和社会地位等障碍,其中,心理障碍是人际交往能力较缺乏的大学生的“坎儿”,刚刚进入高校或者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存在自卑、自傲、嫉妒、猜忌、羞怯等心理体验。在这些心理体验中,自卑最为突出。而笔者对于所在地市几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和随机访问中发现,大学生内心自卑的主要来源是对自身形象的不满意。

因此,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形象自卑心理的疏导,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从仪容、仪表、仪态等方面,首先让学生悦纳自我;其次,让学生了解自我形象的优劣势和学习形象管理的技巧;第三,让学生常常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能行;最后,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在活动中相互学习、鼓励和赞扬。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大学生进行自我审视、完善自我形象,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变得自信、谦虚、从容,不断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多学科知识融合,促进大学生个人“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礼仪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从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剖析“第一印象”给交往对象带来的效应,让学生在项目化的实践活动中领略到礼仪“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等知识在人际交往中的巨大力量,引导学生用好塑造良好印象的重要工具——社交礼仪,促进学生在不同场景进行个人形象塑造,不断获得交际的成功。

(三)动态细微处夯实培训,引导打造自身魅力

微笑是特殊的情绪语言,它是人际交往中最富吸引力、最令人愉悦的面部表情。它不但表现着人际交往中友善、诚信、谦恭等美好的感情因素,而且反映出自信、涵养与和睦的人际关系及健康心理。社交人员的形象展示离不开微笑的运用。例如,微笑让北京奥运会的礼仪小姐成为中国的“名片”。因此笔者在礼仪教学中将微笑训练作为教学重点,从口眼结合;笑与情、气质的结合;笑与语言结合;笑与仪表、仪态结合4个方面训练,以笑助姿,形成完整、统一、和谐的美,不断展现青年大学生友善、谦恭的人生价值观和青春魅力。

(四)重点锤炼敬语运用,交谈礼仪促学生人际交往

交谈是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最直接的途径。一个人说话交谈的水平,对塑造自身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现今大学生对交谈礼仪基本知识掌握欠缺、运用匮乏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何说、如何听的规范不甚了解。笔者在教学中对如何正确的说(普通话练习等)、如何清晰地说(包括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握潜在的语义和逻辑等)、如何礼貌的说(如何善于倾听、多用敬语、谦语和雅语等)、如何幽默地说(幽默艺术学习等),都分别进行了细致的学习和练习,收效很好。

四、总结

人生礼仪篇6

2.《小精灵的舞蹈》,又名《精灵之舞》,e小调,是12号作品第4条,持续断奏的快板。

3.格里格,是挪威的作曲家,其音乐语汇极具北欧特色,诗意极浓,但音乐基本上是进行描述,具有极强的文学性。下面请欣赏D小调《侏儒进行曲》,作品54第32条。

4.特洛里豪根是一个面临内陆的海湾。〈特洛里豪根的婚礼纪念日〉是格里格的另一个作品,D大调作品65第53条。

5.在欣赏过格里格的几个作品之后,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波兰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肖邦。他钢琴作品充满浪漫色彩和节奏的变化中产生诗意,被称做“钢琴诗人”。下面就请欣赏肖邦的降a大调〈即兴曲〉,作品29。此曲被音乐评论家描述为“像是泉水池里的水泡闪烁着光亮,阳光就照在水面上。”

6.请欣赏前奏曲,作品28的第7条a大调的行板、20条C小调、15条又名《雨滴》降D大调、17条降a大调的快板。

7.

中场休息

钢琴音乐作为高雅艺术,无论是从儿童的智力启蒙、开发,还是业余爱好,一技之长的培养发展一直到高层次的艺术修养,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举办本次钢琴独奏音乐会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进一wenmi.net步提高人们对高雅艺术的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彼此相互学习,促进交流,共同提高。同时也希望能在今晚带给您高品位的艺术享受。接下来,我们将要欣赏到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贝多芬的三个作品。

首先请欣赏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作品10的第一条第一乐章,这是一段精神抖擞的快板。

2.贝多芬,是德国也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奏鸣曲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他的一生创作了32首奏鸣曲,下面请欣赏G大调奏鸣曲,作品31第1条第一乐章,一段活泼的快板。

钢琴作为一种西洋乐器,在我国也是广为流传,极具相当的影响力。同时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钢琴家、作曲家。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我国作曲家的音乐作品。首先请欣赏王建中的作品〈彩云追月〉。

2.〈采茶扑蝶〉正是根据福建民间舞蹈〈采茶灯〉改编,乐曲欢快活泼,进一步表现了采茶女喜悦的心情。由刘福安作曲。请欣赏。

3.下面请欣赏由杜鸣心作曲的钢琴曲〈快乐的女战士〉选自〈红色娘子军〉。

人生礼仪篇7

关键词:礼仪教育;大学教育;礼仪课程;中华美德

一、前言

礼仪教育应该贯穿个体成长全过程,但从当前情况来看,重智轻德现象普遍存在,而大学生礼仪缺失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大学阶段,课程设置非常丰富,学生学习压力相对降低,是开设礼仪课程、强化礼仪教育的最佳时机,而且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完整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在吸收、践行礼仪知识上也更加有利。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对学生个人发展、学校整体建设、社会精神文明进步,都十分重要。

二、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

当前,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的多元性日益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良好的礼仪可以让人和人之间更好地交往,也能在无形之中传播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但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大学都忽视了礼仪课程的设置,没有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思想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严重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礼仪教育功能定位不准、高校没有认识到礼仪教育的具体功能。第二,大学礼仪教育的开展缺少社会支持,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较弱。第三,大学礼仪教育的实施渠道单一、方法简单、内容枯燥,教学效果较差[1]。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

(一)弘扬中华美德的需要。由上可知,礼仪教育并没有得到大学的足够重视,很多大学都没有认识到礼仪教育的意义。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如今国家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中国梦,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中国在世界拥有一席之地,是每一个大学生的责任。而在中华美德中,传统礼仪文化占据了重要的部分,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强化和落实是弘扬中华美德的需要[2]。(二)对学生素质的根本要求。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礼仪素养、礼仪知识的掌握是基本要求,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拥有良好素质的根本方式。在当今校园中,经常会出现不知礼、不守礼、不行礼、不尚礼的现象,要从根本上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就要落实、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比如,恭敬、谨慎、勇敢、直率这些优良品质,都是对学生素质的根本要求,如果不懂正确的礼仪,就无法做到上述内容。(三)对学生心理起到调试作用。在礼仪教育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礼仪教育会对学生心理起到调试作用。现如今,很多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都会出现心理上的变化,但是如果可以掌握礼仪知识,通过规范自身行为和自我言行,就能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继而提高自信心,降低挫折感,避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四)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德育教育的基础,礼仪教育的落实可以充分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进而带动其他教育发展,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目标,因此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五)促使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很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后会出现不同的不适应情况,而在大学开展礼仪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在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处理,而礼仪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良好的礼仪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懂得如何更好地展现自我,学会与人的相处之道。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社会场合,有着良好礼仪素质修养的大学生可以更加顺畅地融入其中[3]。

四、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根本途径

(一)开设礼仪课程。礼仪课程是礼仪教育的根本,开设礼仪课程,可以充分发挥课程驾驭的主渠道作用,让礼仪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得到真正的传播。开设礼仪课程可以让礼仪教育得到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的发展,同时也能表明礼仪教育的重要地位,提高大学生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实际开发、设计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从总体上进行考虑,在设立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在其他课程科目中落实礼仪教育,让礼仪教育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播。高校要认识到礼仪课程作为专业系统的教育方式必须进行科学的建设,但同时渗透性的礼仪教育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礼仪文化素质的过程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二)重塑教师形象。在落实、开设礼仪课程的同时,还要重塑教师形象,各学科教师的礼仪素质都要提高,教育的过程就是互相影响的课程,教师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的礼仪意识、礼仪行为。因此,高校教师自身都要有意识地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从而引领学生完成正确的角色定位,强化礼仪素质的培养。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对礼仪文化的认知,教师的形象不能忽视。当然,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礼仪文化的一种,通过学科课程间接地开展礼仪教育也是一种途径,这也是一种理想境界。高校也要精心设计,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约束,以此持续性、渐进性地落实礼仪教育。(三)加强礼仪实践设计、加强、落实礼仪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强化礼仪教育的方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礼仪实践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礼仪教育形态。高校应该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落实礼仪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比如,百色学院开展“以礼仪文化打造和谐校园”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校庆80周年献礼项目,每年科技文化艺术节都举办服务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东盟礼仪大赛等大型礼仪类竞赛等,让大学生走向社会,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礼仪实践活动进行参与。通过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礼仪实践,可以让学生的礼仪素质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和巩固,让礼仪实践更富有教育意义。(四)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在大学教育中落实礼仪教育除了要开设礼仪课程、重塑教师形象、加强礼仪实践之外,还要营造出良好的礼仪氛围,为礼仪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优良的礼仪教育环境,在无形之中也会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礼仪氛围包括课堂秩序、学习风气、校园文化等。礼仪氛围本身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涉及的内容有很多,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强化隐性因素,以促进学生礼仪素质发展形成。比如:对教学楼走廊的墙壁、校园道路上的井盖、教室活动室的墙壁等进行装饰,绘制具有礼仪文化的壁绘,建立具有礼仪文化背景的雕塑,让每个区域都具有独有的特色,并且通过标语牌、名人名言、杰出人物画像等方式展示礼仪故事,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情趣。不仅如此,还利用院校制度,通过科学的组织领导方式、管理制度,打造良好的礼仪氛围和礼仪精神,以此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质。实际调查表明,民主环境下,学生对礼仪规范的亲和度较高,而且学校的管理文化制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因此高校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学校管理制度、组织运行制度。(五)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家庭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礼仪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是社会个体化的重要渠道,是社会和个体之间的连接纽带。作为礼仪教育最关键的基础,家长必须要认识到家庭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家礼、家规、家训,在日常礼仪规范教育的基础上,传播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落实修身励志的规范教育。同时,家长要身体力行,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认识到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日常生活规范教育。在家庭礼仪教育中,要由浅入深、由低及高、循序渐进地开展礼仪教育,从而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继而懂得在社会中的立身道理。比如,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大学生这一阶段,正处于心理敏感期,家长要尽可能保持足够的耐心,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及时疏导、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学校可以协同家长在全校范围内以“勤、礼、孝”为主线,拟定具体“家规”,以此实现家庭礼仪教育规范化。(六)加大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宣传。现如今一些大学在进行礼仪教育时,盲目照搬、照抄西方礼仪文化,忽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礼仪教育本身包含的内容就十分广泛,包括待人接客、书信交流、人情往来,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这些内容早已有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礼仪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加大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宣传会让大学生在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形成礼仪意识。比如,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开展礼仪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弘扬民族精神,还可以增进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在这种特定节日和庆典活动中,教育感染力也会得到大幅度增强,充分发挥其中的礼仪教育作用,还需要政府、社会、媒体之间的协作配合,加大宣传力度,让礼仪文化得到传承和延续。比如,大学可以和地方政府合作,在重阳节期间开展传统礼仪文化活动,并且邀请当地的电视台等媒体,记录活动过程,以弘扬重阳文化,传承家风家训,倡导孝敬老人,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通过给老人跪拜、献寿桃、登高拜祭、上香祈福、撞钟贺寿等多项传统民俗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和礼仪习俗,同时也让传统节日文化得到传承。(七)开设礼仪教育第二课堂。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的战略目标,作为社会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到上述六点之外,还要积极开设礼仪教育的“第二课堂”。所谓“第二课堂”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打造礼仪教育网络平台,给大学生提供不同的礼仪教育学习渠道。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移动设备已经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必备物品,落实网络礼仪教育“第二课堂”,可以提高礼仪教育的有效性,扩大礼仪教育的覆盖范围。比如,某高校开设了礼仪教育公众号,定期礼仪文化短视频,同时打造特色化的礼仪网络社区,利用校官方微博、校管网、官方公众号等媒体渠道进行传播,并且安排信息管理人员和礼仪教师对这一社区进行管理和建设。分别创设了不同主题的礼仪文化社区,并且根据社会发展时事定期变更主题,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将这一网络社区打造成了礼仪文化宣传窗口,成为礼仪思想教育的主要平台阵地。以河北大学为例,该校创建的礼仪文化网站被评为全国十佳思政教育类网站,在引导该校大学生自觉践行文明礼仪、加强道德修养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论

人生礼仪篇8

学校礼仪文化氛围精细化管理活动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清初思想家颜无有句名言:“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讲究文明礼仪、互相尊重,必然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睦,有利于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注重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无论对国家、家庭,还是对孩子自身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家庭及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他人,“不懂礼貌,做事不计后果,自私任性,不善于和同伴合作”等现象普遍存在,在少数孩子身上还较为严重,可见,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传统养成教育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文明赋予我们学校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责任。因此如何在学校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受益终身的礼仪教育,就成为我们教育者面对的现实问题。本人从2013年在学校组织开展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探索,经过2年多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一些具体的做法和同行分享。

一、精细化的管理是礼仪教育活动的有效保障

1.开发《礼仪教育》校本教材,进行系统科学的教育

组织骨干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搜集资料,开发一套较为全面、科学、系统的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礼仪教育》校本教材,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

2.营造浓郁的礼仪教育环境

充分利用学校横幅、标语、黑板报、手抄报、宣传栏、宣传牌等资源,着力营造浓郁的礼仪文化氛围。尤其是校园文化墙布置,更是要凸显这一主题。

3.完善管理网络体系

成立学校礼仪教育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规划礼仪教育工作,分工合作,做到人、财、物到位,确保礼仪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具体由校长室,教导处(少先队),教研组,班主任、任课教师构成五级管理主体。任课教师负责课堂常规教学中礼仪教育资源的挖掘和礼仪教育渗透;班主任负责日常活动和监督指导,培养学生遵守礼仪的自觉性;教研组负责研究课堂教学中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导处(少先队)负责课程管理、组织竞赛及教学服务;校长室负责长远规划及必要的设施投入。这样便形成了“五级管理网络”体系,不仅凸显了学校礼仪教育工作的整体性,而且保证了学校礼仪教育、竞赛活动的有序高效开展。

4.加强课程管理,确保教学效率

(1)严格课程设置,改善课程结构。除正常开设国家规定课程以外,每周开设一节《礼仪教育》课,以保证必要的教学时间。

(2)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对《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要求教师上课要有详案,同时每学期开展《礼仪教育》优质课竞赛,督促教师上好《礼仪教育》课程,提升教育效果。

5.落实完善制度,建立评价机制

建立能促进学校礼仪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及评价机制,如《升国旗制度》《集会制度》《会议制度》等规章制度和《文明礼仪示范班评价标准》《校园礼仪星评价标准》《特色班级验收标准》等评价制度。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合理的评价,促进校园礼仪文化更好更快发展。

二、丰富多样的活动,是礼仪文化形成的主要途径

1.礼仪教育处处渗透,家校联手促和谐社会

(1)学习礼仪,加强礼仪教育和培训。学校开设《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集中且具体的礼仪教育;同时对教师进行礼仪培训,引导教师的言行。要求师生认真学习文明礼仪,并将之渗透到师生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中去。

(2)实践礼仪,坚持文明礼仪教育与师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相结合。注重在工作、学习、生活、活动中提高师生的文明意识,养成文明行为,做到人人学礼仪、懂礼仪、崇礼仪、用礼仪、传礼仪,营造讲礼仪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红领巾监督岗的值周,管理人员的日检查、周评比、升旗仪式中每周工作点评等形式,树榜样、抓典型,把学生的礼仪实践工作落到实处。

(3)展示礼仪,坚持文明礼仪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校以各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利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和重大纪念日,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利用学科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演讲、绘画、写作、慰问、参观、访问等文明礼仪体验教育活动。

(4)宣传礼仪,坚持文明礼仪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组织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各种礼仪规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时时、事事、处处做学生的榜样;通过“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家长礼仪意识的教育,充分发挥家长的“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公益活动、寒暑假等时机,倡导学生走出家庭,走进乡村,宣传礼仪知识,实践礼仪行为,做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让文明礼仪真正走进家庭、走进社会。

2.主题活动引领,营造师生校园行为礼仪美

(1)在全校开展“一个微笑,一声问候”活动,引导全体师生从小事做起,注重交往礼仪。

(2)实行首位负责制:家长来到学校,哪位教师或学生看到了,主动打招呼,引领他们找到要找的人员。

(3)在教师队伍中开展“一杯茶”活动:有人来访,不仅要微笑迎接,主动打招呼,在办公室还要递上一杯茶。

(4)在班级开展文明礼仪星评比活动,在全校开展“争创文明礼仪示范班”活动及“校园礼仪星”评比,全校大会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在校园宣传栏广泛宣传。

3.考核评价督促,营造各项活动礼仪美

(1)学校结合实际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制订相应的文明礼仪教育分层目标,并将其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以造就学生健全的人格为目标,遵循“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的原则,开展读、讲、赛、评等一系列活动。读,即读书活动,组织学生阅读《三字经》《弟子规》以及有关礼仪常识及古今中外的名人讲文明懂礼貌的故事书;讲,即讲学习文明礼仪后的心得体会;赛,即组织学校性的文明礼仪知识竞赛;评,即对学生的仪容穿戴、文明礼仪、卫生习惯、遵纪守法等行为规范进行评比,评选“校园礼仪星”。

人生礼仪篇9

关键词:礼仪教育;高职生;职业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24-03

高职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的培养,还应渗透诸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即从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回归全面发展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职生的职业素质是指高职生通过校企文化的熏陶与技能教育以及自我陶冶和锻炼,为适应岗位需要所养成的职业认知、就业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及其心理状态。[1]礼仪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精神面貌、思想觉悟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2]礼仪教育通过良好个人形象的塑造,得体的言谈举止的养成,各种社交礼仪的了解,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形成完善的人际交往能力。礼仪教育作为职业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可以塑造高职生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完善自身形象、提升职业素质。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自古就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礼仪教育的核心是以修身为基础的,它能够帮助学生约束自我,尊重他人,自觉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能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完成职业岗位职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人文素质、道德法规素质、审美情感素质、就业创业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团体协作素质、争优创新素质等综合素质,内涵丰富。高职生要经过全面深刻地领会其内涵实质、形成职业素质需经过感悟的过程。形式多样的礼仪教育,特别是职业礼仪教育,让高职生在礼仪文化生活中获得感悟,使他们熟悉行业规范,明确本专业的职业道德,懂得礼让、谦恭,尊重他人、和谐共处,就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质,更好地实现人生角色的转换,适应社会、适应企业,逐步具备在社会和企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一、立足于提升高职生职业素质的礼仪教育原则

(一)道德教育与礼仪教育相结合

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具体的礼仪规范,而是在于礼仪背后所表达的伦理道德精神,在于礼仪背后所蕴涵的平等、谦逊、理性、尊重、真挚等道德精神。因此,实施礼仪文化教育可以把伦理道德要求落实到礼仪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将礼仪教育与一定的道德规范相结合,充分运用礼仪教育的伦理道德功能,从仪容仪表、言行举止、行为习惯上规范学生。在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礼仪常识的同时,从日常细节入手,按照“礼”的精神做符合伦理道德的事,使礼仪成为他们乐意接受的习惯、自觉遵循的规范和努力追求的修养。

(二)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相结合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炎黄子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礼仪。在传统礼仪中,有许多好的观点、观念,有许多好的礼节、习惯,如关于“礼”要以“诚”为基础、做人要真诚、待人要诚恳的观点,关于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要讲究“适度”的观点,关于对人要宽厚、宽容的观点,以及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礼尚往来、入乡随俗的传统美德,讲究举手投足、视听坐卧、衣着打扮等仪态容貌的要求。这些观点和规范,对于处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仍然具有参照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仪的内容和形式也应与时俱进,社会主义的礼仪只能建立在对民族传统礼仪的批判继承之上,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礼仪教育必须植根于民族基础,吸收精华,开拓创新。

(三)礼仪知识与礼仪实践相结合

礼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良好礼仪的养成,离不开礼仪实践。古代礼仪文明告诉我们,学习礼仪不仅要深刻认识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且应该将知识与品行有机结合起来,在深入学习礼仪文化的过程中,去体验和实践礼学的真谛,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清楚学习礼仪知识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分析社会生活和集体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使他们懂得讲礼仪、守规范的重要意义。礼仪教育又不能仅仅停留在礼仪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注重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引导学生进行礼仪实践,通过实践培养他们良好的礼仪修养与道德品格。学习礼仪规范,坚持实践,身体力行,可以使道德意识内化,反过来促进内心德性的培养。

二、致力于提升高职生职业素质的礼仪教育路径

(一)加强德育工作,推进礼仪教育开展

对高职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落实职业素质教育的基础。基于高职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需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探索学校德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等,是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效途径。比较常见的礼仪礼俗分为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民族礼俗。这些礼仪既分散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也分布在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学校可根据不同年级及专业设置不同种类的礼仪课程,对高职生进行系统的礼仪理论和实践教育。开设礼仪课程,首先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高职礼仪教育应系统传授更高层面、更宽领域的礼仪规范,特别是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礼仪规范,为学生就职做准备。同时,高职礼仪教育应强化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文化的基本理论教育,提高学生对礼仪文化的理性认识水平,形成礼仪精神。其次要加强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的革新。礼仪教育可以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堂、校内实践活动课堂、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课堂三大课堂联动,提供多渠道、立体化的学习平台,把礼仪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全过程。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

校园是对学生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整洁、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道德情操、礼仪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是礼仪养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方法方式如下:(1)加强教师的礼仪文化修养。实施礼仪文化教育,教师应率先垂范,在学校生活的各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行为榜样,对学生进行无声的影响与教育。形象好、审美能力强、语言表达风趣、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就具有示范性。(2)努力建设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为礼仪教育营造立体化的教育网络。按照礼仪教育要求进行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营造绿色、人文的校园环境。通过校园广播、电视台、报纸杂志、网络平台等开展礼仪知识教育,设置礼仪知识专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即可受到礼仪文化的熏陶。(3)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礼仪文化教育。学校每年都会举行各类活动,如艺术节、校运会、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展示、礼仪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展示学生风采,对广大学生起到礼仪示范作用。(4)利用重大典礼深化礼仪教育。重大典礼仪式如技能大赛表彰仪式、毕业典礼、重大节日喜庆典礼等蕴涵着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会对学生的言行养成产生很大的影响。利用这些仪式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习实训中加强职业礼仪教育

高职生在实习实训阶段不仅能有效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能加深对操作性、技能性的职业岗位的了解和认识,利于学生积累职业阅历、经验,为毕业后直接进入技术或管理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调查显示,目前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是文明素养、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特别是就业面向服务行业的高职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礼仪、团结守信、爱岗敬业等人文素养要求更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重视职业道德特别是职业礼仪教育。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实训中贯穿职业礼仪教育,应坚持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要,着眼于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职业礼仪是职业规范和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规范包括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礼仪规则和准则。礼仪所规定的仪容、仪态、语言的规范和准则,以及诚恳、友好、谦让适度的要求,同时也是职业的规则和准则。职业规范包括各种具有职业特征的礼仪规则和准则,具有行业特征,是构成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在学生实习实训中加强职业礼仪训练,有利于全面提升高职生职业素质,使高职生顺利步入职场。

(四)建设礼仪教育的综合评价系统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礼仪教育尚不能完全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礼仪素养的提升还需有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必要条件的立体教育,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紧密配合、通力协作,才能保证教育的效果。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效果的不确定性,为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保证学校教育的影响力能够辐射到家庭和社会,可建立礼仪教育的评价系统,系统分为家庭评价、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包括企业评价)三个模块。在校学生以家庭评价和学校评价为主,实习生则以社会评价(如实习单位评价)为主,每学期期末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系统可建成校园网站的一个子项目,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评价提供便利的平台。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实行合格达标制,所有学生均纳入评价系统。学校建立健全公开、公正、公平的学生礼仪评价体系后,可把学生礼仪成绩与评优、助学金和奖学金评定等挂钩,真正使礼仪文化深入人心,达到促进高职生职业素质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人生礼仪篇10

关键词:中职生礼仪教育德育教育

古语云“德诚于中,礼形于外”,礼仪是人的道德行为的一种外化形式,属于道德的范畴。中职学校要注重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氛围入手,紧密围绕着“至诚、至信、至善、至美”的办学理念,以“以礼育人”为突破口,让中职生通过礼仪教育深刻体会到礼仪的内涵,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交往中自觉地、轻松地接受礼仪的熏陶,强化道德观念,从而提高道德水平。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仪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也应成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载体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中职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人际交往,适应就业择业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礼仪对我国乃至对整个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繁,礼仪已成为人际交往乃至事业成功的桥梁与纽带。另外,作为当代的中职生将面临着自主择业、竞争上岗的挑战。在择业求职中,用人单位不仅重视其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还重视包括职业道德、思想水平、礼仪修养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因此,礼仪教育是中职生就业择业的需要。

2.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技能水平和道德水平、基本礼仪涵养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真正的人才,不仅应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拥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基本的礼仪教养。同时礼仪教养是良好修养的内在表现形式和基本要求,良好的道德品质需通过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对中职生进行礼仪教育,能正确的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按照正确的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把内在的思想道德和外在的良好礼仪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中职生。

3.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中职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其社会化

礼仪教育在一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对中职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让他们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让他们懂得如何站、坐、行;如何着装及化妆;如何介绍、称呼和问候对方、如何握手及见面礼仪的内容及要求;如何运用语言礼仪、如何倾听;掌握职场礼仪,懂得一些外交礼仪方面的知识,知晓如何进行涉外礼仪,在不断变化的社交领域游刃有余,充满自信地处理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满足中职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中职生社会化,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行业,礼仪要求是对人的基本要求。

4.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心理调适,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向社会

礼仪教育对中职生的心理有调适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礼仪教育中的仪表部分,从仪容、仪表的修饰到着装打扮,从服装色彩的搭配到小饰品的点缀,于细微处指导学生如何塑造自己良好的社交形象,讲究仪表美已不再是一种外在的东西,更多的是使人不断的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振奋,久而久之,让中职生本来就有的自卑心和羞怯心逐渐消失,自信心逐渐增强。二是礼仪教育可以提高中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礼仪教育过程会指导学生怎样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如何与人协作共事以及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高自己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走向社会,成为成功人士。

二、中职教育实施礼仪教育的途径

1.开设礼仪课程,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礼仪教育实质是培养人的教养,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礼仪教育,可以培养一种理解、宽容、谦虚、诚恳的待人态度;一种是非分明、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做人品行,一种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谈吐文雅、风度翩翩的行为举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大多数学生对礼仪方面的知识有迫切需求,因此,礼仪应该成为每个中职生的必修课,而且应该是学生在校前期完成的教学任务,因为良好的个人形象形成是需要一个养成过程。

2.强化师资培训,加强教育设备投入

教师在学生心灵及人格的塑造及养成教育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是其他社会成员无法相比的。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人格魅力、言行无形中都可能为他们所效仿。教师符合礼仪要求、社会规范的行为举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着每一个学生。任何时候教师都应做学生的榜样,以优雅的举止、规范的礼仪的和标准行事,教师塑造自我形象的目标定位在礼仪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上,利用榜样示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再者,加大教育设备投入,配备先进的电化教学配套的模拟实习教室和形体训练室等。

3.举办各种礼仪讲座,开展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塑造学生性格的环境。把校园营造成一个充满礼仪的精神家园,注重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以积极健康、具有时代特点、针对性强的内容教育广大学生。把包容合作、团结互助的群体精神,自立、自强的独立精神,诚信守约的道德精神,注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以礼仪树立学校形象,以礼仪展示学校风貌。经常开展各种礼仪活动和竞赛,开展文明班级评选活动,营造浓厚的礼仪气氛。使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纠正,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从而促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助推学校发展。

4、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

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纠正,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礼仪对行为的规范作用,需要自,即靠社会舆论来监督。所以,仅律,同时也需要“他律”靠引导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定和完善必要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来做保障,如制定包括礼仪内容在内的职校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加强监督和反馈,将礼仪表现作为学校各类评优的一个内容等。逐步规范职校生自身行为,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

5、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的整合

个人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形成教育合力,相辅相成,起到整体化教育效应。礼仪作为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从小抓起。为此,家庭教育要彻底转变重智轻德的观念,家长要树立良好的礼仪形象,为孩子营造充满文明礼仪气息的家庭氛围。社会作为礼仪教育的大课堂,要大力宣传必要的礼仪知识,把礼仪作为有关文化活动的重要主题。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总之,加强中职生的礼仪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牵涉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王玉丽.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